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计划

篇1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与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占据的面积十分广阔,我国各地气候类型,土壤质量,水质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各个地方的农作物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各不相同[1]。然而机械化管理与理论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当前为了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开始加大农业机械化运用,显然这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1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

当前,经济物质水平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农作物的质量也开始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品种也开始丰富起来。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一直在加强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类型的供给侧改革,这也要求中国在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方面有更高的水平。从土地供应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十分紧张,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但现实情况依然严峻。但是,随着新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机械化需求是少,然而,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2]。

2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不足

2.1区域差异大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地质、土壤和当地的水资源可能非常不同。所以说单一化的机械化技术设备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作业实际操作需求。具体需要工作人员能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的具体种植情况决定,例如水质、土质条件等来决定。例如,一些沙漠地区和山区可能不适合种植水稻;同样,北方和南方的水稻种植也不同,北方是一季稻,南方是两到三季稻,对机械化的要求是不同的。机械化装备要统筹规划,避免资源配置浪费[3]。

2.2小规模经营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

当前,农村出现小规模农业种植形式,是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不同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种植园或大农场农业模式,我国大部分地区仍采用农村小农经济模式。农民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即可满足大部分农民实际生产的需要。此外,一些农机的设备成本非常高,容易出现过度使用的现象。农民农机知识少,设备维修不到位,设备易受人员伤害,很多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农机设备使用相对落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人才储备不足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农村地区的人非常保守。传统的农村思维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特别是一些有关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新观点。另外,在教育方面,政府过于注重经济总量,在教育工程领域投入较多,导致新一代学生对农业教育的兴趣较低。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农业落后于工业。另一方面,从事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的劳动者在农业种植和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创新意识较弱。此外,还可能受到地方的限制和经济的阻碍,缺乏科研经费,导致科研水平低下,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3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建议

3.1在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种植

无论如何实施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都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周边环境、气候变化、水质、土质等实际情况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作物种植计划。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降低种植成本,也减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为农户大幅度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此外,必须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必要时当地政府应向农民提供环境保护措施[4]。

3.2制定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

当地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地执行科学、合理的政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推动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落实相关政策,发挥部分联动效应,通过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最后,要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组织相关农作物种植和机械化操作等培训讲座,多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带动地方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对机械化技术的全方面认识。

篇2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key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featur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grated formula and its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the increase crop yield, reduce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crop area function has made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关键词】计算智能 农业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在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约束性、规模大、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人工智能在联想、感知、学习、理解及形象思维等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目前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容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方法计算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由诸多模拟方法组成的计算智能技术,是一种借鉴自然现象和生物的原理和机理而开发具有适应环境的计算方法。农业信息化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其表现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业性工作。就我国而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行政式的农业信息体系被打破,多元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体系逐渐建立。胡景涛同志关于“三农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理论的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受到重视,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智能及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现状

2.1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近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政府为主体,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通过政府巨额投入、优惠和税收政策、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计划,让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农业信息化得到普及。

2.2日本农业信息化进展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是日本的农业电子商务,建立了专门从事农业网上农产品商店和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交易的市场,政府投资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在国内每个县设有分中心,尤其地方农协在信息通讯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农户可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凭借这两个系统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户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了解,由此调整种植的产业结构。

2.3德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德国作为欧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国家,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在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智能来完成。政府一直坚持对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方面和政策的支持。所以德国在应用计算智能在其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和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与美国有并驾齐驱之势。

2.4中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中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实施了多项“金“字工程,其中在召开的国家农业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的”金农“工程,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金农工程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97%的城市和80%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近10年来,国内优秀科研人员在各种专家系统、作物系统、病虫害管理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智能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他们整合农业科学数据库,通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利用计算智能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决策中提供农业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3 计算智能

3.1计算智能CI-仿生命的软计算

在自然界,从原始动物的本能,到人类高等智慧的无限创造力,都来源于生物神经网络(系统)即计算智能活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一直试图模仿神经网络的认知功能,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工作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摩根遗传学说的启示下,先后分别提出演化程序设计,演化策略(evolutionary strategy ‘ES’)、遗传算法的模仿生物进化规律的独特方法,用以解决复杂、优化的规划问题,是模仿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物种优化机制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其中演化计算可以抽象表示为生态学仿生模型,用计算机来模拟时,组成生物群体的个体或种群或染色体,可以用符号或数值的编码串来表示,并赋予每一个编码串以一个按约束条件或优化目标算出的拟合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值;按“优胜略汰”的优生原则,通过繁殖/变异而选择、形成新一代群体,如此一代接一代的演化下去,总体上后代的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逐渐逼近目标值,最后,从其中选出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最逼近目标值的编码串作为解,显然可得出的解不止一个,上述模拟计算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述:

A(EC):

P:=Po{ri∣i=1..n}

Evaluate{Φ(ρ) ∣ρ∈P}

While ∀ρ[Γ(ρ)- Φ(ρ)]> do

Until ∀ρparent(

Ρoffspring:= rep raduce{ρparent(s) ∣ρparent(s) ∈P.crossover/mutation.h}

Evaluate {Φ(ρoffspring)}

P:=P∪ρoffspring

For ∀ρj(ρj∈P)do

P:=P-ρj[Φ(ρj)≤margin{Φ(ρ), ∣P∣≤n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动“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将上级会议精神、文件要求及农广校的办学特点、设想多次向教育部门分管领导专题汇报,争取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在多方努力协调下,省招办同意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春秋两季招生,方便农民适时、就近就地学习,使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实现了较大突破,为开展中职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理清招生渠道奠定了基础。

二、拓宽办学思路,明确中职办学工作重点

一是确定重点县区、重点乡镇,在生源集中和教学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办乡镇教学班。二是积极参与初高中毕业生分流,培育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在每年中学生毕业前,招生人员走进学校,向应届毕业生宣传农广校的办学特色,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面。三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延伸培训服务链条,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吸引和动员更多参训学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学历教育。自2013年起,全省农广校系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选择10所县区农广校,从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种植、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六个专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当年招收学员500多人,实现了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办好全日制脱产班

自2007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资助以来,学校宣传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选择了办学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管理严格的学校适度扩大全日制办学规模。鼓励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一边加强条件建设,一边继续下沉办学重心,全力搞好乡村教学班建设,做好业余函授班的招生教学工作。

四、结合办学评估,强化教学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效果,学校对全省12个市(州)所辖65所县级农广校组织开展了办学自评、复评工作,并接受了中央农广校的评估验收工作。

篇4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

篇5

农业市场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的实现,能给广大农民朋友及时提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从而确保农民所购买的生产资料不仅物美而且价廉,还能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农业市场的动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针对性,进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有了基本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不断强化政府部门职能,助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需要多区域、多部门、多行业、多专业之间的精诚合作和沟通交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将自身的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充分调动建设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做到统一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协作。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拨付一定比例的支农信息化建设资金,科学统筹,有效规划,以促进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严防资金浪费,避免重复性的建设,并结合当地现实,精心制定、科学论证、及时出台具有优惠性质的鼓励性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融入信息化建设中来,以拓展融资途径。

2.2注重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网络与传媒的有机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存储等诸多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有助于信息高速传播的实现。而这就为农民获取各种农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因而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应注重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并将网络与传媒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二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解决目前农业信息传递难的问题。

2.3重视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

首先,必须重视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实施农村信息教育普及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化,以此提高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

其次,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多种形式强化信息人员岗位培训;

最后,建设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使其既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此外,政府应当建立农业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网站、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整合,逐步实现农业公共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利用多种形式主动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通信运营企业等单位,力求通过合作使农业信息网络成本降至最低,并利用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使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 自动化 礼泉县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08-01

以陕西礼泉县为例,礼泉县是我国优质苹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大县”。 但是在生产方面还存在着效率和产品数量、质量不足的问题,而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明确生产周期、节约成本等优点将成为农业机械制造的最终目的。

1 自动化技术在当今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自动化技术区别与机械化的不同在于自动化既节省了人的体力劳动,又取代了部分工作对人脑作业的要求。具体的还有以下六点长处:

1.1 使产品产生了质的飞跃。自动化控制系统让机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排除了控制者由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对产品造成的不利影响,能够提高产品单位质量,减少产品的次品率。

1.2 由于自动化设备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生产同时满足较低的失误率,使之生产过程短生产效率高。

1.3 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可以根据具体数量的需要,快速调整生产线,不延误产品效率。

1.4 自动化生产的节奏短、频率快,这样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在达到不间断、高产出的情况下,能够较大的降低了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成本。

1.5 自动化设备由于使用了先进的技术,能够全面具体的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这些都是现代科技包括导向、调整、改进、检测以及视觉体系带来的优势。确保了产品在生产方面的万无一失。

1.6 自动化的生产很大程度上缩短以往的生产周期,减少次品数量,使企业单位提高了交货速度,交货速度的提升大大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的掌控力,能够根据市场所需生产出相应的产品数量,而不是以往的生产过多,从而减少流动资金的异常。

2 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及礼泉县的特殊化

2.1 关于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程度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业相比不能望其项背,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自动化这个方面,少有自主的品牌,而且水平都偏低,自动化机械制造能力偏低,农业机械化普及率更低,复杂的架构,昂贵的价格,这些都是自动化技术进行实施和普及的绊脚石。

2.2 自主创新能力的低下,大大减慢了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步伐,大多数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当今智能化和数字化遍布全球的今天,依旧薄弱不堪,很多高精尖的生产设备还在萌芽和探索之中,一部分的应用也是依靠国外进口或者与外企合作。

2.3 关于礼泉县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果农思想比较守旧,接受新事物太难;技术网络不健全,缺少发展自动化技术宣传和发展的网点,很多人都是中专毕业,能够进行大学学业且学习农业技术的人才太少,思想落后;苹果产品结构不合理,容易造成产品滞销。

3 针对自动化在如今农业机械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3.1 就是所谓的信息流自动化。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流自动化的前提,在计算机系统的掌握下,包括产品的原材料供给、产品设计、产品工艺、如何生a和整体库存的把握甚至信息集成化都一应俱全,关于生产的任何相关信息都能够按照要求,准确快速的进行每一步事先安排好的流程。实现信息流自动化的主要方式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各单元的信息,这些都对产品数据进行了统一化标准化的加工。信息流自动化的采用能够从核心上针对以往农业机械生产周期长和信息沟通闭塞,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生产工艺落后的弊端,对产品设计和编制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确保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产品工艺的进一步完善。

3.2 关于生产作业自动化。生产机械的自动化包括加工过程自动化、物料存储和输送自动化、产品检验自动化、装配自动化和产品设计及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等,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但就是企业单位来说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保障,一本万利。

3.3 物流系统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包括运输自动化、仓储自动化。关于运输自动化,无论前期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具,还是后期的制成品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在运输这些物品的过程中,运输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机械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而运输自动化满足了能够让整个运输体系高效的运行,让整个流水线能够快速反应,迅速作业。无论是原材料的调配还是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都不会得到延误。将生产流水线所需要的一切有效地运输到特定地点。包括运输设备自动化、控制装置自动化和单机自动化装置一些特殊的自动化系统还包含自动分拣、筛选、投递等;关于仓储自动化,建设了运输和储存为一的体系。能够更加快捷的调动生产以快速创造企业值,进行资金的回流,以便做出下一步的经济和生产决策。

就礼泉县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策略;对果农进行有效的培训,加快技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自动化技术的宣传和推动,政府发挥宏观职能,给予大学生返乡提供良好的政策并鼓励发展农业技术人才,更好的去实现自动化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投入。

结语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适应礼泉县农业机械制造的发展,使苹果第一县更早的进入现代农业的行列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使礼泉县的苹果高质高销,促使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快速升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智能化;物联网;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605-01

当今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我国农业也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当今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对于建立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物联网概念

1、定义

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个人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间。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物”里内嵌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让它可以“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就可以和物体“对话”了,物联网就是传达“声音”的媒介。

2、 体系结构

物联网具备3个基本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机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有3个层次:(1)感知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2)网络层,即使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3)应用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

二、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用途

当前,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

1、智能化培育控制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智能化培育控制。在农业生产区安装生态信息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对整个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从而及时掌握影响生产地区环境的一些参数,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确保农作物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在保温系统中,通过采集、分析和控制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灌溉系统中,通过感应土壤的水分,并在设定条件下与接收器通信,控制灌溉系统的阀门打开、关闭,达到自动节水灌溉的目的。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事故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生产到销售缺乏完善的监管。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程的监管,可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以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猪肉安全为例:进入农贸市场的猪肉安装上电子芯片,以跟踪猪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以及零售等各个环节。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可索取含有食品安全追溯码的收银条,凭借收银条上的追溯码查询生猪来源、屠宰场、质量检疫等多方面的信息。

3、农业信息监测、

农业信息除在精准农业中监测农作物的害虫、土壤的酸碱度和施肥状况等外,还包括从种子选择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信息监测范围涵盖各个方面,包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渔业等。在现代农业中,天气预报是重要和首要的农业信息之一,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支持因素。应为农民打造更宽广的农业信息渠道,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应从天气预报到施肥选择,从种子遴选到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培育到收割入库等方面。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已实现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传输到农户手机上的业务功能。这种农业信息的传送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现代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研究,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及其标准化的发展。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现代农业信息化领域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如:传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很多。比如: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为作物选择和耕种方式提供指导;粮情信息监测,为监管部门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数据;农业大棚温室监控、田间自动化管理,通过连续监测土壤湿度数据,实现多点同时滴灌补水;二维码动物溯源,通过食品追溯标签使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四、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批关键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问题也期待科技突破。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朝着微小型、可靠性、节能型、环境适应性、低成本、智能化方向发展。

1、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管理。

采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温室内布置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和控制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二氧化碳补给,营养液供给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 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3G手机或电脑,进行远程监测、远程控制浇灌和开关卷帘等设备,并可实时查看到农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实现对农业大棚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与溯源机制

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方面,能很好地借助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帮助。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技术可以实现畜禽产品从养殖、屠宰刀运输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实现质量溯源,可实现畜禽生产档案管理(畜禽信息、饲料信息、疾病防疫等),实现FID标签和条码间信心的转换,条码标签的打印,基于网站、电话和手机短信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细细的溯源查询功能。

五、 结束语

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方向,很多国家都在投入巨资进行研究,我国也正高度关注对此的研究。在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利好形势下,我国尝试在各个行业进行应用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示范工作,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成效。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农业机械、土地、灌溉系统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与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智能分析,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以更加惊喜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进京.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与效益[J].中国信息界,2010(3).

篇8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1.地方政府及农户信息意识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纵观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当前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叠加时期,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主体地位。因此,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我国农业生产高度分散、规模小、稳定性及可控程度低的行业性弱点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观念淡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地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农户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敏感性以及利用的自觉性差。对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内涵及建设途径不清楚,跟着概念走,片面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了农业、农村的客观需求。这些都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2.政府缺乏统一规划,行业分割,部门掣肘。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信息产业的投资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是由农业部门统一负责农产品的产供销,他们会根据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走势,随时各种供求信息。但是,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众多且各自为政,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管理,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整体效益,导致管种的不管卖,管卖的不管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政府应统一规划,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防止各搞一套。

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程度。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农村基层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巨大,造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当前,我国上网人员农业用户很少,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以电视、广播等具有较大时滞性的传统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有限的农业信息在落地入户方面困难重重。

4.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较低。农民是信息消费的基本单位,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而我国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其信息的认知及获取能力。同时,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思想上处于盲目状态,认识不到信息网络的巨大作用,更缺乏网络信息应用的积极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政策方面的支持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起核心作用的部门统筹安排。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必须要走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化道路。政府应制订全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制定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市场的规范准则。因为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在其初建及始运转期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和维护费用,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农村公共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应推动相关企业、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在开发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2.技术方面的支撑对策

(1)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户联、资源共享”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尽快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网,使之成为互联网的重要载体。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地方政府 支持行为 地域经济

一、肇东市养牛户倒奶事件的回顾

在深入了解黑龙江省肇东市倒奶事件,我们发现肇东市养奶牛有了一段发展历史,已经形成发展规模,具备了一定的地域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市场奶粉价格上涨影响,黑龙江省各鲜奶加工企业奶源紧张,造成各个乳品加工企业争抢鲜牛奶。而肇东市政府正是在国际国内奶价高涨、奶源紧张的情况下,以“规范奶源市场、防止奶价波动伤农”的名义,阻止当地奶源外流,以保护当地乳业企业发展,进而出现了倒奶事件。

2007年9月27日黑龙江省肇东市宣化乡养牛户兼收奶站站长代云峰,因不满地方政府在公路设卡查扣奶车、强行阻止奶源外运的行为,一怒之下将自己的9吨鲜牛奶倒进壕沟。同时宣化乡和宋站镇的其他几位奶站站长霍桂全、洪全、张旭东等人也纷纷反映,肇东市政府为了保护当地一家企业奶源,不让他们往外地企业卖奶,虽然外地企业收奶价高,也不准卖。不仅肇东市的奶源不准外流,从肇东市经过的运奶车也有被当地查扣的现象。一些媒体跟踪报导了该事件,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就是从该事件出发,分析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支持行为的原因及导向分析。

肇东市乳业发展的模式主要以“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为主,中介机构这里指的是收奶站。收奶站作用是收集分散农户的鲜牛奶,然后企业来收奶站进行统一收购。这样的运行模式减少了一些交易成本,也增强了收奶站的中间作用。奶站肩负着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委托者,又是养牛户利益的代表者,是奶农和企业连结的纽带。但是在肇东倒奶事件中,奶站和奶农同样是事件的受害者,奶站的中介作用完全淹没在政府的强制管制下。而地方乳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地方政府解决了就业、税收等一些问题,地方乳业企业对地方政府政策决策有着更强的影响力。农户处于分散生产状态,议价话语权较弱,没有和企业对等谈判的地位,更多的是接受企业提出的价格,在企业拟定的契约下进行生产,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偏弱。

二、倒奶事件中地方政府支持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一)强硬行政干涉,损害政府形象

地方政府的角色本来应该是管辖区域内的经济事件的仲裁者,而不是经济事件的参与者,定位应该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肇东市倒奶事件中我们发现从2007年9月25日开始,肇东市公安交警、畜牧、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上路拦截、扣押乳业公司的运奶车,即使是从肇东市经过的运奶车也不放过。显然,这种行为具有强硬的行政干涉色彩,明显带有很强的利益倾向性。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显然不是经济事件的仲裁者。肇东市政府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养牛户和乳业公司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

(二)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合理竞争环境

从倒奶事件中,我们发现肇东市政府强行阻止当地奶源外流,其目的无非是想保护当地乳业企业发展。地方政府虽然保护了地方个别乳业企业,却对正常的乳业发展注入了很强的人为干扰性,违背公平竞争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增加对奶制品的需求。奶制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的“多米诺”骨牌会被推到,奶制品的消费层次提升,使牛奶业竞争逐渐加剧,奶业市场正经历着洗牌的“战国纷争”。市场上出现了无序、扭曲的竞争行为,导致奶业生产混乱,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这场纷争的仲裁者,为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培植健康有益的环境。而不应该为了地方利益,保护地方企业,人为地打破合理竞争环境。

(三)打破企业和农户的博弈均衡,影响地域经济健康发展

在国际国内奶价高涨的情况下,黑龙江省各鲜奶加工企业奶源紧张,各个乳品加工企业纷纷争抢鲜牛奶。按理说,市场出现争夺奶源竞争,应该是奶农受益的最佳时机,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理应积极创造条件维护奶农利益。但是政府却加强了对鲜奶流动的管制,奶农只能把鲜奶卖给地方的乳业企业,而生产鲜奶的成本增加,企业收购奶价却持续偏低。在这种环境下,必然挫伤奶农的生产积极性,才做出甘愿倒掉鲜奶的过激行为。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人为地打破了乳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扰乱了市场秩序,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从地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阻碍了奶源的自由流动,不利于提高奶源质量,打破了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深深损害了当地和附近地区乳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支持行为表现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不合作博弈

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地方事务上的者。地方政府应该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相应的集权模式逐步向分权模式发展。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其权力也急剧膨胀,具备了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合作博弈。

分权可以使得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其信息优势,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激励,使得地方政府更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地域经济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但是在积极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培植了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加重了管辖区域内地方保护的色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权力下放,却缺少有力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造成地方政府权限约束减弱,这样就为地方政府谋取自己利益埋下了伏笔。

(二)地方政府利益促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的角色,必定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资源、招商等方面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在地方政府竞争的双重效用影响下,既会积极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会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当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当竞争就会连锁反应到影响市场配置资源,人为采取措施就会损害地域经济发展,损害广大参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纵观我国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地方政府之间互为竞争对手,以争夺优质可流动生产要素为重点,采取“过度让利”或“过度争利”的政策,以达到增强资源支配权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是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三)后税费时代来临促发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

从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出台了关于农业

方面的“中央一号”文件,实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农民两千多年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我国农村迎来了“后税费时代”。

在中央政策的大背景下,增强了农户种地养畜(奶牛)积极性,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而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农业税收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现在地方财政受到中央政策的影响而锐减,地方企业的税收就成为当地的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处于对地方财政的考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农户的政策倾向程度不同,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央鲜明指出要把解决农民问题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并重。而在地方施政层面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动机更多鼓励发展企业,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企业税收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这样就会使地方政府对农户的关注程度不够,更多倾向于企业,进而忽略了农户的利益,甚至是用农户的利益换取地方企业发展。

(四)企业比农户有更强的左右地方政府决策的能力

在地方行政区域范围内,龙头企业作为一个集体的利益代表,更容易带有集体行动的色彩,有更强的集体行动能力,更容易采取措施来增强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而分散的奶农,就像分散的一盘沙子,很难统一起来,形成集体行动对地方政府施加自己的影响。所以企业比奶农更有利于影响地方政府,左右地方政府支持行为的选择。

而地方政府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趋向,当地方政府利益与农户利益一致时,地方政府行为会加大对农户的保护力度,反之,当地方政府利益甚至可以说当地方某些官员自身利益和偏好与农户利益不一致时,农户的利益流失就难免了。

(五)狭隘政绩观诱发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合理行为

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是左右地方政府决策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当今,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更多的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在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中更多的是经济指标的衡量,而不是社会效益的衡量。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时,就会忽略社会效益。在严重的缺乏社会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官员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有时是以损害农户利益来换取的,甚至是在损害地方资源和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到的。

四、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应发挥的导向作用

(一)地方政府需进行合理产业布局,盘活地域经济

地方政府要合理进行特色产业布局。在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潜在竞争力的产品上。如黑龙江肇东市,地处黑龙江南部,是乳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奶牛饲养已成规模。所以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出自身统领优势,重点发展和培植地域优势特色产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民致富,盘活地域经济。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补充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从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对其市场主体的行为加以指导。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产业化运行的紧密度,运转约束机制保证了产业化顺利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不仅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经济行为的制度制定者,更是对农业产业化出现问题的及时调和者。政府作为中间人,作用很大,政府的支持导向,必然会左右利益的分配,近而影响到利益主体。

(三)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批发大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同时,要把市场网络系统、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强调将有关的项目、企业、市场、加工区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使其相对集中。既可推动小城镇发展,又有助于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向更高阶段。

(四)树立地方政府正确的政绩观,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发挥地方政府服务作用。积极引导地域经济健康发展,协调好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科学和谐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论

篇10

一、“九联模式”的推广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广“九联模式”,一大批从事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场”(公司+养殖场、养殖公司和养殖园区)模式,普遍建立了稳固的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06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10亿元,跃居农业第一大产业;带动饲料工业产值30多亿元、兽药产值10多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100多亿元;主要畜产品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青岛市在全国畜牧业中的地位。

1.提高畜牧业工厂化生产水平。青岛市大力推广九联经验,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条基地园区化、园区标准化的发展路子,实现畜牧业工厂化生产。目前,全市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4000多个,其中按照“九联模式”建设的现代化养殖小区300多个。其中九联集团投资2亿多元,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农场30个,工厂化养鸡车间500栋,年加工出口无公害、无药残肉鸡8000万只;正大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成一个双层的包括12个现代化车间的肉鸡养殖示范农场,2个同样规模的养殖场(投资总额600万美元)正在建设中,3个养殖场年设计出栏无药残肉鸡720万只。在工厂化基地和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分散的家庭经营正逐步向规模养殖小区集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等系列化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集体经济和农户两个层面的积极性。目前,青岛畜牧业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专业化养殖小区为基础的奶牛、肉鸡、优质猪、肉牛、肉羊、蛋鸡六大区域性产业区或产业带,初步形成了良种化水平高、产业化规模大和外向型程度高的富有竞争力的畜产品优势区域。

2.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程度提高。在推广“九联模式”的过程中,青岛市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并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建设了畜产品质量标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示范推广、检测认证五大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九联、万福、康大集团2亿只肉鸡标准化示范基地,万福集团70万头和新雅、恒生源公司10万头优质猪标准化示范基地及一批标准化奶牛、蛋鸡养殖示范基地。由于畜牧业标准化程度高,龙头企业质量认证和国际兽医认证成绩显著,全市获得标准认证的出口肉鸡养殖场、出口生猪养殖场达到2000多个,有60多家畜产品加工企业获欧盟认证或国外兽医卫生注册,占全省的30%以上。此外,九联肉鸡出口基地、新雅优质猪基地被山东省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3.加快畜牧业国际化步伐。通过推广“九联模式”,青岛市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和日、韩等国加大技术壁垒的不利环境条件下,我国畜产品出口受阻。但青岛市畜产品出口逆势而上,总量不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为:(1)传统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资料,2006年全国冻禽肉出口53290.75吨,青岛市出口19668.76吨,占全国的37%;全国冻猪肉出口268882.82吨,青岛市出口8643.24吨,占全国的3.2%;全国冻兔肉出口10251.36吨,青岛市出口2341.88吨,占全国的23%。(2)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新的出口优势产业正在兴起。突出表现为蛋品和乳制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乳品出口74860.14吨,青岛市出口16815.38吨,占全国的22%;全国鲜蛋出口94190万个,青岛市出口18838万个,占全国的20%。

二、九联集团的新探索和“九联模式”的新发展

1.“九联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推广九联“公司+农场”这一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国际化水平。但实践中该模式并未完全解决“公司+农户”关联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1)公司和农户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虽然农场由公司与农户按一定股份共同承建,但农户仍独立经营,公司与农户是买卖关系,联体不联心。因为信息不对称,农户偷购药品、私加饲料、偷掺“社会鸡”、蒙骗公司等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公司的生产经营风险和农户养殖风险。2002年就曾发生因农户偷购药品导致药残超标而被日本“封关”两个月的严重问题,给企业经营和农户生产造成重大损失。(2)产业化建设和经营管理费用高。在产业化过程中公司与农户共同承建一个现代化养鸡车间约需投资35万元,再加上对各养殖场实施强化管理和贯彻落实肉鸡药残及其他国际技术指标与标准,公司需要支付巨额基建费用、管理费用和检验检测费用,既加重了融资压力又增加了经营风险。(3)不利于多数农民增收。实行工厂化养殖,走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之路,必然要求畜牧业养殖者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资金积累,导致许多原来合同养鸡户逐渐从产业链中分离出来,失去原有的增收渠道。

2.“九联模式”的新发展。为发展完善“公司+农场”模式,九联集团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借鉴发达国家股份制和合作社的经验,将“公司+农场”演变为“公司+合作社+农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总体指导思想是,集团组建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殖公司),吸收普通农民入股并以合作社的形式建设农场,较高素质的农民还可成为农场的从业工人,将农户独立分散经营转变为养殖公司对各合作社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实行股份制运作、专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构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以现代化农场为第一车间的崭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联在一起,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农户生产风险、市场风险,使农户不仅分享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分享加工增值环节的利润,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九联集团关于创立肉鸡养殖合作社的决定》,实施的具体做法是:集团作为发起人出资2000万元成立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向村民及公司内部职工定向募股2000万元,两者合计4000万元做为养殖公司总股本。吸纳农场所在村的农民人股,组建若干肉鸡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即为一个养殖农场,存栏肉鸡10万只,总投入225万元。由养殖公司从总股本中投入150~170万元,占合作社65%以上股份,农场所在村的农民人股55~75万元,占35%以下股份,流动资金由公司无息注入。合作社的肉鸡生产由养殖公司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养殖公司统一培训。为确保农民个人股本无风险,集团公司承诺每年最低分红率不低于15%,5年累计平均分红率不低于18%(经测算,由养殖公司对养殖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管理后,可降低运营成本1500万元,仅此所节约成本足以支付分红)。同时规定,人股3年后股权可按《公司法》要求转让给其他股东或社员,或由公司原价收购。

3.“九联模式”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九联模式”从“公司+农场”发展到“公司+合作社+农场”,是产业化经营机制和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质的飞跃进而推进青岛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1)“九联模式”的新发展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日益完善。在“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下,农户难以与龙头企业真正实现“地位平等”,“利益共享”也就失去了前提,从根本上导致农户与企业不可能真正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在“公司+农场”模式中,由于养殖环节全部置于公司质量管理之下,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公司既要投人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管理,增加企业负担,同时又难以对农户的养殖行为实施有效控制,因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农户的养殖风险。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可直接减少经营管理成本和检测费用1500余万元,降低经营风险。此外,企业以2000万元的投入,通过股份制运作可经营高达上亿元的资本,拓展了九联集团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新模式使农户成为股民,有些还成为公司的从业工人,并通过合作社与企业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使农户与企业真正以资产为纽带成为利益共同体。(2)“九联模式”的新发展使农业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加入WTO后,我们所面对的直接竞争对手并不是国外的单个业主和企业,而是组织化程度高、经济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经济组织。“九联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加有效地带动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入世”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但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不断升级,畜牧业经济国际化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单个产品、某个环节的直接竞争,而是集生产、科技、加工、销售以及质量、卫生和安全水平于一体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没有竞争优势。“九联模式”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装备和现代化管理的效益,最大程度地吸纳先进科技,确保产品的质量、卫生和安全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此基础上保持、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从而大大提高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3)“九联模式”的新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九联模式”的创新,使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变成了投资者,由分散经营通过合作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变成了专业化生产的主体,既带动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养殖,又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投资。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增加收入,而且可以通过股份分红增加财富;不仅可以分享生产过程中的利润,而且可以作为股东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尽管由于生产的高度现代化、集约化,直接参与产业链条生产的农民数量减少了,但带动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宽了。“公司+合作社+农场”模式的形成,不仅为有效解决“三农”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畜牧基地农场化、园区化不仅适应了农村城市化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还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推广和创新“九联模式”所必须依据的几个支点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青岛市在农林牧渔各业已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的龙头企业群体、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00多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纵观青岛市推广和创新“九联模式”的规律,可以得出“九联模式”的推广和创新所需要的几个基本条件:

1.加快发展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广九联模式的关键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农场(养殖场、养殖同区、养殖基地),并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作用,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因此,各地要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基地,根据技术、资金、资源等条件,重点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种植园区等。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具有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推广“九联模式”的前提。因此要把培育龙头企业群体作为推广“九联模式”的重要基础环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应重视三个途径:(1)引进“洋龙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兴办外方独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培植“大龙头”。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3)发展新龙头。加大对内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其他行业特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办农业企业。积极启动民间资本,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的规模。

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将农户的生产环节置于龙头企业的质量控制之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是“九联模式”的核心内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快建立加工标准化体系。龙头企业要积极争取ISO9000系列产品质量认证、ISO14000系列环境质量认证、HACCP食品安全控制标准认证和C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