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合同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合同问题

篇1

关键词 电子合同 成立

电子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存在传统合同订立过程中缔约各方的面对面接触与谈判,合同双方当事人是通过网络来完成谈判并订立合同的。所以电子合同成立在要约和承诺过程中有其特别之处,下面分别论述:

一、电子要约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想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我国《合同法》第14条对传统交易方式下要约成立要件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即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愿且内容具体、确定等。

电子要约与一般的要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电子要约一般都是在网上各种信息和消息,那么这种在网上的信息和消息是否构成要约,则须看其是否符合各种要件:的信息内容是否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作出,是否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是否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向特定的人发出,是否表明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关于要约的生效问题,电子要约和一般的要约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我国《合同法》第16条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这表明,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一旦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要约,该电子数据到达对方时便发生效力。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要约达到受要约人之前,取消其要约的行为。对于传统要约的撤回,我国《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同时到达要约人。”但是,在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由于信息传输的高速性,电子要约一旦发出,受要约人即刻就可收到,要约人根本不可能发出先于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的撤回通知,所以要约几乎不存在撤回的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撤回只适用于其他非直接对话的订约方式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发出的要约一般无法撤回。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并生效后,在受要约人最终作出承诺之前,将该项要约撤销,从而使要约人失效的行为。而关于电子要约的可撤销性问题,也存在着类似于撤回的观点。

对于电子要约的撤回和撤销,只要要约人的要约尚未获得承诺,应允许其对要约做出重新安排。理由是,即使要约撤回和撤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种合理权利本身。

电子要约的失效,也与传统要约的失效一样,依《合同法》第20条之规定而定。

二、电子承诺

承诺是指对要约的内容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一经承诺并到达要约人,合同便告成立。因此,法律上,承诺要发生法律效力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1)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2)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约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内容一致,(4)承诺必须标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而电子承诺,其特殊性在于承诺人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才能做出承诺。要使其发生法律效力,也必须符合上述的最基本的条件。

一项电子合同的订立有懒于承诺的有效作出,我国《合同法》第22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该法在第25条和第26条中规定了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承诺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承诺的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7条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关于电子承诺的撤回问题,与电子要约之撤回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关于电子承诺的撤销问题。严格的说,在一般的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旦一方作出承诺,则合同成立。当事人不可能再撤销承诺,任何撤销承诺的行为都将构成违约。然而在电子商务中,当事人采用点击成交的方式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未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的思考,所以承诺人的意思表示可能并不完全真实。据此,很多学者建议在点击成交以后,应当给消费者一段考虑是否最终决定成交的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消费者可以撤销承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既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会减少之后因重大误解而撤销合同的种种不便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制定电子商务立法时,应根据不同的电子传递方式作出较为灵活的规定,已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三、电子合同成的时间、地点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具有重大意义:合同成立的时间决定合同效力的起始与法律关系的确立;合同成立的地点则直接影响到管辖法院及适用法律的确定。

关于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素有分歧。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多采用“到达主义”,即以表示承诺的函电送达要约人之时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并以要约人收到承诺函电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英美法国家采用的是“投邮主义”,即合同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时即告成立,即使该函电最终并未送达目的地。

显然,对于电子合同的订立,“投邮主义”是很难适用的。因为数据电文不仅传输迅捷,而且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发出,甚至可以用手提式计算机在旅途中发出。因此,如果采用“投邮主义”,将极易导致合同的成立地与合同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的联系,从而出现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篇2

合同,亦称契约。它反映了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

在电子技术引进前, 传统的合同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即使是后来产生的包含电子脉冲应用的电报、电传和传真,接收方也能凭借从接收机中得到的一张通讯记录纸,来形成书面的证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同得以出现,其虽也通过电子脉冲来传递信息,但却不再以纸张为原始凭证,而只是一组电子信息。

鉴于我国目前对电子合同尚未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 但结合国际通行观念,可暂将其概念理解为: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所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所谓电子邮件(Email),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 从终端机输入信件、便条、文件、图片或声音等通过邮件服务器传送到另一端终端机上的信息。而电子数据交换(EDI)则是通过计算机联网, 按照商定的标准采用电子手段传送和处理具有一定结构的商业数据。

二、电子合同的特点

电子合同虽与传统合同所包含的信息大体相同,同样是对签订合同的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作出确定的文件。但因其载体和操作过程不同于传统书面合同,故具有以下特点:

1、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在网络上运作,可以互不见面。合同内容等信息记录在计算机或磁盘等中介载体中,其修改、流转、储存等过程均在计算机内进行。

2、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即电子签名)所代替。

3、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4、电子合同所依赖的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保存,是无形物,改动、伪造不易留痕迹。其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

(一)、电子合同具有书面形式的法律效力

迄今,我们对“文件”并没有法定的定义,但约定俗成的观点是:

书面做成的并能提供某种信息。

但随着电子合同的发展,不少国家已意识到运用法律确定其效力的必要性。联合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6月采用了《电子商业示范法》,该法指出:因为数码信息具有以后被引用的可能性,足以担当书面文件的任务,不能仅仅因为信息采用的方式是数码信息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强制执行性。

我国即将于1999年10月1 日施行的新《合同法》已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也就是说,不管合同采用什么载体,只要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即视为符合法律对”书面“的要求,这实际上已赋于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这种规定也完全符合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采用的”同等功能法“。

(二)、电子签名的效力与电子合同的成立

但是,按照新《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只有“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电子合同未必具有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此时所谓的签字盖章也就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这就是电子签名。

如同传统合同签字盖章方才生效一样,电子签名无效,则无法导致电子合同有效。

在传统合同中,手签名或加盖公章的行为有二种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各方的身份;二是表明受合法约束的意愿。但在电子商务中,传统的签名方式很难应用于这种电子交易方式。因此,人们开始采用电子签名机制来相互证明身份。这种电子签名由符号及代码组成,具备了上述签名的特点和作用。但现在,多数国家的法律及实践中,仍将签名局限在手签这一范围。因此,随着电子签名确认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上给予其认可,确认其效力。目前国际上已普遍采取通过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起类似印鉴管理和登记制度担当起对电子文书的真实性证明和鉴定的责任。而《电子商业示范法》第7条已经对签名这一定义进行了拓宽,从而使电子签名也包括在内。

我国现有法律虽未明确电子签名具有的法律效力, 但新《合同法》

采取了一种较灵活的方式。第三十三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这就是说,在实行合同签署时运用电子签名,可以不签定确认书,直接使用电子签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签定使用这种方法的确认书。后一种做法可以提高合同的可靠性,防止电子签名的伪造。实际上,《刑法》第280条已规定了有关伪造、编造、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印章以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犯罪。

但如果在司法解释中将公文和章的概念加以扩大,扩展到电子签名,利用电子合同开展贸易就可以真正进入实施阶段了。

三、电子合同效力的认定

(一)、电子证据与电子合同

传统的确定交易各方权利义务的各种书面合同单证, 被储存于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文件所代替后,这些电子文件就成为电子证据。因此,电子证据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

由于电子商务中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合同和单证都是采用电子形式的,因此,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载体,在诉讼中,已不仅仅是合同形式,同时也是具有证据意义的权利义务根据。《电子商务示范法》第9 条规定:何方面不得以数据电文形式不是原件为由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

当然,电子证据虽然应当是一种介于物证与书证之间的独立证据。

但我国诉讼法目前对其法律效力并未明确规定,没有将其单列出来作为证据的一种,但因其属于计算机储存的能证明事实数据和资料,对照《民诉法》第63条的规定,可将其归入“视听资料”类,且《民诉法》也规定在提交原件确有困难时,可提交复制品或副本。而新《合同法》也已规定了电子合同可以作为书面合同的形式,因此,我国法律在证据采纳方面的规定不构成将电子证据采纳为证据的障碍,只需在今后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即可。

(二)、电子合同证据效力的认定

我国《民诉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可见,视听资料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属间接证据的范畴。 同时,由于电子证据容易被伪造、篡改, 加上易受人为的原因或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而出错,故也应将电子证据归入间接证据。

按照法理学的理论,只有直接证据才能直接单独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间接证据必须和其他证据联系在一起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因此,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真实可靠性和如何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认定案件事实将是最主要的工作。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包括形成时间、地点、制作过程等。

2、审查电子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

3、审查电子证据与事实的联系。只有与案件相关的事实或逻辑上是相关的事实才能被认为是证据。

4、审查电子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无伪造、篡改等。

5、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如与其他证据相一致,共同指向同一事实,就可认定其效力,作为定案根据,反之则不能。

由于我国上目前尚无规定要求网络服务商对传输的电子文件储存记录或转存的制度,造成了一旦发生争议, 将无第三方可出具有中立性的证据。对此,部分地方法规已有了相应规定,如《广东省对外贸易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暂行规定》就规定,电子数据服务中心应有收到报文和被提取报文的回应和记录。电子报文的存贮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 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协议双方发生争议时,以该中心提供的信息为准。

四、认定效力需注意的问题:

1、在实践中,双方均予认可的电子证据, 其打印件应当作为证据认定。因为当事人的承认性陈述本身就可以作为证据认定,而这种承认性陈述又可被电子证据的内容所印证,所以,应当认定。

2、如当事人只提交打印稿,而原件已从电脑中永久删除的, 除对方认可,否则无论对方是否有能力提出反证,该打印稿均不可作为定案根据,因为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原件。这时不能以对方举不出反证而确认该证据有效。

篇3

论文关键词 电子合同 有效性 法律问题

2013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各类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推出的各种创新产品,大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无纸化金融交易成为现代最火爆经济的重要交易方式,电子合同的应用达到空前高度。

在我国《合同法》中,将合同定义为: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中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对合同的形式也规定为: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因此,电子合同也应纳入合同法的规则范围。但是,电子合同多个方面都与传统书面合同存在很大区别,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履行合同所确立的权利义务,不可避免会因电子合同区别于书面合同的特点而发生纠纷,鉴于以上争议,电子合同效力的认定,显得尤为重要,既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办法,也是保护合同当事人主体权益的最优方式。

一、电子合同的定义

电子合同,一般来说既是指电子商务合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明确了数据电文的定义,即是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规定的“电子方式”“合同”为:指当事人采用电学、数字、磁、光或相关手段技术根据本法订立的协议产生的全部法律义务;我国《电子签名法》则规定: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受或者储存的信息。

综上,我们可以将电子合同定义为:电子合同双方或多方当事人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电子合同有效性争议热点

(一)未成年人签订的电子合同

传统的合同签订,当事人双方是基于面对面的情况,而互联网金融下,电子合同的签订则不需要当事人双方见面即可完成,这就意味着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前或订立合同之时或许从未谋面,若签订电子合同的乙方当事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另一方当事人基本不可能知道相关情况从而中止合同订立。在电子合同订立以后,一方当事人按约定履行合同,但最后却可能因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主体资格不符而导致合同归于无效。这样显失公允的交易,不仅给履约方造成利益损失,而且也不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此种情况下电子合同的顺利签订,一般基于以下方式:一是未成年人通过其父母或其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账号完成电子合同的签订;二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电子交易限制没有特定的障碍设置;三是未成年人所具有的民事行为能力已接近成年人水平。

在实践中,未成年人签订电子合同的案例层出不穷,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是导致纠纷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瑕疵的电子合同

传统合同的订立方式,一般是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签字或签章,这种合同订立方式便于确定合同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从而确认合同的签订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然而,在网络上订立的电子合同,因不存在传统的纸质介质,使得传统交易中用于识别当事人身份的签名或签章方式无法适用,而需要依托于电子签名技术。

我国《电子签名法》对电子签名与认证进行了明确规定,验证服务商提供的电子签名服务在认定电子合同有效性的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电子签名的验证服务商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也面临着潜在风险,包括:验证服务商因运用技术不当致使数字记录丢失;验证服务商对客户信息未进行严格审查或程序行使履行不完全致使证书含虚假陈述;验证服务商未经过合理适当的辨别而中止或撤销证书;电子服务商内部工作人员制作虚假证书或涂改证书记录;验证服务商因运营问题导致其服务难以维持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使用有瑕疵的电子签名签订电子合同,其效力应当如何判定,对于电子签名人因此遭受的损失,谁来承担相应责任,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是否公平等等都成为电子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

(三)非人为因素导致的电子合同内容错误

电子合同的签订与电子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而电子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并非完美无瑕。电子合同不同于书面合同的一大特点就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异地签订合同。合同一方当事人在网络上发出要约,另一方当事人在网络上做出承诺,进而签订合同。那么,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可能同时看到合同的内容。电子合同需要在网络上传送,才能到达另一方当事人。在电子合同传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可能会因计算机系统错误、自动电文系统错误等原因导致合同内容的更改,这时所签订的电子合同往往是当事人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而电子合同提交后,另一方当事人善意地相信了被更改过内容的合同,做出了承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合同的效力又该如何认定。

在电子技术错误情况下所签订的电子合同,其体现的内容并非当事人真正的意思表示,当事人也不能控制,但是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所做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只是因为电子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从而导致相对人所接收到的信息与表意人的真实意思不一致,从而产生纠纷。

三、电子合同有效性认定

(一)未成年人签订电子合同的效力认定

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未成年人签订交易合同的行为,对合同的有效性,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认定:

一是对未成年人签订的纯获利益的电子合同,不应当因为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限而予以否定。此类基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签订的由未成年人纯获利益的电子合同,应从保护未成年人、鼓励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认定为有效合同。

二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帐号、填入出生年月日、填入与银行账号或身份证号绑定的手机验证码等技术手段,防范未成年人的交易行为。通过采用以上技术障碍手段,如果未成年人仍能完成合同签订或独立交易成功,则说明未成年人从事实上满足了《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订约当事人应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因此,对于此类由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法律应该视其为有效合同。

三是对于未成年人签订的金额特别巨大、合同标的物与未成年人的生活无显著关联的电子合同,如购买名人字画、珠宝玉器等,则可以认定该电子合同无效。

同时,对合同成立后产生的法律效果,应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继,而不能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由,认定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监护责任。未成年人如果违反电子合同中的先合同义务、相对人利益受损、未成年存在过错、未成年人的过错与相对人遭受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未成年人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并且未成年人在电子合同中的行为如果符合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二)存在瑕疵的电子签名签订合同的效力认定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订立的电子合同,脱离了传统的书面介质的方式,使得传统交易中用于识别当事人身份的签名或盖章方式很难适应电子合同的需要。而验证服务商在从事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数字记录丢失、信息审查不严致使证书含虚假陈述等风险,对此,建议做如下认定:

一是对于有瑕疵的电子签名签订的合同,只要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出于善意进行的合同签订,不存在恶意和严重过失,就应当承认该电子合同有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交易量呈飞跃上升趋势,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化、无边界性等特点成为电子合同签订量不断攀升最直接的原因。如果因为电子签名存在瑕疵就认定合同无效,这对维持网络交易秩序和国家发展互联网金融带来消极的影响。在我国《合同法》中,对自始无效的合同界定为: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无效。因此,当存在瑕疵的电子签名的电子合同并非为以上三类绝对无效情形时,我们一般应当认定为合同有效。

二是按照《电子签名法》中规定,如果认定验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有瑕疵的电子签名签订的电子合同有效,依据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电子签名认证服务,电子签名人或者电子签名依赖方因从事民事活动而遭受损失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若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在电子签名系统中,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电子签名认证服务是一个技术性和风险性很高的服务。一方面,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高技术的电子签名产品,需要依靠签字人自己提供的信息对签字人进行认证,对于签字人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因为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不可能去一一验证签字人信息可靠性的;另一方面,签字人利用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电子签名所签订的合同的标的额会远远高于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从签字人那里得到的签字证书的对价。如果一旦由于电子签名的缺陷而使得签字人或合同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要求电子服务提供者承担全部损失,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非人为因素导致内容错误的电子合同效力认定

对于因非人为因素错误导致内容发生改变的电子合同,不能一概否认它的效力。建议做如下认定:

篇4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信息处理

1 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处理功能不不全,重点信息容易忽视

信息处理是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动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让变电站信息的获取量更多更快,但是随着信息获取量不大的变化,我国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出现了一定的弊端,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处理功能不全。自动信息处理系统在我国变电站中刚刚兴起,其主要是借助了现代的自动化技术对信息进行自主收入。但是由于技术的应用缺乏长期的实践,并且相关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造成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中在信息处理方面出现处理功能不全的问题。(2)重点信息容易忽视。通过现代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信息的传递速度,收集速度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提升。但是数量巨大的信息瞬间涌入不仅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容易对重点信息造成忽视。这主要是由于信息量过大,而信息处理系统又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使得重点信息与普通信息混在一起,不容易被发现。

1.2 操作系统不合理,系统检验不到位

在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操作系统的设计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保障变电站自动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由于部分人员对变电站自动系统设计不到位导致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出现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系统功能设计不合理。操作系统人机界面设计不合理,操作过于复杂,系统设计不合理,直接导致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运行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出现停滞、操作错误的现象,影响覆盖区域电力的供应。

(2)系统检验不到位。在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经过层层的把关,以保障系统符合变电站实际的需要。因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检验工作成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的必要工作内容。但是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内容检验的过程中,缺乏检验的系统认识和知识,经常造成系统检验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设计难以与变电站实际工作相适配。

1.3 设备选择不合理,运行管理不完善

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之所以可以进行自主运行,实现智能化工作。主要就是因为其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其中设备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硬件设施。通过对我国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中运用的设备进行抽查我们发现,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在设备方面存在着设备选择不合理的问题。所谓的设备选择不合理,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1)设备质量不合格。我国变电站对设备的购买和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有关采购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购买,一旦以次充好,把关松动,就会使得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设备缺乏先进性。在进行变电站自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有些设计人员出于对资金的考虑,或是个人对设备的发展缺乏了解等,造成设备选择的落后性,使得一些已经过时淘汰的设备被应用到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中去,导致我国变电站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除了在设计阶段要明确设备的选择外,有关设计人员还应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用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进行一定的明确,以方便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变电站忽视了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因此大多数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管理工作出现缺失,对系统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1.4 忽视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在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自然因素的考量,就会为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在日常工作实际中最重要的自然影响因素就是雷击。由于变电站的物理性质难以改变,因此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雷击,造成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损毁,有时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2 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改良信息处理办法,建立信息分流机制

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接收与分析将对我国变电站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效果。因此在今后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中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并积极的对此进行解决。首先,有关设计人员应对信息处理办法进行一定的改良,丰富信息处理的功能。其次,为了对信息进行全面掌握,避免重要信息的流失。有关人员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分流机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信息分类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流的效率,如果分流时间过长,即使重要信息被分析出来,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2 完善操作系统,加强设计审核

操作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应用效果。因此有关人员应在操作系统的设计上下工夫,从现行操作系统的不足中吸取教训,并将眼光放宽,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通过不断探索与钻研,设计出一套适宜变电站工作的操作系统。同时,在进行变电站操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简单性。所谓的简单性,就是希望变电站的操作系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简单易懂,不会为操作带来太多的阻碍,方便工作人员掌握。二是,稳定性。操作系统是决定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运行的关键,只有保障操作系统的稳定,才能使得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受影响,不出波动。除了要有效的保障设备选择质量外,有关人员还应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把握,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具体来说,审核应该包括单位审核,专家审核,内部讨论等多种审核方式。

2.3 严格设备质量,完善运行管理

在进行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为了杜绝符合标准的设备进入到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中去。有关设计人员应对设备的规格,质量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与变电站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严格设备的选择。同时,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缺乏管理的现象,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初,有关设计人员应从变电站的全局出发,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制定出一些符合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运行的管理方法。并且在不断完善设计的过程中对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也进行不断的规范与补充。

2.4 重视自然因素,制定防雷措施

由于自然因素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影响巨大,因此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将自然因素当做重点的考虑要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自然环境变化快,雷雨频发的地区,有关人员更应对可能出现影响的各项自然因素进行掌握,并积极的制定预防措施。由于雷击是最普遍的一种自然影响因素,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破坏力极大,因此有关人员应积极的制定出防雷措施,通过设计避雷针,建立避雷网等方式对雷击进行预防与避免。

3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保障好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运行,首先就要搞好系统的设计,避免系统设计问题的出现。因此有关设计人员应积极的对过往的设计进行总结与整理,找出其中设计的不足与缺陷,并对其进行完善,通过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自我发展的方法,促进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 运行问题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推进自动化活动的实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在全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220 kV变电站、110 kV变电站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本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建设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述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继电保护、故障录波、“五防”闭锁、测控系统、通信系统五部分组成。

继电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容器保护等。线路保护部分设有启动元件、零序电流元件、零序方向元件、距离元件、振荡闭锁元件、TV断线报警、 TA断线报警、控制回路断线报警及自动重合闸;变压器保护由差动保护、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零序过电流保护、零序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及TV断线保护几部分组成;电容器保护由过电流保护、不平衡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及不平衡电压保护几部分组成。

故障录波主要是记录故障前后的电压、电流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开关量的状态。在管理计算机系统中,设有专家系统,可提供标准的操作票,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硬闭锁。还可以利用专家系统方便、直观地进行反事故演习,而不会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综合自动化的变电站除了实现就地测控外,还设有比较完备的远动系统。远动系统的“四遥”要求在综合自动化的变电站中得到具体体现,无人值守的变电站更是如此。测控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开关控制、变压器调压、补偿电容器调压、低频减载、变电站的参数采集。经过通信联网使变电站 实现了与调度系统的信息传递,从而完成“四遥”功能。

二、变电站继电保护与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安装位置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考虑2种方式:①就地安装;②集中安装。有的变电站只考虑一种方式,有的则2种方式全用。作为一般的设计,10 kV线路保护安装到开关柜上,变压器以及高压线路保护则集中于控制室,继电保护装置经过通信线路与管理计算机联网。这种考虑主要是由于10 kV开关柜一般为户内安装,变压器以及高压线路开关为户外安装的缘故。微机技术的发展,即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使保护独立于管理机之外,并与管理机建立通信联系成为可能,如此,继电保护并没有成为以大型计算机为中心的内部的一部分。继电保护作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在结构、功能上相互独立,在管理上相互通信的模式为人们所接受。继电保护不仅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是 独立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设计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三、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采用的新成果

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的科研成果,已经陆续应用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

1、小电流接地选线

由于微机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陆续投入使用,这些产品因为在硬件上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在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抗干扰措施,在软件上设置了自检程序,设置了防止误动的检测环节等,使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保护基本达到了动作无误的程度。

2、机卡保护

机卡保护是防止开关拒动时烧毁继电器触点的一种保护。据统计,在低压系统中由于开关机构的质量问题,烧毁跳闸继电器触点的事情是常见的,引用了机卡保护后,彻底解决了继电器被烧毁的问题。

3、直流接地选线装置

由于变电站直流系统的接线很复杂,运行中的直流系统接地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有比较成功的直流接地选线装置投入运行,基本上实现了不拉路选线的愿望,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四、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与管理的特点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管理与常规变电站管理相比有许多特点,分析如下:

1、网络管理系统

变电站的网络管理系统简图见图1。变电站利用管理单元完成数据的传送,完成变电站内有关单元的管理、检测,完成有关操作、查询,当变电站内的有关单元出现异常后自动报警,当被保护的设备出现故障后完成故障前后的录波打印。管理单元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运行过程中的巡回检查,只是比人工检查更及时、迅速、准确,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情况尚不能代替人工检查,至于有关单元的异常处理仍然需要人来完成。

2、实现了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联网

常用的变电站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联网方式见图2。变电站实现了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联网以后,为变电站实现遥测、遥调、遥信、遥控提供了条件,为无人值守提供了条件。调度部 门可以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各变电站进行监视或操作。

3、设备异常及事故的特点

与一般的变电站相比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由于自动化系统、远动系统的设备庞大、机构复杂,设备的异常及事故所带来的麻烦明显增多,据某些供电局统计约占 30%以上,因此在同样的情况下,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问题要比一般的变电站多。无人值班变电站的事故处理显然要比有人值班的变电站更加繁琐。

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优点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有许多优越性,它的出现加强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许多方面的工作。例如MPS—4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如下优点:

(1)简化了二次设备的硬件配置。由于二次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通信总线使各部分共享,如此其采样部分、数据处理部分对于每一个参量来说,只需要采集一次就可以满足不同功能的数据要求。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可以省去专用的故障录波器、专用的控制信号屏以及专用的中央信号屏。

(2)简化了二次设备的连线。将变电站的线路、变压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的所有的二次功能集中到一个或几个机箱内部,不同的二次设备之间的联系可用总线来实现,从而省去了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

(3)方便了一次事故处理。设备的自检功能使设备本身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报警;设备的故障录波功能使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记录故障时的参数及事件,以便分析处理。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尚存在的问题

篇6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系统 调度自动化系统 数据交换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076-01

在电力系统中,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输电网络进行监控与管理,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配电网络进行监控与管理,解决两者之间管理交界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两者间的数据交换进行研究探索。

1、设备的数据接入

无论针对配电还是调度自动化系统而言,变电站设备信息的有效获取意义都十分重大,通常其获取方式有三种:

(1)配电系统利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串口与其子站进行连接,再经由子站直接将变电站设备信息传送给配电系统,配置设备分析转换之后为己所用。

(2)配电系统发挥调度系统的前置服务器的作用而获取到新的数据信息,配置设备分析转换之后为己所用。

(3)调度系统接收到数据信息并进行处理操作之后,利用两者间的接口再将数据直接传出给配电系统使用。

配电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主要包括两项:其一是变电站与中心配馈线开关遥控;其二是变电站内部的变压器、母线、出遥信以及遥测数据。

2、信息的接入

由于上文所讲1、2两种信息获取方式都为硬件接口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方式3进行分析。

2.1 接口的注意事项

接口过程要保证两个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再经由路由器等相关设备实现有效连接;实时数据信息接入两个系统后,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为将来系统维护提供依据;高度和配电系统使用相同的数据表,这样既可以使数据统一,又有利于将来系统维护的方便;使用应用层通信协议,保证系统的安全效能;配电系统需要进行故障处理操作,因此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要做好控制,理想办法是将其控制权赋予配电系统;调度系统向配电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仍要保证监控工作正常运行,并且还要实现配电系统的实时性需求;自动保留两系统间的需求记录,方便今后的查询分析操作。

2.2 接口的实现

从硬件连接方面来看,配电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间的连接主要使用路由器实现,可以通过路由设定配电和调度两个系统的互访方式;为保证系统安全,系统网络层/传输层通常使用TCP/IP网络协议,应用层则使用DL476-1992实时数据传输规约,0型规程。下面做以简单说明。

2.3 数据传输模式

配电和调度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根据双方共同确定的数据索引来实现;遥测以及遥信数据可以使用全数据或者变化数据进行周期性的传输,该周期具有可调性;数据信息接收后,彼此要立即进行确认报文;变化遥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但遥信需要即刻传输;系统连接建立之后,要将彼此的全数据及时发送给对端。

2.4 数据报文说明

对数据报文头和确认报文头进行设置,使其控制域分别为A_DATA和A_DATA_ACK;设置“优先级”,以使每条链路具有惟一性;设置数据报文长度,最大为512字节;多数据包的报文进行分包传送,并标注好起始序号,每次起始序号都为0;全遥测和全遥信数据报文的起始序号要分别进行计算;控制报文中5、6字节代表剩余报文长度;全数据报文报文头包括12个字节,变化数据报文报文头包括10个字节,其中5、6,9、10字节都代表剩余报文长度,11、12字节都代表起始序号。

2.5 数据通信交互说明

从TCP层连接来看,通信进程首先由Client发起,Server处于监听状态;连接建立后进入应用层连接;从握手协议来看,通信进程首先由Client发出A_ASSOCIATE建立链路的握手报文请求,Serve使用A_ASSOCIATE_ACK做出应答。握手成功后进入应用层连接;应用层建立连接后数据传输开始,双方彼此发送各种数据报文,并在接收后及时进行确认报文;Server和Client双方要对彼此通信进程终止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等待再次连接的建立或者进行自动切换操作;Server和Client断开连接时,需要彼此发送连接控制报文;Server和Client如无法收到对方报文,需要断开连接并等待再次连接。

2.6 数据通信端口说明

cc2000系统计算机的通信子系统,Server仅用一个端口监听Client连接,可统一监听端口号。Client能够实现与远方Server的连接。具体的实现途径是:配电和调度系统之间使用TCP/IP协议,配电系统作为Client,通过网络实时监控机制与调度系统的Server建立连接,实现数据交换。其具体的数据交换是指10kV线路的定周期遥信/遥测数据以及实时变化的遥信/遥测数据。用户可以对数据交换内容进行设置,此外还能自由选择配后台数据以及网子站数据的优先级别。

2.7 数据交换的操作控制

本文主要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控制指令的发出过程加以分析说明:配电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有必要发送操作指令时,会进行如下过程操作:对判断指令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认为指令合理时会将指令传送给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检查,认为不合理时会进行返回;调度自动化系统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发送来的指令进行检查,认为合理时执行该指令,认为不合理时会进行返回;以此类推,配电自动化系统执行指令的过程也是如此。配电和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交换,两系统指令审查的申请和执行都必须按照TCP/IP规定步骤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建明,李带文,王兴念等.电力自动化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9).

[2]方伟忠.基于SOA架构的通用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8(8).

篇7

Abstract: Analyzed currently an oil-field transformer substation comprehensive automation to apply the problem of present condition and existence, elaborate the oil-field develops a transformer substation to synthesize the necessity of automation, and inquire into aftertime's oil-field transformer subst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关键词: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Keyword: The substation synthesizes automation applic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develop trend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均出现过各类不同的故障,但相对于常规变电所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现场应用存在问题,讨论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

1.1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在用的综自变系统不完整,无“四遥”功能。通讯管理机与电调之间没有进行联接,电调中心无法对各变电站实施在线监测及控制。

1.2型号较多

造成设备质量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给管理上带来难度。各厂家设备不能兼容,即使是同一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也可能无法兼容,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1.3运行维护对厂家依赖性强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1.4早期产品应用技术不够成熟

(1)通讯中断故障频发,给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困难。某变电所都曾频繁出现通信中断,信号传输延时过长、实时数据不能刷新等问题,变电所后台机系统经常无故死机,只能人为将其重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点:一、安装于开关柜上的RTU因受开关操作振动影响,使保险松动,造成设备通讯中断故障。二、软件的不成熟性,软件编程的缺陷。某变电所后经厂家检查发现就是软件设计存在BUG,修改后恢复正常。

(2)系统硬件配置不合理。系统的硬件配置包括信息采集与控制、监控主机、通信管理系统几部分。其中监控主机及通信机的硬件配置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监控主机的硬件配置过低,可能造成CPU过载,引起系统死机。通信管理机主要承担着向下层轮询采集信息,向上层提供数据,进行通信规约转换、解释,并承担着将上层命令转发给下层执行的工作。它要求计算机的速度高,要保证CPU的处理速度远远大于数据交换的速度,以保证通道畅通无阻,否则,容易引起通道阻塞,造成系统死机。

(3)6kV单相接地信号正确率低。在配电网事故中,单相接地故障率很高,据有关资料统计约占80%,可见6kV单相接地故障发信正确率同变电所的安全运行关系极大。自动化变电所小电流接地信号检测装置是根据单相接地故障特点进行设计和判别的,主要有反应工频电容电流大小和方向、零序电流有功分量、5次谐波分量以及故障电流暂态分量首半波等五种。目前生产厂家采用较多的是接地时5次谐波分量,从变电所的运行情况看,综合自动化系统厂家,今后针对提高6kV单相接地故障发信正确率的问题,还应下决心从技术上予以突破。

1.5潜在被迫升级问题

一般厂家一套产品市场年限大概在5-8年左右。老型号一旦被升级产品取代几乎停产,如在用模块出现故障则无法更换,被迫使用升级产品。但升级产品接口与现有产品接口无法衔接,只能被迫全面升级。

1.6变电所运行模式没有完全优化

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所运行模式基本是常规变电所值班方式。由于多数变电站没有安装“四遥”设备,使得综自变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即达到“无人值守”运行,就现在的运行模式来看有些人认为常规继电保护完全可以胜任,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属于“大材小用”,浪费投资。

1.7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

1.8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2常规的继电保护无法替代综自变系统

(1)安全、可靠性不高。常规变电站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设备,尤其是二次设备中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等等,采用电磁式或者是晶体管式,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本身又没有故障自检功能,只能靠不定期的维护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或者必须等到保护装置发生拒动或误动之后才能发现问题。

(2)占地面积大。常规变电站二次设备多采用电磁式或者是晶体管式,体积大,各种控制保护屏、信号屏等占地面积大。

(3)维护工作量大。常规变电站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设备,采用电磁式或者是晶体管式,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因而其整定值必须要定期进行校验,工作量相当大;也无法实现远方修改继电保护或者自动装置的定值。

(4)电压质量的可控性不高。电能的质量主要决定于电压、频率以及谐波抑制水平,频率的调节主要由发电厂来控制和保证,而电压的调节不仅仅依靠发电厂,各变电站也应通过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配合电厂和各企业来实现共同调节。但传统的变电站并不具备有很好的调节手段,不能满足电力市场对电能的质量要求。

(5)变电站的实时控制性能较差。现代的电力系统要求是一个实时的系统,具有高度的电网调度和统筹要求,这就要求变电站自身要具有完善的远动装置,但是常规变电站由于设备落后、远动设施不够完善、参数采集不齐全不能很好的和电网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因而无法实现实时控制、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应用问题的解决途径

随着综自技术的发展,各大设备厂家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改进。目前综合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更加成熟,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较大提高。早期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新产品中得到改进。同时,随着应用的普及,培训力度的加大设备自主维护变为可能。而且,随着与厂家签署协议的完善和接口标准的统一,综合自动化目前存在的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

4油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许多大的设备厂商已经着手解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主要发展方向集中在数字化变电站及标准的统一上。

4.1数字化变电站

在变电站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即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数字化变电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目前它是由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分层构建,能够实现智能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这类变电站一次设备价格昂贵,且关键设备寿命仅3-5年,适用于110kV及以上变电站。对于油田35kV变电站由于其昂贵的成本则不适用。

4.2统一技术标准

当前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是:如何合理地设计各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结构与接口,以最大程度上实现相互之间信息共享,避免出现"自动化孤岛"现象.发展方向是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开放系统与组件技术,建设类似于计算机硬件总线的供电企业信息软总线(MB - Message Bus),使各自动化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组件)之间能够像计算机硬件模块(显示器,鼠标,内存条等)一样,很方便地互插互联。近年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57委员会提出了IEC61970,IEC61850,IEC61968三个系列的标准.贯彻实施这三个标准,是解决"自动化孤岛"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由多家企业联合研究开发符合三个标准的新型产品,预计5年内完成。

5结论

(1)今后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从集中控制、功能分散向分层分布网络型、智能化发展;从专用设备向网络平台发展;从传统控制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从室内型向室外型方向发展;从单纯的屏幕监视向多媒体监控方向发展,因此变电所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势在必行。

(2)油田变电所应坚持简单、实用、可靠的原则,因此应选用口碑好、市场占有率高、售后服务及时的设备。

(3)综合自动化较常规继电保护维护需要的技术水平更高,应强化电所值班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4)有必要制定适合油田企业的统一应用标准及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优化升级;设备;接口;结构

1、前言

综合自动化的10KV变电站是将各类通信设备、监控仪器、保护装置通过计算机进行功能连接,实现10KV变电站自动运行的基础性体系,是当前提高10KV变电站安全、管理和效率的重要前提,优化10KV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基层工作的一个核心。在实际的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优化与综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设备落后,接口不适应,结构不合理,信号故障,时钟不同步等实际问题。为了突出综合自动化10KV变电站的优势,应该从表现出的问题入手,探寻优化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具体方法,在提高10KV变电站自动化和综合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出新时期10KV变电站建设和发展的新途径。

2、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问题

2.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问题的成因

当前10KV变电站设备表现出抗干扰能力不足问题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10KV变电站设备质量存在隐患,导致设备在运行中出现干扰信号,影响其他设备和整个10KV变电站的稳定运行。二是,在设备装配前没有对抗干扰进行测试,特别是对于重要的通信、开关和风扇没有相应的抗干扰能力检验,导致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拒动或误动,进而影响10KV变电站的稳定。

2.2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问题的预防

应该建立10KV变电站设备质量检验和装配检验的严格技术规范,一方面要对10KV变电站设备进行进场前的质量性能检测,淘汰那些产生干扰源的不合格电气设备。另一方面,在装配环节要展开抗干扰试验,确保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此外,要根据自动化10KV变电站的系统特点对设备进行过电压、超高温、过低温、强腐蚀的试验,以确保10KV变电站设备能够在各类复杂环境稳定地运行。

3、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接口问题

3.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接口问题的成因

在自动化110KV变电站的升级与优化的过程中存在新老系统、不同型号、不同装置之间的接口问题,特别是11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需要在传统设备和技术结构的基础上,导致设备间接口问题突出,如果不能做好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相互对接,则会导致110KV变电站自动化效率的降低,出现设备的不良云状,不但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大量的人力进行调试,而且也会降低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安全与速度,还会给110KV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3.2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接口问题的预防

进行110KV变电站设备综合自动化的进程中要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眼观,要立足于110KV变电站的基础结构和技术,通过对采购设备型号、系统的严格检验来实现设备接口的有效对接,在确保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高校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传输、远程控制、安全运行等功能。

4、11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网络拓扑结构问题

4.1110KV变电站网络拓扑结构问题的成因

当前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般采用星形和环形两种主要的拓扑结构,传统的110KV变电站设备结构采用环形方式,这种结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但是存在着故障诊断困难、拓展性差、稳定性不高和传输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难于形成110KV变电站自动化新功能的有效开发。

4.2110KV变电站网络拓扑结构问题的预防

应该在110KV变电站设备和体系的建设中推行星形拓扑结构,发挥星形结构高效率、高安全的优势,以实现110KV变电站自动化的运行目标。同时,星形结构有利于适应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实现对后续110KV变电站系统优化和升级改造需要的满足。

5、110KV变电站系统设备接地故障信号问题

5.1110KV变电站接地故障信号问题的成因

110KV变电站接地信号故障问题较为简单,一般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10KV单相接地故障发信设备本身出现问题,使得故障信号没有准确传达到处理软件中,导致110KV变电站接地系统发生事故。二是当故障信号传到处理软件并发送相应指令时,双位置继电器KKL和TWJ常开位置没有进行进行连接,导致信号不能及时进行传输。

5.2110KV变电站接地故障信号问题的预防

出现110KV变电站接地故障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变电站综合系统优化升级时加强对10KV单相接地发信设备的质量检测。二是,做好对接地信号系统的检验,避免110KV变电站的接地系统以不畅和虚接而引起的信号故障。

6、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当前电力系统的核心工作,这是提高变电站运行质量,提升电力监控水平,系统性保护变电站运行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电力系统安全性,降低电力人员劳动负担的重要途径。10KV变电站是紧密结合城乡生活生产的重要变电设施,在综合自动化的改造过程中会因系统的设备、结构等方面问题而出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进程受阻和运行不良,应该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方向入手,以设备质量提高和改造技术运用为途径创设出10KV变电站进行自动化升级与优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康登科,王福忠,张洪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2]杨晓静,奚后玮,吴在军.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趋势[J].江苏电机工程,2006(03)

[3]刘德强,王小波,李晓兵,林浩.基于SOA的通信前置机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07)

篇9

本文首先指出了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由此入手,采用"功能等同"的方法,对"书面"、"签名"、"原件"等问题分别予以解决,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传统法律和新增法律两方面对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的认可与确定。

关键词:电子合同 电子数据 法律效力

一、导言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形式。这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成本低、易于参与、对需求反映迅速等),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及不同行业所接受和使用。据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电子商务和发展报告》显示,2002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15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73.1%;瑞士信贷银行发表的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贸易总额预计达到1.24万亿美元。据统计,中国目前有4000多个电子商务网站和70多家认证机构,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估计,200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600亿美元。但是这种新兴贸易方式对传统法律(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关于合同的成立条件、合同有效性规范、支付方法、提单的转让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要求,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原有的法律法规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阻碍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为电子商务建立起一套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为电子商务的动作提供法律依据,以促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是这样一部法律。

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参加交易的双方是以交换电子数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签订或交换书面文件的方式来达成或进行商业交易的,也即是,在这过程中,以电子数据代替了传统的书面文件。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电子合同。

电子合同,是指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所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所谓电子邮件(Email),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 从终端机输入信件、便条、文件、图片或声音等通过邮件服务器传送到另一端终端机上的信息。而电子数据交换(EDI)则是通过计算机联网,按照商定的标准采用电子手段传送和处理具有一定结构的商业数据。电子合同虽也是对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作出约定的文件,但因其载体和操作过程不同于传统书面合同,故具有以下特点:

1、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在网络上运作,可以互不见面。合同内容等信息记录在计算机或磁盘等中介载体中,其修改、流转、储存等过程均在计算机内进行。 2、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即电子签名)所代替。

3、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4、电子合同所依赖的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保存,是无形物,改动、伪造不易留痕迹。  

电子合同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无法像传统的纸本合同文件那样直接由人眼阅读,除非将其打印在纸面上或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由此可知,电子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其新型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载体,即电子数据的采用。因为电子合同的载体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这使现行法律规范的某些规定对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如果不解决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也就无法确定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这势必对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只有保障了电子数据的有效使用,各种电子商务活动才能广泛展开。所以,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问题中起码的、最基本性的问题。

二、电子数据的法律概念

电子数据原本是一个计算机通讯方面的专业术语,简单地说就是电子数码形式的信息流的总称。但作为法律上的一个概念,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的表述各有不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电子商业示范法》中使用了Data Massege ,即数据电文。规定:

"数据电文"系指经由以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和传真;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指电子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商定标准来规定信息结构的信息电子运输。

香港《电子商务条例》使用了Electronic Record(电子记录),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码形式的记录,而该记录--(a)能在信息系统内传送或由一个信息系统传送至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且(b)能储存在信息系统或其他媒介内。

我国《合同法》采用"数据电文",译自Data Massege ,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我国《电子签名法》采用"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一种由电子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处理业务文件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化贸易工具,又称为电子合同。

《电子商务法初论》:Data Massege ,数据电讯,是独立于口头、书面等传统意思表达方式之外的一种电子通讯信息及其记录。

从上面的各种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层次问题,即: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传真这些与电子数据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它们均属于电子数据。这从《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的规定以及 我国《合同法

》第11条关于"数据电文"的解释中可清楚感知,而我国《电子签名法》中的“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电报、电传、传真与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是不同的。 因为我们说,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电子数据取代了一系列的纸面交易文件,实现了交易的"无纸化"。而电报、电传及传真虽然也都是使用电子方式传送信息的,但它们通常总是产生一份书面的东西,即它们的最终传递结果,都是被设计成纸张的书面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是纸面文件的传递方式不同。也正因此,电报、电传、传真这些早就应用于商业交易中的通讯技术,并未对传统的法律规则构成大的冲击。

本文所论述的电子数据,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而产生的电子数码信息流,这应是排除了电报、电传、传真的。据此,对本文论述的电子数据这一概念,从法律意义上可表述为:在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的电子商务中,所产生的不能直接地为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传达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的无纸化的电子信息。

三、电子数据作为合同载体的特征

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与传统书面文件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能否构成传统法上的书面形式,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效力的问题,也即是电子合同的形式要件问题。

合同形式是合同当事人所达成的协议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在传统法中,记载、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的形式,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享有与履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书面形式作为合同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合同形式。在一些法律法规中,甚至将书面形式的有无,当作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之所以将书面记载,作为重要的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书面形式具有长久保存的优点,而且,如果加上手书签名的认证,以及原件等要求的配合,便符合了理想的法庭证据要求,可以证明各方当事人确有订立合同的意向以及此种意向的性质,及帮助各方意识到订立合同的后果等,从而可据以确定纷争之民商事事实。

而在电子商务中,文字表达的具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非人们所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与传统的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数据具有如下特征:

1、它实质上是一组电子信息,其依赖于的存在介质是电脑硬盘或软盘的磁性介质,而不是传统的纸张;

2、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有形的纸张文字,而必须通过调取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的文字来表现。

四、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认可

1、《电子商业示范法》与"功能等同"方法

对电子数据的书面形式问题如何解决呢?《电子商业示范法》提出了一个方案。

《电子商业示范法》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该法是针对"以非书面电文形式来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信息可能会因使用这种电文所遇到的法律障碍或这种电文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的情况,向各国立法者提供一套国际公认的规则,以说明怎样去消除此类法律障碍。因此该法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电子数据效力的法律制度。

《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了一种"功能等同(functional-equivalent)"的方法,这种方法立足于分析传统的书面要求的目的和作用,以确定如何通过电子商业技术来达到这些目的或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挑出书面形式要求中的基本作用,以其作为标准,一旦数据电文达到这些标准,即可同起着相同作用的相应书面文件一样,享受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据此,《电子商业示范法》在第6条中规定:"如法律要求信息须采用书面形式,则假若一项数据电文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即满足了该项要求。"该条对电子商务环境中"书面"的基本标准,以"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为界,这一法律上对电子数据的书面效力的要求,是一种等价功能上的要求。

2、"书面"、"签名"、"原件"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功能等同"方法以解决电子数据的书面形式问题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最佳的方法。就电子数据本身来看,不能将其视为等同于书面文件,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在前面已论述过。但作为商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合同的载体,电子数据与传统书面文件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两者都是传达了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对于传统的书面文件在作为合同形式时所起的作用,如:提供文件供大家可以阅读;可复制以便每一当事方均掌握一份同数据副本;文件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不变;可通过签字核证数据等,电子数据在作为电子合同载体时,在必要的技术保障下,同样能够起到这些作用,并且其可靠程度和速度比传统的书面文件还可能更高。因此,电子数据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交易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在我国《合同法》中第11条这样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我国有些人认为"该条已明确将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通信方式纳入书面形式的范畴,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现行立法中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些人认为"这实际上已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而笔者认为这只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对《合同法》的一种折中。 相对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这个规定实际上从正面对电子签名、数据电文以立法的形式对其法律效力进行了肯定。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知电子数据本身与书面文件是不能等同的,两者只是在作为合同载体时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赋予电子数据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时所采用的是"功能等同"法。而我国的《合同法》却在实际上采用了"形式等同"法,把本属无形非纸质的电子合同归入到有形的纸质的书面合同形式中。形式等同后,"签名"、"原件"等这些"书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恰是《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中提到的情况:"尽管有的国家就电子商业的某些方面颁布了具体规定,但仍然没有全面涉及电子商业的立法。这种情况可能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并非以传统的书面文件形式提供的信息的法律性质和有效性。"

在法律意义上,对于书面文件的要求是有多种层次的,"书面形式"只是其 中的最低层次,另外还有与书面紧密联系的手书签名,以及原件的保存与提交等内容。单纯的书面形式,并不能起到证明法律事实的作用。只有将当事人的签名,以及书面原件等规范合并在一起,才能较完整地达到法律规范的要求。一般的书面形式,即不附加签名或原件要求的,充其量只能起到对文件内容长期保存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功能等同"法赋予电子数据的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不应混同于更为严格的一些要求,如"经签署的文书"、"经签署的原件"等,但是对于电子签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在合同交易中,人们对合同载体的书面形式要求,常常是与其他条件相结合的,比如同时要求签名和原件形式。因而我们解决电子数据的"书面"问题时还必须解决与之紧密联系的"签名"与"原件"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地确定电子数据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完整法律效力。在传统的书面合同中,合同当事人的签名或盖章可以证明其身份,并

确认其本人在缔约时与合同的内容相关联。所以,签章是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它对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具有证据力。而签章的概念是与纸张的使用密切相连的,在以电子数据作为合同载体的情况下,由当事人在合同上亲笔签名或加盖印章是不可能的。为此,技术专家们设计了一种称为"电子签名(Electronic Signature)"的技术以实现电子合同当事人签字的功能。电子签名的使用者持有以电子数据密码表示的密钥,他可以在电子商务中,利用密钥对发送的电子数据进行加密,形成数码形式的字母、数目字或其他符号的值,附着在被加密的电子文件中。它代表了该电子文件的特征。如果有第三人对电子文件进行篡改,但他并不知道发送方的私人密钥,那么在文件发生改变时,电子签名的值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不同的文件得到的是不同的电子签名数码值。 因此,电子签名能够客观地辨别签署者的身份,并证明该签署者与其所签署的信息内容相关联,而且还能够辨别经签署的信息内容是否曾被篡改。电子签名的这些作用与传统的亲笔签名的主要作用相等同,所以电子签名也可享受与亲笔签名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经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等同于经签署的文书。

解决了电子数据"书面"、"签名"的问题,采用同样的"功能等同"法,"原件"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

"原件"的作用主要在凭证方面,它能够证明文件所记录的内容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而电子数据作为人们不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在电脑显示屏显示或经打印机打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感知,但此时人们所看到的,应是"原件"的"副本",而不是"原件"。但采用电子签名的技术后,电子数据同样能够确保其所记录的原始数据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这与"原件"在法律上所起的主要作用相一致,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经签署的电子数据,符合"原件"的功能要求,其在法律上的效力,可等同于"原件"。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这一点在立法的角度解决了原件与与签名的关系,而不再是“功能等同”,这样来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原有法律体系的“功能等同”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明确指出”,均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做出了综合、明确的确认。

3、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确认

综上,我们可以对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作一个综合的、明确的确认。

(1)电子数据作为电子商务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2)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在具备必要的技术保障下,符合传统法律中书面签名与书面原件的要求,起到与"经签署的文书"和"经签署的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3)在任何法律诉讼中,电子数据具有与其他传统证据形式相同的可接受性,不因为其是电子数据的形式而不被接受或影响其证据力。

(4)以电子数据为载体的电子合同,不因其采用该载体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只要其符合法律的其他一些规定,如不欺诈等,就享有与传统书面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

随着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手段在商业交易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多。对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确认,对于规范电子商务,保持其高效性,维护其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活动中;法律问题

一、综述

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消费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电子商务越来越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普及的双重因素推动下,电子商务广泛的影响着企业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已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电子商务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国情所致,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在有限时间内的极度膨胀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问题,传统商务纠纷不仅在电子商务中重现,而且由于电子商务自身特性还产生了许多人们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在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协调买卖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法律必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活动迥异于传统商业活动的经营模式,传统意义上的民商法已经难以有效的全面规范并制约电子商务活动,对当事人之间不恰当的权利义务分配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电子商务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专门针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新特点,在传统民商法基础上形成了对权益冲突的部分有效调整。

二、电子商务法简述

电子商务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投资运作,企业经营,小到居民日常储蓄和个人邮寄,以数据电文作为信息传输形式的情况无处不在,在互联网上通过这些数据电文产生了大量实体交易法律关系,电子商务法对其有重要的规制作用,而其本身也在处理纷繁复杂的权益冲突中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电子商务法是从属于整个法律体系的部门法,它并不涉及所有商事领域,重新建立一套商业运行规则,而是把重点定位于因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的改变而产生的特殊商事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其相关法律问题;2,在线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问题;3,数据电文引起的法律问题;4,网上电子支付问题;5,电子商务市场规制问题;6,网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7,在线交易法律适用及管辖冲突问题。综上可见,电子商务法调整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三、电子签名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电子签名做一个简要了解。电子签名的本质是由富豪和代码组成的电子密码,其目的是要确认签名人的身份,并对相关数据电文的具体内容信息进行认可。狭义的电子签名指的是数字签名,它是保障交易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人签名不能被否认,可以确定文件已经签署;2.签名不易被仿冒;3.对签名发送者的信息予以确认,防止私自篡改,保证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有关电子签名的立法在我国是非常晚的,但却十分重要。电子签名立法的意义在于:确认相关电文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特别的,认可其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样就为电子商务活动中权利义务的分配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也使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现实性。

四、电子合同法

网上商品与服务交易使得电子合同越发重要,但是传统民商法注重调节的是书面合同,电子合同便成为发了调节的一片空白。电子合同法专门针对电子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等事项对有关内容做了全面的规范,其承认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的法律效力相一致,其履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线付款在线交货;2.在线付款离线交货;3.离线付款离线交货,通常选择第一种旅行方式比较好,因为其履行环节简单,风险小,不易产生争议。

法理中讲“有权利就有救济”,一旦电子商务合同违约如何对其进行救济呢?通常说来可以参考民商法原理进行。(1)实际履行。即由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规定条款。一般而言,信息产品销售、许可和服务是浑然一体的,这就使得信息产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比其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更为复杂,实际履行有利于减少合同当事人尤其是被许可方的经济损失。(2)继续使用,许可方如果违反合同,未撤销合同的被许可方可以继续使用合同项下的信息和信息权。如果被许可方选择这样做则应该继续受合同条款的约束。(3)停止使用。被许可方如果违约,许可方可以在撤销许可或解除合同时要求对方停止使用并交回有关信息。(4)中止访问。信息许可访问合同中,当被许可方有严重违约行为时,许可方可以中止其获取信息。中止访问不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而是许可方对被许可方的一种抗辩,是履行中的抗辩。

五、域名保护

IP地址是数字型域名标识,用以表示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但是其记忆十分繁琐。域名则是字符型标识,用人性化的名字表示主机地址,域名自身所持有的标识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特征使得域名的价值问题变得十分重要,这在事实上就涉及到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下面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对该问题略作分析。

我国的域名注册采取注册在先原则,就是说谁先注册则域名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就归谁所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位各种抢注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域名抢注是一种典型的免费搭车行为,利用被抢注域名的巨大商誉为自身赚取超额利润,这是严重违反公平竞争这一基本市场经济原则的。由此可见,我国的相关法律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调节手段不甚合理,在公平、诚信、无欺条件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仍需要立法的进一步支持。

这里简要阐述一下美国的域名争议处理。众所周知,互联网和域名最早均诞生于美国,所以域名纠纷最早也发生在美国。总体来说,美国法院处理基于商标权的域名争议时,采用“商标淡化”处理理论,也就是说只要域名对既有驰名商标造成淡化,那么域名持有者的域名权就要被转让给驰名商标所有人。美国采取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域霸占行为大量出现,但是在现实中又没有专门针对这种现象的调节性法律规范。美国的这种法务实践处理方法值得我国借鉴研究。

六、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它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法律的规范与维护。

参考文献:

[1] 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