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计划经济时期单纯的社会公益性质结构开始向自负盈亏的经营机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实现看病救人和盈利的双赢,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但由于财务管理还存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解决,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时,也对其能否持续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不需承担市场风险。还沿用旧时制度的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挑战,从而拖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步伐。同时,岗位、人员安排不合理,观念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等,都导致其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一)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卫生机构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卫生机构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使财务管理变得混乱无章,出现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而是使用过去的折旧和摊销方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如上所述,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引入。财务管理制度多数比较粗放,只负责维持收支平衡、缺乏资金支配的有效管理。制度僵化也导致财务人员无法真正参与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流程,忽视成本控制和资金有效利用。同时,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没有真正落实药品核算制度,没有设置明细账、各部门之间衔接不良,原始凭证没有经财务人员审核等。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 长期的国家管控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清闲,缺乏主动和忧患意识。领导缺乏管理意识,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支撑作用。因此导致财务工作只局限在核对账目,发放工资的表面工作,没有深入挖掘和肩负起财务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选拔制度也存在问题,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进入,不能得到重用,这严重制约了财务部门的发展。另外,分工不明确,上岗后缺乏培训机会和进修机会也是制约基层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财务投资盲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用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已经日趋减少。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通过药品差价、医疗服务等环节盈利。药品差价能够调控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就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盈利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在投资资金问题上没有明确的预算机制和投资管理,盲目的投资容易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如何向银行筹借贷款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监督,这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与控制对策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还是有很大差别。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的运转,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福利是大有裨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凸显了重要地位,下面就如何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水平

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卫生机构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卫生机构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

(二)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部门毕竟只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属的一个分支,要使其有效运转,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制定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积极有效有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机制。

制度完善之后也不能形同虚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建立有效地监督审计制度,切实做到各项收支都有章法可循,有记录可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的财政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方面在人才招聘上,要实行凭能力说话,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其财务人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财务团队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监督,采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并积极学习财务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定期组织培训,使财务管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财务部门构建学习型小社会,推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相互学习,统计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会计记账方法。会计人员学习统计分析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效、高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卫生机构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统计报告与会计报告之间的误差。

(四)科学稳健开展投资

通过预算的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提前了解到卫生机构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分配,如何更好地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通过历年的预算对比,分析市场环境、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问题,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财务制度。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医疗设备采购、医学技术培训、考察学习项目上,必要的投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有专业人员分析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市场的走向,综合评估后做出投资决策,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要求财务部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从封闭走向开发,从粗放走向系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必经道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需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可嘉.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与统计的结合[J].商情,2013(8):107,110

篇2

一、分析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资金保障。一方面,这有助于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充足的资金完善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基层人民带来更多的便利。

其次,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优化内部绩效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素质并不完善。在医疗改革不断进展的过程中,这种问题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影响了基层医院发展的进程。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将会进一步实现公开、透明化,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更加的清晰和明确,提高了医院内部的公平性,更有利于基层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也能够得到更有利的维护,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基层医院有更加充足的资金完善医疗环境、基础设施、人员团队等,继而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切实为百姓服务。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让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财务创新对医疗改革与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基层单位需要积极招收具备财务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突出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本院的财务管理者,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财务管理的专业性,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为保证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考核制度,定期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业绩成效进行考核与评估,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予以相应的奖励,反之则要接受适当的处罚。

其次,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确保财务的收支平衡,尽可能扩大盈利空间。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前期编制以及后期执行两方面,而编制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度。为此,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基层卫生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因素,包括基层的经济水平、国家政策、市场状况、医院业务水平等。同时,预算编制者需要结合医院今年内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科学预测阶段内医院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套用人事部门工资定额标准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计算生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严谨。在预算执行阶段,财务管理者需要严格把控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如果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需要及时找到具体原因并进行记录,提高下个阶段内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再次,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收入、支出和结余的管理水平,确保医院资金的充分利用。财务人员可以将这部分工作分为财务支出、财务收入、财务收支结余三方面管理内容。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财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标准,对这几项内容进行分别的核算,为保证准确性,每天都要进行收入清算,并在月底对收入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财务支出同样需要在新财务制度的框架下展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出主要包括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两部分,进一步明确阶段内医院的成本及收益情况。收支结余的计算需要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新会计制度的相关标准。当收支结余为正的情况下,需要按规章制度提取专用基金。当收支结余为负的情况则需要通过事业基金弥补,不可以进行其他分配。

最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的做好对负债资产的管理,主要从负债和净资产两方面展开,为确保基层医院的正常运行,财务人员需要定期对医院的资产状况进行清查,并将负债情况调节到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尽量减小医院面对的财务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医院的专用基金、事业基金、财政补助结余加强管理和统筹,将其应用到适当的地方,保证基层卫生机构的正常、顺利运行。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改革现行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联为一体,使县级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和设备下沉,拓展县级医院的服务领域,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格局,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三个统一,五个不变”的要求,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镇两级卫生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壮大、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工作模式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使优质资源最大限度惠及基层群众,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工作模式主要有:

(一)建立以管理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中医医院托管蒋村镇卫生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与调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利用县中医医院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优势,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医疗信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在医院及甘河卫生院、余下卫生院之间实施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套县镇一体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库。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检查时,通过该系统将患者医学影像资料实时传送到县级医院影像会诊中心,由县级医学专家根据影像资料即时做出诊断。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生也可在当地看到患者在县级医院检查的诊断报告、影像报告和影像资料结果,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该系统通过“电子医生”下乡,将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远程医疗会诊意见,并做出快捷、及时的诊断决策,使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时,也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服务,缩小县乡医疗差距,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医疗信息县镇一体化。

(三)建立以妇幼保健技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妇幼保健院对草堂镇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妇幼保健院的专科优势,加强草堂卫生院的妇产科及儿科建设;积极建立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及服务行为,把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建设成基层妇幼保健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开展人员的双向交流和培训,把优秀人才引向基层,并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妇幼保健人员;把先进的技术引向基层,充分利用支援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形成有效、紧密的技术支撑,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工作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一)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被托管的镇卫生院的医疗、防保人员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调配,一体化管理后,保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减、财政投入不减,达到人才协调使用、医疗服务优化、利益共享的目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只负责对相关卫生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不参与其内部管理。

(二)明确管理方式

一是“三个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支援镇卫生院的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不受现阶段人事制度影响,不办理相关手续。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原资产属性不变。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是“五个不变”。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镇卫生院可增挂县医院分院的牌子。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最根本的职能。镇卫生院要充分借助县级医院的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基本医疗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镇卫生院公益性不变。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机构,保持镇卫生院公益性是让广大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保持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的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不允许县级医院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侵占和挪用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资金。

三是“两提高”。通过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提高镇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当地老百姓在本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而只支付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就诊人次,促进镇卫生院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四是“三制”管理。即坚持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镇卫生院仍属独立法人单位,院长实行公开招聘,由托管的县级医院提名,县卫生局考核任命,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下履行卫生院院长的管理职责。镇卫生院按照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全员聘用,托管模式的镇卫生院人员聘用由县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院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及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兑付报酬。一体化管理前,镇卫生院要进行资产登记造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镇卫生院所需药品、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现行模式采购、配送。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20日)。县卫生局对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对参与试点的镇卫生院的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及技术结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月21日—2011年1月30日)。召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扎实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由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被托管的镇卫生院进行资产清查,理顺体制机制。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县卫生局要及时召开会议宣布试点方案。试点医院要根据《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各试点医院要进行自评,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队伍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务人员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食品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参与试点的县镇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试点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公立医院政策性投入;将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公立医院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医院加快发展;落实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健全各项制度。各试点医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要认真分析查找在机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完善,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促进医院高效规范运转。

篇4

一、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7月1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大多来源于医疗骨干,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尤其是财务管理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领导无须担心成本费用问题,所以,经营运转过程中,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落后。

2.财务管理的基础制度不健全,岗位分工不科学,各岗位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医疗机构为了减少人员配备和人力成本的支出,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很普遍。岗位设置不合理,责权利划分不清,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不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支出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没有通过信息系统固化下来,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会计”模式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实时、动态、集中,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便捷。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财务软件。目前,中心会计核算软件没有与中心信息系统对接,与收费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并未实现共享。日常的基础工作数据不能上传,交换,共享,大量会计数据仍需财务人员手动录入会计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没能发挥“互联网+会计”的特点,削弱了会计信息化和自动化带来的效益。

4.缺少专门的审计部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少内部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各个岗位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存在的缺陷等提出改进建议,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保证财政拨款的合理使用,保证国有资产不发生意外流失。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必须与医院的改革发展相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是促进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中心提供重要的预算依据,还能够对中心的收支与分配等经济行为进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经营预算,确保医疗机构资金运转良性进行。加强中心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在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借助于会计,统计及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2.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基础制度,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中心会计人员除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财政法律法规之外,要在中心设立一套与基层医疗单位相适应的财务预算制度,成本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审核和评价制度,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基层医疗系统战略目标和实际运行能力及时改革和完善。内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科学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既要互相配合,又要互相制约。例如按照这一制度要求,药库就不能一个人既管药品的实物入库又做药品明细账,这两个岗位就应该由不同的人来担当,以达到账物分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逐步深入人心,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各行各业。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与互联网开始深入融合,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固化。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以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为例,其有效克服了传统纸质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行政成本高、保管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可以进一步释放会计人力资源,减少会计档案专用储存空间要求,进而大幅降低财务人力资源、计算机配套设备、纸墨耗材等经费支出。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借助信息新工具,更高效地履行分析、决策、辅助管理等新职能。

篇5

【关键词】 县乡医疗 服务体系 审计 对策

一、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导致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1)全县高级卫技人才少,人员业务素质低,服务能力不高。由于乡镇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现有的人事工资制度僵化,医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尖人才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一些医学名校的学生不愿到基层医院来,即使有来的也因无法适应艰苦的环境而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医院,造成医院的储备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特别紧缺,医疗服务能力偏低。全县医务人员共1829人,其中高级职称仅22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1257人,无职称的475人。而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如某镇卫生院在编50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26人,无职称的15人,临时工14人。全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和专科医师,如外科医师、五官科医师等。

(2)部分医疗设备欠缺、老化,医疗业务用房不足,服务环境不适应群众就医的需要。全县在用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卫生院实行三项建设时配套起来的,如200毫安X光机、手提式B超机等,大部分设备已超过使用年限,从而影响诊断;还有部分设备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置的,至今仍未还清款项。全县卫生院拥有业务用房面积73940.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有4754.6平方米。近年来,大部分医疗服务单位对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只是对门诊、急诊、病房进行了简易的修缮。

(3)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配套及急救网络尚未健全。不少镇级卫生院急诊室、消毒供应室等未能按新规范的要求建设和配套,污水处理系统不符合卫生学标准;中医科、中药房未能按照省有关要求建设和配套;大部分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站尚未建立和启动。

目前,全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18家,虽然近年来各镇定点医疗机构相应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了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但基础设施、医疗及管理服务水平仍然落后。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需求,部分群众不得不选择到医疗费用高而医疗报销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的县外医疗机构就诊。

2、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1)县乡卫生院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过高地追求利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卫生院运行成本费用在原来耗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运营成本,主要是收费成本、医疗风险或纠纷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本、防控物资储备成本、医疗垃圾处置费等。目前县乡卫生院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都是差额拨款,多数乡镇卫生院为了能维持正常经营,普遍存在药品超限额加价、擅自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等乱收费现象。虽然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后患者能报销部分费用,但由于医药费用总体较高,自费部分仍然很多,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一定程度了抵消了惠民政策的效应。

(2)财政投入不足。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财政投入仅占20%,镇级卫生院更是偏低。由于职工工资津贴、奖金没有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全县各医院大部分实行职工待遇与业务挂钩制度。医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个别科室对外实行承包经营。如某镇级卫生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全部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提成发放;疾控组则实行独立核算,其日常成本办公费及人员一切补贴和政策性津贴由科室自行负责。

3、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小且单一,会计的工作量也随之较小,导致多数乡镇卫生院对财务工作不重视,财会业务基本由医务人员兼办,账簿设置不规范,业务处理不及时,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加之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随意采购药品及耗材、设备的购置或报废不入账、大额现金支付、药品加价计算超标、私设“小金库”、不合规发票入账等问题时有发生。部分重大工程建设存在没有实行招投标、资产购置没有实行政府采购的问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建立财务监管或内审工作机构,未能按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和定期审计,行业监管名存实亡。

二、加强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优化人才结构,多途径培训和引进卫技人才

要不断加大力度,多途径积极推进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可结合理论教学、注重实践带教,采取集中面授、网络远程培训、区域集中讲课,以及医疗队员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B超、骨科、检验及仪器设备维修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应选派一批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公立医院学习挂职,下派一些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流服务。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县医院应承担起主要培训任务;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每季度应在乡镇卫生院专题培训一次。通过提高乡镇医务人员待遇以及把干部选拔、职称评聘向乡镇卫生院倾斜等优惠政策,在县乡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开展医务人员轮岗试点,缩小城乡技术力量差距,解决城里挤、乡镇缺、流向不合理的问题。要着眼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专项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补充急需紧缺人才。破格引进外地高技能人才,具有高学历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到事业单位工作,不需要通过公开招考。

2、科学划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

要科学界定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服务重点,制定规范详细的分级诊疗标准。逐步改善就医流程,实现乡村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彻底改变“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等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考核、晋升、淘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实行岗位津贴、福利劳保、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机制,鼓励服务在基层的医护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

3、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卫生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真正做到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实行先预拨,年终按考核最终结果核拨至基层医疗机构,按规定落实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政府应按照国家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基层医院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解债务,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发生新的不合理债务。

4、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建立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注重中医、民营医疗机构、120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卫生资源的整合在整个服务体系网络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120急救体系体制机制,解决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要继续抓好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要大力整合卫生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协调体制,制定好公共卫生服务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各种预案。

5、将职工工资、津贴、奖金各项经费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要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职工编制标准、工资及津贴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经费,及时拨付,取消个人收入与业务挂钩制度,解决产生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一是乡镇卫生院经费逐步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二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所)各项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式。

6、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各医疗单位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建设,特别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财会人员,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混乱的问题,做到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要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和社会监督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行为。建议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财务监管股室和内审工作股室,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定期对全系统各单位开展财务检查,对下属医疗机构财政收支情况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定期审计监督,切实提高县乡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另外,要不断优化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完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规范医疗纠纷处理流程,构建良好医患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截止20__年12月底,全市卫生系统共有卫生人员3614人。按学历分,硕士研究生16人、占0.45%;大学毕业508人,占14.06%;大专毕业1110人,占30.71%;中专毕业1025人,占28.36%;职高、高中毕业及以下955人,占26.43%。按职称分,卫生技术人员2989人,占82.71%;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药、护)师117人,主治医(药、护、技)师755人,医(药、护、技)师1088人,医(药、护、技)士及以下1022人;会计271人,占7.50%;政工职称81人,占2.24%;其他273人,占7.56%。按市直和基层分,市直11个单位:138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占1.16%;大学395人,占28.47%;大专454人,占32.73%;中专毕业318人,占22.93%;高中以下204人,占14.71%。基层58个单位:2227人,大学毕业113人,占5.07%;大专毕业656人,占29.46%;中专毕业707人,占31.75%;高中及以下751人,占33.72%。7名主任医师全部在市直单位,117名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中,市直99人,占84.62%;基层18人,占15.38%。

从全系统卫生人员总数看,近年来呈递减趋势。20__年净减少71人,20__年净减少61人,20__年净减少116人,20__年净减少23人。近四年人员减少分类:正常退休,258人;辞聘解聘226人;调出考研45人;其他23人。

二、卫生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1、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全市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79人,明显低于全省20__年平均3.47人的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__年以来,全系统卫生人员累计净减少271人,达7.5%,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

2、高层次卫生人才缺乏。经多方努力,全系统硕士研究生二年前实现了零的突破,现已有16名,增加速度基本达“__市‘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要求,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本科生虽由二年前的386人增加到508人,但比例不高,只占14.06%。

3、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硕士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人医;本科生77.75%集中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58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只有本科生113人,平均1.95名/单位。

4、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医疗卫生单位中,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人才竞争加剧,人员流动频繁,公立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公立医疗机构人才引进、毕业生招聘机制不够灵活,造成近几年都没有完成毕业生招聘计划。

三、卫生人才工作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1、设立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基金。目的:①江苏省卫生厅、财政厅、人事厅、编办、教育厅苏卫人[20__]43号、苏财社[20__]157号“江苏省公开招募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到苏北、苏中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资金。②解决重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骨干人才的基本工资和福利补助,稳定基层卫生单位的骨干队伍,确保各项农村卫生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使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就近、便捷、价廉、优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基金规模:暂按每个建制镇(中心)卫生院5名骨干测算,标准:5万元/镇(中心)卫生院/年,全市65万元/年。基金管理办法由市卫生局会商市财政局并报市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2、优化招聘医药卫生类毕业生程序。我市20__年以来,每年都不能完成毕业生招聘计划,卫生人员净减少7.5%,已严重影响了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常工作运转,尤其是基层卫生院。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差,二是人员福利待遇差;三是生活娱乐设施差;四是子女上学、就业难;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心态、定位高;六是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招聘毕业生程序和办法,时效性、务实性不够,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建议:医疗卫生单位在编制范围内招聘医药卫生类毕业生,由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申报招聘计划,市卫生局审核、市人事局批准,并共同组织实施。特别招聘报市分管领导批准。

3、允许招聘医药卫生类实用型人才。根据工作需要,由市人事局、卫生局、用人单位适时组织招聘医疗卫生单位急需的医药卫生类实用型 人才。医药卫生类实用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医药卫生类专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业务工作能独当一面的优秀人员。

4、落实__市委江发[20__]16号《__市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实行人才引进资助制度,第3款对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发给安家费3万元。

(二)创新卫生人才管理体制。

1、建立主要负责人抓人才的“第一资源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目标,建立主要负责人抓人才的“第一资源制度”,每年定期考核,与干部任免、奖惩直接挂钩。

2、加大卫生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卫生人才投入机制。卫生事业费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卫生人才“三大工程”及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人才的建设。各单位要配套所需资金和政策,确保市卫生人才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创新卫生人才工作机制。

1、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以完善和落实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卫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根本转变。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做到人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2、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需要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要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找准各单位内部分配、收入高低差距的“阈值”,确保卫生事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畅通人员流出通道,总体上保证引进的“高于”流出的,不断优化卫生人才队伍。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改善人才结构不均衡的状态。

4、实行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新录用的卫技人员必须达中专以上学历,临床医生必须达大专以上学历。所取得学历必须满足具备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及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要求。调入的人员,必须具有与拟从事专业相对应的执业资格,没有准入条件限制的,必须取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四)加快卫生队伍建设,实施三大卫生人才工程。

1、“名医工程”。“名医工程”建设,在市宏观指导下,以各医疗卫生机构为单位建设。“名医工程”主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为依托,以区域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协同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到20__年,各单位都要有自己的名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有自己的名医队伍。全市有10名左右技术骨干进入市以上中青年专家行列。

2、“基层卫生人才工程”。(1)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志愿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可以直接定级。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临床一线骨干人员,工资待遇给予政策倾斜,保证档案工资兑现,建议由单位申报,市卫生事业费直接支付。(2)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的帮扶力度。贯彻落实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制度,通过巡回医疗、对口支援、定期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养、学科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3)提高现有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现有卫技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以业余学习为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良好氛围。(4)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加快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建设步伐。鼓励二级医院的卫技人员向社区流动。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二级医院安排卫技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或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牌医生、护士,为基层提供服务。

篇7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篇8

近年来,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3年全县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行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上划县管,同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间开展了业务合作的尝试与探索,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初见成效

但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还存在体制和机制不顺、无序竞争、整体功能失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难以合作,相互竞争,且越演越烈。二是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少、医疗设备缺乏、业务用房简陋,50%的乡镇卫生院无心电图、B超、X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60%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下腹部手术和接生服务,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

二、业务合作目标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调动和发挥县级中心、乡镇“枢纽”、村为“网底”的作用,探索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业务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县为中心、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合作模式,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试点工作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二是试点先行,稳步推开;三是合作互利,共同发展。

三、业务合作主要内容

(一)县与乡之间的业务合作

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合作:

1、县、乡卫生机构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目标和合作双方责、权、利,县级医疗机构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规范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

2、县级医疗机构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和完善内、外、妇、儿、中医等基本科室和检验、影像等医技科室,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确定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开展业务合作一律按乡镇卫生院标准收费。

3、县级医疗机构派驻专业骨干,帮助和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和较疑难病症诊治,合作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

4、经过集中统一培训,乡镇卫生院检查技术得到认可,在县域内实行检查“一单通”,实现技术通行、设备通用,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5、建立县、乡、村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制定转诊程序、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明确各级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利益分配,在双向转诊中注重保证医疗质量。

(二)县对乡的技术指导

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县、乡人员技术交流。

1、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相应计划,采取学术讲座、临床带教和免费进修的方式,帮助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和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2、设立县级专家库,轮流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巡诊、坐诊,定期有计划安排县级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县级机构下派服务人员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3、制定急救“120”统一协调管理制度,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

4、利用县级医疗机构农村医疗巡回车,建立“流动医院”,开展巡诊活动。

5、县疾控和妇幼保健机构履行职责,指导监督乡镇卫生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做好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系统保健的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工作。

(三)乡、村之间业务合作

以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为纽带,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服务的管理,建立乡村业务合作。

1、乡镇卫生院和本区域内的卫生服务站实行人员统一调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到村卫生服务站工作,乡村医生也可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村卫生服务站承担农民常见病治疗、对危重病人提供初步处理、及时转诊,负责乡镇卫生院转诊病人的康复期治疗。

2、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制度深入村卫生服务站进行技术指导,采取选送进修、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培训,规范诊疗技术操作,提高村级卫生人员整体素质。

3、通过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采购、收费统一标准,规范村级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行为,保障用药安全,降低医疗费用。

4、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实行工作统一布置,共同接受县级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完成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合作医疗政策。

四、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

1、成立领导组织和管理机构: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管理委员会、技术督导组等。

2、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3、完成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设备配置情况,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在开展合作中面临的困难等。

4、加强县、乡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用房条件,添置医疗设备,充实卫生技术力量。

(二)试点阶段:

1、选择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薄弱的5所乡镇卫生院先行试点,其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合作2个,县第二人民医院合作1个,县中医院合作1个,县妇幼保健所合作1个。

2、全面推开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覆盖率达100%。

3、制定三级卫生机构业务合作相关文件。

4、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

5、中期评估。

(三)全面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县级医疗机构和功能较为完善的中心卫生院,根据一般乡镇卫生院在人员、设备、服务能力、服务人口,确定合作对象。

2、在医疗机构业务合作启动的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和乡镇防保机构建立以监督、指导为主的业务合作机制。

3、规范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实现乡、村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4、10月份对整个试点工作进行终期评估,上报总结材料。

五、主要措施

(一)成立业务合作试点领导小组

1、成立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卫生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2、成立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协调管理委员会,实行行业自主管理

3、接受省试点工作小组的指导与支持。

(二)加大卫生事业投入

县委、县政府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落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各项卫生经济政策,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建设经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卫生院购置生化分析仪、X光机、心电图等检查设备,配置两台流动医疗车的相关设备。保证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

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

政府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全县8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成为所在区域的中心,承担对所辖一般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17所一般乡镇卫生院达到省厅规定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现房屋、设备、人才、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的完善配套。

(四)建立业务合作奖励与补助制度。

1、建立业务合作的奖励制度。为鼓励和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根据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对工作突出,合作效果好的给予奖励。

2、建立乡村医生专项补助制度。鼓励和支持乡村医生从事计划免疫、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全县311个行政村卫生服务站,每年各按1000元给予专项补助计31.1万元,补助经费由县财政予以安排。

(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尤其要完善家庭帐户与门诊统筹相结合补偿模式的试点,巩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业务合作。

(六)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才

通过公开考核录用、招聘等方式,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技术力量。

篇9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与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搞好组织协调。

(二)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队伍的组织和业务监督管理工作。

(三)社区卫生服务以县及乡镇为单位组织实施。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网络规划和形成双向转诊格局的要求,组织社区内有关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选派医务人员,在居民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形成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包括中医)的功能,注重发挥中医药资源质优价廉的特色和优势。

各乡镇政府及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四)已进入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驻地的群众进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的、全程的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企事业单位对内部职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在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承担本单位职工集居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财政、民政、规划、物价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和房屋

(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本着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筹集:

——各级政府投入必要的启动和维持资金;

——主办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享受国家和地方的税、费优惠政策。

(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作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所需建设资金计入商品房成本,产权属房产投资单位,由承租方与产权单位建设租凭关系,并按标准缴纳租金。

(四)乡镇政府及街道、居民委员会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同时鼓励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所需设施。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水、电、气、热和通讯设施,有关部门应按规定给予办理。

(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产属国家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来源和培训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主要从现有卫生机构(包括中医)在职人员中选用。

(二)医疗机构要选思想作风好和技术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在职培训为主,由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要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多种形式,逐步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养成全科医生。今后还应从经过系统培养的全科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和标准

(一)社区卫生服务应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户实行义务或者优惠服务,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由卫生、物价部门按审批权限核批。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药费用报销问题

(一)对在居住地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干部职工,其医疗费用应予报销。

(二)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并享受公费医疗的干部职工和劳保医疗的企业职工,在向上级医院转诊时,须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意。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干部职工的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和办法,执行县卫生、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六、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

(一)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的工资按照规划定员实行全额补助,其各种补助不应低于其原在单位和科室的待遇。

(二)从事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以不再承担到期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任务。

(三)在国家颁布全科医生职称标准以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一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技、护)师以下职称的,评定职称时参照相应级别的预防保健医师标准执行。

七、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一)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工作规范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

(二)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发给卫生服务许可证后,再由民政部门办理社区服务有关手续。

篇10

吸烟是当代世界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构成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烟草依赖及烟草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问题[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受害国和消费国,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为66.0%,女性吸烟率为3.08%[2]。因此,我国的控烟工作势在必行,2011年卫生部下达了《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决定》文件,中国的控烟工作从卫生系统大规模的展开。农村卫生机构控烟的开展对农村地区的控烟工作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和座谈相关控烟人员对山东省三县农村卫生机构控烟现状了解,分析现行控烟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0年8月份在山东大学卫生研究基地的3个县(平阴、梁山、莒南)对3县卫生行政部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关键知情人访谈(表1)和座谈控烟相关人员了解信息和收集资料。共21人接受关键知情人访谈,49人参加专题小组讨论。本研究分别对每个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所调查村的村民组织一次专题小组讨论,每组共8人,要求主动吸烟的6人、被动吸烟的2人。主动吸烟的人要求目前正在吸烟,而且烟龄越长越好,被动吸烟的人要求长期暴露在吸烟的环境下。同时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表达清楚,善于交流。组织医生座谈时参加人员最好是来自不同科室;村民座谈时参加座谈的村民要求对村里吸烟状况熟悉。

1.2调查内容根据本次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个人深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访谈对象的吸烟状况及单位吸烟状况、无烟日活动情况;访谈对象所在县的控烟组织管理和控烟规章制度情况;对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农村、公共场所控烟的态度、看法及相关建议。专题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对国家控烟政策的看法和了解程度;现行控烟措施的不足和障碍;对医院、农村、公共场所长期控烟的建议和措施。

1.3资料整理与分析首先熟悉收集的所有资料,然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共性和特性,最后总结归纳出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

2结果

2.1卫生机构的吸烟现状通过对3县卫生机构吸烟人员在调查时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卫生机构的吸烟人群特征以及吸烟原因3个方面描述卫生机构的吸烟现状。

2.1.1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大部分卫生机构人员对吸烟危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吸烟的危害没有全面了解,仅限于呼吸系统的个别器官和心血管系统,对其他器官的损害知之甚少。“我知道吸烟的危害,吸烟就是对肺不好,尼古丁可以让肺发黑,看过这样的图片知道的”、“了解一些吸烟的危害,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的危害要厉害,我知道吸烟首先对谁都不好,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健康”。

2.1.2卫生机构中吸烟的人群特征本次调查时卫生机构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吸烟者,而且医疗单位的男职工吸烟现象普遍,所调查3个县医院的负责人反映,男职工的吸烟率在30%~40%之间。吸烟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且对烟的成瘾性和依赖性较高;卫生机构人员中吸烟的女性很少,只有一家机构反映有女性吸烟现象。“吸烟主要集中一是年龄大的部分,大都在50岁以上,吸烟已经上瘾了,另一部分是年轻的,年龄在20岁左右,刚来的学生和接受的退伍军人(主要集中在后勤、司机、办公室)”。领导吸烟现象较为普遍,卫生机构人员上班吸烟现象不普遍,而且在卫生机构实施一些控烟措施后,吸烟现象明显减少。

2.1.3卫生机构人员吸烟的原因卫生机构人员吸烟的主要原因是社交需要,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因为兼行政职务,人来往较多,有时也会因社交需要吸烟,如果有人给你敬烟你不接,别人也会认为你不够热情”。在中国烟文化的熏陶下,别人递烟不吸不礼貌,见到别人不递烟也不礼貌。其次是缓解工作压力的需要,卫生机构人员工作压力和承担的风险较大,访谈人员反映工作压力大时容易吸烟,在中国,吸烟解愁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吸烟大部分是群体行为,受周围人的影响很大,“周围同事都抽烟,受他们的影响,我在家里还有公共场所不抽烟,主要是在外边应酬的时候抽”。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跟着吸。

2.2控烟文件和规章制度

2.2.1对国家控烟文件的了解及当地控烟文件的制定情况卫生机构相关控烟人员知道《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一些信息,对国家的控烟政策和其他地方的控烟措施有清楚的了解,也一致赞同卫生系统在控烟中起带头作用。卫生行政机构也根据国家的控烟文件制定了本系统的控烟办法,平阴、莒南的卫生局都制定了创建无烟医疗单位的实施方案:平阴卫生局制定了《平阴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实施方案》,莒南卫生局印发了《莒南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实施方案》以及《莒南卫生局无烟机关管理规定》的通知。此外,根据控烟文件要求,梁山县疾控中心制定了《创建“无烟疾控”活动实施方案》、莒南县卫生防疫站制定了《莒南县卫生防疫站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方案(试行)》。

2.2.2控烟文件的执行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控烟文件,各地组织开展了一些控烟活动,如“今年结合市疾病控制中心下发的文件,在内部开展了‘无烟疾控’的活动,主要是张贴了禁烟标志,在单位的楼道内、科室门口、走廊内、卫生间、门诊上等”。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刚开始很有效果,但时间长了就没有效果了,特别是我们楼上是新农合办公室,来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刚开始看到楼道内的标志还很自觉的不吸,但要是有人吸烟的话,就会跟着吸,是别人都吸为什么我不吸的心理,缺乏监督”、“卫生局直接下的文件是要求禁烟了,具体活动也开展了,像宣传和建立无烟科室之类的,但是这些主要是应付检查的”。各地的控烟文件都在组织实施阶段,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实施控烟制度中要求的控烟措施。开展了如张贴禁烟标志等宣传活动和创建“无烟疾控”等活动,活动开展之初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为缺乏监督机制,一些文件、制度等就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用应付和观望的态度执行文件,没有当作一项长期必抓的工作,大大降低了文件的影响力。#p#分页标题#e#

2.2.3医院的控烟规定和执行本次调查发现,医院的控烟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都还是形式上的规定,“在医院中层会议上已进行了传达和倡议,但并未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医院没有提供相关的戒烟服务和咨询。医院有戒烟标志,还参加了争创无烟医院活动,2010年还没有相关活动,医院没有设立室外吸烟区”。医院规定在门诊和病房不允许吸烟,个别科室也有明确禁止吸烟的规定,但在办公室和值班室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医院有禁烟标志,但有些禁烟标志是药商的商业行为,而非院方自主倡导。近年,大部分医院没有专门开展控烟活动,这对于控烟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

2.3卫生机构控烟难点本次调查发现领导吸烟、缺乏资金支持和法律保证、控烟氛围不足是目前卫生机构控烟的难点(表2)。

2.3.1领导吸烟控烟难点之一就是领导吸烟。制度的执行需要领导做出表率。在控烟实践中,领导不吸烟有利于控烟工作的开展,吸烟的下属也少。目前,因为上级文件要求控烟,当地领导就要执行,但由于不是重点工作,就不重点支持,因此一些领导依旧吸烟,这严重影响了控烟规章制度的执行,也对下属起负面作用:执行罚款时,因为是领导不好执行;领导吸烟,下属也会效仿;领导吸烟在执行控烟制度时对其他人的约束和说服力也大大下降,严重阻碍了控烟活动的开展。

2.3.2缺乏资金和相关控烟法律保证本次调查反映控烟的另一个难点是资金问题,目前控烟活动没有专项经费,是从日常其他项目中剥离出的一部分,这严重限制了控烟活动的开展,同时财政支持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对于吸烟的控制仅仅在道德范畴,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给控烟办法的具体实施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国家还没有关于控烟的专项法律,控烟措施的执行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在医院,一些措施的执行没有说服力。

2.3.3控烟氛围不足控烟大环境被定义为控烟

不能是某个系统、某个机构的单独作为,需要整个社会群体都参与到控烟中来。这是因为在某个机构内部执行控烟很有效果,吸烟人数减少,特别是吸烟量减少,但是在机构外部,碰到其他没有接受控烟的人,不吸会很尴尬,或是其他人会劝导吸烟。另外,吸烟危害知识的缺乏使很多人对控烟不了解,对控烟甚至还存在讽刺挖苦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取得控烟的胜利,就必须营造控烟的大环境。

3讨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交需要和工作压力大是卫生机构人员吸烟和吸烟流行的主要原因。吸烟的社交需要造成了吸烟的“假从众”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碍于情面,在别人吸烟的时候自己不好意思不吸,有领导吸烟或同事聚会的时候大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卫生机构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是高强度的和高风险的,另外,现阶段医务人员的结构失调,加重了基层卫生人员的负担,所以统筹医务人员的分配和寻找缓解压力的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研究分析表明,医务人员的简单干预与吸烟行为的改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证明医务人员简单干预方式有效,肯定了医务人员的帮助对病人戒烟起着重要作用[3]。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控烟劝导起着关键的作用,绝大多数病人都听从医生的劝导[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各级医院除了对手术室、放射室等科室做了一些禁烟规定外,对其他科室没有明确要求。医院上下也没有全面开展控烟工作,这是现在控烟工作的缺失点。医院是挽救生命、改善健康状况的场所,同时医院是人群比较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对于吸烟的态度和宣传工作也会更加深入人心。田建新等[5]提出要从提高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控烟工作的认识入手,切合政府工作目标进行倡导以争取支持,从而把控烟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王俊芳等[6]也指出领导不重视控烟是执行无烟医院障碍因素的强化因素,这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领导在控烟中的作用。本研究调查结果反映出控烟文件的执行只有短暂性的效果,并没有长期性,领导吸烟是影响控烟文件执行的重大影响因素。领导是执行控烟活动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在控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吸烟是对控烟文件的不尊重,也对下级起着相当负面的影响。此外,领导对控烟的不重视,造成了控烟不是重要工作的假象,继而丧失了对控烟工作的支持。因此,要加强领导的控烟意识,增加对控烟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