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篇2
关键词:酒店英语;实践教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使得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酒店管理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具有较高酒店英语服务技能成为星级酒店对新一代酒店员工选择的重要条件甚至是首选条件,酒店英语服务技能也因此成为酒店行业对新一代酒店人员的必备要求。
笔者曾在一家西餐厅用餐,一位外宾用英语向服务员要一根吸管,几个服务员面面相觑,听不懂其意。 又有一次,一位印度人用不太标准的英语向服务员说:“Please give me a cup of tea.” 他把 “t”音发成 “d”,服务员大惑不解,不知所措。这不是个案,而是目前整个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专业严重滞后模式下的必然,这种现象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质疑。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按照酒店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酒店英语只有真正成为职业技能课才能满足酒店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是改变专业英语教学滞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
酒店英语有很强的实用性,要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可采用:课堂教学实训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一)课堂教学
1、教材以岗位服务为模块,培养具体服务技能,如餐饮岗位模块分为:订餐、迎客、点菜、结账、投诉。客房岗位模块分为:客房预定服务、前台服务、房间服务、整理房间服务。同时还要培养英语职业能力和提高酒店职业素养,如沟通的能力、礼仪服务的应用能力、服务实操能力、处理投诉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酒店产品的销售和产品销售策划能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服务和创新工作的能力、还有用英语面试的能力,这样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生酒店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2、把服务流程编排在技能实训中,提高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和综合服务技能。如客人电话预订房间或餐厅座位,接听服务员一定要重复一遍预订信息以确认准确无误。
3、精心设计案例实训题目。首先是学习处理投诉的技巧和礼貌处理投诉的英语基本服务句,并进行情景操练。以后增加训练案例,可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指导性的酒店操作案例,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防范和解决的措施。实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见多识广,以后临阵不慌,例如:碰到英语发音不准的外宾,如果听不懂,可让他把词拼写出来。案例分析有利于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4、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模拟情景教学法,强调听说领先。任务教学法:教师围绕前厅服务、客房服务以及餐厅服务等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既能掌握与酒店英语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餐厅场景,让学生扮演客人、服务员和观众,同时表演正确的和错误的操作方法,由观众指出其正确和错误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的操作,而且能通过角色互换加强沟通和合作。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听说领先。酒店英语首先是一种服务语言,他要与外国客人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听说领先。而听对高职学生而言又是最难的,听不懂就无法交流,再好的酒店服务技能也是没用的。教学中应讲解听的技巧,挑选有趣味的语言材料,合理利用多媒体,以听开始其他技能活动,在综合训练中努力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迅速发展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许多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离实践教学的要求差距很大。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如把学校饭堂作为实训基地,设置中西餐饮服务实训室,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把教材内容运用到实际的饭店服务当中,以检测教学效果;可将学校招待所改为实习酒店,设置前厅与客房服务实训室。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实战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参与,把学习语言的过程作为技能训练的掌握,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搬到酒店和宾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创造真实的外语环境,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产学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建立校企合作,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这样才能为酒店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技能熟练、素质水平高的综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环节高标准而有序地进行,应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
(一)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主要是记录各位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二)实践课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本项工作主要是做好各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记录课程教学大纲、所需仪器设备、课程实施过程总结、指导/任课教师等的变化情况。
(三)学生实训实习辅助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主要记录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项目、操作流程以及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四)日常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安排好每学期实践课程的开设;抓好实践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项目单、项目卡的制作,实践操作过程的检查等);搞好材料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好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和总结工作。
三、改革考试评价手段
在考核方面,目前大多数仍采用静态的一次性笔试考试形式,试题编写只重死记硬背,不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培养,更不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应对学生全面多样考核。学生在校学习考核模式和内容:笔试+听力测试+口试三结合(闭卷),考查学生酒店英语知识,英语服务流程的得体运用的能力。学生在酒店岗位实训考核模式和内容:口试为主,根据酒店岗位英语服务要求、酒店实际工作需求等等进行考核。鼓励学生考取《旅游饭店职业英语证书》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导向;必要性;计算机教学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中职学生以其最大特点——实用性曾受到企业的青睐,但近年来许多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而使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当前多数中职学校仍以教师主讲、指导操作、上机考核和笔试考试等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乏味、考核形式单一,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教学只关注通过统一考试和考核,掌握相同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就业时很难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和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因此中职学校应以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和较强操作技能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
二、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常规的教师讲课学生听后练习的方法,脱离了计算机本身应有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不然则造成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利用计算机影音、声像等特点,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参与,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应用工具,而不是一种学习负担。中职学校毕业生多数将来是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对他们来说,不仅需要“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什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励创新意识。
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多以培养多元化综合素质型人才,在综合管理和一般技术应用上较为侧重,因此专业方向并不很明确,从而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面过于宽泛,没有一技之长。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突出应用技术的培养,面向实际应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部曲,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实践—思考—再实践,逐步提高。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计算机以就业为导向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强调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岗位,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由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整体发展充满活力,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重视求职者的学历水平,学历似乎成了就业人员的敲门砖,中专学历显然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正因如此,中职学校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所谓“就业导向”无非就是中职学校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构建。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输出端口。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个现代化工具工作或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使自己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科学素质。然而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办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能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毕业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一定要建立在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面向实际、面向应用,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实用型人才。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到更高水平,不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益成.面向就业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182-182.
[2]赵希斌.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国教育和科研技术网.
[3]陈嵩,李炳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2008(6).
篇4
【关键词】就业 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毕业生就业就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积越重。尤其是近年来,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
与此同时,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可见,英语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新技术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但是,目前我们的英语教育体制,还不能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还不能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变革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 革新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市场就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订单式”就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2.改变单一的课程,设计各种模块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要实施订单式培养,就应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现有的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只开设综合英语部分,内容仅仅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与学生职业相关的知识话题。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课程设置结构必须直接面向职业、面向具体岗位。
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方法可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基础英语模块,后经职业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全部课程可设置成三个模块:
第一,基础英语模块。主要课程为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巩固和扩展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职业英语模块。课程内容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英语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体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完美结合。
第三,专业英语模块。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实习实训,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训练,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 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框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与传统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结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更加自主化、多元化、开放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人机界面以及模拟场景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很好的视觉效果。实验心理学家treichler曾提出,各种感官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能力汲取外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83%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吸收,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而1%通过味觉。
记忆率测试则表明仅凭教师解说或者学生自己朗读课本内容,三天后他们只能记住教学内容的15%~40%;相反,如果他们能同时运用听觉或视觉,则能记住所学内容的75%。所以说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可视、可听、可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英语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中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1.鼓励教师自学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并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
如:翻译行业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及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商务方面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的“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和英国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法律英语考试、旅游饭店英语考试、计算机职业英语考试等。
2.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操作技能
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培训,熟悉岗位的技能,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和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并探究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3.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一方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好地架起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争取行业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常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就可以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评价标准多样化,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1.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化
课程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考核方法应摒弃传统的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力度,由单一测评向全程监控转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职英语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可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如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学生成绩档案(portfolio)、周记(journal)、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面谈(interview)、学期论文(term paper)、单元测验(unit test)、团队活动(team work)、学生讨论(students conference)等。
2.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明确的要求,早在1996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就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证书考试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及自己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设计,在毕业前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予颁发毕业证。
总之,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必须服从这一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雪琼.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08(20)
[3]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篇5
一、“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背景
1.定岗双元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所谓定岗双元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主要两种形式:
一是工学交替定岗双元培养形式。由学院和企业联合组织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后经过企业考试等环节的筛选,学生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确定相应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和学院是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企业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学院已有的AHK中德培训中心,机电系的舍佛勒班、新阳光班,商贸系的史泰伯班,电子系的莱克电子班等,运作模式就是工学交替定岗双元培养,培养学生规模已达200多人。
二是“2+1”定岗双元培养形式。所谓“2+1”定岗双元培养是指学生前两年以学院为培养主体,企业辅助,最后一年企业成为培养主体,学院参与的培养形式。为保证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均保证在“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的共同强作用下完成。学生进入学院的第一、二年主要轮流在学院的课堂和教学工厂中学习,第三年通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与企业签约,定岗双元培养,在企业生产岗位上实习,强调“学校元”和“企业元”的共同作用。
2.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教高[2006]16《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也明确要求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二、“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具体构想
我们本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将“教学、指导、咨询、服务”的多种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职业指导与人生目标相互衔接的构想。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大一第一、二学期;本阶段主要以集体教学、指导为主,辅以校本资源专题讲座、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专业认识讲座等形式。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大二整个学年;本阶段以集体教学、指导和个体咨询、服务相互结合。第三阶段:大二第二学期、大三整个学年;本阶段以个体咨询、服务为主,辅以必要的集体教学和指导。
1.利用校本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加强“三观”教育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高校德育教育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较大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职能和机制发生转换,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结合吴健雄精神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律己”和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创新:培养以“健雄精神”为特色的“四有”新人,面向全体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教学、指导,并辅以“吴健雄精神”专题讲座、专业岗位参观考察、专业认识专题讲座、著名企业家报告会、典型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展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社会实际岗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为了让学生尽早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在专业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和指导,使学生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2.加强就业准备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度
随着第一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展开和深入,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强,对就业指导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根据我院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创新――从“学历资格导向”向“职业资格导向”转变,随着对学生定岗培养计划的确定,对就业指导提出了加强就业准备培训的必然要求。我院加强就业准备培训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度的要求。
结合现代职业人的培养要求“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团队合作意识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职业信誉感。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能清晰地展现职业身份。现代职业精神,有职业责任感。”,在就业指导教学中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通过集体教学、指导及讲座、企业参观、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使学生在正式就业上岗前了解并接受定岗企业文化,体现归属感,增强岗位适应度。通过专业认识专题讲座和专业教学,使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知道相关的考务信息和安排,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认证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个人综合素质往往在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系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签约面试等)和内在能力(基本文字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就业准备的培训,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围绕就业锻炼自己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做好就业政策宣传、调适就业心态促进毕业生顺利上岗
如何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定岗企业员工规章、调适就业心态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与企业密切配合。通过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分析,端正毕业生的成才观;通过就业服务的指导熟知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了解相关就业手续的办理,了解就业、签约的基本程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知道毕业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与企业岗前培训的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相互的沟通与了解,让每一位毕业生顺利上岗,以愉快的心情步入社会,走向人生下一个奋斗目标的起点。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任何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都是将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我院在院系两级就业管理机构完备的基础上,就业部门、教学部门、学工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紧围绕服务学生这一根本宗旨。学院提出了就业指导能力是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安排各系专职辅导员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培训、教学研讨增强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教学还促使辅导员主动学习就业指导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育教学原则下“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必然联系
篇6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28-01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院校数量明显增加,职业特色越发鲜明。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职教育中一些问题也不断暴漏,其中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偏差问题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突出问题。这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致使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想要彻底解决这种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革新,反映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同样也是如此,致使我们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和核心问题。
1 高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基础语文知识,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语文水平,为日后的就业需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让学生成为人格完整、人性独立的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丰富的职业内涵和特色,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根据自身客观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努力做到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逐渐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渗透。
高职语文教材一是要打破学术性的知识限制,体现实用性、职业性和时代性,选用一些哲理故事、名人传记和精美诗文等兼顾能力训练和人文教育的文献,提升语文教材的吸引力,选取一些具体的职业材料,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培养体系。二是要以客观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注重教材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内在需求和个人兴趣的启发,在必要和需要之间寻求平衡。三是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方法和逻辑程序,提升过程性知识内容的占比,即重点讲诉“怎么做,做什么”的相关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一种操作过程和步骤的规范,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 高职语文教学要突出针对性
要真正面向企业和就业需求,让语文教学满足实际的就业需求,就必须构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当前,高职语文是以文学欣赏为重点,以文体单元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针对性不强,职业化不明显。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课程的革新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实际流程为基准,通过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课程计划的科学制定,构建职业化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整体而言,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具有以下三个内容部分:第一,提升语文修养,夯实语文基础,以满足学生的未来继续学习或工作需要。第二,加强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第三,提升同学生审美情感、人格优化和文化素养相关内容的占比。同时,高职语文写作的应用,主要通过向学生讲解基础写作知识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水平与表达能力。此外,还要通过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讲授与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3 高职语文教学要突出实用性
为了适应当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为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另外,高职语文教学要突出实用性还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比如,在文学欣赏、口语交际等教学中应该依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挖掘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因素,并找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契合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语文教学对其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4 结语
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了解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从多个角度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樊振海.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0).
[2]范开田.高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11-02
一、就业市场发展对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
1 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出计算机的专业特点。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因此,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应用为主的要求,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必须熟练地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及自带软件,要求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并掌握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要想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体现这些要求。
2 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现。计算机技术发展比较快,技术更新时间越来越短。如果学生不具备创新能力,就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无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竞争,开始向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转变。如果高职毕业生不具备创新能力,也就无法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也就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评价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发展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的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1 注重学生课程知识的评价。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几经完善,在内容上比较符合高职生计算机学习的需要,涵盖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应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这一评价,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明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的使用等,内容涵盖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关的全部内容。高职生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比较低,主要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时,应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第二,建立专业知识评价量表。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量化,确定每一项内容的得分,将基础知识的全部内容纳入到量化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使评价结果更为直观和科学,避免了传统的考试方法因考察内容的局限而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情况出现。
2 以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要强化应用上的优势。为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也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考查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从用人单位需要的角度来讲,主要包括上网、常见故障排除、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主要看学生能否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能否排除计算机故障,能否熟练地使用word等常见办公软件等,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经常遇到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应用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的应用能力。第二,考查学生发展的应用能力。所谓的发展能力就是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以外的能力。随着就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基本应用能力之外的。比如,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包括文字录入、文字处理、常见文件格式的使用、收发邮件、图片编辑、表格制作等,这些虽然学生也能进行基本的操作,但是要想从基本操作上升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要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发展能力的要求,适当地考查学生的发展能力。
3 将计算机的考核与学生的专业考核联系起来。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基础知识,其教学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服务的,在教学中需要将计算机的学习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学评价也要体现这一点。第一,在评价中体现专业课程的内容。在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可以将考查的形式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比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让学生快速地收入一段英语,评价其打字的速度、准确率、格式等,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上就是将计算机作为考核的内容,但这一内容融入了专业课程的内容。第二,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与上一种方式是相对应的,都是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接合起来考查,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居次要地位;后者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顺带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如,车床专业可以考察对车床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这些既是专业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与计算机知识有紧密的联系。
4 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使评价更全面。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态度、思想和表现,包括逃课率、迟到率,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比如,是否经常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否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上课是否睡觉,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核当中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做出评价,此外,思想政治素养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毕业时对其思想状况做出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水平不一样。要想体现出学习的差异性,必须实行差异性评价方式。所谓的差异性评价,主要是指对计算机专业的不同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和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进行前后的纵向评价。差异性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的成就、学习潜能、学习兴趣、态度和有关的性格特征,对计算机学体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衡量。同时,能够找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找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纵向的比较,可以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期学习成绩,看到学生的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和退步的程度如何,从而为教师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提供准确的依据。
5 将企业纳入到教学评价系统。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用人单位被纳入高职教学体系中。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应将用人单位纳入到教学体系,以体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习阶段,用人单位可以详细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对比学生计算机水平与用人单位标准之间的差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高职院校应将用人单位的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组成评价小组,根据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作为共同评价的依据,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组织实施。评价小组的人员主要包括计算机任课教师和实习部门负责人,以及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18-22
[2]涂三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四个问题[J],职教论坛,2009,(14):8-11
[3]雷燕瑞,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学生过程性评价探索[J],成功(教育),2011,(10)
[4]张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畜牧兽医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4-03
目前,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高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本院畜牧兽医专业实际,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广西畜牧业在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从2009年起探索实践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案是:采取“1360”培养模式,即学生经1年的在校学习,完成公共课程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后,第四学期根据学生意愿选择未来就业主攻方向编入“××企业班”,并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3个月的工作性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本着双向选择原则,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初步协议,第六学期签约学生回原企业进行6个月的毕业实习,结束后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最后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为0。该模式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学生通过一年在校的基础学习及到企业实训的亲身体会,对就业岗位定位更准确,企业也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素质与技能,选聘到更合适的学生,打破了以往学生入学就“定位”的简单“订单”模式,大大减少了以后“跳槽”的现象,在保障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遵守“三大”原则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始终坚持“特色、实用、混合”三大原则。其中,“特色”是实践教学内容以应用技能为主线,以高端技能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实用”就是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要求,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职业综合技能实践平台。“混合性”是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二)明确实践教学项目、内容、途径与方法
实践教学按项目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按实施的途径可分为课堂内、课堂外、学校内、学校外实训;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岗位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实训。按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特点,可采取按内容性质的分类办法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专业基础技能是在专业技术工作过程中最常用的且必须掌握熟练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它涉及的专业课知识较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动物尸体剖检技能、兽医临床诊断技能、治疗措施技能等等。岗位专项技能是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如兽医防治技能、动物繁殖技能、兽医防疫检验技能、饲料检验技能等等。职业综合技能是在更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形成实践能力,它是实际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畜禽生产、畜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等。
(三)落实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1.成立专业建设理事分会。分会成员由行业、协会与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审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协助落实外聘专业教师、校外顶岗实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议。
2.加强“双师”培养。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根据自身特长,选定主攻方向到企业中挂职实践锻炼不少于半年,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确保“核心”技能。对专业核心课程,如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饲料生产与营销等课程,采取由校内专职教师与外聘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并规定外聘专家授课时数不少于一半,实训技能课程必须由外聘专家负责,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新动向,又能更全面地掌握核心技能、高端技能,同时还能吸收到来自企业一线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创业。
篇9
论文摘要:高等取业枝术教育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关健在于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实残性教学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贯彻落实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一、“双师塑”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础
目前,我院专任教师大多数是近几年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从行业聘请兼职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但又存在不了解学生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依托现有条件,一方面“走出去”,积极选送专任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请进来”,招聘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后,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使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失为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行之路。
二、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关键
我们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教材),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各专业的岗位或岗位群,从分析各岗位所需能力人手,使课程(教材)的设置符合市场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应有公共必修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等组成。同时我们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纳人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获得两证或多证的情况下,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三、实验(实训)室建设一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保障
搞好实验(实训)室建设是高职各专业办学的迫切需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我院目前各专业实验(实训)室远远适应不了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个别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建设近乎空白。要重视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场景模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加大经费投人,专项用于实验(实训)室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要对现有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环节进行梳理,切实制定专业实验(实训)培养的详细方案,通过实验(实训)室建设,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产学合作—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延伸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产学合作之路,以求共同发展,不失为“双赢站略。企业专家在祝衡教学或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上课的形式,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产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具体人才的需求。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按照双方论证的教学计划从事教育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由相关企业择优录用,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我院各专业都成立了由行业领导、科研院所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和企业密切合作的产学基地,为我院产学合作开辟了宽广的空间和平台。今后要采取多种形式发挥好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产学基地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就业 高职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毕业生就业就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积越重。尤其是近年来,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
与此同时,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可见,英语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新技术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但是,目前我们的英语教育体制,还不能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还不能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变革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 革新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市场就业需求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订单式”就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2.改变单一的课程,设计各种模块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要实施订单式培养,就应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现有的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只开设综合英语部分,内容仅仅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与学生职业相关的知识话题。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课程设置结构必须直接面向职业、面向具体岗位。
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方法可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基础英语模块,后经职业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全部课程可设置成三个模块:
第一,基础英语模块。主要课程为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巩固和扩展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职业英语模块。课程内容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英语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体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完美结合。
第三,专业英语模块。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实习实训,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训练,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 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框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与传统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结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更加自主化、多元化、开放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人机界面以及模拟场景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很好的视觉效果。实验心理学家Treichler曾提出,各种感官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能力汲取外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83%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吸收,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而1%通过味觉。
记忆率测试则表明仅凭教师解说或者学生自己朗读课本内容,三天后他们只能记住教学内容的15%~40%;相反,如果他们能同时运用听觉或视觉,则能记住所学内容的75%。所以说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可视、可听、可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英语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中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1.鼓励教师自学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并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
如:翻译行业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及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商务方面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的“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和英国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法律英语考试、旅游饭店英语考试、计算机职业英语考试等。
2.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的操作技能
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培训,熟悉岗位的技能,了解企业运作机制和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并探究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3.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一方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好地架起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争取行业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通常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就可以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评价标准多样化,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1.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化
课程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考核方法应摒弃传统的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力度,由单一测评向全程监控转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职英语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可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如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学生成绩档案(portfolio)、周记(journal)、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面谈(interview)、学期论文(term paper)、单元测验(unit test)、团队活动(team work)、学生讨论(students conference)等。
2.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评估体系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明确的要求,早在1996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就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证书考试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及自己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设计,在毕业前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予颁发毕业证。
总之,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必须服从这一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雪琼.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08(20)
[3]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 上一篇:电力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 下一篇:小学语文拼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