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安全规章制度

篇1

【摘要】 目的 了解患者对临床医师执行医疗规章制度的评价。方法选取3所三级甲等医院,随机抽取1 000名出院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结果查房制度、手术标识制度、麻醉访视制度、手术谈话制度和告知知情同意制度落实不到位。结论强化对临床医师医疗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加强对临床医师医疗行为的监管;提高临床医师落实医疗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等。

关键词 临床医师;规章制度;患者;评价

医疗规章制度是依法治院,保证医院医疗安全运行,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保障。为了解患者对临床医师执行医疗规章制度的评价,针对落实不到位易引发医患纠纷的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告知知情同意制度、术前谈话制度等相关制度,对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某大学3所三级甲等医院,其中2所为综合医院,1所为专科医院,随机抽取1 000名出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向2014年6月1日~ 10日办理出院手续的患者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在30天内通过邮寄回收。共发出问卷1 00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14.2%,有效问卷142份,有效率100%。

1.3资料处理

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患者对临床医师执行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

2 结果

本次被调查患者142人,其中女性占30 010,男性占70%;年龄0—45岁占15. 49%,46~60岁占35.21%,61~ 75岁占32. 39%,76岁以上占16. 90%;本地户籍占69. 01%,外省市户籍30. 99%;付费方式医保占62. 86%,公费医疗(含军免)占5. 71%,自费31. 43%;平均住院天数为10. 45天。

2.1 对查房制度的评价

调查问卷显示,住院医师每日查房1次的占15. 49%,每日查房2次及以上的占78. 87%,不清楚是否查房的占5. 63%;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的占38. 03%,每日查房2次及以上的占53.52%,不清楚是否查房的占8.45%;主诊医师每周查房1次的占12. 68%,每周查房2次及以上的占63. 38%,不清楚是否查房的占23. 94%。

2.2 对会诊制度的评价

住院期间涉及会诊的患者认为,经治医师邀请其他医师会诊非常及时的占76. 09%,比较及时的占15. 22%,一般的占8.70%,不太及时、不及时的没有。

2.3 对知情同意制度的评价

调查显示,临床医师在使用自费药品、器材、检查、治疗项目前能全都告知的占90%,部分告知的占6.67%,不告知的占3.330/0;医师将病情、诊疗方案、风险告知非常及时的占73. 91%,比较及时的占21. 74%,一般的占4.35%,不太及时、不及时的没有;医师在做手术、特殊检查和治疗前能全部征求患者或家属意见的占93. 55%,部分征求意见的占6. 45%,完全不征求意见的没有;医师跟患者或家属谈话非常详细且通俗易懂的占77. 78%,比较详细且通俗易懂的占19. 05%,不太详细易懂的占3. 17%。

2.4对术前谈话制度的评价

调查显示,手术前跟患者或家属进行有关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谈话为主刀医师的占43. 64%,主诊医师的占21. 82%,主治医师的占14. 55%,住院医师的占20%。

2.5 对手术标识制度的评价

涉及需要进行手术标识的患者认为,医师手术前在手术部位做标记的为83. 72%,没有做标记的为16. 28%。

2.6对麻醉访视制度的评价

调查显示,麻醉医师在手术前到病房访视、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术前准备情况的占82. 22%,没有访视的占17. 78%;手术后麻醉医师护送患者至病房或到病房看望患者的占75%,没有访视的占25%。

3讨论

医疗制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是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仅14. 2%,但是通过患者对临床医师执行医疗规章制度评价的分析,可以了解临床医师诊疗行为的问题与不足,以提出改进意见与对策。

3.1 强化教育和培训

从患者对医师执行查房制度、手术标识制度、麻醉访视制度、手术谈话制度和知情告知同意制度等的评价可以看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上述制度落实尚不到位,医疗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医师对自己医疗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清楚、不重视。这是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的根源,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包括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等进行医德医风、医疗法规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指南的学习和教育,使之充分了解医疗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执行医疗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全员责任意识、安全意识。

3.2 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医疗行为包括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疗养指导等综合性行为。临床医师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工作经验、思维方式等都直接影响其医疗行为,医疗规章制度是规范医疗行为的重要保证。一是探索和建立临床医师医疗行为监督考评机制,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奖罚挂钩,与调职晋级挂钩;二是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临床医师医疗行为的监管手段,定期组织病历质量检查、医疗缺陷分析讲评,实施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推进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安全预警干预系统,对实施重大手术、非计划二次手术、死亡、危重及存在医疗纠纷的重点患者,对其经治医师采取的医疗行为实施监控分析,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临床医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有助于增进医患互信,促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加强患者知情同意权和不良医疗行为认知的宣教,充分尊重患者应享有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定期组织患者对临床医师医疗进行行为满意度测评,从不同侧面评价临床医师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情况。

3.3提高落实医疗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医疗规章制度是临床医师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医疗质量能否得到保汪,关键在于医疗法规制度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因此,要充分发挥临床医师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三级医院病人多、周转快,日常医疗工作繁忙,有的临床医师只注重患者疾病诊疗结果,忽略了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存在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如术前谈话制度、告知知情同意制度落实不到位引发的医疗纠纷,手术核查制度不落实导致的医疗事故等,这样的教训并不少。因此,医院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医疗安全工作当成日常管理的大事来抓,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由个人、科室、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组成监督控制网络,从基础质量管理到环节质量监控,依照医疗服务质量流程、规范、标准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提高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发挥监督考核的正面导向作用,使临床医师从被动接受督导检查转变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常规,自觉规范自身医疗行为,主动规避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白桂花,由医疗纠纷反思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

[2] 刘牧,张海员,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22 - 24.

[3] 余昌会,黄光明.规范医疗行为减轻或避免医疗纠纷赔偿[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2005 -2009.

[4] 任丽明,郑普生,从患者需求视角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85 -387.

[5] 侯胜田,王海星,我国公立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9):52 - 54.

通信作者:

鞠金涛: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处长,副教授

E - mail:jujt0827@ sina. com

收稿日期:2015 - 02 - 09

篇2

【关键词】产房;护理安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1-01

护理安全是指医院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未对患者的心理、机体或功能造成法律法规等规定以外的损伤、缺陷、障碍以及死亡等事故[1]。目前,各个医院均已将护理安全作为本院医务人员的一个永久性研究课题,并使之成为衡量医院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不安全因素直接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产科质量,更要求做到优育优生,母婴安全。产房护理工作有变化快,要求高,且产房急诊多,夜诊多,是医疗护理风险高发科室。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产妇的安全性是产房护理管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对此,我科对产房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效果较好,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现总结报告如下:

1产房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

1.1管理方面因素

1.1.1规章制度落实不彻底或有待完善部分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彻底落实,经验主义比较严重,使得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另外,有些规章制度还存在漏洞,有待补充和完善。

1.1.2物品、器械管理因素部分医疗设备的保养存在问题,无法安全使用,也有部分医疗器械种类不全,这都会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2助产士方面的因素

1.2.1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1.2.2专业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不足而出现的问题。

1.2.3因责任心不强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2管理对策

2.1补充和完善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对产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和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监督,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努力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2.1.1科室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

2.1.2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年资长的助产士分别管理一项。

2.2健全科室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2.2.1通过对《侵权责任法》、《护士执业法》的学习,提高了助产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2.2.2针对影响产房护理安全的因素,组织助产士每月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及开质量分析会各一次,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分析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差错和投诉的因素,讨论并总结处理方法,帮助助产士规避这些不良因素。

2.2.3每次进行交接班时,交班和接班助产士应对每例产妇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

2.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2.3.1每月安排业务学习,主要针对产房中产妇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内容进行复习讲解,让每个助产士都能加深理论知识,防止风险发生。

2.3.2增强助产士对新生儿接生、抢救、缝合技术的训练,加大助产士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使各种护理技能能够运用自如。

2.3.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开展学习产科新技术、新进展,拓宽助产士的知识面。

篇3

一、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的意义、目标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组织案例分析、增强医疗安全管理、服务临床一线意识的专题讲座。时间安排在12月初。

篇4

1.1医院规章制度不规范

据统计,妇产科护理的大多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操作流程执行,导致了不合理操作的发生,进而引发了医疗事故。因此,严格规范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减少甚至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的根本。

1.2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生活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和血液,以及X光线和各种化学消毒剂等,同时要长期与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处于这种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护理安全隐患。例如,吸入高浓度的麻醉废气有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的自然流产,而且可能会引起氟化物中毒,增加了不孕率。另外,妇产科的患者比较多,陪护人员也多,人流量大,出入频繁,病床间隔距离小,病室内没有进行定时的通风消毒,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感染发生的原因。病区的安全防护措施的不完善也是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

1.3护士的原因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患者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医患之间若缺少沟通会造成患者和护理人员关系矛盾重重,不利于患者的修养和康复,同时也给护理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现代医护管理要求护士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不仅具备医疗的基础知识,而要有一定的应急和社交知识,以便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有的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患者冷淡,解释不到位,回答问题语气生硬也是导致纠纷之一;操作环节中忽视患者的监督,不注重将操作关键环节完全展示在患者面前,使患者认为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发生护理纠纷事件。个别护士缺乏安全意识,如对紧张晕针的患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无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2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

2.1病人的因素

近年来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导致病人经济意识的加强。再加上个别病人缺乏相关知识,出现了大量因为医疗收费问题诱发的护理纠纷。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对医疗卫生职业具有的分险水平高、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和风险后果严重的特点不够了解。疾病转归的复杂性及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医疗不可能包治百病,病人及家属治病心切,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医疗结果不满时,就会产生各种猜测即对医护人员不再信任,投诉与不满随之而产生。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医方服务观念、服务行为没有因为当前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期望的提升而改变,也有少数病人及家属道德水平低下,不讲就医道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找各种理由造成纠纷。

2.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换位思考和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疏忽大意。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及超负荷、高风险工作使得护士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详尽解答,这些都有可能在情绪上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成为护患纠纷的隐患。另一方面,护士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病人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医疗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消费者,要求享有公民应有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费用等都要十分了解的,一旦这些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解答不满意时,就会引起纠纷。而与之相比,护士的法律意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对一些可能容易引起的护患纠纷认识不足,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举证倒置,又认识不清,对由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认识,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护患纠纷也日趋上升。

3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1建立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同时加大执行力度

完善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够保证护理质量。同时应当大力加强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运用报刊、宣传栏等进行规章制度的知识普及,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意识到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防止操作有误。如执行口头遗嘱时,护士必须复诵一遍,医生确定无误后方能执行。妥善正确的安置,防止摔伤、压伤病人,合适的保证病人安全舒适,对使用止血带的病人,要严格记录并控制使用时间。3.2环境卫生的管理对医院感染进行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减少医院感染率、缩短病程、减少医源性伤害,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污物、污水、医疗废弃物等管理制度,防范医院有害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妇产科病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宽敞,陈设简单实用,地面光滑,不吸尘,排水系统良好,每周清洁消毒,彻底终末消毒或灭菌。对探视的人员进行管理,只许一个健康人探视,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树立个人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探视、陪伴与疾病的关系,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3.3推行人性化护理,有效沟通

护士用礼貌、亲切的语言与病人交流,正确引导病人认识病情,及时主动了解病人心愿,用微笑向病人传达关爱,同情,友情之心,“您好,请坐下”等礼貌用语就让患者暖到心窝,能减轻患者的紧张或恐惧感,给与鼓励或支持,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语言不通听力障碍的病人采取手势等身体语言促使病人合作,活动受限的病人不能强拉搬以免增加疼痛;意识不清需专人守护以免坠床。产后要及时回访以了解护理效果,关心病人的康复情况,使病人及家属感觉到处处有亲人关心的温暖。

3.4注重素质的培养,造就合格的护理人才

篇5

【关键词】新疆伊犁州;血液净化室;护理管理

【中国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0-01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导致的尿毒症而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满足日益增加的血液净化患者的要求,降低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液净化是操作性较强的专科护理技术,由于操作环节比较复杂,在透析中容易出现一些操作问题并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1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1.1 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血液净化技术性强,风险性高,护士操作量大,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针对血液净化室的特点,我们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2 规章制度落实。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在血液净化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把安全预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使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我科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透析器复用规范》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并不定期组织考试,适当将考试结果与奖金挂钩,奖优惩劣,以此督促护理人员自觉学法,用法。同时我们还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评,以实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汲取教训,防范于未然。

1.3 严格护士专科理论学习,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要求我们护士要掌握血液净化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中心各种常规技术操作,并将操作流程化、标准化。技术操作娴熟、具有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一支队伍。新老、强弱搭配,互相协作,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以适应病人需要为目的,搞好各种协调,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应经常不定时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总结分析,调整管理重点。

1.4 加强风险意识防范,提高护理质量:环节管理是深化管理内涵的重要任务,针对本专业特点,每周举行全体护士座谈短会,形式和内容多样,学习新知识。同时加强护理各环节的医疗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的落实,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要求对血管直穿病人尽量一针见血,杜绝反复穿刺,严防血肿、出血。针对目前颈静脉置管术的广泛应用,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

2. 护理安全管理

血液净化为一种间隙性的透析方法,在治疗间期易形成容量负荷及血压增高,加上肝素等抗凝剂的应用,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使死亡率增加。因此,加强血液净化室护理安全管理,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重要。血液净化室应成立护理安全监督小组,建立护理差错缺陷登记本,随时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

2.1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定停电、停水等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每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应急事件的演练,以确保意外事件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治疗工作,保障患者连续治疗。

2.2 设备物资安全管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程序,处理常见故障,做到安全使用、安全保养。建立健全设备维修制度及执行登记,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对本室物资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并进行月库存成本清算,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体会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广泛开展,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血液净化治疗是提高了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急性中毒病人的死亡率,血液净化的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法律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护理管理,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有效的血液净化,减少血液净化并发症,加强血净化室的护理管理,培养血液净化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专业队伍,护士综合能力提高,

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及交叉感染的流行,护理质量综合指标逐年上升,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过程。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54-01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世界卫生大会早在2002年就提出“患者安全需要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并于2004年支持建立了患者安全世界联盟。2004年,我国再次启动的医院评审工作也提出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并将医疗安全管理列为重点评审项目[2]。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也再次提出要重视医疗安全。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3,4]。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5]。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程序和社会治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1.1 法律意识淡薄: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不按级别护理巡视病房。

1.1.2 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待遇低,使护士身心疲惫,不安本职工作,导致责任心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1.1.3 护理文件记录缺陷:《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3条明确规定,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6]。临床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涂改、刮痕、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容易是医院处于被动状态而造成败诉。

1.1.4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身心疲惫,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无证招聘护士较多,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1.1.5 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我科共26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包括护士长)3名,护师8名,护士15名,由于年轻护士较多,专科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欠丰富,遇到抢救患者时就显得无程序,个别家属对护理服务比较挑剔就容易产生矛盾。

1.1.6 慎独修养不够:临床中大部分护理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如果慎独修养不够,工作中就可能出现执行医嘱不及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也就随之增加。

1.1.7 护患沟通不够:部分护士缺乏良好的交流技巧和社会经验,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面无表情,态度生硬,或者用不适当的身体语言交流,加上护士工作繁忙,无时间与患者进行更多的交流,无暇顾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无同情心,在医院无安全感,造成心理压力,情绪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造成患者不满意和投诉。

1.2 患者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加上家属陪护不尽心,容易发生意外或并发症:如坠床、跌倒、外出走失、自杀、烫伤、压疮、误吸、管道脱落、药物反应大等。

1.3 其他因素 如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地板潮湿、光滑,设备性能差,吸引负压不够,标本丢失,标本送检不及时,过道加床过多等。

2 对策

2.1 强化法律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护士特别是新上岗的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每位护士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其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执业,以保障护理安全。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将“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医院必须按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7]。为落实这一原则,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

2.1.1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一律不准独立值班;

2.1.2 凡未通过执业护士注册考试的护士一律不予聘用;

2.1.3 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学生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

2.2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健康、生命,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定期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和考核,有计划的组织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学习,分期分批的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培训,对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等按专科特点进行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记录的能力和水平。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士长对科室的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高低、临床经验等个人问题全面掌握;做到新老人员、高低年资、无证招聘人员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增加责任感;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试行APN排班模式,加强各班力量,确保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落实,对每天的工作和突况沉着应变,避免因人力不足而造成差错或投诉事件的发生。

2.4 关键环节的管理

2.4.1 关键制度的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我院护理部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护理规范、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1)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2)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3)重要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4)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5)临床各种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护士长不定时的随机抽查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掌握核心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2.4.2 关键人员的管理 护士长重点管理科室的技术骨干、低年资护士和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合理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技术骨干业务精、技术强,是科室的领头人,对整个科室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应将其安排在重要岗位,负责科室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年轻护士起到传、帮、带、教的工作,以带动全科工作。低年资和责任心不强的人员,缺乏临床经验,核心制度落实执行不好,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要安排高年资护士对其行指导和帮助。

2.4.3 关键患者的管理 将危重患者、疑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老年患者、压疮患者和有跌倒危险的患者作为病房的关键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与患者加强沟通。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8]。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关键患者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对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2.4.4 特殊药物管理 高危险药物如氯化钾、浓氯化钠不能和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对于临近失效期的药物也要有特殊标识;物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科室长期备用药物要每天核对、检查并进行记录,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如硝普钠、胰岛素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5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必须规范。

2.5 讲求科学管理理念

2.5.1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 长久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但通过对医疗缺陷的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医疗缺陷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9]。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人产生差错的环境[10]。由此可以得出,预防和消除缺陷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对系统问题进行改进。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订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2.5.2 应用PDCA循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1]。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计划阶段(P),科室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结果(有数据或文字说明),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出改进措施(成文);(2)执行阶段(D),由科室或病房落实质量改进措施;(3)检查阶段(C),由科护士长、护理部逐级检查其质量改进情况(有数据说明);(4)处理阶段(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3 总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加强了护士预防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教育,提高了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护理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护理安全管理在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 郑力,唐疾飞,金恒光,等.从医院评审标准看医疗安全管理的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09-711.

[3]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4]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 潘绍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6]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6.

[7]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8] 潘杰,钱念渝.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6,21(4):61.

[9]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篇7

1.1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

1.2规章制度落实

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在血透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引发医疗纠纷。

1.3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及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护理队伍年轻化易出现安全隐患。血透室是高危科室,血液透析治疗的风险很大,而从业护士的低龄化,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缺乏判断处理能力。

目前,多家医院进行大胆的人事制度改革,很多高学历低年资的护士走上了护士长的岗位,这些年轻的护理管理人员通常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对规章制度落实督导检查不严,客观上形成了最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3.3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液通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立通路的方法,如颈内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直接穿刺,而穿刺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如血肿、动脉瘤、出血及感染等。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及机器故障的应急处理会影响病人的精神状态。

1.3.4颈内静脉置管护理患者置管处皮肤管口周围易发生感染,为异物刺激、渗血渗液引起。颈内静脉粗大,一旦发生血行感染,患者将有生命危险。护士更换敷料时动作不轻柔或操作不仔细都容易造成脱管。血液透析中肝素用量不当,可导致置管处出血。封管用的肝素量不够,或封管方法不正确易使导管堵塞,影响患者的治疗,重新置管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3.5血液透析过程中会遇到停水、停电、机器故障、管路滑脱等突发事件,护士的专科技能及综合素质在此可充分显现,临床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实际工作体验,方能做到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2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血透室工作制度,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懂法、守法,谨言慎行,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注重自我防护。同时我们还配合医院护理部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评分析,以实例对护士进行教育,使其汲取教训,引以为戒,防范于未然。

2.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准则。结合血液透析室的工作特点,经常组织护士学习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等规章制度,使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护士长要熟悉和掌握本室的质量考评标准、各项护理管理制度,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护理管理。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分析,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并反馈,杜绝护理安全问题发生。严格按照卫生部《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加强血液透析器复用管理,严格检查签字登记管理,复用次数不能超过规定范围,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透析器必须分开、定点放置。严格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篇8

一、提高思想认识,搞好宣传发动

我局接到县里的文件后,立即在卫生信息网上转发给各医疗单位,并于8月26日召开了专项工作会议各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县里的文件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搞好这次大检查,必须在抓好自身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搞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各医疗单位地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利用LED显示屏等,展开的宣传活动。

二、落实措施,突出重点,确保危旧房屋安全大检查工作不走过场

这次检查工作,我们认真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卫生系统门诊楼、住院楼、职工宿舍楼全面排查,重点检查了属严重危旧房屋和存在重大隐患的危旧房屋。由于全县卫生系统房屋数量多、分布广、工作难度大,这次检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在卫生局领导和统一布置下,各医疗单位法定代表人为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自查工作,危旧房屋安全大检查,做到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其次,将危旧房屋安全管理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使危旧房屋安全大检查工作扎实、排危措施果断。通过这次危旧房屋安全大检查,共检查房屋63处(幢),检查的建筑面积达23599平方米。共查出部份危旧房20处(幢),建筑面积达5828平方米。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危旧房屋和有重大隐患的危旧房屋立即登记注册,并拟文申请县房屋质量检查组进行安全鉴定,属局部危房的,进行排危加固维修并立即组织实施;对存在重大隐患危及人身安全的危旧房屋,立即采取坚决措施,责令人员搬离。

三、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强房屋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

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深深感到,要巩固这次大检查的成果,必须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在加强日常管理上下功夫。为此,我局借大检查的东风,坚持边查边改边立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

四、存在问题

(一)个别医疗卫生院领导不够重视,对开展自查工作不及时,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鉴定人员对房屋使用安全,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工作存在于卫生系统内部判断阶段,还未得到县质检站的进一步认定。

(三)部分医疗机构安全生产排查工作规章制度还不健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9

【关键词】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影响护理安全因素

1.1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同样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1.2法律意识不强

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应用仪器时不熟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1.3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1.4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1.6其他因素

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没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信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2 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2.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2健全护理安全制度及处理应急预案

2.2.1 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

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发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

2.2.2对各类紧急情况有应急预案

为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病人入院后护士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病区环境做出初步评估。科室必须健全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2.2.3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

护理部要求护士对病人权利和护士义务有正确认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及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让护士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

2.2.4加强护理管理职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全体护理人员中树立护理安全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建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系统分析,经常检查和督促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要加强护士业务素质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对病人的护理安全质量。

2.2.5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

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进行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当使用新的医疗仪器或开展新治疗、新检查时,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科室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3 小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应当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借鉴外院的经验,认真更新安全观念,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管理和改进,以患者需求为动力,紧跟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进展,分析相关因素,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适应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高标准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新增护士 岗前培训 护理纠纷 医疗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84-02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及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纠纷日趋增加。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工作改革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岗前培训,是新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从理论到实践,从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到护理治疗工作转化的重要阶段,而新参加临床护理工作护士常因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医疗法律法规知识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护理差错引起护理纠纷。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护理部在对近3年来新增护士的岗前培训中,加强护理安全教育,确定“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服务为目标,培养了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8年-2010年来我院应聘的护士162名,男3名,女159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6岁。学历:本科3名,专科96名,中专63名。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141名,待考证21名(培训后在工作期间考得护士执业资格证18名)。

1.2 培训方法

1.2.1 培训方式和时间:采取统一培训计划和岗前培训制度,统一规划和集中训练的方法,培训时间;备为录用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2周,培训方式有多媒体讲课,操作演示,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等。

1.2.2.1 职业道德教育:讲解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现代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组织学习医德规范,护理道德行为规范,使他们对自己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标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1.2.2.2 医疗安全和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与医疗卫生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护理专业与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在岗前培训中我们特别强调护士的法律法规责权个体。使其明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角色的位置,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万一发生问题怎样处理,怎样报告。

1.2.2.3 各种护理规章制度的学习:组织学习护理工作制度,如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分级管理制度,执行医嘱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护士管理制度,报告制度及各种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以实例讲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规章制度培训过程中,我们把查对制度列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参培护士必须熟记“三查八对”的内容,实行背诵验证过关。

1.2.2.4 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我院备为录用的护士来自不同学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学历亦不完全相同,在技术操作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其操作熟练程度较低,要适应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难度较大的这一特殊性,我们实行统一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培训,以《以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护理学分册》基本技能篇为标准。严格按程序进行训练,要求人人过关,并进行严格考核。不达标者,要求其反复训练直到达标为止。

1.2.2.5 护理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措施》,《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种报告制度和程序。要求护士将护理安全制度落实到每一项护理工作和护理操作中,有效防范身边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2.2.6 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在培训中,结合我院医疗服务人群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制定了一套医患沟通技巧方式方法,将其摆在护患沟通的重要位置,要求护士应用良好的语言修养和适应技巧,对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患交谈中用适当的提问技巧使患者感到关怀感,恰当的反应技巧得到患者信任感,实在的科学技巧取得患者的合作等,要求在护理操作前有“问候,解释声” ,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结束有“关心,致谢声“。并在考试考核中把护患沟通技巧列为重点记分。

1.3 考试考核方法。

每期培训结束,均对参陪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理论考试≥60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考核≥90分为合格,对考试考核不合格者,要求再次学习及训练,直到考试考核达标后方为录用对象。

2 结果

对3年来每期岗前培训结束后,均对参培护士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其考试考核结果为,理论考试平均合格率为92.5%,技能操作考核平均合格率为87.3%。追踪临床护理工作期间其护理差错发生4起,无护理过失而发生护理纠纷和医疗事故。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纠纷的日趋增加,对新增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是防范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整合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在患方自我维权意识日渐增强,医患纠纷日趋增多,医患纠纷处理难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对新增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对新增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岗前培训,既能提高增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新增护士的整体护理服务素质。我院对每期备为录用新增护士通过岗前培训,理论考试合格率为92.5%,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为87.3%,临床工作追踪6个月―3年,护理差错发生率为4起,无因护理过失而发生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我们在对新增护士的岗前培训中,采用如下措施加强了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一、岗前培训是新增护士从护理学校走入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桥梁,亦是理论上升为实践的初步形成期,。我们在岗前培训中,注重她们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提高科学专业思想意识和医疗服务意识,使其具备一个良好的从事护理工作基础条件。二、通过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医疗安全的意识教育,以填补刚走出学校对相关知识的匮乏,从而懂得守法、遵规、医疗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在护理工作中,注意以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依法对事,依规办事,随时注意医疗安全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护患纠纷发生,从而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三、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范是防范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过硬的技术操作是架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通过岗前培训,强化理论学习,训练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全面撑握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岗不履行职责,不严格遵守制度,无熟练的技术操作技术,是直接导致护患纠纷发生的根源;遵章守纪,科学办事,规范操作,尽职尽责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四、经过岗前培训使他们知道护理是服务于社会特殊人群的专业,协调和处理好护理工作中护患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 技能之一,对从课堂走到病床旁的护士来讲,面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风俗生活习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环境的患者,不知该如何沟通和交流,常因语言过简或不当而引起护患冲突,或因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无言寡语,而使护患者关系淡漠,从而导致护患沟通障碍。和谐的护理环境,和蔼的护患关系可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岗前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就能在工作中协调和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

4 小结

岗前培训对新增护士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开始,新增护士常因缺乏足够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医疗法律法规常识,操作技能熟练技术,护患沟通技巧学识,会导致护理差错而引起护患纠纷甚致医疗事故。我们通过对新增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护理安全意识,护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短期岗前培训,认识到对新增护士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也是防止护理差错,减少护患纠纷,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