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商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张艺谋 商业大片 思想性 艺术
“‘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其概念源于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自1995年起,中国开始采用利润分成的方式每年引进10部优秀外国影片,这也就是人们后来俗称的所谓‘大片’” [1]。伴随着电影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全球消费文化的冲击,以商业盈利为核心的大众消费文化在中国开始走向大银幕前。
这仿佛给了张艺谋一个蜕变的理由。“因为,进入下一世纪,消费文化占主流这谁都知道,你不要再曲高和寡了。再弄封建时代的那些东西也不行,必须结合消费文化的特点,结合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融入你要表达的思想含义,思想层面,或者,提高人的情感品味。你把这些柔和在一起,通过消费文化的渠道和操作方式,来反复地给观众提高,这样好的影片,它就能改变、改善、提高和洗涤我们这个民族那种精神品味的东西”。[2]
商业极致化下的文化缺失
如果说张艺谋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活着》开启了一个用民俗奇观叙事的时代,那么《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揭起了“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大片狂潮。
这些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丰盈饱满,风格都十分张扬,极尽视觉盛宴之能事。《英雄》中两位女子在胡杨林过招时飘逸的身姿势;《十面埋伏 》融合中国功夫的长袖舞;《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灿灿的都是美轮美奂。我们常常感叹好莱坞大片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霸权,终于,中国的商业大片在国内市场上与好莱坞大片抢夺观众,对于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张艺谋树立了一个榜样。
然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既包含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安全,也包含了民族价值观的安全。国产电影不能仅停留商业层面上,它还要承担更重的任务:用电影讲述我们的历史,传播我们的文化,诉说我们的故事。否则,我们在大银幕上就丧失话语权,侵染在美国文化里。这些影片票房成绩都不俗,但只能证明张艺谋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敏锐把握,并没有达他自己所谓的“思想层面”。作为大师,在这些商业大片中,张艺谋没能承担起推动时代文化进步的功能。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让张艺谋成为当时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让他走到了艺术的对立面,而如同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大串烧《三枪拍案惊奇》,更是令张艺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艺术追求上的理性回归
文艺片《山楂树之恋》,可以视作张艺谋对现实生活题材创作的一次回归。影片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开始做减法,褪了华丽色彩,专注一个纯情的爱情故事。尽管有点用力过猛,但相比起《英雄》以来几部影片的浮华于虚无,对二奶当道、小三为王的现实社会以及充斥着“长腿”和“”的银幕,至少《山楂树之恋》还有些精神营养。
而《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这十年以来最有野心的一部片子,遗憾的是该片 “冲奥”未成不说,在票房上也是惨遭滑铁卢。但不能否认张艺谋试图对这段民族苦难进行强烈表达的创作冲动,是一种电影人自觉攀登精神高峰的文化担当。《金陵十三钗》中一个细节令笔者印象深刻。
影片在国军将士出场时,人物对白提及他们的身份———教导大队。为什么这群士兵是教导大队,而不是以“我们团”类似笼统的提法?“教导大队”这个称谓是有其历史根据。在崔永元总监制的大型口述历史记录片《我的抗战》——《保卫南京》这集中,正是有一位当年“教导大队”的老兵,讲述了他们保卫南京的故事,其惨烈与悲壮,与《金陵十三钗》中戴教官他们的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之所以费笔墨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去考证张艺谋创作的严谨,其原著中的国军军官本并不起眼,由于政治的原因,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人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长期被有意无意的淡化掉。而《金陵十三钗》再现了这些将士的热血与英勇。
但影片叙事形态在上过度化的商业包装,比如影片夸张的战斗场面,玉墨与假神父米勒的调情等,这些噱头都极大的消解了影片主题的严肃性,成为影片的硬伤。
商业与艺术的妥协
当然批评这一点,并不是认为电影不能有商业上考量,当下简单的争论“艺术至上”还是“商业至上”的问题已显得过于幼稚,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提出的那样,市场经济商品化逻辑将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都转化为“娱乐消费”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钱,就拍不成电影;如果赚不到钱,很可能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出资让你拍电影。这样语境下,商业和艺术自然成了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电影也是如此。电影创作往往是导演自我表达与观众欣赏之间的一种妥协和平衡。
张艺谋这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视作是中国大片这些年一个缩影。从当初《十面埋伏》、《夜宴》、《无极》形式大于内容、冲着钱去大片,再到现在《白鹿原》、《一九四二》有着精神内涵的巨作。尽管两部片子都是赔本赚吆喝,但相信在中国电影人的不断努力下,类似于《让子弹飞》这样商业表现不俗又有艺术情怀的影片将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饶曙光《中国主流商业大片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中国电影报》,2007年3月8日。
②张会军《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296页。
篇2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 渊源 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 表征系统
一、中华老字号概念的理解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文字命名及其象征为基础,融合了工商制造、手工工艺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体系。因此,中华老字号一方面与起源于古代的工商业和工艺传统相联系,一方面与以汉字为核心的意义建构和象征文化相联系,二者相互融合互动,形成了独特的字号文化现象。在字号文化中,工艺传统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技术创造和发现;同时,以汉字的意义建构、符号象征和图形表现,则展示了一个整合的表征与价值系统,包括了文字和图像及图形建构的两种感知形态,由此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礼制、宗教、审美理念和民俗密切关联。因此,字号文化从工艺的实用价值与文字及其象征意义建构的两个维度,塑造了具有东方文明特征的品牌文化表征方式。
从字面意义看,老字号是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工商业字号企业的统称,或者说字号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品牌。这是对老字号望文生义的理解。实际上,老字号的内涵极为丰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传统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和文化表征等多重要素。具体而言,老字号的概念至少有五层意思,一是指老字号企业品牌,二是指老字号产品品牌,三是指老字号企业生产的产品,四是指老字号传统工艺,五是指老字号文化表征体系。所以,绝不能简单地把老字号理解为西方语义中的品牌概念。
从中国商业历史的发展来看,字号是企业品牌,而非产品品牌。字号在形成过程了吸收了产品品牌的元素,甚至还因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很高转化为企业品牌的情况,但是不能将产品品牌等同于企业品牌,或者二者不加区分,否则容易导致识别的混乱。国家商务部颁布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把中华老字号笼统界定为品牌,并未说明是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但在实际把握中把老字号对应于企业品牌,即被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均可以冠名为“中华老字号”。这种做法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混淆了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界限及其关联性。如果一个企业一旦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就意味着其所有的产品均可以“中华老字号”来标示,即使这个产品与传统工艺毫无关系。这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字号的问题,字号虽然旧时是指称企业的名称,但“老字号”是今人对过去字号现象的描述,是一个专有名词,远不局限于古老的企业名称了。事实上,老字号形成过程中既有企业品牌因素,也有产品品牌因素,尤其到近代商标和产品品牌出现以后,由产品品牌转化为企业品牌的不胜枚举。
二、古代工商业与中华老字号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华老字号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工商业生产经营及其象征文化体系。中国的工商业历史源远流长,殷商即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交易活动远及东南亚诸国。商朝国王专设“多贾”职位管理宫廷商事活动,设“贾师”管理民间商业活动。《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天下化之。”西周已出现官贾,其职能分为两部分,太宰专管内朝商贾,服务于王室,主要为王室采购各种衣食住行用品及工艺品;司徒所属商贾供职于朝廷,负责朝廷用品采购,如军需和刑狱用品等。
殷周王室的官贾为中国古代官营工商业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事技艺”成为风尚,家庭或家族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百工”社会阶层,商人地位也较高。这一时期的工商业奠定了中国字号工商业的格局和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殷商官营工商业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国家对于工商业控制力的加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延绵不绝的庞大的官营工商业的先河,也奠定了官营工商业长期垄断社会经济资源、打压民营工商业的基本格局。《左传・宣工十二年》记载:“农工商贾不败其业”,举商为诸业之首。考古发现也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手工业生产,包括石器制作、烧制陶器、玉器雕刻以及纺织、铜矿冶炼等,如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有苎麻、丝织和竹编制品,且数量多达几百件,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甘肃东乡林家等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海贵南朵马台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铜器。
另一方面,早期的产品生产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还有象征价值,如鼎作为祭祀的重器,既成为了统治者的身份和特权的象征,对这类产品的命名方式以及由此相关联的使用方式和所有权,如仪式、祭祀活动等,也构成了象征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正是字号文化的重要历史渊源。马克思认为:“在文化的初期,以独立资格相互接触的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民族等等。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这种因自然条件差异引起的生产分工和资源分配的不同,是形成商品交易的客观基础,除交换对产品进行了再分配和交换外,还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为产品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从现存的历史记录来看,中国早期的手工业生产,诞生于专业手工业家庭或家族之中,以后出现的官营工商业也是建立在家庭或家族手工业作坊、工场基础上的。《易经・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吕氏春秋・君守》等史料记载了氏族社会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奚仲造车、胡曹缝衣、夷羿作弓、夷狄酿酒、赤冀做臼。这些史料反映了以家庭或家族为手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生产的初步专业分工。这种生产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最初以姓氏为特征的家庭或家族手工业的原型,而奚仲、胡曹、夷羿、夷狄、赤冀等就是家庭或家族工场的掌门人和工艺大师,可见早期的家庭或家族中的家长、掌门人与制作大师是合二为一的,以家庭或家族关系为纽带构成了早期工场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
三、官营、私营工商业与字号的关系
中国古代把工商经济称之为“食货”,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中均有“食货志”部分。古代的字号工商业活动,除企业史、家族史和口传有少量的存留外,正史部分主要保留在各个断代史的“食货志”中。这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字号工商活动的主要史料来源和线索。用“食货”二字指称工商业,本身就足以说明古时中国工商业形态以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核心的特点。“食”指与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行业,如粮食生产与加工、餐饮业、酿造业等。因此,在现在保留至今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仍然是以餐饮、食品业为最多,这反映出老字号传统的强大的传承力。在“民以食为天”为传统农业社会,“饮食男女”无疑是社会生产的最主要的活动,工商业以“食”为中心是顺理成章之事。“货”指的是贸易,贸易是实现社会产品交换的重要方式,从最初的易货交易到而后来的货币交易,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历史进步。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见中国古代商贸活动发源之久远。司马迁《史记》云:“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就工商业形态而言,中国古代工商业主要分为官营和私营两部分。官营工商业自商朝已有,主要是为宫廷定制产品,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或从事垄断行业的生产经营,如盐铁、铸币等,这些关系到统治者生活、安全和税赋来源的领域,必须由官营工商业来控制。官营工商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条线索一直贯穿于历代王朝的始终。由于官营工商业的存在,加上重农轻商的观念作祟,私营工商业长期受到官营经济的打压。在官营工商业的一统天下的体制下,商业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与产生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海洋文明相比,中国商业文明在官营工商业的权力控制下,缺乏内源性动力,所以决定了中国长期以来没有走向近代工业化之路。这种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商业,也不可能诞生现代商业文明和政治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官本位为中心强调社会身份的传统,这种传统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在生活之中,当然也包括以日常用品表征这一身份差别和象征意味。即官营的产品需特殊的标记以“正名”,表明其正统的“官府”身份。这成为字号文化的来源之一。这在宋代官窑的瓷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窑款”就是证明宫廷身份的标记。因此,官营工商业是没有企业名称的,只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生产经营,在这种无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需要以字号来区别生产者身份,只需要标识如窑款,以证明其具有象征意味的“产品身份”。
中国古代,工商经济活动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通过生产的产品来表达象征意义,即获得“正名”。在最初充满了图腾崇拜以及后来由此而衍生的皇权象征崇拜中,象征表征是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作为工商生产活动的产品,以其象征意义的表征而获得了社会中象征媒介的地位。字号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象征体系中担当了特殊的传播媒介,并与文字、图案、纹饰、色彩、工艺等不同的象征符号的整合和互动,共同建构了复杂的社会象征体系。其中,字号是象征表征意义建构的线索,图案、纹饰、色彩、工艺是象征表征的视觉形态。因此,文字(字号)与图案等一同构建了兼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象征结构的意义语境。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去把握字号现象,是研究字号文化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象征体系中,文字(字号)、图案、工艺已经梳理了其原初的意义,通过象征意义的引申与拓展,获得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征价值,从而成为“嵌入”中国文化象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汝祚.《文物集刊》,“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篇3
关键词:儒家化;义利观;农商
一、宋朝法律的儒家化:一个开拓的课题
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但大家论及的法律儒家化多指中国古代刑事法律的儒家化而非整个古代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艾永明先生在《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中提出“要真正全面和正确地阐述中国古代法律之儒家化,必须将研究范围扩及到刑事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1]首次对中国古代行政法特别是清朝行政法律的儒家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法律内容广泛、全面,虽然是以刑为主,但除了刑事法律,还有其它各种法律,而法律的儒家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儒家法律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引礼入律,把儒家经典直接作为法律规范来断案。以上这两个方面不光影响和表现在刑事法律上,还表现和影响到其它法律。这种影响和法律上的表现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在中国古代商事法律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那么儒家化对商事法律的影响更具法律儒家化之显著特征。
在讨论儒家化对商事法律的影响前,首先应对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做一下解释。“所谓法律儒家化,表面上是为了明刑弼教,骨子里则为以礼入法,怎样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的问题。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怎样使同一性的法律成为有差别性的法律问题。”[2]这个观点在法学界影响很深远。而艾永明先生在《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中归纳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以礼入法)的本质特征是将以宗法伦常为中心的“亲亲”之道深入和具体地贯彻于法律之中,而并不是仅仅表现为“使同一性的法律成为有差别性的法律。”[1]儒家思想是以封建的伦理纲常为中心的,亦即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宋朝在中国古代各朝代中疆域较小,兵力较弱,并且一直受辽、西夏、金等外族的欺凌。但是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繁荣,商品贸易空前发达。《清明上河图》就很现实的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还有为“国际贸易” 设立的榷场,以及为适应经济贸易的发展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无不印证宋朝经济的繁荣,商业贸易的发达推动政府对商事活动的认同,社会对商业的观念也得到改变,宋朝的民商事法律也随着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商事法律规范的需求也大幅提高。
晋傅玄说“夫商贾者,所以冲盈虚而权天地之利,通有无而一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3]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商人和商业的态度。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尊尊、亲亲之道反映到商业上即是“义利”和“农商”的问题。简单讲重利易“轻别离”,会远父母,远道义。儒家的礼为儒家治平的工具,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如贱利抑商)和积极的一面,宋朝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消极一面的影响各朝代基本都是相似的,我们着重从积极的一面来谈儒家化对宋朝商事法律的影响。
二、儒家化思想的突破:义利、农商并重
儒家的贵义贱利并不是绝对的否定物质利益。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孟子说“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6]。由此可见,儒家是承认义和利的存在,不过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应该先义后利,而孟子所言是要求君不能与民争利。宋朝理学家强调公利和私利,公利代表的是皇帝、尊长,私利代表个人私欲。宋朝功利主义思想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钱财,修城盖房需要钱财,穿衣乘车需要钱财,养兵征战、官吏工作都需要钱财。利欲是人之常情,若只论义不论利就是违反人情、反人性。旗帜鲜明的对“贵义贱利”思想提出反对,并且提出利是礼义的物质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思想的发展。功利主义学派讲的利不是私利而是公利,并且否定极端的利己主义,但是他主张义与利的统一,没有割裂义与利的关系,这种思想突破了“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的传统,将利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既重视社会道义又兼顾个人利益,合乎情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易被人接受;宋朝对义和利的思考不光是许多思想家,还包括普通百姓,包括商人。功利主义思想家的义利观无疑对商人、商业起到了正面影响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农商问题上宋朝基本上是农商并重的。从宋朝的地域来看,其占据黄河河长江流域易于农耕之地,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天下生齿日益蕃,辟田益广”[7]。农业的发展必然为商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农民可以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手工业生产和贸易。南宋时叶适提出“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的观点,这是首次对重农抑商观点的否定。叶适不仅从经济上重视商业,而且从政治上要求给与商人参政的机会。农商并重思想的出现,虽不会马上被统治阶级所接收,但是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为农商并重律令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仁爱:法律为商事提供活动主体
儒家强调的是三纲五常,只有尊长才具有决定权。宋之前奴婢、手工业者、佃户等下民不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而且奴婢是商品,可以自由买卖,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享受同等的法律保护。而商业贸易的发展需要人的参与,需要参与者具有订立独立的缔约能力,因此宋朝在法律上和社会上逐步扩大民事主体的范围。宋之前佃户如不再租田,需由佃主给付凭由方可脱身,宋朝法律禁止这种人身附属条件:“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8]。该规定给予佃户与佃主同等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佃户可以在社会活动中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这为佃户从事商业活动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另外,宋宁宗在开禧元年规范民间契约的法令中规定“借贷只依准文约进行,严禁强迫债务人卖身还债。宋朝从法律上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民事主体,“京城资产百万至多,十万以上者比比皆是”[7]。宋朝在显宦达官中有许多商贾之人,官商结合,商业甚至成为很多官吏的副业。“宋太宗时,常据商人纳粟入塞,许之以交引,其法行之颇久。”[9]政府直接利用和支持商人的商事活动,有些现在国企的性质。由于商事的发达,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增强,加之政府政策法律的支持,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法律还规定了商人具有和其他居民同样地位的户籍,甚至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并出任官职。
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古代财产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所有权的结构形式直接反映了历朝历代经济、政治的面貌。宋朝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可自由行使,政府还通过售田、赐田等方式将官田变为私田。王安石认为土地兼并积重难返,因此反对随便剥夺地主的土地给穷人。大量土地的私有化和土地的自由买卖本身就是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的标志,而土地的自由买卖又为宋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土地私有权不应受任何限制的观念已经成为‘人情土俗’,得到民间的普遍尊重和维护,更得到统治者的确认。”[10]
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这得益于商事法律条文(散见于个律令及习惯和乡规民约中)对商人和商事的保护和支持,而儒家化思想在宋朝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永明.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5):72.
[2] 瞿同祖.中国法律儒家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1981:329.
[3] 傅玄.傅子[M].文渊阁四库全书.
[4] 孔子,等著.论语里仁,四书五经[M].万卷出版公司,2008:46.
[5] 孔子,等著.论语述而,四书五经[M].万卷出版公司,2008:59.
[6] 孔子,等著.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四书五经[M].万卷出版公司,2008:107.
[7]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宋会要辑稿.食货志[M].
[9] 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篇4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60-01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上,三面临海,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航海在当时十分发达,发达的航海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同古希腊一样,古罗马也具有相当优越的地理环境。古罗马位于亚平宁半岛上,三面环海,是古代商路的中心。因此,发达的航海贸易推动了罗马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另外,古希腊和古罗马这种独特地理位置所缔造的海洋文明不仅通过航海贸易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通过塑造人们的性格从而推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由于生活在海洋附近,要经常与海洋打交道,因而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性格外向,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善于创新,这与同时期大河文明和雨水文明孕育下的东方人的内敛保守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性格,使得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各个领域创造了许多文化辉煌,如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所创造的哲学文化,古希腊独特的建筑艺术,古罗马的法学文化等等。
二、丰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山河纵横,耕地稀少,使得古希腊和古罗马难以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因而工商业便成为了它们的经济基础。而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交流和公平的交易环境,因此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相互往来和交流会比较频繁,同时,除了奴隶外,人们大部分交流和接触都是平等的,这与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人们频繁的往来和平等的交流,又有利于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荟萃,从而丰富和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并推动它们文化更具包容性,不断走向辉煌。
三、健全的民主法制
说起古希腊,不得不提的就是其民主制。古希腊从君主专制发展到贵族制再发展到民主制,其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公元前六世纪初,梭伦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颁布解负令,为民主制确立了基础。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陶片放逐法,从而确立了民主制。而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继续扩大公民大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的权力,允许公民担任除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给参与公务的公民发放津贴,使得民主制发展到顶峰,进入到黄金时代。对于古罗马来说,其之所以拥有辉煌的历史文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其法制。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于公元前五世纪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罗马法体系开始形成。随后,更加完善具体的公民法以及后来的万民法的诞生和推广,使得罗马的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公元六世纪,随着《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并发展到了顶峰。罗马法制建设对于古罗马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第一,罗马的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这就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创造辉煌的文化;第二,罗马的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三,随着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公民的言论权,出版权等越来越得到维护,这就有利于不同思想、学术间的交流和传播,使文化在宽松的思想环境中得到发展;第四,罗马法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商业贸易环境,推动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第五,罗马帝国的万民法将罗马帝国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有利于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因此,古罗马辉煌的历史文化是离不开其卓越的法制建设的。
四、强大的国家实力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辉煌一时,这当然与其国家实力是息息相关的。古希腊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曾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两次波希战争中都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帝国,而古代罗马更是如此。古罗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的法制建设,不断征服周围的国家,并最终建立了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正是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推动其走向辉煌。
篇5
关键词:城市;里坊;市;庙会;勾栏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全国大部分住宅开发项目面临着萧条。另一方面,作为商业地产的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市场等项目,确是暗潮涌动……。在这里,不去挖掘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只是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探讨商业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以便建筑师在创作的同时了解一下商业和城市的历史。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就先从“城市”开始解读,城市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关于“城”《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而关于“市”《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考证先有城还是先有市,或是两种情况皆有之。这些争论就不一一考证,先从城市空间和人性需求的本性出发,用“集市说”来诠释城市的发展。集市说认为远古社会,随着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当然,今天的城市,已经超越了筑城防御、作市易物的概念,现在的城市已经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集市这一空间形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在现代化如互联网购物的今天,发达或不发达的乡村,小镇都保留着这一聚散空间,在中国“赶集”两个字能勾起多少久居大城市游子的思乡之心。虽然在乡间集市保留了数千年,但是在真正的大城市中,集市的演变是一个什么过程呢?这些演变和今天建筑师所构建的现代化商业空间有什么传承和借鉴呢?下面我们走进城市的历史,回首那些繁华却又沧海桑田的过去。
集市受两个条件限制,时间和空间,空间是固定的地点。集市在中国也叫市井,在《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注:“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初学记》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
这里对市井描述有两个概念,“市”即商贸交易空间,“井”最初是动名词和量词演变,汉以后的集市四周围墙人处其中如围于井中,造井以为市的意思。再就是面积,古代有井田一说,二十亩为井,战国时一亩约为今天三分之一亩,二十亩大约是现在的4500m2,按照今天的一层商业面积来计算,相当于一个中小型超市的面积。当然这是井作为量词的解释,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集市的面积大大超出了这个概念。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唐时一个大坊的长宽约是955×808,小坊也有514×447,最小的两个坊面积约46万m2合计现在亩数690亩。这样大的面积,已经超出了原始社会“祝融作市”的概念,这已经是现代城市中的市场集群或者商业街区,唐的长安城是国际化大都市,商贸无比旺盛,所以这样大型的商业中心设置了两个,以朱雀街为中界,东西分设两市,类似今天城市的多中心格局。
集市时间是周期性的举行次数,古代这些周期和节日、宗教有关,其频率和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居住地距离紧密联系。中国的集市起源多见于神话,而欧洲的集市可见于文字记录,公元前900年古希腊已经出现了一年一次的集市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期举行,而公元前700年的古罗马已经把频率调整到8天一次。而同一时间的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这时中国的城邦统治者为便于管理,对城市进行了“里坊制”划分。
里坊制在住商布局层面又可称为“坊市制”,但这样的行政手段从最初的便于管理发展到后期变成了对商业空间形态的限制和抹杀。统治者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内的市严重满足不了民众生活生产的需求。从唐中后期开始,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在坊内出现的这些手工业作坊和小商业,开始时候类似于今天的小区商业服务配套用房,为居民生活方便而设,但是慢慢发展壮大,甚至开设夜店。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如果说“侵街”只是对“市”这一空间的补充,那么夜店则是对“宵禁”的破坏。于是商业的发展因为民众的需要,突破了统治者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的前进步伐的影子。
北宋初年,开封城已经“侵街”泛滥,但朝廷为了自身统治考虑,还在坚守里坊制,出台诸多措施压制商业街的出现,但到了神宗时期,民众不但侵街已经开始侵河了,再到徽宗年代,政府开始征收侵街费,也就是从法律上默许了这一行为,于是,里坊制的崩溃开始了。
里坊制的灭亡也代表着市这一概念的突破,随着商业街的繁荣,原来市的封闭场所被用作了刑场,但“市”的概念并没有消失,市在街巷式的城市发展中并没有灭亡,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空间形态也有原先的封闭管制发展为和街巷融为一体的空间形态,宋人蔡绦说:“马行(街)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街巷式的商业街出现,除了庙市把宗教和商业混合外,娱乐业也充分的充实期间。“勾栏”就是中国的剧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记“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棚、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卖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见现代建筑理论中的商业综合体概念,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经规模宏大。以街巷骑楼为商业动线,以大小勾栏为娱乐项目,以餐饮酒楼为聚散空间,这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布局模式。
另一方面,一些“市”和宗教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庙市。庙市最早出现在唐朝,后世发展到名满天下的有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和北京的土地庙等。庙市作为宗教和商业的混合体,体现了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庙市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期集,即定期的集市贸易,而且商贾来自于五湖四海,这些特征和今天的展销会类似,这也说明了商业的本质特征是商业空间形成的根本。
从简单来说,商业的演变过程就是城市的演变过程,商业空间的发展直接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发过来又促进了商业的进步。现代的商业空间不管怎么变化,承载的主体怎样的精彩纷呈,但它作为商业本质的东西依然没有改变。商业空间是城市的发动机,商业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催化剂,商业空间是精神世界的百宝箱。
参考文献
[1]刘凤云.《市廛、寺观与勾栏在城市空间的交错定位――兼论明清城市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社会科学,2007.12.
篇6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和生产力的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生自学本课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有关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的认识。
3.通过学生自学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过程中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农村中农民破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本质和不人道的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贯残酷地剥削劳动者的过程。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虽然属于阅读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预示着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现,揭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本节课的内容与后面许多章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有关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1)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严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构成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此问题展开的。而且,掌握此问题对理解本章后三节课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关于难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农村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②比较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这个问题。
课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利用设计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应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详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该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难点: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手段: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高中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教师应简介世界历史的梗概。
二、引言分析
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第一节内容,然后分组讨论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师补充。
1.完成第一目标
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
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
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帮助学生理清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教师还要强调,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仅是生产关系的萌芽,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生产的方式仍是手工劳动。然后让学生简要比较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异同。
④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关于怎样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投影仪打出事先设计好的图示:
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标志中国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比较中国与西欧的货币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西欧的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推动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中国货币地租的出现是封建政府所为,是便于农民向国家交纳封建赋税,没有促使中国农村产生资本主义。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出第一节与第二、三、四节内容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
2.完成第二目标
①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推进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出下面一则史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供学生参考: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四大发明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挥其应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封建势力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城市国家,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在欧洲席卷的范围广,发展的程度高。制别是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自然经济。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都使得四大发明在欧洲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相对独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极其严密控制的城市中产生,所以,西欧城市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波及到广大的农村,封建经济的最顽固的堡垒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资本主义。
②比较欧洲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做以下总结:
从产生来看,都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发展来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城市发展迅速,并且深入农村;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因为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缓慢,仅出现在个别地方和少数的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从影响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瓦解了封建社会,并且使欧洲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在后即被阻断,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在各自阅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或分组讨论,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在处理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必要的时候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资料,以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
本课小结
利用知识结构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条途径
3.资本主义手工生产的形式
篇7
关键词:商业街;建筑外观;商业氛围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的欲望。因此,在许多大城市中,商业街也就形成了。然而商业街的建筑外观的设计与商业氛围的制造也对于商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下面将简单介绍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的类型与设计要素。
1 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风格
1.1 古典式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商业街的建筑外观有古典式的设计,也就是古典式的设计。传统,一般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有一些庄严稳重,因此难以体现商业氛围,但是,仔细一想的话,古典式的建筑并不是与场也分为显得格格不入,因为现在的商业氛围具有超流行的特点,因此,他会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品位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有一些单独的建筑是很难改变的。一般古典式建筑氛围中式与西式的古典建筑。下面将简单介绍这两种古典风格的建筑设计。对于中式的古典设计来说,它主要是以木结构作为其主要特色,还有就是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屋顶的设计,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比如我国的故宫等一些列古代建筑,这些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建筑艺术。而且,中式主要的思想观念是将大自然的山水融入到建筑中。而对于西式的建树设计来说,主要是以石结构为主的,而且同样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如果说中式的建筑时感性的体现,那么西式的建筑风格则是体现着理性。主要运用一些几何,更加强调宏伟,理性。然而,古典式的建筑外观设计在充分地展现其优雅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要通过装饰传递灵动的现代商业气氛。这也就是现在的商业街仍然存在古典风格的原因之一。
1.2 现代式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商业街的建筑大多呈现出的是现代式的外观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一些文化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而现代式的建筑设计也就顺应了这一潮流。现代式的建筑设计主要是通过一些现代的沉重的构建以及粗糙的表现来创造出真实的氛围,将建筑的物质性与真实性进行放大,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大消费欲望。同时现代式的建筑会有期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审美价值,使得人们的视觉角度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体会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1.3 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建筑外观设计风格
现在还有一种商业街的建筑设计风格,就是将之前的两种风格进行混合,设计出一种新的古典式与现代式的建筑外观风格。这种设计风格体现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古典的一些线条与花纹修饰主要是通过现代一些材料来进行设计,并且结合外部装饰来体现建筑的商业氛围。在保护传统的建筑的同时又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现在的上海新天地的设计主要就是这种风格,它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原来模样,又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现代设计风格的修饰,采用一些彩色的钢,玻璃等作为其入口,将传统与现代的风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加衬托出高贵的商业氛围。还有就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他其实主要是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中央大街的建筑历史悠久,因此,有许多传统的建筑,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该商业街的建筑设计就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给人们呈现出俄罗斯风情的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街景。
2 商业街建筑的商业氛围营造
2.1 地下商业街的概念与类型
商业街有多种类型,有地上的商业街,比如王府井大街等,但是随着土地的使用量的增大,一种新的形势的商业街就发展起来。地下商业街形成。城市地下街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容量饱和后向地下开发获取空间资源的有效途径。地下街并不是与大型的百货公司的地下商场类似,它主要就是以分散租赁为主。据调查,现在地下街的发展与经济是一般的商业街的2.2倍以上。但是榆次同时地下街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就是地下商业街的层高不足,因此会给人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且在地下的话,空气的流通方面不好,缺乏新鲜空气,因为地下的商场没有窗户,必须有大功率的通风设备。其次就是噪声的污染相对严重。地下商业空间由于与地面环境隔绝,声音对人得影响较大,一种表现为地下空间内得机械噪声强度很高,直接造成对人得损害;另一种表现为与外界噪声源完全隔绝,缺少生活中应有的声音,造成绝对安静的环境,令人感到不安。
2.2 商业街的本质与特点
其实不论商业街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一种外表。其实商业街的本质就是促进人们消费的欲望,最终促使其经济的发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要使顾客满意,主要就是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消费者进入建筑内购物。因此,要将“以人为本”这种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去,从顾客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因此,设计者们可以设置一些演出的广场来进行表演,或者举行一些活动来拉动经济,比如有顾客休息的专用场所或者可以修建一些小型的儿童游乐场,使得带着孩子的顾客更加安心放松。商业街同时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首先就是广告的特点。现在人们了解产品的途径主要就是广告。广告对于现在人们的视觉冲击非常大,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而一些商业街的建筑的设计具有广告的特点,可以使顾客更好的记住其建筑与产品,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该地区的旅游效益。
2.3 商业街建筑的设计要素与原则
商业街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大型城市的市中心,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反映城市风貌,是城市的亮点和精华所在。商业街的建筑设计要素主要有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嗅觉要素……视觉要素主要就是一些灯光的设计、色彩的设计以及一些pop广告的设计等。通过这些设计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满足顾客的需求与口味,将自身的视觉转换成与顾客交流的形式,从而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联系。听觉是顾客的主观感觉之一,声音是传递信号与信息的渠道,商业街可以同过一些音乐、歌舞表演、音乐喷泉等来烘托出商业氛围,最终对顾客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接下来就是嗅觉要素。有一些的商业街的化妆品区,如果一进入商场就可以闻到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味道的话,同样会产生更强的促销效果。
3 结语
现在的商业街是人们消费的主要途径之一。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可以明显改善商业街的商业氛围,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商业街的建筑外观设计最终促进商业街的消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山南东道唐肃宗至唐宪宗时期商业发展
Tang suzong to Tang Xianzong perio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Shannan Prefecture
Wang Xuehui
( the first secondary school in Zhungeer Qi, Inner Mongolia, Erdos, 010400)
【Abstract】 during the Mid Tang Dynasty, the northern commercial suffered war damage, while the southern business remained stable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e commercial city began to south, south of host area in this period also appeared new commercial center.Shannan region because the host across its thing, down the river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Hanjiang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area and, in Guanzhong, Luoyang northbound..In the north and South cross traffic,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Shannan host areas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Shannan host; Tang suzong to Tang Xianzong perio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1.山南东道的交通运输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府十分重视交通的建设和管理,使得全国的交通四通八达,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直至全国各地,各地也以州郡为中心向邻近地区延伸,山南东道地区处于唐代两京的南部地带,地跨长江两岸,腹地有贯穿南北的汉江交通动脉,陆路和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从而大大加强了其内部各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地区的联系。这时期山南东道地区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武关道,是关中通往山南东道地区的主要交通线。它从长安南下越秦岭,经商州,出武关,至襄阳的一条驿路,因此路途径商山,故也被称之为商山道,沿此路亦可以由襄阳到达荆州甚至沿汉江而下通往江南及岭南地区。这一时期由于东南漕运阻绝,江南地区的租赋只有由长江、汉江溯流而上,再由陆路通过秦岭转运长安。正是由于其处于转输的交通干线上,这时期唐廷把这条要道视为次路驿,史载“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①。这时期唐政府也注重对这条道路的整修,史载“贞元七年(791年)八月,商州刺史李西华请广商山道,又别开偏道,以避水潦。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七百余里皆山阻,行人苦之。西华役功十余万,修桥道,起官舍。旧时每至夏秋,水盛阻山涧,行旅不得济者或数日,粮绝无所求籴。西华通山间道,谓之偏路,人不留滞,行者为便”②。此道还在唐宪宗时期进行过较大整修,元和八年(813年)树立在商州的《唐新修桥驿记》载“韦行俭撰,柳汉正书”③。虽然碑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以此可以依稀看到当时修路的壮阔场面。
东都洛阳至山南东道地区的道路,此道从洛阳南出伊阙关至汝州,南行经邓州、襄州而到达荆州。乾元二年(759年)郭子仪与安庆绪战于愁思岗,兵败,“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汝州刺史贾至奔于襄、邓”④。此亦是洛阳南至襄阳,从而经汝州、邓州之明证。此外,这条道路亦可以南至荆州,过三峡北岸而达巴蜀地区,杜甫曾记载“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⑤”之句。
还有一条上津道,即从长安南下,陆行经商州上津县,然后改由水路顺汉江而下可达江南和岭南地区。安史之乱使得长安一度沦陷,江南物资“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⑥。后来,建中四年(783年)由于叛将李希烈据邓州,不得已而为之,史载“希烈使其将封有麟据邓州,南路遂绝,贡献、商旅皆不通。壬寅,诏治上津山路,置邮驿”
⑦。这都是在武关道不通的条件下,作为辅助运路而使用的。在这一时期,经上津路北上的道路不仅有由上津路经商州至扶风的路,而且还有经上津路至商州再运至洋川、汉中,复转运扶风的道路⑧。上津路的开通可以说是成为了山南东道地区联系北方地区的良好补充。
总之,在唐肃宗至唐宪宗时期经山南东道地区的道路,与其周围地区,北通东西两京,东可达长江下游地区,西抵巴蜀地区,南至岭南甚至广州的水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处于这种南北十字交通要道上,有利于商旅的往来,从而促进了山南东道地区商业的发展。
2.山南东道的商业繁荣
由于具备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才使得山南东道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逐渐成为了长江中游最繁华的地区,南北贸易的商人集于这一地区,从而大大促进了本地区商业的发展。唐肃宗至唐宪宗时期,山南东道地区商业繁荣的重要表现即为境内几座城市的繁荣,特别是这一地区的重要城市荆州,史载“荆州上游,襄阳冲要,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连缀吴蜀,非才勿居”⑨。荆州还是东西水运和南北陆运的交汇处,唐人宋之问曾说“南荆乃九都之会”⑩。这使荆州成为了这一地区最为繁忙的商业城市。早在唐前期,《法苑珠林》就已经记载了有广州商人,乘船北上,“不久遂达渚宫”。这一时期又有“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的诗句,说明荆州的珠宝生意比较繁荣。杜甫也有很多关于吴蜀物品在荆州中转的诗句,如“众水为长蛇,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我今远游子”。这时期除了荆州外,重要的城市还有襄州、夔州、房州、朗州等。作为江汉漕运线上的枢纽,襄州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刘禹锡诗句中的“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窦巩“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等等,都生动地描写了襄阳城西大堤的一片繁荣景象。夔州作为三峡门户,商业也比较繁荣,“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另有诗云:“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房州的竹山县因傍汉江而成为“舟船往来,商贾所凑”之地。据沅水入水口的朗州,从荆州至潭州,西南至黔中,以及从岳州走水路达西南地区,皆须通过该州,城外的市桥步尤其繁华,刘禹锡称“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及“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由此可知朗州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这一地区旅馆业的兴旺,开元年间这一地区就开始广造旅店,“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到了这一时期,旅店业进一步发展,不仅有接待上客的五花馆,如《南部新书》载“荆南城中旧有五花馆,待宾客之上地也。”还有比较简单的乡野小店,如戎昱《过商山》诗云:“雨暗商山过客稀,路傍孤店闭柴扉。卸鞍良久茅檐下,待得巴人樵采归”。可以说,这时期旅店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地区商业的发展水平。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这一地区草市的兴盛。这一地区交通以水运为主,特别是此地区众多水运线上的津埠渡口,既是舟船停泊之地,又是水运与陆运的交通枢纽,同时往往还是官家传驿所在地,因而往往形成行旅辐辏、商货聚集,成为草市繁荣的理想之地,故唐人有“关必据险路,市必凭要津”之句。杜牧记载此地区大量存在的草市,“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及“今在郢州汩口草市,绝俸已是累年”。荆州附近著名的沙市虽然不是以草市命名,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初具市镇规模的草市,草市在这一地区的大量存在也吸引了大量富有的商人在此地区定居,从而反过来有促进本地区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市民文化生活的活跃,《太平广记》载“江陵旧俗;孟春望夕,尚列影灯。其时士女缘江,阗纵观。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因谓朋从曰:‘吾吹笛一曲,能令万众寂尔无哗。’于是同游赞成其事。子牟即登楼,临轩回奏,清声一发,百戏皆停”,从中可知荆州城的繁华状况,这一地区夜晚的影灯和百戏活动显然是城市市民文化生活活跃的最好体现。
总之,本地区早期商业活动虽然主要是依靠来往于此地区的商人,是为这些外地商人驾船招待他们住宿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地商人买进卖出带走一些商品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商人的迅速成长,他们也把所得的商品积极地贩往各地,从而更快地带动了本地区商业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宋]陈思.宝刻丛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据海丰吴式芬校刻本复印本,1984.
[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唐]杜甫.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王力平,唐肃、代、德时期的南路交通[J].《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
[7][宋]李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8][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影印本.
[9][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篇9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战国时期,放款取息已非常普遍。公元前300年,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薛地放债取息,作为奉养三千门客的财源。有一年,薛地歉收,很多人没交利息,他派人催收,仍“得息钱十万”,可见放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
早期的借贷活动表现为实物借贷,比如中国古代粮食借贷极为盛行。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剩余产品出现,产生商品交换,贸易、商业活动开始繁荣起来,货币应运而生。借贷活动遂以货币作为中介,货币借贷行为逐渐多起来,实物借贷活动则逐渐式微,这一趋势延续至今。
唐朝作为一个强盛的王朝,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都很发达。随着商业的繁荣,都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西市面积约1平方公里,遍布各种店铺和作坊,其中借贷机构提供各种借贷服务,有提供抵押借贷的质库,有提供普通借贷的公廊,有收受存款或提供保管便利的柜坊和各种商店。现代的借贷业务形式,在当时都已经产生。
在唐朝放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所谓信用放款就是南北朝时开始的举贷,至于抵押放款最常见的则是当铺,唐朝时被称为质库。唐代对于借贷活动的利率有所限制,虽然允许上下浮动,但对于复利始终是禁止的。
敦煌、吐鲁番等地曾出土唐朝大批借贷契据的文书,忠实地展现了古代民间借贷的原貌。唐朝的银钱有息借贷的标准契约当数《唐乾封三年(公元688年)张善举钱契》。这一契约的核心部分是“举取银钱贰拾文,月别生利银钱贰文”,意思是,月利率为10%,即年利率为120%。同时契约中还规定:“到月满张即须送利。”众所周知,每月送利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其实际收益是有差别的,且这种差率随借贷额高低而相应浮动。我国民间的私人借贷,尤其是在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这种按月送利方式,可为古代信用借贷之印证。另外契约没有写明还贷期限,而是规定“到左须钱之日,张并须本利酬还”。这个条件也是颇为苛刻的,因对债务人来说面临着无法预料的须立即还贷的风险。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优质课堂
在课堂上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的空间,摆脱历史老师思维的束缚,多一些自由,少一点拘谨,必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适当采取开放式教学,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探讨历史中的素材,提出新设想,可以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一堂课围绕一条主线让学生来讲述,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最大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思起来,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下面我来谈谈历史科目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我从自己多年历史教学中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供同仁共勉。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历史老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
首先,学生要有创新思维,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只是一个知识传播的普及者和消极传播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陈旧的模式,切忌历史老师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满堂灌,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角色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例如设置问题探究、开展小组讨论、展开历史事件激烈的辩论,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讲,也可以扮演历史事件角色重现历史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个历史事件评价来撰写小论文,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融情于历史,进而有新鲜感、新奇感、兴趣感,这样学生幸福地学习,快乐地感受历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例如历史检测案必须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老师采用一些风趣、幽默的历史典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启迪作用,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孜孜以求,善于动脑筋,不要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再次,老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当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设身处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容纳大海的一颗心去包容每一位学生非常离奇的历史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敢于质疑历史问题,勇于阐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见解,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创新平台。
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创新思维离不开兴趣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有培养学生对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乐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那学生没有创新思维都难。例如,中国历史上那些变法者,如商鞅、王安石等,他们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们仔细研究个人下场都是凄凉、悲惨的,如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难逃被贬的命运,有的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作了一番研究,他们说假如他们不改革、不变法,那么社会发展的历史会怎么样呢?变法者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变法者的命运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痛心的结局呢?他们带着这些假如和好奇写了许多展现自己见解、观点的小论文,这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
2.通过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思维
对于一些历史难点,我常常会举办学术色彩浓重的专题讲座,来打破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例如,讲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首先我会精心安排学生到图书馆细致搜集与历代商业相关的历史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古代商业的信息,字斟句酌地推敲讲座稿,内容从两汉时的两条丝绸之路讲到隋唐黄金水道大运河,从北宋反映东京汴河商业繁荣的清明上河图到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商帮;还有特别的古代商业繁荣城市和新生事物的名词,例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商业发展状况,以及与商业息息相关的柜坊、飞钱、交子、票号等,最后再讲古代的商业政策等,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等手段使教材的内容得到扩展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迪,增强了学生对这课的理解,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创设情境教学,设置问题诱发创新思维
在历史课堂,我经常会利用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诱发学生想象自由,充分展开学生自主想象的翅膀,在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中翱翔。例如,我在讲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赴的影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设置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
2.假如不去重庆又会怎么样?
3.为什么能够平安地回来?有什么成果?
通过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从影像延伸到课本问题上来,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带着浓浓的求知欲沉浸到历史进行中来,这种新奇感、新鲜感也改变了老师单一枯燥的讲述法,教学效果想不高效都难。
总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老师必须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
- 上一篇:后勤工作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环卫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