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方案

篇1

1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减轻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重任,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要;能够使各院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开展辅导工作,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尽早解决,避免事态严重化;能够更好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但是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够到位,高校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1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投入太少

目前很多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仍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致使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展。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虽然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非常简陋,布置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缺乏基本的专业设备,如沙盘、宣泄器材、放松仪器等,并且这些场所常常缺乏保密性和隐秘性,很难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以温馨感和安全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除了场地不足之外,经费投入也太少。大部分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投入却非常少,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持,即使有专项经费,也远远低于相关标准,从而制约了它的建设和发展。

2.2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应该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有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其他人员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故需要对提供心理辅导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而在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他们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且基本上都不是专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缺乏专业知识、心理辅导的实践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3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基本规章制度已建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院系的现状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辅导站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心理辅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规范。

3加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建议

3.1明确工作内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工作内容:要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日常咨询工作,并对其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或及时向其辅导员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反映;要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协助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做好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2加大硬件设施和经费的投入

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专用的场所用于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并按照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满足个人谈话和咨询的需要。在院系学生工作经费中,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专项建设经费,专门用于辅导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学院要逐步加大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全面发展。

3.3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成员维持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日常运行,其他成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站长,要认识到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并鼓励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的建设。心理辅导员要积极和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把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向他们进行反馈,与他们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去尝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一些高校在院系设立了心理拓展协会,可以将其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充实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力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创新工作方法,将一切可以利用资源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规范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3.4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推进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

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90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在学院的指导下各个班级设置的专职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班委。自从2004年天津大学提出并建立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机制以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各个高校逐渐实施。这是朋辈辅导在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本土化形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性,是学生主动求助和朋辈互助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高校心理委员制度自实施以来,确实给高校大学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师资能量的不足和有限性,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更深入,更有实效性;心理委员是一线的学生干部,信息捕捉收集时效性较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支核心力量。但同时,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

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1.1心理委员职责不明确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任何针对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这些制度中对于心理委员的职责规定宽泛的内容比较多,能够量化考核的比较少,这样就给心理委员造成很多困惑,很难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好相应的尺寸,就出现各种角色定位不清的局面,如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的区分是什么?由于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是否会主动求助?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进行朋辈辅导时,其他同学是否能够接纳,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当同班同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上报时,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是否有偏见和异议?由于职责规范的含糊不明确,导致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角色混乱,难以打开局面,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1.2心理委员培训力度不够

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尽管部分学校对心理委员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因为心理委员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一切都在探索摸索阶段,而且没有完整的培训方案和专业的培训材料,所以高校一般都是自行进行一些培训,很难满足心理委员工作的需求。另外,心理委员作为班委的一个成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一些心理委员在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之后,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有所调整,这样在班委代际传递上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心理委员若缺乏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在进行朋辈辅导时,很可能会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卷入感,使得自己很难做好价值中立,很难保护好自己不受影响。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需要健全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制度不完善的话,选的心理委员很可能会给班级同学和他个人造成更多的困扰,班级心理委员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朋辈辅导,是否具有一定的伦理和道德原则,针对隐私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考核,学校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仅是主观观察判断,这样使得工作很难规范有序的开展。

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对策

2.1合理定位,职责明确

为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需要对心理委员合理定位,明确职责,这样开展工作会更加顺畅,更加有效。一般而言,心理委员主要职责范围是:一是在班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组织丰富多样的朋辈辅导活动,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二是定期不定期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若遇紧急情况,心理委员难以处理,可以求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三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协助学院做好相关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定期筛查班级发出异常信号的学生和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初步干预,并及时报告;四是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相关交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助人技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主要包括关注、倾听、汇报,关注本班同学的情绪、言行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各种危机事件的迹象,运用共情进行倾听,给予相应同学一定的支持、安抚和理解。汇报是将各种征兆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及时给相关老师上报,以便于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问题。

关于心理委员定位,必须明确其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其定位。心理委员首先是一个志愿者,要有热情主动,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够志愿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能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陪伴者,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真诚、尊重陪伴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能量、支持、理解和安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理性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开放的成长者,通过不断学习,学会觉察自我和关系,认识自我进而接纳认同自我,学会处理情绪、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处技巧,促进助人自助。心理委员是一个榜样,经过层层选的心理委员,具有完整的性格,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积极乐观、良好的自我觉察力和领悟力,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日常交往,更多的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示范引领作用的榜样。心理委员是一个宣传者,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心理素养,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

2.2全面培训,侧重实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全面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素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对心理委员的专业性培训主要有自我成长,提升心理素养;明确心理委员定位和职责,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学会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会觉察和识别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以及其他的危机信号,并及时控制事态,及时上报;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技巧和团体辅导活动的技巧,日常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必要的心理朋辈辅导。

心理委员主要职责是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并及时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开展日常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时注重实用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发展性引导学生,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心理健康理念,大学生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识别诊断,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常用疗法技术,心理危机事件识别及干预,团体活动的组织设计,心理委员个人成长等主题。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侧重实践的工作,心理委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应注重提升心理辅导技能技巧。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如心理朋辈辅导常用技术讲解,观看现场观摩演示,小组练习,团体活动,讨论分享等,侧重学生的实战训练。这样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培训也才能更加深入,培训才能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3规范考核,侧重激励

学校应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信息,了解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和对策,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座谈会,召开心理委员大会,组织心理委员接待日等。

在日常管理中,为激励和调动起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学校应该制定比较严格的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奖励制度。首先,减少流动性,确保心理委员的稳定性,为保障心理委员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心理委员不流失,这样能够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进行和降低节约成本,选的心理委员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其次,建立规范的汇报和报告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行时报,周报和月报的制度,及时上报学生整体情况和个别特殊学生情况。然后是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各班心理委员有工作日志,对于日常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和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和相关照片,定期不定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工作记录和日常表现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在每年的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加以表彰,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加以批评教育。最后,规范组织,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站,在各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各班是心理委员,层层管理,职责明确,上传下达。

2.4网络管理,上下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管理的基层,他们跟学生一线接触,跟同班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能否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能够起到联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实行双重管理,在行政管理层面,按普通学生干部要求进行管理,在专业上受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并深入了解和关注本班同学重点问题学生,对学生进行朋辈辅导,对危机现场及时汇报和控制事态。

2.5资源共享,互相支持

学校组建心理委员交流分享的平台,并为心理委员的培训成长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资源库既有丰富的案例和操作指南,也有文字材料和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各班心理委员及时交流,广泛学习,便于班级心理委员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朋辈辅导,电影欣赏、心理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这样心理委员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2]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马建青.探索与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4]秦S,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5).

篇3

关键词: 大学校园心理危机 预防 预警 干预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但是心智和情商没有达到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挫折或打击的成熟程度。目前高校中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已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对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后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1]因此,创设一个应对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长效机制已经是一个具理论创新和现实突破意义的课题。

1.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2]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0%,而且还有上升趋势,[3]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三类:(1)发展性心理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2)境遇性心理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人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时的心理危机;(3)存在性心理危机,指由大学生本人的重要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而引发的心理危机。

从危机发展变化来看,当大学生无法承受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而产生心理危机时,一般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没能走出危机,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危机虽然度过,却留下心灵阴影,极大地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困境的新方法。第三种结果应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的。既要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还要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危机,促使危机发生建设性的变化[4]。

2.建立和完善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意义

心理危机“三预”机制,即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这是一个为了及时、有效、科学地预防和中止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而建立的大学生身心安全保障机制。

2.1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防线。

2.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确保心理危机被及时觉察。

2.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校园危机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和应对策略。

2.4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化解危机创伤,营造和谐校园。

3.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运行模式探讨

3.1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3.1.1预防目标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2预防对象

全体学生。

3.1.3预防措施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面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征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进行帮助和干预等。

3.2优化心理档案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

3.2.1预警目标

通过对心理档案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主动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由心理危机诱发的突发事件,降低危机造成的损伤。

3.2.2预警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视为高危个体:(1)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人际关系失调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个人感情受挫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5)患有严重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等,医疗费用昂贵但又难以治愈的学生;(6)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7)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8)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等;(10)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3.2.3预警措施

第一,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学校。校心理咨询机构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每年对全校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配合各院系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院系也要根据本院系实际情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立即干预的学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级预警:院系。各院系要有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重要情况立即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每年组织对不能毕业的学生、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大二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人际关系非常困难学生等进行排查,将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存档并交到校心理咨询机构。

三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其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机制。

每个院系成立二级辅导站,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汇报。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教师若在咨询中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应立即通知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所在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情况严重的应在24小时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学生处领导及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3.3强化应激性危机干预,形成和完备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3.3.1干预目标

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克服危机,重建心理平衡,勇敢面对生活。

3.3.2干预对象

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3.3.3干预措施

第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怀疑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须配合家长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或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需回家休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并做好离校前的监控工作;如评估该生需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该生家长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第二,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视其严重程度相关系部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评估该生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

第三,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校保卫部门应及时保护、勘察、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对于自杀未遂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评估,如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在其病情稳定后由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宣传部门要正确应对新闻媒体,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

第四,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校保卫部门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相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精神状态进行心理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学校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第五,对危机过后知情人员的干预。

危机事件过去之后,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主动对知情人员进行干预工作。使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同学、家长及危机干预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六,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制度。

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相关部门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时,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总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齐心协力、立足预防、科学干预,防止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做出一些有害自身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12-514.

[3]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