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商业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的商业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职高生;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01-01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的服装产业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当时的整个服装行业分为三个层次:1、术支撑型 2.资本运作型 3,劳动密集型。所以,当时就读服装专业的职高生接触更多的是基础及实践课程,只要掌握基本的服装工艺,就能就职于服装工厂或公司担较好的工作岗位。
但经过充分的市场孕育,以及供大于求的服装产品的出现,在9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了资本运作品牌的时代,从零售价位上拉开档次,以获取不同消费层次的目标人群。经过品牌的运作,一部分企业开始集团化。所以到90年代,只会工艺的职高生已经跟不上服装集团化的变迁,很多学生毕业后只能就职于最底层的工作岗位,发展前景渺茫。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服装产业出现纷纷寻求电子商务化的模式,以突破重围的重要变化。在这重大变化发生的同时,一批家庭条件优越,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科技的现代职高生已经懂得为今后的就业道路寻求一条新道路,那就是电子商务。
2服装行业渠道变化对职高生就业的影响历程
2.190年代前服装行业渠道
90年代前服装行业以供销体制、百货业及批发市场为主,发展空间相当巨大,当时职高生能够在服装行业里选择做基础售货员,对新兴的百货行业还能选择做代销商或批发市场的批发商等等。90年代,需要大批就业者去支撑这个产业的兴起,职高生在服装行业的就业选择随心所欲。
(1)供销体制:
供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当时物资匮乏的影响,凭票供应或限量供应成为一大特点,从城市到农村的供销商店,是服装产品的主流销售通道。
(2)百货业
百货商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当时经营的方式是向服装厂家采购商品或者代销商品经营,当时的服装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的状态。由于交通和物流的影响,这些百货业态集中在县城或城市,这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3)批发市场的兴起
随着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珠三角特区的建立,大量低价格的服装产品开始涌现,此时销售渠道明显不能消化这些产品,批发市场就应运而生,批发市场终于打通了城镇和农村的通道,通过一批到二批,最终到零售店里,农村市场被激活。服装消费的空间陡然猛升,催生了一大批服装厂的诞生。
2.290年代后服装行业渠道
90年代后,服装品牌观念逐渐强化,服装也向集团或公司化发展,服装行业的基础工作人员已经逐渐饱和,需要的是大批管理上的人才或者是在这个拥挤的服装行业冲出创新的道路来,于是,学习基础技能的职高生能就职的只能在管理以下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利用自身的现代条件,去接触新新产物,学习电子商务。
(1)专卖店:
90年代,受服装行业供大于求的影响,品牌运营的理念开始产生。国际品牌逐渐进入中国,更加加快了中国本土品牌建设的步伐。本土品牌开始自谋经营店面,称之为品牌专卖店,品牌专卖店又促进了城市黄金地段的效应,通过品牌化的运作,让消费目标进行了再一次细分。
(2)电子商务化:
发展到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各领域,尤其是在服装行业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阿里巴巴、淘宝的诞生,让服装业从传统渠道走向了虚拟的网络经营中,随后电子商务化也开始进一步细分,PPG、凡客、梦芭莎、麦网等专业服装销售平台也开始运营,到了2010年,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品牌化建设也开始小试牛刀,如宝鸟、ERQ等品牌商城的建立,预示着服装行业渠道的风云巨变!
(3)电子商务时代的多元化分销:
虽然电子商务时代在服装业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渠道多元化仍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年龄结构的原因,上网群体特别是网购群体绝大多数集中在70后80后90后,所以传统渠道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3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服装业电子商务化之路
3.1消费群体目标定位:
中国地域广阔、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极大;国内最发达的三个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GDP是的10多倍。所以不仅仅是传统渠道服装业消费者群体定位开始差异化,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也是这样。
在随后五年的服装业的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定位将会更加细分化和个性化。
3.2电子商务的渠道联盟:
在服装业,电子商务开始进行渠道联盟和整合,目前淘宝和全国城市门户网站开始展开了互利合作,而一些品牌商城也通过CPS和返利的模式和购物类网站开展合作,这些渠道联盟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
3.3传播和推广手段:
服装的电子商务化,仍然离不开传播,鉴于消费者主要是网购群体,所以还是着手于网上传播,您的品牌,决定了你的推广媒介。可以根据你定位的消费者群体的年龄层次和喜好,而上相应的网站去推广你的服装商品。
4现代职高生在服装业电子商务化下的发展趋势
4.1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推动群体:
在信息强大的21世纪,现代职高生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并一定程度上成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产品的群体,他们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让网游、网购等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运行电子商务的公司更希望运用一批了解电子商务,熟练电子商务流程的工作人员,这务必为现代职高生提供了庞大的机会。而同时,非职高生可能正在为高考而奋斗着。
4.2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广主体:随着时代的推进,80后90后将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交易变得傻瓜式操作,所以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的潮流,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将成为众多企业必争之地。由于职高生的特殊性,他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接触网络销售,更多的职高生拥有的是一颗聪明的脑袋,只是不喜欢运用到校园学习而已。于是,他们会选择将聪明运用到自己更喜欢及擅长的领域中去。开淘宝店,网络充值店,网游充值点等等已经成为职高生面临就业时的一大选择。既能逃避年轻的他们对社会的恐惧感,又能通过自己熟悉的网络方式和身边庞大近似的消费队伍进行推广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4.3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建设开发主体:
电子商务方面,需要运用时间去研究钻研,现代职高生和普高的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拥有更自由的生活时间,可以除开课本去接触新新事物,并投身于其中,有大把的精力活力和时间去学习电子商务,而且更早地踏入社会让他们多了一份工作历练,多几年的经验累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疑成为电子商务最大的建设开发主体。
5电子商务技术让就职于服装业的现代职高生重获新生
篇2
80年代的老板可以没文化,有胆量就能赚大钱;
90年代的老板必须研究市场,有谋略也能赚到钱;
现在的老板呢?看着杀成了红海的市场,面对一个又一个同质化的对手,身处不那么滋润的环境,经受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的变化,只能叹气自己的命没有那两个时代好。
尤其是中小企业,没资源、没资金、没人才、没优势、没渠道,活不过几年就死翘翘。据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的寿命是2.9年,可我过年时候收到两个朋友的信息,都是去年开始创业的,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可眼下不到一年,已经活不下去了。其中一个在山东卖酒,OEM,自有品牌,够时髦,但年后却去了北京打工。看来,2.9年的数字还得降一降。
我一直在创业的路上奔波,用时髦的话讲叫“在路上”,深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那个过程的艰辛。做个挺得住的男人容易,因为人类发明了伟哥,满世界都是壮阳药;但要做个挺得住的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难!“伟哥”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的老板,需要很强的综合素质,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需要适应现代市场变化的思维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与时偕行,你才能度过难关,才能修成正果。
落后就要挨打!
只可惜,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在整个社会即将网络化的趋势中,做为本该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把握时代脉搏的企业老板,只有少数人具有这样的意识,许多人还沉浸在落后的意识中,陶醉于自己在某个行业的经验里,就像当年法国人的马其诺防线,自以为固若金汤,沾沾自喜,哪知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穿过比利时兵临巴黎城下,马其诺防线成了史上最大的笑柄。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近代中国为什么由一个强盛的大国沦为人见人欺的弱国,意识的落后、不善于学习,对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视而不见(少数洋务派除外),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随世界的潮流,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挨打才怪!纵然有刀枪不入之功,但在马克沁重机枪的扫射下,才发现那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国家如此,企业如此。无疑,商场如战场,技不如人,没有核心竞争力,盲目跟风,固步自封,触摸不到时代的脉搏,又不善于学习,这样的企业如何生存?
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变革,也叫做工业革命。每一次变革都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互联网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从90年代开始,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正在全面进入信息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仍然以飞快的速度在增长。按照这个趋势,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有5.9亿网络用户。近6亿人上网,它给这个社会将带来怎样的巨变?我自己都不敢想像!
在这个大趋势面前,我们做为商人,做为企业家,做为创业者,这样的变化对我们来讲意谓着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个变化?
偏见,贻害了多少企业
见过很多对互联网持有偏见的企业老板,提起互联网,无非就是聊天、游戏、娱乐,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我们的企业家都是以普通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那你会真的会错失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来看两个数据:据统计,截止2008年上半年,包括个体工商户,中国目前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截止2008年11月,包括大大小小的个人网站在内,中国共有网站210万个。两个数字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企业有多少家触摸到互联网并利用互联网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欧美,比如说德国,即使是街角的小花店也拥有自己的域名和网站,一下子把生意放大到全国乃至全球。
机遇人人会遇,但不是人人能抓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以商业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给我们的企业至少带来了四个宝贵的机遇:
一次走出传统营销红海的机遇,一次最好的二次创业机遇,一次最好的低成本扩张机遇,一次突破商业壁垒的机遇。
篇3
货币时间价值产生原因影响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主要有资金的使用时间、资金数量的大小、通货膨胀率或收益率、单利和复利。货币时间价值产生原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篇4
具备“狼性”的人更适合创业
1、创业者应具备狼性执行力
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王胜江认为,首先,在创业早期,创始人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想法,你要选择好一个方向,这点很重要。其次,选择创业光有大脑还不行,光有想法也不行,核心是要有执行力。在一般情况下,好的模式都是在一两年,两三年的执行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所以,有大脑的四肢才有执行。最后,人要靠谱,要让别人信赖,靠得住。这点在创业整个过程中尤其重要。
2、创业者要像狼一样能抵御寒冬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提资本寒冬,王胜江认为,创业者其实在第一天创业就面临着一个冬天。“为什么我喜欢狼,狼其实就是在冬天捕猎,这是狼的特性。创业首先就是寒冬,你自己就是个寒冬,如履薄冰,你才能创好业。一旦进入夏天,你就很难创业。这里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活着,一个是赚钱。资本寒冬的时候,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耐寒,不是穿得厚,而是长得壮。让自己变得有力量,有好的模式,有创业市场,有品牌。另外,资本寒冬正是培养创业者狼性的好时机,因为这时候有些人无法抵御寒冬,死掉了,就剩你了,所以你更容易成功。
在创业过程中要具备“狼性”嗅觉
1、选项目不建议追风口,而是看趋势
关于创业风口的问题,王胜江说,从行业趋势到策略应对,要时刻保持对市场和用户的敏感性,拥有狼一样的嗅觉,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就更容易把握趋势。紧抓风口这个概念有两种解释。第一,你已经在风口上面了,你做的行业正处在这个风口,你就是趋势。另外一种就是追风口,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风口一旦形成了,过个半年一年你再追,你就是伪创新了,明明很多人已经在前面跑得很远了,你再去追,这个时候成功的概率就会下降。
2、寻找一个把创业者当合伙人的投资人
在创业伊始,寻找一个合适的投资人十分重要,王胜江认为,投资和创业是两个维度,资本是短视的,是要短期退出的,是为了赚钱。所以资本是看着自己的规律走,看着钱的规律走。而创业企业有自己的周期,所以,要找一个能理解你企业成长的人,一个能理解你企业成长周期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把你当成合伙人,那他对你的关照肯定不一样。其实大部分投资人会把创业者看成标的物,看成一个投资的标准,而不是把他看成合伙人。所以,要努力寻找一个能跟你一起成长的人,而不是找一个只给你钱的人。这依然要靠创业者的敏锐嗅觉,去寻找一个可以把你当做合伙人的投资人。
“狼性”让创业者走得更远
1、打造独角兽公司,要有狼一样的坚韧和执着
王胜江认为,有时候投资人看一个企业会用常规动作,看你的财务数据,你的团队有几个人,你在市场有什么品牌。实际上一个伟大的独角兽公司,你是不能够用概率来衡量的,不能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的。如果用概率投独角兽的话,很难投对,因为独角兽是很个性化的。很多创业者认为融到资就能赚钱,这样的企业很难走得远。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像狼一样坚韧和执着,在寒冬耐得住寂寞,能够冷静坚守,这样的创始人很有可能创立出独角兽公司。别人追风的时候,他还在冷静地打磨自己的行业,我喜欢这样的人。另外,创业者要有眼光,能看清未来二、三十年以后中国的发展,同时,一个伟大的时代才可能会产生好的独角兽公司,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篇5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而言,后一种现象尤为严重。一些由住宅或者其他产业转型而来,缺乏商业地产开发、专业策划、招商销售、运营经验的老板们一头扎进商业地产,这才发现,里面的水不是一般的深。
那么,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如何破解目前遇到的招商难题呢?
一、定位不宜过高
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定位,要切合实际,不要总是看“北城天街”“万达广场”“万象城”之类,一门心思搞“高端、大气、上档次”,脱离当地实际的消费水平。
定位过高,就会脱离实际消费群体,招商也不容易成功,就算招来了高端大牌商户也会因为缺乏消费支撑而留不住。即使是定位于区域性的商业体,也必须先吸引到本市、本县的基本客流,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规模不宜过大
现在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层出不穷,一个体量比一个大,都想以大取胜。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市场承载力,有的甚至已经透支了当地未来10-20年以上的消费潜力。考虑商业地产规模的大小,不仅要看自己、看未来,还要看现在、看别人,要做专业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商业规划。从经验看,20万左右人口的县城里约2万平方米的单体购物中心是比较好的,考虑到未来发展,也不要超过3万平方米。地级市约5万平方米的单体购物中心比较合适,再大就没有人气了,消费力和消费习惯也支撑不了。
三、招商方式要灵活
按照大城市商业地产招商的模式,先招主力百货和超市,然后次主力店,再是招小商户。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大城市的主力百货不一定愿意去小城市,即使招来了,条件开的很苛刻,有的不但不给你租金,还要你倒贴装修费。而且这样的大商户在一二线城市做惯了,他的顾客群、经营理念、推广手法和三四线城市的实践、习惯是不一样的,真正经营效果实际上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在现在的商业体内,小商户往往是支付高租金的主力。所以在招商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应当以本土招商为主,外埠招商为辅。小商户招商比大商户更加重要。
因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出现在县城或者地级市里,本身就很引人注目,自身就是很好的招牌,加上当地人对于大牌商户不够敏感,所以依靠自身的规模,加强宣传和包装,就完全可以树立自身的品牌。这一点恰恰是大城市综合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小城市属于亲情社会,开发商的数量少,类似项目少,口碑容易传播。如果这个开发商之前有比较成功的住宅或者其他项目投资,那么他本身的口碑就是吸引小商户的信誉保证。而且小商户往往比大商户资源少,平时受重视度少,所以更渴望一个好的平台,只要宣传到位、政策合理,小商户完全可以比大商户先签约。
开发商预期不可过高,尤其对于前期入驻的小商户,应当给予1-2年相对优惠的扶植政策,以鼓励小商户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当小商户的招商率超过50%以后,整个商业体的招商工作就确立了信心,大商户的招商就更加从容不迫了。在租金和其他政策制定方面,也就有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四、对于主力店要有新的认识
一般招商经理谈到商业体招商,就会谈到主力店招商。现在对于主力店的普遍认识就是主力百货和主力超市,还有影院。如果能轻松招到主力百货、主力超市,而且还有相当的租金收入,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招不到呢?或者对方条件过于苛刻呢?
实际上,很多购物中心对于院线、百货这些主力店实行的是免租金的形式,有的还要补贴装修费用,这么大的区域都是免租的,那么收益就只有指望小商户了。
目前,SHOPPING MALL去百货化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SHOPPING MALL开始了去百货化的进程。我们不妨将目光多集中在所谓的次主力店身上,特别是那些适合三四线城市的品牌。这些品牌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适合三四线城市人群的消费能力。这些品牌对于三四线城市也有拓展的需求,相对要好谈的多,而且租金收益远远好于吸引大牌入驻。
五、敢于尝试自营商业,加大自营面积
对于一些市场反应良好的品牌,开发商完全可以自己来做,投资也不是很大。有些开发商可能觉得自己品牌很辛苦,但实际上很多品牌都在提供越来越完善的终端销售、陈列、服务指导,有的几乎提供整套的服务、操作的培训指导以及材料的配送。
如果开发商决心再大一点,通过聘请专业的团队或者自己组建团队,百货完全可以自营。因为百货大多数属于租赁、联营性质,对于开发商资金和商品能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对于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相对百货来说,超市自营比较难一些,但是现在所有的地县城市都有当地的龙头超市,这些超市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也在不断寻找连锁和做大做强的机会,只要条件适当,完全可以招进来。一般给个负一层地下室就可以,租金上有所收益,也不占用黄金楼层。总比招什么沃尔玛、家乐福实惠多了。
通过加大开发商自营面积,可以解决定位和招商之间的差异,容易做出特色,起到引领整体的作用。
六、加强对于互动、娱乐项目的招商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缺乏娱乐设施。尤其是针对市民、年轻人的健康、平价、大众化的KTV比较少,引进这类KTV,不仅有助于带动商业体的人气,还有助于净化当地的娱乐环境。
有的城市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影院,也可以引进影院,但是要注意商业体前期策划时的建筑预留。还要注意的是,影院现在的引进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
这类健康、时尚、互动性强的体验式项目的引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客流,提升顾客“粘度”,也是未来应对电子商务对于实体商业冲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这类项目往往承受租金能力比较差,市场需要培养,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效益,所以在招商政策、租金上应当给给予倾斜和扶持。
篇6
从淘宝现在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来看,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超越了亚马逊、eBay,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上商圈。但这不是我们的成绩,这是受益于整个中同经济的发展、转型,受益于全球经济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大趋势。
奔驰Smart,整个亚太地区一年只能卖几百辆,去年在淘宝网上进行团购,3小时24分钟就卖了205辆;世博英同馆的“种子”,两分钟卖出去8000份。
中同人错过了数次工业革命,但在互联网经济面前,特别是电子商务面前,我们跟发达国家相差不远。我们一定能抓住这个可能赶超的机会。 在美同,电子商务只是社会经济的补充,因为美国的商贸、金融、信用体系原本十分发达。但在中同,电子商务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2010年我同网上零售额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大约为2-86%。2009年,中同、美同、韩同的这一数据分别是1.9%、6%、13%。我的判断是未来中同网络零售份额的占比一定能达到15%至20‰互联网经济在今天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从不把自己当作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觉得要为中同建立一个未来商业的基础。
我跟沃尔玛董事长山姆先生探讨过。山姆说,50年前他们在美同二、三线城市建立了大量商场,建立仓储体系,推进城镇化,刺激了美同内需发展。我认为,中同则应该迅速让二、三、四线城市市民拥有一台电脑。中同三、四线城市的需求非常大,要让那里的老百姓享受和一线城市一样的购物快乐,而不去扎堆到一线城市。
希望10年以后,在中同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在网上下订单,最多八个小时货物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农村都市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21世纪的现代物流体系。 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未来需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扩大内需,内需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另一个是解决就业,而就业已经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必须考虑知识经济时代,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农村年轻人的想法。中同三、四线城市的需求非常大,但基础商业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这对扩大当地创业也很有帮助。
篇7
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排名前二十的住宅开发商,80%都开始做商业地产,突然之间这个领域就变得十分拥挤。在城市升级改造,国民经济向好,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政策利好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商业地产渐入佳境。
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市场的逐步饱和,其周边具备稳定消费群体、较快发展速度和便利交通条件的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将迅速成为各路资本抢占的新高地。
住宅的“挤出效应”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9%,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在这个水平,城市化的进程会开始放缓。纯粹靠住宅地产盈利的模式将越过顶峰,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利润空间包括拿地的机会都开始减少。
自去年九月,北京、上海住宅的交易量和商铺的交易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商铺的交易量开始高于住宅的交易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住宅市场的挤出效应,这种趋势在未来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从09年开始,中国的社会零售品总额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到20%之间,消费开始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时候对商业的渴求就特别多。现在可以这么说,政府的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把大量的资本包括人才从住宅地产被迫地挤到了商业地产领域。”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看来,中国已经摆脱了以住宅为核心的黄金十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行业可能会占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消费升级带来商业物业的升级,会提供很多的机会。
很多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随着批地成本高企,非商业地产背景像万达或者说像金地转向商业地产领域。2011年9月,金地公司成立了商业地产公司,从一个纯粹的住宅地产转为一个综合性的,同时涉及商业地产领域的公司。万科等大型房地产公司,包括大量的零售公司,已经或即将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趋势不可逆转。
2011年第三季度,远洋地产以每平方米22136元单价在北京CBD拿地,保利地产和融创中国合作以每平方米9344元单价在天津获得商业地块,龙湖地产在上海虹桥获得商服地块的单价也达到了8080元每平米。商业地产进入战国时代,竞争非常地激烈。
城镇化助推
根据国际物业公司DTZ戴德梁行界定,商业地产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性物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教育、展示、生活配套服务等多种业态。商业地产发展依赖于商家的经营,而商家经营潜力通常取决于消费市场规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约在0.8%-1%,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预计在55%-56%,城市人口将达7.5亿-8亿,中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转变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型社会。中国城市人口每提高1%,可拉动GDP增长1.5%。在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0.9%,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300-1800万,这将直接拉动中国消费市场。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理论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低于1100美元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业态主要有集贸市场、庙会、地摊;当人均GDP在11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出现;当人均GDP在2000到4400美元之间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百货商城、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当人均GDP高于4400美元时,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地产、旅游地产、仓储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
为引导以住宅开发商为重点的房地产用地供应向住宅、商服均衡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社会投资向商业、服务业转移,北京、广州等地2011年以来都加大了商服用地的供地力度。以北京为例,2011年商服用地的计划供应量猛增至550公顷,比2010年的实际供应量多出130公顷。另一方面,随着人口也会进一步地激增,以及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规划,需要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
在西方成熟的商业地产市场,一般千人拥有商业网点为12-14个,拥有营业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人均占有的购物商业面积约1.2平方米。相比之下,国内人均商业面积还未超过0.5平方米,仍处于中等水平,商业物业的空缺明显,发展空间潜力较大。
机遇大于挑战
“商业是需要运营来补充、跟进让它兴旺的,如果这些都不能跟上的话,未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是由于这次的调控导致很多人投资商业,到时候可能会丢空的情况很严重。”
易居房地产分析,2012年商业地产市场两大趋势:其一,项目并购大量出现。开发商资金问题凸显,甩掉资金占用量大的商业地产包袱成为选择之一,这将带给资金充裕的大型国企、海外投资机构等许多并购机会;其二,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将继续走逆市扩张之路。优质商业地产项目将进一步集中到实力型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手里,商业地产将呈规模化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使商业地产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商业地产的定位规划及设计、招商及运营。相比住宅市场,运作商业地产要复杂得多,以一个购物中心为例,仅保证其正常运转便涉及了开发商(或投资商)、运营商、零售商家、消费群体等角色,而这些角色表现是否出彩便决定了这个项目在市场上是否叫好又叫做。
尽管国内对拉动内需虽然已经得到很高的重视,但是实际上配套的相关措施并不完整。所谓的拉动内需就是消费,而消费需要空间,这些空间需要商业物业提供。“国内要拉动消费之前,比如家电下乡包括汽车的补贴,这些政策对商业地产还没有出来。”
“现在中国很多的物资,或者说很多方面它的成本其实比美国已经高了很多了,如果采取标杆评比的方式的话,如果都要达到同样的质量和标准,在上海进行开发项目和在纽约开发,其实是一样昂贵的。其实中国并不是一个廉价的地方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当然现在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三到四年之后的远景。”
机遇总是大于挑战,在一位地产投资人士看来,“市场现在还是需要供应更多的、高质量的商业地产的,所以这个庞大的需求,其实还没有真正得到释放,因为配套的政策其实还没出来,但是这个恰恰被这一次的调控而导致加速各家企业进入商业地产的情况来对冲了,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这其实是一个好事。”
篇8
保有15个人左右的精干设计团队,ATTO始终坚持以INOVATION和CREATIVE为理念,不断探讨可持续设计与人本主义设计,追求产品与服务的一体化,实现消费者体验与需求的最大化。作为本年度京交会上韩国推介团成员之一,ATTO CREATIVE DESIGN COMMUNE公司的代表理事元硕喜接受了《设计》杂志的专访。
元硕喜向记者介绍,作为一家通过多样的产品与服务开发来开拓未来市场,创造新的消费者体验的整体设计企业,ATTO以内部附属设计研究所(IXD)的设计趋势研究与先行设计开发为基础,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UX/UI、多媒体设计等多样的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设计资源与量产经验。通过设计趋势分析、未来消费市场预测与对IT技术和设计创新的探讨,ATTO努力使自身转化为能够发掘新的商业模式与产品服务的综合性专业设计企业。更为难得的是,在广泛开拓市场的同时,ATTO坚持着企业的社会责任甄选产品类别,对于那些对社会不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产品(诸如烟酒类产品)的案子是不做的。
近年来,ATTO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遇到了不少机会,也有过不少挑战。但是随着与中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尤其是去年与广东美的集团合作进行的厨房家电的全套设计,ATTO在竞争中把强劲的德国对手PK了下去。通过京交会和工业设计博览会等诸多交流平台,ATTO认识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和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他们相信,凭借着其在韩国家电设计领域积累下的多年经验,能够为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提供新的设计资源和协作。
DESIGN:ATTO的公司规模有多大?
元硕喜:现在是15个人,在韩国的设计企业中算规模中上的。ATTO设计对产品的完成质量和要求都很高。相对于数量,我们更强调质量。
DESIGN:ATTO的设计师的都来自韩国吗?
元硕喜:大部分是韩国人,多有海外背景。为了全球化考虑,将来会吸纳更多国际化的人才。
DESIGN:你们选择设计师的标准是什么?
元硕喜:要有创意并且热爱设计这个行业,尤其是产品设计领域,团队合作能力也很重要。我们寻找的是会讲故事的人。
DESIGN:中国的设计和韩国的设计有什么样的差异?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元硕喜:中国的设计发展的很快。中国本身文化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的设计并没有发挥得很充分,现在的设计跟西方已经相当接轨,但是并没有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怎样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中国如果能够进一步地在设计上开发自己的固有文化,将来会成为世界设计界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邻国的设计师,我们目睹中国设计的发展速度,很有危机意识。希望将来能与中国设计师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一起向世界展示东方的设计力量。
DESIGN:ATTO的设计流程是怎样的?
元硕喜:相对于产品外观、装饰等表面上的东西,我们更重视设计的本质概念。设计流程一般是把概念和设计构想阶段放得最长,相对于韩国同类的公司,我们会画非常多的草图。与其说出很多漂亮的造型,不如去开发设计项目最本质的东西。同时,设计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消费者的关注点对于设计来说也很重要。设计很像是一种沟通工具,我们要做的不是设计师喜欢的设计,而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设计。
DESIGN:北欧一家设计院校设有“讲故事”的专业,ATTO会不会去参加欧美的活动,寻找一些海外人才以及开拓欧美市场?
元硕喜:欧美的设计非常成熟,而且设计市场也几近饱和,所以未来的市场开拓重点还是在亚洲。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以中国为主,并向周边的国家,如印度、越南这样的设计力量新兴国家来进行项目合作。ATTO非常关注中国高速的发展,中国现有的和未来的市场在我们的业务量上都能占到1/3的份额。
DESIGN:以ATTO的规模,最多会同时接多少案子?
元硕喜:我们最重视的是设计品质,所以不会一味接很多案子。通过自身的调整筹划,一般一个月做一个案子,尽量不重叠。ATTO的设计理念是“做好的设计”,不会去接如烟酒类的不会对社会有正面影响的产品的案子。
DESIGN:针对消费者的需求,ATTO会做什么样的调研和测试?
元硕喜:我们内部有一个部门专门去研究设计趋势和消费者分析,每年都会出年度分析报告。针对具体项目,在项目的最初阶段我们会做消费者调查,有可能是ATTO自己做,也可能会交给专门的调研机构去做。我们以这些调研数据为基础,做出有逻辑的设计,结果才能产生与消费者的眼光一致的设计。
DESIGN:公司发展至今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元硕喜: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在中国的市场开拓。除了专业上的准备,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中国这个大的文化体,以及中国的消费者。
篇9
创始人富有远见,且极具控制欲,因为如果想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就必须掌握控制权 在互联网领域,技术占据着话语权,所以掌握此的极客们通常是老板。而且极客学习基础商业知识要比商业人士学习基础科技知识相对容易
创始人担任CEO时,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家掌握控制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投资人一直掌握着控制权,但现在的趋势是创始人日益开始掌权。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现在也正迎合这种趋势,给真正伟大的创始人以支持。这些创始人坚信自己富有远见,所以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将控制权交予投资人指定的职业经理人。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做法是对的。那些创造了数十亿美元价值并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公司,许多都是创始人自己担任CEO。
历史上,硅谷对此的传统看法是,开创能力以及引领公司达到一定规模的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根据这一观点,最初的创始人通常会被职业经理人取代,因为职业经理人会使其生意更具价值,所以此举是双赢的。著名风险投资家Kleiner Perkins就是此观点的代表,很多VC也将其奉为圭臬。
改变始于“网景时刻”。网景于1995年上市,它获得了来自Perkins的投资,后者指定Jim Clark担任CEO。后来,网景成为了微软的标靶,最终在竞争中失败,并以极低的价格被AOL收购。这让另一位创始人MarcAndreesseen免不了会想:如果我当CEO,是否能拯救网景?Andreesseen随后找到了热衷秩序的Ben Horowitz,接连创立了Opsware公司和Andreesseen-Horowitz投资公司,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两人的合作可谓彻底颠覆了Perkins的观点。投资人开始喜欢支持一个愿意长期担任CEO的企业家。
对于投资人来说,交出那么多控制权是一件不那么舒服且反常规的事,但其实是非常明智的。创始人中有很多人能掌控从初创期到上市到公司扩大规模再到最终成熟的整个旅程,他们也有强烈愿望这么做。投资人们可以从中将他们甄选出来,并给予足够信任。
Andreesseen和Horowitz的组合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这意味着创始人的远见、极度聪明、决心与严苛,需要搭配懂得把控方向,知道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做交易,如何与投资者合作、扩大公司规模的生意人。
篇10
关键词:创造、需求
参会嘉宾:
陈晓晖 湛庐文化总经理
李 力 诺维信(山东)创新与发展中心总经理
蔡国良 益普索中国区研究总监
何春晖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高级审查员
杨新英 菁英祥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张 帆 北京天方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建红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监
傅 强 智囊传媒总裁
主持人: 冯宗智 《新远见》总编辑
您的企业是否面临这样的窘境:别人公司的产品大卖甚至供不应求,而自己公司的产品却销量不佳甚至无人问津?您对此一定很困惑,类似的产品,同样的努力,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同?原因很简单:别的公司抓住了客户最核心的需求,而您的产品却没有!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无论是那些要做优做强的大企业,还是追逐创业梦想的中小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消费者的品位不断提升、对产品需求不断变化,只有成功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掌握 “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
需求有时候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善于发现市场尚未挖掘的需求,进而满足它,才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创造需求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也是企业开启未来的钥匙。
究竟需求应该如何创造?在创造需求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哪些关系?本次沙龙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给转型中的企业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企业的最终价值就是洞察客户需求
主持人:无论是我国现在面临的外需转内需的变化,还是各种资源过剩的现状,创造需求都是必要且必需的,请大家结合现状谈谈对需求的理解?
李力:我们公司最高管理层认为“八点钟市场”的火车头是中国,为此我们提出了所谓“战略要地”的概念,并在山东建立了“山东创新与发展中心”,我们把这个创新中心画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诺维信、客户及政府。提到需求这个话题,我认为需求不是你到客户那里去问他们需要什么,而是你对整个业务环境、对大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来的结论,这个结论可能是客户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我们到了山东以后做的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东西,因此,了解客户需求的难度是很大的。
杨新英:企业对需求的响应不能太超前,否则会有很长等待期,付不起等待成本就成了先烈,最好是企业比客户需求早半拍。过去需求集结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有效供给,需求集结也不容易,但有了移动互联网,情况大变,例如网络团购,在前工业时代就做不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空间、需求、供给的概念完全变了,人们的商务习惯和生活习惯都会发生重大改变,透彻理解长尾理论,适时发现需求集结、精准恰当的挖掘客户需求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商务核心。
何春晖: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满足别人的需求。如果在中国申请专利,我们局是唯一的受理局和审批局,它从成立到现在的主要职能是专利审批,从明年开始我们专利局本部的工作职能要进行一个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是有需求的——国家在经济转型期间需要政府职能对经济转型有技术方面的支撑,配合现在大数据互联网,我们现在在往产业战略分析的方向走。
基于我们专业的独一无二的数据库,我们给各大部委都做过研究,但是我们感觉我们的行业分析不是很落地,我们怎样满足各行业及部委的需求,使我们做出来东西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一些行业有很到位的指导?我们做成什么样没有检验的东西,政府在做决策和定位的时候如果能从价值方面来导向的话可能更有效力一些,这是我们目前缺失的东西。
蔡国良:益普索是专门做市场研究的,就是帮助客户去了解他们的客户需求。我们给企业做的需求调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研究,比如客户推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是不是被用户所喜欢,品牌推广的效果怎么样;另外一种是探索性研究,这是一种小趋势研究。很多客户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更希望从量大的角度来看,比如80%的人喜欢或不喜欢一种东西,但往往我们创造需求是从小趋势看到的,这种数据通常是在5%以下,小数据蕴藏着大趋势。
如何创造需求,我觉得所有的需求,都是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的。这种需求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被我们发现,但是并不能被创造,满足客户需求还是得从人的基本需求去出发,从基本需求上去寻找不同于现在的解决需求的方式。
徐建红:需求这两个字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定义客户,然后再定义需求,如果他不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意他的需求。我觉得创造需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创造需求某种程度上就是整合需求,比如iPhone就是把好多需求整合在一起,让客户无法逃脱的喜欢。
客户需求分很多种,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刚性的有软性的,有的客户愿意为之付钱有的则不愿意。需求应该更多地定位在发现和引导上,客户想付钱的我们认真做,不想付钱的我们就先放一放。但是不管怎样时机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做“先进”不要做“先烈”。
张帆:我认为客户对任何产品都有最主要的功能需求,这种第一需求是最重要的,比如洗衣粉的首要功能就是洗干净衣服,至于环保等其他功能要放在后面,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人类的需求就几大类,创造一种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可以随着客户的变化寻找不同的共鸣点,然后找到一个更契合的细分市场。公司及时调整战略,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创造需求的目的是减少麻烦,但是创造需求很多情况下会增加新的麻烦,我家现在的洗衣机我不会用,因为以前只有两个按键,但是现在却有很多。成功的产品是卓越的功能乘以感情因素而不是加上,现在很多产品追求卓越的功能,但是功能不等于需求,功能是不变的,变化大的是感情,怎么让卓越的功能同消费者产生共鸣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的。创造需求的目的是减少麻烦,但是创造需求很多情况下会增加新的麻烦,我家现在的洗衣机我不会用,因为以前只有两个键盘,但是现在却有很多。成功的产品是卓越的功能乘以感情因素而不是加上,现在很多产品追求卓越的功能,但是功能不等于需求,功能是不变的,变化大的是感情,怎么让卓越的功能同消费者产生共鸣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的。
陈晓晖: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不同,需求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它们主要有三个核心的不同:一是消费者有问题需要解决,二是消费者希望能够迫切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并愿意为此买单。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是需求的层面,否则仅仅是需要的层面。
需求和改善也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当改善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时候以后我们可以说产生了一种新的需求。在《需求》这本书里有一个45度精进曲线,是讲怎么才能够持续不断地保证快速迭代、增加的,在发现新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我们不断地进步从而把竞争者甩到后面,持续保持领先的优势,这更多的是改善的过程而不是发现需求。
我认为《需求》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明确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需求,很多创业者都说我发现了某种需求,很多时候仅仅是需要而已,构不成商业价值。这本书第二个价值是它告诉你当发现了需求以后要做什么才能去满足消费者这个需求。我们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一个idea的阶段,其实到最后的商业成功有漫长的过程。《需求》这本书的第三个价值是,里面有大概19个值得借鉴的新案例,比如奈飞、雀巢咖啡胶囊、zipcar、欧洲之星等等,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其中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经验企业都可以直接拿来用。
傅强:客户的麻烦和客户的抱怨都是大需求或小需求的引爆点,我们需要去不断寻找并给予解决。用德鲁克的话说,企业最终的价值是要洞察需求,否则企业的根本定义也就不存在了。对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客户的客户,你的需求是奔着你的客户去的还是你客户的客户?客户不单单是给你钱的那些人,更大程度上是给你客户钱的那些人。关注客户的客户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商业实践更丰富,因为你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你的客户,还有你的客户的客户。第二,关注你客户的客户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已经上升到利益相关者的层面而不仅是钱的层面,这样产业链就会是更丰富的商业生态环境,而不是单纯的交易环境。因此我们在探讨需求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强化的是客户的客户。
平衡创造和模仿
主持人:无论是创造需求还是学习别人进行模仿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那么创造需求和模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企业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创造需求?
李力: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去跟客户的客户去联系,但不是每个客户都意愿我们通过其市场部了解并讨论其下游产业和客户,他们不愿意一个供应商过多的介入到他们的价值链中。客户认为,当你了解到它的价值链,它的议价能力会受到威胁。企业可以通过别的方式了解客户的客户,但是当你了解客户的客户的需求以后不要给客户不安全感。
关于创造需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重视。我们这个行业很多大学教授花了十年或者更多时间去研发一个产品,但是这些很容易被抄袭,天长日久没人去愿意做创新了,这会严重影响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的创新水平,但专利本身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
何春晖:确实刚才李总说的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知识产权一定是要保护的。说到创造需求,很多中国企业看到一些国外或者本国的产品做得非常好,就开始进行模仿,因为需求本身已经存在了,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从法律的角度上说这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模仿、合法规避,模仿的最低限度是不侵权,我们还可以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使模仿变为创造,让瓜分需求变成创造需求。
杨新英: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需求集结和供给集结。在创造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技术等方面向国外学,但是国内的细分市场可能还没有发展起来,这就导致需求超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中国国情。我国现在的需求现状从宏观来说,有一批人的消费已经基本饱和,他们都有购买力,企业要对这群人下大功夫,充分挖掘他们的需求并予以满足,在这方面国外奢侈品进驻中国的经验可以值得借鉴。
创造需求可以允许失败,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做一件事的时候预先想到的和实际情况会不一样,面对未来,在已知的领域内经商要守道,在未知的领域内能做到尽力就行,创造需求是需要也是允许人们失败的。
陈晓晖:关于创造需求,现在有这样一个技术推动:大数据。我们以前认为数据多就是大,但是现在发现数据全才叫大。大数据给我们创造客户需求带来了很大的价值,当你把全集的数据集中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些趋势判断。这在票房预测等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大数据的一个核心应用就是预测,你把很多数据集合可以判断在某个领域或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这就为我们判断客户需求甚至创造客户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傅强:我个人认为,如果企业不去创造需求就没办法存活,如果企业不把商业价值做出来就没有机会立足市场,创造需求是很多企业的核心作用。
对一个群体而言如果每次都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就会成本过高,对于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用沟通的方法、用设置话题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我们可以把300个妈妈放到一个社群里,观察她们在买奶粉时的观点,然后对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客户放到社群中去做需求的引导,可能是以后客户需求挖掘的重要形式。客户的需求不单单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还要给客户自己参与、自己创造需求的机会,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