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学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美术教学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建议;策略
一、引言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创新却又是一直困扰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问题。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剧,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去寻找本民族文化的根,而民间工艺美术正是民族文化之根。既然我们找到了它,那我们就应该将它传承、创新、发展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强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不被历史发展所湮灭的责任。
二、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一)民间工艺美术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以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工艺美术作品一般为了适应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材料一般为就地取材,可以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资源,主要以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民间工艺美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承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地域性。
(二)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了民族艺术等相关课程,间接地传播了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自身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材内容;三是教师队伍本身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储备的欠缺。
三、教学建议
(一)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
目前,教师队伍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欠缺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由专业人员撰写教科书
民间工艺美术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已有自己完备的系统,因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所以还存在体系不完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科书的办法,在使教学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其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教课书的撰写应聘请专业人员来撰写,避免由于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限制,在言语的使用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书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四、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资源与课程结合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地域性等特色。首先,应该挖掘尽可能多的资源,每种工艺美术都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设计原理、工艺特色、哲学思想等;其次,将所搜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与课程二者相结合,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选择典型的资源
对于学校的课程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都适应学校的课程。比如有的工艺美术制作时间较长,并不适合学校的短暂课程的学习;还有的工艺太复杂,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艺等等。对于课程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可掌握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二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可以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应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
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的哲学思想是与现代教育中的哲学思想相违背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他们大多相信鬼神的存在,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寄托于鬼神上,并将此之情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比如壮族的某些地区会制做各种以鬼神为题材的面具,每到某个节日村中的男性会戴此面具跳舞,来驱除一年中所有的厄运等。像具有这样特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很多,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性,这些思想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好适合他们不同年龄段心理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作用。
五、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方法分析
(一)情感体验法
民间工艺美术用其自身的质朴、率真、清新等特点打动着我们,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们真挚的情感体验。造型上主观随意,对形式美的表现和追求,往往以能激起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某地域的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切身的体验。
(二)组合法
组合方法包括造型、材料和色彩三方面。首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的过程,而是应该在深刻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源、寓意性、创作意识、审美观念等基础上,再从中提炼、创新并运用。其次,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材质上多为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便可取得,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吻合。在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材质上,比如部分材质可以直接使用自然界中固有的材质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在色彩的组合运用方面也与材质相类似。有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所使用的颜色是大自然中的花朵,通过研磨等方法可以提取花朵中的颜色,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六、总结
篇2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 客观主义教学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或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是在人们与环境的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的,而不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本文将对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做一对比,说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教学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它要求每个学生人人自己动手,通过尝试、操作、研究、调整、完成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一教学过程与其他科目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有本质区别,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操作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体会,更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创新的养成、技能的掌握、态度的养成、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
二、客观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的对比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的教育大体可分为两大教学方式,客观的教学方式和建构的教学方式。
客观的教学方式认为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按照前人的经验与客观理论,对所存在的客观结构进行再现与认识就可以了,而客观的东西是不变的,因此知识也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教师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从所听到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对该知识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过课本、文字、图片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所进行的对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理解。
两种认识论支持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间接经验的作用,注重对已有文明的继承,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提倡亲历过程。实际上,它们各有长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取舍,具体对比见下表。
两种教育方式的观点、优缺点对比
三、建构主义教学的特点
基于上述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学习目标是获得知识的意义。但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其深刻程度可以用几个指标刻画: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否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否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2)学习的内部过程: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形成假设、推论和检验。学习是累积性的,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3)学习的控制: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并对学习活动进行阶段反思和整体反思,修正学习策略。(4)学习的社会性: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5)学习的物理情景: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利的建构工具。
篇3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毕加索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
在我讲到《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欣赏剪纸、皮影人、年画、泥塑等实物,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欣赏的感受,综合之后,加以肯定。让他们知道这就是在欣赏美的事物,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他们知道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时,我也就引出了课题。授新课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教学(视频)。声画并茂,设法用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学生。从而体会到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美。正像法国画家安格尔所说:“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采用情感性的欣赏方法当学生能直观地欣赏一幅画后。接着就引导学生采用高一层次的方法去欣赏作品,这就是情感性的欣赏方法。它是艺术欣赏者用饱含深情的灵动心灵,直浸于作品的意蕴中,去尽情地遨游、冲撞后获得自我内心的极大满足与陶醉的欣赏方法。欣赏艺术作品,并不一定非要在弄懂了艺术品的思想内容之后才能欣赏。其实,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被一种外在魔力般的艺术力量所震撼、吸引而陶醉。
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
当今的美术教育片面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同学在作画时并没注意观察,只是一味的临摹,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还有机械的训练学生描绘对象,放映不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没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出了教会学生一些技法以外,还要告诉学生不能单纯的为表现物像而表现物像,应采用相应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阶段、有重点。在教学中解决主要问题,在华记忆画时不需围绕这个中心来布置练习。我的做法是:展示准备好作品,学生观摩探究汇报你看到的技法然师根据学生汇报操作,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才会渐渐适应。
篇4
1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美术批评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通常情况下的美术教育包括了美术理论、美术史以及美术批评三个部分,其中美术批评是整个美术教学的侧翼,是对美术史教学的重要补充。美术批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眼光对美术发展过程中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评判,因此美术史和美术批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过美术学长期的发展,人们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的美术史以及美术理论基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美术批评的研究还相对较差,没有跟上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发展步伐。美术批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美术作品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深刻挖掘美术作品中的价值以及美丑,批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同优化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且付诸实践。因此,加强美术批评在美术学科中的建设,让美术批评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2美术批评教学的质量和意义评价
(1)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术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美术教育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完善的美术理解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论,展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并且实现对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所以通过研究美术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美术作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所以说美术批评课程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美术批评教育是现阶段学生美术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培养学生对批评独特的认识。
(2)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批评能够在美术作品评判的同时,实现对作品内容的评判,同时为美术作品赋予新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实现美术所创造和实现的各种繁荣。现阶段美术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当今社会中各种现象和心理的分析,找到影响其美术作品的因素。美术批评还能够实现对艺术的创新,为人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在评论过程中,评价人员要充分考虑美术作品和美术实践两个要素,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内容,才能够形成对其正确的评价。
3美术批评教学模式的探索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美术批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批评教学的教学质量,广大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会讲授任何跟美术相关的内容,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进行对话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当然有理性的也有显性的,此时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混乱的,说出来的内容比较杂乱,一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正是在这个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词语对作品进行描述和评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采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桥梁,使其能够相互支持和融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批评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发的意识,然后在自己对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公平公正的对作品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合作讨论代替原来的全班性讨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内的每个学生,增进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小组讨论的形式和结果进行说明,这种讨论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但是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想和观念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寻求生理和进行辩驳的过程。如果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辩论场,那么就没有批评思考可言。因此各小组同学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学会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美术批评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根据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获得最终的答案。整个问题答案寻找过程中,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每个环节需要学生自己质疑,回答和归纳。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批评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
4结论
篇5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兴趣
幼儿的思想天马行空,不可捉摸,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有成年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在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是每一个美术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
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需求等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目的性,只重视对幼儿技能的培养,缺乏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及时体察幼儿的情感变化及需求。
2.教学呈现没有关联,教学秩序混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美术设计是基于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美术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导致美术活动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关联性,美术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性,美术活动之间没有主次、强弱的层次性。
3.教学方法单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用已有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教导学生,从而形成所谓的示范教学,正是这种简单粗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
4.教学材料单一陈旧,缺乏创意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除了彩笔、油画棒、折纸、陶土,再无其他材料,单一的材料限制了美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幼儿在这种几年如一日的教学中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
由于上述种种教学弊端,使幼儿在美术的世界里失去兴趣,对美术不能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幼儿喜欢上美术并应用美术表达心之所想,心之所悟呢?为此,我借助我校开设的“美术趣味教育的实践及应用”平台,逐步探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获得乐趣,有所收获。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喜欢上美术的策略
1.激发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幼儿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投身到美术活动中来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阶段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特质反问幼儿,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探索欲。比如,在教授中班的孩子进行形状的训练时提问幼儿:“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形状?是圆形,还是正方形,或者是五角星?”幼儿们回答:“我喜欢圆形,它像圆圆的棒棒糖,看见就想咬一口。”“我喜欢正方形,它像我家的玩具柜。”“我喜欢五角星,那是叔叔帽子上的徽章,闪闪发光。”幼儿们在回答喜欢的图形时与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的事物相联系,抓住了图形的特征,并深入地理解了各种图形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通过设问可以使幼儿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推动教学的进程,在无形中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创设轻松快乐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在教授“纸的魅力”这一主题时,我请到了班上两位幼儿的家长,他们其中一位擅长折纸,另一位则是剪纸达人。纸张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鼓着大眼睛的青蛙、神气十足的大公鸡、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灵巧可爱的小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幼儿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奇的赞叹,并对接下来的动手环节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活动,我将家长请到幼儿中来,既可以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讲得过多,做得过多,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幼儿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用到很多不同的教具,教师在准备教具后,幼儿对于授课的教具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教具没有由衷的喜欢,为此,我在授课时针对下节课所要开展的授课内容请幼儿给出他们自己的意见,我在汇总了幼儿的意见后挑选出具有创意并易于获得的教具,征得幼儿同意后共同进行材料的准备活动,在下次的授课中幼儿用自己挑选的材料完成课题,他们的想象被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幼儿对主动参与活动有一种我是主角的感觉,对于第二天的授课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这帮助幼儿建立起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教学目标顺利达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虽然可以使幼儿快速地掌握技能技法,但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对于美术授课缺乏探索的乐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授课时尽量少做示范或者不做示范,用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摸索,在经历了动脑动手的艰难探索后,幼儿获得的成功喜悦是翻倍的。比如,我在教授纸折小狐狸时,我先教给幼儿对折纸分解图基本折法的使用方法,在确保幼儿掌握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小狐狸的折法放大投射到显示幕上,让幼儿根据图解自己独立完成。在经过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直至成功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自信有了提升,能力得到了增强。
3.采用多样的教学用具开阔幼儿的眼界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材料不断涌现,依托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备受人们的青睐。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时也应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进课堂。比如,时下的刮画、皮浮雕、沙画等。教师还可以引进多样的绘画底材,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收获不同的美术体验。比如,可以用纸箱、纸杯、石头、竹筒等取代纸张进行创作。我在教学时,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带回课堂,回到课堂进行授课时,我让幼儿将想在石头上表达的事物先绘在纸上,然后在家长日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将幼儿的作品以彩绘的形式反映在石头上。这个活动结束后,幼儿在亲子的氛围中体验到美术带来的赏心悦目,石绘带来的新奇,他们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热情更加高涨。
4.展出成果,激励幼儿热爱美术活动
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在经过努力创作后,教师应及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幼儿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有利于幼儿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他们不仅能欣赏优秀的画作,而且在表现一般的画作中发现闪光点。在展览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展览的作用进行评估,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评价画作时,教师不仅应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于表现一般的幼儿也应该就他的长处给予肯定,使幼儿认识到没有不好的画作,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反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优点,在幼儿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5.针对幼儿特性,提出具体建议。当美术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上阶段的授课对幼儿的才能做出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幼儿的下阶段学习。幼儿的想象大胆,用色丰富,画作千姿百态,这些都是幼儿自我思维的体现,是极其珍贵的,教师不能随意地否定某一幅画作或某一个幼儿,而应该带着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从幼儿的角度看世界,让幼儿和教师的心相通,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努力追求完美。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幼儿,用自身的包容、关爱感染幼儿,使他们乐意徜徉在美术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不仅善于发现美,而且善于欣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现代的大学美术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仅是绘画形式的教学模式,而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之上,尤其是大学美术的教学,更加不能够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画画,而是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怎样去欣赏美,怎样去认识美。而且通过大学美术的教学,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拉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美术教学在现在的大学教育当中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
大学美术教学意义
1.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对画作的欣赏,对名画的认识,来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生活中的美,从而去学会留意生活,欣赏生活,学会了解生活的意义。所以,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欣赏能力。
2.通过美术教学,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
在现在的教育制度当中,素质教育是最为提倡的,也是正在努力发展的。其中,美术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求。通过加强美术教学的力度,可以促进现在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3.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新型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人才主流,而创新精神更加成为了社会积累财富的一大保障。而美术课程,正是一门依靠于想象力与创新力才能够展开的一门课程。所以,通过在大学中开展相应的美术课程,正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同时是学生创新性培养的一大基础。
4.通过美术教学,传承中华艺术
国画,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瑰宝,“琴棋书画”均不分家。所以,国画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大宝藏,就好比“清明上河图”,则是尽显我国的绘画水平。所以,通过大学美术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不断地发扬光大,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美术的技艺,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气息。
大学美术教学策略
1.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在准备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全面打开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地开展一系列的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推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精髓,从而全面地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2.多开展一些实践活活动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户外去写生,去了解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去尽情领略自己生活当中的美,促进学生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深入了解与观察。而且,通过户外的实践活动,还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通过开展相应的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观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培养更好的审美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地走入到我们教学当中,尤其是在美术课程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多多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我们的课程。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课程当中所出现的图形、光、声相互聚集起来,从而集中于学生的感官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图形之间的拼接,并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应的图形软件,通过立体拼接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图形的变形,增加学生对美的更加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4.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要能够做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人,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美术的学习当中。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后,应该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来交换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地思考与学习,可以同时增强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5.增强老师的知识储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地了解到自身所缺少的素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到美术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全面地提高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结
大学,是学生得到最大提升的场所,而美术课程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一门课程。通过美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将大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更加促进了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7
镜头二:在一次观摩课上,老师就“雕萝卜的方法”这个问题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几分钟,学生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三:在一堂“鞋的联想”美术课上,教师布置了任务后,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又似乎在计算课堂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之间巡逻了一遍。
镜头四: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压制其他学生的见解。其他组员有的“趁机”偷懒、观望或被动“倾听”他的意见,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讨论当作与己无关的事。在小组交流展现中,小组长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并非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晶。
以上这些情景、现象,集中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问题。
1.不考虑合作内容的价值性,随意开展合作学习。
美术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学生就能明白了,何必要花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力气反复讨论呢?这样的合作学习,从合作的开始到反复讨论后的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进一步对美术的认识、体验,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合作的动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2.不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使合作学习走过场。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时学生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怎么能发挥他的优越性呢?又怎么能体现小组合作的智慧结晶呢?
3.不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放”、“流”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仲裁者”,而不是引导者、参与者,认为把教学程序进行到合作学习一环就应是学生的事了,就可以按照教案的要求把学生往合作学习框架里赶。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应付式的,也必然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高效应。
4.不把握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丧失合作学习的本质。
在小组讨论中往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小组代表表现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时机。而单从组长发言中获取信息,组内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好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充斥小组当中,他们的意见即代表了小组合作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长期以往,会让多数学生产生依赖和消极心理,学生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美术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日趋严重。
二、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更是刻不容缓。我们美术教师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美术教学实践、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1.组建合作小组。
事实证明,简单随意的分组必然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组。每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擅长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又分为三小组或若干小组。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
转贴于 2.营造合作的时空环境,开展合作学习。
一些老师对于合作学习有一种“害怕”心理,担心在合作讨论过程中课堂放了不易收回来,所以教学中不轻易甚至不敢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消除担心心理,在消除担心心理后,可以从小问题着手,从小小组合作开始逐步介入合作学习,从二人到四人再到七八人甚至更多人的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合作的质量,逐渐形成规范的、生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座位安排方面可以跳出传统的“秧田式”结构,可以是方桌式、月牙式、圆形式等多样的形式结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这样不仅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再者,要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而拖延了教学。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术的方法。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由教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效果好,学生获得对美术的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也将是截然不同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绝不能因小失大。
另外,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学生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
3.斟酌合作学习的内容,确立合作形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内容所需要交流合作的人数是不同的。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小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还是大组合作,是采用生生合作还是师生合作等等。
4.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协调合作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指导与协调。
做学生的“参谋”,不做“管家”。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非常有必要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及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这对于美术课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美术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
多认可、多激励,少否定、少“攀比”。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素养;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9-01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许多场合注重审美已经成为时尚。注重美、发现美、创造美不仅是艺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素养和人生美好生活的一种需要。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比较高雅和正规的场合,不懂审美,往往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因此,加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中学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学生,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我们美术教师责无旁贷,要认真抓紧抓好。当前许多学校的开展学生美术专业高考培训已经不断深入,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断开展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高中学生的美术教学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在农村学校,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重视不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注意学生长远的生活需要,有些人甚至走入了美术教育的误区。
一、误区分析
误区之一:价值取向和认识偏见化——重文化课,轻艺术课。价值取向上认为高中美术课可上可不上。
国家在中学的办学方向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提倡了很多年,由于高考中,除报考美术专业院校的考生考美术外,其他学生均不考美术,因此,美术课总被认为是副科,校长不重视,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想学,自然,老师也就更不把“副科”当“正课”来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和非美术考生的课。因而导致本来爱好美术或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也放弃了。另外,艺术是圣洁的,艺术品也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某某的油画每幅都在几万元以上,某某的作品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
误区之二:教学方式偏离化——背离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
美术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另外,“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彻底改变,过于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而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意和个性张扬。
误区之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化——过分注重临摹而轻视学生的创作和创造。
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好比欣赏文学作品一样,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另外,由于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较强,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较差,加上受课时和环境的影响,学生无法走出教室,作业中多数是在临摹范作,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走出误区
那么如何纠正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出现的偏差,走出误区,以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呢?笔者认为,要深刻领会新的美术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推广美育的真正价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一)充分利用新课改的契机,让领导和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努力为学生和美术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加强学习新理念,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水平,为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激起学生的爱好美术的兴趣。成立兴趣小组。配合德育活动,办好艺术园地。增强校园育人氛围,让社会和家长看到美术的德育功能,也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和天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写生、参观博物馆、参加画展等。开阔学生视野,又可带动其他学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篇9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基础上,结合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质,构思适宜导览义工教育的整体规划模式,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及环节:
1.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考察
美术馆不仅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资源会所,还是一个环境优雅、现代设施齐备的、可自主学习的场域。美术馆以视觉艺术品为沟通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直接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机会;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设备,将单纯的展示空间拓展为公众教育信息的立体网络。例如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策展人采用高新科学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空间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体验环境。展厅中央设计了一条斜形通道,一眼望去透视感极强,该设计立体的展示“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直观感受这一人类文明的魅力。而且在展厅现场,美术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影音资料,使观众对展览的概况、主旨,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和框架性地了解。美术馆内免费开放的电子浏览室和艺术图书室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美术馆的网站和工坊也是大家汇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到新的知识、交流想法,也增进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学习者综合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习者情况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两个部分。了解学习者综合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专门开设一堂自由交流课,增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间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提供参考。综合分析导览义工的角色可发现,他们集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角色于一身。当他们接受美术馆教育培训时,是一个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的学习者;当他们在展厅为观众作导览讲解时,则是一个孜孜不倦、妙语连生的教育者。他们接受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培训,并把所学回馈于观众。因此,对导览员义工的教育具有多米诺效应般的影响力。美术馆应该将义工的导览水平,当作映射美术馆教育综合水准的一面镜子,以提高导览义工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美术馆社会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
3.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指导,并提供评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尺度。开展导览义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育美术馆导览生力军,因此,他们要具备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美术馆教育人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呢?早在1987年的丹佛会议以“博物馆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为题展开讨论,[3]对美术馆教育人员所必须具备特质达成以下共识:(1)具备推动博物馆及艺术教育的热忱;(2)从事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教学;(3)能够直接回应参观者的兴趣,成为一个好听众;(4)具有对参观者学习能力与需求的了解与敏感度;(5)能够示范视觉感受与思考的技巧去领会艺术品精髓;(6)提供机会给观众去领会这些技巧;(7)依据观众的理解力选择性地提供资讯;(8)使观众更易于领会博物馆经验与艺术接触;(9)以观众的角度欣赏,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10)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如发问及提供讯息、引导讨论;(11)激励观众发现新意。可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些特质:即怀有对美术馆事业及其教育推广的热诚;具备在艺术品及艺术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具有灵活的导览技巧和一定的教育方法。因此,这些特质的培养是导览义工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4.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三方面。美国博物馆界学者EllieBourdonCaston提出博物馆教育应视为由博物馆、教育及专业学科三部分统整与结合的教育观点。以此观点推导可得出下面的教学模式:要推动美术馆教育就必须全盘考量美术馆、美术以及美术馆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因此,导览义工教学课程应打破以往导览培训课程“就展说展”的、只涉及专场展览和作品内容的惯例,还应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例如中西美术简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内容,以扩大义工的艺术知识面。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具有美术馆教育涵义的导览知识和方法,以及实践这些导览知识和方法的导览演练。要培养一个优秀称职的导览工作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所以,在制定导览义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时,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者要同时兼顾。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策略。
5.制定教育活动的评鉴计划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策略;探索
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空间,而过去的美术教学在一定情况上忽视了学生的感受,采用老旧的“讲授示范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受到抑制甚至被扼杀,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标准》的初衷。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式,创造宽松和谐自主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美的世界。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激发自己学习就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下面我们从课堂提问、处理学生回答、处理学生提问、讨论四个方面对美术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提问的策略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认真研究提问的策略和方式,设计出既有针对性、又有的内涵的问题是使教学高效成功的关键,要避免“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等既无信息又不需学生思维的提问。
(一)从师生交际出发的提问
(1)回忆性的提问:回顾温习过去学过知识的提问,如:“在上一节课我们讲过的素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发现内涵的提问:对所学过的事件进行价值性高低判断的提问。寻求某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的提问。例如“这样的结果出现是好还是坏?为什么?怎么办?”(3)激发创新性的提问: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想像联想的提问;要求作出评价或批判的提问;要求解决问题的提问,把问题作为指导的提问。例如:“表现春天除了这些画法有没有别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提问
1.让学生参加的提问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授演示、互动活动时学生常处于被动的情况,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集中注意,这种情况下就要时时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故意省去一个步骤,问是否可行?课堂中的某一个动作有何含义?在讲课前和讲课中都以设问引出下一步骤,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2.给予暗示的提问教师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作辅助,比直接讲授更有助于学生掌握。例如讲授《普花仕女图》时,就可以用暗示的方法提出,可以从服装、用笔、色彩、精神面貌的表现几个方面研究它的艺术价值[1]。
二、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一)肯定性处理
如果是发散性的提问,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答案后,也就阻断了学生的思维。这时如果采用追问的方式,比如“还有别的答案吗?”“他分析的得对吗?”“那位同学说说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提问会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深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会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否定性处理
对于唯一答案的提问,学生作出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应该明确点出这是错误的,这样肯定的说话,强化了学生对错误的答案的认识。然而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还不充分,不能把想说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需要采取促使其再思考、促进自我改正等灵活的处理方法,而不能一概否定。
(三)保留意见的处理
有时会出现对学生的回答不能马上作结论,凡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反省这一提问是否适宜,以后应当在充分预测的前提下准备提问。这样也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四)将判断留给学生的处理
采用可以任凭学生发挥想像力,会引出各种新观点,或做出各种不同的回答。这类问题一般并无唯一的答案、最佳的意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给予评价,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判断。开放的教学氛围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内涵,有着深厚知识的储备才能在提问中游刃有余,能客观防止出现错误的回答,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的行为造成打击,造成学生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甚至会使学生觉察到教师的无知而鄙视教师[2]。
三、处理学生提问的策略
教师都知道,现在学生的提问很难对付,或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答,影响了教学进度。有的时侯对学生的提问不必要马上解答,有的时侯也会遇到教师答不上来的特殊事件。即使答不上来也不是教师的羞耻,然而有的教师却总难以承认“我不知道”。但教师应当懂得该怎么探查“不知道的事”,从什么地方能找到信息,比如辞典、百科全书等,这是现代的教师的一种基本的素质。例如学生们会问荷包是怎么做的,这时与其忙于回答不如同他们一起来调查。通过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积极探究,可以探查了解到这些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尤其重要的是交给了学生如何查询和自主探究的方法,以及实验研究的科学态度。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保持教师引导学习的地位,也是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式[3]。
四、主持讨论的策略
讨论会可以由教师主持,也可以让学生主持。美术课中讨论的种类一般有:
(一)班分组讨论
先分成五六人为一小组,先进行小声的讨论,然后推举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应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与班级讨论结合起来进行可弥补全体讨论中出现的不足。教师要让每一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以引导,以深化讨论。
(二)辩论会
原为电视台中的专题辩论会,可以借鉴运用到教学中,也是指定四五名成员,就某一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教师要求对立小组以对立意见的展开为主线推进讨论。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研究总结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都是以师生交流,相互激发为目标的策略,能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学生的应激能力,让我们充分利用初中美术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美、自主探究创造美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人格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荣鉴.敦煌壁画中的线描[J].敦煌研究,2004,(01):42-48.
- 上一篇:智慧城市空间规划
- 下一篇: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