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建设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建设调研方案

篇1

一、调研目的

根据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信息产业人才特点,分析研究信息产业"由大到强"对人才的需求,系统掌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了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制定信息产业人才强业战略规划。

二、调研对象

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直属单位,各集团公司,研究院所及相关单位。

三、调研方式及内容

请各有关单位组织力量,根据本通知要求,对当地及本单位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重点调研和个案分析,总结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报告。我部将组织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讨、交流会。

四、调研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产业人才情况调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了解和掌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调研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和筹划,保证调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求真务实,确保调研质量。

要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深入地做好各项调研基础工作,确保调研数据的完整、准确。要注意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借鉴成功经验,为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产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篇2

关键词:动画产业发展;教育改革;产学研一体化;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细化,相应的也要求高校培养动画产业规模化运作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要求在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特定人才的结构划分。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类型,以确定培养方案是针对研究型动画人才还是操作型动画人才进行设计。在全国号召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的大背景下,结合动画行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一专业调研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项目立项后,课题组进行了详细认真的专业调研,并对调研数据及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调研企业主要为青岛一线动画公司与校企合作单位。重点调查区域以青岛为核心的泛胶东地区,调研采用问卷的形式,具体调研内容涉及用人单位动画专业岗位需求情况、本科动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情况、动画专业相关岗位结构现状、动画专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动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本科动画毕业生在实践实习中的不足之处、动漫企业对本科动画教学的具体建议等。通过走访,课题组了解到都动画相关企业所在行业的现实状况,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与要求,并悉心听取了他们对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本课题的后续工作做很好的铺垫。

二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动画人才综合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综合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是很难得到全面到位的培养和训练。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实际的项目开发锻炼,需要具体的实践项目来支撑教学。动画产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动画人才储备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近年来,在我国开放自由的经济背景下,动画产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来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大批动画相关的影视动画公司、文化传媒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状虽然各动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就业人员跳槽的几率,也增加了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动画就职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法律常识和较高的道德品质。以上这些动画人才的基本需求,很多是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才能获得,不是靠在课堂上接受简单的理论教学讲解就能获得的,这就要求高校动画教育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课堂,有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

我们在做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前,做的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专业调研,针对专业调研情况,以及青岛滨海学院动画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的校办动画工作室,课题组认真研究设计了一套动画专业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来支撑我们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设总目标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背景,以培养动画设计特色人才为宗旨,以学校原创动画项目为基础,构建校企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搭建“产学一体、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扎实、技能精湛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以“环境真实化、教师技师化、学生职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为原则进行校企一体化基地的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建设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在实习实训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产出,形成一套成熟的实习实训、校企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一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高级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产学”相结合

根据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动画工作室原创研发能力,每年引进或研发动画原创项目、原创动画大赛项目,以实现实习内容的产学结合。引进或研发项目的生产或服务过程应与学生实训过程有机结合,每学期设计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相对接,基地建设考察一线动画企业的最新生产线,为学生充分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场氛围。根据生产或工作流程,合理制定学生定编标准,除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外,还应预留一定数量生产或服务性岗位,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优化课程结构,建设动画相关的艺术课程群,调整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坚持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本的原则,制定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计划。打造面向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实现教学、实训资源以及教师团队的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实体项目工作室,做到实体项目工作室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现有实体项目工作室的重构规划:对现有实习实训室按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建设要求进行重构,重构一个实体项目工作室。

(2)“研学”相结合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教学名师领衔、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初步构建以教学为基础的学术团队,进一步明确教师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构建设计、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完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教育管理机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师生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构建遍及省内外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环境支持。争取建成设施、仪器完备,实验实践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实验、实践基地。

(3)“产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校内考宝网平台,以及校企一体化这个实习实训平台,建立区域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面向社会人员、动漫爱好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动画公司的合作进行影视动画项目开发和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运作效率,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利用地处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优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地市级的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为地方动画产业发展及动画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实现校企师资团队的双向融合,学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做兼职项目总监,进行项目指导和项目人员管理;动画公司的技术人员进校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协助策划项目和安排实习实训课程,充分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动画企业作为地方前沿信息的来源地之一,能够及时向高校教师通报有关产业的最新信息,并能邀请教师出席动画行业举办的相关行业或学术活动。

四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校企一体化建设实际需求,课题组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鼓励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施“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针对实践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开设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创新设计模块、开放实验模块、专业技能竞赛模块,以及职业能力提升模块。与时俱进的进行培养方案的改进,同时也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动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影视动画美术设计、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创作训练,掌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技巧,为从事动画事业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另外,根据行业需求我们还要以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为目标。我国动漫行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会影响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去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合理可行的校企一体化建设,配合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制定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基础。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体的建设,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也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兆峰.动画产业人才需求与动画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闻界,2008.

[2] 汪森霖.中国动画教育问题分析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篇3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1 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2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

 

3 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4 采用LPT教学模式

 

在“语言类”课程上采用“LPT”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lecture(教学)、practical(实践)和tutorial(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小型案例的方式介绍基本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部分基础知识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布置两类实训任务:一是与教学案例类似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二是布置难度高于教学案例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与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同时也提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部分知识的常用方法。

 

5 打造全方位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多数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上课必备资源。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学校课程资源包保准,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具体有: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特色教学资源、课外作业、课外训练、题库等。在核心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上,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发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案例及相关技术文档。

 

通过软件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行业产业信息、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实训案例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6 总结

 

行业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专业定位的基础。该文依托项目,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资源包建设。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立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

篇4

(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按照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明晰三维度动态能力集中相关能力需求;把握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本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轮调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南京及江苏省信息网络技术产业规划及发展状况,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业岗位调整、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用人变化等信息基础上,考察同类院校在本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变化,为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论证。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范围在江苏省,兼顾长三角地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同类院校。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 调研方法与内容

(1)调研方法

本轮调研根据不同调研对象及环境,采用不同调研方法,包括:

1)对企业访谈,联系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调;

2)对合作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现场、资料等调研方法;

3)对网络媒体主要采用资讯报告、信息检索汇总等方法进行调研;

(2)调研内容

围绕调研目标,确立区域产业规划、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用人需求、岗位需求、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内容。

调研区域产业规划主要是为清楚了解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及规划项目,及借此带动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已设立及将设立的建设项目及投入规模等。

调研本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和?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及发展前景,并借此对未来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内容包括产业技术应用情况、产业经济比重及增长情况等。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3 调研分析

(1)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在调研中,了解到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2)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物联网各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 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智能交通:20 万;智能物流:20 万;智能电网:100 万;智能医疗:100 万;智能工业:50 万;智能农业:1000 万。

2)岗位需求分析

从产业需求来看,物联网人才总体上分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个类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本科学校或信息类高职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庞大,其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对各类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结合区域的物联网产业情况,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素质(如动手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较为看重,特别是对就职者理解交流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打造他们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我院计算机物联网专业应继续围绕技能大赛、合作企业二大平台,在师资力量培养、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实习实践三方面加强建设。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人才需求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27-05

一 调研目的

调研吴中区及周边机电类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聘途径、员工培训以等各个方面的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探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调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奠定基础。

二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机电类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人事经理、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具体企业有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 调研方法

1.典型调研

重点调查与我校机电专业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调研该企业的生产岗位,岗位要求,企业招聘要求,员工的学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生活等。采用企业参观、企业骨干访谈等形式。

2.重点调研

重点调查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3.抽样调研

针对开办本专业来,抽样采集优秀企业生的典型案例。调研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中,基本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四 调研内容

1.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现代化制造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各行各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运行与维修及其他环节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2.人才供需状况

调研苏州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产业内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图1说明苏州产业结构中装备产业内的企业占到35%。

3.岗位技能情况

本次主要调研17家企业,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企业的基本性质,企业的主要岗位,以及主要岗位的基本要求等。表1为调研企业的主要信息。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专业‘工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130502171)

本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汇总。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开设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的岗位,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生产管理工作。

在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查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定,各单位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专项能力表。

五 调研分析

1.从业人员分析

企业中,目前招聘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招聘、校园招聘会、人才资源中介机构、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以校园招聘会招聘为主。图2为企业员工招聘渠道与招聘数量比例图。

图2 企业员工招聘渠道

对于各个岗位人才层次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趋势是: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专学生,现场管理人员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其中调研的13家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自我学习能力强,业务能力提升快,有团队合作精神,也更便于管理,而且到具体岗位后,上手较快,并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图3为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图。

图3 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

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企业偏向选择高职生和本科生,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了解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能在现场指导工人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选择高职还是本科生,企业的使用部门更多的是要看其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并不是太注重其学历。图4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图。

图4 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

2.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调研,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与岗位,掌握具体岗位主要业务工作。表4为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分析表。

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将其细分于专业课程内,

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课程相对应。

3.招生就业分析

2013、2014年我校招收的59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数稳定于13%。图5为2013、2014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专业招生比例。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共190人,就业率100%,专业对率92%。在175名专业对口人名中,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三个就业方向,见图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比例图。

4.同类院校分析

我校周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它们都是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或办班点,它们具有相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五年一贯制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内,结合我校的特色,制订出符合我区及苏州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而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开发的两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更具特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更加细化。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上,围绕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械零部件生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核心岗位,更加具体,对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更加细化,培养方向更加清晰。(2)职业能力结构更加真实。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职业能力培养细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个维度,并呈现出具体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3)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具针对性。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从课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为课程实施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 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楚,方向明确,符合企业、学生、家长的要求。

2.人才培养途径有效

我校在该专业的开办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在学校宏观调控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紧抓各种机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评估,反复锤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能力。近年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第二,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在“工学六合一”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以建设校级、区级、市级精品课程为抓手,建设校本特色教材、课程资源库。

以校企联动、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改革实训课程教学。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团队,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将企业生产案例引入校园,转化为教学内容,贯穿于实训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第三方(企业工程师、区技能鉴定员)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第三,以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校技能节中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项目的开设,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技能竞赛,更大程度地提升师生技能的水平。

第四,以“三创”基地引导创业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系部,建立了学校“车娱水”洗车行、“衣香坊”洗衣房,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课余时间在“三创”基地工作,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加了创业的机会,提高服务能力。

3.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推动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培养班、青年教师培养班的开设,梳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加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转换教师角色,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再次大力改革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尝试学校考核转变为第三方考核,从而实现学生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

4.师资实力雄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着一支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能够胜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校内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现有24人,师生比1∶16,其中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达到29%,高级职称达到8.3%以上,获得机电专业相关的技师资格达到100%。第二,兼职教师团队。聘用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强等8名企业专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温×芳博士等4名高职校教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外聘教师为该专业教育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为办出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篇6

一、建设思路

按照教育部关于资源库建设的“优化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增强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基于课程改革、方便使用者自学、辅教辅学、兼顾社会学习者学习的建设目的和定位,确定了“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沟通协作、改革创新”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二、资源架构

确定了机制资源库三层框架结构:系统化设计一一形成以行业标准、专业标准、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等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设方案;结构化布局一一将传统课程体系重构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6门专业主要课程资源;碎片化开发一一整合企业资源、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形成课程、教学、职业资格、社会服务7个特色资源包(见左表)。

三、建设历程

2013年5月,承德工业学校牵头完成了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开发团队的组建工作,于2013年7月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由中职学校主持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第三批建设项目之一,随之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1.启动阶段

2013年10月,召开了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首次项目推进会,与全体参建单位签订了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书。成立了项目建设组织机构,确定了各子项目组的组长及成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要求。制订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工作职责及组织与运行管理办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库建设交流平台,确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进行了机制资源库顶层设计。

2.全面建设阶段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为机制资源库全面建设阶段。本阶段组织召开了六次工作推动会议,并通过网络视频和QQ群平台进行研讨交流,使项目建设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如期推进,先后完成了专业建设调研、课程体系构建、技术规范制定、课程资源开发、企业资源引入、社会资源采集、专业课程组建、资源打包整合等各项建设任务。为保障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制订了详尽的工作推进计划,实行阶段汇报制度,并在网上及时工作进度信息,公示建设成果,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运用科学评价措施,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激励参研人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推广使用阶段

2014年7月,进入资源库推广使用阶段,开始资源上传、入库集成、课程组建、网站搭建、推广宣传、资源应用等工作。将资源库建设阶段开发的所有资源整理归类,按照元数据标注资源索引,及时上传到职业教育数字化中心平台,根据平台建设要求对碎片化资源进行集成,资源库建设进入了调试和试运行阶段。为保证资源库的推广使用效果,2015年5月召开专项会议,具体部署资源库推广使用工作,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要求参建校率先使用、广为宣传,辐射周边区域。

四、建设成果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在两年的建设期内,通过对产业、行业、企业、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调研,完成了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资源库的整体结构、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方案,整合该专业12门传统学科课程,重构开发为5门一体化课程和1门项目课程、3门社会培训课程。体现碎片化资源开发理念,以素材为基础,以知识点、技能点为脉络,以积件为组合形式,整合企业资源、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开发资源总量达31300多个,其中线上线下试题22000多道,保证了资源的足够冗余和结构搭建上的便利,为一体化课程的组建和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包的呈现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五、建设特色

1.资源组织体系脉络清晰

按照资源库建设顶层设计的“1367”整体框架结构,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重构资源体系。从素材出发,以积件形式,搭建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模块,组建一体化课程,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资源呈现形式。9370个素材、846个积件、6门专业核心课程、3门职业培训课程、7个专业资源包,辅之以企业案例、技能鉴定、职业素养、虚拟工厂等特色资源,在门户网站上综合呈现,使资源库的组织体系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系统科学合理。

2.专业课程体系系统科学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求,项目组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背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全国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选择北京、河北、山东、福建、陕西、浙江等14个省市,采集企业样本124个,调研成果及其结论已全面呈现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共性特c,兼顾个性特色,并参照相关的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与课程方案。

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设计指南,紧密关联专业课程与岗位实际工作项目,融入国家颁布的钳加工、车工、数控车加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科学界定专业课程之间的边界,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梳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间的能力支撑关系,完整系统地呈现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3.教学资源体系兼容实用

篇7

一、《方案》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一)《方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环境等9项基本内容。

(二)《方案》建设的方式

《方案》的建设任务由有关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承担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改革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的学校承担,每个专业由1所学校牵头,2所学校参与,各任务承担院校在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二、《方案》建设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团队累计调研行业33个、企业295家、省内外职业院校288所、毕业生5225人,发放调查问卷6408份(回收调查问卷5933份),召开94次方案编写工作研讨会,征求了186名专家意见。下面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谈谈前期调研的主要情况。该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直接调研,同时,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联系查询、文献查阅等形式进行间接调研。调研主要参访了21个行业和25所职业院校,并对农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安徽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为主;农机企业调研对象兼顾地域发达与欠发达、不同规模与不同生产形式的企业;学校调研以安徽为主,兼顾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和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等。其中农机行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收回18份,有效问卷17份;在农机生产企业、公司、农机市场以及农机合作社问卷调查中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学校问卷调查中发出全省学校问卷30份,外省2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并通过毕业生座谈与100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了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并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计划实施来看,各校专业建设标准意识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传统,教材不合学校实际要求,教学计划实施不一

从各校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够,虽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但开发、互动实操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极少有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情况。教材编选上多以中职规划教材为主,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校普遍认为现行教材无法使用,多数教师在选编教材上随意性大、推广性不强。

(二)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教学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农机专业复合式教学居多,附属性明显

学生培养模式途径单一,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工或对口高考升学。部分学校开设该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部分学校把农机专业合并到汽车、机电类专业中,虽有复合式培养人才优势,但专业开设附属性明显。创建一体化教学场景条件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课程时数不足,直观教学少,而实操环节又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

(三)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产业状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待加强。而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到教学一线,主要原因是聘请费用高,学校投入难。

(四)教学设备配置较差,实训开出率较低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陈旧。许多教学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购置的,目前已到报废期。二是结构不合理,6所学校的教练车主要是拖拉机,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教练车只有个别学校具备。特别是新型、多功能、大型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少。三是实训开出率低。原因主要有投入难,维护成本高,另外学校也有安全考虑。

(五)教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学校均为事业编制,靠的是财政拨款。财政资金只能保证学校人员工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方案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方向、农业机械营销与售后服务方向和农业机械装配与调试方向。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校要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亮点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应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加大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针对性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建议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课程。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综合训练课程: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要求

目前开设农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令人满意,要实行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投入,解决教学实习实训的硬件建设问题,才能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议校内该专业主要实验实训室应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室、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室、农机修理实训室、农业机械实训室等。同时,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通用性。增加实验课独立设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系统性、操作性,增强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安排教师到农机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重视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农机生产一线去体验、解决问题,直接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校本教材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职业学校应加强自身媒体资源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录制一些实际素材,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能够反映本地生产实际和经营方式,使之更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满足本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也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要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七)加大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力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要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要依据学生表现、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采用学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要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单证、双证或多证并举。建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获取如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装配钳工、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八)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和培训渠道

篇8

关键词:项目制 双元制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8-02

1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1.1 深化校企合作,实践“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系注重与企业实施双元制“楔入式”的订单培养,开发与建设服务于房地产服务型企业为主,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为辅的,具有较强房地产市场调研能力、房地产项目策划能力、房地产项目销售与销售管理能力以及房地产中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构建“项目制教学与实践、面对面式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一”条主线:以基本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基本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实践应用技能。“两”个专业方向:满足企业行业需求的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方向和房地产销售管理两个方向。“三”个培养原则:职业针对性原则、职业应用性原则、职业实践性原则。“四”个核心能力:房地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房地产销售及经纪能力、房地产策划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五”个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学为途径、以质量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职业技能强、“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教师队伍;建设好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深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能覆盖西南地区、并且带动区域房地产服务型发展的房地产中介示范区,服务地方经济。由于我院房地产营销与策划专业建设的独特性,可在重庆市乃至全中国的同类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起示范及引领作用。

1.2 推进项目制教学,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来进行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化强,课程完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但是最为高职学校,这样的课程体系就显得不太适应了。首先,高职学校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重点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理论知识只需要够用就可以。其次,高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应根据社会需求来决定。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基于以上两点,我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

第一,我们明确调研的企业都是房地产相关企业,也是学生就业的对口企业。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销售企业、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网络营销企业等。

第二,我们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内容。主要对岗位及其工作职责等内容进行调研。重点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进行的详细的调研和了解。

第三,我们按照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梳理出培养能力及课程体系。我们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发现这些企业非常需要具有房地产测绘与制图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房地产营销策划能力、房地产经纪能力、房地产开发报建能力的相关毕业生。因此,根据这五方面的能力,我们拟定了专业课程的流程图。通过这样的专业课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课程的前向和后续关系。能客观而全面的设计需要开设的课程。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改革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再设计

根据深入企业调研的结果,我们有针对性的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构。将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技能进行重新搭建,突出课程对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我系房地产营销策划专业,根据营销策划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的流程关系,重新构建了一门房地产整合营销课程。该课程首先将房地产营销策划全工作过程中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得学生能系统和全面的把握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技巧。能轻松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其次,该课程根据房地产营销策划工作的流程,将课程整体设计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基础能力板块,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调研能力和报告的撰写能力。第二板块为晋级板块,主要在前期调研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学生市场定位和分析的能力。第三板块为提高板块,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能力。第四板块为专项训练板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房地产企业品牌和形象的专题策划能力。第五板块为拓展板块,作为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学习和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采用仿真练习的方式,进行房地产销售实务的模拟训练。优秀学生会在这个环节得到推荐,进入订单企业如易居中国、钢运等房地产销售企业进行实际销售项目的带薪实训。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不但能弥补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系统化薄弱的弊端,还能强化技能,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有所用。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要进行项目制的教学改革,第一,需要明确什么是项目?怎样的项目才能为教学所用。在项目制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项目的具体操作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巧,因此,这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一定要包含完整的专业技能点,否则不能为教学所用。同时,项目要来源于企业,充分体现职业性。

第二,这个项目一定要有完整的工作结果。当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以后,必须要能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要有一个具体的工作结果。比如,《房地产市场营销》就需要完成一个营销策划方案。《建筑制图与识图》就要求学生能进行楼盘的综合分析,包括总图分析(容积率等指标分析)、户型分析、立面图分析(建筑外形)、简单的结构(性价比分析)、周边环境分析(配套分析)等,《房地产市场调研》就需要学生能独立策划调研并实施,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第三,项目制教学,要求老师撰写详细的项目制教学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老师必须给出模板,让学生仿照的去操作。

第四,按照具体工作流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我系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为例,我们将课程设计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第一步,由老师选择和拟定一个恰当的工作任务,并在授课前布置给学生。同时,学生接受任务,并根据任务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做好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第二步,由教师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说明。对完成该工作任务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进行讲解和演示。各小组学生接受任务后,跟随教师全程观摩学习,掌握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技巧知识。第三步,教师引进新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其间,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第四步,学生根据讨论后的方案,绘制草图。教师进行流动指导。第五步,学生将绘制完成的草图进行展示,并开展小组互评,教师对其作出点评,提出修改意见。第六步,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图纸,并完成作图。最后,各小组展示绘图成果,教师作出评价。通过以上教学步骤的实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能独立的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3 项目制教学课程考试改革

教学方式改变以后,考试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考试的目的就是监测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基于此,专业技能课程的考试设计必须以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综合能力情况为考核内容进行设计。这就分为理论考核目标、技能考核目标和综合素质考核目标三个大类。

以房地产市场调研实务为例,其理论考核目标为:房地产市场调研基本知识、问卷撰写基本知识、调研基本技巧知识、调研报告撰写知识等。技能考核目标为:调研基本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统计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目标为: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礼仪运用、应变能力等。

项目制考试,主要以与课程相关的实际工作项目为工作情境,由教师根据本学期所授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要点为技能考核点。将知识技能考核完全融入项目制工作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并全面负责情境项目工作,通过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来检验和考核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以学生具体操作,老师负责指导同时进行考核打分为考核方式。老师根据学生在仿真项目中的参与情况,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 抓住契机,推进改革

我院正处于骨干院校建设的大好时机,必须抓住这样的机会,从我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开始,到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开发,再到每门课程的具体设计都进行具体的思考和改进。跟上市场发展需求,满足企业用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由此,才能不断的培养出社会、企业、学校和家长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松.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89-93.

[2] 柴彦辉,周志刚.双元制的可移植性研究:机理、内涵与借鉴―― 教育资源开发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8,24(5):1-6.

篇9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基于国内外现有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现状调研与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四大类学员的自主学习需求调研,设计以实用、便捷、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与功能概念模型,指导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开发与建设,实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开发、建设、使用、管理、评价、更新与升级等。

1.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功能系统模型的设计

邀请文化艺术品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的专家,根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布点情况分区域邀请相关院校组建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通过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制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和考评标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分解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教学组织与考评标准,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基于人力与网络的两类考核平台。实现四类学习者可差异化自主学习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模型。

2.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建设

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的整体设计为指导,联合不同地区开设本专业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典型企业共同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雅昌艺术网等搭建集虚拟、实战于一体,具有研发、建设与考评功能的专业资源库平台;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要求,以教学活动设计为主线,通过《书画品鉴与装裱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带动《陶瓷品鉴与陶艺技术》、《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10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成集课程音频库、视频库、案例库、动画库、图片库为配套内容的网络化课程,服务教师教学及满足师生、企业员工、社会不同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需求等功能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效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及相关院校专家组建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依托上述三个小组及学院网络平台,在资源库建设、使用过程中,整合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教学资源,促使资源库每年进行必要的更新,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库网络协同平台的上传、审核、使用、激励等成套管理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将资源库向全社会开放,形成一个共享共建与边建边用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实用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成效评价

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专家组成资源库成效评价小组。通过评价小组依据系统、科学的对资源库建设目标、内容、使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提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改进的意见,以便资源库的优化工作。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体系,建设服务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引领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资源库。

1.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

收集整理国家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标准、文化市场经营典型企业岗位标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标准等,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职业岗位标准库。供学习者认清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的学习。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库

以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引领,逐步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梯队。以课程的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要求,将课程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为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机制、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包括学校、省市、国家级各个层面的精品课程,这里不再赘述。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

(1) 媒体素材库。一般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 练习试题库。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练习试题的集合。练习试题库不仅涵盖必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要有参考的解题思路或答案。

(3) 试卷素材库。针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各课程具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 项目或案例库。校企合作开发、收集、整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或案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任务)或情境。

(5)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以及对文化市场中发生的重大经营项目、管理事件记录,重要文章和书籍等。

(6) 常见问题解答。主要建设文化市场经营或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文化市场中经营或管理最常出现的问题解答。

(7) 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包括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信息库。

(8) 校企合作的师资团队信息库。主要是指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基本信息和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9) 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的索引。以便学习者使用专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查找学习。

上述的案例库、视频库、动画库、图形库等资源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可以灵活链接到专业课程库中,以便专业教学的开展。

4.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库

(1) 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参与的学校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优势编制专业综合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每所学校搜集开发专业综合实践项目若干个(视具体情况而定。

(2) 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在课程专项综合实践项目建设部分,在参与建设院校主持的核心课程中设计完成。项目参与学校制定课程专项实践项目选择指南、教学指南、考评标准。

5.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门户网站

建设一个具有集成信息资源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主要功能有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网站的资源管理、行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搭建全国性的教学信息平台。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步骤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架构组织体系、调研论证、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优化等。

1. 架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体系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辐射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不仅有责任而且有财力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组建行业、企业、高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指导小组,进行科学的项目宏观设计与指导;聘请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协会的顶级专家、高职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典型企业、相关院校组成项目开发团队;按资源库建设分工,组建由资源库模型研发小组、资源库建设小组、资源库运用管理小组、资源库维护更新小组、资源库功用评价小组等组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运作组织体系。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

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区域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特点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行业、艺术品经营企业样本进行人才培养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等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企业、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项目调研采用纸面、网络问卷,个别访谈、人才岗位信息收集分析方式进行。通过上述的调研活动正确认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资源库建设提供依据。

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设计

在充分进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托组建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研发小组、建设小组、功用评价小组,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模型、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建设步骤等研发制作资源库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并进行方案的科学论证。

4. 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实施与优化

依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及建设要点,进行资源库概念模型、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践项目指南、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活动设计、建设与运作管理方案等研发,指导资源库具体内容建设。通过职业岗位标准库、综合实践项目库、课程库、素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平台等具体建设,使顶层设计理念与资源库建设相互融合并落到实处并试运营。在专业教学资源库试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资源库评价小组的教学资源库功能与成效评价,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动态优化,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在嵌入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热门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嵌入式系统产品正不断渗透进各个行业,作为包含在这些硬件产品中的特殊软件形态,其产业增幅不断加大,而且在整个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嵌入式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终端、软件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嵌入式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和成长期,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依然保持供不应求的整体状态,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人员加入到嵌入式专业领域,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同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机构技术和培养则相对滞后,一方面有些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另一方面一些嵌入式企业却有项目需求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来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对脱节[1],目前国内的高校教育中不是偏向硬件,就是偏向软件,硬件设计人员通常比较缺乏系统全面整合设计,而软件开发人员则相对缺乏硬件观念;企业真正需要的有动手能力的嵌入式软件人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

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匮乏还表现在软件业呈现中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缺乏的不合理布局。近年来,尽管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市场的整体推动及多渠道的嵌入式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嵌入式开发人才需求瓶颈的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个嵌入式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是不匹配,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每年仍为50万人左右,我省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也在2万人左右[2]。因此编制高职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促进高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

二、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专本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机构,组建课题组,聘请专家。

(2)收集资料与理论研修,加强国内外嵌入式专业教学资料和学科建设资料收集,加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理论方面资料的收集。

(3)调研准备。召开由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会议,根据教研院的要求写出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对象以及调研主要内容,落实调研工作任务分工。

2.实施阶段

(1)制定方案。制定整体标准研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制定具体调研工作计划,具体到调研的企业、学校和行业协会以及人员安排。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充实并最终完成调研工作计划和问卷设计。

(2)开展调研。在广东省范围内对高校嵌入式教学活动的情况和嵌入式行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情况。通过调研相关企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不同年限的毕业生等,了解嵌入式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典型的目标工作岗位及相应知识、技能要求,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路径[3];比较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构建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嵌入式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查明了已存在的专业方案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过时,了解可以改进的地方,并针对发展趋势进行课程的合理增删调整。通过调研,找出了课程设置重叠和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调研资料推论出课程设置的合理学期,解决专本教学方案中课程重叠和进阶的问题,找到嵌入式专业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办法。

(3)最后对调研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研资料包括访谈录音记录,回收的纸质版、电子版问卷,通过QQ、微信等网络访谈记录等等,得出高本衔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应用)相关行业现状、企业发展状况及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岗位群,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结论。

(4)开展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研讨会。

3.总结阶段

(1)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调研数据,收集、整理、汇总研讨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和教学标准研制论文,结集出版研究成果。

(3)结题报告会。组织专题对课题进行评审,聘请有关专家、课题负责人及有关行政领导出席,对标准研制进行评审,鉴定和验收。

三、嵌入式技术应用专本衔接调研的结论和对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

通过严格设计调研问卷,对问卷主题进行筛选以及反复修正,分别从行业现状与发展、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嵌入式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技术标准、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主题分类设计[4],并考虑到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更加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专门在本次调研中增加了相关的题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研结论[5]。通过这些调研活动和结论对教学标准研制产生指导意义。

企业调研主要结论和高校对嵌入式专业建设的意义如下:

(1)通过调研发现,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和行业中,中小规模公司占多数,这体现了嵌入式系统和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区别。一般而言,通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常常集中在大中型企业,技术密集,对人才和资金要求比较高,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则分散在各个行业中,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需要结合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技术,专业性较强,企业专注度更高,充满了竞争、机遇与创新,因此,中小规模的公司能够在某个领域完成特定的嵌入式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这个原因,催生出一批中小规模的嵌入式领域的企业。因此高校在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可以定位在培养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嵌入式毕业生上。

调研还发现,企业对嵌入式产品研发人才需求量较大,这表明对企业而言,企业急需的是嵌入式开发和嵌入式设计人才。这一调查为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研制提供了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考虑更高标准,以嵌入式研发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培养能在嵌入式行业就业的技术支持人才和相关行业销售人才。

(2)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所学专业的学习能力。其中协同能力主要指的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对计算机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企业从事嵌入式研发时,能够具备对项目的全局把握能力,能够在团队开发的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尤其在嵌入式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层面较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高,如果从事软件开发的对硬件完全不了解,或者从事底层开发的人员对上层应用不明情况,这样在协同开发时会产生很多低效的现象。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高职/本科阶段都应以这些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中完成。另外,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多为专业大赛提供相应条件,专业技能大赛应在校内、校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企业等多级别多层次范围上开展竞赛,以便为更多学生提供训练和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机会。

(3)企业对高校计算机类嵌入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高,这需要高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增加最新最能体现社会热点需求与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充分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也要求学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

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主要理解为实践能力,包括焊接、测试,对软硬件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实际的开发经验等。

企业对人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有要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是指:(1)对嵌入式系统的全局理解,以便研发团队内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协同从事产品开发工作时能够互相协助。(2)沟通能力,主要是与人交往和默契配合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度。

企业对学生嵌入式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编程能力,对嵌入式体系结构和嵌入式接口知识的掌握,电路分析能力,代码调试能力,文档撰写与阅读能力等。

因此,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应该以能满足以上企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各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应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课程设置时注意:在专/本阶段主要课程设置中以某项编程语言(对嵌入式专业一般而言是c语言)的掌握和编程能力培养为纲,并在某些具体课程中应有针对性的传授嵌入式硬件知识和技能,如焊接调试技巧,识图画图能力和软硬件编程调试方法。在项目实训课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同、沟通能力。

为了弥补现有教学方案的不足,根据调研的数据,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专业教学方案在多门课程中着重按照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在嵌入式接口技术中采用ARM Cortex M3芯片讲述接口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接口知识,相对于51单片机而言,这样调整后课程难度加大很多,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能满足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后再培训和重新学习的时间。

在嵌入式项目设计综合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中培养项目实践经验和协同能力。

在数据结构等语言相关的多门课程中重点培养c语言编程技巧和能力。

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培养焊接技能、使用仪器技能和电路分析调试能力。

在接口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英语文档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撰写能力。英语水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嵌入式研发和设计而言,芯片手册(Datasheet&Reference Manual)是最权威的文档,对技术问题的理解常常要落实到英文手册上;提高英语专业阅读能力有助于借助于网络查找疑难问题,找出答案;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升入本科以后有继续深造的可能,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因此,在高职阶段应该打好英语基础,适应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在某些课程中开展阅读英文芯片手册的教学过程,逐步使得学生技术文档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对嵌入式教学标准的布局和课程的设计,将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分布到各门课程中去,以便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企业对嵌入式专业人才知识面“宽”和“精”的要求。虽然企业对编程语言有多种要求,但对于某一个人才的要求常常是专而不是多。因此,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中的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分支,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中应该将某一门语言的“专”作为人才培养的考虑因素。所以在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和课程设置中,我们考虑以c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中对和c语言相关联的课程安排的多一些,略有兼顾其它语言,以便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够以c语言为工具进行嵌入式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得高职阶段有5个学期能够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和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c语言基础,培养较强的嵌入式编程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接轨企业和更高一级院校对编程语言熟练程度的要求。

如何把一门编程语言嵌入到5个学期当中?既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新鲜感的渴求,不会有太多重复,又能渐进式的推进学生在编程语言的使用上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对教师水平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建议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教师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共建,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通过调研,产生如下建议:

一是多让企业在学校开办讲座进行交流。二是需要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有些学校校企合作仍处于摸索阶段,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深度开发,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必要在浅层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校企共建,在课程共同开发,校企互聘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四、嵌入式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推广的一些建议

嵌入式系统是信息产业走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高校刚刚开始专门针对嵌入式工程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从事该行业的师资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比如电子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不同学科背景缺乏有机整合,嵌入式知识体系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差,知识较为陈旧,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嵌入式方向应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硬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使用能力。目前广东省高校的软件教育普遍以应用软件为主,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net,java,安卓开发之类应用层面的东西,作为嵌入式开发需要的几个技术支柱: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比较老化,不能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师资力量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够,这需要经常性的对师资进行重点专题技术培训(比如网络驱动技术),以便更新教师知识体系,跟随最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嵌入式系统专业发展迅速,知识复杂,跨学科。由于各高校嵌入式专业培养目标的广泛性,研制广东省高职嵌入式教学标准,既要有参考意义又不能限定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个单一的范围内。因此,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践条件来开设嵌入式课程,由于嵌入式技术具有起点高、复杂性的特点,对高职起点学科建设而言,建议设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方向,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能够在主要方向上得到扎实的训练,建立坚实的基础,对主要方向所包含的技术更加深入和精通,技能能够更加熟练掌握,以便更容易满足嵌入式研发企业用人需求和升入本科继续发展。考虑不同师资和实验条件,可以选择较为主流的STM32+UCOSIII平台,或者ARM Cortex-A11+Linux平台中的一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各门课程都围绕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来开设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专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传统特色,如电子专业可以在电子电路和嵌入式EDA(FPGA、CPLD)技术等方向上发挥各自优势,不同高校的嵌入式专业培养从事嵌入式领域内不同岗位的学生,提高专业就业率。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嵌入式专业专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调研过程得到的行业现状和结论,以及这些结论对高校嵌入式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并给出了高职院校嵌入式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规划、课程内容教学,专本衔接以及校企合作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杜怡萍.“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9):8.

[2] 吴冰.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J].软件世界,2008(2): 46-47.

[3] 罗保山.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的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