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机构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必须适时的做出改变,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以下主要围绕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概述医疗机构预算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制定的财务收支方案,该方案是以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为基础的,符合并遵循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计划。国家规定,基层医疗机构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组织机构,而是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标的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该围绕社会效益最大化来开展,不断的加强对自身财务的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财务预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这有利于我国医疗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和决策。因此,医疗机构对预算进行管理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预算管理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让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规范。加强预算管理能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保证管理工作更加的透明。
(二)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1.基层医疗机构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国家制定的关于医疗机构财政管理的相关文件没有深入的研读,也没有领会其精神,其预算管理工作也是比较流于表面。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主要是按照自己所属的上级部门下发的管理办法编制自己的财务预算。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只关注机构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忽视的外部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化。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一方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下发的指令,另一方面,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向国家争取更多地拨款,而完全没有以预算管理为目的。这种预算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严重的阻碍了医疗机构财政管理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完全不能符合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和制度。2.相关监督机构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进一步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编制的预算时,并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安排,最终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偏离自己的预算。另一方面,当出现严重的偏离情况后,执行者得不到相应的监督,管理者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于执行者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奖惩。这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本身以及过来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损失。
(三)预算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缺乏当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预算管理足够认识,并未建立起预算组织机构与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虽然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相应的制定了财务预算,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预算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四)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以获得预算拨款为目的而编制预算,而忽视对内部财务的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出财务预算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存在关系,管理者自身不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忽视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无法实现对资金的充分利用,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并且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干预和监督,从而保证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使得预算管理发挥出该有的作用。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明确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责任人。责任人应当定期向监督组织反馈自己的预算管理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编制的工作和执行做好考评并对责任人及其所属机构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规范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在合理的监督管理下,基层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端正自己的态度,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运营和管理的机构是为了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推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当认识到进行预算管理对于我国医疗行业财政管理的作用。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负责人才能将重点放在机构的管理上,才能对自身机构的财政管理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财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敦促他们深入研读国家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将自身机构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真实可行的财政预算。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应当做到:①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合理的预算编制是一项难度和复杂度都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编制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此,机构应当给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一方面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保证他们能够胜任预算编制的工作。另一方面进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让相关人员在合理的监督和奖惩制度下,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明确责任,保证预算计划得到很好的执行。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制定预算计划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此时,需要医疗机构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对执行者进行管理和约束。③做好预算执行的分析工作。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预算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不影响后续的执行和整体预算的管理。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1.实行对货币资金的管理积极推行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对于资金业务的办理,不得仅仅由一个人进行。同时,收付款项所需要的相关印章,也不能够仅有一人保管,要定期的由会计从业人员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并对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存款余额等进行仔细的核对,确保账实相符以及账账相符。2.强化对无形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管理确定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构建起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其中,针对于保密性、危险性以及贵重的资产,要由专人负责保管与使用,并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针对于公务用车、办公家具以及办公用房等资产,应当执行相关配备标准,禁止出现超标配置资产现象。构建起完善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账实核对以及定期盘点方面工作,实行对闲置资产盘活处理,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提升资源应用合理性,落实资产分析、报告以及统计等方面工作,以动态化方式强化对资产的有效管理。3.强化对对外资产的管理构建起对外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展开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分析。针对于投资安全性以及预期效益展开测算,测算工作由财务部门进行,为投资收益提供重要保障。针对于以下几类人员,如投资中存在决策失误的、不遵守集体决策程序的、未按照要求开展对外投资业务的,要追求其相关的责任。
(四)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法人聘任管理机制为了满足基层医疗机构预算工作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做好人才聘用与选拔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完善聘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首先,根据应聘者的道德素养、专业能力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聘用符合要求的单位法人。其次,机构要和单位法人签订相关的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对单位法人的考核,制定相关的惩处措施。最后,要保障单位法人的稳定性,通常不要经常性调动与交流,单位法人离任时要做好考核与审计工作,为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提供保障。
篇2
【关键词】 品 五专管理 批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6-01
1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1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
1.1.1 专人负责, 负责药师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熟练, 工作责任心强。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合理购进,保持合理库存。采购实行统一配送,支票结算。品货到即验,双人验收,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要做好品交接班记录。
1.1.2 专柜储存
为了确保品的安全, 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 药房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配置了专用的保险柜存放品,药房24小时值班。
1.1.3 专用处方
药剂人员在调配品处方时, 认真审核处方,处方要书写完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审查合格后方予以调配, 调配处方后由药师以上职称的同志核对后发出药品, 并注明药品的批号,同时双签字。
开具品必须使用淡红色专用处方,, 处方右上角标注“麻”, 只限具有品处方权的医师使用, 并且将全院有品处方权的医师姓名签字备案留样。
1.1.4 专用账册
建立品专用账册, 药品入库双人验收, 出库双人复核, 每天填写消耗记录, 每月盘点一次, 做到账物相符。
1.1.5 专册登记
品处方每日消耗,专册的内容包括日期、用药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 药品名称, 规格、数量、开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核对人、取药人姓名及取药人身份证。
1.2 落实空安瓿回收制度和定期销毁制度
患者使用品的注射剂或片剂的,再次调配时必须要求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和用过的铝箔交回,并做好登记,登记患者姓名, 回收日期、药品名称、回收数量及批号, 对回收的空安瓿及铝板每月处理一次,由主管院长批准后监督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1.3 严格落实品处方管理规定
药剂人员在调配品时, 仔细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拒绝调配, 特别是加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管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仅限于手术患者使用, 处方为一次用量。
2 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品
2.1 凭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或出院小结等能证明疾病的材料到县级相关科室,请具有出具癌症诊断证明的医师出具证明,并到该院医务科或医教科加盖医务专用章。
2.2 带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购药人身份证到辖区医院,由医院的一名具有品处方权的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⑵相关档案如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知情同意书》等要齐全方可开具品,同时这些档案要由医疗机构保管。
3 合理使用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现患癌症病例2240万[3],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到1266万和756万,估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生活、活动能力、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治疗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合理的止痛治疗,WHO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3.1 癌症镇痛的“三个阶梯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按时按阶段给药, 轻度癌痛, 可以忍受, 多选用口服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我院应用的有美络昔康分散片,双氯酚酸钠等。
中度癌痛, 持续性疼痛, 根据实际疼痛情况, 在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效镇痛药, 如可待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同时晚间可加服镇痛药和催眠药。
重度或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一般的镇痛药物基本无效的,可使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我院较常用的是美菲康(即吗啡缓释片) , 每片含吗啡30 mg, 1~2 片/次口服1 次/12 小时, 不能口服者或口服效果不好者则可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用量根据个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2 其他疼痛用药 对于其他疼痛治疗, 我院门诊基本不开取品, 但是根据消除患者疼痛的原则, 有些非癌性疼痛在必要时也给予品镇痛, 比如一些胆道结石手术, 急诊严重外伤等, 医院门诊药房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 严格审查病例, 并留存用药人和取药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这样在保证品安全管理同时, 又确保了患者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版《药事管理与法规》 《品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 医疗废物;管理;认知
加强医院废物管理的规范化, 可有效控制疫病扩散传播[1]。为了解县区二级医疗机构对医疗废弃物规范化管理的认知与态度, 随机抽取72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2家基层医疗机构。
1. 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加盖单位公章后回收。使用Excel录入和分析回收问卷。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72家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在18个省辖市随机抽取72个县区, 每个县区抽取1家二级医院, 共计72家医院。72家医院均为县区级医院, 其中公立医院64所, 占88.9%, 民营医院8所, 占11.1%;综合医院60所, 占83.3%, 专科医院12所, 占16.7%。
2. 2 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设置情况 72家医院, 60家专门设有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 并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 占83.3 %;6家医院没有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 但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有6家仅设置了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处置, 占8.3%。
2. 3 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的认知 72家医院均知道医疗废弃物危害性, 占100%。70家医院了解医疗废弃物处置的基本过程, 高度重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并实施规范化操作。但有60家医院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占83.3%;58家建立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 占80.6%;55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占76.4%。
2. 4 人员防护措施状况 72家医院高度警惕开展相关方面工作的回收人员的防护措施, 开展员工防护知识培训的医院占90.3%;实施个人防护措施的医院占93.1%;开展健康体检的医院占93.1%;总体来看缺乏各个防护措施保护认知的机构, 所占比例都低于10%, 见表1。
3 讨论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通常情况下, 都一般处理医疗废弃物。但是, 医疗废物较一般的生活垃圾更为复杂。医疗废弃物多具有有害物质, 在传染、流行过程中起到扩散疾病的作用, 若相关人员未认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 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会严重污染土壤、地下水、空气等资源, 同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相应威胁[2]。
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 县区级医疗机构大部分能够认识到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和规范化管理医疗废物的重要性。医疗废弃物管理护士基本明确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因此能够做到健康体检, 同时医疗机构也会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多数护士认为有必要采取防范措施。但真正采取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建立重要性医疗机构的只有少数。且只有
通过研究发现, 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认知:①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管理, 有较为完善的医院管理, 医务人员较为明确认识到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的重要性。②医务人员的教育程度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越高, 认识相对较好。③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了解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和自己的科室相关度, 相比之下医院感染科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管理比较清楚, 也比较重视[3, 4]。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知, 相关医疗机构必须要加强相关护士的培训工作, 开展岗位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针对医疗废物处置中的各个环节,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优化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使之更安全、方便。加强宣传, 全面提高护士的认识水平, 树立法律意识, 责任意识。
总之, 医疗废物处理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科学、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关系着整个环境的安全和人群的健康[4]。基层医疗机构相比于三级医院, 在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这对医院管理着和相关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庆云, 刘洋, 朱鲲, 等.蚌埠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淮海医药, 2013, 31(6):507-508.
[2] 陈月琴. 24所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调查分析.护理研究, 2013, 27(10):3825-3827.
[3] 王淑琼, 周俊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探讨.西部医学, 2007, 19(5):984-986.
篇4
关键词:慢性病;基层;健康管理;现状;对策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承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1现状分析
1.1制度和人员配备不足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首先要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完善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指导下,方可取得较好的健康管理效果[2]。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其慢性病管理的制度虽然也较为丰富,但制度的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人才本身的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经培训合格、具有一定慢性病健康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往往流动性较大,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开展。
1.2慢性病的发现不科学 及早的发现慢性病患者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不能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患者待确诊时即已有多年慢性病病程[3]。此外,众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确诊不科学,部分患者仅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值偏高便被误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不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另外,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量血压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但血糖的免费监控尚未普遍开展。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如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
1.3慢性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防治慢性病的基本医学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能够做到为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如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和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几乎随处可见相关宣传内容。但宣传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均以宣传单、宣传册的形式发放给慢性病患者,而未能对其进行相关解说;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宣传和教育,且部分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导致患者难以理解。
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是指对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年4次以上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质量评估及一次以上的免费体检[4]。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做到上述要求。还有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无法接受完整的随访;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也不能如期进行随访,导致随访仅为电话随访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直观掌握,导致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够规范。
2对策
2.1加强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得以落实;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约束相关医护人员,促使其树立更强的责任心。其次,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多的专业医生创造更好的深造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其能够留在基层发展提供平台。
2.2加强慢性病的筛查。慢性病的筛查对于慢性病的确诊十分重要,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非仅凭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异常,需按照标准的慢性病诊疗规范,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给予综合判断。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工作首先要摸清患者的基础资料,随后对其开展定期的、针对性的监测,如对35岁以上的人群实行首诊血压、血糖制度,为慢性病的筛查提供参考[5]。
2.3充实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应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医学常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应浅显易懂,最好为科普性读物,避免专业性词汇,同时内容应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此外,还应定期为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
2.4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探索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加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和流程。
3讨论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前文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综合全文,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慢病筛查,并规范慢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韦明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 19(6):105-106,111.
[2] 景玉芝,樊立坤,张兴平,等.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67-368.
[3] 孙停曹.福州市鼓山镇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实施效果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篇5
(一)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而言,在基层单位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门组织,并在医疗机构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短板效应”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可忽略了整体中的任何一部分。由于在医疗机构内部,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不直接参与到基层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因此部分基层单位领导管理团队对基层单位财务部门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这就会直接影响基层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单位之间的竞争力也在日趋激烈,不断提升的基层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基层单位竞争力的增强。只有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给基层单位的各部门工作提供经济支持,才能保证基层单位各部门有条不紊的进行日常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基层单位进行正确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秩序
对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秩序而言,是离不开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首先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问题,对于一般的基层单位而言,当病人进入到基层单位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医生或者是护士,而是我们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因此,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保证了医院日常工作秩序的稳定与正常运转的开始。然后随着病人看医生的步伐,基层单位的财务也在不断的跟进,可以说没有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病人们就不能将看病进行到底,那么基层单位也就会彻底的瘫痪。在医生建议病人需要做身体检查的时候,病人最先要接触到的当然还是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需要对检查费用划价缴费。在病人看医生完毕之后,还会按照医生开出的药单抓药,这同时也需要到交费处进行缴费。
(三)有效财务管理促进医疗机构经济效益提升,为基层单位发展提供动力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财”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所都会熟知的一个词汇。同时对于基层单位这一个有着复杂运行结构的经济体来说,理财更是必不可少的。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与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单位的正常运转与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基层单位只有通过财务部门,清晰的看到基层单位的经济运转情况,才能够做出利于基层单位发展的决策。尽管基层单位有着服务人民的特殊性质,然而没有经济利益的支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下,还是举步维艰的。因此,有效的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基层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升,有了足够的经济效益,才能够为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情况,将直接的影响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应该着力于提高基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巧的提高。对于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该拥有过硬的专业技巧。只有专门的会计专业的人才,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人员招聘的时候,应该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关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是工作人员本身,工作人员能不能认真的对待财务工作,在工作中是否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状况等等。因此,应该定期的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培训,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评析基层单位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应该明确应收账款审计的工作流程,这样才能牢牢的把握该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整个应收账款的处理工作。在财务管理的审计过程中,首先要看的就是内部控制体制是否完善和健全。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应收账款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该首先注意到这一环节。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体制的分析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在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中职责的分配问题,应该给予工作人员以明确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才能顺利的完成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接着就是分析应收账款的记录和备份情况,为了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单位对应收装款做手脚,就应该对应收账款的具体数目和信息及时的做好记录以及必要的备份,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准确性。最后还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体制中是否具备了关于坏账的审批系统,坏账是应收账款中常会出现的情况,因此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应该完善这一环节,建立和完善坏账处理体制。
(三)核查末期款项的真实以及准确程度
为了保证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处理工作不出现问题,核查末期的应收项款的真实以及准确性就是必要的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医疗机构应收账款的末期核查的形式主要是核对工作,就是将应收账款的总额与日常工作中应收账款的明细展开对比和核查,以确保整个应收账款的审计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在每一阶段的末期都应该做好财务管理的核对工作,只有保证了财务管理的清晰与规范,才能够为基层单位的远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对于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而言,核查末期账款的真实性与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仅仅看字面的数据,而是应该做好严格的核查工作,确保财务管理款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核实应收账款的增减的真实与准确程度
为了保证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出现问题,还应该审查应收项款的增减是否真实,以及增减的准确度如何。在此项工作的审查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调查。首先,应该查清应收账款的赊销记录是否经过了应有程序的严格审批,只有经过审批的赊销才是合理的,不能出现对应收账款的不明赊销,否则对于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来说都会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另外就是核查时间的准确性,关于时间的准确性主要是核查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在具体入账的过程中,时间是否与记录一致,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不会出现问题。然后就是核查一些已经收到的账款的记录情况,是否存在虚帐的情况,一些已经收到的账款没有及时的记录。然后就是一些长期没有归还的账款的处理情况,在账款核查的过程中,还应该完善账款催收的情况。最后就是关于坏账的处理情况,一些已经确定无法收回的账款应该做好完善的坏账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医疗机构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从多方面入手,建设节约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的当今时展的潮流,对于医疗机构的发展而言,应该积极的顺应这个时代大潮,积极的打造节约型的社会。在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节约问题。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主要从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设施方面,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医疗机构正常运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比如在一些医疗机构的公共场合内,应该人走关灯,并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全面的推动节约型医疗机构建设。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将功夫用在平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动节约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做好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流动儿童 保健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而人口的频繁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严重下降。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仅为75%,与黄爱群报道相似,标准系统管理率更低。
1.造成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低的原因
1.1 流动儿童家长流动频繁,居无定所,或者多数居住在
出租屋、卫生条件比较差的集贸市场等。没有及时办理暂住证,这就对流动儿童的统计、摸查形成了较大的困难。
1.2流动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资料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79.81%。由于文化程度低,对儿童保健意识缺乏,获得儿童保健知识的途径又少,部分儿童家长对体检程序和免疫规划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知道有儿童保健和免疫规划这些项目。
1.3流动儿童家长专注于养家糊口,主动求医意识淡薄,信息渠道来源又少,部分家长只知道生病了再上医院,不知道有儿童保健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国家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
1.4医院对流动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开展流动儿童保健的形式单一,也有医院没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流动儿童回原籍建册,家长迫于无奈,也是造成流动儿童保健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1.5 医院对流动孕产妇的儿童保健宣传工作不到位,流动孕产妇孕期检查,由于流动性大显得不规律,医院疏于对流动孕产妇生产后要对出生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的宣传;流动孕产妇自己也不重视孕期检查及出生儿童健康体检,观念淡薄,也是原因之一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展望
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辖区内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发放儿童保健宣传资料,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及时带孩子到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体检。
2.2联合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查漏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如: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砖瓦厂、其他各乡镇企业。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采取上门体检的形式对流动儿童进行保健管理,并且针对体检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地点,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2.3对居住比较分散的流动儿童,可以联合分管辖区的协警协助摸底,进行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从而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率。
2.4 要提高流动儿童保健工作体检率,还必须从源头做起。要加强提高流动孕产妇孕期保健的宣传,在流动儿童出生分娩的相关医院做好儿童保健的宣传工作,使流动儿童的准爸爸、准妈妈们充分认识到孩子出生后0-6岁做好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
2.5 流动孕产妇分娩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利用产后及新生儿访视机会,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国家儿童保健及儿童规划免疫免费政策,使流动儿童家长不因为经济问题而使儿童得不到卫生保健服务。
2.6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推诿所管辖区流动儿童建册及保健工作,为流动儿童健康保健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将流动儿童的保健信息录入保健网路。
3讨论
流动儿童家长的经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育儿观念较为落后,大部分流动儿童得不到系统的保健服务,儿童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对儿童健康管理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流动儿童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工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儿童保健工作中来,对提高流动儿童的系统管理率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满足流动儿童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燕.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 【J】中国儿童保健杂2012,,2,(5):424.
【2】 陈丽.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需求的调查 【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3):74-75
【3】 黄爱群.北京市与杭州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88-289.
篇7
关键词:中医馆;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卫生信息数据元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for basic data set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 of health information cloud platform of community medical institutions TCM treatment area(TCM Museum),check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ta element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ta element for health information,the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onnotation,the research purpose,the research content,and principle,the mentality,the basic step for standard establishment,finally,describe the research method for standard.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 will promote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progress.
Key words:Chinese Medical Museum;EMR;Basic data set;Data element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ta element for health information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开展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标准研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信息标准,对指导电子病历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标准的推V情况千差万别,应用程度不尽相同[1]。而且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中医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电子病历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为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需要切实应用的相关标准[1]。故针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研究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基层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它将为基层中医诊疗区(中医馆)(简称基层中医馆)的电子病历提供一个结构统一、完整规范的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简称《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
1 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内涵与目的
1.1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内涵 数据元定义为可以识别,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与允许值等属性来进行描述的数据基本单元[2]。基本数据集的定义为从特定应用领域的基本信息中所抽取出的核心数据元所组成的最小数据集。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应是基层中医馆内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最小数据集。其研究内涵则应以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为蓝本,突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日常临床应用中的信息需求,涵盖了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日常临床应用业务领域所涉及到的基础性数据与指标以及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数据与指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与指标中提取出核心数据元,最后经过数据元规范化描述过程从而形成最小数据集[1]。
1.2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的目的 对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进行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制定相关数据标准,其最终目的有4个:①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资源规划提供科学的分类框架;②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模型支持;③为基层中医馆的临床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④为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提供基本数据元标准与规范化数据描述规则,从而使得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得到有效交换与广泛共享。
2 数据元与中医药特色数据元
2.1数据元 数据集是由数据元集合而成。数据元有数据元概念与表示两部分。数据元概念即能以数据元形式来进行表示的概念。数据元与数据元概念之间存在着多对一的关系:一个数据元必须有一个数据元概念与之对应,然而一个数据元概念可以有多个数据元与之对应[3]。数据元的特性有且只有一个表示。例如数据元“中医”、“四诊”、“观察结果代码”,其中对象类是“中医”、“四诊”,特性是“观察结果”,表示是“代码”[2]。
2.2中医药特色数据元 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指的是中医药领域特定的数据元,它的概念与结构同通用数据元的概念与结构设置仍然保持一致,但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中医药特定领域包括临床诊疗、针灸、推拿、骨伤、临床中药、综合管理等。中医药特色信息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例如中医养生、中医治则、中医治法、中医经络等,中医中药特色数据元不仅要具备通用数据元的属性,除此之外还要具备鲜明的领域特殊性[4]。
3 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研究内容
3.1概述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尤其是《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与《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卫生信息标准,用以解决卫生信息尤其是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的问题,而其中所涉及的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数量十分之有限,故亟需对中医药内容进行补充完善[4]。然而中医药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所构成的庞大的学科系统,故对中医药特色数据元的提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医药信息既要具备卫生信息的共性,也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性质。故如何将中医药特色数据元融入到卫生信息数据元,并且符合中医药实际,体现中医药特色,是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的核心问题[4]。
3.2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和卫生信息数据元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特色数据元作为卫生信息数据元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卫生信息数据元的补充和完善,是中医药特定领域内具有特色的数据元,其遵循卫生信息数据元的概念和结构设置[4]。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属性同卫生信息数据元[5]属性设置相同,统一参照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话规则(WS/T 303-2009)中的规定,采用5类13项属性,并按通用性程度分为两类:数据元公用属性和数据元专用属性。其中公用属性包括版本[6]、注册机构、相关环境、分类模式、主管机构、注册状态,提交机构共7项;专用属性包括数据元标识符、数据元名称、定义、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表示格式、数据元允许值共6项[4]。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标识符编码遵循卫生信息数据元编码规则,将卫生信息数据元编码中的一段划分给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在这段编码内中医药特色数据元自成体系,体现出中医药特色数据元与卫生信息数据元的包涵与被包涵关系。
3.3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中数据元分类方法 关于数据元的分类方法,采用了以用途为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的好处是按需管理,避免遗漏,具有扩展性。
3.4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的原则 ①遵循国家标准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循GB/T7408、GB/T18391、GB/T19488对数据集标准编制的相关规范和卫生信息数据元的以下规范:WS/T 303-2009 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 304-2009 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WS/T 305-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WS/T 306-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WS/363.1-2011 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第1部分:总则[6]。②标准兼容原则:本标准是电子病历标准的一部分,在制定数据集过程中,需要从长远考虑,尽量与已有的国家、行业以及相关标准兼容,例如《WS 445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2014年)等。③需求主导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中医馆电子病历应用的需求及数据的特点,所制定的数据集标准应当满足中医馆电子病历临床应用、数据共享、交换以及服务的基本需求。④可扩展性原则:随着国家对基层中医馆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关注,信息技术和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演进,作为本标准的第一版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中关键的、急需的,同时又容易达成一定共识的数据元可以首先纳入本标准,对于仍然存在某些不确定性、或者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可以择机在本标准后续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完善并纳入。
4 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思路及基本步骤
4.1基本思路 中医药信息数据元是卫生信息数据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编制原则,参考《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中描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1],结合中医学有关术语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t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16751.3-1997、《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20348-2006[7]。根据中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念[7],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标准”[8]来开展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工作。其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4.2基本步骤 ①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的工作组。并且根据其研究内容吸纳有相关经验的个人与单位加入,并根据个人与单位所擅长的专科领域,对项目进行任务划分。②文献研究并形成专家推荐意见。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基层中医馆建设电子病历的相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收集。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的体系架构,即建立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分类体系,并据此来进行研究,重点提取出中医药特色数据元。③起草论证并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在此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④多渠道征求意见,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评价稿。征求意见的渠道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科研机构、卫生信息标准组织、电子病历开发商、专家学者、卫生管理部门等。⑤制订实践评价方案并修改完善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方案。在此过程中选择3~5家有过相关经验的单位组成评价小组,对方案实施评价,并根据评价意见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⑥形成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草案。在此过程中经过专家指导组多次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善。⑦公开征求意见。通过Internet、下发文件、论证会等方式征求意见,并根据征求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完善。⑧标准化委员会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并形成报批搞。
5 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研究方法
5.1数据元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中医药特色数据元分为两个研究方向,分为“理论”和“实践”。①中医药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和分类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从国家相关标准、临床教材和技术规范中提取[1]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基础数据元;②中医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从本省内基层中医馆所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出临床常用的数据元,对中医药特色基础数据元和中医馆临床常用数据元进行比较验证,提取出具有共识的、基础的中医药特色数据元,既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能满足中医馆临床实际应用需要[4]。
5.2数据元分流程研究与数据集整合研究相结合 根据基层中医馆日常临床工作流程对数据元进行分流程(门诊病历、门诊处方、检查检验记录、一般治疗处置记录)提取、分类、抽象、聚类,形成分流程数据元。在此之后,对各分流程数据元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去重、帅选、归类、语义甄别等规范化过程[4],最终形成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并且保证数据元概念的一致性和数据集范围的广泛性。
6 结语
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均以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发的相关标准规范为依据[8],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吸收了卫生、科技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以突出中医馆特色为基点,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长远需求[4],最终形成基层中医馆电子病历信息基本数据集,为推动基层中医药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体系建立,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提升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能力奠定重要标准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雯Z.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2]董燕,贾李蓉,张竹绿.中医药数据标准化现状及数据元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2,7(1):44-47.
[3]吕海燕,李华伟,车晓伟,等.数据元注册方法研究与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9):1-4.
[4]马红敏,常凯,孙静,等.中医药信息数据元标准编制思路与方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7):46-49.
[5],王文生.元数据与数据元的内涵及其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11:27-30.
[6]李林,胡凯,刘丽华.卫生信息标准在临床疾病诊疗数据资源整合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1):62-66.
篇8
明确工作目标
(1)清理化解旧债。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债的基础上,逐步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
(2)制止发生新债。在化解旧债的同时,建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申报审批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项目建设和购置设备,先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
(3)建立运行新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各项经费,不留经费缺口。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项目由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由政府财政资金解决,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新机制。
坚持化债基本原则
(1)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各级人民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卫生事业和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职责要求,我市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负总责,发改、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负责债务具体清理、统计,完善资料并上报。
(2)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逐级审核认定。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安排,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后顺序,逐步化解债务。
(3)先认定先补助。根据中央、省文件精神,我市各级政府承诺在2013年9月前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任务,省级统筹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地方给予补助。省医改办对各地债务化解工作统一组织考核,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扣回财政相应补助资金。我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债务,对资料齐全、真实准确并且被上级认定的,优先给予补助。
确定债务化解对象和范围
纳入本次债务化解范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纳入化解范围的债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主要包括发生于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和医疗设备购置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直接相关的债务。具体形式包括: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垫资以及向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借款形成的债务。
债务计算时间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原则上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之间形成的长期负债不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计算范围,由我市各级政府参照中央、省文件精神的要求自行化解。
科学组织化债实施工作
(1)严格审计,摸清底数,锁定债务。我市各级政府组织审计、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统一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项、每笔债务认真清理核实,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债务清理过程全程公开,清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经核实锁定的债务,逐笔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
(2)逐级上报,逐笔认定。在2011年10月31日前,县市区政府将锁定后的债务报送市审核,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审计、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集中对债务进行审核,组织县级交叉抽查。然后再将经审核的债务报省级认定,省审计、财政、卫生共同组织债务认定工作,根据需要组织现场重点核查,并将认定的债务反馈给市级和县市区政府。
(3)统一打包,整体剥离。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统一打包,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剥离,交给县市区财政局。县市区财政局成立化债经办机构,统一接纳、登记、管理债务。
(4)统筹规划,逐步化解。县市区政府统筹规划本区域债务化解工作,按照要求落实债务化解任务。根据上级认定情况,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次序,分类逐步偿还结算各项债务,优先偿还医务人员集资等个人的债务及世界银行贷款债务。县市区财政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用于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支出。
多方筹集资金,落实偿债支出
(1)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我市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偿债资金,从以下渠道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中央、省财政安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奖代补”资金和安排专门用于支持化解债务的专项补助资金;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收支结余资金;四是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后超收的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偿债;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资金;六是社会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积极筹资用于偿债。
(2)建立健全制止新债发生的多渠道补偿新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2010〕62号)要求,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要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坚决制止发生新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资金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不得举借新债。加强源头控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政府财力水平相适应,不得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转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篇9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篇10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要求。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改革困境,转变“以药补医”机制,实现公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基层医疗机构是社会卫生服务的基本单元,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场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好坏决定了其成功与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基本靠财政补助,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经济依赖。因此,如何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刺激基层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得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得以实现,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基层医疗单位的特点,结合绩效考核,提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中绩效考核的实施建议,以确保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衷。
一、基本概念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准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确保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基层医疗机构中绩效考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基层医疗机构为考核对象的单位绩效考核;二是以基层医疗机构内工作人员为考核对象的个人绩效考核,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共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国家基本医药制度的初衷是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目前,为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各省市在2010年后陆续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以建立公益、优质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台的考核办法以指导意见为主,尚存在部分不足,总结如下:
(一)绩效考核的定位不准,未发挥激励效果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考核办法主要为指导意见,对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定位较为模糊,未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其次,忽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未明确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机构职工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和奖惩等利益挂钩,没有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甚至部分主管部门仅仅将绩效考核作为截留经费的重要手段,有悖于绩效考核的初衷。因此,绩效考核的准确定位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是保证基层医疗单位公益性的重要手段。
(二)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绩效考核作为绩效薪酬的依据,直接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效果。目前,现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不明确,大多以模糊的指导意见为主,未形成完整的考核系统,缺乏明确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同时,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流程中缺乏有效监督,考核过程缺乏公开透明,受人为干扰较大,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效果。
(三)对财政投入依赖加大,未建立长期有效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占GDP的比值约为4.6%,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8%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很多中低收入国家,而其中投入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长期的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依赖以药养医,功利化明显,与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相悖。国家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就是切断药品利益链,恢复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办公和人员经费对财政补助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因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能否建立长期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是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的基础,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前提。
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建议
基于现状,在汲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完善绩效考核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绩效考核与经费挂钩机制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尤其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医药分离”,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中药物收入锐减,其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主要通过财政补助实现。因此,完善绩效考核与财政补助挂钩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和增加医疗单位服务动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各地陆续建立起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办法,但是服务经费的拖欠问题,挫伤了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降低了服务质量。此外,有些部门的绩效考核不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而是以考核之名截留经费,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绩效和经费挂钩机制,确保经费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位,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为公民提供便捷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指标
首先,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大多为指导意见,缺乏量化的指标,这对于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影响较大,应该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目前,已有部分国内学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将大医院的绩效考核作为蓝本,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对考核指标作出针对性修改,实现考核指标的量化,以期实现公平有效的考核体系。根据考核得分,奖勤罚懒,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动力。此外,卫生系统的绩效与可能达到的目标实现程度密切相关,其评估必须与给定的卫生资源联系在一起,因此考核中必须考虑到地区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片区,同一片区内进行统一的基层医疗机构考核指标,提出相应的绩效考核要求,力求达到卫生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其次,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绩效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应综合岗位设置情况,设置岗位绩效系数,如院长1.3、副院长1.2、中层1.1、职工1.0,实现权利与义务的衔接。通过调整岗位绩效系数,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在保证基层医疗单位公益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单位的服务动力。此外,可以通过兼职兼酬,防止技术骨干人员行政化后,降低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保证行政职务者熟悉一线工作,防止单位长期依靠财政拨款后出现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脱节的现象,保证单位的活力,更好地为公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三)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如何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成为绩效考核的重点目标。为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将财务公开、服务质量水平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通过有效合理的折算系数,将指标归一化,提高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应用与展望
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实现公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基层医疗机构是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效果直接决定了医疗改革是否能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因此,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条件下,通过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改革来保证其实施的效果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的建议,建立以公益性质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奖惩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职能,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公民享有安全、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绥生.关于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1-3.
[2] 周海沙,李亚青,李卫平.我国公立医院政策演化评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8):9-13.
[3] 苗卫军,公立医院公益性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 姚岚,龚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方案初探[J].中国卫生经济,2007(12):13-15.
- 上一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
- 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