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4-01-18 17:3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管理机制

篇1

当前油田矿区所施行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漏洞,这些都增加了油田矿区的消防安全风险,因而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对于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保障油田矿区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在油田矿区的生产中,消防安全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油田矿区中有着大量的易燃物,并且会产生一定的易燃气体,在消防安全方面就应当更加扎实。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补漏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中注入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应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作用。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油田矿区消防安全事故来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引发消防安全事故的原因也各种各样,传统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已经很难适应新问题的出现,因而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对于油田矿区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从保障油田矿区安全生产的角度来看,油田矿区也应当主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积极响应有关消防部门的要求。

二、油田矿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1.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中,应当首先注重安全意识的提高,这是做好油田矿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途径,而要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缺乏强制性的培训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因而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中应当加入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就很可能沦为一种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的作用,因而在创新中应当注重考核机制的作用。例如在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意识培训中,应当在培训中或者培训结束后对于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包括消防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以及其他类型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中,应当侧重员工的安全意识,不能仅仅体现在安全知识的考核方面,因为对于安全意识培训来说,教授消防安全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对于油田矿区的员工来说,一些基础的消防安全知识都是能够熟练掌握的,但是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可能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减小操作。因而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应当更加侧重改善员工的日常生产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能够自觉主动的在工作中注意消防安全问题。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对于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严格、完善的监督机制,就不能保证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对于油田矿区的安全生产来说,监督机制的作用主要便在于能够对于日常的生产工作进行消防安全监督,对于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完善监督机制中,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监督部门,这一点对于做好消防安全管理监督工作至关重要,应当将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同监督部门进行分离,在一些油田矿区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和相应的监督工作是由同义部门施行的,这无疑就造成了“左手监督右手”。就油田矿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特性来看,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管理问题是必要的,因而完善监督机制的存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油田矿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并且督促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在监督机制中,应当设立具体化、阶段化的消防安全管理目标,监督部门定期的对于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考查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地方,要限期整改,并且进行验收,整改不合格的要做出相应的处罚。油田矿区的管理层也应当提高对于建立监督机制的重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是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保障。

3.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在油田矿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责任机制,所谓责任机制,就是指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中各个部门、各个负责任的责任,并且实行区域责任承包制,对于出现消防安全事故的区域,要追究相关的责任人,如果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完善的责任机制,是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和责任人责任心的有效方式,以严格的制度督促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安全事故特性,难以追究责任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而建立起完善的责任机制能够有效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便于追究责任。同时,完善的责任机制也是规范油田矿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明确各方责任的方式保障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责任机制建立中,也可以针对油田矿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良,制定更加弹性化、责任更加明确的消防安全责任负责制,保障油田矿区的安全生产。

三、结论

篇2

我国消防现代化水平整体较低,大部分社会人不具备足够的消防安全意识,且经常违章操作,不遵守消防安全要求等,导致消防设施无效。同时,由于现行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规模和引资数额,不惜放松对新项目的消防条件等要求,甚至取消一些必要的消防安全论证、审核,为人民的生命和社会的财产等埋下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为此,政府应广泛开展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并传授一些必要的自救措施。当然,政府还应积极重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机制,这是实现消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考评指标上,应逐渐摒弃以投资规模、引资数额、通货膨胀等传统指标作为考评政府绩效的主要依据,而应更加注重政府为公众提供基础设施、维护社会秩序等公共服务上。如可通过评估地方的消防安全设施、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等作为考评政府绩效的依据,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促进消防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和实现。

2加强火灾保险合作,加大对消防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力度

近年以来,发生恶性火灾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为减少被保险方的经济损失,当然,火灾保险的投保条件应严格控制,切实将投保方的消防安全跟保险费率挂钩。当保险公司承保业务之后,其工作重心应是尽量控制损失,对投保方实施安全检查,一旦发现火灾隐患要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并提供相关的安全技术服务。当火灾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要跟消防部门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同赶赴火灾现场,仔细了解发生火灾的原因、过程等,并做好记录,这不仅有助于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分析事故原因奠定基础,还能形成消防安全经验,为更好地宣传消防安全现代化发展提供材料,以强化投保方和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发生类似火灾事故。与此同时,较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而言,我国现行的一些消防产品、技术等相对滞后。因此,需进一步加强消防跟保险之间的合作,通过吸纳人才、投入资金等,研究火灾的机理、预防措施等,为城市建筑的防火、保险费用、火灾危险度等提供安全评估系统。如定量分析建筑材料的燃烧机理,鼓励企业开发新型的、高质量的防火材料,针对自动灭火系统可提出跟实际更加符合的早期灭火、快速反应、以水为主、智能定点等绿色消防、现代化消防概念,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发生各类火灾、减少事故损失。

3加强消防教育训练,加强社会各单位及社区的自我管理

针对发生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火灾危险,我们应加强开展各个单位及社区居民的消防教育和防火训练,尤其要重视开展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尽量避免发生家庭火灾,促使居民在掌握自救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在火灾事故中相互扶持、协助。如可在一座居民楼里统一开展发生火灾初期的行动训练,包括怎样逃生、怎样救灾、如何报警、到最近的避难所避难、给予幼儿和老人一定的帮助等,避免因恐慌而加大人员伤亡,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损失。另外,消防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之一就是社会各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根据《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团体、机关、事业单位等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切实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是单位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应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并严格实行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机制。同时,国家公安消防机构要扮演好监督角色,及时处罚那些没实现消防安全目标的单位,如果因单位领导不力、等造成辖区内发生重大火灾的,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切实加强各单位的自我管理,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篇3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途径

铁路作为设备联网、生产联动的系统,系统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这就对铁路各个系统管理、装备与作业有更高的管理要求,安全管理工作是铁路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铁路实行提速战略之后,面对市场竞争和铁路内部组织运行方式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对此,铁路客运要给予安全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分析现有安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进而达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系统化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独立的系统,其安全问题涉及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渗透到铁路技术系统中,覆盖范围广,结构复杂。正是这一特性,赋予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极强的系统化,为了保证管理效率,必须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囊括各个运输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进而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行。

2.动态化

由于铁路交通运输大部分时间处于位移状态,时空的变换提高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风险发生几率,并衍生出大量不可控因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中经常发生意外事件和非正常情况。对此,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其安全管理也具备动态化特点,对铁路交通运输实行动态化监测,最大化控制不稳定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而最大化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

3.复杂化

从本质而言,铁路交通运输系统在日常运输中属于全天候、开放型作业,影响运输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受到内部管理、人员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也具备一定的复杂化。除此之外,由于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发展背景下,加大铁路技术系统的复杂程度,则安全事故风险概率也随之增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愈发艰巨。

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思路

1.以人为本

在进行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控制“人”这一安全因素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人性弱点,进而提高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2.全局发展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铁路系统内含多专业和多部门,在达到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复杂程度相对较高。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管理人员要以系统理论为核心,利用全局思维开展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全员安全、全面安全和全过程安全的管理体系,通过全局思维解决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以惩罚制的单向管理,深入安全核心因素,优化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事前预防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目的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这就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要以事前预防为核心,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降低不安全现象的发生几率,进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安全事故。为了提高事前预防效果,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从经验入手,对未遂安全事故进行深入统计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内在规律,形成管理依据;另一方面以科学分析为核心,借助安全分析技术判断不安全因素,并加强控制和管理,进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开展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进行铁路客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制定客运计划,按执行期限的不同,可分为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日常计划三种形式。站在全局视角下,做好长短途旅客列车合理分工,根据客流变化,图定列车数量、编组、运行区段变化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充分发挥旅客运输能力的最佳效能,均衡地运送旅客。同时强化职工岗位作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完善以作业标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机制,挖掘影响控制点安全因素,划分控制重点,制定层次化控制方案,并通过监控系统进行客运全过程控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重视过程管理,以提高班组自控能力为核心,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将被动管理转换为自动管理,使得各个职工自觉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将管理中心向下转移,完善职工个体安全自控体系,将安全他控、职工自控和安全互动等管理措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2.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落实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责任机制的建立要从机制落实和机制考核两方面入手,一是责任到人,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以逐级负责为核心,结合实际管理要求和管理情况,构建领导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基层安全责任,避免责任泛化和责任虚化的情况出现,并加强领导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负责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安全责任衔接途径,在明确权责后赋予管理权力,提高责任与权力的匹配程度,进而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二是有责必问,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权责后,要对权责执行情况进行进一步考核、审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控制绩效,综合考核安全管理成绩,明确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将考核结果和收入、职务、荣誉等联系在一起,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完善思想政治机制,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安全管理效果,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以文虎育人,创设和谐轻松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行为,进而达到对“人”安全因素的控制。首先,以尊重为手段,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予“人”充分的关心和了解,管理人员要和基层职工拉近距离,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并尽量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提供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进而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责任教育,完善思想动态监控机制,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活动,纠正思想偏差,进而避免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最后,以鼓舞为手段,对职工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构建友好型上下级关系,凸显人文关怀,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为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出:(1)受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影响,赋予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复杂化特征,控制不稳定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管理水平。(2)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工作重点落在以人为本、全局发展和事前预防等方面,分析安全因素和安全风险,制定对应措施,进而保证安全管理效果。(3)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以现场卡控机制、安全责任机制、思想政治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东虎.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9):88.

[2]张剑.以人为本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物流科技,2016,(6):97-99.

[3]王士超.铁路车务段在新管理体制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篇4

【关键词】身份验证;用户管理;架构;角色;权限

Microsoft为SQL Server2005建立了一种既灵活又强大的安全管理机制,它能够对用户访问SQL Server2005服务器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进行全面地管理。SQL Server2005数据库逻辑结构及相对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SQLServer2005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1 概念

服务器登录名Server Login,服务器角色Server Role,数据库用户DB User,数据库架构DB Schema,数据库角色DB Role 。以上几个名词应该从服务器与数据库来区分,服务器包含一到多个数据库,其中:

服务器登录名:指有权限登录到某服务器的用户;服务器角色:指一类服务器用户,默认有9类;数据库用户:指有权限能操作数据库的用户;数据库角色:指一类固定的有某些权限的数据库用户;架构:指数据库对象的容器,类似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数据对象:如数据库中的表,视图,存储过程等。

2 登录身份验证

SQLServer的两种登录验证模式:Windows身份验证和SQLServer身份验证。Windows的验证是请求域控制器检查用户身份的合法性。SQLServer2005的验证是把一组帐户、密码与Master数据库Sysxlogins表中的一个清单进行匹配。当用户想连接到SQL SERVER2005 服务器的时候,必须先选择一种身份验证模式。

SQL的验证模式分为两种WINDOWS验证模式和混合验证模式。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安全性相对要高,应该尽量使用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混合身份验证模式下,验证分为WINDOWS身份验证和SQL身份验证,允许用户WINDOWS登录账户或使用SQL登录账户连接SQL SERVER。

3 数据库用户管理与角色管理

登录名提供身份验证,而通过用户可以取得特定的对数据库操作的权限。否则,即使拥有登陆名,还是无法进行数据库的访问。在每个数据库中都有一个用户集,并且登陆名和用户名是对应的关系,即一个登录名在每一个数据库中只能创建一个用户名。

4 理解角色的概念及为角色分配权限

关于角色,其概念相当于用户组,使用角色有助于减轻安全管理的负担,可以创建一个角色,为这个角色分配一定的权限,然后再把用户加入到这个角色中,则这些属于相同角色的用户将拥有相同的权限。角色有两种:

一是,固定数据库服务器角色,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其所对应的权限是数据库服务器权限,用于对服务器的管理;二是,数据库角色,又可分为两种,固定数据库角色和用户自定义角色,对应的权限是数据库的权限,用于对数据库对象的管理。

5 安全对象、架构

在SQL SERVER2005中引入了安全对象和架构这样的新概念,这是SQL SERVER2005对权限设置的一个重大改进。安全对象是可以通过权限进行保护的实体的分层集合,这些实体称为安全对象,具体讲安全对象有服务器、数据库和数据库包含的对象。而引入架构可以提高权限的设置力度,这使得访问安全对象的格式为:服务器名、数据库名、架构名、对象名。架构是形成单个命名空间的数据库实体的集合。命名空间是一个集合,其中每个元素的名称都是唯一的。可以把架构理解为文件夹,且这种文件夹不允许嵌套,也就是说架构是一种容器,可以在其中放入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用户与所有者隐式绑定的方式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个用户创建了某个数据库对象(如表),则在SQL SERVER2005 2005中该用户自动绑定到该数据库对象(如表)的所有者(DBO),如果要删除该用户则提示该用户有一个数据库对象(如表对象),也就是说要删除用户,就必须先删除它所拥有的表,这显然是缺乏灵活性。因此在SQL SERVER2005 2005中就引入架构的概念,使用户和数据库对象分离。SQL SERVER2005中的所有安全对象都必须指定存放的具体架构。任何用户都必须指定存放它的拥有对象的架构,如果不指定,默认存放的架构是DBO。但是并没有授予数据库用户在DBO架构创建对象的权限,即用户只能使用(如查询)默认的DBO架构,用户并不是DBO架构的所有者。默认架构是服务器解析DML或DDL语句中指定的未限定的对象名称时搜索的架构。因此,当引用的对象包含在默认架构中时,不需要指定架构名。

6 权限管理

创建好角色之后就可以分配权限。在SQL SERVER2005中权限管理分为:对象权限、语句权限和暗示权限。权限管理有三个方面:一是,权限的拥有者,有登录账户、角色中的成员和数据库用户;二是,权限涉及的资源。

对象权限是基于数据库层次上的访问和操作权限。语句权限表示用户能否对数据库及其对象执行创建类和备份类的语句。语句权限仅限于语句本身,而不是数据库对象。暗示性权限是指固定服务器角色、固定数据库角色和数据库对象所有者具有的默认权限。固定服务器角色和固定数据库角色的成员自动继承角色的默认权限,而数据库对象的所有者在其创建的数据对象上拥有全部权限,这就是数据库对象所有者的默认权限。

SQL SERVER2005数据库安全管理机制只是保证数据安全的一种措施,在评估安全框架的过程中,其它的安全措施还包括密码策略、审核策略、数据库服务器隔离以及加密保护敏感数据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风险预控;煤矿;安全管理

1 引言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循序渐进不断修补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及评价

3.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内涵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关键,危险源辨识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事故发生。

(2)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标准和措施制定。

当煤矿安全管理所有危险源辨识出来以后,需要将危险源进行合成提炼,形成管理要素,将来通过管住管理要素就可以管住危险源。如何管住管理要素,把要素管到什么程度就能杜绝事故发生是通过制定管理要素标准和管理措施来完成的。管理标准是指管理要素管到何种程度事故就不发生,管理措施是管理要素达到标准的手段。

(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5) 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建设,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煤矿环境管理和煤矿准入等方面。

3.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主要是考核评估煤矿安全管理建设是否到位, 是否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 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 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 危险源信息检测是否及时, 危险源预控措施是否全面, 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 预警是否及时, 预控是否得当。

(2)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包括相关机构设置是否完善, 激励奖惩制度是否全面, 管理运行体系是否闭环, 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健全, 煤矿文化是否体现本质安全思想, 煤矿文化管理是否到位,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监督是否到位。

(3)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否准确到位,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是否合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有效。

(4)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素是否管理到位, 要素是否全面。

(5)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 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是否完善,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是否完善, 煤矿环境是否达到本质安全要求等。

3.3 煤矿安全管风险管理的参考指标

参考指标如下:

(1)煤矿有完善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2)企业编制计划和任务时考虑存在风险;(3)各工作场所有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

(4)所有工作程序都进行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5)各类危险源识别全面;(6)各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得当;(7)各类危险源预防、预控方法得当;(8) 各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全面;(9)各类危险源都有相应消除措施;(10)有紧急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1)有意外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2)有危险任务风险评估;(13)危险源处理有分类报告,分类科学;(14)危险源有事后分析报告;(15)危险源处理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处理及时;(16)员工了解危险源预控管理,全员参与危险源预控管理;(17)其它风险防范全面。

4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安全管理评价是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 对那些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 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 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 对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

篇6

【关键词】铁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措施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发展迅猛,无论是列车的行车速度还是列车的载重量,都在不断的增加,这两方面的因素无疑对铁路的安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安全既是保证旅客、货物安全的基本责任,也是铁路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确保铁路安全运行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花大力气去建立和落实铁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铁路安全运营。

一、我国目前铁路安全运营存在的问题

1、缺乏落实标准化的有效控制机制

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铁路各工种均有相关作业标准,但有些职工却不按标准执行,常常有一些责任和规定无法落实。如在铁路编组作业中,调车作业人员有时候在编组列车有时会发生不对钩位进行连挂违反作业标准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职工没能够严格落实执行安全作业规范,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对其进行约束,致使职工在落实标准化作业时走样,从而形成习惯性违章。

2、铁路运营相关规章制度陈旧落后

铁路运营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联动系统,能够对其运营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铁路运输面临的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在行车过程中,一味的执行陈旧的工作细则和滞后的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定会大大的降低运营效率。企业应该一改以往“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将铁路运营的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确保规章制度能为铁路运营提供便捷,解决难题,使铁路能保持安全运营。

3、铁路干部职工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干部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本身的管理能力不高,自学性不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单一、以罚代管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干部不仅不能给职工做好榜样作用,还会激发职工心中不满的情绪,势必会影响职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铁路基层技术职工的结构配置也很不合理,其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不高,缺乏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深入理解,没有创新意识,难以适应铁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说,铁路干部管理能力不高和铁路技术职工素质较差已成为制约铁路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

4、行车设备维修保养不到位

由于部分管理者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为了节约经营成本,没有定时定期的督促相关维修部门对列车的各种组件进行维修和维护,使得旧设备没能够给予及时的更换和更新,而新设备又没能够给予适时的维护。而且,相关维修部门在检修行车设备时,也没有能够严格落实有关规定,漏检漏修不断发生,设备事故时有发生。铁路各级安全部门、技术部门对行车设备的安全技术评估工作不够仔细,对安全事故的研究工作也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这些问题使得机破、列车分离、车辆脱轨等事故时常发生,给列车的安全运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运输作业全天候的需求

由于铁路的运输作业是全天候进行的,这其中如果任一时刻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到了铁路的运输作业,不仅会给旅客带来不便,货物不能及时到达,还可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基于铁路运输业安全管理的全天候性,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来确保铁路时时刻刻安全运营。

2、安全管理综合性的需求

铁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车务、机务、工务、电务和车辆等多个部门,其生产经营也涉及到工程施工、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巨大的行业的跨度和庞大的管理范围无疑增加了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所以需要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增强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整体目标。

3、安全管理全员全过程的需求

铁路运输系统涉及的人员和部门众多,任何部门和职工如果不按标准作业,就有可能给铁路的运输安全留下隐患,只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才能有效约束所有职工和部门按照规章制度去工作,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全员全过程的控制。

4、安全管理面临新形势的需求

随着铁路业的飞快发展,列车的时速和载重量都大幅度提高,这给铁路的运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和落实铁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铁路的安全运营水平。

三、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1、健全落实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机制

第一,任何事情必须“责任到人“,并且要对各级的安全责任进行严格的界定,保证责任与权力相匹配;第二,要做到“有责必究”,如果因为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疏忽大意,而造成安全事故,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绝不能姑息养奸,任其妄为。第三,进行考核时要做到“有责必问”,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看其平时工作是否尽心尽责,是否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作业过程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等,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作为职工的升职、加薪等福利的依据,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2、健全作业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保证机制

据有关数据表明,多年来铁路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职工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作业造成的,因此,企业必须健全以作业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保证机制,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强化职工的业务技能,健全岗位作业标准化,让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标可依,真正使学标、达标、贯标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

3、健全部门负责和逐级负责相协调的安全管理机制

铁路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业务部门抓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管理机制,在发生事故后主要是站段、车间的责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机制并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所以,铁路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健全部门负责和逐级负责相协调的安全管理机制,这样就能使庞大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块化,使每个部门均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这无疑对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提高职工的思想防范意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职工的思想防范意识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将有助于规范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职工的工作行为,为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上级领导应该从尊敬职工、鼓励职工、指导职工出发,在影响员工日常工作和给职工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不断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共同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四、结语

总之,从铁路自身来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为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基本保障,有助于树立良好的铁路安全形象,这将对铁路的长远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使铁路的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林晓莺,高.铁道部召开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座谈 会[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7).

[2]寇雪峰.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9(6).

[3] 禹志阳.我国铁路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安全管理,2011(3).

[4]陈玉坚.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的思考[J].硅谷,2008(12).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双控机制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在安全管理这方面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公路施工单位会从预防事故以及处理事故两方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预防事故就是分析可能会出现在公路建设中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而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而处理事故就是当安全事故发生以后,制定合理措施将事故有效处理,预防事故持续扩大,将损失降到最小。对此,笔者针对公路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浅谈了构建“双控”机制的策略,具体见下文。

1公路工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构建“双控”机制,并运用此机制对公路工程进行安全管理,与安全监管部门的设计理念相符合,在制定标准以及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政府给予公路企业组织的安全培训教育资源支持,在实际推动中做到了“执法监督”和“引导监督”不分主次,同等看待。可是公路在构建公路安全管理“双效”机制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1重视程度不足

公路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未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常只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公路建设,这样就有一些安全隐患存在公路工程中,这不但会对公路建设的进度造成阻碍,同时还会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安全。

1.2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我国现在公路工程实施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安全管理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还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安全管理效果[1]。除此之外,公路管理站没有落实管理工作,一些管理漏洞经常出现,进而促使众多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以上任何一项因素都会影响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此同时,还会使安全管理这项工作的效率一直无法提升。

1.3管理力度较弱

公路施工人员并没有重视到安全管理对于公路工程的重要,所以,经常不按照相应规范进行施工,施工失误问题经常发生。公路管理站在管理期间,没有做好安全教育这项工作,在施工场地设置施工设施时,经常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存在其中。施工单位在施工的时候,必须严格坚守生产与安全管理一手抓这项原则,并明确公路施工单位需要担负的责任[2]。

2公路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构建双控机制的措施

公路管理站在对“双控”机制进行构建的时候,必须根据安全生产要求,做好相应部署,在投入使用时应该整体推动,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落实。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构建“双控”机制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2.1公路工程管理中风险分级管控机制的构建

第一,建设风险等级管控机制的规范。明确风险分级管控的范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引用;了解风险分级管控的总体要求以及要素构成;构建风险等级的管控体系(对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和步骤、评价风险等级、控制风险的方法、管控风险等级、监测危险源方法以及技术、企业应急体系要求等进行明确);做好安全设计工作等。第二,控制风险的方法。首先,工程控制方法。通过设计设备设施、施工装置和施工流程等减弱或消除风险;针对那些可能引发危害的施工场所或是设施,应该做好密闭处理工作。其次,管理控制。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实施作业程序以及安全许可等;做好风险监测监控工作;构建安全互助体系;做好风险管控知识培训工作[3]。再次,应急控制。控制应急风险实际上是对“现实风险”的控制,此类控制比较难,主要原因就是“急”,公路管理站应该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此环节在应急预案体系当中极其重要,必须被重视。

2.2公路工程中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构建

第一,构建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规范。明确风险分级管控的范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引用;掌握隐患排查治理的要素以及要求;对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进行构建(排查隐患的方法以及标准、隐患的分类、治理隐患的方法、治理监管隐患的法律法规、监测隐患的技术等)。第二,排查治理隐患的方法。首先,明确排查以及治理隐患的内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的缺陷等。其次,排查以及治理隐患的具体步骤。公路管理站需要对安全工作加强重视,积极排查治理施工隐患;编制排查和治理隐患的制度,并将这些制度有效落实,如果因为工作失误引发的安全事故,必须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再次,掌握排查和治理隐患的基础知识,分类排查安全隐患;明确排查隐患的标准;评估和统计排查隐患的结果;制定相关的方案与政策[4]。

篇8

[关键词]安全信息;类型;管理机制;策略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对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安全信息概述

安全信息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与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其包括警示信息、上级命令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地。高校学生与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有深度,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火灾、学生跳楼、学生自杀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为涉事学校与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与损失,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目前高校师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安全信息的基本类型

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主要指安全信息管理部门采用多种途径对高校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其主要包括决策指令型、状态型、棘手型、反馈型四种类型。

(一)决策指令型

决策指令型安全信息是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主管部门,涉及到与高校安全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规范以及会议精神等。此类信息由政府部门或高校主管部门负责传递,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且具有强制性,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指导要求落实工作,并接受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核查。高校领导以及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并落实到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状态型

状态型安全信息是指发生于高校内部或社会中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比较敏感的话题,它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能直接体现最初状态。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这类安全信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效,将很有可能成为无用信息。状态型安全信息能够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鲜明的呈现,并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对高校的安全及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安全信息管理部门要对状态型安全信息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状态型安全信息,将其及时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三)棘手型

棘手型安全信息多是在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产生的,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难题,不仅涉及到教学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而且包括了教职工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如学校的食堂安全问题、学生的住宿问题以及各项活动安排等,这些问题与师生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每天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好棘手型安全信息问题,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四)反馈型

反馈型安全信息主要指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或社会中过于敏感话题的态度与看法,这些信息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长期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师生的安全,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门要对反馈型信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获取有效的安全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总结,为学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使安全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正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平台逐步趋于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从当前的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来看,我国高校安全信息资源流程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从信息的获取到存储再到信息的有效利用,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安全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缺乏

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师生的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着信息收集与整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全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例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在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甚至导致整个决策方案出现失误。部分高校尽管建立了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然而对安全信息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降低了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信息交流不畅

高校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需要完善的系统化流程作为支撑,这是高校安全信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并未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各类安全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处理,这就使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其在安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是安全信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安全信息获取途径、安全信息存储条件、安全信息沟通反馈、安全信息有效利用等。

(一)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

作为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首要环节,安全信息的获取不仅是安全信息管理的必要基础,而且是信息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首先,学校安全部门要针对安全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选出合适的信息收集人员,收集安全信息主要涉及到学校后勤部门、学生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安全管理部门,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另外,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问题交流平台,并设定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这些安全信息以及师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收集,对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分析,认真解决与师生利益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

(二)安全信息的存储机制

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安全信息存储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将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才能够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收集,而且要强调对信息的存储与科学利用,在安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高校安全管理机构能够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另外,要建立安全信息数据库。通常情况下,在收集安全信息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渠道,这些安全信息相对零散,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安全信息管理人员的筛选与整理,将有价值的安全信息进行汇集,建立数据库,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以便为高校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三)安全信息的沟通机制

获取安全信息后,需要针对这些信息建立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机制,确保安全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安全信息的与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将很难掌握其运行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准确把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安全诉求,进而给予良好的解决,同时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安全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师生,确保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近年来微博、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沟通工具,在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开通微博,通过微博系统师生关注的各类安全信息,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安全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使广大师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为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降低难度。

(四)安全信息的科学利用

安全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沟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其作为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最后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首先,为了保障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安全信息,可利用短信或微信将与师生利益或与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信息进行群发,并附带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使学生及教师在掌握最新安全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安全防护要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另外,随着数字校园网的普及,高校的信息宣传工作更加快捷、有效,高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利用校园网将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餐饮与住宿问题进行及时宣传与反馈,化解学生在食宿问题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将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安全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越性,在掌握各类安全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确保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高校的安全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水平还普遍偏低,一方面安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安全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其丧失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模式单一,对安全信息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确保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彧一.基于B/S模式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2(2):49.

[2]常旭青.构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合力机制的探析———基于中北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数据调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25.

[3]田博.新时期构建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8.

[4]樊红珍.ASP.NET架构下用户信息管理安全机制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1718-1719.

篇9

关键词:民用航空 空中管制 安全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V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92-01

1 影响到民用航空空中管理安全的一些因素

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空中交通管制,因为空中交通管制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并且有着较广的风险来源,一方面是员工操作的遵章守纪程度,另一种是组织设置防护机制的有效程度。

主要安全因素:主要安全因素指的是最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也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大因素,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指的是操作人员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操作所导致的事故,操作人员既包括机组人员,又包括空中交通指挥人员、地面机务维修人员等等。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没有协调的配合以及进行了错误的指挥,或者没有合理的设置工作流程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操作人员非常的疲劳,或者是情绪出现了起伏,还有可能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等等。二是环境因素,航运路线的结构,以及民用航空机场的布局以及空中交通的繁忙程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三是飞机性能因素,飞机性能因素指的是可能有一些质量问题存在机的某些部件方面;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人们认为空中交通管制的第二大安全因素就是飞行机组因素,也就是配合ATC的情况,仅次于人为因素,因此就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四是客观天气因素,如果天气十分的恶劣,比如雷电、冰雹等等,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出现飞机机械故障等问题,还会对通信导航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中,如果飞行人员不能够准确的做出决定,就很可能导致飞机事故的发生。五是其他因素,比如恐怖袭击、撞鸟以及暴力事故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航空安全。

2 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安全危机管理

树立安全意识:首先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让管制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那种错误的工作习惯,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管制人员需要从思想层面上来重视安全管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比如思想教育等等,来让公司的全体人员都认识到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这份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树立足够的安全意识;还需要进行危机管理意识,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甚至是消除事故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就需要定期经常的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来为危机情景进行规划和决策,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能够将危机管理落实下去,就可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降低发生危机的次数,对发生的企业危机进行化解,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加强管制员工的培训: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空运安全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那么就需要对人为因素产生足够程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空运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在人为因素方面,其中最直接中关键的就是管制员工,管制员工作为空运管理的主体,也是空运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就需要对管制员进行定期经常的培训,不仅需要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增强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同时,对于交通管制人员的空间形象和思维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在培训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管制人员预见安全技能的提升;二是避免出现安全问题的技能;三是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合理释放心理压力:现代人都有着十分大的心理压力,管制员因为从事的是非常特殊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难免会积聚很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个问题,空管公司就需要经常组织一些多样化的活动,鼓励空中管制员加入进来,让管制员将心理的想法大胆的在活动中说出来,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对错,诉说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心中无所留,无所牵挂。同时,还要鼓励管制员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从而减小心理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管制员大声的宣泄出来压抑在心里的苦恼,积极的与人沟通和交流,向朋友进行倾诉,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一个人有不良的情绪,却不能及时的宣泄出来,就会增大压力,对工作产生影响。二是鼓励管制员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这样就可以将压力缓解掉。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空中交通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民航领域方面,空管安全管理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了十分广泛和复杂的内容,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飞机的安全。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到空管安全的因素,然后分析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中安全管理的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李洋.个性对管制安全的影响[J].空中交通管理,2002,2(6):87-89.

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稳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在建设规范,还是建设速度上,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辐射状城市发展,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并且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与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城市资源,对城市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含义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种技术领域,是由土木工程、轨道车辆、机电设备、计算机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运营里程己达2500余km。城市轨道交通大都建于地下,具有封闭性强、运行速度高、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来源复杂、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乘客自助乘车、应急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危险,不仅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乘客的伤亡,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保证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首要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就是以协同学科的理论为基石,以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等手段,最终形成对空间、时间以及资源的监督和调控的系统,应用协同系统的规律变化和状态参量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可见,应用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的每个相关因素进行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的全面掌控,从而做到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提高事故的可预见性几率,降低事故损失。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来说,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事故的妥当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出现停电故障、机械故障等,如何避免故障的发生率,如何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修复,以及如何预见故障的性质与特点等,这些都是安全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管理,能够有效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能够很好的提高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运营安全管理的成效促进作用非常大。

2、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构成了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复杂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计算机系统、运营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大流量客流,另外还涉及社会的安全现状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举办等。因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问题,如果只单独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某部门或者某个子系统,就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状态。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相关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3.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3.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的轨道安全管理能够对运营事故做出快速回应,能够紧急调动轨道车辆来疏散人流,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往往与人群发生矛盾,而且没有对事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预测,没有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考量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和实操;对乘客常量和变量估计不够均等。而协同机制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更精细化,对事故的处理更人性化。因此,协同机制在轨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性。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依托的技术

4.1、安全预警与事故扩散分析模型

轨道线路网络应用GIS后,能够实现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应用预警扩散分析模型,对监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对重点安全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并可对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全面估计,为开展安全管理和事故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2、安全事件空间定位与分析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线网的形式分布于广阔的空间中。该模型主要用于安全事件的空间定位,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安全事件周边信息。同时实现安全要素的空间化管理,随时了解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类型、数量等信息,为寻找最合适的事故救援机构和人员,查找受困人员疏散地点,统计事故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4.3、安全调度路径分析与优化模型

路径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时变的动态网络流模型用于安全信息、组织和资源调度的路径优化,如实地反映出安全管理网络中的信息流、组织流和资源流的变化状况,形成以全系统最优为目标的安全管理调度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在规范化运营管理机制体系之下,才能真正的确保其自身得以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GIS,能够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的精细化、安全化、定位化的各种分析模型,能够更好的对事故进行预见、分析、处理,做到全面化、精细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线路营运管理,改变轨道线路营运管理的现状,以此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对其的分析研究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67.

[2]郗海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2:158-159.

[3]孟亚东,贾崇强,韩宝明,付燕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17-20+24.

[4]周利锋.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J].民营科技,2014,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