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现状;问题;建议;宁夏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31-02
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农村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1-3]。近年来,宁夏地区紧紧抓住信息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特别是2007年以来,自治区将信息助农纳入每年民生计划和为民办实事内容,采取政府支持、公益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法,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拓展信息服务领域,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电话、电视、网络“三网融合”,使信息化技术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资源建设
按照功能来分,可以将支撑信息发展的网络资源分为3类,即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其中,前两者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后者为现代媒体的代表。两者综合起来构成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目前,电信网和广电网已基本覆盖全区各个行政村。农村地区的电视普及率已达到93%以上,农村固定电话用户3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2.25部,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率先在全国建设起“乡乡通宽带、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用仅仅1年以上的时间,建成了2 802个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其中:75%的行政村通过光纤和天线宽带方式实现上网、25%的行政村采取“45M数据天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受系统”方式实现上网。
1.2 信息开发及资源库建设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和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发建立了10大类42个自治区级中心数据库,推广应用农村科技等各类服务系统和数据库98套,覆盖了全区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等20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其中在农业产业生产管理上开发并推广了27个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系统16个(枸杞、酿酒葡萄、马铃薯、压砂瓜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系统1个、养殖业管理决策系统5个(清真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场管理等)、动物疫病诊断系统1个、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2个(种植业、养殖业质量溯源)、数据采集系统2个(市场数据采集、奶牛数据采集)。
1.3 信息网络的构建
建立了宁夏农业信息网、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宁夏气象信息网、西部电子农务网和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等为核心的自治区级农业信息网站。各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协会信息网,主要提供政府宏观管理、监管业务、公共服务提供各个层面的信息支持。
宁夏农业信息网(http://)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主办,主要有农业新闻、政务公开、农业信息化、厅长信箱、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农业科技、人事信息、新农村建设、农业标准、热点焦点、审批事项、农业产业化、农业论坛、视频在线、惠农政策、农业数据库、招商引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栏目。
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http://)即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唯一指定专业网站,设有培训公告、重要信息、专家视频、党员教育、广播讲座、专家文稿、短信平台、新村风貌、专家库、中心简讯、农业新技术、农业科普知识、“三农”咨询、气象服务、数字农家书屋等栏目。
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http://)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 宁夏农业科技服务110自治区指挥中心主办,主要包括12396动态、供求信息、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农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展厅、致富信息、市县科技110、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企业数据库、农业成果数据库、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信息管理系统、新农村、科技减灾、民生科技、实用技术等栏目。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及队伍建设
通过研发和整合利用各类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开通了宁夏12396农业科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和宁夏农业12396短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了宁夏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了合作组织信息站点、龙头企业信息站点、科技特派员信息站点、园区基地信息站点、集镇信息站点、生态移民信息站点、农民网络技术学校等多种服务模式的信息服务站点逾600个,每个站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网络服务终端设备,建立了由 “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及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文化程度高、懂技术的人员担任信息科技特派员,并且每年开展农村信息员服务技术培训,增强信息员服务能力,确保了信息服务站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了信息服务工作。
服务体系顶层为西部电子农务网共享平台,二级为自治区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协会信息网,三级为种养大户、生产基地和自然村的信息资源三级联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为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带动提高了全区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 信息化应用现状
宁夏自治区科技厅依托农村信息化成果,推进科技园区智能化管理,建立了中卫市沙漠设施农业日光温室自动检测监控,贺兰县鱼塘远程监控,平罗县宁夏金福来肉羊养殖全程自动化管理,永宁县小任果业机械电动卷帘、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监测预报、高低温自动报警,同心圆枣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规范化栽培自动控制,灵武大泉林场红枣远程视频诊断和自动化控制等农业物联网典型示范区,使物联网在红枣、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园艺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推广应用,加速了当地高端、高效的精品现代农业发展。
4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缺少信息化应用设备
宁夏自治区位于西部内陆不发达地区,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宁夏北部素有“塞上江南”的赞誉,南部却是“贫瘠甲天下”的贫困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发达与不发达的混合地区。中南部地区仍有35万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低下,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购买奢侈的电脑等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和高额网费。加之,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一些具备购买和使用能力的农民不愿投资购买和使用信息化应用设备。这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
4.2 农民缺乏信息化应用技术
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不强,尤其是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仅缺乏网络应用基础能力,而且接触和学习电脑的机会少,电脑基本操作能力低,只能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获取相关信息,不具备依靠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建议
5.1 降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成本
针对宁夏农村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各级政府要协调通信运营企业逐步降低农村地区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等通讯费,让利农民,刺激农民的通信消费欲望,提升应用技能,以增加农户量和消费量,实现规模和效益效应。同时,设计简易好用的电脑或手机终端产品,方便农民使用,使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信息服务[5]。
5.2 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信息技术,让他们尝到信息化的甜头[6-7]。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农民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使农村信息员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提高他们采集、分析、整理、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使大部分农民学会网上查询信息。
6 参考文献
[1] 陈良玉,陈爱峰.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67-71.
[2] 张少明,李习文,梁春阳.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M].贺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 惠芳.宁夏农业信息网构建及应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4] 田建文.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农村科技,2010(7):44-47.
[5] 余蕾,雷体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200-202.
篇2
>> 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农村经济建设探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立体经营 希金森的小木船 浅析新农村经济建设途径 谈新农村经济建设四点建议 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农村金融 新形势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苏南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气象服务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邛崃市羊安镇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村官”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县级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 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探讨 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建设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10-14
[2] 徐加明,杨莉莉. 民营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山东省德州市“希森现象”透视[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7~39
[3] 赵慧.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析[J]. 中州学刊,2007,(9):48~50
篇3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农村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升,农民对宅基地的需求和依赖大大减少,使得农村宅基地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会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村风发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和应用农村宅基地问题,成为关乎农民利益、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的农村宅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是指在农村中,过去建设过房屋、现在建有房屋,或者经批准、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当前,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迁移,产生了大量空置、废弃的农村宅基地,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农村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宅基地大多为农民自发自为修建房屋占用和遗留下来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和监督,使得一些农民在置产动机和“面子”心理、贪便宜心理的作用下,盲目地扩大住房面积和规模,完全不顾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超标准占据了大量宅基地,有的为了显示其富庶和豪奢,还存在一人多宅、一户多宅的现象。
(二)宅基地房屋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农村房房屋大多为自发修建,缺乏统一的乡村规划和设计,造成与房屋相配套的饮水、道路、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落后和不合理,而且缺乏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霜雨雪的腐蚀、风化,使得一些农村房屋及基础设施更加老化和破败,造成老宅基地附近村庄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三)宅基地所在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比较落后
由于一些农户对旧村改造缺乏规划意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较严重的乱搭滥建现象;大多农户对现代建筑原理和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而盲目地建设高层楼房,而对房屋的外观、式样、间距、层高、附属设施等缺乏规划和统一,从而为后期管理和维护留下了很大的难度和隐患。
(四)城镇化带来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农村房屋的自发式建设和盲目性发展,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许多农村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使得一些落后、古旧的农村宅基地被空置和荒芜,而宅基地的四周已经修起大量的新的现代化建筑,许多地方出现了周围新房包围的“空心村”现象。
(五)宅基地流转制度和法律缺失严重
由于当前宅基地在法律上仍处于农村集体所有的状态,按照现行法律和政策,农民对宅基地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而对宅基地上的房屋农民是否有处置权和自由交易权,法律还未做明确规定。产权不清晰和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宅基地转让和流转只能够成为一种私下行为,不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因而宅基地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含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农村土地产权调整政策,通过采取村庄归并、改造等,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的再利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朝着集中、集约的方向发展,提从而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强度,促进土地利用科学化、合理化,并实现改善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系列活动和行为。
(二)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全面深化现代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大大节约耕地资源,对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几种主要模式
一是选择原有的中心村为依托,先对中心村进行调整整理,再将零散的自然村庄进行缩并;二是因自然、交通、基础设施不便利等原因,对原址不适宜居住和建设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和异地改造;三是将宅基地整理与农田土地整理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更好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村设施使用效率。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宅基地整理和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科学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树立统筹规划意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的规模控制和统筹规划。
(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实际和需要,改变以往对老旧房屋宅基地放任自流的管理思想和态度,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既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对一些随意空置、废弃宅基地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加强对一户多宅现象的清查和整改,提高农村在基地的使用效率。
(三)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和有偿使用制度
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和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等现代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宅基地是具有社会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潜力非常巨大,对保护耕地、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让农村宅基地重新“活”起来,充分彰显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王锡政 单位:开江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陈士银,周飞,吴明发.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4354-4356+4396.
篇4
[关键词] 新农村 法治建设 探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法制完备,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算真正成功,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农村现状看,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安定。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农民法律素质偏低、农村依法管理能力弱化、依法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结合我们对我省部分县(市)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调研情况,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一些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不力,部分法律条款与政策相互抵触。比如,《农业法》中关于“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等的规定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到位;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村委会将其抛荒田转包他人,务工人员回村后就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讨要承包地,而转包人则以《合同法》来捍卫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在现实中也有相矛盾之处。
二是村干部法制观念和廉洁勤政意识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在村财务运转、村民选举以及处理涉地问题的过程中,村干部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难以依法办事、用法维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民在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过多的案件,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
三是农村“人治”的传统要远远大于“法治”,基层政权、村民组织不能较好地依法办事。变相违法征地、不按标准及时给付征地补偿,随意变更土地承包,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乱集资、乱摊派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治安形势较严峻,主要表现在农民犯罪率居高不下。例如,某县法院基层法庭2007―2008年判处刑罚的308名罪犯中,农民274人,占罪犯总数的89%,且多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类型犯罪;各种纠纷解决不及时,导致小纠纷演变为大案件、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犯罪;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赌博、涉毒涉黄等各种不良现象抬头,给农村治安埋下隐患等等。此外,对坑农害家的假农资案件,乡镇卫生院、学校等医疗、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执法和打击力度不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深入、针对性弱、涉及面小,农民外出打工权益得不到维护等也是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本身就应该涵盖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和任务,但是在法治的视野下,新农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新农村在法治的视野中“新”在哪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有关物质文明方面的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有关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而管理民主是有关政治文明方面的要求,这些并没有从法治的角度解读“新农村”的内涵。在法治背景下,“新农村”的法治建设首先应当致力于秩序的构建,即以现行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为制度前提,以法治国为目标取向,在农村社会领域建立起一种法的规则和秩序。其次,应当致力于理念的提升,“新农村”应该凝聚着法治、平安、和谐理念,以农村干部群众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为契机,以农村祥和稳定为追求,并力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农村与乡镇、城市的协调。第三,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以法律为主,道德、宗教为辅助调整手段,且法律、政策与各种村规民约相一致的农村治理模式,应当努力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或道德约束进行调节和治理的现状。第四,应当致力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政治民主是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走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之前的,致使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本身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新农村法治建设应该尽可能地致力于这三者的和谐,并力求民主的真正实现,这既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任务。
二、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法制建设的实质性措施。
(一)加快和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国家法制化程度之所以比较高,首先要归功于他们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以此为鉴,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立法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尽快填补农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带。首先,要做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和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其次,要更新立法观念,立法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农村的改革发展现状作为涉农立法的现实依据,制定既能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能符合中国农村传统礼俗观念,容易为农民接受的涉农法律法规。另外,涉农立法要体现科学化,立法人员要经常到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要体现人性化,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国民待遇。对于已有的农业法规应提高其可操作性,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条文和配套法规,使这些法律法规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让它们仅仅作为一纸空文存在。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在农村现实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领导重视与否是新农村法制建设能否得到加强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远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确法制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建立日常性的普法制度,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的新形式,利用有效的宣传教育载体、实用的教育内容,以鲜活的、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让农民群众认为应该并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另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让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带头学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是改进农村执法状况和提高执法效率的必需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完善这一体系的基础任务。要让农村执法人员认识到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漠视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更不能以“官老爷”自居,利用手中的职权滥施处罚,践踏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执法机构建设是完善农村执法体系的核心任务。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法机构力量薄弱、政事不分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执法力度和实际效果,必须从制度入手推进农村执法机构改革。地方人大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农村执法行为的监督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外部调控因素。外部监督是减少和制止部分执法人员甚至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执法犯法等现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农村执法的公开度和公正性,提高国家法律和执法机关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基层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农村法律援助水平
法律援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却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法律援助为广大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尽管如此,还是要针对目前农村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层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要呼吁专门的法律援助人才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法律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发挥作用,共同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贡献力量。
(五)大力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执法能力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等队伍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深入农村的优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动员城市法律工作者对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进行传、帮、带;培养农村基层专兼职法制干部,动员组织广大法律志愿者和法律类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宣传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法制宣传教育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白明.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6(5):8―10.
[2]夏循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J].中山大学学报,2003(4):439―443.
篇5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三农”问题是人民发展事业的核心,农民有丰富的产业了,国家才会变得富强,也只有农民富强了,国家才会变得繁盛,农村的发展稳定下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安康、圆定下来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复兴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祖国也是从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前提的,只有从根本上来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全面地稳固我们的国家。为了能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农村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并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整个农村的桅杆和途径,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精神视野,而且还能使广大的农村人民具有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考验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整个农村的氛围更为和谐,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 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农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里,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喜爱赌博,导致农村文化失去了天然的淳朴风格,严重的会牵制农村的发展,不能有丰富的产业,没了丰富的产业,就不能为此增加收入,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就瘫痪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再次从“小康”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整个国家也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想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陶冶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一、对新农村的理解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房屋建设,新的设备和设施,新的生活坏境,新的民族风俗,新思想的农民。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村走向“小康”的生活,但光有这些空话还不行,还要结合它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宽裕的生活文化,然后树立文明的乡土风情,改善农村整体容貌,最后还要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在全国各地盛行,就有一定的广泛性,每个地区它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既贴近了农民的生活,又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农民也能很快的接受,从而能够很快的获得推广和普及,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行体育健身,人民的体质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然后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传统体育,农民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对应的得到了提升,更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氛围,在精神面貌上也会改变许多,为每一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有以下特点:从形式上而言,民族体育的风格深受农民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一种乡土气息,而且体育动作相当简单,是农民所能接受的,只要是大家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基本上人人都能参与,不挑场地,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体育器材。通过这些体育的展开,国家政府也可以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进行相应的扶持,农民群众得到了扶持,从心理上也会得到安慰,这就能促进农民更好的展开体育活动。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的同时,政府也要了解到体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利用好体育爱好者,让体育爱好者来组织体育活动,并积极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一个一个组织,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内设定多个体育组织机构,再逐渐将其扩大、延伸。也可为体育爱好者创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让某一项体育融入到更多民族和地区,并加强锻炼。然而民族体育也具有遇见性和机遇性,通过遇见发现民族体育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其纠正的措施,建立起既满足个人与满足团体的运动机制及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达到与现代体育技能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走出民族,扩大自己发展,以至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进行切磋,然后挖掘出更多的体育传统文化,通过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出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与政府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照顾,农民的生活始终是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的,所以政府是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的,要不断地下乡慰问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心里安心、放心、日子过得开心。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要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研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充实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丰富新农村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涵养,同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体育项目,扩大对体育领域的接触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更好更快。
基金项目: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C849。
参考文献:
[1] 赵廷刚,袁金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2] 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赵小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沿革及其发展历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6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保障。基于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从微观层面入手,探析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个人想法。
一、现状及渠道
1、政府投入。现阶段,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发挥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是财政投入比重最高。在各项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总量最大,比重最高。就市来看,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近80%。二是国家和省级政策性资金占主体地位。三是带动作用比较明显。财政资金投入都较好地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如:通村公路、血防改厕、沼气池、电改、文化建设、甲级卫生室、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等国家实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建设项目、财政资金的作用更加明显。
2、信贷投入。金融信贷投入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特色产业发展是重点投向。金融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重点集中在特色农业发展上。,秦杨村贷款1000万元用于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二是农村信用社唱主角。也是农民最愿意打交道的银行,远高于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它涉农银行。
3、社会投入。在国家支农政策导向作用下,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有力助推了新农村建设。一是部门帮扶。省、市、镇直部门通过结对帮扶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本部门联系驻点村给予资金、项目等帮扶,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二是社会捐赠。各村积极发动本村籍在外人士捐资支持家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三是市场运作。各村因地制宜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入各类市场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起源于仙洪试验区的“林水结合”模式在市各村得到普遍推广。
4、集体投入。虽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投入主体。一是普遍性。二是公益性。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投入主要集中在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公(来源:文秘站 )路绿化、村民文化休闲广场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上。三是负重性。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投入超出了收入支出的承载限度。
5、自主投入。在国家政策驱动和试点村示范效应带动下,群众建设新农村、投入新农村的热情高涨。一是农民对村组公路建设有强烈的需求,使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愿意集资来填补建设资金缺口。二是农民对上级财政给予奖励或补助的“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房屋立面改造等家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情非常高。三是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的生产性支出投资明显增长。
二、问题和矛盾
1、资金投入总量小。近年来,各地大多数村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对比过去大幅增长,但对照群众对改善民生的强烈需求,资金投入仍显不够。普遍存在投入渠道少、总量小,无法满足群众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2、地方配套压力大。近年来,国家支农项目越来越多,但许多支农项目明确规定市县要给予资金配套投入,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实际运行中一般情况配套资金没兑现。
3、项目建设协调难。现行的支农项目投入分别涉及发改委、财政、交通、国土、民政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九龙治水”的资金管理格局,导致很多的项目建设难以协调,项目资金难以整合,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
4、农村信贷门槛高。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层次越来越多,总量越来越大,但目前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设置的门槛较高。如可抵押的财产少,部分联保农户有畏惧风险的心理,导致农户难以贷到款;对农户的贷款限制条件较多;利率高,,市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短期贷款(一年以内)的年利率高达10.62%。
5、民间投资信心弱。一是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信息不畅、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降低了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吸引力。二是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普遍缺乏政策保障和投资信心。三是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缺乏金融贷款支持。
6、集体投入难担当。从实际看,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村级债台高筑现象具有普遍性,村级债务居高不下、难以化解,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投入,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
1、财政保障。一是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将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每年稳定增长。对于,应逐年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拓宽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逐步改变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局面。二是要坚持重点投入、持续渐进,确保投入不断档,建设不冷场,切实树好典型样板,放大示范效应。三是要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统筹规划,连片实施,集中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金融扶持。现有涉农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机构职能,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手续,不断扩大“三农”贷款投放规模。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增加信用贷款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担保体系,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要大力探索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好农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3、社会参与。各级政府应重点发挥好引导作用。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快农村产业通道、供水供电、农田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大力整治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地方恶霸势力插手新农村建设等现象,为社会资金进入新农村搭建“绿色通道”。二是搭建对接平台。要广泛开展村企结对、部门帮扶等活动,为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搭建载体。要精心策划和包装好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引入工商资本投资兴建。要及时向社会农村投资信息,帮助各类社会资本确定投资项目。三是完善激励政策。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应给予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对村企结对帮扶贡献较大的企业,尽可能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倾斜。对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人员和单位,应给予相应的物资、政治和精神奖励。
篇7
(1.陕西省宜君县三集中业余体校 陕西宜君 727
>> 关于新农村居民理财调查分析 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现状调查分析 农村居民患病现状及其就医方式调查分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冀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研究 西吉县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湖州市农村居民口腔保健知识、行为调查分析 常熟市农村居民代谢综合征调查分析 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门源县东川镇农村居民吸烟状况调查分析 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农村居民农药中毒预防及相关急救知识的调查分析 河南南阳农村居民购买力调查分析 连云港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调查与比较分析 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2012-07-20.
[3] 王景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重点西部、难点在西部农村[EB/OL]http:///macroeconomic/
[4] 平永忠.山东省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1)11-17.
篇8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二元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79-02
前言①
垫湖村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宿迁市泗洪县,全村共有3691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共有13个自然村庄,耕地面积770.6公顷。垫湖村是中国大包干和江苏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题为“春到上塘”的深度报道,详细介绍了垫湖村率先实行“大包干”的有关情况。但是由于垫湖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受诸多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目前仍是全省的重点经济薄弱村之一。
为了帮助垫湖村实现脱贫致富,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年底开始在垫湖村试点新农村建设。按照布局规划,垫湖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后只保留2个居住点,规划总面积13.4公顷。垫湖村所有耕地实行统一规模经营,农民每年从政府领取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截至2012年底,垫湖村的新农村建设已基本进入后期阶段。
一、农民市民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我国乡村人口64 22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434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7.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来说,农民市民化是指传统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转变为城市公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1]。笔者理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当地进行农民市民化的方式,是“农村城镇化”,这种“农村城镇化”从表面上改变了我国一直存在的“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二、农村居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
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和宅基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垫湖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了解到,垫湖村目前所有的耕地已由政府征收,农民每年从政府领取750元/亩的租金收入。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土地确权,即确认使用权和经营权。在垫湖村目前的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农业用地被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情况,而本应拥有这部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却没有话语权,仍然只能被动地领取租金收入,本应处在主动位置的农民却失去了话语权和谈判的能力。
(二)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
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民住进现代化的楼房,而是要让农民拥有市民权,让农民和市民能够享受到同等的资源配置。据了解,现在垫湖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垫湖村医疗服务点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备与之前相比却没有改善,没有配备任何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增加新的医务人员。此外,养老保障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垫湖村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补助,且仅有这一项保障,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60岁以上老人来说,这样的保障水平还不足以实现基本的生活保障。
另一个问题是子女教育,垫湖村目前的小学只有1—3年级,而4—6年级的学生要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就读,这样的模式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不利于垫湖村教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现在已经认识到农村的教育资源无法和城市相比,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所以导致在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下学生却逐渐减少,而县城收费的学校却挤满了学生,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三)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的土地被征收之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就业。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必然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笔者了解,垫湖村目前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了,当地没有可以吸纳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失业风险,并且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到和城市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一旦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农民工便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四)农村文化的保护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往往会追求形象工程。垫湖村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形象地描述为“铲除乡村”,简单地用现代楼房代替平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随着一片片原始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浓郁的乡村文化也随之淹没在一片机器声中。住在平房里的农村家庭原本有着和谐的邻居关系,可以随意串门的农民们如今再去串门却不得不多了一道“进门换鞋”的工序,住进楼房的农民与地面的距离远了,同时与邻居的距离也远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农村文化,而随着楼房的崛起,这种宝贵的农村文化却逐渐消失了。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楼房建设,“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并不一定非得通过整齐划一的楼房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不是建设整齐美丽的楼房,而是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进农村居民市民化的措施建议
(一)确认土地产权,保护农民核心利益
土地产权的确认工作的重点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和经营权。农村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应该确认土地的最终使用权和最终经营权归农民个人所有,政府征收土地应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政府或者承包方只能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有限地使用农业用地。政府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机制,坚决禁止滥用农业用地的现象。对于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情况,要依法与拥有该土地最终使用权的农民签订合同,按照市场价格约定赔偿数额。垫湖村目前部分农民住进了现代六层小区,部分农民住进了二层别墅式楼房,对于别墅式楼房,要做好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确认工作。明确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农民永久所有,允许农民进行房屋买卖。只有明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才能对农民的核心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垫湖村目前正在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60元基本养老金。但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肯定无法达到保障生活的目的。垫湖村可以效仿企业的做法,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农村年金制度。农村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必然要依托于一些企业和具有经济实力的个体户,政府可以鼓励他们承包土地,但要求承包土地的企业为当地农民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这部分养老保险由企业和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负担,可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保障,这可以看作是农民从土地规模经营中得到的分红。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工作重点放在师资力量的引入,努力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差距,鼓励子女就近升学,减轻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成本。
(三)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就地上岗
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政府要鼓励承包商吸纳当地农民进入承包企业工作,对于吸收农民较多的承包商,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济实力的失地农民,要进行创业培训,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放宽经营场所条件等方式,鼓励他们办厂、开店,带动周边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此外,由政府牵头适当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民就地上岗,减少外出务工失业的风险,还可以考虑吸引外资,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等措施。
(四)丰富精神生活,保护农村文化
乡村文明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垫湖村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居民文化广场、垫湖小戏台等文娱设施。但这些文娱设施的利用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农民对于市民的文化生活尚不习惯。当地政府应该在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引导作用,可以适时组织文艺团体走进农村,还可以选定每月的固定一天作为统一的文娱活动日,由村委会带头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以此来推动新农村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努力使这种宝贵的农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民市民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措施,但“新农村”并不等于“新楼房”。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要让农民真正成为拥有市民权的人,要让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资源配置,农民权益的保护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好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参考文献:
[1]文军,黄锐.论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2).
[2]沈文彪.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0,(9).
[3]宋仁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文宗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不同模式及评价[J].中国财政,2009,(12).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58-04
青岛市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新农村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而这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归根到底需要金融资金的回流和投入。因此,必须以创新的思维确保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从而促进青岛市新农村建设。
一、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新要求
近几年来,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56万公顷,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351.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50元,增长14.1%。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日趋严重、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都带来了冲击。这些不利因素,对早日实现新农村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目标带来了困难。面对新形势的变化,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涉农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岛市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支持。2010年前三季度农业贷款增加16.4亿元,同比多增2亿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金融机构传统的涉农信贷资金投入机制已不能满足需要,金融对影响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建设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改革、农村中小企业和县域骨干支柱产业的发展、农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等都需要突破原来的信贷模式,加大信贷支持。
2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好用实用的金融产品
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投资、融资、理财及结算等金融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青岛市金融机构加大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推出了“金智惠民”创业扶持贷款,同时探索发展了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然而,目前服务于三农的金融产品总得看还较少,缺乏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只有结算、代收代付等少量银行中间业务。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因此,针对农村地广人多、农业金融风险性高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好用实用的金融产品。
3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渠道
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需求和农村消费市场将随之扩大,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这需要金融部门更好地扩展服务渠道,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青岛市金融机构配合“家电下乡”活动,探索开展了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广大农民购买家电提供便利。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以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为主,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渠道,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需求。
4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组织形式
青岛市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形式近年来不断完善。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等机构在县域共开设了13家银行分支机构;继青岛即墨北农商村镇银行和青岛胶南海汇村镇银行成立后,2010年莱西园泰村镇银行、平度惠民村镇银行开业;即墨诚和、胶州海丰、城阳海都小额贷款公司先后成立;全省首家异地区域陛分支银行机构一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在即墨成立支行。这都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金融需求将会持续增大。从现有金融机构布局来看,相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仍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服务组织形式,优化金融机构设置,改善和提高服务功能。
二、青岛市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青岛市农村金融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城市金融创新程度相比,农村金融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制约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原因有金融机构方面的,也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农民的金融意识方面的。
1 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四类六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发挥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首先,由于金融机构追求高利润率与农村金融业务利润率低的矛盾存在,约束了金融机构创新的动力。基于各类金融机构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服务对象以成熟的市场和业务为主。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生产周期长、管理成本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比较效益低的特性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利润率低。所以,金融机构不愿冒风险去创新和开拓新的农村金融服务,而只满足于已成熟的农村金融服务。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少、竞争力低也约束了刨新的动力。在银行业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逐步退出了农村服务领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机构设置较少,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由于缺乏竞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不进行金融创新也有着较大的业务和盈利空间,所以不会去冒险开发新产品。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信息化发展水平约束了创新业务的普及。目前遍布农村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发达程度远比不上城市的各个商业银行,所以造成了有好的金融创新产品或者服务也难以快速普及和开展。
2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约了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积极性
近几年青岛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农村经济增速还是缓慢的。在2010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66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上年增长12.9%。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277.0亿元,增长1.4%,比同期生产总值(GDP)增长12.9%相比,低11.5个百分点;与同期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GDP增长12.6%相比低11.2个百分点。在2010年,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50元,但与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998元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物价的急剧上升,农村许多产业受到了影响,经济效益下滑。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虽然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实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不够的表现,这也是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不够的直接结果。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缺乏可资抵押的有效财产,农村信用社无法完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任。加之农村又缺担保中介,没有信用担保中介服务,使得金融产品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开发新产品面临较大的风险,从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积极性。
3 农民普遍落后的金融意识制约了创新型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推广
目前青岛市的农村地区,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设置较少,农民对金融机构已有的一些金融服务不太了解,不知道怎样和金融机构打交道,不知道能享受到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另―方面由于农民金融知识的匮乏,只知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对银行新开办的服务业务不太接受,从而限制了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以银行卡为例,一些领取养老保险的失地人员虽然有银行卡和存折,但他们对如何使用银行卡不甚了解,因此只是使用存折存取款,使得方便快捷的银行卡处于休眠状态。有的农民甚至为了尽陕致富而卷入到一些非法或违规的金融活动之中,使本来不多的收人遭受损失。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2011年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青岛市政府已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因此,面对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持续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青岛市的金融业发展基础好,具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和实力,应在率先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1 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步伐
虽然2010年青岛市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步伐加快,但青岛市农村的金融环境还比较落后,金融机构稀少,许多偏远的乡镇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更多的金融服务项目在农村还是空白。因此,要针对农村差异化、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优化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方面对已发展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各个方面的政策扶植,让其健康发展壮大,为建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经验和范例。另―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式。比如在农业基础较好的村镇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到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并将经营网点向重点城镇延伸,以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2 创新涉农资金信贷模式
现有的小额信贷组织的贷款方式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比银行贷款更加灵活、快捷,方便了农村企业和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由于目前原有可抵押贷款的条件限制了信贷规模的扩大,所以,首先必须扩大抵押物的范围,创新抵押信贷模式。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质押)贷款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农副产品储备、农机具、应收账款等为抵(质)押品的贷款,从而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其次,创新农民工信贷模式。比如“打工创业贷款”、“农民工外出务工小额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等。
3 创新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
目前,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根据青岛市农村金融创新进展情况,确定了21项有特色、有针对性、有借鉴性的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方式,在青岛市农村地区进行重点推广,受到了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欢迎。首先,广泛推广试点金融产品,同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其次,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再次,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开办农民小城镇住房贷款,提供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贷款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为进一步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支付结算品种,可以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积极进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如信用卡业务、“一卡通”和IC智能卡业务等,满足农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结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发手续简便的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服务需求。
4 创新适合农村的金融服务方式和渠道
要广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让广大农民方便地享用金融服务,就必须尽快解决目前金融服务方式和渠道单一的情况。首先,青岛市的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投入,以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拓宽支付服务渠道。其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再次,要在已经建立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开展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等金融服务,加大农村自出银行的设立,方便农民随时的金融需求。
5 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前青岛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首先,加大农村社会诚信建设,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环境,为提高农业贷款的成功率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其次,组织信用知识和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样、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使农民了解有哪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享用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再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加大金融案件胜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常青青岛金融业贡献度逆势升级[N]青岛财经日报,2009―02―19
(12),
[2]傅军青岛金融忙“下乡”[N],青岛日报,2010一02―30(06)
[3]林刚青岛去年GDP超过5666亿[N]青岛日报,2011一02―13(01)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调查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现实差距
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盐城市下辖7县(市)3区共138个乡镇,近8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近510万人,占总人口63.75%,2005年,盐城市农业增加值已达到225亿元,粮食产量483.96万吨棉花产量17.1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3元。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占GDP的比重22.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6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产”年均增速5.8%分别低于“二产”、“三产”年均增速11.7个和7.2个百分点。[1]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据对全市20个乡镇问卷调查,60%的表示新农村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40%的乡镇表示新农村建设尚未起步。[2]
2.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十五”期间,盐城市农民收入由2000年的3445元增加到2005年的4893元,年均增长了7.3%。但由于仍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农民收入近70%来自农业。加上农村土地有限,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2005年全市农民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83元,低于平均水平7.26%。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也少。
3.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规模,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十五”时期,盐城市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或利税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683个,比“九五”期间增长近一倍。2005年,全市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2.49亿元,利税7.79亿元。但农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4.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力度尚需加强。2005年末,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然不足,2005年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增强,2005年末累计发放农业贷款95.45亿元,占贷款总额20%,“十五”期间农业贷款年均增速为39.27%,高于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3]但从信贷投向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金融支持需求力度不断加大。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1.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都需求大量资金投入,这些除了地方财政投入外,更需要金融支持。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为”,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二是政策性银行“不能”,机构职能难以发挥。目前农发行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三是合作金融“不力”,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有限。
2.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是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三化”为主要途径和标志的,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显然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方面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只存不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3.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金融需求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不断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为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下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3-5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5000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仅为1-2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4.需求新生性
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必然会产生对金融服务新的需求,而现有的金融服务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需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建设、商贸等领域渗透和延伸,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而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盐城市农业人口众多,但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1.组建农村资金供给主体。一是成立新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大都是小型银行机构,与大、中型的银行机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社区银行的盈利模式在于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多数以合作制形式组成的社区银行,既没有股东的概念,也没有客户的概念,是以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中的现实金融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便利化的“一对一”式金融服务。虽然社区银行也与大银行一样,有着自身的盈利目标,但是社区银行更注重承担应尽的社区责任。二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应加快邮政经营体制改革,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经营道路,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使其与其它邮政业务分业经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金优势,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三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既不同于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也有异于一般商业性保险的最大收益原则,其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四是成立农业专业担保机构。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依法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形式农业专业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信贷支农的整体效益。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林权质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土地质押等担保形式,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及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2.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重构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其业务重点在原有的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转向支持农产品的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要积极承担起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城镇化建设贷款等业务,将这类业务从商业银行彻底剥离,更加集中、统一、高效地运用农业政策性资金。二是改革中国农业银行业务功能。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商业银行。[4]三是拓展保险机构业务功能。要大力鼓励现有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委托的方式,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这样既不违背商业保险的利润原则,也有利于风险的分摊。四是创新农村信用社业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可以大力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推出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种类和助学、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探索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质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方式,逐步解决大额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 上一篇:浅谈对安全管理的认识
- 下一篇:税收征管工作调研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