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度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民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后,全国各地都加紧步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浪潮,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承担国家、社会、民族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后,许多的大学生都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中去,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奋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次的调查是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范围,并根据本地区的农村的实际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从中了解本地区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了此次的调查,其中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城市户口的大学生为7:3,男女比例为6:4,不同的学历中,本科生:大专生为3:2,不同的学科类别比例为农科:理工科:文科:其他为1:4:3:2。
综合这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大致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包括对基本政策,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新农村“新”的地方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三农”的看法。包括对当前农村存在着各方面的因素;对农民的态度,对农业发展的看法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包括参与的途经,参与的准备工作,影响参与的因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影响等。
以下是此次调查所得出的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喜忧参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不了解。
在调查中,52%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而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二)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调查大学生都表示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希望又以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强农业的多元化,使农业逐渐走向多元化
3.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的环境
4.增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二、对当前农村的看法
在调查对当前农村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三农”问题上。
(一)农村建筑规划乱,居住环境较差
本地区的农村住宅基本上是随处而建,布局凌乱,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同时农户基本上缺乏环境意识,对于生活垃圾、肥料等随意堆放,卫生较差,脏乱等问题较突出。
(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加快,本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度也相对加大了,但从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的,这就相应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有较大的阻碍。
(三)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当前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粗放生产,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
当前,本地区的农户生产中,大部分农户还是更多地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且肓目的去生产,农产品加工多以零散的种养户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三、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调查大学生中在90%都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本身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新事物,新的科技文化接收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一个平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而参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发挥自已优势的平台,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一份力,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做好基础工作,从不同途径参与
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先思想上要自觉树立为“三农”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行动上,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到农村宣传有关政策,开展调研活动,为新农村开展服务。
(三)相关的配套工作要做好
在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周围环境,政策等。首先,要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其次,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再次,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个宏伟目标。而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对大学参与没某项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又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积极态度的但还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从以下的对策中得以解决。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及认识,国家政府、高校要经常性对这些农村建设加以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开展讲座等形式来讲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名词,大学生要经常地关住国家的各项重要政策,及时了解和积累,成为真正的时代先锋。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规划为龙头。农村规划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了村庄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等,要作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便利。
其次,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再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扩大农民的就业和收益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军,不要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投在土地上,这就要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设,引导农民有序地合理地向城镇进军。对于农业产品要以城镇为中心,改进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服务。
三、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积极认真负责。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也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做到为新农村服务,包括思想,行为等。高校作为一个中介,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的服务提供各种保障和鼓励。
篇2
关于新农村问题的五个关系,现在发现不仅与会的专家对新农村有不同的看法,实践接触中也有不少模糊认识。他从两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问题;二是从实践和具体的层面谈谈乡镇干部、县里的干部如何推进。题目就是:如何认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概括为三个背景,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时已经提了很多,为什么还要提新农村建设,这使人感到很困惑,这是不是个口号?我想不是的。
首先,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因为新农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在农村增加国家更多的资源投入,中央已经提了我们国家从整体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阶段,这是狭义的理解。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应该进入工业支持农业的格局。
第二、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第三、这是我们国家经济与体制进一步转型的需要。从发展来讲,我国面临两大约束,一个是需求约束,主要是消费约束,当前9亿农民年均只有3千多的收入,造成需求严重不足。供给不足主要是能源,整个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压力太大。第二是教育约束。
第四、它是解决经济增长过程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要求。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自开放以来一直采取效率优先和发展不平衡的模式,造成非常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发展、收入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社会稳定的压力,这是经济发展本身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政治上的要求。
第五、这是解决渐进性改革过程中矛盾的需要。从体制问题来看,我们的改革转型是渐进性转型,整体上看,转型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是要素市场化非常滞后,土地、劳动力、金融等。二是政府体制,可以上升到政治体制的高度。还有二元结构的问题。如果已经设定了这样的道路,这个体制、政治的约束和经济本身发展也是互为约束的。
提出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可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或者可以取得一些突破。所以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且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就是一场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一进程涉及国民收入、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政府体制与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型;要素市场化和市场组织化(民主化)以及二元社会结构应取得实质性突破。我想把新农村建设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进行。
篇3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以福州市鼓楼、晋安、台江、仓山、马尾五城区的城市妇女为调查对象。被访者年龄跨度:30岁以下占14.1%,30-40岁占44.3%,40-50占33.7%,50岁以上占7.9%;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1%,高中、中专占47.9%,大专占27.6%,本科占17.7%;硕士及以上占0.7%;职业分布:家庭主妇占8.2%,工厂企业占10.7%,事业单位占36.6%,公务员占16%,个体私营占7.8%,其他职业占20.7%。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1、城市妇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认知度:77.7%的被访者知道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举措,并非常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17.7%城区妇女听说过新农村建设,但对此不了解,仅有5%城区妇女表示完全不知道;54.4%城市女性认为新农村建设会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产生积极影响,集中表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农村建设事关国家经济和民生大事。(1)农村发展,增加农副产品,丰富城市物质供应,提高城市生活水平。(2)农村发展,农村人离土不离乡,转业不转行,有利于减轻城市就业、生活方面的压力。(3)农村富裕,将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减缓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但仍然有21.2%的被访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己无关,14.4%的城市妇女对政府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
2、城市妇女在农民需求和怎样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较为统一:认为农民和新农村建设中最缺乏最需要的是“有效政策扶持和科学技术”,占被访者的62%;,其次是“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占20.1%;第三“资金扶持”,占17.8%。另有少数妇女提出新农村建设最缺乏的是尽心尽责为民服务的县、镇、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素质的培养;新农村建设中党和政府应最优先解决的问题: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排到第一,占被访者74.3%,其次为加强培训、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提升农林牧副渔的科技含量,占22%。另有少数妇女提出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也是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
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1、平时与农村姐妹的交流沟通情况。44%的被访者经常接触农村妇女姐妹,其中85.2%的人经常帮助农村姐妹,其中又以信息咨询帮助居多占42.7%,提供致富项目及技术援助占26.1%,资金扶助占24.3%,其他方式占10.3%。援助主要以参加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单位统一活动及社区组织活动三种方式进行。
2、对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女性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92.1%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为农村妇女服务。被访者认为城市女性帮助农村妇女切实可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一个城市女性群体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妇女,占被访者45.7%;(2)开展大规模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温暖活动,占18.7%;(3)提供用工信息、帮助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参加“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资助农村失学儿童上学,占18.4%。
四、对妇联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建议及意见
由妇联组织的发动城市女性牵手农村姐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对帮扶系列活动在被访者中有较高知晓率,约占85.8.1%,其中50.1%的被访者参与了妇联的活动。并对妇联组织怎样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1)妇联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占被访者57.7%);(2)妇联应加大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占20.2%);(3)妇联应推进农村妇女的民主政治权力,推动农村妇女村级管理,实现基层民主的男女平等(占17.8%)。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激发和集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近年来,妇联组织牢牢抓住建设新农村这个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加强了对工作对象的统筹协调,推进了“两牵手,一扶持”、“巾帼文明岗”创建进村镇等活动,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工作格局。根据福州市城区妇女问卷调查提供的信息,对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们有如下结论,并对妇联做好城市妇女支持农村姐妹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结论1:城市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政治、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有所加强。结论2: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城市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结论3: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普遍较高,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为农村妇女服务。结论4:信息、技术援助是城市妇女愿意长期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姐妹的首选方式。结论5:城市妇女对妇联组织的发动城市女性牵手农村姐妹结对帮扶系列活动持肯定态度。结论6:城市妇女认为妇联组织最主要的职能是加强城乡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女性整体素质。结论7:对妇联组织是否有能力全面动员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女性持怀疑态度。
几点建议:
1、培养城市女性的参与意识。调查显示,尽管城市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仍然有近35%的被访者不知道、不了解、无所谓新农村建设或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己无关。因此培养她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城市女性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妇联开展城市妇女支持农村姐妹活动的先行工作,任重而道远。调查显示,这部分的被访妇女中多数文化程度比较低,集中在高中中专以下文化,职业也以家庭主妇和工厂企业和个体私营的女性居多(见表一)。建议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把宣传重点放在工厂企业和社区,鉴于宣传对象的特定性,可以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城市妇女的国情形势,时事政策和公民道德教育,切实用时代精神凝聚和感召妇女,帮助她们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和谐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观念。调查显示,女性文化程度越高,妇女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越强,城市女性将个体融入大局思考的能力越强。妇女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更加主动的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议加强教育培训妇女提高整体素质。妇联组织要继续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毫不放松的抓下去,实施好女性素质工程,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注重发挥城市女性群体、优秀女性的作用。调查显示城市女性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表现出为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的强烈愿望和为农村妇女服务高涨热情,她们希望妇联组织能在城市与农村妇女之间搭建平台,更好的传递城市姐妹的情谊和爱心。调查中,被访者强调了女性群体的作用,认为城市女性帮助农村妇女最切实可行的方式是一个城市女性群体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妇女。建议妇联组织设计适合活动载体,为“有情人”牵线搭桥,通过她们引导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村妇女。福州市妇联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1)推出了服务新农村“岗村联动”活动。06年市妇联适时推出“岗村联动”活动,要求各巾帼文明岗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立足办实,为结对村妇女提供资金、信息、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建设新农村献策出力。07年继续深化加强,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推动100家“巾帼文明岗”与100个基层农村结对帮扶,同时把这项活动拓展到女企业家、机关妇委会,力争做到“五个一”:举办一场城乡妇女互动活动;组织一次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帮助一批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妇女贫困户;开展一次巾帼志愿者宣传行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文明岗福州电业局95598发挥广泛联系企业优势,帮助结对村叶洋村打开该村主要农产品生姜的销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女企业家孙惠玉的通利公司主动与罗源碧里村结成帮扶对子,三年内投资180万帮助该村高科技养羊,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市直机关妇委会积极发动国土局、统计局、老干局等单位妇委会与永泰县5个贫困村结对共建,资助5位困难女童,扶持5位困难母亲,充分发挥了机关走前头作用。(2)成立福州市新农村建设女性大讲堂专家讲师团,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农业专家的知识和信息优势,为农村妇女服务。专家们接受咨询,现场指导累计服务近千次,在农村妇女中有较大影响。闽清官庄村百亩西红柿基地曾发生怪病,当地农妇束手无策,所在地科技指导小组收到求助信息后,立刻联系专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农妇得到了实惠。(3)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法官、女律师等优秀女性群体作用,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大讲堂”等活动,宣传、维护农村女性权益,以五所国家级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为试点,利用城市师资开设心理辅导,对我市流动人口子女状况进行立项跟踪调研,呼吁全社会关注关心留守儿童。
3、充分尊重城市妇女的选择意愿。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援助是城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长期援助的首选方式,城市女性普遍不认同个人或群体对农村的资金扶助(认为这是政府行为),对援助资金的完全落实和正确使用充满疑问;在支援放方式上,城市妇女更愿意亲历亲为参加活动。妇联组织要根据城市妇女的意愿,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她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增加援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专人跟踪反馈制度,真正做到让捐助者放心,农村妇女受益。同时不少受访者认为外援有限,应着眼于内部,否则城市妇女“易疲劳易反感”。建议妇联组织既要强化城市妇女的带动作用又不能一味挖掘外部资源,应把城乡妇女统筹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挥农村妇女自身潜力上,团结她们,依靠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篇4
关键词:湖北;民企联村;新农村
本文为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题目为:“民企联村对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湖北省地处祖国中部,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来,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许多农村村民、村风、村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日益增加。但是,总的来看,湖北省“三农”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依然很艰巨。特别是和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湖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74.1亿元,比2008年增长18.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6%,与2005年比重相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数量、资金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进出口等在2000~2009年十年间均实现快速增长,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带动湖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投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中央开始推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社会各个方面将更加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事业,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投资方向。特别是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有了施展的舞台;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来农村投资,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一、开展“民企联村”工作对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贡献
1、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农村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开展民企联村工作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实施“民企联村”战略,可以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农民的产品找到了出路,就业找到了门路,增收也找到了渠道。企业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了规模化生产水平,保障了原料质量,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民企联村”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他们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湖北石首市鑫盛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们每年将分散在桃花山镇农户中、按照其规定标准生产的土鸡蛋回收起来,这些鸡蛋的回收价比零卖市场价还要高。它们收购后,统一包装,贴上商标,统一销售,市场反应非常好,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农民得到了实惠,再也不用为鸡蛋的销路犯难了。
3、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是农民就业和增收。开展“民企联村”工作,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像许多其他农业大省一样,湖北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收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主要出路在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目前来看,由于农业自身特点,从农业内部挖掘发展潜力效果已经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我们要在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第三产业,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就业。
我们以江陵同创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有员工近600人,近80%的员工来自于周边乡镇。此外,毗邻该公司的一条商业街也热闹起来,理发店、超市、餐馆纷纷开业,这就带动了近1,000多人的就业。这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该公司所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由于“民企联村”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互惠互利局面,现在该公司正积极筹划追加投资,由公司出钱,村集体出地,建一个大型娱乐中心。
4、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民营企业把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带入农村,让广大祖祖辈辈生长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思想上有明显的进步。打破了他们原先狭隘封闭的观念和意见,使现代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民主观念逐步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为实现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夯实了基础。
二、在湖北省开展“民企联村”工作的具体对策措施
目前,湖北省“民企联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一些典型事例,如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等,企业和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我们也要看到,湖北省“民企联村”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如对“民企联村”工作理解有偏差,民企与村民之间合作范围窄、合作力度不够、合作依附度不高,等等。为了改进我们的工作,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保证这项民心工程顺利开展,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1、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民企联村”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要整合各方资源,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共同做好“民企联村”这篇大文章。“民企联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金融机构、民营企业、村级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方面要制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各种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办实体产业;另一方面对企业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础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予以补助、补贴或奖励。
三是要加强科学引导,保证“民企联村”工作有序进行。“民企联村”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总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充分借鉴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克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力争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从行政审批、企业用工、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支持,同时维护好当地社会治安,给企业与村民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净化、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确保“民企联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打造“民企联村”推进平台,促进“民企联村”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要夯实政策支持平台。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几年来开展“百企扶百村”的实践经验,会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就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联村工作的扶持性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为民营企业投身“百企扶百村”活动提供政策性支持,进一步调动和保护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夯实项目对接平台。要支持民营企业到帮扶村进行村情调查和项目考察,并不定期组织村企项目对接会,深入交换帮扶意见和看法,为村企项目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和宽松的环境。
三是要夯实社会服务平台。尤其要积极争取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制定“民企联村”金融支持计划,帮助联村企业解决投资农村和农业领域的资金问题。
3、建立各方共赢的长效机制,保证“民企联村”工作稳健、持续开展
一是建立民营企业、村民共赢互惠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涉农民营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办法,组建几个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骨干企业,把资源变资本,让农民变成企业的股民,将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民营企业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走一条“把土地补偿金变为不动产,靠不动产出租收益安民富民”的路子。
二是建立民营企业承接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互动机制,保证农民增收。按照农村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加速向涉农、惠农、促农、兴农产业和领域集中必要的生产要素,发展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扩张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民营企业就近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
三是建立民营企业与农户和规模小的农业企业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遵循“政策倾斜、村企共赢”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形式,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机制。一定要因地制宜,选配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与村集体结成对子,鼓励支持帮扶企业在结对村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吸纳劳动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增强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村、村民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企业经营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各地统战部、工商联组织协调作用,把工作做细,做扎实。
民企联村工作所涉及的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广大民营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只要我们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组织好、协调好,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科学谋划,这项造福于民、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实现我们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晓云.开创民企联村工作新局面[N].湖北日报,2009.7.10.
篇5
关键词:湖北;民企联村;新农村
本文为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题目为:“民企联村对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湖北省地处祖国中部,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来,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许多农村村民、村风、村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日益增加。但是,总的来看,湖北省“三农”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依然很艰巨。特别是和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湖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74.1亿元,比2008年增长18.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6%,与2005年比重相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数量、资金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进出口等在2000~2009年十年间均实现快速增长,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带动湖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投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中央开始推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社会各个方面将更加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事业,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投资方向。特别是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有了施展的舞台;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来农村投资,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一、开展“民企联村”工作对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贡献
1、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农村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开展民企联村工作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实施“民企联村”战略,可以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农民的产品找到了出路,就业找到了门路,增收也找到了渠道。企业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了规模化生产水平,保障了原料质量,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民企联村”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他们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湖北石首市鑫盛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们每年将分散在桃花山镇农户中、按照其规定标准生产的土鸡蛋回收起来,这些鸡蛋的回收价比零卖市场价还要高。它们收购后,统一包装,贴上商标,统一销售,市场反应非常好,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农民得到了实惠,再也不用为鸡蛋的销路犯难了。
3、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是农民就业和增收。开展“民企联村”工作,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像许多其他农业大省一样,湖北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收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主要出路在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目前来看,由于农业自身特点,从农业内部挖掘发展潜力效果已经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我们要在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第三产业,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就业。
我们以江陵同创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有员工近600人,近80%的员工来自于周边乡镇。此外,毗邻该公司的一条商业街也热闹起来,理发店、超市、餐馆纷纷开业,这就带动了近1,000多人的就业。这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该公司所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由于“民企联村”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互惠互利局面,现在该公司正积极筹划追加投资,由公司出钱,村集体出地,建一个大型娱乐中心。
4、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民营企业把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带入农村,让广大祖祖辈辈生长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思想上有明显的进步。打破了他们原先狭隘封闭的观念和意见,使现代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民主观念逐步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为实现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夯实了基础。
二、在湖北省开展“民企联村”工作的具体对策措施
目前,湖北省“民企联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一些典型事例,如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等,企业和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我们也要看到,湖北省“民企联村”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如对“民企联村”工作理解有偏差,民企与村民之间合作范围窄、合作力度不够、合作依附度不高,等等。为了改进我们的工作,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保证这项民心工程顺利开展,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1、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民企联村”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要整合各方资源,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共同做好“民企联村”这篇大文章。“民企联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金融机构、民营企业、村级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方面要制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各种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办实体产业;另一方面对企业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础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予以补助、补贴或奖励。
三是要加强科学引导,保证“民企联村”工作有序进行。“民企联村”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总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充分借鉴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克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力争该项工作取得实效。
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从行政审批、企业用工、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支持,同时维护好当地社会治安,给企业与村民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净化、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确保“民企联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打造“民企联村”推进平台,促进“民企联村”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要夯实政策支持平台。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几年来开展“百企扶百村”的实践经验,会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就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联村工作的扶持性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为民营企业投身“百企扶百村”活动提供政策性支持,进一步调动和保护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夯实项目对接平台。要支持民营企业到帮扶村进行村情调查和项目考察,并不定期组织村企项目对接会,深入交换帮扶意见和看法,为村企项目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和宽松的环境。
三是要夯实社会服务平台。尤其要积极争取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制定“民企联村”金融支持计划,帮助联村企业解决投资农村和农业领域的资金问题。
3、建立各方共赢的长效机制,保证“民企联村”工作稳健、持续开展
一是建立民营企业、村民共赢互惠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涉农民营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办法,组建几个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骨干企业,把资源变资本,让农民变成企业的股民,将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民营企业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走一条“把土地补偿金变为不动产,靠不动产出租收益安民富民”的路子。
二是建立民营企业承接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互动机制,保证农民增收。按照农村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加速向涉农、惠农、促农、兴农产业和领域集中必要的生产要素,发展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扩张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民营企业就近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
三是建立民营企业与农户和规模小的农业企业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遵循“政策倾斜、村企共赢”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形式,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机制。一定要因地制宜,选配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与村集体结成对子,鼓励支持帮扶企业在结对村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吸纳劳动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增强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村、村民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企业经营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各地统战部、工商联组织协调作用,把工作做细,做扎实。
民企联村工作所涉及的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由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广大民营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只要我们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组织好、协调好,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科学谋划,这项造福于民、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实现我们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县级图书馆 功能与服务 发展方向
县级图书馆是设在县级城市的重要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但在服务方面还存在局限性,虽然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尝试建立图书流动站、科技信息服务上门等形式为农村提供服务,但由于图书馆本身资金紧张,文献资源匮乏,服务理念陈旧,所取得的成效甚微。县级图书馆只有不断挖掘潜力,改变服务方式和发展理念,在争取社会资源投入的同时拓宽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功能
县级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质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具有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3、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的和谐和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4、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
二、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思考
1、找准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的坐标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有特殊地位。作为县级图书馆,必须结合农村人口众多的国情,转变脑筋,更新观念,把服务重点转移到农村,服务于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找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坐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希望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文化底子薄,基础差,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应当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进行,着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发出的信号反应灵敏,熟练掌握多种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真正让农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3、找准促进县级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坐标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发展问题,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始终困扰着县级图书馆的课题。几十年的发展使县级图书馆的藏量上升,特别是城市读者很少使用的农村读物和农业科技资料有了相当的积累,这些资源长期处于休眠和沉淀状态。如果充分利用农村点多、面广的特点,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辐射范围数倍放大,传输这些农村读物、农业科技和其他图书资料,闲置资源将被激活,并且能有效地满足农村对文献信息的旺盛需求,极大地满足农民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三、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方向
1、依托文献资源优势,积极为农村提供致富信息
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不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服务农民。馆员可收集、整理、开发有关科技新技术、致富信息等资料,编辑专刊、制作光盘等多种载体的信息,为农民解决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服务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各级党政领导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等数据库,做好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三是服务科技人员和乡镇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资料提供等跟踪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情报信息服务。
2、依托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县级城市中的欠发达地区多,图书馆要突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这个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文化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自强、崇尚科学、知法守法意识。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营造农村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3、依托服务网络优势,增强图书馆辐射作用
针对一些县级图书馆只藏不用,造成资源闲置和农村图书资源紧缺的问题,县级图书馆应依托分布全市的文化馆站,对县级馆内的设备、人员、活动和经费作统一调整,将信息服务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根据农村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镇、村图书室选配图书,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输送给镇村、图书室,组织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图书定期轮换,使图书在农村有效地运转起来,提高图书利用率。要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整合镇、村图书馆,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实现与国家农业文献信息体系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4、依托教育培训优势,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图书馆要突出抓好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要优化读书环境,合理调整配置书报知识结构,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将农民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培养其读书兴趣,积极开展馆内借阅活动。要加强对镇、村图书站的业务辅导,坚持开展正常的图书借阅活动,方便当地农民就近获取所需知识和技术。对书报资料短缺、难以维持开展借阅活动的,可以送书下乡,开展巡回借阅活动,与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理论培训以录像传播为主,专业内容以面授辅导、现场实习为主,实用新技术采用专题讲座为主,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结合读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致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讲授实用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5、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优势,积极传播先进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信息能源广,内容新,传播快,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协调并制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抓好设备的配套、资金的筹措、分布点的设置、设备和资源的购置及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利用活动、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来,形成市、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扎扎实实开展共享工程活动,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刍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篇8
关键词:生活污水处理 技术开发 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建设新农村是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其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是很重要的规划建设。
一、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一)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兼备两者的优点。其主要构筑物为生物接触氧化池,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经被其浸没的填料,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由于池内具备适于微生物栖息增殖的良好环境条件,因此,生物膜上生物相丰富、食物链长、微生物浓度高、活性强,不产生污泥膨胀,污泥生成量少,且易于沉淀。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多种净化功能,除有效地去除有机物外,如运行得当,还能够脱氧和除磷。 (二)两段活性污泥法
两段活性污泥法,简称AB法。该法把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视为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其工艺特点是:不设初淀池,A段高负荷,B段低负荷,A、B两段污泥分别回流,充分利用污水管道中的微生物,为不同时期生长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其主体工艺流程为:原污水格栅顶曝气调节池A段曝气池A段沉淀池B段曝气池B段沉淀池排放,该类设备,采用自吸式射流曝气机、无支架的污泥悬浮型生物填料、侧向流坡形斜板沉淀池等先进技术。BOD5去除率为90%,COD去除率为80%。
(三)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原则上,SBR法的主体工艺设备只有一个间隙反应器,在一个运行周期中,按运行次序,分为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五个阶段。SBR法的关键设备滗水器的研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常用的滗水器,有虹吸式、旋转式和套筒式三种。SBR法工艺简单、节省费用,理想的推流过程使生化反应推力大、效率高,运行方式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没有污泥膨胀,耐冲击负荷、处理能力强。其主体工艺流程为:原污水调节池SBR反应池消毒池出水
(四)厌氧生物滤池
厌氧生物滤池是一种内部装有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厌氧生物膜法处理装置。厌氧微生物附着载体的表面生长,当污水自下而上升式通过载体所构成的固定床层时,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厌氧分解,并产生沼气。厌氧生物滤池有多种变型,填料的发展迅速,其工艺流程为:进水沉淀池厌氧消化池厌氧生物滤池拔风管氧化沟进气出水井排水,污水经沉淀池预处理后进入厌氧消化池进行水解和酸化,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在拔风系统作用下,生物滤池处于兼氧状态,阻止了污水中甲烷细菌的产生,使整个系统仍处于酸性阶段,而氧化沟内溶解氧一般可稳定在1.5~2.8mg/L,污水在此进一步好氧处理。该工艺的实质类似于A/O法,但兼性厌氧生物滤池使厌氧段得到强化。拔风系统是处理过程的关键。其主要优点是不耗能、造价低、管理简单、无噪声、无异味、挂膜快、剩余污泥量少、出水水质好、运行效果稳定。
二、新农村住宅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就其处理技术而言,可以采用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成熟技术和工艺,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应予考虑。
1.住宅小区污水流量小,可生化性好,宜优先采用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具有生物相丰富、微生物浓度高、食物链长、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好等优点,适用于小量的污水处理。过去担心的堵塞问题,在采用新型填料后已基本解决。 2.住宅小区用地紧张,应优先考虑占地省的污水处理工艺,并在设计中采取一定措施。目前,一般设计成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形成地下为污水处理站,地面为绿地或花坛的格局,可以美化环境。但这样设计时,应注意埋深、提升设备、通风要求和臭气处理等问题。
3.随着对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单一工艺难以满足需要,组合式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得以发展。目前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多级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厌氧+缺氧处理等。从降低能耗、回收生物能方面来看,厌氧生物处理有着广阔的前景。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潜在能量。厌氧处理时,一方面,勿需气充氧,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其生成物--沼气,可回收利用,供小区采暖和供热,形成小区生态平衡系统,这是比较理想的发展趋向。
4.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工期要求紧,污水处理设施由构筑物向设备的转化,似是一种必然趋势。采用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安装简捷,工期短,便于维护。引进法国的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站,主要设备全是散件,现场装配,其中,暖气池和沉淀池由10块小件组成,从土方开挖到开始调试,仅用20天就完工。国内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但良莠不齐。多数生产厂家设计、研究、测试化验力量较弱,很难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也比较差。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监控管理。
5.由于受小区管理人员人数和专业素质的限制,应优先选用运行维护管理较方便的工艺,并努力提高运行管理自动化程度。 三、小结
新农村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站,为防止污染,保护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处理取代分散处理,但是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所以,其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的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因地制宜、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罗,郭静,张大群,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SBR)特性分析.给水排水,1997.
篇9
(一)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此类实践主要表现在关注“两会”政策的实施方面,“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心”是公众对年两会的最大期待。其中,反腐倡廉、司法公正、医疗改革、收入分配、就业等话题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两会提出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迟明月关注了国家扩招公务员,增加公务员待遇,加强对公务员的政绩考核的问题,她认为公务员应真正履行身上背负的职责,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官员要真正为人民谋福祉。许同志的叔叔在医院工作,她了解到医改不管怎么改,如果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工资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医改就是一句空话!医生自己要生存,还要养家,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降低药价诊疗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针对目前好多人怪我们社会保障制度不好,敬春宾认为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太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真理。他说他会一直关注两会,我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同胞充满信心和爱心。关于教育制度方面朱同志思考如何解决现今高等院校扩招而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像大学生增多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大学生如何保持之前的天之骄子的地位。对于是否进行教育改革,高中学校是否分科,高考制度如何改,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召开以后,全国范围内的建设新农村取得了长足进展。生活在农村的同学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切,同时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现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颜丙纳说应进一步重视村级基层村委会成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问题。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成员,工作重担都压在他们的身上,千线万丝都要经过他们一孔,他们是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他们在职和退位时的待遇都少得可怜。刘建三针对农村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加大对农村小学的师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但国家缺少对这一部分教育的投入,却把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高等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针对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彭学美觉得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有漏洞,他们那有很多人家都偷偷在外面生小孩,回来再交一两万块钱罚款。而南方家庭有三四个小孩就很正常,这种情况应当制止。他还提出关于农村医疗合作,很多医院都要住院才能报销,可是农民自身条件不允许住院。
(三)直面就业压力,增强自身能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受经济状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在政府进一步开拓大学生市场,指导就业,鼓励支持创业,提供优厚的条件及环境的同时,需要我们大力配合,增强实践技能。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身边的大学生假期工作状况做了总结。她提出,现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变得越来越现实,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他们大都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开始自力更生。假期里,80%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包括:关注农村建设、弱势群体,关心慈善事业,支教扫盲,志愿服务,参与活动等。都做了家教,迟明月办起了辅导班。
(四)“我参与,我奉献”,迎全运志愿活动
十一运会在同志召开,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机会。我班的张、邱同学参加了全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操表演,跟随团体不怕吃,苦,努力训练,我们全班同学都一直关注着她们,给他们精神支持。暑假期间“唱响泉城,迎接全运”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帮助相关治安人员维护现场秩序。
(五)“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学以致用”。
鼓励班内同学争取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实习的机会,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提前感受就业压力,真正做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董亮亮到了一家传媒公司实习,他说我们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太少了,经历了实习,对以前学过的photoshoppremiereflash等软件的了解和使用提高了一个层次。我班李同学去了电视台实习,她认为电视台不再陌生和神秘,懂得了作品的制作过程。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任何节目都是经过编导及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做成的,由此她们总结到:作为一个媒体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动,责任、真诚、激情与耐心。以上同学的实践报告深刻地诠释了“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学以致用”的宗旨。
通过这次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团支部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通过活动,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的职责,任务。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点贡献。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团支部全体团员还将继续努力,严格要求,不以这次活动的结束为结束把从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收获的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
暑假过去了,在这个炎热的暑假,07广电二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加了暑假社会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生活工作经验。全班同学用39份实践报告汇报自己的假期生活。收获很大。相信在未来的两年大学中,这些经验将会使我们广电二班的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暑假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为社会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庆祝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及支持全运为主题。组织全班39名同学分赴全省各地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班级社会实践队以“走进新农村”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篇10
一、城乡人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农村广大计生户的生殖健康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两户”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投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开幕式上说,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192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测算显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所)作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的服务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为广大农村地区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我省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成效明显,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服务能力较弱。全省40%的县服务站服务能力不足,乡镇服务所54%达不到规范化标准,3/4不能单独开展结扎、皮埋和妇女病普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94%,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103人。从业人员大多为近年医学中专新分配毕业生,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占41%。服务机构、设备老化。全省县级服务站需要改、扩建、新建的34个,乡级服务所582个。县站缺少开展服务急需的基本设备,乡所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传、妇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备设备。技术服务成本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如玛曲、碌曲、肃南、肃北、阿克塞、敦煌等县、市面积在1~3万平方公里左右,陇南、定西等地山大沟深。据肃南县测算,放一个环仅车辆往返汽油费就需要近200元。宕昌县技术服务人员到有些边远乡、村开展环孕情服务必须背着发电机、b超上门。这些因素造成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本很高,服务站(所)很难良性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很弱。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以下”、“县级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化乡镇服务所达到80%”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议实施四个项目:
第一、县、乡(镇)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直接成本属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符合成本递减原则。主要是在目前网络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建设,一并进行乡镇服务所和婚育学校一体化改造,增加农村公共医疗资源、改善农民生殖保健条件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项目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收益率,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成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出生缺陷干预项目
此项目含三个子项目,以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为依托,对重点地区以提供免费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甘肃每年出生1.5万缺陷儿,按干预成功率40%测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儿”,减少6000个家庭近2.4万的贫困人口,缓解了给卫生资源带来的压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使农户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第三,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
充分利用“十五”期间全省普遍开展妇女病普查及所建立的妇女健康档案等资料,在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妇女病高发地区,开展以妇科病普查和宣传教育为主的妇女生殖健康干预项目,提高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健康水平和提高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减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项目区妇女的健康意识和生育观念。
第四、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技术公共服务项目
依托西北地区人口信息中心(待建)和甘肃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建设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居西北地区领先地位的省级计划生育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甘肃省生殖保健院);甘肃省计划生育不孕不育/生殖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遗传优生指导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避孕药品/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信息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学术交流中心(甘肃省性学会);甘肃省计划生育病残儿医学鉴定中心。
二、当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控制农村人口有不利影响,建议在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中,充分体现农村“两户”的现实利益,实现农村“两户”享受政策的利益最优化。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955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4年完成翻两番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人口控制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中,诸如发改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教育部门的“两免一补”等等,均按人头分配资金(项目),如此累加,必然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计划生育户受助程度降低,政策帮扶力度减弱,现实利益受损。由此将严重挫伤响应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户的积极性,对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此,我们提出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发改部门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和扶贫部门整村推进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两户”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扶贫措施和配套政策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2005年,在扶贫、发改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7万多户农村计生户得到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这对平抑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引导群众少生快富、转变生育观念起到十分明显的政策引导作用,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建议一是在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和配套政策中,能尽可能以家庭为单位实施资金(项目)补助,确保农村“两户”得到扶持;二是充分体现城市和农村计划生育两个利益导向,对农村超生者扶贫部门暂不扶持、民政部门暂不救济、其他部门暂不帮助,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给奖励、给帮扶、给好处。建议在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对超生户的扶贫补助资金加以限制,在总资金不增加的基础上,向农村“两户”倾斜。
第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教育部门“两免一补”中,建议对计生“两户”加大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2005年,经过各级共同努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为计生户落实资金592.8万元;在国扶县有26万名农村“两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受助群众反响强烈,十分拥护。但是由于按人头实施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未能更好地体现对计生户的优先优惠。建议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地区和人群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障成为普惠性政策的大前提下,由政府出资对农村“两户”自筹资金全免,实施全额资助参保;教育部门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对农村“两户”全部免除课本费和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三、计划生育特殊困难人群成为农村中的不和谐因素,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计生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
省委发[2006]2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这是省委统揽全局,结合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和实际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决策。同时提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主要指计划生育家庭中因父母或子女死亡、伤残、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家庭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我省有16万户,其中独生子女、二女户家庭因父母、子女死亡、伤残后丧失劳动力的有3515户。这部分为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家庭虽然数量不大,但在社会上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是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心这部分人群,大力实施“两项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和谐音。
第一、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程。对农村“两户”因夫妇本人或子女死亡、病残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经费,进行救助。目前的13293户是多年来形成的,按照《甘肃省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解决需要1675.40万元。目前,已经为1万多个家庭每户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解决了近900万元,尚需775.4万元。根据调查和测算,今后每年将新增1400户左右,每年还需增加一部分救助金。建议通过政府救助、结对帮助、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予以保障,体现党和政府亲民、务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执政理念,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在近期的工作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仅有计生部门的奖励优惠政策不足以帮助农村“两户”困难家庭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仅能做到“雪中送炭”,如果加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加以扶持,可谓“锦上添花”,就能彻底帮助一部分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减少计生户中的贫困户,进而提高我省农村地区整体扶贫水平。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在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农村“两户”困难人群中首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逐步为我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