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7:2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道运输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铁道运输毕业论文

篇1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1)研究意义: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一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

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分析云南交通不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更好地协调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1.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关于                               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2.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地区偏远,公路的不通畅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李容平《论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云南经济发展的促进》;

3.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较复杂的,是多元复合关系。它需要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何满喜《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见 解:

云南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应该加速工业发展,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达便利的交通是基础。

云南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不论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还是整治航道、敷设通讯线路都需要较高的投入,加之云南经济落后使其交通运输市场有效供给能力较低,结果云南便陷入“愈落后愈无力改善交通,愈无力改善交通愈落后”的恶性循环。

 

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云南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分析

(3)结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分析

(1)工业化迟滞,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发展受限

(2)边缘化的困境

(3)分析前两项得出结论:交通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宏观分析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分析

4.解决经济发展落后的对策

(1)产业发展:需要交通的先行

(2)边缘化的困境:需要交通的改善拉近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距离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定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选题阶段(2010年5月至6月上旬)。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教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10年6月中旬)。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开题答辩,顺利通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初稿阶段(6月下旬至9月中旬)。学生通过认真调研、资料检索等,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初稿并提交至指导老师处,由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学生依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0年11月上旬)。根据安排,统一进行答辩,完成对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六阶段:后续工作处理阶段(2010年11月中下旬)。根据成绩评定,要求不合格的学生限期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归档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12~15篇参考文献)

[1]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赵坚:供给与需求中的正反馈机制与经济体制转型[J]. 经济研究,1997,11.                         [4] [英]肯尼斯巴顿著. 运输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5] 王庆云:加速交通运输发展的几个问题.综合运输,2002,10:4-7. 

[6] 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56-60.            

[7] [美]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版)[M].外文出版社,2001

[8] 熊永钧. 运输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9] 王庆云.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RFID 铁路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对铁路综合信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步发展的铁路通信网络也更加数据化、实时化和多媒体化。物联网在铁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特点的物联网是利用强大的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在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射频识别即RFID(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技术:

由于RFID系统能全天候全时段作业,不易受恶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性能稳定并且维护简单,识度正确率高。所以,它被视为了铁路信息化发展中一快新大陆。

RFID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底端信息采集层、网络与处理中心层、应用与管理中心层:底端信息采集层包括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天线等;网络与处理中心层由无线路由、适配器、终端服务器组成;应用与管理层主要由使用终端、服务网站组成。硬件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功能、采集数据为电子标签携带的信息,该信息为实时监控信息;软件系统主要完成采集数据的接受、处理(加工、融合)和存储(管理)。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紧密配合,实现系统设计要求。RFID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很容易理解:当进入磁场(即进入识别器的工作范围)电子标签的接收到识别器发出的数据射频信号后,它会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射频信号给识别器。如果电子标签返回的信息能被识别器能够成功读取,那么对其进行解码并送往后台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的处理;若没有能够成功读取信息,那么再次对电子标签发送数据巡检信号直到读取成功。

以往铁路运输中的信息绑定与采集技术主要依赖于条形码。但现行的条形码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它能够储纳的信息少,而且在使用它时有时会造成相当复杂和繁琐的数据调取问题。第二,条形码对读取代码的距离要求很。费力、费时、费钱,往往又达不到所要的结果。第三,条形码很容易损坏且条形码上储存的是静态的,灵活性差,难以根据对其信息进行修改和补充。即使可以更新,还是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第四,条形码具有一次使用性,不可重复利用。实际应用时,对标签数量要求极大。

铁路运输信息化进程既要对列车、机车、货车等快速识别与追踪,而且又要能够实现对具体货物的快速识别与定位追踪。RFID技术能够很好的满足对每一个货物的上述要求。RFID技术的特点有:

1.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光线明暗要求较低。

2.可以实现对外部材料数据的直接读取,不会对外部材料造成损坏,同时避免了开箱过程,节约了开箱时间。

3.对环境的兼容性较强,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4.可远距离读取,无需与目标接触。同时可导入数据,重复利用强。

5.具有并行处理性,能够同时对几个射频标签处理。同时,可以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提供实时位置。

在铁路发展的以下几个方面,携带信息量大,具有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的RFID可以或已经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①客票防伪与识别。铁路客票使用采用了RFID技术的客票,由于对应的电子芯片的内部数据是加过密的,与特定读写器信息对应,可确保实时准确的验证车票真伪。同时检票员还可以使用便携式的识读器对车票上的RFID电子标签进行读取,与已有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可以辨别车票,大大加快了旅客进出站的速度,提高了车站效率。

②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集装箱货物运输量与日俱增,而我国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组织流程不合理、技术监控不完备、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加之集装箱内货物状态无法有效监控,导致了集装箱运输超偏载等事故频发。众所周知,运输集装箱化是铁路货物运输发展主流,如果将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到铁路集装箱,提高集装箱智能性,既能够实时掌握到集装箱在运输途中的状态,减少货物损耗,也能提升铁路集装箱使用效率。

③增强信息共享性。现有铁路在信息共享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铁路现有机制仍然存在较大列车资源浪费的风险。无线射频技术的信息共享能力,及能够时将车站的车票发售情况与火车乘务员在车上的补票情况进行信息对接,清楚的知道有车站的车票发售实时动态信息,从而方便车上的旅客补票,提高现有铁路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④提升仓库管理质量。在铁路的货运仓库管理方面,利用RFID电子标签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利用嵌在商品内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标签所记录的商品序号、日期等信息,让工作人员清楚方便知道里面有物品强狂。同时也可以提高货物在仓库的安全性。

⑤作用于铁路货车施封锁。现有铁路货车用施封锁一般为钢质施封锁,此类施封锁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仍存在施手工作业差错率高,检查效率低下,难以对重点货物、重点车辆的施封状态进行跟踪,无法实时掌握货物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及时的物流信息等不足。将RFID技术运用于施封锁中,施封、补封、解封、信息读取等均为计算机控制,差错率小。并能够实时检测棚车及集装箱的施封是状况,实现了施封锁检查的自动化、现代化,增强了货运检查作业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恒.《基于RFID技术的铁路物联网电子识别》.大连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膨胀混凝土;套箍作用;三向应力;钢管

High-performance steel pipe micro-expansion of concrete in hydraulic

Lu Wei-lin1 ,Xie Jian-xue2,Xu Li-jun3

(1.Suzhou City of the City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Suzhou Jiangsu 215131;

2.Suzhou Park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000;

3.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Analyzed in detail for a number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the Suzhou area, analysis of all factors to speed up the steel micro-expansion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o optimize the design mixture ratio control of the steel pipe steel pipe micro-expansion concrete in the design process should be noted that several control indicatorsfurther promote the use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in water conservancy.

【Key words】Expansion of concrete;Confinement effect;Three-dimensional stress;Steel pipe

膨胀混凝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特种混凝土。混凝土中的膨胀组份能使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全部或部分抵消混凝土的干缩变形,从而减轻混凝土的开裂病害。若混凝土中存在限制体(如钢筋、钢管等),限制体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将使其随混凝土的膨胀而产生伸长变形,并同时对混凝土施加压应力。随后,混凝土因受压应力作用而产生弹性压缩变形。这样,当混凝土承受外界荷载时,荷载所产生的拉应力可以被预先所具有的压应力抵消,混凝土实际承受的拉应力减小,因而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性能可得到有效的改善。最近几年,我国在钢管砼应用技术方面发展很快,钢管内灌注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以提高钢管的承载能力,提高构件的稳定性。在钢管中灌注的一般是C40~C50的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该混凝土施工要求早期强度高,高流态,缓凝,自密实及可泵性非常好,钢管混凝土为微应力混凝土。因三向应力混凝土的主要特性是强度高,变形性好,在外荷载作用下,由于钢管约束其内部核心混凝土的横向变形,使在三向应力作用下的核心混凝土的强度比普通浇注的混凝土提高了2~3倍。三向应力作用下的混凝土可看作弹塑性材料,当压缩应变达0.002时,不但仍有承载能力,而且表面不发生裂缝,它是一种很好的抗震材料。所以设置微应力,可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及改变普通灌注法造成混凝土和钢管间有间隙的现象。在设计中确定微膨胀率和如何设计该种配合比是关键因素。钢管内部混凝土质量对工程结构安全影响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事故,造成泵送困难,内有空气,不饱满,混凝土和钢管间有收缩空隙及承重能力下降等现象。几年来,我们针对苏州地区多项水利工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经工程实践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1. 材料

1.1 水泥

膨胀混凝土加水拌和后,膨胀水泥迅速水化并产生大量水化产物钙矾石和氢氧化钙。此时强度组份CSH凝胶的数量并不很多,水化产物不能形成网状结构,混凝土只处于塑性状态,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因此水化产物中的膨胀组份向充水空间膨胀时,混凝土并不表现出宏观膨胀变形。混凝土进一步水化以后,水化产物逐渐搭接、连生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初始强度,此时混凝土才开始逐渐膨胀。随着水泥的进一步水化,混凝土的强度则进一步提高,

设计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过大,选择水泥时应选择525R早强型水泥为主体。水泥矿物组成中C3A和C3S对水化速度和强度发挥起决定作用。C3S与水反应快,凝结硬化也快,早、后期强度都高。因此,控制C3S在40%~50%为宜;C2S与水反应慢,硬化也慢,早强低,但后期强度高,产生水化热低,C2S和C3S占水泥成 分的70%~74%;C3A与水反非常快,水化热也高,但强度不高,所控制C3A在5%~9%;当减水剂加到水泥――水系统中,首先被吸附C3A,C3A含量高,吸附的就多,使C3S和C2S吸附的就少。因此,C3A含量高的,减水效果就差。而水泥中碱含量过高,使水泥凝结时间缩短,早强及流动性降低。水泥细度大,有利于减水剂增强效果。所以配制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选择水泥时,应全面考虑,稍有不慎,会造成性能降低,膨胀值过大或过小,造成混凝土收缩,钢管内不饱满。

1.2 细骨料。

配制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要求使用干净的河砂。使用时,必须考虑到砂中的云母含量、硫化物含量、含泥量和压碎指标值,该四种指标对混凝土强度和对钢筋的腐蚀性影响都非常大。因而,对该种河砂专门供应。对砂进行上述三种指标值的测定,严格按高标准控制砂中云母含量、硫化物含量、含泥量及压碎指标值,并且,此种混凝土对细度模数也有较高要求,细度模数选用2.6~3.1的中砂为宜。不宜选用砂岩类山砂、机制砂、海砂,此类砂对膨胀混凝土的膨胀率影响非常大。

1.3 粗骨料。

骨料的品质对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料――砂浆界面粘结强度、骨料弹性模量和骨料的强度。在考虑该种混凝土的可泵性的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早强性和后期强度。卵石混凝土的可泵性很好,但混凝土中砂浆和卵石的界面粘结力较差,强度较低,造成水泥用量过高。碎石混凝土的可泵性较差,但早期和后期强度较高。有的碎石采用含硅质的岩石,在此类岩石中由于SiO2对混凝土影响很大,所在设计中全面考虑影 响因素,一般不用此类碎石。为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可以用碎石和卵石双掺的方法,也可以增大砂率用碎石单独作粗骨料。使用碎石需经过二次破碎,使碎石基本无棱角,并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碎石和卵石的粒径都控制在小于30mm。粗骨料中的含泥量以及本身的强度和骨料的弹性模量,在配制时,需引起重视。

1.4 掺合料。

粉煤灰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可减少环境污染,是值得推广的外掺料。粉煤灰主要的四种化学成分,掺入混凝土内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能与分解出来的Ca(OH)2起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的水化产物。这些水化产物,能在空气中硬化,逐渐具有水硬性,增强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粉煤灰能取代部份水泥,从而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使混凝土升温降低15%~35%。二次水化反应主要取决于粉煤灰中的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微细颗粒的含量,同时也取决于粉煤灰的细度。细度越大,水化触及面越大,二次水化反应越充分,且“二次反应”产生的凝胶封堵了毛细管路,增强了密实性,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这种“二次水化反应”只有Ⅰ级粉煤灰和磨细粉煤灰可以彻底完成。所以掺加Ⅰ级或磨细粉煤 灰是很有必要的。

但使用粉煤灰时,还应严格控制SO3的含量。因硫酸盐与硅酸盐发生反应后,生成钙矾石。如SO3含量过大,生成的钙矾石过多,则会引起混凝土的体积的不稳定性,降低混凝土耐久性。这种现象在学术上称为“水泥杆菌”。所以,配制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时,粉煤灰中SO3含量应控制在0.5%~1.5%左右。并且在配制高等级高性能的微膨胀混凝土时,掺用粉煤灰,它可以起到减少水泥用量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的作用,并可降低混凝土中的水化热,提高新拌及硬化混凝土性能。配制C50及以上的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必须掺用外掺料,并应掺加Ⅰ级或磨细粉煤灰。如掺Ⅱ级及以下的粉煤灰,会造成强度降低,混凝土干缩增大。

1.5 外加剂。

高效减水剂能使水泥起到分散作用,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并相对地释放出一部分水,在维持W/C不变时,可以减少立方用水量,减少由于多余的水分蒸发而留下的毛细孔体积,且孔径变细,结构致密,同时水化使生成物分布均匀,这对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是很有好处的。W/C不变,立方水泥用量可以减少,从而对于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温度也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减水剂掺有缓凝成份,能抑制水泥初期水化作用,这就有可能使温升速度缓慢,可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粘度等。所以,高效减水剂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成份。国内这种减水剂主要是萘系高效减水剂及密胺树脂类高效水剂。由于钢管混凝土在整个灌注期间,混凝土是蠕动性的,需一定的运输和泵送时间,且钢管混凝土在灌注后无法排出气泡及养护。所以对外加剂的选择尤为重要,因外加剂掺在不同膨胀剂的混凝土中产生的效果不同,选择外加剂一定要多次试验后方可使用。根据试验,缓凝型减水剂会降低混凝土膨胀率,所以,掺加缓凝型减水剂时应多次试验,认为混凝土膨胀率合适才可使用。配制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选用的高效减水剂应具有缓凝作用或是高效减水剂和缓凝剂搭配使用,且是非引气型、低气泡的减水剂。此类高效减水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规定。

1.6 膨胀剂。

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在水泥硬化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体积增大的结晶体――水化硫铝酸钙C3A・3CaSO4・32H2O(又名钙矾石)。它能产生一定的膨胀能,在有钢管约束条件下,在结构中建立0.2~0.3MPa预应力,可抵消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从而能使混凝土中的孔隙减小,毛细孔径减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也成倍地增长,这时膨胀能转变为自应力,使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从而提高抗裂能力。所以微膨胀混凝土在有应力情况下,自身的强度远远大于设计值,其强度保证率大于97%。选择膨胀剂一定要多试验几个品种,膨胀剂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及质量无损害,与所用水泥适应性好。在我国主要是使用U型膨胀剂、复合膨胀剂及明矾石膨胀剂。

2. 控制指标

2.1 试配强度。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应高于设计要求的标准值,以满足强度保证率的需要。标准差的确定,可按一般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方法进行配制强度的计算,不需要计算后按高一级强度等级的强度值作为施工配制强度,主要一点在于进行施工配合比的验证工作。该种微膨胀混凝土设计强度一般为C40~C50,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原则,应控制水灰比,把水灰比确定为定值。由于W/C对钢管混凝土的膨胀系数影响很大,W/C小,膨胀时间延长,不利于钢管受力;W/C大,则膨胀发挥较早,强度下降,对提高结构受力不利。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多次试验,控制好W/C。然后,进行各种材料用量的调整。

2.2 砂率的确定。

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中,砂率是根据测得砂、石混合最小空隙率(a=(表观密度-容重)/表观密度)计算而来,该计算值为最佳砂率。在配制高等级高性能混凝土过程中尤其重要。但钢管混凝土的灌注过程和一般高等级混凝土的灌注过程是不一样的,该种混凝土是采用在钢管中顶升灌注,在顶升的过程中,混凝土要有极好的和易性。粗骨料在顶升过程中不会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下落,否则会造成顶升压力过大而失败。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过程中混凝土中碎石应稍微呈悬浮状态,不能下沉。所以该种混凝土的砂率可提高一些。由于提高了砂率,会造成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比原来要大些,膨胀率会小些。但只要能保证灌注的钢管混凝土后期为无应力或微应力即可。以上说明增大砂率会造成强度下降,膨胀值降低。但Sp为40%的混凝土和易性比Sp为35%的混凝土要好,且混凝土中碎石为悬浮状。

2.3 凝结时间的确定。

钢管混凝土一般都采用顶升灌注法,在顶升的过程中,不允许混凝土初凝,所以在设计中就应考虑掺加高效减水剂或缓凝剂,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但掺加缓凝剂会减少混凝土的膨胀率,这样就产生了相互矛盾。为解决此问题,在膨胀值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掺加矾土水泥或石膏,或在现场进行模拟试验,在什么膨胀条件下,可保证钢管混凝土的饱和度,也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增大高效减水剂的掺量,使缓凝延长。但掺用范围应严格控制试验,掺量过大,会引起泌水及和易性降低。这样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多次试验,就可解决缓凝条件下,混凝土的膨胀率问题。 2.4 膨胀剂掺量。

对膨胀混凝土来说,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膨胀率的问题。在保持坍落度、水灰比、减水剂掺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内掺U型膨胀剂的增加,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增加,混凝土强度下降,而坍落度损失增大,所以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经过试验,选择合适的膨胀剂掺量是极其重要的。

2.5 膨胀值的确定。

钢管混凝土一般都是在限制条件下膨胀,膨胀值小,则钢管中混凝土会与钢筋间产生空隙,造成钢管与混凝土无法连成整体,受力降低;而膨胀过大,则在钢管内部形成很大的自应力,就会破坏混凝土内部结构,钢管本身一直在横向自应力的受力情况下,对本身结构受力有很大影响。因此,膨胀混凝土应有一个宜于控制的较大的膨胀值范围。根据我们施工实践认为钢管混凝土设计为无应力或微应力时,膨胀混凝土限制膨胀率28天控制在(2~6)×10-4的膨胀值是合理的。经现场超声波检测达到饱满、密实、无空隙,经测试其动静载试验都达到设计要求。所以根据成功的事例证明,控制无应力或微应力钢管桥中膨胀混凝土的膨胀值时。可考虑较大范围,这样易于控制,不至于因膨胀值微小的变化,造成构件结构受力的破坏。

3. 结论

钢管和混凝土二种材料相互影响,使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明显改善,通过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灌入钢管、形成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在各种复杂应力的作用下,钢管具有很大的抗剪和抗扭能力,从而有效防止了砼的脆性破坏,使其综合性能和经济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由于膨胀混凝土的特殊性,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材料计量很小的误差,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波动,及膨胀率增大或减小,引起结构受力降低、及钢管混凝土饱和度下降等质量事故。微膨胀混凝土的设计失败造成的钢管混凝土饱和度很差,引起结构受力下降,当然还有钢管本身结构缺陷造成的受力下降。设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也不可忽视施工方面的因素。对原材料配合比,施工方案等各环节严格掌握,认真操作,优化设计,严格施工控制,是钢管微膨胀混凝土应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膨胀混凝土》,吴中伟、张鸿直著.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