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的问题

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农村,育龄夫妇,心理问题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Lu Shuhua Zeng Lianxiang Dai Shuilan Xiao Liu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Survey of 200 cases of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were m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self evaluation table to coll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ral couples to 100 on, for the analysis of group city,100 of coupl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of rural couples a city couple more serious, the acceptance of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free birth contro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ersonnel visited times are less than city couple, and incentives for family planning, a boy is necessary and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prenatal sex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Conclusion: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is still common,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Rura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40-01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该国策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农村育龄夫妇观念较为滞后,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为分析农村计划生育育龄夫妇的心理问题,我站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对200例城乡夫妇进行对比测试,先将测试方法与结论叙述如下:

1 过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站采取自创的测评表对200例城乡夫妇进行对比测试,其中农村夫妇100对,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为26.3±5.4,平均受教育9.2±3.4年,其中初产妇38例,非初产妇62例,为分析组;城市夫妇100对,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为28.5±6.1,平均受教育15.6±7.1年,均为初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对象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作为本次分析样本参与评测。

1.2 测评详表:①首先使用Feifel H等[1]编制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调查其心理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宏观评测城乡夫妇的心理状况;

②使用我站自创评测表进行心理咨询,其内容为:①是否接受过计划生育教育;②是否可以免费收到计划生育相关药物用品;③是否有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走访;④计划生育是否有奖励;⑤是否觉得有必要生个男孩;⑥是否会做产前B超查看胎儿性别;⑦您对计划生育的看法。其中,第⑦题为开放性问答,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答。

1.3 注意事项:对发放测试表的计生服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其能有效指导对象完成测试;所有对象均进行无记名测试,两份调查表均仅记录测试对象是否为农村夫妇,后回收完整评测表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认为其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根据我院进行的城乡夫妇心理状况对比,总结数据如表1。农村夫妇平均焦虑评分为165.8,城市夫妇为152.4,农村夫妇心理焦虑状况较城市夫妇稍严重(p<0.1);农村夫妇接受的计划生育教育、免费计生药品、计生服务人员走访次数均少于城市夫妇(p<0.05);而城市夫妇的计划生育奖励、生男孩的必要度及产前B超测性别的比例明显小于农村夫妇(p<0.05)。

2.2 我站自创的问卷第(7)题收集到的状况可总结为:农村妇女对生男孩传宗接代、安慰丈夫及其家族的愿望较明显,若可获得相应奖励扶助,也会大力配合计划生育。3 讨论

我国相关法律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但计划生育在农村的普及贯彻一直不很理想,通过本站调查问卷测评可发现,农村夫妇接受计划生育教育率仅为48%,其得到免费计生药品的比例仅为15%,由于农村夫妇受教育程度较低,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俞立英[2]的研究中发现,农村产妇因担心计划生育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性生活,其心理焦虑程度会上升,这一点在本次测评中也得以证实,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夫妇逐步开放二胎制度,使得农村夫妇与城市夫妇的育龄期心理焦虑评分差别较小(p<0.1)。而隋永丽等[3]经过分析,得出通过服务人员走访、对患者的心理安抚等方式,能显著改善育龄夫妇的心理状态。我站通过农村夫妇与城市夫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夫妇的计划生育奖励、生男孩的必要度及产前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p<0.05),说明农村夫妇仍有较高的生男孩的期望。综上所述,农村计划生育育龄夫妇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重男轻女现象仍较为普遍,应对其进行合适的计生教育、心理安抚,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蔡福满, 彭李菜, 王一婷, 等.温州农村地区不同人群计划生育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1): 3003-3006

篇2

一、违法生育时有发生。由于部分农村群众观念滞后,导致出现伺机抢生、偷生、超生现象,少数群众早婚、私婚、非婚姘居,另外还存在假双胞胎、假收养、选择性终止妊娠等问题。二、奖罚政策难兑现。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兑现到位,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也很难到位,致使一些“有钱的不怕罚,没钱的罚不怕”。

三、技术服务水平低。目前,我县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广大育龄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普遍低下,为育龄人群服务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欠缺。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在管理上出现“空档”,使漏管、难管和管不到位的问题存在,造成人口隐形增长难以遏制。

面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县应在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力度。《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是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法律依据。应切实加大对该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地位,从而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掌握生育政策,严格执法,强化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力度,依法调整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行为。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强化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优待奖惩办法和规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依法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台阶。

篇3

【关键词】新时期;计划生育;经费

一、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财力保障凸现问题

新时期,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了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投入的规定,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经费大幅度增长。但是,各级财政逐年加大的投入并未能缓解计划生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全市计划生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远远无法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相适应,计划生育基础设施薄弱,设备不足,手段落后;乡村计划生育人员工资报酬不能足额落实,不少地方合并中心户长,由村民小组长兼任;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标准低,没有吸引力;不少乡镇计生办负债逐年加大等。

二、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存在问题

1.计划生育经费来源从原来的多渠道变为现在的单一渠道,实际用于计划生育工作资金总量没有增加。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义务工等。原乡统筹按比例提取计生经费改为从中省财政转移支付中按比例定额列支,原乡统筹计生费减少,实际用于计划生育的部分低于以前;村提留计生费(据调查数目不小但未统计)和计生义务工取消;同时,“一法三规”实施后,取消了二胎生育调节费;社会抚养费全额上解财政。尽管各级财政逐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并逐年落实中省转移支付资金,实际用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资金总量较之已往没有增加。

2.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必然形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本加大。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主要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强迫命令的措施来开展,使得工作成本低,投入少。进入新时期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在明确广大育龄群众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同时,也明确了他们享受的权利,增加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建立利益导向制度等工作内容;进一步规范了避孕节育技术免费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项目和各项工作质量标准,扩大工作范围,取消了无法律依据的各项计划生育收费。

3.财政投入成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来源的主渠道,投入的增长幅度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新时期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经费大幅度增长,还应考虑财政投入增长幅度的内在因素:(1)计生事业人员工资性经费增幅远远大于财政投入的增幅因素。计划生育人员工资增幅最大,所占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比重最大。(2)物价因素。依照各省财政厅、省计生委、省物价局等部门制定的1990年和2003年节育手术费标准,因物价上涨,提高幅度很大。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原因,在80年代就发放独生子女户保健补助费每户每月5元,2007年仅增加到10元;1990年给农村每户绝育的“双女户”办理500元的养老保险的标准至今也未提高,实质降低了标准。(3)虚报因素。近几年省市党委政府把各级落实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后,一些县乡财务报表的水分不可忽视。

三、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配套投入政策和措施。一是落实财政投入主渠道应承担的经费。要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经费的总体水平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总体水平的规定,落实“三个确保”即确保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确保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工资报酬发放兑现,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二是落实财政逐年增长的经费。要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资金,主要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拓宽人口与计划生育资金的筹集渠道。要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吸收社会资金,弥补法律法规取消的二胎生育调节费等计划生育收费,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主要健全奖励扶助项目和提有关优惠政策的标准,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2.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投入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投入问题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共同问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资金和物质保障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对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发生重大转变、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国家颁布“一法三规”等重大变革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财力保障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资金需求和各级财政投入情况的调查研究;加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方向和重点的调查研究,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当好参谋,积极争取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投入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1 前言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计划生育的档案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现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档案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置和能力不足、档案内容不真实、管理机制和水平落后。

2.1档案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都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超生上,对档案的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高。这样就导致档案管理在整理、装订、归档、保存等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疏忽和漏洞,造成资料的遗失和档案的不完整,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2.2人员配置和能力不足

在许多地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没有经受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不足。由于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尽职尽责的完成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从而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2.3档案内容不真实

内容虚假和不真实也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对人口的限制还是比较严格的,许多人为了超生,违反相关规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材料。这些假证明、假资料给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阻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审查,去伪存真,保证档案的真实可靠性。

2.4管理制度和水平落后

现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制度落后、计算机等信息平台运用还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档案管理的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了指导和规范,这就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中效率不高、材料缺失、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出现。

3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求相应的对策,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扎实有效的做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

3.1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多方面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包括领导者、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在整个工作部署中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认真负责的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做好宣传指导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与自身息息相关,要积极参与到档案管理中去,提供真实有效信息。只有首先在思想上认清其重要性,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其他工作。

3.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养和水平

要选拔和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质、有经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将先进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和经验传授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使各个工作环节都能有效的衔接、有序的进行。

3.3提高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收集、整理和保存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对档案的内容去伪存真,保持其真实有效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信息进行认真的核实,不得随意篡改信息和材料,不得收录虚假信息。对每一项内容和程序都要反复核对,不能松散懈怠、偷工减料,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要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材料信息的鉴别水平,提高其对档案内容真实性的判断力,以最大可能的保证收录信息的完整真实。

3.4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水平

要建立规范健全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在全面了解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建立起一整套方便执行、规范合理的档案管理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工作指导和规范。同时完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传统纸质存档的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方便信息的检索、存储和资料共享。

4 结语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就是对一个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和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为人口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档案管理不仅对当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了解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J].价值工程,2011,(6):33-36

篇5

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非法生育难以控制

一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座谈了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的旧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据反映,农村中多数群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有男孩。二是一男孩户、双女户生育欲望强烈。

2.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

一部分育龄妇女外出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手续麻烦、不好回函,便采取不与村打招呼、不办证、不签合同等方式私自外出。加之个别村干部经常性工作不到位,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极易造成这部分人漏管。

3.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

一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即使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无经济执行能力。二是对“流动型”违法生育的处罚不好执行。这部分人常年在外逃避,找不到人,无法强制执行。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缴渠道狭窄,征缴措施不够严厉,给应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群众留下了抗拒缴纳的空间。

4.个别村干部责任心不强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干部和育龄群众对村民自治认识模糊,村级查访服务、业务工作梳理、人口学校开课学习等经常性工作开展不正常。由于有的村计生专职人员责任心不强、保管不善,导致往年计生档案流失。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旧生育观念的影响

多数一男孩户想要2个孩子,双女户想生男孩,如果管理措施稍一弱化,这部分人便想方设法超生,达到自己的生育目的。农村出现了达到法定婚龄不登记先生育、不登记先举行婚礼、不够法定婚龄违法生育的三种苗头性问题,且呈蔓延趋势。有的以外出打工为由,在流动中违法生育;有的通过冒名顶替进站,逃避管理违法生育;个别村干部包庇亲属违法生育。

2.少数村干部计划生育工作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个别村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愿抓、不敢抓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会三年换届的影响,个别村干部怕落选、丢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得罪一个超生户,便得罪一个家族,怕形成世仇,对自己和后代不好。

3.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是观望型,对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落实也不迟的思想。二是对抗型,有违法生育动机,拒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是流动型,有的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查体有环,但外出后私自取环;有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受现居住地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严格的影响,落实难度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

立足于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开课学习、印发宣传材料、粉刷固定标语、广播喇叭定时宣传和组装宣传车等形式,全面宣传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营造浓厚的舆论声势。要大力加强乡镇、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利用大、中型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抓好舆论环境宣传。同时,要与育龄群众算好经济对比账,算好多生育一个孩子,抚育子女的成本,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

2.强化管理措施

一是按照“一孩首选放环、二孩首选结扎”的原则,切实抓好已婚育龄妇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筑牢控制违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大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违法生育户,可“一次征收,分次缴纳”。对有钱不怕罚的违法生育户,由计生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法查封其房屋,用以抵顶其社会抚养费。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一是打击“两非”,加强对B超和流引产药物的监管,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从严处理处罚。在全县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开展一次B超配备的调查摸底活动,托清底子,并查验B超购买、使用审批手续,对无批准手续的,予以没收。二是要加强孕期随访服务,及时掌握持证、册育龄妇女的孕情,杜绝正常怀孕情况下私自终止妊娠的行为。对持证私自终止妊娠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是二胎的坚决不再批准其生育。

4.加强乡镇、村计生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基层工作人员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好它,有42.2%的人认为工作目标需要努力才能完成,这说明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改善员工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指标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第一,考核指标和当前的人口形势不相适应。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基于控制人口数量的组织目标制定出来的,追求的是工作结果。从目前实行的考核办法来看,许多内容是对机构、人员、制度、会议、文件、档案、帐卡的考核,涉及工作实效的只有一半。在具体的考核实践中采用的也是基于工作结果的绩效考核方法,没有加入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评价。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绩效考核重视管理结果,忽视管理过程;重视控制数量,轻视提高素质;重视管理手段,忽视服务手段。在指标设置上多偏重于政策生育率、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等人口控制指标,而在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宣传生殖健康知识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基层计生工作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忽视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二,有的指标设定的脱离实际。各乡镇(办)的计划生育工作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考核指标的设定没有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别,脱离基层实际情况。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如政策生育率对于某些村来说定得过高,在现实生活中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为了达到规定的政策生育率,想尽一切办法对那些政策外出生婴儿隐瞒不报。

二、绩效考核的主体单一

从现行的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模式来看,对他们的考核主要是由其所在的乡镇(办)来组织实施,由乡镇(办)的计生工作人员具体进行,考核的主体比较单一。问卷调查表明,只有45.6%受访者认为绩效考核结果比较公正,6.8%的人认为绩效考核比较主观,这说明单一的考核主体具有其局限性。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封闭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考核的“封闭性”,即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主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内部的行为,由乡镇(办)计生部门发动和实施。考核的“单向性”体现为乡级计生部门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考核,缺少育龄群众的考评以及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评。这种考核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绩效只需要获得上级的认可就可以了,在这种测评模式下,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很容易忽视广大育龄群众的利益与需求,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摆在第一位。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生育绩效考评过程中,作为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育龄群众,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绩效最有发言权。计生服务对象主体的缺失导致了绩效测评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

三、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偏差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执行者是各乡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相关知识、考核经验、尺度把握、道德修养等因素都各不相同,使得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考核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被考核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产生各种评估偏差。影响绩效考评真实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绩效考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考核水平和敬业精神参差不齐,在考核中存在对绩效考评的尺度把握不统一,个别人工作作风不踏实,容易出现走过场、讲关系、做人情的问题。这样取得的考核数据资料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激励措施力度不高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待遇报酬偏低,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作为“村干部”,有着明确的工作责任;作为农民,又承担着家庭生产任务。对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要求上基本与国家干部“一视同仁”、“同等要求”,因为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她们的工作量比较大,无形中牵扯了不少精力。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外出后,有的居无定所,有的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返回,给基层计生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能享受的待遇却很低。近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对基层计生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了调整,平均每月上调20元-50元,受到了广大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欢迎。这表明现行的激励措施还有潜力可挖,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五、绩效考核的结果没有能得到有效地应用

篇7

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是就业压力,可能更多的是潜在的社会问题。对于人口计生工作来讲,一是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家庭收入的计生户由此可能带来的“返贫”现象;二是如不妥善引导可能引发的落后乡村违法生育升高势头。作为计生部门,我们也应积极应对,主动投身到解决农民工再就业的行动中,特别是对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加以重点关注,花大力气解决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的再就业和增产增收问题。

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以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群体的思想稳定,加快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脱贫步伐,力争计生贫困户增产增收。

一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就业宣传力度,改变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就业思想。

各地计生部门要充分利用县、乡镇、村基层计生网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各级人口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让返乡农民工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以就地就业(创业)为主的就业观念,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中不产生 “坐吃山空”的返贫现象。

二是加大计生贫困户优扶力度,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思想稳定。

在失去外出打工收入后,以外出打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计生贫困户的生存问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各地人口计生部门必须积极应对,并积极出台更加积极的奖励优惠政策,已出台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确保每个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基本生活有着落。例如,郑州市在制订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时坚持“长效性、多元性、兼容性”的原则,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出台了13项奖励优惠政策,建立了涉及“奖、免、助、扶、保、优”六位一体的覆盖全市计生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2008年投入资金达6000余万元。

三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帮扶落实力度,力争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增产增收。

篇8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 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 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 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人类是海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海洋文化生态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并不断地对海洋事业探索而产生的,同时人类也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发生点、支撑点、生长点和归结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人类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化生态的态势,防止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类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从而规范人类的活动,以适应和维护海洋文化生态。

篇9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总之,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德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

篇10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语言理解的障碍往往不在?Z言结构本身,而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何谓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熟悉英语文化,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创设文化认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而核心素养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差异中对比,丰富语言知识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是关于饮食文化的一个单元,其中Let’s Learn板块的内容是有关餐桌礼仪:“Would you like...?”“Yes, please.”以及中西餐具“bowl, spoon, chopsticks, fork, knife”等,在执教本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会教材文本而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在差异中对比文化,形成文化的相互理解,笔者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如下环节:

认识餐具:出示图片,展现中西方人使用不同餐具的情境,突出餐具。Chinese often use the spoon and the chopsticks, while American and English often use fork and knife.

餐具摆放礼仪:摆一摆、学一学。The fork is on the left,and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餐桌对话礼仪:学习餐桌上的询问、感谢、请求等语言,了解相关理解。

视频欣赏:播放西方感恩节就餐视频,中国春节年夜饭就餐视频,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就餐文化及礼仪,培养文化意识。

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少,对文化理解浅,因此通过直观、生动、易解的方式,如学一学、做一做、比一比等方式,在差异对比中,由浅入深,边体会边学习。同样,在学习打招呼、问候语、告别语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的对比体现差异。比如西方人初次见面和熟人见面问候是不同的,而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来见面寒暄;常常用“你多大啦”来表示关心,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不轻易问成年人特别是女士年龄,以免侵犯隐私;生活中,中西方电话交流时也有不同的礼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对比、模拟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文化礼节,培养文化意识,丰富语言知识。

二、在浸润中理解,拓展学生语用能力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4 Unit 2 Western Holidays一课,是西方文化主题板块,介绍万圣节。整堂课执教老师注重文化的情感浸润、情境的体会理解,整体感知节日氛围。利用本土节日文化的视频、音乐、图片、语言,展示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万圣节文化环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感受节日,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文本,学习关键词、了解关键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知文化,并逐步从文本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建立生活与节日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南瓜灯,边制作边用英语介绍,创设节日情境,角色扮演,感受节日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拓展语言空间。

人教PEP版教材中也有很多介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内容,如圣诞节Christmas,愚人节April Fool’s Day,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如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除了节日以外,也常会涉及中西方交通规则、交通工具选择、地域服饰文化等内容。

三、在文本中挖掘,激发语言情感

人教PEP版四年级上册Unit 5 Read and write一课,是食物主题“Dinner’s ready!”单元中关于就餐的对话式读写课,其中最后一幅图对话内容是“Can I have a knife and fork,please?”“Yes,John,but try chopsticks for noodles .”粗看我们觉得十分简单,无非是晚餐中的餐具使用,许多老师可能会将文本单纯解读为食物与餐具的使用和搭配,如果这样解读,那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就会感觉到这篇文本的可读性太弱了。笔者在教学时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John和Mum在用餐中的不同情绪,感受中西方用餐文化的差异。首先通过读图引导:“Is John happy?”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做使用筷子的动作,想象:如果你是John,会怎样使用筷子?真正让学生感受体验,体验文字语言背后的意义,其实是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文化差异的学习,也是对文本背景内涵的理解与挖掘,所以通过增加两个人物的语言气泡,追加两个“because...”将妈妈与John的内心独白的语言补充出来,帮助学生体验人物对话心理,真正理解文本,他们的朗读与角色扮演才能入情入境。

这样,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挖掘,以读文、读图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学习文化背景”,通过饮食文化视频让学生“在视频欣赏中体验文化差异”;通过任务布置完成note书写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文化餐中感受文化差异”三大块,巧妙地将文化内涵自然地以学生喜爱又不生硬的方式融入课堂,基于学生的学情与兴趣点,挖掘文化内涵,真正渗透文化知识,激发语言情感。

四、在拓展中延伸,促进语言思维

人教PEP版五年级下册Unit1 Part A Let’s Talk是Zhang Peng 和来自西班牙的新同学Pedro的关于作息的一段对话,重点的交际语言为“When do you finish class/...?”“I finish class at 1 o’clock/....”以Pedro的Spain 作息为对话交流主题,生活方式的信息差“Classes finish at 1 o’clock in the morning,classes start a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eat dinner at 9:30 or 10 o’clock...”Pedro这样的作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激起。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看关于西班牙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视频与图片,同时拓展文本,补充阅读材料。

It’s 10 p.m. And George is having his dinner. He turns on the TV. His favourite football game is just going to start.

You can always see this in Spain. When it’s time for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to go to bed, it’s time for the Spanish to enjoy their evening life.

In Spain people usually begin their work at 10 a.m. and stop for lunch at 1 p.m. The lunch time is long. Many people have a nap and start work at 4 p.m. and stop late in the evening.

This national schedule started from World War II. And now many Spanish people think they need a change. They want to have a life just like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