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的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沟通技巧;初中班级管理;初中生

初中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课堂,告别小学儿童时代。此时的他们,开始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思想上开始成长,所以,初中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顺利地完成学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那么,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又应该如何运用沟通技巧呢?

一、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沟通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想法。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思想,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沟通,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

感受到温暖,从内心深处将老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更愿意配合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二、适时地运用沟通技巧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适时地运用沟通技巧。沟通技巧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也有非语言性的沟通技巧。例如,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考试失败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在学生生病的时候,抚摸一下学生的额头;学生的衣冠不整齐时,帮学生整理一下衣袖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三、利用网络与学生加强沟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家户户都已经安装了宽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可以与学生用电子邮件、聊天的形式进行沟通。有些话学生当着教师的面可能说不出来,但是用网上聊天的形式,学生就可以更加真实地向老师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由于初中生各方面的变化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教师只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沟通;适时地运用沟通技巧;利用网络与学生加强沟通等手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他们就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管理;班主任;沟通技巧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保障和目的。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自觉支持和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身心特点,追求个性,心理叛逆,很难服从班主任的管教。

(二)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水平

班主任的工作,一方面是班级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是正常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注重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愿意听、愿意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初中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的技巧方式

(一)幽默风趣,富有涵养

初中班主任工作应该具有幽默风趣有涵养的特性。在班主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的言语具有幽默感的话,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班主任感到很亲切,而不是感到班主任很“严肃”和“让人感到畏惧”。富有幽默感的语言会让学生感觉更亲切,可以让教学活动更好地展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气氛下进行学习,使得教学效果更优化。在工作中,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或简练或委婉,或激情昂扬或平淡如水。但无论是哪种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想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需要注意一些技巧的使用,特别是对于语文历史这种文学性、语言性比较强的科目来说尤其重要。1.充实知识,让学生有所收获。2.条理清晰,让学生听得清楚。3.启动学习思维,让学生自主探求。4.广采博闻,让学生学得有趣。5.声情并茂,提高教学效果。6.丰富多彩,把学生带入情景。在注意了以上这些语言技巧后,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会更加明确顺畅。

(二)善于倾听,换位思考

初中时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其对于很多事物已经具有自身的想法与观点,但是往往由于年龄、身份等原因,其观点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表达自身想法与观点的机会。初中班主任要想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认可,用心倾听学生对于事物的观点,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与实际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并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真正关心学生、体谅学生,这样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愿意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达给教师,班主任与学生实践的沟通才具有实际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共赢。所以说,初中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就是倾听,对于沟通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班主任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其实班主任在对整个班集体进行教育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整个班集体,使之变得更好。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学生身上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沟通的形式主要是与个别的学生进行谈心、道德上的谈话、个别发展方向上的指导、辅导以及学生需要的帮助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沟通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对后进生给予关心,加强与后进生的沟通。对于后进生的缺点要引导其改正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在与后进生沟通时,看待他们的错误也要语气平和但不乏鞭策,沟通的内容对其关心指导也要远远大于批评指责。

(四)学会鼓励,懂得赞扬

初中学生,由于刚刚走向成熟,在心理上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争强好胜。因此,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评,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降低,并且逐渐的失去信心,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初中班主任无论是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应该学会利用表扬的作用。赞美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技巧,赞美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还会赢得学生的好感。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的。对于部分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注意措辞,尽量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扬,然后针对违纪提出一些建议,这样学生会自觉地接受。善于表扬,学生会感受到自身得到认同感,从而自觉地改正自身的缺点。教师给予学生适当地表扬,学生会更加尊重教师,从而自觉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学会赞美,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就是废除掉传统的“封闭式”学习指导,使用动态的、差异的、开放学习指导。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的内容都是动态的、开发的。跟传统教学的注入式、满堂灌比较起来,使学生的创造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初中生物课程本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且更新速度快的学科,因此,其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课程的本身就拥有,自然就需要开放的理念去对待与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对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作业的开放、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开放、评价开放这五个大的方面进行开放。比如,在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带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让学生能够亲自的对不同的绿色植物进行观察了解。木本与草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之间的器官有什么区别等,通过对这些相似类型的观察与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如,在进行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的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外,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其污染的原因,并且让学生在通过亲自了解之后制作出保护环境的有效预防措施,利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考核的方式也能运用开放式,将考场由枯燥的教室转移到新鲜的大自然之中,通过观察学生科研素养、科研的态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来进行最终的评价,这样让学生的考核成绩更加的具有含金量,实现考核成绩能够代表真实的实践能力。

2提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素质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意思就是,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言行正当,即使没有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其行动;相反,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言行不正,哪怕是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都不会听从。因此,教师是教学课堂上的第一人,其一言一行,都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学生。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在很多年之后,仍然可以清楚的记得某老师曾经做过的一些特殊动作和独特的观点,更有甚者,往后的价值观与兴趣也都跟随着某位老师。所以,想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路创新,对教师的素养进行提升将是关键点。增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能力、完善其和学生间的沟通技巧、丰富自身的知识影响学生。比如,在初中生物心脏的结构特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记住知识,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编制顺口溜来辅助记忆。事先教师将准备好的“房在上,室在下;房连静,室连动;上下相通,左右不通”写在黑板上作为参考,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公平的比赛,看谁编的更简单,更容易记,在激发起学生爱表现本能的同时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追求的人人平等,不管学生的智商高低、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等的差别,都进行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会有“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因材施教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每个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所受到的教育不相同和智力的发育程度也不一样,这些众多差异的存在,是教师必须要正面看待的。只要能让学生努力的去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教学的成功,因为每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强制的去要求,只会适得其反。而分层教育法,就是完全根据学生的这种状况所改善出来的教学方法,它把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区别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最大化的吸收所能够吸收的知识,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也就实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成绩的了解,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等,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作业与考核的分层等几个方面,并且分层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做实时的调整,以刺激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

4结语

篇4

摘 要:沟通是维持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桥梁,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和工作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班主任的沟通方式不当将会给小学教学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沟通技巧的作用出发,进而说明沟通技巧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沟通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46-02

班主任的思想、专业技能、素质、个人魅力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心理发展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终导致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发挥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班主任应当注意运用交谈艺术

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的智力差异,在学习中的表现是对教学内容理解能力方面的个性差异,这就给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挑战。在与学生谈话时,班主任要注意运用交谈艺术,调整自己的语速。语速过快,学生会觉得你赶时间,不耐烦。语速过慢,学生会觉得你漫不经心,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你是在调侃他们。同时,班主任也要注意讲话时的音量,音量过高,会令学生误会你在生气,在宣泄不满情绪;音量过低,会使学生听不清你的讲话内容,认为你在敷衍他们。班主任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调整语速,而音量让对方能听清为准,从而传递给学生温和、舒服、通情达理的信息。班主任可以通过附和学生的谈话,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尽量谈与学生相同的观点,使学生在心理上对班主任认同。班主任还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使沟通建立在相互交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犯了错误,适时、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使错误及时得到改正。班主任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有效沟通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二、微笑,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人与人沟通的剂,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尤为重要。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与学生谈话时保持微笑,可以降低学生的防备心,易于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保持微笑,传达给学生善意,可以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说话内容。比如,在处理一个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上,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保持微笑,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认真的听取教师的意见,也会因为教师对他的好而产生内疚心理。进而,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认真思考教师的意见建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微笑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互动

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互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掌握全面知识,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文学艺术样样精通。无论和学生谈论什么都难不倒自己。第二,班主任与学生共心情,共爱好。学生喜欢的、爱好的,班主任也要尽可能去喜欢学生欣赏的,班主任也尽量从正面去理解它。第三,班主任与学生心灵共振。学生对班主任好,班主任要及时回应。即使是学生今天给你笑脸你没看见,他问你看见没有,你要说看到了,因为学生心底里希望得到你的回应。小学生对此类小事也会表现的特别敏感和高兴。在学生眼中这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互动。当学生感觉班主任不理解自己时,就会失望、沮丧,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降低,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的愿望会很快消失。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灵互动。

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是小学班主任工作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沟通手段,建立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沟通渠道。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方法,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敞开心扉,提出自己对同学、班级和老师的看法,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增强对班级的热爱,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沟通的渠道既包括正式的面对面谈话,也包括非正式的短信、QQ等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严格保密,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建立师生间通畅的沟通渠道。

五、利用多种工具进行沟通

沟通,不只是面对面的说话,表情、动作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讲话,但是他喜欢写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书信或者是日记的形式与他进行沟通。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技巧,如:书信、网络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关爱、信任以及理解,才可以使得学生真正静下心来了解教师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改变,这也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六、班主任要懂得幽默技巧

幽默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也是沟通技巧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陌生的场合,幽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尴尬的气氛迅速消除,建立起双方之间的好感。在班主任工作中,幽默同样是一种快餐般的调味剂,一句笑话、一个幽默的动作、一幅好笑的图画,都会得到孩子们真诚的认可,在他们单纯的心底唤起共鸣,唤起欢乐的感受。班主任一旦掌握了这种幽默技巧,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开孩子的心扉,获得与孩子们平等沟通的机会。

综上所述,沟通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对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管理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等有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班主任做为班级的管理者,与身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如何合理的解决矛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其中,沟通技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沟通技巧的锻炼,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曹兆红.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2-5.

篇5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

0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深入与成熟,也为学校教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班主任是初中班级的领导者,因此,无论是在对学生的教学抑或管理,班主任的工作沟通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与心理成长。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形式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进行沟通,是新形势下对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要求。

1 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沟通理念落后,理论水平不高

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班主任沟通理论水平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视对此专业学习的加强,长期以往下去就会不善于总结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匮乏起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凭直觉与情绪判断问题,在与学生与学校事务的工作中往往全无计划[1],在此背景下组织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故而,怎样加强初中班主任沟通水平,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2沟通方法简单陈旧

当前,许多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普遍展现出生硬、粗暴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还是班主任自身的内心深处专制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班主任只是一味的关注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的忽略了和学生的心理沟通和思想建设工作,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缺乏起码的了解。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极尽嘲讽之能事,甚至体罚。将“负责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片面的理解成了对学生“全面负责”,这样一来,最为显著的现象就是把原本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学生,打造成了同一模式下“相似的人”。

2 提高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的对策

2.1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已并非过去的那种非常严肃的师生关系了[2]。现阶段,国内外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之间能够达到充分的相互尊重。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个学生初中生涯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可以加强沟通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和学生一起相互学习,一起进步。做到这点,就一定需要初中班主任在和班级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放下“姿态”,以一种非常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绝非只是形式上的尊重,教师更应当从内心深处去认可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认真学生的意见,最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2学会用心聆听学生

班主任应当多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重视。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既开始走向成熟,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这种比较矛盾的状态使得学生的心思变得非常敏感,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初中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更需要以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心理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基于学生角度去为学生考虑,最终实现沟通的互赢。班主任在进行沟通过程中,一定要绝对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教育工作都以学生为主,而并非只是出于自身意志的沟通,更不可一味的利用所谓的“权威”来打压学生表达的空间。

2.3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一般意义上,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比学校的教育更加重要。因而,初中班主任如要使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就必须提高和学生家长的交流,以此来获得更多学生生活情况,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给家长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然而,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都有所不同,每位学生的家长的个性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化。这也需要班主任能够灵活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家长,班主任可以真实的汇报学生校情况,使家长可以更加清楚孩子的成长动向;而对于一些溺爱型的家庭,班主任可以先表扬学生在校的一些优点长处,接着,再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孩子现在存在的不足,并告诉家长溺爱孩子的种种危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校方对初中班主任的评价考核早已不将升学率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转向成为了更加科学、民主的评价考核。因此,班主任更加应当重视沟通中的技巧性,学会沟通、擅于沟通,把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工作沟通中,最终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要让学生感到亲切,才是首要的。教师使学生感受到亲切的形式,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赏识,懂得扬学生之所长。在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改变过去那些会让学生反感的沟通语言、手势、态度,做到从善如流。可以说,一个好的初中班主任,意味着一个好的班级。

参考文献:

篇6

本研究旨在为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指导,补足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与子女沟通不畅、教育指导不到位的“短板”。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氛围和亲子互动平台,激发家长开发家庭教育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农村地区初级中学班主任促进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模式。为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七、八年级的学生与家长,每个年级选取150名学生及其家长,七年级学生与家长有效问卷分别为124份与144份,学生男生68人,女生56人;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有效问卷分别为134份与126份,学生男生85人,女生49人。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条目和论述,以及听取部分专家的指导意见,编制出《农村初中生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学生与家长两个角度分别调查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生亲子沟通现状

调查显示,在258名学生中,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11.2%,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58.9%,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29.8%。数据表明,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沟通大部分不存在亲密接触,即亲子沟通不畅。

调查还显示,153名男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

2.2484(越接近1表示越亲密),105名女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0952,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977*,p=0.049),即农村初中女生与父母的沟通明显要比男生强。

调查也显示,124名七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1210,134名八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2463,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t=1.646,p=0.101),即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程度差不多。

2.沟通方式对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共同活动中,有27.6%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1.1%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0.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餐桌上,有20.7%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0.4%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46.8%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谈心方面,34.5%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7%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9.5%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其他方面,只有17.2%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34.9%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经卡方检验,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学生与父母是否有亲密接触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X2=23.710***,p=0.001)。在共同活动和谈心中,农村初中生比较容易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即在沟通方式方面,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与父母共同活动和谈心。

3.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

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裁判、警察、严师、朋友、保姆)与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调查显示,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裁判的,只有14.3%得到孩子的认可,28.6%

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警察的,只有7.7%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严师的,有27.3%得到孩子的认可,42.9%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朋友的,有56.3%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保姆的,有0%得到孩子的认可。总的来看,有半数的学生与家长认为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把自己的父母当成保姆。

4.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调查显示,经检验,父母的教育角色、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平时对学生交友的管理、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亲子沟通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回归模型的R方=0.628,F=7.419***,p=0.000);从回归模型系数来看,其中“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64(t=3.168**,p=0.002)和0.155(t=2.954**,p=0.003),说明了两者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学生的上网管理,二是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

四、讨论与建议

1.农村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1)我们学校处于城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亲子沟通认识上有偏差,大多数家长需要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极少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与子女的沟通在时间上无法保证。

(2)初中学生逐步进入或正处于叛逆期,生理与心理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极少家长能认识到子女的青春期变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

(3)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复杂,孩子能从多方面接触各类信息,而家长的沟通方式却跟不上孩子的变化发展。

2.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

(1)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关于亲子教育和亲子沟通的系统培训,积累亲子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2)利用微信、校讯通、QQ等通讯工具,以教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互动,在实践上指导家长提高认识,为家长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帮助。

(3)通过主题家长会、主题亲子活动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与了解。

3.对家长的建议

(1)家长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文化程度无论高低,都应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勤学,子女也就会上行下效。如果父母在业余时间不爱学习,以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等消磨时间,自己不长进不说,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例如,多读一点科普读物、历史或文学知识刊物,以及报纸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也有助于指导子女扩大知识面。

(2)时间上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我们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据我们所调查,大部分的家长周末都要加班,孩子要么自己在家,要么是老人家看管,孩子的周末时间基本上是放羊状态,更谈不上陪伴了。亲子有效沟通需要具备以下互动的因素:共有的时间、同一的空间、互动的双方或三方或多方、连接点――事件,而共有的时间是首要的因素,因此建议家长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互动,比如说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共看一本等,加强与孩子的互动,才能有话题可聊,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3)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家里只有孩子、爸爸和妈妈,没有老师,没有领导。要认识到,孩子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希望与父母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但是事实却是这样的:父母讲,孩子听;父母说,孩子做。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自信心是健康成长的基石,是成功人士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个人基本素质。现实中,我们很多家长都只是看到孩子自身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优点,例如有些家长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的孩子或同班的孩子进行比较,或者是与乖巧的哥哥姐姐妹妹等去比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家长应更多地关注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9-02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面向一切学生的发展就要求,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且要关注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非常重要。

一、问题学生的内涵

对于问题学生的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的“问题学生”,是一些智力正常的而且没有心理缺陷,并且没构成犯罪行为的正常学生,他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偏离常态,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他们经常上课捣乱、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纪律性差。他们的问题行为是长期存在的,必须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才能改变,这些学生被教师贴上了“差生”等标签,这些学生经常受到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歧视与不正确的对待,致使他们的问题行为更多而很难减少。问题学生是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一种总称。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农村,相对于很多城市地区,其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的很多地区,不够重视教育,为学生没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没有城市的图书馆或大书店,学生没有形成看书学习的良好氛围,相反学校附近反而有很多网吧,这些网吧没有严格按照青少年不能入内的规定,导致很多学生在网吧打游戏,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的很多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读大学没有用。这样一些学生容易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学习没有动力,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鬼混,经常逃学、打架斗殴,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等,学生长期的这些行为导致学生成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

(二)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在农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然很单一,他们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比较低,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学生成绩不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差生、学生自尊没有得到满足,得不到老师的尊重,以及受学生的歧视甚至是排斥,他们有的就形成自卑心理,导致更加厌学,有的则自暴自弃,通过上课捣乱引起同学的注意,有的干脆逃学,找社会上的同伴,上网寻找满足感。

教师在对待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表现在对他们缺乏信心。很多教师反应,对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真是拿那些学生没办法,认为他们无药可救,有的教师会对这类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些教师则在处理这类学生时,表现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经常训斥他们,对他们责罚,有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这类学生进行说教,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但没有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反而使很多学生更加堕落,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受外界的影响,最终可能会使这个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或一生就碌碌无为。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到城市打工,造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爷爷奶奶管教,爷爷奶奶,对学生是隔代教育,他们对于学生过度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目中无人,上课捣乱,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有些家庭父母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感觉父母不理解他,经常感觉很孤独,因此,他们就喜欢结交同龄的伙伴,但是由于初中生初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有的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结交一些不良少年,不思进取,导致学业、行为偏差。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对待孩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当学生不听话时,对他们暴打,导致有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她的同伴,这就形成了学生眼中的问题学生。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身体、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发育的特点是:富有进取心、但意志薄弱,自主调控能力还比较差,他们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基础差,他们也很想努力学习得到家长和老师同学的认可,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如上网、看电视等,总之不能坚持学习;他们热情奔放,但情绪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有的学生容易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来,有的脾气暴躁,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对别人破口大骂甚至打架;他们思维敏捷,但在个别问题上会走极端,固执己见;好胜心强,但耐挫能力差;往往因学习成绩差教师或家长对其的评价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初中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尊重,他们重视自己在家庭和班级中的地位,因此,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他们容易通过简单鲁莽的行为为他们的地位维护,有的学生在家里就和父母大吵大闹,有的在班级中通过捣乱等以显示自己的霸王地位。

三、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乡镇政府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乡镇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让家长、教师、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政府要支持学校周围的书店,让学生形成看书的习惯。其次,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坚决取缔黑网络,提高网吧老板自身素质,制止学生进入网吧。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影响学生学习。最后,认真清查校园周围的书刊,音像店,杜绝黄色、暴力文化产品进入学生视线。总之,每个人都要尽自己一份力,这样问题学生就少了生存的土壤,问题学生数量就会减少。

(二)学校担负起教育“问题学生”的主要责任

1.学校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参加一些国培课程,首先,可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就不会仅仅靠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也会用科学的管教方式,教师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其次,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会轻松的接受知识,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无聊,这样会较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班主任要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性。

班主任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班主任要做到: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心法,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找到一些合适的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当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简单的说教,可以通过名人的例子或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其次,班主任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担当重任,如有的问题学生虽然有上课喜欢捣乱,但是他们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那么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当纪律文员,通过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满足他们在同学跟前当英雄的心理,然后教育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抓住课堂教育,对问题学生多些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对问题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都有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轻松,学习成绩容易提高,问题学生相对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要对那些问题学生多一些关注,如经常让他们上课参与讨论,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在课堂上表扬他们。

(三)家庭尽职尽责

家长要认识到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家庭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因此家长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不让学生留守的最好,不要把问题学生的教育留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管教,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学习一些教育知识,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和孩子沟通,沟通时,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要注意沟通技巧,了解学生的需要,最后,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耐心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改变,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变还要靠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学生通过和教师、家长的沟通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经常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培养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学会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会宣泄情绪,如找朋友聊天,写日子、运动和教师、家长沟通等;学会选择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学习、品德等有提高的朋友,交那些积极乐观的朋友,这样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转化问题学生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分别提出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在这四个因素方面学校起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到联系家庭和社会,为问题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校要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减少问题学生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潘世红.家庭因素对贫困县问题学生形成影响的调查报告[J],2010,(2).

[3]茹红忠.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策略[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张建安.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的类型与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黄光明.初中“问题学生”现象浅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6]薛洁.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

篇8

〔关键词〕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07-03

情绪调节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家们因研究取向不同对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的定义也不同,汤普森(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完成一定的目的而对自身情绪进行的监控、评估与修正的内在和外在过程”[1]。格罗斯(Gross)将情绪调节界定为“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及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2]。本文使用孟昭兰的定义: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内在情绪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与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动力过程[3]。

一、中学生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的情绪发展对其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显示,个体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其人际关系、攻击行为、记忆及推理产生了不同的显著影响[4-6]。郑杨婧等人以31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对同伴关系类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7]。受欢迎组的学生多采用放松(缓解情绪带来的冲击,避免剧烈情绪下的失控行为)、认知应对(通过对消极情绪的积极认知来调节自身情绪)与情绪求助(遇到情绪问题时寻求同伴帮助,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策略;被拒绝组的学生多使用压抑策略(遇到情绪问题时,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愿与他人交流);被忽视组的学生多使用回避策略(由于不受关注或缺少人际沟通技巧而不知如何表露自己的情绪,为避免受到打击和排斥只好回避)。中学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要比使用“暴力”方式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也有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水平对其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9],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会阻碍学生有效运用与学习有关的认知资源,如记忆、注意力和学习计划,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有效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将对其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10]。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而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则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障碍。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其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当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指导中学生掌握积极、成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

1.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一般特点

李梅等人对440名高中生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个体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消极情绪的八种调节方式为:情绪表露、情感求助、放松、认知应对、压抑、哭泣、情绪替代和回避[4]。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都已经能够采取多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整自身的情绪感受(积极或消极)[7],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多数中学生在情绪调节时多采用放松、情绪表露、认知应对等积极策略,而较少使用回避等消极策略。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学会采用一些积极建设性的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有一定的目标性,这也反映了多数中学生已经意识到积极的情绪调节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提高个体适应性的重要性。

2.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寻求帮助、压抑和情绪表达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情绪调节能力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到高二年级以后趋于平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情绪发展的过渡阶段,初中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转变,也经历着很大的矛盾冲突,情绪进入敏感期,个体就有了有效调节情绪的内在需求,并加以发展。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基本成熟稳定,在遇到情绪问题时都能得到有效调节。由于高中阶段面临高考压力,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遇到的情绪问题相对较少。因此,他们较少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但情绪调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与方平研究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点的结果一致。由于初中生的情绪与元认知都处在发展阶段,其情绪调节能力还未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成熟,其情绪调节能力也逐渐趋于稳定。

3.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除了压抑与认知应对策略,在放松、情绪表露、回避和哭泣这四种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使用这四种调节策略多于男生[7]。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性别的社会化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分析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时要考虑在内。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应该坚强、独立、忍耐与含蓄,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而女性一般被认为是感性的,容易表达与表露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使其在小时候获取的情绪表达信息不同,特别是在表达生气、愤怒与难过等消极情绪信息时,这对他们以后发展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个体在后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要求比男性的要严格。比如,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更多的是温柔、听话、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等,而女性在潜意识中会进行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来迎合社会的标准,这样女生就会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同时男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差异也影响着他们所选择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教育干预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作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努力。个体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使其成为内在新的机制,使其从有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机制,在以后遇到情绪困扰时就可进行自动的情绪调节。因此,在中学阶段引导中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使其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于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快速适应环境,提高社交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干预。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将从成人那里间接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度过的,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内在情绪(喜、怒、哀、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背景氛围,积极的教学气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高。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良好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安静舒适的课堂氛围下有效地学习。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情绪问题,比如,学生作业未完成、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捣乱等,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以使自己的情绪保持最佳,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这不仅是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是对教学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另外,学校应开设关于如何调整情绪的课程,教授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比如成绩不好,与同学闹矛盾)时,如何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放松、情感表露、情感求助等)解决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对于中学生快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贾海燕等人调查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于青少年较多使用成熟型(求助、解决问题)和较少使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具有显著影响,并有预测作用。使用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调节焦虑情绪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对于青少年较多地使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而使用不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调节焦虑情绪不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程度。

中学生正处于想脱离父母独立解决自身问题而能力又不足的矛盾阶段,家长对孩子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温暖,同时在遇到问题时,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接受适当的磨砺,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同时,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遇到问题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让孩子慢慢学会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此外,父母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保持乐观情绪,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最后,中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努力不让情绪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果经过努力达到了学习目标,就给自己一个正强化(奖励);如果学习目标未完成或成绩下降,首先要学会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放松、倾诉、转移注意力等)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使自己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独立解决(查找问题并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继续努力学习)问题,而非先让情绪影响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人际关系受挫)时,不能冲动,而是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反思,并努力改正,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中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多和同学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总之,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并经常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机制(习惯),来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Thompson R A.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1,3:269-307.

[2]Gross J J.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299.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4-205.

[4]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5]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84-1092.

[6]张敏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4):805-808.

[7]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2009:99-104.

[8]Maria S & Jens V.Anger regulation between friends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 peer acceptance[J].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hildren’s Research,2003,25:11-29.

[9]GumorA G & Arsenio W F.Emotionality,emotion regulation,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 middle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2,5:395-413.

篇9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46-03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形成趋势,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流动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多数在城市流动的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更易出现亲子关系等问题。《大兴区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青少年帮扶计划》项目针对某中学的流动青少年开展了相应的社会服务。这个中学的流动青少年都是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初中生。项目组在前期调查了解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频发,并由此引发了这些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在处理亲子沟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亲子问题的认识、加强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从而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在前期个案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

一、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背景

(一)小组的理论基础

本次小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亲子沟通理论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等。

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和感受,同时也会呈现自身行为的后果。这样,组员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从而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小组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增加个人的适应。

2.亲子沟通理论。亲子沟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际沟通,特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各种言语和非一言语的形式交流信息、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和一般的人际沟通一样,亲子沟通也会出现沟通障碍、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亲子双方需要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表达技巧等来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

3.萨提亚的沟通姿态理论。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称为沟通姿态。沟通姿态可以反映出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萨提亚把沟通姿态分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是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非健康的沟通方式,具有沟通间接、暧昧不清、不真实不坦诚的特点。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曲意迎合他人;指责则意味着藐视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超理智表现为过分谨慎和僵化,保持非人性的客观;打岔是超理智的对立面,表现为回避问题,不表示明确的立场,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与前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不同,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是健康的沟通方式,人们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一致,具有直接、清晰和坦诚的特点。

(二)小组的目标及目的

小组的总目标为促进组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提升亲子关系。小组的具体目的包括:第一,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组员留意自己的沟通姿态和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二,审视自己的亲子沟通状况,找出和克服亲子沟通的种种障碍,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第三,通过小组互动,增进亲子双方的了解,进行现场有效沟通的实践,改善亲子的沟通方式,提升亲子关系。

(三)小组的特征

1.小组性质:身心教育小组。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8日起每周六下午2:00至4:00,持续六周共六次活动。

3.地点:某中学音乐教室。

4.小组组员:6对亲子(前三节为家长小组,后三节为亲子互动小组)。

关于小组特殊安排的说明:前3次活动为家长小组,后3次活动为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小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前期对6个学生子女进行了充分的个案方式的沟通辅导。根据学生要求、驻校社工建议和家访等调查,把这次沟通小组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家长对于自身亲子沟通状况的反思和关于沟通技巧的学习;一部亲子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和亲子关系的培养。

(四)组员的招募、确定和说明

本次小组组员的招募范围是存在亲子沟通问题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招募范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个案辅导和亲子沟通辅导的学生家庭,但是之前这些学生的家长并没有参与进来。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发现这些家长也需要进行亲子沟通辅导,但他们大多因为工作时间关系、或怕被看作问题家庭等原因不愿意接受个案方式的家庭辅导,而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家长会形式一样的小组工作方式。

因此,对本次小组组员的甄选,项目组采取了公开招募、积极动员和自愿报名的方式。驻校社工在小组工作准备期通过家访和电话说明的方式对小组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介绍。在接受报名后,又根据组员实际是否存在亲子沟通需要或对提升相关技能感兴趣的情况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6个家庭、6对亲子。

二、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过程

(一)小组实践过程之家长小组部分

第一次小组――有缘相逢,规范前行。

活动目标: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引导组员思考自己在改善亲子沟通方面的责任。

活动内容:介绍小组组建缘起;组员自我介绍;带领者促使大家建立友好关系;明确小组规范;进行《亲子沟通评估量表》的自评活动,并在分享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分享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问题;总结。

活动成效:对小组目标的讨论和对小组规范的制订让组员明晰了参加小组的目的和要求,组员形成了对小组的基本认同感。亲子沟通的评和分享活动让组员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和责任。

第二次小组――我的沟通姿态。

活动目标:了解自身亲子沟通中存在的无效沟通;了解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自身的沟通姿态进行;尝试实践改变不良沟通姿态的方法。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游戏让组员了解无效沟通的弊端;组员分享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解除困惑的尝试;带领者介绍萨提亚的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照自身进行思考;引导组员思考和讨论改变这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的方法;家庭作业:记录接下来一周在某件事情上和子女的沟通障碍、沟通姿态和解决方法。

活动成效:组员对的沟通姿态理论介绍很感兴趣,并能结合自身积极寻找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在思考如何解决不良沟通问题时,组员能够相互提建议,促进了小组凝聚力的发展。

第三次小组――表里一致来沟通。

活动目标:了解表里一致型沟通姿态的构成要素;学习和掌握良好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组员分享家庭作业;小组讨论: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及其构成要素;头脑风暴: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带领者引导大家总结出10条内容。家庭作业:回家后和子女交流参加亲子沟通家长小组的情况,准备和子女一起参加接下来的三次亲子小组活动。

活动成效:组员能够思考和分享提升亲子沟通效果的观点和意见,讨论和互动提升了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和支持感。

(二)小组实践过程之亲子小组部分

第四次小组――亲子沟通,知己知彼。

活动目标:让6个子女顺利融入亲子小组;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活动内容:带领者欢迎子女组员的加入;家长和子女相互介绍;家长简单总结自己参加之前小组的情况和收获,子女分享家长参加之前3次小组后的改变;亲子游戏;总结和分享。

活动成效:加入小组的6个子女以前都做过个案辅导,工作员对她们比较熟悉;并且6个子女彼此之间也相互认识,所以对于融入小组没有太大的困难。亲子互动游戏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沟通。

第五次小组――顺畅沟通实践之如何听、如何说。

活动目标:在亲子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练习倾听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促进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亲子游戏;角色互换之情境再现游戏(情境一:放学之后……情境二:考试不及格……情境三:周末安排冲突……);分享和总结;提醒下次活动为最后一次活动。

活动成效:亲子之间通过互动游戏不仅增进了感情,而且意识到了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进行交流。对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也让组员对以后亲子关系的改善充满了信心。

第六次小组――亲子同行,未来很美。

活动目标:引导组员反馈在小组中的收获与心得;鼓励亲子之间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相互信任和支持,能够坚持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处理离别情绪;评估小组效果。

活动内容:回顾整个小组的过程;分享收获与感受;游戏活动:“写给子女/父母的一封信”;留影纪念;小组问卷评估。

活动成效:实现了小组结束期的最后总结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以问卷等形式实现了小组的结果评估。

三、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小组的效果评估

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分享环节,会对组员进行满意度的咨询,以及对小组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员和观察员也会对小组的开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小组六次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了一次较正式的问卷评估。

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92%以上的组员认为小组的活动内容与小组主题完全契合、小组的活动目标已经达成,对带领者和工作员的表现表示满意,觉得自己参加小组收获了很多,并建议以后多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一个家长讲:“自从学了沟通姿态的知识后,现在只要我想指着女儿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指责型沟通姿态的画面就会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提醒自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接下来能够去认真听听女儿讲讲她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像朋友一样地和她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二)小组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虽然组员对小组的效果总体评价较好,但是带领者还是总结了小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1.小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时,出现了两个意外情况导致小组开始延迟,一是小组活动场地没有事先清扫,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到达后才开始清扫整理;二是因为事先联系欠妥的原因,出现了有的家长迟到的现象,致使小组规定的开组时间延后,更使第一次小组活动延时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另外,准备过程的不足还表现在带领者和驻校社工事先沟通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于组员的情况驻校社工比较了解,但是小组开组前带领者和社工没有详细进行沟通。导致带领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花费不少时间来了解组员的亲子关系的详细情况,造成了小组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小组带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范要求的问题。在小组过程中存在家长迟到甚至缺勤的状况,但是带领者和工作者除了再次强调规范,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二是带领者的一些语言表达和活动设计超出了个别组员的接受程度。因为家长组员是农民工,有些组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组员,对于有些专业的书面语言表达较难理解。好在带领者和工作员发现这些情况后马上改进了语言表达方式和活动方式,才没有影响整个小组的发展。

2.检讨和反思。第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组员的确定,组前面谈非常重要,带领者、工作员要和家长及其子女对小组的主题、目标达成共识,详细了解家长及其参加活动的实际困难。另外,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小组开组前一定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不仅要做好场地、设备、人员的准备工作,而且要事先做好应变各种突况的准备。

第二,在小组规范方面最好让小组组员自己确定,即从组员的角度启发他们自己建立相应的小组制度,并且要明确如违反规范应接受的惩罚措施。带领者和工作员不能为了担心组员丢面子或者担心组员退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活动安排和效果。

第三,带领者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带领技巧。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带领者事先充分做好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知识储备。另外,在实际带领小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技巧的运用,特别是要能够在带领过程中做到敏感发现及时回应,对组员有高度的关注,对其认知和情绪要及时察觉和反应,从而促进小组中同理和共鸣的产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景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53-02

所谓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出与教学内容彼此适应的各种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最终实现提高情境教学有效性之目的。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情境教学,就如同带领学生走进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触目所及的都是美丽的景色,绝对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情境教学方式:

一、形成师生平等的情境教学气氛

师生平等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我们这样设想,专制而高压的课堂气氛能否真正适合于情境教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实现了师生平等,才能促使师生间更加情投意合,也就能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追求进步。比如,新学期刚开始,我们学校就分配给思想品德学科一个办橱窗板报的任务,但是我带的是初一新生,他们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当班级中的思想品德课外小组得到了任务之后,就有学生来向我求救:老师,学校让我们出橱窗板报,主题是宣传思想品德学科的特色,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听到这话后,我立即计上心来:帮当然可以帮,但我只能在你们搞好以后加以指导,别的就无能为力了。其后,学生们就各自行动了起来,我全程都没有插手他们的工作,但一直在暗中观察。几天后,他们完成了任务之后兴致勃勃地来请我指导。我看了之后觉得虽然内容尚不够充实,色调也存在诸多不足,但毕竟是他们亲手制作而成的,因此,我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假如下次某某地方进行修改,效果会更好。这样的几次指导之后,橱窗板报的质量变得越来越高,而师生之间的平等所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办板报的成功,更是展示出了学生们的学习精神和自主意识。

二、运用情感体验以营造良好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准,丰富其情感体验、感悟以及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与行为习惯。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中《礼貌的力量》《文明交往》等内容都十分注重于培养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们掌握相关心理常识,能够学会更好地调节个人心理并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从而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角色互换。比如,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老张是一名企业员工,每一天都能准时上下班,每月能领取不多的定额工资,但是看着别人都在买车、买房,又希望能够天上掉馅饼。果然这一天来到了,老张在下班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只皮箱,里面是满满一箱的钞票。这时假如你就是老张,你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说可以据为己有,反正又没人看到;有学生回答说马上到银行里存起来;还有学生觉得应当交一半给警察,还有一半留给自己。我在综合了学生们的观点后进行总结,让他们懂得,捡到钱就应当全额上交,否则不仅是有违道德的,而且还是违犯法律规定的。

三、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1.活动情境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结合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将学生带入到社会中,从生活当中选取某一个典型的情景,从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情境展示活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最后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们不仅兴致相当高,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能力,使其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2.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应当创设出问题情境,并且提供某种刺激模式以激发出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期望,从而拨动学生们的心弦,以点燃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学生们的思维假如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他们就会得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快乐。比如,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学会拒绝》一课时,教师在讲到“游戏机的诱惑”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以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一是电子游戏对于青少年有哪些益处?二是面对电子游戏的诱惑,到底应当怎么办?三是电子游戏对于青少年会产生什么危害?这时,学生们会积极发言,其积极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会分外强烈。

3.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有生动性、形象性以急直观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作为主体,依据学生们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对于调动广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出合理的情境,为形成浓郁的课堂氛围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感到新奇、惊讶与新颖,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吸引学生们的关注,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现更加好的教学成效,让学生们在愉悦之中掌握知识与培养想象力,同时又融入了对美的心灵陶冶,从而提升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4.故事情境教学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并将教学的内容穿插于其间,这样就能提高学生们的感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地穿一些生动形象、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寓意较为深刻的故事,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之理解,从而提升初中生们的思想觉悟。例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之时,就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这样,学生在听故事时就会觉得津津有味,注意力也会得以高度地集中。他们不但能进一步地了解袁隆平,而且会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故事情境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初中生们的赞赏,其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情境相互结合的美好情境,让情境之熏陶凝结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以唤起初中生们追求真理与探求未来的激情,从而遵循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理念,以提高思想品德情景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