教学改革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完成实验习题是高层次实验能力素质的展示。学生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知识的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理论力学;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职称论文
1 引言: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课程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既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又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应用学科,理论力学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材料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弹性力学等)过渡起到桥梁作用,也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大影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的现状:理论力学的内容极其广泛,并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所分析的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但同学们普遍感觉到该课程学起来比较难,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表现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不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更不善于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在作业或考试中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或覆盖几个知识点的综合问题便无从下手;当后继课程中涉及到力学内容时,往往比较生疏,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力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理论力学课程面临着深化基础理论与加强工程实际应用的双重任务。结合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 加强工程概念和实践性内容, 在例题、思考讨论题、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方面增添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理论力学是各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 需要和各专业课有紧密的联系中,同样,各专业课内容也要和理论力学课相沟通。两类学科的交叉与相溶应是教学体系改革的良好途径[1]。
在理论力学动力学部分,重点介绍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综合应用以及动静法和虚位移原理,要研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定理和方程对实际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力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大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系统性,因此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大学物理重复。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凡是与大学物理中重复的地方,对公式不再推导,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而节约出的时间用于难点和重点的学习。教师讲述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略加指点,或提出思考问题,请学生自学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来。
3.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力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和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合适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然后回答,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总结归纳。尤其是在例题和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课下找资料并思考,下次课讨论。
4过程启发式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开展讨论,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解答。
(1)、精心准备课堂:理论力学的整个结构严密而完整,逻辑性很强,要进行过程式启发教学,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从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规律两方面对整个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树和认识逻辑树。
(2)、设置情境:对于理论力学课,只有不断的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启发学生再发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广泛联想,大胆猜想,求新求异,这些都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比如,学生已知作平动物体动能表达式,不妨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猜想作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表达式,而后再加以证明,验证。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猜想成功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发明和创造。又如,对于明明是运动的复杂机构,启发学生别出心裁的想出可以用更熟悉的静力学方法来求解,从而引出动静法[2];再如,还可启发学生利用一类问题在时间,空间,应用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联想。例如,由动量定理章节中的反冲运动联想到乌贼鱼的运动,由乌贼鱼的运动联想到浅水喷水拖船的设计。诸如此类,学生的发明意识和发现欲望将会逐步增强,长此以往,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3)、启发诱导:适时启发
(4)、头脑风暴:一般情况下,率先得到思路的只是一小部分反应快的同学,大部分同学还在苦苦思索,此时授课教师千万不能急着收场,这会让大多数同学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可以让已经得到答案的学生在黑板上讲述自己的思路,然后教师做归纳总结,接着再提出:其实该问题还有不同解法,率先发现其他解法的同学可以及时上台讲述自己的思路。由于有了例子可以参考启发,因此思路中的一些死结被解开,新的想法如春笋般冒出来,此时达到教学的最.一个学生上去讲述自己的解法,其他的学生又受到新的启发,形成了新的解法。
(5)、归纳总结
(A)教师应该合理控制课堂,让学生比较不同思路的特点,评选出最佳解法,有时这些最佳解法就是课本上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荐的解法。
(B) 在每章结束时, 针对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中的难点,,由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后,选出一至两个学生代表走上讲台阐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最后由老师进行评述。
5 总结:
本学期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改革,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条理清晰、思维连贯,完全不同于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促使老师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也能促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明确课程是以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为核心,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
总之,结合目前理论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状况,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1] 王爱勤.《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2004.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 理论力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七版)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he Course theoretical mechanics
Chen yun-xin
篇3
关键词 金融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Financial Teaching Reform Theory and Practice
HE Meizhu
(Zhong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58)
Abstract In the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especially grassroot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become the micro-units to achiev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assets, increasing the value and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meat and potatoes." So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personnel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he better.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and constantly implement financial education reform,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imely manner to the most vibrant and viable theory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financial education reform, to explore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finan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1 金融教学改革――观念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所以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转变教学模式,关键的还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宏观上讲,国家要调整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使人才结构与实际需要相契合。从微观上说,教师也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对市场的敏锐观察改变金融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往金融人才的养成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也与我国整体的教育现状有关。所以针对这一陋习,要把重心放在能力和素质的养成上。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铺垫,这并不利于发挥金融专业的学生探索和研究金融学术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传统的金融教育属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不利于金融行业新鲜血脉的输入,也不利于金融业的科学发展。所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主体要转变观念。注重金融学习“三维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指:金融知识学习的目标、金融能力与素质养成的目标、金融情感和金融意识培养的目标。这将成为金融教育教学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对于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金融教学观念的改革是金融教学改革其他方面的先导,如果没有金融教学观念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只是空谈,因为观念不变,那么改革的着力点也仅仅放在一些次要的,非根本性的问题上,往往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所以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观念改革刻不容缓,这样才能保证金融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 金融教学改革――内容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观念变了,内容不能不变。并且金融教学的内容最直接地与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相联系,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组织课程,安排合理的内容。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是特殊的,笔者说它特殊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的特殊之处就是社会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无限地增长与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就面临一个问题,即面对时刻变化的金融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应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地吸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如果老套陈旧,照本宣科,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时代的需求,那对金融人能力的培养简直是“纸上谈兵”。所以应该注重选择相关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知识,如2013年我们国家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更新。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继知识、能力的环节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能真正用到知识,给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也可以创设金融实验室,实况模拟,比如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等。总之,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金融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本着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发展性的原则。
3 金融教学改革――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是隶属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的内容就要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根据金融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实践性强、业务类的课程应该采用启发式的,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如果是学术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应该采用探究式的,相互探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经常举些例子,使一些抽象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举例一:讲到税收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历史变迁,知道财政预算的产生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当时英国皇室的支出是没有限定的,所以为了满足需要经常任意地征收各种税,英国政府为了扩大税收,想尽各种办法,曾经向居民征收“窗户税”,使得居民尽量地不开窗户,或者开小窗户。
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对税收的学习不那么抽象,难以理解。可以相对轻松地学习财政预算的产生,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举例二:在讲授国际货币这堂课时,学生必须掌握钞票税的内涵。如果只是硬生生的给学生讲,可能没等听完就糊涂了,不会理解为什么美国的美元发行会对全球的国家征税?针对这一知识点,可以给学生举这个例子。
老师向每一位学生借钱,等这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再向下一届学生借钱还这届的钱,老师可以免费使用学生的钱,学生手里有老师的借条,这就相当于向学生征收了“钞票税”,把这个借条比作美元,实际上就是美国(也就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向其他国家无偿征税,即钞票税。
总之,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所以金融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多金融知识积累丰富,金融能力强,金融意识和金融态度非凡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改革。而教育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综合的文化实践活动,其适应性是指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其超越性是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超越原有的水平。所以我国金融教学也要本着这两个原则,在适应大局面的前提下,不断改革,不断研讨,不断创新。超越原有的水平,使我国的金融人才在国际上脱颖而出,因为金融人才的竞争是关乎金融业竞争的最为实质的竞争因素。当然,虽然金融业是关乎“钱”的行业,但是我们的金融教育不能培养学生“钱是老大”,“一切为了利益”的思维方式,所以金融教学中与金融综合素质同样重要的是金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服务意识的养成。厚德载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风险性极高的行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上银行,支付宝等业务日益完善,金融业越来越网络化。金融人才在冰冷的技术背后,必须本着一颗向善的心。特别是在校学习金融课程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形成的时期,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地给予引导。强化道德修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要注重金融人才的职业操守教育。面向21世界的金融人才培养是关乎金融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教育更是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金融教学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的选择和建构课程体系,注重金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高教研究,2010(9).
篇4
关键词: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36-02
如何对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进一步体现高校教育功能、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改革,也会对实践课教学、素质课教学等方面产生以线带面、举一反三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有了发展,但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建设还远未完善,距离构建服务型教育机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目标还相去甚远。几年来,我们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考试试卷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专业考试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适当调整、丰富专业考试试卷内容,探讨本地青年学生在直观色觉、审美情趣、感情倾向、人文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现状,了解他们对于颜色的喜好具有哪些倾向、特点、感悟,我们在2002年11月至2004年5月期间,在相关专业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中,进行了“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的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问卷调查涉及“染整工艺”、“针织服装”两个专业7个班级的230名同学,问卷题目分别在“针织物染整”、“染料化学”课程的期末试卷中给出,问卷题目的分值在100分试题中占2分。本次问卷中,被青年学生所喜欢的颜色居前六位的分别为蓝、红、白、绿、黑、黄,它们的被选率分别为28.70%、21.74%、18.26%、10.87%、8.26%、7.83%。参加问卷的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喜欢某一种颜色时,主要是从颜色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如红色之热情、绿色之悦目、黑色之稳重等,但仍有不少同学在回答了颜色的象征意义之后,又从专业角度,如互补色、色牢度、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作阐述、说明,使回答内容更加充分、理性。本次问卷活动中,发现一部分同学对这样的考试题目投入了很大热情,产生了较大兴趣,并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水平。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书写的文字并不单单是为了得到试卷中的2分成绩,而是对于某一种向往、某一种心情的充分宣泄、自由畅想。针织服装99―1班沈燕群同学的现场答卷就很能说明这种倾向,“我喜欢绿色,因为它是象征生命与希望的颜色,看到绿色总会让我感到生命的美好与活力,看到绿色总让我觉得春天不会太遥远、希望就在不远处。它是蓝与黄的中和体,蓝是天空的颜色,黄是大地的色彩,绿拥有着蓝的宁静、高远,承继了黄的博大、深沉,却又把活力与激昂溶进了自己的血液。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绿、我心中的绿,它是一面生命的旗帜,它是希望的号角。想一想,浩渺大沙漠中的一株绿草将会给几乎绝望的旅人多大的信心与勇气;春天,冰雪还未消融的硬土下倔强冒出的第一个绿芽儿,又将给翘首期盼的人们带来怎样的欢欣。啊!绿,喜欢它,因为它让我热爱生命,让我满怀信心地等待春天……”。通过答卷中的这段文字,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在回答卷面中的其它专业理论试题时,也能有这样充沛的感情、开阔的思路,该有多好!本次问卷,有效答卷数占全部答卷的98.7%,问卷活动表明,在专业考试内容中适度增加相关兴趣方面的命题,对于活跃试卷形式、丰富试卷内容、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均具有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二、将专业知识竞赛引入课堂教学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主要还是延续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教、学生听的封闭性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教学内容陈旧,使高校课堂成为一个没有灵气、缺少活力、缺少互动性、缺少创造力的传统堡垒。2005年6月10日上午,我们组织本院染整工艺03―3班在课堂上举办了一次“印染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以尝试一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次活动是结合该专业“染色工艺学”、“印花工艺学”两门专业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在这两门主要课程即将结束,进入总复习之际,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于加强理论教学的互动性、兴趣性、连贯性是一种较好方式,有利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对同学们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大检查,便于任课教师从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由于当时已进入期末复习阶段,这次活动也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迎接考试的环境和氛围。竞赛活动中,该班44名同学分成红、黄、蓝、绿四支参赛队,由各队队长带领参加了各类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划分为必答题、综合题、抢答题、辩论题四大环节,综合题内又有连线题、选项题、你说我猜、速答是与非等多种灵活形式,在每一环节进行完毕或活动间隙中,还穿插安排了汉字(与专业课相关的)的正确发音、谜语、急转弯、小笑话之类的竞赛、竞猜小节目,加强了竞赛形式的灵活性、兴趣性。根据各道竞赛题目占有的分量制定了相关的记分标准,竞赛过程中将每支参赛队得到的分数累计加合,按成绩高低确定竞赛名次。在辩论题环节中,红、黄、蓝、绿四支参赛队以两队为一组形成正方和反方,其中的红、黄两队分别就“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印染行业将会加速发展”(正方)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印染行业将被逐渐淘汰”(反方)的命题展开中心发言并相互辩论;而蓝、绿两队则分别就“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比学习实践技能更重要”(正方)和“在校期间,学习实践技能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反方)的命题展开中心发言并相互辩论。辩论过程中,同学们或慷慨陈辞,或唇枪舌剑,多有精彩言辞和激烈场面呈现。通过辩论,使同学们对于印染行业的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话题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也使部分同学一展辩才。本次竞赛活动安排为4个教学学时数,从8∶00开始连续进行至11∶10结束,最后黄队以490分获得总成绩第一名,并综合评出孙绿萍等八名优秀选手和钟伟慧等四名优秀辩手。整个知识竞赛活动结构紧凑、因陋就简、形式多变、效果较好。为办好这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相关老师需要提前进行准备工作,如编制各种竞赛题目、制做各种现场问答卡片、落实辩论题撰稿同学等。在组织这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过程中,我院染整工艺03―3班的各位班干部和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配合进行各种组织和准备工作,从而保证了这次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的圆满完成和竞赛效果。
三、将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调控,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启发、点拨、指导、帮助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2005年暑期,由我院2004级染整专业莫春晓等5名同学组成的染整助剂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宁波、宁海、慈城、杭州、萧山、桐乡等地,对我省染整助剂新产品研发、市场行情、企业规模、企业主导助剂产品、三废治理、企业ISO管理认证、企业用人理念等十二项内容进行了实地调研。他们历时15天,先后走访了省纺织助剂情报站、宁波润禾化学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桐乡汉邦化学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还与受调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关系。暑期内,实践小分队将调研成果汇总成为《我省染整助剂生产应用情况调研分析》的总结报告,获得“宁波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体”荣誉奖励。2005~2006年第二学期,我们在04级染整专业《染整助剂》专业理论课教学计划中,专门为这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安排了一个学时的讲课时间,请实践小分队队长莫春晓同学在课堂上介绍了这项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及收获。这是一次将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新尝试,它把部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转换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增强了理论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对于提高同学们对《染整助剂》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他同学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也给参加本次专业调研的同学提供了一次总结提高、展现能力的机会。
四、几点启示
(一)在专业考试内容中适度增加相关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命题,对于活跃试卷形式、丰富试卷内容、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均具有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拟定的问卷调查题目除了应与专业理论课保持有机的内在联系之外,还应具有题目新颖、时尚感强、趣味性足、思路开阔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参与调查、自由讨论、发表感想。问卷调查题目的分值在总分中占有的比例不宜太高,以免喧宾夺主。
(二)将专业知识竞赛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对于加强理论教学的互动性、兴趣性、连贯性是一种较好形式,有利于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调动他们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积极性。这样的专业知识竞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开展,在取得一定经验和效果之后,若能增加与知识竞赛活动有关的硬件设施、如电子显示、抢答、评分等系统,可进一步提高知识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构建高职教育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分析研究、总结提高的一种好形式。是将学生取得的相关社会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新尝试,有利于将部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转换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可增强理论教学的互动性,可促进其他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环节中,对走上讲台的同学进行预先指导、确定讲课要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几年来,我们对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尝试和研究,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改革的深度和效果,以使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系统,以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新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子祥.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控制链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1):35~38.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 理论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18-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塑造灵魂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坚定自信,不断提高授课技巧,探索独具特色的讲课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政治课。
一 研读教材,修订大纲
2013年8月,国家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第6次修订,新修订的教材和过去的版本相比有很大的变动,体现了十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这就要求主讲这门课程的老师必须认真研读、分析新版本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积极探索这门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学院来讲,在新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来重新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新的大纲要体现统一、便捷、高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定位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之一,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本课程综合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2.细分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认知目标。理解和掌握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市场用人需要状况;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内容和要求;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方法;理解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法律体系、精神和基本要求。
第二,明确情感目标。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第三,明确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剖析;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能用正确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具有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能用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和训练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规划方法指导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能用基本的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规范教学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加之军训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教学时数安排为周二,总计26学时,其中讲授18学时,教学实践8学时,教学进度见下表。
4.考评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
本课程是考查课,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注重过程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个人单独答卷和小组集体答卷相结合等等,目的是突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学生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
二 依据大纲,完善计划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时数,制定与学生相适合的、具体的授课计划,并且做到日志本的填写与授课计划、实际上课内容三者一致。过去的授课计划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的特点,在改革以后授课计划里面必须体现每一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将课堂讨论、辩论、学生成果展示、情景剧表演、爱国影片欣赏等校内实践的内容清楚地列到授课计划里面,另外,课后如果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也要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使得老师真正做到遵守教学规范,避免教学事故。
三 按照计划,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环节。过去是老师——教材,现在要变成老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互动。在教学过程的改革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切忌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和难点,什么都讲到了其实什么都没讲好,学生听着累,老师备课也累。所以针对具体章节,老师可以事先做个学生调查,听听学生们更想听哪一部分,做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真正起到主导者的作用。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时展和国际局势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又要说实话、说新话。学生总是喜欢听授课老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但是,要多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教学方式上,过去老师在台前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老师虽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所以改革以后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其所学的专业,可采取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谈话、演讲、学生讲课、辩论、小品、充当校园拍客、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力求图、文、声并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件上来。所以老师备课必须充分,挖掘最新的资料。在进行网络教学时,要求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特别是学院应该找专门技术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的支持,实时更新网站的相关内容,满足学生的信息量。
在考核方式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应当着重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队合作、志愿精神、社会实践、环境适应、语言表达、协调组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优良品格和个人素质。这样,通过考核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以便于让思想政治课程成为激发学生潜能、锻炼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其“真信、真懂、真用”,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 评价跟进,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结束以后,需要及时地进行评价,从评教和评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评价办法。评教分为教评教和学评教,评学分为教评学、督导办评学、教务评学、家长评学、企业评学、社会评学,通过评价将所有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每一个授课教师,并且通过教研室的专项活动,来探讨今后教学的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杨晓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课程教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6-02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建立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分析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稳定性等基本特性,设计基于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控制器等内容[1,2]。课程具有跨学科、理论性强等特点及概念抽象、难于掌握等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以实际的物理对象为背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学以致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配套改革。
一、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坚持课程地位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不但是高校本科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并且将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其在教学上的地位可见一般。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学好该课程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着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绪论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发展历史的简单罗列,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根据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业、农业、交通、国防、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组成多个视频资料,包括工厂自动化、自动化喷灌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海陆空天一体的指挥体系、月球探测机器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等,既融入了大量专业信息,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感觉到控制理论在生产、生活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控制理论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由被动地“听”转变成主动地“看”,转变成积极地“探索”,牢固地树立了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二)理论联系实践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繁琐公式机械的推导,复杂理论苍白的陈述呢?所谓“实践是认识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3-5]。
比如,在讲述第一章节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时候,我们引入倒立摆系统。倒立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不稳定的非线性多变量复杂系统,如何保持小车上的倒立摆杆不倒是一个集控制技巧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题。倒立摆本体主要由小车和摆杆组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力学原理,分别建立小车、摆杆两部分的微分方程模型[5]。由于倒立摆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因此当我们采用线性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时,需要将非线性的模型在其工作点附近进行线性化,根据线性化后的微分方程,建立倒立摆本体的状态空间表达式。通过倒立摆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建立,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系统矩阵、输入矩阵、输出矩阵及直接转移矩阵等基本概念及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机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并理解。然后再推广到一般的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考虑到参数矩阵与时间的关系,再引深到线性时变系统。通过这样由实践到理论的授课方式,不但避免了复杂理论苍白的陈述,繁琐公式机械的推导,并且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三)强调课程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性
课程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衔接,强调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性,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帮助学生构建出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整体结构。比如在讲述系统的运动分析过程中,可以以倒立摆为例,首先建立倒立摆的数学模型,然后讨论如果施加一个恒定的推力(相当于输入一个阶跃信号),结果会怎么样,显然小车的位移是一直增加的,摆杆的角度也是增加的。这就说明施加恒定的推力作为输入是不合适的,那么什么样的输入是合适的,这就是控制器设计问题了,这就涉及到状态反馈、输出反馈以及极点配置的课程内容了。在设计控制器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建立的倒立摆系统模型是否可控,这就是涉及到系统可控性、可观性的课程内容了。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加强了课程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顺承性、连贯性及逻辑性,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前后章节的课程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但有利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系统的思维方式。
(四)加强数学基础
控制理论学科,通常又被视为一门应用数学学科。可见,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给学生补习诸如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矩阵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前期学习教科书中没有介绍但必须用到的数学知识。比如课程中多次用到的约当标准型矩阵,矩阵指数函数以及最优控制部分所需的变分法基础。通过加强数学基础,帮助学生跨过“数学关”,更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
(五)重视“学就是为了用”
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学知识表面,则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将大打折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要给学生“活学活用”的机会和平台,真正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比如,我们提供一个恒温箱控制系统实例,给出控制性能指标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运动特性,判断其可控性、可观性及稳定性,继而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最后应用MATLAB仿真来验证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效果。这种理论指导应用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综合使用了所学知识,更使其能力向深层次拓展,并进一步衍生出新的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二、结束语
本文根据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和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豹.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谢克明.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梅,苏为洲,刘海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高教探索,2007,(S1):99-100.
篇7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鉴于数学起到的重要作用,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因此,必须将数学教育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必须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
一、展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未来
伴随着各种新技术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人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数学教育的正常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数学教育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数学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的大众化、问题的解决和学科的服务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将长期影响中学数学教学。教学的大众化指的是教学内容浅显易懂,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教学方法要更加直观、适用;问题的解决措施早在1989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它明确指出,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被人们接受,而且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经过研究后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学科的服务性,意在说明,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多种科学都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的,要让数学的这种服务特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明确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及原则
1.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其的描述不尽相同,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数学教学的功利性,因为数学知识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要求数学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其次是数学教学的素质性,注重应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品质;再次是数学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数学教学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最后是数学教学中的个性,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个性的培养,进而提高身心素质。
2.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数学教学原则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其制定是以数学教学目的为依据的,其目的是明确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学过程主要规律的外在体现。中学数学的教学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激励学生积极性原则。
三、改革中学数学课程的设置
对于整个数学教学来说,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主要趋向于实用性、综合性、个别性和多样性,课程的实用性主要指的是设置各种社区课程和劳动体验课程,以便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就业需求;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能够独立、科学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课程的个别性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让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能有所提升;课程的多样性指的是数学学科中包含多个不同的专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四、改革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总结,创立了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数学教学,其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不同的文化知识,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性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传授“双基”,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识。现代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要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形式以满堂灌为主,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环节,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现代数学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心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充分调动起来,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求知欲,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作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能有任何的疑义,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往往采取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现代数学教学观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愿意去主动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4.注重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总体来说,数学思想包括分类思想、随机思想、函数思想、转换思想和优化思想等多种现代学习方法。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晓彬.论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
篇8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篇9
1.陈旧古板的教学方式
讲课依然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
2.单一单项的教学手段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于没有进入财务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老师所讲实例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消化,加之复习思考题是练习性的,仅仅只需要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对所给的数据进行简单演算即可。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却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贯穿财务会计教学的思想理论
1.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合作性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为使合作学习能产生最佳效果,其中的重要原则包括人人参与。
2.多元智能理论。
它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介绍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任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项组成。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3.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财务会计的教学没有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没有尊重个体与集体、单项与双向交流的关系。应当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三、基于理论指导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财务会计作为一种职业技术的教育,仅传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具体专业知识需要一生不断地学习。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不断的跟国际接轨,财务会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从业过程中游刃有余。
2.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根据激励理论和多元职能理论可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学。在财务会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财务会计学习较困难,这主要跟课程理解较抽象有关。有些学生可能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但他们的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较强。如果通过实务引导则可能比单纯讲授效果更佳。而且,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出来后,老师如果能给予肯定和鼓励则激励的正向作用会不断发挥,课堂氛围会更加浓厚。
3.教学由单向交流变双向互动。
目前财务会计教学是一种单向信息传输方式,缺乏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过多地采用讲授法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束缚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财务会计侧重于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从事会计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应该定位“学生更多参与,老师更多引导,实务更多引入,激励更多使用”。可以从提高学生参与与合作、能力提升等途径来实施。
四、理论指导下的财务会计改革的有效途径
1.设立项目教学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项目教学指的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相关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项目完成后的评价,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的作用是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水平,符合合作学习的理论指导。
2.通过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模拟教学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假设情境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学习从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教学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教学改革策略,它全面考虑了技术类课程,特别是管理技术类课程特有的属性、要求与规律,综合作用于学生,围绕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职业锤炼,据此提高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3.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案例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模拟的教学活动,对案例进行剖析,从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4.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篇10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最基础的核心课程。这门课不仅需要传授国际货物买卖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对实际业务进行讲解。该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针对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本文分析了当前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问题;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该门课程既含有国际贸易的微观知识、宏观知识,其实践性、综合性也很强,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教学中的地位随之逐渐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高度重视。目前,独立学院在《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教学中,大多未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急迫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了几点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概述”等方面的内容。实务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市场调研”“商品价格核算”“贸易术语”“ 国际货款支付”“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牵涉的知识点也相对比较多。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内容也随之更新。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以及欧盟联合推行了新的“碳关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更新了。再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英国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应用《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11年1月1日,国际商会正式推出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这些都表明不管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实务方面的变化较多。但是,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完全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教学中没有融合最新的内容,导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融合。
同时,有的独立学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与实际严重脱节。讲授的内容偏难、偏深,学生们很难理解。而在实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际操作,没有解释具体操作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导致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比如,在学习“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主要投放在填制保险单、计算保险费及运费、提单等方面,导致和后续课程内容出现重叠。其次,有的教师在实务教学中并没有注重讲解、解释和实务操作有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国际贸易惯例等,导致学生没有建立一个整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树立严格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惯例进行操作观念。这样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实务操作流于表面,不能帮助到学生日后的学习。
2.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应用,很多教师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都已经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每个授课教师会通过PPT课件列举案例,让学生们根据布置的任务相互讨论,然后开展课堂演讲。但是因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比如,有的教师在采用PPT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强调PPT课件的内容,忽略了课件设计的生动性。教师只顾自己讲解,缺少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小组讨论是目前教师最为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选择比较合适的几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要求制作成PPT课件在班级上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但是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学生并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也因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并不能全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会导致分析失误。有的教师协调、控制能力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及效果。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内容改革
⑴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独立学院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及本质,不断学习关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目光不能仅仅盯在课本教材上,而应该从相关的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向学生们灌输最新的知识。比如,从2012年8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将核销单制度取消,企业不会再办理出口外汇的核销手续。针对这一改革,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新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按照新的办事程序、要求,向学生们讲授关于“退税”“报关”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同时,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们主动关注一些贸易理论作用及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例如,政府出台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都有实施目的、作用及条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出现正面、反面两种效应。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如果从国际贸易地理的层面上分析,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日本、美国、欧洲国家。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也增强了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思考。
其次,教师应该增加贸易理论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非关税壁垒”“反补贴、反倾销以及保护措施”等,这些内容都是现代外贸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熟悉、掌握我国对进口产品应该怎样进行“两反一保”,而国内外贸企业对外国又如何采取“两反一保”措施,外贸企业怎样突破外国建立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知识。传授这些知识有利于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考证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的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与外贸企业人员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外贸企业的实际案例及工作流程,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其次,教师应以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根据相关的考证要求,合理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考证主要包括外销员、商务师、跟单员、单证员等,教师平时应仔细留意这些考试的试题内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尽可能帮助学生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为他们日后应聘提供基础和条件。
2.应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教师在制作PPT时应适当加入视频、图片等,增强PPT课件的吸引力。比如,在讲解“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新闻视频,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小组讨论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分组,并且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使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团队分工合作,提高小组讨论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在于教学案例数量的多少,而应该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教师在案例解析时,应给学生们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如果案例较为复杂,应先让学生们在认真讨论后,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国际货款结算中的“金融票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票据流转的过程。或从外贸公司拿到真实的票据复印件(空白),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要求,模拟完成出票、提示、背书转让、付款、拒付、承兑及追索等一系列票据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掌握票据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丰富考核方式
考试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没有发挥出考核的应有作用。考试不仅应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同时也可以结合演示考试、操作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技能的考核力度。笔试的内容除了包括选择、名词解释、判断、填空、案例分析等知识记忆能力考核题型外,还应该加大综合性主观题型的比例,尽可能做到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今天,我国对国际经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独立学院教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2]王成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