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1月12日以来,我市遭受超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长时间、大范围、大强度的暴风雪和冰冻给全市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畏艰险,勇敢抗击冰雪灾害,取得抗冰救灾的重大胜利。当前全市灾害恢复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灾大爱,灾后大干,天灾损失人勤补的思想,迅速动员干部群众救灾补损,确保20**年各项任务的完成。当前要集中力量切实做好恢复农业生产、重建美好家园工作,千方百计减轻灾害对农业的损失,取得抗冰救灾的全面胜利。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农业救灾补损紧急通知如下:
一、突出农业救灾补损重点。此次农业、林业和养殖业受灾面广、涉及的作物种类多,农业救灾补损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突出抓好蔬菜生产。因存园菜损失严重,春夏菜秧苗死烂严重,蔬菜供应紧缺期将延续到5月底。近期要以发展速生蔬菜为主,确保春夏菜供应。要通过恢复基础设施,恢复生产。主要是通过修复压垮的蔬菜大棚,加强对存园蔬菜的培管,提高产量。抢种保护地栽培叶类菜,抢播早夏菜秧苗,抢栽保护地早夏菜。
二是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恢复和发展。重点是抓好恢复生猪生产和疫病防控工作。抓紧修复倒塌的畜禽栏舍,搞好生猪补栏,恢复母猪生产;对受灾严重的种猪场和养殖场要采取措施使其迅速恢复生产;对因灾死亡畜禽要逐户登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栏舍和场地严格消毒;修复渔业孵化设施及网箱。
三是突出抓好柑桔生产恢复。在抓好受冻树防冻和培管的同时,重点对冻死的柑桔进行重植,选择耐寒力较强的优良品种容器苗进行定植。
四是突出抓好油菜培管。目前油菜正值现蕾后期,冻害造成油菜的花蕾和叶片受伤。灾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开好三沟,迅速排出冰水,及时补充有机肥或复合肥,喷施硼肥,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
五是突出抓好林业的补植补造。林业生产要组织良种基地生产自救,对压弯的母树予以扶直加固,对损坏的接穗安排重新嫁接,合理采种。加强种苗信息调度,确保今年造林的种苗供应。对新造林地及时扶苗、踏实、培土,及时补植补造,确保造林质量。对灾害损?档闹窳忠惨笆鼻謇砗团嗷ぁ?
六是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加强水库启闭设备、闸门、堤坝的监控、监管和防冻保护,做好水利工程在融冰化雪期间的防冰防滑坡防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全。对因灾损坏的水利设施要尽快落实修复方案,并组织群众抢修,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篇2
【关键词】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
一直以来,在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水平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找出一条产量高、质量稳、生产周期短、可实现周年供应、产业化水平高及能出口创汇的现代化绿化苗木生产新途径,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良好基础。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苗圃生产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苗圃生产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1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1.1 确定质量目标
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包括不同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结合苗圃现有条件,如苗木生产机械设备、苗圃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确定苗木生产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1.2 选择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序
选择有效的程序实现苗木生产的质量目标,包括确定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目标的分解、工序(如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质量管理点(控制点)。
1.3 有效配置实现质量目标的所需资源
实现质量目标的所需资源有人、材料、机械设备、技术(方法)和信息、资金等。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源是实现苗圃质量目标的关键,必须在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中加以重视。
1.4 编制质量计划
通过上述内容编制苗圃生产的质量计划,从而顺利完成苗圃苗木生产。
2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控制
2.1 系统控制
园林苗圃由若干生产部门组成,每一个生产部门的任务由若干工序构成,如育苗、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和苗木的越冬防寒等。苗圃生产管理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苗木生产工序,因此生产环节的质量是构成整个苗圃苗木质量的基础。
2.2 因素控制
影响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人、材料、园林机械、生产方法和环境。
(1)人的控制。主要是指对苗圃苗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加以控制。把苗木质量目标分解,并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
(2)材料的控制。园林苗圃生产材料包括苗木品种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药、肥料、农膜、农业机械设备等),其是苗木生产的物质条件,是提高苗木质量的物质保证。1)合理选择苗木品种,保证苗木的市场供应,掌握农资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2)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确保苗木生产的正常进行。3)合理使用各种生产资料,减少浪费。4)严格检查验收,把好苗木生产质量关。
(3)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1)机械设备的选型。要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选择机械设备。若以生产种苗为主,应选择与种苗生产有关的机械设备,如苗木种子精量播种机、装盆机、自动喷灌机等;若以大田苗木生产为主,应选择合适的整地机、苗木栽植机、起苗机等机械设备。2)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4)技术与方法的控制。包括苗木生产周期内的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培育的苗木规格一致、生长健壮,这也是满足苗圃苗木质量和成本管理要求的关键。
(5)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分、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病、虫、草等生物因素。在苗木生产管理中,要根据苗木种类和生长发育状况适时改善环境条件,如及时防治病虫害、除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和选择苗木的栽培方式等,为苗木生长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
2.3 过程控制
在苗木生长过程中,从播种、扦插到苗木出圃都要认真管理,以保证苗木各个生长阶段的质量。苗圃生产部门主管策划并确定生产资源,组织、协调、指导部门人员照章生产,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确保苗木生产计划按时完成。技术部门要制定苗木生产标准及研究相应的生产技术,安排苗木生产流程,编制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文件,同时进行必要的现场操作指导和过程质量控制。按规定对苗木生长进行监测、评价,对验证和确认的苗木质量负责;同时负责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校验、维修和控制工作,保证苗木生产顺利进行。
2.4 全员控制
苗木质量决定苗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从苗圃的管理人员到场地职工,都要重视苗木质量。要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3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可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对外的质量保证是指对顾客和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对顾客的质量保证是指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的园林苗木;对认证机构的保证是指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认证机构对园林苗圃苗木的生产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从而实现其质量保证。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苗圃企业为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期望,而进行的各项生产管理活动。
3.1 质量改进的分类
(1)对生产过程的改进。苗木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包括苗木种植品种的确定与每种苗木的繁殖数量及生产各种苗木的规格;苗木繁殖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苗木生产机械设备及新技术的改良与引进等。改进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苗木质量、降低苗木生产成本,甚至可促进园林苗木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2)对管理过程的改进。它包括苗圃企业调整经营和生产目标、改变发展战略、变动内部机构、重新配置资源、调整奖励制度和苗木生产过程等。这种改进对苗圃企业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最高管理者还是基层管理者,都应针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来改进管理。这种改进可以降低苗圃企业的苗木生产成本、改善人际关系、发挥更大的资源效益。
3.2 质量改进的管理
苗圃的质量改进需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如果是大型苗圃企业,也可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
一要确定目标,提出方针、策略、方案和指导思想,进行策划,必要时应制定质量改进计划。二要支持和广泛协调苗圃内各部门的质量改进活动,并向其传达质量改进的目标。三要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采用必要的手段使每个员工都能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四要对质量改进进行鼓励,对改进的成果进行分析、评定,对于推出可行性强、效果明显、对苗圃生产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方案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五要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3.3 质量改进的方法
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一样,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1)对苗圃的生产进行现状分析,根据苗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不同苗木生长发育特性、质量规格,制定相应的生产管理目标,找出影响苗木质量的因素,安排生产计划。
(2)按照制定的措施计划进行实施,执行中若出现新的问题(如人员变动、苗木品种或规格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应及时修改生产计划。
篇3
(一)新型职业农民。
美国学者沃尔夫对职业农民的经典定义是:职业农民应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要工作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获取利润,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纪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生活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居住地以农村或集镇为主的农业从业人员。胡小平认为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工作;从素质来看,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从事职业上看,产业化分工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作为经济主要来源,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报酬最大化决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意识,愿意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的职业;从新型来看,不在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运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求最大效益的市场经济。
(二)经营管理能力。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用五年时间并从1882名成功的经理中总结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十种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准确的判断力,乐观进取,能帮助指导他人,主动果断客观,善于动员群众,会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冯明侠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处在农村的,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验的,通过自己的经营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做出贡献的一些人。本文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争取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做出远景规划与战略制定,制定发展方向,获取更大稳健的经济效益;在制定发展方向指引下,对组织的采购、生产、市场开拓、劳动力、资金和人力优化管理,使目标得以实现,具体包括:(1)能够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和制度,选择合适人员;(2)能够掌握经济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做好经营预测、经营目标;(3)能够对土地合理利用、整顿、开发;(4)能够最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5)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6)能够很好进行机器设备、组织物质进行管理;(7)能够管理好产品质量;(8)能够运用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够控制好财务、成本、效益,以及利润分配;(10)善于交流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现代农业具有资源配置高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发展深度开放等特征。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认为:美国的农业高速增长,其中的30%依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50%是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更新。这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管理能力。
(一)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了解农产品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改变原来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独立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多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帮助决策目标更好实现。
(二)决策能力。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摆脱从众心理,具有独到的慧眼来发现一些规律。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决策,主动思考问题,拥有责任感和事业感,经常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指导自己做出决断。
(三)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资金情况,做出决定是否融资,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运用产品和资产进行融资,保证正常发展。在财务方面,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计算,能对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管控。
(四)生产管理能力。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经营决定目标下,根据农业规律与市场环境,依靠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协调生产各方的问题,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机器、劳动工具的采购,到组织与控制生产,农产品的收割存储,做到科学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农业分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农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合理性、科学性。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制定有效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市场满意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的农产品,防止产品不合格产生,浪费资源,因此必须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产品质量管控意识,从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存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七)设备管理能力。
农业未来的发展是机械化、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运用大量农业机械,因此必须掌握些设备管理的知识,对设备的寿命过程中全面管理,从选取设备,安装设备、科学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改进设备等过程全面管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据、信息的查询、咨询、决策和调制等服务技术的总称。新型的职业农民对大量的农业信息的获取后,需要进行大量处理,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九)参与农业保险意识和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中,农业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就产生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能够发现农民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参与农业保险帮助转移和分散风险,利用保险赔偿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资源,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多人参加的,这必须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和发放开课时间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登记。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础,以及现在急需培训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二)调查培训需求。
现有的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是基础的、太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农民的期望,即使农民参与培训,对其帮助不大反到让大家对培训失去信心,这样既浪费国家培训资金,也浪费农民的时间。因此,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训的规律。如果对某种产品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培训这方面知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培训那些就培训那些,什么能帮助农民致富就培训什么。
(三)制定培训内容。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过程中,需要以农民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例如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就必须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如何掌握农业市场行情中的有用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定价策略与技巧、农产品进超市流程与策略、监督保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训模式。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上可以选择自选模式、示范引导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块式培训模式、五天培训模式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五)培训师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否达到好的成果,关键要看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队伍,这要求有一支知识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老师队伍中应该1/3是稳定的培训老师,1/3是全国各地优秀培训老师,1/3是成功农民企业家组成。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第一,他是个对农业非常了解,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年;第二、必须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知识,指导学员的实践。
(六)培训资金。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靠政府拨款,很多培训机构要预先垫出进行培训,培训的设备比较成旧。这需要培训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联合政府和农业企业,保证资金充足,做到培训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七)培训质量保证。
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这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系统、严格的考核方案,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方案,使培训更有成效,使培训价值得到更大呈现。
四、建议与总结
(一)尽快立法,确保培训的实施。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在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馒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琼斯法案》,为美国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法律保证。通过政府立法,完善培训法律体系,把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法律的形式作为保证,纳入法治管理的体系中,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把现行的各种农业培训政策整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一些教育培训结构进行整合,比如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多元化。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观念的农民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创业理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加强农业培训人员的培育和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从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具有灵活的教学能力。在这个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做出相应规定,严格限制农业培训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资格,才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专项基金对农业培训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五)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
建立和完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监督控制体制。监督控制机制包括评价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评判等内容。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顺利开展,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五、结语
篇4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转贴于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桂莲.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抛秧技术推广研究——东面村瑶族妇女为例. 2007.硕士论文
2.高启杰.论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农民参与.古今农业. 2004,4
3.何宇鹏,将农村妇女进步纳入社会发展进程(主报告),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妇女研究课题组,1995
4.王生凤、武夷山.农业推广和信息咨询应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科技导报.2001, 4
5.何竹明.农技推广应用中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两地调查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5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从实际表现看,农业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它的主要依据是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丰富实践。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在逐步形成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监测农业资源的仪器,是准确获取与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设施。我国需要加大资金研究、开发、应用各种农业信息获取基础设施,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含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准确而及时地跟踪、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变化,以便制定正确、科学的政策与对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三个方面。
从信息化角度,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首先要求建立在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上。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系统模型的建设。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一个主体对象,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客体对象,从信息农业角度出发,研究主体内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流、知识流、工作流、控制流,并建立起系统模型。另一方面,注重集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在农业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性较强的信息系统、知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等。目前,农业信息系统开发都是农业领域中局部范围的工作,如气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种子选育系统、田间管理系统等。将单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与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制造出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农业设施、设备,进入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时期。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是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通讯、控制产品直接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服务。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与知识成为比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等更为重要的第一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的产值与农产品中应用农业知识、信息多少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采用信息控制的农业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以电子商务形式进行管理信息网络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重点
农业信息化作为新的理念,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是不少的。诸如,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等。尽管全国各地情况不一,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但网络已到达部分基层乡镇并且随“金农工程”启动其建设步伐会很快遍布到全国各地的乡镇。然而,网络进村入户率则低得可怜。受广大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水平以及对微机设备的购买力与操作水平的限制,我国农业信息化将任重道远。
首先,网络信息的适应问题不强。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不一。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必须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这点还很不够。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着眼一下方面: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精准农业"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具备在大专专业水平才能取得经营管理农场的资格证书,才能掌握新兴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才能成为信息农业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是信息时代的合格劳动者。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土壤、水、农用物资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虽然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例如,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的"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该系统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成功地指导了区域性的营养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肥料要素的合理流动,明显地减少了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有效地减少了氮肥的损失,及由此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上述领域的信息化和自控化,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譬如在农作物栽培管理领域,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MWM)和玉米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要给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
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农业信息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篇6
论文摘要主要阐述了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园林苗圃质量管理中采取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4项措施,并对园林苗圃在实行质量管理过程中如何实施这4项措施进行了讨论。
园林苗圃生产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苗圃生产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苗圃生产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1]。现从苗圃苗木生产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四方面介绍园林苗圃的质量管理。
1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1.1确定质量目标
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包括不同苗木种或品种不同生长发育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2],苗圃现有条件,如苗木生产机械设备、苗圃技术管理人员以及苗圃的气候土壤条件等,策划苗木生产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1.2确定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序
选择有效的程序和过程实现苗木生产的质量目标,包括确定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目标的分解、工序(如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质量管理点(控制点)。
1.3实现质量目标所需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资源,如人、材料、机械设备及机具、技术(方法)和信息、资金等。这些资源在苗木的质量管理中如何有效配置是实现苗圃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在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中必须加以重视。
1.4质量计划的编制
通过上述的策划活动编制苗圃生产的质量计划,从而完成对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2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控制
2.1系统控制
园林苗圃的生产由若干生产部门组成。每一个生产部门的任务由若干个工序如育苗、锄草、防病虫、施肥、浇水和苗木的越冬防寒等来完成,苗圃生产管理按系统来说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苗木生产工序,因此生产过程质量是形成整个苗圃苗木质量的基础。同时,合理运用苗圃生产过程质量度量方法监视苗木的生产过程,可有效检验是否达到生产程序改进的目的。
2.2各种影响苗木生产质量的因素控制
影响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主要有五大因素,即人、材料、园林机械、苗木的生产方法和环境因素。
(1)人的控制。主要对苗圃苗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加以控制。把苗木质量目标分解到每一个人后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2)材料的控制。园林苗圃所需要的材料包括苗木种或品种资源、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药、肥料、农膜、农业机械设备等),其是苗木生产的物质条件,是提高苗木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的质量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合理选择苗木品种,保证将来苗木的市场供应,掌握农资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②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确保苗木生产的正常进行。③合理组织各种生产资料的使用,减少使用中的浪费。④严格检查验收,把好苗木生产质量关。⑤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
(3)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有以下要点:①机械设备的选型。要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选择机械设备,若主要以生产种苗为主,应选择与种苗生产繁殖有关的机械设备,如苗木种子精量播种机、装盆机、自动喷灌机等机械设备;以大田苗木生产为主的苗圃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整地机械、苗木栽植机、起苗机械等机械设备。②要有专门人员操作。③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养护,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4)技术与方法的控制。技术与方法控制包括苗木生产周期内所采取的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方面的控制,保证所培育苗木的规格一致、生长健壮,提高苗木的质量,这也是苗圃苗木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键。
(5)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分、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病虫草等生物因素。在苗木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根据苗木种类和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适时调整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如及时防病虫、除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合理选择苗木的栽培方式等,为苗木生长创造最佳的环境及栽培管理条件。
2.3园林苗木生长的过程控制
在苗木生长的各个阶段,从播种、扦插等苗木繁殖到苗木出圃都要认真管理,以保证苗木各生长阶段的质量。苗圃生产部门主管策划并确定生产资源,组织、协调、指导生产部门人员照章生产;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确保苗木生产计划能保质保量完成[2]。技术部门要制定苗木生产标准及相应的生产技术,协助苗木的生产流程安排,编制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文件,进行必要的现场操作指导和过程质量控制。按规定对苗木生长进行观测、评价,对验证和确认的苗木质量负责;同时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校验、维修和控制,保证苗木生产的顺利进行。
2.4苗木质量的全员控制
苗木的质量决定苗圃的生存与发展,从苗圃的管理人员到场地职工都要重视苗木的质量。要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主人意识,关心苗木的质量,关心企业的发展。
3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可分为对外的质量保证和对内的质量保证。对外的质量保证是指对顾客的质量保证和对认证机构的保证,对顾客的质量保证是指提供符合顾客要求的园林苗木;对认证机构的保证是指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认证机构对园林苗圃苗木的生产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来实现其质量保证。现在许多园林苗圃企业已经通过了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内的质量保证是苗圃的部门管理人员向苗圃经营者的保证。其保证的内容是苗木质量管理的目标符合苗圃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
4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
园林苗圃的质量改进是苗圃企业为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期望而进行的各项生产管理活动。
4.1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分类
(1)对苗木生产过程本身的改进。苗木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包括苗木种植(种)品种的确定,每种苗木的繁殖数量及生产各种苗木的规格;苗木繁殖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苗木生产机械设备及新技术的改良与引进等。这种改进是一种苗木生产技术改进,可以提高苗圃企业的苗木质量、降低苗木生产成本,甚至可促进园林苗木新品种的引种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
(2)对管理过程的改进。它包括苗圃企业经营目标和生产目标的调整、发展战略的更改、苗圃内部机构的变动、资源的重新分配、奖励制度的改变、苗木生产过程的调整等。这种改进对苗圃企业来说是永无止境的,随时都应进行,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应针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来进行。这种改进可以降低苗圃企业的苗木生产成本,改善人际关系,使苗圃企业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4.2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原则
一是苗木生产质量改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苗圃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坚持质量改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苗木市场对高质量苗木的需求。二是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一种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创新措施,是针对苗木的生产过程进行的,可以更好地提高苗木生产过程的效果或效率。三是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苗圃苗木持续、不间断、充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苗木生产质量的过程。四是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本苗圃企业全体员工及各管理层都应参与的活动,根据改进对象,质量改进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人员之间进行。五是质量改进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苗木生产过程中,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追求更高的质量目标。
4.3质量改进的管理
苗圃的质量改进需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苗圃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如果是大型苗圃企业,也可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苗圃质量改进的管理主要包括:①要确定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提出质量改进的方针、策略、方案和总的指导思想,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必要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3]。②支持和广泛协调苗圃内各部门的质量改进活动,并向其传达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③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采用必要的手段使苗圃中的每个人都能并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质量。④对质量改进进行鼓励,对改进的成果进行分析、评定,对于推出可行性强、质量改进明显、对苗圃生产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措施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⑤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4.4苗圃生产质量的改进方法
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一样,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高[4]。
(1)对苗圃的生产进行现状分析,根据苗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不同苗木生长发育特性、质量规格,制定相应的生产管理目标,找出影响苗木质量的因素,安排苗圃的生产计划。
(2)按照制定的措施计划进行实施,执行中若发现新的问题或情况发生变化(如人员变动、苗木品种或规格变化、生产技术的提高),应及时修改措施计划。
(3)在苗木生产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进行动态检查、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整。①检查效果要针对各项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的计划中规定的目标进行。②检查效果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夸大,也不得缩小,未完全达到目标也没有关系。③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已有标准、规程、制度之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
(4)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处理。如果出现异常,要调查原因,消除苗木生产中异常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因质量改进造成的新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次循环的第一步去。通过循环,再次检查、处理,使苗圃的苗木质量得到改善和完善。
5结语
在苗圃生产的质量管理中,要做到有效地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苗圃管理者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确定由谁来负责苗木生产的质量管理与改进工作,制定合理的质量目标,并要制定为实现质量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或手段以及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改进目的的实现,从而提高苗圃生产效率和保证苗木的质量,最终达到苗圃生产管理的目标。
6参考文献
[1]LANDISTD,TINUSRW,MCDONALDSE,etal.Thecontainertreenurserymanual[M].WashingtonDC: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ForestService,1994.
[2]唐宇力,章银柯,包志毅.影响园林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因素及对策[J].北方园艺,2006(2):94-96.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7-02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发展的特点,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根据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优化栽培管理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该学科在农业科学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善和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被动式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教改目标和教改方案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打破学期界限,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积极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体现高职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开拓意识、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具体的教改方案包括以下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全面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拓展深化实践教学,积极构建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习(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课程论文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验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实践教学,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与外界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广泛交流,创造先进宽松开放良好的实践条件,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积极参与及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教改措施
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建设,制作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件,编写了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添置了数量充足的光盘资料、录像资料、教学挂图等,2010年已成功通过院级精品课程评选,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已按年度建设方案部分上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及开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材料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按照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力求做精、做优,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深化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单项技能实验和课内综合技能实习(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训及课程论文几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项共安排15次课堂实验,2周综合实训,共计90学时,占本课程教学计划的60%。单项技能实验主要包括作物播前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植株生育动态观察、看苗诊断、作物产量预测等内容;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包括作物生产计划的拟定、作物生产资料的准备、土壤耕作及其质量检查、作物田间管理和作物生产技术总结、参与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生产管理等内容;社会实践包括调查了解农村生产现状、农资市场供应情况、农技推广现状、农资营销方法、农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情况等项目。顶岗实训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就可以开始,为期一年。整个实践体系的设计及内容安排可满足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要求,既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均可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实习训练,可使学生真正实现“文武双全”,具备能写会干,懂技术,能吃苦,善交流,执行力强的综合能力。
转变观念,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作物、环境和措施)的复杂性、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地区性要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及对作物生育规律认知的进步,本学科内容会随之调整。现代农作物的生产除了要达到高产外,还应兼顾优质、高效节能、生态安全、保护环境和高效利用资源等。为此,除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及时向学生传达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补充农业部近几年的主推栽培技术、主推品种等内容;分析本省作物的生产现状,补充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内容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实习项目内容,布置一些需利用网络或专业期刊查询的学习任务以促进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择总论和6~7种区域性的主要农作物作为主讲内容,其中粮食作物3~4个,经济作物2~3个,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应常抓不懈。要根据生产、实习需要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并在需要时适当地加以微调。
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院借助教育部央财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入经费约240万元,用于学院相关专业各实验室的改造、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人员的培训和学院农场及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学院现有完备、先进的作物生产综合实验室200m2,实行开放制度,并有教师指导,以利于学生设计创新科技意识的培养。另有温室大棚4个,教学试验田20000m2,基础设施完备,农机具齐全,学院农场有生产大田40000m2。我院坐落于农村,周边分布有大面积农田,有着各种各样的栽培模式和作物种类,可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空间。近几年,系部及专业教师也致力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现已与十余家行业企业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关系,与宿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宿州市农科院,夏刘寨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夹沟香稻米生产基地、天益青种业、隆平高科、民得利种业等种子企业(集团)和制种基地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长足发展,为课堂实验及综合生产实习实训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器具,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的需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 通过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作物栽培兴趣小组,让学生提出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其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科研素质均会得到提高;组织学生到高科技示范园、农科院、典型的栽培示范区(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参观,以了解专业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经常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部门领导作学术报告,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进行励志宣传。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可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鼓舞其斗志,为其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理论教学应采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阅读指导式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粉笔黑板教学与光盘录像影像资料相结合,辅以实物、挂图、图表展示及现场教学,课后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应利用学院实验室、农场及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大量的实验实习(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指导法及“任务定人,效果定绩”的角色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在教学实习前一周就应把实验实习指导书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全面发动,让学生对要实习的内容、涉及的问题提早预习,这样实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实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安排实验实习时间,促进工学交替及教学科研相结合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2+1”的专业教学计划,我院的《作物栽培学》课程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考虑到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打破常规学期界限,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联系,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安排实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参与生产、科研的过程,实现工学交替和教学科研相结合。在第二学期暑假期间,学生就可以到农科院所、相关企业的制种基地、生产基地等单位实践锻炼,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和工学交替。同时布置一定的调查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和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后来的学习。
按作物的生产季节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严格遵循授课时间与生产季节同步,实验实习内容均根据作物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进行。这样可以实施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及随讲随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如在黄淮海两熟区,秋季安排小麦的播种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撒施肥料、播种机械的调整、播种量的计算等生产过程;安排小麦与短季蔬菜的间作、油菜的育苗及移栽等内容,切合生产季节,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从土壤耕作、播种方法、播种方式到育苗移栽的整个过程。寒假可安排设施栽培、社会实践等相关实习内容。春季主要安排田间作物的育苗移栽内容、玉米大豆(花生)间作、垄作等实习内容。暑假期间安排作物的田间管理、社会调查等实习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促进学生学习 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的方法。理论成绩的考核由学生上课出勤、回答提问、作业成绩及笔记记录情况、闭卷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的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践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实习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由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及操作成绩、管理结果等构成,实验实习报告成绩占30%,实习期间的表现及操作成绩占70%。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的考核由合作企业指导教师(专家)确定。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广泛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学习,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课程教改成效
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形成了较科学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多种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及科学考核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周期性,灵活安排教学和实训时间,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为了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34-135.
[2]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3]徐团团.浅谈高职教学方法[J].商业文化,2011(7):201.
[4]何兴楚.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3):8-11.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供电可靠性;装备水平
中图分类号:TM7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080-02
1概述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质量,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作为电力企业有责任有义务确保供电可靠性维持较高水平运行。
电力能源从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线路输送到电力用户,有成千上万的设备及其控制和保护装置,它们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区,都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或事故,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对用户的正常供电。各种故障和事故造成的用户停电,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来说会造成工业产品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惩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例如,高炉停电超过30min,铁水就是凝固,造成重大损失。停电也可威胁人身安全。例如煤矿矿井停电,使风机停转,井下风量不足,空气瓦斯过高,引起窒息的人身事故,停电会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可见,配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不仅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所在区域用户用电的安全和可靠,甚至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确保和提高配网安全可靠的运行,是每一个供电企业所追求而且必须关心的重要课题。
配电用户供电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它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电能需求的满足程度,它通过供电可靠率作为度量指标。笔者认为,要提高供电可靠性,一是要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要加强供电可靠性管理。只要有充足的电源、完善的网架和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就能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只要在管理上狠下工夫,加强运行、检修、停电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具体措施为:
2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
(1)实现10kV配电线路环网供电,不断加大配网改造力度,改善10kV线路网络结构,逐步实现环网手拉手供电,供电半径要合理,供电负荷符合技术水平。
(2)提高电网设备水平,采用新设备,如安装放电夹、电线实线绝缘包全覆盖、电杆上开关实现无油化、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柱上真空断路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硅橡胶绝缘子、交联电缆等,减少因设备质量问题造成的停电。
(3)积极开展带电作业。配备相应的带电作业车和带电作业工具,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前提下,能带电作业的尽量实行带电作业,有效地减少线路停电时间。
(4)实现变、配电设备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通过在线监测,指导设备的清扫、检修、带电测温等工作。变电设备涂刷RTV,延长设备清扫周期。
(5)使用绝缘导线减少接地故障。在变电所装设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在线路上安装故障指示器,缩短故障查寻时间,积极进行职工技术培训,提高事故处理能力,指导大用户安全用电,向用户推荐新技术、新设备,尽量减少因用户原因造成的系统故障,大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意识,减少因外力破坏造成停电事故的发生。
3加强可靠性管理水平
(1)把供电可靠性治理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定期召开治理分析会,制定可靠性治理工作计划,保证供电可靠性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分析,年末有总结。同时明确各科室部门在可靠性治理工作中的标准和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治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供电可靠性目标的实现。
(2)认真学习贯彻新规程,培训可靠性治理人员,为分析可靠性指标、计划检修、故障停电和重复性停电等问题打好基础。
(3)加强基础资料治理和完善。为编制运行方式、计划检修和制定有关生产治理措施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电网可靠性评估提供计算依据。
(4)各部门要互相协作,广泛参与到配电治理、新增用户送电方案审批、停电计划会签和审批、计划外停电的批准、城网改造等工作中去。
(5)坚持计划,控制临检。各单位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坚持计划停电,凡涉及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各种停电工作,均由运行单位统一申报月停电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召开检修计划会,进行协调、合并,做到“一线停多处干,一家申请多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缩短停电时间。
4结语
篇9
关键词:配电网 可靠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37-01
电网的可靠性是对电力系统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供电不可靠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事故。所以想方设法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1 影响输配电线路供电可靠性的危害因素
(1)输配电线路和各种电气设备故障。在运行中,电力系统的输配电线路和各种电气设备发生不同类型的线路故障的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如外力破坏事故、绝缘闪络事故、风害事故、冰雪害事故、鸟害事故等),系统运行以及对用户的正常供电都会受到计划性停电检修、非计划性停电临检、事故停电的影响。
(2)电网结构不合理。目前现有的配电网网架结构非常薄弱,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可靠性差,线路无互代能力,经常发生一停一片,一停一线的停电现象。
(3)线路缺乏运行维护和管理。亟需更新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并有待提高电力线路管理人员的个人思想素质及业务技术。
(4)人为操作事故,主要是操作水平不高,加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够,有过得去,差不多的思想,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输配电线路自动化检测系统尚存在不足:①配电自动化系统比喻电自动化系统对设备的要求高,而且规模较大,因此建设费用高。②配电自动化系统大量的终端设备。如馈线必须在户外,工作条件恶劣对设备要求高。③增加了通讯系统的建设难度。④野外现场馈线的控制电源和工作电源的提取问题困难重多。
2 供电可靠性的标准
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会因电力线路停电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供电可靠性管理反映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电网状况,供电管理与供电水平的高低,它是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及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现,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所以,社会和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
(1)提高供电设备的可靠性。对系统中重要线路选择采用双回线,当前配电网中,还很少采用架设双回线,采用双回线路供电,稳定储备高,输送能力大,保障了输电线路可靠性的稳定。
(2)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的制定依据的是吐鲁番地区地理特点。
(3)建立配电网络自动化。采用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必须是合理的、并与本地相适应的,配网自动化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过程中,同时要加强对电网实时状态、开关动作次数、设备、潮流动向、负荷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拟定优化方案,实施网络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
(4)改造不合理的网架结构和接线方式,及时更换、拆除老旧线路和供电设备,积极采用高性能的线路材料和供电设备,努力使配电线路网架结构更趋于合理分配,以减少或降低用电户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5)对系统中的重要线路采用双回线路供电,就当前而言,县级城市配电网架中,架设的同杆双回线路还较少,且导线截面小,分支的分支较多,供电半径大,输送能力和电压质量低,如采用双回线路供电,增大导线截面,减少线路分支,供电半径缩短,输送能力提高,线损降低,并且稳定性高,故障发生率和停电检修时间也大大缩短,这样,线路供电可靠性将得到较可靠也保证。
(6)在配电线路主干线、支干线上加装分支保险,增加分支线路保险数量并合理选配高低压保险熔丝,尽可能地把线路故障局限在分支线路范围以内,尽量避免事故的扩大,减少停电面积和停电损失。
(7)砍伐输配电线路廊道内的树木及拆除可能然危及到线路安全运行的建筑物,在人口较集中地区和机动车辆容易对线路杆塔造成危害地段安装线路警示牌,并向当地居民大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减少外破坏。
(8)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树木与线路争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就是将城市配网线路裸导线更换为架空绝缘线或地理电缆来解决这一矛盾。
(9)建立配电线路作业自动化。采用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必须是合理的、并与本地相适应的,配网自动化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过程中,同时对电网实施状态检控,负荷增减情况,开关动作次数等数据进行采集,拟定优化方案,实施网络动态管理,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3 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措施
(1)增强检修计划管理,实施一条龙检修,在实施检修管理工作中,紧密结合可靠性管理和生产计划管理,在安排每一项的检修时,各单位配合工作、协调工作关系,并且各级关口甚细布置。停电时间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彻底制止重复停电现象。
(2)对新产品进行推广,提高配网装备水平,全力推行使用免维修、免维护设备,如真空开关、SF6开关,重合器和断路器的配套使用等一系列系统的技术手段。
(3)提高线路管理人员工作质量,输配电线路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维护检修人员对所辖设备应做到“三熟三能”,所谓的“三熟”,是指熟悉设备系统基本原理,熟悉本岗位的规章制度,熟悉检修工艺质量与运行知识,另外,“三能”即:能看图纸和画简单的加工图,能掌握一般的钳工工艺和材料性能,能管好设备和排除故障,确保输配电线路维护质量。杜绝所有可能的人为误操作,加强各种关口人员的技术素质以及思想中的工作责任,提高业务人员技术水平。
(4)对于故障管理采取配网自动化手段,供电可靠性的高低受故障处理的快慢的直接影响。配电网综合自动化处理采取包括故障检测、定位、故障点隔离、网络重构和恢复供电的一系列措施。首先对不同故障点,利用故障信息的采集处理功能进行故障检测与定位,同时结合一次系统实施故障隔离,而恢复供电是通过遥控来完成的。
(5)加强输配电线路、配电设备运行管理。对电气设备、电力线路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巡高、维护和实行24H值班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实行特巡和夜巡,消除事故萌芽,减少事故隐患,使输电设备、配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得到保障。
(6)加快配网电力管理的步伐,制定的配网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也应与当前形势相匹配。
(7)从科技思维、技术、管理和电力营销上,对配电人员的自身素质都要加强建设,努力为供电可靠性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8)制定合理的运行试,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制定经济运行方式。
(9)在主干线增添线路开关,并架设分支,将分支线路故障停电范围局限在支线范围内,缩小停电范围。
4 结语
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程度的逐步规范和标准,从当前单纯的数字统计来看,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指标会逐步提高到应用于技术设计、电网规划、日常生产的领域中去,同时,供电的可靠性指标也将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兑现20*年烤烟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安排部署明年烟叶生产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分析当前烟叶工作形势,明确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明年烟叶生产稳定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年全市烟叶生产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种烟成本攀升、比较效益下降、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双控”政策不动摇,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重点,增加生产投入,抓好示范样板带动,强化生产管理和科技培训,积极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烟叶生产水平的提升,继续保持了烟叶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共移栽烟叶*万亩,收购烟叶*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比去年提高*7%;中等烟比例占*,比去年低*;下等烟占*,比去年低*;收购均价*元/市斤,每市斤比去年提高*元;总产值*1亿元,比去年增加*亿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和昭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县还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荣获“全省20*年烟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是满意的。总结今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呈现出*个特点:
(一)烟叶生产的措施更加有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烟叶生产工作的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烤烟生产工作,市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块、收购站点了解情况,指导烟叶生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烟草系统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按照“稳得住、控得住”的要求,逐级签订责任状,加强督查,加大投入,建立烤烟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狠抓择优布局规划,强化合同管理、移栽管理和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努力克服50年不遇的冰凌雪灾影响,以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推动烟叶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烟叶质量不断提升,为圆满完成全年烟叶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现惠农政策,烟叶收购平稳运行。今年的烟叶收购是在受灾严重,总量偏紧,收购政策有新的调整,与毗邻地区存在政策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的。为确保圆满完成烟叶收购计划,实现烟农、企业、政府“三满意”目标,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烟叶收购工作,切实落实惠农政策,完善收购政策,落实收购措施,强化专卖执法,保证了烟叶收购工作平稳推进和收购计划圆满完成。全市烟叶收购价格每市斤提高*元,提高了*,烟农收入增加*亿元,平均每户增收*元。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多元,开展烟水、烤房、机耕路配套建设,受益面积达*万亩,受益农户*多户,改善了烟区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路、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紧扣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基四化”的重点,认真谋划,抓试点、作示范、求突破,积极稳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是试点示范建设规模大,效果好。根据规划部署,省烟草专卖局和市政府确定把*区布嘎乡花鹿坪村列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进行建设。市委夜书记、市政府王市长率领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到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支持,按照整乡、整村推进的要求,克服财政困难,坚持特事特办,采取资金垫支等办法,投资近*亿元,全力打造昭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克服雪灾影响和建设任务繁重的实际,全力推进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圆满完成20*年度工程建设项目的扫尾,全市完成烟水工程建设*件,总投资*万元,并顺利通过省级抽查复验。同时,各县区积极组织对雪灾损毁工程进行恢复重建,及时完成了恢复重建任务。20*年建设项目涉及*、*、*、*个县区,实施烟水工程和机耕路,工程总量*件,总投资*万元。目前,正全力推进建设进度,部分工程已竣工,正完善档案资料。计划建设*座普通标准化小型密集烤房和*座卧式密集烤房。由于受雪灾的影响,考虑恢复重建的任务艰巨,市政府决定小型密集烤房建设分段实施、分段考核。第一阶段实施*万座,已完成*座。为改变烤烟育苗设施落后的局面,争取到省烟草公司投入300*万元捐赠救灾资金,用于全市烟叶生产育苗设施的恢复重建,建设固定大棚育苗基地*个,新建大棚*万m2、镀锌钢管防锈小拱棚*0*万个,可解决*万亩大田移栽育苗。通过烟叶育苗设施更新,全市烤烟育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实现工场化漂浮育苗和商品化供苗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各县区积极发展大户,规模化种植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户均种植面积达到*亩,比去年增加*亩。同时加强了专业技术队伍和烟叶生产小组建设,不断提高小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协会建设,切实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昭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区和市优质示范样板烟区积极组织实施了机械化深耕、起垄等专业化服务,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积极开展调研,扎实搞好烟叶生产发展规划。为找准我市烟叶生产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市政府先后*次派出考察组到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和文山进行学习和调研,为搞好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供经验借鉴。一是根据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省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以现代烟草农业为发展方向,按照烟水工程、机耕路、烤房、农机具、育苗基地、防雹网络、烟叶标准化站点等7项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编制完成了《*市烟区建设与发展(2009-2015年)规划》。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姜局长对*烤烟产业发展的指示和要求,打牢烤烟生产提质增效的基础,以抓好烟叶生产择优布局为切入点,扎实开展了2009年烟叶生产择优布局规划工作。三是完成了《2009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扎实抓好2009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肯定全市烟叶生产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烟叶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偏低。基础设施配套率不足,密集烤房尚未形成规模,新的烘烤工艺难以推广,制约着烟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贡献率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烟叶生产实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烟叶生产管理人员和烟农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薄弱。我市烟叶生产防灾减灾体系还未形成,平均年份烟叶受灾面积达15%左右、损失*万担左右。四是政策扶持面不够,支持手段不足。目前尚未完全建立烟叶生产投入机制,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低、地方政府按比例配套建设资金难,群众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加快烟叶发展增效的难度增大。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烟草专卖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认真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全力抓好明年的烟叶生产工作
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国际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烟叶生产形势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控“热”、保“稳”成为烟叶工作的重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烟叶生产的基本方向。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明年烟草工作的整体思路是烟叶防过热,卷烟保增长,价格保稳定;烟叶工作要坚持“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方针,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方针,坚持把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基本方向,坚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烟叶生产方针,保持平衡稍偏紧的供求关系,始终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作为全省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烟叶生产控得住、稳得住。对此,各级各相关部门、烟草企业要充分认清当前烟叶生产形势,牢牢把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这一基本方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我市烟叶生产的稳定和发展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2009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双控”不动摇,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推广使用农机具,解决低产低效问题,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切实做到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质增效,确保“控得住,稳得住”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任务有3项:一是在烟叶生产方面,要确保*万担收购计划圆满完成,种植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要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0*万元,续建小改密烤房10*座;三是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布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的建设,在大面上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努力在规模化种植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抓好烤烟生产管理。在“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方针的统领下,全国明年烟叶收购计划以今年的收购计划为准,不再增加新的计划。但为了支持新烟区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项安排新烟区计划*万担,其中*万担。省里发展新烟区,稳定老烟区的指导思想明确,在安排明年烟叶生产计划时,部分老烟区的计划在今年的基础上作了适当调减,以便支持新烟区的开发。我市的生产计划调减了*万担,其中指令性计划调减*万担,出口备货调减*万担。市政府下达各县区的烟叶生计划也作了相应调整。*区*万担,鲁甸县*万担,*万担,*县*万担,*县*万担,威信县*万担,大关县*万担,永善县*万担。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烤烟生产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由于烟用肥料价格与20*年相比涨幅较大,烟农的生产投入成本增加。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烤烟生产政策作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加大对烤烟生产的投入,尽量降低烟农生产投入成本。一是加大投入。市政府投入*万元,市烟草公司投入按行业政策执行;各县区政府按20*年烤烟税收比例投入,*万担以上的县区不低于20*年烤烟税收的*,*万担以下的县不低于20*年烤烟税收的*。二是对生产专用化肥实行明补,按担烟进行补贴。烟农每交售1担烟叶补贴*元,其中:市烟草公司补贴*元,县区政府补贴*元。k326品种补贴*元(市烟草公司补贴*元,县区政府补贴*元)、红大补贴*元(市烟草公司补贴*元,县区政府补贴*元)。在烤烟收购结束时兑现。三是专用化肥采购由市烟草公司贴息、烟农还本。具体操作办法由烟草公司与商业银行协调,联合行文明确,各县区组织实施。四是举办样板,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全市举办样板*万亩,重点扶持以烤烟种植大户为基本形式的组织方式创新,对烤烟种植大户在烤房建设、专用肥料、农业机械推广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具体政策会后发文明确。五是完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为了降低烟农的种烟风险,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市政府继续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建立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对烤烟生产威胁最大的冰雹灾、风洪灾进行补偿。大面生产按每亩补助*元的标准,由县区政府、烟草公司、种烟农户3方分别按每亩*元、*元、*元的标准共同出资,绝收的每亩补偿不高于*元;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区域内,每亩补偿按*元标准,县区政府、烟草公司、种烟农户分别按*元、*元、*元的标准共同出资,绝收的每亩补偿不高于*元。具体补偿办法由各县区发文执行。
第二,突出重点环节,努力提高生产水平。要认真落实好择优布局规划成果,按规划落实种植面积,突出抓好轮作和集中连片,及早落实规划,确保面积落实充足,在控得住的前提下,适当留有余地,3月20日前务必完成正式合同的签订。育苗工作要做到适时播种,精细管理,*实行集中漂浮育苗,商品化供苗,在2月10日前育苗播种全面结束。切实抓好提前预整地工作,要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深入乡、村、地块蹲点督促、指导预整地工作,在4月30日前全部种烟地块按标准*完成预整地。进一步搞好服务,确保物资就位。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烟用肥料的供应工作,采取措施,协调处置好无投入烟农的物资购买、无劳力烟田的土地流转等问题。市烟草公司和银行要加强协调,出台相应的烟用肥料供应方案,确保烟用肥料在4月20日前就位到烟农家中。强化烤烟规范移栽,移栽期间,要组织力量下到村组,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和督促,严格按规定的株行距定点打塘、做到横竖一条线,确保栽好、栽足。全市烤烟移栽在5月10日前结束。要加强田间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中耕除草、揭膜培土、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适时封顶打杈等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确保烟株长势整齐,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要突出落实好揭膜培土措施,解决好以膜代管的问题。市烟草公司要结合实际提出分类指导以揭膜培土为主的田间管理意见,有关部门要配合做好以防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强化技术培训,指导烘烤到炉,组建技术过硬的专业烘烤队伍,实行分片、包户进行烘烤技术培训和指导,各县区要抓好1-*个专业化集中烘烤典型。
第三,强化责任制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各级政府继续把烤烟生产纳入目标管理,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市烟草公司签订目标责任制。各县区政府也要制定具体的奖励办法和标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市烟办要负责做好对各县区政府、市烟草公司的考核。市烟草公司要加强对县级分公司的督促和检查,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司的政令畅通,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扎实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必须全力以赴抓好20*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扫尾和验收工作。20*年度已建设完毕的小改密烤房,要进一步梳理、完善程序文件和内业材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好验收和补贴资金的兑现,责任制奖惩兑现与20*年烟水工程和机耕路项目一并进行;续建烤房建设要抓紧组织实施,围护结构改造于2009年4月底前完成,2009年5月完成设备安装,2009年6月完成县级验收和市级复验,并确保烤季投入使用,责任制兑现与2009年正常申报项目一并进行。*、*、*、*4县区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加快烟水工程和机耕路的建设进度,尽快扫尾。同时,要认真做好组织验收和申报省级复验等工作。昭鲁两县区要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烟办、烟草公司要按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做好完善档案资料的业务指导和经验总结,以便申报验收和汇报推广。*、鲁甸、*、*、*5县区要抓紧抓好救灾捐赠资金烤烟育苗大棚的建设,确保2009年烤烟育苗能够正常运行。2009年度正常申报的*件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拟建项目,要尽快组织实地现场评审,做到早安排、早启动、早完工。
(三)切实抓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要求,努力探索和推进具有*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要全面完成以烟水、烟路、烤房、农机具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使烟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要以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技术集成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重点环节专业化。三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四是大力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在气象预报、栽培技术、防灾减害、生产收购等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烟叶生产,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烟叶基础管理水平。五是抓好示范,打造亮点,按照省烟草公司安排,*区布嘎乡作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示范乡,在全乡范围内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元旦后,市政府将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 上一篇: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 下一篇:防雷安全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