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居住空间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设计
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人离不开环境,环境塑造人的心情。好的环境会给人们带来愉悦,使人性格开朗并且热爱生活;反之,则不然。人口的增长和城市人口老年化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设计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空间呢?这是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老年人居住行为特点
人进入到老年阶段,从第一岗位退居到次要岗位,一开始人们不适应,有的甚至产生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想法,觉得自己已经不重要了,往后过着一种消极的生活。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居住的更舒心,是我们当今设计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器官功能也逐步衰退,这就导致生理、心理一系列改变,如反应减慢、动作迟缓,不便做剧烈运动,而且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视力逐步减退,对颜色的感知度不灵敏,对环境容易产生隔离感和疏远感。这就常常引起老年人对生活的恐惧和紧张,并且伴随着有焦虑的心理感受,心情不能受到大的刺激。有的人听力也不好,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减弱,对生活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导致不愿意和人交流,容易造成孤僻性格,不愿意出门,与环境疏远。
一般来说,老年人都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达到这一目标,让老人放心生活,就要考虑到老人所需要的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等问题。对于不同的老年人,如果身体健康,他们希望多学习一些新鲜的东西,接触下新鲜的事物,能减少他们的寂寞,打发余下的晚年。有些老年人体弱多病,则希望医疗、护理方面有更好的条件,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即老年人可以在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也就得到安慰。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论述。
2 老年居住空间室内外空间设计
环境的好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和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居家建筑方面就需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配合一些休闲场所、医疗机构来进行设计,成本相对较低。其次,是社区养老,宅内有方便、安全的社交娱乐场所、公共食堂等各项设施,并有比较完备的安保和报警系统。社会养老,建筑必须要按无障碍设计,不仅要提供护理,还要有相应的医疗机构服务设施,每套住宅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起居室和厨房公用。
根据调查:国外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独立自主、互不拖累,如在英国的养老模式是主要采用国际慈善机构所制定的标准,按老年人不同需求来进行划分;在法国,养老模式主要为老年居住的福利设施,这些可分为4类: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还有中长期老年人医院;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注重传统的观念,喜欢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体现家的和谐,所以,在养老方式上主要有住宅养老模式和老人之家养老模式2种。
在我国,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国内讲究社会公德应赡养老人、敬老爱幼。近年来,也受西方文化影响,有的老人喜居住在一栋楼,或者是一个社区,方便相互照应。如何开发适合居家养老的新型住宅社区,把老年住宅盖到普通住宅小区中来,已成为许多老年人及子女的向往。今天我们主要谈论的是在普通小区中能够更人性化的建设一些附属设施来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建筑形式。
2.1 老年居住室内空间设计
住宅室内空间一般分为客厅、卧室、厨房、阳台、储藏间等,下面就各个空间的功能进行阐述一下:(1)客厅是整个室内空间的公共空间,面积也较大。尽量南北朝向、前后通透,便于空气流通。客厅还可以带有观景阳台,便于老人更好地呼吸外面的空气,享受阳光,在地面要使用防滑材料。室内墙体和家具不能有棱角,这样一般老人不容易受到伤害,也方便残疾人轮椅活动。(2)卧室是人休养休息的场所。卧室设计除了依照相关的规范外,还应该注意采光和通风,最好可以晒日光浴,如果满足不了,尽量具备可以远眺的功能,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大有裨益,同时,室内要采用防滑设施,最好选用木地板,便于打扫,材质也温和。(3)卫生间是老人最容易出现伤害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考虑安全的地方。入口门处不能有台阶,适当的也要增加扶手,不能有棱角出现,冷热水的开关要易于老年人开启,要留有窗口,最好是采有双向开门。(4)厨房一日三餐必须进出的地方。也要考虑到残疾人可以坐着细致地处理餐前准备工作,把厨房工作变成乐趣。这就要在细节处理上注意厨房应该方便轮椅进出,不能有坚硬的物体,以免对在轮椅上操作的老人造成伤害,同时,要考虑到洗菜台的高低和碗架高低。除了以上要考虑的,我们还要考虑门锁的要求,使用比较好开的圆锁或者一按就开的锁,这样便于进出。最后室内装修的材质上也要满足老年人的喜好,老年人一般喜欢典雅、安静、古朴、平稳的颜色,装修材质要尽量满足防潮、隔热、保暖、隔声等要求。
2.2 老年居住室外空间设计
2.2.1 老年人室外的活动空间。老年人喜欢热闹,同时,也喜欢和同龄朋友进行交流,因此,室外空间环境要设计出更多可以交流的空间。室外环境要优美,绿树、花草合理搭配,可以起到遮阳避风的效果,也可以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可以留有一些开阔的场地,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要在室外多设置室外坐椅,方便老人聊天、晒太阳、观赏,以及休息。坐椅可设在大树下、公共设施旁边、儿童乐园旁、小区的出入口附近,还有人流量大的地方。座椅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建筑物的基座,也可以是栏杆,还可以是花坛、观赏石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地面防滑设施也要考虑到位,以防止老年人摔倒。
2.2.2 老年人室外的步行空间。老人在外步行时,道路是和道路导向系统结合在一起,应避免走笔直的道路,最好是蜿蜒,并且有变化的道路,可以使老年人在行走中感到一些变化,这样给老年人在散步中增加一些乐趣。同时,老年人的记忆会有些减退,对方向的判断能力要差一些,更应采用一些简单、清晰、醒目的标志物进行导向。在道路转角处可用某种专门的植物来分隔,帮助老年人记忆。我们在设计道路时虽然是曲曲折折的,但不能有高的台阶,尽量使用缓坡的形势,不能有尖锐的建筑或者凸物出现,以免老人碰撞。考虑到老人的生理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应在活动范围方圆100m要有公共卫生间。老年会所,医疗中心等服务设施也是在老年居住建筑中所必须有的配套设施。依据老年人特点,我国目前对老年住宅设计较好的范例有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住宅,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比较高端一些的住宅小区。
3 小结
老年居住建筑环境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要不断地从室内外环境着手,切实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来,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智卿.浅谈老龄人群体生活居住环境[J].山西建筑,2010(1)
2 刘超,张建敏.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借鉴[J].上海建设科技,2000(6)
篇2
关键词:山地城市;地域特色;空间设计
最近二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上各种异域建筑风格不断涌现,如地中海、北欧、西班牙,英式、德式、法式、意式,还有澳州风情、东南亚风情等,而中式风格的都还有古典式、折衷式和新中式。目前来看,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对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但地域特色作为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的体现,对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的影响究竟是越来越小,还是与异域建筑文化的冲击进行了融合,文章以招商江湾城与龙湖春森彼岸两个项目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1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
1.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地理环境及气候、资源环境。山地城市是我国城市分类中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有:地形地貌比较复杂、人口密集而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且经济发展滞后[1]。山地城市的地形地貌复杂是影响山地居住小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该因素成为山地居住小区快速建设的短板并导致建设方为了追求时间与效益以粗暴的方式去平整场地并改变山体形态等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山地城市的特征决定它有众多的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这些山水资源可成为山地城市的特色景观资源。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讲究风水,追求“背山面水”、“择水而居”、因而江景房、湖滨房等变成稀缺资源并成为高端住宅的代表。山地城市的地形变化大,具有众多的山峰、山谷、沟壑便于形成更为丰富的植被,这些植被随地形一起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2]。这些植被绿化也是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所必须的,它直接影响和参与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对于居住小区有多种生态功能。
1.2地域文化
每个城市都传承和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组成地域文化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可以选择利用的材料资源与当地匠师所掌握的建构工艺技术[3]被以某种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符号构件、装饰色彩等体现在建筑上。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山地城市的地域文化。重庆文化的两大主题就是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反馈到建筑风格上成为巴渝建筑风格,而陪都文化反馈到建筑风格上成为了民国建筑风格。依据重庆地区的山地地形特点,随着时间流转人们的经验代代相传,适应山地地形特点的巴渝传统建筑流传了下来,其建筑形态丰富,主要有干栏式、合院式、土楼碉房式建筑等。其中重庆地区最具特色流传最广的是干栏式建筑,就是常见的吊脚楼。巴渝传统建筑的构造形式为穿斗式、抬梁式和穿台式,而穿斗式结构简单,布置灵活,适应性强为主要的结构形式。民国风格建筑指的是重庆开埠及成为战时首都后,巴渝传统建筑受到西洋建筑文化的冲击很大,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民国风格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其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
2地域特色对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的影响
2.1场地
山地城市竖向复杂,小区建筑布局常采用依山就势的方式,依据自然坡度的大小,有两种不同的布局形式。一种住宅与等高线相交布置,适用于场地坡度较小5%以下,场地规划为平坡式,住宅布局常采用跌落式,错层式布置;另一种住宅平行等高线布置,适用于基地坡度较大8%以上,场地规划为台地式,住宅成组团布置。
2.2交通
山地城市居住小区由于竖向高差较大,用地紧张,较难做到人车分流。当竖向坡度较小、各台地间高差较小时,根据地形沿建筑间规划道路即可;当竖向坡度大、各台地间高差较大时,车行道路一般以S形或回形路线,盘旋上升,衔接各台地。而人行交通则可以结合地形,在坡陡高差大的地方设置电梯、自动扶梯等辅助设施。
2.3绿化
山地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居住小区大多依山、临湖、滨江,同时因为高差的关系建筑视野开阔。因此山地居住小区可以引入外部景观形成借景,以及利用山地流水落差形成叠水、瀑布等水景。
2.4建筑
因为地域特色影响到建筑本身主要是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建筑接地形式的多变,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导致建筑风格的多样。山地交通形式的立体式、景观化以及多样化使得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也多种,有吊层式、吊脚式、出挑式、台地式、退台式、连廊式等等。又如山城重庆的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影响到重庆的建筑风格上产生了巴渝建筑风格和民国建筑风格。
3案例对比分析
招商江湾城与龙湖春森彼岸作为重庆市非常有特色的两个楼盘,它们特点鲜明且各有不同,分别位于重庆嘉陵江大桥的西、东两侧,是嘉陵江上的两处亮点,同时也是重庆滨江楼盘的优秀代表。文章以招商江湾城与龙湖春森彼岸为例,从规划布局,空间特色,立面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1规划布局
招商江湾城地处重庆市主城区核心、北滨路中段,嘉陵江大桥西侧。项目占地约210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以板式高层为主,以纯板式、大围合的理念作为规划的主旨,同时利用地形特点,建筑布置错落有致,显山露水并将自然景观最大限度利用。其规划的主要特点如下:(1)自然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该项目利用地块高差及地形特点,将建筑布置得错落有致、显山露水并将江景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使绝大部分的户型可俯瞰江景。(2)纯板楼结构+大围合空间 楼栋呈板式结构,可使南北通透,折板形的板板沿用地周边围合成三个大的组团,形成了宽达100米的楼间距,围合而又通透,同时折板形的楼栋层叠,形成了江、山、湖多层次的景观。龙湖春森彼岸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核心,嘉陵江大桥东侧,与招商江湾城项目中间隔着渝澳及嘉陵江大桥,两个项目相距不足2千米,与招商江湾城项目相比,龙湖春森彼岸项目规划设计同样有鲜明的风格且另有特色。项目占地约240亩,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以小高层板式与高层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布局。其规划的主要特点如下:(1)规划呈线性布置,以小高层的板式与点式高层结合,围合成圆润的不规则曲线型组团,使规划及建筑具有动感。不规则的曲线型组团在显得得活跃的的同时,可让景观更加丰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2)和招商江湾城项目较为简单的地形不同,本项目的地形要更为复杂,地形高差也更大,在临江面的原有岩壁在本项目中得到了保留,并利用了点式高层及曲线动感的板式小高层,依照点、线、面的结合,使重庆的山地特征、山水特色在本项目的高差近百米的原生地貌及坡地上层层退台的建筑群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我们用几个词对招商江湾城和龙湖春森彼岸的规划布局特点进行概括,招商江湾城项目是“宁静优雅”,龙湖春森彼岸项目则是“动感现代”。它们特色鲜明又各有不同(见图1、图2)。
3.2空间特色
招商江湾城采用的是折板形高层建筑围合成大空间,同时在中间留出通廊,使每户拥有良好的景观和朝向。沿江建筑以一定的韵律,成组成角度地布置,与当地城市空间形成响应。内部建筑群结合地形的高差,错落布置,既形成丰富的院落空间,又自然生成丰富的立面形态,同时,住宅楼宇之间的错位及相对自由布局,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界面(见图3)。龙湖春森彼岸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的变化,以高低错落的高层塔楼构成生动的城市天际线。滨江立面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与天然岩石穿插组合的汽车展示厅和滨江写字楼,与滨江步行道共同构成了第一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了整个社区的滨水特性,并将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的形态在下部商业通过架空的钢柱及钢结构斜撑体现了出来。曲线形的多层、小高层板楼,随着地形蜿蜒展开,形成滨江立面的第二层次。强化了滨江地区的景观层次感,有效地改善沿江立面景观(见图4)。
3.3立面风格
招商江湾城项目采用的是新古典建筑风格,外立面采用的真石漆外墙,使建筑显得高档而优雅。整个项目采用统一的淡黄色涂料外墙,显得亮丽醒目。虽然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让该项目显得精致,但过于单调惹眼的外立面对整个城市形象造成影响(见图5)。龙湖春森彼岸项目采用的是现代建筑风格,建筑显得动感而时尚。颜色多种,变化丰富,整个外立面也显得是变化多种。虽然该项目的形象是动感时尚,但相较招商江湾城项目而言,该项目则显得更为低调(见图6)。
4结束语
文章以招商江湾城与龙湖春森彼岸为例,从规划布局,空间特色,立面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地域特色对山地城市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的影响。发现在实际项目中,自然环境因素对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占据了主导因素,而地域文化在其中表现不明显并受到异域建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地域文化与异域文化在建筑上可能会表现出融合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崔叙,赵万民.西南山地城市交通特征与规划适应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0,(2).
[2]张乐天.基于地域特色的山地居住小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特点
一、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游戏就是食物和水一样重要,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但是,我国的儿童游戏空间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远远没有国外成熟。即便是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儿童游戏空间在居住区设计中的位置在多数时候也是很有限的,开发商和设计者都忽略了儿童游戏的需求,为了节省用地挤占了儿童游戏的空间,导致了大多数儿童只能在居住区的道路上玩耍和嬉戏,剥夺了儿童游戏的空间。游戏在儿童的世界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无法体会的,由于缺少游戏时间更缺少了儿童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交流和相处的时间,使我们的儿童变得越来越自我和沉闷,不懂得与人分享。现实是即便是有的居住区有儿童游戏的空间,然而设计有十分不尽如人意,设计师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的步骤设计;缺乏对场地的分析和细部的考虑和安全性的考虑;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儿童的心里和行为方式特点,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作为设计师应该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设计和考虑儿童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儿童游戏空间功能单一、设施陈旧、布局混乱的问题,只有一些单调的滑梯、秋千、沙坑等设施。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空间很少。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还有相关政策的完善,居住区设计和环境的日趋成熟,居住区中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善。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将儿童游戏空间的规划设计纳入了居住区的统建内容内,政策上规定了居住区儿童人均占游戏空间面积,相信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会越来越好。
二、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特点
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区别于其他的儿童游戏空间,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需要根据整个居住区内的规划来进行设计,需要利用一些原有的空间和地形。而且,儿童和成人不同,儿童喜欢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还有好奇心的引领下来探索未知环境;还喜欢和其他的儿童嬉戏、玩耍,因为儿童们希望被关注,喜欢人多的地方,因此他们喜欢在居住区内人员活动较多的场所进行游戏,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很长的时间,所以需要一个能不断发现新奇事物和挑战还有冒险的空间,显然,我们现在居住区内的儿童游戏空间达不到儿童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的儿童总是在居住区的草地边,小区道路旁逗留,作为设计师应该尊重儿童的这一天性,在设计中加以考虑,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游戏空间。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不成熟,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多的考虑和关怀。他们对冷暖、季节、图案、色彩、形状、尺度等和成人的感受不同。因此,设计师应该去进行广泛的调研,去体会他们的视角和感受设计出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活动空间。
1、符合儿童的尺度。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不能像成人一样具有完全和自主能力和对危险的预判,所以尺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应了解儿童的人体工程学,新生儿出生时,身高平均是50cm左右,一周岁约为75cm,以后每年大约增长5―7cm,不同身体情况的儿童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设计师在设计儿童游戏空间师还要考虑儿童在运动中的尺度,例如:走动、奔跑、爬行时的目光视线。还有儿童的视线高度。
2、符合儿童审美的特点。据研究,儿童对色彩的感知相当敏锐,比较喜欢鲜艳和奇特的颜色。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为儿童提供一个色彩丰富的游戏环境。由于居住区内环境的限制,今天的儿童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所以可以通过居住区内儿童游戏空间的绿化配置,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增加接触大自然机会。
3、符合儿童游戏的心理特点。儿童虽然外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需要相当高的安全感,所以儿童游戏的空间需要让儿童感到安全和放松,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需要让儿童感到安全。
三、城市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特点
一切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游戏也需要在一定空间当中开展和进行,要想创造出儿童喜欢的游戏空间,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他们喜欢的,需要的。而且目标要明确,在设计时除考虑儿童的年龄和心理还有游戏行为方式外,重要的就是要确定自己要为儿童创造什么样的空间氛围。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我们会发现:由于儿童希望被关注,所以单一的、固定的游戏空间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一些小区道路和宅间绿地是儿童经常玩耍和逗留的地方。因为,每天有很多人会聚集在哪遛弯、休闲,儿童可以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利于儿童的交往。而且心里上会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域感,宅间绿地也在家长的视野之内,便于看护和照顾。但是由于宅间绿地的面积较小,不能固定和大型的游戏设施,容易有噪音打扰周围业主,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设施,例如:经济实用安全的沙坑,面积不要过大,7平方米左右以内即可。沙坑的边框尽量采用一些软质材料,也可以在沙坑旁边设置一些小座椅,供大人和儿童休息。居住区的道路旁也是儿童喜欢嬉戏的空间,因为那也十分热闹,儿童也会感觉受到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但居住区道路附近也是人员出入量较大的地方,安全隐患比较多,安全性是设计这部分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居住区中心广场的绿地也是儿童喜欢游戏的空间,但是中心广场是居住区的活动中心,是人员活动较为多的地方也具有较多的功能区域,一般有儿童游戏、成人社交、闲谈、老年活动锻炼等。在设计是应注意将各功能空间进行划分避免干扰,不能硬性的划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加强活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使各功能空间既有区分有想联系。还要增加安全性因素的考虑。
大部分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使用率不高,儿童们喜欢在游戏场以外的地方玩耍,但毕竟统一设置游戏空间能把儿童聚集在一起,开始其他的游戏活动。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游戏空间时可以结合中心广场去设置或在周围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设置。这样可以提高使用的效率,在这样空间内儿童既可以游戏有可以受到关注和看到有趣的事情。
安全性是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最重要的问题,一切设计都应以绝对的安全为标准,儿童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对危险的感知力较差,所以需要设计师去特别的注意,例如:采用一些质地柔软的材料,减少硬质铺装等方式,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四、结语
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寄托了我们的希望,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儿童时期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影响了以后的性格和人生。游戏是童年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十分重要,设计师应该为儿童设计适合的游戏环境。儿童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空间,具有安全性和冒险性还有创造性游戏空间。
一切都应在尊重儿童生理尺度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提高儿童与游戏空间与游戏设施的互动性,提高可参与性,创造出受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爱好的儿童喜爱的游戏空间,例如:群体游戏空间、独处空间等。设计师应为儿童营造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安全性的游戏空间,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陈妍.基于游戏发生原理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白晶.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3]胡惠琴.仙田满的儿童设施设计思想[J].建筑知识,2002(6).
篇4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环境艺术;创新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于功能、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环境艺术是居住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将环境艺术进行良好的创新,从而更好的营造出具有整体性与艺术性的室内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必须重视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室内环境融入理想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水平。
居住空间的功能
居住空间通常包涵客厅、起居室、卧室、娱乐室或者休闲房等室内空间,通过对整体空间的塑造,可以让居住者更好的获得文化与精神上的体验,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并且更好的凸显空间形象的差异性。室内空间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了居住者的自身情绪,并且会让人产生特定的感受。
室内空间的美感主要分为意境美感与形式美感两种。意境美感主要指室内空间的内涵,形式美感主要是针对于居住者的视觉感受。通过对于室内空间的合理设计以及对于室内的色彩、家具、绿化、配饰等合理的设计,可以创造良好的意境美感与形式美感,从而达到居住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
环境艺术的创新
1.回归自然的创新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在钢筋与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当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生态也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了居住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已经与田园生活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居住环境的隔阂不断增大,居住环境也十分拥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要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情感进行重视,并且对自然元素进行组合与设计,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居住空间设计充分地融入到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出自然生态之美。
2.以人文本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对于人文因素进行重视,并且以人们对于生活追求来开展设计的创作。居住空间环境是属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居住空间设计之中,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与空间环境的协调,让居住者得到安全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审美享受。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室内建筑不断的涌现,各种设计风格也使得居住者更加眼花缭乱,居住空间设计逐渐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艺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将室内空间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将僵硬的混凝土结构转变为亲切的生活空间,借助不同的手段体现出居住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3.个性的创新
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统一的设计方式难以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化,使得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体验下降。在开展居住空间设计中,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需要融入个性的思想,通过个性的创新,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性进行必要的个性创新和改变。在进行环境艺术创新中,要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手段,让室内空间具备更好的个性化,并且切实地满足居住者的个体化需求。
4.实用性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中,需要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实用性,重视对于室内环境的保护。现代室内装修设计中,经常会由于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所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危害居住者的自身健康。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在实现环境美学理念基础上,重视对于室内环境实用性的保证。要将环保理念与美观设计相结合,并且保证设计采用材料的环保性,通过对于居住空间设计的有效控制,达到提高室内环境的实用性。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上对于环境艺术的实现,也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于室内环境中的声音、颜色、光线等不同因素的搭配,提高室内空间的实用性。
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创作过程。居住空间设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以及生活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开展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环境艺术的创新,从而通过合理的设计工作,使居住者在室内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玫.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新元素――谈漆艺与室内设计的进一步融合[J].室内设计.2007(04)
[2]丰明高.“人性化”室内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
[3]蔡云.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4]易熠.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创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4)
篇5
关键字:城市大盘居住空间;景观空间;规划
1 大盘居住局空间与景观空间的概念
城市大盘居住区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对大片土地的整体进行规划、统一开发、分期建造达到大社区、大配套、大市政以及大交通等新城镇式的城市规划理念。由于大盘居住区的占地面积相当宏大,土地使用面积可达上万亩,因此常见于城郊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城市中心区域规模200~300亩范围内的项目也属于大盘。景观空间是指利用不同生态景观的因素构成的不同级别的空间形态,对于大盘居住区来说,户外景观不但期待具有层次感的景观,同时还需要有丰富多彩、安全性高的户外娱乐场所等。
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盘居住社区。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设大盘居住社区的目标就是强化居住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主导作用,加强居住社区的自我协调能力。合理高效的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并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
2 大盘局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
广东碧桂园集团是一贯以项目选址城郊、大规模开发。从1992年开始的第一个顺德碧桂园城市大盘居住区开始到2002年凤凰城的别墅城市,碧桂园在大盘居住空间的开发以及景观规划上已经逐步成为了自己的优势项目,以下就是碧桂园开发的大盘系列一览表:
城市大盘居住社区与传统城市居住社区不同,城市大盘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与景观空间是并且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于城市居住社区与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应该采用动态开放的设计理念,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功能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以下就对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进行具体分析:
(一)充分利用和开发地产周围的自然资源
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应该充分体现节能降耗原则,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节能措施,使其节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绿色能源尽可能的采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建筑施工环节提倡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和使用年限。景观空间设计上还应该充分体现出对稀缺资源的介于利用,尤其是要注重节约用水的技术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可重复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大盘居住社区应该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社区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应该保护好开发地点的原有植被。此外土地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所以生态居住社区对土地的规划使用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此外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方面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为导向,在建筑用地方面不能仅以居住条件为主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所以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生态学的价值取向,要全面设计其组成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与外界支持系统的联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
(二)充分考虑大盘居住区的建筑构造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强调大盘居住区的建筑的疏密程度,就是要将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到城市大盘居住社区的建筑当中,利用宽敞开阔的公共绿地空间将人、建筑、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景观空间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而且居住者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大的生态系统正常、稳定的运行。在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当中,还必须交通主轴线的设计,利用交通主轴线拓宽城市大盘居住空间的景观规划,注重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从工程的角度看待城市大盘居住空间与景观空间的规划。
(三)降低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的能源消耗
减少可能对社区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输入和输出环节,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城市大盘居住社区在技术、社会以及环境方面的最基本要求,这项原则与能源、水以及废物处理等具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城市大盘居住社区来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大盘居住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具有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设计方法,从根本上让更多的生活在这个社区里的人们能够真正意义上融入到大自然当中,真正的享受自然,使大盘居住社区能够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新型载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体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居住社区的自然条件、水文条件、气象特点、地表结构以及动植物区等等。而且一座城市居住社区设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另外通过对城市居住社区进行设计和改造也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实现方式。在城市居住社区设计中,主要是针对城市主体的结构以及功能区域的划分结合自然景观进行整体格局布置,这其中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人造或者人为地进行配置调整,更多的是需要融入多种生态因素然后在人为控制或者影响下进行设计改造。此外城市居住社区的功能需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进行维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在城市居住社区设计中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梁文婷.同城化毗邻城市中辅城的空间扩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蔡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7
[3]王靖.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熊向宁.转型期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个性缺失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new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ushered in the new challenges.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ck of personalized architectural planning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how to try to solve lack of personalized architectural planning of this problem,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must sol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blem,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ity building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olution this problem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ck of individu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中不能缺少建筑,城市建筑的建设与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能够通过城市建筑中的有效规划与建设体现出来,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城市的独特风格、文化等方面为出发点。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置上,各个城市在建筑的规划上出现了趋同化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造型、布局等一系列方面,各个城市在对建筑进行规划中互相的进行模仿,城市在对建筑的规划过程中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地域风格、人文特色、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规划,而是盲目的借鉴其他城市在建筑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形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在对城市的建筑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将建筑规划与城市各个方面的特征相结合,让建筑的规划体现出城市自身的特征魅力,城市建筑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的进行模仿,应当利用城市自身的文化对建筑进行规划,城市文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建筑的发展,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充分的将城市文化融入到规划中,能够在城市建筑中体现城市的个性化。
二、我国城市建筑规划中出现趋同化这一现象
1、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呈现趋同化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地标性的建筑为城市增添魅力,地标性建筑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形象与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城市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盲目的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中只重视地标性建筑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效果,而忽略了城市自身在地标性建筑建设中的条件与能力。
从近几年的城市建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中,采用的几乎都是相同的构造,高度、结构、造型、规模等一系列方面都出现趋同化这一现象,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以这样一种模式来对地标性建筑进行建设,这样不仅仅严重的阻碍了城市中地标性建筑的规划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城市特有的文化、风格、思想等方面。
2、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模式的模仿
城市建筑中对于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根据不同的购买力与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来进行,居住空间分为不同的层次与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城市建筑居住空间设计人员很大的设计空间,相关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购买力、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对建筑中的居住空间进行规划。但是,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的规划情况却并没想象中那么好,在居住空间的模式上,大部分建筑设计师都使用的是固定的居住空间设计模式,缺乏在居住空间模式上的创新,在对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全部按照固定模式的标准去进行,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建筑在居住空间的规划中,很多都是相同的居住空间规划,使得城市建筑在居住空间的规划上相互的进行模仿。
三、解决城市建筑规划个性缺失的措施
1、要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将人工、自然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处理好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过程中,要尊重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深入的分析城市地域中的文化根源。在对尝试建筑进行规划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根据城市有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对城市建筑进行相应的规划,规划中必须重视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对相关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筑的建设中要选用能够体现当地城市特色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要重视对传统建筑方式的利用,将传统建筑中的规划设计精华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去。在城市建筑中的规划中,要重视建筑建设过程中人为施工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城市建筑的建设开展与规划,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加入传统的设计理念,有利于城市建筑规划对城市的建设,在建筑中体现出城市的个性魅力。
2、城市建筑的建设要多样化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在保持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统一性、整体性的前提下,对城市建筑进行多样化建设。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将建筑的建设进行多样化,这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城市建筑规划在保持建筑适应于城市的特征与风格上,对多样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在继承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时,吸取其他建筑文化的精髓,这对于推动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根本上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建设发展。
3、城市建筑在建设中要保护传统的建筑以及对传统建筑规划方案进行分析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过程中,不仅仅要保护与认识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还要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对历史建筑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充分的利用历史建筑规划方案中有效的作用,在对相关作用进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现代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将传统建筑设计的方式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用合理的设计方式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完善城市建筑规划中个性的缺失,在对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将城市的文化特征设立为建筑建设的前提,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着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进行施工建设,对建筑的建设要突出城市的个性,这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突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城市的风貌与形象是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综合起来的体现。城市建筑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的将规划与城市的个性相契合,要将城市的个性魅力通过城市建筑的规划突显出来,在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时要重视城市自身特有的方方面面,不能盲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对其他地域的建筑规划进行模仿,要有效的对其他城市建筑规划中的精华进行借鉴与吸取,与城市在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人文情感、思想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玲.试论城市建筑的个性缺失[J].陕西建筑,2010(14).
篇7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
1 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对调节市场住房供给,保证中低收入者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特点,针对性的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是很有必要的。
2 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拉动拉动铸铁、钢材、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对拉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和兴起,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2 保障性住房建设特点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建设相比,从建设理念、设计要求、标准、以及市场运作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是保障性。保障性住房是建设是民生工程,是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政策,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次是经济性。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不追求豪华、高档的设计,其材料的选取、绿化、景观的设计,空间的利用等都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以满足基本居住条件为根本要求,力求通过最优的设计、合理的搭配设计最佳的居住空间,满足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基本的居住要求。
第三是适用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考虑经济性的同时同样要满足适用性和便利性,整个居住空间的布局功能明确,空间利用率高,居住的总体统一性要高,同时,整个居住区的物业服务要与其他住宅小区完全相同,户内的原有配套设施以适用性为主。
2.3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分析大量城市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案例可以发现,目前的保障性住房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在建筑的选址上存在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段土地供应量的短缺,以及政府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都分布在偏离城区中心的城市边缘地段,公交系统、地铁轨道系统延伸度较差,小区的配套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短期内无法健全,影响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二)建筑单体设计存在不足。大量小户型内走道设计的保障性住房较普遍,光线昏暗且非常不开敞,简单的设计处理使人的行为活动变得异常不舒适,同时,单体建筑套型设计简单化,未考虑小户型住宅中弹性空间的设置、多样化的选择等设计方向,卫生间、厨房设计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储藏空间设计缺乏。(三)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发现,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活动设置以及必要配套设施、缺乏无障碍设计,整个社区的居住缺乏安全性;在空间利用上,空间利用效率低、材料选用不经济、空间类型单调使得整个保障性住房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四)在整体性规模方面还存在不足。调查发现,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
3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3.1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外部居住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设计要遵循在满足居住主体的基本户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当地材料为主或以再生性材料来降低造价;其次,遵循适宜原则,适应物质空间的同时,适宜整个区域中的居住主体;第三是外部空间的设计要遵循活动原则,在设计上要有无障碍设计。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要保证居者的可变性强,满足居住者的特殊需求,同时在私密与安全性上进行权衡,遵循节约与舒适性并存原则,并对现有住房评价量化。
3.2 保障性住房规划空间组织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置应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框架下,遵循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对建筑用地、容积率、建筑面积、绿化、建筑高度、公共服务和附属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首先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尽快改变被城市边缘化的趋势,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逐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覆盖度,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选址上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房屋类型、不同的面积标准采取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基层的低收入者对住房需求。
其次保障性住宅规划组织结构要采用组团式开发的模式,满足低收入者对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和依赖性强的要求,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加大商业配套面积,形成综合百货、超市、肉菜市场、零售店的多层级商业设施体系,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如商场、公交、供水、供电等,在提高低收入者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建设成本。
最后,注重公共交通设施体系规划。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对公共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在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未覆盖规划区的前提下,规划除了设置公交首末站外,以公交站点300米的服务半径为原则,在居住区其他区域考虑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位置靠近小区出入口甚至引入社区,减少居民步行距离,方便居民出行。
3.3 保障性住房绿化体系设计
保障性住宅的位置偏离市中心和核心商业圈一定的距离,给保障性住宅建设公园、庭院、街道绿化和各种绿地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住宅区内部应该设置基本绿化环境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住宅区内的绿地规划,应该根据住宅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以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化的布置应遵循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的原则,草地和经济树种为主,铺地的面积不宜过大,活动场地等设施应该集中布置在小区中心。
4 结论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保证保障性住宅建设设计符合适应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的住宅性能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王茹.早期建筑师对城市低收入住宅的探索[J].工业建筑,2007,(04)25-27
篇8
关键词: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65-03
截至2008年,湖南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占湖南总人口数的57.85%,农村规模庞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为全国也成为湖南的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居住空间建设因其量大面广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湖南省农户住宅投资145.01亿元,同比增长8.6%。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是城市化最前沿区域,区位位置特殊,经济发展迅速,居住建筑建设量突飞猛进,研究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寻找其发展方向非常重要,迫在眉睫。
1 边缘区范围界定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方式。广义的城市边缘区所指向的范畴包括城市郊区、市辖县、城市实力的辐射影响区:狭义的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建成区的,既包括已划入市区而尚在建设中的,也包括未划入市区但受城市向外扩散与乡村城市化两种力量综合影响的城市周边环状地带。
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内部边缘区的内界为城市建成区,其外界以交通干道为界:外环线―机场高速―京珠高速公路―西外环――南三环―北三环a外部边缘区以行政区划来进行划定,包括:星沙镇、榔梨镇、黄花镇、高塘岭镇、暮云镇、干杉镇、黄金乡、星城镇、含浦镇、雷锋镇、丁字镇、跳马乡、北山镇、坪塘镇、安沙镇、桥驿镇、莲花镇、黄兴镇。外部边缘区的内界为内部边缘区的外界。它们距离长沙市中心内缘平均距离约7km,外缘平均距离约25km。(如图1所示)
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区位特点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相较于江浙、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所呈现的城市郊区化,即以城市扩展为主力实现城乡结合区域市化,湖南城市边缘区更多的是城市扩展及乡村城市化两种推动力并行。
湖南地区各城市虽然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如长沙和岳阳等是历史文化名城,而怀化、株洲等城市是在交通枢纽或工业基地而发展,但这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为:
2.1 动态非均衡性
城市边缘区的生长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原有的边缘区在逐渐向城市建成区演化,进而在其继续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不同城市的发展形态各异,城市边缘区的经济结构形态、社会结构形态、空间结构形态、居住空间形态呈现出不稳定的属性。即使是同一城市,城市边缘区各向的发展也表现出一种不可完全预测的非均衡发展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发展变化特征就需要用动态制度调控和管理。
以长沙为例,城市边缘区依托长沙现有交通网络为动力传输脉络进行扩展和延伸,其东面、南面、北面发展较强,西面较弱。南面与湘潭市相邻,边缘区外缘的扩展受到行政区边界的限制。长沙市的边缘区在每个方向上的发展延伸范围各有不同,呈现出动态非均衡性。
2.2 混杂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是从城市到偏远农村的过渡区域。空间结构上,是从城市集中连片的建筑形态向偏远农村零星散布的建筑形态过渡;产业结构上,是从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过渡:人口结构上,是从以小型家庭为主、文化程度较高、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城市人口结构向以传统家族聚居为主、家庭人口较多、邻里关系密切、文化程度偏低、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农村人口结构过渡。
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的城乡功能二重性,表现出城市、乡镇和农村混杂的局面。再加上城市边缘区土地国有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皆备,使得农村与城市用地交错,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混居。以长沙市暮云镇为例:地段内农田、村民住宅、大学校园新校区、制造工业工厂、客运站、加油站、汽车配件维修市场、城市居民住宅等各类功能混杂。这里人口构成复杂,聚集着原住村民、在此处购置商品房的市民、外来打工者、生意人等。
2.3 互动渗透性
城市核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依赖性和深刻的渗透性。城市边缘区的生产结构、层次随城市核心区的发展而变化,城市边缘区村镇用地向城市用地不断转变。同时,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反过来也影响羞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
3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村庄居住空间的总体建设与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建设。
3.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处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村庄,最初是村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为基础结群而聚形成的,村庄的整体居住空间多数没有进行严格规划,村庄内住宅多为自建,或为方便劳作伴自家农田池塘而建,或是以“背山面水”、“阳光充足”等朴素的生态意识为指导,因地制宜而建(如图2所示)。村庄内的公共交往空间以位于村庄中心位置的祠堂、宗庙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道路的拓展延伸,城市边缘区农村村庄整体居住空间的自然“成长”被打破,村庄空间渐渐与城市空间交融,以往的农田包围住宅的村庄空间形态逐渐为住宅临路而建,农田在住宅后面的村庄空间形态所取代,各村庄间的边界也不再绝对清晰明确。
另外,还有些城市边缘区的村庄由于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村庄整体搬迁,集体安置到一安置区。这样的“安置村庄”其规划建设和运作受城市住区建设和经济运作模式影响,整体布局和住宅形式效仿城市住区模式,与传统农村居住空间的自然形态差异巨大。
3.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建设发展历史
湖南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1978至1991年、1992至1997年、1998年至今这四个时间段。城市边缘区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组合在这几个时间段不断发展变化。1978年以前,农村住宅多为一层平房,三开间,堂屋居中,两侧为卧室,厨房、卫生间、杂物棚、牲畜棚围绕院落空间布置,厨房面积较大。1978至1991年,住宅由一层演变为二层,组合形式仍是以“间”为基本构成元素,直线式或曲尺形排列,或围合成院,楼梯布局随意。1992至1997年,独立式小住宅出现,二至三层,功能空间结合更紧凑,
有较为宽大的阳台和露台。1998年至今。安置小区增多。一种形式是划分单一整齐的基地,由农民自建或是集中建设后交付使用,这种安置住宅仍为低层,多户村民住宅横向连成一排,形成“联排式”住宅;另一种安置住宅由专业人员设计施工完成,多户人家集中居住,住宅向多层发展,功能组合与城市多层住宅相差无几。
4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中现存问题
4.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中现存问题
1)规划滞后
由于建国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导致形成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居住空间建设重视不够,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较长时间处于无总规或有总规无控规或有控规无详规这样的村庄规划设计状态,农民拿到住宅建设批地手续后多采用自行建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发展的盲目性。再加上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混杂过渡性的区位特点,致使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整体居住空间建设的杂乱无章。
2)尺度无序
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村庄有些虽然进行了规划设计,但是由于设计师缺乏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入调查研究,片面认为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村庄就是将城市住区简单化,仅关心图纸上的二维图形美,致使这些新建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尺度出现单一或是混乱,空间形态失去亲切感和实用性。如:长沙城市边缘区某村自建小区,采用单一整齐的“军营式”布局,整体居住空间形态单调,缺乏可识别性。又如:长沙边缘区某安置小区,依照城市多层住宅小区模式而建,底层设计为杂屋间,但其中多数为外来打工者租住,部分为没有完全习惯城市居住方式的村中老人居住,造成整体居住空间的无序(如图3所示)。
4.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现存问题
1)空间的实用性及适应性较差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意识与偏远地区农村相比,更容易接受城市居住模式,但是农民的居住模式是与其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对住宅空间要求更为多样复杂。不管是农民自建或是经过设计建设完成。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空间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较差。例如:很多农民自行新建住宅,一味攀比,出现面积大,利用率低,空间呆板的情况:某些由设计师设计的村庄住宅,缺乏农民的广泛参与。全村住宅统一户型,又由于农村住宅现在大多数采取的仍是砖混结构,靠墙承重,建成后的空间改变可能性小欠灵活。
2)形式混乱,农村居住空间的传统精神功能消亡和独特建筑文化流失
湖南地区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湖南的农村传统居住空间更是具有着其独特的精神功能和建筑文化特色,如:庭院文化、厅堂文化、乡土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湖南城市边缘区域农民也开始对城市文明进行粗糙和盲目地效仿,进而逐渐模糊和丢失了传统文明的记忆。在住宅建设中将传统的、现代的内容片断无序地混合叠加在一起,例如:某些农民新建住宅使用玻璃幕和铝板。这样既造成了形式的混乱与美学角度的失败,更造成了湖南农村居住空间的传统精神功能消亡和独特建筑文化流失。
5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方向
5.1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方向
1)整体控制,分类指导
统筹兼顾,有序协调发展,这是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的原则。遵循空间布局、人口结构、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协调,综合确定城市边缘区的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优化重点建设区,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住区、农村住区、别墅区等居住区进行整体布局,建设尺度和规模适宜、形态灵活的居住组团,营造形成景观层次清晰、环境舒适的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
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村庄,其经济情况、产业结构和风俗习惯各异,其居住空间建设及发展也应各不相同。以长沙市为例,星沙镇、坪塘镇、丁宇镇、榔梨镇等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边缘区域,以产业发展用地为重点,其农村居住空间可向集约化发展,建设一定规模的由多层、小高层住宅组合形成的居住新区:黄兴镇、雷锋镇、黄金乡等以农业为主的村庄,规划中须考虑生产方式特点和务农的通勤半径,住宅设计中不可盲目追求“农民上楼”:含浦镇、跳马乡、暮云镇等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村庄在居住空间建设应体现当地的乡村建筑文化特色,注重保持旅游功能。
2)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村庄居住空间一般是一个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依靠基础设施与农村、其它城镇和大中型城市相联系的空间体系。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顺利便捷地将城市过渡到农村,使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经营者低成本参与市场交换系统,促使城市边缘区产业的发展,构成逐级的网络尺度、规模、形态,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
3)保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按照居住空间设计原则,采用节能、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步骤,实现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催进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最终达到城乡共通的生态平衡。
湖南农村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崇尚“天人合一”,处于两型社会的新时代湖南农村居住空间设计就更应提倡生态节能。湖南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能源种类很多,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设计中可通过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
5.2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建设建议
1)增强村民设计参与性,提高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
城市边缘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复杂,农民职业呈现多样化,农村单体住宅的居住空间要求也随之复杂、多样,相比传统的居住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起居厅的功能单一化、卧室私密性要求提高、娱乐健身新空间出现等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及建设中重视村民各自的具体家庭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村民在设计及建设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两者相互沟通,共同设计建立起多类型、多层次的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系列。同时,新农村单体住宅也应改变单一的砖混结构承重局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其它多样的结构承重类型,以提高单体住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提供村民自行二次装修改变的可能。
2)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采用新技术,延续湖湘乡土建筑文化
湖南农村住宅在自然建设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文化特色,地方建筑材料如木、竹、砖、石等因其典雅、质朴的材质特点及易于运输运用的优势,在塑造形成湖湘乡土建筑风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单体住宅建设要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及文脉就不可忽视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同时,传承也并不意昧着保守,湖湘乡土建筑风格仍要渐进演变,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湖南在城市边缘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其具体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技术条件,汲取当地传统民居的精华,加以提炼、改造,并与现代技术条件和形态构成相对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特色。
6 结语
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村容村貌建设,不仅仅是改善了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应起到集约村庄土地、扩展村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作用。湖南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居住空间的建设需要政府、学者、设计师、村民等各方人士共同重视,一起努力。
(文中图片无表明出处的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刘奥东.“两型社会”建设对长沙市边缘区发展影响预测分析.两型社会研究网,2009-06-02.
[2]刘阳炼.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一以长沙市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7):4-20.
[3]骆中钊.王学军,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居住小区;建筑设计;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住宅建设是以人为核心而进行的,要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从而在环境和基础条件设计上做到经济、合理,实现对土地和空间的合理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从而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优美。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当前居住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在设计时要保证住宅的多样化,充分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使居民的一切使用要求得以满足。
1 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意义
1.1 绿化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所以更加注重绿化,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会破坏原有土地上的植被和绿地,这样就可以在设计上对破坏程度进行改善,尽量减少破坏的程度,同时还要制订具体的绿化措施,从而打造出更具特色的绿化场所来。
1.2 交通
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激增,城市的交通处于拥挤状态,汽车的不断增加,不仅使城市的空间更加狭窄,污染更加的严重,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车之间争道的机会,所以在对住宅设计时需要有效的避免人车争道,保证人流通行的顺畅。
1.3 能源
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给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污水的处理都带来了新的压力,对于一个优秀的住宅设计,则需要充分考虑到新增的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充分的做好节能措施,保证设计好的产品对能源的需求不断的减少。
1.4 城市功能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秩序,如果在住宅设计时存在着失误,导致住宅无用和有害的功能出现,这样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的趣味性,所以在设计上要注重对居民独自活动空间的设计,有效的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
1.5 文脉
每幢建筑物都是城市的一座风景,所以住宅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不能成为一座城市中的败笔,破坏城市原有的和谐性。
1.6 空间
在设计时在注重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任何一个空间内驻足和休憩,这个空间肯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有活力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吸引人的驻足,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所以空间设计在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部分。
2 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理念
2.1 居住功能多元化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断的努力,那时候的住宅只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功能而存在的,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向发展功能和享受功能转变。住宅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条件的空间,同时还是子女读书学习、吟诗作画、健身娱乐的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到住户的舒适度、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
2.2 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
目前的房地产业由于竞争的激烈,在对住宅的设计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也不能照搬照抄传统的设计,要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并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居住者的需求,从而运用不断研发成功的科学成果来打造出精品的住宅工程。
2.3 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2.4 住宅空间设计多样化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2.5 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2.6 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3 平面功能设计
小区建筑以高层和小高层为主,为不影响观景和采光,小高层位于小区南侧呈半圆弧形排列,小区内部则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单元的组合及户型设计根据整体布局,并依据每栋观景面的位置不同而进行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考虑。单元建筑面积为80~200m2不等,以二房二厅、三房二厅、五房二厅为主,户型设计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使用面积的紧凑性,套内客厅作为主要空间尽量宽大,动静分区明确,对住宅套内空间使用均做了精确考虑,以适应客户对大、中、小套户型的使用需求。主要居室大多位于建筑南侧,能兼顾观景与朝向:弧形窗或大飘窗设计,保证了室内通风采光和观景的需要。内部空间采用流畅的直线条设计,简洁方正实用,尺度合理,现代主义建筑室内功能加写意的美学风格。在套内空间的处理上,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厅与厅之间不设计墙体分隔,而仅在主阳台前设置透明的玻璃推拉门,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客厅的空间视野,使二厅的空间可随意流动:宽观景阳台设计让内景与外景之间可随意互借,南北通透,阳光通风口佳,这样客厅作为主活动和休闲场所的功能意义立即彰显。
4 造型立面设计
在建筑物的外部造型设计上,采用流行的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运用方法,充分考虑小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并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对接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在设计风格上,运用大虚实的对比手法,从整体上也将现代高层建筑更好地契合在蓝天碧水、绿地园林之中。在建筑物的色彩的处理上,以简洁鲜明,突出文化气息为原则,基底段以文化石为基调,并在建筑顶部适当造型,从视觉美学上使立面造型更生动、形象。
结语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设计者们在现实及参照中不断完善使其达到全方位并且创新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编著.城市一建筑一体化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1999年.
篇10
关键词:别墅室外空间设计
室外空间是别墅区别于普通住宅的最大优势,因此也是别墅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别墅市场的多样化,各种容积率的别墅规划设计使得别墅具有丰富多样的室外空间模式。室外空间作为别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提供给人们的别墅感觉可能更重要。别墅室内的空间是两层、三层,跟城里面的复式住宅没有什么区别,而别墅建筑之外的环境,却能使自己真正置身于私家花园,享受到清新自然的优美景色。如何使别墅的室外空间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更好地和室内空间配合,是设计师需要周详考虑的问题。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别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别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别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别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别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别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别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别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别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别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28%。周末前往度假型物业居住,已经成为他们郊外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有92%的受访人群喜欢10人以下一起度假。这些度假的人群同时喜欢用小范围内的聚会来和大家分享闲暇时光,因此更注重室内公共空间。而对于把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人群来说,他们购买别墅是为了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比度假型人群更注重私有的庭院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注重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必要而详尽的调查有助于把握整体的空间设计。
2别墅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以往很多别墅室外空间是规划后剩下的空间,本身私密性和功能没有考虑周到,只是有了庭院的面积,可以养花种草,但是这样的空间经常无法保证业主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避免干扰。在别墅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对室外空间作出统一考虑,如何保证庭院的私密性,又要保证在庭院之中对外面的良好的视线。
很多人仍怀念四合院的特点,实际上四合院的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别具有私密感的室外生活空间,它的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是四合院特有的,也是中国的特点。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
独立住宅的最不利间距在六米左右,既不利于侧窗的开设也不利于侧院的使用,遗憾的是,目前独立住宅大多数项目恰恰如此。宅间距离要么远些、要么近些。调整卧室的位置与良好的社区规划布局,能有效改进独立住宅的私密性。从设计上分析,独立住宅的间距应在六米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利用树木绿篱等元素提高私密性;亦可把间距适当缩小,使相邻住宅开窗的错位更明显,也可提高私密性。独立住宅设置宽敞的屋顶露台,是目前开发商增加卖点的重要手段,但过多地设计不合理的露台和阳台使独立住宅产生视线干扰。独立住宅应强调“地平线的生活”,即生活空间向地面层集中,过多的露台阳台的设置与这种精神并不吻合。设计应该尽量保证地面层室内外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不要一味效仿西方建筑,更应关注独立住宅的精华空间——地面层。3别墅室外的邻里空间
3.1邻里空间
居住空间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活、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居住空间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稳定交往与互动的家庭就形成邻里,若干个邻里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即居住社区。邻里住户间的关系变化很大,有些地区邻里住户间只是点头、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区关系很近,经常有交谈、互相帮助;有些妇女还经常在一起议论、交换信息,有时某家出了事,邻居们也会去安慰照顾。一般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邻里住户间为保卫共同利益,互相间的关系达到。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邻里》一书中提到邻里活动的内容:在危险情况下能互相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话题。邻里住户间接触的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居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在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相遇。而别墅相对于普通住宅,其邻里关系更弱,可能社区别墅作为人的居住空间同样需要邻里空间,但是和一般居住区的邻里空间有所不同,需要更注意到各住户之间的私密性。既要积极创造适合邻里交往的空间,又要绝对保证住户不受干扰。
3.2如何通过设计营造别墅中的邻里空间
别墅的邻里空间在设计中常被忽视,比起邻里关系,设计者们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购买别墅的客户群已经在意识形态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追求到了现在非常高的要求,他们都与朋友、与邻居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因此买一栋别墅不仅仅是买一栋房屋,更重要的是买到一群与自己经历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作邻居,在一个温暖的、亲情的邻居氛围进行交往。这是别墅市场最近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有全新的组织空间形式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该在设计中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邻里空间模式,特别注重小群体的营造。
要制造邻里关系就应有灵活的规划布局,平行的邻里关系就不会太近,比如一大排房子,出门就是大路,人们在不碰到对方的时候,邻里关系就自然不亲切,就比较独立。而独立的房子围合起一个共用空间后,情况就改观了,只要处理好视角和透视关系,就会感觉邻里更亲近。
营造邻里氛围首先就应该有人们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环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发生交往,才有可能产生邻里关系。邻里空间讲究的是场所感,即人对场所的认同度。空间设计应以人的参与便利性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栈道、浅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设计多种参与景观的渠道。此外,便捷舒适的社区俱乐部也是营造邻里关系的一种好方式,在俱乐部中讨论的问题可以非常广泛和实际,这也是营造和睦社区的软环境,他们甚至可以经常讨论一些有关公共利益的东西,从而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当然,这里也需要把握合适的程度。
4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别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合得最好的,因为有最多的机会创造丰富多变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由于空间的复杂,别墅室内外过渡空间也是最难于处理的一种类型。
由于很多别墅规划设计中的脱节,规划、建筑、景观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师来完成,就形成了一些盲点、一些空白。比如在建筑和室外相交接的地方,那些露台、平台、阳台、建筑入口处、门斗、雨罩等位置的细节设计,经常是既不属于建筑师的工作,又不属于园林师的工作。因而缺乏深入的设计处理。而这些位置对于业主的生活体验又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他可以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又能看到外面人群或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如在阳台向远处眺望、在窗内向窗外看等。好的过渡空间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可利用性与灵活性。过渡空间越充分,越有余地,居家的私密性就越强,也越少外界干扰,同时也越有助于体现业主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当然也就越能体现其居住价值。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