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城中村 土地集约 城镇化

一、研究背景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背景

2013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44264亿元,一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205万个,总规模240.1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38.84万公顷,新增耕地34.63万公顷。《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研究促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顶层设计,研究起草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导意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2014-2019)》,出台《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城镇化导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是定规模和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走的是外延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近十年来,城市外延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据研究,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km2。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率逐年攀升。在这期间我国城镇摊大饼式的城市土地扩展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警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现状

由于早期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城中村位置比较分散,建设混乱,管理低效,形成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的恶性循环体系部分城中村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由于城中村本身的规划用地不合理,使得城内区项目建设空间不足,这不但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和整合,一方面有利于顺利实施城市规划,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项目开发提供空间,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另

方面可也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三、武汉市城中村概况

武汉市二环线以内共有147个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总体范围包括江岸、江汉、一口、汉阳、武昌、洪山等区(城郊区暂未纳入改造范围),涉及人口35.66万人,农业人口17.10万人,土地总面积21381.82公顷,相当于全市规划中2020年建成区面积的1/4。目前,武汉市城中村主城区内涉及147个行政村,另外包括15个农林单位。除城市建设项目发展而必须征地的村落外,现均已纳入“城中村”综合改造范围,涉及总人口35.66万,其中农业人口17.1O万。按照规划2015年武汉将彻底告别城中村。统计显示武汉城中村改造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位居前列,与同样面临城中村改造现状的广州、郑州、太原等城市相比,武汉市改造总量居首,武汉市改造模式也已成为全国城中村改造的

个典型样本。

四、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分析

截止到2013年底,武汉市公开出让城中村75个,成交项目(包)130个,成交开发用地土地面积约1573公顷(合23600亩),成交建筑面积约5714万平米,成交金额约1077亿元。自2010年起,城中村改造进入“突击三年”,成交规模明显大幅上升,为完成二环内56个村的改造任务,2012年度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再升温,改造规模达到峰值。土地利用效率、效益、土地管理绩效比前两轮评价有明显提高,综合容积率0.83,建筑密度29.2%,工业用地建筑系数47.3%;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5301.92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13017.83万元/公顷。闲置面积比上年减少30%。

五、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对土地市场影响

(一)规模及同比趋势影响

2010至2012年,城中村项目年均成交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及成交金额约占全年房地产用地成交规模接近或超过30%,而2013年为20%左右。城中村项目成交情况直接影响了当年全市房地产市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及成交金额的波动趋势。

城中村项目成交规模大的2010及2012年,年度土地市场房地产用地各项指标均同比大幅增长,而城中村成交规模较小的2011及2013年各项指标均减少,城中村项目成交波动趋势与全市房地产开发用地波动趋势

致。

(二)价格影响

除规模影响以外,相比于储备项目或委托交易项目,城中村项目普遍规模偏大,但平均楼面地价偏低,对中心城区平均楼面地价“拉低”效应非常明显。201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用地平均楼面地价约1873元/平方米,中心城区2211元/平方米。除去城中村项目后,中心城区2911元/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将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用地平均楼面地价拉低31.7%。201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用地平均楼面地价约2284元/平方米,中心城区3314元/平方米。除去城中村项目后,中心城区4850元/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将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用地平均楼面地价拉低46.3%。城中村改造项目对全市土地市场影响集中在房地产用地市场方面,特别是中心城区房地产用地市场。

篇2

(一)编制依据:

1.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2.市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根据“城市北扩、东延西进”要求,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跳出旧城建新城,集中抓好头屯河区和东山区两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努力构建“三个中心互为犄角、周边地区组团发展”的城市总体框架,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力求通过今后五到十年的努力,再造两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区。

(2)合理布局城市建筑集群,彻底改变“摊大饼”式的推进方式,避免“实心城市”,增强城区的透视感和空间感,做到“城中有园,园外有城”,使城市建筑群和绿化带交叉分布,形成优美和谐的城市景观,力争通过两届政府的努力,把**市建成园林城市。

(3)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化进程,按照“强化二产”的方针,努力把**建成为全疆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紧紧依托八钢、石化等龙头企业,支持其投资发展新的工业项目。积极引导各类企业依附龙头企业发展下游配套工业项目,不断延长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材、食品等资源优势行业和支柱工业的产业链;进一步明确两个开发区的功能定位,采取园外建园和区外建园等方式,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全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把经济开发区建成全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高地。下大力气抓好头屯河区、东山区和水磨沟区三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努力把头屯河区工业区建成食品加工、生化制药、金属制品基地,把东山区工业园建成新型建材和化工基地,把水区工业园建成以家具、服装、鞋帽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5.**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6.**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7.我市近几年编制并经批准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规划;

8.“城中村”改造所在地的区委和区政府对该区域发展的战略意图和设想。

(二)编制原则:

1.“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必须紧扣市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所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新的战略;必须遵循“中心城区体现繁荣、边远城区体现实力”并重点发展工业的战略构想。同时,规划编制深度因地因时制宜,凡涉及天、沙、新、水范围内已形成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北扩、西进、东延区域内近期将重点开发改造的地区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原则上应编制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其他范围内的用地,原则上按照分区规划的深度编制。

2.规划编制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区为单位,打破原有的村、乡的用地界限,对涉及“城中村”所有用地,包括现状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撂荒地、空地闲置地,需改造的现有宅基地和集体经济的用地等土地进行规划统一整合,要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规划编制应遵循“跳出旧城建新城,加快新区发展和有利于两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政治、经济重心的北移,促进城市向北发展,有利于疏散老城区人口,有利于产业布局的调整,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原则,天山区、沙依巴克区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原则上不安排经济适用房建设,严格控制增加人流、车流交通的项目。

4.要按照“工业进园、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新村”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和集约建设。靠近市区的“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三产和无污染的二产项目,其余的改造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二产,重点用于工业。

5.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必须先行,城中村的改造一律按照多层住宅社区集约化建设,远郊居民应当根据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区。所有“城中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必须统一规划,其建设与发展应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应与城市总体功能相匹配。

6.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确定的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等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已编制过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按照经过批准的规划执行,根据发展需要确需调整的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尚未编制规划的地区,应结合新建社区居委会所处的具置和周边条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整体要求,考虑城市发展与“城中村”相协调,有利于这部分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改善和就业出发进行编制。

7.“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要体现“高起点、高标准”和“环境保护第一”、“环境景观一流”的原则。在规划、建设中应注意高水平的规划建设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并与城市系统相衔接,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交通、市政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按分级配套的原则进行安排。

二、“城中村”改造建设的规划要求

(一)天山区

总体规划确定的天山区主要功能为:商业、金融、贸易、行政、居住、教育;

天山区涉及“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考虑其现有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为有利于老城区的人口疏散,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和有利于“撤村建居”的居民就业,适当安排无污染的二产项目,并结合天山区东部的荒山绿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部分园林生态生活居住区。在“城中村”改造用地范围内要为改造现有分散的农民宅基地,农民进入集约化集中的居住社区、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建设用地。

天山区涉及“城中村”主要有乌拉泊村(包括牧业队)、大湾村、二道湾村、宁夏湾村、八户梁村、碱泉街工贸公司(原碱泉沟村)和达坂城区新移交的红雁池村等三个村。

1.乌拉泊村(包括牧业队)主要位于城市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地内,该处的居民应当逐步实施搬迁,可由天山区政府在辖区范围内结合规划发展空间进行统一安置,其现有用地应当结合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水库周边及通向南山的公路两侧的生态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绿化环境建设用地使用。

2.大湾村主要分布于天山区中环路两侧。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部分用地可结合现有分散宅基地的改造,结合土地的开发和生态园林建设,进行三产项目、无污染的二产项目的建设。

3.二道湾村和宁夏湾村位于天山区东部。其用地可结合黑甲山用地改造,注意保留总规确定的公园绿地,这部分用地可结合现有分散宅基地的改造,结合土地的开发,进行三产项目、无污染的二产项目的建设。

4.八户梁村位于天山区南部城市水源地附近,该村已由华凌集团整体兼并,这部分用地应结合华凌集团现代国际商务港和城市规划对有关生态园林、湿地、水源保护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5.碱泉沟工贸公司位于碱泉街一带,目前开展了三产项目,其用地可结合现有宅基地的改造,主要建设三产项目。

6.达坂城区新移交的红雁池村等三个村位于大湾村及红雁池电厂的东部,其用地应结合天山区东部的荒山绿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安排部分园林生态生活居住区,并适当安排无污染的二产项目。

天山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东过境路以西、红二电铁路专用线及到河滩路的铁路线以北的地区原则上均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要求编制,其它地区按照分区规划的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二)沙依巴克区

总体规划确定的沙依巴克区主要功能为:居住、商业、对外交通、教育、一类工业;

近年来随着沙依巴克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增加了旅游等功能。

沙依巴克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考虑其现有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为有利于老城区的人口疏散,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和有利于“撤村建居”的居民就业,加强雅山、蜘蛛山等生态环境的绿化建设,注重现有商贸和旅游功能资源的优化和提升,适当安排无污染的二产项目。在“城中村”改造用地范围内要为改造现有分散的农民宅基地,农民进入集约化集中的居住社区、城市园林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建设用地。

沙依巴克区涉及“城中村”主要有仓房沟村和九家湾村。

1.仓房沟村位于沙区南部。该村的月明楼市场等三产项目发展较好,目前已率先在我市建设了集约化的示范住宅。该村南部的用地位于城市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地内,应注意水源的保护和生态绿化的建设,不得设置影响水源保护的建设项目。该村位于水源地以外的用地,可结合现有的多层住宅建设这部分居民住宅;按照沙依巴克区仓房沟片区控制性规划,结合拟建的明坤市场,适当建设三产项目。

仓房沟村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至红雁池电厂铁路线以北的地区以及仓房沟路两侧原则上均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要求编制,其它地区按照分区规划的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2.九家湾村主要分布于沙区九家湾和马料地一带。其中,已有北园春市场(九家湾村一队)在建项目。另结合蜘蛛山环境改造、九家湾土地储备工作和环九家湾水库生态绿化周边环境改造,这部分用地按照已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配套、通讯设施和商贸市场的建设。根据该村所处的具置,结合现有分散宅基地的改造、现有土地储备和蜘蛛山环境改造等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生态住宅开发建设。可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布置无污染的二产项目。规划和建设要注意全新世地震断裂的影响。

九家湾村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原则上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三)新市区

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市区主要功能为:居住、教育、科研、外事、对外交通、机械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随着新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增加了体育、商贸和仓储物流等功能。

新市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在合理布局发展二产制造业的基础上,考虑老城区外迁人口的接纳和为城市中长期政治、经济重心的北移预留备选用地。在“城中村”改造用地范围内要为改造现有分散的农民宅基地,农民进入集约化集中的居住社区、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建设用地。

新市区涉及“城中村”有地窝堡乡的丰田村、地窝堡村和宣仁墩村;二工乡的百园路新村、三工村、二工村、二工乡砖厂、津北小区、小西沟村和西八家户村。

1.丰田村位于北站路两侧,总体规划确定北站区的功能为:铁路货场、物资仓库。这部分用地应按照城市西进的要求,在为铁路发展预留空间的前提下,可结合现有宅基地的改造,建设为铁路运输和仓储业以及机动车交易市场等发展运输和服务的三产项目。规划和建设要注意民航机场净空的影响。

2.地窝堡村主要分布于民航地窝堡国际机场北侧,其发展受到机场净空及导航台电磁环境要求等制约的影响,这部分用地在确保国际机场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适当发展居住、商贸、物流等三产服务项目,并可进行现有宅基地的改造。规划和建设要注意民航机场净空、导航台电磁环境要求及飞行噪音的影响。

3.宣仁墩村、百园路新村位于安宁渠路的东侧,四工苗圃、北京路延伸段的两侧,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北扩发展用地范围内,这部分用地应结合北京路延伸和城市北扩的有关规划,结合现有宅基地的改造,适当发展居住、园林、教育、商贸、物流等三产服务项目,为今后城市政治、经济重心的北移预留备选用地,并作好规划控制。这部分用地应注意民航机场净空及导航台电磁环境要求的影响和考虑与高新区新产业园区的相互衔接。

4.三工村位于喀什路以北,文光铁路车站和东戈壁一带,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已将该村全部用地纳入高新区新产业园区发展用地范围,这部分用地应按照高新区新产业园区的规划要求,由市规划局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组织编制规划,进行合理安排。规划和建设要注意民航机场净空及导航台电磁环境要求的影响。

5.二工村位于河南路一带,大部分用地属于高新区范围,该村是我市发展乡镇企业较早的先进典型,具有较丰富的发展二、三产业的经验,该村用地已编制了控规。应按照高新区控规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其余部分结合其现有优势和宅基地的改造,合理选择药业等二产项目和三产项目进行建设。

6.二工乡砖厂和津北小区位于河北路一带,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第二中心核心区域,该片区已编制了控规,应按照控规的要求,合理发展行政、金融和商贸等三产和商住园林项目,并可进行现有宅基地的改造。

7.小西沟村位于苏州路两侧,该村基本上已无耕地,这部分用地应当结合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项目和现有宅基地的改造进行开发建设。要注意总规确定的城市公共绿地的保留。

8.西八家户村是我市发展乡镇企业较早的先进典型,具有较丰富的发展二产的经验,该片区正在编制控规,其用地应按照控规的要求,可结合现有宅基地的改造,对现有二产项目进行优化和调整。要注意规划确定的生态绿地和葡萄园的保留。

二工村、二工乡砖厂、津北小区、小西沟村、西八家户村和丰田村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原则上均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宣仁墩村、百园路新村、三工村纳入东戈壁片区分区规划和高新区新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可结合起近期建设需要,编制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窝堡村“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原则上按照分区规划的设计深度要求编制,可结合起近期建设需要,编制重点发展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水磨沟区

总体规划确定的水磨沟区主要功能为:纺织、煤炭、电力、轻工、旅游、居住;

近年来随着水磨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增加了行政、商贸和仓储物流等功能。

水磨沟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围绕市委、市政府搬迁和市民绿色广场建设发展为城市服务的三产项目和商住项目,吸纳部分老城区外迁人口,并结合水磨沟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合理布局发展二产项目。在“城中村”改造用地范围内要为改造现有分散的农民宅基地,农民进入集约化集中的居住社区、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建设用地。

水磨沟区涉及“城中村”主要有红山村、王家梁村、南大湖村、南湖集团、六道湾村、东八家户村、水磨沟村、七道湾村、八道湾村。

1.红山村、王家梁村、南大湖村、南湖集团、六道湾村基本都在我市南湖地区,已融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其用地规划发展主要为居住用地,这部分用地可结合华凌市场、王家梁市场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可适当建设发展为城市生活服务、文化三产项目和居住项目,并可进行现有宅基地的改造。规划和建设要注意煤矿采空塌陷和全新世地震断裂的影响。要注意保留总体规划确定的市民绿色广场和八家户水库城市公共绿地。

2.东八家户村可结合北郊客运站、货运站的建设,发展为其服务的交通配套和商业服务设施项目,也可结合红光山绿化发展旅游等三产项目,规划和建设要注意煤矿采空塌陷的影响。

3.水磨沟村位于温泉东路,距建成区较远,这部分用地可结合水区绿化风景资源和拟建的赛马场等旅游项目,发展旅游服务项目。

4.七道湾村位于水磨沟区七道湾路两侧,该村用地纳入水磨沟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这部分用地可依托水磨沟区工业园区适当发展以二产为主的配套工业项目和三产服务项目。

5.八道湾村位于水磨沟区八道湾路两侧,该村用地纳入水磨沟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可结合水磨沟区工业园区和型煤厂发展以能源为主的二产项目和依托荒山绿化的旅游服务业项目。

红山村、王家梁村、南大湖村、南湖集团、六道湾村、东八家户村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原则上均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水磨沟村、七道湾村、八道湾村原则上按照分区规划的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五)东山区

总体规划确定的东山区主要功能为:石油、煤炭、化工;

近年来随着东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增加了化工、建材和旅游等功能。

东山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和“工业立区”的方针,合理布局发展二产项目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旅游等三产服务项目及建设相应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城中村”改造用地范围内要为改造现有分散的农民宅基地,农民进入集约化集中的居住社区、城市园林、市政公共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建设用地。

东山区涉及“城中村”主要有卡子湾村和人民庄子村。

1.卡子湾村按照东山区分区规划,依托村委会所在的二队,按照小城镇要求编制规划,配套建设商业、文教、卫生等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纳入“村改居”后卡子湾村居民集约化建房试点,同时依托南面的联丰水库建立以居住、生态旅游为定位的园林生态居住区。卡子湾村其余的耕地、空地纳入东山区工业园统一规划。

2.人民庄子村“城中村”改造后,在石化铁路以东规划一个集中居住地,建立“村改居”的集中居民住宅小区,同时将石化铁路以东的一队、二队、七队的耕地及部分荒山直到芦草沟村,全部纳入东山区工业园统一规划。

卡子湾村和人民庄子村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原则上按照分区规划的设计深度要求编制。

三、规划编制实施步骤

1.在市委、市政府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各区政府负责实施,各区要保证资金投入,并纳入20**年市级目标管理,由市规划部门对其重点进行考核。各区政府要按照《**市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对于编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调整“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编制要求的,应由区政府提出具体书面意见,向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经过批准后,方可按照经过批准的调整后规划编制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2.“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我市现已编制完成并经过批准的规划相衔接,避免重复编制规划;要与城市北扩、东延西进、两个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编制有机协调;要与两个开发区和三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相协调;要与我市供水、排水、供热、电力、电讯、燃气、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相协调。

3.要合理确定“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的编制范围

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国土资源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按照“满足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城市空间拓展,有利于城市超前控制发展用地”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的编制范围。各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最终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和要求来组织“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4.鉴于“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范围较大,涉及城市功能和布局的重大调整。为了确保规划的编制质量,由每个区择优确定一个符合城市规划设计资质要求的规划设计单位,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有关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的整体要求以及市、区对“城中村”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意见,做好“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篇3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95号)和《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为做好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县政府同意,现就中央补助我县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助范围。城市规划区内已由县城乡建委上报纳入市上批准的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不包括城中村改造和城市规划区内的煤矿、垦区和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二、使用范围。专项用于补助政府主导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包括拆迁、安置、建设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开支,不得用于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回迁安置之外的住房开发、配套建设的商业和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建设支出。

三、各单位应当按照“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跟踪问效”的原则,加强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四、资金分配。由县城乡建委和县财政局根据《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按多改造多补助、不改造不补助的原则进行审核分配。

五、资金拨付。由项目实施单位将竣工验收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向县城乡建委和县财政局提出该资金使用申请,县城乡建委和县财政局按照相关规定组织检查,符合条件的及时拨付资金。

六、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城市棚改补助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篇4

一、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加快“一中心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城建系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13项,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年全市共实施市政道路、桥梁、园林、水利等建设项目164项,完成投资98.3亿元,新建改扩建道路通车里程达到80.6公里。对中州中路、凯旋路等39条市管道路进行了大修改造,对开元大道等86条市管道路进行了精细化养护提升,对270条区管道路、130条背街小巷进行了达标养护,对278个无主管旧住宅小区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河东西段等水系提升工程顺利实施;新区龙门大道改造和福民安置小区、中央商务区、行政副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917套,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廉租住房累计发放补贴8486万元,保障困难家庭2.9万户。市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提高。

(二)中小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显著增强。县城的旧城区、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齐头并进。年县城旧城改造项目开工149个,完成投资84.1亿元,完成征迁297.8万平方米,完成各类市政管网187公里;县城新区完成投资97.9亿元,新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新建道路228公里,环境明显改善,功能进一步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56个,建设四层以上住房1291栋,4.8万余套。可整合村庄301个,集聚人口52.6万多人,腾出土地4.8万多亩,带动23.3万人就业。

(四)城中村旧城棚户区征迁任务圆满完成。遵照搬迁群众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思想,坚持“零违规、零强拆、零事故”和“依法、阳光、和谐、安全”的原则,对全市36个城中村和79个旧城棚户区进行了改造,共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征迁面积2000万平方米。北城区共完成征迁面积1217万平方米,是前十年征迁面积总量的两倍多。

(五)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开展市容专项巡查30多项,累计发现问题20余万件,问题解决率达到99%;抓好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荣获“省精细化管理先进城市”称号。

二、当前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按照“瞄准国际、国内一流”的标准来看,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的标准不高、速度不快,能拿得出手、在全国可当典型的亮点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不到位;二是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环节的征迁工作在前期入户丈量、安置测算、公开公示等方面不到位,还存在操作不规范、赔偿标准不统一、补偿安置方案不透明、安置房建设滞后等问题,引发了个别不稳定事件;三是因安排工程较多,加上雨季较长,使施工现场管理不够规范,粉尘扰民、噪声扰民、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四是资金短缺问题仍困扰着城建提升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经营的理念、思路、胆略、效能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等等。

三、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和责任

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之年,是我们朝着“福民强市”总体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城建提升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按照省、市党代会要求,要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责任重大。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机遇。首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持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城市建设的大跨越、大提升,实现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其次,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入。第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必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我们要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努力破解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四、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城市第四期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北城区加快提升、大新区加快建设、偃板块加快衔接推进,年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8项,概算投资271.7亿元;其中北城区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6项、完成投资54亿元。东环城路、南环城路要力争在今年年底前部分路段通车;西环城路高新区段力争完成路基总工程量的35%,涧西区段建成通车;310国道改扩建工程(北环城路)7月底全线通车;九都路快速路力争早日开工;滨河路年底前基本实现通车;新区龙门大道、瀛洲东路、陈谭路中段等工程牡丹文化节前通车;唐宫路、丽春路等断头路打通工程年底前建成通车;对100个无主管破旧小区进行绿、亮、净、畅综合整治。抓好偃快速通道等32条道路绿化工程和浦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满城皆牡丹”工程,打造名副其实的牡丹花城。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按照县城老城区、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结合村庄布局规划,年县城城中村和小城镇建设完成改造项目120个,完成投资66亿元,征迁面积260平方米;县城新区建设开工面积165万平方米,新修道路220公里,完成投资77亿元,切实增强县城内涵式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

(三)明确建设标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三个集中”、“六个一体”要求,结合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型农村试点规划,在中心城区、新区的“九加一”地区和“五组团四支撑”的县城、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移民新村等区域开工建设大型社区100个。

(四)加大征迁力度,加快旧城改造建设步伐。承接年征迁工作良好开局和强力推进的好态势、好气势,一是要以安置房建设为重点,确保年已开工的26个和年拟开工的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房按时间节点建设,使返迁群众按征迁合同约定按时入住,努力把安置房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二是年实施改造项目72个(旧城改造26个,城中村改造25个,棚户区改造21个),其中北城区要完成投资300亿元,确保完成征迁面积108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征迁面积130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0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五)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去年12月12日书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城市管理模式,突出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年底前建成投用。三是坚持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文明工地创建等专项整治活动,使城乡面貌真正得到提升。四是继续抓好环卫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确保市容环境更干净、更有序。

(六)围绕民生改善,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确保全市61个征迁安置房加快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801套。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达到86%,资金使用率达到72%。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好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全年完成商品房投资105亿元。

五、确保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力争上半年第四期总体规划获批。高水平编制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等各类规划,建立全覆盖的规划体系。组织好《中心城区与周边五条快速通道沿线绿地景观规划》、《市10个出入口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城市亮化专项规划》、《牡丹元素雕塑设计》等50余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制定好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详细规划,引领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抓住政策机遇,确保建设用地需求。土地瓶颈制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要用好保障性住房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单独组卷上报的政策,争取相关用地计划由国家和省配置。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政策,争取获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全年力争新增建设用地2.5万亩。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使用权流转打下坚实基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将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农村产业发展等用地,纳入土地整治规划和整治项目规划一并实施;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先使用后核销的管理办法,确保“村民”改“居民”后的合法权益。多策并举,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

(三)强化经营城市,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新型城镇化能否加快推进的关键,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要切实做到以经营城市为投资主渠道,认真落实政办〔〕76号、政〔〕110号和政办〔〕166号等文件要求,做强做实城投、文投、交投、园发等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建设格局。

(四)加快高速和快速通道建设,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中心城区与“五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其中偃快速通道顾县至巩义段上半年建成通车,伊快速通道年底前全线通车,吉快速通道二期黄河大桥下半年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新快速通道上半年完成前期手续报批,宜快速通道市区段牡丹文化节前建成通车,新310国道完成投资5亿元。中心城区与“四支撑”县城之间的4条6段高速公路计划完成投资81.6亿元,使中心城区与周边的联系更加紧密。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20公里,桥梁1000延米。彻底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

(五)科学安排,加快项目推进。对年新型城镇化中中心城区、县城、新型农村社区三大建设任务中的每项工作,建立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开展专项行动,通过一个又一个集中行动,完成一个又一个既定目标,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篇5

1、推动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推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落实,按照第一书记带领党员干部驻挂社区要求,加强对基层社区在生产、消防、食品、药品、交通、社会等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治、研解安全突出问题;结合安全“网格化”工作要求,夯实基础,开展每季社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考核,强化末梢管理,接受上级季度考评,及时总结、部署每季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及安全形势分析工作会议,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辖区安全形势稳中好转。

2、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积极践行安监移动执法工作,熟练掌握安监移动执法系统的业务实操,不断提高适用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规范的执法监察能力,完成区年度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计划,确保街道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责任落实。通过开展对珠宝首饰、汽车修配、在建工地、专业市场等生产安全执法检查,进一步降低事故总量,减少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按照区安监局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安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通过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更好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健全区、街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

4、“__”行动。按照《__街道关于开展今冬明春安全隐患“__”行动方案》部署,以信息简报形式,动态跟踪8项整治行动,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按照“一岗双责、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失职追责”的要求,齐抓共管,确保今冬明春安全隐患“__”行动取得实效。

5、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认真总结安全生产“三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监察执法专业化”、“主体责任制度化”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工作实施,提练经验做法,固化提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重点对2014、2015年已评审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企业开展“回头看”督导检查,消除达标企业在评审过程中仍遗留的安全问题,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符合“三化”要求。

6、消防安全工作。按照__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协调街道消安委会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及火灾防控工作,重点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存在“三合一”现象的“三小”场所等区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隐患整治,有效避免消防火灾的发生;同时,强化对城中村、插花地等7支兼职消防队的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辖区各物业义务消防队的组建及技能培训、应急拉动等综合能力的培育工作,不断提升消防安全监督和管理水平,有效消除消防安全隐患,避免辖区出现消防火灾事故,提高社会全员自救逃生技能和应急处置的综合素质。

7、交通安全工作。按照市、区交管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日常巡查工作,配合交警部门排查交通事故隐患黑点路段,适时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非法营运、查扣摩的等联合整治等行动;配合相关部门,对辖区客运站开展“春运”交通安全督导、校区周边及重点路段、路口的交通秩序疏导等工作,努力提升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水平;同时,参照《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理顺安全管理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职能及运行机制的

通知》(__办函〔2014〕63 号)文件的精神,厘清权责,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移交回__交警大队__中队。 8、药品安全工作。按照区药监部门的工作部署,协助开展药品安全工作,配合加强药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辖区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药品安全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配合区药监部门加强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安全用药和消费维权意识;加强协助对涉药单位的日常巡查,提高对社区违法行为的举报和协助查处工作。配合药监部门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主导下的药品市场检查和查处涉药违法行为;配合区药监部门开展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建设工作。

9、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区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结合日常监管任务,配合职能部门对辖区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工作。继续开展“文明餐桌”、“安全入厨”、“‘平安市场’创建”等正能量活动。加强协助对辖区食品、餐饮经营单位宣传教育、培训检查,排查上报无证经营食品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努力提高辖区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10、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工作。联合市监__所等职能部门打击非法违法使用电梯、压力容器、起重设施等特种设备行为;重点责成物管单位与维保单位动态开展维修保养,确保辖区电梯安全运行,加强对企业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设备、在用叉车等特种设备操作规操、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杜绝违章作业行为。

11、股份公司发展工作。落实市、区《关于推进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各股份公司加强财务公开和资产监管,强化“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为股份合作公司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2、经济促进工作。协助区经促局、区投资推广局完善项目规划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机制,致力改善辖区营商环境,提升辖区物业利用率和收益水平,推进更新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以及电子商务等工作,促进珠宝产业聚集发展,为辖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服务。实现产业规划引领项目规划。

篇6

一、现状分析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农民工住房问题得到更多的重视。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2007年的《国务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农民工作为城市中其他住房困难群体;2007年的《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这些文件初步明确了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基本方向。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在执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时,地方政府建设农民工公寓(农民工集体宿舍)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但是,与快速增长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需求相比,不仅低价位住房房源少,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严重缺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市民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总数达到2亿多人,其中,异地流动的农民工为1.49亿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根据2007年对北京市城八区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0%的农民工外出年限在16年以上,平均外出年限为8年;农民工在外打工时间每增加1年,愿意返回老家的概率将会减少0.5%,而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概率会增加0.6%(李强,2009)。尽管他们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其主要原因是高房租(或高房价)和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家庭不断流入城市,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增加。有家庭人口随迁的农民工比重从1995年的29.5%增长到2000年的37.5%,再增长到2007年的54.7%,2007年比1995年几乎增加了一倍;3人家庭的比重从1995年的6.2%,增加到2008年的21.2%,增长了15个百分点;有子女跟随打工的比重从1995年的9.7%,增长到2008年的28%,增长了2倍(朱明芬,2009)。

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和居住环境普遍较差。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楼地下室、经营场所、工棚是农民工的主要居住地,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工购买或租住了条件良好的城镇住房。在农民工自租的住房中,80%以上是临建房或简易房,这些房子位置偏远、建筑密度大、安全隐患多。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低,居住集体宿舍的平均只有5平方米,集中居住在建筑业单位提供的宿舍的平均不足3平方米,三人以上合住一间住房的占半数以上。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恶劣,多数房屋缺少阳光、通风、集中取暖、独立卫生间等条件,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建设部调查,2006)。

农民工对大城市的住房支付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小城镇购房的意愿较强,导致就业和置业(购房)的空间分离,浪费社会资源。由于房价的快速上涨农民工只能望房兴叹,尽管农民工自己独立租房的愿望增强,但大城市住房的市场租金相对农民工的收入来讲仍然较高。2006年一项对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和阜阳等地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表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2006),农民工愿意留在打工地居住的仅占30%,有35%的农民工有意回家乡附近的中小城镇买房定居,另有35%的农民工打算回乡建房。

二、问题

第一,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农民工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我们假定收入在800—1200元的农民工均匀分布,经测算在800—1100元的农民工比例约占23.6%,综合计算月收入低于1100元的农民工家庭所占比例为30.9%。

第二,农民工的住房购买力较低。根据建设部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拟在城市买房的农民工已占到21%,且多数愿意在目前就业城市购房。但是,74.1%的农民工能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米以下,19%能承受3000—4000元/平米,很少能承受4000元/平米以上;67.5%的农民工能承受的购房总价在20万元以内,21.2%能承受20—30万元。目前,大中城市最低价的房屋都远远高于他们的承受力。

第三,农民工的租金可承受能力低。根据建设部课题组的调查,大部分农民工是由个人或家庭从市场租赁解决住房问题,但76.2%的农民工目前能承受的月租金在100—300元之间(占到月收入的20%左右),远低于城市现实房租水平。

第四,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面临市场失灵。近几年城市房价、房租增长过快,“城中村”等农民工集聚地改造加快,农民工的住房可承受能力相对下降,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附近找到合适的房源。

第五,农民工的住房保障被排斥到住房保障体系之外,面临政策失灵。我国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仍然以户籍人口为主,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享受住房保障。

第六,对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支持力度非常薄弱。普惠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没有覆盖到大部分农民工,也没有其他金融支持。然而,对农民工而言,筹集在大中城市购房的首付款较困难,而且由于缺乏工作保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很低。

第七,住房问题、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加大农民工的流动性,这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半城市化状态下,农民工没有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尤其,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使农民工很难在城市举家安居乐业,导致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工片面地追求短期收入而流动,缺乏长远的就业规划,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改善。

三、政策建议

一些地方也积极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主要做法包括建立农民工公寓(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农民工购房给予财税支持等。但是,总的来说农民工住房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农民工的住房保障覆盖面较低,应积极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促使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一,住房保障向农民工逐步开放。地方政府应将农民工的住房需求纳入中小城市和城镇的住房保障规划,中央和省级的住房保障补助资金相应配套支持。

第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应享受市民化待遇。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满足农民工家庭在城镇创业和定居的需求。

第三,普及并健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到公积金制度体系,提高住房消费能力,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功能。允许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第四,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的小产权房解决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合法范围内的“正规准小产权房”市场供大于求。由于集体土地所具有的社团性和保障性,加上国家对农村土地的特殊保护政策,决定了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只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禁止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进行转让。但是,一般同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整体拆迁安置并获得几套安置房,因此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正规准小产权房”的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将“正规准小产权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实现失地农民和政府的双赢。这些保障性住房房源的保障对象摆脱户籍限制,面向该城市的符合条件的所有居民。通过住房保障渠道引进蓝领、白领的入住,实现居住融合,这有利于安置房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放慢城市旧房的拆迁速度,为农民工提供过渡住宅。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陷入两难境地。在短期内,我国政府很难通过住房保障解决大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只能通过市场解决。但是,近几年旧城区的加速改造不仅大幅减少低价位的租赁房源而且提高房租,并且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相对下降,因此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面临瓶颈。

第六,加大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支持。比如,建立农民工互助的金融机制,补助公积金制度的功能,支持农民工在就业城市的首次置业。

参考文献:

[1]朱明芬.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2)

[2]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

篇7

摘 要: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发展,已解决了成千上万中低收入家庭的难题,但是忽略了游离在保障与市场之外“夹心层”这一群体,解决这个庞大群体住房困难迫在眉睫,国家加大保障性公共住房中公共租赁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解决该问题。本文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历程,发展价值,以及在建设中出现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夹心层;公共租赁性住房;不足;见解

一.公共租赁住房的含义,本质发展历程

1.公共租赁住房的含义

所谓的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按优惠租金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供应的保障性住房。[1]公共租赁住房是以解决城市夹心层阶段的基本居住困难为制度目标。其远期目标是涵盖城市夹心层中各类暂时无法自主解决住房困难的城市常住人口,目前是优先满足符合保障性住房标准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

2.公共租赁住房的本质

公共租赁住房是政策性住房,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保障性政策,是一种新事物。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公共租赁住房受政府干预比较强,而市场性反而比较弱,它对于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历程

公共租赁型住房起步较晚,是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之后作为一个补充的方式出现的。2009年3月5日,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这是在政府报告中首度被提及,为解决“夹心层”等群体住房困难而设立的公共租赁性住房已进入了相关部门以及各地政府的决策日程。2009年3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会上对既买不起经济房又不够条件的“夹心层”怎样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住房部副部长齐骥给出“要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回答。2010年6月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七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稳妥的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要求“各地区要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中,分年度组织实施。[2]明确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我国保障性体系组成的重要地位,公共租赁住房在保障性住房中大力展开。

公共租赁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不仅有利于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而且在促进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地位和特点

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发展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辅的体系,公共租赁性住房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替代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地位。

1.公共租赁住房不能代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原因

(1)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都有自己的保障对象,公共租赁住房在短期内不能越俎代庖,而是其到补充的作用。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都有自己的受益群体,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受益群体是不会放弃自己已经获得的利益,所以应改带有一个过渡期。

(3)公共租赁住房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在探索的阶段。

2.我国公共租赁性住房的特点

(1)公共租赁住房所保障的对象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所不能保的住房困难居民,准入的门槛较低,覆盖面较广。涵盖了所有年满18岁,有稳定劳动关系和租金支付能力,符合政府规定收入限制,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的城市人口保障的对象从户籍人口扩大到了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更广泛。

(2)公共租赁住房可配可补,可租可售,开放性的政府原则以及多类型,多机制,多层次等的探索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所不具有的。

(3)传统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主要依靠政府筹集房源,提供资金,实施管理,而公共租赁住房则是有政府提供部分资金,房源和优惠政策,由主要机构按着市场机制要求实施投资和经营管理,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经营管理。

三.公共租赁性住房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中后起之秀的价值体现

1.由两条腿走路发展到“三驾马车”齐驱并驾的保障性住房的完善体系

经济适用房保障的对象和受益对象是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廉租房的保障性对象和受益对象是民政部门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随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对象的具体标准不断放宽,但是覆盖面积仍然有限,应保未保的对象仍然很广,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这部分人无力承担过高的房价,这部分人被游离在了保障与市场之外,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对象及受益对象是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申请廉租房资格的“夹心层”群体。这样就能保障受众的全面性,公平性,也使得我过保障性住房体系变成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性住房三大支柱相互补充的体系,“三驾马车”齐驱并驾,使得保障性住房更加完善。

2.公共租赁住房使得大学生也成为受益群体

按着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外地大学生是“夹心层”,本不属于保障范围之内,那些在本地上过大学之后想在本地落户成家立业的外地大学生,面对如此高的房价,他们望房兴叹,无能为力。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大学生,不让人才外流,将大学生申请条件区别于一般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这些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多处于暂时性购买力不足的阶段,由于工作时间不长,储蓄积累不足,急需公共性租赁住房以满足过渡性的居住需求。这样,公共租赁性住房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在城市立足,为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3.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得到城市认可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农民工被排除在了保障性住房的门外。对于他们来说,住房的困难是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的关键因素之一。进城务工人员多居住在租金较低,条件极差的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旧平民房中,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则住在工棚里,这种状况对于农村家庭影响很大,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居无定所,不被工作生活的城市所接受,迫使他们不得不在老家留有房屋和土地,如果在城市混不下去最起码还有个吃穿不愁的老家是这些人的普遍心理,这些老家的房子长期的空置,土地荒芜,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公共租赁住房将那些劳动技能较高,各方面表现较好,为城市做过贡献,并且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5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其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打破了身份限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4.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住房市场结构

从福利分房开始,我国居民强调的是对房子拥有的产权的比较重视,从心理上不愿接受没有房产证的住房。我国人口数量如此浩大,供房紧张,获得有房产证的房子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思想作祟下,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市场比较之后,我们参考一下国外完善的房地产体系是商品房买卖和租赁并存,共同繁荣的市场。说明了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本质是政策性住房,由政府支持专业机构来经营管理,不论在设计,建设还是在后续管理上都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团队来保障,有政府规定租金,不会随意提高租价,与自己和房东协议租金价格相比较要安全得多,这样就有利于我国形成有租有售,租售并举的住房体系,有利于解决我国城镇中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对于实现大多数人对于居住的权利,规避现行房地产制度中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对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两者还存在着不足。经济适用房不足之处在于:所保障的对象模糊,户型面积过大以及在出现的“寻租”和“空置”现象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契机。而廉租房的不足之处在于:覆盖面积较窄,资金短缺,房源不足以及缺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人手不够。这两者之间的缺陷对我国保障性住房这一惠民工程起到了一些负面影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推进不给力暗示着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的公共租赁住房也将会面临同样的或者更大的困扰。

1.法律的缺乏,导致实施中的障碍

公共租赁住房的提出使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然而公共租赁住房刚刚起步,虽然有相应的法规指示意见,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是没有正式的法律来保障该政策的实施。政策法规不健全,应急性的规范较多,政策随意性较大并且缺乏系统性,各地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内容相互脱节和相互矛盾。

2.政府缺乏参与的热情

我国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土地出让,地方收入具有“土地财政依赖症”,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对待房价的态度是希望房价上升,房价上升必然带动地价的上涨和土地成交量的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是由政府部分出资,出房源来建设的,对于政府来说,获取房源并不容易,存量房数量寥寥无几,那么公共租赁住房数量就落在了增量房上,政府要自己出资建设新房,面对如此高的物价,政府财力有限,再就是公共租赁住房数量的增加势必会造成商品房建筑面积的减少,“土地财政”将会萎缩,这是地方政府不想看到的,也就使得政府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

3.缺乏统一领导,政出多门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是由国土部门每年按计划推出,管理则由专业机构部门负责,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资格审查又是由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来完成,公共租赁住房是政策性住房,各地政府既是土地权属主体,又是城市规划开发建设主体,还是监管主体,集多重功能于一身,职责不清,难以采取一致措施,使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困难重重。

4.房源选址和建设面积不科学

市中心繁华地段地皮价格过于高昂,地方政府为了节约成本,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偏于地区,交通不方便,没有统筹兼顾考虑通勤问题,增加了生活成本。没有以人为本,建筑面积设计不合理。公共租赁住房周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公共租赁住房难以出租或者是空置率较高。

5. 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公共租赁住房主要是为了给“夹心层”提供帮助,目前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系统不健全,导致无法掌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一些居民采取虚报瞒报收入的手段骗取公共租赁住房的名额,由于审核工作是由社区和街道办事处来进行,这些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只对申请对象提供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缺乏进一步核查把关。对于退出机制更是难上加难,主要是缺乏租赁信息的动态监管,奖惩力度不够,不能全面掌握租赁者工资上涨或者人口减少所引起的退出租赁资格的信息,导致租赁住房不能实现流动。

五.进一步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公共租赁性住房政策

公共租赁住房是一个新的事物,起步晚,结合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出现的问题,加强预防力度,结合自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还为时不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形式,是当务之急。

1.公共性租赁住房需要立法来保驾护航。

国外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的,公共租赁体系的建立也得以于法律的强力保障。我国可以借鉴一下新加坡的经验,建立《公共租赁住房法》。对公租房实行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形成具有系统性的制度,用法律进行约束。

2.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政府功绩制范围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是由政府出资,提供房源,然而我国房源数量有限,政府参与热情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政府的功绩制范围内,强制执行,这样政府就会想方设法的来完成任务。在房源的选择上,可以用收购的办法解决房源。由政府收购居民的二手房或者收购烂尾楼。二手房是居民住房,一般对其进行装修之后就可以直接居住,这样节约了建设成本,省时省力见效快。对于烂尾楼,对其进行一部分投资,进行改造也可以居住,这样不仅解决了长期搁置的资源,还可以筹集到了房源。再者就是对城中村改造时,建设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城中村的居民一般都有好几套住房,去除自己居住的外,可以将多余的进行出租,这样居民不仅可以得到收入,还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了住房,也解决了政府寻找房源的难题。政府还可以鼓励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开发区以及各类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凡属社会组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可以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减免政策,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税费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3]

3.加强领导,统一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是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若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责任主体不明确,建设运营模式不规范,则各方面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在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效仿新加坡的模式,新加坡早在1960年就成立了建屋发展局,由其全权负责建造和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出租的公租屋。我们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门,改善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4.合理选址,优化户型设计

公共租赁住房位置的选择极其重要,在繁华的市中心,政府财政负担不起,在僻远的郊区,又造成惠民工程无人问津。公共租赁住房要统筹考虑公共卫生间,交通,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必须满足基本的入住条件和美化功能。在设计上,要按着经济适用原则,优化户型设计,合理确定户型面积,注重发展节能减排环保的住房,力争在较小的空间里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要求。[4]公共租赁住房在建设之前要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有需要的人员要首先进行登记,这样对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数量要有大致的了解,以免造成“空置”的局面,浪费国家资源。

5.健全注入退出机制,保障其流动性

公共租赁住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满足的是“夹心层”阶层的需要。他们是在短时间内没有购房能力,公共租赁住房为这群人提供了一个过渡期,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又难以把握。因此社区审查人员对申请人员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将合格的申请人员公布于政务信息网上,接受大众的监督。当租赁住户收入提高或者居住条件改善后,则应主动退出。对于能够主动退出的,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例如可以优先购买公共租赁住房。对于应当退出却拒不退出的,加大惩罚力度,将其不良记录计入个人信息档案中,将这种骗租行为向社会曝光。只有准入退出机制完善,才能保证公共租赁住房的流动性,才能真正起到惠民的作用。(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重庆日报》 2010 .6.9

[2] 《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6.13.

篇8

一、指导思想

1.坚持让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真正得到改革实惠。

2.坚持解决群众突出问题,切实做到解困帮难。

3.坚持财政资金倾斜,即向民生项目、民生政策投入力度倾斜。

4.坚持可增长、可持续实施原则,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二、惠民常态化实施项目及工作目标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住有所居,不断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惠民全覆盖。

(一)健全就业和创业促进体系

1.建立区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打造管理处、社区居委会惠民服务大厅,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和服务网络。年内建设好管理处、社区居委会的惠民服务大厅,便民惠民服务事项在大厅内一站到位。规划建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2.就业和创业保障十二项惠民政策事项惠民率全部达到100%。

(二)建立覆盖全区的养老保障体系

1.继续推进五险合一统一征缴工作,争取设立开发区经办机构,实现企业参保全覆盖,员工参保率列全市首位。

2.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参保率100%,60岁以上被征地人员100%享受养老金155元/月。

3.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统一为开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年7月启动。

4.确保返城未安置知青和手工联社等特殊群体人员享受社保政策全覆盖。

(三)健全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1.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大横板卫生院建设力度,不断推升卫生院服务水平;做好区属三级分立医院建设前期工作;制订管理处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启动管理处卫生所业务用房建设工程;启动疾控中心项目建设,提高全区疾病预防能力。

2.进一步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认真做好“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救治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和深化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提高服务质量。

3.健全覆盖全区的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医保网络,实现全覆盖。并建立理顺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医疗以及农村、城镇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

4.在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

(四)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1.对城乡困难居民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2.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实行全方位救助和补贴,实现民政优抚、五保供养、残疾康复、高龄补贴等七项惠民政策全覆盖。

3.加强计生家庭户惠民政策的完善。对领取独生证家庭拆迁户奖励2万元每户。非农户一女、二女结扎户参照农村户参加计划生育补充养老保险,每户3000元。

4.推进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租赁补贴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计划年完成廉租住房600套、公共租赁住房350套。

(五)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教育体育保障体系

1.实施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等九项教育资助惠民政策,继续保持全覆盖。

2.建立文体教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改革创新、体育竞技、文化创作等方面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3.加强区、处(社区)两级文化阵地建设,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建设广泛开展,继续推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进管理处、进社区活动,实施送电影下乡“2131工程”,每管理处每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

(六)推进管理处农村城镇化建设体系

1.加大管理处拆迁安置区建设标准,改善居住环境,合理确定拆迁补偿标准。

2.加快城中村改造力度,多方式改造农村危房户16户。

3.新农村8个建设点要加大力度,建好49个农村清洁工程点,促进农村清洁环境改善。

4.提高社区、乡村道路绿化率,加大管理处绿化进程,提高城市和农村森林绿化率。

5.全面落实强农惠农等七项政策,促进村民经济增收实现富民。

三、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1.区惠民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民生工作及常态化管理提出计划及指导意见,制定全区实施方案,对各责任小组和单位进行考评督查。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常务副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收集汇总各小组和部门单位的工作实施情况,推进工作进度,分析存在问题,督促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承担考核评价的具体工作。

3.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即创业和就业工作小组、社会保障工作小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小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小组、文化教育工作小组、强农惠农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承担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四、有关要求

篇9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一)各县区要按照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衔接,科学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乡镇为单位,未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或者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二)各县区政府要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规划经费筹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规划组织体系和规划执法无缝隙、全覆盖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水平。2012年月底前,各县区优先完成开展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及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费用由县区财政负担。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高标准、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以各行政村的人口与经济社会现状为立足点,综合考虑各行政村在引导发展、聚集发展、整体搬迁和限制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定社区应兼顾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坚持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适度。按照有利于农村居民就近就便得到服务,合理设置新型农村社区。

3.坚持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统筹民政、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现有的村级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4.坚持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相结合,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各自的发展模式,尊重和保护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三个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进行的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布点规划,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位置、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设引导等,也包括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的地域范围,乡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的安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兼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对规划范围内除生产用地外的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四类进行详细安排布置。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执行。

四、规划编制的实施

(一)编制主体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审批主体

县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审批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技术评审,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三)编制单位

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单位,应取得城乡规划乙级以上资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乡规划丙级以上资质。

(四)成果要求

严格按照《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进行编制。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的督促、指导、协调及考核奖惩工作。

2.提供优质规划服务。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一是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工作力度,认真了解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摸清农民实际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制定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图集,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加大技术对口帮扶力度,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组织城乡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一些村庄对口联系“结对子”,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四是努力推进规划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深入村镇和农民当中,为农民提供规划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增强农民的城乡规划意识,让农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当主人、唱主角,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篇10

二、深入企业搞好服务。一是,按照市委的要求和部署,抽调一名副局级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全程参加市工作组的活动,协调解决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要求各区县地税局和市局机关有关处室积极策应市服务企业工作组的工作,以不给企业增添负担为原则,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服务、跟踪服务,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及时制定帮扶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三是,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积极开展税收政策宣传、解读,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有关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好财税部门职能作用,切实为企业办一些实事好事。

三、加快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拟定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实施方案,研究确定具体筹资计划,市财政集中资金5亿元,区县财政按1:1比例配套,总共筹集资金10亿元,支持区县普遍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贷款担保行为,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与贷款企业的经济关系,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规模,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发展势头强、投资见效快的企业和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

四、积极制定和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一是,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给予支持,安排专人全程跟踪服务,积极落实财税扶持政策,使重大建设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认真落实加速折旧、提高费用扣除比例等财税优惠政策,高效率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使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格认定,及时享受到15%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三是,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个人购买普通商品房给予降低契税优惠,对个人在一定期限内转让普通住房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四是,完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优先采购本地具有知识产权和名牌、品牌产品,我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车辆、电子办公设备的,一律优先购买本市产品或优先选定在我市注册的协议供货商。五是,积极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活动,对购买纳入推广范围家电产品的农户,按照销售价格13%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

五、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取消和停止征收涉及我市的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和停止征收土地登记费等9项收费,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2.6亿元。二是,通过采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以及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缓解面临的困难。三是,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积极整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间协作,切实为企业和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六、大力精简审批事项。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取消调整和下放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大提速准备工作”的具体安排,取消涉及财税业务的市级审批事项11项,区县审批事项7项,合并审批事项3项,减少申请要件43件,并将税务登记证核发、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等4项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税务部门。通过减并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预计提高审批效率最高可达83%,平均提速45%。

七、落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一是,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9年1月1日起,按月人均150元的标准增加养老金,同比提高12.6%。二是,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30元。三是,调整城乡居民特困救助范围,提高财政救助标准。四是,落实国家补助政策和我市优抚对象抚恤金自然增长机制规定,进一步提高抚恤金标准。五是,预拨住房保障财政补贴资金,研究出台《*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居民住房提供制度保障。

八、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规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区县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初次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还款期限由2年延长至5年;完善税费减免政策,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环保节能项目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实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给予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微利企业,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免征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进一步加快三类企业退出工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彻底解决拖欠职工工资收入问题,妥善分流安置企业职工,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