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1-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困惑,并想办法为他们排解困惑,是难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因此,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二、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每天都生活在大学生当中,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为他们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后才形成并表现出来,因此要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需要多次的沟通,甚至还要跟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灵的救助,也是心灵深层次的沟通,只有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才能使沟通更有效。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便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有助于增加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跟踪。辅导员从学入学时起便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前的学籍档案并建立大学生新的档案,学生档案里既有学生详细的家庭住址,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还有学生上学之前的学生成绩、操行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档案既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一学生的成长历程,又方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档案并结合家长或学生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已经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也应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并随时争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更好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一)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因此他们往往会缺乏心理学的知识及心理辅导的技巧与方法。新上岗的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长,遇到的问题少,经验不足,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校辅导员除应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之外,还应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心理辅导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实用有效的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方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大学新生入学时起,辅导员除要帮助学生建立学籍档案之外,还应同时建立一份方便辅导员工作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中,辅导员应随时记录下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的一些心理异常情况,同时还应记录每次心理异常产生的根源及辅导员心理辅导的措施及内容,辅导员手中有了这样的一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一目了然,并且可以对学生曾经的心理异常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随时查询,有助于辅导员对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跟踪辅导及教育,并灵活地采取措施进行随时的帮助。此外,当有学生去校一级的心理辅导中心求助时,辅导员也可以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求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三)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根源。心理是一个人最为隐秘的空间,所以许多学生不仅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加不愿向人讲述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就使心理辅导工作做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辅导员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想办法了解问题的根源,对于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谈心的学生,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对于那些极力想隐藏自己的心事的学生,辅导员则应想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常辅导员可以查看学生中学时代的档案,看看是否有相关记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对于一些家长不太了解的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比如交友、恋爱方面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向该同学的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或与之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侧面打听,总之,只有获得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真正的根源之后,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通过关注和关爱,加上适当的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与他们的年龄及身份相适应,他们的心理问题多集中于学习压力、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及就业压力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与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对一些事情产生偏激的想法和看法有关。呈现出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可以通过辅导员悉心的教育及心理辅导而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心理障碍,对于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在各种场合有意识地多关注与关爱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此外,辅导员也应在平日里多鼓励这些同学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分散这部分学生注意力,充实他们的生活,这样也可以帮助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关注与关爱,辅导员还应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找学生谈心,进行心理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
篇2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那些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失当,如简单粗暴、过分溺爱、放任不管等,这些都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三是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的环境较中学阶段复杂,人际关系以及经济困难、学习压力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1、无条件接纳学生。
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要利用军训、进宿舍、巡课的机会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见面的时候,主动的叫一下他的名字,就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被注意,那么他就会不自觉的改正自身的问题,有意识地努力表现自己。另外,经常向班委了解学生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需要注意的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不要急于说教学生,而是需要倾听理解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辅导员除了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外,还需要将关重点放在在三类学生上,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表达,朋友较少,但是,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优势,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家庭贫困学生,我系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有的甚至来自贫穷落后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其他同学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较强,与同学相处时敏感而自卑,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找到自己的方向。三是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压力的减少,再加上目标不明确,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面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接纳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首先,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操场或宿舍,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其次,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微信、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有利于学生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4、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一部分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有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问题造成的心理问题。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所以,辅导员必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将学生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
5、建立班级心理委员。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篇4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 田宝伟 郑日昌 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价值观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及各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但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价值观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乐于接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群体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知识的增长与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但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人的价值观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受到地域特点、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辅导,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达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效果,高校需要依赖专家学者与高校领导、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借鉴国外心理辅导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国情与高校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
三、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影响
从心理辅导实践的主体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对整个辅导过程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其自身的价值观对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一项主要因素。无论是东方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观,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产生重要影响。价值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又包括消极方面。
(一)影响辅导方案的制定
辅导教师针对心理辅导实践做出的具体安排方案,涉及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等内容。心理辅导的内容决定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而辅导方式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心理辅导效果。教师安排的实践方案全凭教师个人意志确定而形成,一旦辅导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有偏差,就容易选错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所以,辅导者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高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
(二)影响辅导策略的实施
针对大学生饮食浪费现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辅导策略的实施中,为了保证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后的效果,辅导策略应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符合实施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其认知水平。首先,辅导教师要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意识到不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念。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以光盘行动的活动方式落实。这样就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食消费观念的内涵,学会勤俭节约。由此,学生就能有效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实践生活当中[3]。
(三)影响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
实施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大学生的心态,让其健康成长。但大学生心理辅导效果一般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其中,长期效果是辅导者的最佳追求,即在长时间内心理辅导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由于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而价值观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辅导者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价值观在心理辅导中占据重要地位,需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成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关注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芹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6(1):90-92.
[2]赵清.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亚太教育,2016(7):195.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34-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来实施,并逐步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特色。心理辅导站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站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归结为“一、二、三、四”,即: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两点依托(校本教研和科研);三级预防机制;四大教育平台。
一、创建一个有特色的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给心理辅导室命名时,应该突出爱心。例如,可以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命名叫“舒心园”,将“舒心园”中的“心灵小屋”设计成暖色调的、温馨的个别辅导室。利用心理辅导室,可以开展以下几类辅导。
1.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有四种方法:面谈、写信、电话谈心、网络在线辅导。面谈: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分~4:30开放辅导室接受学生咨询,辅导员本着“真诚、平等、共情”的辅导原则和“一切为了来访者”的服务宗旨,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写信:“心语信箱”每天开箱1次,及时分类回复学生来信。假如来信反映的是普遍性问题,就通过“心灵港湾”广播进行讨论、解答。“心灵港湾”广播每单周一中午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学生所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解答。假如学生反映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就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电话谈心:在心理辅导室,每天都有心理辅导员值班接听电话,对学生咨询的问题进行解答。网络在线辅导:建设心理辅导网站,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调适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青春期的困惑等)进行网络在线辅导。
2. 团体辅导。学校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着眼点,坚持以团体辅导为主力,确立以心理辅导课为团体辅导的主要途径。①配置适应的教材。目前,心理辅导教材百家争鸣,可以采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增强主编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小学共2册)。还应购置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自助手册等配套用书。②定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每月第一周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可以定为全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固定时间。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结合
在校本培训中,要以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为依托,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当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师,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要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内教研活动,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校本培训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相结合,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开展,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增强校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突出校本培训的超前作用,使校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更超前。
三、形成学校三级预防机制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发展为重”的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三级预防机制,其具体内容为:
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每一层参与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区分和规定,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构建四大教育平台
1. 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加强心理卫生的科普宣传。学校通过心灵橱窗、手抄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心灵港湾”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报纸、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师生、家长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2.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接触最为密切、言行最有威信的人,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可每年组织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年轻、骨干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能逐渐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如:通过周记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对问题学生,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除教材内容的自然联系外,可着重进行“学习辅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等。而“生活辅导”、“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的某些层面则可融入思想品德课、体育与保健课和地方课程等。平时,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辅导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渠道,多管齐下,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长。①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由在社会上有威望、有号召力,重视家教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家长会,由各班班主任发出书面通知,会场实行签到制度,请有关专家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学知识,指导其做好家庭教育工作。②使用“家长联系卡”,发送获奖喜报。为了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日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可制作“家长联系卡”。学生在校取得一点成绩,有一点进步,或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一点问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马上填写“家长联系卡”向家长反馈,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或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③利用家访双向联系。家访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重要方法。家访主要由班主任完成,可以在开学后分发家访登记本,内容包括家访日期、地点、学生姓名、家长姓名、交流内容、效果等,每个学期的家访次数应有规定。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电话、QQ等与家长取得联系,解决一些忙于工作的家长的后顾之忧。④家长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家长能走近学校的工作,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可以评选“先进家长”。请先进家长参加表彰大会,与学生一起领取“先进家长”奖状。在成果汇报会上,请家长坐在台下观看,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上台领奖会欣喜万分,没得奖的学生的家长也会因此对孩子加大教育力度。
篇7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喜欢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像儿时那样听从父母、老师的意,他们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同时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成熟,面对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又出现了自我矛盾和自我失衡,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行之有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氛围是关键。我校曾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心理调查,“你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更愿意选择向谁倾诉?”(①同伴;②家人;③老师;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结果是:①75%;②11%;③12%;④2%。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比父母和教师更知道同伴有哪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更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容易使同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中生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想法,按照同伴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心理特点,我校近几年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作为突破口,以此探索适合本校的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什么是朋辈互助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已走上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却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热点。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peer psy-cholical counseling)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心理辅导所具有的亲近性、自、灵活性和时效性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比拟的,但其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与专业心理辅导也有明显差异,如专业心理咨询中要求不得逾越咨询关系,对咨询的内容严格保密,而朋辈心理咨询师在平时仍然会与同学有着朋友和伙伴的关系。朋辈咨询师的角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师角色,仅仅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有时候对这种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
二、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以构建工作体系为起点,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规范有序
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体系由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社团”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处指导,心理辅导室由心理教师牵头并负责组织和直接管理心理社团,团委学生会和各年级班主任间接管理。心理社团人员由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下设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其中班级心理委员全权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班级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堂和课间时段在教室的心理动向,宿舍心理保健员主要负责关注学生课外时段在宿舍的心理动向和问题。各层级在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相互沟通,层层互助,共同为我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以加强管理培训为抓手,确保朋辈心理辅导行之有效
1.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归入心理社团。在心理社团组建之初,由于对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学生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为此心理辅导室专门利用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并在德育处召开的全校班主任会上,大力宣传心理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做了具体要求:一是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二是热情开朗,真诚友善;三是善于沟通,乐于接纳;四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五是积极乐观,勤奋进取。最后还利用MHT心理健康测试和艾森克人格测试对招募的学生进行筛选,每班选出3个(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保健员),全校共45个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员组成学生心理社团。
为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颁发任职聘书,做到持证上岗;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集中上交“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并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汇报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和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心理教师也利用会议布置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近期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我们每学年还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颁发“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奖励证书,以激励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2.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朋辈互助心理辅导与一般人际互动存在着质的区别,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有一定省察能力,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我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校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开展一次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朋辈互助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块,培训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沙龙、观摩学习等。此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培训―演练―点评―反思―提高,保证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教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演练,要求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案例演练中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在演练的同时接受其他成员观摩和c评,最后由心理教师综合点评,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的反馈,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方法和风格。
(三)以丰富互助活动为载体,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助人自助
1.心理宣传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校广播站“心理和园”栏目、心理辅导室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心理专刊、“星河”校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高三希望小报心理专刊、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心桥”小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编辑、出版、组织和实施等相关工作,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营养快餐。
2.心理调查
我校每年10月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此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和作为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组织和安排心理测评活动,如负责派发学生心理档案表,督促和指导学生填写以及收集工作;心理测评现场的纪律维持和技术指导;心理测评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析等。此外,在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前,朋辈心理辅导员还协助心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学校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使心育活动更受学生喜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心理咨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影响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凸显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身份上的距离,而觉得是在说教,并且会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而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容易沟通交流,易于建立信任和咨询关系。此外专业心理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自主建立了心理辅导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反映和缓解,避免问题的恶化,这样就建立起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也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在咨询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遵守同感、尊重、真诚、保密的原则,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及材料的保密和整档。如果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会及时向心理教师反馈,请求专业支持或转介。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咨询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迷途的船只,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4.团体心理训练
我校团体心理训练倡导“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突破”的理念,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不断创新团体心理训练模式,已将团体心理训练由小组、班级的模式扩大到年级模式。小组模式以设计“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主题,吸纳对主题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参与,每组不超过10人;班级模式主要是根据各班需要,自报主题,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到各班开展心理训练;年级模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固定主题,如高一级的新生适应心理训练,高二级的青春期心理训练,高三级的考前心理训练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督导下慢慢开始尝试负责小组和班级心理训练的教练工作和年级心理训练的助教工作,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和活动,并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不断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心理论坛
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与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心理论坛活动。论坛每月一次,有围绕新生适应困难开展的“我适应我快乐”心理论坛,围绕十八岁成人宣誓开展的“化责为力,奋勇前进”心理论坛,围绕新年开展的“我的梦,大学梦”心理论坛,围绕三八妇女节开展的“花开花谢应有时”心理论坛,围绕父亲节母亲节开展的“感恩有你”心理论坛等。每一次心理论坛都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团委学生会成员自行组织,论坛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论坛中各抒己见,舒缓情绪,不断碰撞思想和心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篇8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传入大陆后,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各种群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使之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发展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高校普及化的趋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心理辅导形式,其理念是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强自信以及成员之间的模仿和迁移,从而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1993年我国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对人的言行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其次,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的方式。通过复制现实世界、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都可以被辨认出来并加以讨论,促进学生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迁移经验。
再次,建立自我观念,激发潜能。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学生悦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团体成员的相似经历可以使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地宣泄情绪,在互动中得到个人成长。
最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分享经验及提升认知能力,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就是人际交往困惑,而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
1、理论基础不统一。自从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部分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各种其理论基础,而在实际运用中针对辅导对象各种理论的交叉运用,导致心理辅导老师思想不统一,影响辅导效果。主要理论有:1、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倡民主式的群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群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社会学习理论,基本立场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个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3、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Eric Berne)于 1959 年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人际交互作用理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非常适用于团体咨询;4、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杰斯的影响不断扩大,许多个人成长的团体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同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不同的团体中。目前,个人中心疗法不仅在个别咨询中应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而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组织发展、健康保健等。
2、活动设计模式本身不完善。活动设计模式的不完善导致活动不能连续,辅导对象不能真实反映内心真实的想法,辅导者不能真正观察到辅导对象内心活动内容,会影响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另外团体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在同一个团体小组之中,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环节中尽量设计完善的方案。
3、专业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团队欠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式才能够有效改善。有些高校没有专业的指导部门,误认为谁都能搞团体心理辅导,不能按科学方法来实施,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道德。团体心理辅导离不开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它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背景、教学经验以及辅导团体的经验,这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4、辅导形式具有局限性。现实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科学性处处可见,从辅导教材,到辅导手段,从辅导对象的选择到活动游戏设计,从评价方法到事后追踪等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产生不可控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所获的得数据不真实、结论不严谨、实际效果不明显,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部分成员可能受到伤害,个人隐私容易泄露,需要帮助学生得不到帮助等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
1、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统一。每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针对每个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确定一种理论基础作为其指导思想,在团体辅导中起支柱性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多人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的互动,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的目的。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对有该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探讨。团体心理辅导要具有统一的思想认知和目标,必须以强大的心理辅导理论体系为依托,才能保障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完善活动设计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觉,而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活动的设计。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目标为依托,确定团体辅导的学生人数,辅导的环境,充分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而设计合理的方案。例如,充分考虑学生面对陌生同学内心的不熟悉感而设计让大家快速成为一个团体的活动,活跃团体气氛;在辅导过程中要赋予学生说不的权利;在团体互动中多增加讨论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除了语言沟通方面,非语言的沟通在团体辅导中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光交汇、肢体接触或者面部表情等等。
3、建立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
学校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起到的是平台的作用,要培训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在具有专业性的指导之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专家要取得相关的心理咨询资质,定期进行培训与考试,在校要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团体心理辅导的讲座、咨询,并对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及团体建立心理档案等等。建立有资质的、活跃的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并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有效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
4、科学合理辅导全程。要提高科学性,就需要组织从事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实际工作者认真学习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学校心理团体辅导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心理测量软件、动眼仪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如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等;建立心理咨询室时,也要讲究科学性,绝对不能像老师办公室一样,而应是典雅、温馨、安全、舒适的统一;在心理工具的选择上,建议以学生主观体验,喜闻乐见的团体心理辅导工具为主。
综上所述,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受众面比起个体辅导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可以针对不同需要的群体开展不同的辅导小组,以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的发展性团体辅导越来越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于终身发展观的生涯团体辅导应该在团体辅导中加大比例。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大学教育是通向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过渡阶段,团体辅导形式对于个人成长、能力探索、人际互动关系、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探索需求等方面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高校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雅各布斯.团体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 李菁.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
[6] 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状;团体心理辅导
抑郁自21世纪以来逐步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抑郁也作为主要危害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而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1]。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抑郁障碍现在的患病率为23.66%,有的同学因抑郁而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依据,从抑郁症状的成因、症状表现及其特性等方面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4]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聚焦长三角[M].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
篇10
关键词: 班级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 面临问题
1.相关概念
班级心理辅导,是由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状况和学生“共性问题”,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丰趣味性、教育性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其特点是重“导”,重学生体验和行为实践,重心理情景的设置与学生的心理情感,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重学生参与活动与学生感受的分享。
2.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区别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是就特定主题,招募存在此困扰的同质性成员,如自卑团体、危机干预团体。而班级心理辅导,属于发展性的辅导团体,它的特点在于对象是同班同学,主题根据共同特质共同需要而定。与班会活动更类似,但更多地运用心理方法而非教育手段,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德育工作。
其次,对于团体辅导而言,领导者应受过专业培训,要求较为严格。班级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则多是学校心理老师,或是接受过一定心理学培训的其他老师。
最后,团体辅导成员大多有明确目标,同质性强。而班级心理辅导的成员是来自以年龄分别的自然班,大多为普通中学生,较为异质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港台地区的研究情况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方面做了探索,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对内地学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2年后,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后,编著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工作[1]。他们首创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
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
3.2内地的研究
内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和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理论依据、辅导形式等[2]。钟志农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辨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鞠玉翠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营造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4]。这些研究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
4.班级心理辅导面临的问题
4.1学生因素
第一,辅导以班为单位,规模较大,这对辅导老师的活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尽量在互动分享中关照班级中的每位学生。
第二,团体成员来自学校统一编班,并非志愿组合,辅导老师无法控制团体的成分。
第三,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接受辅导活动课,并且无退出的自由,较易造成偏激学生的心理抵触。辅导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同时吸取教训,及时对活动设计进行修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4.2教师因素
首先,要注意在班级心理辅导中由教育者向辅导者角色的转换。在活动中协助保持团体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互动,以实现团体目标。
其次,应该注意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能激活学生兴趣的活动。
最为重要的是,辅导老师要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想和积极展开思考,在结束时要及时强化成员的体验感悟、行为实践和活动后行为的迁移。
5.结语
班级心理辅导这种以心理学、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班级环境,使学生在班级成员的共同影响下进入一个社会化的轨道。每个班级管理者都应该树立班级心理辅导的理念,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技能和技巧,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团体心理辅导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呈欣欣向荣之趋势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运用,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信心地解决他们面临的成长性共性问题,进而创建一个有良好班级氛围、具有凝聚力的班级。
参考文献:
[1]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2]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