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地产税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业 税收制度 税收征管
国内在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上也做了很多相关性的研究,很多研究都是集中于对于房地产税收管理体系中实体法的分析上去进行的,而很少是与房地产税收征管方面的研究有关系的。邓子基(2007)指出,税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税收征管,要保证税收职能的发挥要靠税收征管,良好的税收征管能有力保障税制的贯彻实施,税收工作水平的高低要用税收征管来衡量。龚爱平、林芳华(2007)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视角上去分析,认为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账簿设置和凭证不够规范、虚增成本、乱摊费用、收入核算不准确,从而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一、我国房地产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层面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税收的诸多问题根源于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完善,这既包括税法层面的不完善,也包括税收部门日常执法的不严谨。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重流通,轻保有”。现行的房地产税制设计的主要税种集中在房地产的流通交易环节,而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相关税种非常少。现行中国房地产税制基本上是作用在销售环节上一旦租售,则数税并举造成房地产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负畸轻而流转环节税负畸重。对房产而言保有环节的房产税对所有非营业用房一律免税失去了以财产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而在房地产流转环节,企业的实际平均税负达到40%以上,高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以费代税现象严重。房地产开发一个项目的运作需要经过若干个主管部门审批、把关。因此,以房地产为载体的行政收费也随之出现,各种收费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极不规范,税少费多现象比较突出。过多的行政收费项目削弱了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降低了税收的严肃性,加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担,积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税务管理当局层面的问题
相关政府部门协作力度不够。房地产业运行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审批和许可,其中包含国土、建设、规划、房管等多个部门。然而,政府机构中还没有组建房产税收的互动平台,各相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导致想要及时获取房地产业税源的准确信息非常有难度的。政府必须协调好这些部门的关系,从源头上加强合作,并且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够使房地产税收透明化,才能够提高房地产税收征管的效率。
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配套制度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完整的房地产登记系统和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我国计算房地产税收,一般也不是以房地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而是以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和原值计税。在房地产价值变动频繁、幅度较大的市场经济中,税务管理部门亟需建立可靠的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与此同时,在房地产流通阶段和保有阶段,涉及到的多项权属交易、变更登记等操作,只有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房地产登记制度,才能消除房地产不做登记而随意交易和出租的严重现象,杜绝辅税收流失。 受制于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纳税评估体系,这两套系统迟迟不能付诸实践之中,税收征管效率大打折扣。
二、完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我们要针对房地产税收政策的一些缺陷,加大改进力度,力求每项政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不留漏洞。
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结构。改变现有“重流转,轻保有”的状况,在税制设计上,要坚定“重保有、轻流转”的原则;在税种设置上,坚持“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基本原则,尽量在房地产税收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好整体提升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逐步消除以费代税现象。要尽快规范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的额度。把这些收费项目归并到同一个部门管理,纳入政府的预算管理。这样既简化房地产管理程序又有利于减少房地产审批过程中产生的权力寻租现象,对防止腐败的产生也有重要意义。
(二)税务管理当局层面的优化
完善房地产业税收一体化管理。房地产税收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部门广、落实的困难多、协调的难度大,仅靠地税部门的努力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首先,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充分利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定期将税源数据库的信息与房地产税收征管信息进行比对,查找漏征税款,建立催缴制度,及时查补税款。其次,政府要加强考核检查,加大对协税护税的奖励力度。同时要完善管理制度,在原来“先税后证、以证控税”的基础上,强化“以票管税”,凭房地产开发涉税事项转办单、分户销售不动产发票、房屋销售办证明细表办理权证手续。
完善房地产税收征管配套制度。首先,强化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备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是房地产税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大都具有十分完善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并辅之以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这样就能避免房地产私下交易,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违法交易行为。其次,完善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建立房地产评税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对房地产价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体系,为房地产税收计征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在税务部门内部建立评税机构和专职评税人员,加大房地产税收征管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建立和健全我国地方税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继瑞.房产税征管系统完善与现实把握:源自偷沪试点[J].财政金融,2011,(3).
[3]崔志坤. 中国开征物业税(房地产税)的路径选择[J].财政研究, 2010,(12).
[4]杨华勇.“一体化”后的房地产税收现状[J].宏观经济,2009.
篇2
1 部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模式
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完善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良好的税收筹划环境,实现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手段。
1.1 风控模式一
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审计曝光后,建立健全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及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基础,通过加强或完善内部稽核、培养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全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1.2 风控模式二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保利集团控股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上市公司,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物业管理、销售以及商业会展、酒店经营等相关行业。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企业,由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立企业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较好地把控房地产企业各类风险与关键控制点,2013年荣获上市公司综合实力第二名,风险控制第一名。
2 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征管制度的改革对企业税收遵从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专业科学的企业房地产税务风险控制模式非常重要。
根据《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税总发〔2014〕31号),房地产业再次成为指令性检查项目,房地产业已连续13年被国家税务总局列为年度专项检查的行业。
房地产税务风险管理的不良表现:
2.1 内部控制缺失或风险管理不健全
房地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一个项目的开发包括设计、建筑施工安装、加工业、建材商贸、房屋销售业、广告、物业管理等诸多部门,不仅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日常处理的工作量大、成本核算也容易混乱,管理难度大。
2.2 税控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实际纳税遵从度时有差异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如隐瞒收入偷税、虚增供料偷税、虚列成本偷税、多列支出偷税、虚列成本偷税、多种手段偷税、虚假申报偷税、隐瞒二手房交易价格偷税等。
3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模式的建立
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有关税收法规,或对相关税收法规的精神准确把握,在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纳税时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做,避免事实上的偷税、逃税,从而被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模式:制定税务风险控制方向、设置税务风险管理边界、组织税务风险控制活动、分配税务风险控制职责。使税务风险控制在有效的规范的房地产商业模式下。
3.1 外部风控模式的建立
国家税务总局对分管纳税人开展稽查管理,认为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3.1.1 房地产行业的收入虚假主要表现在销售价格收入偏低的问题
①未取得售房许可证收取定金,未按预收账款处理,隐瞒销售收入。
②关联交易销售款不结转或少结转收入。开具收款收据,隐匿收入。
③代建转开发,少申报收入,少缴税款。拆迁补偿收入不按规定确认收入。
④坐支售房款少计销售收入。税前超标准列支成本费用,减少应税所得额。
⑤银行按揭贷款资金不及时结转收入。委托销售房产不按规定确认收入。
⑥假承包经营少缴税。假联营将房地产对外投资入股分得利润逃税。
⑦工程尚未决算,长期挂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和“预收账款”等往来科目,不结转或延期结转应税销售额。
3.1.2 房地产行业的成本虚假主要表现为建筑成本偏高
①建安成本重复入账,甲供材重复进入开发成本。
②收入费用配比方面不合理,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等。
③以假发票虚列成本。
④多结转成本等。
3.1.3 房地产行业的费用虚假主要表现各项成本的分摊费用的问题
①工资、福利费、业务宣传费超标准列支费用。
②税法不允许列支的项目。
例如,某企业开发项目当年实现预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计税毛利率20%,期间费用及可扣除税金150万元,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16.5万元;次年实现预售收入2000万元,预计计税毛利率15%,期间费用及可扣除税金200万元,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元。第三年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期间费用及可扣除税金为250万元,项目计税成本4200万元。
企业财务人员作账:项目竣工清算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58.5万元。
税务稽查:应纳所得税262.5万元。
3.2 内部风控模式的建立
3.2.1 一般房地产开发建设与经营的主要环节
3.2.2 涉及主要税种
分为土地取得、建筑安装和成品销售三个环节,牵涉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项税种。
3.2.3 房地产项目投入大工期长
有些项目由于工程款项拖欠、资金困难或者工程未结算等原因虽然已经完工,甚至已投入使用多年,但长期不进行工程结算,也不进行税款申报。
3.2.4 税务风险控制模式的建立
通过建立“基础管理信息+风险统计分析+纳税评估管理+应税稽查准备”税务风险控制模式,从信息管理到技术分析,精细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控。第一道防控由业务运营和生产建设部门搭建,第二道防控由风险管理、合规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搭建,第三道防控由稽核审计、统计部门搭建,第四道防线则由董事会和监事会搭建。
企业报表的基本信息来源以及账面数字的变动趋势,基础信息、涉税信息、财务信息 、运营信息,其相互关联性可以测定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合理分布,有助于降低经营生产的风险。也是企业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书”。强化企业管理意识,特别要抓住关键的财务数据和相关指标,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公司税控管理和运营方略。
4 结束语
篇3
一、国外房产税的主要特点
(一)房产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税收的归属来看,国外房产税基本上都属于地方税种。在美国,地方政府一般包括县、市(镇),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最大和最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一般占70%~80%,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幼儿园、学校、公共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交通以及警察、消防部门和街区维护等方面的开支,都需要靠房地产税收入来维持。英国的房产税包括住宅税和营业性房产税,其中住宅税是英国最大的地方税种,在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英格兰地区,住宅税在地方本级收入中的比重高达45%左右。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也比较高。据统计,16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约为43%。
(二)房产税税制模式选择各异
从国际税收实践看,各国房产税模式的选择不完全相同,大致分为独立模式和合并模式两种。合并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将房屋和土地等财产综合,对房地产征收财产税,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意大利;独立模式的国家则是对房屋、土地分别征收,单独设立房屋税、土地税税种,如丹麦、澳大利亚、法国等。两种模式相比,综合征收模式在税收的征收和管理方面相对简单;而分设税种,单独征收的模式征管上较为复杂,但政策性较强。
(三)房产税税制要素设计特色明显
1 纳税人
对房产税纳税人的界定,各国和地区有不同规定,但主要有以下两类方法:第一类是以房屋产权所有人为纳税人。例如,美国房产税制度规定,房产税的纳税人为拥有房地产财产的自然人和法人;日本的固定资产税对有关房产税纳税人的确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房屋产权所有者;英国的住宅税,将年满18岁的住房所有者确定为纳税人。第二类是以房屋使用人或承租人为纳税人,例如,荷兰的房屋消费税制度规定,房屋消费税的纳税人为房屋消费者或使用者,包括自用房屋和租用房屋的人;中国台湾地区房屋税对纳税人的界定,则包括房屋的使用人或承租人。
2 征收范围和征税对象
从房产税征收范围看,大部分国家在城市和农村都征收房产税,如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牙买加、巴巴多斯等;也有部分国家仅在城市征收房产税,如英国、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各国对房屋征税对象的界定一般包括住宅用房和营业用房。如日本固定资产税中房产税的课税对象是城乡各地域上的纳税义务人所拥有的房屋,包括住房、店铺、工厂、仓库及其他建筑,除去减免规定之外,凡是能增加房屋使用价值的附属物均在课税范围之内。
3 税率
从税率形式上看,国外的房产税主要有比例税率(以差别比例税率为主)、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形式,其中比例税率由于操作性较强,税收征管成本较低,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从税率水平看,各国房产税高低不同。例如,美国50个州都征收不动产税(归在房地产税项下),但税率则因地方政府每年预算收支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大部分地区的税率水平保持在0.8%~3%之间,并以1.5%左右居多。日本固定资产税税率一般在1.4%~2.1%之间。我国台湾地区房屋税则依据房屋性质不同设有三种税率,居住用房屋税率为1.38%~2%,营业用房屋为3%~5%,其他用房为1.5%~2.5%。从税率制定角度看,税率一般由地方政府确定,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芬兰等;有的国家由地方制定但接受国家最高税率限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西班牙等;有的国家则将税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阿根廷、丹麦;还有的国家由中央制定基准税率,地方决定变动乘数,如德国、奥地利。
4 税基
各国房产税税基确定虽有不同,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年租金,即以不动产租赁价格(租金)为税基,如比利时、法国;另一种是以房产的市场价值,即以房产在市场上可售得的数额(即资本价值)为税基,如日本、美国、英国等。日本的固定资产税,对房产征税主要是以房屋估定价格为税基。估定价格是按照正常条件下房屋应有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的时价,估价当年为基准年,税基按基准年度的评估额为准,一般是每3年估价1次。英国住宅税税基为住宅房产的价值,由国内税收部门所属的房产估价部门评估,一般每5年重估1次。美国房地产税的税基是房地产评估价值的20%~100%。通常评估员要依据以下情况估出房屋的市场价值:第一,这个地段同类房屋的售价;第二,如果这所房子推倒重建,需要多少费用;第三,如果再次出售这套房子,能卖什么价钱;第四,周围的公共绿地、人工景观等对房屋所起到的增值作用。
(四)房产税税收征管方法比较成熟
建立较为完善的财产登记和信息管理体系,以及设置财产估价机构是征收房产税的必备条件,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波兰中央政府掌握两个专门为征收财产税收集数据的登记部门:一个负责技术记录鉴定,由国家勘探机构监督;另一个负责所有权记录鉴定,由法律体系监督。地方政府对房产税征管时将自身的财政记录与这两个登记部门进行比对。再如,英国、德国等国依法设有专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师,负责计税价值的评估,美国则委托社会评估机构进行税基评估,各地设有评估官,且都与征收机构分开。
二、国外房产税给我国的启示
房产税大多为地方政府收入,并且征收范围较宽,地方政府赋有税率设定、税基评估的权利,房产税各要素配置合理,以及房产税评估与征管机构分开设置等经验,为我国房产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进一步推进房产税的改革。
(一)着手将房产税培植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主体税种
从国外经验看,房产税一般都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以房产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在地方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是,作为一种受益税,财产税符合不同级次政府应提供使其辖区范围内居民受益的公共服务并因此而课税的经济学原理。从我国实际来看,近年来,房产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较小。2007―2009年,我国房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包括共享税种部分的收入)比重分别为2.99%、2.93%和3.07%。房产税课税对象稳定、税源丰富,不同地方政府的税源易于区分,地方政府可以做到对本地区的税源实行严格监控,既实
现税收公平,又提高税收征收率。因此,建议在改革房产税时,通过扩大房产税征税范围,适当提高房产税税率等手段,着手将房产税培植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主体税种。
(二)模式选择上,独立设立房产税
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国际经验,我国房产税改革模式上,比较适宜采用房屋、土地分别征收的方式,即独立设置房产税。这是因为我国在土地权属、土地性质方面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土地与房屋往往不是同属于一个所有者所有,或一块地上建有分属几个不同所有者的房屋,土地与房屋的估价资料等都有所不同,若是将房屋和土地合并征收,可能会产生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另外,将房屋和土地分开征收,有利于走出当前房屋与地价捆绑、房产税收与土地税收划分不清、地价推高房价的困境,有利于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
(三)完善房产税制度要素设计
1 规范纳税人
我国房产税纳税人应界定为房产的保有人,包括房产的所有人和使用人。理论上说,对于如何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存在着两种解释――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大小来分担税收;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担税收。以房产所有人为纳税人,由于财产所有权代表所有人的纳税能力,对房产课税符合支付能力原则;从另一角度讲,房产使用人承受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规定房产的使用人具有纳税义务,符合税收受益原则。
2 扩大房产税征税范围,明确征税对象
从区域角度看,我国房产税征税范围,不应仅限于现行“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房产,农村的房产也应纳入征税范围;从纳税人结构角度看,不仅要对商业房产征收,而且应对个人住宅财产征收;从课税对象看,不仅应对新购住房,即增量房产征收,也要对存量房产征税。提出这一思路的理由为:(1)转轨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房产规模急剧扩张、质量攀升,因此,将农村房产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将失去一大块稳定税源。同时,将农村房产纳入征税范围,也是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消除房产税二元税制不合理性的重要举措。(2)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房产购买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购房比重逐步上升,这些购房者大部分属于中、高收入阶层。免除个人的房产税不利于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3)一个人拥有的房产越多通常意味着其支付能力就越强,因此房产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重要依据。如果仅对增量房产征税的话,不仅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无法反映其支付能力,违背税收公平原则,还鼓励了“先富起来”的人,难以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
3 科学设计税率
在税率形式上,我国适宜采用差别化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相结合形式。采用差别税率,可以依据不同类型不动产享受公共服务的程度不同,对供给弹性最小的不动产设定较高的税率。具体税率设计为:对经营性房产,采取1%~3%的浮动税率。对个人房产,区分两种情况,一般商品房采取0.5%~1%的税率,由公房转为私房的房产,采取定额税收。同时,允许各地在中央规定税率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适用税率。
4 合理确定税基
参考国外房产税税基的确定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房产税应实行从价计征,不论自用房产还是出租房产,均应以房产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为税基。考虑产权人为维持房屋的正常使用而支出的维修、保养等费用,以评估价值的70%~80%作为税基比较合适。选择以评估价值而非租金收益或房产交易价值为税基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我国目前的房屋租赁市场上,相关法规与制度尚不完善,一些房产的租赁较为隐蔽,有关部门根本无法监管,而且同一地段的租金差异也较大,以租金作为税基征税,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会带来税款的流失。(2)以房产的评估价值为税基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房产的价值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源丰富且富有弹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升值因素能在税收收入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基本符合量能支付原则。(3)从经济角度看,房产税作为一种财产税,其税源是以前年度积累的国民收入。换言之,财产税是对货币资金的积累征税,因此对社会财富存量征收的房产税,税基不能是交易价值而应为评估价值。
(四)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
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推进,需要有较高的税收征管水平和良好的税收管理体制为条件。为此,应尽快出台相对科学的、能够被各方面广泛接受的、较为权威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方法。同时,还应加快推进房产数据的采集收录以及与房产相关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房产登记和信息共享机制,以满足房产税的征管要求。另外,应建立统一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规范现行不同属性的评估机构。以现有税务部门设立评估机构、培训评税人员难以应对复杂的房产税征管需要,应当加快发展中介机构,配备评税或估价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黄伟,日本的房产税改革,改革,2011.3
2 谷成,房产税改革再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11.4
3 刘文贤,美日正反两例房地产税收制度给我们的启示与借鉴,北京房地产,2007.1
4 马永坤,国外开征房产税的相关经验,改革,2011.3
5 刘燕明,房地产税制国际比较研究,税收研究资料,2011.3
6 任寿根,房产税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税务研究,2000.3
7 刘蓉,房产税税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改革,2011.3
篇4
(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地方税费收入取得新突破
(二)全面执行税收政策,税收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1.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内资企业计税工资标准提高等税收政策。2006年共减免地方税收9.89亿元,其中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免7.12亿元,全年减免企业所得税9.04亿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争取税收倾斜和照顾政策,为广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支持我区数字电视的发展,争取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同意,对我区数字电视收视维护费收入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的照顾;针对2006年我区部分地区遭受特大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汇报,为灾后重建居民住房争取到有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以实际行动积极扶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三是加强对减免税的后续管理,确保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位。自治区地税局重新修订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税前扣除等4个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审批事项后续管理;各级地税机关也通过建立健全减免税台帐、实行减免税统计月报制度、完善减免税跟踪管理体系等办法加强减免税后续管理,确保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
2.积极贯彻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区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强化二手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二手房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如南宁市地税局下发文件,就二手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做出具体规定;桂林市地税局在房产局交易大厅、市高新区办证中心设立房地产交易税收征收点;北海市地税局、宜州市地税局取得市政府的支持,以政府名义出台有关文件,要求当地房产局实行“先税后证”管理模式,将二手房转让行为纳入正管渠道。
二是及时调整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有关政策。全系统加大与国土、房地产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在调整土地基准地价的过程中,适当调整土地纳税等级,相应拓宽征税范围,增加土地使用税收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关于集体土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计征房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使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三是规范土地增值税预征办法,加大对房地产税收控管力度。为了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加强对土地增值税的管理,2006年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在自治区地税局规定1—3%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范围内,普遍就高进行调整,促进了土地增值税的大幅增长。
3.积极完善各项税收政策,不断拓展地方税税基 (三)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1.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清理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各级地税机关成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对依法行政提出明确要求,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认真贯彻《税收法规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试行)》,继续清理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和防止违法行政。各级地税机关严格按照规范性文件起草、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公开公布和备案备查等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自治区地税局全年共办理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区直各部门征求意见来文48件,审查局内各部门税收规范性文件86件;各市县地税局也按照规范性文件活动年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活动。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文书,在总局税收征管文书种类、式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把原来的征管文书进行简化,为依法治税提供必要的保障。认真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桂林市地税局坚持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并在行政诉讼中坚持加强政务协作、做好庭前准备并配合法庭调查、正确处理被诉行政行为的瑕疵,取得了较高的胜诉率。
2.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继续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税收执法大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加强部门协作,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各搞各的做法,组织监察、法规、征管、计会、稽查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工作结束后,将发现的问题通报全区,并提出整改意见,促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两权”监督制约进一步深化。继续开展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税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税收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办法》等工作制度,并在试点单位实施,试点经验在不断地积累。
篇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由原来的17%左右提升至目前的约54%,其中进入新千年后形成了快速上升,十余年间提升了约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约1.5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应产生了土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公共问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供给加以保障。例如,由城市规模扩张引起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的新需求,新增城市居民包括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活保障需要,等等。其资金供给来源除了吸引部分社会资金进入外,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收入、各类收费与基金收入以及债务收入。
实际上,按国际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是偏低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在80%以上,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其城市化率也远在我国之上。如巴西为86%,南非为62%,俄罗斯为73%。考虑到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以及当前城镇化率计算中存在的虚拟成分(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及相应的建设任务仍然是十分巨大和繁重的。因此,这一过程对政府的筹资与资金供给提出了重大的要求,如何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
二、土地财政的源起及其效应
按照财政分权体制,城镇化过程中政府的资金筹措及供给问题主要体现在地方层面上。实行分税制以来,一方面,中央政府有效加强了对公共预算的集中管理,强化了其宏观调控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事权不断扩大而地方税系不健全、不完善,使地方财政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的不匹配。在所谓“政绩锦标赛”的推动下,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其财政困境,必须在公共预算以外寻求所需的财力。
以土地出让收入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是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城镇工业、商业、住宅及公共事业等用地必须是国有的,因此,政府拥有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并向其他主体转让其使用权的独家垄断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谋取高额的土地租金,而根据体制的安排,这笔租金基本上由各级地方政府掌握和支配。况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其产生的各种税费收入也基本归地方财政所有。因此,所谓“土地财政”应运而生。
2000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600余亿元,2011年攀升至33100余亿元,是2000年的20余倍。2012年因国家强化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7700余亿元。如果考虑地方税收及各项收费中与土地转让及房地产开发、出售相关的收入,即所谓“宽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其规模更加可观。
巨额的土地及土地相关财政收入有效弥补了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资金的不足,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我国近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及民生不断改善的促进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制度环境存在缺陷,尤其是在财政体制不合理和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模式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过度征用农业土地。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可被突破。而由于土地征收、储备和使用权转让过程中巨大的财政利益,刺激地方政府过度的征地、储地与卖地行为,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
其次,扭曲产业结构。地方政府收储的土地,除了公用与公益事业用地外,主要投放于招商引资和住宅商业两个领域。前者通常运用低价策略,服务于就业、税收与产值目标;后者则采取高价策略,通过“招、拍、挂”形式谋取最大化的财政收益。这种土地市场的双轨制,一方面会加剧乃至恶化区域间的产业竞争,导致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推高房地产价格,并使房地产业畸形发展。
第三,加剧收入分配的矛盾。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较大,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地价与房价高企,所在地政府可以谋取高额的土地与税费收益;而欠发达地区则因地价与房价的巨大落差,难以改变其资金拮据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地方间财政收入失衡,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同时,由于土地出让金实质上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地租的现值,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合理的使用,将导致代际间利益分配不公,即后代人的土地收益被当代人获取。
第四,加大经济社会风险。地方政府在当期财政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征用集体土地和进行旧城改造,导致房地产业过度膨胀,并引起金融业的虚假繁荣,一旦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会受到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也会由此深受其害,2008年美国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金融风暴就是鲜活的例证。
三、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快速增长也是近年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实际上,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土地财政模式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在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中,除了部分用于招商引资、商业住宅和公用及公益事业外,相当部分用于融资平台的资本金注入以及土地收储,而这些土地中又有一部分作为偿付保证在资金市场取得融资贷款,从而发挥了其杠杆化的作用,使地方政府能够最大化其当期可支配财力。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的审计公告,截至2012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亿元的37.23%。可见,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与土地财政问题密不可分。
地方政府适量负债有助于缓解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求的矛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用和公益设施建设的步伐。但负债毕竟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在债务积累过快、负债规模过大以及债务资金使用绩效低下时。在债务绑定在土地收入的情形下,土地、房产价格的走向就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形成了约束,从而地方政府就有维持乃至推高房地产价格的强烈内在驱动,进而导致前述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四、土地财政及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治理
土地财政模式及地方政府负债行为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所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体制与制度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有关问题的治理,也必须通过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加以解决。
1.完善公有制下的土地产权、土地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一是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在农地承包权物权化基础上,探索新型农户农地使用权制度,赋予农民长期土地使用权,使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具体化。与此同时,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及时给予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将政府征地权的行使主要限定在“公共利益”范围,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明确集体土地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也可以自由流转,政府主要通过租税制度来调节农村集体土地出让收益。三是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土地收益分配办法,推行中央、省、市(县)政府三级共享机制,弱化土地征收与出让对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
2.建立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以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基本边界为前提,进一步划清各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据此明确界定相应的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适时推出房地产税、环保税、销售税等适宜由地方征收的税种,并提高共享税地方分成的比例,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逐步扩大一般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比重,促进财政体制中各级与地方间的纵向和横向均衡,而专项转移支付的安排应有充分的经济社会依据,并以绩效考评与问责相配套。
3.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按公共财政与法治财政建设的要求,所有的政府财力都应纳入预算进行统一管理,要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审核,加强预算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问责。就政府的土地与债务资金而言,一是规范土地资金的预算管理,细化土地出让收支项目,加强对收支的审核与监控,防止各种挪用、流失乃至贪赃枉法的现象发生;同时,建立投资性土地收益基金,通过投资组合、专业化管理实现保值型、滚动式发展。二是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改进政府会计制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与防范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
4.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公债发行权
目前,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与财政分权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因此,要允许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公开举债权,主要是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合理设置和严格控制的地方公债,不仅有助于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机制,规范地方财政收支行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化问题,而且有利于公共建设资金分担的代际公平。相应地,应修改《预算法》的相关条款,明确地方公债发行权限、范围、方式、用途、责任、管理要求等。
5.转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当前在一些地方领导中存在的“唯GDP”倾向,有效发挥政绩考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转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一方面,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政绩考核指标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等内容,而不是只重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加强对政绩的成本分析,政绩成本应包括政绩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和民生成本等,即不仅要看政绩的表象,还要看其付出的代价和利益的归宿。
篇6
关键词:税务检查;税务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17-02
税务检查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制度。
通过税务检查,虽然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纳税监督,但是查处偷税、漏税和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会给企业带来税务危机,应对税务检查,找出自身毛病,化解税务危机,才是企业管理策略。税务检查细分为三种:税务自查、税务检查和税务稽查。三种税务检查均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税务危机。
一、税务自查
税务自查是指税务机关的建议检查方式,企业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进行自我检查,检查力度弱于税务检查,更弱于税务稽查。
表现: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企业的思维必须领先一步,机会在于自己的把握之中,就像命运在自己手中一样,企业也是一样,等到错误发生还不知道,那就可怜了。
分析:企业税务危机控制已经提了出来,本来岗位分工也挺好的,但事实上规模的扩大,人为的操纵,使得企业税务危机更大了,控制是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秘密武器,自查是控制的重要一环。企业做事按照制度或政府要求,但是不等于没有差错,如果复审或再次按过程操作一遍,你会发现绝对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现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在变化,用书面对过去的业务进行审核,是如今采取的自查法。
自查开始列提纲,找重点,兼顾成本、质量和效率,自查应有目的,尤其是税务局侧重的,又是税务局下的文件,如果看不清楚查什么,这就必须理解自己的缺陷,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是所得税还是增值税,因为某个项目的操作不对,企业税务危机隐藏其中,不能简单的认定违法与守法,从政策方面考虑,政策出台的时间、标准、目的和注意方向,还要考虑程序性以及税务局如何操作的,在学会税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是目的。
另外,今年过关不等于明年过关,税务局的方案每年在变,企业也应根据方案变化,在具体环节上下工夫,自查企业只会损失降低,是企业的自我保护,最后是做好自查报告。自查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练兵,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一个方面是自查,分析自己找到不足,将危机外包给中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新方法。
[案例]税务内控制度
表现:某集团公司作为首批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国家税务局的联系企业之一,在国税发[2009]90号颁布后,寻找风险,结合自身情况,共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制定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办法》,制定税务管理规定和特殊业务税务处理办法。在最高层领导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战略,明确风险总体目标,主任及成员均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会计管理部对税务风险等财务风险管理。税务风险管理与相关人员的工作目标、职责、业绩相联系,实行税务一票否决权。财务经理领导税务,职责分离,变一人业务为二人复核。小事见规章,大事来会签,请中介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税审报告,分析原因评估风险,具体以风险为标准,重要性与反应机制,动态管理四个可能,核心税种用好政策,重在监控,交叉监督。税务信息共享,设置专栏,提供交流平台。监督与纳税申报、退税等结合,年末税务结算。
分析:企业目标放远,针对不同集团,不同决策力,按行业制定,集团重在投资与重组,分公司重在运营。决策是税务风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全流程多头参与,沟通和问责,独立税务,增加话语权。绩效考核的是落实管理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也加入考核奖励范围。制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流程,每个流程实行无缝连接,把长期监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全过程全环节,抓源头和重点,评估机制应适合企业,信息与税局共享,借中介搞外包,查找风险点,评定风险等级。信息管理系统要稳定,人才依然是关键。内税信息与外税信息,横向与纵向信息,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风险的有效评价与风险管理措施的税负实质影响,完善税务风险体系。
策略:实施企业税务危机应对机制,交叉监督,制定流程,变二级审核为三级审核,完善税务内控制度,定岗定责任,统一集团税务管理,加强领导力。建立循环监督机制。
二、税务检查
税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纳税人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财经纪律和财会制度的情况;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和执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情况,查其有无不按纳税程序办事和违反征管制度的问题。
表现:企业与税局表面上看矛盾,但全面的看问题,正是企业与税局的这种关系,才维持着一种社会和谐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检查就是一个手段,如果抵抗只会加大企业税务危机,让危机提前降临。
全国性房地产税收方面检查是税务总局的指令性计划;全国性的打击假发票检查是行动;检查是法律的实施;检查情况下对违法的严厉处置使企业避免更大的危机。
分析:被动检查与主动接受不仅仅是意识差距,更多的是企业的税务危机管理深入。利用社会保险和中介保险是企业税务危机损失最小化。
策略:态度诚恳,参加保险,服务外包中介,加强训练,善用税局信息,信息化建设,确定核心税种,实施外审报告制度。
三、税务稽查
新《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读:保障税法,贯彻执行,规范税务,强化监督是《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的目标,重新定位税务稽查,使得任务明确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职责扩大添加检查处理和其他相关工作。原则增加,定性范围,维护法律尊严,强调回避制度,用信息分类稽查。选案、检查、审理到执行四个环节呵护一体,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也加大了企业违法被查的几率,作为公司必须加强企业税务危机管理,才能避免外部成因税务危机。
据中国税务报报道,2010年2月9日全国税务稽查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工作整体水平,2010年将突出重点税源检查和大要案查处。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学智出席会议并讲话,2009年稽查查补收入1192.6亿元,超过1985年全年税收总额。其中重点税源补税688.4亿元(含集团自查与检查补税229.5亿元),专项检查19.8万户,组织31.4万户检查,补税5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加287亿元。从大要案上,百万元以上5263件,补税229.9亿元,比2008年增加36件,增税49.2亿元;接受举报5.1万件,立案4.6万件;发票检查行动中,协查发票15.2万份,协查回复13.8万份,有问题3万份,具体进入企业、配合公安、关停网站、封堵短信。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的决心,也可以看出稽查选案准确率和查补收入入库率分别达到90.9%和98.6%,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会明白企业税务危机管理必须上一个新台阶。
积极应对税局的稽查,避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企业税务危机下,确立方案,至关重要。税务与会计的法律规定不同,也会产生风险。
策略:尊重媒体和公众,内外信息沟通,明确稽点,拥有科学工具,进行危机有效评价,作出危机管理策略影响分析,人工和自动互动,评价交叉监督,企业危机外包,评价业绩考核。
四、小结
通过前边案例说明,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策略,如今国家加大税务检查力度,增大企业税务风险,企业必须进行税务战略调整,启动税务危机应对方案,与媒体、公众沟通,及时调整策略,构建交叉监督,完善税务内控制度,让企业健康成长,回报社会,和谐税务。
参考文献:
[1]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98.
[3]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4]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33.
[5]周永生.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刘 兵.税务执法程序的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2-117
篇7
关键词:信息管税;机遇;挑战;对策
一、信息管税概述
(一)信息管税的定义。信息管税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税收征管工作新思路,总局对其定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发展信息管税的重要性。(1)信息管税,是适应税收征管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前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公司业务等也在不断地变化创新,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发展的需要。只有发展信息管税,才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税收管理事项,提高税收征管水平。(2)信息管税,是适应国际税收管理潮流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美国耗资100多亿美元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英国政府也投入70亿欧元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澳大利亚花了7亿澳元,用5年时间建设了纳税人体验工程,这些信息系统工程都是将信息化引入税收管理的各个领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的改革。(3)信息管税,是降低税收成本的需要。①信息管税,可以有效地降低征税成本。计算机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集中处理,税务机关实现了“人海战术”的手工操作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减少了一线征收人员,降低了征收成本。数据共享,通过电脑就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不再需要查询大量的纸质档案和联络众多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②信息管税,可以有效地降低纳税成本。计算机网络使得多种申报方式成为可能,纳税人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上申报完成纳税事宜,节省了时间和交通费支出。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网络纳税服务,拓宽了纳税人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的渠道,大大降低了纳税成本。(4)信息管税,是加强对税收“两权”监督的需要。发展信息管税,在前台和后台全部实行程序化管理,有效地制约了税收执法权,强化了对税收权利的监督,税务干部违法违纪的人数和比例大幅度下降。
二、当前信息管税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环境支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对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依托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各级税务机关开发了各种便捷高效的管理系统,特别是2011年,全省地税系统实现了省级数据大集中,福建地税综合业务系统开通运行,具有较强信息采集、传递、处理能力,应用已覆盖大部分税收管理领域。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金税三期工程,金税三期工程正式启动。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信息管税促进税收征管水平的不断提升。2013年2月,金税三期工程在重庆全面单轨运行,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在全国国、地税机关全面铺开,为今后信息管税奠定坚实基础。
(三)年轻干部的增加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生力军。近几年税务机关新招录了不少公务员,这些公务员都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求。据统计,秀屿区地方税务局2008年以来新招录的公务员约占全局人员的四分之一,极大提升了基层税务人员的信息管税水平,成为发展信息管税的生力军。
(四)对税务人员培训的重视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优沃的“土壤”。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都非常重视对基层税务人员的培训,每位人员每年均能接受多次的业务培训。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基层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管税意识明显提高,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优沃的“土壤”。
(五)第三方信息的获取初见成效为发展信息管税提供了有效的辅助。信息管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目前,秀屿地税获取第三方信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有:第一,房地产税收管理已实现一体化管理,国土、城建、房管、地税等部门已实现了“先税后证”的信息交换协税护税机制。第二,国、地税共管户的税收定额核定数据信息交换。第三方信息的获取,为信息管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缓解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当前信息管税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信息的质量不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目前由于输入计算机中的数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有的数据严重失实,制约了计算机在分析、监控、管理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原始数据由基层税务人员手工录入,但基层税务人员普遍对征管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操作不够规范,录入准确率不高,垃圾数据过多,应该录入的未及时录入,直接影响到税款的计征和后期的数据评估分析。
(二)征管软件系统还不够完善。目前的征管系统偏重于对纳税人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领用等信息的收集,而普遍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无法通过计算机去采集,而手工采集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却是无能为力的,很不利于借用计算机来进行涉税信息的评估、分析。
(三)同时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人才缺乏。有些税务人员熟知业务知识,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多限于基本操作,难以应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分析。有些税务人员精通信息技术,但是长期服务于信息技术岗位,对基层业务知识不精通,难以将信息和税有效地结合起来,制约了信息管税的发展。
(四)分析利用信息数据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掘。面对涉税信息量大、数据分析粗放等管理难题,税务部门已经运行税源分析,重点税源监控软件,纳税评估等专业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降低了征税成本。但这些分析管理软件的科学性及其与各地、各行业实际结合的紧密性还稍嫌不足,再加上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信息分析利用,建立反馈机制,使得对涉税信息、征管数据的分析利用还不够到位,“信息管税”的潜力难以发挥。
(五)与外部门协调难度大。外部协调难度较大、急需加强。目前虽然在第三方信息获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税等部门的数据交换采用定期人工的数据交换,没有形成计算机自动数据比对,造成数据严重滞后,存在遗漏,可靠性差,会给征纳双方带来涉税风险和增加纳税成本的隐患,极大影响信息管税的质量。政府职能部门与税务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尚未制度化、经常化,或者是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由于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手段落后而流于形式。与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协调,不是税务部门凭一己之力所能办好的。
四、发展信息管税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业务是技术建设的先导,技术是业务实现的支撑。发展信息管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观念、机构、流程、机制、习惯的改变,必然带来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设计要基于改善税源信息不对称状况,根据信息需求来规划税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等各项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人机结合的要求,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要搞好业务、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同时,也要注意搞好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协调、合作。制订业务战略、完善业务需求,要注意吸收技术部门和人员参与,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考虑技术实现条件;开展信息系统建设,要积极了解掌握业务需求及发展方向,以业务需要为主导开展技术规划和设计。通过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切实提高信息管税的效能。
(二)拓展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管税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来源于税务机关内部,也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因此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在国地税、工商、房管、国土、银行等部门之间开发电子信息传送交换渠道,建立第三方数据信息库提高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大力加强对一线人员的信息技术、税收知识、财会知识培训,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业务技能,本着缺什么学什么的态度,分门别类,有针对、有计划、有目标地强化信息技能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还懂数据分析运用的复合型、专业化税收队伍。可以通过组织系统培训、开展互帮互学等形式,促进全体人员尽快掌握信息系统运用技能,通过全面透彻的分析,确保数据信息活起来,为征管工作服好务。
(四)强化数据采集管理。纳税人报送的各类申报资料和税务机关采集的外部信息资料是信息管税的主要数据来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信息管税的质量。而由于部分纳税人的纳税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部分办税人员的业务不精、更换频繁,容易造成数据不准确,表现在各种申报表、财务报表不全、填写错误、漏项、不符合逻辑关系等方面,导致“垃圾数据”的产生。为切实提高信息数据采集的质量,国家要出台法律规范纳税人和其他部门上报和提供电子数据的责任,税务机关也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责任机制,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人,以求达到采集的数据为正确有效数据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管税工作的成败取决于人。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发展观念,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税才会发展,路才会越走越宽,征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同志们:
今天,县委、政府召开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区财政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分析财政收支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财税工作,动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克难奋进、强化征管,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财税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前面,文惠副县长传达了全区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进宝局长通报了全县财税任务完成情况;县人民政府对国税局、地税局进行了表彰奖励,并与5家涉税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就抓好今年财税工作作了表态发言,大家讲的很好,表明强化税收征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很大,希望大家言行一致,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讲六点意见:
第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为政为民聚财理财的信心和决心
,我县广大财税干部职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税收减免政策密集出台等减收因素,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和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内强素质树形象、涵养税源保增长、强化服务抓征管、节流控支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可用财力高位增长。去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57.7%,同比增长68.8%;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20%,同比增长32.3%,增幅位居全区川区八市县第2位,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年内翻了一番。二是税收比例显著提高。全年共完成税收收入18651万元,其中:国税局完成税收收入4392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09.8%;地税局完成税收收入12588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19.9%;财政局完成非税收入6548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00.7%,税收占到一般预算收入的74%,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更趋优化,财源基础更加稳固。三是争取上级资金数量大幅增加。全年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补助收入99257万元、地方债券资金12760万元。特别是争取自治区财政厅对我县一般预算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6721万元,专项拨款补助收入52536万元,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提高了资金供给能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财政功能日益彰显。全年通过生产补贴、税费返还、规费缓缴等方式累计为企业减负注资3783万元,为16家企业争取自治区贷款贴息、电费补贴、项目补助等资金28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7800多万元,用于直接发放兑付到群众手里的各类保障、补助资金以及民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达5.2亿元,资金额为近3年之和,促进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扎实苦干的结果,更是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奋勇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向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县财税收入与全区各县市发展水平相比,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基数还不够大、增速还不够快。从全区情况看,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排全区第4位,比全区平均水平(35.41%)高33个百分点;占全区县市总收入的3.71%,占比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水平增幅快,但历史欠帐、人均支出水平还比较低。财政监管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重拨付、轻监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从全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格局中看,我县财政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兄弟县市有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希望财税部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财税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做好财税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做好财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此推动全县财税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
政以财立,国以财兴。是我县实现提速跨越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争创西部百强县的关键一年,也是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的一年。今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为3.2亿元,比上年净增6800万元。其中:国税局完成6000万元,比上年净增1608万元;地税局完成2亿元,比上年净增5747万元;财政局及交警大队、运管所共完成6000万元。可以说,全面完成以上目标任务,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面临着重大机遇。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减免税政策在短期内仍将继续执行,政策性减收因素依然存在,势必影响财政收入的高位增长。二是可用财力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和自治区规定,1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予以关停,我县煤炭基金将面临摘牌停收的局面;为了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新区开发,土地出让金多数用于“放水养鱼”,削减了可用财力规模;随着县级招商引资政策的逐步兑现,一些成长性好的
税源短期内还难以发挥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三是财政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当前我县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双加速战略机遇期,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民生投入需求日益旺盛,随着今年县委、政府确定的100项重点项目、60项重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五项民生行动的办理落实,财政支出压力将大幅增加;同时,近年来政府贷款陆续到了还本付息阶段,财政偿贷压力不断增加,资金需求将更加旺盛。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回暖、我国经济率先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9%,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左右;加之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投放财政资金10500亿元、信贷资金7.5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加上去年沉淀在银行的1万亿,实际不低于9万亿),国内经济形势将持续好转。二是国务院在进一步细化落实29号文件的同时,即将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三是自治区今年将组织实施“四大工业园区”、“九大特色工业园”、“三大农业示范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点”、“黄河金岸”系列开发以及特色小城镇等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都为我们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四是随着今年我县锦宁公司70万吨铝镁合金一期、万隆公司100万吨稀土彩钢板、隆基公司2800吨单晶硅二期等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中国枸杞博物园五星级酒店、枸杞加工城和柳青渠两侧等1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陆续启动实施,以及中宁综合物流园、包兰铁路二线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将为我县财政收入增添新的税源。五是县政府正在积极争取将新上高耗能企业电费增值税及其附加留为地方征缴,还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制约增收的各种负面因素和不利影响,更要看到经济形势趋好和我县后续财源带来的增收预期;既要有敢于迎接挑战、经受考验的精神准备,更要有抢抓机遇、战胜困难,做好财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化压力为动力,化转机为契机,各乡镇、部门以及各企业都要发扬一种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特别是企业,在保证好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加大马力组织好每一天的生产。在建企业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企业早日投产,切实为自己也为全县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总而言之,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今年我们的税收任务一定要完成,在这一点上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识。只要财税部门下功夫努力去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特别是税收任务,县委、政府对你们是充满信心的。
第二、强化调控功能,培育壮大后续财源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全县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职能优势,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扶持壮大特、优、新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财源基础,增强增收后劲。一是要大力培育工业骨干财源。当前,工业经济是我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也是财政增收的希望所在。财税部门要紧紧围绕冶金、化工、建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用足用活以奖代补、政策贴息、减免税费等调控手段,及时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锦宁公司、万隆公司、隆基公司、华夏公司等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力促早日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继续支持天元集团、赛马公司、兴尔泰集团、金山公司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经营效益,发展壮大园区集群税源,扩大工业税收基数。二是要着力培植三产新兴财源。以中宁综合物流园区和城镇开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货运组织和商贸服务企业,支持发展餐饮、商贸、文化、旅游等经济组织,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型后续财源。三是要积极开发农业绿色财源。以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供港蔬菜及生物环保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新产品研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农业应税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创税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中宁枸杞”、“中宁红枣”、“杞生源”等商标品牌有偿使用机制,着力夯实农业绿色财源。四是要深入挖掘城市公共资源财源。结合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和经营管理工作,增加土地有效收益。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国有资产,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和政府资源监管运营。各乡镇、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在区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国有资产资源运营领域,优化资产资源配置,促进保值增值,拓宽财政增收渠道。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行政事业资产、城市空间资源等政府资源监管运营力度,规范运营行为,加强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强冠名权、使用权、广告权等城市无形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努力拓宽收入渠道,防止政府收益部门化,努力做到管理、运营、支出“三规范”,为财政增收夯实根基、蓄积力量。
第三、严格依法治税,扩增公共可用财力
俗话说的好:“手中无米,唤鸡不来”。全面完成财政预算收入,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把抓好收入组织作为全县财税工作的中心环节不动摇:一要全力组织征收。财税部门要严格按照大税不丢、小税不放、应收尽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切实采取重点税源分级管理、建设项目申报登记、定额纳税定期核定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营业税、建筑安装税、房地产税等主体税源的动态掌控,加大车船使用税、出租房屋营业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契税等零散税种的征收力度,确保年度财税收入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二要强化税源控管。国税局、地税局要深入推进社会化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巩固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系统,发挥牵头推动作用,加强与工商
、供电、发改、建设等部门、单位的联系合作,促进税源信息收集与分析利用,努力提高财税征管质量。要扎实推进行业纳税评估和税源清查工作,及时梳理掌握享受优惠政策企业和新落户企业信息,提高税源控管和分析预测水平。三要严格税务稽查。税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发票管理,严格税收减免政策界限,强化税务稽查,及时查处偷、逃、漏、骗税行为,切实防止跑冒滴漏。要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管,加大对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真正把体现政府职能和依靠国有资产取得的各项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范围,最大限度地把客观税源转化为现实财源。四要积极利用好信贷融资。财政部门要按照“防范风险、适度举债、超前发展”的要求,加强政府信用平台建设,管好用好政府偿贷基金,继续深化政银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融资贷款,千方百计增加政府可调度资金。各企业要切实增强依法纳税观念和诚信纳税意识,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积极履行纳税义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总之,今天会后,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所签订的收入目标任务,迅速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排出进度表,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领导包片、股室包所、干部包项目的“三包”责任制,切实做到任务、人员、责任、奖惩“四落实”,形成级级有任务,人人有担子的抓征收工作机制,同时要实行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和收入动态报告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季度给县委、政府提交一份财税征收分析报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财税部门工作,建立健全协税网络,共同营造良好的征税环境。各企业要认真履行纳税义务,积极配合财税部门工作,做到主动申报,定期缴纳,促进财税工作顺利开展。在财税收入的考核上,要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以阶段收入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落实。第四、严格支出监管,扩大资金使用效益
什么是公共财政?通俗地讲,就是聚众人之财办个体、市场
办不到的事。财政部门要把优化支出结构与增加收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严格按照“保吃饭、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要求,严格预算约束,紧抠预算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要在确保工资按时发放、乡镇机关正常运转、社会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把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要紧紧围绕我县特、优、新产业发展和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乘数倍增效应,着力吸引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聚焦、撬动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向重点项目聚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为载体,着眼长远,注重效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计民生方面的投入,认真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体的身上。财政局要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支出的审查管理,从严控制公用经费、大力压缩一般性和非生产性支出,确保行政经费开支“零增长”。各乡镇、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切实把握好支出进度,尽可能地节约费用资金,建设节约型政府。对寅吃卯粮、突破预算安排,造成运转困难的,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县财政不再追加预算资金。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加大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掌握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重点、动向和渠道,切实加大向上争取支持的力度,尽可能获得上级更多的支持,缓解我县财政收支压力。
第五、深化财政改革,完善科学理财体系
改革创新是财政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以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统筹协调的财政体系为主线,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升县人民政府依法理财水平和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要结合自治区财政厅《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定员定额管理体系,努力提高财政预算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对国有闲置资产评估、拍卖、变现等环节的监管,坚决杜绝坐收坐支行为,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努力提高预算内外统筹能力。要严格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深入研究建立债务余额预警和偿债能力评估机制,科学编制政府举债计划,切实控制债务风险。要狠抓《中宁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财政资金审批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切实把握好支出力度和进度,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公务卡支付制度,探索制定县本级公务运行补助定额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尤其要节约“人、车、会、话、网络、接待”等费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要按照“收支兼顾,内外并重”的财政监督工作方针,尽快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和上级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民生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积极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防控体系。对违反财经纪律、财务管理混乱的单位,除通报批评外,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继续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推进农村“三财”管理和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切实为政府管好“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 上一篇:零售药店医保财务管理制度
- 下一篇:卫生院医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