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对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这批劳动力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离家打工的农民工只能长期将孩子留在家乡由长辈照顾或者直接交给了家乡的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最近,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事件见诸报端,反映出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诚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因为安全等原因,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以外,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同学、伙伴交流的机会。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口头交际能力较弱。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接受良好的管理,生活状态处于“放羊”状态,这些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监护,为所欲为。听不进有利的劝导,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奚落,轻则置若圈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要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管理,对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的加强管理,打击黄色暴力书刊和影视。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卫生环境的同时,社会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战士担任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庞大的群体。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调查了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了父母,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2)自卑心理。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使人无法管教。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方面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不多,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儿童当前有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也表示只要孩子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能监督他们的学习,照顾他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有些儿童刚进学校,面对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很多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下滑,放任自流,他们自律性越来越差。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只有个别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2.自身方面

(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事包办,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3)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使他们长期烦躁不安,性格怪异,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

3.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儿童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而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使得学校教育处于惩罚性教育层面,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4.社会方面

(1)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久之使他们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2)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外部诱惑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常和行为越轨。(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留守儿童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抓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教育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具体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从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而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劳动力外流就是突出的变迁性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必要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10年陕西省扶风县5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2011年,陕西省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时触景生跳海自杀;2013年,江苏省盱眙县两名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发生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事件;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这一系列悲剧令人们震撼,也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一幕幕悲剧震惊国人,而这些还只是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恐怕难以估计。

留守儿童自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这个群体存在突出的需求问题,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满足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分析留守儿童需求及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涵盖这五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在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充分满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贫困家庭,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隔几个月才寄回一次生活费;由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寄人篱下而不敢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无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更要挑起生活重担,勉强维持生活。缺衣少食、生活条件艰苦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堪忧。近些年,社会上发生过奶奶带体弱孙女算命时孙女被,爷爷奶奶外出留下年幼孙子独自在家造成孩子失足摔死等这些留守儿童的案例,让人揪心和痛惜。留守儿童需要保护,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照顾,无法与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爱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有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有的一遇到麻烦就感觉孤立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叛逆。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很大比重。这些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出现除了与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有关,还与隔辈教育所产生的弊端有关。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大多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极度溺爱、包容放纵的管教方式,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及时帮他们开导排解,而是更为他们的暴力行为添砖加瓦,即所谓的转暴力行径。

第四,留守儿童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无形中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不免遇到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的“特殊眼光”。一些社会志愿者进行帮扶的时候并没有与留守儿童树立平等对话的意识,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应以一种“救世主”的身份来为他们提供恩赐与施舍。

第五,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成就的动机。不管是自卑心态的作祟,还是习惯一味接受救助的自弃观念,留守儿童忽视了内心希望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时甚至会有意压制自身的潜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保证其所用无缺、所居舒适,不仅要靠各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等;还要集合整个社会之力,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相对而言,社会帮扶较为容易实行,也是短时期可见成效的途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

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应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真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必要时向学校寻求帮助,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情感需求的满足对留守儿童至关重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受到户籍和教育政策的限制,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去父母所工作的地点就读。因此,根本性措施应是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入学门槛。然而基于这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如设立亲情电话卡,组织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留守儿童父母应定期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地与子女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临时监护人应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不管是在家庭照顾、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帮扶中,大家都应尊重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在祈求施舍。注重运用“优势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秀品质,如勤俭节约、自理能力强、比一般孩子更加成熟稳重等,从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 越.早期教育对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14).

[2]郭宇鹏,史永涛.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新西部(理论版),2015(7).

[3]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5]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6]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4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20xx年的这个夏天,本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区教委组织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与教育”和省里组织的“心理健康c证”这两次培训。通过这两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又有了一个更为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次的培训学习不仅仅只带给了我理论高度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xx年毕业那年,我踏上了自己热爱的幼教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我被分在中班任教,没过几天,班上一位孩子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时总会控制不住地发出很多怪声音,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会用眼神或动作提醒他,因为我觉得,他所做的这一切的初衷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罢了,我愿意去进一步了解他,当他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甚至被否定时,我没有,我似乎看出了他行为背后更深层的一面,他需要关爱,他需要同伴,我愿意尊重他,走近他,倾听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于是,我便这么一直用心做着,等着他慢慢向我敞开心扉,果不其然,他开始有了变化,通过一个学期的引导,他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慢慢地,同伴们也接受了他,而他也学会了更多与人相处之道,看到他的成长,我倍感欣慰。

  是的,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对于我们年幼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和理解。培训后的今天,回想起当初那件事,我真的倍感欣慰,因为我把孩子当人看,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的今天,请每一位在幼教一线的教师,真正用心关注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位合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我们未来的主人翁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同伴关系、智慧和灵性以及审美体验。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留守儿童似乎成了我们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整体表现内向,易怒,不愿意和人交流成为所有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在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时,我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暑期我参加了xx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

  这次培训组织方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是数位专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让我们充分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我们切身的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如何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成长。我积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见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感受颇深。

  一、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问题孩子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不一定就是问题孩子,对于他们要做到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关注。

  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学校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所以平时会十分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平时有时间就会找这些孩子聊天,时不时会说你们留守儿童会感觉孤单,有时候会不想和人交流,这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其实无意间就使这些孩子心理上有了负担,他们似乎感觉到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就应该有这些问题没问题就不正常了,这次培训后我明白自己之前做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帮助他们反倒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回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多组织学生群里活动,让留守儿童不感觉到他们的特殊,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一个月进行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让我很欣慰。

  二、多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

  在专家们的讲授中,让我明白,孩子身上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回校后我认真总结关于平时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调节的心得。

  三、讲授人际沟通课程。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际交流困难,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人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同学之间有距离,我通过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然后教授他们一些如何和人相处的方法,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从心里感觉开心。

  四、帮助其他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已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平时和其他教师聊天沟通中,我刻意的把这些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他们,希望在我自己提高的同时,其他老师也可以提高,让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本学期,我校以《苏州市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以“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合格的心理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我校有两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她们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并在学校中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注重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讲究心理辅导的实效,努力把专业做“精”。

  (2)以“班级”为主阵地,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三级监护体系中的第一级。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首先是转变班主任的观念,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是经常鼓励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学校开展由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柏晶晶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团体辅导课,让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受益匪浅。

  (3)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加强其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在加强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我校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上网理论学习、阅览室阅览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辅导能力。

  (4)以“德育导师”为契机,充分发挥德育导师效应

  结合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的管理

  1、以点带面,保障“阳光屋”的有效开放

  我校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屋”,已被评为苏州市的合格心理咨询室,本学期继续每天开放一小时,由心理咨询室的值班老师负责学生的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咨询记录。对问题较严重者,我们进行了个案跟踪辅导,认真做好个案研究记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本学期“阳光屋”的辅导老师对97位个案进行了科学耐心地辅导,其中有12位学生进行了跟踪辅导,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阳光屋”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心灵驿站”。

  2、以班为面,开展富有实效的班级团体辅导

  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每月做一次集体辅导,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心理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并做好记录,使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柏晶晶老师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五年级团体辅导课。孩子们畅所欲言,倾诉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通过互动交流、范例引领、小试牛刀、大显身手等环节,孩子们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烦恼。最后大家发现,生活中总有烦恼,但只要换个角度,就能坦然面对。

  李晓静老师执教的《学会欣赏》一课,层次鲜明,块面清晰,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生活将更美好。

  3、家校合力,形成富有高效的管理体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四年级的家长学校活动。活动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李亚青老师来校讲座。李亚青老师首先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盲区——忽视孩子心灵成长;而后讲解了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肯定、自由、宽容、情感、梦想,最后说明了健康美好的心灵是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讲座活动中,李亚青老师亲切的话语,鲜活的实例,科学的指导,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活动,家长们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红领巾电视台“成长快乐”节目开辟了《健康快车》这一版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分室内和室外两套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四个班之间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加强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本学期,我校结合每月雏鹰争章活动进行 “一小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内容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雏鹰争章》,评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月底进行考核,并推荐出每月的一小之星。九月是“礼仪之星”,十月是“红色之星”,十一月是“安全之星”,十二月是“友爱之星”。每月产生24位一小之星,在月底的升旗仪式上进行隆重的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学生,树立榜样,也促使了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4.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校邀请了太仓市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郑吉主任来为全校同学作主题为“爱护小眼睛”的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了当地医院口腔科施医生来校作“健康牙齿,伴你一生”口腔保健常识的讲座。11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举行了主题为“消防安全记心中”的逃生演练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12月6日下午,我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主题为“知我沙溪,爱我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走近家乡,了解家乡,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怀。12月22日,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励志青春放飞梦想”太仓名人校园巡回展。

  总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们地一步步摸索,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篇5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亲情补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39-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亲情补偿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D/2009/02/314)成果。

收稿日期:2013-08-16

作者简介:李自天,沭阳县教育局教科室(江苏沭阳,223600)教科员,宿迁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吴志坚,沭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沭阳,223600)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全国妇联曾做过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1]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儿童“亲情饥渴”,从而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最新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2]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情感孤寂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情况日益严重,其教育和成长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沭阳是一个人口大县,劳动力输出大县,留守儿童群体已相当普遍,多数寄居在寄宿制小学中,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与教育,生活及精神、心理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出现。沭阳县第二实验学校是一所寄宿生学校,寄宿生已经连续六年超过3000人,其中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为此,学校提出“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亲情补偿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同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寄宿制小学留守学生亲情缺失的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入手,针对实际研究探讨出亲情补偿教育的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利用有效载体,构建亲情沟通的平台

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无法用其他感情来替代。要培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儿童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在交流中,他们获得父母的谆谆教诲;感受父母的拳拳爱心,从而感悟亲情、享受亲情。

1.开通亲情电话,搭建亲情桥梁

所谓亲情电话,就是让留守孩子能与父母在学校里进行原声交谈,它是一条连接留守孩子与父母的神奇纽带。寄宿学校在教学楼的每个通道处都安装了亲情电话,学生可以随时和不在身边的父母通话。通过亲情电话,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与困惑,汇报自己的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父母可以借此指导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与鼓励,并提出期望。

2.设立亲情信箱,消除亲情隔阂

现代人的沟通主要依靠电话,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有很大的区别,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学生无法充分体会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每年的元旦我们都免费发放给寄宿生贺卡,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话语写到卡片上,寄给远方的亲人,让寄宿生心里有精神的寄托,使留守寄宿生和父母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也增强了留守学生的写作能力。

3.点击亲情视频,融入父母情怀

在留守儿童中不乏稚嫩的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比起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更需要亲情的呵护。亲情视频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使父母虽然身在他乡,却能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并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让留守儿童尽情融入父母的情怀。学校通过互联网开设亲情补偿的沟通平台,让留守学生与父母交流谈心,让父母多一些了解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适时补偿孩子的亲情缺失。在校园网站上记录部分与父母交流沟通后有价值的心得并发在班级博客上;通过校园电视播放学生享受亲情关怀的聊天画面,让其余同学共同分享亲情;通过班级多媒体让家长与学生进行QQ聊天、QQ留言、QQ视频聊天、发邮件留住亲情;打电话、发信息传递亲情。

二、开展亲情活动课,增强留守学生自身角色的体验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进行亲情教育是一种最直接、最高效的教育活动。开设亲情教育课,创造道德情感体验的契机,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达到对自己角色的反省,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事先提供一些场景,让学生进行准备,在上课的时候由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表演。表演时,真实地再现其平时在家里遇到同样事情的做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当场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受到教育。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梳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并适时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体会到父母、长辈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自己的关爱。本学期,学校承办了“沭阳县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会上,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情绪蛋糕》和《敞开心扉交朋友》两节心理活动课。

在亲情教育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亲情的感人面展示给学生,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感受亲情、理解亲情,并将之内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推动学生持久地为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亲情活动课时间主要落实在地方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兼任。学校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校本教材《我成长,我快乐》供亲情活动课使用。

三、课外教育活动,创设充满亲情的校园环境

1.角色替代施爱式亲情补偿,让学生有家的感受

实施“家长制”,开展角色替代施爱式亲情补偿活动。一是在教师中征集阳光爸爸和阳光妈妈,对父母已去世或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实施替代式亲情补偿;二是以手拉手的活动把缺失家庭温暖的同学带回家,感受家的温暖。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至少担任2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做到“三知道”,即知道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去向,联系方式,知道家庭住址与状况,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想做什么;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家教”,促其“家境”和谐,健康成长。在活动中,学校发帖在校园网站上征集爱心爸爸妈妈,爱心爸爸妈妈发表富有爱心和关爱孩子的文章在校园网站上和教师博客上,评最有爱心的老师爸爸妈妈,评最具温暖的爱心家庭;通过校园广播对爸爸妈妈感人真情的事迹给予表扬,对温暖家庭的家长给予感谢;通过校园电视播放学生在阳光家庭中享受家的温暖的过程,播放一些有关家庭温馨的影片;通过班级多媒体阳光爸爸妈妈多与孩子QQ上交流谈心,重要节日留言祝福孩子,时时留言或发邮件关爱孩子的身心成长;运用学校搭建的“家校通”平台阳光爸爸妈妈平时多通过电话与孩子其他的亲人交流,尽量真正融入到阳光父母家人中,让孩子从内心接受阳光父母,不论什么节日通过短信进行相互问候;节假日时,在征得其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带孩子回自己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在家给予他们的爱,带学生和父母的孩子一起玩耍,学生的生日或节日阳光父母给他祝福和礼物;在孩子不开心时父母给予安慰。

2.心理构建式亲情补偿,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

学校建立心灵之家工作室,开设小丁姐姐信箱,对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给予疏导。学校目前有7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他们在春晖楼五楼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咨询中,借助沙盘游戏、宣泄器械等,心理老师对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缓解不良情绪,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校园网站时常更新相关栏目的内容,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写在班级博客上;校园广播时时播送优美动听的歌曲缓解部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校园电视播放优美的开心文艺片和影片缓解部分学生的压力,开展专家心理疏导讲座;鼓励学生在QQ上与咨询老师说说不开心的事,鼓励孩子把自己烦闷的事邮件发给小丁姐姐;运用学校搭建的“家校通”平台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与家长电话交流沟通,时时关注孩子的动向,节假日也要电话或短信关注心理有缺陷学生的情况;由班主任定期开展集体式的心理谈心活动,由咨询室老师不定期开展对个别心理缺陷学生的疏导,并时时关注他们的异常情况,尽快给予正确的疏导,小丁姐姐信箱时时开放,并做到有问必答。

3.特殊日子关爱式亲情补偿,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欢乐

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在孩子生日、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特别的节日里策划一些活动对孩子实施亲情补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以及节日的快乐。学校每周一的晚上都会在温馨餐厅组织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活动。让学生写生日感言、祝福好友的文章以及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发在校园网站上,展示活动的照片在网站上,展示班级活动的照片在班级博客上与大家分享。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学生生日点歌祝福、播放祝福语、播放感恩父母的美文。通过校园电视播放所有活动的全过程,欣赏快乐节日的文艺表演,欣赏有关节日欢快的影片、父母之爱和感恩父母亲情影片;通过班级多媒体演示祝福语,父母通过视频和孩子一起过节日,演示活动照片,演示收到的贺卡,演示所有节日感言的文章;运用学校搭建的“家校通”平台传递电话祝福、短信祝福;在这些特殊日子里,还可邀请亲人参加活动,学生写信与亲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动,学生与家长之间写信相互祝福,送贺卡和礼物,面对面相互祝福。

与留守学生共度佳节活动,在去年的中秋节时,中午学生有原来的三菜一汤改为四菜一汤,晚上每位寄宿生两块月饼、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桔子,而且学校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都和学生在一起过节,校长并且作了中秋致词等。这些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学校胜似家庭,老师比父母还亲,时时处处有温暖的感觉。

四、构建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让爱全方位落到实处

为确保留守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基本资料,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和教育状况、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性格类型、气质类型等。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望、闻、问、切——中医四法,播撒爱的暖流

“望”是指观察,作为教师应该多观察孩子的动态,看看他每天是否按时作息,每天情绪怎样,如果离开学校,到哪里去了,家里人知不知道。

“闻”是指听一听他和身边的同学、朋友的交流,多方面了解一些孩子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问问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

“问”是指当教师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不良,要“平视”学生,及时以家长的身份和孩子进行一次心灵深处的对话,并站在孩子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慰藉孩子的心理。

“切”是指当我们全面了解孩子后,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孩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还是同伴关系紧张或是父母变故……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制定合乎实际的帮教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点,课题组要求教师多看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教育案例,并且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带领大家学习和研讨。

2.真爱、坚持、尊重、保密——四项基本原则,规范转化过程

学校建起“心灵之家”工作室,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和有经验的课题组老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转化时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真爱、坚持、尊重、保密。

真爱,我们的语言和行动都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爱心,只有付出真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实施有效转化。

坚持,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波动,教师要永不言弃,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

尊重,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注意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来。

保密,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给这些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积极落实上级政策精神,启动了“留守学生关爱工程”。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学生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学生情感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爱心家庭”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工作网络,为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平等、和谐地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昆.我的教育“提案”[N].中国教师报,2013-3-13.

[2]教育部公报:全国中小学留守儿童2200余万人[EB/OL].网易,2012-8-31.

Strategy for Love Compensation to Unattended Children

in Boarding Primary School

LI Zi-tian & WU Zhi-jian

(Shuyang Bureau of Education, Shuyang 223600, China)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社会工作

近年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家庭生存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展ぃ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大批量的流动人员,大部分务工人员无法承担起孩子与其在城市共同生活教育的负担和费用,所以被迫滞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成为留守儿童,长期经受与父母的分离,父母教育与关爱的缺失,致使年幼、需要呵护和教育的大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成长问题和危机。留守儿童问题的迅速增多与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到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并且亟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被迫留在“留守家庭”里,父母关注和教育缺失、隔代教育缺陷和代沟、社会急速变迁,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和影响等等都致使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状况,成为了在外务工父母的极度牵挂,在家守候年迈老人的心痛,还有学校老师的种种无奈,以及留守儿童自己的无力挣扎。

一、内向性偏差行为及其表现

(一)内向性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等,并与不良适应行为、危险行为、问题行为或行为等称呼通用。对于偏差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至今都形成统一的概念论述。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对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内向性偏差行为主要是指: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脱离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甚至他人正常生活,通常表现为孤僻自闭、抑郁退缩,以及一些极端自我伤害行为,甚至自杀等的具有隐蔽性,表现不明显的偏差行为。

(二)内向性偏差行为的一般表现

1.孤僻自闭

孤僻自闭是内向性偏差行为表现中较为明显的类型之一。存在孤僻自闭的儿童不愿与他人交谈、交往或亲近,总是独来独往,对于他人的呼喊也无回应,完全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封闭自己,不与自己世界之外的人有交际,并且对班级以及他人的事情都漠不关心。所以基本没有朋友,遭到同学们的孤立。

2.抑郁退缩

抑郁退缩这一内向性偏差行为在以往对学生的研究中出现较多,多发生于女生,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行为动机几个方面。

在情绪方面,抑郁退缩表现为心情沮丧、害怕、自卑等状态。往往是对什么都没有什么兴趣,并且害怕去尝试;在认知方面,抑郁退缩表现为否定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没什么信心,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总是自责和对未来感到绝望,并且存在抑郁退缩行为的学生容易存在学习困难。在行为方面,抑郁退缩的学生表现为社交退缩。存在抑郁退缩行为的学生多害怕,不敢与人交往,即使学习困难,存在问题,也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一般自我伤害行为

儿童处在在生理、心理发展迅速,同时心理脆弱时期,如果又处于长期缺少关怀、父母正确引导状态,当遇到问题造成心理冲击,自己无法有效调节情绪,会在无法找到其他正当宣泄情绪的方式时,选择自我伤害的行为,通过躯体自虐或自残等方式,用自我肉体上的疼痛来暂时忽略心理上受到的冲击或伤害。这类内向性偏差行为具有比较大的伤害性,对儿童的成长、身心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很多儿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有部分原因就来源于儿童自我情绪的无法正当调节,从而极端宣泄自己情绪。具有这样内向性偏差行为的儿童一般自尊心、上进心比较强或者具有强烈的逃避心理,在遇到事情或犯错误时,会选择极端自残或自我躯体虐待等。

4.极端自我伤害行为

自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是指“个体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儿童是自杀的高危人群,由于处于心理快速成长,内心世界复杂又极不稳定,非常冲动的时期,所以在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冲击无法承受,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生命的事情。自杀儿童通常都具有以下这些性格特征:独立性差、情绪不稳、易激惹;孤独感强、敏感、社会适应困难、欲求常难满足;无助感、孤独感、自我劣感强;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强、绝对化思想和非黑即白观念;对外部环境抱有深刻的敌意等。正是这些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常促使儿童在面临困难时诱发自杀行为。

二、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的特点

(一)隐蔽性

内向性偏差行为也被称为“心理性偏差行为”,它不同于外向性偏差行为表现更为明显,亦被人辨识,从而可及时给与干预。内向性偏差行为开始多注重于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一定的心理问题积压后表现在行为上也多具有隐蔽性,多表现在孤僻封闭自己,怯懦不与人交往等。尤其儿童的内向性偏差行为更难以被人们所关注,随着身体与心理发展的日渐成熟,开始从内心渴求一定的独立,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追求自己的隐私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等。而且留守儿童是更为特殊的群体,因为特殊的家庭、成长等因素,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自尊心,不期望被别人知道自己的事情而看做与他人不一样,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存在的内向性偏差行为不仔细观察和了解并不容易去察觉。从而也容易使存在内向性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越发严重,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偏差行为甚至伤害自己性命或他人性命的行为。

(二)变迁性

儿童时期是一个成长迅速、极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随着儿童的成长,心智逐渐成熟以及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些儿童身上的内向性偏差行为,如社会退缩、怯懦等,可能逐渐得到解决,但同时如果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内向性偏差行为没有随其成长得到及时的解决,有可能转变为更为严重的内向性偏差行为,如导致自杀,又或者又内向性偏差行为直接转变为外向性偏差行为,如孤僻自闭儿童问题由于自我无法正确调节、又缺少及时干预下,长期如此有可能转变为仇视社会,做出极端伤害社会的行为等。以往社会新闻报道中也曾有过常年较沉默、表现内向、不大与人交往的儿童却突然间杀人的事件。

(三)易矫性

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自身原因、成长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对于社会、生活不适应的具有内向性的偏差行为表现。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易接受新事物,快速成长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在一直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对于存在内向性偏差行为的儿童加以关注,深入分析其所存在的内向性偏差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并制定方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干预,改变对其偏差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获得矫正其偏差行为的机会。

三、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影响因素

(一)父母教育和关怀的严重缺失

父母教育和关怀的严重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产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其成长道路上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影响者,是孩子心理寄托和情感支持的最大提供者。儿童成长阶段与父母一般会形成最亲密的依恋关系,当孩子真实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感受到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会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而当亲密的依恋关系断裂,儿童会感到无助和缺乏安全感,在遇到事情时缺少情感支持和关怀的儿童容易出现成长危机。而留守儿童恰恰属于亲密依恋关系断裂的特殊群体,长期的父母关怀与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少归属感、安全感,在心理上形成“情感饥渴”。同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生活、学习压力,外在坏境影响下,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正确指导,从而使本就脆弱的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内向性偏差行为,出现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自卑、怯懦、甚至自我伤害等行为,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隔代教育、替代教育存在的缺陷

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或教育的方式称为“隔代教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τ诙童的关怀是宠爱的,但因为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隔代教育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周到的照顾,但年事一高,加之受到身体、精力不足影响,使他们对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变化或问题无法及时的给予关怀或关注。另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受所生活的时代教育水平限制,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从而留守儿童在遇到事情或问题时缺少对其及时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难免要让留守儿童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也是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内向性偏差行为的一重要原因,长期一个人独自承担各种问题的心理负担的无法负荷,从而容易出现抑郁退缩、自闭等内向性偏差行为。

由其他监护人抚养的方式属于“替代教育”,一般其他监护人多为叔伯、舅舅或姑姑,替代教育存在的无法弥补的缺陷对于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常年外出务工的父母,依然划作家庭成员,而对于寄养的叔伯、舅舅或姑姑,在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里并不被划为家庭成员,只称得为“家庭人口”,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与监护人及监护人家庭的疏远,所以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有事情或问题时选择一个人独自解决,并且在心理上觉得是孤独无助的,认为自己的家庭成员都不在自己身边,自己没有可以依靠的“家人”;其次,监护人自身家庭照顾及生活压力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形成存在的影响,监护人或许在生活上会给予留守儿童与自己儿女一样的待遇,但在教育、指导方面,由于存在亲疏隔阂以及“多子女”照顾的压力,使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教育指导方面存在疏忽或无暇顾及,使留守儿童独自一人面对,产生被孤立思想或无归属感;最后,监护人教育的思维模式留守儿童无法适应,以及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帮助指导等,都可能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心理问题演化为内向性偏差行为。

(三)农村学校教育的疏漏和偏差

学校作为人的社会化的第二大基本场所,承担着教授儿童知识与技能,培养与人交际、交流能力、获得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等的责任,一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寄托希望的地方,所以学校的重要性和地位一直毋庸置疑。

首先,学校因为承担了过多的期望与责任使学校教育的模式发展出现偏差,尤其农村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被赋予掌握孩子未来前途的唯一途径,从而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进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大量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成绩填满了所有学校教育内容,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学生心理关注等,这致使本来就因留守缺乏父母关怀、支持,独面生活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经受长期学校学习任务压力的累计,以及缺少校园关怀和老师及时关注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偏差行为,尤其内向性偏差行为,如退缩,害怕考试抑郁封闭等行为;

其次,农村学校老师教育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水平较城市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决定农村学校对学生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比较低。老师综合素质水平对于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老师综合素质较低会影响其对学生行为教导以及言语指导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据调查很多农村学校依然存在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言语侮辱等行为以及有的老师对学生显而易见的问题都漠不关心等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敏感、脆弱群体易造成严重的创伤,更容易影响其内向性偏差性为的产生。

(四)儿童自我调节失衡

儿童时期是儿童身体、心理快速成长,自身辨别、控制能力不足又几亿受外界影响的时期。留守儿童面临种种成长问题与需要,处于儿童这一阶段本就自我控制能力、辨识能力弱,再缺乏正确的指导或引导同时,不能形成积极有效地防御机制、应对策略以及获得人际交往等技巧,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在个性或行为上易形成悲观、怯懦、过度敏感等,进而在行为上易出现偏差行为,包括自闭、退缩、自我伤害等内向性偏差行为。

四、社会工作干预探索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理念,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进行的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界定,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社会工作计划方案,选取恰当的个案、小组或社区社会工作方法,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的实施,对服务对象提供有效性专业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指导专业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具有一定的可尝试性和可行性。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将具有同质性问题的小组成员聚集到一个小组中,通过针对性的小组活动过程,组员间的互相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提高个人的社会功能,并协助每个人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问题。同辈群体是除却家庭和学校外,影响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同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发展儿童情感依赖的依恋关系,给儿童带来正面情绪效果。儿童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亲切感等,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弥补一部分家庭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从而减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适应、发展等问题。按照此研究,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针对性的主题小组活动,具有同质性问题组员的分享、相互支持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的严重化。

社会工作可尝试以小组工作方法为主,辅助于个案工作方法,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小组活动以及针对小组中个别成员的个案干预活动存在内向性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小组工作成员通过游戏活动,自我认知学习,同伴支持关系建立及学习信赖、合作等小组过程使小组组员自身的内向性偏差行为得到不同成都的改变,对于重新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提高自我认知和抗挫折能力等得到锻炼。运用个案方法结合小组工作的共同进行,对小组中内向性偏差行为严重留守儿童给予辅帮助,可以从留守儿童个人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及个人系统的改变和重建,使其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对于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内向性偏差行为,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社会工作干预方法较之学校忽视或者单一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安慰,通过同辈小组活动及针对性的个案干预的方法具有更加实际和明显的效果,对于留守儿童内向性偏差行为的改变和问题解决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邢金萍.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J].青年探索2007(03).

[6]孙元,谢秀钿.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影响[J].教育评论,2009(04).

[7]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

(综述),《中国心理》.

[8]孙煌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危机;倾听;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20-03[作者简介]曹亮(1982―),男,江苏镇江人,本科,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团委书记,中学一级。

一、个案介绍

赵某是家里的独生子,16岁,高一年级学生,中考进班第一名。父母工作较忙,但他们认为只有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不希望孩子将来走他们的老路,吃没有文化的苦,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自己苦一点没有关系,孩子有出息就行,对其学习成绩要求较高,存在打骂现象。赵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母事事唆和纠缠,经常一人在家,自理能力强,但自身感觉压力较大,有逃避父母管束行为,当父母在家时,放学不愿意按时回家,有轻生念头。赵某学习状况不佳,成绩呈下降趋势,性格孤僻,身边朋友不多,喜欢发微博,但是父母知晓后断其网络、没收手机,强行断绝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促其不要分心,好好学习。2014年4月26日晚6点,赵某离家出走,不知去向。1小时后,我们发现赵某在墓地与已经去世的爷爷倾诉苦恼,但不愿跟随父母回家。

二、个案分析

1.赵某处在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呈现成人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又使赵某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造成赵某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心理上高度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要求与成人平等的地位,渴望社会及父母给予自己成人式的尊重和信任。然而,赵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又处于半成熟状态,家长对其不放心、不放手,两者呈现出期望和现实的矛盾,这使得赵某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2.青春期的成人感使得赵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困惑的时候,他又特别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保护。然而由于赵某父母工作较忙,长期与赵某缺少心理上的沟通,使得赵某出现困难时精神上缺乏依托,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凸显,导致赵某缺乏安全感。

3.由于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赵某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向外袒露自己的困惑,尤其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赵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教训和指责,但是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又需要向外界宣泄,于是他只能选择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发微博,聊聊自己的事情,却又被父母认为不利于学习,断其网络、收其手机,无疑加深了赵某内心的封闭,使得赵某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4.赵某出现的问题,主要源自父母教育的不得当。父母没有认识到赵某处在的逆反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未能理解“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他们这样长期缺乏与赵某心理上的沟通,视赵某为纯粹被动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的对象,忽视了赵某本身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错位,严重违背了教育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辅导过程

(一)苦丁茶里倾听“苦”

为解决家庭教育的危机,笔者约赵某到茶馆喝茶,赵某为自己点了一杯苦丁茶。笔者理解学生心中有苦水,决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于是表明了自己想帮助赵某的态度,遵守保密的原则。

赵某思想挣扎了一会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的苦恼。“我不愿意跟他们讲话,太烦了,整天就知道教训我,从小到大都这样。幼儿园时,由于他们工作忙,经常把我反锁在家里;上小学时,人家考98、我考90分时,他(父亲)就用裤带打我;初中时,我在班上调皮点,老师找他(家长)来,回家不问原因就是一顿毒打;上高中了,还是不停唠叨,没有一点私人的空间给我。从小到大,我有6次想自杀。今天,我在家实在受不了了,本来就想一走了之,出去了发现身上又没钱,走不远,我就去跟我爷爷(已经去世)说说心里话,可是就算他(爷爷)听到了,也不能帮我。”

面对赵某的倾诉,笔者意识到他的家庭教育存在极大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今天你跟我说出来,是不是舒服多了?”

“是的”,赵某说。

“所以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找个人聊一聊,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下面想听老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吗?”赵某点头,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之间会有这么大的隔阂呢?隔阂里面有好多不理解、不信任。今天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我也同情你父母!”

赵某诧异:“怎么会同情我的父母呢?”

见状,笔者继续说道:“据我所知,你的父母都是小学文化,他们很爱你,但是他们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潜在的教育思维模式是单向的,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他们的天职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有毛病进行批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我们家长的心理,不只在你家里是这样,目前全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你们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良好的沟通,你愿意让您的父母现在过来跟你沟通一下吗?我顺便更新一下他们的教育理念。”赵某犹豫了一会,点头同意了。家长到后,笔者详细地传达了赵某的心情和想法,指出家长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家长先向孩子道歉。妈妈非常赞同笔者的观点,父亲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于是他们诉说自己的想法,表示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辛苦,阐述通过读书改变孩子自己的命运的道理。赵某恍惚间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在笔者的倡议下,赵某与爸爸妈妈紧紧抱在一起,三个人都流下了眼泪,关系趋于和谐。

(二)腰挂鸡蛋体验“爱”

当赵某与家长和谐关系恢复的那一刻,怎样让赵某能更加理解父母的爱,理解父母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扭转赵某受伤的心灵呢?

“我们做一个游戏吧?现在我们拿12个鸡蛋(事先从家里带的),一人3个,用绳子扎起挂在腰间,然后去长江边散步,顺便锻炼一下,放松一下我们这两天都不太好的心情。当然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护鸡蛋的生命,不让它受到伤害。在游戏之前不要问我为什么,游戏后自然就揭秘了。”虽然赵某和家长不太理解,但是出于好奇还是照做了。

我们四个人小心地把鸡蛋扎在腰间,夜幕下除了风声之外还能微微听到鸡蛋碰撞的声音。“儿子,走慢点,小心鸡蛋碎了,不好跟老师交差”,妈妈说道。笔者笑了,小心翼翼走在后面,享受着赵某与母亲手牵手关系和好的那一幕。就这样,我们走到了听江楼附近的钢架桥上,享受着夜幕中的和谐笑声。“走了这么远,鸡蛋(生命)还在,真不容易”,赵某说道。

笔者见时机成熟,停下脚步,说道:“不容易吧,今天你是成功的,鸡蛋的生命还在,这个游戏我带好多人做过,他们中很少有人成功。我们才走了10分钟的路,你就觉得不容易啦,你想想妈妈怀着你的时候,历经了10个月,这10个月里她是多么不容易啊,干任何事情一定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肚子里的宝贝有什么闪失。你现在能体会妈妈的不容易了吗?”

赵某没有说话,只是抱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错了,我爱你,我再也不让你担心了。”赵某哭了,妈妈哭了,父亲也哭了,拥抱在一起,这种泪水与以前不同,此时的泪水是理解和幸福的泪水。

四、总结反思

赵某出现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错位,赵某对家长缺乏理解和信任,

沟通的渠道被封闭。在对本案例辅导时,必须首先解决赵某对父母的理解之心,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其次要引导家长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上一代人总是看不惯下一代人的所作所为。长此以往,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扭曲紧张,封闭了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家长再也没有机会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家长必须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带着偏见看待孩子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此案例中,家庭教育的危机之一就是缺乏鼓励的教育方式。家长总是从自身立场思考问题,提出要求,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的信息都是“命令式的”,做事情成功了是应该的,失败了面对的都是“无尽的唆和指责”,孩子感觉自己的价值存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家长。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51-257.

[2] 杨宝忠.家庭教育是科学 [J ].家庭教育,2003(9):12

[3] 安银花.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201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