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
生物科学史向我们揭示了科学家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家思想的形成在当时的社会,不仅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还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对于科学家来说,生物学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上有所突破。如果思想不科学,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反过来,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例如,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因此,生物科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们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的历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了生物科学史,既能从整体上了解各个分支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能了解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孟德尔没有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揭示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推测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在科学家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遗传学逐渐发展起来。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学习去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学生就可顺利地建构起来,还可能联想到新的问题。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生物科学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还可以了解到生物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在不断对前人的结论进行质疑、求证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例如,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在20世纪的头10年,这一学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年~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揭示了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学生在了解了进化论的发展后,可以得到科学知识是在不断质疑、求证与更正的过程中积累的这一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帮助。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就是科学家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理、检验假设、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标准》中列举的生长素的发现史,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生长素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长素理论的论点,还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能够明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往往是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特别是沃森和克里克两人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学生还可以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明白必须重视每一学科的学习,而不能有偏科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史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物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选取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鲁院士一席谈”“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对生物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方面的历史。学生置身于科学史的氛围中进行领悟和体会,可获取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营养,体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体会前人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价值观
首先,科学不比语文,可以通过故事性大量传播,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深入浅出地让这些孩童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游戏可以是一个入手点。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可以讲解这些道理,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好奇的一探究竟。很多孩子都玩过吹泡泡,对其中折射的绚丽光彩感到过惊讶,也曾疑惑过为何自己配比的洗衣粉水就是吹不了泡泡,这原本是一个引导孩子的好机会,家长或老师都可以略为题点,帮助他们找到最终的答案。但实际上,也许到了高中,仍有不少人都没弄懂这种配比方式。在有好奇心的年纪没能进行探寻,最终也就失去了探寻的渴望。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接触到化学方面时,没能被引导起兴趣和提问。其次,回答问题的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知识面。有些家长自己并不会注意这些问题,在孩子问起时回答不出,于是干脆不耐烦地一甩袖子,怎么问题这么多,别人怎么不想这些。而一个方面上,孩子缺乏理解高深科学的能力。譬如,闪电的发生,避雷针的作用,都让人感到好奇,但是我们没办法用书面语言解释,否则只能面对他们迷惑的眼神和大张的嘴,这个姑且归之为操作层面的问题。
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价值层面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平心而论,这些年我国的教育在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前于欧美国家。看英国电视台拍摄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们捧腹之余也自豪,看,我们的数理化科目甩开他们几条街店。但是,我们一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点,绝对要归因于幼年时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从事者,我们做不了引领者,但是可以做带领者。记得上三年级时,班里有个男生知识面比别人都广,他父亲是个很善于引导孩子的中学教师,最直观的一件事是在考试时遇到一道关于科学问答的题,要求写出你从父母那里询问并得到回答的一个有关科学化学或历史地理的题。大多数同学写得没有新意,诸如问父亲房子为何不会倒之类的。这个同学由于和母亲一起看韩剧,喜欢询问父亲一些历史性问题,而父亲的解答也很清楚,连地理上的位置,形成的原因一并回答。于是他所写的问题是关于韩国和朝鲜地理位置区分,各自首都以及如何分裂成为不同国家的。当时我们尚不知韩国在哪里,和朝鲜什么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让我记忆深刻多年。培养规规矩矩、板板正正的孩子不是首要目标,因此,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知识的传授。正如美感是后天培养的,而美需要有欣赏的眼睛,他们在基础科学上有了好奇心,才会慢慢进入知识的轨道,在这上面的努力,强过胎教和早教许多倍。所以当孩子好奇于一片云彩的聚散,一块冰块的形成时,千万不要表现出轻蔑不耐烦,父母师长均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能让孩子有畏惧之心,而压制了他格物致知的欲望。
另外,每个孩子的资质、才能均不相同。这些在幼儿园阶段就会有所体现。虽然是同时带领许多孩子,但教师仍应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并在这些方面能给询问的家长以建议。孔子重教,因材而施教。在孩子日常玩耍中可以流露出天性的不同,这点上,家长因为只带一个孩子,或是经验的缺乏,很难感觉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在他们日后兴趣班培养时,难免会出现盲目从众。为何小学老师的重要性很高,因为他们对孩子日后的走向影响极大。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方法,直接决定了孩子对课堂和作业的喜好。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对于知识都有正常的接受能力,但后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部分原因可能同家长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我们没有能力指引他以后的道路,但却可以决定他对自己的自信。每当每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示出优势和独特处时,作为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使其感觉到自己在这一群孩子里始终有自己比别人厉害之处,这种自信心理足以让学校在他们心里不是一个畏惧不安之地。从前看过一部美国片子《放牛班的春天》,一群孩子从被视为叛逆废弃,在新来学监用音乐予以鼓励,后来渐渐变的开朗而温情。而这位教师便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音色决定他们唱哪一部分,唱低音还是中音。就是在这种方法下,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更能和谐的组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从事者便应始终保持着这种心怀,能够兼收并蓄,因材施教地去教导他们。
参考文献:
篇3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基于一种教育价值的选择。教育价值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价值选择是教育者教育哲学观的体现。因此,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行为都是这所学校校长和教师教育哲学观和教育价值选择的直接体现。而一所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一定是科学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管理规律的。中关村一小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体现了对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中
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原点,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思考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简单地说就是办学者思考“为什么办学”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教育的方针和目标,办学者依据这一目标要求去办学就可以了。但实践中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由于每所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社区不同,师资和文化不同,生源和家长需求不同等,尤其是办学者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的表述。即使有的学校在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上有着相似的表述,由于办学者内在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也会体现在育人目标实践表现的差异上。如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学校能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人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育人目标;也有一些学校为了暂时的教育利益,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片面追求分数,形成了以应试为目的的育人目标。实践证明,教育者的教育价值选择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中关村一小“做最好的我”的育人目标体现了学校校长和教师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他们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建立在自身的不断认识、学习和不断修正的基础上的,需要不断积累和体悟,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因此学校提出“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强调要科学规划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发展需求,使学校成为帮助每一个个体与群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他们提炼出“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以上认知以显性的形式表达出来,更好地激发每一个人发展的力量,强调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自主成长潜能,追求生命个体的多元价值。实践中,他们延伸出“做最好的我”的行动理念,即人人都有想法——乐于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勇于追求;人人都能创造——勇于实践自己的独特想法,积极创新;人人都会成功——勇于成就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成功。中关村一小“做最好的我”的价值选择和育人目标之所以科学,是基于他们对人的发展规律的尊重,基于对人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深刻的实践认识和理论研究。正因如此,中关村一小的办学品牌才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中
如果说育人目标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就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价值选择依然是决定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中育人模式最主要的体现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课程是学校为育人目标服务的主要产品,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办学者对育人目标的期待。课堂教学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和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直接的育人环节,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教育价值选择的最直接体现。只要我们看看学校,观摩一下学校的课堂教学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价值选择。
中关村一小提出的“做最好的我”既是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目标的表述,也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这样的目标最终是要靠学校高质量的育人模式实现的。中关村一小高质量的育人模式是通过“温暖、朴素、灵动”为核心的自主课堂和“丰富、体验、研究”为核心的自主课程实现的。中关村一小的课程设置打破了课堂、校园、学科等界限,形成了基于学生发现、基于校内外资源的课程体系。他们把这种课程体系定义为“自主课程”。在校本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校本课程的“特区”模式,形成了“三个结合”、“四大门类”、“五个板块”、“六个完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动态、开放与多元,既关注学生的需求,也关注社会的需求,既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又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在课程形式上,强调个性化的组合,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既有学生的自主选择,又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基于此,学校逐步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与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设的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总量已经达到63门,课程内容涉及科技、艺术、体育、心理等多个领域。“选择”给学生提供了公共生活空间。
好的课程设置需要好的课堂教学实现。在中关村一小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和老师交流、和伙伴研讨,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提供帮助的,伙伴是分享智慧的。他们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课堂一定是朴素的,朴素的课堂首先是基于学生起点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思考点,并且就地取材,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探寻问题的解决。能够激发学生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的课堂还应当是灵动的,没有众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随着孩子激越的思维而跳动,甚至飞跃,因为创新性的思维正是这样产生的。“温暖、朴素、灵动”共同构成了中关村一小自主课堂的突出特点。
不论是自主课堂的教学体系,还是自主课程的课程体系,带给学生的都是一种真实的、学术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体验,都是一种基于个体发展需求的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这种实践背后就是中关村一小人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
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中
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也是基于管理者对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判断。选择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就会选择尊重与激励,形成民主管理的管理行为。中关村一小的管理者正是在这种认识中,选择了“大道至简”的理念,不断追求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这种“大道至简”的管理理念源于“尊重生命的个体感受,为渴望进步的生命提供支撑与庇护”,源于“为生命的成长与成熟提供激励与保障,为生命激情的挥洒提供平台与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浸润与深化“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个体与群体的自主发展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尊重、沟通和激励的管理文化。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育价值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的角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对演示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所以,笔者认为演示实验不是老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资料积累。在实验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既要调动好学生积极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如在“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一节中,笔者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烧杯、冷水、热水、玻璃棒,同时提问:溶解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是否搅拌有关,也有的说与形状大小有关,笔者就让各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体验到猜想被确认的快乐。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经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探究性实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要求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测、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变单一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在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看问题有时就会有所发现和创新。达·芬奇说过:“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变单一性实验设计为开放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几个关系
1.动手操作和多媒体模拟的关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模拟实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模拟实验有其本身的优势,实验过程清晰,细节变化明显,但在教学中切不可用动画实验来代替动手实验。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取决于实验内容和当时的条件,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媒体不宜过多,不要盲目追求。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有“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化”等很多的动画模拟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一般来讲,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就不要用媒体代替,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2.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教学看
成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知识目标,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目前的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上,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就不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维不足。
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还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实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总之,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篇5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4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
篇6
一数学课程的价值
数学知识与能力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要素,数学是人对社会、世界和人生有独立而理性判断的起源,进而是融入社会的基础。数学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从事职业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数学还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今天,数学是人类交流沟通合作的重要工具,是解决工作问题、人类自身问题、生活环境问题和征服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数学对人类社会具有思想基础性、方法工具性和模式应用性价值
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了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数学思想、模型和方法。在关键时刻数学往往能抓住本质问题,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不仅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而且一切重大技术革命的基础也是数学,甚至今天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数学工具。今天,数学不仅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数学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现代技术和实用工具。这一点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比如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拓扑学在齿轮设计、冷轧钢板的焊接、海堤安全高度的计算、计算机新技术的发明和加工工艺的发展等等方面都提供了有效且便利的思想方法。数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思想框架,通过各种特殊的解决不同问题的思维方式丰富世界的多样性。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秘密,构造种种数学思想,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纵观历史,从医疗上的CT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风洞实验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如果没有数学根本就不会有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人们常说“方法总比问题多”,这里的“方法”当然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是数学方法,也主要是指数学方法。数学作为工具,在自然现象研究、经济理论研究,财政分配和金融投资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各种问题,数学提出了许多模式,这是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近日有学者提出在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研究时,不但有传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法,还应该添加第三种—数学方法,说明数学方法受到空前的重视。数学模型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研究进程中的成果日新月异,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进行风险分析,指导经济组织活动等已很普遍。最近几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以数学方法在经济中的运用而闻名的。
2数学能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让人更完美
数学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就是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生产工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数学发展水平成正比,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其运用的数学就越多。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传统的“数理化”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中介。笛卡尔认为“,现实世界就是数学定律表现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总和,而整个宇宙则是一个以数学定律构成的庞大而协调的机器。”正是数学方法为人类开辟了一条获得自然规律的道路。数学的人文价值还体现在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食粮。正如著名数学家M·克莱茵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变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数学教育应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
3数学能优化人性道德
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工具。在变量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其内容的辨证性体现得非常典型和深刻。在数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否定之否定、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有很多体现,事实上,人类的早期的哲学和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数学,由数字规律体现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这就集中地反映了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因此,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正如许多著名人物所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培训科学家最好的训练方式”。数学的学习和认识还是一种再创造、重新发展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模拟、猜想、验证等活动,概括出数学概念,提出数学命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就是再现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从而这个过程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数学能培养良好的品格
理论严密、逻辑缜密是数学的显著特点,数学的一切结论都有依据,都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既敢于坚持真理又不断完善的良好品格。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以及知识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特点,决定了学好这门课必须不怕困难、努力坚持。因此,数学学习自然地磨练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因为在解题中受到“以退求进”等方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能进能退”的豁达胸怀。
通过数学文化课程的选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方向盘”“定位仪”的角色,唤醒学生内心世界善良的因素。同时,古今中外数学家在追求事业中的坚强意志、在人品上的刚正不阿等,都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美学因素是激发人心向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数学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抽象美、和谐美、结构美,比如美的数、式、形、符号,以及美的结构体系、理论、方法等比比皆是。教师应该能通过数学美的内容展示,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通过美育过程优化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情商和道德品质。
二职业学校数学课的困惑与选择
数学教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学生需要学习的重心,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决定的,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数学的育智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对科学训练的工具功能、对现代工业经济生活所提供的思维模型的“母鸡”功能,是其他学科与内容所不能代替的。但是职校的数学课程已经花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一门,即使花了时间有时却未必获得好的效果,值得吗?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求与知识爆炸所造成学习内容增加的矛盾限制如何解决?从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看,职校生的优势在动手操作能力,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学素质当然不可或缺,也要适当培养。
1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困惑
在所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乃至于其他普通文化基础课如英语课)的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状态:学生基础差,无力接受数学知识,又普遍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厌学,也确实不具备学好这些课程的动机与知识条件。因此可以把数学课程归纳为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形成恶性循环。面对此情,学校层面的教学选择就比较困难:理论上重视,实际上无奈;态度上关注,操作上无序;学校当回事,学生当儿戏。现实中的教师就特别没有“方向盘”,缺少抓手,心里没底。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往往有几种无奈的选择:顺其自然,降低要求;强行要求,严格管理;分层要求,有的放矢。
其实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如此,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对应的,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技能欠缺,意志力差,接受能力差,当然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适当选择内容,重视学习效果,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对数学课的目标预设有所考虑。
2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教育的人性化和回归它应有的位置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在许多现实层面上我们的确比过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或者仅仅是简单地盯着眼前的功利化教学,只用分数来简单地评价学生、教师与学校。我们开始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去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重视学生的差异化成长。但不可否认,许多地方、许多学校仍然是戴新帽子穿旧鞋,用新瓶子装旧酒,嘴里高喊素质教育,但是却踏踏实实地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没有真正地改进教学形式、改变教育思想,对新的课程要求没有真正落实。一些学校仍然套用传统思维,热衷于过分强调纪律,用“授受式”强行灌输数学知识,而忽视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少数学校又认为学生基础差,无法接受,从而放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导致教学计划可有可无,形同虚设。此外,由于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的数学课也越来越像其他课堂一样重视“电光声色”地运用电子教案,不用板书,教师象电影放映员,没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个别化指导,来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有所侧重。但是必须承认,万事万物都有度,丰富多彩是好,但是过犹不及。数学教育仍然需要理解、指导、模仿、思悟。与其他课堂不同,数学课也要小组活动,但是未必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因为数学需要思维,需要高度紧张的脑力投入,需要充分的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当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爱数学,从心底爱数学。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更是我们当然的选择。
3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数学课堂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的热热闹闹。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观察与猜想———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归纳和验证———理性认识。
数学是科学的女皇和仆人,是科学的语言与范式;数学是智力的磨刀石,是训练思维的工具。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思维训练需要一些反馈时间,其他学科问题也有“刺激—反应”的要求,但是数学的需要可能更为独特一些、时间更长一些,要求更定位、专注一些。相对说来,需要比较独立的思考与个体的同化———顺应过程,并且是持续的思维过程。别人的思考不能替代自己,别人的结果无法借用,这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任何表面的热闹均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因此数学课堂的显著特征是“安静”,是典型的“静夜思”,表面的热热闹闹无法代替数学思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数学中的许多工作要在课后完成,这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一种艺术。
因此数学教学既包含感性活动,也包含理性活动,从根本上说理性认识更多些。对数学教学的外在形式,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不能从形式方面去要求它如何如何,因为形式是重要,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我们更应该从实际效果上考察。数学教学要重视容量,更应重视质量。在数学课堂上必须“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索、回味、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这才是本原,也是规律。
感性认识是判断一件事的正确与否的力量,没有感性就没有创新和发展。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基,没有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持续的动力和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两者不能脱节,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训练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重视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然之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教训出发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增强教学效能感是切实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的数学教育必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能对刚刚学习到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时进行巩固和应用,把教、学、做紧紧结合起来,培养活生生的、能适应实际和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书呆子,这是数学教改的应然选择。
三对职业学校数学课的改革尝试
1需要推进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走向教学整合
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整合,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应根据相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优选职业关键能力,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学选择。有些内容该砍的就要砍,在课程内容中无关内容要舍弃,然后进行整合。首先是把所有课程整体分析,对其中包含基础性、核心的内容加以整合。可以整合成学科讲座性质的课程,如整合科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等几门大的课程,每门课程再细分为若干讲座,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减少总学时,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讲框架结构,为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讲重点核心内容,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其次是将数学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整合。打破学科专业和能力训练体系,按生产环节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整合。对教材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例必须大一些,达到70%左右,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以工作任务带动学习和体验,这也符合国家对高职逐步过渡到两年制为主的学制改革的需要。这样一来就能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地了解社会和企业(岗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为社会单位考察人才,缩短人才培训期和适应期,也为学生试用、双向选择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努力找寻学生知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呈现方式准确无误,打动学生的心理。
2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职业院校的数学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处于困难的境地。它没有文科类课程优美的辞藻,没有语言类课程的生动活泼,也没有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优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重要,也想学好,却因能力有限而望洋兴叹。而且数学自身特点的逻辑性、严谨性、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是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8.3%的学生认为数学课程的内容是枯燥的。然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像是“聚沙成塔”,只有在不断熟练运用、经常累积中才能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探究新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功夫在诗外”的“功夫”。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外力,内因还是学生自己。在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育中,可以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人文数学课程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媒介感悟数学文化力量,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人文数学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这是从数学思想角度对目前课堂开设的数学课的补充。
人文数学课程主要的课程资源内容,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我们以校本教材《数学乐读》《数学物语》《数学先知》《数学神曲》等为蓝本,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一年级主要讲解趣味数学、数学故事和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二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渗透数学方法,训练科学方法。三年级主要讲解数学美学、数学问题,渗透数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四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应用案例和哲学,渗透数学文化,培养科学观念。五年级结合实习实训过程,进行数学美学欣赏与数学研究性学习,完成数学小论文课题。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 价值观教育 课堂教学
社会呈多元化、快速发展,不仅给国家带来富强、改革,而且给社会带来全新思维、潮流多样多变。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完整统一的思想是必要的,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刻不容缓的事情,即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及价值观观念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其思想最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拜金、享乐、极端主义等负面观念的影响,而产生迷茫。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中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其多元冲击。所以,正需要以语文教育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人文熏陶。
一、中学语文与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并视为社会广大青少年的代表人群,也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象。二零零一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品与健康审美。”因此中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中学生求索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教师如何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新时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中学语文教师、价值观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写作中体现价值观
在中学任何学习阶段的语文课堂基础均为通过“写作”完成的。在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有明确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需要认识常见汉字,数量为三千五百个字左右”,不仅对学生的认字量有明确要求,而且对该学段学生的书写速度、规范也有要求,从而保障学生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
此外,我们在“课程标准”中还看到对学生毛笔字的训练要求,标准提倡中学生学习毛笔字,不仅使学生对书法的培养,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通^实践来促进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这便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二)朗诵阅读中体现价值观
朗诵阅读一般通过书本或文字去了解作者及世界或他人的多元化情感经验,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掌握阅读、朗诵能力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课程标准”看到要求第四阶段的中学生在课内阅读量和篇数也有具体要求,至少在80篇的优秀诗文,而课外学生自行阅读数量不能低于260万字。所以,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涉及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涉及语文阅读中学习体会情感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总结均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而且在无形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力、表现力,进而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阅读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口语交际中体现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第四学习阶段开始要对学生进行500字以上45分钟的写作训练,同时进行扩写、改写。在口语表述方面要求学生能阐述自己的观点,且语言具有说服力、条理清晰合理。
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是教育教学学生积极表达新生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实现对学生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培养。
人作为情感丰富的生物,当遇到情感激烈时,通常需要通过语言或文字去宣泄。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诉求中如何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现是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重视的问题。
同时,在写作或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利用语言进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并通过文字落于书面。因此,正确的、向上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口”入手,手入“心”,这样才有教育实践意义。
三、中学语文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教育改革、价值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唯有教师理解交易的真正意义,体现知识的专业性、传授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价值观教学走的更远。所以,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及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在未来也要从多个方面多元化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内涵等不断提升。同时,在课堂上,尊重教育对象,也是作为教师一个必备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价值理念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所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对教育教学充分的热情,对于教育成果的积极探究,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由教师的价值所决定的,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效、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价值观教育是利用中学语文课程的优势,让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对价值观有一个明确、正确、向上的认知,进而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并指导生活。
教材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只有选择明确的教材文章,并能充分探索其中价值观教育内容,才能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领悟价值观教育,让中学语文课堂价值观教育打下基础;在教学方法作为教学主要途径,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思维融入教学内容中,让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教育;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决定了教育质量,教师的文化底蕴、品德都是中学语文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教材、教学过程、教师素养三个方面出发,只有这个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让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可见,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经历观察、提问、假设、交流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行为,来学习科学概念、探索方法、科学价值观和体验科学精神。“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以下三点:
1.探究与自主密切相联
儿童获取知识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儿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做科学而非学科学。“儿童像科学家”的比喻含义是:与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是孩子所具备的特点。“做科学,而非学科学”,这是学前儿童探究活动独有的特征。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探究,而绝非教师处于高控状态,幼儿被动随之,致使探究活动成了“走过场”,忽视幼儿是否真正自主探索。
2.探究与思考密切相联
“动手做活动的本质是建构主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动手做本身却并不构成一个建构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建构主义者重视孩子们头脑中进行的活动,而并不是他们手上进行的操作。对于儿童而言,身体活动和操作通常是心理活动的必要构成,但也不总是必须的。”可见,动手操作只是实现探究的一个途径,但最终目的是能让幼儿充分享受对知识和思考的自,如果没有思考,没有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依然是浅层次的摆弄。换言之,儿童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是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发现。
3. 探究与创新密切相联
探究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成功的阶梯。任何创造发明都必须从一次次地探究开始,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探究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幼儿的每一次探究都会带来创造的火花。
二、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1.第一步:探究问题来源的教学策略
一是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比如雨后组织散步活动,孩子们被蜗牛吸引,于是围绕《蜗牛》的主题探究活动就自然拉开序幕。二是创设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教师将儿童引入情境,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即预成――转化途径。比如大班科学《有用的碘酒》就是创设了帮助黑猫警长破案的情境展开,幼儿乐在其中,探究热情高涨,一个个争当破案小能手。
2.第二步:推测与讨论的教学策略
一是积极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引导幼儿有依据地进行推论而不是瞎猜。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在鼓励孩子创造想象的同时,我们同时要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方式,三是积极鼓励幼儿同伴间观点碰撞,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记录。
3.第三步:实验和观测的教学策略
一是为幼儿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材料准备要杜绝无关因子的干扰,要适合幼儿的操作,且操作的结果是明显的!二是保持必要的沉默,倾听幼儿的想法,观察幼儿的做法。思考和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已经达到的水平。在幼儿进行操作探究的时候,教师做什么?很多时候教师是茫然的,要么成为了喋喋不休的指导者,要么成了无事可做的第三方。教师要学会带着思考的眼睛看待幼儿的操作探究,成为幼儿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三是进行必要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走向深层次的思考,探究真问题。科学活动中精妙的提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情感支持,在幼儿操作遇到挫折时候进行支持、鼓励、引导和帮助。这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4.第四步:解读幼儿记录的教学策略
一是运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记录。幼儿记录的方式有图画、符号、表格、照片。观察过很多科学活动课例,总是会被孩子们独特的记录方式感动。二是根据幼儿年龄段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幼儿记录的形式有集体、小组、个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般小班适合集体记录,中班可以尝试个人记录,大班可以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
三、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发展思考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 价值观教育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通常被认为是与价值无关的。因此,长期以来鲜有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意识到数学课程领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数学知识本身涉及大量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数学教材、数学习题中隐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素材,数学活动中包含着一系列价值体验与价值判断,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而且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Gail Fitz Simons和Wee Tiong Seah指出:“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个人和社会身份的获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价值观教育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处于优先地位,因为它们能够对学生是否关注或喜欢数学产生深远的影响。”[1]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列为每一门学科必须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数学课程领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数学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当前数学课堂中价值观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数学课堂中理想的价值观教育是怎样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价值观教育概述
1.价值观教育的概念
“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 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2] 也就是说价值观是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的基本立场、观点,是人们进行思维或行动的依据。
价值观教育是以人的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学科专业课中进行价值观教育与开设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相比,内容要宽泛得多,它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2.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关系
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即以数学课堂为媒介,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体系。英国学者LIM Chap Sam和PAUL Ernest将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分为三类,即认识论价值观、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个体价值观。认识论价值观涉及数学知识的习得、评价和特征,如准确性、系统性、抽象性等,以及认识论方面的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如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涉及与数学教育相关的个人社会责任,如诚信、正义、节制、合作和欣赏数学的美等,旨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个人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或学习者,如耐心、信心、创造力、好奇心等。
价值观和文化紧密相联,数学课堂中任何给定价值观的本质都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教育价值观、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不存在相互排斥现象。甚至有些价值观可能同时适合于两类或三类价值观,比如进步和与之相关的创造性价值观既是一般的教育价值观,又属于数学的价值范畴,同时它也是数学教育价值的一部分。[3] 在数学课堂之外,价值观被置于逐渐增大的文化背景中,依次为个体价值观、公共机构价值观、认识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以更大背景的价值观为依托,保持价值观内涵的基本一致,与此同时,数学家们也能对认识论价值不断作出构造和修改,以体现人类对数学领域及文化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当前数学课堂中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形同虚设
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目前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意识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写进教学设计中。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对价值观教育不以为然。他们以时间紧、任务重为借口,忽略了数学知识内在的特点与价值,简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价值观教育目标流于形式,在数学课堂中通常被束之高阁。
2.内容空洞虚无
“不同的经验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而任何个人的价值观将随其经验的积累和改变而更改。”[5] 也就是说,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情境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进行价值观教育,使数学课堂中传递的价值观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然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传递的价值观虚无缥缈、高不可攀,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只是空洞地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或歌颂数学家辛勤奉献的精神,对数学课堂中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了解得不够透彻,缺乏正确的认识。
3.方法流于说教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习惯知识的单向传授,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广为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也体现在数学课堂的价值观教育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繁重,鲜有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他们只是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如“你们要热爱班集体,不要为班级抹黑”“你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要犯低级错误”等。单纯的说教灌输不能使得学生内化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反而阻碍了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数学课堂中理想价值观教育的构建
1.明确的价值观教育目标
Seah指出,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有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它是一切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源泉和最终归宿,是引导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依据和最终导向,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导向标和评价标准。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实现如下目标:① 学生能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形成社会和环境意识,积极践行道德实践,并通过自我实践实现更加优质的生活。② 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意识,积极发展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为成为一名有见识的公民而努力。③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喜悦,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④ 学习和掌握各种重要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和逆境,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2.开放的价值观教育内容
如果数学教师对他们正在教授什么样的价值观或他们能教授什么样的价值观缺乏了解,那么强调特定价值观的一般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6] 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明确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在强化学生已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注重设计开放、多元的价值观教育内容。
澳大利亚的Bishop教授在《 数学教育国际手册 》中提出,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包含三个部分:一般的教育价值观、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一般的教育价值观通常是指道德价值观,比如说好的行为、诚信、服从、善良和谦虚,它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净化学校和社会的氛围。例如在数学课堂中给作弊的学生予以警告或处分。数学的价值是反映数学知识本质的价值,它们是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数学家们产生的,例如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文化对数学的价值有很强的限制作用,尽管数学教师都是教授同样的数学课程,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会教授不同的价值观。Bishop教授将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分为三类,作为相互间的补充,它们是理性主义—客观主义、控制—发展、开放性—神秘性。数学教育价值通常在规范的机构中传播,它因国家、城市、学校的类型和等级而异。数学教育价值可以通过教师的指令来显示,例如“当你计算的时候,不要只是依赖计算器,尝试估算,并学会检验你的答案”。Bishop教授突出强调了五种相互补充的数学教育价值,它们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工具性理解—关系间理解、关联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普遍性—特殊性、评价—推理。
3.多元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价值观教育方法是为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落实价值观教育内容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通常是隐性地熏陶而不是直接地灌输。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各种行为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将外在的价值观内化。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主要有如下方法:① 陶冶熏陶。陶冶熏陶的目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确保内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通常运用榜样、积极和消极的强化等手段。如果榜样行为被积极地强化并给予奖励,那么其他同学就会模仿与榜样行为相近的行为并采纳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如果榜样行为被消极强化并受到惩罚,其他同学就不会去模仿这种行为并拒绝将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内化。例如,在数学考试中,一位同学因为作弊而被给予警告处分,其他同学就不会去尝试这种行为,并学会抗拒剽窃、作弊等价值观。② 行动学习。行动学习倾向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或课堂活动中习得价值观,并鼓励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这种价值观。通过接触数学课堂中出现的社会生活问题,习得与问题相关的价值观,并主动地将这种价值观外化。例如,采用“李爽的妈妈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月收入为3900元,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的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免交个人所得税,月收入在3500~4500元之间的这一部分按5%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问:李爽的妈妈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这一习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缴纳个人所得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参考文献:
[1] Fitz Simons G,Seah W. Beyond Numeracy:Value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R].Sydney:The 24th Annual MERGA Conference,2001.
[2][英]莫尼卡·泰勒. 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
[3][4]Seah W.T.,Bishop A.J.Values in Mathematics Textbooks:A view Through The Australasian Regions[R].New Orleans,LA.The 8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0.
篇10
一、当前课堂中价值观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落实不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课程目标,将价值观放在了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受课程改革理念的熏陶,也为了体现自身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纳入其中,在备课本中写得清楚而明白。但是真正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目标的却为数不多。
2,学生经验关注不够
价值观“随着个体的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不同的经验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而任何个人的价值观将随其经验的积累和改变而更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观确立与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果要帮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关注他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获得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如果要在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那么他就必须学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人价值问题的关注,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知之甚少或置若罔闻。
3,学科知识理解偏颇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思维方式,将知识定位为对客体的“镜式反映”,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排斥个体性判断。在他们看来,客观存在和事实是与价值无涉的,从客观存在与事实中是不可能推出价值判断和命题的。所以,他们认为价值中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的根本品质与特质之一。由此,这种抽象的知识逻辑,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使知识与道德、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相脱节。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真理,还应挖掘知识所内涵的道德、文化、价值观等,让学生认识和懂得知识与人自身的利益、价值、意义等密切相关,从而使他们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服务自己,造福他人。
4,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要求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往往就采用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不会使学生形成我们所期望的价值观,反而会阻碍其自我价值意识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价值观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价值问题的探讨中来,启发学生对相关价值问题去思考、分析、判断、选择,从而内化这种价值观。
二、课堂情境中理想价值观教学的建构
1,超越功利主义的目标定位,走向完满人生的价值叩问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包括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应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实现自己的完满人生。它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知晓美丑,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至于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它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哪些是值得追求的,哪些是应该珍惜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实现自我完满人生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超越功利主义的限制,不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而应该有更长远、更实在的教学指向,将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落实下去,而不是作为一种“点缀”或“应付”。因为,考试分数的高低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此知道如何幸福、有价值地去生活。
2,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加强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无论是价值目标的确立,还是价值取向、价值活动以及价值评价等,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都是以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产生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封闭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尽可能地与学生多接触、多谈心、多交流;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价值敏感性,能够敏锐地感知社会生活当中、学生生活当中存在的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和提炼,使之变成有效的价值观教学资源。
3,打破本质先定的知识理解,实现知识教学的意义追寻
本质主义者认为价值判断是一种应然性判断,它是主观的,带有强烈的感彩,而知识是价值无涉的,是客观的、公共的、中立的、普遍的和绝对的。事实上,任何知识从出现、传承到使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文化负载,与人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密切相关。从知识的生产角度来看,它“是多重意义追寻的产物,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知识,它既是出于真的追求,同样也具有善的期待,还带有审美的意蕴”。从知识的功能层面来看,知识不仅仅是科学与真理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人文知识对学生具有强大的人生启迪、情感熏陶、人格提升、心灵进化的功能。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促进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挖掘知识对学生生命成长和智慧提升的内在意义和多元价值。事实上,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培养应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基础和选择范围,后者为前者提供价值导向和选择依据。学科知识中包含了许多的价值问题,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