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行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4 04: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典当行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规范典当行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典当业规范发展,根据《典当行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22号)第四十四条、第五十四条规定,我们制定了《典当行年审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订。
典当行年审是搞好典当行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内容。2002年度典当行年审是典当行监管体制改革后经贸委系统对典当行进行的第一次年审。对于这项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典当行的年审工作由我委中小企业司负责。
对于《典当行年审办法》执行别是2002年度典当行年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各地要妥善处理。典当行年审汇总情况报告(一式两份)应于2003年4月30日以前报我委中小企业司,同时抄送综合司。典当行需要撤销的,请及时报我委综合司办理注销备案登记手续,同时抄送中小企业司。
附件:一、典当行年审办法
二、典当行年审报告书(样式)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OO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一:典当行年审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典当行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典当业规范发展,依据《典当行管理办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22号)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经省级人民政府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经贸委)批准设立、领取了《典当经营许可证》的典当行及其分支机构。
第三条、典当行年审,是指依据《典当行管理办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按年度对典当行进行检查和审核,确定其是否有资格继续从事典当经营活动的制度。
第四条、典当行年审由省级经贸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典当行年审的起止时间为次年1月1日至3月1日。具体时间安排由省级经贸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典当行应当在规定日期以前提交年审材料。
第六条、典当行年审包括下列事项:
(一)典当行注册资本及出资人变更情况;
(二)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其他变更情况;
(三)典当行财务状况;
(四)典当行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情况;
(五)典当行及分支机构规范经营情况;
(六)全国统一当票的使用情况;
(七)典当行遵守《典当行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况。
第七条、典当行办理年审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及证照:
(一)典当行年审报告书;
(二)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鉴证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典当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合并报表);
(三)《典当经营许可证》副本、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公司章程及本年度有关修改章程的决议;
(五)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典当行年审的基本程序是:
(一)典当行向省级经贸委提交年审材料;
(二)省级经贸委受理年审材料并进行审核;
(三)省级经贸委在通过年审的典当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典当经营许可证》副本上加盖年审合格印章,并注明通过类型(A、B);
(四)省级经贸委发还《典当经营许可证》副本。
第九条、年审期间,省级经贸委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与核实,开展下列工作:
(一)要求典当行提交补充材料或者其他有关文件;
(二)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相关人员说明有关情况;
(三)责成有关部门或者人员到典当行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条、年审过程中发现典当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通过年审,并收回《典当经营许可证》:
(一)典当行严重违规设立(虚假出资、骗取审批)的;
(二)有严重违法经营行为(包括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发放信用贷款、故意收当赃物、强迫当户赎当且情节严重等)的;
(三)领取《典当经营许可证》满6个月仍末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达6个月以上的;
(四)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五)拒不参加年审的;
(六)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典当行有违法违规行为,情节较轻,义尚未改正的,须待整改合格后方可通过年审。
第十二条、需要整改的典当行,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整改期间,典当行及其分支机构不得开展除赎当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典当行通过年审,分为A、B两种类型:A类为没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典当行;B类为有违法违规行为,但情节较轻,经处罚已经改正的典当行。
第十四条、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及要求提交年审材料的典当行,省级经贸委可以参照《典当行管理办法》第六十四条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典当行年审印章由省级经贸委刻制。
第十六条、典当行对年审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七条、典当行年审结束后,省级经贸委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公安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对于最终不能通过年审或者虽已通过年审但在工商企业年检中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典当行,省级经贸委应当责令其关闭,收回《典当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公告典当行终止,办理注销备案登记手续,并按照《典当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清算。
第十九条、省级经贸委应当于次年4月30日以前,将典当行年审汇总情况(一式两份)上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篇2
然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业界这样形容典当业:这是一个看得见利润,看不见风险,风险又无时无处不在的行业。
在诸多增长迅速的中国金融热点中,典当热的出现颇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虽然上海有的典当企业年纪比世纪广场上的日晷还要大,但是真有一天小区附近挂起一块“当”字招牌,还是能吸引街坊四邻们惊讶的眼神。
2006年初,“进当铺”和“开当铺”成了最耀眼的经济热点之一。作为理财融资的一种快速渠道,“进当铺”成为中小企业以及市民阶层关注的对象。钱生钱财聚财,作为一种投资渠道,“开当铺”也让各方老板欲罢不能。
典当准入门槛初放后,2006年初,仅浙江一地就有4亿资金潮涌典当业。民资丰裕的长三角成了开闸放水的稻田,大量资金图谋灌进典当业这片金灿灿的田野。
想入典当这一行并非如想象中那样简单,除了大量的资金门槛外,还需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批。“条条大路通罗马”,记者了解,涉水典当业的方法大致有二。
阳关大道直取正途
依据最新实施的《典当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备足资金,递交申请,以待批复。
根据商务部从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办法》的规定,从事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业务的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1000万元,并如实际缴付货币资本,不包括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资本;从事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如果典当行设立分支机构,总部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500万元,高出原来标准50%,每个分支机构需拨付的营运资金限额也从原来的3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新《办法》对注册资金的要求主要针对新开典当行,此前已经注册的可继续营业。
上海东方典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锋告诉记者:“简单地说,拥有500万元资金以及一个可供营业的门面,就具备了开设典当行的资格。当然,若要开设从事房产抵押典当业务或从事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业务的企业,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0万元或1000万元。”
刘锋表示,在民间资本基础雄厚的长三角,拥有开设典当企业能力并非是什么稀罕事。不过,走程序并非具备条件就可以开张营业,还需要上交申请审批,从上海市一路审批到商务部,手续上需要花大工夫。
柳暗花明另辟蹊径
做餐饮的可以加盟餐饮集团,做服装的可以加盟时装名牌。那么开典当行是否可以“加盟”呢?
某业内人士在与记者攀谈中笑言:“就在我们这间贵宾室,我所接待的欲加盟我们典当行的民企老板就有十几位。”
长三角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手头拥有上百上千万资金的大户老板并不罕见,钱对于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如果走正常渠道交付审批,一来时间拖得较长,二来一旦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于是,头脑灵活的商人们想到了加盟的办法。已注册的典当企业开办分支机构相对更为容易,加盟已注册典当公司就成了一种捷径。不但可以借助其身份快速实现资金投放入行,又可以借助其长期的管理经验规避经营风险。
典当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业界这样形容典当业:这是一个看得见利润,看不见风险,风险又无时无处不在的行业。
据了解,典当业最常见的风险还是经营风险,包括误收赃物风险、鉴定估价和市场预测失误风险、绝当变现风险等等。像眼下颇为热门的房地产、汽车质押典当,前者容易出现产权不清晰、价格虚高等问题,后者则存在证照作假甚至是非法销赃“洗钱”等情形,这些都是典当行日常经营中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
与传统的经营风险相比,融资风险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现在中小企业用厂房、住宅等房产作抵押融资,典当金额巨大,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大笔资金出借也让典当行如履薄冰,一次失手就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外,典当融资本身性质就是赶时间,不像银行贷款那样需层层审批道道把关,巨额的款项常常一周内放款,更是加大了出错的可能性,提高了风险。
随着典当行的开放,市场剩余空间已显局促,比拼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的迹象已露端倪。这对部分规模、资本偏小的典当行而言,从业整体风险必然加大。为此,有业内人士预言,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维护现有典当行业秩序将变得十分艰难。
典当行收费标准参考
《典当行管理办法》规定:
篇3
摘要:现代典当行是非银行形式的类金融机构,由于其无法被替代的特点,已经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本文对典当业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预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以实证推导出典当业的盈利预期良好。
关键词:典当业;市场前景;发展趋势;盈利预测
一、典当业概述
典当业是一种以质押形式借贷资金的机构和行业,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其是介于金融业与流通业之间的一种边缘业种和业态。现代典当行是非银行形式的类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之中,银行以及股市等是主流的融资渠道,而典当扮演了一种拾遗补缺、调余济需的角色。银行和股市等的确发挥着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但典当则由于其无法被替代的特点,虽被认为是非主流的融资渠道,但却与主流融资渠道一起共同搭建并支撑起整个社会的融资体系,客观上促进了金融产业的整体发展。从典当行业固有的经营特点看,具有信贷手续简单、速度快、门槛低、当期灵活、质押范围广泛等特征。在目前银行业等主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支持乏力的情况下,典当被誉为“第二银行”。充分发挥典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加快现代典当业在城乡的发展,对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农民融资需求,具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典当业的市场前景展望和市场需求预测
(一)中国典当业市场与大众百姓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汽车、房屋、有价证券等已进入普通家庭,同时在家庭贵重物品上由原来的黄金、白银饰品发展到更加昂贵的铂金、钻石饰品,有的还收藏和积攒值钱的古玩字画等等。典当行为适应群众需要,从市场出发,从服务出发,相继开发了针对以上资产结构的许多典当新品种,随着人们的融资观念不断转变,典当个人客户将不断呈增长趋势,典当市场也将更加广阔。
(二)中国典当业市场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方案。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然而每种方案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发挥作用,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融资难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中小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在此情况下,现代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调整自身经营定位,在做好传统典当业务的基础上支持生产,活跃流通,创新经营,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
(三)中国典当业与农村市场
当前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到位,中国农村经济或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作为农业大国,作为资源紧缺性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农村资金有效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将会始终存在。因此,现代典当业走向乡镇农村,成为“支农”的重要力量,一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典当行业市场需求预测
2005年4月《典当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全国典当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典当行总量增多,行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结构随经济发展不断调整,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和为中小企业提供“短平快”的融资功能日益显现。
据商务部201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典当行业行业注册资本总额576亿元,累计发放当金103万笔,典当总额847亿元,同比增长106%,与2007年同期数据相比,平均增长速率为1771%,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其中,向48万户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当金639亿元。典当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房产典当的业务量占到整体业务量的60%-70%。按年平均增长率为12%保守估计,到2012年典当行业全年典当总额预计将达到2380亿元。
三、典当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典当布局将呈现从大中城市向县、区、乡镇等农村地区发展
结合农村金融体制变革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多样需求,以及广大农户对生产经营资金的急需和依赖,在城市典当业走向饱和之际,市场必然引导典当投资者转向需求潜力较大的县乡农村。因此,我国未来典当业的布局将呈现从大中城市逐步向县、区、乡镇等农村地区发展的趋势。
(二)典当经营策略从多元化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过去典当行经营大多采取的是多元化策略,即无论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机器设备、房产股票等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做。随着市场风险加大,企业经营理念成熟,典当经营者为了规避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开始走专业化道路。可以预见,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市场定位将更加明确,典当的专业化经营将更是大势所趋。
(三)典当客户对象从以居民个人为主向中小企业为主的不断变化趋势
过去典当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多因家庭急需,才到典当行融资,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们观念转变,经商办企业的愈来愈多,私有企业、合伙企业、民营企业总数量已占我国总企业数量的90%以上。许多居民、私营企业主不再以个人身份而是以其企业身份到典当行融资。因此,典当的服务对象已呈现从居民个人向经营性中小企业变化的发展趋势,将来大部分典当行以个人为主的业务将由原来的主要地位退居到次要地位,中小企业在典当服务对象中将占据主导。
(四)典当类型从消费性典当为主向经营性典当为主不断转化的趋势
典当类型按典当资金用途划分,一般分为消费性典当和经营性典当两种。传统典当行主要以居民个人为主要对象,居民个人典当所得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因而消费性典当在过去典当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达,我国社会融资体系的日益健全,官方和非官方融资渠道也日益丰富,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中小企业主、私营业主、工商个体户等已发展成为典当行的主要客户,他们融资规模相对较大,频率相对较快,在整个典当业务中将取代消费性典当而占据主导地位,而消费性典当将退居次要位置。因此,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典当类型将呈现从消费性典当向经营性典当转变的发展趋势,这是由典当融资的社会功能在当前我国国情下的发展决定的,但并不排除少数典当行专以居民个人和消费性典当为其市场定位。
(五)典当从单一模式向连锁模式转变
典当行可实行“批零兼营型”或“分支行制”,即在母公司下设分支机构,母公司专营“批发”业务,其分支机构专营“零售”业务,通过连锁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实践证明,连锁化经营是典当业扩张的最佳方式。商业企业的连锁经营已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美国作为连锁经营模式的发源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美国的典当企业广泛实行连锁经营,市场规模巨大,保持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优势地位。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国际典当有限公司”。该公司建于1984年,1990年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典当连锁公司和美国最大的跨国典当公司及典当上市公司。其连锁典当行不但分布在美国国内,而且在英国、瑞典也有分支机构,如该公司在全国共有连锁典当行465家,平均每州可达93家,其中在佛罗里达州有49家连锁典当行。而且,这400多家连锁典当行中有近一半都是在1995―1997年这三年中开张营业的。由于通过连锁经营和管理能够较快地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故该公司目前已成为美国典当业名列前茅的“龙头板块”,每年典当放款额最高约为44亿美元,如1995年全年共发生典当生意944万笔,1995年全年贷款余额为8800万美元,2005年纳斯达克每股股价在20美元,远远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通过连锁经营,各连锁店将在典当、寄售、拍卖等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网络资源共享,实现错位经营和差别化管理,并在评估、销售、管理等多方面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连锁经营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典当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管理、较强的控制力、稳固的服务中心、灵敏的市场反应度、较高的盈利能力。随着互联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典当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连锁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作为非金融机构的典当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其经营规模、经营模式以及服务理念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的当铺已有天壤之别。过去是穷人进典当行,现在是有资产的富人进典当行。典当行的未来发展看好。
四、典当行经营计划及预期利润
(一)主要假设
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的中型典当行,全年资金使用率逐年上升,由第一年的70%上升到第三年的90%,以后保持稳定;
典当行业务周期按月计算;
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行业标准提取贷款余额的1%;
平均月综合费用参照行业标准为35‰(现行的收费标准是房产抵押贷款收费是27‰,质押收费是43‰);
考虑到规模经济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营业成本逐年下降,由第一年占营业收入的15%下降到第3年营业收入的10%,以后保持稳定;
当金月利息费用参照同期银行利息为5‰;
营业税按照5%上缴,企业所得税按照33%上缴;
每年净利润转入到下年营运资金;
三年后企业进入稳定期。
(二)未来三年经营收益预测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我们计算如下:
1.营业收入:
运营资金1500万元 使用资金 1500×70%=1050万元。
平均月综合费收入。
1050×35‰×12个月=441万元。
当金利息收入:
1050×5‰×12个月=63万元。
收入合计:504万元。
2.成本
营业成本:504×15%=756万元。
营业税:504×5%=252万元。
企业所得税:4032×33%=13305万元。
呆坏帐准备金:1050×1%=105万元。
3.营业收益:
净利润:25965万元。
第一年投资回报率:1731%。
4.未来三年预期收益
科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运营资金15000001759644021213255
年资金使用率07000800009000
使用资金10500001407715219091929
平均月综合费率00350035000350
平均月综合费44100059124048018610
当金利息率00050005000050
当金利息6300084463114552
营业收入504000675703916413
成本率01500120001000
营业成本756008108491641
营业税率005000500050
营业税252003378545821
所得税率033003300330
所得税133056185075257054
呆坏账准备金率001000100010
呆坏账准备金105001407719092
净利润259644361681502805
投资回报率173%206%237%
五、结论
典当行目前已经被市场广泛认可,需求和发展前景看好,本文通过实证也证明了其经营利润良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参考文献:
[1] 宓公干.典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 国家商务部会同公安部.典当行管理办法[Z].2005-04-01.
篇4
关键词:典当融资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方法
中小企业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近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中,中小企业更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有了新的发展,但面临的发展中的困难也不少,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融通问题。
一、典当行业发展现状
自1987年12月成都市华茂典当商行成立以来,典当业复出已是20年有余了。特别是在2005年4月《典当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全国典当业在数量、注册资本总额、典当总额上发展迅速。从商务部网站信息来看,2010年1-6月,典当业累计发放当金103万笔,典当总额847亿元。其中,向48万户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当金639亿元。典当行业的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在国家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弥补资金的不足,加快资金流通,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中小企业3980万家,其中8人以上的企业10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占国内就业人数的75%,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小而巧”——企业规模不大,经营运转灵活。90%以上的中小企业希望申请短期的贷款或者是小型的创业资金,额度有时只有几万元,这种业务很多银行不会受理,而典当行的贷款不考察客户的信用基础,也不管资金的用途,这种性质和特点适合了中小企业短期、小额的资金拆借需求。而且,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耽误时间,而典当行的手续简便、放款快速,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对资金急迫性的需求。典当行凭借快速、便捷的融资方式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所青睐的融资途径,典当行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从过去的解决社会底层人民温饱问题的行业转变为现在主要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行业。
二、企业资金融通难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短期间接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条件仍苛于对大型企业的条件。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的条件更高。能符合这些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中小企业为数很少,这实际上将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支持对象之外,同时也限制了基层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有些省的一些经济不发达县的商业银行已经上迁,县属企业借贷无门,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长期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匮乏。目前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较长期限的贷款,以便用于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目前许多企业为了发展,往往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改和基建,结果导致流动资金紧张,这实际上还是其长期权益性资本匮乏所致。
(三)民间融资活动较活跃,但规模小且处于“非法”状态。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I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些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企业互保加债转股等,有的企业甚至全部靠拖欠贷款来周转资金。由于这些民间融资活动多属于政府限制的“非法集资”、“乱集资”范畴,故很难形成气候。
目前,典当融资已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体制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典当融资还鲜为人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急需扩张创新。
三、融资困难解决方法
(一)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典当业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当前典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典当行存在着严重的违规经营,如吸收存款甚至高息揽储、违规发放贷款等,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典当业的清理整顿,打击非法经营,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使典当业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非金融机构;融资;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2-0051-04
当前社会融资方式走向多元化,不规范的融资行为有所增多,诸多融资风险对金融机构影响较大,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监管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也引发了对监管制度与监管方式的重新思考。本文以为样本,通过对现行监管制度安排、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见解。
一、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现状
(一)机构与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9月末。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546家(包括2家外资机构),注册资本共计4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84家和40.5亿元,机构数量仍居全国第一,覆盖内蒙古101个旗县区的97个,有6家小额贷款公司在自治区范围内设立了14家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7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8亿元,相当于同期全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系统(不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余额的34.7%,前三季度累计发放贷款251.2亿元。从2006年10月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来,总计发放贷款1500多亿元,为11万多户当地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同期。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212家,注册资本共计189.2亿元,担保规模余额322,8亿元,比年初减少11.7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担保规模206.8亿元。共有典当行201家,注册资本共计28.9亿元,当金余额13.2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发放当金35.7亿元;其中,房地产抵押、机动车等动产质押和财产权利质押业务当金分别约占71.7%、17.7%和10.6%,并且权利质押典当业务呈上升趋势,而传统民品质押典当业务范围有所缩小。
从注册资本金来源看,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全部为民间资本,融资性担保公司中的民间资本约占60%。这些行业利润空间相对较高,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经营风险自担、盈亏自负。
(二)现行监管制度安排
从监管目标设定来看,简言之就是要通过监管实现行业规范经营、运行安全稳健、竞争公平有序,提高整体融资效率,发挥其政策制度设计的服务功能;维护市场稳定,防范行业风险,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同时约节监管成本,尽可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即实现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发挥预期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到行业政策制度设计的目的和效果,而不是彻底管住、管死。
在监管依据方面,主要有《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人民银行令[1996]第2号)、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总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管理总局令2010年第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2011]30号)以及《典当管理办法》(商务部、公安部令2005年第8号)、《典当行业监管规定》(商流通发[2012]423号)等。具有专属性的监管依据均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对监管主体安排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旗县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办)实行属地管理,具体负责机构准人、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并负责协调沟通和服务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由银监会牵头、八部委参加的全国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监管制度,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监管;省级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办)负责机构设立审批,地市金融办实行属地监管,负责日常监管和处置风险,并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典当行于2000年以后由人民银行划归国家经贸委管理,2003年起由国家商务部管理,负责机构设立审批和日常业务监管;2012年12月的《典当行业监管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对典当行业监管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属地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典当行业监管负责,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典当行业的日常监管,县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典当企业的监督检查。即均实行“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原则。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实行分层次分类监管,对吸收公众存款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管当局在全国实行垂直、统一监管;对不吸收公众存款而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规则,交由地方政府部门实行监管。
二、监管实施情况
(一)采取的监管方式与监管措施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围绕监管目标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各司其职,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监管措施,规范各类机构经营行为,防范风险发生。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机构,均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规范。
就小额贷款公司来看,一是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自2008年以来政府及金融办先后制定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及试点管理实施细则、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会计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年度审查与考核评价制度等10多项管理制度,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其经营行为。金融办并于2011年9月下发《严防小额贷款公司参与非法集资的若干规定》,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严格依法合规经营,严控其参与民间借贷或涉足非法集资。二是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方式强化监督管理。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管理机构建设,充实管理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属地监管。到2012年9月末,自治区、各盟市和70%的旗县政府均设立了金融办,对属地小额贷款公司实行分层监管,旗县金融办每季、盟市金融办每半年对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一次现场检查,自治区金融办在上年对小额贷款公司全面检查的基础上。2012年8月份对20%的机构进行了抽查。同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动态监管系统建设,2012年底前在6个盟市将先行上线,对业务运行等实行实时动态监测。三是加强机构准入管理。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办暂停受理新机构筹办申请,从重设立机构、扩大覆盖面转到重业务监管和规范发展,并先后对15家运行不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取消经营资格,严格规制业务经营行为。
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各行业均成立了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自我约束,对经营风险进行自律性控制;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进行协调和监督,弥补地方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并借助协会平台开展同业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内蒙古小额信贷行业协会从2009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作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和经营管理经验交流推介,3年来轮训从业人员接近100%。促进行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规范发展。
开展部门间的监管合作。各级人民银行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统计监测,到2012年9月末已将444家小额贷款公司纳入统计监测范围,统计监测内容包括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投向等,积极引导其合规经营;并强化动态信息反馈和风险研判,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提出参考建议。银监部门出台有关措施,限制金融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融资功能的机构进行授信和融资,强化风险管理。
(二)制度设计、经营运作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设计方面分析,一是将此类机构类同民间金融进行管理,实行高利率也面临高风险。如,对小额贷款公司设定的贷款利率上限偏高,贷款对象大多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意授信、潜在风险较大的客户,且机构地域分布和服务对象一定程度偏离政策设计的方向。二是缺乏政策支持,直接导致面临的风险较大。如,政策制度安排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三农”,而享受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信用担保主体,主要是为不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担保,而担保风险基金缺失,实际中往往是由担保公司完全承担担保贷款的风险,债权人与担保人利益共享,风险却不能共担,造成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较大。同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限定的融资渠道窄、融资比例低,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监管主体缺位,监管鞭长莫及。如,2012年12月《典当行业监管规定》出台以前,多年来由国家商务部负责典当行或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负责日常业务监管;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只是按季向商务部报送本地典当行经营情况,对典当行进行年审。由于典当行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均在国家商务部,长期以来造成典当行的现场、非现场监管缺失,难以有效规范典当行的经营行为。
从经营行为来看,一是行业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经营运作不够规范。如,个别机构放贷利率明显高于政策规定的利率水平,收取不合理的手续费,突破政策规定经营委托贷款,资金投向政策限制的行业等。二是利益驱动及需求拉动,违规甚至非法经营。如,个别机构演变为民间借贷的中介机构,进行非法集资,涉足高利贷。三是变身“影子银行”,加剧金融风险。如,个别机构超范围经营及存在高息吸收公众存款和高息放贷的现象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金融稳定。
从监管方面审视。一是相关法规制度、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加之受监管手段有限、监管力量配置不足及人员素质的制约,存在监管不力、监督缺失的现象;且目前具有专属性的监管依据均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和效力低。二是由地方政府机构承担监管职责,个别地方政府监管意识不强,重服务轻监管,监管不足或在主观上放松监管,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三是经营的透明度差,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违规经营的空间。如,个别机构逃避监管,利用借贷资金“过桥”登记注册,抽逃资本金,进行关联交易。存在违规担保、账外经营等。
三、改进现行监管制度安排的建议
(一)保持现行监管制度基本稳定,继续推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实行监管
目前我国对各类机构实行“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中央与地方实行分层次分类监管,具有合理性和一定优势,不宜频繁进行制度调整变革,建议保持现行监管制度基本稳定,并不断加以完善和进行适度微调。
一是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和制度,改善监管制度环境,加强对监管工作的指导,规制行业经营行为。建议针对各行业在法律层面专门制定管理规范包括行业经营和监管规则,出台监管指引,充分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目前法律法规滞后、残缺的现状。并充分赋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监管的职能及对违规行为相应的行政处罚权,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及防范和处置风险的责任,促进其强化监管和有效监管。
二是合理区分公众金融机构和非公众金融机构及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不同监管方式、不同监管标准,实行差异化监管。对吸收公众存款、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及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管当局实行审慎监管:针对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对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地方性融资类机构交由地方政府监管。建立分层监管体制。避免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监管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
三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约束行业经营行为,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落实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风险意识,实施主动监管,从重审批设立和事后风险处置转向事前、事后监管和过程监管并重,实行监管与服务并重、规范与发展并重;并对同类型业务推行职能部门统一监管,统一监管要求:充实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建立履职评价和监管问责制度,促进提升监管能力及风险防控水平。同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发挥警示效应,整顿市场秩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四是推进自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同业自律管理、自我约束和指导协调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实现部门监管与行业自律并行、维护行业权益与防范风险并行,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规范行业秩序。
(二)加强监管合作,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监管资源的作用
一是强化合作意识,地方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协作,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监管合力。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建立地方主管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工商行政管理、司法等部门间经常联系、会商和联席会议制度等。健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和监管协调、合作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行分工协作,弥补监管协作不足的弊端,完善风险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机制。从现行以机构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向机构监管与功能性监管相互兼容并行转变,通过制度约束、自律管理及部门监管,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及稳健发展,共同防范行业风险。
二是完善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强化社会监督,规范市场秩序。多渠道实现行业客户信用信息共享,防止信息失真,健全风险防控合作机制,及时识别高风险客户及共同规避和控制风险,防范行业风险扩散和蔓延。同时,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参与,共同维护融资市场秩序,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服务与监管并重,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沟通和协调统一,扶持其健康持续发展
篇6
一、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与做法
(一)制定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除了通行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平交易法》等外,各国还制定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等法律、法规。
(二)设有专门的金融机构,制定融资政策。
美国的小企业局、各商业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各州金融公司都成立专门或部分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出台了专门的小企业金融扶植措施,对中小企业使用的商业银行贷款提供90%的担保,为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贷款、国际贸易贷款担保和出口营运贷款担保,各州金融公司还向中小企业提供以企业股票和债券为抵押的贷款。
(三)政府设立各种专项发展基金。
基金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建立专项基金。美国1959年就通过类似的投资基金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美国有两类基金:一类是鼓励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等;另一类是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市场风险的风险补偿基金、特殊行业的再保险基金等。第二种是设立风险基金。美国对风险投资收益的60%免税;英国对风险投资信托实行全面税赋豁免;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从持股中获得的资本收益可免除部分所得税,免税金额最高可达收益的1/3;新加坡风险投资的最初5至10年完全免税,并允许风险投资公司从所得税中扣除投资于经批准的风险企业造成的损失,而且对于连续3年亏损的风险投资者提供亏损额50%的政府补助。
(四)专门成立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
日本在1948年就在通产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并在通产省的8个派出机构中设有“中小企业课”,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英国于1971年在工业部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并特别任命了一位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工业大臣,在全国建立了70个地方合作发展机构。美国政府设立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SBA在各州设有派出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是其一项重要任务,担保贷款的风险损失由政府预算列为风险处理。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韩国等也都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或服务机构,设有由政府规范职能的中小企业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组织在中小企业自助、自律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保证制度是各国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普遍采用的制度。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为了支持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成立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信用机构。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80―1998年间,作为美国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管理局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28万笔、总额达410亿美元的担保贷款。日本的贷款担保措施更加完善,制定了许多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扶植措施,除对商业银行贷款给予担保外,还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的保证实行连环保险。
二、借鉴国外经验,做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实施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融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已于2003年1月1日实施,这必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和支持。还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规,并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允许各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扶持、规范和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民间资本和外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国家和省、市、县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主要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二是发展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创建投资基金,并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给予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三是健全完善一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制度,银行要努力开展信贷创新,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
(三)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银行。据统计,我国每100家中小企业中只有大约1.4家能获得银行支持,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80家。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除了对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外,还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银行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建立,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和保证人难觅问题。信用担保制度中有关担保基金与银行贷款放大倍数的规定和协作银行制度的建立,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设备更新、产品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担保。担保机构与银行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实行比例担保,建立起与银行风险联动机制,有效分散和化解风险,促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
(五)鼓励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资格的确定依据是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企业发债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虽然没有明确民营企业不得发行企业债券,但执行过程中已将民营企业排斥在外。要尽快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额度审批,主要根据发行人的素质和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债券发行审核。
三、中小企业要创新融资手段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即使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信用担保、建立投资基金、设立证券市场、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能够取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也是少数的。况且这些融资方式的实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近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还要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结合我国财政、金融、信用等的实际,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利用一切可能的积极因素,推出方便实用的融资手段,特别是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新融资手段,是中小企业急需的,也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票据市场融资。票据市场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打开宽阔的通道,从而成为中小企业便利的筹资渠道。票据的签发过程也就是中小企业一种信用工具的产生过程,票据通过流通转让,实现了票据的汇兑和信用功能,完成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票据通过贴现、再贴现,实现了票据的融资功能,完成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签发商业汇票、背书转让、贴现、再贴现的过程,也就是中小企业实现直接、间接融资目的的过程。
(二)典当融资。国家经贸委出台的《典当行管理办法》,不但拓宽了典当行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新典当公司正是看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的切入点;而在现代资本运作下的典当行,更是期望通过为企业提供从融资、咨询、评估到拍卖的一条龙服务来牢牢吸引客户。典当贷款的中间环节少,放款速度快,贷款用途不受限制,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帮手。典当行可以进行股票抵押或质押业务,典当者只需将该所需的有关资料证明提供给典当行,由典当行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典当的额度。
(三)保险公司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银行选择担保方时,一般优先选择有实力的大企业做担保单位,但随着大企业对风险控制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担保市场的逐步成型,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做贷款担保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由于担保企业赔偿金额有限,且自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保险公司的这一业务可以转移银行的部分风险,提高赔偿比例,增强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保险公司的参与使银行多了一个控制风险的途径。“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一新险种的正式推出,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金融;金融生态;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22-04
一、我国地方金融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地方金融的发展现状
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并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全国性金融,地方性金融具有管理机制灵活、贴近地方实际、信息对称性强等优势,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1]近年来,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地方金融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地方金融机构的形式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看,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包括以下四类。
1.银行业机构。银行业机构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中资产规模最大、对地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一类。从机构注册类型和自身规模看,包括三个层级: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徽商银行等,大多由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合并而来,营业范围主要在本省,由省级政府参与出资并对其进行管理;二是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我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约110家,通常由所在城市政府(地级以上)参股并对其进行管理,营业范围一般限于本市;三是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这类机构一般主要由所在地的县级政府参与管理。
2.证券业和保险业机构。主要包括地方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公司等。由于证券和保险业机构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因此地方政府通常不将这类机构作为金融管理的重点。
3.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类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大多具有地方政府背景,在20世纪80、90年代以信托公司为代表的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有过一个高速发展和清理整顿的阶段,其形成的不良资产和社会问题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包袱。目前此类机构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数量较以前大为减少,新设立的门槛也较高。
4.准金融机构。近年来,为弥补“三农”、中小企业等领域的正规金融服务不足,国家放宽了地方性准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槛,地方性准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如自2007年国家批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截至2009年3月末,全国已有583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正在筹建中的有573家,而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改造为村镇银行。与之相类似,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准金融性质的机构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地方政府行使金融管理职能的主要特点
1.地方政府对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随着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对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事务均持积极参与态度,均明确表示要促进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3]为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和更多的资金流人本地区,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北京市在2005年出台《关于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规定,金融企业进京最高可获补贴1000万元,并在高管人员购房、购车、培训等方面制定了奖励政策。[4]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地方金融统筹协调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省级政府(截至2008年末为26个省级政府)、大部分的地市级政府和少部分县级政府成立了隶属于政府的金融协调机构。大部分机构的名称是XX(地区)金融工作办公室,也有称金融服务办公室或金融管理局的。从省一级的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职能设置看,主要承担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配合协助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大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二是拟定全省金融发展规划,协调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业发展;三是协调组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四是组织协调金融风险监测防范与化解,维护金融秩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五是承担地方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培育及规范发展方面相关工作。各市、县金融办的基本职能与此相近。
3.由多个部门承担具体金融管理职能。从地方金融管理的总体情况看,对各类金融机构基本遵循审批准入与日常管理合一的原则,但具体职能部门不一:如省级信用联社受省政府的委托,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使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省、市国资委对同级的信托公司行使出资人和监管职能;典当行的管理由经贸委负责管理(地市级为其下属商贸局负责);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由金融办暂为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由中小企业局负责等。
4.地区间金融发展和金融管理侧重点差异较大。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相应的地方金融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地方性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提供高端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的省会城市,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发展较快。由此也使得不同经济区域的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差异。
二、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管理、指导、协调金融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显著的改进,对金融机构的直接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但当前地方金融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对中央金融政策进行选择性配合
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作为中央在地方的延伸和机构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自身的利益诉求逐步彰显。特别是在财政分级包干体制和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的情况下,作为“经济人”的地方政府,其行为目标首先是追求任期内GDP和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在这种经济增长的偏好下,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争取金融资源、推动经济扩张的动机,而缺乏主动收缩调节的动力。[5]反映在地方金融管理方面,表现为对中央金融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实施选择性配合:对宽松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度与积极性远高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亦即通常所说的“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这种地方与中央的金融博弈,相当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大了经济金融运行的波动风险,增加了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运行成本。同时,也导致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功能的片面化认识,过度强调金融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把贷款总量、存贷款比例作为衡量金融对地方经济支持程度的主要指标甚至是惟一指标,忽略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地方政府对具体金融业务存在隐性干预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对具体金融业务的直接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但与此同时,隐性干预现象仍然存在,并有加剧趋势。金融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如财政性存款、重大项目金融服务、财政性资金补贴等对金融机构进行“诱导性”干预,促使当地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政府所推荐的行业和项目的投入。甚至通过选择性执法等手段,对“不听话”的金融机构进行环境干扰。[6]而通常地方政府所极力推荐的行业,并非是基于地区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内在要求,而是能在短期内为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做较大贡献的行业,很多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从长期看,这种地方政府对金融业务的隐性干预,必将扭曲资金的市场化配置,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定价机制,并加剧金融领域的寻租行为。[7]
(三)地方融资平台扩张过快,出现“财政信贷化”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呈高速增长态势。据粗略估计,各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在3万亿元以上。特别是2009年以来,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向地方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成为地方金融管理的重要内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30%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地方融资平台为载体的地方政府信用扩张,抵消了市场信用紧缩的负面影响,对于弥补短期内民间投资不足、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投入、推动“扩内需,保增长”均有较强的正面意义。但也应看到,“财政信贷化”使得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金融资源竞争,对于民间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从长期看,在货币政策宽松时,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银政合作”推动信贷资金快速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使国有部门投资增长大幅领先于民间部门,而一旦货币政策收紧,由于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体量大、期限长,在短期内难以压缩贷款,金融机构很可能将回收贷款的压力转到贷款期限较短的民营中小企业,造成信贷领域的“国进民退”。此外,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来源主要是公用事业收费和土地转让等非税性收入,地方政府为扩大和维持其信用规模,存在着推高公用事业收费和房地产价格的动机,将对货币政策形成倒逼,导致未来控制通胀的难度增加。
(四)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有了很大改进,管理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总体上看,管理体制架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从纵向看,表现为管理盲区和管理重叠并存。例如对于农村信用联社,除金融监管部门外,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进行管理干预。而对于市、县两级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既无当地的监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也基本不对其进行管理,甚至部分地区连行业自律组织也没有,成为实际上的管理盲区。从横向看,由于地方金融管理中的纳税管理、金融机构出资人管理、典当业管理、信用担保管理和打击非法集资等职能分别由税务局、国资委、商贸局、中小企业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负责,由于部门人员配置及相关管理细则不完善等原因,后续管理力度有所欠缺。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管理细则尚未出台;典当行监管虽出台了《典当管理办法》,但日常监管未定期开展,影响了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虽然目前省、市、县三级都有金融办公室负责金融事务协调,但由于金融办是挂靠在当地政府办公室的下设机构,不具备完整的行政管理职能,缺乏专业金融人才,在订制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预防地区金融风险、改善地区信用环境等方面均有较大难度。
(五)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相比,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都有政府参股,而地方政府是在行政管理与行使出资人权利中职能混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8]个别地方金融机构对大股东发放关系贷款、违规提供担保等,甚至将金融业务变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农村信用社等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偏离合作制初衷,中小股东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管理,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
三、规范和改进地方金融管理的对策建议
金融体系不是一个孤立运行的系统,而是倚赖于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基本环境要素。想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金融改革的成果,实现金融资源在微观层面的有效配置,需要地方政府切实转换职能,合理运用行政资源,进一步改进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金融观,确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要从金融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涉资金在地区间的正常流动,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
针对目前地方金融管理中效率不高的局面,建议强化地方金融办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同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金融政策统一进行汇编,避免政出多门。明确金融办的风险处置职责,并会同基层央行和监管部门,建立地区性大金融稳定发展协调机制。并促使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完善行业自律管理组织。通过大金融稳定发展协调机制这个平台,建立地区性金融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危机紧急干预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与基层央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共同应对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理控制地方信用规模,防范融资平台风险
以地方融资平台为载体的政府信用扩张过快,不利于地方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科学评估可用财力,合理控制地方信用规模,切实防范融资平台风险,避免与民争利、与民争贷现象。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循国家信贷政策和自身风险控制要求,加强贷前评估和贷后监督,坚决避免形成“政府投资项目地方融资平台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传递链条。
(四)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推动地方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方式过于依赖银行体系,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不利于金融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应在促进区域融资结构多元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辖内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对于传统信贷产品,地方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扩大借款人有效担保与抵押财产的范围。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抵押物登记、产权过户、资产变现处置等环节应予以费用减免等优惠。
(五)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推动组织创新
对于现有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政府参股的机构,应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保障其独立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度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可持续的扶持政策,使内部人的权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于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既要大力支持、鼓励组织创新,也要审慎管理。要不断完善管理细则,通过外部监管规范其经营,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管理不能仅限于对其数据的掌握,更要通过实地的检查发现其经营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督促其整改落实。
(六)促进区域内部的金融平衡发展
对于区域内部金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优惠提供营业场地等途径,推动“金融下乡”,引导金融机构向薄弱地区增设网点、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政府的金融职能与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董彦岭.我国金融地方化趋势与地方金融发展战略[J].海南金融,2007,(4).
[3]李海平,蒋欢.地方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4]倪全宏.论新时期地方政府金融观及与金融体系的关系[J].南方金融,2006,(1).
[5]邹小,牛嘉,汪娟.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6]刘煜辉,沈可挺.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10).
[7]余明桂,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J].金融研究,2008,(9).
[8]沈明高.警惕“信贷财政化”[J].财经,2009,(12).
Assess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Management
ZHANG Yi
(Yangzhou Sub-b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Yangzhou 225002,China)
篇8
(抵押权人)住所:
借款人:姓名(名称)(以下简称为“乙方”)
(抵押人)身份证地址:
有效证件(照)及号码:
居住地址:
第一条:总则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在签订本合同,乙方愿以其合法拥有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甲方,作为借款的担保,并支付合同约定的利息和相关费用。为进一步明确当票以外的事项,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以资遵照履行。
第二条:抵押房地产
座落(四至范围):(见附图)
建筑面积:
房屋、土地用途:
房屋结构(类型):
抵押房地产价值:人民币万元整
权证编号:
地号:
第三条:抵押房地产担保范围
借款本金(当金)、利息、综合费、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诉讼费、财产保全费、律师服务费等处分抵押房地产的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甲方代垫费用和其他费用。本合同有约定具体数额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的依照相关单位出据给甲方的收款发票额为准。
第四条:借款金额(当金)及借款期限
借款数额(当金):人民币(大写金额)万元整(协议)。
月利率:%,月综合费率:%
借款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借款具体期限在双方签署的当票上予以确认)。借款期内及借款期限届满后5日内,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当,届时双方另行签署《续当凭证》,《续当凭证》上确定的借款终止日为本合同的借款终止日,本合同约定的事项在续当期间继续有效,如需重新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的,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第五条:登记
本合同签订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甲乙双方按照本市房地产登记管理权限至市或区(县)的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申领《房地产其他权利证明》。
第六条:保险
抵押期间,乙方应为抵押房地产购买保险,保险费由乙方承担,保险单交由甲方保管,抵押期间,甲方为保险赔偿的第一受益人。保险赔偿不足支付本合同项下全部债务的,甲方有权按本合同规定行使抵押权及采取其他方法进行追索。
第七条:抵押房地产的占管
抵押期间,乙方承诺对占管的抵押房地产妥善保管,负有维修、保养,保证完好无损的责任,有义务配合甲方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抵押房地产的处分限制
抵押期间,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抵押房地产转让、变卖、抵偿债务或以其他交易方式处置,也不得对抵押房地产作任何实质性结构改变,若由此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抵押房地产的租赁
抵押期间,乙方确须出租抵押房地产的,应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同意,并将抵押的事实书面告知承租人,将租赁合同交甲方备案。同时,在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中约定:出租人即本合同规定的乙方因未履行本合同而被甲方行使抵押权实现时,承租人应在甲方发出通知之日起10日内迁离该房地产,并将租赁合同交甲方备案,提交给甲方备案的内容须与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的内容相一致,乙方不得改变合同内容,包括延长租赁期限和其他形式给他人使用,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乙方和承租人及使用人共同承担。
第十条:乙方保证及承诺
乙方保证对抵押房地产享有合法的所有权、处分权、占有权。甲、乙双方在签署本合同和当票时,抵押房地产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第三人抵押、借用、托管、查封、扣压、诉讼等,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权属争议或其他权利瑕疵。
乙方及抵押物共有人愿以其抵押物(房产全部权益)作为偿还本合同借贷条款项下的借款本金及其他相关费用的担保。
抵押物共有人同意将本合同抵押物进行抵押,并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偿还借款的责任。当需要处置抵押物偿还所担保的债务时,愿意无条件地自找住房。
乙方对本合同条款已充分理解并保证履行,并承诺对本合同各条款所规定的所有权利和义务作出的承诺保证不会以此为由行使抗辩权及诉讼权。
第十一条:房地产抵押物关系的终止
乙方还清借款本金(当金)、利息,并支付相应费用后,且已全部履行本合同各项条款,抵押合同即告终止。甲、乙双方共同(也可由乙方委托甲方)在抵押合同终止之日起10日内到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注销手续。
第十二条:房地产抵押权的行使及实现
乙方违反第十条规定,隐瞒事实及提供虚假文书,第二居住地灭失、破产、债务人死亡、动拆迁等可能导致抵押权毁损或部分毁损的,或乙方行使抗辩权、抗诉权,本合同即提前终止,房地产抵押权提前实现。
借款期限或借款展期届满后5日内,乙方不履行债务或不能完全履行债务的,房地产抵押权即实现。甲方有权行使抵押权,处分抵押房地产。本合同经公证后成为具有强制执行的债权文书,若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不完全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合同作为乙方不可撤消授权甲方将抵押房地产提交有关拍卖机构进行拍卖的文件依据,乙方对此放弃一切抗辩权。由于拍卖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有权在拍卖收入中直接予以扣除。
第十三条:拍卖
甲、乙双方约定,甲方行使抵押权委托拍卖机构将上述房地产公开拍卖,拍卖收入扣除拍卖费用、借款本息及相关费用后,剩余部分退还乙方,不足部分甲方有权向乙方追索。有关拍卖等手续乙方均委托甲方代为办理。
第十四条:费用
与抵押房地产有关的评估、保险、鉴定、登记、公证等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五条:合同生效及份数
本合同经双方签章,并经公证处公证,按第五条约定办妥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
若抵押房地产为多人共同共有,所有共有人应在合同公证时,签署有效的相关文书。
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房地产登记部门、公证处各存档一份。
第十六条:特别约定
乙方违反第四、七、八、九、十条规定及补充协议规定必须按借款金额的20%承担违约赔偿。逾期还款5天内按每日未还款总额的0.5%计,超过5天甲方可通过变卖、拍卖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变卖、拍卖或诉讼期、执行期直至债务完全清偿止的费用,按每日未还款总额的0.5%计。违约金因不同的违约行为依本合同约定可重复计算。
《续当凭证》及补充协议为本合同某一条款的补充,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本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在补充协议中未改修的继续有效。
第十七条:通知条款
所有的通知事项应寄往本合同首页所列的居住地址。
若上述地址在境外的,自通知以挂号、快递或电传方式发出的30日后,视为对方已收悉;若上述地址在境内的,自通知以上述方式发出的10日后,视为对方已收悉。
任何一方变更地址的,应按上述方式通知对方,并在收到对方确认函后,地址变更方才生效。
第十八条:争议解决
凡因履行本合同或当票而产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本合同签订地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遇非本合同条款规定而引发的争议,协商不成的,向本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九条:法律适用
本合同未尽事宜,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上海市房地产抵押办法》、《典当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若今后新颁布或修改的相关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与本合同的基本条款不一致的,双方应根据上述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的规定共同对本合同作出相应修改。
第二十条:提示条款
乙方已阅读本合同所有条款,因乙方要求,甲方已经就合同条款做了相应说明,乙方对本合同所有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已全部知晓,并予以充分、准确无误的理解。
贷款人:借款人:
法定代表人:抵押共有人:
委托人:委托人:
篇9
【关键词】 民间借贷风险 服务性中介机构 第三方模式 风险管理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刺激了社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而正规金融信贷的利率及规模管制抑制了资金供给,由此产生的信贷资金配给造成我国中小微企业巨大的“麦克米伦缺口”。中小微企业转向非正规金融寻求巨额资金需求的满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民间借贷主体通常是具有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个人或企业,彼此之间信息较对称,交易成本较低。但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金额和借贷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从根本上产生了对中介机构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放贷机构,也促进了起着民间资金借贷服务性平台作用的中介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P2P网贷平台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登记手续简便、监管宽松、资金运作方式灵活,通过为居民提供资金借贷信息、代办借贷协议、提供担保服务等中介服务,打破了传统民间借贷血缘地缘的限制,使民间资金能够在更广泛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融通。一方面扩大了社会直接融资规模,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其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也有利于我国“普惠制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了一种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方式,其对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资金的分流,有利于促进银行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同时由于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资金利率水平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客观上也有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自产生以来,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新36条”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以及2012年国务院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规模更是迅猛增长。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P2P借贷模式在国内的演变,各种P2P交易技术和平台大量涌现,使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公司1200多家,各大中城市的投融资公司数量很多,名称各异,上海总数超过5万家,成都、深圳超过1万家,下辖市县区的分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机构扩张速度很快,交易规模连年增长。
但是在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显现。今年大量P2P网贷平台公司跑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大量融资性担保公司摘牌退市,各地投融资公司被政府大量取缔、出借人围攻讨债等事件的发生,将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暴露无遗,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抑制了居民的借贷意愿,不利于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以促进民间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采用的模式包括纯中介模式、第三方模式、债权转让模式、过桥贷款模式等,其中最为普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第三方模式,因此从第三方模式视角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代表性。
二、第三方模式运作机制
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如下图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融资中介公司(包括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建立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收集借贷主体信息。一方面中介公司通过传单、网络、电子屏、熟人介绍等各种渠道,向具有投资理财意向的潜在客户宣传民间借贷理财业务,吸引客户登记放款意向,明确放款金额、期限和期望利率。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类似各种渠道寻找潜在借款客户(个人、企业或项目),获取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信息。
融资中介公司对民间借贷主体提供的身份信息、商业信誉、借款用途、还款能力、抵押财产等各种材料进行审查、甄别,确认信息真实性,筛选合格出借人和借款人。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贷信息进行集中配对,对较为匹配的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协调适当的额度、利率和期限。融资中介公司协助办理抵押、担保等手续。对抵押物的评估一般交由独立的评估公司进行,或由中介公司进行实地评估,以此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为顺利撮合促成交易,中介公司一般会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借款人进行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由担保公司代为偿付,借款人向担保公司支付一定比例担保费。有的中介公司自身也会提供担保服务,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连带责任。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中介公司提供配套的法律文书、文件,并到公证处公证。
出借人将款项打入借款人帐户,借款人支付融资中介公司手续费。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款人资金使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协助并监督借款人偿付利息,到期前联系双方还款撤押,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中介公司协调双方进行展期。如果出现坏账,中介公司协助出借人通过抵押品变现、担保公司代偿、诉讼等法律手段追讨本息。
从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来看,出借人贷出资金有着借款人经营收入、抵押物、担保公司、融资中介公司等多方面保障,安全性应当比较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借人面临的风险却非常大,在借贷活动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风险,对出借人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1、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是民间借贷双方的融资中介公司。居民通过融资中介公司从事民间借贷,首先要面临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民间借贷市场上融资中介公司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居民个人家庭对中介公司的了解,主要通过传单、网络、报纸、熟人介绍等方式,相关信息不完备,加上对法律规定、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对中介公司的合法性、可靠性进行有效甄别。一些中介公司往往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一方面通过向前期出借人许诺支付更高利率的方式,要求他们帮助对外宣传公司,或通过给营销人员较高回佣,使他们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虚假宣传,造成通过中介公司进行借贷低风险高收益的错觉;另一方面承诺高于民间借贷市场平均水平的高额回报,以此吸引客户参与借贷。由于自有资金实力雄厚、运作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给出借人的回报承诺通常比较低,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的是运作不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但回报承诺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这些公司要么在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有效解决期限错配和结构错配问题,流动性出现困难,造成资金链断裂;要么本身就从事一些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甚至集资诈骗等活动,很容易出现跑路等事件。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往往会让出借人从一开始就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缺乏基本的资金安全保障。
2、融资中介公司的委托风险
民间借贷双方素未谋面,借贷交易中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是融资中介公司。居民与融资中介公司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即委托中介公司代为收集、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还款来源、抵押资产等情况,代为办理抵押、担保、公证等相关手续,代为监督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经营状况,代为处理还本付息及违约等事宜,与中介公司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而对融资中介公司资金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信息的不对称,出借人面临着中介公司不尽职进行信息收集、风险甄别和管理的道德风险,即委托风险。具体表现为:(1)融资中介公司缺乏贷前审查制度,对借款人的身份资料、资信状况、信用证明、借款用途等不作认真调查,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失真,只是急于撮合借贷双方交易成交,以取得中介手续费。(2)中介公司从业人员存在为了个人佣金串通借款人故意隐满相关风险、诱导出借人将资金贷给高风险项目的行为。(3)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财产的性质、估价、是否涉及重复抵押等不作审查,或不按约定对抵押财产办理抵押登记,使抵押担保方式形同虚设。(4)选择资金实力差、运作不规范的融资担保公司。(5)中介公司在贷款发放后不积极监督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的变化,出现违约风险后,不积极采取措施追讨借款,出借人收回本息难度大大增加。(6)内部管理混乱,业务凭证、档案资料保存不齐全,业务数量、金额、资金往来等财务账目混乱。一旦发生违约,出借人很难理清相关资料追讨欠款,给出借人造成巨大损失。
3、融资中介公司经营风险
实践中很多融资中介公司缺乏具有金融知识背景的、具备融资从业资质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风险甄别技术和控制管理技术,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瑕疵和漏洞,增加了出借人的融资风险。
(1)缺乏有效的风险甄别技术。目前融资中介公司要么是利用地缘、血缘等关系,以及简单的财务报表审查,对借款人资信及其资金用途进行了解,要么主要依靠对抵押担保物的审查来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评估,为出借人提供相关信息,作为出借人借款决策的依据。因为这些方式都不能有效甄别借款人的实际风险,主要将借款偿还建立在抵押担保物上,而不是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上,因此往往会误导出借人做出错误的借款决策,将资金借给信用风险较大的借款人。
(2)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技术。融资中介公司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项目,用途往往非常集中化,主要为房地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国家调控或限制的项目,可能遭遇到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较高,并且往往是众多出借人向某一借款人集中大量放贷,风险大量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或某几个借款人,不能进行有效分散,一旦借款项目、借款人出现资金链断裂,出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
(3)关联交易风险。在第三方模式中,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就是由借款企业成立的,为自身经营或项目进行融资;有的担保公司就是融资中介公司成立的,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促成借贷交易成交。由于融资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借款企业或项目实际上均为相同控制人或内部股东,出借人的多方保障实际上并不存在,风险隐患很大。
(4)超过经营范围开展业务。融资中介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是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市场调查、商务中介等业务,在民间借贷中应当发挥的是为出借人和借款人牵线搭桥的服务中介作用。但在实践中,很多中介公司远远超过其经营范围,建立“资金池”,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发挥的是信用中介作用。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错配、结构错配等问题,需要中介公司具有相当高的风险甄别、管理水平和损失消化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借贷风险。但融资中介公司一般自有资本较少,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实力较弱,损失消化能力很低,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从业人员和风险控制技术。发挥的是银行的作用,却不具备银行经营的高要求,因此极容易出现贷款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导致公司破产倒闭,使出借人遭受损失。
(5)违法经营风险。实践中部分融资中介公司不满足于中介费收入,利用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掩盖,开展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活动,利用借款企业或项目名义多融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高息借贷,赚取巨额利润,或者直接卷款潜逃。一旦融资中介公司卷入高利转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经营活动,出借人的资金往往都是有去无回。
4、借款人风险
民间借贷中的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所谓次级客户,属于信用评级中较差的部分,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出借人贷出资金会面临很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出借人关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融资中介公司,信息真实性和完备性依赖于中介公司的信息搜集、甄别能力和尽职程度。出借人自身对借款人信息进行搜集,存在专业知识欠缺、实地考察成本高昂等问题,特别是在P2P网络借贷中,借款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取有效信息。而实践中,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借款人信息通常都比较简单粗略,有的P2P借贷平台甚至只有借款人名称和主营业务,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因此出借人对借款人往往存在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情况下,由于不能很好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出借人不可避免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将资金贷给那些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急需资金周转,也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或项目。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出借人无法对借款人使用资金进行后续有效监督,也增加了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故意赖账而产生的违约风险。特别在出借人不关心资金的实际去向,只片面相信融资中介公司的资金回报承诺以及担保公司保证的资金安全情况下,出借人面临的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更大。
此外,由于有的融资中介公司通过高回报承诺吸引出借人资金,加上高额担保费率,直接导致借款人实际融资成本增大,有的借款利率甚至达到30%~40%,虽然解了借款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往往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导致资金使用恶性循环,拆东墙补西墙,更容易造成借款人资金链断裂,出现违约风险。
5、抵押、担保风险
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市场,借款人主要是从银行和证券市场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普遍不高,因此一般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物,并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以增强借款人信用,降低、分担出借人借款风险。而实践中,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借款人所持有的房屋、汽车、商品等,种类单一,变现性较差,不利于防范风险。而且抵押物价值评估缺乏有效约束,往往出现在贷款前市场价值高估,违约拍卖时严重贬值的现象,不能完全覆盖出借人本息。并且通过相关流程进行拍卖,耗费时间较长,拍卖费用较高,出借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担保方面,在民间借贷活动中提供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多注册资本偏少,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担保能力差,为出借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非常有限。由于民间借贷规模日益增加,对担保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杠杆率一般都在最高限水平波动。而担保业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很多担保公司自身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偿和风险防范机制,加之市场再担保机制尚未建立,一旦借款人违约风险有所集中,担保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消化风险,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实现对出借人进行代偿,也就无法有效发挥为出借人分担风险的作用。此外,如果担保公司和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存在关联交易,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没有实质性意义,沦为一个空壳,没有任何风险保障作用。如果融资中介公司自身提供连带担保责任,也会面临中介公司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以消化违约风险而无力代偿的困境。
6、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体系,现行关于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等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对融资中介机构的相关管理办法、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不同省市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今年实施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规范民间金融管理的法规,也只是地方性法规,国家还没有颁行任何规范民间借贷的专门法律法规。因为没有专门法律进行约束,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具体表现为:(1)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性质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晰界定,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只需要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对业务开展需要的资质、人员、技术等方面没有要求,准入门槛很低,任何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都可以注册成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条件更低,造成了大量资质较差的融资中介机构的出现,经营良莠不齐,扰乱了融资秩序,增加了公众借贷风险。(2)没有相关法律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经营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其经营范围外延非常模糊,营业执照许可的业务范围与实际从事的民间借贷中介业务有很大出入,公司命名也无统一规范,出借人和借款人很难分辨中介机构本身的合法性、可靠性,无形中加大了借贷双方的风险隐患。即使一些融资中介公司从事的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经营活动,公众也很难进行确认和防范。一旦产生法律纠纷,相关借贷活动很有可能因为中介机构本身的不合法或超范围经营,而被认定为效力待定或无效,使借贷双方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3)出借人对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等法律文件、文书的真实性,内容是否完整、合法合规等,难以进行有效甄别。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出借人只与中介公司或借款人签订了合约,或者签订的合约内容很简单,对很多事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可能利用相关合约和文件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使出借人权益受损。(4)出借人不熟悉抵押担保相关规定和流程,有的借贷活动只对部分债务设定了抵押、担保,或者借款人出具了抵押物,但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或者抵押物存在重复抵押等现象,都有可能导致抵押、担保无效,出借人相关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5)发生违约纠纷后出借人诉讼到法院,但法院审理周期较长,而且判决生效后借款人或融资中介机构自觉履行比例或法院能强制执行的比例较低,出借人的债权难以实现。
7、监管风险
虽然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做的是服务中介业务,但涉及到的是资金的借贷活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但目前我国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是不受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而是由不同主管部门进行多头监管。其中担保公司受中小企业发展局管理,融资中介公司受工商部门管理,民间借贷没有纳入一个整体的金融监管框架之中,存在诸多监管漏洞。在实践中工商部门往往忽视了融资中介机构的金融功能,按一般工商企业进行监管,在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后,就放任其自由发展,对中介机构的实际业务范围、运作模式、收费方式、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风险控制等均缺乏具体规定,对相关民间借贷活动缺乏有效的跟踪调查和动态管理,产生了大量监管上的空白,造成很多中介公司业务名不符实,缺少诚信,吸储放贷等违法违规业务经营额远远超过正规的中介费用,乱象丛生,风险无法控制,难以有效维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风险管理建议
在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中,出借人面临的以上诸多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严重损害出借人利益,引起和社会动荡,还会扰乱金融秩序,不利于融资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保护出借人利益,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1、出借人控制风险的建议
社会公众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进行民间借贷,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对借贷活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而实践中通过融资中介公司进行民间借贷的出借人,一般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不可能像银行信贷人员或融资中介公司那样去筛选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因此出借人要有效控制风险,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财素质,熟悉相关财务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选择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在挑选融资中介公司时,要充分了解公司背景、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历史交易记录,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人品、口碑等,最重要是了解公司对风险进行管控的措施和能力,以规避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委托风险和经营风险。在选择借款企业或项目时,除了从融资中介公司获取信息,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资金用途、还款能力等内容之外,还应当从其它渠道(比如实地考察、到工商部门了解等)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正确评估借款企业或项目,规避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在与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签订书面合同时,必须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看是否详细确定了借款用途、金额、借款时间、还款方式、利率、违约责任等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对各种合同办理公证。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应当避免抵押种类单一,要求借款人提供包含房屋、土地、汽车、国债、存折等多种资产的抵押物组合,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对为借款人提供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审查其与融资中介公司和借款人有无关联交易,了解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杠杆率、历史业务记录,选择独立的、资金实力强、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在提供借款时,应当使用银行转账方式,直接汇交借款人并进行确认,避免融资中介公司建立“资金池”或挪用借贷资金。款项借出之后,出借人还应当随时关注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担保公司、抵押物的相关情况,如果出现拖欠行为,应当及时督促相关当事人制定还款计划,并在诉讼时效内申请债权保护,或通过抵押物拍卖、担保公司代偿、融资中介公司代偿等方式追讨借款本息。
2、融资中介公司管理风险的建议
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民间借贷桥梁,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促进民间资金顺利融通,优化配置资金资源,必须要加强自我规范。其一需要提高风险甄别技术,构建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相关体系,以便为出借人提供准确信息,协助其作出借款决策。其二需要提高风险分散技术,协助出借人将资金分散于多个借款企业或项目,避免借款用途集中化。其三需要建立完整的业务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切实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调查工作,避免关联交易和超范围开展业务。
3、监管部门管理风险的建议
监管部门对融资中介机构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管理,在民间借贷风险管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效控制相关风险,应当:(1)针对民间借贷不断扩大的趋势,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对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融资活动做出明确的法律解释,对借贷主体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权益保护、合同要件等方面加以规定,以规范、保护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保护合法民间借贷双方的权益,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健康发展。(2)针对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经营现状,尽快制定出台《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主体,将融资中介机构纳入与小额贷款公司等类似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由工商部门进行普通监管。可以考虑将其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或者纳入地方政府金融办管理,由银监会或者政府金融办进行审批。明确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性质、成立条件、组织形式、机构名称、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资质条件等,加强市场准入管理。(3)对现有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借助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系统、审计等手段跟踪其资金动向,掌握其经营模式、资金融通总量、潜在风险等情况,严禁超越合法范围经营,严厉打击吸储放贷、高利转贷等违规业务操作,坚决取缔违法中介机构,强化其作为服务中介的功能。并要求其拨付风险准备金,以提高其控制风险、消化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业道德,以规范其业务经营活动。(4)加强对融资中介机构业务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测。建立监测制度,推广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模式,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业务的交易金额、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抵押担保形式、偿还情况等进行登记。建立区域性及全国性的民间借贷交易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民间借贷信息阳光化,将其发展变化纳入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监测中,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相关信息,减少监管部门在民间融资领域的盲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范管理,防范大范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飞: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运作模式、运行风险及现实影响――基于成都市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考察[J].西南金融,2014(7).
[2] 刘瀛洲:中介机构介入民间借贷问题探析[J].金融经济,2013(14).
[3] 陈捷、陈静、张旭辉:民间资金中介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