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状况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发展状况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发展状况调研

篇1

近期,屏山镇专题调研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组先后与屏山镇各类社会组织负责人代表座谈交流,并到部分社会组织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屏山镇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发挥作用、面临的困难矛盾以及相关建议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屏山镇登记和备案的社会组织总数达23个。其中有6个在民政部门进行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其中文体活动类2个、社会事务类21个。

从发展趋势来看,屏山镇社会组织总数稳步上升,社会事务类社会组织增长尤为明显。从覆盖范围来看,屏山镇社会组织涵盖面广基本涵盖了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广、门类丰富、层次多样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一)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确保民生持续稳定 一些社会组织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协助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确保了民生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提供各村服务支持,满足群众多样需求

社区社会组织一直致力于满足群众需求,提供各项服务和帮助。文体类社区社会组织,如屏山泗州戏剧团、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广大社区闲散人员、退休老人积极参与,减少赌博、打麻将等不良现象,提升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三、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屏山镇社会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体制机制上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滞后

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难监管。目前社会组织实施“双重管理”体制,即: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和执法监察,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对业务范围内社会组织进行日常指导和监督。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特点新、样式杂、活动频繁”的社会组织产生,没有明确的相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形成管理“盲区”。

(二)从性质结构来看,社会组织政社不分情况明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较多。有的组织是上级条线要求成立而成立的;有的组织是脱身于政府部门,但不与其脱钩。二是基层组织发展应付性居多。有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延伸下设立的机构,如各村团委等等;有的是为达到年度指标考核临时“动员”起来的组织;有的组织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领导重视多一点,活动就开展的好一点,缺乏社会组织活动的自主性。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社会组织已逐渐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通过增强社会组织能力,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一)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能力。

主要包括:一是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优势,重点培育扶持一批涉及“青年、妇女、残疾人、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各类社会组织,在现有群团组织业务覆盖不到的领域,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形式,构建一些新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服务。

篇2

关键词 乡镇经济 问题与措施 分析探讨

1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析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乡镇经济对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目的是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乡镇作为基础性的行政单位,政府机关通过乡镇可以增进自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有助于及时将有关的政策规章传递到基层当中,推进各计划方针的有效贯彻落实。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群众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我国现如今的乡镇发展状况来说,乡镇的发展水平和城市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二者的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完善,例如:农村中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健全,加上交通闭塞不便等,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乡镇发展水平和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除此之外,因为各类资源的匮乏以及文化水平的束缚,使得农民群众的人均收入较低、生活质量更差,不少基本的权利均未能获得有效保障。所以说,要想尽快解决上述难题,就应当更加重视乡镇经济,加大其发展力度,更好地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目标。

2现阶段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今,在国内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显而易见,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十分突出,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远远领先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乡镇。具体而言,国内各地区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乡镇特色不够鲜明

现阶段,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环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为乡镇特色不够鲜明。一区域必须在拥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前提下,才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优势,达到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但是,现在我国的大多数乡镇仍旧未能发现自身特色,所以也便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投资额,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此问题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较为普遍,而东部地区则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一镇一业”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模式,为此,各乡镇领导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努力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为实现该区域的特色化发展、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2民营经济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基本反映,它也代表了民间资本。所以说,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民营资本的建设,全面展现出民营资本的自身优势,从而起到让民营资本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效果。但是,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尚未对民营资本的引导及建设工作形成足够重视,因此造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缺失、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

2.3城镇功能不足

众所周知,乡镇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环节,除了可以令城市的产业得到延伸和辐射外,还有助于乡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最近以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并且城镇选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响应政策号召。目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均转移到了城市,这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所以,应充分展现城镇的作用,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给城市减轻负担。然而,因为目前城镇功能依旧不足,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进而无法实现产业聚集和发展。

2.4二、三产业不够发达

乡镇经济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更加注重第二、三产业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才能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连更好的就业条件,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的二三产业并不发达,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乡镇经济的发展措施分析

3.1乡镇政府应立足于当地实情做出分析,选取更适宜的发展模式

要想推动乡镇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地区政府必须立足于该地区的实情做出科学分析,并选用更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方式。因此,我们应当提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对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借助各项优势资源带动其他工作。此外,还应当将本地区的优势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进而凸显出自身特色,像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应当长远考虑,避免走弯路。

3.2各乡镇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构建特色品牌

为了使乡镇经济朝着高效性、长远化的方向演进,相关人员应当制定出更健全的乡镇经济发展规划,从而令乡镇企业发展获得有力保障。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更加主动地引入有关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目标。还有就是,乡镇还可以同周围区域寻求协作,对某区域或者某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区域特色品牌同样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也是企业营销的必要策略,政府部门应当在大力扶持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同时,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增强市场认可度。

4结语

综上,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政府及企业首先应当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和谐乡镇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促进乡镇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2013年5月,对全旗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去了几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过实地查看、情况汇报和座谈等形式了解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我旗结合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和根据全旗农村教育发展状况,逐步合并了各乡镇苏木中心校下属教学点,至今基本上把全旗的教学点都合并到了各乡镇苏木中心校,集中办学,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现有31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承担着全旗农村基础教育的大任。多年来,农村小学寄宿制模式,随着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肩负着历史责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不断提高,我旗农村寄宿制小学就显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加以解决。

一、寄宿制管理中要注重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集中办学后,学校考虑家长接送孩子方便,实行了“大礼拜”上课制度。这样学生很长一段时间远离父母,在学校过“群居”生活。只有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起居、上课等活动,家长的教育作用有些淡化了。学生的年龄小,很多问题由老师和家长去指导、纠正。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也没有能力去对每一个孩子一一指导,家长参与过程管理的机会也很少,久而久之,学生错误的想法,扭曲的心理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要想圆满完成教育孩子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学校和家庭要更加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学校和家庭联系工作。采取“家长接见日”“家长听课活动”和“校讯通”等多种手段密切联系家长,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随时告知家长,给家长创造更多帮助孩子的机会,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寄宿制学校,更加重视渗透社会教育

为了学生的安全起见,学校加强了封闭式管理,学生到校外活动的时间很少。学校如果不重视渗透社会教育,忽略社会教育,学生每天只待在学校,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令行禁止生活,天长日久学生的生活习惯乃至思维习惯就越来越单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寄宿制学校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学校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外,利用团少活动,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放假期间,学校要有目的地留社会实践作业,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总之,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

集中办学后,统筹规划了教育资金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了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再加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校安工程”建设,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盖上了高楼。整体上,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实际利用起来有诸多不便。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在地没有统一的自来水供应和大热供暖,学校楼房用水及取暖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饮食、洗浴、活动开展等只能“将就”。学生的休息质量、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得不到更好的保障。集中办学后,政府没有调整学校公用经费,学校为了正常运行日常工作,从有限的经费中支出宿舍、食堂取暖、热水供应等费用,增加了开支,学校没有能力来改善这些条件。要想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利用质量,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解决学校水、电、取暖等问题,应该达到统一供应的标准,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质量。

四、重新核定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减轻科任教师的负担

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学生到校后一天24小时老师们轮流值班,不能离开学生,虽说轮流值班,但老师编制没有变,而且岗位增加了很多,这样大多数老师工作量都增加了。久而久之,削减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影响学校主要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政府要重新核定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增加生活服务教师编制,切实优化学校后勤管理者队伍,不仅能提高学生生活水平,而且能让科任教师从繁杂的管理学生生活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能减轻科任教师的负担。从而能够发挥科任教师的积极性,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篇4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点。想要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同样,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种有效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好农村的有效资源,调整好发展方向并适当放开经济政策就能够将羸弱的农村经济扶持起步,使之为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

要看清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仔细分析,再具体深入调研、实践查看,才能根清、彻底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我们得到的相关资料情况如下:

劳动力资源:全乡镇的人口约为24万人,常年外出人口约为16万人,其余为家庭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青壮年占35.73%,其余为老人儿童,约为64.08%,还有一部分社会流动性人口。

土地资源:全乡镇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约为83万4千多亩(09年统计),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产用地和林业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约为74.8%。

水力资源:张营乡北靠泉河、南邻颍河,加上内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称)等内河支流,沿线总长度超过24万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库或池塘蓄水,为养殖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资源利用情况: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仅为87.3%左右,人力资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资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良好资源被荒废舍弃掉,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

全乡镇人均经济收入情况:乡镇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1.3万元,去除外出劳工的成分,纯农村经济年均人收入仅为402元(包含经济成本)左右。

总的来讲,目前张营乡农村经济建设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弱质人口资源及劣质土地资源等并不能积极调用起来,这在资

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积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术太过落后,不能及时引进、更新,赶不上时代经济生产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农村经济基础及相关设施太差,人才引进困难。总体上来看,张营乡农村经济仅处在极端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

二.农村经济能够进行的调整

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关键是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战略性积极调用一切可调用的相关有利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方向调整:在我国的农村,农、林、牧、副业占主要的优势,所以向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合理些。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中国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数人的手中,这是中国的人口决定的,很难改动,但也可以逐渐向少数人的手中转移;水利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但也要加强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合理生产利用,坚决不提倡以环境换效益的做法;劣质土地资源也可以实现部分林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环保、实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总体上来讲,抓环保,求效益,尽利用!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现在大多数的当地政府都对农民购农机进行补贴,目前这却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首先要看清农民的购买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机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农业机器在一年当中半数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足50%;再者,机器的维护费用,这也是相当高的一笔支出。这样算起来,农村农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收益几乎没怎么增加,导致农村经济越发地不景气。在农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现状下,农机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就需要把方向调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来。低成本,是指农民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应的补贴,这样以来资源都能够充分合理调动起来。 比如现在的农业贷款,政府担保风险;农产品向外扩展市场,政府帮助拓展渠道;政府组建农机队伍,农民(补贴)低价有偿使用;政府帮助引进技术,向农民(补贴)低价转让;等等。要把补贴放在成本的差价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农业成本。

其他相关调整:其他方面的调整就是严格把关、简化程序,对农业的自由发展放宽开放道路。比如一些证件、手续等的办理方面。天气就是时机,农业对气候方面的依赖比较重,是不能耽误的。

三.农村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自愿到农村进行发展或创业,这就出现了相当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以下的一些案例我们来具体分析:

经典案例1:张营乡李桥黄牛养殖厂

2008年秋季由李桥的几户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办。政府帮助从外地引进肉质良好的种牛,并且为其担保部分贷款风险;土地从农民那里转租而来,饲料由农秸秆

经过相应的机器加工而来;工人也是从附近村庄招聘来的老农户,对饲养牧畜有些经验。 这个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够到位。而养殖场的一些必需资源,如饲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来,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廉价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这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一种趋势,比如处理闲置的钱等资源,而不是纯粹地放在银行求取利息。

经典案例2:张营乡武沟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010年返乡的几名毕业大学生联合创办了这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自己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从附近的村庄雇佣留守人员进行杂草处理、农药喷洒、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过蔬菜商贩卖到县城等附近各地。

这个案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创办自己的产业,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手段。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和环境因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这也是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3:张营乡庞庄中草药种植基地

这个种植基地也是由返乡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政府担保部分贷款风险;中草药种植技术直接从相关厂家引进,接受厂家的直接指导;其他的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雇佣附近农民去处理;成熟的草药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关协议卖给给予相关指导的厂家,其余的方可自由买卖。

这个案例来说,逐步从外界引进技术来进行生产,也是一种趋势。 所以,根据现在农村的大多经济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资将逐渐源高度集中化,以适应大规模及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趋势。

(2)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联合承包。

(3)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这主要是根据原材料及相关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的正常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工业生产67%以上都在原材料产区建立厂区,这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4)生产逐步实现高度机械化。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之一。

(5)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赖,各种产业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其他的种种现象总还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间的过度现象等。

但总的来说,在农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现状下,各种生产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循环链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结

相对来说,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并改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条件,农村经济还是能够给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任何经济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过于落下步调,能够将低迷的农村经济拉起来,其必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营乡政府政务公开资料 2009.08~2011.08

2. 临泉新闻《农村经济专报》栏目 2009.12

3. 阜阳《颍州晚报》 2010.12

4. 阜阳《阜阳日报》 2010.09

5. 阜阳《颍州经济报》 2010.12篇二:大学生暑期农村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到20XX年7月25日

三.实践调查员:唐修峰(农业资源与环境132班)

四.调查目的:一是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今农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让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现在农村的状况,特别是向我们这些农学专业的同学,如果不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当今农村的基本情况还怎么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五.调查方式: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其他的就是走访形式,因为我就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有很多同学,好多都是农村的,我借着暑假时间,到他们家去做客去访问当地的一些情况。

六.前述:由于我本来就出生与农村,所以我对农村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家里的许多亲朋好友同学也是在农村,所以在走访方面比较容易.我们村的情况和我们县的绝大多数村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我们村的情况也间接反映了我们县其他村的情况.

七.调研内容:

前言: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内生产总值高速提升,人们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而今我国的gdp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已经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等以上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可谓是一片繁荣.而大家可别忘记了,我国仍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依旧是农业大国.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就尤为重要了,只有建设好农村,才能带动全国的更好发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那么现在的的农村状况又是怎么样呢?我对我的家乡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下面是我对我们县的情况:

(一).概况:

无为县地处皖中,属芜湖市管辖,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

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总人口141万,全县19镇,4个乡.

(二).1.经济发展 2011年无为县全县生产总值达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约18907元。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县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2万吨,增长0.3%;油料总产量8.2万吨,

增长10.1%;蔬菜播种面积2.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55.6万吨,增长7.7%。无为县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

2.产业结构转型 近几年,无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获得显著提高。现已基本建成沿江内圩40万亩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水稻、 沿江洲地20万亩蔬菜、西南圩畈区15万亩水生经济作物、沿堤与丘岗地区千万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网地区20万亩特种水产六大区域化生产优势产业带,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成为国家和全省优势产业带重点开发产业。这说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正在逐渐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源的严重匮乏:

1 由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快速向城市涌入,这也致使大量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就学。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生源的不够,导致很多的村级小学合并、撤消,基本上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的小学,也就是平均三到四个村才能有一所小学,集合到一起,一个班也就20个人,生源的不够导致了村小学规模的严重萎缩。

2 老师的数量不够、专业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所完全的小学只有2到3名老师,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两三个人怎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呢?在这里,就体现了农村教育的一个发展现状: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但只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在这种轮番教学的情况下,老师勉强够用。其次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要会语文、数学,又要会体育、美术、音乐等,相比之下,基本上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这方面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这个师资。

3 对教学认识的盲目性:

由于现如今高校学费的高涨、就业压力大等因素,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泛滥。主要是我们的上一代普遍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在父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厌学、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在这种环境下认真读书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只是把九年义务教育读完,好早早进入社会。 4乡村教师责任心的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从事复式教育的老师,既要充当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又要在生活上去帮助学生。但也有一些老师则不同,他们只是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生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则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在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由两名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从而领取编制内所有人员的工资。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人育人的重责,每个老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现如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加深,相继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了阳光晨跑计划、营养早餐计划、校车安全计划等,旨在为年轻的一代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良好、公正的教育。

(四) 农村基本设施的发展:

1 交通发展状况: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乡镇一级基本都是石子路,水泥路都很少有,而到了村与村之间则都是泥路,交通出行异常艰难;如今自从国家实行了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村与村之间水泥路的全覆盖终于得以实现,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随之而来的便是收入

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在建设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路段被少部分人承包,以致出现了个别路段道路质量不达标;道路没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使道路过早老化等。

2 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住房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每家每户都能够从原来的旧房子中搬到崭新的小楼房中,从生活条件来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很多农民因为得不到理想的补偿条件就干脆不搬,而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外包开发商为了早日完成工程进度减少损失,往往以威逼恐吓驱使不愿搬的农户搬走,对于态度坚决的则雇人上门恐吓殴打,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计划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的农村都已经完成了新农村的建设,并开始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的优化规划。

3 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在这次农村发展调研中,新型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亮点。根据不同乡村的经济、农业发展状况,各个村都有独特、个性鲜明的发展项目。无为素来是鱼米之乡,有的村落则大力发展渔业,从鱼塘承包、饲养,再到开发销售路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都能在一个小村落中得以整合;还有的农村则发展瓜果蔬菜大棚种植,从正常的蔬菜市场销售到生态园游览观光,每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新型农村合作的无限发展潜力。但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初期,每个环节都需要完善,都需要趋于成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新型农村合作社无疑使整个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亮的点。

(五)农村环境问题

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口中说到: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小时候,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我们还时不时到河里面去游泳。可随着我渐渐的长大,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那条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河流渐渐的消失了。

1 环境基本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特别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 农村污染的现状

篇5

关键词:玛纳斯县;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63-02

三农问题一直是事关中国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土地问题历来就是研究三农的重中之重。对农民来说,土地又是其最大的社会保障。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适当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流转就成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为例,探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玛纳斯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具体对策。在全疆范围内,玛纳斯县的土地流转工作较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昌吉州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五个乡镇作为调研样本对农户进行随机调研。这五个乡镇是:乐土驿镇、包家店镇、北五岔乡、兰州湾乡和凉州户乡。本次调研采取一对一问答形式,实际采访378个农户,得到369份有效问卷。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样本家庭基本情况。在回收到369份有效农户调研问卷中,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玛纳斯县有效调查样本家庭基本情况汇总表

续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2.农户参与流转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369份样本农户问卷中,有272户参与土地流转,占调研农户比例的74%,未流转的农户仅有26%。这说明近年来玛纳斯县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土地流转已得到大多数农户的认可(见表2)。

表2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比例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3.农户土地流转情况。从转出情况来看,只有7%左右的农户转出土地面积在5亩以下;从转入情况来看,超过63%的农户转入土地面积在30亩以上。数据表明玛纳斯县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是比较活跃的(见表3)。

表3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情况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二、当前玛纳斯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需要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一系列土地价格评估体系。在调研中发现,玛纳斯县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关的土地估价、土地测量、土地信用以及土地流转合同制度不健全。从玛纳斯县近几年土地流转中可以发现,其价格基本是农户交易双方随意定价。这种随意定价存在种种弊端:一方面,这类的价格不是真正土地市场价值的反应,当然也就无法完全体现土地流转的真正价格;另一方面,参与流转土地的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使土地资源在流转中很难得到合理配置,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能有效调动参与流转农户的积极性,对土地流转的长期性以及地力保护不利。不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成为制约玛纳斯县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2.土地流转缺乏公共协调服务组织。近几年,玛纳斯县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与土地流转规模不断上升相比,公共协调服务组合还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国家相关土地法律规定,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土地流转行为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之间所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大多没有向当地农经部门登记备案,口头协议大量存在。这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处在不稳定状态,给农村土地关系带来隐患。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农户独立承担着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等等。农户靠自己的力量抵挡这些风险,当风险超出农户自身化解极限时,他们将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甚至因风险而重返贫困。此时,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就显现出来。因为土地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农户一般将其视为守护生存的底线,即使其他的工作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然而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时,农民不会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因此,社会保障程度完善与否也成为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在玛纳斯县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与度都很高,调查对象中有96%的农户都参加了新农保,有部分农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对养老保险的支付额度,普遍认为不高。相信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对土地养老的功能会越来越淡化,到那时农户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率会有新的突破。

三、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

1.加强土地流转宣传工作,引导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好,让农户了解到土地流转的好处,要让农民群众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鼓励农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流转。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2.做好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全面推行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完善流转合同管理审查备案机制,促进建立长久、稳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关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实现矛盾处理法制化、规范化。

3.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切实做好流转服务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咨询政策,规范土地纠纷处理程序,建立和规范土地审批与管理制度。

4.多方面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要把农村劳动力专业工作制度化,常抓不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农民技术素质和就业培训,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

参考文献:

[1] 蒲春玲,张乐杰,等.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45-58.

[2]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92-195.

[3]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6.

[4] 张照新,张海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6

2007年11月中旬,四川,通过公选,55名县处级干部陆续上岗。

有别于此前历次公选,四川此次不仅打破了区域限制,更打破了身份与资历的限制――不管是官是民、不论省内省外、不限职衔高低,只要符合一定的基本条件即可报考。这一操作模式,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而在此前后,同样引起媒体关注并见诸报端的公选还有:

8月20日,天津公选108名干部;

9月24日,重庆北碚公选21名干部;

11月1日,杭州市县区联合公选48名领导干部;

11月16日,徐州市教育局公选3处室领导职位;

……

不仅如此,各类与公选相关的网站、培训机构乃至讨论也逐年增加。显然,在一路风雨之后,无论是政界还是坊间,对公选的热情正在被极大的调动与释放。

那么,在各界眼中,究竟是如何看待公选的呢?目前公选发展状况如何?它能否避免“考官族”等现象?能否选出好干部?针对此类问题,《决策》杂志在2007年12月开展了名为“你怎么看公选?”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把握公选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毕竟,对于一项改革措施而言,在朴素的热情之外,还需要客观的质疑与理性的完善,而更深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探索才能让转型付出最小的成本?

调查有效样本百余份,基本覆盖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北京等省市。调查对象既包括有过公选经历的公务员,也有正在为参加公选做准备的公务员,另外还有公选组织者、专家、普通公民。

“能否选出好官”的悖论

公众对公选的本轮关注始于2003年。2003年10月,江苏决定以公选的方式选拔金坛、沛县两县(市)的县(市)长推荐人选,并于11月成功选出全国首位“公选县长”,公选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但就公选制度而言,2003年的江苏并非首创。“最早是浙江宁波,广东广州、深圳等城市在1984年至1985年,开始进行了这项工作。”人事部人事教育司司长王志明说。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王志明认为:“当时的直接原因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需要,急需补充一批干部,特别是一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干部,而当时组织部门手中掌握的后备干部又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公开选拔这种方式就应运而生。”

可见,从创立之初,为党政部门选拔优秀的官员就是公选最重要也最现实的担当。那么,公选能否选出优秀官员呢?

根据本次调查,80%的受访对象认为公选“能选出好官员”或“基本能选出好官员”,两者分别占8.6%、71.4%;67.6%的受访对象认为公选干部“基本能够胜任工作”。同时,在回答“您认为在公选中胜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时,32.6%的受访对象选择了“真才实干”,另有30.2%的受访对象选择了“综合素质”;并有80%的受访对象认为公选“完全能”或“大致能”鉴定官员的全面素质与潜能,两者各占2.9%、77.1%。

这既是说,8成受访对象均认为,作为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一项变革,公选基本能选出优秀的官员,因为在公选中胜出的最关键因素是“真才实干”及“综合素质”等,并能有效的鉴定之。

但在随后回答“公选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时,52.8%的受访对象的选择却是“难以鉴定干部的全面素质和潜能”。

如果不能有效地鉴定公选干部的全面素质与潜能,那又何以能选出优秀的官员呢?显然,这里有一个悖论。这一悖论在参与过公选的公务员中表现得最明显,在这一群体填写的调查问卷中,一半以上表现出了这一悖论;而未参与过公选的公务员中,这一比例也高达40%;相比较而言,在公选组织者填写的问卷中,这一悖论表现得最不明显。

“这反映了目前多数人对公选的一种态度:对于公选,公众在理性上能接受、与之的距离近,但感情上直觉上有质疑、与之的距离远。”相关专家如此解释这一悖论。

“相对于其他干部选拔机制,公选对于年轻公务员来说是一次机遇。”今年10月份,通过公选从乡镇进入安徽某县直部门的一位官员告诉《决策》,如果没有公选,对于他而言,从乡镇进入县直的通道狭窄而几无可能。

同时,增加官员选拔、任命的透明度,以扼制其中的腐败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在2007年初,组织部就已在湖南、安徽等省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

公选显然符合这一趋势,“所以在理性上,大家都比较认可公选,希望公选能带来一些变化。”相关专家告诉《决策》,但由于考试在公选中占有的分量,以及“考官族”等现象,让公众难免在感情上对公选产生质疑。

四川省政府顾问蒋先继在总结四川历次公选时说到,以往的选拔在组织和命题上都有一定的随意性,一些公选出的干部往往是“应试”型,“会考试不能用”。其中一件事情让四川省委组织部记忆犹新:一名官员在公选中成绩很好,但审查时却发现,该官员几乎每次公选都报名参加,自己的日常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这对那些埋头苦干的实干家是不公平的。”蒋先继说。

“我有一位同事就因为自认考试能力不行,放弃了此次公选。”公选进安徽某县直部门的该官员甚是惋惜,“尽管他有多年的基层与县直工作经验。”

而在2000年的湖北随州,“公选”甚至一度成为时任市委书记孙楚寅排斥异己,提拔自己人的一种手段。

正因如此才导致了“理性上距离近、感情上距离远”的心态,进而导致对公选认识的分歧。在回答“你如何评价目前公选制度发展状况”时:无一受访对象认为公选发展状况“非常好”,51.4%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好”,其余49.6%选择“不好”与“非常不好”。

“会考的”与“会干的”

“会考的不会干、会干的不会考”,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公选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也是导致“公选悖论”的原因之一,并使得公选在上世纪90年代试点后,逐渐转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都处于热情推广公选的阶段,仅西部某市公选产生的乡村干部就达到30%以上,公选县级领导干部、科级领导也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但此后不久到2002年至2004年初,由于‘会考的不会干、会干的不会考’等现象,全国的公选均处于相对冷落阶段,出现了‘步云乡直选’的遂宁没有公选一名领导干部。”相关专家回顾公选历史时说。

不过,这一难题似乎有了松动的可能。在调查中,11.8%的受访对象认为通过程序设计与选拔方法的完善,“考官族”等现象“完全能避免”,55.9%的受访对象认为“大致能避免”。这其中最系统的程序设计与选拔方法革新出现在四川与江苏等地。

2006年初,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深思熟虑后,针对“考官族”等现象,四川在第五次公选副厅级干部中研究制定了“8+3”的公选工作模式。“8”是指8个测试考核步骤及其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内容;“3”是指3个征询群众意见、体现群众公认的步骤环节,加之配套的人选推报、集中培训、组织考察等办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公选工作方法体系(详见本刊2006年第三期)。

在不久前完成的全国统筹公选中,四川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与方法,推出了“3+2”的公选模式,既注重基本知识、技能、应变能力和政策法规掌握运用能力,也强调个人品行与群众公认度。

同时在2005年,江苏开始采用“一职一卷”的考试方式,将内容与岗位高度结合起来,以利于考生充分发挥特长。同时,在面试前后增加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并引入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环节;而在加入民主推荐环节后,又不断扩大推荐范围、增加推荐环节在整个考试中的比重,充分考虑民意的分量。

“计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笔试、民主推荐、面试甚至组织考察等各个环节的表现都将逐轮带进、加权计分,使每一环节的表现都对最终的成绩有所影响,既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又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学玉说,“总的趋势是更具针对性、更具识别力、更趋科学,更好地把具有不同能力、特点的优秀人才遴选出来。”

相较之其他选拔方式,公选干部首要的是会考,但仅仅会考就可能走向“会考的不会干”的尴尬,从四川等地看,程序与方法完善的方向正是加以大考核“会干”的环节,力求在“会考”与“会干”中寻找平衡。但在调查中,这一方向似乎并未获得公众的认可。

针对公选新元素,本次调查设置了专门问题,结果显示,江苏的“一职一卷与岗位高度结合”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公选创新举措,获得了32.7%的受访对象认可;接下来是“面试过程中的结构化面试以及无领导小组讨论”,获得了23.6%的受访对象认可;其余的先后是“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等等。

在受访对象对公选的建议中,能看出与此相同的逻辑:34.6%的受访对象对改进公选的建议是“提高考试质量、增强科学性”。

“在公众眼中公选与考试之间还是一个等号,而不是大于号。公选给公众留下的以分取人忽视工作实绩的影响仍未改变,这最终将再次导致公选陷入‘高分低能’与‘选不到最差也选不出最好’的尴尬局面。”相关专家分析到,这对公选程序设计与选拔方法的完善,乃至公选真正走向成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同时,公选的进化之路并非总能获得一致的认同。

2007年10月,湖南株洲拟在电视公开选拔女干部中加入才艺展示环节,立即引起哗然。在本次调查中,9%的受访对象认为这是“公选的有益尝试,代表了公选的方向”,42.4%的受访对象认为这是“公选的一种尝试,部分代表了公选的方向”,其余48.4%的受访对象均对此做法持否定态度,认为“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公选走向歧途的一种表现”。

制度成熟还要多少年

从2004年国家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至今,对公选制度与公选干部的质疑并未减少,鲜花伴随着荆棘,掌声与批评同在。当被问及“国家是否应该再次统一规范公选”时,29.4%的受访对方认为“非常需要”,61.8%认为“需要”,即超过90%的人认为应该统一规范,仅有8.8%的受访对象认为“不需要”。

“显然,针对目前公选的现状,公众希望能在更高、更为科学的层面上探索,毕竟公选探索一旦走上歧途其代价将是巨大的,因为它涉及的对象是人。”相关专家分析道。

而如果以一种更加冷静的态度来思考目前各种公选创新,那么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抛开一些新举措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公选与公平、民主的要求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对此,中央党校的王贵秀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增加领导干部的选择范围当然是好的,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并没有发言权,只不过是能够有发言权的官员多了一些而已。”

因为,从制度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公选不只是官员选拔制度的实验,而是以公选活动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公众、权力机关、社会媒体相互作用的临时性的关系。以乐观、理想的态度前瞻,公众至少寄希望于这种临时性的关系,一是能够逐渐培养起公众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热情与水平;二是权力机关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逐渐完善公选并走向更大程度的政治的民主化;三是媒体的立场与公共性不受干扰。这三者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将临时性的公选活动,导向最终的制度建立。

篇7

[关键词]农业;统计工作;实地调研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1 当前我国农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1.1 监督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现在,在我国农村,基层统计工作仍然采取以往的惯例开展。具体情况是,基层统计工作一般是由最低一级乡镇和国家的统计部门共同开展统计工作。这种两层管理的方式对于基层工作非常不利,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村具体的统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先制定目标任务,后进行统计工作的情况,与正常的顺序正好相反,这就导致了统计工作只是一个摆设,根本起不到相应地作用。另一方面,在农村的某些地方,当地的监管部门部起不到认真监管的作用,这就导致农村的统计工作在质量上会大打折扣。

1.2 统计信息需要核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度提高,因此,各级政府也在想尽办法提升农村统计工作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的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就工作方式而言,统计人员开始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工作,即实际调查、汇集信息、进行汇总及认真分析,并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就统计结果而言,在及时性与准确性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过,有些地区仍然没有任何改进,最主要的问题是虚报信息,提供假信息等,降低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1.3 统计人员要进行实地调研

尽管主管部门一再强调统计人员要加强调研工作,但是具体到农村的统计工作中,仍然有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不进行实际调查,采取虚报信息、弄虚作假的手段,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农村的统计工作就是需要统计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进行交谈,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有用的信息,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将很难得到详实信息。但是,目前有一些地区的统计人员受不得这些苦,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凭经验填写假数字,仅仅就是为了完成统计任务,这给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危害,要坚决杜绝,一经发现要严查到底。

1.4 统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统计工作严格来讲,其意义重大,要求也比较高,必须由专业人员从事。但是,一部分人认为这项工作很简单,谁都可以胜任,于是就出现了农村统计人员素质低的结果。统计人员大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并且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这就给农村的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改革。在农村必须设置专业的统计人员,这些人最好是统计专业毕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村统计人员的工作极为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强,继而出现了工作衔接不到位,业务不熟练,信息错误等诸多问题。

2 解决农业统计问题的策略

2.1 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在我国,农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管理体系,若要完成此项工作,必须从机制、体制等方面做好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统计工作的解决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现在,垂直管理是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农业统计工作所提出的一种最新管理制度。所谓垂直管理,就是要将乡镇的统计部门从原有的乡镇环境中进行脱离,形成类似司法所一样的隶属于县级统计局的统计所。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将统计部门从乡镇原有的环境中得到脱离,使统计部门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进而从根本上保障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2.2 明确农业统计目的

造成我国农村统计信息虚报的原因在于统计人员工作不认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工作的步骤进行。农业统计主要是对于农村再生产经营状况与过程的一种反应。农业统计的目的是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制订计划、进行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向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

2.3 更新调查研究方法

在农村进行实际统计中,正确、有效的方法很重要。因此,在统计工作中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办法进行工作。因此,统计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工作时一定要选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一定要确保统计工作方法的正确性,以便能够取得正确的统计效果。

2.4 加强建设农业统计队伍

确保农村统计人员的稳定是我国农村进行统计工作的基本保障。所以,在统计机构建立时,政府就需要对其所具有的健全性作出保证,落实好站办所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实行专人专岗,杜绝出现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职统计工作的现象存在。而在统计工作人员的轮换方面,也需要制定出严格的交流轮岗制度,在遇到特殊情况需更换原有统计人员时,必须在报上级统计部门审批之后才能够进行人员的更新,进而保障统计人员的专职性与工作的稳定性。

3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视,统计工作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其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统计人员的素质低下,统计管理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信息造假情况等。笔者针对农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再结合国家的政策,提升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以期能够为农村统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全县五保对象基本情况

二、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

农村五保对象身处社会最底层,住房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水平极低,为努力提高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与发展。?2003年以来,在盟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建设了西干沟、上都河两处农村敬老院。

西干沟中心敬老院,位于大北沟镇中部(原西干沟乡政府所在地),建设于2003年,项目计划投资约40万元(与2005年黑山咀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20万元合并建设),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建房32间(其中院民宿舍22间,厨房2间、餐厅3间、浴室1间?、活动室2间、仓库1间、锅炉房1间),该敬老院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主要为多伦县南部乡镇的五保户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目前,有工作人员4名,床位70张,供养五保老人65名。

三、敬老院存在问题

(二)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水平低。建设农村敬老院时,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建设工程只能首先保证院民宿舍、厨房、餐厅、锅炉房等必要房屋的建设,没有单独的医疗室、活动室,只能挤出院民宿舍充当,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敬老院的供养能力。敬老院日常生活设施简陋,如卫生室缺少简要的医疗、保健、消毒器械及必备药品,餐厅缺少必要的消毒设施、厨房缺少活面机、馒头机、蒸车等食品加工器具。入住人员少时,食堂人工做饭还可以维持,随着入住人员的增加,生活必备的基础设施更显的紧张短缺,对院民的服务仅限于吃保、穿暖等基本生活需要。敬老院服务很难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服务提升到精神生活服务,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开展不起来。

四、对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现有农村敬老院管理,保障院民基本生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工作和服务,充分发挥敬老院院务管理委员会作用,加强对敬老院工作的监督管理。在保障五保老人衣、食、住、行、医最基本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和领导五保老人开展一些棋类、书画类、文艺类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真正让老人们在敬老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能解决多大困难解决多大困难。充分利用敬老院现有的耕地菜地,种植玉米、土豆、蔬菜等农田作物;扶持敬老院开展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技术难度低、易于掌握的家畜家禽饲养,如:养殖肉猪、鸡、奶牛等,努力提高院办经济收入,补贴院民生活。

(三)完善生产生活必备的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各级部门要加大对敬老院运行的投入力度。更换两处敬老院部分陈旧设备,添置的新院民生活必备物品。供养人员达到60人以上应该单独设置卫生室,配备简要的医疗保健器械、餐厅配备必要的日常用具消毒设备,厨房活面机、馒头机、蒸车等设备,以便更好的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

(四)加大敬老院新建扩建力度,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比例。目前我县两处农村敬老院最大收住能力只有140人,集中供养比例低,还需要加大扩建和新建力度。新建多伦县大河口乡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项目选址工作已完成,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争取早动工、早使用。

篇9

一、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覆盖陕北、陕南、渭南、宝鸡、西安等主要地市,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完全中学,以公办学校为主,兼顾少量集体办、民办或其他的办学形式,学校所在地既有中心城市,也有县城、乡镇及农村。

1.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的教师中,大专和本科学历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年轻教师,几乎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个别还具有硕士学位。但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师的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相对城市要低将近16%,也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仍然需要提高。同时,研究生比例只有1%,也说明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依然很少。

学历教育来源师范类占主体,说明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师范院校,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绝大多数来源于本省师范类院校。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但由于受到岗位设置的影响,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依然不足。

2.专业程度

我省中小学教师所教课程和学历教育所学专业一致性情况较好,达到95.8%,说明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令人满意。但这一比例也随年龄分布和学校地区分布不同而有差异。中小学教师对所教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较好,比较系统和很系统的比例将近98%,当然,由于参与者自身的认识存在误差,但总体情况比较好。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是交叉学科知识、教育评价知识、教育科研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提高需求也较为迫切。教师们在工作岗位中,教育教学技能和合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工作责任心、教育科研能力、计算机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但学科专业知识的进步相对比例较低。教师自觉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愿望比较迫切。教师自愿参加学科教研的比例将近80%,教师自愿参加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自愿参加学科教研的比例,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活动对于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随着从教的不断进行,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自己的专业发展状态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平稳地上升。

3.个人发展

教师普遍会按照课改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也会根据其他要求或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认为,专家指导的培训形式最受欢迎,毕竟专家理论和经验都很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教师能够按照教学的效果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尤其是学期或者学年末,基本上都会有总结,来总结自己的得失。基本都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培训,但是普遍反映针对性差且效果不好。

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使我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从调查情况看,陕西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有待深化

课改虽然极大地深化了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但从当前实践情况看,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认识局限。主要表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重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轻教师专业情意素养;重语数外理化生等大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轻小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外在强制性推动,轻教师自我主动性发展等。

2.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仍存在地区分布上的结构性不均衡,专业素质整体发展不均衡

我省中小学教师中,尽管本科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但是在农村学校和小学教师中依然还有相当比例的中专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在职称方面也反映出地区分布上的差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以及职称比例呈现出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状况。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以及人才流动政策的宽松,如无有效措施,教师队伍优秀人才分布上的结构性不均衡会日益严重。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乡镇、农村教师明显较弱。

目前,师范院校依然是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培养理念等的不足,中小学教师职前专业准备的教育培训尚不完全到位,尤其是对教育实践技能的关注较弱。在师范类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材教法、教学实习、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开设,但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培训明显不足。现行的由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等课程构成的专业准备内容,需要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给予重新思考。

3.教师激励机制亟需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多数教师仍然是依靠外在强制性力量被动地走向专业发展道路的。不管是培训、课题研究、岗位实践或反思,都明显地表现出外在的强制性,甚至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在外在要求之下才进行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涉及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对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与升学考试率的压力混合在一起,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普遍的困惑,也是他们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以行政为导向的继续教育的依赖程度偏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能力还不够强。目前我省教师待遇偏低,这种状况遏制了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教师的工资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和其他省市、其他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相比,远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较低的职业待遇一方面使优秀的教师外流,或跳槽到其他行业,或流向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地区。另一方面使在岗的教师难以安心于本职工作,或得过且过,或兼职其他工作,很难谈得上教师的专业发展。

4.各类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提高

篇10

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推进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四大四小”关系的要求,我们广陵区区委也从全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了解放思想的要求,我感到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思想解放是永恒的主题,回顾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整个过程都是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统计工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更新观念,用新的思维开拓进取,才能促进和提高全区统计工作的水平。

一、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这几年,全区的统计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统计法制工作、统计队伍建设、统计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统计服务的水平也有了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年定报任务和各项普查、专项调查工作,充分发挥了统计职能作用,为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都得益于思想解放和真抓实干。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统计工作也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我们广陵区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统计管理体制不顺,在地和区属统计的混乱,导致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变化较大,新的经营方式和经济类型不断出现,现有的方法制度也暴露了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三是统计法制意识仍很薄弱,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削弱统计的倾向严重,组织统计工作的难度加大;四是统计基础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统计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高,区级统计机构人员、经费不相适应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街道、社区由于职能、编制等原因,关系不顺,直接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开展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有利于我们正视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用新的观念,采取新的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振奋精神,推进思想大解放

解放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突破。一是要克服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城区统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依靠区委、区政府和市统计局的领导,依靠全体统计人员共同努力,立足自身,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二是克服工作中的随大流做法,努力克服不温不火的局面。摆脱老经验、老办法的习惯做法,提倡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三是克服观念上的小步慢跑,解决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甘居中游的思想,认真地向先进县市区学习,在学习中找差距,在差距中解放思想,确立各项工作创一流的观念。其次是始终保持勇于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要努力学习,特别是领导带头。先学先思,在学习中确立新观念。同时还要组织好局机关的学习,形成思想解放的浓烈氛围。要在解放思想中增强我们的胆识和魄力,增强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做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破解难题中求创新,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

三、解放思想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促进统计工作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从我区的实际出发,今年的统计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实事求的原则,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一是要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一切工作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个中心来进行;二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贯彻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汇总、审核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好数据质量关;四是加强乡镇、街道以及重点企业统计业务的培训,从源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五是充运用统计执法检查的手段,坚决制止和查处统计违法行为。

2、推进在地统计工作,准确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主动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二是认真调研,掌握实情,为在地统计的试点和全面实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抓住实施在地统计的契机,切实解决好区级统计机构在人员、经费、环境与统计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理顺街道、社区统计体制,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较高的统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