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业态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美国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1、社区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完善
美国社区商业和服务业是顺应城市住宅郊区化而发展起来的。社区商业中心的主要形式是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和相关知名连锁企业,同时还汇聚着各种不同规模、不同业种的专业店、专卖店。由于美国土地辽阔,居住人口密度不高,社区具有相对独立性,社区内便利店、快餐店、特色餐饮、洗衣店、美发店、快递服务、票务服务、邮局、银行网点、ATM机、文具店、宠物服务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网点较为完备。其中,社区家政服务内容广泛,包括送饭上门、送医上门、定期探望、紧急救助等。社区银行通常规模较小,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并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2、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
由于美国老年人口数量众多,他们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推动了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的发展。医疗服务方面,美国社区医疗资源配置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通常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医生,居民就医时,通常先找家庭医生,如需专科服务,则由家庭医生转诊到有关医院进行诊治,诊治及时高效。养老服务方面,社区除了配置养老院、收容所的基本养老设施外,还普遍设立老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养老午餐,为老人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同时,社区还为老人提供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包括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社区已经形成了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3、政府高度重视对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美国历来重视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1974年,美国颁布实施了住房和社区发展法案(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并在此后的30多年内以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HCD法案要求美国各届政府不断以政策扶持、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地方社区建设。HCD法案之后,联邦政府又设立了CDBG(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专项资金,支持城市范围内的社区发展,支持范围涵盖社区公益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建设、社区就业促进、弱势群体保护和扶持以及社区规划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美国各州、市政府也安排专门资金配套使用CDBG项目下的联邦投资。在社区管理上,美国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共同推动社区商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其中,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其中涵盖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并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州(省)一级政府通常在联邦立法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社区商业发展执行计划,偶尔也实施有针对性的社区商业开发项目。市(县)政府是美国最基层的政府,也是社区发展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主要负责联邦或州(省)制定的社区发展项目的落实,为本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
二、美国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借鉴
社区服务业,主要分为公共业和商业化服务业。其中,公共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为主,强调服务的基本保障功能;社区商业化服务由市场主体提供,主要为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生活方便的需求及部分居民对于提高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便民利民功能。
1、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
生活服务业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从美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实践看,主要是积极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是传统的人口大国,社区生活服务业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更影响着我国就业的扩大、内需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在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首先,积极制定和修订生活服务业各行业的准入标准,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生活服务业领域的自主创业,推进生活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生活服务供给体系。同时,依托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公共事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集约化布置生活服务网点,为周边居民集中提供优质、便捷、放心的各类生活服务,促进生活服务网点的合理布局。
2、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社区发展的职责定位
从美国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在本国社区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借鉴其成功经验,我们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发展中的工作职能。一方面政府要科学制定规划,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动社区发展。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行政命令、包办代替为服务、引导、监督,建立政府与社区的长期沟通渠道,为社区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明晰政府各部门的责任,通过规划、政策、资金、法规等手段,切实形成推动社区发展的合力,使社区商业、服务业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得到利用。
3、加大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
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社区生活服务业主要是公益和非营利性质的,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在社区建设上的投资比例。与此同时,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鉴美国政府的投资经验,尝试通过贴息、补助、公建民营、共建共用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
篇2
【关键词】首都;零售业态;对策;措施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
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上表1所示,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年都在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表2所示,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到2008年,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58.7亿元上升到4589亿元,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13.10%以上。显示出首都零售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首都各业态现状分析如下: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动摇
其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型百货商仍将向大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发展,并从数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
2.连锁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市的优质、廉价和便利等特点赢得了大批消费者,它的发展机遇在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与低费用。
3.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日益完善
专业店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专卖店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随着北京市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城市中发展的日益成熟。
4.仓储式商场迅猛发展
北京1995年就有仓储式商场四十多家,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
5.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商店面积小,营业时间长、顾客自我服务,可以随时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市逐步兴盛起来。
6.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7.大型购物中心呈良好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分布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在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首都乃至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
1.业态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北京市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北京市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
北京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运作很不规范,影响业态优势的发挥。由于运作不规范,我国城市的零售业态难以发挥在经营管理、价格、服务和消费者忠诚等层面上的优势。
4.业态变革不深入,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模仿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变革还很肤浅,主要是引进国外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仅仅在形式上紧跟国际流行趋势,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5.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以及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
北京市有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对于解决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方面无所适从。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习惯等文化差别大、人们的消费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在经营上,零售业态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和以高需求量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等多业态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各种业态全面发展,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一直处在零售业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店开始让位于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连锁超市将逐步确立其领导地位,而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则将成为北京市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二、首都零售业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首都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需从城市布局、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业态的渗透和融合。在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应把发展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便利店放在优先地位。当前连锁商店的发展重点,应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以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店铺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有着很大的顾客群体,应积极发展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北京市市场状况恰当。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带动首都经济发展。
3.努力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性、全面性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迎合现今的消费习惯。
4.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
如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趋势,大众的消费观念也由走进商场逐渐转为在家便可购物的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优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使其成为一种便民利民的购物方式。
5.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便利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业态。目前重点应该是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势把农贸市场改造为现代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
6.区别不同业态,确定适宜的规模和区位,使商业业态布局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商业业态的选址布局及规模要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要结合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按照三级商业中心不同的规模、功能、市场定位和商圈范围,调整各种业态的布局。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重点向三环、四环路间及四环路以外的居住小区和郊区卫星城发展;地区级商业中心及居民密集区、新建小区大力发展食品超市;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在居民居住区和交通要道发展连锁便利店和24小时便民店;大型连锁集团、百货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在市级商业中心、繁华商业街区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向城市周边及卫星城拓展,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布局均衡、资源优化和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调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2002,05.
[2]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时代,2005,23.
[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数据,2006,09.
[4]多业态经营成趋势[J].现代商业,2006,02.
[5]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6]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J].商场现代化,2008,09.
篇3
纵观近几年《财富》全球500强行业结构的变化,零售业领域的明星企业愈来愈展现出夺目的光彩。1997年度、1998年度有4个零售企业入围,到2000年增加至11个,而营业收入增加了5581亿美元。零售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2001年营业额2200多亿美元的沃尔玛去年荣膺世界500强首位,使多年占据这个位置的通用电气不得不屈居第二。这件事被舆论普遍认为是商业为王的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国际零售业态不断演变并呈现以下趋势:
业态的多元化与融合化并存。经过多次流通革命,西方零售业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超市这两种业态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的零售经营体系,除这两种主要业态外,目前还有以下4种类型:一是以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二是以大型超市为核心,在城乡结合部或高速公路边、连接众多专卖店的规模化购物中心。三是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包括餐饮、娱乐、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这是大中城市主要的一种零售业态。四是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在零售业态多元化同时,从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零售企业往往经营一种以上的业态,全球零售行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2~3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5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 零售业态融合化日趋明显。
并购重组推动零售业规模大型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际兼并浪潮在传统的零售业领域表现突出。比如著名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超市集团近年就以并购形式先后收购了德国、英国和日本的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法国两大著名连锁超市集团家乐福和普洛莫代斯宣布了其合作计划,组成世界上仅次于沃尔玛集团的第二大连锁超市。显然,以收购的形式进行国际扩张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专业化与差异化。产品的差异与消费需求的不同推动了西方零售业的专业化,其以其独具特色的营销锁住了部分消费群,其市场前景看好。
连锁化经营成为零售业主流。从世界零售业50强的排名来看,以连锁化经营的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已经在国际范围零售业态经营方式内独领。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西方零售业业态的演进特点对我国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其预示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零售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零售业成长空间巨大,业态多样化大势所趋。过去5年间,中国的零售市场以7%的年递增率快速增长,成长速度快于其他任何新兴市场。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零售业百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达2300多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2.5%。另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预测,2002年中国零售业销售总额将保持10%左右的强劲增长。受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者日趋富裕的推动,中国零售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到2010年,整个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7000亿元人民币。这预示着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十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具有巨大的整体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此外,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自1995年以来基本上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 然而国内大型的零售企业其主要市场份额还是集中在城镇,这无疑对零售行业而言也是一个利好。
我国零售业的飞快发展也推动了国内零售业态的多元化进程,目前,我国超市业态类型已经由原来千店一面逐渐分化出不同种类型,其中包括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百强中69家超市公司,只经营一种业态的企业只有18家,其余51家企业都采取了多业态的发展策略。如上海联华有标准超市、加强型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4种形式,并计划发展折扣店;上海农工商有标准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并计划发展专业店;上海华联今年也在超市的基础上开出了便利角,成为一种新的复合经营方式。随着零售业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连锁超市的业态类型将会继续推陈出新。
零售业规模将会逐渐扩大,并购重组力度将会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日趋扩大,根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的调查,2002年上半年中国连锁企业销售额前30名中,继续名列全国首位的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81.21亿元,店铺1421家,销售额与店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7%和39.6%。调查表明,前2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比去年同期增长59.24%。其中,店铺增长超过100%的有3家,分别是上海农工商贸超市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和三联商社。此外,北京物美商业集团公司和江苏南通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公司店铺数的增长率也都超过了90%。然而在过去10年~15年间,中国的零售业总体市场依然高度分散,前50名企业仅占有不到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2001年零售百强总销售额不到全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的10%,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与国际零售“巨鳄”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即使大,如联华,无论规模、资金,还是管理、技术,都有不小的差距。沃尔玛在2001财年的营收为2198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联华超市2001的销售规模为140亿人民币,营收仅为42亿人民币,为沃尔玛的1/400。假设3年~5年内联华的规模达到沃尔玛的1/10,其市值至少将达到目前的30倍。因此如果没有规模优势作保证,没有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态势下,何谈生存的机会。在面临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即将大规模进入国内的形势下,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行扩张是必然选择。零售企业规模化的进程使得我国国内连锁企业领域大范围的联合、并购活动非常踊跃,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跨区域布网点、合作、兼并的案例,我国连锁零售领域的产业集中度有越来越高的趋势。2001年上海华联超市与西单商场合作进入北京市场、北京超市发与天客隆合并组成新的公司、深圳民润收购广州岛内价、珠海新七星。特别是华润集团出资4.57亿元收购深圳万佳,开创了大资本进入中国连锁业的新局面。2002年,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继续延续,今年7月,上海联华出资2.1亿元收购杭州家友,华润进入江苏苏果,同样显示出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跨地区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资将在国内零售业发展与重组中起到重要作用。商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由于我国零售市场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外资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到2001年底,实际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达300多家。从单店到连锁、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从零售到批发、从沿海到内地,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它们已开始构筑在中国全面经营的格局。到目前为止,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零售巨头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进军中国市场: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计划到今年底门店数增至20家,3年内达到100家;家乐福已在中国开办27家分店,还有数10个网点的筹建工作正在接触中;麦德龙已开网点9家,在建6家,预计到2005年达到40家门店的规模。普尔斯玛特、易初莲花、欧尚、乐购、好又多等,也在不遗余力地加速分占中国零售市场的大 “蛋糕”。外资连锁零售商加快了在华扩张的速度,一方面给国内零售企业经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推动国内零售业业态的创性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对国内大中城市的零售企业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合资建店是目前外资零售业进入的一种主流模式。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外资必将在中国零售业并购中发挥巨大作用,我国零售业也必然成为世界零售巨头收购兼并的重要目标。
百货业地位将逐渐下降,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零售业主流。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百货业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少,连锁超市正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居中国零售百货业龙头地位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公司,2000年将“第一”的座椅让给了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中国零售业50强中销售增长呈负数的10家企业中有9家为百货店,北京王府井百货股份公司、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公司、广州百货大楼等,这些曾在零售行业声名显赫的大型零售店的增长率均为负数。从全球零售业50强及中国零售业50强的最新排名中也可以看出,单一业态的发展已逊色于连锁超市。虽然目前百货业态在我国商业企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衰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大型连锁企业以迅猛之势正逐渐取代百货业,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并成为零售业的主流。
相关链接
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
篇5
[关键词]零售业态 需求 赢利模式 创新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我国的零售业态可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如何?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作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分析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新型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局面已不存在。同时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百货公司的衰落主要是由于:(1)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2)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药品等,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3)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等,抢走了综合百货中部分软百货市场。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
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有数据表明,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同时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米~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主要原因有:(1)工业化使得城市人口越发密集。消费者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消费者对个性化、便利的需求渐渐产生。(2)经济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我国不少大城市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人们消费方式和意识改变,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应运而生。其最鲜明特征就是便利性。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 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 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主流业态。在我国,很多地区现已具备这种业态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因素。我国GDP年增长率10%以上,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全国居民储蓄存款额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必将迅速成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已经不是单纯购物,而需要更多娱乐等其他因素在一起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享受。因此更增加了人们对大型购物中心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第二,交通状况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向郊区延伸,我国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2.4%,迎合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上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多,为郊区MALL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有数据表明,2003年~2006年是中国私家车膨胀的时期,人们的外出半径将达到60公里~130公里。私家车已经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到郊区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消费成为可能。
第三,都市计划观念的引进的影响。我国从国外引进“使用分区管制”的观念,将土地使用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使用分区”,又将每一种分区内建筑物的使用业种加以规范,使得大型的商业空间(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开始出现。
第四,零售手风琴理论体现。在零售手风琴理论中,认为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品种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反复的过程,每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不同的零售业态。按照这一理论,美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可看作是:杂货店(综合化)――专业店(专业化)――百货商店(综合化)――便利店(专业化)――购物中心(综合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也呈现了零售手风琴理论的发展态势。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主要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有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网上零售商之一的“当当网”,2005年总销售额为1.2亿元人民币,其中网上销售占8000万元,整体业务的毛利率为25%。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全年可实现2.4亿元的销售目标。据eBay易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邵亦波介绍,目前每天有300万人在eBay易趣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据统计,eBay易趣上的卖家每5分钟卖出一幅国画、每4分钟卖出一个名牌打火机、每3分钟卖出一块手表、每1分钟卖出一张邮票收藏品、每1分钟卖出一部手机、每30秒卖出一双运动鞋、每30秒卖出一件首饰、每10秒卖出一件T恤。
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表现在:(1)地段不受制约性。相对于传统有形店铺而言,对于门店选址、地段、商业网点资源都不受限制。(2)经营成本的节省。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无店铺零售通常先订货后采购,能够省却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交易成本,带来消费者、商家双赢的局面。(3)风险较小。对于个人来说,网上商店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运转比较灵活,即使遇到风险,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4)适应了网络时代人们便捷购物的需求。北京了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此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上网人数首次突破人口总数10%. 此外,报告也指出,中国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1700万人.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以年轻人为主,乐于尝试各种新的购物方式,并希望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购物方式。(5)网上支付手段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购物支付。(6)无店铺销售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可以对产品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可以对一个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详细介绍,这是商铺这些传统渠道做不了的。
但同时无店铺销售模式仍存在致命缺陷:(1)物流发展的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无店铺销售需要较高物流配送功能。(2)网上支付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现金交易及邮汇较多,电子货币应用及其安全性有待提高。(3)商业信用的缺失。不少企业与个人为谋求短期利益,无商业道德,信用缺失。(4)消费者受传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影响,大多数顾客购买商品还是相信眼见为实,尤其是在挑选大件物品的时候,都喜欢货比三家,而对无店铺销售的商品质量和货款支付的可靠性有一定顾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7%的网民经常访问购物网站;32.5%的网民有时访问购物网站;37.8%的网民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网民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操作方便和寻找稀有商品。网上购物中排前列的商品依次是书刊、电脑及相关产品、音像器材及制品、生活、家居用品及服 务和通讯产品。在支付手段上,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占24.4%;采用网上支付的占37.9%;采用邮局汇款的占18.9%;采用银行汇款的占18.1%。该信息也充分表明了无店铺销售良好的现状及有潜力的发展前景。
无店铺的发展可采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价格优势,促进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定制,吸引顾客的购买;加大信息,减少商家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第三方企业和个体的监督,提高商家的信用等。
6.外资零售企业的加入加剧了零售业态的竞争
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态已呈现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主要原因在于:(1)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3)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
随着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将会加剧,零售企业如何在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与良好的效益,选择适合于各零售企业发展的策略是关键。
二、我国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1.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
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即零售企业应做好市场调研(零售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状况、市场机会、消费者购买需求、文化习俗等的分析)、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战略营销工作,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哪些目标顾客群及经营的定位,将决定了零售企业业态及如何经营。围绕这一战略方能进行其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地理定位、商品组织筹划、价格策略、服务方针以及技术保障等。
2.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3.零售企业应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
为了更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应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对零售方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
4.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赢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赚取溢价”。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的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赢利模式的关键。
同时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业态的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零售业态的健康和谐发展,将有赖于零售企业的战略意识及正确的竞争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天福: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6,5
[2]包红霞:我国零售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5.3
[3]李刚: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八期
[4]无店铺零售挑战传统百货,省略,2007~1~4
篇6
大商业向购物中心连锁转型
该公司董事会秘书李翠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此前,中商股份做的是大商业,包括酒店和批发等业态,给人的感觉是综合型公司。”但在研究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加入WTO后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并在对国外先进商业业态进行考察后的基础上,中商股份发现目前国内发展潜力、增长速度最快的业态是大型综合超市和以百货为主体的大型购物中心,于是树起了以“北京华联商厦”为大旗发展购物中心连锁的战略。
“中商股份以前是国内贸易部属下的商业企业,北京华联商厦就是其创造的牌子,现在归北京华联集团所有。”李翠芳说,中商股份为实现连锁经营、统一形象,已申请成为北京华联集团的成员单位,可以用“北京华联商厦”的招牌,使公司名称跟发展目标一致,进行连锁扩张。据悉,中商股份一方面进行收购或新设购物中心,另一方面在处置公司原有与购物中心关联度不大的资产。
迄今为止,中商股份在北京、成都、呼和浩特、郑州已有4家购物中心。前不久,中商股份与洋浦万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出资5000万元设立的广州华联商厦有限公司又在广州中旅商业城开门迎客,该店1至9层,建筑面积为45000平方米。经过调整,中商股份以购物中心为主业的框架结构已经形成,今后将一边整合现有资产,集中资金优势,发展购物中心,加强公司主营业务;一边则提高单店创效能力。据该公司2002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商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为1800多万元。
原第三大股东撤出
刚刚于去年11月上市运作的华联集团属下另一旗舰――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更名为“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董秘牛晓华在电话中向记者确认,9月23日公司已经正式拿到了营业执照,“我们只有一家百货,但主业做的是大型综合超市,为了(跟改名后的中商股份)区别开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公司名称工商变更手续。”
篇7
电子商务及网购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颠覆了传统的商业业态。在现代电商蓬勃发展和传统商业持续萎缩的背景下,本土连锁企业应如何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已成为决定传统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峻现实问题。传统与现代融合,“线上与线下”同步,发挥自身品牌、渠道及市场优势,借助电商网络化信息平台,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传统连锁商业重新赢得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
电子商务;移动电商;连锁企业;对策
1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影响
2013年,是传统商业持续萎缩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传统商业业态与现代电商网络分庭抗衡最突出,并形成具有历史性标志成果成果发展的重要转折年。
1.1传统商业业态发展速度与规模放缓,出现负增长
1.1.1增长速度与发展规模连续放缓
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较上年放缓1.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年下滑,成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同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9.1%,增幅较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创1999年以来最低增速。
1.1.2市场扩张收窄
2013年,包括百货业态、大型连锁超市等商业业态发展步履维艰,新增门店数量减少,并减和关张的面店数量不断增加,市场扩张不断收窄。根据广东连锁50强数据统计,大型连锁超市业态从2010年以后,呈现增长放缓现象,并出现销售总额和门店扩张数负增长的格局。不仅本土连锁企业如此,包括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国际零售企业们也纷纷在华放缓发展脚步。
1.1.3传统商业效益下滑,纷纷倒闭与转型
在营收下滑,人工、铺租等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在新型电商零售业态的围追堵截下,传统商业企业效益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倒闭或寻求转型发展。以图书行业为例,先有当当网与卓越亚马逊的价格大战,后有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的强势加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实体书店难逃恶运,各地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陷入了倒闭潮。包括广州三联书店、上海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以及北京光合作用书店、风入松书店等纷纷倒闭。而受电商冲击不仅是图书,包括苏宁、国美等大型连锁企业也难以幸免,同样面临营收减少、效益下滑、门店关停削减等经营困局。
1.2现代电商飞速发展,网购市场突飞猛进
1.2.1网购增长速度与发展规模快速增长
与传统商业不同,电子商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不断刷新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发展。随着电商企业服务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网购的信任度与依赖度与日俱增,网购客户群从年轻主力消费群体逐渐扩张至高年龄层,从城市扩展到乡镇农村,并呈现出从低消费、低频率到高消费、多频率演变的发展趋势。根据《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比2012年的8.5万亿增长29.9%。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2.8%,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04%。电子商务交易总额5年来翻了两番,网络零售交易额5年来平均增速达到80%。
电子商务正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实体消费行为开始向线上转移,并每年以6000亿的规模增加。2014年的网络零售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786万亿元,增长55%。电子商务给社会生活带来颠覆式的影响。
1.2.2移动电商井喷式增长
随着塞班symbiam、苹果iphone、安卓android等手机客户端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手机支付手段的不断完善,移动电商出现井喷式增长。相对于传统电商,移动电商让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整个网络的信息及服务,并轻松地在移动平台上实现记录、搜索、购买、下单和送货的一站式体验,为手机一族建立更智能的立体式购物环境。
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2325亿元,较上年965亿元增长141%。移动电商用户约3.8076亿人,较2012年的2.505亿人增长52%。支付宝统计,仅“双11”全天,支付宝实现手机支付笔数高达451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笔数的24.03%,支付金额突破113亿元,堪称全球移动支付的最高纪录。移动购物已成为一股力量,正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方式及生活消费方式,并不断推进电商的创新发展,成为未来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一次大迁徙。
1.2.3电商发展推动了传统商业业态转型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普及,尤其是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技术终端费用及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的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网购队伍当中。此外,电商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稳定后,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延伸,向县域乡镇及广大农村拓展,加快推进了网购市场扩张。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用户规模已达3.12亿人,同比增长26.3%。
由于电子商务的崛起与冲击,传统商业业态不断陷入困境,除收缩战线、缩减员工、关闭门店以减轻经营成本外,向电商网购市场进军,实施“线上市场”的战略,实现业态转型成为多数传统商业企业的首选。目前,国内百强连锁企业中已有六成以上的企业进军电子商务。而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玛更是不惜重金,大举投资移动和互联网购物领域。2011年,收购了12家电子商务公司;2013年,沃尔玛线上零售额增幅达到30%。通过转型实现丰厚收益的还有京东商城,2013年5月,经营亏损接近6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京东集团,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每股定价19美元,加上腾讯认购的股权,京东美国上市共募资30多亿美金,市值高达260亿美元,成为市值仅次于腾讯、百度的第三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美国最大的一单IPO。
2 本土连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现企业升级转型发展,已成为本土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选择。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区,广西本土连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就电商市场,尤其是移动电商市场而言,一线城市发展水平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远优于中西部地区。以近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区域结构为例,以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实现了全国50%的交易额,而西部地区占比不到10%。
2.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仍显滞后
就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小企业,商业批零企业高于生产制造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受到自身管理水平、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滞后。据统计,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而在大型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销售的比例就已分别达到30%和27%。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电商企业的匮乏,对中小企业电商发展缺乏带动和示范效应,导致西部省区的电商发展相对滞后。
2.3物流配套体系亟待完善
我国尚未建立强大的超巨型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管理水平低,现代物流业发达程度欠缺,全国范围或更广范围的超量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电子商务物流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面对电商网购井喷、电商飞速发展,快递物流滞后成为电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6年,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时,快递每年业务量只有10亿件,网购规模500亿元;而到了2013年,快递业务量增长到92亿件,网购规模增长到1.85万亿元。巨量包裹倾泻而下,成为考验物流行业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的“试金石”。
2.4电商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在网络零售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网络消费覆盖面大、网店主与消费者隔空对话,沟通难免不充分,也导致电子商务投诉也在急速上升。西部地区电商起步晚、建设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电商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无论从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观念,都难以跟上飞速发展的电商发展需求。据人民网调查数据显示,有71.4%的网购者在过去一年中有过不愉快的网上购物体验。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各级消费者协会共受理网购投诉20454件,占销售服务投诉量的52.4%。分析对网购的投诉内容,集中在商品货不对板、商品有质量问题、快递变慢递等方面。如何借助传统服务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构建适合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电商售后服务体系,是确保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 本土连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面对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影响,在目前的市场和电商环境中,本土连锁企业必须正面现实,积极自动迎接电商的挑战,努力实现创新转型发展。
3.1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B2B体系建设
3.1.1构建企业小型化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营运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内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必备条件,是企业进行B2B和B2C的重要技术平台。连锁超市企业应通过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对超市的采购、库存、财务、销售、经营计划等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高效率。此外,为了实现连锁超市的网络化市场建设,还必须建立公司或企业的内部网,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通过企业内部网高效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交流,进行实时管理。
3.1.2建立以供应商为核心的后向电子商务,即B2B网络市场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连接供应商的局域网,从而实现连锁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协调、管理、交易等。通过B2B电子商务,实现以供应商为核心的后向电商市场,将连锁超市与供应商或相关客户的信息系统相连,完成相互协作、目标趋同的电商网络系统。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搞活效率,加强库存管理,优化商品结构、节约采购资金。此外,B2B电商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各企业内部的局域网来更新彼此的数据库或共享数据库,迅速进行信息交换,提高协作水平。
3.2积极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策略
发挥自身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线下资源,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挖掘“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策略,打造符合传统连锁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把传统零售业态和电商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通过自身门店线上和线下的合作,不同企业之间线上和线下合作,发挥传统连锁企业点多面广的市场和品牌优势,把企业的便利店建设成电商配送的物流节点,作为取货平台。这方面,苏宁易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苏宁把北京87家连锁电器门店作为苏宁易购的快递点和自主取货点,加速了苏宁店面与网购的融合,实现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的同步发展格局。而沃尔玛、梅西百货、百思买和希尔斯百货等在实体店中增加了网购设施,包括退货中心、提货点、支付柜台,甚至是汽车穿梭客服中心,实现了消费者可以在上班时间下订单,下班后去商场取货,如果不满意,现场还可以马上退换货的服务承诺。
3.3推进社区便利店的社区化和网络化进程
3.3.1推进便利店的社区化
发挥本土商业连锁企业在社区便利店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便利店实现真正的社区化融合。相对而言,电商的市场扩张和市场渗透,对社区便利店的影响和冲击有限。从电商网店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很难对社区小型的实体店构成大的冲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小型社区实体店在提升和维系特定消费人群的消费体验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便捷与优势。消费者在便利店的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买东西,不如说是进入一个社区中心,在那里获取和生活相关的社区资讯以及便民服务。换言之,现在的社区便利店,已变成一个社区的信息枢纽站,人们在这里逗留、消费、社交,休闲的意味远胜于购买诉求。
这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社区便利店的成功经验。面对电商的冲击,当地的7-eleven重新定位,明确地将目标客户锁定在13-30岁的年轻人。这类消费者群体对新的商品感到好奇,对购物环境、品质要求较高,对价格不太敏感。因此,便利店为社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便利多元和优质新生活形态服务”。为实现这个目标,便利店会在沿街落地窗的边上增加座位,提供社区化便民服务,即使在收银柜台这个狭小的区域,还要挤出地方安装咖啡机或销售一些现煮的食品。许多便利店还重新装修布局,减少货架占地面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此增加消费者社区化融合方面的体验。
3.3.2加快便利店的网络化
大力推进便利店电子商务社区建设,将社区优势与电商网络结合,发展社区网络超市,实现虚拟网店与实体店铺同步运营,实现便利店网络化。以社区消费者为对象,通过“线下发展”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无限性、交互性等特点,让便利店可成为电子商务的重点推荐商品展示平台,使虚拟销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发挥本土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点多面广的渠道优势,让便利店成为电商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中转节点,把便利店从传统的销售门店转为集销售点、展示厅、中转站、住宅配送服务网点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实物交接、代收货款、退货换货、住宅配送等增值服务。
由于社区化网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互信性和反馈性,网购消费者可以依托社区便利店网络,通过社区类网站成员间的彼此信任、适时的信息交流、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社区网站、社区QQ群以及微信、微博等社区交际平台,进行网购消费体验的互动和交流,甚至促成社区网站内社区成员间的交易、集体网购或线下团购。因此,对社区便利店“线上和线下”的网络化创新,需要从服务理念到整体运营战略再到业务流程,进行全新的网络化设计与再造。
3.4调整卖场销售政策及商品结构
在传统卖场中,受电商冲击最大的往往是非食业务。在生鲜品类方面,传统卖场的销售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销售呈显著增长的态势。电商对非食业务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非食品类商品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商品销售,有这样就更有利于网购销售;二是网购非食品类商品比实体店具有更多的选择性、更强的专业性、更高的便利性、更高的性价比。这些因素,使得网商在非食品类上的竞争力将全面超越了线下门店,这也让那些以非食品类为主营业务的门店销售受挫,效益下滑。以往,非食业务往往作为传统卖场的盈利增长点和营收主力军,所占比例甚至达到全部卖场的60%以上,这一现象正逐步被改写。适时调整卖场销售政策,优化卖场商品结构,增加生鲜、即食内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提升其质量、品质水准,加强食品安全管控,推行绿色无机高端品牌,实施“农超对接”式营销模式,实行食品溯源机制,加强生鲜、即食品品牌建设等,这些有针对性的、结构性调整策略,无疑是传统连锁企业今后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进一步吸引顾客、应对电商网购竞争的重要途径反而手段。
3.5加快连锁超市移动互联网建设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便捷运用,为商业模式营造了许多创新领域和遐想空间。本土连锁超市同样可以分享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机遇,适时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APP会员卡,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APP卡可以实现与超市二维码设备对接,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取得有价值的顾客消费信息,并进一步了解消费者购买特征及购买习惯,有利于企业改进其目标化营销和定制化营销策略。APP卡比实体卡更便于携带,能够实现更多的服务功能,更容易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消费者能随时查询到积分,可换购的商品,超市最新DM活动,最新商品,最热商品,关注商品价格变化情况,能查询到自己历史购物记录,商品粉丝等功能,还能实现社交群体效应,建立群组能吸引和稳定更多用户。因此,推行APP卡对传统连锁企业而言,可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网络化购物体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6实施品牌电商化及电商品牌融合策略
3.6.1实施品牌电商化策略
从苏宁易购到京东商城,从格兰仕到富士康,甚至连潘石屹也尝试切入房产电子商务。虽然各大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喜忧参半,甚至很多已经折戟沉沙。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品牌电商化之路势在必行,传统品牌要么上网,要么被上网。借力先天的品牌,供应链、产业链管理等优势,进军电商,提升企业电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是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6.2实施电商品牌化策略
在实施品牌电商化策略的同时,推进电商品牌化策略。据统计,在国外10大电商品牌企业中,仅有一家出生于纯电商企业,其余九家来自传统企业。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几乎全部都来自于纯电商企业。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会面临诸如电商渠道规划、建站或平台开店、店铺运维、营销推广、仓储物流、CRM管理、数据挖掘、售后服务等纷繁庞杂的运营环节,需要巨额投资和漫长的时间,投资回报风险巨大。
事实上,包括本土连锁企业在内的知名传统品牌企业,他们都曾经自己尝试组建独立的团队来运作电子商务,但大都收效甚微。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更多尝试采用电商外包服务的方式,即电商外包服务企业紧紧依托传统企业原有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市场综合竞争力,帮助传统行业的品牌商在网上开店,并为企业提供店面装修、运营、推广、仓库物流、售后服务等专业,将品牌商的商品放在与服务商有合作的分销渠道销售,为品牌商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品牌B2C商城搭建、ERP系统、CRM系统开发等。最终,以较少的代价和较低的风险,实现由实体品牌化向电商品牌化的蜕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4年3月.
[2]智研咨询集团.2014-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预测报告[R].2014年3月.
[3]邝歌. 关于我国超市发展及连锁经营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若干问题 [J].中国科技博览. 2012(07) .
[4]孙卫涛. 电商冲击传统零售业 线上线下趋于融合[N]. 投资者报2012年12月10日.
篇8
在商业经济主导的市场上,好的设计确实为各企业的项目产值加分不少,这种“设计创造价值”的概念也是今年室内设计界热议的话题,各种以此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交流会层出不穷,设计与商业价值紧密关联,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除了这种对项目产值的加分作用,设计的商业价值还表现在对各种商业项目前期策划的介入,这种近乎品牌经营策划的“增值服务”也渐渐成为设计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砝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财团、投资商投身商业地产及公共项目,开发热潮持续升温。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各种商业业态并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专业体系和运营经验,很多第一次涉足商业的投资者或投资公司还无法对市场、对项目进行细致专业的各种分析研究,同时商业策划咨询行业在我国也是新起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担当起策划顾问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大至城市综合体、ShoppingMall、酒店,小至餐饮、休闲会所,各种商业形态都有设计介入项目前期策划的现象。此时的设计师是一位懂得如何帮助业主实现商业构想的商业咨询师,跨领域扮演着商业运营专家的角色。
然而,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认同这种状况。去年,《现代装饰》连续3期关于“设计如何促进经营”的系列专辑,引起了众多设计师的关注及讨论,当时就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师表达了质疑:室内设计师真的懂商业运营规律吗?这所谓的“懂”,有多少是感性的经验,有多少是有体系支撑的理论认识?即便经验丰富,设计师如何预测商业未来?如何保证项目建设能适应未来更长时间的运营?前期的所谓项目策划建议,有多少是设计师提案时的“不懂装懂”、“半桶子水”或者“噱头”?
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们还提出疑惑:室内设计有必要熟知并参与商业营运策划吗?这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高度专业化、职能细分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室内设计“捞过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设计师究竟是应专注于设计专长,还是跨行学习,成为“样样精通”的全才?
旁观工业设计领域,例如青蛙设计公司等国际大牌企业已经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商业咨询设计公司,包揽了产品市场研究、定位、运营策略等一系列内容,设计成为了最后的环节与结果。也就是说,这不仅是行业长远发展需要面对的实质问题,也是设计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企业定位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选择题。
篇9
所谓商业地产(Business Real Estate),是指在开发商业房地产的过程中,将投资估算、开发规划、市场定位、业态组合、招商、销售和营运管理等按一定的次序作为一个整体流程来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它包括商场(购物中心等)、娱乐场所、休闲性场所和各类消费场所的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经营。“地产大鳄+商业巨头”的经营模式是商业地产开发经营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它指大型房地产商在开发商业物业之前,与知名商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房地产商在受让土地后、规划前,充分考虑项目商圈的市场需求,并与其相适应的一家或若干家商业企业确定合作关系,在开发过程中,让这些零售企业参与相关的规划工作,最终使整个开发经营在投资估算、商圈分析、市场定位、业态组合、经营收益与风险控制等多方面更合理、更科学。
1.商业地产成功的秘诀
1.1投资方规避风险,资本运作
商业地产的开发与销售都是一个从直接亏损到逐步盈利的阶段过程,如果商业地产对于自身的定位方法不准,培养商业氛围很差,人气管理很淡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投资环境恶劣,风险加剧。因此在商业地产投资初期,需要商业地产与物业在开发初期通过联合开发,吸引大型商业企业进驻的形式,引起众多的企业与消费者的注意。只有通过商业与地产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才能够让商业地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渠道,并在渠道当中循环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以便自身通过资金的流通获得更大的发展壮大。当前期规划业态是商业地产成功操作的基础,只有良好的规划才能保证日后不会出现同质化经营。要有主流业态和核心店,保证项目开业后对周边商业物业形成竞争态势,销售力强,以吸引人气,积聚商气;但又强调多业态经营,以使各业态之间优势互补,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预防风险。
1.2建立复合型商业运作模式
由于当前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从但一定批发经营,转向综合批发、综合销售的经营模式。大量的综合发展企业在不断的扩大与销售,沃尔玛、华联、国美等大型商业企业已经发展至各大中小城市,他们带动着是附近、甚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投资方引入此类综合经营模式的企业,不但能够给商业地产带来更多的活力,而且能够通过商业地产的发展,带动周边房价、物价的上涨,形成新的商业购物中心,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商业发展体制。
1.3实现建筑风格的良好设计
如今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多数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模式,欧式、美式等建筑风格,但是在建筑建设设计期间,大多数的开放商在产品规划过程中,缺乏与零售商的前期沟通与合作,各种大型的商业物业在硬件设计上处于真空的地位,例如:商业楼层偏低,楼面负荷重量不够,货梯承重能力过低,电梯安装位少等,以致于在商业地产在销售过程中,各大零售商进驻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设计更改和改善装修,当投入的资金远远超出零售商愿意承担的金额,商业地产很难吸引众多销售商的进驻。
因此建筑规划方一开始就需要对商业地产所在的位置、销售的大致内容进行良好的规划与分析,例如:临街一侧尽可能布置有广场如旱喷泉广场及停车场,注意提供优美购物环境,使之休闲特性明显。建筑造型强调现代而前卫,简洁,明快,标识性强。注重竖向交通的易达性,创造临街便捷的多渠道垂直交通:设室外电动扶梯,将人流动线上的顾客直接输送至二层甚至三层,在与之相邻的商业物业间架设人行天桥,在具有景观价值的临街面配置观光电梯,将客流直接从地面引向各层。建筑内尽可能设置面积适可的中庭,因为中庭是垂直交通组织的关键点,是步行空间序列的,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励层间运动,又宜做休闲、促销场地;中庭顶部天窗宜采用透明材料引入自然光线,不仅节能,而且让上层空间开阔敞亮,把人的视线吸引向上。配套设施应较为完整,中央空调、电动扶梯、客梯、货梯、烟感喷淋消防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背景音乐系统、道路指示系统,均应规划建设到位,以最大程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商业资源。
1.4完整的产权和良好的物业管理
统一物业管理是项目有效运作的必要工作。商业项目由于其人流量大,其物业管理所受的压力也远大于住宅。所以,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由于业态的多元性和分割性,更难实现统一的物业管理。但是,这个时候,统一的物业管理也显得更加重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物业管理公司来实现公共领域的合理化配置和有效运行。为解决环保、治安、运营等各项问题,建立市场统一的整体VI形象,包括统一市场整体经营理念,市场内外导示系统及场内外宣传等;统一的经营布局如市场各楼层及平层不同区域,由物管根据不同业态业种特性加以有机规划组合。
2.结语
房地产商和商业企业在操作销售模式过程中,需注意了解项目所在城市中长期规划,并分析在建工程和可能的改造工程,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储备合作伙伴的资源库和危机处理方案,也要随时了解市场各种商业业态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使在模式的运用上扬长避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静. 南昌商业地产开发成为热潮[N]. 信息日报,2008,11(19).
篇10
【关键词】 外资零售企业 本土百货企业 市场定位 策略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零售业发展迅猛,零售业态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自从中国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之后,国际零售业巨头蜂拥而至,香港新世界百货、八佰伴、太平洋/远东百货、ISETAN百货、久光百货、西武百货、美美百货、新光三越、来雅百货、巴黎春天百货、伊藤洋华堂、JUSCO等国际顶级百货巨头都制订了不同数目的开店计划,实力雄厚的外资百货大举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当然不可避免地给我国本土百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中国广设店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东部沿海地区,在继续抢占东部零售市场的同时,外资零售商投资区域由发达大城市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城市延伸,并且逐步进军中西部省会城市,个别外资零售商甚至开始进入中西部地级城市,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期。
外资零售商的进入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扩大就业、促进我国零售业变革等等。但外资零售商给本土零售商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挤占国内百货店的市场份额,导致国内百货企业利润率下降、部分国内百货企业倒闭、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进一步失衡等。与强大的外资零售相比,中国国内百货企业的竞争力整体偏弱,有的甚至已经陷入危机重重的境地,中国零售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内资品牌不仅要通过销售量带动销售额,同时还要提升品牌形象,多渠道赢得与外资品牌齐头并进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本土百货企业如何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应对来自外资的挑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市场定位理论
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指企业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属性或特征的重视程度,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其特有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为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相应的位置。
市场定位策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市场角度,确定目标市场的策略。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对该产品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相匹配的位置。
三、外资冲击下的本土零售企业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
外资零售进入中国的这几年,国内本土的零售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原因在于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建立和经营无法正确定位,多数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缺乏特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定位盲目
表现在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大型化、高档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百货业也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目前一些大城市百货店的硬件都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百货店的定位上调也逐渐成为业内的发展趋势,但在调整中还是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所面向的是哪一层消费者,步伐不能太大。由于国内百货企业缺乏科学性的管理意识,未能真正地地了解顾客,分析顾客的需求,也未充分地考虑自身的综合实力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盲目地把品牌都盯向国际大牌,盲目地跟风经营,长期摇摆不定,无法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合适的竞争位置。
2、定位静止
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市场定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说到底,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死守传统经营模式和业态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百货店、专卖店、连锁超市等各种业态全面发展,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由于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百货店在市场的洗礼中正在逐步分化。一部分更能体现城市品位的高档百货商店,作为“都市橱窗”的独特地位在提高商业品味、满足个性化需求、繁华都市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百货业一个趋势是会减少,即一部分百货店通过竞争被淘汰,退出百货业。再一个趋势是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如中小百货店向专业店发展,加强服务功能,体现高档次、精品化、休闲化;分布过于密集、结构布局不合理的中心商业区,要搞好错位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第三个趋势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百货店将兼有餐饮、娱乐等购物中心的功能。
3、定位模糊
没有遵循定位的等效性原则,千店一面,创新不力,加上盲目投资造成的重复建设,导致区位优势弱化。我国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定位并没有反映其鲜明的经营理念,缺乏商店整体经营上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商店的外观装饰、内部陈设与定位准则不一致,商品品种类别与定位准则不一致,提供的服务项目与定位准则不一致等,而零售企业的定位如果模糊不清,必然会导致商店营销方式上的疏漏,从而影响商店的整体经营形象。
大凡沿袭品种齐全的传统零售业,都己举步维艰。国内百货店经营方式很少创新,竞争力不断下降。在市场定位上,多数百货商店定位在高收入的年轻白领身上,特色百货店还很少。缺乏专为老年消费者服务的银发商厦,为青少年服务的专业商厦更是少之又少。国内百货店在经营商品的品种类别、价格和促销渠道方面也缺乏个性化的战略组合,不断加剧了与同类外资百货店的竞争。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假日经济的拉动,百货商场应加强内部改革,突出定位,调整种类,细分市场,突出特色,注意错位经营和相互区别,发展连锁形式,增加自营部分,力图让百货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定位过度
虽然百货业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地位,但由于市场体系的欠缺和诸多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百货业未能实现高效的集中,而企业自有资本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又在主观上限制着百货商店的扩张。规模劣势使我国零售企业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行业过于分散,许多百货企业长期消耗资源,低效运行,使本已微薄的行业利润进一步被稀释。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同于单店面积的扩张。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其经营面积直接受到商圈内购买力水平的制约。现阶段,许多大型百货店对规模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的层次上,致使许多百货店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事实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当多的顾客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这种不顾人口变化、消费者购买力以及交通条件的盲目扩张行为,极易造成传统百货商店盈利水平的下降。实践证明,在购买力一定的情况下,经营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低。
四、我国本土百货企业市场定位策略
1、实行复合式业态经营
我国零售业已初步形成了由百货商场、超市、仓储式商场三足鼎立,专卖店、连锁店、便利店等为补充的零售业态新格局。不同的业态各有自己的优势、经营特色和消费人群,习惯型和变化型的消费者购买商品追求廉价和一次性购齐,为大卖场和大型超市构筑了市场基础;而复杂型与和谐型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则注重商品的特色、消费过程中的精神满足和心理享受,这又成为百货商场存在的根基。从现代商业发展趋势看,一种零售业态不可能完全取代另一种业态,也没有哪一种业态可以独霸市场;另一方面,各种业态又都不会满足于在一定竞争层面上的平衡,而是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不同业态之间的交叉融汇。全球零售业百强企业大多经营两到三种业态,有的甚至五种业态同时经营,这种趋势在我国近几年的零售业发展中已初露端倪。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零售业业态已竞相出现,大卖场、折扣店、会员店、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网上商店等相继登场,内资、外资、合资零售业纷纷开张营业,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实力雄厚的与势单力孤的同台竞技,使本已激烈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国传统百货零售企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份额有所萎缩,百货业态的整体优势也有所弱化。
对国内百货业建议选择“超百”模式。“超百”模式是指大型百货店在自己的卖场内辟出一定空间(一般为负一楼、正一楼)经营超市,而较高的楼层(二楼以上)仍为百货商场的混业经营方式,实现两种业态的同时并存,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经营新模式,这将是传统大型百货店在今后业态定位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2、实行差异化经营
发达国家的百货商店多数走的是专业化路线,经营面积一般在4000―9000平米。其重点经营某一大类具有自身优势的商品。我国目前由于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百货的规模普遍较大,但随着消费意识升级,顾客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购物场所需求增加,近几年来专业店的迅速崛起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并且经营品种类别的专业化有助于避免一味的价格战争而使商店利润降低。即使在业态相同的情况下,也要使自身的服务水平、规模、形象、功能等方面与众不同,建立起某种差别优势。
在商品采购方面,百货店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商品门类。百货店可以选择宽而深的商品门类,这种类型的定位主要是巨型百货店,比如南京的新街口百货、中央商场;还可以选择较窄的商品门类,这种类型的定位则是专业类百货店。其次,百货店要根据其所经营的商品门类进行相应的品牌管理。如高档店主要经营世界一流品牌,比如南京的金鹰国际、德基;大众百货店则以经营国内品牌和自有品牌为主。此外,百货店还可以通过开发引进新品牌、自有品牌和对同类品牌进行取舍等手段实现差异化经营。销售服务主要是指由销售人员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它是百货店完成其商品销售过程的最后一步。在这个环节中,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销售技巧以及销售人员在服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与否都会影响到百货店的服务水平,同时以上因素也是百货店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途径。百货店可还以通过有特色的售后服务内容,如退换货制度、免费上门维修服务、免费送货等实现差异化经营。
3、发展主题百货
主题百货是指百货店凭借自身资源和实力,重点提供数个品类的商品(服务),并且每个品类商品(服务)都贯穿于鲜明主题之下,进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外资零售企业对国内百货业的冲击使国内百货业必须发展主题百货,而主题百货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市场定位。发展主题百货,提倡错位经营,在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的我国大中城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主题百货店不是追求“天天平价”的超市,而是为一部分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品牌的场所,能使他们获得全方位得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悦。主题百货强调现代百货店无论是选址、内容还是商品结构,都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消费结构和特定消费者的价值观,营造与其主题相适应的经营环境。主题百货店在日本等国非常流行,它改变了传统百货店大而全、针对性差的特点,从消费者体验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细分卖场,保证一定的商品规模种类,保证一定的档次和质量。实施主题百货,可以使百货店为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补缺性定位
即将顾客急需而本地又缺乏的零售业态形式、经营理念引入企业经营之中。这种定位既可以通过对类似地区零售商业的市场定位分析加以确定,也可以依靠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手段创新来实现。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选择补缺性定位的企业作为某一种零售业态的创新者,既可能赢得一个新的市场,也可能承受因为对市场判断失误而招致经营失败的风险。当年郑州亚细亚商场的定位在经营理念、营销策略、卖场设计、企业文化乃至整体形象等方面都与众不同,很快成为郑州零售业的一面旗帜。但后来它试图依靠连锁经营的方式,把这种定位快速复制到全国所有的加盟店和直营店中去,结果在北京、成都、广州等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最终导致这艘商界巨轮的沉没。
上述几种策略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比如某一个本土百货企业可以同时实行“超百”模式和差异化经营,也可以同时实行“主题百货”和“补缺型定位”两种策略,这样可以多管齐下,更加正确地引导本土百货企业在应对来自外资百货零售企业的冲击时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同时,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不同的本土零售企业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情况,这样就要求这些本土百货零售企业在选择市场定位策略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市场定位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有充足的准备去应对来自外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 彭继民:我国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特点及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