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篇1

一、高校的二元结构特点

高校不是一个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它是集行政管理与学术发展为一体的一个二元结构。现代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孕育自学者行会或者师生行会,排斥外部人员。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了自治团体,演变为现代大学。[1]由于这种高度的自治,大学对学术之外的人员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大学内部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内部人员决定。但是随着巨型大学的出现,办学规模扩大、办学经费需求增加以及专业知识不断复杂、高深化等多种因素,使得大学的学术人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从事行政性事务,逐渐产生了行政层;后来,由于政府和宗教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对学校的干预越来越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直接任命学校的管理者,使高校的科层制具有了法理基础。

科层制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高效率需要。以法理为基础进行分工,分为校级管理者、职能部门和学院级管理者,保证了各项命令落实,任务的完成;按工作内容条块划分的各种管理办公室;每一层级拥有不等的权力,按章办事。在学生培养方面,将学生事务分为教学管理业务、学生工作业务等几个方面,这种分工使得各项工作更加专业化,得到了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科层制只对上级负责的原则,也造成学生综合发展缺乏合作。

学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术事务表现为学术规范的确立,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规范在教学方面表现为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业标准设定;学术资源分配通过建立各种评议委员会对学术资源分配,以体现学术自治。在高等学校中,学术事务往往处于学校结构的底层,由单独的个人和群体进行,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以及进行学术报告等。

这两种不同的权力同时出现在大学之中。行政权力以法理为基础向下进行影响,学术权力以学术水平向上影响行政权力,二者在学校的很多事务中产生了影响力的博弈。大学的管理者认为学生应该综合发展,而学术层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坚实的基础,两者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产生了冲突。一旦大学的管理者获得胜利,大学的教师可能会感觉课程内容没有讲授多少,而课程学时已经没有了;大学的管理者认为学生应该知识面宽,而学术层认为学生的知识更应该具有系统化,他们在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上产生了争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权力主体上表现出来,呈现出独有的二元特点。

二、高校的学术活动特征

学术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其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学术水平的高低对高校教学质量达成有直接的影响。

1、高校中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特点

高校中的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掌握了所在专业的知识,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的扩展是由专业内所有的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使得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习惯于自己决定所在领域的事务,希望被同行认同。他们对所在的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也希望被外部人员尊重。在马斯洛看来,人的发展是通过满足一系列需求得到发展的。从学术人员的成长角度看,他们需要是安全与保障、归属、爱和社会活动、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逐渐升高的需要。低层次生存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多的动力追求更高层次需要。正是因为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人员最具有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的工作,决定了他们对高层次需要的强烈需要。

2、高校学术发展的特点

高校中的学术发展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最终表现在教师身上,这种表现在点上表现为单独的教师,面上表现为全体教师。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大学中掌管学术的人就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同一行会内的专业人员,他们定期进行各种事务的决定,学术的讨论,在不断的交往中,满足归属感、认同感,在互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以获得专业荣誉为荣。高校的学术是由知识作为原材料构的,学术活动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群体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具有群体压力。当一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追求卓越的时候,其余的个人也会趋同。学术群体由于共同的专业爱好最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身处这种群体中的教师,思想得到交流,观点得到印证,灵感得到激发,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整体的学术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3、高校的学术文化

文化是一组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接受和共享的主导价值观,影响组织的每一个方面。[2]高校的学术文化带有浓郁的科学特点。科学、真理被认为是从事学术最重要的品质。创新和引领行业发展被认为是学术大师,并被同行和外部人员尊重。对学术的公正评议会引导良性的学术文化,激发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因此,高校的学术文化必须以科学、公平为出发点,以同行评议为主,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预。

4、以学生学业发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

学生的学业发展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学生发展是综合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专业知识、学术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身体素质等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标准;符合学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效的授课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高校的学术活动除了教师的兴趣之外,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展开着。

三、以高校学术发展思维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基础

1、建设基层教师管理机构,促进教师交往

哈贝马斯认为,“解放的认知兴趣”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的交往行为之中。[3]在交往行为中,当真理声称受到质疑时,诉诸“理性讨论”,在“理性讨论”中达成的“真正的共识”即为真理。高校中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交往参与者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整体性的关系,也是“共生性”的关系。在学术团体中,教师通过交往,发现不足,产生一定的群体性压力,进行探讨、学习,满足教师的归属感,促进个体学习,专业能力获得发展。

学术的发展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该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在很多的学校中,教师往往成为散兵游勇,往返于家和教室之间,没有归属感。目前我国的系(专业)管理表现为教研室,是学院按专业划分的类别,本身并没有行政权力,只具有一定的学术管理责任,主要负责教学任务的分配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研室的负责人理应是本专业领域比较有学术权威的教师担任,但现实情况是相应的负责人往往并不是本专业领域中突出的人员担任,而是没有人愿意担任,强制让较低专业职称的人来负责,其组织和号召能力是极其缺乏的。这就需要将建设新型的学术团体,增加学术团体的职能,更多的赋予学术团体学术权力和一定的正式权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往。

2、建立学习型教学团体,促进全体教师学术能力发展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描绘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在其中,大家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5]大学是更需要学习的组织,面对社会发展,行业知识更新,教师更需要学习。基于共同的学术文化、强烈的归属感、强烈的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校内的系(专业)教研室的领导者应该转变思维,将教研室的职能扩展为最重要的学术管理机构、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机构。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中,使单独的教师学习转向竞争和合作的学习,从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形成知识共享,互助提高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发展,使教学质量保障成为有源之水。

3、为学术工作建章立制,保证学术公平

在高校中,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价值感是通过学术领域的待遇体现的,集中体现在学术方面的资源分配程序和结果。在一些高校中,有一个现象就是领导层获得了很多的科研项目,而且很多科研项目在许多评审中获奖,很多教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反而不如这些领导。在很多的项目评审中,行政人员担任评审专家,而教师比例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资源分配,挤占学术在意,其根源是学术评审制度的不健全。而一旦教师感觉在学术资源分配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这对他们的事业心,职业价值、职业荣誉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有一些学校的校级领导在就职之处就宣称在任期间不参与任何学术评审,但是这种宣称往往没有持续性,一任领导一任作风,没有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公平。因此,应该将学术问题交给学术人员去决定,从制度上保证学术人员参与学术资源分配,提高教师的事业心和职业荣誉感,从根源上为保障教学质量进行保障。

4、重构学生学业管理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定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

升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省市驻定单位: 《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升级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定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3月12日

 

定边县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整合升级

工 作 方 案

 

为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工作,提高平台公司市场化投融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平台公司融资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转型后平台公司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定边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投融资的意见》(陕发改投资〔2020〕144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及目标

(一)工作原则

按照“分类施策、资源整合、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市场引领、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以资产重组整合为核心,以管理体制革新为动力,通过依法注销、清理整合,将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权属清晰、多元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使转型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后,将其打造成为定边县政府谋划实施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预计转型后的平台公司主体评级达AA及以上,总资产达到80-100亿元,净资产达到50亿元以上,年底市场化投融资工作特别是债券融资规模扩大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程序

(一)资产清查阶段

对全县范围内全部资产、负债进行摸底调研,做到资产明晰、权属清晰、全面彻底、没有遗漏。形成最终的资产、资源、债务清单。

1. 由县政府办牵头,清查我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或使用的房产、土地和土地开发项目、公租房、廉租房、在建项目等资产。

2. 由县发改科技局牵头,收集县属国有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受托管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土地使用权明细、无形资产等。

(二)制定整合方案阶段

为提高目标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质量、核心竞争力、信用等级和抗风险能力,在前期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筛选一批估值高、权属清、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动产、权益性投资及经营性资产,提出融资平台整合实施方案。

1. 按照省融资平台整合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聘请相关专家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修改完善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2. 将修改完善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方案报政府审定后,并以文件印发执行。

(三)整合实施阶段

按照整合实施方案,完成相关经营性资产确权、转性、注入等工作;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自建、购置、划拨房屋土地资产,办理权证或补缴土地出让金等方式转性为商住用途注入;对矿产、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办理相关确权。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完成战略性整合的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财务审计评估,出具相关报告,推进融资平台公司主体的公开评级。

(四)市场运营阶段

整合完成后,平台公司要坚持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建设,稳步成为地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科技局,负责整合升级的日常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

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账,紧盯任务节点。健全评估考核制度,对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相关主体设置奖惩办法,确保整合工作如期完成。对转型完成后融资平台的投资行为和融资举债加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三)发挥专业力量

成立由长安银行、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的金融专家组,开展专业培训,帮助摸底调研,出具整合方案。为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暨市场化运行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四)严肃工作纪律

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工作涉及部门数量多、工作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工作内容敏感,在转型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认真做好过渡期的稳定工作,确保企业平稳转型。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人武部政工科,法院,检察院。

篇3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防范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及其防范

收录日期:2013年9月9日

2013年7月31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成为会议重点内容。会议表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方式明确了方向,也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上世纪中期以来,作为全球公共治理变革的核心,已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实践。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在这场改革中,以公共服务购买取代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十多年来,这一制度发展迅速,上海、无锡等多个城市将其视为“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加以大力推进。这一大势所趋的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需科学规划,明辨具体路径,以免在实践中出现南辕北辙的走形。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所谓公共服务购买,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部分社会服务,通过合同出租、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转交给私营公司、非政府组织或者其他社会法人团体,由这些团体按照合同要求和“成本-效益”最优方式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则承担财政资金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考评的责任。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期,推进这一政府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管制型政府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的客观需求为尺度,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政府受自身财力与能力的限制,决定了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政府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缺乏和不足。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而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一般而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通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两个渠道进行,社会组织以其专业性、公开性、竞争性等特点有着政府以及作为其延伸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是公共服务的专业生产者,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他们身处市场之中,对于社会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会使专业技术始终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此外,社会等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有多种类型和模式,这种多样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政府自身是难以做到的。美国民营化大师萨瓦斯认为:政府服务通常成本高而质量差,其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雇员的素质比私营部门雇员差。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公营还是私营,而在于垄断还是竞争。在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方面,竞争往往优于垄断,而大多数政府活动又毫无疑问以垄断的方式组织和运营。所以,从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组织的建设性参与不可或缺。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公共财政效力最大化。美国学者希尔克概括总结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的100多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独立研究成果,所覆盖的公共服务范围包括军事基地的辅助服务、财产评估、疗养院的运营、道路养护、拖车服务、邮政服务、林地管理、天气预报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可以实现从20%到50%不等的成本节约。而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具有垄断性、、效率低下等缺陷,政府包办各种公共服务往往事倍功半,在公共财政支出激增的同时仍然很难提供让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效力最大化,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风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十多年,但是这项制度在运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风险,成为制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

(一)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管制型治理方式的影响,政府缺乏现代公共服务理念,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明显落后于公众的现实需求。同时,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总体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相当一部分属于走形式,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看成是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好”方法,将人民意见大、提供有难度的公共服务向社会一推了之,造成公众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服务。

(二)公共服务购买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自引入公共服务购买制度以来,在购买实践发展的同时,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指导购买工作。2002年卫生部等《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的通知》指出,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较早在中央层面上提倡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2005年无锡市出台《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这是首部指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地方性政策;2006年《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到2009年底,数十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这些政策虽然有所创新,但一般都是针对某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购买,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要求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以实现在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行,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促使他们有生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内在动力。

(三)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性不足。实践中尽管这一制度发展迅速,但它却没有完全遵循其倡导者所提倡的“竞争”路线,相反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共管理学上称之为政府购买服务行为“内部化”亦或“非竞争性购买”,意指政府购买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事先是沟通好的,并不是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关系,存在机会主义、低效、供应商垄断等种种风险,因而导致寻租行为时常发生,阻碍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或许正如斯莱克所指出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像是出于对经济理性的信仰,而更像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行为,它并不追求竞争和低成本,而只用来“表明政府已经从直接的公共服务提供中解脱了出来,它并不侵占私人市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有效”。

(四)监管评价体系缺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评价,即投入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能否购买到最大量、最优质的服务;二是购买公共服务的效果评价,即公众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满意度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由于一些公共服务的质量量化困难以及成本与价格难以计算;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政府在评估承包方服务时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行政方法,如不定期检查等,因此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和对所购买的服务进行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估的办法。同时,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管理机制。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回报率的确定、成本的核算、价格的确定、服务质量的标准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经营者与监督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独立的监督机构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保证竞争的公正性。

三、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防范

针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风险,政府应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是防范上述风险的必要路径选择。

(一)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首先要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履行服务职责上的观念转变,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一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必须转变。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直接管理”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监管”。将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服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了解群众需求等方面;三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重视支出效益。要使政府投入逐步从消耗性投入转向效益性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使政府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

(二)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具体完善的法律规范是行动的基础。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首先要改变这一购买制度无法可依的局面,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只有在法律上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制度才可能在现实中持续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修订《政府采购法》来实现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其中的目的,根据公共服务性质在法律上确定哪些适于购买,以及购买程序、监督机制、绩效评估、纠纷解决机制等;同时,在法律上明确作为服务对象的公民的监督权、投诉权,避免该机制偏离其原本目标,甚至出现腐败。

(三)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购买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竞争性不足”的现象,导致购买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要克服这一困境,必须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除了涉及公众切身利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使用的是公共财政资金,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信息,都应纳入政府信息的范畴并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公开的信息应当包括:购买前的决策依据、预算资金和审批程序,公共服务目录;购买中的招投标程序,购买合同的主体资质和合同文本;购买后的合同履行、监督评估等。这些信息应当由政府依职权或依公众申请向社会公开,成为公众知政、参政、监督政府权力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价,是改进和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坚实基础,是顺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为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恰当实现,在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中,要进行跟踪评估,建立服务项目的动态监管办法,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应当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首先要建立独立、专业、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包括几个层面:第一,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业调查公司等机构。这些机构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技术性更强、更客观中立;二是它们拥有专业人才,更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第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利害相关的公共服务享受者,其最能表达和评估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公共服务提供的环节上,公众必然形成满意度高低的感想,形成直观和可靠的评判。因此,政府不仅要直接监管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而且还要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服务对象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管,通过社会监督确保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落到实处。第三,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社会公众监督的一个平台与渠道,应该在法律上保障媒体监督的地位。在内部监督方面,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购买资金使用的监督;二是购买服务的部门对服务的质量、数量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正.发达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借鉴与启示[J].西部财会,2008.5.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3][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万军.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J].新视野,2009.6.

[5]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6.

[6]avid M.Van Slyke.The Mythology of Privatization in Contractingf or Social Servic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3.63.3.

篇4

一、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二、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日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统_二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3.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篇5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思考

现代政府将为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宗旨和目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直观体现,也是完整的必需环节。然而,目前我国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并不完全符合该要求。我国购买公共服务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及现状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看作政府借助市场化的力量,把原本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流程,交由具备条件和资质的企业或社会组织承担,政府根据服务的实际情况,支付费用给企业或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

公共服务产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由于缺乏竞争力、缺乏有效监督以及缺乏控制成本的积极性等原因,在公共服务领域,易出现“政府失灵”,以低效率、寻租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若政府包揽所有公共服务,会导致盲目建设、服务成本增加、服务质量降低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以下对策:外部转移,将一些可以由私人部门完成的事情交出去;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到政府部门内部,打破垄断。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

(一)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不健全

在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制建设方面,我国目前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但涉及到具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并不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①。这里没有对公共服务进行非常明确的解释,只是一笔带过。服务与其他的货物和工程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不能完全以具体实物的实行来展现,公共服务的购买内容与劳动力及机构的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大多数现有的制度都具有一般性、广泛性,不能完全适用于购买公共服务。

(二)实际开展的领域和范围有限

当前,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变得日益便利。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服务的质量、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也认识到自身的服务职责,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持续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也为提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条件。

三、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

(一)明确公共服务指导目录

确定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哪些公共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96号)明确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②。政府部门通过编制指导目录,研究适宜本地的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确定适合的行业,对接下来选择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建立完善监督监管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既包括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又包括政府对承接服务的社会力量的监督。应当以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基础,以财政部门和职能部门为主,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为辅,充分借助社会与市场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共服务的承接能力

政府可以重点培育、扶持一部分社会组织,例如公益慈善、救援救、管理协调等性质的组织,适当降低面向基层公民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或要求。针对社会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培训,重视管理引导,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引导功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促进良性市场竞争关系的建立。让社会组织通过参与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发展起来,真正成长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春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2,02:141-146.

[2]贺巧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徐家良,赵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3,08:26-30+98.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

篇6

一、惠民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财政以奖代补、部门指导、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的目标。

2.实施原则。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向主产区集中;坚持建管用并举,确保实效;坚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二、惠民工程奖补范围、对象、方式和标准

1.奖补范围。优势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制干、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2012年重点奖补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设施。

2.奖补对象。工程实施区域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

3.奖补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县级农业部门组织联合验收合格后,由财政部门向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兑现奖补资金。

4.奖补标准。中央财政资金奖补标准不超过设施平均建设造价的30%。

各省(区、市)可在辖区内对同一种类、同一档次的初加工设施实行统一的定额奖补。地方各级政府可安排配套资金进行累加补贴。

三、惠民工程实施程序、职责分工和监督考核

1.实施程序。省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本省(区、市)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各一式二份)备案,同时下发实施工程的县级有关部门。县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省(区、市)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工程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工程实施区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自愿提出奖补设施建设申请,经乡镇政府审核,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在村级公示7天后,开始施工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县级农业、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验收工作需实地见物、核账,确认新建,并符合工程验收标准,方可认定为合格),在村级公示7天,由县级财政部门兑付奖补资金。

如果申请者较多,所需资金超过预算额度,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农民认可的方式,确定当年享受奖补政策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

2.职责分工。农业部和财政部负责制定并下发年度实施指导意见;负责对省级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和奖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农业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培训计划、操作规程、质量监督等指导性意见,并通过技术依托单位培训省级行政、技术人员。

省级农业、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省(区、市)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负责对县级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验收和资金兑付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奖罚,并在年底前形成惠民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报送农业部和财政部。各省(区、市)要确定省级技术依托单位,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和县级人员培训等工作。

县级农业、财政部门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精心组织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和公示,以及资金兑付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认真搞好自查自验,按照省级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上报项目总结报告,并于年底前将享受奖补资金的设施建设信息,通过农业部统一开发的惠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登记和归档。每个项目县都要确定相应的技术机构,具体承担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监督考核。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加大信息交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要制定督查方案,明确建设进度要求,落实督查任务和责任。农业部、财政部将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严格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特别是对倒卖奖补指标、套取奖补资金、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对发生问题的县,要将查实情况通报全国农业、财政系统,并抄送省级纪检监察部门,建议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惠农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和有关要求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央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拨付至项目实施县级财政。奖补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奖补资金安排情况要在项目实施地张榜公示。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证政策宣传、项目公示、工程设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建立信息档案等方面的支出。严禁挤占挪用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各地要依据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动员部署、指导培训等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项目实施区域和建设规模,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奖补对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公示等制度。要加强对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大对奖补设施建设情况的检查核实力度,加快实现奖补项目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度。各地制定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惠民工程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使之掌握惠民工程政策的内容、程序和要求。要安排专门机构搞好咨询服务,认真答疑解惑。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设施都存在季节性使用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项目审批、技术培训、项目验收等工作,确保奖补设施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

篇7

一、创新思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三个突破。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前所未有的支农力度以及我州农业基础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州农委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先后多次征求州领导、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乡村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后,经反复论证,提出“三个突破”发展思路:一是下功夫在发展大米、人参、五味子、食用菌等“七大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二是在建设专业化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三是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上有新突破。同时,积极参与《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起草制定工作,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二、严谨调研,服务州委、州政府科学决策。

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主题,在全委系统组织开展走进农户、走进田间、走进企业的“三走进”蹲点调研活动。一是在调研选题上,围绕当前制约我州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政行风建设等四个方面25个调研课题。领导干部每人一题,机关处室、事业站所等每个单位一个课题。二是在调研方式上,采取全面调查和蹲点调查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由委领导带头领题,各单位参与,深入乡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质量,每个课题组在基层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三天。三是在调研要求上,坚持蹲点调研与“双争”活动、创建人民满意机关以及送政策、技术、培训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实实在在为基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截止目前,州农委先后深入全州8县(市)二十余个乡镇进行调研,高质量地完成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延边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思路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建设专业化农场》等25篇调研文章。

三、真抓实干,谋求农民致富之路。

一是积极跑办农业项目。积极与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衔接,申报并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化等项目。目前,我州有《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害生物预警项目》《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等15个项目有望得到批复,总投资近1.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机示范、标准粮田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在规范种植,抓好4.5万公顷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做大做强吉林敖东、清华紫光、博维药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推进汪清、珲春、敦化等县市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建设10个规模在100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基地,加快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东北食用菌集散中心。努力推动棚膜经济发展,建设9000亩棚膜基地,形成沿长珲高速(302国道)敦化至珲春的棚膜经济产业带。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绿色粮豆、特产品、牧业加工和果菜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含量、发展规模和辐射能力,重点抓好21个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化项目和敦化、延吉、和龙省级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

篇8

(征求意见稿)

 

一、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通知》(自然资规〔2020〕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执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赣府厅发〔2021〕2号)、《樟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樟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编制《樟树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2年)》。

二、基本情况

成片开发方案内建设项目用途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特殊用地。

本方案共涉及9个片区,其中城区涉及5个片区,乡镇涉及4个片区。城区片区分别为滨江新区片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片区、张家山片区、老城片区、盐化工基地片区,成片开发范围总面积836.91公顷,含部分已建成地块,拟征收面积477.22公顷;乡镇片区分别为阁山镇片区、永泰镇片区、观上镇片区、洲上乡片区,拟征收面积19.61公顷(成片开发范围以最终批复为准)。

城区片区一位于樟树市滨江新区,东临葛玄路、西北侧为滨江大道、南临盐城南大道。该片区涉及福城街道办事处龙溪村、吴家巷村和洋湖乡敖洲村、武林村、晏梁村,共2个乡镇5个行政村。成片开发范围面积233.71公顷,拟征收面积145.12公顷。

城区片区二位于樟树市经楼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北靠樟树汽车站、西临樟树互通线、东面为经楼镇政府。该片区涉及经楼镇经楼村、老店村、两江村,共1个镇3个行政村。成片开发范围面积24.06公顷,拟征收土地面积13.58公顷。

城区片区三位于张家山街道办的药都产业园和港城开发片区,北临村庄,南面为赣江。该片区涉及张家山街道办事处金岸村、薛溪村、贮木场,槎市村、枨湖村、处马村、桑林村共1个街道7个行政村。成片开发范围面积258.31 公顷,拟征收土地面积146.55公顷。

城区片区四位于樟树市老城区,本片区通过盐城大道、四特大道、药都北大道等主干路连接各个拟建项目地块。该片区涉及大桥街道办事处东村社区、枧头村、南上社区、湾里村,福城街道办事处吴家巷村,淦阳街道办事处郭里村、曲水村和洋湖乡晏梁村,共4个乡镇8 个行政村。成片开发范围面积86.26 公顷,拟征收土地面积18.40公顷。

城区片区五位于樟树盐化工基地范围内,盐化大道两侧。该片区涉及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土塘村,阁山镇关坊村、上阳村和观上镇横里村,共3个乡镇5个行政村。成片开发范围面积234.57公顷,拟征收土地面积153.57公顷。

乡镇片区六位于阁山镇片区,该片区涉及店下镇枫林村、淦上村和阁山镇东站社区、孙家村,共2个乡镇4个行政村,拟征收面积5.15公顷。

乡镇片区七位于永泰镇片区,该片区涉及永泰镇大观村、洋塘村,共1个乡镇2个行政村,拟征收面积1.39公顷。

乡镇片区八位于观上镇片区,该片区涉及观上镇观上社区、下聂村,共1个乡镇2个行政村,拟征收面积8.12公顷。

乡镇片区九位于洲上乡片区,该片区涉及洲上乡大洲社区、双塘村,共1个乡镇2个行政村,拟征收面积4.95公顷。

三、项目位置

项目涉及到敖洲村、槎市村店下组、槎市村墙房组、槎市村铁门口组、槎市村西房组、槎市村熊家组、槎市村杨家组、槎市村中山组、枨湖村陈家组、大观村第2组、大观村第3组、第4组、大洲村大基山组、大洲村古株树组、东村社区下房组、东站社区罗家组、东站社区洗沙埠组、枫林村高兴组、淦上村岭西组、淦上组、城上组、阁山镇、关坊村梅湖组、观上社区观上组、观上社区刘家组、观上社区上胡组、观上社区袁家组、郭里村聂家组、横里村龚家组、横里村罗家组、横里村徐家组、枧头村黄家脑组、金岸村观下组、金岸村金岸组、金岸村金洲组、金岸村老岸组、经楼村方家组、经楼村郭村组、经楼村黄村组、经楼村老严组、经楼村危村组、经楼村危村组、黄村组、经楼村新严组、老店村店东店西组、两江村小南组、龙溪村、马棱村湖尾组、马棱村马棱组、马棱村西棱组、南上社区王家边组、南上社区下水田组、彭泽村、彭泽村洪光塘组、曲水村丁家园组、上阳村刘家组、双林村卢家组、双林村罗家组、双林村庙下组、双林村闵家组、双林村杨家组、双林村周家组、土塘村、土塘村叶家组、湾里村谢家组、吴家巷村古圳组、武林村、下聂村中彭组、薛溪村薛溪组、晏梁村、杨林村杨园组、洋塘村第4组、第5组、第14组、张家山街道办事处、洲上村黄家组、洲上村饶家组、洲上乡。

四、成片开发的必要性

方案注重节约集约用地,注重保护耕地,注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着重体现规划引领城市集中连片发展、公益性设施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符合樟树“十四五”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樟树市十四五规划发展提供了土地要素保障,为樟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便于开展大规模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的土地区块,从而可促进樟树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五、公益性用地情况

根据《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特殊用地以及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储备库用地等其他公益性用地属于公益性用地。城区片区一公益性用地比例为58.39 %;片区二公益性用地比例46.86 %;片区三公益性用地比例53.14 %;片区四公益性用地比例79.51 %;片区五公益性用地比例40.81 %。均符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执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赣府厅发〔2021〕2号)文内公益性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40%的规定。

六、规划符合情况

本方案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发展定位、要求,有利于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成片开发范围布局在城镇开发边界的集中建设区,符合报批的城镇开发边界。成片开发区域范围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区,符合成片开发项目送审报批的要求。

七、实施计划

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情况、资金筹措等因素,本方案实施周期为两年:2021年—2022年。

八、征地补偿标准

征地补偿标准按《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赣府字〔2020〕9号)文和《樟树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的通知》(樟府字〔2020〕17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篇9

1、银监会下调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要求 拟实行“一行一策”

了更好地督促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监管部门拟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并将推行“一行一策”制。银监会上周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明确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到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到1.5%-2.5%。文件目前下发至各地方银监局。在确定具体监管要求时,将主要考虑银行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的主动性、资本充足率等。

2、股权管理新规有望近期正式 对接央行监管思路

股权管理新规有望近期正式,对接央行监管思路。该版本体现了门槛从严、流程从细和处置从重的监管思路,既融入了近年来的监管实践,又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衔接。在堵塞监管漏洞的同时,亦预留出一些发展空间。据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正在起草的“非金融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的监管思路,《办法》亦与之进行了对接。

3、姜洋:加快主板创业板改革 积极推进股权融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今天上午在政协讨论发言会上表示,下一步证监会的工作包括几点:一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深化改革上市发行制度,深化主板和创业板改革,加大对“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保持IPO发行常态化的同时,继续稳步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三是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进新三板改革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研究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目前正在制订办法,统筹各层次资本市场定位分工,促进有机联系;四是高度重视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私募基金健康发展;五是推动交易所债券和银行间市场协调发展;六是引导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平稳推出原油期货等。

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实施意义 难点 举措 分析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是我国为了对会计行业进行改革,促进会计行业与国际社会接轨,提升国内会计行业在国际社会影响力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内会计行业今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交流,各地区、各行业间的会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会计行业迅速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会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国际会计行业的竞争,提高国内会计行业的生存能力,有必要统一国内会计行业的标准,通过构架会计体系来促进国内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当前会计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必然趋势,会计行业的信息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为会计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途径和强劲的动力。为了提升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深化会计改革和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部署,我国于二零零九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深入贯彻《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推进应用XBRL和全面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推进我国构建会计体系步伐

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会计行业统一工作方式和标准,对于推进会计体系的构建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会计行业进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国际会计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影响力不断加强,但是在许多方面依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差距,许多地方由于会计从业标准与国际社会长期不统一,导致会计发展逐渐与国际脱节,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企业会计管理现状,能够使得企业更好的实现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流,将企业调控变得更为精细化和科学化;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快捷、更低成本、更准确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选择;有助于扩展会计事务所业务领域,提升审计业务信息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够促进会计事务所更多的进行客户业务的财务状况分析,因此对会计事务所的良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升国民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共享管理信息,强化监管力度。

(四)有助于国内会计行业参与国际事务

当前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明显,为了参与并影响国际事务的决策,必须首先做到与国际接轨,在会计行业就体现在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通过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推进国内会计行业与国际会计行业的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影响,通过树立属于我国自身的品牌,来影响国际社会的会计行业新决策、新规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难点

(一)通用分类标准的技术性很强

它是根据XBRL 技术规范对财务报告中的元素及其关系进行标记和描述的“业务词典”,是计算机化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学习和理解的难度都很大,因为它不仅有经济、法律、财务和会计方面的要求,更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融合为一体,只有具备综合的知识,才能够理解它、把握它、更好地运用它。

(二)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本身难度很大

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企业报告流程为基础,进行要素的提炼,还需要在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向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进行扩展。因此,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套用,而是需要依据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和提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类客观情况的存在使得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难度较大。

(三)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对系统和人员的要求较高

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一次考验,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硬件方面的高质量设备作为基础,还需要在技术维护方面拥有高水平的维护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因此,分类标准的实施企业软硬件水平都有相应的水平以支撑系统运行。

(四)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对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较高

在XBRL信息生成、传输、报送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保密性要求,确保数据的安全。

三、企业会计通用准则分类标准实施措施

(一)加强宣传,营造实施氛围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XBRL基础知识和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意义传递给每一名员工,在企业和社会营造有利于标准实施的氛围。

(二)加强培训工作

要针对企业会计管理现状和从业人员素质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并针对性的编写XBRL 培训教材和相关理论讲解材料,以实现全方位的人员培训,为标准的实施提前做好准备。

(三)建立试点,积累经验

在大面积推广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之前,先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试点进行实验性推广,在试推广期间注重观察企业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通过试点推测大范围推广的注意事项。

(四)加强研究力度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需要针对XBRL研究领域的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及其它可能存在的应用缺陷进行研究,通过日常实际反映出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来决定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可用于实际应用的完善,进而全面的推进信息平台的建设。

(五)与国际研究动向保持一致

要主动的向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学习,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通过与其它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XBRL标准制定相关内容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进步,逐步缩减我国与国际先进地区的差距,减少在XBRL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国际矛盾和交流障碍,最终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行业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推行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随着国家对会计体制改革的不断重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会逐渐的规范我国会计行业,将会计行业形成统一的管理和运行体系。同时,在推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方式选择上,应因地制宜,避免因推行该标准而损害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不矛盾,只是需要在实际推行中摸索更为适合的推行方式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杨海峰,黄长胤,赵英吉.XBRL最新国际动态[J].会计研究,2009(03)

[2]赵英吉.我国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制定路线探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5)

[3]林蔚.浅谈我国高质量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J].经济论坛,2010(01)

[4]赵英吉.我国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