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产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能源结构调整引万亿投资
2013年推出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下称“大气十条”)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列在诸多防治举措之前,明确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65%以下。实际上,不谈欧美发达国家,韩国已经在两年前“弃煤”,日本也宣布将于2025年全部取消煤电,巴黎气候大会前各国提交的自主贡献文件更是不谋而合地暗示:高碳发电技术在市场的退出已经不可逆转。
然而,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结构转型调整都只是空谈。2013年“大气十条”前夕,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就曾经估算调整能源结构将在未来5年带来1.7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而在“大气十条”行至中期的现如今,环规院与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再度评估匡算了投融资需求,并将数字确定在了1.84万亿元。
按照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1.84万亿元大致投向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4个任务类别。其中,移动源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最大,达到1.4万亿元,是其他3个部分之和的3倍还多。分地区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需求分别达到了2490.29亿元、2384.69亿元与903.58亿元。
不幸的是,巨大的资金缺口,不仅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非常艰难,也令各地区治霾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
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是11月28日下午4点,石家庄市的AQI(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378,严重污染。即便是夏天,空气质量还不错的时候,保定的AQI也会达到200多。那么,今年9月的‘阅兵蓝’又是怎么实现的?实际上,当时京津冀地区的AQI之所以能够维持在50左右,是因为河北省6000多家企业停产、限产,大量扬尘点关闭。企业不停产,空气质量指数能不能达标?这就是我们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首创思泰意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洪利在“绿色金融与治霾产业”峰会发言时说。
首创思泰意达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致力于无组织粉尘排放源头治理的企业。而无组织粉尘排放,正是引发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法制建设逐渐成熟,标准一再提高,环境执法愈加严格,首创思泰意达的业务扩张迅速。“冶金、火力发电、煤化工、建材、城市建设扬尘……凡是有散杂货粉尘的地方,都是我们的治理对象。”石洪利说。
取得了十余项填补国家空白的专利技术,开辟了相当规模的业务量,首创思泰意达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但其实,石洪利也有自己的烦恼。“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正在和北京市的几个区政府谈城市扬尘(建筑工地、垃圾填埋等)治理的合作。他们提出,每个区每年给我两三千万元购买环保设备。但其实,仅仅治理这几个区的扬尘,我的设备投入就要将近几个亿,我的自有资金远远不够。”
缺钱,这也是整个绿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过去一段时间,投资于环境治理、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的资金太少,绿色项目的融资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原因就在于,许多绿色项目的盈利不高。”马骏说。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市场部开发处处长陈亚芹也告诉《经济》记者,环保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稳定程度也比较高。但同时,“环保项目的前期投资比较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收益率比较低,总体来讲属于保本微利型,市场化运作还存在不少挑战”。
即便是在上市公司这样融资渠道相对畅通的市场里,绿色产业的融资成本仍然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中德证券针对上市公司2015年三季报业绩的分析发现,与沪深300(剔除银行股)相比,绿色产业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资产负债率低于平均水平,净利率则较高,但绿色产业的财务成本确实高于沪深300。“这也说明,绿色产业融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行业研究员陈鹏说。
政府资金杯水车薪
在自有资本不足,而社会资本又不愿意或者难以进入的情况下,治霾带动的万亿投资需求又该如何落地?
有观点认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应当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推动,在大气污染环境治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而“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央财政也确实投入了相当的专项资金。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有50亿元和100亿元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安排给各地,但各地方跟进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力小的一项调研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向河北省投入了116亿元资金治理大气污染,河北省级财政配套投入16亿元,但县市投入几乎为零。
在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看来,治霾产业固然依赖政府驱动,但这种驱动更多体现在法律法规建设、行业排污标准制定以及严格监督执法的层面。“到2017年,全国治霾产业的投资需求将达到1.84万亿,仅京津冀周边就需要投入2400亿元。财政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单靠财政来发展绿色产业是不现实的。”马骏说,各种研究表明,未来每年绿色投资的需求在2万亿元和4万亿元人民币之间,而政府财政每年只能拿出3000亿元左右投资于绿色产业。即使用保守估计的每年2万元亿绿色投资需求作为基数来计算,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15%的绿色投资。“也就是说,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社会资本”,马骏说,必须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
篇2
《排行榜》围绕“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八项一级指标展开。为了更精确反应当下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次报告进一步对三级指标做了部分调整,统计了我国大陆地区154个GDP过1200亿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对排名前10位的城市进行系统评价,并围绕科技服务、科技新城、创新国际化、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等6 个专题深入解析影响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热点问题。
东、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呈梯级下降态势
2013年,东部地区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保持大幅领先地位。从列入统计范围的154个城市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67个,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有41个、29个、17个。从城市数量比重来看,东部地区占比为43.5%,地区性优势明显。从发展因素来分析,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与区域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成正比,说明要素集聚发展有利于城市创新。2013年,东部地区入选城市人口规模占比为47.9%,而完成的GDP总量占比超过所有统计城市的一半,达到55.4%。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东北地区,以16.3%的人口完成了14.3%的GDP。从城市排名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上,前100强城市中,来自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一半,达到55个;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入选城市数量递减,分别为22个、15个和8个。
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全国最大创新城市带
从入选《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排行榜》百强的名单来看,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创新城市带,共有24个城市入选,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四个城市排名进入前十。此外,加之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形成了以沪、杭、苏、甬为第一阵营,无锡、合肥、常州、温州、绍兴、扬州、南通、嘉兴、镇江、金华、台州、芜湖为第二阵营,徐州、泰州、湖州、盐城、连云港、宿迁、淮安、马鞍山为第三阵营的完整等级体系。
直辖市中京沪占据绝对优势
在另一张直辖市与相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比较的榜单中, 2013年度四个直辖市评分均进入前10位。北京和上海位列前两位,相比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天津排名在深圳、广州两个城市之后,排第5位,较2012年提升了2个位次;重庆的排名与2012年没有变化,排名仍为第10位。
篇3
围绕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两大产业,继续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实施西山中科实验动物基地的规划,推进西山中科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GLP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非人灵长类种子资源中心。组织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基地规划,推进专业孵化器的申报工作。协助区政府做好招商工作,同时关注生物医药项目的引荐和推介,做好常规的招商工作。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的主要企业,做好政策咨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尽快将我区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二.进一步推进载体建设。
筹建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展创投与载体的对接活动,切实解决中小型和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配合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开展招商活动,吸引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到我区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海外留学生到我区创业,促进我区企业与海外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这些机构与企业的深度联结。重点推进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与区的合作,落实好同济大学研究院项目和上海交大与甪直合作建立科技创业园的项目
三.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型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几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我区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下“十大平台”:实验动物服务平台;药物安全性评价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废弃物处理服务平台;绿色通道(出入境)服务平台;网络、信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临床及临床后公共服务平台;研发用血液供应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
四.2014年主要重点工作
1.建立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提出加强科技金融建设的建议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3.举办一场高质量的资本、技术、产业、项目对接活动;
4.建立全区电子科技服务中心;
5.开展全区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的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
6.组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战略联盟;
7.推动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拿到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牌子;
篇4
香港贸发局本部拥有员工95人,同时在全球40多个商业中心设有办事处,其中11个位于中国内地。香港贸发局以“为香港企业创造商机、促进香港的对外贸易、推广香港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宗旨和使命。目前该机构每年运行经费的10%—15%由香港政府财政拨付,其余的85%—90%通过香港贸发局面向市场的商业运作获得。香港贸发局确定了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定位,并设计了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确保香港贸发局人人尽力、精益求精,始终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竞争情报公共服务。
笔者通过赴香港贸发局商贸资讯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与香港贸发局北京办事处相关负责人深度访谈,基于竞争情报判据和视角进行文献资料研读三种方法,研究出了香港贸发局通过竞争情报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特色做法。
一、依托高度专业的商贸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应俱全的商贸竞争情报产品
香港贸发局商贸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竞争情报产品有以下特色:
1. 从内容上看,香港贸发局商贸图书馆的馆藏内容高度集中于商贸领域,都与企业的需求高度相关,都有明确的竞争情报价值。
馆藏文献按照制造业、服务业两个大类进行行业细分。制造业细分为电子及电器产品、钟表眼镜等多个具体行业,服务业细分为金融服务、设计等多个具体行业。馆藏文献在细分的具体行业层次务求实用齐全,包括世界各地企业名录、市场概况、商情快讯、专题研究报告等。
2. 从竞争情报价值角度看,商贸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文献产品既有企业名录等实用资料,更有经过专业人员智力增值的各种高端竞争情报产品。
香港贸发局下设有专门的研究部,面向广大中小企业需要,针对各种前沿专题、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系列专题研究报告。香港贸发局每年完成约150份研究报告,选题范围包括若干重大事件对香港中小企业商贸活动的影响、若干国家和地区市场最新变化及其对港商的影响等。这些报告瞄准重大事件、顺应企业需求,能切实帮助企业了解并应对市场变化、识别商机、防范风险,是地地道道的高端竞争情报产品。例如,欧盟刚刚酝酿出台新的环保政策法规,香港贸发局就开展了相关研究,了《绿色制造大趋势》研究报告,督促香港制造业中的有关中小企业重视绿色生产,避免产品出口欧洲市场遭受壁垒和损害。又如,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内地中央政府拟出台总盘子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措施,香港各界普遍关注4万亿经济计划为香港带来的商机。为了获得一手信息、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香港贸发局研究部的一位高级经济师在北京驻扎下来,住了几个星期,频频拜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欢迎,这是香港贸发局专家从数据原料形成高端竞争情报产品专题研究报告的典型过程。
3. 提供的竞争情报产品时效性强、载体多样、语种丰富、产品线丰富完整。
贸发局非常强调让所服务的中小企业贴近时代脉搏、及时知晓外界变化。香港贸发局依托商贸图书馆,根据不同需要,设计了年刊、季刊、月刊、周讯等不同出版周期的竞争情报产品。既提供传统印刷版的竞争情报产品,也提供相应的电子版竞争情报产品。既注重传统印刷型馆藏建设,也很注重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香港贸发局的电子资料库和数字图书馆,使中小企业全年都可获得全天24小时的服务。依托香港贸发局商贸图书馆,中小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
二、利用事实型数据库与专家智慧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智力增值型竞争情报服务商贸配对
香港贸发局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商贸配对服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中小企业提出需求,委托香港贸发局专职人员完成配对服务。另一类是中小企业获得香港贸发局授权,使用香港贸发局的商贸配对专用公司数据库自行配对。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是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用户找到业务合作伙伴、拿到订单、带来直接经营收益的竞争情报服务。香港贸发局建有一个动态更新、不断扩展的配对专用公司数据库香港商家数据库,其中包括20万家香港公司的资料,为高质量的配对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支援型竞争情报服务
2010年6月,香港贸发局推出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服务计划。2010年9月,香港贸发局还在商贸图书馆升级为商贸资讯中心基础上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支援型竞争情报服务。
香港贸发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面对面专家咨询服务,专门解答中小企业创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而且他们提供的咨询多是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据此决策的竞争情报服务。
香港贸发局针对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根据时下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举办各种研讨会及专家讲座。还依托展览会、网上商贸平台、开设贸发局网上论坛等,免费提供公共竞争情报服务,公益性推介创业期中小企业及其产品。
四、对我们的启示
1. 从竞争情报要素入手巧妙解决科技信息服务与经济信息服务相脱节的问题。
在高度开放、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香港,竞争情报是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最迫切需要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而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又往往难以满足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正是由于选择提供竞争情报服务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式,香港贸发局才在中小企业市场经营过程中扮演了“耳目、尖兵、参谋”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和经济情报工作,而非仅仅是企业自身开展的竞争情报工作而已。正是从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入手,以服务市场竞争为牵引,将科技情报服务和经济情报服务结合起来,才巧妙解决了科技信息服务与经济信息服务相脱节的问题,提供的情报服务才为中小企业用户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收益,取得显著成效顺理成章。
2. 超越仅仅依赖文献资源的局限,充分发挥人际资源的独特作用,激活了文献信息资源,使文献信息资源在人际资源的耦合作用下,面向明确需求,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将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与单体企业层次的竞争情报服务有机结合,既满足产业的共性需求又兼顾单体企业的个性需求。这与香港贸发局半官方、非营利服务机构的定位和使命十分吻合,也是香港贸发局在服务实践中取得斐然成效、得到普遍认可的前提。
篇5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53-02
一、碳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1.碳金融的发展背景。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并且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京都议定书》及与之相适应的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法规和制度框架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因此,可以认为碳金融是各国企业或机构在碳减排义务的压力之下或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动力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金融活动。
2.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概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并定义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市场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低碳金融近年来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处于碳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碳金融并无统一概念,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而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本文认为,所谓碳金融是指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碳排放权(CDM)和绿色贷款业务,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商业银行碳金融指的就是商业银行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10―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基于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围绕碳减排权已先行一步。如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银行不仅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开展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事业部来开拓碳金融业务,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理财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伴随着碳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碳金融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和印度的商业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也相继推出了“碳银行”发展的具体规划。
2.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尽管中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金融市场及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减排指标。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2.25亿吨CO2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的保守估计就可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金融业涉及碳金融领域最多的还是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方面。除此之外,只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发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项目,个别银行(如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对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项目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创新,碳金融业务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策略选择
1.制定政策,鼓励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为应对国外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碳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在2010年6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中国金融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要求银行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2.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银行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融资支持。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2)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服务是在融资支持之外,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匹配国外CERs的购买方等。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为项目业主争取交易价格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2]。(3)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服务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4)账户托管。账户托管服务是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推出的金融服务。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4.熟悉规则,创新碳金融服务。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中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中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5.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践行者和创新者[N].证券日报,2009-12-23(A2).
[2]浦发银行.国内首单CDM财务顾问签约[EB/OL].sh.省略/bank.htm,2009-07-17.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篇7
根源在于页岩气太便宜了。1997年,米切尔能源与开发公司通过对水力压裂与水平钻井等技术的改进,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化开采。这种被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认为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能源创新”的新气体,随着大规模开采,立即改写了当前世界的能源格局,并为“美国的复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页岩气产量还只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不到1%;到2010年,这一比例变成了23%;而到2035年,甚至将占到37%至60%。国际能源署2012年11月12日的《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35年,美国将能基本实现能源自给。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美国油气产量甚至可能超过沙特居世界第一。
这让奥巴马的“绿色革命”暂时放弃,并极大推动了美国的“再工业化”。摩根士坦利的研究报告就认为,在廉价能源的帮助下,美国“制造业将会好转,并向下移动,夺取复杂程度较低的产品(电脑、金属制品和汽车)”,而“这些产品目前还在新兴国家生产”。这其实从苹果、IBM等公司将部分生产线回流至美国本土,即可见一斑。
美国在页岩气方面的冲动已凸显端倪。由于大量开发,管道和大型储气罐来不及修建,国际天然气价格走低,又使大量设施建设投入变得不太经济,在美国不少油气产区,将多余的页岩气放空烧掉,成为最经济的做法。
按照《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在美国页岩气开发的主要地带北达科他州,2012年放空烧掉的多余天然气量增长了约50%;而在德克萨斯州,监管机构2012年发放了1963份放空燃烧许可,数倍于2010年的306份。但显然,这种放空燃烧,带来的不仅是能源的巨大浪费,同时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这使人想到“资源诅咒”这个概念——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利斯和安德鲁·沃纳对97个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调查后发现,资源出口比例高的国家,比资源缺乏的国家发展更为缓慢。
如果说“页岩气诅咒”中的一个诅咒可以指为对能源的巨大浪费,另一个诅咒则是屡见不鲜的“荷兰病”。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发现了格罗宁根气田,荷兰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但这种发展大大打击了农业和工业。在繁荣周期结束后,荷兰经济增长崩溃。“荷兰病”也表现在多个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成为拉美国家陷入“发展中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当前对页岩气的大量开发,尤其是某些地方页岩气已多到不烧掉无以维持收益的状况,足可见资本在该领域的密集。但资本大量进入这一领域,势必会减少对其他领域的投入,尤其是影响到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尽管页岩气告罄尚需年头,但当开发殆尽后,美国会否面临类似的“荷兰病”?
篇8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之后被各国政府和学者引用。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低碳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有关低碳产业的概念,英国政府在“低碳和环保产品与服务产业分析”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该报告中指出“新兴低碳产业”是为区别有减排效果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和部分环保产业。但目前国外并没有直接论述低碳产业发展的文献,国内学者有研究但存在争议。李金辉、刘军(2011)提出低碳产业是由高碳产业低碳化、含碳量低、生产低碳技术及碳交易等行业构成,其每个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的低碳行业标准,每个部分又由达到低碳标准的企业构成,生产低碳产品,获取经营利润,并围绕低碳产品组成众多纵横交错的产业链条,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达到产业化运作的效果[1]。戴海龙(2011)认为低碳产业是指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2]。冯奎(2009)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指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3]。朱晓燕指出(2010)低碳产业是利用低碳技术实现碳减排、零碳、负碳的产业[4]。
李启平(2010)认为产业低碳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切入点,是三次产业的低碳化,即农业低碳化、工业低碳化和服务业低碳化[5]。湖南省两型办的《湖南省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课题中将低碳产业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该课题组认为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的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如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的低碳程度、创造环境的低碳程度等。低碳产品、低碳项目、低碳技术、低碳创意、低碳消费都是构成低碳产业活动整体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虽然不同学者对低碳产业的定义不同,但都认同低碳产业应该节能和降低碳排放。学者与政府对低碳产业定义的不统一,导致了低碳产业类别界定的不确定。王军(2011)将低碳产业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相关层和层。核心层包括能源供给领域的产业、碳汇产业和碳交易及其相关衍生产业;相关层包括能源需求领域中直接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产业,包括工业节能产业、交通节能产业、建筑节能产业等;层包括除此之外的所有需要消费能源的其他产业[6]。蔡林海(2009)认为低碳产业是化石燃料低碳化、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服务等五大类24个子类[7]。王亚柯、娄伟(2010)认为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与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消费等领域密切相关的产业[8]。湖南省省两型办的《湖南省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课题将我省低碳产业类别划分如表1。两型办另一课题《湖南低碳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将低碳产业划分为“支持降耗型”和“提高GDP型”两种类型。支持降耗型是提供扎实的硬件设施基础、技术支持和良好服务的产业,其服务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节能降耗。如工业节能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材料业、科技服务、绿色物流;提高GDP型是本身的能耗较低、效益较高,能有效的提高GDP的行业。如文化创意、低碳金融、汽车制造,还有二者结合的产业,如核电配套装备、风电设备制造、太阳能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信息服务。从现有文献看,学者及实务部门对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归属低碳产业达成共识,但对其他某些具体行业的划分存在争议。
总结前人观点,本文提出以下低碳产业的概念范畴:低碳产业广义上是指所有存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产业;狭义特指第三产业及三次产业中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集中运用的行业。其实质是一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其发展形式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同一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由低技术向高技术提升;二是行业的提升,由附加值低的行业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换;三是不同产业的提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其具体行业分类应视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定。例如发达国家应采用狭义的定义,其低碳产业的类别标准以高新技术为依据,从三次产业来分低碳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从产业内划分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如第三产业中的金融、科技服务等行业,第二产业中技术领先的行业,产业中所有传统的行业不归属于低碳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二产业中的一般制造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都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碳排放高于发达国家,如果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定义及发展本国产业是不现实的,因此,从广义上来定义低碳产业类别,除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类别外,只要本国有技术进步、减少了碳排放、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行业都可以纳入低碳产业的研究范围,以利于其经济的发展与跨越。
二、湖南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状况分析
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财政性投融资;二是商业性金融投融资,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其次是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另外还有民间融资,但比例较小。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在湖南可忽略不计,故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
(一)财政性投融资状况分析
低碳产业的发展,政府层面一般体现为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倾斜,税收的优惠等,而以财政直接出资形式的投融资不占主要地位。以定义的低碳产业的第一、第二种内涵来分析,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将促进产品进步、行业升级、产业优化。但是,无论在绝对额还是相对额上,财政在这一块的投融资都比较低。从绝对额来说,湖南省2008年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方面的支出为9.38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75%(数据来源于湖南省两型办课题《湖南省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在《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里,指出到2010年,全省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到2020年,比重也只规划提高到2.5%以上。这与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5%;以及规划的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的比例并不对称[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全文)。从相对额来说,在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政府投资没有超过10%,绝大部分创新的成本都由企业承担了,如表2所示。
(二)商业性金融投融资状况分析
1.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融资分析首先,从对三次产业的投向分析。有研究表明,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高于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来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从金融支持与产业的发展关系来看,银行贷款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银行贷款的投向倾向意味着国家对产业的发展态度,影响该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0年,湖南省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了第三产业,占比由49.5%提高到了61.8%。第二产业为第二大投向,占三四成左右。第一产业一直不是贷款的重点并呈下降趋势,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0%。从三次产业贷款投向来说,湖南省银行贷款具有低碳化倾向。其次,从对第二产业的投向分析。由图2可知,湖南省银行贷款在第二产业的投放主要是制造业,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析湖南省第二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情况(表3),工业中加工制造业的煤与原油耗费远高于采矿业与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与供应。用三个行业的利润总额比上耗煤量(由于缺乏工业分行业的总产值数据,用利润总额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湖南省的能源以煤为主,因此这里用煤的消费量代替能源消费量)得出采矿业、加工业、电力等的单位利润用煤消费数据分别是636.89亿元/吨、2415.84亿元/吨、124.01亿元/吨,说明加工业创造一单位利润的能源消耗量远大于其他工业行业,相应的单位利润碳排放也会高于其他行业。银行贷款对其的倾斜会支持该行业的发展,对于减少碳排放不利。由于数据缺乏,无法分析银行对加工业贷款的具体用途,如果银行贷款支持了加工业的技术改进与内部升级,则贷款有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作用,反之则为碳排放净增加。不过根据表1的数据,得知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活动资金投入占比只有6.3%,推测银行贷款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比例并不高,贷款增加了碳排放的概率较大。由于湖南省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的绝大部分,工业用能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能耗情况,而银行贷款为工业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因此银行对工业的贷款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湖南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状况。再次,从对第三产业的投向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四者的比重超过50%;而新兴的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等行业的贷款微乎其微。说明湖南省第三产业低碳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融资分析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主要形式有企业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发行债券、民间借贷等方式。与银行的贷款相比,其比例较小,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湖南省投融资体系中银行贷款占据主导地位,银行贷款的投向对行业、产业的发展影响力度最大。
三、对湖南省低碳产业发展与投融资状况的矛盾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湖南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这种融资状况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和优化升级。但其中第三产业中以传统行业为主,其技术含量偏低;第二产业中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能源消耗大、碳排放相对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图4。比较湖南省的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发现现行投融资状况与之有着诸多不适应:一是湖南产业结构现状与投融资结构不相称。湖南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的态势,而融资结构为三、二、一,超前于经济发展状况。这一方面支持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湖南省经济发展重化工业倾向明显,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现行产业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特征,银行贷款投向如果与经济发展相冲突,可能使第三产业因为缺乏充分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走入发展的瓶颈。二是对产业中具体行业的融资与湖南省产业发展规划有出入。大部分的银行贷款进入了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和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业。从《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得知,湖南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面向民生、生产的服务业。这些规划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在状况分析中我们得知银行贷款对这一块投入非常有限,大部分资金要由企业自己承担,这必将限制企业创新的步伐与欲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单一的融资主体及银行的特性等因素有关。由于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要保证资金安全,而企业创新前期成本投入高、风险大,与银行目标相冲突,银行贷款自然不能过多投入。这些风险可以由风险投资、政府等主体来承担,但市场的不完善及财政的有限,使得这些主体在投资体系中作用极其有限,限制了投融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持作用。
篇9
央行近日宣布,发行1500亿元的3年期央行票据。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发行此类定向票据,而每一次定向票据发行总是与加息“如影随形”。
央行的定向票据相当于向商业银行指定发行的债券,发得越多,则银行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就越少。本期票据针对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的发行量占总量的近2/3。
在最近两次加息时,央行均强调其意图在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央行研究局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4.6%,远远超过央行年初制定的不超过3%的目标。尽管央行认为CPI涨幅会在12月份以后逐步回落,但对今年下半年的涨幅并不乐观,预计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涨幅分别为6.3%和6.1%,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此外,上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的决议对语言表述作了调整,删掉了第二季度例会决议中“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说法,同时提出“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助推了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
――北京晨报
银企面对面中国小企业融资难有望继续缓解
下月,一场小企业融资洽谈会将在此间举行。届时,20-30家中外银行、1万多家小企业,将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受“融资难”困扰的中国小企业,境况将有望得以继续改观。
到去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5.35万亿元人民币。但这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北京银监局副局长杨丽平在此间表示,“融资难、贷款难、结算难”,仍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杨丽平介绍说,此次洽谈会.还将有担保公司、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参加。这些中介机构,将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咨询、担保等服务。来自北京、天津等环渤海地区的小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经营状况、融资需求,与银行进行沟通。
除了针对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对人均GDP达到6千美元的北京市场,众多银行对“理财”业务也是颇为看好。下月举行的第三届北京金博会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花旗、渣打等三十多家中、外资银行,将为拓展这一市场集中亮相。
――中国新闻网
我国将对商品交易市场实行信用分类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依据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状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录,把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A、B、c、D四个信用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
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了解到,A类市场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连续三年以上为A级,市场内没有发生过重大或严重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市场开办单位认真履行市场经营管理职责;场内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90%以上。
如果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为c级,近一年内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违法行为记录,市场有重大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投诉举报率高,消费纠纷解决率不足70%;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不规范程度高,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60%以下,就会被认定为D类市场。
――新华社
我国已进入价格上升阶段
中国社科院近日《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报告》(简称《报告》)称,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当前要密切关注2008年价格变动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7年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8月当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过年初3_%的预期。
《报告》认为,尽管目前CPI上涨主要由于猪肉以及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但其背后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通货膨胀压力,表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的涨幅,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
其次,由于种种原因,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三,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一直高达10%以上,但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通过工业、投资的高增长实现,我国在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三次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在此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上升。
此外,国际市场某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项怀诚:已看到通胀苗头 对待通胀宁重勿轻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项项怀诚日前表示,今后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始终要非常警惕,与其局限在结构性、小范围,不如看得严重些。他是在参加上海财经大学90周年校庆“部长论坛”时作上述表示的。
对于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项怀诚认为,已经看到通货膨胀的苗头,国家相关部门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结构性的,另一种认为要考虑治理通货膨胀。
他表示,今后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始终是要非常警惕的。“与其看得轻一点,不如看得重一点。中国既存在需求拉动,又存在成本推动,两个因素都有,要想保持物价不动,不太现实。目前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今后几个月还需要密切观察。”项怀诚称。
――第一财经日报
叶檀:中国为什么要承接全球流动性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近日表示,单靠央行在市场上进行对冲和掌握汇率变化节奏,无法解决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这被解读为央行认为既有的调控效力不大,因此紧缩政策还将如疾风暴雨;更深入的解读则是,央行不愿意为了结构性问题而充当替罪羊的角色。
叶檀认为: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不是全部。央行为了维持与美元的利差,不愿大幅加息,如今在CPI的压力下坚决加息。于是在错洪的时刻即便做了正确的事,电将发生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后果,那就是,中国成为全球流动性洼地。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或者维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却一再加息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这让国外投资者乐不可支。如果说在东亚金融危机时,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是为了承担大国的责任,同时也是因为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受影响不大,那么,现在实行紧缩政策为国外投资资金接盘又是因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缓解内部流动性?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还在发表“要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的言论,虽然这番言论主要是针对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虽然中国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大方向没有错,但这也无疑是在向国际资金宣告,他
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进村,而后大摇大摆地出门。
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择机而出,中国没有必要再次让人民币为金融风波埋单,而应采取“外紧内松”的方式,使人民币流动性在内部市场化改革与社保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得到化解。
――每日经济新闻
季铸:中国城市绿色GDP总体水平偏低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日前了《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在全新的统计规则基础上对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做出了测算。报告提出,中国城市绿色GDP总体水平偏低,各地区间水平差距较大。
据介绍,报告的统计规则是资源环境效率法,即测算单位资源环境消耗(包括水资源和大气资源消耗污染)创造的名义GDP,并以北京为基准城市计算出不同地区的GDP绿色指数。
报告对中国273个地级以上城市以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绿色GDP水平做出了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效率差异显著。如海南、北京、山西每立方米水气资源消耗可以创造的GDP分别是21.03元、3.11元、0.05元。
在统计的273个城市中,只有海口、惠州、深圳、揭阳、三亚5个城市的绿色指数高于北京标准值,而239个城市的绿色指数在0.2以下,意味着这些城市的资源消耗效率已经远远超过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新华网
汪同三:明年不会出现严重通胀
明年中国GDP增速有望保持或超过10%,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19日预计,只要加强宏观调控,明年CPI不可能出现超过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
汪同三还表示,今年中国GDP增速有望保持或超过11.5%,CPI可能不会超过5%,整个价格上涨水平处于温和可控的状态,
汪同三称,当前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价格水平。1-8月,CPI为3.2%,现在已经达到3.9%。今年可能不会超过5%,但是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这种压力可能对2008年价格稳定产生影响。
汪同三表示,主要是5方面的因素造成价格上涨的压力,包括成本推动、需求拉动、投资增长太快、节能减排降耗目标促使成本增加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这些造成2008年将面临更严峻的调控价格水平的任务。
篇10
1.1 绿色航运的内涵
绿色航运将节能和环保意识、概念及行动贯彻至船舶涉及的所有业务链,即船舶生命周期中的每个环节(如图1),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开展绿色航运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而且要使航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1]
图1 绿色航运产业链
1.2 实施绿色航运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航运业的飞速发展,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根据国际独立油船所有人协会的研究报告,目前航运业每年消耗燃油20亿桶,排放CO2超过12亿t,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据预测,2020年全球航运业燃油需求将达4亿t,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与此同时,船舶污染事故频频发生。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船舶事故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t,其中,油船通过排放压舱水和洗舱水排放石油污染物110万t,因油船事故造成的石油污染物排放量为50万t。
1.2.1 航运业燃油消耗情况
国际海事组织研究表明,船用燃油质量、船舶优化设计水平、船舶航速及装载率、船龄、海况等通过作用于船舶燃油消耗间接影响航运业CO2排放。要降低航运业碳排放,实现绿色航运,关注航运业的燃油消耗十分重要。
航运业燃油需求量较大,2009年世界残渣型燃油需求量约4.5亿t,其中船舶残渣型燃油(重油)需求量达1.4亿t,约占需求总量的31%。1990―2007年航运业燃油消耗持续攀升,2007年以后稍有回落,2010年航运业耗油量比1990年增长约74.4%。如图2所示,集装箱船耗油量最大,干散货船位居其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国际海运量增加,预计2020年世界残渣型燃油需求量将达3.3亿t,船舶对残渣型燃油的需求量将增至1.9亿t;2020年船舶耗油量将比2010年增加万t,占耗油总量的比例也将从30%提高到60%左右。
数据来源: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
图2 2010年航运业各类船舶燃油消耗情况
1.2.2 航运业碳排放情况
航运业承担全球近80%的贸易运量,具有运量大、货种多的特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是导致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如图3所示:1990―2002年,航运业CO2排放量增长28%;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海运量增长,全球航运业CO2排放量持续攀升,2005年CO2排放量达到9.55亿t,2007年达到10.46亿t,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3.3%。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低碳经济热潮的影响,自2007年航运业CO2排放量达到最高点后,2008年以后CO2排放量稍有下降;尽管如此,1990―2010年航运业CO2排放量的增长率高达74.9%。
图3 1990―2010年航运业CO2排放量
2 绿色航运背景下我国航运业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层面
2.1.1 造船业受到抑制
相对造船业发达的国家,我国无论在船舶建造还是船舶经营方面均处在比较落后的制造模式阶段,国外先进船厂的生产效率是我国船厂的5~7倍。例如:我国船厂的年造船数量和造船生产率分别是日本的1/5和1/10;我国造船业规模化发展不足,船厂年均产量仅为韩国船厂年均产量的1/20。
当前国际海事组织提出涉及25个领域的绿色减排技术,虽然绿色减排技术要到2015年以后才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但其中大部分技术目前已被国外船厂应用。欧美国家、日本和韩国在绿色动力技术、绿色材料和绿色标准等方面的发展势头强劲。自2012年开始,我国船舶工业的年人均造船吨位、年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等指标日趋下滑,“低成本+低效率”生产策略的弊端日益突出,焊接组装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相比之下:韩国STX集团在几年前便宣布该公司开发的船舶节能成套技术已准备接受订单,这项被称为“绿色之梦”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船舶推进系统能大幅减少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并最多可节省50%的燃油费用;以日本邮船为代表的日本船厂推出“超级生态概念船”,预计到2030年新型船舶可减少CO2排放量约70%,到2050年将采用氢气取代液化天然气作为船用燃料,从而实现CO2零排放船舶的宏伟计划。
2.1.2 大量船舶面临淘汰
绿色航运的发展对航运业碳排放和船舶能源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航运业需要制定相应减排标准,并在船舶优化设计、燃油选择、营运管理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随着船舶使用年限的增加,船舶机器设备逐渐老化,会出现锅炉等设备换热效率降低、主副机不完全燃烧等问题,导致船舶航行阻力加大,船舶燃油效率降低,从而造成CO2排放量增加。[2]
目前,我国营运船舶普遍存在燃油系统效率不高、航速较快、船龄偏大、船舶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航运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CO2排放量较大,不符合绿色航运发展要求。随着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标准以及部分国家碳排放相关法律的出台,我国大量船舶将因难以达到规定标准而被划入强制淘汰或优化的船型队伍中,从而面临退出营运市场的危险。
2.2 营运层面
2.2.1 操作及管理更加复杂
航运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可以采取气象导航侦测、调整航线、提高船舶装载率和装卸效率、合理安排船舶进出港及在港停留时间等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这给船舶营运操作和管理提出一定要求。例如:船舶速度控制涉及港口、货主、船舶租赁人等多个方面,航运企业必须按照船舶租赁人或货主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港口;缩短船舶待港时间也需要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租赁人与港口相互配合调整。
航运企业开展绿色航运,一方面要保证船舶和货物安全,以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燃油消耗及CO2排放,这使航运企业在营运、操作和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我国航运企业在营运、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节能减排意识较弱,并且其营运管理能力与节能减排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实施绿色航运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也是航运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关系其在业内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2.2 营运成本结构变化
航运企业的营运成本包括船员工资以及燃油、船舶折旧和港口使用等费用,其中,燃油和人工成本是航运企业的主要成本,占营运总成本的比例较高。例如,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2010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该公司燃油费用占营运成本的23.1%,若油价上涨10%,公司营运成本将增加约2.3%。在燃油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由于我国航运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在营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导致燃油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从而使营运总成本增加。
2.3 市场层面
由于我国数量众多的小型航运企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导致市场同质无序化竞争加剧。在发展绿色航运背景下,航运市场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资金来源、成本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无形中为小型航运企业进入绿色航运领域设置了壁垒。一些小型航运企业因难以承担过高的减排成本而退出市场;一些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达不到减排要求而被迫暂停营运;一些企业采取兼并方式抱团取暖,利用各自在技术、资金及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共同面对低碳经济提出的要求,从而推动航运企业走向寡头垄断经营模式,严重压缩中小航运企业生存空间。[3]
3 我国航运业应对绿色航运浪潮的策略
3.1 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
航运技术是绿色航运发展的支撑力量,航运业绿色化包括船舶绿色化,航运活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以及航运材料的可重用性和可降解性等,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强化船舶优化设计技术研发和创新是提高我国航运业水平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大型船舶配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不足、新能源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我国航运业界应努力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推进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船舶投入营运,为航运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 加强成本控制
实施绿色航运可能导致航运企业技术和人工等成本增加,鉴于我国航运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加强成本控制可以避免航运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成本控制:(1)实施科学预算,并制定成本标准,使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2)兼顾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平衡单艘船舶与整个船队之间的成本控制;(3)在船舶同等技术水平下,尽量选用国产设备;(4)在船舶日常营运期间,采取控制航速、选择航线、使用岸电等多种措施,实现燃油消耗最少,满足绿色航运的要求。
3.3 加强航运企业联合
我国发展绿色航运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及成本上涨。要解决行业困境,仅凭单个航运企业的力量寸步难行,建立航运企业战略联盟、采取合作共赢的模式是实施绿色航运的必然要求。航运企业相互联合不仅有利于缓解短时期内融资困难,而且有利于避免行业内同质无序化竞争,提高服务水平,节约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发展绿色航运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多数航运企业的绿色航运意识薄弱,只有少数大型航运企业能够真正实施绿色航运;另一方面,绿色航运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完善,航运技术有待提高。尽管如此,相信随着我国相关法律逐渐完善、绿色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绿色理念逐渐增强,我国航运业竞争力将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冯春宾,徐志刚.我国绿色航运现状分析[J].中国港口,2011(6):52-53.
[2] 田靖.绿色、低碳引领航运新革命[J].航海技术,2011(4):73-75.
- 上一篇:离退休人员工资调整方案
- 下一篇:零售药店定点医保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