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篇1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的重要性

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解决医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关医改路径的文献报道绝大多数都也只是从宏观层面介绍各地医改的方案、规划、目标,但从推进医改工作的方法这个微观层面上讲,工作方法创新还不够,对医改相关政策落实的措施和办法不多。因此,在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指出,医改任务艰巨复杂,亟须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就是将国家医改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研究各项医改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目标,经过系统的统筹分析,对各项工作的工作时限、内容、方法、实施步骤进行综合管理。工作路径主要是明确各项改革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主要是明确各项工作实施的先后步骤、工作时限。这对有序推进医改,确保改革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医改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体目标、“四梁八柱”的总体改革框架[7],以及近3年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8]。如何将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为推进医改的具体工作思路,这就首先需要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只有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步骤,才能提前谋划具体的工作部署和工作举措。

医改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各种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各项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只有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明确各项改革先后程序,才能统筹协调、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才能够让各项改革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只有先解决一些关键性的前置问题,相关改革才能水到渠成、顺利推进。否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敷衍了事、相互掣肘、互相推诿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医改进程。医改的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难题。

只有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否则,只能是按部就班,照抄照转国家的相关文件,不会形成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的方法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是各级医改办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医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理清医改工作的路径和程序有以下5种方法。

1加强知识学习

推进医改工作不仅要有医药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宏观经济方面的战略思维和统筹平衡的协调能力。(1)要认真吃透中央医改精神,深入分析各项改革的内在机理,搞清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相关政策界线和要求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切实做到各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融会贯通。(2)要认真学习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熟悉相关工作的现有政策、发展规划等,为推进改革奠定基础。(3)要虚心向基层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学习,基层医药卫生机构的实践经验和群众的需求是推进改革、制定政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改革政策能否结合实际、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2深入调查研究

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利益的重新合理分配。深入调查研究是推进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要理清工作路径和程序,就必须深入调查基层医药卫生单位人、财、物的基本现状,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摸清各项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政策发展、伦理分析,明确改革的工作内容,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

3诊断树分析法

以树形图的方式,应用调查数据和资料,以循证为基础,从结果开始层层寻找其原因、原因的原因,不断向后追溯“原因链”,直至找到可操作的变量。这种方法可以直观、清晰地表达理清工作路径的诊断过程、发展政策的过程和相关的逻辑关系。

4任务分解法

通过诊断树分析法理清了各项改革的内容后,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各项改革举措的工作程序。任务分解法就是将各项改革内容按先后次序进行排列,明确牵头部门(责任人)、配合部门、完成时限的过程,最后以工作任务分解书的形式下达执行。

篇2

新一轮改革要树立人本改革观、全面改革观、公正改革观、创新改革观、持续改革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后,中国新一轮改革面临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的形势和环境:国际环境变了,自身地位变了,技术环境变了,发展阶段变了,人口素质变了,体制环境变了等。在新的环境下,改革的对象变了,改革的内容变了,改革的重点变了。因此,自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要有新的观念,具体表现在:

一是要树立人本改革观。从“满足人”、“依靠人”和“引导人”三个方面树立人本改革观。所谓“满足人”是指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而要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推进改革,用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所谓“依靠人”是指改革不能只成为少数领导者或少数精英的事业,而要成为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事业,充分依靠全体国民来推进改革。所谓“引导人”是指改革的主要对象——制度要成为激励人的合理合法行为、约束人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的手段,通过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秩序。

二是要树立全面改革观。要认识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生态改革等,而且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改革不能长时间在经济改革上“单兵突进”,今后要按照“十”要求,协调推进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改革,协调推进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协调推进不同区域的改革试验等。

三是要树立公正改革观。要正确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权益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推进者与被改革者之间的关系。改革要尽可能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改革不能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实现个人或小团体权益的手段,改革的成果要让全体国民共享。

四是要树立创新改革观。要认识到改革不仅是促进发展的创新手段,而且改革本身也需要创新。改革本身创新包括改革内容创新、改革模式创新、改革思路创新、改革手段创新等方面。改革总是特定时空的改革,过去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见得未来也行之有效,此地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见得彼地也行之有效,因此改革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必须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

五是要树立持续改革观。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制度不断出现新的不适应,故改革无止境,必须树立持续改革观。对我国来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远未将制度理顺,而且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放缓,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新一轮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改革要有新突破口

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应是从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即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入手。

首先,必须明确,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寻找改革突破口,与改革开放初期寻找改革突破口,有了很大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寻找改革突破口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故我们采取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增量后存量、先双轨后单轨、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径。总之,遇到难题或硬骨头先绕开走。而现在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已经被逼到了墙角,要碰硬了,要触犯既得利益了,再绕开走行不通了。因此,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应是从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入手。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

突破口一是政府改革。按照优化权利配置的方向,政府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减权力、减机构、减人员、减税费、增责任”,即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经济管理权力,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减少企业和居民的税费负担,增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责任。这是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突破口二是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限范围、削特权、增上交、加责任”,即:要限定国有企业的范围,主要经营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即专注于公众需要但民营企业不愿意干的公共产品生产;削掉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特权,包括行业进入的特权、垄断土地资源的特权、垄断信贷的特权、垄断定价的特权等;增加国企利润的上缴,国企资产是全民共有的,不能仅为国企内部的小利益集团所用,必须惠及全民;增加垄断行业中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占有大量的国有资源,又有那么多的先天优势,故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突破口三是居民改革。居民改革的方向是遵照宪法,将居民变成现代公民,使每个居民享有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思路是“还权、增利、担责”。“还权”是指按照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赋予居民应有的产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增利”是指通过税费制度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减轻税费负担,增加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和福利保障待遇等。“担责”是指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居民要承担现代公民应负的纳税、遵纪守法、诚信等社会责任。

改革要有新招数

只有通过对改革本身进行创新,或者对改革本身进行改革,树立改革新观念,找准改革新突破口,我们才有可能推进科学改革,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难题,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3年我们不仅要加快推进改革,而且要对改革本身进行改革创新。改革也有一个科学改革的问题,也有一个创新的问题,也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问题。改革也有好的改革和不好的改革,还有伪改革。所以,我们还要追求好的改革,要对改革进行改革。

第一,创新改革理论。以前我们的改革理论主要是渐进改革、双轨制改革、增量改革等。今后我们要推进科学改革,因此要在人本改革、全面改革、公平改革等改革理论方面进行创新。

第二,创新改革组织。以前有国家体改委,后来变成了体改办,再后来就并入了国家发改委,发改委的改革职能很弱,远不能胜任今后推进全面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改革组织创新。“十”报告指出,要建立改革的协调机制。今后的改革协调机构必须是中央层面的机构,因为它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远超过了原有体改委的职责范围。

第三,创新改革规则。也就是说改革也要按规则进行推进。最近,国务院领导在改革会议上就强调,改革要用法治的方式推进,改革试点的成果可以上升到法制层面。那些不适应新一轮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尽快进行修订。

第四,创新改革规划。就像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样,制定各个层次的改革规划,通过规划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路径、具体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且,这些改革规划也要创新,包括创新改革规划的实施主体,创新改革规划的内容,创新改革规划的实施方法,创新改革规划实施的考核办法等,总之要使改革规划落到实处。

第五,创新改革试点。改革需要进行试点,但改革试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各地方去争取特权和优惠。改革的正确方向应是让各个地方、各个主体公平竞争。我们要通过试点搞一些去特权优惠的“真改革”,而不是去搞一些获取特权优惠的“伪改革”,改革试点也要努力创新。

第六,创新改革方式。最近国务院领导强调,要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光强调哪一方面都不行,这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方式选择的问题。还有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要优先进行增量改革,以减少改革的阻力,但同时也要对存量下决心进行改革,如果存量老是不动的话,那么增量改革也将难以顺利推进。

篇3

7月12日,“中国高层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论坛所做的《新的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攻坚阶段主要推进六方面的改革要点:一是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五是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继续扩大开放。

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在攻坚阶段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种种迹象显示,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改革在经历了25年的迂回曲折之后,逐步开始接近改革的内核,继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历史进程之后,改革战鼓再度隆隆擂起。

那么,改革攻坚阶段的改革方法、思路是否也应该有所改革?本期专题策划的一组文章中,专家们各抒己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文章中的措辞和举例可能略显粗砺,但并无冒犯某个部门或个人的恶意。

体制“板结化”日益严重改革已到攻关时

目前,商品价格已经基本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被压制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既是导致短期内经济忽冷忽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加以改变。

首先,出于为国有企业和国家项目低成本融资的需要,长期实行资金价格管制,利率被人为压低。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刚刚真正起步,尚在推进之中。

其次,以往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在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之下,土地价格被人为压低,有时甚至是“零地价”。

再次,由于粗加工行业的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而劳动保护制度又不健全,劳动力价格被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市场竞争”的理由人为压低。

最后,技术价格虽然基本上由企业决定,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也被人为压低。

此外,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价格也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长期压低,导致乱采滥伐,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中国渐进式改革走到今天,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改革大多刚刚开始。比如,垄断行业的改革刚刚起步;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出现倒退迹象;政府职能的转换刚刚提上议事日程等等。

在改革动力源泉上, 依靠对外开放推进的改革项目已经开展得差不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改革需要更多地从内部寻找动力源。

改革态度出现分化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改革的态度,可谓各不相同。

从高层看,本届政府任期第一年主要忙于应急处置,应对SARS危机;第二年则忙于宏观调控事务,解决经济发展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期问题。从今年开始,将2005年定为“改革年”,并重点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等金融体制改革,又推行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点已经从先前的短期问题更多地转向了长期问题。

从中层看,目前一些部门对改革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本部门有利的就积极推动,对本部门不利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改革攻坚战难度加大,尤其是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由于缺乏部门间的有效协调而难以推行。

从下层看,人们对改革普遍持矛盾心态,一方面期望改革能够给自己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又担心改革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体制“板结化”现象严重

在改革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目前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一是公共权力有被部门权力肢解的倾向;二是国家利益有被部门利益肢解的倾向;三是地区间、部门间,以及地区与部门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改革在反思中前进对以往的改革

需要进行彻底反思和全面评估

首先,应当对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过程进行彻底反思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汲取教训。

其次,深入分析当前改革阻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勇于对以往成功的改革方式本身进行深刻反思。

再次,深入研究和探讨改革的理论问题,脚踏实地地寻找支撑本国改革的理论。

为此,有必要创立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学”,以便系统地研究改革的目标分解、程序设计、模式选择、时机抉择等重大问题。

对今后的改革应确立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努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要顾此失彼。

其次,要坚持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改革使“人人受益”实际上很难做到,我们只能追求大多数人受益的目标,因而难免会出现一小部分人利益受损的局面,要减少改革的阻力就须设法补偿一小部分受损者。

再次,改革不应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小的社会波动可能难以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必须坚决防止,否则不仅达不到改革的目标,还会葬送改革。但难点在于如何区分出可以容忍的事件和必须及时制止的事件。

除此之外,肯定还会有其他一些原则。

改革急需建立和完善六大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当务之急还要建立和完善六大机制。一是各项工作中要建立并加强实地调研的机制,推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式,避免闭门造车、关门订方案。二是要建立并加强理论研究的机制。没有理论支持的改革容易走弯路,甚至还有可能走回头路。三是要建立协商机制,要建立广大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四是要完善决策机制,使有关改革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五是要建立补偿机制,对于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予以必要的补偿。六是要建立纠错机制,在推进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进展及时纠正改革方案中的缺陷和不足。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综合分析改革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要想推动改革,需要对改革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此,我们不妨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一下情景规划分析。一种情景是,如果停止改革,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另一种情景是,如果维持现状,零敲碎打地局部改革,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再一种情景就是,如果对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和总体协调,并加快推进改革,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各种情景预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到底如何?

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欧洲人一般比较偏好于“风险预防原理”,也就是基于最危险的貌似真实的情景来制订相关政策。而美国人一般比较偏好“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在消除某种潜在危害带来的效益与花费的成本之间找到平衡。当结果不确定时,只能研究这些结果的概率。

对于中国未来走势的预测,应当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要想到最坏的可能性,又要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有必要对改革的阻力进行分析和预测。改革有阻力乃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各项改革启动之前,我们能否对可能出现的阻力进行准确地把握?也就是要找到改革的阻力源在哪里,分析阻力的形成原因,并据此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化阻力为动力。

为此,需要搞清楚的是,人们对于改革的担心,究竟是担心潜在收益的减少,还是担心损失的增大?对此,不同的经济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人类根据期望效用进行决策,索取他们所能够得到的任何东西。而行为经济学派则认为,人们拒绝不公平的交易,更加担心的是未来损失的增加,而不是潜在收益的减少,并且人类往往存在着从众心理。而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改革是各类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改革方案不折不扣的简单落实。

再次,在对改革的动力和阻力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改革进行管理。通过种种努力,使社会各界对改革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做出承诺。根据公众的意见,由专家来制订改革方案。选择正确的改革模式和出台时机,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增强改革的效果。

关于改革的模式,实际上有多种分类。针对不同内容的改革,应当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初步划分,改革至少有如下分类:

(1) 主动型改革与被动型改革;

(2) 危机导向型改革与利益导向型改革;

(3) 单向改革与互动式改革;

(4)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所谓“休克疗法”);

(5) 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

(6) 外推式改革与内源式改革;

(7)单项推进改革与综合配套改革;

(8) 自下而上型改革与自上而下型改革;

(9) 精英型改革与民主型改革;

(10)目标型改革与探索型改革(所谓“摸着石头过河”);

(11) 直达式改革与迂回式改革;

(12) 递进式改革与跳跃式改革;

(13) 效率优先型改革与公平优先型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可能迫切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模式转换。

首先,应当从以外推型为主的改革转向内源型为主的改革,也就是从主要依靠对外开放来推动的被动型改革,转向更多地依靠内在动力推动的主动型改革。

其次,应当从探索型为主的改革转向目标型为主的改革,也就是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向事先确立改革目标,确定“下海”改革的“航标灯”。

再次,应当从渐进式为主的改革转向攻坚战为主的改革。中国过去的经验,既不是单纯的“渐进式”,也不是“休克疗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渐进式”,也有人认为是“整体渐进、局部攻坚”。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将作为改革攻坚的主要对象之一。

最后,应当从精英型与民主型分立式改革,转向精英与民主融合型改革。过去,有些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是纯粹的民主型改革,例如农村承包制的产生;而另一些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由专家对整体改革方案进行设计,如1994年的财税金融改革。今后的改革,应当将两种方式更好地融合起来,改革的方案设计,既要委任专家进行专门研究设计,同时又要广泛征求各界意见。

篇4

如何判断当今中国的经济状况?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调整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8月24日,在2013徽商全球理事会年会现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沈坤荣解读当今经济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为在座的徽商企业家们答疑解惑。

“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还是结构性的。”沈坤荣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中国政府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远去。在他看来,房地产发展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了,尤其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大规模地拉动经济的投资,无论是从现实的需要还是从公众的期望来看,都很难达到五六年前那样的巅峰时期。”

“从现有的趋势来看,即使地方政府再启动一些项目,也不能像前些年那样全面大规模地铺开,为什么?”沈坤荣说,因为,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加上增长的下滑所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局部地区的风险因素已经明显增长,各级政府所推动的基建投资能力受到限制。”他认为,以土地来谋发展的模式,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银行的金融风险、土地财政金融的联动机制系统性风险和社会的风险。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从官方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借钱融资的方法比较普遍。”沈坤荣表示,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地方债务规模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

不仅如此,更深层的问题已经凸显。在沈坤荣看来,几乎所有行业的资本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在逐年下降。在现实当中表现为各个行业赚取利润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中国整体的资本边际回报率,多年前已经开始下调,这一点本身就表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下移。”

沈坤荣表示,土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的系统风险由原来的拍卖土地,变成了现在的融资平台抵押,或者资产投资抵押,使得地方政府步入“贷款城建”“卖地还贷城建”的怪圈,它的风险巨大。“所以说由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的房地产投资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进入中速增长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人为的批准下触动政府去做一些不讲效率的、盲目投资的项目,这样做短期只会逼迫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统计部门在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上造假,甚至勉强做,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在中长期就会把中国经济推向萧条。”

沈坤荣表示,在全社会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的大趋势下,等到所有投资项目不挣钱了,大部分企业利润为负了,谁来还款呢?谁来为超过百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买单呢?因此,需要警惕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等到还款期到了的时候,等到投资要清算的时候,大萧条就不远了。

在沈坤荣看来,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大规模的经济赶超已经失去了动力。因为领跑者本身的减速,赶超者和领跑者的技术差异在缩小,所以技术输出的难度越来越大。大规模的工业化、资源、环境约束等等,都使得我们已经有了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为此,要构建新的结构性均衡,要用持续的效率改进引导产业转型。服务业效率如果低于整体效率,那么服务业就有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速度的下降。如何应对这场变化?沈坤荣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意图是以高科技为依托,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这个战略的实施,将对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同时,沈坤荣表示,在我们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会加大。“中高端制造企业将回流到发达国家,使得我们国家产业升级的路程更加艰难。”

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遭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走向科学发展道路的战略机遇。沈坤荣说,我们需要在这种环境下最终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由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新的战略主动权,比如提高制造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来构筑这样的新的能力?沈坤荣表示,这需要有各种各样创新的制度基础。“拉长和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特别是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觉得是需要想办法的。”在沈坤荣看来,要培育一个使发展与制造业相耦合的现代服务业。比如,加大和鼓励引导各类生产主体;比如,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不断地培育和形成我们国家产业的竞争的新的优势。

为此,中国政府要通过制度的调整来纠正资源的错配,通过深化改革来改变社会预期。

沈坤荣认为,深化改革应该解决赶超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内外的失衡、空间的失衡、行业的失衡。“另外,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到底是自主协调,还是政府引导?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沈坤荣表示,我们提出构建边际有限的政府,政府的边际要有所限制。“边际到底在哪里?”在沈坤荣看来,政府边际一旦缩小了之后,还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政府来匹配。为此需要推进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通过金融改革来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来调整财政分权,缓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事实上当前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和政治的需要,但是背后的利益调整是推进改革的最大的阻碍。”沈坤荣说。

“中国有两个不足,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都很大。”在沈坤荣看来,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却是因祸得福。“中国这两个不足的地方,可以使得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城市愿意接纳低工资的劳动者。所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到西部和中部去,有了可能,因为发展有差距。”

篇5

同志们:在全县上下深入贯彻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奋力推动岳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刻,县委、县政府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确保今年10月底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刚才,怀林同志就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些意见是经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决定的,符合上级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迅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深刻理解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之一,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的关键所在。由于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涉及面非常广,难度也相当大。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这是加快岳池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是岳池当前最大的政治。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富民强县、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围绕工业抓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生产变成工业经济的“第一车间”,这对以乡镇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乡镇事业单位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业发展的任务将更重,为农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将更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就是要把政府长期以来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分离出去,切实摆正乡镇事业单位的位置,充分发挥乡镇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服务的职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富民强县的步伐。其次,这是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乡镇事业单位处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和载体,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负有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恶性膨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收费不服务、服务不到位以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村稳定,也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并且,当前岳池的城市经济已经起步,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县本级财政逐渐好转,但乡镇自身建设却出现了“拖后腿”现象。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不少乡镇人多事少、人多钱少的问题尤为突出,使本就有限的财力很难集中于发展生产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优化乡镇事业单位结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完全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第三,这是乡镇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乡镇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事业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布局结构不合理,发展与需求相脱节,对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需求缺少灵敏的反应,服务内容老化,服务形式简单;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事、事企职责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计划经济的烙印很深,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缺乏“找米下锅”的创业意识,整体效益低下;三是分配机制不灵活,“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纪律松弛,人浮于事,缺乏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还继续按老体制和原有的方式运行,乡镇事业单位最终只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只有运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和解决,以改革增加压力,以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才能使乡镇事业单位恢复活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妥善实施,并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1、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触及利益深、涉及范围多、政策要求严、工作任务重,事关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各乡镇、部门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工作,又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把推进改革同维护稳定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扎实推进。要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行动,把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要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对可能出现的等苗头性问题,要及早拿出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及时加以解决,妥善化解矛盾。2、要正确处理加快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当前,正值冲刺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市委也即将召开区(市、县)工作会议,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一丝不苟地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使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期间的衔接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对新成立的机构,要完善职能职责,迅速开展工作,尽可能缩短“摸索期”;对分流人员留下的工作任务,要及时安排人员接手,尽可能缩短“磨合期”,确保工作不断线,做到日常工作和改革工作两不误,绝不允许在管理上出现真空现象,绝不能因为推进改革而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3、要正确处理无情改革与有情操作的关系。每一项改革都要触及一部人的利益,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也不例外。在前期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上级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对分流人员的支持。但改革是严肃的,各乡镇、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既不能徇私情,也不能和稀泥,更不能简单地“拿钱走人”、“一分了之”、“一下了之”、“一走了之”,一定要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分流人员和其他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覆盖到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件事。要密切注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动态,抓住、抓准改革对象的思想脉搏,大力开展正面的、积极的宣传工作,不讲套话,不许空愿,用政策解释疑惑,用道理消除顾虑,用措施化解矛盾,用工作感召人心,引导大家支持改革、理解改革、投身改革。4、要正确处理各负其责与步调一致的关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尽管全县的改革政策和方案是统一的,但各地、各部门、各系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把政策关口,服从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特别是有关改革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一定要统一归口到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办公室,绝不允许任何不负责任的乱答复、乱解释、乱表态,更不允许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干扰改革。

三、几点要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能不能赢得胜利,是对我们领导水平、群众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实际检验。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既是既定的工作目标,也是铁的工作纪律。各乡镇、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1、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四大班子”领导同志都是改革的督导组成员,一定要带头支持这项工作,带头研究改革政策,深入乡镇督促指导,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和社会政治稳定。各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要深入调研,靠前指挥,仔仔细细研读文件,吃透用够政策精神,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难以把握的政策,要多请示、多汇报,对改革方案要能细则细,把问题和困难考虑得尽可能周全一些,把政策的操作方案制定得尽可能详细一些,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县级各主管部门要配合乡镇搞好改革工作,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落实,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大力配合,积极支持,确保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单位,要把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在手,把调研组织好、方案设计好、措施制定好、步骤安排好、关系协调好、工作督查好,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2、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公开透明是改革顺利推进、减少震荡、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一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政策。对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省、市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县上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前不久,县委常委会还专门对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落实了解决措施。各乡镇、部门一定要严格按政策办事,把握好政策界限,特别是在资产处置、人员安置、资金筹措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切实维护好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任意开口子,也不能随意打折扣,以确保改革不变调、不走样。二是要严格执行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竞聘上岗、人员分流等多个方面,已经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编委审核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各乡镇、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三是要严格执行改革程序。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政策规定的程序办事。要实行阳光操作,严禁暗箱操作,该公示的一定要公示,该宣传的一定要宣传,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改革对象的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3、要依靠群众,注重引导。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政府压力,但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因此,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把改革的各项政策、内容传达到每个改革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改革意识,提高支持改革的自觉性,积极参与改革、投身改革。要扩大干部职工在改革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杜绝少数人出点子、划圈子、拍板子。二是要加大形势教育力度。把我们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决策的理由,原原本本地向每一个改革对象讲清楚,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取得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配合。三是要加大帮扶引导力度。要充分理解分流人员离开曾经为之奋斗和作出贡献的单位、步入社会的心情,充分考虑他们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及时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对待角色转变,积极主动地寻求新去向,谋求新发展。4、要严明纪律,务求实效。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必须以组织原则为准绳,以铁的纪律为保证,做到令行禁止,确保秩序不乱、工作不断、思想不散、国有资产不流失。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干部职工要讲政治,识大体,维护大局,忠于职守。一是要严肃政治纪律。各乡镇、部门要自觉与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符合县委、县政府文件和有关机构改革政策的话不说、有悖于改革的事不做,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时,这次改革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在此,我代表县委郑重宣布,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从部门或一已私利出发,对改革进行干预,否则,县委、县政府将严肃予以查处。二是要严肃组织纪律。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人员定岗分流、资产处置、干部任免等重大问题,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三是要严肃人事纪律。在竞聘上岗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制度,严格掌握用人标准,不能借机打击报复,也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干扰外乡镇人员到本乡镇竞聘。四是要严肃财经纪律。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禁借机构改革之机,违章调度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财。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对机构改革中各项政策、规定和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腐败和不正之风。同志们,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来,咬准目标,下定决心,齐心协力打好总体战,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后期教学;现场监测;折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72-03

毕业学年是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键时段,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集大成重要环节。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时段或环节的教学活动。然而,每到毕业学年秋季期,地方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教学往往存在严重的课堂缺课、实习缺岗现象。为摸清应届毕业生到课的真实情况,我们连续4年进行了现场监测,并对所折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监测对象

以随机选取的山东省4所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班为监测对象,其中理学5个专业次9个班,工学4个专业次5个班,医学9个专业次24个班,管理学2个专业次3个班,文学3专业次4个班,经济学2个专业次4个班。

二、监测方法

连续4年采取随机整群抽样办法选取监测对象,不事先告知所在院系、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监测时间为毕业学年秋季期的9-12月。之所以选择秋季期,因为历年情况表明该学期到课率最低。

三、监测结果

2012、2013、2014、2015年连续4年对随机选取的25个专业次的49个应届本科毕业班进行了66次现场课堂监测,结果表明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所有被监测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班到课率平均为31.69%,见下表。

四、监测结果所折射问题分析

短暂的大学本科4年抑或5年,是青春年华最炫目的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增长学识才干、提高自身素养、奠定就业创业坚实基础的最理想阶段。在这稍纵即逝的大好光阴里,青年学子理应一鼓作气完成前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训,接受完整的大学学业教育。然而,受各种因素的交织干扰,本应完美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年学习由于课堂缺课率、实习缺岗率的高企成了不少学生的遗憾和学生所在大学的无奈与伤痛。

通过连续4年的现场监测发现,无论哪个本科专业毕业学年的秋季期都是学生缺课最集中的学期。本科毕业学年教学是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键阶段,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阶段有如此之多的学生缺课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分析和反省的,尤其是对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只有积极推进改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应措施,减少或消除干扰因素影响,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其对本科后期教学的冲击,保障其教学质量。

连续4年的监测结果反映了地方高校本科毕业学年教学的状况,那么从中折射出什么问题呢?

第一,复习考研成了学生此阶段的第一要务。毕业学年秋季期为考研学期,我们国家的考研通常在9月下旬开始网上预报名,10月网上正式报名,11月上旬现场确认,12月下旬打印准考证,12月底全国统一考试(初试),第2年3月初公布国家复试分数线,4月复试,5月上旬调剂完毕,5月下旬至6月录取。从预报名到复试、录取基本上为2个学期的时间。这两个学期恰恰为本科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准备考研的学生自预报名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之中,哪还有认真上课或实习的心情?少数不打算考研的学生也受从众心理与破窗效应的影响爱来不来。

第二,一切为了应付考试,非重要的课程能逃则逃。最后学年的考试强度本应较往年降低,但是由于往年的欠账如挂科补考、尚未通过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再加上毕业考试或毕业(设计)论文,另外还有职业证书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加上研究生初、复试等等纷至沓来,这就无疑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考试压力。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再加上对某些课程缺少兴趣,不少学生有选择地听课或实习,这就形成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大四或大五现象”。

第三,因毕业求职而心神不安。从毕业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不少学生陆续为求职就业奔波,招聘会、见面会等山南海北一个接一个,这就必然影响到其课堂学习。

第四,思想放松,自律性减弱,后期疲沓现象明显。大学几年,不少学生由最初的感到新鲜好奇、刺激、紧张,遵规守纪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变得思想放松,自律性减弱,尤其是最后学年其总算熬到头的疲沓现象明显。

第五,在流动教室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产生羊群效应。进入21世纪以来,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校舍等教学条件的相对有限,大多数学校不得不采取在流动教室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过去学生少、座位固定,谁缺课一目了然,现在不点名很难知道谁缺课,而课课点名也不现实。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你不来上课我也不来,这就是羊群效应。

第六,纪律约束有软肋。面对居高不下的缺课率、实习缺岗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往往感到很为难,一线教师感到很无奈,坚持上课或实习的学生感到很茫然。管理部门不管不行管严了也不行,法不责众,又碍于考研过线率和录取率、毕业一次性就业率等的考量,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这就在纪律监督上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五、对策建议

篇7

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就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绿色草庙,不断创新林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林木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调动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经营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稳定并重,确保积极改革稳妥推进;坚持多种模式并重,确保改革符合当地实际;坚持三大效益并重,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三、总体目标

计划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政策,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划分具体、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融资渠道通畅、监管服务到位的集体林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目标。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和林木。

2、改革重点:将我镇集体林业用地全部改制到位,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和林木,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将初始产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已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明确经营管护主体的,维持原经营主体不变,完善相关流转手续。

3、利益分配。一是承包金一次性缴纳并使用仍有节余的,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承包金为分期支付的,均股落实初始产权,从下一次支付承包款的时间起,集体经济组织每次均要将承包收益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二是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收益分成的,在收益分配时,不低于净收益的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三是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林木、林地的收益可将提取20%公积金后的剩余收益不低于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条件较好、林地面积较小且农民对林地、林木依赖性不大(由村自行确定)的村,依法通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由村民会议授权的2/3以上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同意,可以将林木、林地的股权统一交本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全部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

4、勘界发证。明确林地林木产权关系后,要依法进行确权勘界、登记,核(换)发林权证书,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五、工作步骤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2014年8月份启动,至2014年10月底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工作准备阶段(2014年8月)

1.成立机构。镇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林改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林改办设在镇林业站;村建立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工作班子,由书记挂帅,主任牵头,工作人员由村根据工作量确定,一般3—5人。

2.宣传发动。镇、村两级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林改工作任务。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3.组织培训。抓领导干部特别是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解决村级领导干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认识问题;抓各级林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林改的具体操作人员吃透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

(二)制定方案阶段(2014年9月上中旬)

1.调查摸底。主要摸清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农户数,调查本集体经济组织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分布、数量、类型、经营状况等。在明晰产权过程中,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合并的村或村民小组,明晰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林木产权时,原则上以合并前的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如果是按合并后的村或村民小组确权,需经2/3以上村民或农户同意。

2.制定方案。村制定林改方案,明确改革的范围、内容、方法以及措施。

3.张榜公示。公布林改实施方案,征求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见。

4.召开会议。依法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会议,经2/3以上成员(代表)通过实施方案后,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1.明晰股权。填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权登记表。

2.张榜公示。股权登记表张榜公布。

3.召开会议。召开村民会议或经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会议进行决议。

4.确立股权。享有股权的村民签字。

5.登记发证。根据经营权落实情况,登记发放林权证。

6.建立档案。镇、村均要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

7、自查验收。各村(居委会)按照《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及目标考核办法》全面自查,自查结果由镇林改领导小组审定,合格的形成书面材料向市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市对各镇上报的所有有改革任务的村进行全覆盖检查验收。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0月中旬)

林改结束后,以市为单位,统一上报申请省、市林改办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村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改革。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改革,形成支持改革的合力。

2、积极稳妥推进。在搞好调查摸底充分掌握本地社情、民情、林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先易后难,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改革。

篇8

用权力“减法”换市场“加法”

记 者:清远接下来在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市方面有哪些新谋划?

葛长伟:清远下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要切实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市是党委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推动党委(党组)加强对本地、本部门法治建设的领导,确保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要强化行政机关特别是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下一步,清远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重点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进一步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主体活力的“加法”。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确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等。

三要进一步推进司法公正。根据省的改革方案部署,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机制创新。

四要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另外,要深入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依法调整行政审批初见成效

记 者:过去一段时间,清远在依法治市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遇到了哪些难点?

葛长伟:近年来,清远积极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始终注重把依法治市贯穿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持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两年共调整审批事项330项,调整比率超过50%,并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政府权责清单。充分发挥市政府法律顾问作用,2014年参与承办政府法律事务93宗,确保政府决策合法合理。

二是推进司法公正。审判机关采取庭审过程全程留痕、微博直播庭审现场、减刑假释案件全部上网公示、远程视频连线最高法院等多种形式推动司法公开;检察机关扩大主动公开内容,推进案件流程信息互联网自主查询、终结性法律文书互联网公开等新举措,完善了公开审查、公开答复操作规范等。

三是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一方面,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法律“六进”为抓手,采取现场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学法用法。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的覆盖面,特别是将镇村和企业纳入普法对象。

尽管法治清远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社会整体信法守法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少数机关单位和个别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方面还比较淡薄,“不信法”的观念根深蒂固;法治队伍的能力素质、方法手段等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用法治的思维方式推进改革

记 者:深化改革往往会牵涉到利益调整。目前,清远的各项改革已经在逐步开展,很多领域都走在粤东西北前列,清远如何通过法治来为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葛长伟: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是以破为主,提倡敢闯敢试,那么这一轮深化改革,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和法治思维。清远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和推进改革工作。

一是坚持重要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推进。目前,清远自发探索的农村综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都是按照这一路径去推进。

二是及时将符合法律规定、符合实际的做法经验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推动改革效益最大化。2014年,清远在推进7大类47项具体改革任务中,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改革的路径、方式成熟以后,再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将其固定下来,使改革探索出来的经验可复制、能推广。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依法推进。比如,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都提出很多要求,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会在一些具体环节和部门出现“中梗阻”的现象。我们要认真梳理,把问题一个一个弄清吃透,并习惯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去破解这些问题,将依法治市真正落到实处。

以法治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记 者:清远提出要打造环珠三角地区最优营商环境,清远在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方面有什么思考和措施?

葛长伟:清远在环珠三角地区中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相对较好,怎样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尽快实现振兴发展?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过去几十年,地区之间投资环境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靠政策优惠,给市场主体让利。未来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法治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能率先营造比较完备的法治环境,哪个地区就拥有相对较好的营商环境。

我们提出要打造环珠三角地区最优营商环境的目标,核心环节就是营造出相对健全规范的法治环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规则透明;二是政府依法行政;三是司法部门公正司法;四是全民法律意识强。目前来看,要打造环珠三角地区最优的营商环境,清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欢迎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加强舆论监督。

网络问政也是走好群众路线

记 者:中央一直在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基本宗旨。那么清远市委在这方面有哪些心得和创新呢?

葛长伟:走好群众路线,一方面要在立场信念上回归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应与时俱进。过去,说联系群众一定要走村入户下车间。现在呢,群众在哪里?不只是在农村泥砖房里。根据统计,清远户籍人口440万,常住人口390多万,而全市手机用户358万。这意味着常住人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利用网络渠道是一个现成的联系群众的好方法。

网络问政是清远市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新探索之一。实施网络问政,清远有着良好的基础。201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网络问政实施方案和政府官方微博工作方案。当年8月28日,清远市新媒体中心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集网站展示、微博微信体验、舆情监控和微访谈品牌活动于一体的数字化互动式多媒体应用中心;同日,市政府官方微博、微信“清远”正式上线。目前,“清远”政务微博厅矩阵共有91个单位入驻,粉丝数约80万。“清远”官方微信还获得了“广东十大政务微信”。在全国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指数榜上,“清远”官方微信不仅榜上有名,而且数次走进全国前十。

创新形式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意见,倒逼着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截至2014年9月底,问题答复率超过98%。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慢慢学会运用网络手段主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2014年8月28日,清远手机报上线,清远微信网上办事大厅也正式启用,市民通过平台可以用手机申办21项个人事务和开设、变更、税务等14项企业事务。与此同时,清远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客户端“无线清远”上线,实现了电子商务、交通违章查询、医院挂号等服务,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建立清远政务数据库,探索科学、规范的行政指数流程,逐步实现数据理政。

执行生态发展,缔造美丽清远

记 者:清远市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今后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之中如何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呢?

葛长伟:清远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同时也是功能区的试点市,生态文明建设非常契合清远的实际。清远过去一直在强调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结合十精神的贯彻,清远将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争取作出贡献。

篇9

企业是股份制改制的主体,要掌握吃透中央、盛市有关企业改制的优惠政策,积极寻找合资伙伴,通过新设、变卦、招商引资、债转股等多种途径,力争早日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开创我市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新局面,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我市“两个率先、一个中心”目标的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的认识

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十五大强调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十五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

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在今后一年时间里,全省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翻一番,新设股份公司相当于前十年设立股份公司的总和”中央和省委对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目前,全国、全省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不只把股份制改制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把股份制改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综观全国股份制改制与经济发展状况,从某种角度上讲,股份制改制的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水平。因此,对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必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有计划、有方法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二、全面规划。切实抓好股份制改制工作

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所占比例较大。近些年来,市企业较多。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股份改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规划不很全面,重点不太明确,措施也没有完全到位。加快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必需坚持“搞好规划,重点引导,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积极性”原则。市“十项改革”为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措施,几大资产运营公司也已经挂牌运作。

篇10

1月28日,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上海某高校的谭教授照例翻开报纸,当他看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下发,重点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为试点省市”这条新闻时,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现年56岁的谭教授粗粗算了一下,如果以目前的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计算方法计算,4年后他退休大约能拿到目前工资的90%,也就是5000多元的养老金,但如果按企业人员养老金计算方法来算的话,则养老金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养老金缩水将超过一半。谭教授有些惴惴不安,甚至考虑是否要向学校申请提前退休。

改革缘于财政负担过重

有关方面在解释推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原因时指出,目前,超过千亿元的事业单位退休费令财政不堪重负。与统一归入社保基金账户运作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不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一直以来都独立运行,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不存在社保养老金入不敷出、空账运作等问题。然而随着事业单位退休人数的逐渐攀升以及其退休金的快速上涨,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而我国事业单位离退人员养老金年支出也由1990年的不足60亿元增至如今的远超千亿元。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人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养老金只有1080元,尽管官方没有公布全国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人均养老金水平,但其均值远远高于企业退休职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一旦施行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按照企业标准来发放,那么其养老金待遇则会大幅下降,而国家财政负担也将大大减轻。

另一方面,这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并行、区别对待的养老金计算模式也一直受到民众的质疑和不满,要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如今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机,大规模政府投资和减税使得政府财政压力骤然加大,急需通过降低养老金支出来给财政减负,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大力改革的时候了。

改革方案引起热议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民众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公务员养老保险为什么不和事业单位人员同步改革。

有网友发帖称:说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制度能够衔接”,但措施却仅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那“机关”呢,怎么就不提了呢?

事实上,在当前养老金金字塔结构中,居于最上层的是机关公务员群体,其次才是事业单位,而中央和地方关于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历次文件上也明确将“机关”和“事业单位”划为一类讨论。但如今却只动事业,不动机关。是何原因呢?

在腾讯网的在线调查中,大部分网民都支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同时更有高达67%的网民认为不但事业单位退休金应该下调,公务员的退休金也应该下调。

“支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改革需要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这已成为网民对养老金改革方案共同的心声。

渐进改革或成最终选择

此次人保部只是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具体政策如何落实,还要由各地方政府决定。由于此项改革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此试点省份之一的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在2月2日已率先澄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其退休人员养老金不会大降。业内专家分析,如果真像广东方面所说的,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事业单位退休金不会大降的话,则必然会出台“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办法。据悉,“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即以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补上社保养老金降低后所造成的“缺口”,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