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同年11月30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将番禺区的三镇(东涌、大岗、榄核)划入南沙新区,南沙区的版图扩充至800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两倍至70万。为了解全区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区卫生监督所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实地普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南沙新区范围内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其中:6家社区中心、124家村站)。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专项监督检查表》进行打分,对全区公办基层医疗该机构进行普查。
1.3研究内容 2013年7月~11月南沙区卫生监督所组织卫生监督员对本辖区内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专项监督检查表》打分,进行统一汇总后,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执业许可情况 全区医疗机构均取得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能按照核准的项目开展诊疗活动,合格率为100%。
2.2医护人员执业情况 5家(83.33%)社区中心医护人员能出示有效证件;110家(88.71%)村站医护人员能出示有效证件。
2.3消毒灭菌工作 6家(100%)社区中心和108家(87.01%)村站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每天消毒并登记。6家(100%)社区中心和62家(50%)村站配备洗手消毒液。5家(83.33%)社区中心和95家(76.61%)村站每天对诊室、诊台进行消毒并登记。
2.4门诊日志及登记 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门诊日志,4家(66.67%)社区中心和62家(50%)村站登记完整。
2.5医疗废物处置 各医疗机构均了解国家相关医疗废物管理内容,均做到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但主要进行感染性和损伤性的分类。收集了6家(100%)社区中心和61家(49.19%)村站配备专用塑料袋、锐器盒。6家(100%)社区中心和32家(25.81%)村站配备医疗废物暂存柜。6家(100%)社区中心和89家(71.78%)村站能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登记。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由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实行集中处理。4家(66.67%)社区中心和89家(71.77%)村站的医疗废物做到2d收集1次(见表1)。
3 讨论与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和基层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尤其是村站。70.97%的村站由乡村医生执业或助理医师执业,49.19%的村站配备医疗废物专用收纳容器;医疗废物处置的费用均由医疗机构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大多业务量小、分布散、路途远,基于经济利益和现有条件的制约,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回收网络不健全[1],势必导致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2],有可能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及危害。
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不严,特别是患者就诊的登记情况和消毒灭菌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仅有76.61%的村站每天对诊室、诊台进行消毒;50%的村站门诊日志登记完整。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地理位置较偏,经济状况一般,如果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等,都无疑为基层医疗机构真正落实各项管理规范造成障碍。建议政府:逐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做好诊室消毒灭菌和传染病疫情监测、统计、追踪等工作,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并非仅有焚烧一种方法[3],如果仅对输液器进行焚烧处理,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并且没有做到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4]。建议政府引导有资质企业介入输液器、注射器等的回收利用,制作利器盒、包装袋和周转箱等物品。
参考文献:
[1]杨璐,王欲圣,徐庆华,等.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调查[J].安徽医药,2010,14(9):1082-1084.
[2]高春玉,王善雨,杨元平,等.36所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2009,19(7):817-819.
篇2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流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c)-134-02
Primary health care sector of drug distrib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YU Jun
(Dali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001, China)
[Abstract] To analysis in-depth pharmaceutical circulation problems of primary health care sector, und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drug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Make use of modern means of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trengthen on monitoring drug distribution of the primary health care sector, governance illegal circulation of drugs to be ensure the drug safety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Key words]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Drug distribution; The status quo; Strategy
随着我国新医改方案实施进度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门诊部、专科门诊、个体诊所等已成为未来医疗体系中的主要部分,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补充。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亦成为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内容。正当的竞争方式是提高医疗技术、提供优质服务、低廉的医疗费用。依照相关规定,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应当索取、查验、保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票据[1]。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一些非公有制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采取在药品上面做文章的手段。一方面降低药品的销售价格增加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降低药品的采购价格,尽量获取更大的利润。由此,一些非正规渠道的药品开始普遍在基层医疗机构流通[2]。
1 药品流通的主要问题
1.1 正规渠道采购、不开发票,降低采购成本
基层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从具有三证的供应商采购药品,但不开具采购发票[3]。供应商以此方式可以避免17%的药品增值税,因而可以以更低的供货价供应,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1.2 从无证商贩低价采购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现金的方式直接从药贩手中购药。药贩根本不具备药品经营资质,药品来源也不清楚,但药品采购价格更低,因此利润更大。
1.3 回收药品参与流通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了降低药品的采购成本,甚至采取回收已零售的药品,主要是用量比较大、进销差价比较小的零散分布在居民手中的药品,回收价格一般是正规采购价格的50%甚至更低。
2 特点
根据《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条之规定,持有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而上述非正规渠道采购的药品均没有完整的采购手续,采取购入不验收、不建账,销售不开收据的暗箱操作。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还采取“以少代多”的方式,以符合国家法规的方式每月从正规的采购渠道采购少量药品以应付检查,然后再以其他非法渠道以更低的价格采购更多的药品。对于那些流转快、销量大的药品每月的账面采购量只占实际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
3 危害
3.1 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以非正常渠道采购药品,因其生产来源、运输条件、存储环境等环节均没有有效监控,药品质量是最大问题。尤其是回收的药品,这些药品已经在个人手中存放一段时间,存储条件更是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药品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会大大下降,甚至会产生毒性。如果这些药品再次销售使用,必会对广大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2 造成税收流失
非正规渠道采购的药品一般均没有正规的采购发票,也没有按照规定上缴增值税。基层医疗机构在获得更大的利润的同时,给国家税收造成了损失。
3.3 打击了守法基层医疗机构
当前医疗市场尤其是基层医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医疗机构为了争得患源纷纷采取了降低药品价格的方式。药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一些药品的利润率是零,甚至有些药品负利销售。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守法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降价空间是有限的,药品降价到一定程度后,只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免费诊疗服务等其他手段争取更多的患源。然而,采取不开发票、无证商贩采购、回收药品这几种手段却能以非法的手段最大限度降低药品购入成本,然后再以更低的价格销售,造成正规守法的基层医疗机构无法与其公平竞争。
4 对策
4.1 将销售环节纳入监管重点范围
目前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实施监管主要是针对药品采购、存储环节,而对于药品销售环节几乎没有监管措施。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正是基于这一点采取暗箱操作,药品的入出都无账可查。采购记录、药品验收记录、采购发票等是象征性的,用来应付药监部门的检查。如果能监管药品销售情况,那么就能堵住非法药品的出路。具体对策:要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必须开具收据并由购药人签字、底联留存备查。购药人可以举报不开具药品销售收据的医疗机构,查实后购药人可得到数额可观的奖励。由此,可以使每名购药人都成为监督者,药监人员可以从药品的销售反向检查药品的整个流通环节,使非法渠道的药品没有出路。
4.2 建立药品监管网络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医疗保险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监督管理的成功案例。医疗机构在患者挂号就诊开始整个过程的医疗数据都会受到管理部门的监控,监控过程方便、快捷[4]。相对而言,药品监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完全依靠人工进行药品监督,必然会存在管理盲区,实现每笔数据的监管也不现实。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监管网络系统将会使药品监管难题得到根本解决,每笔药品从出厂到销售给患者全程实时计算机网络监控。同时,医疗机构药品销售必须开具销售收据,销售数据上传至药监部门,实现药品全部流通环节监管。
4.3 加大检查、处罚力度
药品非一般商品,对于打击非法药品的处罚力度亦应该加重,增加违法成本,同时重金奖励举报人。
4.4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诚信档案
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情况进行排序打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长期遵纪守法药品管理规范的医疗机构进行表彰。同时,舆论宣传也会对人民群众产生正面导向,使他们有选择性地去那些信誉好、服务规范的医疗机构看病,进而使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其更愿意坚持守法、规范经营。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S].2007.
[2]叶燕妮,陈素玲.药品购销证票监管现状与对策[J].中国药事,2009,23(10):951-952.
[3]HU Ming,ZENG Yu,YANG Junbin,et al.A survey of drug supply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in four Provinces of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5,14(4):237-241.
篇3
(一)从加强岗位培训入手,提高人员素质。
我局在狠抓监督检查的过程中,把事前的培训帮助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分批分层次组织法律法规和药学业务知识培训,进行指导。同时采取有效方式认真督促医疗机构自身开展药剂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医疗机构涉药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药学专业水平,为规范药品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员保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规范购药渠道入手,保证药品质量。
为从源头上保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我局“三管齐下”,一是要求医疗机构高度重视营销人员和供货企业资质审验,做到“三查五对”(即查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委托授权书;对身份证、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印章、授权范围),签订配送质量保证协议,把好进药第一关;二是加强药品营销人员管理,通过建立信誉档案、强化信用管理措施,督促医药企业严格依法聘用营销人员,严格实行对营销人员的审查考核和业务培训;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打击无证经营药品、非法渠道购药等违法行为,有效地净化了市场。
(三)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统一管理“软件”。
针对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我局在出台的《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中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的“软件”,即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职责、质量管理制度、相关资料记录等统一做了细化,督促医疗机构统一制作各项制度并统一上墙明示,统一对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统一做好各种资料收集和质量记录,使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做到合乎规定,有章可循。
(四)从创建“规范药房”入手,加强诚信自律。
为加强诚信自律体系建设,我局根据医疗机构等级规模不同,专门制定了《柘荣县医疗机构“规范药房”验收标准》,分县级、乡(镇)卫生院、社会医疗机构和城乡个体诊所三级制定相应的条款,符合要求的按照得分情况评为“规范药房”。“规范药房”采取动态管理,每年将根据监督检查和管理情况可升级或降级,对验收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将记录在案并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增加检查次数,对屡教不改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并在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主动地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五)从密切部门配合入手,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成了医疗机构药品规范管理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的通知》,并成立了联合检查指导小组,加强指导;二是建立互通信息制度,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医疗机构涉药违法案件和检查情况,加强部门信息沟通,从而增强了部门沟通和药品监督执法工作透明度,也使医疗机构更加重视药品管理,提高了守法遵规的自觉性。
二、目前柘荣县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县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由于病患者相对集中,用药人群大,在用药品种、数量上相对较大,是人民群众药品使用最直接、最广泛的窗口,因此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这几年多的监督管理实践,我们感觉到,医疗机构在监督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进药渠道不规范。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级医疗机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进货渠道混乱的问题。虽然药监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责令其改正,并严厉打击其违法行为,但他们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使得药监部门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
2、医疗机构药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法律观念淡薄,对《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认识;其次专业知识匮乏,由于某些医疗机构负责人对药品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忽视,导致了药品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相对低下,从而造成在药品使用管理上的效率低下。
3、药房、药库药品管理差。与药品经营企业相比,医疗机构的药房、药库在卫生条件、场地、设施等方面都相对较差,药品堆放杂乱无章,灰尘较大,拆零药品较乱,没有药房及药库管理制度,中西药品没有分开,药房、药库设施缺乏,基本上没有防尘、防鼠、防潮、隔热等设施,并且在药品验收制度的实行方面也明显存在不足。尤其在村级卫生所,依然还存在过期药品未及时清理的问题
(二)我县在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我国目前在药品研究、生产、经营等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如药品研究领域有GLP、GCP,药品生产领域有GMP,药品经营销售环节有G等,这些规范都是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条款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具有法律效力。药品研究、生产、经营单位只有符合并通过这些规范的严格认证,才具有合法从业的资格,这些环节抓监管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但是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却遇到了一些违法行为无法追究的情形。医疗 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状况令人担忧,对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已经远远落在了药品研究、生产和经营等环节的后头。在现阶段,我国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欠完备、全面
我国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仅限于规定而规定,没有相应的约束条款,或只有禁则而无罚则,即规定了应当怎么做,却没有规定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处理和解决不同形式的违法行为,致使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中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威慑。而这些行为却无形之中对百姓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如:合法票据、购进验收有记录是医疗机构依法购进药品的依据和凭证,在《药品管理法》中虽作了明确规定,但却没有罚则,而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
2、欠前后规定的一致性
《药品管理法》关于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参照什么质量管理规范才能获得认证许可并没有做出象GMP、G那样的明确规定,但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第八十三条关于药品认证含义中却提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检查、评价并决定是否发给相应认证证书的过程”这样的描述,显然没有做到法律与法规的统一。
3、对药品使用从业人员业务学习缺乏硬性要求
我国目前实施的执业药师制度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由于GMP、G认证必须配备的硬性规定,极大地促进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但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因没有相应的质量规范,该制度很难得到医院的重视,医疗机构药品从业人员不学习照样工作,无危机感,这就很难保证百姓用药安全,更不能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了。
三、对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设想和对策
(一)、完善补充现有法律法规
1、在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的基础上,需对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章节增加如下内容:(1)医疗机构药品使用须经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使用许可证》;无《药品使用许可证》的,不得使用药品。(2)《药品使用许可证》应当标明有效期和经营范围,到期重新审查发证。(3)医疗机构药剂科必须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4)具有与所使用药品相适应的药库、药房、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具有与所使用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具有保证所使用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5)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必须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使用药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医疗机构药剂科是否符合《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6)《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步骤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
2、制订《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制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必须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制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可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时除对药库、药房软硬件做出规定外,应考虑急诊室、防疫室、中药炮制室、病区药房、化验室、煎药室的药品管理问题。
(二)、医疗机构用药行为可实行“扣分制”管理。
“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是药监部门工作方针,为把这一工作方针运用到对医疗机构用药行为的监管上,建议可借鉴交警部门对驾驶员扣分的作法,对医疗机构用药行为实行“扣分制”管理。这一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规定,制订一个扣分的标准,即扣分的内容,这一内容不宜过多、过细,但必须量化,有操作性,如
1、药械从正规渠道购进2分
2、建立药械购进、验收、登记2分
3、药械购进、使用帐目清楚2分
4、使用正规药品、器械2分
5、特殊药品管理规范2分
篇4
我县多数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着农民的用药消费,全县农民人均年药品消费才60多元。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贫困农民生病之后往往是抗不过去才用药,并且买药专挑便宜药。一些乡村卫生院、诊所、药店等供药单位也是受经济利益驱动,采购药品时一味追求低价格,使药品质量存在很大隐患。这些问题具体反映在药品质量上,从深层次看反映在体制、政策,以及贫困落后的根源上。
农村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的现状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
在调查中发现,零售药店和县一级医院,通过换发许可证,内部执行常规性的报损销毁处理制度,销售和使用的药品在有效期内,并且多为近两年的生产批号,而单体药店、小型诊所甚至乡镇卫生院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的问题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普遍实行拆零销售,农民见不到原包装上的有效期,一般难以发现药品失效。
销售使用假、劣药品。
在县城的药店和医院、诊所中,纯粹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较少见,但未经批准擅自配制或购进的非法医疗制剂常能看到其踪迹。乡村的药店、诊所问题较多,某卫生院一次被查出头孢氨苄胶囊、吗叮啉等十几种假药,是院长从药贩手中购入的。一些基层医药网点不同程度地存在销售劣药的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过期失效药品外,中药饮片掺杂掺假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保健食品和所谓“性保健品”、“壮阳药品”,更是肆意标明适应症和主治功能,冒充药品,欺骗患者,谋取不义之财。
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
乡村诊所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大多是从东部省市的药品市场或无证经销处进货,普遍存在进货无发票,质量问题多,使用后不毁形就直接倒在垃圾堆或低价按废品出售等问题,存在不安全隐患。
尤其一些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村庄,老百姓无医可看,致使人、兽同医同药,人用药质量无法保障。
药品经营条件简陋,流通秩序比较混乱。
调查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大部分能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药品质量管理机构,药品质量验收、养护、储存、保管等制度和药品验收记录,药品质量基本能够得到保证。县一级多数医院药品管理也比较好。但是在乡村,药品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乡村药店和医疗机构进货渠道混乱。
据调查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
一是从非法渠道和个体药贩处采购药品,无验收记录和合法票据,也无购销记录;
二是进货无合同,没有质量保证条款,所购药品难以做到先质检后进货,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医院、诊所的自制制剂进入零售药店及基层医疗网点,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
药品经营管理不符合规范要求。
相当一部分农村卫生院所、诊所和零售药店的设施设备,与其药品经营使用规模和质量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无论是药房面积、仓储条件、专库的划分、温湿度的控制以及避光、防虫、防鼠、通风等设施条件基本没有达到要求。有的医院将必须冷藏的生物制品精制破伤风抗毒素常温下保存几个月;有的药品和生活用品混放;有的兽药、人药共营;有的中药饮片借斗串斗,顶替代用;有的西药仍用广口瓶储药,拆零药品的标识分装不按规范要求去做等等;因而造成药品积压浪费、霉烂变质、虫蛀鼠咬、过期药品延续使用等问题。
游医药贩流窜乡间,或承包门诊科室,摆摊“看病”,或上山下乡给医药网点“送药”。
不少基层医院、诊所经费紧张,经营困难,将门诊、诊所内部承包或对外出租,只管收费,放弃管理,任其胡为。游医药贩是联系制假用假的纽带,其祸害所至,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成为农村制售假劣药品和坑蒙拐骗群众的窝点。
贫困乡村医疗条件落后,药品供应网点少,农民看病用药困难。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广人稀,故医药网点服务成本高,效益差。农民看病很不方便,远的要走10公里的路程。多数行政村没有药店,只有一个卫生所,医疗设施简陋,而且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看病打针卖药,医疗技术难以保证。而且农村医药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不能有效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药品监督力量薄弱,边远地区很难到位。
眼下药监队伍组建工作正在进行,人员还未完全到位,经费难以落实,执法装备还未配备。农村药品日常监管和应急案件的查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药品市场秩序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理。
加上农村基层药品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问题较多,任务繁重,直接影响药监部门履行工作职责。
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的对策农村药品市场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药监部门必须管好农村药品市场。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半数以上的基层用药单位主管人员不了解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及其相关法规,农民用药法律意识更为淡薄,发生问题时,不能用法律有效地保护自己。因此,要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仅要教育药品经营者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也要教育广大农民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依法用药的氛围,让违法销售使用药品者失去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少,群众买药困难,这不仅给非法经营者可乘之机,而且给监督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因此,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在县上设立药品配送中心,统一为基层药店供药;在乡镇开设零售药店,并将这些药店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要研究适当降低在行政村开办药店的准入条件,堵塞管理死角,使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布局合理。
规范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经营行为。依法治药,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认真推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规范,督促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规范其购销、使用行为。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小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管理,帮助他们建立药品进货制度和程序,规范进货渠道。要加大对无证经营和游医药贩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药品市场,确保合法药品进货渠道畅通无阻,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
协助农村基层大力推行驻店药师制度。抓好执业药师、从业药师、驻店药师考前培训工作,提高合格率,使县、乡药店有药师服务,能够指导农民合理用药。要积极培养农村药店从业人员,采取专题讲座、综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灌输专业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篇5
广州市土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1个区,全市常住人口约1336.82万人,户籍人口约840.60万人。广州市集中了大量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集中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全国一流的医学专科,每年吸引来自省内外和港澳、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需求者。
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749家,其中医院224家(公立医院15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45家,拥有医疗床位7.70万张,全市卫生人员14.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1万人,全市总诊疗人次1.38亿人次,住院人次253万人次,预计2014年全市卫生总费用715.40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5496.60元。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养老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穗府办[2013]30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13]27号)文件精神,我市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在内设置独立的医院或护理院;规模较小的可按标准开设医务室;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奠定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我市坚持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实现街道全覆盖,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供医疗照护支持奠定基础。一是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我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实施《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将老年人列入重点人群,引导更多居民到基层就诊。各区均成立了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制定辖区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占中心总数的81%。二是按照《广州市社区卫生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设置家庭病床。2014年,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785张,医生巡诊49342人次、家庭出诊15253人次
,护士巡诊68524人次、家庭出诊24852人次。三是密切配合民政部门,鼓励各区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开设家庭病床的方式与区侨颐园养老院实现医养结合,以定点服务的方式与社区养老(长者饭堂)相结合,定期派员上门开展健康教育和管理。萝岗区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推行社工+医生+康复师的服务模式,根据长者身体特性设立独立的健康小屋和康复理疗室,对长者整体情况进行统筹管理。广州市养老协会、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今年6月在珠吉街举办“医护养三模式经验推广会”,对该运作模式予以肯定,将适时推广珠吉街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支持医疗机构提高老年服务能力。一是支持老年专科医疗机构和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等相关科室建设。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共有63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临终关怀科,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病专业,438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有广州市老人院医院、广州友好医院2家老年专科医院,广州友好医院护理院、广州天河珠吉护理院2家护理院,可以为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二是加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实施2013-2015年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培训项目,选取了1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康复治疗师培训医院,对全市118名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人员(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开展了为期12周的康复医疗技术培训,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工作。继续重点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上下级康复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和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不足,人才缺乏。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力、人才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全科医生不足,工作强度非常大。全科医生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才容易流失。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尚未理顺医疗保险定点工作,部分“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是相关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护理院、医务室等医疗机构,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二是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一级医院,与邻近的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衔接,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是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临终关怀、康复医学等相关科室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医疗机构开办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养护院等养老服务。
篇6
一、现状及成因
__县辖4镇、7乡、12个农林牧渔场,人口 24.7万人,县域内有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场)卫生院12个、个体诊所(口腔诊所)32个、村级卫生所70个、卫生室225个,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人口较密集的村。
该县级医疗机构对药械使用的管理比较规范,用药水平也较高,有专门的药学技术人员对药品质量进行把关,建立了药品管理制度,能按要求进行药品养护和贮存。而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村级卫生所(室)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药学人员管理药品,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的水平比较低。通过调查,目前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在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购进渠道虽已规范,但仍出现违规购药现象。在调查单位中,部分村级卫生所(室)采购药品出现8:1:1现象。一是从合法批发企业购货占80%。在我局的监管督促下,农村医疗机构能够从合法企业购货,占到所使用药械的大部分数量;二是从零售药店找零占10%。由于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距县所在地偏远的村屯对于药品配送中心的固定时间配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部分药品的批发价格比药店的零售价格还高,为了方便实惠,卫生所就近在药店购进药品,而且还可以赊欠;三是从个体游医药贩手中买药占10%。有部分游医药贩打着义诊的名义,与药监部门搞游击战,部分村级卫生所(室)明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为了贪图便宜,就明知而犯了。
2、未建立完整的合法供货企业资质档案。对于供货的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下,他们知道索要“三证”,但不清楚“三证”是什么,不知道要在供货合同上签字,不知道查看证照是否有效。在检查中,经常发现卫生所建立的档案中,证照已过期,合同上未签字,而且有效期已过,有的甚至未索要销售人员证明材料。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根本就没有索要产品注册证的意识。
3、各项记录不规范。按照《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涉药单位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经过近几年的监督管理,药械购进验收的记录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村级卫生所(室)在做购进验收记录时,只是简单地对照购进发票,照抄上面的内容,票据上没有的,购进验收记录上也体现不出,例如检查中发现,某村级卫生所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中,生产厂商一栏中填写了天津,产品批号栏中填写20__0610,一对照购进发票,原来发票上简写了生产厂商,产品批号与有效期打串了。可见,验收记录还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应该说是在应付药监部门,记录的重要性相对人理解严重不足,而他们所做的购进验收记录已经毫无意义。
4、基层医疗机构经济环境有待提高。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药房与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根本不具备药械必要储存条件,无药械专用库房,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墙面上布满霉点和下雨时漏雨留下的痕迹;有的药房光线暗,里面阴暗潮湿。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还有出现诊断室、注射室、药房三合一的现象。
5、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村级医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大都为1人,只有个别为2—3人,即使有多人也都为亲人关系。因此,在农村医疗机构中,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疗机构药械专业人员普遍较缺乏,95%以上均不属专业人员,多数均未经过专业培训,无法做到规范管理、规范用械,8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药械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不熟悉,规范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
(二)在使用药品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药品摆放不规范。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分类摆放意识差,处方药品与非处方药品、外用药、口服药、注射剂等药品随意混放一起,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混摆一起,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而且只有兼搞防疫的卫生所有冷藏设备,但这冷藏设备还是和家庭混用。有些卫生所将药品直接堆放于床下及房屋空闲处,部分药箱底受潮发霉;中药贮存加工条件简单,普遍用布袋、方便袋盛装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缺乏中药炮制加工和养护的必要设备,没有烘干、熏蒸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设备,没有温湿度计更谈不上记录。
2、处方管理不规范。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农村医疗机构凭处方使用药品。70%医疗机构是给患者看过病后就销售药品,而不开具处方;22%医疗机构并不给患者看病直接销售药品。老百姓也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所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
(三)在使用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淘汰的医疗器械产品普遍使用。通过对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型、小型医疗器械登记备案情况看,有部分医疗器械在其外观上无法看清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执行标准、批号等相关内容,例如在某医院检查的尿液分析仪上只能看到gf-u780的标记,其余什么也找不到。通过了解医院负责人,这类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国家、省扶贫救灾时划拨的,无法查到资质、证件,但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这些医疗器械仍在使用中。
2、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理不规范。不少卫生所(室)或个体诊所既未按规定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又未按规定严格执行销毁制度。现场检查时发现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毁形、不消毒处理、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即使销毁的也采用
的是焚烧方法,在毁形物较多的情况下,就存在焚烧不彻底情况(如针头、调节器),为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二、对策及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比较特殊,涉及地方政府和卫生、药监等各部门,因此,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的监管,需要卫生、药监和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共同来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用械行为。只有多方动员,采取多种形式,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当前,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很突出。如果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是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积极坚持“四个加强”。一要加强培训。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用药水平差这一问题,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药监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教育先导,重在规范”的原则,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考试不合格者,建议取消其行医资格或继续学习。二要加强宣传。目前,老百姓对药械管理的法律知识理解不够,安全使用常识懂的不多,因而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安全用药信息网络,及时向老百姓传递医药知识,改变农村安全用药信息闭塞的现状,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做好法律及常识的宣传。利用县内大型活动或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再通过学生反馈给家长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达到社会各界自觉维护药械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扶助。要积极争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对偏远村屯、贫困村屯,经济条件差的卫生所(室)开展扶贫帮困。采取“输血”和“造血”并举的方式,积极为贫困村、贫困屯、贫困卫生所开展以“送资金、送设施、送制度、送指导”活动,彻底解决农村医疗机构中的“缺口”问题,解决边远村屯老百姓就医用药的困难。四要加强监督。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
(二)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地区,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协调和争取当地新农合管委会的支持,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管和规范,从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三室”分离、房屋设施、药械贮存条件、药剂人员的上岗培训、药品购进验收和贮存保管记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可以当地新农合管委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名颁发“新农合规范药房”牌匾,从根本上达到强化和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近而为农村老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
(三)要与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与供应网络建设相结合。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药品质量和满足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断,是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着实解决老百姓买药难、买不上放心药问题。一要加强监督网络建设。不仅重视事后的监督查处,更要重视事先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与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查处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利用协管站发展来带动信息站建设,达到各级医疗机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二要提高供应网络管理。针对目前存在的配送不及时、药价高等问题,提高对配送中心的监管力度,使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延伸到每一个涉药单位,使药品供应价格明显下降,以规范购货渠道,保证药械质量,保障农村公共安全。
篇7
切实加强全区“两网”组织机构建设,及时调整“两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且结合实际,对农村药品监督业务协管员和义务信息员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两员”聘任、培训、考核制度,建设切实有效的领导管理机制。
二、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供应网络建设。区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区级药品批发、连锁企业以及药品零售门店是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主体。进一步完善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零售药店“三位一体”的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点的监督管理,力求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购药用药,保证药品质量。具体要求:一是积极配合区纪委、卫生等部门对基本药物供应工作,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网点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二是积极配合新农合、社保等管理部门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提供全面的监管信息,为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三是督促、指导药品经营企业和药品零售门店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切实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村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四是进一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加强药房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其合理储存、使用药品,保障药品质量,增强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能力及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监督网络建设。一是继续与区街道办事处和镇乡政府形成联动一体监管体系,协助查处药品违法行为。二是适时对镇乡药品监管义务协管员和村社药品监督义务信息员给予调整充实,保持农村药品义务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巩固农村药品监督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体系,形成纵到底、横道边的药品监督网,确保对全县药品质量的监管到位。三是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的选聘、考核、培训、奖惩等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完善义务协管员、信息员信息档案,强化对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实施的动态管理。五是充分发挥义务协管员和信息员在农村药品安全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三)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水平,巩固创新成果。对区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网络信息电子监管平台实施平台维护。一是对部分变更过的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实时监控,确保数据的正常传输。二是完善部分新增社保定点药店、药品零售单体门店硬件设施,纳入信用网络监管范畴,实现电子监管平台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电子监管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日常维护,充分发挥电子监管平台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切实做好农村药品安全监管。立足强化开展日常巡查,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一是力求监管面达到全覆盖。全年度对全区农村药品供应网点的监督检查覆盖率不少于90%,其中乡镇药品供应网点的监督检查不少于两次,村级药品供应网点的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管档案。二是完善建立农村药品供应网点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考评制度,实施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考评。三是全面完成市、区要求的专项整治任务。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四是高度重视药品举报投诉,对药品举报投诉案件,及时办结率必须达100%。五是进一步强化技术监督的作用。将农村药品供应网点和基本药物品种纳入药品监督抽验的重点单位和重点品种。
(五)切实做好培训,进一步加强宣传。一是对义务协管员、信息员进行年度业务培训。针对协管员、信息员调整充实的实际情况,重点培训药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义务协管员、信息员工作职能职责等业务知识。二是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点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进行年度业务培训。针对药品零售门店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不同特点,分期分批的组织开展。重点培训药品经营使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药品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等业务知识。三是充分利用“3.15”、“6.26”、“12.4”等国家相关法定宣传日,深入开展药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以及假劣药品识别等知识的宣传。采取深入基层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宣传专栏等多种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做到宣传到位,深入到农村基层村社,促进药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篇8
【摘要】目的:了解钦北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为卫生局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钦北区13家医院进行调查。结果:13家医院的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数35.02%,低于部颁标准;医生与护士人数比是1∶0.868;护士数与床位数比是0.319∶1明显低于部颁标准的0.4:1;护士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6~34岁,过于年轻;学历层次低主要是中专毕业;职称主要是低级职称,没有高级职称。结论: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有关卫生部门值得关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卫生改革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法律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最为突出的是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因此,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要素。现将本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作逐一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钦北区13家医疗机构。其中县区级妇幼保健院1家、中心卫生院3家、乡卫生院9家。
1.2 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级别、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等)、医院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护理人员总数、护士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通过本区卫生局提供的2008年护士注册登记表、各医院的工作报表及电话询问调查。
2 结果
2.1 钦北区人口分布与医疗机构情况,见表1。
2.2 钦北区医疗机构护士年龄结构情况,见表2。
2.3 钦北区医疗机构护士学历结构情况,见表3。
2.4 钦北区医疗机构护士职称结构情况,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护理人员配置明显不足:表1显示钦北区护士人数占卫技人员数的35.02%;护士数与医生数之比0.868∶1;护士数与床位数之比0.319∶1。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床护比至少达到1∶0.4。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基层医院的住院病人明显增多,导致大部分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大于编制床位数,而且护理人员大都是女性,有婚假、孕产假、哺乳假,进一步加重护理人员的配备不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有效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过多,她们只能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治疗性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导致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下降,并加大了医疗差错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1]。
3.2 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25岁以下占17.43%,26~34岁占50%,35~44岁占25%,45以上占7.57%。其中34岁以下占67.43%,护理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过于年轻化,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还有婚假、孕产假、哺乳假的影响,护理人员除了有专业知识外,还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过于年轻意味着专业技术骨干力量薄弱,而过于高龄的护理队伍会阻碍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
3.3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从表3中可以得知护士中专毕业占大多数,大专学历基本是二次学历,没有本科毕业生。这主要与基层医院经济状况差,本地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少,大医院对高学历的护理人员的需求加大,所以高学历的护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有关。表4中显示职称主要是低职称,这与低学历和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大有关,高年资、高职称的护理人员流向市级大医院,导致基层现有护理人员总体呈低职称现象。现有的高年资护士大多脱离病房从事门诊或其他部门工作。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毕业后没有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很少,多数护士缺乏人文知识、沟通技术、法律法规知识,每天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难得以提高,难以满足现在医疗发展的需求。护士长管理水平较低,有部分护长是中专学历的低职称的,有部分护长虽然是中级职称但学历是中专的,管理知识也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得来的,而是短期培训,可见管理只能停留在经验管理上,造成管理上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这也是制约护理质量提高的要素之一[3]。
4 结论
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护理人员短缺、素质低现象十分严重,而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短缺素质低,势必会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需求。因此,合理配置基层护理人员,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有关卫生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维.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反思[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91~93.
[2] 安力彬,李文涛,袁华.吉林省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60~62.
[3] 逯传玲.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0):209.
[收稿 2009-04-16]
篇9
率先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连接了包括越秀区、荔湾区、花都区、番禺区和黄埔区在内的5个区级卫生信息平台,5家市级直属医疗机构,21家区级医疗机构,85家社区服务中心以及8家公共卫生机构,同时初步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影像中心。平台建设了包括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和市民健康服务平台在内的应用系统。
经过万达信息和广州市卫生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成功建立了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卫生部2009年12月《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后首个启动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了IHE、HL7 CDA等国际标准在工程层面的全面落地。
其次,建立起了基于HL7标准的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截至2012年3月份,平台共采集并整合诊疗数据近2亿条,其中基本信息1320多万条(包括公安、流动人员数据),就诊记录700多万条,用药记录4000多万条,费用信息5000多万条。并且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功打通了包括5家市级直属试点医院和5个试点区在内的的卫生网络,实现了区域内医疗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
第三,全市统一发放了市民健康卡,实现了区域医疗的“一卡通”。市民持一张卡可以在联网范围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就诊。通过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不仅可以便捷地共享医疗信息,还可以节约发卡成本,有效减少重复发卡的现象。
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
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入了区域影像的相关应用,丰富和充实了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广州市区域影像应用建设是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拓展应用,它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数据规范、业务整合规范、应用规范、管理规范、安全规范、技术规范等)的建立和实施,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区域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了广州区域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图像存储与通信及相互操作逐渐扩展到整个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需要将区域内多个医疗机构的PACS进行互联、并使各医疗机构产生的影像信息按区域内医疗需求和资源优化原则进行共享交换。通过区域影像应用, 居民可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进行影像诊断,联网医院可以共享影像信息和报告结果,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概率,降低诊疗费用。
在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联网范围内,既存在有多个具有综合或专科医疗优势的大型医院,也有着众多的基层医院。区域内的众多基层医院根据患者需求、医疗管理的需要,往往需要与大型医院进行医疗协同。
由于医疗影像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专业诊断要求高等特殊性,一般都是通过建立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来满足此类需求。万达信息使用了当前国际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共享交换的最新技术标准(IHE 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 for Image,简称IHE XDS-I)实现了复杂医疗机构之间的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即使用一个区域PACS平台系统,同时支撑多个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中心与基层医院进行影像协同诊断。
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
区域PACS平台称为GmdTalk,取Global Medical Talk之意,意在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全球医学交流的愿景。广州市联网范围内医疗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组建了多个“影像虚拟读片中心”,用户可根据不同医院的医疗卫生特长和检查设备资源,将不同的影像信息分发到具有优势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其专家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本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确定治疗方案,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的资源共享。
目前区域内影像协同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种业务模式:
一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技师进行拍片,影像上传至大型医院,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网上读片并出具报告。
二是由基层医疗机构拍片并出具初诊报告,提交初步诊断和图像到虚拟影像中心。虚拟影像中心调阅初步诊断及图像,对应的大型医院影像诊断专家进行复审,复诊报告回传虚拟影像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调阅复审诊断报告。
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从业人员资源的不足,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内诊断水平,所有诊断和报告均由中心完成,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中心端部署了医疗协同控制服务器与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前者主要实现系统管理和配置等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患者信息管理、医疗业务协同管理、XDS文档注册管理、任务跟踪和日志管理等。图像传输与存储控制服务器则主要实现对图像的存储和管理,包括了各网格节点的图像存储策略管理、存储状态监控管理、运行状态管理任务消息状态管理等。
前置适配服务器实现与医院内部的各个相关系统的通信接口,实现基于SaaS的RIS功能,实现图像通信协议的转换与缓存管理。影像诊断管理工作站通过借助区域内各成像设备互联互通,通过开放式系统架构,实现区域内图像信息采集、存储、通讯及浏览的统一管理,包括DICOM图像的显示与诊断,图像打印以及各种2D及3D的图像处理功能等。Web浏览组件通过安装基于Web的图像浏览组件,实现以Web方式浏览和处理DICOM图像。医疗协同客户端通过在医疗机构内的配置,实现协同任务的请求、分发、接收、执行以及状态查询等。移动影像处理通过3G或Wi-Fi方式通信,提供各种影像处理的功能。
广州市区域影像协同应用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
首先,实现了医学影像网格存储交换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原有的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插入”中间件“协作网格的影像及多媒体数据通信与存储系统”。这样,众多不同PACS的服务器及其存储系统就变成一个“虚拟”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而原有的PACS客户端对影像的查询提取就变成对一个超级大型PACS服务器系统的操作。
其次,实现自动安全监控技术与医疗信息共享交换架构的互联和集成。通过采用一种PACS自动安全监控技术,监控PACS 单元系统各节点的硬件运行状况、应用软件运行状况、影像路由和提取状况等监控功能。
另外,实现了医学影像远程传输渐显技术在医疗信息共享中的应用,在网络带宽≤200 Kb/s 的条件下分辨率渐显传输CR(原始尺寸:8MB)影像,影像第一帧到达为2Sec,全分辨率帧到达为9Sec,为解决在有限带宽条件下,实时快速查询/提取/显示高分辨率、大容积医学影像提供了实现途径。
在广州区域影像协同后续的规划中,考虑将目前的架构主要转化为基于云计算的架构。
篇10
关键词: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 会计集中核算 利弊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使基层医疗机构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机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会计核算是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核算质量不仅影响着机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而且会给机构核算中心的决策带来不利。集中核算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隐患,因此,核算中心必须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加强对核算过程的监管,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卫生机构的正常运作。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会计核算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卫生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很多卫生机构都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这种核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大优势。
(一)加大监督力度
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财务工作主要由会计核算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相关部门能够较好地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准确度,防止出现违规挪用资金、开户、坐支等问题。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加大了财政监督力度,另一方面集中核算在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核算中心进行,并按“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账户,分户结算”的原则,监督核算收支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这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对基层医疗机构行使监督职能。
(二)保障会计工作的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能够较好保障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相关数据的准确度,从而促进卫生机构的正常运作。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要求会计人员按照统一财政标准、统一会计制度、统一操作软件进行作业,所以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及准确度,为卫生机构的财务决策带来一定依据。
(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能够将基层卫生机构的预算内及预算外的分散资金进行集中,并转移到统一的财政账户中,从而更方便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资金调度,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保障财务工作的质量。
(四)提高财政预算能力及预算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能够提高卫生机构财政预算能力及预算质量,强化预算机制并落实责任,保障各类预算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为卫生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还能够提高政府的采购质量,避免因权力过度集中而出现多种隐患。如果采购项目属于政府规定范围,而且有关部门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操作,集中核算部门就会受理;如果采购项目不属于政府规定范围,而且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集中核算部门将不予受理。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采购过程,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问题的产生,提高了政府采购质量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劣势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虽然具有较多优势,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质量,有效解决了卫生机构资金调度难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由于卫生机构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不完善,在预算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预算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制中的相关规范和要求都没有较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致使各种内控以及监管制度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这给卫生机构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
(一)集中核算虽然强化了基层单位的外部监督,但弱化了内部的财务管理。因为会计集中核算将记 、算账都集中在核算中心,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的管理等经济事项却集中在基层单位,会计核算部门工作人员未能参与进这些财务工作中,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与资源、资产管理等工作难以有效结合,会计核算工作不能有效深入,这使核算依据和核算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最终给基层卫生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
(二)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责任主体难以得到有效确立,给核算部门及其他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带来不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后,增设了报账人员岗位,取消了主管会计岗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报账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财务报账,不能较好为核算部门提供核算依据,这使集中核算部门在进行核算工作时,只能将各部门票证等相关资料作为核算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核算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会计责任主体难以得到有效确立,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将无法有效明确各会计人员的责任,最终给基层卫生机构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
(三)核算中心对基层单位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掌握。因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记账时虽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是由于其本人未置身于基层单位的经济环境,无法确认该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另外因基层单位只设一名报账员,一旦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的职责发生变化,领导将难以掌握单位的全面财务状况,这不利于单位的内部监督。
(四)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执行不力。由于基层只设有报账岗位,没有会计岗位,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未能及时分析,也就不能提前对单位支出做出控制和约束,而核算中心会计虽然能够对已发生的经济事务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但是会计核算工作都是发生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对预算的执行不能做到“未雨绸缪”。
三、应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方法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较好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也存在着一定劣势,给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管带来不利,也难以有效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如果卫生机构不注重对集中核算方式进行优化,完善相关规范制度,将会出现许多隐患。因此,面对集中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卫生机构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卫生机构的稳定运作。
(一)会计核算中心除加强会计核算外,还必须加快自身管理职能的转变,加强对核算相关过程的监督,定期到基层单位进行指导,提高各种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使会计核算工作与资源、资产管理等工作得到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提高核算质量。
(二)由于集中核算制下会计责任主体难以有效确立,所以在实行集中核算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内部审计。在审查由核算中心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注重调查,追踪审计,实物清查,对内部控制度进行测试,找出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在责任的界定上,明确各自的责任。会计核算和资金核算上的问题应由核算中心负责,财务决策和资金使用的问题应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
(三)基于集中核算的各种风险因素,核算中心必须完善集中核算制度,对各种执行标准进行统一,以保障集中核算质量。在对集中核算制进行完善时,核算中心必须考虑多种相关制度,包括预算控制制度、预算编制制度等,以保证预算执行效力以及质量;由于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核算质量直接挂钩,所以核算中心必须完善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等制度,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核算质量及核算效率。为了促进卫生机构稳定运作,核算中心必须完善相关收支制度,确保收支平衡,以较好实现机构的财务目标,并确保相关资金的正常调度,从而发挥出集中核算的作用,保障卫生机构的利益。
(四)单位还要加大对基层报账员的培训,使其不只是履行报账职责,还应承担起基层单位财务管理职责。报账员可登录财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和查询,随时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增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信息交换,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分析,提前对单位支出作好控制和约束,实现收支平衡。
(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集中核算中,这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核算中心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财务数据库,完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核算部门与预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财务工作信息化模式下,各部门能够更加明确财政收支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准确传达给集中核算部门,从而更好保证核算效率及核算质量。在信息模式下,核算中心能够对财务工作各项环节进行远程监控,以实时了解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核算中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时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增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在远程管理模式下,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能够进行实时交流,针对多种问题进行有效调节,从而提高核算质量,保障卫生机构稳定运作。
四、结束语
财务问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运作的重要内容,它对机构各环节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它对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作用。很多企业财务在以集中核算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时,虽然能较好规范会计行为,但是在监督方面以及责任主体的确立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卫生机构必须完善相关机制,优化核算方法,提高核算质量及准确度,从而更好保障卫生机构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 王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之优缺点[J].民营科技,2013(10):249.
[2] 邹小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实践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68- 69.
[3] 陈巧红.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3):68,67.
- 上一篇:如何做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 下一篇:医院财务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