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帮扶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辅导帮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心理辅导帮扶措施

篇1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 举措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胜任能力

胜任力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降低离职率,启发员工的潜力,提高效率,给组织带来最大的价值(KevinFord,2001)。提高中学班主任教师的胜任能力非常有必要。

1 中学班主任教师教学能力

中学班主任一般担任所在班级相关学科的教学。新时期的教学要求班主任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班主任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新时期对中学教师较高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

1.1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

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指班主任教师在学校所教学科的知识。本人在担任班主任其间担任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数学课程也有相应的调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快对新教材内容的熟悉,掌握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而全面的适应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1.2较高的教学技能

首先,新时期的初中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教师采取多样性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因此,新时期的中学教师应该掌握的多媒体运用技能。其次,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总主要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帮助,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优生帮扶差生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的集体进步。

2 中学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

初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班主任,需要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很强的心理辅导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1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中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的困惑,二是生活中的困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想把学习搞好而力不足和厌学的现象。因此,需要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心理辅导。对于想好好学习而效果不佳的同学应该对其学习的规律进行分析,为学生找到打破僵局的突破口。对于厌学的学生,班主任应该进行个性辅导,树立起该类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众多。比如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对于异性同学交往能力不强、学生突出自己个性的欲望过度等。作为班主任,需要针对这些不良的现象,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辅导学生,将学生往适当的方向引导。

2.2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手段

初中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一样,要求班主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尽力辅导。另外,每个学生对于辅导方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也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开展不同方式的心理辅导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初中班班主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遵循集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理论讲解和实践辅导相结合以及预见性问题和现实存在问题相结合,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防止可能发生的问题的产生。

2.3教师自身强大的心理基础

在开展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的辅导由于学生性格的不稳定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班主任教师对于班级中的“老油条”和“顽固份子”会失去耐心,任其随波逐流,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在班主任开展辅导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基础,秉承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不断的调整自己地方式,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辅导,最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3 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

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实行科学的班级管理,是养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

3.1创新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的能力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对于班级管理,既要满足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需求,又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满足班级学生的需要。现代的中学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班级管理的理念的能力,适应学生和学校对班级管理的需求。

3.2制定科学管理措施的能力

科学的班级管理措施需要班主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制定。班主任在制定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能力。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为班级管理制定了方向。其次,班主任需要具备抓住班级管理重点的能力。在进行班级管理中,事务有轻重,需要教师抓住重点。再次,教师要具有班级管理激励制度的能力。建立公平、普惠的激励制度是促进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3.3借助外力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在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许多外力可以借助。首先是借助科任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其次是通过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对班级进行管理。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班级管理职能。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通过借助以上三个方面的力量来对班级进行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也使各个方面形成合力,确保班级管理的科学和充分。

篇3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规范校内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XX〕32号)、《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民生办〔XX〕1号)和《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考核工作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协调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条 考核的原则是: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实地抽样验证,统一规范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考核以日常常规工作考核和年终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 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测评打分,扣分以事实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第五条 考核指标主要分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政策性保障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软硬件建设情况、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分级督查、考核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

(二)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考核办法。

(三)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软硬件建设情况

留守儿童之家内部建设情况符合省定标准,具体参见《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

(五)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

1.日常管理到位:明确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帮扶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备受高校管理者的关注。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在学业、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1]。如何开展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健全完善资助帮扶体系是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以高校贫困生资助、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基本分析点,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帮扶机制略谈几点看法。

一、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一)、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大多数贫困生而言,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他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负担。他们大多生于农村,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面对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的差距时,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导致自卑心理出现,心理调适能力差的无法直面贫困,接纳自我,会变得孤僻敏感、不自信。若长期得不到别人尊重将导致极度的心理失衡,变得抑郁消沉。

(二)、贫困生的类型

由于贫困生在各自的成长经历、 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按照他们在对待学业、生活以及未来理想的态度,其大致可分为积极上进型、 随波逐流型和自卑消沉型三种。

1、积极上进型

这类学生意志坚强,能正视贫困,接纳自我,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参加校、院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他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都是学生中的楷模。

2、随波逐流型

这类贫困生属于帮扶对象的中间地带,是开展触动转化教育的重点。他们通常较自卑,性格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较胆怯,在学习、活动参与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随波逐流的处事态度,导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平平,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3、自卑消沉型

这类贫困生,通常成绩不理想,性格内向,抗挫折能力低,自尊心很强,面对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能力方面的差距,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内心更为敏感自卑,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经济、学业、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将导致他们愈加自卑消沉,感觉前途茫然。长期的心理失衡以及抑郁情绪的累积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因此,这类贫困生是心理疏导和资助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数量大,个体差异显著,管理与帮扶不到位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减(免)、缓、补"为辅,同时通过组织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医保等工作,多层面、多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医疗保障等问题。但是,由于贫困生基数大,个体差异明显,在资助体系中贫困生认定和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然尤为突出[2]。同时,在贫困生教育与管理中更多的是面上的广覆盖,缺乏个体成长辅导,没有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类型,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和管理。

(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待完善

贫困生是高校里的心理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目前,很多高校都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本人所在高校为例,学校建立起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课、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学校也专门组织政工干部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考虑到扩招后学校近四万名的学生,其中,贫困生20%左右。按照心理亚健康人群50%的比例计算,就有4000名左右的贫困生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而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仅有不到10名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经常要处理各种繁琐事务,无法专注于学生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也有待加强。很多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在早期无法得到及时的帮扶,进行心理疏导,有些到了有精神病症状出现时候才被人发觉。这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何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扩大心理咨询的覆盖面,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贫困生职场素养培训与就业帮扶机制不健全

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他们来自贫困地区,受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很多人上大学之前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电脑和英语技能较差[3]。因此,他们在竞聘学校、学院学生会、社团组织时竞争力不强,很多在面试时就惨遭淘汰,相比其他同学失去了在校锻炼提高的平台。绝大多数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到学习和各种兼职中去,比较少参加文化娱乐、体育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逐渐脱离了"高校主流圈",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如果长期性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会变得更加孤僻,缺乏自信。同时,另一方面,高校的职场教育也缺乏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没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来给学生讲授创业,这样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近几年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加大创业帮扶力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项目孵化平台等,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例还是非常低。如何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完善相关机制仍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三、高校贫困生管理与帮扶工作措施:

(一)、坚持人性化管理,创新资助帮扶机制

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应坚持"以生为本",从贫困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个体差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资助工作。同时贫困生 的资助工作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坚持动态管理,对于遭遇突发事件的贫困生要及时资助,家庭情况好转的要及时调整,确保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

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应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这不仅可以给贫困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4]。首先,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折"教育,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引导他们正视贫困、接纳自我,勇于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同时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懂得感恩、服务社会、诚信做人的高尚情操。

(二)、健全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要继续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要在广大学生中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相关技能,争取能更多的在学院层面甚至在班级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防患于未然,在心理问题出现初期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对于心理亚健康的贫困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用心与贫困生交流,建立朋友关系,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加强情感交流和情感激励,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树立自信。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融入其中,踊跃参与,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班级工作,在活动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贫困生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由于客观因素影响贫困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这就要求高校对贫困生的成长环境要给予更多支持。贫困生帮扶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 高校要重视对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我,强化竞争意识,全方位提升职场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为了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高校要构建"助学、励志、强能"的全方位立体帮扶模式[5]。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全社会高度关注。高校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贫困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贫困生的就业权益。同时,高校也要对贫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引导,帮助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加强对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鲍金勇.高校贫困生朋辈式日常管理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4):176-179.

   [2] 胡丹蕾.浅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贫困生的教育管理[J].科技创业,2011(4):90-92.

   [3] 丁云宝.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其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0(12):195-196

篇5

(一)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困难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及面临的压力,从而更加合理地调整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首先在2016年5月运用问卷法对困难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的摸底调查,被测试者为48名,发放问卷48份,回收45份,回收率94%。本问卷共采用了7个项目,分别从就业态度、就业压力和薪酬期待值等几个维度着手,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动态。

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态度纬度上,我们分别从乐观到不乐观采用了5个级别,乐观有45%的比例,在较为乐观上占32%,在一般上占12%,较不乐观占8%,完全不乐观占3%,这说明困难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部分人持有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实现就业,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对就业持有悲观态度;在就业压力维度上,我们采用了从无压力到心理压力较大4个维度,经过统计,没有心理压力占37%,心理压力小占22%,心理压力中等占35%,心理压力较大占6%,这说明大部分的困难毕业生对于就业还是存在明显压力源的;在薪酬期待纬度上,我们设了4个级别,1,500元/月占10%,2,000元/月占27%,2,000~3,000元/月占53%,3,000~4,000元/月占10%,这说明同学们对工资的期待还是偏高的。

(二)关工委指导就业帮扶力度不够,多元化体系尚未构建。高职院校关工委在指导就业帮扶工作中,多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具体的帮扶流程参与度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实施省教育厅颁布的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比较单一,更多的从经济上帮扶困难毕业生,较多的把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混淆开来。另外,困难帮扶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经济上的帮助,而精神上的辅导力度还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关工委对指导困难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应该贯彻始终的课程,在这一课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如何针对困难毕业生制定出一对一的生涯辅导计划是值得关工委思考的问题。职业生涯指导中,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所在。同时学校也该推出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帮扶工作小组,思考就业帮扶的深层内涵,使得就业帮扶工作更加全面化和规范化。

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中就业帮扶机制的多元化体系尚未建立。从国家政策角度,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在保障困难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政策方面,对于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就业渠道保障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建议,从而导致就业帮扶工作未达到深层的效果。从社会支持角度,虽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困难毕业生这一群体,但这些学生面临更多的是社会压力,社会企业招聘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招聘要求,比如有无工作经验、生源地区别、外形要求、学校类别等,这些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生源地隶属偏远地区和学校比较普通的困难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公平就业的问题,这时关工委在如何建立多元化就业帮扶体系中起到指导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具体措施

高校关工委工作小组和就业工作小组通力合作,通过就业指导、推荐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措施积极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主要措施包括几个方面:

(一)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深入了解困难情况。高校要根据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当年的困难毕业生档案,区别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同时要细化调查就业困难的类别,关工委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就业指导,而不应该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自信心不足、身体有缺陷、就业目标不切实际的毕业生,往往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加关键。所以,关工委工作小组要深入了解每位困难毕业生的需求及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就业困难同学进行信息登记、咨询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记录推荐岗位、参加应聘、帮助指导、开展培训等帮扶开展情况。

(二)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讲座,高校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针对这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从自信心培养入手,以目标任务为课程导向,让困难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目标任务的分解与完成中,以任务促进步,以课程促发展。这类课程可以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展开,关工委工作要积极调动困难毕业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人生教育,从而起到增强自信心,树立牢固的正确价值观。

针对困难毕业生,关工委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来帮助这部分群体适应就业环境。一是调整就业心态、适应职场环境专题讲座;二是知已知彼、了解行业背景专题讲座;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专题讲座;四是培养职业兴趣与提升职业素养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困难毕业学生更加认清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毕业生地顺利就业提供了感性认识。

(三)重视跟踪调查,加强就业推荐。高校应重视困难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关工委工作不仅要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收集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建议信息,了解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欠缺,从困难毕业生思想动态调查及用人单位对困难毕业学生的实习表现的评定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就业途径上来讲,用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熟人推荐以及校园招聘的渠道招聘到学校困难毕业生占主要部分。同时,关工委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困难毕业生推荐,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推荐高质量的岗位,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广泛调研与及时关注,与毕业生专业相关专业的企业积极联系;二是跟踪了解毕业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当下的就业形式;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四是及时跟踪,对推荐工作的困难毕业生进行后续的调查,优化推荐方案。

三、高职院校关工委指导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困难毕业生技能提升,培养综合素质。关工委工作在为学生开展专门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是应该思考的另一个课题。困难毕业生在目标趋向下还需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里面最核心的是技能的培养。对于以专业化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关工委在指导工作中应该鼓励困难毕业生积极参加专业化技能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磨炼,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路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技能大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开展职业生涯与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达到强化技能、开拓创新的目的。

另外,困难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重点关注的方面。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三创”型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职业修养、文化素质,还囊括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比如人文涵养、人际修养、组织协调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学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可以加入隐形课程的设计,做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今企业对“外语水平”、“实际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要求较高,部分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没有达到企业满意的程度。目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和成就动机,对于已把这个专业作为自己择业目标的毕业生来说,想在专业内长期发展,想成为未来策划精英,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工作能力外,还要注意要有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培养自己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熏陶。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帮扶工作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就业帮扶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是需要人文精神的一项工作。高校关工委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主动找已登记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建议关工委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帮一”重点帮扶计划。学校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可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他们的重点帮扶指导教师,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优先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与此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困难毕业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同时,学校要根据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篇6

关键词:特殊群体 大学生 心理教育模式

一、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心理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特 殊群体学生单纯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而是帮助其完善自我意识和人格,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及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心理健康的维护包括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身心疾病、问题;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和训练

心理测验、讲座、辅导、咨询、心理和训练是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基本技术手段。首先,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准确无误的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动态。其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重点放在提升自信心、理性思考、情绪调节和挫折教育上,帮助其学会正向思维和提高挫折承受力。第三,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特殊群体学生,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重点是预防未来心理问题的发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水平。对于那些遭遇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的学生应进行心理咨询。其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开展心理训练活动。通过演讲、游戏、郊游、社会实践等方式,设计特定的情景并使特殊群体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其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最终 使特殊群体学生改变心理面貌,形成教育者预期的心理行为模 式 ,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教育网络

特殊群体学生与非特殊群体学生相比,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从周围同学和朋友中寻求帮助和安慰,也 不 善 于 通 过 娱 乐 或 其 他 活 动 来 缓 解 内 心 的 压 力 。 所 以 高 校 可 以 通 过 设 置 心 理 测 验 、心 理 知 识 讲 座 、 心 灵 对 话 、网 络 咨 询 等 栏 目 , 让 特 殊 群 体 学 生 在 网 上 与 教 师 和 同 学 进 行 互 动 与 交 流 ,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又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给予经济、物质或行为上的帮扶或援助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弱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不足和困难的方面进行帮扶。如,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高校在利用“奖、贷、助、补、减”的同时,可以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了解和资助贫困群体,调动非政府组织(NGO)资助积极性。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可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针对大学各年级学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内容涵盖政策指导、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具体的专业辅导,并对其学习态度、方法、动机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学会科学、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网络

欲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家庭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引导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勇敢自信。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应当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 心 理 和 行为救援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管理规定,注重人性化的 管 理 和柔性管理。积极开 展 校 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 文 化 活动和良好的人 际 氛 围 中 受 到 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同时,作为社会人,是逃不开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的影响的。所以,要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净 化 大 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有 效 控 制 渲 染 厌 世 情 绪 的 大 众 传 媒 ,并 以 正 确 的 价 值 导 向 和 社 会 舆 论 营 造 健 康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高 校 教 育 、社 会 教 育 、 家 庭 教 育 相 结 合 、 相 促 进 , 才 能 实 现 心 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鼓励特殊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

要把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成 为 具 有 人 文 精 神 的 社会主体,首先应培养他们自 强 自 立 的 精神。自强与自立,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独立生活的意蕴,更 深 刻 的 含 义 在 于 他 们 可 以 正 确 对 待 挫 折 经 历 的 考 验 。首 先,鼓 励 其 勤 奋 学 习 。第二,鼓 励 其 热 爱 生 活 。第 三 , 鼓 励 其 理 性 思 维 。 第 四 , 鼓 励 其 自 我 教 育 完善 。 第 五 , 鼓 励 其 多 参 与 多 锻 炼 , 开 放 自 我 , 投入 到 集 体 活 动 中 去 。班级应多组织一些大家喜欢的课余活动,吸引特殊群体学生到集体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扩大交往面,还可以增强心理适应性,培养良好性格。学校还应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积极投 身 社 会 实 践 , 提 高 其 实 践 能 力 。特殊群体学生可到养老院、特殊儿童学校、农村、工厂,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爱的感受力和执行力,锻炼自己与人交往、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教育

首先,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各年级辅导员、各班级班主任要秉着对特殊 群 体 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档案查询、座谈和意见征询,深入班级宿舍,将 学 生 的 基 本 情况、问题成因、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效果 等 详 细 记 录 在 档 案 库 , 同 时 注 意 保 密 性 。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 管 理 的 逐 步 深 入 , 要 及 时 更 新 和 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 行 各 类 特 殊 群 体 学生的情况排查,确定、调整跟踪服务对象,及 时 调 整 特 殊 群 体 档 案 ,实 施 科 学 的 教 育 和 动 态 的 管 理 , 以 确 保 对 其 教 育 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第二,进行赏识教育。对于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应给予及时真诚的肯定,使其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并提出新的期望,使其摆脱心理困惑,增强自信心,逐渐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特殊群体学生的长处,为其提供完成有意义的任务的机会,使其加强自我认同感和顺利完成学业的自信心。第三,特殊样体学生一般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尊重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第三,健全朋辈帮扶制度。学校可选派优秀学生如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实行一助一帮扶,开展“朋辈教育”。例如,对于心理障碍群体,班级心理委员应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由于朋辈之间年龄、经历的相似性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咨询效果也相对较好。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责任岗位制,每位学生干部负责一个或几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第四,建立特殊群体学 生 心 理 状 况 的 预 警 与 干 预 体 系 。 这 个 体 系 包 括 相 应 的 机 构 设 置 、人 员 组 成 、运 作 程 序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叫师、心理医生,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救援程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能迅速有效的启动干预系统,将问题的危害减到最小化。

课题项目:“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GJGH2010016)。

参考文献:

[1] 欧永美,李湘蓉.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构建.教育管理.第24期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析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

篇8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策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提高教育留守儿童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水平。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必须认识到留守儿童是最易辍学、逃学的群体,控流保学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往往出现异常,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特别关爱。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育政策、减少留守儿童。由于辖区就读政策,及学校收费问题,孩子要入城?x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大多留守儿童都不能跟随父母就地读书。政府虽然新出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就地入学的政策、但有些地方因管理上的因素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以便有效的落实以实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3.建立学校、家长与学生交流的平台。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如有条件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在网络上的联系,让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抚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尽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留守儿童,其年龄大多数在16岁以下,而这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此时父母外出打工,这些青少年多数缺乏父母的关爱及正确的导向,进而引起性格孤僻、沉默悲观、任性暴躁、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以各种方式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用社会正能量为榜样,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篇9

关键词: 艰苦专业 贫困生 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推行,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20%以上,特困生的比例约为5%~10%,有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支出占全家年总收入的60%以上。艰苦专业由于其行业的艰苦性,很难吸引家庭条件较好和考分较高的学生报考,更多的是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加之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艰苦专业贫困生问题更加突出与多元,部分贫困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面临着“心理贫困”,他们更易成为“双困生”。

艰苦专业诸如农、林、水、地、矿、油,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物质产品或信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艰苦专业高等教育肩负着对我国基础行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更应重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在解决他们经济贫困的同时,进行心理援助与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笔者在课题研究中,以湖南矿业类专业为样本,选取了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112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C-90进行测试。贫困大学生存在压抑、紧张的心理,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症状。比如,调查问卷中,在自卑这一项,23.7%的贫困生自己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7.4%的贫困生“偶尔会自卑”,也就是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庭贫困因为学生在认知上的差距往往有其两面性,部分贫困生“人穷志不穷”,立志改变贫穷现状,发奋图强,彰显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有部分学生却把贫困变成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觉得“别人瞧不起”,因而“抬不起头”,产生焦虑、自卑、抑郁、自闭的消极心理,甚至心理扭曲。总体上看,经济贫困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他们心理负担过重,心理消极。

二、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有经济、社会、家庭、学校方面,也有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

艰苦专业由于其行业的艰苦性,很难吸引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普遍家庭条件相对不好,特别从农村到城市求学,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让他们对于经济条件差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自卑心理更突出。加之这些学生普遍肩负着改变家庭条件的梦想,背负着父母的期待与压力更大,在求学过程中承担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于“工作体面”、“好赚钱”的追求愈来愈多,而艰苦专业因为其行业的艰苦性,学生认为没有其他专业体面,很容易产生自卑与焦虑感。

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学校学生相互攀比,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加之国家、社会、学校资助方式不对或因为敏感而感觉压抑。

3.个人因素。

不少艰苦专业的贫困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认同感不强,加之内向、封闭的性格特点,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心理更加脆弱。

三、针对艰苦专业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对策

1.认知引导,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

要引导艰苦专业贫困生充分认识到,一是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努力改变贫困;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环境,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的环境,要树立“人穷志不穷”、“贫穷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观念。二是艰苦专业的实践意义,艰苦专业虽然有其艰苦性,但是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产品或信息资料,艰苦专业支撑的产业都是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类专业大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从事艰苦专业工作对自己人生、对国家与社会都是极富有意义的。三是通过系列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精神富足、心理愉快。

2.要建立针对艰苦专业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立、自强、自信。

一是经济上的资助与激励。各高校都要建立多元资金渠道,健全完善资助体系,既有国家的“奖、贷、助、补、减”,又有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勤工助学,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上的爱心捐助,采取为艰苦专业贫困生倾斜的措施。通过多方筹措,保障艰苦专业贫困生生活上“无忧”,这是激励的基础。二是采取人性化策略,让贫困生在“隐性”中得到援助。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态,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贫困,更不愿意吐露贫困的感受。在资助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贫困生的自尊心理,将“显性”资助转化为“隐性”资助。比如,将贫困资助与参加劳动、学业挂钩,尽量采取奖励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贫困资助,而是努力付出取得的奖励成果,这样他们更愿意接纳与认同,更能激励自己努力。三是开展贫困典型榜样学习活动。学校通过宣传优秀贫困生典型事迹学习,或者邀请曾经贫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最终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社会人士现身讲学等,引导贫困生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增强努力成才的决心、勇气和信心。

3.高校要建立针对艰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心理帮扶。

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艰苦专业贫困生的意义,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贫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与成长成才的辩证关系。二是搭建各类平台,比如,素质拓展、竞赛活动、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锤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开展好个体咨询活动,学校要开放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主动找需要心理帮扶的同学进行个别交谈、心理辅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四是建立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院(系)心理成长室(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救助体系,及时发现并给予心理援助。

四、结语

高校艰苦专业贫困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既要给予其经济上的帮助,又要关注其心理成长,帮助艰苦专业贫困生健康成长,扎实培养艰苦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7-2010年)摘编.光明日报,2012-10-23(十四版).

[2]高鸿纲.对当前大学生激励的几点思考――以“90后”大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3-3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泰山出版社,2010.

[4]郭静静,张荣伟.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福建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0.12.

篇10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69-02

1前言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大力扶持,高职院校发展很快,高职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教育部即将推出分类高考方案,加快技术型人才培养步伐,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今后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将大幅增加,这也给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贫困生是因为家庭收入支撑不了高额的学费,多来自边远的山区,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微薄。据有关统计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占了三成以上,这与高职的生源特点和办学层次密切相关。因为这些贫困生生活困难,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严重的会迷失人生目标甚至为之而辍学,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负起责任,认真了解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安抚和疏导,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2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社会往来都能体现出拮据和困难,在同村人、亲戚朋友和同学面前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总是觉得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家庭感到无奈,对社会感到失望,对前途感到悲观,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如果贫困生长期得不到帮助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会对社会产生怀疑,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扭曲,整天处于压抑的心态,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对社会交往失去信心和勇气,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最终成了心理疾病。这时如果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给予帮助和关爱,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

2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由于高职生源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导致心理焦虑现象经常发生。贫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经济生活比较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急多虑的心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贫困生会面临着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心理顾虑比较多,会经常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家里亲人的生活和身体,担心自己在校的生活费用,担心身边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所有的这些心理顾虑一时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只能每天在痛苦中煎熬,心情会显得相当焦虑,遇事就会心理紧张甚至发慌,容易精神恍惚,难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屡屡下降,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人生前途无望消极心理。

3容易出现隐匿心理

调查表明,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隐匿心理。这种心理就是把自己不利的一面隐藏起来,并加以修饰成具有光鲜的表面,然后在交往中展现出来。出现这样的隐匿心理,主要是因为有的贫困生心理要强性格好强,又爱面子,对自己的处境不如人产生羞愧感,总是认为周围的人会看不起他,总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什么都无法和别人相比。因此,为了极力摆脱这种困境,情急中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现实条件的不当行为。这种心理及行为,实质是一种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表现,反映了贫困生内心的脆弱,经不起现实困难的考验,总喜欢把人生的价值用物质作为单位来进行判别,进行以物质条件作参照物的不正确的比较,贫困生在物质方面显然会处于弱势,越是进行这样的比较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心里会越痛苦,不利于贫困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4容易形成沮丧心理

正是因为心理顾虑长期得不到解决,心情就会不愉快,心中怨气越积越多,容易对事情灰心丧气形成沮丧心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这是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或是社会对自己及家庭的不公,整天死气沉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平时很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心理强烈的变化,凡事都往坏处想,这种过度敏感的心理易引起神经质,严重的会整天疑神疑鬼,与人相处时总是猜忌别人的用意,不轻易相信老师和同学,这种心理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5容易造成狭隘心理

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对贫困生造成狭隘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做事斤斤计较,很注重个人得失,凡事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别的人和事总是很挑剔,与人交往处处小心,导致交往圈子范围很小。用这种心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只会产生偏差,难免会出现错误的认知,以及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肤浅,看问题片面,容易脱离实际而产生判断失误,对他们的成长危害很大。心地狭隘的人往往容易从门缝里看人,并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会和他一样看待问题,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容不得别人的解释。调查表明,心理狭隘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

3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的途径

1疏导心理问题,有效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均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学校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从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没有综合考虑专职心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内涵建设的需要,各校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都开始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其固有的特点,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无法消除心理障碍,需要有专职的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因此,学校应建立一支专职的从事心理工作的队伍,加大平时对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多伸援助之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监管和跟踪,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2加强思想教育,从意识形态上提高认识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说到底也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正面进行教育和管理,有健康思想健全的人格,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碍问题,解开心中的疙瘩。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工部门要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友爱的学生集体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氛围。后勤部门应加强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活动,从一餐饭、一瓶水着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学生多参加积极向上、励志奋斗教育,让他们懂得在逆境和困难中通过努力奋斗同样能成材,摒弃盲目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3做好帮扶工作,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问题,只要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国家在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方面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帮扶,许多高职院校都能按国家政策将下拨的资金用在贫困生的帮扶上。高职院校本身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等,有的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从劳动报酬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社会上也经常会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尽管国家、学校和社会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占有比例大、人数多,所以还需要从多方面想办法,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工学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企工作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如大二、大三学生一年中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到工厂企业顶岗实习,大一的学生可在校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可以从事卫生环保工作,也可以从事食堂服务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岗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可以吸纳更多的贫困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既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又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马上解决的事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之不懈努力。相信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劲增长,加上整个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他们的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龚映山支助困难学生:高校一项长期的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6(10)

[2]田俊峰,张颖,高志刚加强贫困生心理研究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9(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