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服务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保险服务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保险服务的优缺点

篇1

1.医疗保险的市场的供求理论

(1)医疗领域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中的一般规律在特殊场合下失去作用的情况。在医疗领域内,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两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就是说在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掌握大量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有能力为自己谋利。第三方付费导致的市场失灵:医疗领域保险人只是中间人,供方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诱导需求,需求过度导致市场失灵。

(2)政府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的作用由上文知,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这使得市场无法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所以,政府应该承担外在干预的责任。

2.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保险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风险。医疗保险所涉及的道德风险简单说就是,在实行医保制度后,由于医院和患者都是“经济人”,在决策时都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参保人和医疗机构医师的影响,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二、医疗保险费用不同支付方式的比较研究

(一)各种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含义及比较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办法按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1.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付费是指先对每一个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医疗服务机构根据提供的服务项目以及数量得到保险经办机构得到补偿。

2.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按服务单元付费也叫平均费用支付。它是指先按一定标准将一系列医疗服务划分为若干个服务单元,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最终确定每一个服务单元的费用标准,医疗服务提供者最后会按照提供的服务单元的数量得到报酬。

3.按病种付费方式按病种付费是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首先按照诊断、年龄、性别等将住院病人分为若干组,后每组根据疾病轻重程度、有无并发症、并发症严重程度将每组分为不同的级别,最后针对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价格标准,采用该付费方式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费用。

4.按人头付费方式按人头付费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合同规定的时间,根据医疗服务提供者根据预先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服务的医保对象的人数,预先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在这期间,医疗服务供方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均不再另行收费。

5.总额预付方式总额预付是由政府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根据往年度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总额、医院服务质量、医院规模、人群死亡率、服务地区人口密度、医院设施与设备情况、通货膨胀等综合因素协商确定某一医疗机构年度偿付费用的总预算。不同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在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管理难易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也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三、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医疗保险需求角度分析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0%,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大部分人还是属于自费群体,他们控制医疗费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少就医行为,因此医疗费用的增加将影响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下面的图一对近10年来我国的政府和居民的卫生费用支出情况做了简要直观的介绍。从上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在06-09年政府的卫生费用支出增加较快,然而居民自身的卫生费用支出仍然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例,并且医疗费用负担日益加重“,吃药难”、“看病难”,是当前社会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2.从医疗保险供给角度分析2010年,我国共有卫生机构936927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0918家,诊所就达到181781个;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16000多家,零售企业120000家。因此,我认为造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来自医疗提供方的利益驱动和制约机制的失控。我国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合一”的制度,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这就导致药品的价格虚高。此外,政府资金和政策长期向国有医院倾斜,导致国有医院在医疗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最后,由于还有大量的自费群体存在,营利性与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划分使得营利性医疗机构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四、改进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需求方因为法律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监管不合理而处于弱势地位和供给方的程序复杂不易操作、资源浪费、缺乏服务意识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下文我将根据不同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

篇2

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比较

(一)按服务项目付费制

在众多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中,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应用最为广泛。通常来说,按服务项目付费制是指保险机构提供的支付费用,完全取决于病人接受医疗服务项目所花费的费用,病人接受的医疗服务价格越高,保险机构的支付费用也相对越高。由此可见,该项付费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对来说,按照服务项目进行支付费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按服务项目进行付费也容易助长医疗机构的不正之风,容易出现为患者提供过度服务,引诱患者进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现象。除此之外,部分医疗机构对药品进行自主定价,过度的太高药品价格,这显然与患者的利益产生冲突。

(二)按人头付费制

通常来说,按人头付费是指以人数定费用,属于一种预付费形式。该付费方式是指保险机构应切实按照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医疗机构提供固定的支付费用,医院就会按照合同为病患提供其需要的服务,而不会对患者收取其他费用。由此可见,通过实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医院的收入与病患人数充分挂钩。按人口付费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医院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院的负担。然而,按人头付费也存在一定弊端,例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有些医疗机构可能不太倾向于接纳重症患者等。

(三)总额预算制

总额预算制是指在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之前,由医院和保险机构共同协商,根据协商结果,科学的确定年度预算总额,并按照预算总额进行费用支付。通常来说,一旦对预算总额进行确定,按照合同就不能随意更改,医院收入不再与服务量密切相关,如果在医院运营过程中出现亏损,由医院本身承担责任,保险机构将不受其影响。相对来说,应用总额预算制度在费用结算方面较为简便快捷,操作简单。然而,应用该制度具有较大的风险,应切实做好风险防范控制。除此之外,应用该项制度的难点在于前期预算,总额费用预算一定要科学合理,预算过高或偏低都不利于双方的利益。

(四)按病种付费制

通常来说,按病种付费制是指将疾病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划分,不同病种具有一定的医疗费用标准,按照患者患病种类不同,遵循一定的费用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费用的预先支付。相对来说,按病种进行费用支付能够有效改变保险机构的被动局面,有利于保险机构降低风险,促进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于医院而言,有利于医院的进一步规范化,减少医院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医院得到患者的认可,也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然而,按病种付费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容易造成医院、保险机构及患者之间出现利益上的冲突,对于医院而言,在管理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除此之外,关于各项费用的管理也较为麻烦。

二、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选择

(一)将预付制和后付制进行有机结合

随着医疗保险体制的不断改革,付费方式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化,在选择付费方式的过程中,应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更付费方式的优缺点,使保险机构、医院及患者之间的利益都能切实得到满足。根据我国目前现有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多种付费方式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混合付费的方式。现阶段,按照服务项目收费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混合付费制度,将预付制和后付制进行有机结合,使医院能够加强管理,注重成本,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按照实际情况对付费方式进行选择

通常来说,实际情况不同,可选择的付费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付费方式选择的过程中,应切实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考虑采用按人头付费制、按病种付费制或者总额预算等付费制度。相对于人口较为稀缺的地区,可考虑采用按照诊次、床日等方式进行付费。第二,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最好采用按照服务项目付费制度,并科学的控制费用增长幅度。第三,部分病种的治疗在价格及方法等方面趋于稳定,此时可以考虑按照病种进行付费。第四,针对床位变动较小的患者,可以通过按照住院天数进行费用计算。第五,如果出现较为复杂的情况,可以采用弹性结算制,使费用支付更加灵活。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信息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困扰基层民众的一大难题。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使患者能够随时关注医疗服务信息动态,有效掌控医疗服务市场,使患者能够更好的掌握医疗保险费用,科学的选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通过对服务信息进行,有利于患者进行自主就医,科学的选择医疗保险,保障患者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医疗机构及保险机构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全民医保  大学生  医疗保险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到200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等。而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原来的公费医疗及学生平安险远远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我们在网上或身边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发出求助,学校师生、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其健康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基于此,今年两会后,经过多轮修改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将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直至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实质性的社会保障范畴,医疗保障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学生的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一)公费医疗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始建于1952年,从1953年起,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财政按照计划内招生人数向高校拨发一定数额的包干医疗费用,医疗补贴标准从1994年至今都是60元/年。这部分医疗补贴只针对高校计划内的学生,计划外学生(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招收)、自费生以及委培生则不能享受此补贴。由此可见,这种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非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一旦得了大病,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的医疗保障也越来越成问题。同时,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只对基本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如常见处方药品,小额的医疗支出,门诊医疗费用等,存在保障范同小、水平低的问题。有人形象地将高校医疗机构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二)学生平安险(学平险) 

学生平安险是在校大学生可以购买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学平险包括死亡、残疾给付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大学生,患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而原有的公费医疗保障并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风险,况且对于很大一部分非计划内的学生还不能享受公费医疗,所以,大学生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但学平险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它是商业险而非社会保险,故要求学生在投保前身体必须是健康的,所以身患疾病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非健康学生是被排出在学平险之外的。其次,对于学平险,各个高校缴纳的保费一般是每年20~50元,保费低,但保障水平也低,最高赔偿额度一般在2-6万元之间,赔付能力有限,对于重大疾病更是杯水车薪。还有就是学生对学平险的具体条款并不是很清楚,在索赔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需要自行先垫付医药费,事后凭借费用发票、诊断证明及病历才能得到补偿,这也无异于“雨后送伞”,给贫困家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鉴于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过长期的调研和研究,借着本次我国新医改方案出台的东风,2008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终于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被正式纳入全民医保的范畴。该《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基本原则:坚持自愿原则;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学生实行属地管理。 

2.主要政策:(1)参保范围。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校(以下统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2)保障方式。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3)资金筹措。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各地采取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及按规定应由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给予资助,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概况 

继《关于将大学生纳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省市积极响应,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实施细则。在浙江,《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9月1号起实施。具体措施为:9月1日起,在杭高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除外)每年只需缴纳30元钱(学生个人每年缴纳30元,同级财政补贴90元),住院生大病的医疗费就能报销,报销比例在70%一80%,且没有设定最高支付限额,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严重疾病,即便住院医药费花了l5万元或更多,统筹基金始终是他们的坚强依靠,费用至少能报销80%以上。这个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杭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

篇4

    论文摘要:简要分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的大背景,结合国际商保社保融合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分析,总结出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提出我国在大力发展商保社保融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社会保险是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在欧洲出台的。随着劳动者阶层的壮大,社会保险的规模、范围日益壮大,在各国都成为重要的保险保障组成部分,与商业保险形成竞争的局面。但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共性、竞争性同时还存在很多互补性。社会保险是政府举办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社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种保障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保障范围。商业保险可以提供客户多层次、特殊的保险需求,而且商业保险具有较成体系的保险原理和技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实现融合,便可吸取对方的长处,满足公民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公民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使保险保障不仅具有高覆盖、平民性的特色,还可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保障,并运行机制、精算技术、投资渠道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国际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已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且日益发展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 

在我国医疗保险社保商保融合尚未深入发展的时候,宜春市率先提出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业务,并据此推出了公开招标业务 。 

一、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保险业务 

我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委托商业保障公司承担的采购招标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投标报价为: 

1.参保保费:城镇居民医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成人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20 元;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及未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15 元。 

2.理赔限额: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的费用,年度累计最高赔付限额 6 万。 

3.理赔比例: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费用赔付比例 75 % 。 

参保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12月底,已参保人数为48.33万人,其中成年人25.24万人;未成年人23.09万人,总保费约850万元,目标参保人数约76万人。 

参保范围: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已参加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必须参加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范围按江西省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支付标准》三大目录执行。 

二、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越性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能够通过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和方便快捷的补偿支付方式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既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维护公共医疗的公平性,又有利于将商业保险的风险管控技术运用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加强了效率性。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通过签订盈亏分担协议,双方按照约定的赔付比例分享经营结果,有利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证其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也可以专业化优势,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技术平台。 

同时,政府方面,有利于转变职能,降低成本。政府通过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管理职能委托专业保险公司落实,由保险公司承担具体的经办工作,可以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降班相分离,政府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中解脱,集中精力专攻政策的制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公信力,做好基金征缴管理工作。 

此外,对整个市场而言,有助于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经济风险,可以通过在社会保障则中社会化的方式噩耗政府行为来给予解决。然而政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风险都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中,在此情况下,商保的存在就可以解决政府职能所不能覆盖的层面,把社保意外的风险,给予保障,这样有助于增强市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三、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商业保险公司、参保居民、政府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利于其相互之间义务关系的合理确定,同时也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其次,保险公司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仍缺乏经验和动力。保险公司涉及社会保障的业务较少,如何管理日益庞大的保费收入无疑是个严峻的问题,加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具有的公益性和低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 

显然,社会保障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采取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以减轻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仍然欠缺广度和深度,在运行机制和效率方面还相当不到位。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所以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走出旧模式,开始进行新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地区尝试着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并且很多合作案例都进行地比较成功,“湛江模式”就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典型。但是,在这种探索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四、政府仍然要在社会保险的管理当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者,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重要职责是天然具有的。尽管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的运作,并不代表政府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如果地方政府将自己的管理权力和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全数转交给了商业保险公司,这对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作为商业保险公司,其主要经营目的就是盈利,而社会保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因此,如果完全将管理权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极可能使社会保险功能弱化,社会保险被商业化趋同于商业保险。 

明确管理权力和责任。在合同制定时,双方的管理权力和责任没有明确,可能在以后的合作中,双方管理权限交叉,最后导致使管理缺乏效率。同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双方相互推卸责任。 

构建共有的信息平台,合理简化办理手续。在委托经营模式下,社会保险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进行管理。因此,双方信息应当是一致透明的,这是提高社会保险运作效率的基本。原本将社会保险委托商保公司运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提高管理和运作效率,但如果双方沟通信息不充分,反而会降低效率。 

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讲,如果政府和保险公司不能有效地沟通协调,那么一旦遇到需要报销医药费,被保险人可能面临医院、社保部门、保险公司三头跑的境况,大大加大了被保险人的负担,这也是有些人反对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在共同管理下,双方应当构建一个共有的信息平台,保证社保部门和商保公司都具有充分足够的信息,并且合理简化社保办理手续,降低被保险人、政府以及保险公司各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 

篇5

[关键词] 协定处方;使用管理;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53-02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而其中的协定处方是指医生和药师根据临床医疗需要,结合本院用药经验,整理选定的一批处方,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和院领导批准作为本院常规处方,主要包括自制制剂和一些需要预先拆零分装的口服片剂。协定处方的调剂使用,在我国医院药学发展之初的“调剂药学”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医院药学工作已经从当时的“保障药品供应”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阶段,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体系的探索,使得协定处方在减少药品支出,促进合理用药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大多数医院在治疗常见疾病的用药上仍采用协定处方这一体系。我国的医疗体系在进行改革,社会统筹和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正在探索,因而协定处方显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在医院推行协定处方能够促进现阶段医院合理用药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1、协定处方的优点

1.1 协定处方有其明显的优点

易于给病人开出最有效、最安全、价格最低的处方。①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医生开方时间,也便于药剂科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减少临床配方的时间及劳动,缩短病人候药时间。②保证配方质量,协定处方是经反复研究、试用后确定的,可以避免配伍禁忌和减少开方的差错。药剂科事先大量配制和分装,经过检验或核对,时间从容,可以减少忙乱造成的差错。③防止药品浪费,协定处方实行后,品种简化,选优而用;限定数量,避免多开滥用药物。这不仅可以减少浪费,而且对防止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疗效亦有好处,但对这一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不同看法。药厂、药品经销商和医疗单位有些并不欢迎这一体系,因不利于他们推销其他药品和创收,而社会医疗保险公司或医疗保险单位则非常欢迎,因实行这一体系可为他们节省大笔开支而获得较大收益。既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杜绝了药品的浪费,重要的是医生能根据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防止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疗效也有好处,使用药更加安全合理。

1.2 提高门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以及偏远地区患者,阅读药品说明书有困难,不会换算服药剂量。使用协定处方,药师将服药方法按医嘱要求清晰地写在药袋上,一目了然,发药时再详细交待一遍,方便了这部分患者服药。还有些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过份注重药品说明书上所列明的不良反应,在服药过程中稍有不适的感觉就与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对号入座,夸大了正常的不良反应,而不能坚持服药,使得治疗半途而废,对这部分患者使用协定处方,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消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3 符合特殊药品的管理要求

《处方管理办法》中指出:第一类、品的非注射的其他剂型,每次不得超过3d用量;第二类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例如,我院现有的二类大包装如下:地西泮为2.5mg×100片/瓶,氯硝西泮为2mg×100片/瓶,苯巴比妥片为30mg×100片/瓶,在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抗癫痫等方面,这几种药的用法用量因人、因病情轻重而异。这类药品与普通协定处方一样,均由电脑系统以“片”为单位,不同的是这类协定处方数量不是定数,而是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由有开具特殊药品资格的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规定天数的处方量,以符合特殊药品的处方管理规定要求。

1.4 能保证配方质量协定处方是经反复研究、试用后确定的,可避免配伍禁忌和减少开方的差错。药学部门事先大量配制和分装,经过检验或核对,时间从容,可以减少忙乱中造成的差错。如院内制剂室生产的复方薄菏油滴鼻剂、呋麻滴鼻剂、复方甘草合剂、氯化钾溶液、硼砂酒精溶液、呋喃西林溶液等自制制剂,药品质量好,价格低廉,深受各科的医生和广大患者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医院制剂的优越性,也为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1.5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受益协定处方的应用,减少了药品的总支出,为其节省开支而获得较大收益。

2、协定处方的缺点

2.1 分装协定处方的环境基层医院一般均在门诊西药调剂室内进行拆零分装,没有净化空气的装置,无法达到GMP要求的分装环境,使药品增加了被空气中尘埃及微生物污染的机会。

2.2 药品包装材料分装材料大多为普通包药纸袋,起不到防潮作用,有可能给药品带来二次污染机会,同时由于外包装的改变也影响了其药品贮存条件而影响药品本身的稳定性。

2.3 协定处方分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药品分装过程中没有双人核对,较易发生包装数量不准确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发生药品错装,引发严重的质量差错事故。

2.4 在西方国家,凡列在协定处方上的药品可从保险公司处获得财务上的补偿。鉴于财务上的理由,凡列入的药品应用面就相当广,西方国家(我国也有这种说法)尽管有“医生对任何病人有开任何药的自由”的说法和争论,但保险商绝无任何医学伦理与临床上的责任,而他们的行为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治疗的质量。协定处方体系是一种限制性手段,鼓励使用入选的药品,减少其他药品的使用,目的是从病人角度更多考虑疗效与价格因素,但也会出现在某一类药品只列入一个代表性药物,会造成该药的垄断情况。

3、协定处方对合理用药的影响

合理用药的“标准”,目前还未见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在对患者全面了解及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选用药物,使患者在最少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还应包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由此可充分认识到,协定处方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鉴于协定处方的优缺点,为保证分装药品的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必须加强协定处方的管理工作:(1)加强协定处方分包装操作技术管理:分装人员应有很强的责任心,分装前应登记分装日期,原包装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并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分装完毕应及时清场,再分装第2种药品。分装数量应根据药品消耗情况来定,以1周用量为宜,做到近效期先分装发出,以利于药品贮存保管和组织供应。(2)协定处方分包装环境管理:门诊应设立独立分装室,配备有紫外消毒设备及空气净化装置,分装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把污染降到最低。另外,要采用原包装贮存拆零药品,既可避免产生差错,也可防止药品过期失效。(3)加强分装材料管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使用普通包药纸袋,未经消毒。应使用净化环境下生产的符合药用要求的药袋,并在药袋上印有协定处方药品品名、规格数量、服用方法,有效期限。(4)加强药品分包装器具的消毒管理:为防止交叉污染,对分包装的工具应有消毒制度。对窗口发药的药匙及分装协定处方的药匙和盛放待分装药品的器具使用前应用75%乙醇消毒烘干备用,并定期消毒调剂台和发药窗口。

参考文献

[1]蒋瑜,王晓华,医院协定处方与合理用药[J].四川医学,2003,24(1):104-105

篇6

1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概述

按照支付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医保支付方式分为对被保险方的支付和对医疗服务供方支付两类。其中对被保险方的支付包括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对医疗服务供方支付包括按项目付费、单病种付费等。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医疗服务供方支付方式改革。

1.1医疗费用后付制转向医疗费用预付制医疗费用预付制是国家、医疗机构通过预先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病人在接受医疗时只需要支付部分费用。医疗费用预付制明显增加了医疗费用风险,转变了以往以医院为主的医疗方式,转变了医院的激励机制,增加了医院承担的经济风险,最终迫使医院进行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医疗费用后付制转向医疗费用预付制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降低人民群众的看病成本。

1.2单一支付方式转向混合型支付方式随着医疗形式的不断变化,医疗支付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每一种医疗支付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适应性,不存在能够适应所有标准要求的医疗支付形式。在不同的医疗形式下,采取相应的医疗结算方式可以促进医疗发展。按项目付费适用于体检,总额预付制适用于预防性保健,DRGs-PP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制)适用于专科医疗机构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混合型支付方式能够综合多种支付方式的优点,弥补单一支付形式的缺点,是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近期的改革趋势。

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于医院的经济收入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医疗发展趋势,医院应该积极适应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收费方式。同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也是推动医院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促使医院从关注总收入到降低医疗成本经营管理理念转变。

2.1促使医院在预算约束下拓展收入增加渠道当前我国医院的盈利模式为“政府补助+市场收入”,其中政府补助的形式以医保基金支付资金方式进行支付。我国为了有效控制医疗市场,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其中2011年政府补助资金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6%,政府对于医疗市场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医院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加,只有接受医保经办机构的费用控制,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不断降低医疗成本,从而在预算约束下达到最佳的收益方式。在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药品和医疗检查收入将会从医院的盈利渠道转变为医疗成本。在此背景下,医院不得不采取控制药品成本,在医疗需求和控制药品收入中达到利益平衡点。同时通过转变医保支付方式,可以重组医院的“产业链”,促使医院不断优化管理,从医疗机构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扩张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

2.2促使医院逐渐开展内部控制改革通过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能够打破医院传统的收费体系,通过经济杠杆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出医院的主观积极性,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医疗收费到提升医疗水平和控制医疗成本方面,进而实现医疗的现代化发展。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通过预先支付某段时间内的医疗总费用,医院等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额度内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的医疗支付方式。与其他医疗支付方式相比,总额预付支付方式具有医疗成本控制好、医疗资金使用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医保费用控制的主要方式。在总额预付支付方式下,医院全年的实际医疗费用不高于总额,医保经办机构则会全额发放补贴资金,而当医院全年的实际医疗费用大于总额时,超出的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总额预付方式迫使医院想尽一切办法将成本控制在预算额度内,因此该方式费用控制效率高,管理成本较低,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促使医院逐渐开展内部控制改革,转变医疗服务目标,重点监控医疗安全和质量,最终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医院管理的应对策略

3.1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医疗支付方式的改革导致医院盈利模式的转变,医院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医疗费用转移到医疗质量上,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医保部门通过对医院进行评级管理,就医院费用控制、医疗安全与质量、信息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评定,最终对医院进行评分,这样就迫使医院不得不保证医疗质量。同时在总额预付支付方式下,医院只有通过降低医疗成本的方式,选择最有效、最安全、成本最低的医疗方案,才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总额预付支付方式下药品成本仍然是医院医疗成本的重要内容,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医院应该尽可能选用价格较低的药品,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价格昂贵的药品,合理控制药品的数量,杜绝多开药、滥开药现象的出现。

3.2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了积极应对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医院从战略角度出发,将医院的成本环节进行识别与分析,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分析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始终将成本控制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通过对医疗服务中各种成本因素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坚持成本定价法,以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作为内部成本核算的方法,充分运用成本数据以及信息化管理方法,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与持续性,进而为制定成本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以利于医院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综合服务,吸引更多的医疗消费,占有更大医疗服务市场的能力,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升医院的软硬件实力,扩大医院的市场影响力,进而达到稳人心、树信心、创效益的综合目标。

篇7

传统财务管理中,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等环节处于分散管理状态,这样很容易在账务处理、资金调配等环节出现问题,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资金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观的表现,支付手段的单一化成为制约财务管理效率提升的瓶颈。传统财务管理的支付手段单一,时效性差,技术进步使得支付手段也随之发生变化,无现金化成为互联网时代支付方式的亮点,其所伴生的快捷、高效也是财务管理变革的动力所在。医疗保障作为广受民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支付手段创新对减轻医患负担、普惠全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传统支付手段由于监管、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医保过度消费成为很难根除的痼疾,创新支付手段对医保过度消费有很好的遏制作用,但同时会给财务管理造成一定困难。财务管理由创收型向成本控制型转变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支付方式创新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机构的支付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支付方式主要通过银行完成,而事业单位则各有不同,财务管理越是不完善,支付方式就越是多样化。就医保支付手段而言,2011年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进行改革试点,支付方式的改变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好要求,其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面。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较晚,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医保支付成熟国家的先进经验。国外对医保支付方式研究较早,其在财务管理与支付方式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随着参与医保群体的不断扩大,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医院财务管理而言,成为复杂且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网络经济时代技术革新与思想革新并进时期,医保支付方式被引导成过度消费成为普遍现象。由此,要从三个方面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变革,即按照服务的医疗项目进行收费、根据总额费用进行预付、依据事件情况进行支付。总之,医保支付方式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现阶段,医保支付手段创新是伴随技术进步与思想进步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常用的两种支付方式为预付制和后付制。两种支付手段各有其优点与缺点。后付制在所有费用产生后统一进行结算,以服务项目或服务单元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支付,具有明显的直观测算、操作便捷、管理成本较低等优势,同时对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服务项目更新有促进作用,后付制的服务水平要明显高于预付制,原因很明显,后付制中服务项目会计入收费选项,额外产生的费用则是医院总体收入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在此时以创造利润为目的,成本控制力度很小。但是,收入与费用挂钩使得引导过度消费成为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医保过度消费后,付费第三方与医患利益均受到侵害,这也是支付手段创新的内在要求,而支付手段的改变驱动财务管理变革。预付制则通过预先核定的按病种及疾病诊断预付医疗服务费用总额支付给医院,对总费用控制的效果明显,但费用减少后服务质量下降的必须得到重视。另外,在提前对收费项目或服务项目进行核定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避免通过提高预先核定费用增加收入,引起医保过度消费现象。预付费与后付费相比,前者在避免过度消费方面效果明显,但是后者的服务水平更优。由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可见,单一支付方式转变到多层次混合支付方式是医保支付方式创新的重点。

2 支付方式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医保参与群体的急速扩大,我国医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医院收入中第三方付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支付医保费用的保险机构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医保支付由同一机构完成,这就使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控制力度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强,医院的收入来源伴随医保覆盖面的提高而日渐集中,到医保完全覆盖后医院对医保的依赖程度将会达到最高,这就使得医疗机构与医院因利益关系而产生不对等的差距,并逐步影响配置资源、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效率。医保结算中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第三方代表医患付费,其通常采取协商定点医院方式,对医院收入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医保支付方式变革直接影响到医院收支,医保过度消费现象也由此而生。代表医患付费的第三方与医院收入之间的矛盾迫使双方寻找有利于自身的支付方式。这也是支付方式创新的核心所在,医院应适应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变革不仅可以对总费用进行控制,还能从内部改变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促使医院财务管理开始重视成本控制,通过成本控制与预算约束使医院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而不是依靠引导医保过度消费提高收益。医保支付制度变革对财务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在约束收支硬性预算,只有与医保经办机构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提高医保经办机构控制医院费用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既定预算约束下获得合理收益。另一方面,对医院成本内部控制方面也会造成一定压力。医保支付制度变革的本质是利用支付方式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将质量、安全、成本以及避免浪费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预付费在医保支付方式中对费用控制的效果最好,管理方通过合理计算预付一个阶段费用,在预算额度内由供方提供相应医疗服务费用。预付费具有费用控制效果佳、具有较高管理效率、医院成本降低、主动性提高等明显优势,是首选的控制医保费用方案。

支付方式变革后的医保支付主要包括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平均额付费、总额预算制等五种支付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均有各自明显的优缺点。新型支付方式的多元化,使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影响。选择适合的支付或付费方式是财务管理系统工作的核心,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变革,极大地减少了现金费用收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有利于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治疗水平,保障人们利益的同时也要保障医院利益的支付方式。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现阶段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介入力度较小,第三方往往相同,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医疗保障都是由国家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善,一旦保险公司介入力度与比重不断提高,多元化混合支付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将更具难度。通过给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来获取国家提供的相应的资金,新支付方式在最终结算时,须经过国家相关人员的审核,这样一方面对医院是一种很好的约束,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对象单一,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这也与我国国情有密切关系,监管方与被监管方身份长期一致的情况下,基于利益的幕后交易便不可避免。现阶段,在使用医疗保障的群体已高达百分之九十,医保已占到医院收入的绝大多数,为了正常的运转与盈利,必须与医保管理部门建立新型合作模式。此时,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由原先的增加收入变更为成本控制,用严格的成本控制达到利益最大化。大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明确各项收入支出,严格费用控制,使得财务管理方式更加成熟。成本控制的观念提升主要表现在相较于传统的全额现金支付方式,新支付方式减少了现金流通,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很容易产生资金缺乏的问题。当现金流通越来越少时,成本控制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相关的资金进行统计,还要对单位的收费体制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全面掌握各项支出,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财务管理方面必须要制定相关规定,从内部节省开支,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篇8

[关键词] PDCA;医疗质量;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a)-0153-03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f PDCA concept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army small hospital

WU Xiao-gang

The 477th Hospital of PLA in Hubei Province,Xiangyang 441000,China

[Abstract] PDCA management is a new mode of hospital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and it is also premise to protect hospital activiti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carried out orderly.This study expounds PDCA concept from four areas such as plan,do,check and action,and discus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PDCA in hospital medical manage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model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hospital and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hospital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hospital.

[Key words] PDCA;Medical Quality;Management;Application

PDCA是一种管理循环理念,最早由美国戴明博士提出,因此又将PDCA称作“戴明环”[1]。PDCA属于一种科学的逻辑程序,可以应用在各种质量管理活动中。近年来,PDCA也广泛应用在医院医疗管理模式中,为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质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医院的各种医疗活动中,医疗质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如果不能有效保证管理的高质量,那么医院的综合实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科学建立一套具有现实意义、规范合理的医疗质量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能够帮助医院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竞争能力和技术品牌。

1 制订计划(plan,P)

1.1 计划内容

制订计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较为现实且容易实现的目标,只有事先制订好相关计划,才能使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在一般的医院医疗管理活动中,制订计划常常分为两种,一般性计划和特殊性计划,一般性计划主要由既定目标和时限组成,例如医院临床科室人才培养计划、1周工作安排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及来年计划等,这些计划均为一般性计划,在各个医院中均有此类型的计划活动,同时这些计划也往往比较容易安排和实现;特殊性计划是指一些紧急的或突发事件的安排活动,例如SARS、H7N9等,同时制订相关的工作规章制度、流程等也都属于特殊性计划的范畴,特殊性计划制订的目的在于确保要能够实现某样目的,达到某种目标[2],因此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工作流程,立即实施,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布置好前期工作,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如在对抗SARS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特殊性计划,制订对抗SARS的步骤、流程以及初步的治疗和控制方案,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告知各个医疗机构执行。

1.2 医疗管理活动质量的检验标准

本院在各项医疗管理活动中,检验标准是以《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中国人民医院管理操作常规》《军队医院医疗工作规则》等为总的准则,制订的相应的配套文件,只有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才能鉴别医疗管理活动质量是否达标,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帮助医院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创造品牌效应[3]。可以说,检验标准是检验执行情况最有效和最有说服力的工具。

1.3 公开制订的计划

在医院的医疗管理中,为提升管理质量制订的各项计划必须要公开,这样的目的是能够让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以及后勤等工作人员对计划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根据此计划制订个人的工作目标,从而提升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只有提供明确的目标,在工作中才能井井有条[4],不显得突兀和杂乱无章。此外,在确保有清晰目标后,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的服务,承诺将最好的服务呈现给患者,并让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监督服务工作,收集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使服务更优质,医患关系更和谐。可以让媒体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媒介让社会了解医疗工作中的不易和艰辛,也让社会知道医务工作者作好每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5]。

2 执行(do,D)

2.1 完善的质控制度和系统

制订医疗管理计划是PDCA的第一步,将计划转变为具体的活动或行动,才是实施管理的关键。本院在执行过程中制订了完善的三级质量控制组织,由院领导牵头组成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作为质量决策层,而中层领导组成质量控制办,主要负责质量控制层工作,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则是质控组,三级质控分工明确,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层层传达指令,层层汇报工作情况,不仅确保了各项指令能够及时传递,院领导也能够根据回馈的工作情况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正,直至达到预期总目标[6]。

2.2 具体的质控内容

质控组织制订质控规章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各项医疗管理活动均依据规章行事,特殊情况由质控组织商讨后作更改;②高效快速地执行:制订了完善健全的质控制度后,需要及时传达到每位医务人员,让每位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跟进相关信息,并严格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尽可能按规章来安排自己的医疗活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医疗管理质量在提高,服务质量在提升,医院信赖度在加大[7-8];③坚持诚信: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必须做到诚信示人,扎实完成好每项任务或承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及时大胆地承认和弥补,尤其是对患者作出的承诺要及时兑现,若因不可抗拒的能力而无法兑现需及时详细地向患者解释说明,并提供备用方案供患者参考;④严格监督:对工作人员,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要严格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地完成,确保高速高效执行力;⑤培养全局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重视木桶效应,不能因为个人的过错和失误影响一个科室,甚至是全院的形象,要有整体观念,并制订奖惩制度,对工作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工作人员不断保持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服务[9-10]。

3检查(check,C)

3.1 检查目的

检查目的就是适当地给工作人员一定的压力,让原本懒散的工作人员改变陋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检查人员的态度也要实事求是、严谨扎实。

3.2 检查方法

检查的方法有以下4种:①每个月定期检查具体的医疗管理工作,并进行随机抽查,让员工不至于对工作松懈;②随机选择全面检查科室和单项检查科室,交替进行,张弛有道;③横向检查和纵向检查相结合;④领导小组检查和自行检查相结合。医院质控部门的检查工作要及时、彻底,对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汇报上级和通知下级进行改进,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检查,仍不合格者要实行一定的惩罚[11]。

4 处理(action,A)

4.1 结果反馈制

实行全院科主任例会议制度、质量检查报告会议制度以及相关辅助科室参与的联席会制度[12]。公开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通告,对检查达标的科室、个人进行奖励,而不达标的则责令及时改进,同时对本阶段中医院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研讨,制订可行的改进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4.2 奖惩制度

制订奖惩制度,奖励工作优秀的科室和个人;对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不佳的科室和个人实行一定的惩罚,不断鞭策努力进步,为医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3持续改进

不断循环PCDA,并将上一次PCDA的优缺点分类,优点继续弘扬和继承[13],而缺点则改进和完善,确保下一阶段的PCDA整体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医院医疗管理是一个动态和常态的过程,基于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长远性,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医疗管理中的各个阶段和步骤是不断循环和持续的,是一个不断分析、规划和行动的过程,因而将PDCA循环的原理运用于医院医疗管理系统中也是医院管理科学与艺术有机统一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范梦澜,王刚.基于PDCA循环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平台[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5):27-31.

[2] 应岚,贺晓鸣.对持续质量改进的认识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3):41-42.

[3] 郭莺,黄玉琼,钱邻,等.PDCA在医院医保总额预付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2,(5):54-56.

[4] 王素霞,刘新成,盛学惠,等.医疗质量控制简报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145-147.

[5] 王茜.PDCA循环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0,(22):140,151.

[6] 王国丽.浅述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46-247.

[7] 吴波女.“PDCA”模式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15):157-158.

[8] 陆维疆,杨风琴.PDCA循环法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4):558-558.

[9] 赵玲,吴少敏.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3,(1):202-202.

[10] 郑松柏,汪洪,何秀丽,等.PDCA循环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238-1238.

[11] 夏志宏.PDCA循环法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4):209-210.

[12] 周凌明,苏义,刘玉秀,等.论后医疗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298-300.

篇9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运动功能 综述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67-02

随着老龄化的社会进程,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呈高位显著的特点。存活着的患者大多数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因此,采用有效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根据中枢性瘫痪患者的下运动神经元结构完好的特点,以低频脉冲电流按正确的运动形式编定程序刺激神经和肌肉,对患者的步态、姿势和运动都适意控制产生持续的效应,使瘫痪的肢体功能再学习和重组,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且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本文对FES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功能性电刺激的概述

1.1 作用对象。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于1961年由Liberson发明,以后逐渐被人们应用于临床,主要是为了替代丧失的神经系统功能,作为一种“支具”来恢复偏瘫的功能性活动。FES作用的对象是具有完整周围神经支配、但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神经下传冲动减少或丧失而致所支配的肌肉不能完成其原有的收缩功能的部位。对于不具有完整神经传导通路的周围神经损伤,FES无作用[1]。

1.2 刺激方式及优缺点。功能性电刺激的刺激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表面刺激式、经皮刺激式及全植入式[2]。三种刺激方式各有优缺点。表面刺激的优点是方便、无痛和适应证广泛等,缺点是刺激强度有限、不能精确定位、患者的依从性差;经皮刺激式较全植入式简单,但因需针刺可能会引起感染和损伤[3];全植入式疗效确切可靠、可全天持续刺激、精确定位、并能以更小的电量保证更高的刺激选择性,但有电极移位或破裂、脉冲发生器或电池耗竭、脉冲发生器与电极连接松动等技术性并发症和感染、切口或电极放置点疼痛、血肿及过敏反应等生物性并发症[4]。相较三种刺激方式,多数学者偏向于使用全植入式。但表面刺激式目前出现了符合生物特性的刺激器,克服了其缺点而有了选择性控制的优点[5]。因此,非植入FES临床应用前景广[6]。

1.3 FES治疗脑卒中的理论依据。李群等[7]将FES植入大脑皮质或周围神经干,证实FES可以增加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生,进而促进脊髓再髓化及组织修复。另据报道,电刺激瘫痪肢体可以引起相应大脑皮质突触数目及结构发生可塑性改变[8]。FES改善肢体活动能力的神经机制包括增强关节与机头信息传入、提供更好的运动视觉反馈和对神经元直接刺激后肌肉收缩能力的提高[9]。Kimberley等[10]以FES刺激脑卒中患者肢体后发现大脑皮质信号明显增加,患者的肢体功能亦明显改善。所有这些研究都为FES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的肢体功能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FES在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上肢功能障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的主要因素。上肢功能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章国伟等[11]对32例脑卒中患者应用FES治疗,刺激波形为方波,频率35~50HZ,波宽200ms,刺激5-6秒,间歇15-20s。结果显示腕背屈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定(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腕背伸AROM积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Lourencao等[12]对38例脑卒中患者抓握的速度进行研究,其中19例患者的腕伸肌群和指尖肌群进行每周2次、每次20分钟的FES,为期6个月,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时抓握速度有显著提高。

肩关节半脱位也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FES对脑卒中后肩关节脱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Wang等[13]指出,早期FES刺激脑卒中患者半脱位的肩关节处可以改善肩关节脱位现象,但他也指出,对于脱位时间达1年以上的患者,FES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FES还可改善脑卒中后的肩痛。Fil等[14]应用FES联合Bobath技术对预防脑卒中急性期肩关节半脱位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均未出现肩痛。FES治疗时通过电流刺激,调节协同肌和拮抗肌之间的活动从而保持伸肌群和屈肌群之间张力的平衡,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腕部活动。

3 FES在下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中68%有下肢功能障碍。下肢功能恢复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垂足,垂足会造成偏瘫典型的画圈步态。王彤等[17]应用FES治疗23例垂足的患者结果表明,患者步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而FES并不能进一步加强康复训练改善组下垂的效果。而Tanovic[18]证实,脑卒中4周以后采用FES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4周之前无明显差异。但目前缺乏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霍绮雯等[19]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FES+FT(促通技术)组和、FT组、空白组各45例,FES+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功能性电刺激和促通技术,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促通技术,空白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FES+FT组的远期疗效明显高于空白组和FT组,提示灵活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的综合康复训练,可能通过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促进新的网络形成和建立,调动出与储备、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发挥代偿作用,实现神经功能的重新塑造,从而能更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4 FES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FES发展至今是指有输入-输出的程序控制、多导、产生特定功能的电刺激。是能替代或矫正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感觉、运动、认知功能的系统、设备和技术。因此,FES想要普遍应用首先必须有对FES程序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士,但目前掌握此项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其次,FES作为一种替代器具,如能长期使用,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但繁琐的程序控制使病人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如能克服或者找到更为简便的方式,则必然能推动FES的发展;再次,FES产品在我国大部分未被纳入医疗保险中,对于经济条件普通的大众来讲,昂贵的费用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FES产品在我国的推广;另外,FES产品类目较多,如替代和改善上肢抓握功能、下肢站立行走功能、纠正脊柱侧弯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设计、制造及维修公司以帮助这些产品持续地、有效地服务于所需人群,从而真正达到FES的治疗效果。

5 小结

FES已成为脑卒中偏瘫的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早期使用FES联合药物、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等其他康复治疗手段更能促进功能障碍肢体的功能恢复。随着对FES了解与研究的不断深入,FES已被应用于康复的许多领域,在上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恢复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的FES应用比较混乱,每个研究采用的量表不一,病例样本量少,临床分组缺乏随机化,因此不能完全展现FES的治疗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样本量以及多中心的随机研究,为FES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目前提倡综合康复的环境下,FES应更多地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手段,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由于脑卒中病患长期的功能障碍及生活不能自理,就医面临一定的局限性,医疗费用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何使FES以更经济、简便、规范的方式服务于广大的脑卒中病患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Chae J,Bethoux F,Bohinc T,et al.The rehabilition of gait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a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multi-channe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Phy Ther,1995,75:490-502

[2] Popovic MR , Popvic DB ,Keller T. Neuroprostheses for grasping. Neurol Res,2002,24(5):443a-452

[3] 张克亮,张东,凌彤,等.经皮刺激对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17(1):45-47

[4] Cameron T.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 a 20-year literature review. J Neurosurg,2004,100(3 Suppl Spine):254-267

[5] Weber DJ , Stein RB , Chan KM ,et a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using to correct foot drop: a case study .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4,82(8-9):784-792

[6] 燕铁斌.积极推广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0(22):865-866

[7] 李群.电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及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针刺研究,2008,33:34-36

[8] 郭友华,燕铁斌,Christina W,等.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56-158

[9] Lourencao MI , Battistella LR.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functional eletrical stimulation on hemiplegic patients upper extremities using the Minnesota manual dexterity test. Int J Rehab Res,2005,28(1):25-31

[10] Kimbrley TJ, Lewis SM, Auerbach EJ,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riving functional improvements and cortical changes in subjects with stroke. Exp Brain Res,2004,154:450-460

[11] 章国伟,史立新,吴红专,等.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544-545

[12] 韩瑞,倪朝民.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3):209-210

篇10

【关键词】土地征迁 失地农民 安置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西部地区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土地征迁活动逐渐增多,征迁工作复杂性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土地征迁工作任务繁重,项目较多,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征地面积不断扩大,拆迁任务量随之增大。征地项目涉及面较广,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经常涉及项目施工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及经济补偿标准问题等。西部地区土地征迁工作涉及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土地征迁工作要求也更严格、更高。

结合目前西部地区征地拆迁工作的现状来看,征地拆迁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由此引发的案例不断增加,数量处于同比上升的状态。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征迁政策以及实施整个征地过程时应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但很多时候地方政府都忽视了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农民对征地拆迁工作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质疑。对征地各项工作缺乏宣传,容易导致农民不了解征地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内容,从而反对征地拆迁,阻碍工作的进行①。在征地工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公平性的缺失,土地征迁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是西部地区土地征迁工作中的突出现状。农民对于征地范围、补偿标准等方案的制定缺少协商的机会,只能在地方政府制定后提出意见。土地征迁争议解决机制将土地征迁纠纷按照行政诉讼问题解决,时间长、费用高的缺点会进一步损害农民利益,降低农民生活水平②。

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及安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不符实际,相对偏低。林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是许多西部地区农民重要的生活资料,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农民因经济林木的补偿标准偏低而不满意。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树木的生态价值还体现在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而对树木的补偿往往只注重其生长成本,忽视其生态环境价值,补偿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无法与农民达成协议。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升,加上人工费用的上涨,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大大提高,相对于建造成本来说补偿标准偏低,难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损坏了农民的利益。土地征迁补偿标准的制定一般参考土地原用途,往往忽视失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③。

西部地区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缺乏合理的参考依据。在征地过程中,土地与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应分别根据土地本身的价值以及地上附着物的价值来确定,然而西部地区在对失地农民的实际补偿中,往往将土地补偿费依据按照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的依据进行测算,忽视了土地本身的价值,如对于相同条件的耕地因播种作物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补偿基数,对于实行轮作的耕地难以确定补偿基数的计算应以何种作物为依据等。

西部地区所征土地等级与补偿范围的划分不全面。在西部地区土地征迁工作中,地方政府对耕地高、低、中产田的划分没有科学依据,对牧草地的优劣等级也没有进行科学分等,导致在征地补偿时被征土地都统一按照同一等级进行补偿。对一般乔木、经济作物分类没有进行细化,无法确定具体的补偿标准。西部地区很多地方都实行套种耕作模式,与单一的耕地补偿标准或树木补偿标准矛盾突显,对于花卉、新开荒地、设施农业等也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

西部地区对失地农民实行较为单一的安置补偿模式。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是西部地区土地征收实行的主要安置方式,加上农民认为股份制安置等方式风险较大,更加倾向于选择货币安置方式。货币安置方式虽然实施起来较为简单,但由于西部地区许多农民知识水平低、劳动能力差以及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不足以满足其生活及社会保障需求,促使上访事件频发④。

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调整的原则

公开听证原则。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制定征地安置补偿模式时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以组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的话语权,让农民充分了解、参与整个征地过程。

因地制宜原则。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采取统一的补偿标准显然不符合实际。在制定安置补偿标准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各项费用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便于日后的调整。

动态调整原则。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征地及安置补偿政策也在适时调整,因此西部各地区要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进行补偿标准的合理调整。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土地征收以后,农民失去了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生活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容易导致失地农民心理落差较大。因此,西部地区征地安置补偿要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能保持较稳定的生活水平。

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改革的对策

加强西部地区政府对土地征迁工作的立法,完善征地安置补偿法律法规。西部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立法,避免出现土地立法工作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确保土地征收权的使用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要严格界定征地范围,区分公益性用地和非公益性用地的界限,将经营性用地退出征地范围,逐步缩小各种征地范围,最终严格限定在必要的公益事业用地范围内。在征地拆迁政策制定前,要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深入论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及规避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使政策的实施者能真正理解政策、接受政策、受益于政策。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领导机构应严格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拆迁、补偿、安置,做到政策实施中问题及时反馈,为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要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安置保障条例、政策、文件等,为失地农民安置保障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

加强西部地区征地拆迁工作的动员与宣传。西部地区政府应在征地拆迁之前组织召开农户动员大会,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征地公告,宣传征地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政府应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重点宣传征地拆迁补偿与安置的政策、标准、好处、操作程序,这样有利于消除被征地拆迁对象对拆迁的顾虑和疑惑。西部地区征地工作人员应深入群众,以失地农民为中心,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调整、完善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西部地区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一般属于一次性补偿,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现状。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收入、物价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征地补偿标准应与各地经济增长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确保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生活水平不降低。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西部各地区应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对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补偿标准开展相应的调整工作,使失地农民的收入真正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水涨船高”⑤。

完善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的培训与就业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的征地安置补偿方式要充分保障农民的生活需求,要让农民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能力、有机会就业。鉴于西部地区多数失地农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缺乏的状况,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资金投入,为失地农民安排专门的就业培训项目,提高失地农民的专业素质,以促进其再就业。

对于西部地区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要参照鼓励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在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适当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管理费等。失地农民在创业初期遇到资金难题时,政府应予以提供支持与帮助,政府可通过设立转岗基金等形式鼓励村民从事个体户和经营私营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包括设施种植设施养殖,以安置失地农牧民,鼓励辖区企业吸收农民工,如设立协警员、保洁员等岗位⑥。

完善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在西部地区社保制度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把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保险费用从征地费用中支付,使失地农民能够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等,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西部地区城镇养老、医疗、低保应扩大覆盖面,首先覆盖失地农民,特别是对于过去补偿过低的失地农民,应当解决其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在其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当地城镇居民的标准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可实行“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三原则,即实际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以当地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为宜。

社会保障体系是西部地区征地安置补偿标准调整的主要参考依据,养老保险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在西部地区规划范围建成区内失地社会保障水平主要依据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并结合当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进行测算;西部地区规划范围建成区外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主要依据当地新农保待遇的水平测算。同时根据西部地区失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失地面积测算其所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及最低档次,以此作为调整安置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

建立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的西部地区安置补偿模式。从近年来西部地区安置模式的运行效果可以得知,单一的安置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探索建立多元化安置补偿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入股分红、社会养老、留地安置、农地置换等安置方式在西部地区中的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阶段性尝试,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且每种安置方式都存在其优缺点。例如采取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养老保险安置+政策奖励+住房保障的征地安置模式,通过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设置多种就业岗位、减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纳金额的比重、制定搬迁奖励政策、加大房屋置换的政策优惠等,可极大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用地需求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也可采取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养老保险安置+住房保障的征地安置模式,或者采取货币安置+粮食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征地安置模式,这些不同的安置模式组合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不同安置方式的优点,促进西部地区土地征迁工作以及其他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

完善西部地区征地纠纷协调机制与安置补偿监督机制,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首先,要以西部地区各级办为负责主体,与所涉及的相关部门构建完善的协调机制。当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对补偿标准或者补偿价格不满意时,能够通过有效途径提出异议,并能选择通过诉讼或仲裁以外的形式及时化解纠纷。土地征迁安置补偿监督机制要及时进行纠纷处理,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各项工作的进行,保证失地农民申诉渠道的畅通,制定科学合理的安置补偿方案。西部地区征地拆迁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程序进行,在征地调查和征地补偿时,深入到村组户,加强征地拆迁的透明度和程序公正、公开,按照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依法编制征地方案和补偿安置方案。

其次,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完善安置补偿款的发放制度。西部地区各土地管理部门要明确土地补偿的收益主体,从而在农村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直接登记,由银行将征地补偿安置资金直接打到农民专有账户中,避免出现补偿款被扣留的现象。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做好征地补偿款发放的监管工作,要把补偿费的管理与使用等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最后,要制定严格的西部地区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完善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监督机构,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派专人到场参与监督。要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政府在双方间搭建谈判协商的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听取被拆迁人的意见,千方百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积极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相应宣传资料并进行答疑;充分保证权利主体在征地调查、征地及拆迁补偿费的协商、劳动力安置等过程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等。同时,要将土地征迁过程以影像资料形式存入档案,便于纠纷处理时的查用。

综上所述,征地拆迁工作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且现代化建设对土地需求量处于持续增加的状况。而在西部地区土地征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失地农民有不同程度上的意见与看法,由此引发的征地矛盾不断出现。土地征迁工作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保证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助力。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本文受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养老机构入住的个体决策研究”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寻找需求可变点―通过完善社区照料服务降低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共同资助,项目编号分别为:11XJC840006、SC13E066)

【注释】

①钟德诚:“浅谈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和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2期。

②白非,刘振环:“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第2期。

③林其玲:“我国征地补偿制度问题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④史卫民:“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法律思考”,《商业研究》,2009年第4期。

⑤王立彬:“农民征地补偿标准将动态调整逐步提高”,《湖南农业》,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