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发展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南麓,干沙漠北缘,河、河、河在此交汇形成河源头,东北与市接壤,西南与地区县交界,西连县,南部与地区县、县相邻。县域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辖5乡3镇3个农业企业,123个行政村、9个社区、34个农企连队,总人口25.27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工、贸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县,素有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中国棉城、中国之乡、中国之乡和文化之乡的美誉。2012年,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7.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201元。

截止8月末,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各项存款3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6.77亿元。其中信用联社存款14.33亿元,占存款总额的40.83%;信用联社涉农贷款余额12.45亿元,占涉农贷款投放总额的74%,信用联社已经成为我县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支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解民忧,全力支持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农民建房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进度的最大问题,为切实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困难,真正使安居富民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我们按照“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和信贷资金支持为辅”的原则,深入调查测算资金需求,想法设法筹措资金,确保资金供给及时、足额到位。一是严格控制贷款额度,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筹和信贷支持相结合的原则,贷款额度控制在安居富民工程总投资额的50%以内。二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在期限上给予适当放宽,最长期限为5年,结合农户年收入情况,合理制定分期还款计划,缓解农户还贷压力。三是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信贷资金采取一次性发放、分批使用的办法,农户在支取信贷资金时,按照工程进度情况,由村委会审核签批后,才能支取信贷资金,严防资金挪作他用。自2009年6月以来,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安居富民贷款1.95亿元,支持农户10461户,从发放贷款以来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农户的还款积极性非常高。经过连续三年的信贷支持,一幢幢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农户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和2011年分别授予县信用联社“抗震安居建设优秀单位”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贡献单位”。

(二)助民富,积极推进妇女及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为支持妇女创业就业,我们于2010年9月,开展了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一是成立了县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中心,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贷款考察、评估、审批、放贷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实现了小额担保贷款服务网络全覆盖。二是规范工作程序,扎实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工作,了解掌握妇女生产经营情况和贷款需求。按照合同约定,采取联保发放、按季结息的方式,贷款利率按人行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执行,贷款期限为2年,贷款最高额度为8万元,重点扶持妇女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始终把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作为扶持劳动者积极创业的“造血型”民心工程来抓,与妇女及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1+3工作机制(享受贷款一次,参加创业培训一次、享受社保政策一次、提供就业扶持一次),实现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良性循环。四是实行全程服务,建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企业法人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为妇女及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信息咨询、项目开发等“一条龙”服务。制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责任追究制,规范资料初审、实地查看、初步审核、资料复核、贷款发放、跟踪服务、贷款回收等工作,严把贷前调查、贷时审核和贷后服务关,有效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质量。截止2012年8月末,我县累计发放2783户,金额8692万元,其中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754户,金额8446万元,发放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贷款29户,246万元。通过信用联社近两年来的信贷支持,农村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致富的道路,有效地带动了我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三)树诚信,深入实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003年以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主体,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使全县农村信用体系日趋完善,农民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2012年8月末,全县共有37017户农户建档,建档率达98.25%,已评定信用户3701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8.25%。其中AAA级信用户5563户,占比达15.03%;AA级信用户16554户,占比达44.72%;A级信用户14900户,占比达40.25%;评定信用村34个,评定信用乡(镇)2个。通过“两推一创建”工作开展,一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讲诚信、讲文明”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出现了家家争当信用户,村村争当信用村的局面。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二是密切了基层党政与信用社、农民的关系。三是为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妇女创业贷款是一项惠及广大妇女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通过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对政策已经基本掌握,妇女申请贷款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但借款发放后,财政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截止目前累计拖欠三个季度利息326万元),严重影响了后续贷款发放和农户个人信用。

二是存款与贷款比例失衡。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产业结构单一县域工业基础薄弱,组织资金反哺“三农”的现象困扰信用社多年,同时社会上还对农村信用社或多少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到农村信用社存款有风险。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实质性工作,但财政性存款的市场份额一直很低,存款组织工作举步维艰,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县农村信用社为了支持“三农”,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今年一季度联社存款市场占比为41%,而贷款市场投放比例高达85%,存贷比例严重失调,一季度末已高达90%,历史最高存贷比例曾达到130%,给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目前,仍有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部分农户多次到政府上访,给信用社和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三是支农再贷款申请规模有限。我县受农业季节性影响存款波动较大,加之信用联社资金缺乏,农户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就目前情况看,全县计划新建富民安居工程5021户(其中包括3月9日在地震中倒塌需重建的761套),按每户贷款5万元计算需资金2.5亿元;另外为支持畜牧业发展,计划发放畜牧业贴息贷款8000万元,前期调查工作已完成,但受上述因素影响,贷款均无法发放。

四、几点建议

一是合理、科学的配置财政存款,将有限的财政存款合理配置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大的金融机构中去。

二是各职能部门要协调统一,按时将政策性贷款的贴息资金拨付到位。

篇2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2008]108号和陕金融发[2008]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2009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2009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

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

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2008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2009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9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司,积极推动诚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2008年9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险深度低了1.06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2007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篇3

一、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我分行按照“管理提升年”的要求,加强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授信业务稳定增长。截止2014年6月30日,我分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9997万元,比年初增长44042万元,其中公司类贷款余额277091万元,比年初增长36445万元,个人贷款余额22906万元,比年初增长1139万元;外币贷款10058.72万美元;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14.53亿元,累计回收人民币贷款10.98亿元;新增公司类授信客户数44个(其中展业通客户4户),存量公司类授信客户数达到240个(其中展业通客户34户)。

二、因地制宜,分行信贷资产的主要特点

1、资产质量总体优良,客户结构继续向好

近年来我分行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和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严把授信准入关,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监控。在监管当局与总分行的统一布置下开展了系列排查活动,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调控政策落实情况、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节能减排、资金用途监控、集团客户风险、个人贷款落实抵押、公路项目贷款等专项排查。资产质量总体良好,人民币贷款五级分类正常类贷款占比达99.86%,无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和承兑垫款。客户结构继续向好,6月末全行内部评级1-8级客户贷款余额318531万元(本外币),较年初增加26653万元,1-8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92%;世行十级评级1-5级客户贷款余额344986万元(本外币),较年初增加了42067万元,1-5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99.9%。

2、顺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信贷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14年由于信贷业务发展面临规模和资本等强约束,投放节奏、投向选择及业务定价等将面临着更高要求。我分行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适时制定了2014年信贷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以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提高收益水平。上半年对一些综合回报不高的授信户进行了减持退出,如旭日道路;对因国家行业政策致使发展前景不明的授信客户进行了贷款提前回收,如雨山房地产;对普通授信客户进行了“以价补量”、“品种置换”的结构调整,以提高定价水平,提升综合回报,半年以来,执行基准利率以上的客户数及贷款金额显著提高。对公贷款抵制押占比有所提高,从年初的22.98%上升6月末的24.11%。

3、信贷投向与本地产业结构有着较高的吻合度

马鞍山是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除钢铁产业以及相应的金属制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以外,专用汽车、造纸、机械、食品等工业也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分行授信业务的主要投向正是上述地区经济增长中起龙头和引领作用的大中型企业、央企子公司等,如马钢、星马、山鹰、现代牧业、中橡化学、奥盛钢缆、鼎泰新材、金星化工、十七冶等,以及为这些企业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如马钢钢材经销商、炉料供应商、星马汽车经销商及终端用户等。6月末,我分行公司类授信业务余额474348万元(本外币合计),行业主要分布是:工业(196667万元,占41.46%),批发业(99328万元,占20.93%),建筑业(42103万元,占8.88%),电力(34490万元,占7.27%),公共设施管理业(34000万元,占7.17%),交通运输(21741万元,占4.58%)等。在工业大类中,又以钢铁、食品、轻工、机械等子行业为主。

三、创新服务,实现银企双赢局面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创新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创新金融服务是支持服务安徽加速崛起的迫切需要。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分行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扩大有效信贷投放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充分挖掘金融资源的潜力,拓展融资和服务空间,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其次,创新金融服务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更加注重贯彻国家金融调控的政策内涵,更加注重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努力在推动全省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次,创新金融服务是贯彻实施安徽重大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重点建设项目,需要信贷资金的强有力支持,也对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产品与服务模式、监管方式与制度、政策与市场环境等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顺应发展大势,抢抓难得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全力支持事关安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实施,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建新功。

(二)强化功能,全面创新金融服务

1、把握重点,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坚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的原则,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全年信贷增长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的资金需要。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使贷款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用到我市国民经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对一些在建重大项目、小企业和农业的支持。切实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止出现异常波动。合理摆布信贷资源布局,妥善解决存贷期限错配、区域不均衡、信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按照宏观审慎管理要求,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瞄准热点,紧紧围绕重大战略部署创新金融服务。全力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围绕示范区产业转移需求特点,研发设计并大力推广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全力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促进自主创新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增长点。紧贴市场需求,创新项目对接方式,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与服务。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中小城市、小城镇布局,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切实增强金融服务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3、攻克难点,切实提高现代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应用,为社会资金周转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积极争取加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发挥银行卡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严控风险,构筑风险管控机制

1、继续开展信贷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存量授信业务结构

密切关注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传导,持续监控过剩行业已发放贷款,授信投向应主动向产能过剩行业中变现能力强、子行业优质客户倾斜。对产能过剩行业中低端客户、经营不稳定、效益前景不乐观、环评不达标企业以及国家发改委已列入落后产能名单的企业或项目,要及时采取压缩贷款规模、择机退出授信等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授信业务结构优化、风险可控。对政府融资平台,立足结构调整,从严控制信贷,全年贷款余额占比确保较年初不增加。

2、对存量授信客户进行业务风险度与适宜度排查,提高对潜在风险的化解能力

在全面梳理排查存量授信客户的基础上,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内部评级低于8级客户的贷后管理,对新设立公司要密切关注其生产能力提升与否和经营变化情况,若与预期不符,要逐个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报表真实性存疑的客户要去伪存真,还原本质,重新评判。二是提高对钢材贸易商存量授信客户查访频率,警惕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危及我分行信贷资产安全,对以仓单质押为保证方式的存量授信业务质押率高于65%的要立即平仓归还贷款或补仓。三是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要与客户沟通,尽快确定还款计划,争取年内全部收回。

3、强化管理,以管理能力提升促进业务发展

一是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着重做好风险预判,认真落实总行操作风险项目推广要求,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推广的各项工作安排。二是提高政策执行力和授信管理水平,围绕重点客户实施重点营销,提高授信管理的主动性。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为发展提供后劲。加强各条线队伍的职业素质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等工作技能,提高防范信贷风险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促进各条线员工队伍共同进步。

篇4

一、工业园区金融服务情况

(一)园区建设的融资情况

云南省工业园区建设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BT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进行。截至2011年末,各工业园区通过银行贷款、BT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的余额为134.75亿元,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土地收储、标准产房建设等。其中,银行贷款余额为96.2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7亿元,下降8.29%,占同期园区建设三项资金(银行贷款、BT融资、信托融资,下同)的71.40%;BT融资余额为27.35亿元,占同期园区建设三项资金余额的20.30%;通过信托融资方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为11.19亿元,仅占同期园区建设三项资金余额的8.30%。

(二)园区企业的融资情况

1.银行贷款: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园区企业贷款余额为1115.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9.91亿元,增长15.53%,增速高于全省同期各项贷款增速0.88个百分点。

第一,贷款支持的重点。省级重点和特色园区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较强。2010年~2011年,40个省级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677.78亿元和768.27亿元,占全部园区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70.19%和68.88%。

第二,小企业获贷情况。一是园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截至2011年末,园区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799.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4%,增速高于同期全省中小企业贷款增速0.64个百分点;二是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有所提高。2011年末,园区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9.10%,比上年末上升了1.01个百分点。

第三,园区企业贷款五大特点。从园区企业贷款的情况看,通过对500户园区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园区企业贷款有五大特点:一是贷款用途是维持生产经营需要和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在企业贷款用途中,有36.76%的样本企业贷款主要用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有33.82%的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样本企业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的占52.46%,1~3年(含)的占27.87%,3~5年(含)的占18.03%,5年以上的占1.64%。三是贷款利率有所上升。2011年,样本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30%以内(含)的占比为43.72%,在30%以上的为23.96%,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14.78和12.17个百分点。四是贷款以抵(质)押担保为主。在样本企业最近一次获得的贷款中,有59.09%的企业贷款担保方式为房产、土地、设备等抵(质)押,有29.55%的企业贷款为其他企业或第三方信用担保。五是贷款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在“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选项中,有资金缺口的占44.05%,略有缺口的占51.19%,没有缺口的仅占4.76%;在“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调查选项中,有6.49%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很困难,有76.62%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困难,认为比较容易或容易的仅占16.89%。

2.债券融资:2003年以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园区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融入资金531.5亿元,占同期全省企业债券融资总量的60.60%。其中,园区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470亿元,占同期全省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量的73.32%;累计发行企业债39.5亿元,占全省企业债发行量的21.29%。

3.股票融资:目前,全省共有17家园区企业上市融资。截至2011年末,17家入园上市企业的市值为1425.31亿元,占全省全部上市企业市值的77.00%;累计在股票市场上融入资金314.67亿元,占全省上市企业融资量的72.87%。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发展总体滞后,整体水平不高,吸纳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不足

一是云南省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滇中地区集中了全省40%以上的省级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二是园区数量发展滞后,目前,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仅3家,比江苏少16家,比浙江少14家,比江西少5家;省级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共40家,比江苏少98家,比福建少83家,比浙江少76家。三是园区企业的科技含量与全国和西部先进地区比,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创业孵化能力、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水平,还是科研机构数量、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数量、高端人才数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全省工业园区发展总体滞后、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的贷款余额为1211.65亿元,仅占全省二产贷款余额的31.97%,占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0.00%。

(二)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据调查,昆明经济开发区2012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约18亿元,财政资金仅可安排6.2亿元,资金缺口11.8亿元;曲靖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欠账近10亿元;玉溪研和工业园区每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达60%;昆明市辖区内的县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到位率仅为59%;德宏州2004年至2010年累计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为12.35亿元,按此速度计算,要完成全州5个工业园区150.82亿元的投资,还需要10多年的时间,资金缺口大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突出的问题之一。

篇5

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不仅对我国的科技事业,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看,科技政策重点逐渐由促进科技的发展转向促进自主创新,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趋向于更积极地推动和指导技术创新,并努力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整合为一体。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和金融机构的交易效率逐步得以提高,使得金融业可以更好地为高科技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一直都在持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企业自主创新从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外源性资金的渠道主要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资助、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逐步促进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金融的运行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有偿使用的资本。这个特点决定了借款人,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科技企业,必须保证把贷款使用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能够产生还贷资金的项目上。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核心是制度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具体说来,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鼓励探索各种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

一个可行的运行模式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形成风险准备基金。由创新基金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资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863”“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等的承担单位,通过集成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通过科技贷款贴息,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适当提高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企业承付基本利息,政府资金负担上浮利息。例如,厦门市科技局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先后于2003年4月28日、8月8日,与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签订了“共同扶持科技型企业协议”,共同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2002年底,南京市科技局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共同开展“银政合作”试点,交通银行在两年内向南京市科技局推荐的科技项目给予8亿元的授信额度,南京市科技局负责筛选重点项目向银行推荐,对部分重点项目采用贴息引导科技贷款。版权所有

二、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是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科技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的有效运作关键是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如果银行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就能够有信心、有能力对科技项目进行贷款支持。相反,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可能选择放弃这个市场。这就要求银行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有效降低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发放多种低风险的贷款;可以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解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具创新

科技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既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政府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债券”,捆绑了12个开发区、发债规模8亿元,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再例如,以股票作担保的表外研发证券(swords)就是一种重要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形式。swords是在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典型做法是:发行swords证券的企业负责管理投资运用;并根据预定价格的时间表有权收购所有公开发行的证券;相应地,投资者可得到在预先约定的时间段内以约定溢价价格购买该公司普通股的一个期权或认股证;一段时间后,该认股证可与原先购买的swords单位分开交易。

四、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对银行而言风险偏大,因此,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为了促进扶持这些企业,政府可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政府财政出资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是我国自主创新金融支持制度的必然选择。设立贷款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出资的压力,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建立多点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对中小企版权所有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投资效率,从而形成“企业有所创新,银行有所借款,政府有所保证”的有效机制以及较合理的贷款担保和开放的资金供应系统,从金融支持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美国小企业局向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已于1989年废止,而采用以贷款担保方式对小企业进行支持。日本的贷款担保措施更加完善,除对商业银行贷款给予担保外,还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的保证实行连环保险。1974年1月,台湾地区推动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信保基金主要来源于当局及有关金融机构。信用保证的项目包括:一般贷款信用保证、商业本票保证之信用保证、外销贷款信用保证、购料周转融资信用保证、政策性贷款信用保证、小规模商业贷款信用保证、进口税捐记账保证的信用保证、履约保证的信用保证、自创品牌贷款信用保证、青年创业贷款信用保证。在信用保证基金之外,1997年台湾当局又成立了“中小企业互助保证基金会”,推进各项辅导及互助保证贷款。该基金的主要运作为:中小企业互助保证为协助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五、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体系

必须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打造“信用社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诚信环境。有关部门要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有偿咨询,可以使相关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资源,信用状况更加透明,降低了信息成本,风险定价成本也随之降低。同时,信用记录也增加了中小企业及其股东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当前,特别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财产权,强化其供应商与顾客的履约义务,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且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和风险预期,强化了债务人的风险约束,因而会有实质性收效。

六、培育和支持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要改变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单一、相互脱节、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促使中介机构如科技担保、评估推介等相互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认定资质、委托任务等方式,给予扶持。中介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应依靠其服务质量和信誉,开办初期应得到政府部门经费支持,但要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其在竞争、服务中依靠自身能力求生存求发展,不能由部门长期供养。

七、要注重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篇6

一、创新战略管理,把握农村金融在“三农”服务中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虽有“细节决定成败”的俗语,但也不能以此否认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战略研究的是“怎样做正确的事”,而细节则研究“如何把事情做正确”,后者是服从和服务于前者的,即使决定成败的“细节”,也不可缺少战略决策正确这个前提条件。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战略管理是战略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有关农村金融和服务“三农”的协调与控制,是为制定和实施农村金融建设与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与规划的活动。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看,着眼农村金融建设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战略管理具有超前性、目标性、整体性的特征。

二、农村合作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信息化农村金融,推进农村特色的金融变革,既要靠系统技术、人力资源,更要靠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战略管理。农村合作金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农村金融队伍建设中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是统筹农村金融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需要。目前,我行采用的是信雅达公司开发的OCR系统对全行的会计凭证实施集中扫描,人工补录,重点监督工作,并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差错,以差错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过OCR系统下发给相关支行,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落实整改,这对我行管理实践尤其是战略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在我行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与体系建设目标相背离的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迫切需要完善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加强对规划计划的宏观监督、有效调控;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管理由经验向科学、由粗放向集约、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只有在高效战略管理控制下,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整体效能,才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信息化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三、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当你收到一叠业务差错单,发现好多差错都在重复着同一个问题时;当你查阅凭证,察觉太多的凭证没有录入时,太多的时间没被珍惜时;当你接到电话,才想起领导交待的事还没有落实到位而苦恼时。你会想要是对工作多一份热情,对自己多一份责任,那么我们的农村金融就会不断发展创新。

操作与管理是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操作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是为更好地完成企业经营目标而服务的,农村金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已清晰地折射出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创新战略管理,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首先应采用积极科学的方法,让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确立正确的定位和认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激情,促进员工自愿、自发、自动、自觉地开展工作。在平等互敬、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加强领导与基层之间的沟通,让员工能零距离地与领导探讨工作问题、发表工作建议、献计献策、透露思路想法、把下属员工当作培养对象,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把下属员工当作亲友,倾听员工的愿望和意见,尽力解除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员工当作知已,倾诉交谈工作境况,提出对员工的工作期望与要求。充分体现了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激励企业所有员工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作为下属员工,工作能力赢得了领导的肯定认可,自身的存在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会更加相信、更加尊重领导,提高了领导在企业里的威望,每位员工将会以感恩的心投入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还应打破旧观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和重用人才,为满足我行在市场竞争中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和学习逐步调整和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加强对年青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通过参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我明白,这只是人才机制的一个外在因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才机制的内在因素更为重要,若是没有千里马,伯乐再多也枉然。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或是什么层次的人才,取决于他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若是觉得“怀才不遇”唯一科学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篇7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报告》称,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资本市场目前仍面临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尚需改善,股权分置问题亟待全面解决,证券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证券公司规范运作急需加强。

三、隐性财政赤字问题

《报告》称,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

四、资金价格的管制与放松

《报告》称,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和其他市场主体都需要适应从管制到放松的环境变化,学会认识和应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目前需要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金融市场,开发金融衍生产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可供市场主体选择的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

五、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

《报告》称,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经营目标偏差、缺乏明确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等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六、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监管

《报告》称,交叉性金融业务是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交叉性金融业务涉及多种金融工具,体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蕴藏着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境风险。

目前,投资者尚缺乏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全面了解,风险意识不足,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对部分业务还存在着监管真空,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七、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资金筹措与道德风险防范

《报告》称,由于投资者保护制度尚待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近几年在救助和关闭金融机构过程中的个人债权通常由政府垫付,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增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市场约束,还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称,支付服务组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付结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制、会计和审计标准、信息披露水平、征信体系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安全网尚待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落实。

九、金融生态环境

《报告》称,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十、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报告》称,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面临着许多不可控因素,诸如油价上涨、全球升息、美元贬值、国际政治纷争、战争和地区冲突等。

篇8

过去的5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极速发展的5年。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使这一市场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金融界备受瞩目的“处女地”之一,也引起了全球著名智库的注意。

今年5月,麦肯锡公司以中国银行业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报告,其中《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一子报告,就专门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市场强势兴起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这一年,余额宝和微信支付的诞生让普罗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最初和最直观的概念与感受。随后,百度、京东、苏宁等也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市场,并围绕第三方支付(中国互联网金融最早、最大和最成熟的细分市场)、财富管理、融资以及互联网保险等四个细分板块“开疆拓土”,直至今日也是风头不减。 2013年,余额宝和微信支付的诞生让普罗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最初和最直观的概念与感受。

麦肯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近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P2P网贷交易额(数千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亦为全球领先,远超Paypal等欧美领先者;理财领域以阿里的余额宝为代表,在短短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远超其他行业。报告显示,在全球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前10名中,中国占据4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刷新估值纪录,如蚂蚁金服(60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微众银行(55亿美元)等。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勃然兴起并非毫无来由。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工业产能过剩、信贷需求紧缩,新兴产业、新型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不断壮大,客户端的金融需求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不断蚕食和分解银行传统业务,金融科技在强势资本支持下迅猛发展,报告认为,这对金融生态圈产生彻底、颠覆式的影响,是可以预见并形成可追踪趋势的。

谁能成为领航者?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有幸分一杯羹。从近年的成功案例来看,报告称,以下三类具备独特定位及成功要素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更有机会成为领航者。

“来自门外的野蛮人”――互联网新军。当新年来临之际,微信群中“红包”满屏飞舞,当“双十一”到来,过亿用户用支付宝在淘宝完成“剁手之旅”,互联网新军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报告指出,这些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原有的核心业务(如电商和社交网络),依靠庞大的客户群和低获客成本,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构建起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帝国。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产品创意本土化、快速获客扩张、多重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客户洞察以及以企业家精神进行人才管理。

传统金融机构快速推进数字化革新。各大国有银行在这轮改革竞速中率先起跑。比如,以工行、建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就在去年开始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打造互联网业务平台。以工行的融e购交易平台为例,该平台在2015年已达到8000亿元的交易规模。为了能尽快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报告提出,传统金融机构应运用建立多方战略合作、全面的产品供应、专业的风险把控能力和实体网点成为体验店这四大优势积极投身竞争。

非金融核心企业积极跨界。这类参与者来自于与互联网和金融都不沾边的传统行业,如零售和房地产。例如,苏宁和国美作为线下零售巨头全面拓展金融业务经营版图,支持其主营零售业务;万达集团利用商业地产和文化旅游业务,为其金融业务进行引流。目前,此类参与者还不太多,但其线下引流进行低成本获客、行业优势垄断地位、全产业链数据挖掘和线下网络提升客户体验四大潜在的成功因素,对前两类市场参与者构成有力的威胁。

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从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构成来看,未来几年,仍将有不少企业投身其中。不过,报告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纳入监管体系,它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进入各方利益的整合期。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和机遇,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移动支付和理财:线上线下结合、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带来下一个热点,财富管理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报告认为,尽管第三方线上支付的市场集中度已初步形成,但作为其他诸多金融应用的基础,基于手机、连接线下的移动支付仍是各方必争之地,市场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与潜在机遇。

第二,线上消费金融和小微信贷:传统的消费信贷、信用卡、普惠金融等各类业务全面线上化。消费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增强,中国的家庭消费将迅速增长,催生更多金融需求。

第三,B2B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复杂,向定制化发展。互联网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使交易更高效。

第四,金融云和基础设施:节约开支,建立灵活的架构,尤其有利于大量小型从业者和非金融从业者进入。与金融机构内部自建并运营其数据的传统模式不同,金融云为客户(各种金融/非金融机构,尤其是小企业)提供远程、基于需求的服务,而客户将按照服务的使用情况来付费。

第五,大数据应用:进入平台化、商业化阶段,精准预测消费者行为,建立实时、低成本的风险管理体系。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大数据应用帮助金融机构收集并分析消费者数据获得洞见,从而能以更个性化的产品、更精准的营销体验来获取并服务客户。

篇9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环境;发展趋势

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根据2006年2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30号》,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附注等。

在西方,财务信息的披露经过了以账本披露为主体(12世纪到15世纪)、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15世纪到20世纪)和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三个时期,财务报告的产生及每一次发展变化无一不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当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同时也对财务报告的实质内容及形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使得财务报告不断发展变化。以更好地适应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会计环境的含义和内容

财务报告在现实应用中的缺陷是它不能够满足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项条件的综合。它包括存在于会计主体内的会计内环境和存在于会计主体外的会计外环境。生产实践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称为会计外环境,而会计实践则称为会计内环境,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的有机结合。内环境决定了会计本质、职能、程序和方法;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影响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局限性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偏重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

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诸如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管理能力、职员结构及主要职员素质等非财务信息显得越发重要。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他们对企业未来的盈利分析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难以达到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揭示,所以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行财务报告偏重于反映企业历史经营活动的财务信息。而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这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由于顾及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

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自身环境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之一的自然资源形成、开发、运用、存储、保护和再生产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会计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会计环境的变化诱致了新的会计信息需求,在这一需求的拉动下,会计披露得以发展。因此会计披露发展的动因在于不断满足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增加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使财务报告由解释有形资产为主向解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转变。从现有的情况看。无形资产在企业持续经营中的地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资产的地步。因此,会计系统在解释无形资产的同时不能忽视有形资产的计量显得十分必要。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准则委员会(1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与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之后再研究确认与计量的实务操作。在未解决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需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使用户易于理解。

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量,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数量。现行财务报告仅仅对财务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够完全分析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自财务报告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说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这只是借助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和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从而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

加强披露财务预测信息。可以增加预测性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由解释事后信息为主向解释事后信息与前瞻性信息并重转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数据记录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预测性财务报告是建立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进行假设的基础上。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或未来期间的主要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也只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它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增加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相关性,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借鉴西方许多企业编制并对外公布的“预测财务报告”,它采用与传统财务报告相问的报表形式。这种做法无论从编制角度。还是从使用角度来讲都有极大的好处,特别是便于对比,从而进行差异分析,充分发挥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篇10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监管;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9-03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金融稳定”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严格的定义,还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理解和概括。瑞典银行作为世界第一家设置金融稳定部门并于1998年率先出版《金融稳定报告》的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直接定义为“支付体系的安全于高效运转”。其支付体系涵盖了全部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所有支付工具及其技术与管理支持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学者认为,定义金融稳定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系统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经济效率,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积累、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2)评估、定价、分配和管理金融风险;(3)通过自我纠偏,抗击内部和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确保金融系统正常履行职能。基于此,金融稳定的定义是: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抗击内生或由于外部未预料的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继续履行提高实际经济运行效率的职能,金融系统就处于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稳定状态。国际清算银行的金融稳健性论坛的Andrew Crockett认为把金融稳健性定义为不存在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或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董事会的Roger Ferguson认为,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当局来说,最有用的金融不稳定概念与可能会对真实经济行为产生潜在损害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密切相关。他从三个基本标准来判断或者界定金融不稳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似乎与其基础有很大脱离;和/或(2)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功能和信贷的可获得性都存在明显地扭曲。结果是(3)总支出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即将偏离)。此外,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加拿大银行的John Chant、德意志银行的学者、欧洲中央银行的Wim Duisenberg以及Tommaso Padoa-Schioppa、哥伦比亚大学的Frederick Ferguson、挪威中央银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荷兰银行、Andrew Large爵士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对金融稳定的定义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二、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发展

尽管对“金融稳定”通常有从正面和反面(金融不稳定)两个角度去定义,对金融稳定的评估更多的是从“金融不稳定”角度出发。有关金融风险监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等的研究都属于金融稳定评估框架体系。

自1995年中国银行监管当局职能开始转换以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对各银行运作的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控,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各银行的非现场监控,对于不同的银行机构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运用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与1999年分别对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出台了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在成员国中推广“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这一情况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单位组成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评估。

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人民银行称,这一报告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共同成为央行对外的三大重要报告。

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

2005年11月7日央行的中国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提到,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在金融运行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并没有采取模型化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指标,从整体上来判断金融的稳定状况。相对于模型法,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的方法有个好处是,它并不关注于某一指标具体的指标值,而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分析,分析指标数据背后的原因,然后来判断金融稳定状况。

从评估的层次上来看,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与IMF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致,由三个层次审慎指标构成,分别为宏观审慎指标、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类指标。在该报告中,详细报告了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金融业与金融稳定。另外,报告还专门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稳定进行了分析。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生态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稳定评估状况

虽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与金融体系稳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但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国家对整体金融稳健性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芬兰:芬兰银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预测银行部门动态框架的中央银行之一。该国的银行预测框架是在芬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银行危机后才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协助对银行部门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分析。该框架可以对银行系统获利能力的趋势提供两年左右时间跨度的预测。虽然这一框架能够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关注具体的稳健性。该框架被正式地与芬兰银行关于芬兰经济宏观预测模型联系在一起,采用模型的方法。

挪威:从1995年起,挪威银行就开始出版关于金融部门形势和前景的报告。这份报告既包括对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包括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家庭和企业金融头寸的分析构成了该报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报告仅供金融部门当局内部参考,并不对外公开。从1997年起,挪威银行就在经济公告季刊的第二和第四期出版该报告的摘要。与采用摘要的方法相一致,出版的报告相对来说是定性的,只对金融稳健性做总体评估,而不是关注具体指标的临界值。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与金融部门相关的变量,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收益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估,之后一系列关于银行系统金融健全性的单一指标被引入评估中,对银行在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敞口给予特别关注。

英国:在1997年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下,英格兰银行负责金融系统整体上的稳定、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每月举行例会讨论金融稳定有关动态。一项由英格兰银行承担的实施其职责的任务就是对金融稳定形势进行监督,包括对实际或潜在的冲击和金融系统抵御这些冲击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较具体的意见。英格兰银行的方法不是采用复杂的模型,而是对一系列来自英国、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的信息进行评价并试图识别出关键的动向、脆弱性和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风险。

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负责银行监管的不同方面的三个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货币监理署(OCC)――根据他们非现场监管业务一部分的、由银行提供的主要数据,已经开发出类似的用于评价个别银行稳健性的模型和指标。加总单个银行的信息可以对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稳健性进行评估。一般地,美国监管机构在对单个银行未来稳健性进行评估中所使用的那些变量近似于进行全面的事后骆驼评级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在某个或多个的银行单独地强大到有整个系统影响力的时候,这些单个银行的变量用作宏观审慎指标可能是有用的。在银行系统的总体层次上,那些对银行当前稳健性进行评估时有意义的变量,可以用作宏观审慎指标。

五、我国金融稳定评估与国际接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一些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1.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即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曾遭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怀疑。二是,提供金融稳定评估的统计数据,即使是在IMF倡导的评估体系下,也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的准则。

2.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机制,导致我国的金融评估数据不能简单地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银行不良贷款率,我国的警戒线要比国际通行标准要高。

3、金融稳定评估方面的人才。金融稳定评估在国际上来看,也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既熟悉国际金融稳定的通行标准,又熟悉我国金融体系,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人才目前还相当缺乏。

(二)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启示

1.完善金融稳定评价体系,促进金融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和研究可谓高度重视。但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却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这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执行机构有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于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十分必要。为此,应尽快构建完整合理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从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稳定评估工作。

2.尽早参与IMF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IMF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而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正在发展、调整和开放中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也有责任和义务对FSI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意见,增进国际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