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感想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感想

篇1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1.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就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 “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例函数y=1/x,当x1 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结果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很迷茫,我赶紧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同学顿时茅塞顿开。还可以用图象法,从图象上找出x1和 x2所对应的y1和y2的值,直观的去比较大小,这样同学们又进一步熟悉了函数图象,同时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真正的理解。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教学后反思

3.1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3.2 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3 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篇2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指导、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学会以正确的理念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养成良好品德,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渗透应该把握好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示范引导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要保持对学生的良好示范作用,从衣着、言行举止、教学的敬业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坚持潜移默化原则。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而言,情感教育应当与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简单地将情感教育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远不及在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入效果好。

三是坚持内外结合原则。美术教学开展情感渗透,不仅要立足于课堂,还要积极利用其他方面的资源,尤其是要发挥好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在教学空间的拓展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引领和教育。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1)教师以自身良好素质对学生产生示范引导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点形象地揭示出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人素质、魅力的良好示范作用。在走上讲台之后,美术教师应当本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态度开展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发挥示范引领效果,教学风格、工作态度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坚持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待学生和蔼可亲。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向师性,从而让他们受到正能量的辐射引导。例如在教师的言谈举止方面,一定要文明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爱岗敬业,以精心的教学设计、周密的教学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完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充分发掘教材之中情感因素进行教育引导。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教师可以发掘出较多的情感教育资源,这样的资源素材对于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立足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将情感因素的发掘、利用摆上重要位置,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领功能。例如在《春天的畅想》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美丽的春光引申到人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体现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这一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起步阶段,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视如黄金般珍贵,都应当像珍惜春天的美丽时光一样珍惜自己的初中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心无旁骛地开展学习,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教材中的美丽春光到学生的发展黄金阶段,从中发掘出来的情感因素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再比如《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单元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与现代多名美术大家的作品投影,让学生在这些精美作品的欣赏中感悟我国美术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增强对我国美术事业的自豪感,发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灿烂文化的熏陶,实现了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引领目标。

(3)运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除了要立足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渗透之外,还要积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尤其是要结合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例如在《社区环境美化》教学之后,笔者引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我为社区美化献一策”活动,学生纷纷讨论社区当前环境美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优化美化社区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出了绿化管理不善,存在违章建筑、水源污染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并对这些问题献言献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受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

篇3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要从从学生熟悉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2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促进主体性

发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课堂上建立互动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与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经过探索、协作完成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体验,分享成功和喜悦,可借助局域网交流软件进行师生交流,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计,集中讲授共性问题,直接解决学生的个别操作失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状态、学习感想,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在交流中实现共享,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以与教师或同学讨论,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提供了大胆表达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3总结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初中生已经经历了六年小学的磨炼,已经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和独立意识,而且,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期,各种生理和心理都非常活跃,尤其是记忆力,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是人生阶段最为活跃的时期,可能跟学生的大脑发育水平以及注意力品质有关. 但艾滨浩斯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人,天才也好,庸才也好,都不可能永远达到“过目不忘”的境地,人的记忆总是呈现一定的曲线规律,而且遗忘还带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如果个体在接受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那下次的复习将会事倍功半. 而初中数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一般都较为新颖和抽象,且经常是通过一个例题或者多个例题,以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讲授而已,如果没有利用课堂练习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将难以把握住一个知识点的变形题目,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也难以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 然而,理念终究是一种超前的美好期许,现实中许多一线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过度设计”而照抄照搬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不管学生掌握的水平如何,教师都是使用课前预设的练习进行操练,但谁能想到,可能这些练习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能学生还没理解新知识的内涵,而练习却是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等. 因此,提供分层化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练有所选,练有所成,才是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价值取向.

■ 前提:学情分析,通透学生能力

水平

经笔者调查显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往往是直接照搬课本上或练习上的题目,这个比例竟然占到了90%以上,可见,为了减少工作量,为了利于自身“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整齐划一的练习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思想共识,这种自私的教学思想所暴露出来的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对学生潜能的漠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的掩盖,根本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真正需求. 因此,要设计出有利于大部分学生的分层练习,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学生“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并将之大体分为几个层级,以为课堂练习的分层设计提供难度系数、题目类型、题目层级、题量等的参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时,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探讨,包括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指运算能力、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反应能力等心理因子的统合物)、对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四则运算的掌握情况等,再根据教师了解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以确定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难度来巩固和训练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法则推导后所要呈现的练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先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全体学生记得并真正理解“幂的乘方法则”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不同程度;将学生综合利用幂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分为娴熟、较熟悉以及较生硬三个层级等,这样一来,教师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本课关于“幂的乘方法则”的基本知识,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并帮助教师设计出合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练习.

■ 核心:练习设计,提供学生可选

空间

在通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对特定知识的理解程度后,就进入了练习设计的环节. 首先,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难度系数应当合乎学生的发展水平,最好控制在略高于学生平均线的动态横点上,不仅能够以基础的练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还能通过各种变式练习和灵活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其次,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层次分明,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可选包”,且注意不同层次题量和题型的安排,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练习应当尽量保持在基础水平,以各种简单、基础的题目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构建;由于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数量较多,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当在基础题和提升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又有机会挑战提升题,进一步提升中等生的数学能力;而对于数学优等生,教师应多设计一些综合性、较为灵活的题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

基础题:(1)(x-1)(3x+7);

(2)(m+2n)(4m-3n);

(3)2(x+2)(2y+x).

巩固题:(1)(x-2)(x2-4);

(2)(2x+3)(3x2-4x+1);

(3)(x+a)(x-a);

(4)2x(x+2)(5x2-3)(3x-4);

(5)2(2a2+3b+b2)(a-4b).

提升题:通过计算(m+5)(n+7),(m-5)(n+7),(m+5)(n-7),(m-5)(n-7),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利用此规律计算,那么(a+3x)(b-7y)等于多少呢?

这样,三个层级紧紧相扣,不仅有基本功训练,也有知识巩固和注意点强化,更有素质提升和知识创新,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追求,还能刺激下端学生不断逆流冲击,提升数学水平. 但教师在呈现练习时,不应直接显示题目的具体级别,只需整体呈现并要求学生按顺序作答即可.

■ 保障:练习讲演,专注学生知识

盲区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以学定教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主张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展开,而陶行知更是在他的教学方法论体系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极力倡导“怎样学就怎样教”. 可见,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不仅古已有之,而且世代相传,是教坛上永不凋谢的一朵鲜花. 而到底何为以学定教呢?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以学”和“定教”,以学是指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定教是指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方法. 它被证明为是最合乎当前教育教学的方法之一,不仅是“以教定教”思想的变革,更是僵硬的“以案定教”观念的活化和升华.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旨在温习、巩固和扩展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更是为以学定教方法在此践行铺路搭桥.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初中数学复习课开展以学定教的具体策略.

学案导学,引领自主合作学习

以学定教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在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下逐渐接近知识的本质内涵,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最优化的教学. 但这两个主体、两种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并不是要将学生的独立互助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作为单一的活动行为,其实,这两对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而“怎样学就怎样教”固然没错,但关键是学生能否明白并学会“怎样学”. 陶行知因此就提出了“怎样学”应当根据“怎样做”来进行的思想,但初中数学复习课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单纯的技能习得训练,很多是对事实和生活的总结性成果. 初中生刚处于青少年时期,缺乏有效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明晰既定的数学知识学习到底是基于何种“做”的情境,因此,在这里,学生与教师、自主互助学习与适当导学便实现了有机统一. 所以,初中数学复习课要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互助学习,以达成以学定教中“学”的成效.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份科学完整、层次分明的导学案.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章的复习课教学中,为了减少学生在自学中所出现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迷茫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导学案设计为“知识梳理”与“现场练兵”两个模块,把学生引到本章节的知识内容中进行一番反思和排查. 如“知识梳理”的导学可以这样来设计:①根据自身的喜好,为本章学习画一个知识结构图,并能进行清楚地解说;②能说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③能认清本章所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并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能正确区分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并举例说明等.

信息反馈,获取动态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学”与“教”上,单纯地学与纯粹的教都不能代表它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自主互助学习所需的导学方案后,就必须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初中数学复习课不仅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途径,而且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展和学习创新的肥沃土地,只要学生真正地进入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中,便能在数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学习情况,总结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改正错误的解题思维和策略,这些都是教师“定教”所需要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和内容.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后,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反馈的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复习课自学中的收获,将自己遇到的难题在小组内汇编后反馈给教师. 这样一来,初中数学教师便能时刻获得学生的学习动态,确立行之有效的动态教学内容和形式.

例如,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结合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导学案,主要内容包括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复习,但重点在于通过各种实际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本节知识、扩展知识空间,如设置仰角、俯角类的实际应用题,以考量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掌握程度. 而当教师提供完导学案,让学生深入复习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一身轻松了,为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和自学完毕后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学习和创新学习,教师必须在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尽力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认真倾听学生在自学或互助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要求,并及时进行记录和总结. 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主体性,致力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中,还能让自身的学习困惑获得及时解决,让自身的学习感想有真诚的倾听者.

迷津指点,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找出自身存在的学习缺陷或漏洞,因为学生学得透彻的知识,即使再复习千遍万遍,也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而存在学习空白或学习不完全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便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转换角色,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立教学的起点和方向. 如果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对学生在自主互助复习中出现难题时进行及时指点与帮助,再次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便能确实发挥复习课的真正实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认知水平.

案例 如图1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D=3,DC=5,BC=10,梯形的高为4. 动点M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点C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MN∥AB时,求t的值.

(2)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 (1)解决动点问题,首先需找谁在动,谁没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 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N在动,意味着BM,MC以及DN,NC都在变化,但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的长度却是给定的,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有关系,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的问题. 所以,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后能轻松得出结果.

(2)第二问失分最严重,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这两种情况. 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能忘记分类讨论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 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了,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答 (1)由题意设当M,N运动到t秒时,MN∥AB. 如图2所示,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则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AB∥DE,AB∥MN,所以DE∥MN(将MN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静态问题). 所以=(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所以=,解得t=.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MN=NC时,如图3所示,作NFBC交BC于点F,DG垂直BC于点G,则MC=2FC(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因为sin∠C==,所以cos∠C==,即=,解得t=.

②当MN=MC时,如图4所示,过点M作MHCD于点H,则CN=2CH. 结合①有cos∠C==,即=,解得t=.

③当MC=CN时,即10-2t=t,解得t=.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98-01

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欲和表现欲,他们在课堂上想当“演员”,不想当“观众”,而传统的“鸭式”教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使笔者们初中数学教学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

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二、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生成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是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等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

三、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就可以了,它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四、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或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下自然产生的教师意料之中的内容。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奇思妙想的展现了学习之美属于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点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影响深远。就象布鲁姆说的 “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兴趣;生活;应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89-01

1.善于关注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每天每处都存在数学问题。只要关注生活,善于观察、深刻体会,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就会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经常要求同学多观察、多设问,努力使学生走进数学。老师可以让同学学生算算自己家的客厅有多少面积,家里离学校多少远,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平均速度是多少等等,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习惯,并对某些身边的实例进行深度剖析,详细解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一):假如一报刊销售亭从报社订购某晚报的价格是每份0。7元,销售价是每份1元,卖不掉的报纸还可以以0。2元的价格退还给报社,在一个月内(以30天计算)有20天可以卖出100份,其余10天每天只能卖出60份,但每天报亭从报社订购的份数必须相同,若报亭每天订购的份数为自变量x,每月所获的利润为函数y。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报亭应该从报社每天订购多少份报纸才能使每月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这类题贴近生活,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报亭,虽然题目文字多,数据多,但题目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他们感到有兴趣,能主动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2.注重应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应用。学好数学,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进行抽象的数学教学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努力从现实中创设数学情景,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里解决生活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案例(二):"张浦中学需要添置某种教学仪器,方案①:到商店购买,每件需8元;方案②:学校自己制作,每件4元,另外需制作工具的场地租用费120元。设需要仪器x件,方案①、②的费用分别为y1、y2元,(1)分别写出y1、y2的函数关系式。(2)当购置多少件时两种方案的费用相同?(3)若我校需仪器50件,问采用哪种方案便宜?请说明理由。"本题能将函数知识应用于生活,投影仪、幻灯器等学生天天能看到用到,借用此类题型能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

3.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

制作特定的教具与学具,呈现教学的多样化,是数学新课标中比较强调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取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案例(三):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内容时,就特别讲究手、脑、口的并用,我会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几张硬纸片,我边示范边讲解:相邻的六个同样大的正方形组成怎样的一个几何图形时,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什么时候不能折叠成正方体呢?通过同学们的亲手折叠,获取对"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自觉领会,记忆深刻。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结合。

4.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能将静态化为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理性化为感性,再现、演示、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在教学《众数与中位数》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案例(四):王老板有一个工厂,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有人应征而来,与老板交谈。老板说:"我们这里工资平均每月1200元。"新来的人工作一个月后,找王老板说:"这里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1200元呢?"王老板说:"平均工资是12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再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1)王老板说每月工资是1200元是否欺骗了这位新人?(2)平均工资12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上述事例中,利用多媒体,弥补了单纯口头讲述而仍不能使学生听懂的弊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

总之,美好的生活,美妙的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数学老师既要传授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教育、感化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这是我们的职责。要善于用生活的常识启迪数学,用数学的理论来解释生活,改善生活,创造生活。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还有很多,而且各种途径、手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显生活。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情景,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付小洋。 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化体验与实践能力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2:52。

[2] 霍淑琴。 生活化,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J]。 学周刊,2012,25:94。

[3] 王丽珍。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2,28:61。

篇8

算法课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读“学生回答能告诉我们什么”感想

管道铺设问题的改进

关于真假虎照的探索

激活向量条件 再破五类题型

波利亚解题表中提示语应用的几个例证

双曲线中蝶形面积的最值

从归纳猜想到演绎推证

双曲线两弦端点处切线的有趣性质

“隐性”轨迹问题

探赏“函数”概念的动与静

习题课要有层次感

数学随笔七则

基于图形计算器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数学建模

用TI计算器估计汽车转弯路宽

2010年上海市TI杯高二年级数学竞赛

一道自主招生试题的拓展与研究

由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所想到的

数学问题与解答

辩证、平和、周密细致的数学课程改革——香港数学教育访谈录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及其教学——读《一道中考试题的多思路求解》的联想

在变式教学中谈聚合式思维的培养及其教学价值

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的度——三谈课堂引入的有效性

“平面向量运算”教学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高中教材上卡方检验公式的解释

单位正多面体的体积探究

题解研究四例

例说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一道联考错题的分析和改进

封闭二次曲线内接多边形面积最值的推广

例说用超级画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理科数学

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数学试卷(理工农医类)

由上海市春考压轴题谈一类研究型问题的命制

李之藻与西方几何在我国的传播

华人中学生的数学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莱布尼茨

合理把握“过程性”目标

PISA数学测试框架的构建及对上海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数学测试的启示

关于合情演绎推理的一个教学案例

反思《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

利用“过程性变式” 创设探究型课堂——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

错误也是宝——错误作业出灵感

“教育叙事”的内涵及其要点

用三角形纸折出的四面体探究

四类平均三角形的一条共性

猜想“等号成立条件” 调整构造不等式证明

更正

对圆锥曲线一个向量性质的再探究

向量解题应该重视回路

何时才能用判别式求值域?

构造空间图形妙解题

回归到函数——求数列最值项问题的捷径

用类比法拓展推广不等式

函数的“借值求值”的双基模块

不要拔断学生思维发展的“根”——再谈课堂引入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雪花曲线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篇9

关键词:趣味性、情境性、层次性、引疑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既是教学的技巧,更是教学的艺术。初中数学是一门“数字化”的学科,缺乏“扣人心弦”的场面和“精彩”的故事情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思维。因此,探索艺术性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创设艺术性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思考

兴趣不只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之不疲。

如我在讲圆的概念时是这样提问学生的:“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这样车子将无法滚动。”我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我随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学生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由此,学生便在我充满情趣的提问中,产生了对知识的吸引力,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情境性提问,智慧探索

新课标数学强调数学情境化。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引领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情境式的提问中,学生被置于新颖、奇异、困惑和冲突的特定情境中,认知的内驱力被激发起来,一种寻根究底的智慧探索也就开始了。

例如,我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我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我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呢!”,学生不信,我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

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于是学生带着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始终聚精会神,充满期待。

三、层次性提问,有序构建

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将问题从易到难,逐层增大问题难度。这就好比是给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逐步提高。学生由易到难,思考更容易上手,也更具有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打折销售”一课时,首先用电脑显示服装店海报,我分层提出如下问题:

1、你知道打6折是什么意思吗?(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标价,售价的概念)

2、这家服装店老板将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楼价”吗?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3、假如老板将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提高80%后标价,又以6折出售,若出售价为216元,老板是亏了还是赚了?(设成本价为X元,列方程:(1+80%)60%X=216,得X=200,结论是赚了16元,进而导出利润、利润率的概念)。

4、如果将上例中“若出售价为216元”改为“结果仍获利16元”,你能求出这件衣服的成本价吗?你还有其他的改编方案吗?

5、假如你是一名老板,你将如何提高你的投资利润?假如你是一名顾客,你又最关心什么?

6、在当今促销热中,面对抽奖,打折,大削价,你有何感想?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有序提问下,有层次地细化学习,非常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四、引疑性提问,高涨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引疑性提问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深的、激动的情绪学习与思考。

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X2-3X-4=0”,问:“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我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预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定出哪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我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定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们感到十分惊奇和羡慕。接着,我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地判定出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解的情况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学习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在教学中布疑设障,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从而激发他们的认识动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但如何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而不仅仅是留于表面热闹,毫无实质内容的虚假繁荣?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艺术提问,将问题变成一门艺术,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巧妙引导,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上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创造的活力,真正让艺术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郭友敏.试论中学数学课堂提问[J].数学通讯.1997(05),5—7.

篇10

【关键词】中学教育 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 初中数学

众所周知数学是学生面临的最困难的一门课程,但是数学的高深和广泛的用途也是非常值得去开发的,而且数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不能单凭个人的教学经验,因为经验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兴趣才是鼓励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好老师,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现在教育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一旦对数学没有了兴趣,那么他就必然会厌学,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落;学生如果对数学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会激情高涨的去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一、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想让学生自主的去探求知识,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过分地强调了老师的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前提下敦促学生去发展个性,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潜力,而且这种模式的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会使学生轻松地去和同学及老师交流,大胆地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如老师严谨,但是不代表他们的思维活跃性比老师差。同时,宽松的课题气氛也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西方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就比中国好的多。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所作的贡献,就能看到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开明和先进的。宽松的课题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必然会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宽学生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以追求创新为目的,以创新为荣耀的一种意识。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认真求实的一种进取心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社会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限制在校园内。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社会现象,把数学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里面。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外知识阅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拓宽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就会让学生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三、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单独行走的知识分子。质疑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他们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时必然的产物,同时质疑也是一个学生创新意识出现的萌芽。所以作为老师,要注意给学生灌输创新思想,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这同时也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要把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给学生一一详细阐述,而是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去发掘这些公式的源头,一旦学生能够自己把公式推倒出来,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就足够了。

老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不要盲目的去打击,而是鼓励他们,这是没有受到约束的大脑能够想出来的,是非常珍贵的。也就是因为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也就有了创新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就会对知识的求知欲变得很强,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质疑多多鼓励。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鼓励他们打消消极的情绪。老师同时要做到倾听,老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运行速度,不能对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进行批评,这样会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老师更应该努力去发现和发掘学生质疑的高贵品质,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