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

篇1

【关键字】:拓宽就业门路 经验和做法

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大,怎么让大学生合理就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广东省出发,根据对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的现状分析及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几点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创新经验和做法。

一、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现状分析

对于拓宽就业门路这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也积极主动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一是学校定期召开招聘会;二是建议大学生走进农村工作,当村官;三是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人才市场参加大型招聘会;四是在校园网上挂上招聘信息等等。

虽然高校为大学生的出路作了种种努力,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业指导,未能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但是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对大学生引导自主创业,大学生都不去或不敢去自主创业,一窝蜂的争着应聘现有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更秒茫,导致就业门路变得更狭小。

(二)缺乏社会实践指导,未能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由于大学生缺乏参加社会实践,会使很多类似这样的岗位错失,大学生可就业岗位变少,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门路变狭小。

(三)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未能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指导,而对当下的收入、工作环境、福利等作为就职的第一参考对象。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认知,无法找准自己职业的起点,准确的踏上职业历程!”

二、大学生就业门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因为缺乏自主创业指导;缺乏社会实践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就业门路狭小。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做了如下的分析:

(一)没有配备专业性、稳定性的指导队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多数为党政干部或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大学生就业工作,甚至有些高校还是几所学校共享一位职业指导老师,有些职业指导老师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做职业指导工作,由于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职业指导,无法正确择业,错过了一些本可胜任的岗位,致使就业门路变窄狭。

(二)对职业指导新观念的认识不够,使就业门路变狭窄。高校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认识不清,没有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素质测评、个性特征分析和心理咨询,客观分析自己。有不少高校沿袭传统观念,以推荐就业、保证就业率为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工作,对职业指导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高校未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就业,使就业门路变狭窄。

(三)职业指导不够及时,导致大学生就业门路视野有限。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及时,没能在新生一进校就开始指导,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参照测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指导,针对他们的兴趣、特长、能力等个人情况,进行入学初、入学中、择业前、择业后等不同阶段的超前的全程指导服务。

三、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及做法

通过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现状分析及存在原因的分析,就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有以下三点创新经验和做法:

(一) 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拓宽就业门路。大学生除了到单位、企业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高校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更新观念,建立明确清晰的创业教育目标体;二是探索富有成效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三是构建坚强有力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高校必须通过如下几点来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1、高校要认识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创业文化教育;2、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自主创业信心和创业综合能力;3、构建坚强有力的创业体系,建立培养模拟自主创业实验区、大学生创业培训与示范基地和创业实训专用单位。

(二)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职业指导,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加强社会实践指导,让大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习、参观、调查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通过实践,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意识,吃苦意识,提高耐挫能力,大学生可以顺利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不会造成岗位浪费,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

(三)精细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认识各种就业门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更好的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门路,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从全程就业指导开始,全程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让高校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就业技能指导。

(四)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将就业门路真实展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直接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大学生直接走进企业,将就业门路真实展现,具体做法有:1、直接联系企业定点实习,大学生实习时,直接安排到对口专业的企业实习, 2、建立代加工的实习基地,在专业技术的老师指导下,让大学生直接进入了实习状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可以直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广受关注,高校在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现状的“三缺”分析以及拓宽对大学生就业门路的现状的三点原因分析,针对这三个问题做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只要高校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社会实践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大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加强技能水平,就会在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的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 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一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仍存在“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等思想,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热衷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

二是对就业层次、薪金期望值过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

三是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考研定位目的不明确,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四是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二)客观因素

一是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情况;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导致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

二是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此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三是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学历贬值。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另外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二、大学生毕业就业思想教育指导和举措

(一)是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新理念。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一直是就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工作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困扰,系统剖析社会就业热点,传授大学生就业知识,有的放矢地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二)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就业指导服务系统。

(三)是积极走访实习就业医院,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以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2011年9月、12月分别走访北京、杭州、南京等地实习医院,积极为毕业生收集招聘信息寻求就业空间,并建立就业信息飞信、QQ群,为毕业生快速提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并长期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保持联系,继续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做到全过程就业服务。

(四)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2012年组织了泰山医学院“考研达人”vs“就业大军”主题辩论赛,为在考研和就业中间徘徊不定的同学理清思路、找到目标。

三、大学生毕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新思考

职业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面临择业的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快的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过分理想化,应该从自身出发,立足社会。根据所学专业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落实措施。

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所学专业自我剖析和定位。例如有的同学热衷于实现组织目标,或者为获得经济利益而操纵人、驱动人的活动,特别是在主导性、对人接触能力和说服能力上颇为优秀,其适合的职业是营销和经营管理工作。有的同学则喜爱训练、治疗、教育人的活动,他们具有教育能力和善于与人相处等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比较适合于做教师、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以与人接触为中心的社会服务性工作。然后是解决自己可以做什么,并且怎么做的问题。三是制定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即今后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根据这样的选择,做长远的规划,个人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最大,比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实践能力和性格、爱好等。

大学生除了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一高学历群体的毕业就业问题不仅是中国高学历人力资源的现状和体现,更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产生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大学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而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为此,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1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工作处处碰壁,使得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信息,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无处可用,进而极有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健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没有积极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学管理,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进而使得大学生失业数量不断上升。另外,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比较困惑,使得大学生眼高手低,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2.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大学生就业作为现代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为此,高校全面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指导和服务。另外,在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校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1-2]。

2.2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及学校应当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在大徐野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优惠,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意识。

2.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时常会碰壁,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发展。为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积极的应对挑战,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学校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育当中树立自制力和荣誉感,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韧顽强的毅力,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有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3-4]。

2.4加强校企合作在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而更好地选择就业。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专业走向,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将学生送往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经历,进而为就业的时候提供保障。2.5加强就业信息咨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积极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利用网络,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进而让学生在择业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

3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更好就业,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进而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袁敬伟,陈军.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85-86.

[2]袁培红,刘洪华,李仁兵.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3.

[3]刘俊峰,邹京龙,杨华业.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72-02

1 研究宗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始自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就业竞争劣势在求职和应聘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许多毕业生因缺少相关工作经验被拒绝在就业大门之外。

在浙江团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之后,团省委正式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试行实践,目前,各地都已基本形成相对健全的工作模式。从源头指导意见的设计、实施方案的出台、到实际工作模式的形成,都已探索出较为完善的政策链。本研究立足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现状,以高校学生的视角进行评估探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共面向全省三十余所高校,两千多名学生、老师、基地负责人和地方团委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团委、见习基地、地方团委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把握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工作开展现状,发现和剖析当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为今后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上级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 现状分析

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浙江团省委在认真调研了浙江省实际情况之后,制定了浙江省的工作实施方案,在两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浙江省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浙江省已有注册企业会员1152家,已注册个人会员5673名,网站内提供的岗位总数达19108,其中有8981名青年通过团委开设的这一平台获得面试机会,有3851名青年成了这项工作的受益人。

2.1 基地创建现状

(1)创建主体以团县委为主。目前浙江省见习基地级别根据团中央关于基地创建的相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单位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分别由团中央、团省委、地市团委、团县(市、区)委和高校团委分别授牌等。目前地方团委创建的基地约占总量的90%,在创建基地工作中占主导作用,高校创建基地仅占比重6%,地方团委中又以团县委为主要承建单位。

(2)高校基地以自主创建为主。在目前高校基地来源中,校院团委自主联系企业是最普遍的模式,几乎90%的受访高校表示有采用此种创建模式。同时约有46%的受访高校表示有企业主动联系表达承建意愿,说明创建见习基地不仅是团组织和青年的意愿,也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所在。另外有30%的比例说明任课老师的校外资源也是此工作中具有一定可用性一条通道。地方团组织对接比例不足30%,这一比例是相对偏低的,说明地方团委协调高校与基地的对接效果一般,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高校承建基地运作情况较差。在目前的高校基地运作过程中,39%左右的受访高校大部分基地处于正常运作状态,35%左右的高校正常运作比率不足半数,还有23%左右的高校绝大部分基地运作不顺畅。高校基地运作不顺畅中可分两类,一类是基地创建后处于闲置状态,另一类是实际运作情况不理想。数据显示可知,当前高校基地闲置普遍原因是“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和“企业的岗位提供积极性不高”。这说明基地创建后,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还存有严重缺陷。在见习时间安排上,企业岗位时间与高校教学日历必须相互协调契合。

2.2 基地服务现状

(1)就业见习认知不足。服务大学生是团工作的中心要务。基地的创建,归根结底是为了最终能够服务大学生,因此服务大学生的现状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然后研究表示,目前高校学生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未见习学生和见习学生见习前对就业创业见习“非常了解”人数仅占样本总数的1%左右,大多数的学校都表示了解不多或不了解。原因在于:一是高校团委目前在宣传此项工作时还缺乏力度;二是高校宣传对象主要是准毕业生群体,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忽略。

(2)高校与地方缺乏协调机制。研究发现,约有52%的受访企业认为招募不足有“社会青年对见习缺乏兴趣”的因素,30%受访企业表示有“招募信息传达不到位”和“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原因,而“地方团委协调机制不健全”、“岗位设置不科学”等因素,存在相对较少。“社会青年缺乏见习兴趣”,主要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地方青年而言。浙江省经济相对发达,一般除少数因为身体或者精神上患有疾病的青年,年轻人寻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并不困难。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将见习机会预留于准毕业生,但是这部分学生的见习意愿是处于大学期间最低值,缺乏就业见习的兴趣。

(3)维权服务机制不健全。研究表明,高校学员对于通过校方自建基地维权申述平台较为认可的,但对于非高校自建基地见习人员在维权选择中还存在一定的操作空白。一是大多数的非高校自建基地见习人员对于通过地方团委申诉的渠道并不明确,二是申诉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制度设计条文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这部分群体在面临基地侵权现象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人”或者“上报校方”。以上数据反映了目前高校团委和地方团委在保障在申诉的渠道建设领域还存有工作空白,需在日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电影《青春路上》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励志电影,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别样的青春年华和新农村新农民的人生风采。影片紧扣大学生就业时代特征主题词,真实地演绎了以大学生村官郑杰、方菲为代表的大学生从高校到农村、从理想到现实、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落到成功的历程,充分彰显了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精神风貌和生活追求,很好地诠释了“青春在创业中闪光”新时代青年精神。影片真实感人,是一部主题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面对目前就业的特殊环境,我们择业观念必须转变。

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各高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这一阶段的毕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这为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在“艺考热”的狂潮推动下,仅2004年至2007年的增长速度就为72.78%,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中,艺术专业均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榜上有名。这一系列的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收效甚微。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现状,转变就业观念。

一、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相关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才流通渠道不畅、就业方式相对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生把眼光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愿意到基层国家急需人才而又条件艰苦的地区、行业工作。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艺术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愿意像影片中郑杰、方菲一样投身基层、走向中西部地区,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所谓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就业态度要改变,坦然接受,先就业,总结经验,时机成熟后再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择业。艺术类学生就业渠道窄,更要求我们做到先就业。虽然专业方向不对口,但是工作经验是相通的,这对我们以后再择业都是有利的。就如《青春路上》女主角方菲,她的专业方向是计算机并非畜牧业,但她的观点就是,先就业当村官搞生猪养殖,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们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艺术工作的其实占少部分,大部分毕业以后都从事其他的一些专业工作。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

看完电影之后,深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影片刚开始旁白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从此上路了”。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大学生村官事业的一个很现实的功用,让那些躁动、困惑的“80后”大学生有了一个奋斗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不是那么遥远和虚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33-02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同时也正式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目前我国高校也都开始纷纷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中、就业中或者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以及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1 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21世纪初,仅有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始引入创业教育课程,而大部分高校都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1]。直到近年来,随着这些重点高校的探索和成果的展现,各大高校都开始意识到了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并将创业教育设置为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启蒙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无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教育方案。

1.2 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分析

我国从2003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以大学生创业为基础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各省市在国家的号召下,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比如在大学生的创业注册上,为大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省去繁琐的程序,能够优先注册。在税收方面,对于学生创业的企业可以免征或者削减一定期限的个人所得税。同时在创业的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关部门也提供了相应的培训补贴以及免费咨询、指导帮扶业务,并为一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低保。

1.3 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分析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足,意志不坚定。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但是能够真正付出创业行动的人却非常少;同时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形式,不想从小事做起,对创业可行性的分析不足[2]。其次,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不足,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而且对于创业的程序等认识不足。再次,大学生创业经营理念不足,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忱就可以的,其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很多学生只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事、财务以及营销等完全不懂,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最后,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是大部分创业者难以付出实际行动的主要原因。

2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策略

2.1 建立以人为本,人人创新的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门教育课程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而并非只面向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明白,每个人都具有创业的潜力,而且创业精神应该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品质。同时通过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激发和挖掘,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创业的队伍中。

2.2 注重创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完成,对教育的改革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学校必须要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注重实践教育[3]。通过实训基地、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以学生的专业为基础,通过与规划课的结合,校内外教师的双重指导和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技能比拼等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将学生的学与工的具体应用结合在一起。同时,高校还可以着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进而使学生的专业条件与企业的需求相符,推动学生的就业。

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符的特色课程体系,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作为教育的重点,分阶段进行指导,使得整个课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可以在大一的阶段,为学生开设专业以及职业的理想课程,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好的认识,对将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规划。在大二的阶段,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培养创业意识。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则着重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意识,并做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2.3 强调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用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学校需要能够进一步加强创新与创业的结合,通过实践机会的创设以及优惠政策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决心,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思维,进而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首先,以现有的政策为依据,加强思想指导。学生通过KAB创业以及创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优势,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建立创业意识。同时学校通过对学生创业心理的引导,建立学生创业的信心,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创业精英以及某个创新行业的领军人物等组成就业指导导师团队,通过讲座、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程序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既认清创业的优势条件,同时也要认识到创业中资金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劣势的存在,从而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创业中能够有充足的准备,使学生少走弯路,降低创业风险,同时能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注意技能的提升、经验的积累。

其次,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学校需要结合政府出台的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基地。通过学校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无缝对接,扶持“种子”项目的发展,并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为学生的创业做好铺垫。同时在校内学校还需要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比赛、创业实践大赛等赛事,而大赛的奖励即为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以及创业项目指导,在提升学生参赛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能够对现代的教育进行积极的创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对创业教育进行创新,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基础,利用创业带动就业,而这也将是未来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高校都需要能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管明清.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析[J].科教导刊,2012(31):227-227,254.

篇7

关键词:职教 就业 指导 教育 经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持续成长,不少一线大城市出现“技工荒”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总是有学生抱怨工作难找,毕业即等于失业。这一矛盾现象给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技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理想职业,必须先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主动了解社会就业现状和职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下面,我从技校学生就业现状入手,谈谈我对技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技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技工难求”与学生“一职难就”的供求矛盾

“硕士易找,技工难求。”是目前我国人才招聘市场上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缺口逐渐显现。笔者所在的技师学院,汽车维修、机电、信息管理、会展服务、旅游与酒店、物流等专业学生毕业推荐就业率达95%,但就业跟踪显示,能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学生约为50%,据调查,学生多是因为工作太累无法适应、专业不对口、对岗位工作没有兴趣、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等原因而离职。

(二)企业提供的工作条件与学生心理期待有差距

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前缺乏具体工作过程和环境的体验,对未来工作环境和待遇充满期待,认为自己是技术人员,理应受到重视。到了企业工作后,发现跟自己预想的差别很大。学院就业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时,对方反应毕业生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压力承受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去沟通解决问题。

二、改善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学生就业现状看来,技术学校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笔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对明确就业方向很有帮助。笔者所在院校还有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

1、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让学生养成好的心态,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2、组织教师编写职业指导相关知识的工作页,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分类、就业形势。在校报上开辟职业指导专栏,介绍各种就业技巧及职业知识,使职业指导工作渗入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

3、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相关工厂、劳动力市场、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各行各业,了解职业,端正就业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信念。

4、邀请企业家、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业过程与体会,提高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体验。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职业指导联动网络

学生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学校只有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的需要的人才。笔者所在学院近年来很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建立了就业指导学习工作站,自编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就业前习惯如何工作,提升就业能力。开设了职业价值和工作价值等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训练活动。学院还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考取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就业、晋升、发展开了“绿灯”。

要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还需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职业指导联动网络。笔者所在院校的做法是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设立就业基地,建立实习管理老师(或班主任)--输出学生―学生家长的“互联网”,利用书信、电话和家访进行远程交流和沟通,不断传递和反馈信息,根据企业的招聘需求,第一时间把招聘就业信息到就业指导中心门口的大型电脑屏幕上,同时到班主任邮箱,使就业信息的做到公开、及时、有效。

(三)坚持对学生进行就业跟踪,力求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

根据对以往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发现学生实习或工作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失业或跳槽的学生占了近五成,原因大多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太辛苦、专业不对口、觉得工作没有提升空间等,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与学生的主观想法相关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和就业指导工作经历,认为做好一下几项跟踪工作很有必要:

1、认真完成《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表》、《毕业生推荐表》、《推荐就业卡》。

2、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处组织的“群体职业指导及劳动法培训”。

3、定期下厂调查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认真填写《毕业生下企业实习就业情况――月统计表》及《学生下企业跟踪记录表》,及时上交教学系和就业办。

从以上工作及时发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如学生在实习企业遇到困难,跟企业协商共同解决;学生中途离开企业换单位,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需要在就业,也会指导学生进行再次应聘。

对在实习期内离职的学生,或是往届毕业失业或下岗的学生,学校调查清楚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然后重新推荐就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伤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乃平,杜爱玲.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999.

篇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3]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篇9

1.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认识和观点,是对选择职业、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指导思想,是对自主开拓和创立业绩的看法和意向。职业认知观念、择业需求观念、创业意向是就业观的具体体现。笔者对温州3所高职院校700名毕业生就业观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职业认知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比较清晰,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是他们的首选,进入管理层、成为技术骨干、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发展目标。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是他们最认同的理想职业之一。当职业与专业相矛盾时,72.97%的高职学生会立足所学专业,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当期望值与实际矛盾时,56.42%会边干工作边找新的岗位。从择业需求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比较现实,71.96%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一般,就业目的是为了能独立生活,毕业后找工作是大家的首选;46.62%认为父母是确定职业时最有影响力的人,工作环境、月收入、单位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重要依据,自身兴趣、个人理想、就业需要是所学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创业意向来看,76.01%的高职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和努力是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条件,同时希望能组成团队进行创业;78.04%希望获得学校的创业指导。从家庭情况来看,来自农村、乡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迫切地想成为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学校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2.高职学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就业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各院(系)为主体,校院(系)两级职责明确、上下贯通的就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就业专题网站,开设就业指导课,编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并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邀请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就业主管部门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毕业生掌握就业必备知识。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校园,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出台创业扶持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但实际中,就业指导内容多数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解读、求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能力教育等,缺乏对学生如何树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就业观的指导。

二、温州区域经济对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把“侧重技艺,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而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l9~22岁,正处于探索阶段的过渡尝试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是感性的、肤浅的,处理事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需要积极探索,把职业愿望同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寻找合适的职业角色。在温州就读的高职学生,其就业观受温州独特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1.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灵活性。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从经济底子薄、国家投入少、资源禀赋差、交通条件闭塞等困难的条件起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温州模式一度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典模式之一。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产值占GDP的80%以上。从发展历程来看,温州模式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曾吸引大量农民卷入创业的洪流。温州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多在农村和乡镇,温州人成功创业更多是靠“敢为人先”的勇气胆略和发展机遇的精确把握。因此,高职学生在尚未接受高新技术或刚接触高等教育就迫不及待地想开展创业尝试,认为学校创业指导很有必要的高职学生较多,而且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

2.温州集群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多样性。温州经济坚持有分有合的发展理念,从改革初期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到产业链的整合,再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多元并进、协调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温州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产生了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使温州“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国内外“大企业”相抗衡的实力。集群经济使温州的行业协会非常发达,温州的所有支柱产业和重要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代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格局,他们既是政府的参谋,又是企业的“娘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号召力。温州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在依托温州支柱产业办学,期间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受集群经济影响,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集群经济的影响。学生通过了解温州集群经济,能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情况,追求相应的职业定位和薪酬要求。

3.温州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张的特点呼唤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开拓性。温州坚持走“小产品,大市场”的道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运行体制,市场延伸到了中国各地甚至全球。受资源要素的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向外部寻找发展空间,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向外扩张的新格局。两次在外温州人经济调查显示,在外温州人创造的GDP相当于温州生产总值的70%左右,形成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温州人经济”的形成与“温州人精神”密不可分。早在宋代,温州就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它反对“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主张“义利并重”,强调“工商皆本”。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品格。这种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催生了温州人民走在前列的竞争观、创业创新的激情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在温州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温州人精神的熏陶,就业观体现出敢拼敢闯的倾向,自主创业意识强。

4.学校与地方经济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务实性。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温州各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保持密切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各高职院校的特色日益明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共育高技能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其他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都能很好地与地方经济互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校园文化,造就了学生就业观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动因和发展的轨迹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所在地区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学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温州民营经济大多为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居多,科技含量低,资源要素紧张。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自身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制约与压力,温州经济迫切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而其中大部分人才的需求都与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与实践技术的应用水平远高于中职学生,适应性更强,可胜任的职业岗位更多。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设置、调整专业,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分析核心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由此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接受就业观教育。

2.结合区域经济优势,搭建系统化就业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开展系统的就业观教育。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希望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求职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得到学校的帮助。从就业观教育的形式上来讲,可将其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一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生产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南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课堂讲授就业知识和就业观教育。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邀请熟悉区域经济优势的企业管理人员、成功创业人士、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机会,开展就业市场调研,了解专业社会需求、就业动向等。第四模块以个体咨询为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面对面咨询形式,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高学生tL,理健康水平,完善就业tL,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增强自信心,消除依赖心理。积极到基层锻炼,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篇10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本科生流向 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Future Trend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WANG Zhongquan, NI Qing, XU Hui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six year's data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in Wuhan University, the trend for graduates' choic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 were analyzed.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relative high. However,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by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future trend

0 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 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 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

注释

①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5-86.

② 谢宏全,许运,池承洋等.测绘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毕业生需求研究[J].现代测绘,2009(1):46-48.

③ 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④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⑤ 范皑皑,丁小浩.谁的文凭贬值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7-13.

⑥ 宁津生.对当前测绘高等教育现状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