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保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保健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 农民工 群体意识 组织化 医疗保障 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外地打工,成为城市中不容忽视而且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与城市无法分割,应当享有普通市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尤其是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有2.1亿之多的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征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涌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既无相对稳定的住所也无稳定的职业,经常处于流动之中,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流动。

2.角色未定性。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以农民的身份进入到城市,扮演城市工人的角色。这种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农民工虽然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但在制度上却没有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一员,也导致了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和保障。

3.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组织性,由于他们一般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短期的体力劳动。农民工求职的方式主要靠在建筑工地或在交通方便的路口蹲点,等待别人来挑选并雇佣他们。

4.权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匮乏,权利意识淡薄,并不懂得用合同或组织的方式对自己权益受侵害进行提前预防。在一些低端行业,很多女民工根本不知道她们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一旦怀孕就自动辞职。

5.狭隘功利性。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工缺乏长远眼光,更多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显示利益,而较少关注长远利益和潜在利益。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性热情,对涉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事务,则又显得较为冷漠。

农民工的上述特征,是小农意识在农民身上的自然表现。这些特征虽然有经济贫困和文化愚昧作为解释,但正是这些东西成了限制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主客观条件,也成了建立和推行涉及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障碍。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引起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并逐步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这些政策的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和建立缓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较低

农民工对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已经适应,虽然他们大多数从事高危行业,而且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不会生什么大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障制度,更不愿缴纳相关费用。主要原因是:第一,他们的维权意识低下,对自身的医疗保障权利认识不够;第二,对于参保后能享受到的权利认识不够,对医疗保障尚未建立起信任;第三,农民工收入比较低,除了基本生计之外没有能力缴纳昂贵的医疗保障费用;第四,部分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对要求参保的农民工进行刁难甚至解雇,农民工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只能放弃对医保的要求。

2.农民工组织意识淡漠,能力贫乏

农民工是一个身份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扮演着城市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但户籍却是农民。中国的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单位组织性,这便意味着占相当大比例无组织依托的农村流动人口,还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制度内的医疗保障。

3.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由于中国实行农村和城市医疗保障双轨制,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各种医疗保障待遇,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则规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一般都在外地打工,如果参保,一旦患病就要在户籍地定点医院就医,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工不参保,则会影响到家庭中其他人员参保的可能性。再者,各地政府在制定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政策时,往往以本地区情况为考虑重点,所制定的政策在筹资标准、付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各地的医疗保障政策无法对接。显然,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4.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医疗保障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制度。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立法的滞后、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面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法律,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三、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措施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关系到其权益的维护,而且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所有制形式和劳动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不断分化为三大类:第一类长期在城市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是市民,除了没有城市户籍外,他们与城镇居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类是农闲时候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回家种地的农民工,也可以称为季节工。他们本质上还是农民,只是农闲时进城打工,打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在农村的生活。第三类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向第一类转变,另一部分则会回到农村成为第二类农民工,也就是季节工。而当前所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措施,几乎都是依据第一类农民工制定的,忽略了季节工和第三类流动打工者的存在,导致制度设计与现实严重脱节。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虽然其中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但没有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措施。而且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就业特点,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

农民工是医疗保障的客体,也是责任主体。他们对医疗保障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保障的推行与实施效果。但因医疗保障目的的长远性与农民工普遍存在的传统、保守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存在一定冲突,农民工并不重视自己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经由广泛宣传提高他们的保障意识,调动他们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城乡联结的载体,农民工正处于城市健康教育活动和农村健康教育活动的交叉点。在目前农民工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无法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医院、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农民工密集区域,免费为农民工义诊,发放药品,传授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伤自救和互救的有关技巧。以农民工集中区和流入地为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提高农民工基本健康标准为目标,强化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2.满足农民工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异质性,其需求也具多样性,应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高度,制定多元化的医疗保险政策。除了改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对那些有稳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范畴,给予同城镇职工相同的医疗待遇。对那些只在农闲时才外出打工、没有脱离农业生产,生活重心仍在农村的季节性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这样既可以使他们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得到医疗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对于那些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土地保障范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相对稳定工作,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农民工,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医保账户”作为一种较为合理的过渡性政策。这样即使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地点,也不必去所在城市医疗保险机构参保和退保。

3.强化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政府责任真正到位,才能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发展。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问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的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其次,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组织领导体制。应成立全国城乡统筹就业的领导小组,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组织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等方面的利益矛盾。各级政府要相应地成立城乡统筹就业领导机构,负责总体方案和各项政策的协调、制定与实施。再次,企业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缴费责任,要意识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当然,农民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关义务。农民工医保制度通过农民工个体承担一定比例的参保费用,在农民工可承受的范围内,分担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农民工的控费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4.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

在劳动法、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处于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实际,应加紧制定针对新的最大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法律和法规,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明确资金的来源;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权、责、利关系,明确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改善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方式,依法管理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商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立相应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医疗经费支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肩负劳动法规政策的检查监督职能,应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应及时查处纠正,予以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并在农民工权益受损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与支持,帮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中遇到许多障碍。农民工医保制度的顺利推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相互配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与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城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定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2007,(09):67~69

[2]洪学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J].经济合作与科技,2006,(06):15

[3]王庆川周静锋黄存瑞:充分认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重要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8,(06):38

[4]石振杰: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Z].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6~38

[5]李志新: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探析[J].现代商业,2007,(26):207

[6]杜静静: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5

[7]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2000,(06):113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保证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机构网站、预防保健知识网站或者在综合网站设立预防保健类频道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的服务活动。

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咨询、视频医学教育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共享性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第四条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在向通信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第二章设立

第五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为依法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二)具有与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设施及相关制度;

(三)网站或者频道有2名以上熟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提供性知识宣传的,应当有1名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第六条申请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中含有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内容的,除具备第五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必须是医疗卫生机构;

(二)具有仅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的相关网络技术措施。

第七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申请表。申请表内容主要包括:网站类别、服务性质(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内容分类(普通、性知识、性科研)、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主办单位名称、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包括机构法人证书或者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证明及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及简历;

(四)网站域名注册的相关证书证明文件;

(五)网站栏目设置说明;

(六)网站对历史信息进行备份和查阅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七)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线浏览网站上所有栏目、内容的方法及操作说明;

(八)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九)保证医疗保健信息来源科学、准确的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第八条从事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站的中文名称,除与主办单位名称相同的以外,不得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冠名。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作出予以同意或不予同意的审核意见。予以同意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公告,并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二章设立

第五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为依法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二)具有与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设施及相关制度;

(三)网站或者频道有2名以上熟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提供性知识宣传的,应当有1名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第六条申请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中含有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内容的,除具备第五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必须是医疗卫生机构;

(二)具有仅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的相关网络技术措施。

第七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申请表。申请表内容主要包括:网站类别、服务性质(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内容分类(普通、性知识、性科研)、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主办单位名称、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包括机构法人证书或者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证明及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及简历;

(四)网站域名注册的相关证书证明文件;

(五)网站栏目设置说明;

(六)网站对历史信息进行备份和查阅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七)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线浏览网站上所有栏目、内容的方法及操作说明;

(八)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九)保证医疗保健信息来源科学、准确的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第八条从事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站的中文名称,除与主办单位名称相同的以外,不得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冠名。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作出予以同意或不予同意的审核意见。予以同意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公告,并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第十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填写《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项目变更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一)《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中审核同意的项目;

(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主办单位的基本项目;

(三)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有效期2年。需要继续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2个月内,向原审核机关申请复核。通过复核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第三章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应当对的全部信息包括所链接的信息负全部责任。

不得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不得虚假信息;不得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

第十三条医疗广告,必须符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注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并按照核准的广告成品样件内容登载。

不得夸大宣传,严禁刊登违法广告。

第十四条开展性知识宣传,必须提供信息内容的来源,并在明显位置标明。信息内容要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审核把关,确保其科学、准确。

不得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内容;不得以宣传性知识为名渲染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严禁传播内容。

第十五条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

严禁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内容。综合性网站的预防保健类频道不得开展性科学研究内容服务。

第十六条提供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登载的新闻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登载的药品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在其网站主页底部的显著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或者《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的编号。

第十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填写《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项目变更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一)《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中审核同意的项目;

(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主办单位的基本项目;

(三)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有效期2年。需要继续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2个月内,向原审核机关申请复核。通过复核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第三章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应当对的全部信息包括所链接的信息负全部责任。

不得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不得虚假信息;不得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

第十三条医疗广告,必须符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注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并按照核准的广告成品样件内容登载。

不得夸大宣传,严禁刊登违法广告。

第十四条开展性知识宣传,必须提供信息内容的来源,并在明显位置标明。信息内容要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审核把关,确保其科学、准确。

不得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内容;不得以宣传性知识为名渲染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严禁传播内容。

第十五条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

严禁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内容。综合性网站的预防保健类频道不得开展性科学研究内容服务。

第十六条提供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登载的新闻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登载的药品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在其网站主页底部的显著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或者《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的编号。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日常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主办单位提供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开展审核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下列内容进行日常监管:

(一)开办医疗机构类网站的,其医疗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提供性知识宣传和普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是否取得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资格,是否超范围提供服务;

(三)提供性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的,其主办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违规向非专业人士开放;

(四)是否利用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的名义传播内容,是否刊载违法广告和禁载广告。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上网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投诉举报。

第二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上网用户投诉举报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予以改正;对超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责令其停止提供。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和监督管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经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通报同级通信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第二十四条已通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提出监管处理意见,并移交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审核同意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

(二)超出有效期使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的;

(三)未在网站主页规定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书编号的;

(四)提供不科学、不准确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借开展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内容的。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违规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申请作出审核意见的,原审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批准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篇3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妇幼;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71-01

基层卫生院是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建立覆盖城乡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基层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是政府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基层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则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妇幼保健作为基层卫生院“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之一,是其日常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基层卫生院的妇幼保健任务和一些现状出发,谈谈如何强化其妇幼护理管理工作。

1 基层卫生院妇幼保健任务和现状

基层卫生院在妇幼保健方面的任务包括: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开展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大力推行妇幼保健、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抓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制度和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等。从我国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规划目标来看,基本医疗服务在基层镇乡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县级医院,疑难重症在三级医院。但事实上,由于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病人流向往往呈现“倒三角形”。基层卫生院大多面临生存危机,其妇幼护理管理更是存在许多难点:首先在人才方面,基层卫生院生正规医药卫生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护理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再加上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其次在管理水平上,基层卫生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2 强化妇幼护理管理工作

2.1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人才是立院之本,只有狠抓人才引进和再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护理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应该认识到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人才的引进还得靠机制、靠政策等,但基层卫生院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例如可以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每年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逐步地实现所有护理人员的轮训。在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操作竞赛、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再生造,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从而在基层卫生院形成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护理人员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综合上述措施,才能有望减小基层卫生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差距,弥补在职人员在学历、职称和经验上的不足。

除了业务技术方面的提升,基层卫生院还应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相关人员责任心和责任感的教育。护理工作救死扶伤,光荣而且神圣,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待病人,护理人员应该像亲人般的温暖,给予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照料。工作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理解多体谅。护理工作虽然不乏繁杂和琐碎,却十分强调严谨的工作作风,因为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容不得丝毫疏忽,工作态度随意草率不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厌烦、麻痹等负面情绪和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融洽护患关系。

另外,护理管理工作还应重视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求他们体现出健康的仪表形象和精神面貌。在工作中做到服装整洁合体、举止亲切、笑容温馨、积极乐观、热情自信。并始终贯穿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因为护理人员的情绪可以直接感染、影响患者及其家属,他们的一个微笑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副镇定剂。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的体系,都能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减少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和陌生,这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具有非常多的功能,它能够传播特定的价值观,规定统一的行为模式,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确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护理工作涉及的面广,内容多,知识的整体性强。完整系统的护理规章制度应该覆盖从个人行为到医院的基本制度,从技术要求到业务规程,包括全院所有层面和所有环节[1]。

笔者曾经在就职的卫生院开展相关制度的应知应会考核,对象包括护士长在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考核内容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几项核心制度。考核结果显示,熟悉掌握这些规章制度的占总人数的20%,大部分护理人员只是对之含糊了解。笔者认为,在基层卫生院,一般建立护理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大块入手:病房管理;用药管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项制度既有分工,又相互依存。尽量做到科学无遗漏、无重复。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应盲目剽窃大医院,而是应该首先确立一个适用可行的指导方向,然后从基层入手,广泛收集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逐级上报审核,确定后首先由最高领导者执行,接着自上而下的贯彻。因为最高领导者在制度的宣贯和执行上起着表率的重要作用。有了规章制度,下一步就要加强宣传教育,明确责任,必要的时候还应开展培训。尤其是一些护理技术方面的规范,必须重点培训、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操作,以免发生意外;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于一些逐渐不适应临床的制度和规范,能够及时修改和充实。

总而言之,制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应该成为每个护理人员的意识习惯和行为准则。长此以往,在基层卫生院逐渐形成依靠制度规范体系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制度执行后的一个阶段,还要定期举行考核与监督,必要时还应加强惩罚力度。在涉及到病人安全、医院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制度上,如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投诉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改进制度等,要严格规范,力求具有强制性。通过定期开展检查、监督活动,在院内树立“法治”观念,如此才能切实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

篇4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作为国际通用的药品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和不断增强的自我药疗意识而实施的。

1951年美国对有关药品的法律作出修改,明确了处方药的定义,即没有医疗监护下使用是不安全的一类药物为处方药,有职业资格的从业医生的处方才能销售。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上明确对药品实行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1961年德国实行药品分类管理。

从1970年开始,日本进行药品分类管理。

1978年召开的WHO初级医疗保健会议提出:人们有权利和责任个别地和集体地参与他们地医疗保健计划和实施。

1995年WHO地国家药品政策文件中,将药品分类管理列入国家药品政策地基本内容,第一次在WHO的文件中肯定负责任地自我药疗的利益。

2000年WHO发表自我药疗产品评价指导原则。

目前,建立药品分类管理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欧盟成员国(15个);东欧国家;俄罗斯;北美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印度、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拉美国家(巴西、墨西哥等9个国家);以色列。

自我药疗的概念

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组成部分。

自我药疗的概念:

自我药疗是由个人选择和使用药物治疗可自己判别的疾病或症状。所使用的药品是不需要医生处方的和安全有效的药品。

自我药疗要求:

药品是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质量可靠;适应症是自我可识别以及某些慢性病或复发的症状(首次由医生确诊);这些药品应有可靠而充分的信息支持。

在过去的10多年来,自我药疗概念已迅速被扩大。现在,不仅包括轻微症状的缓解,也包括一些可以自我确定的常见病和健康问题。自我药疗可以治愈真菌感染(浅表)、肠虫病。某些慢性病经首次由医生确诊也有可能使用自我药疗。

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标准

成为非处方药的必要条件:

活性成分:毒性低、无严重副作用,无依赖性;

适应症:能自我诊断,症状不严重,且易于判断治疗效果;

产品易于使用,非注射剂。

成为非处方药的附加条件:

使用的广泛性;

已至少上市5年;

不良反应报告少。

批准用于自我药疗的具体组成活药物可因国家而异,但基本标准是通用的。

在美国、欧盟的法规中都是以药品、非处方药这种假设为起点,然后进一步规定需要处方的药品标准或条件。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同一活性成分,剂量、适应症、甚至包装规格可以决定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上市途径

1.通过新药申请程序

?新活性成分,以新药申请程序申请上市,作为处方药上市;

?已知活性成分的复方、新制剂、新规格或新适应症,则可以批准作为非处方药上市;

?仿制已有的非处方药产品(已经列入非处方药规范或标准)可以简化注册审批手续;

2.通过对处方药的评价,转换为非处方药

一般不是重新进行临床试验,而是对已有资料的审核;

一般由药品许可证持有人向主管当局提出,也可以由主管部门自行转换;

转换可以是双向的:Rx OTC

政府、企业、专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责任与作用

对政府:

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南,将药品分类管理列入医疗卫生政策和药品政策,鼓励正确的自我药疗,使其成为国家医疗保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在产品审批注册、分类改变(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价格管理、销售模式等方面建立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安全有效的非处方药的政策和环境。

对企业:

根据自我药疗特点,产生和供应安全有效的非处方药产品;

有责任向消费者提供使用非处方药产品的正确、完整、可靠的信息(说明书、标?签、广告);

开展公众教育活动。

专业人员:

药师,包括社会药房从业人员应当是在自我药疗中消费者的顾问,向消费者提供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

WHO提供药师应当发挥以下作用与责任:

首先,是提供药品信息(主动向病人、消费者了解病史、提出使用药品知识,解答病人问题);

提供高质量药品(保证药品质量);

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更新知识;

应同医生、工业企业、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参与社会卫生保健活动,促进公众健康,成为卫生保健队伍?中的一员。

消费者:

正确使用非处方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自我药疗知识和向医生、药师和药房从业人员咨询;

要认真负责进行自我药疗,对自己健康负责,提倡负责的“自我药疗”,反对“自我处方”。

发展趋势

1.有利因素

法规进一步完善;

正在准备起草药品分类管理条例;

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规定了非处方药申报与审批的办法;

将会有更多产品特别是中成药将列入国家非处方药目录;

在药品经营领域将进一步规范,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2.限制性因素:

配套法规与政策的完善;

整体卫生保健专业队伍对药品分类管理的认识;

人群的文化教育程度;

信息的广泛性、真确性和可获得性;

篇5

1 妇幼保健院目前的发展状况

妇幼保健院主要是为了提高辖区内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负责妇女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工作,完成提高人口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护理人员应该对妇女儿童进行良好的护理,并且对其家庭成员的状况进行了解,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督促他们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改正。因为目前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医院之间竞争激烈,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幼保健院相对弱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妇幼保健愈发受到重视,有保健要求的人和妇幼患者也逐渐增加,使就诊人数激增,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由于护理人员人数不足,流动性大,导致护理结构不科学,队伍不规范等等问题;此外,护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培训,普遍是低学历、低素质、低职称的护士,日常工作中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无法对患者和保健人群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1]。

2 需要完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妇幼保健院也需要对自己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了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维护妇幼保健院的纪律性,需要创建切实可行的准则进行遵循,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系列性科学化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妇幼保健院的日常运转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纠纷,还能够确保保健院运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减少了运作的成本,并且能够预防管理任意性,约束管理者的权利,保护员工的权益不受侵害;在工作中职工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的任意指挥容易让人接受,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可以让员工公平感得到满足。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对权利、义务、责任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员工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每项行为的后果,可以激励和约束员工。

3 对护理工作人员加强管理

医疗事业快速的发展,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卫生事业不断的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也随之变得愈发重要,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会变得更加的严格。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人文关怀,不断的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在妇幼保健院中,从门诊、住院直到出院,患者都离不开护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和患者有着很多的直接接触机会,需要处理大量的医嘱[2]。这就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优质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妇幼保健院获得广泛的赞誉,打造良好的口碑,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

护理人员通常都是在医院的一线工作,护理的质量直接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妇幼保健院需要开展护理服务零投诉、护理沟通零距离、护理安全零失误的“三零”活动。以患者的满意程度为出发点,将满足患者的需要作为护理工作的第一原则。定期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进行评选,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

要做到护理安全零失误,需要重视对护理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增强对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理论学习的培养,开展各种考试和专业技能竞赛,组织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和进修,邀请专家学者来本地授课等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和提高工作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需要立足于不同患者的社会经历、疾病种类和文化程度,还有患者病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符合患者需求的差异和健康宣教,在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需要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护理的目的、注意事项和作用;患者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安抚患者,为患者降低不适感;当患者对病情和其他问题进行询问的时候。热情准确的给予回答。

4 对护理工作进行现代化管理

(1)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管理层的管理观念需要跟随着市场和患者需求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以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为基础,给护理的管理增加一些新型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理念,将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运用到护理管理之中,实现对护理的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对护理管理的理论性、有效性以及层次水平进行提高。以保证护理质量为管理就核心,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的现代科学护理管理。

篇6

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纪

2011年11月16日,**市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史中迎来凸显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川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专家组一行15人对其进行为期三天的等级评审。回眸市妇幼保健院的创建历程,笔者试图寻找一些关键的片段来充填这不平凡的一页。但却发现,每个片段都蕴含着沉甸甸的力量,让人感动,让人震撼,让人激情澎湃!

一、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历史背景

   始建于1953年的**市妇幼保健院,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春秋。在一代代妇幼保健院人的辛勤汗水浇灌下,逐渐羽翼**。

2004年该院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但妇幼保健院并没有从此停止前进的步伐,始终坚持突出保健特色,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尤其在2008年**大地震后,医院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的**,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民生项目,重庆市出资4500万元异址重建,现在的妇幼保健院占地43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先进、技术精湛,集保健、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并辐射周边区域的颇具规模的区域性妇幼保健院。保健院人的创建激情再次被点燃,院领导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的目标,并于2011年3月向省卫生厅正式递交了《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申请书》。

2011年7月,四川省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了**市妇幼保健院,以帮扶托管模式,通过输出医疗技术和管理等方式,提高妇幼保健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促使医疗保健服务技术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工作情况

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可谓是**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当我们与保健院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无意间唤起了他们坚定不移抓创建的记忆碎片。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工作常抓不懈

     《四川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下发后,医院召开了多次行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了《**市妇幼保健院创三级妇幼保健院实施方案》,医院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班子成员集体对创建工作负责,抽调精干人员到等级达标办公室,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召开全院职工动员大会,对我院开展等级评审的有关工作进行宣传和动员,让全院职工了解此次评审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营造等级评审活动的氛围。创建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创建工作,统一组织调度,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领导。2011年7月,陈和平院长、刘军常务副院长在到任的第一次院周会上,明确提出了把创建工作作为全院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心工作,重新调整创建领导组织,并要求职能部门经常深入科室对照评审标准逐条进行检查和落实,定期向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进展情况和提出整改意见,对推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照“三乙标准”,不断持续改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花大力气对布局不合理的该改造的进行及时改造,仪器设备该购进的做好询价、招标,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及时购进添置了一些急需的医疗设备。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有效、舒适的诊疗环境。

2、采取综合措施,规范服务流程,简化了服务环节,制定弹性窗口工作预案,缩短了病人就诊时间;门诊大厅配备轮椅、担架、拐杖、针线、饮水设备等便民设施,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

   3、狠抓惠民措施的落实,让利于民,社会赞誉度明显提高。

(1)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制定完善了合理、便捷的服务流程,方便了患者就医。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行为,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切实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利益。

   4、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医疗安全

(1)根据《四川省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我院实际陆续制定并印发了《**市妇幼保健院管理补充资料汇编》、《**市妇幼保健院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市妇幼保健院应急管理预案汇编》等内部管理文件汇编,规范了医疗执业的行为。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完善,院内感染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强护理管理。建立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完善了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风险应急预案,通过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并在全院逐步推开,夯实基础护理。严格落实各项培训计划,强化护理质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了护理安全。

   5、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社会信誉度。

   (1)加强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及新医疗技术管理。市妇幼保健院是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分院,又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对口援建医院,学科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及资金保障。重点打造不孕不育、儿童保健、新生儿科等特色专科。

   (2)依靠妇幼专科特色建立自己的竞争平台,增加特色服务项目,扩大业务范围,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保健医疗服务。

   三、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深入现场、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照《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标准》逐条逐项对我院的行政、医疗、保健、医技、后勤5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专家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检查验收,高度评价我院创“三乙”的工作成效:

  (一)办院方针和服务宗旨明确,班子团结务实,文化氛围良好。

  (二)落实医改,接受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以帮扶式托管,借助省人民医院的管理水平、技术力量,促使医疗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章立制,狠抓落实。重新编印了临床保健诊疗常规,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全院职工法律法规和“三基三严”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院、科两级质量管理责任人全面落实医疗保健质量管理。管理质量明显提高,医疗保健服务安全得以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同步增长。

   (四)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突出专科特色,服务项目不断创新,注重健康教育。

(五)加强妇幼保健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深入基层开展两个系统管理、三网监测以及“两纲”落实情况进行督导,积极配合市卫生局做好全市母婴保健技术准入、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等工作。

  (六)优化完善服务流程,推行一卡通服务,简化门诊、入出院服务流程,开展多种形式(现场、电话、网络)的预约挂号。

  (七)加快信息化管理,完善医院资源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平台,公开服务项目和收费项目。

  (八)坚持公益保健意识,充分体现社会效益优先,开展贫困孕产妇救助工作、免费妇女病普查及援助民族地区工作。

四、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陈和平在评审通报会上表示,评审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对妇幼保健院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医院将以“三乙”妇幼保健院评审为新起点,努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以认真剖析反思,努力做好下一步的改进工作。坚持临床与保健相结合,不断提高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为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篇7

近年来,我市妇幼卫生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两纲”,坚持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以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为目标,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全市妇幼保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1 工作现状

1.1 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严格依法服务

充分利用《母婴保健法》宣传月、“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母乳喂养宣传周”等时机,采取印发宣传单、制作专题片、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母婴保健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审核、审批母婴保健有关证件,加大妇幼卫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反母婴保健法律法规行为,净化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环境。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严格依法服务,工作人员母婴保健法律知识知晓率和依法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等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的管理日臻完善。

1.2 产科建设不断加强 各接生定点单位对照《山东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开展助产技术服务,产科建设不断加强,从房屋设施、设备、急救药品、人员、技术、规章制度等“六进一步”规范,大部分区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高、精、尖的诊断、抢救设备,提高了产科急救水平,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产科制度、操作规程逐步完善。全市79家定点接生单位,有3家机构达到了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标准、44家机构达到了二级标准、32家机构达到了一级标准。

1.3 妇幼保健工作卓有成效,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了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2008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1.0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07%,婴儿死亡率4.16%。针对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前医学检查率锐减的现状,为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政府买单、民政把关、妇幼保健机构提供服务”的婚前医学检查模式,全市已有四个区县先后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婚检率逐步提高到34.50%。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99%以上,对通过筛查确诊的“两病”患儿实行了免费诊疗,保证了患儿的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0~7岁儿童听力筛查率达到86.91%。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建立普查普治制度,保障了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按照《淄博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细则》,积极开展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工作,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

1.4“爱婴市”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全面落实《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条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制定巩固爱婴医院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孕、产妇进行广泛的母乳喂养宣传教育,市妇幼保健院定期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收到明显效果。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采取产妇人院实行医务人员责任制、出院回访制等措施,加强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1.5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按照《山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统计报告管理办法》及我市有关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健全网络,逐级实行人员备案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妇幼保健工作例会,认真填写各类妇幼卫生信息原始表、卡、簿,积极开展漏报调查和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有关妇幼保健指标的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对妇幼卫生报表质量管理,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各种报表填写、上报及时、准确、规范,为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2 存在问题

2.1 投入不足,妇幼保健三级网不够健全政府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不到位,社会公益性质体现不够,个别区县妇幼保健院发展困难。个别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性质的全额事业单位没有完全落实,乡镇妇幼保健人员享受不到全额工资。有的区县妇幼机构隶属关系转变,致使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不畅,工作不顺。区县“横到边、纵到底”的区县、乡镇、村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不健全,使农村妇幼保健工作落实不到位,妇幼卫生信息各项原始数据来源不确切,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2.2 母婴保健执法意识不够强 (1)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审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母婴保健法》有关内容的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2)医疗保健机构在母婴保健法律证件更替中时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反映出医疗保健机构依法提供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意识不够强。

2.3 对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够准确有的妇幼保健机构办院宗旨和办院方向偏离了新时期母婴保健工作方针。个别妇幼保健机构把经济效益明显的医疗服务放在医院发展的主导地位,把保障生殖健康、面向基层、面向群体的保健服务当成从属,按医院模式建设保健机构。宣传社会、动员协调卫生资源能力较小,重专业技术,轻组织协调;重自我发展,轻网络建设;重直接服务,轻培训指导,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医院,业务发展缺少保健机构应有的重点和特色。

2.4 妇幼卫生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践技能较差,少数人员对高危妊娠管理、产科出血的处理、新生儿复苏抢救等必备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对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要求存在模糊认识,一级助产机构技术服务机构超范围执业现象较为普遍,为孕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留下隐患。

3 对策

3.1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明确妇幼保健事业发展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牢牢把握“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的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定不移的按照方针指引的方向改革、建设、发展,决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迷失方向,丢失本色。按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设立的市(地)级和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变动应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不得以租赁、买卖等形式改变妇幼保健机构所有权性质。保持妇幼保健机构的稳定”的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妇幼保健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争取政府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人、财、物的投人,明确其归属和应承担的妇幼保健工作任务,禁止任何名目的兼并或撤并,确保妇幼保健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妇幼保健三级网母婴保健事业,不仅关系到母亲和婴儿的健康,

而且关系到出生人口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母婴保健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妇幼保健网络。在城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农村,依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三项监测”等各项妇幼卫生信息的采集以及优生优育咨询,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3.3 加强产科建设,依法规范助产技术服务 (1)继续加强硬件建设。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级定点接生单位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积极改善住院条件,创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环境,为就诊者提供便捷、经济、优质的服务。(2)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要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更新,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应急、抢救水平;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操作流程,防止产科医疗纠纷发生。(3)对交通条件便利、年接生量较少、短时间内无法改善产科设备,无法配备产科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医院,要果断地取消其定点接生资格,最大限度的降低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

3.4 发展巩固“爱婴市”成果,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篇8

我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与其他各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等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它们差距还很大,为了能够缩小与其他各个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做着很大的努力,当然,医疗方面也是如此,医疗条件关乎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对于人们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医疗改革势在必行。新医院会计制度作为我国的医疗改革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到底有哪些呢?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我将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强化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改革

我国在医疗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医疗设施、医疗环境、医疗价格等等方面。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对内部管理运行制度进行改良

一个企业如果正常运行的话,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然而一个企业的工作链是由很多的工作环节串联起来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如果企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到整个工作流程,所以企业管理者掌握每个工作环节的进度与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兼顾

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能够让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为人民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设施,营造出更好的医疗环境,满足了人们的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解决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效益;同时,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能够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控制,节约了成本,维护了经济效益。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强化医院成本管理的明确规定

(一)规定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范围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是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医疗机构,但是有些医疗机构并不适合,所以,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范围是有规定的。实行适度的管理制度等于经营成功了一半。所以,根据医院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条件来进行分析,是否适合使用新医院会计制度,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

(二)将医院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与分配

医院的收入指的是除了医疗产品、医疗设施、员工工资薪水外的收入,医院的支出便是指的是医疗产品等等的消费。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这两点有明确的要求,将医院收入与医院指出合理分配,让医院的成本有效得到控制。

(三)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运行的核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让成本管理能够有制度的强大支持,执行力度也将会变高。

三、强化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具有威信力的成本管理机构

成本管理机构是强化成本管理的主体,如果管理机构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威信力的话,那么,强化成本管理的措施的执行力度将会下降,不能够囊获员工们的心,不能够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构建具有威信力的成本管理机构是非常重要的。

(二)改良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度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俗话说:无制度不成方圆。所以,改良成本管理制度是强化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对医院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

在医院的支出过程前,对医院的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

(四)提高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

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决定着整个成本管理的完成效率,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员工会有松散的工作态度,这样会影响到成本管理的完成效率,所以,必须要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即他控力,监督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保持高度的精神,医院的成本支出自然会得到有效控制。

四、结语

篇9

【摘要】目的:了解新区托幼机构卫生消毒情况和消毒效果,为我区托幼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上、下半年对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结果:光明新区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总合格率为72.92%。下学期监测合格率(76.07%)略高于上学期(68.68%)。结论: 托幼机构必须建立并落实消毒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卫生消毒管理人员, 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新型高效的消毒液,确保消毒质量。

【关键词】托幼机构;消毒;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72-02

托幼机构是儿童学习、生活、玩耍的公共场所,婴幼儿免疫机制尚不完善, 且相互接触极为密切, 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扩散、蔓延, 危害婴幼儿健康[1],为了全面了解新区托幼机构卫生消毒情况和消毒效果,为我区托幼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和粤疾控[2005]254号文件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规定,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上、下半年对辖区内托幼机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根据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公明、光明两办事处托幼机构共41家,其中公立托幼机构1家,集体和私立托幼机构40家。

根据被监测单位的大小和业务开展情况,选择数量不等的监测对象。主要有:课室(睡室)空气、紫外线灯管、玩具(表面)、课桌(表面)、门把手(表面)、水龙头(表面)、幼师(儿童)手(表面)等。

1.2监测项目:无菌试验、细菌菌落总数、紫外线强度等。

1.3监测方法

1.3.1抽样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托幼机构2―3个课室,每个托幼机构的常规监测对象及数量有:课室和睡室空气1-2份、玩具(表面)2-4份、饮水杯(表面)1-2份、紫外线灯强度1-4份、课桌(表面)3-5份、门把手(表面)2-4份、水龙头(表面)2-4份、幼师(儿童)手(表面)2-4份。监测对象的数量可以根据各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3.2采样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和粤疾控[2005]254号文件中对各个监测对象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

1.3.3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各监测项目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为GB15981-1995、GB15982-1995、粤疾控[2005]25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

2 结果

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下学期分别对辖区内共41家托幼机构进行了监测,总监测覆盖率为100%。监测结果显示:光明新区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总样本数为816份,合格样本数为595份,总合格率为72.92%。

全部监测情况见附表1。

在6类监测对象中,监测合格率最高的是室内玩具,合格率为93.62%;其它监测对象合格率从高到低排位依次是:餐厨具(92.11%),空气(86.05%),紫外线灯(84.38%),物体表面(79.83%),;监测合格率较低的是工作人员手(60.26%)。

下学期监测合格率(76.07%)略高于上学期(68.68%);各监测项目来看,只有室内空气一项合格率略有下降,其他项目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3 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年度监测发现:通过监测和监督,我区托幼机构消毒效果合格率在逐步上升,说明我区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各托幼机构大多数能够按照要求,认真落实各种消毒措施;但是,在监测过程中还是发现托幼机构消毒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中,如:经过反复多次强调之后,个别托幼机构紫外线灯强度监测仍不合格;一些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手部清洁不彻底,手部卫生普遍较差;个别幼师(保健人员)消毒时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各有关托幼机构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分析原因,认真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托幼机构管理者要重视和加强幼儿园的医疗保健工作,健全保健室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完善保健室各项硬件设施。加强手部卫生教育宣传,提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教师和保健人员应认真学习医疗保健知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保健室保健人员应加强日常消毒工作的自我监督监测,加大投入及时更换过期的和不合格的消毒产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希望相关监督部门加大对各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的监督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托幼机构灭菌物品和消毒产品的监管,以保证托幼机构消毒效果。区疾控中心将在以后监测中,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适当增加监测的数量;并计划在2011年伊始,针对全区托幼机构举行一次全面的消毒知识培训。

由此结论, 托幼机构必须建立并落实消毒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卫生消毒管理人员, 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新型高效的消毒液, 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定期消毒, 并检测其消毒效果, 确保消毒质量。

篇10

【关键词】消毒 灭菌 监测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315-03

Results analysis of nosocomial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surveillanc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Jianxi District of Luoyang city.

YANG Xiang

Jianx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work quality in some hospitals and to improve nosocomial disinfection and infection control management.Methods Field selective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survey from 2010.Results The average qualification rate of sterilization surveillance in 2010 is 84.41%.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sterilization surveillance from the village clinic to the publical hospital is 72.60%、78.39%、86.31%、92.40%,the qualification of rate is rising.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 be decreased by improving disinfectant environment,adding disinfectant equipments or medical treatment instruments and enhancing doctors’ and nurses’washing hands awareness.

【Key Words】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Surveillance;Nosocomial infection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为了解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消毒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加强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化开展消毒灭菌工作,降低对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于2010年10月23日至11月30日对涧西区147家中小医疗保健机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涧西区147家医疗保健机构,包括33家公办医疗单位、3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8家民营个体诊所、11家村卫生室。

1.2 监测项目

医疗机构中使用的消毒剂、紫外线灯、各种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空气、压力锅。

1.3 采样方法

物体表面采样:规则的物表用5×5cm规格板,用浸有含相应中和液的无菌棉拭子涂抹表面,共采集100cm2;门把等不规则物表用浸有采样液的棉拭子直接涂擦整个表面,将采样后的棉拭子手未接触部分无菌剪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经充分振荡洗下细菌,取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空气采样:平板暴露法,用直径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离地面0.8-1.5m高度,将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h,计算菌落总数;使用中消毒剂采样:以无菌操作取1ml加入含有9ml相应中和剂的试管中混匀,进行活菌计数,检测菌落总数;灭菌器械采样:用浸有中和剂的棉拭子涂抹器械表面100 cm2;小件器械直接置于含有中和剂的肉汤中;活检孔道用10ml中和剂以无菌操作冲洗孔道,接收流出液作为样液;压力蒸汽灭菌器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检测灭菌效果;所有采集好的样品于4 h内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测[2]。

1.4 检测项目:菌落总数、致病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

1.5 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1]进行监测,消毒后工作前进行采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8466-2005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2010年共监测中小医疗保健机构人147家,采集样品3264份,合格2755,合格率为84.41%。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2.40%、86.31%、78.39%、72.60%(见表1)。经统计X2=103.8,P<0.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2 单项结果分析

2.2.1物体表面监测结果: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0.50%、88.82%、84.09%、77.65%(见表2)。经统计X2=9.97,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2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物体表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2.2 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结果: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34%、91.97%、87.39%、80.26%(见表3)。经统计X2=13.42,P<0.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3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结果

2.2.3 医护人员手消毒监测结果: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8.95%、86.26%、79.43%、71.91%(见表4)。经统计X2=15.28,P<0.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4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医护人员手消毒监测结果

2.2.4 压力锅消毒监测结果 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59%、91.66%、88.39%、84.37%(见表5)。经统计X2=8.35,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5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压力锅消毒监测结果

2.2.5 其他项目消毒监测结果: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2.31%、90.24%、83.38%、80.58%(见表6)。经统计X2=9.95,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6 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其他项目消毒监测结果

3 分析

3.1 从总体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性质医疗保健机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别,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为:①、医护人员所掌握的消毒知识多少不同,区卫生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毒知识培训,参加人员为区级医疗保健机构消毒管理专职人员,而公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每年会不定期的接受其主管医疗单位的外出培训,从而使得这些人员获得知识的途径要多于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②、公办医疗单位有比较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及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有严格的组织,使得消毒能够较好得到保证,而个体诊所随意性大,约束力小;③、受经济条件制约,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不会采用效果更好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使得消毒效果打折扣。

3.2 物体表面消毒监测村卫生室合格率低,主要原因在于污染本身较为严重,消毒不到位,不经常消毒治疗台面。

3.3 医护人员手消毒合格率较低,从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办及社区医疗保健机构日常工作要求较严,工作人员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手消毒意识,洗手知识掌握较好,而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则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洗手习惯,特别是在诊疗活动中,较少按照规范洗手,个人工作衣帽未及时清洗,不按照标准的洗手方法洗手,个别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甚至用盆水洗手,肥皂盒内微生物超标,进而造成手部微生物污染。

3.4 消毒剂监测合格率较高,造成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合格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为:①、不及时更换使用中的消毒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皮肤类消毒剂每周更换两次,同时容器灭菌两次,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不到位;②、浓度配置错误或因为长时间不更换而导致浓度降低。

3.5 压力锅采用生物法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手提式压力锅下排气软管破损或没有软管,造成冷空气不能完全排出,影响灭菌效果。②、待消毒物品摆放方法错误;③、使用不合格的灭菌容器,如无孔铝饭盒,造成灭菌失败。

3.6 其他项目主要是紫外线灯管老化,长时间使用不及时进行更换,造成强度降低,灯管未及时清洁,影响照射强度。

4 讨论

4.1 由于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消毒质量监管机构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或因人力物力等因素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医护人员未能掌握基本的消毒知识,消毒防病意识薄弱,致使消毒质量较低。[3]

4.2 建议:①、进一步加强消毒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组织和制度,增强消毒意识;②、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尤其是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医院应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③、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对其开展消毒工作进行经常性技术指导,规范操作规程;④、增添并逐步完善消毒设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标准处,消毒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