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走向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走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走向

篇1

一、世界经济衰退呈现长期化趋势

2011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发达国家债务问题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大幅下降,复苏步伐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渐增大。一是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经济复苏乏力。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虽呈逐季递增态势,但仍远低于去年个季度增速,一些生产和需求指标仍未见起色。西班牙经济停滞,希腊、葡萄牙等国经济则陷入二次衰退。日本经济尽管在灾后重建和供应链恢复的作用下,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除德国就业形势明显改善外,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的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经济增速普遍回落。巴西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甚至在三季度成为第一个经济增速归零的金砖国家。印度也受国内利率政策和国际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至7%以下。一些国家货币政策被迫转向宽松,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三是全球通胀压力略有回落,但仍存反弹可能。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世界各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基本结束了连续上行的局面。但是由于全球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四是美、欧债务风险短期难以消除。美国在削减财政赤字和控制债务危机正在向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危机加深并拖累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不断上升,其严峻性和挑战性甚至将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五是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降,目前正处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低谷期。各国虽然加大了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不足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总之,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可能长期低位徘徊,甚至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

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构成严峻的挑战。首先,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而且,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并向WTO提交“汇率倾销”提案,目标直指人民币;阿根廷计划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等。这些措施不仅将使我国出口增长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次,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把握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的判断和影响,我们认为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从国内宏观调控来看,特别是要坚持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从国际来看,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由于欧洲债务问题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欧元和欧元区的命运,并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货币格局的演变。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最大进展之时,通过IMP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家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三是要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由于欧、美债务问题的发展以及美元、欧元的弱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面临极大挑战,急需找到一条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尽管黄金已不再具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重要地位,然而作为最后的信誉凭证和清偿手段,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之时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3.2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仅有1.6%为黄金储备,是美国的1/8,因而建议制定黄金储备增加计划,选择适当时机增加黄金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篇2

2016年11月6日,邹市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击败泰国选手坤比七,获得世界拳击组织(WBO)蝇量级世界拳王争夺赛金腰带,成为继熊朝忠之后中国第二个世界职业拳王,实现了他努力20多年的梦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邹市明说自己将回到家乡贵州,播撒拳击的种子,通过拳击向世界传递贵州精神。

“拳击比武术更适合我”

“20年前,15岁的我,重沙袋、梨形球、速度球,一拳不少,分毫不差。20年后,35岁的我,重沙袋、梨形球、速度球,一拳不少,分毫不差。也许枯燥,但这是我唯一喜欢做的事情。”邹市明说。

由于自小身体瘦弱,邹市明希望自己能够练习武术和搏击强身健体,至少不被人欺负。在练习的过程中他发现,武术需要很多年的基本功,比如站桩、马步等。而且一招一式都有特定动作,需要循规蹈矩操练。“慢慢地我发现武术和我的性格有点出入,我内心其实有点狂放不羁,在武术中很难体现出来。”邹市明说。

16岁时,邹市明参加体校推广拳击的活动,由于表现优异被教练梁锋看中,进入贵州拳击队,从此开始学习拳击。拳击可以突破条条框框的训练和表现方式,只要能够有效击打对手并得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怎么出拳都行,正符合邹市明的性格。1999年,邹市明被选入国家队集训。

当35q的邹市明在拳击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举起金腰带时,他想起了20多年前的一幅画面: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坐在板凳上,痴痴地看着黑白电视机里面那个挥动拳头的人,他们大洋相隔,却心意相通。那个挥动拳头的人是美国拳王・阿里。

2016年6月,在得知阿里离世后,邹市明泣不成声。“我想拿了冠军之后去见他一面,但再也见不到他了。他一直激励着我,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邹市明说。

“荣誉是运动员用坚持和忍耐换来的”

进入国家队后,邹市明在导师张传良的教导下,一路披荆斩棘,在2005年世锦赛上夺冠,成为中国第一位拳击世界冠军。之后分别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2007年世锦赛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邹市明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拳击项目金牌得主,享誉中华。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世锦赛上,邹市明连续夺冠。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再次完成卫冕,实现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大满贯。

其实早在2008年获得奥运会金牌后,邹市明就打算退役,但是因为国家拳击事业的需要,他又回到了六米见方的拳台。那里是他创造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坚持了4年之后,他卫冕伦敦奥运会冠军,他说:“我觉得卫冕这块金牌意义重大,除了给国家带来荣誉之外,也说明我们国家拳击事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是运动员用坚持和忍耐换来的。”

在别人眼中,邹市明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可以休息了。2013年,31岁的邹市明却转战职业拳坛,在更宽的领域继续追寻拳击梦想。2015年3月7日,他在澳门与泰国名将阿泰・伦龙争夺国际拳击联合会(IBF)蝇量级拳王金腰带,这是他职业拳击生涯中首场世界冠军头衔战。经过12回合的苦战,最终点数惜败,与拳王金腰带失之交臂。但邹市明一直用“胜不妄喜,败不惶馁”鞭策自己,事业低落、比赛失利的时候,不能气馁,要微笑面对一切。

邹市明曾说,拳击是男人的运动,正是他对拳击的执着和热爱,让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并坚持走下来。2016年11月6日,邹市明再次向拳王金腰带发起进攻,击败泰国拳手坤比七,成为世界拳击组织(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得主。自此,邹市明完成了“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世锦赛冠军以及世界职业拳王”的超级全满贯。

该拿的荣誉都拿了,拳王是不是该休息了?邹市明告诉记者:“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我的太太和家人,但他们最无奈的一点就是我每次都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35岁的年纪,尽管已过了打职业赛的黄金年龄,但邹市明一直在不断追梦的路上。“拳击就像是一个相处了20多年的朋友,如果突然说明天就不能再见面了,肯定有很多不舍。”邹市明说,“我因为拳击走到今天,拳击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真的不想和这个朋友说再见。很多运动员因为伤病选择退役,我也感觉自己身体不如以前,但还是放不下,毕竟这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为贵州的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TopRank职业拳击推广公司总裁阿鲁姆曾说:“拳击在中国并不是一项非常有基础的运动,是邹市明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拳击。我们对他非常有信心,相信他在职业赛场上将走得更远。”然而拳王终不能抵抗岁月,总有一天会老去,那时候该何去何从呢?邹市明的答案非常明确――回家!

“我拿了成绩一定要先回家,这是我多年的习惯。”如今的邹市明,身上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说:“我希望把自己拥有的财富回馈社会、回馈贵州,为贵州的体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邹市明是贵州走出去的拳击冠军,回家是想把自己在外面学到的、见识到的东西带回家乡,利用自己的资源建立更好的平台,为贵州的体育事业发展出力。他说:“我是从贵州走出去的,宣传和发展拳击运动,首先要从贵州开始。要把贵州的精神宣传出去,把外面好的东西引进来。”为此,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20多人的团队一起对拳击运动的赛事和文化进行推广。

邹市明说:“我不光是一个公司的组织者,将来我也可能变成一个教练、一个经纪人或者赛事推广人,把贵州拳击精神更好地和健康、文化融合在一起,让拳击运动更好地发展,是我应有的一份责任。”

邹市明用双手“打”出大山,让世界知道贵州有一个拳王。但对邹市明个人而言,拳击还有其他意义。拳击是一种流动着生命力的运动,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自信和精神。他说:“我以前是一个默默无闻、弱不禁风的小男孩,因为接触了拳击,让我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邹市明希望宣传拳击,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拳击,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有梦想就需要努力拿勇气和信心去换取。

篇3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核心内容提炼为:一一、二二、三三,即一场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一种战争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两个侵略集团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两个战争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三个战争特点时间长、破坏性大、规模大,三点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吸收这些内容?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实物展台,展示预习成果

我市重视教育,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工作,我校更是积极响应,更新各种辅助教学的硬件、软件,各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的全套设备。其中,实物展台的安装方便教师将讲义、实物、资料等展示给学生看。这节课前,我编写了导学案,梳理、整合本课的基础知识,设置了课前预习部分。课堂中我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投影,由学生边讲解,边展示,起到检查预习情况和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的双重效果。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口头回答方式相比,更直观形象地突出历史专有名词的书写,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采用微课教学,转换教学模式,突破本课重难点

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时间短,内容精。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反复观看,方便家长随时辅导孩子,教师无论是自己制作微课还是观看他人的微课,都能促进专业成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是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课本只有一幅地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仅凭借这些材料学生很难掌握这一知识点。对此,我制作了《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微视频,视频时长3 分钟30 秒。视频由两大集团形成的背景,各国走向结合的出发点,两大集团的核心矛盾,两大集团形成对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四方面组成,展示了相关地图、形成过程动画示意图,并设置了三个问题:1.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其成员。2.这些国家走向结盟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学生观看后回答的结果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它形式新颖,内容精炼、直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本节课,通过微课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推广,微视频也成为历史课堂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教师的喜爱,成为公开课的必备法宝。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一节课的微视频切记过多,尤其忌讳整节课用微视频堆砌,一个接一个,教师的主导地位全无,学生只是疲于观看。其次,对微视频进行有效性的选择。网络时代,各种资源繁杂,适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效的。

三、使用点名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初三学生较为沉稳,愿意自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学生更少,到初三学生分化的情况比较明显,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如何适当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点名器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效果。同时,这种随机点名的方式也能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点名器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松懈的状态转变成兴奋状态,将更多学生的专注力吸引至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点名器使用的契机和次数也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使用,切忌使用过于频繁。

四、借助网络平台问卷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4

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主席用“四个进程”“五个新的起点”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过去、标注中国的未来,深刻揭示出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世界的贡献一定会越来越大。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壮丽征程。主席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进程,深刻指出,这是探索前行的进程,这是真抓实干的进程,这是共同富裕的进程,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2011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3%,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事实证明,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仅是自身需要,更会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以及同世界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走向受到外界关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完全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凤凰涅,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这个机遇,是中国发展新起点的机遇。主席强调,经过38年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新起点上,中国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引领的,必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篇5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着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1],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惟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间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的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21世纪挺进,自然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给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着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2-P279]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 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 闷坡卣秸土酱问澜绱笳酵瓿?/P>

篇6

美国经济消费率下降

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的消费率会有所下降,这将导致世界消费结构调整和世界贸易的巨大调整。尽管现在的消费率下降幅度有危机时期过度调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杆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储蓄倾向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及时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决定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

回归实体经济

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意识到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服务业缩水,表明金融服务业不能脱离实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与实业的关系,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但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不是轻视制造业。

新兴市场将成主体

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势头强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8%,印度要达到9%,拉美国家会有5%左右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在“新兴市场”本身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相互的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新兴市场,将成为另一个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引发的低碳经济热,低碳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现在就要适应这种趋势。目前,美国、日本将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以此为新起点,西方国家将长期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并在国际政治上推动其他国家加入这个市场。能否抓住机遇,能否分享这个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今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预计将逐步开始落地成为各项具体的政策或产品标准,从而启动低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普及可能会率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电网升级的行列中来,而作为智能电网终端的应用和设备,如:智能电表,也将开始小范围试点。2、工业技术改造持续进行。在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改造深化的同时,一般企业也将推广通过对各项生产和管理系统实施统筹设计的低碳整合方案。3、绿色建筑开始推广。建筑标准中将更明确的包含节能目标,而新型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建筑开发商的新卖点。4、以社区为单位的循环环保系统(集中太阳能系统,社区能源、水循环系统,社区废物处理系统)有望试点运行。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其实也是转机。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更多地走向国际化。

篇7

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主席向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然而,面对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险加剧,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外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关注从未如此聚焦,对于未来经济走向的讨论从未如此热烈。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能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提供动力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一帆风顺吗?

面对质疑,在B20上自信回应:“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6.7%,同比增速创七年新低。而2015年全年数据显示,GDP增长6.9%,为25年来的最低水平。一时间,悲观情绪再度蔓延。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好于预期的6.6%。这一速度尽管不及此前的两位数增长,但仅次于印度,排名全球第二。然而,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基数较大,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远超排名第三的日本,印度仅为我国的仅1/5。上半年我国GDP为340637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远高出其他经济体。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015年,经济总量位列我国之后的,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等经济体,GDP增速高的仅在2.3%左右,低的则已跌至负增长。中国已是世界经济的绩优生,只是过去一次进步10分,现在进步8分,但仍是进步速度第二快的。

正所谓“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GDP数据既不是衡量宏观经济的唯一指标,也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事实上,从最近一系列经济指标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8月,我国包括PMI、CPI、工业增加值、社会融资规模等在内13项宏观经济指标,有10项呈现上行态势,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与上期持平。而同样的一组指标,在6月、7月仍以下行指标为主,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总体有企稳向好的底气越来越足。

在一些重点的改革领域,经济结构调整效果已有所显现。例如,在产能过剩行业,1-8月份,中长期贷款减少27亿元。其中,钢铁业8月中长期贷款余额2651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末扩大0.2个百分点。同时,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增速较快。截至8月,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128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高出全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14.2个百分点。

篇8

超越国家范围的经济活动是国际经济,易言之,国际是以“国”的存在为前提的,无国焉有国际?但是,却不能把国际经济理解为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经济活动,“超越国家范围”不等于“超越国家利益”。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本质上是为其国内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也是为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国际经济是“国际范围”的经济,却不是谋求“国际利益”的经济。各国在国际范围谋求本国利益的经济行为形成国际经济。

没有国家经济,也就没有国际经济了,但却可以有世界经济或全球经济。国家制度产生也就意谓着国际经济的产生,当国家消亡后,国际经济也就不存在了。《国际歌》把“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的实现看成是“最后的斗争”,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一旦消亡,国际也就完成了,但世界却不会因国家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它既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也是一个谋求“世界利益”的经济。在国家制度存在的今天,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但不局限于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以及“世界公民”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国际经济不等于世界经济,但在国家制度存在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两者是共存的。世界经济主要通过国际经济表现出来(当然,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往往需要通过各国追求各自利益的动机与行为来实现,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一种追求国家利益的行为都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世界经济组织需要国家的发起、加入、参与活动才能成立,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中也往往体现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那些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则会淡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会逐渐走向崩溃?为什么保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只能是一段插曲?为什么作为国家一部分的关税权会逐步被剥离?这都是因为这些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仅仅是国际经济意义上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世界经济意义上的存在。一个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的国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活动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能使这种利益成为人类共同利益的一部分,那么这种国际经济活动同时也就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举例来说,二战结束初期美国积极倡导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力主自由贸易,削减以至最终废除关税,这显然是与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6.4%、出口额的32.5%和黄金储备的74.6%的现实相联系的,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是典型的国际经济行为。但这种行为同时也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零关税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美国的这一国际经济行为同时又成为一种世界经济行为。从GATT到WTO,从肯尼迪回合到多哈回合,WTO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努力把追求国家利益与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双赢”、“皆赢”显然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的实现往往又是通过“谈判”、“博弈”、“回合”取得的。

篇9

这对世界经济是一个不祥之兆,也是对在墨西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一个警讯。二十国集团成员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90%,世界贸易的80%。世界经济走向何处,关键看二十国集团。2008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成员国首脑共同承诺摒弃保护主义,力争年内就多哈回合达成均衡而又大胆的协议。然而时隔四年,多哈回合谈判毫无进展,多边贸易体系仍在十字路口。原因何在?

美欧日经济仍深陷危机,失业率高企,政府都面临巨大政治压力。为了自保而借重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政策,最有吸引力。选举之年唱高调,诿过于人,挥舞贸易制裁大棒,还美其名曰“巧实力”。巧在哪儿?实际上就是双重标准,只约束别人,不约束自己。

中国也是二十国集团主要成员,且是第二大经济体。其所担当的责任,在世贸组织刚结束的对中国贸易制度的审议中已经给出清晰答案:世贸组织秘书处编写的审议资料显示,中国贸易方向未变,进口政策和外国来华投资政策未变,平均关税维持在9.5%未变;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一直是净进口国;人民币汇率升值31%,汇率形成机制稳步进展;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稳步取得进展……这里仅摘录了说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有积极贡献的部分内容。中国毫无疑问是多边贸易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为什么又要积极推进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呢?

篇10

【关键词】经济形势;保险公司;应对策略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个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与这个企业的产品实力、声誉、市场占有率等息息相关,当然也离不开宏观大背景。所谓的宏观大背景指的是经济的发展走向。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走向与经济大背景相悖,是实现不了长远的发展的。理性的厂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对经济发展的大致形式做一个深入细致的理解,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形式,然后根据这样的形式再去制定相应阶段的发展战略,谋求长远发展。在今天,经济的发展形势更是复杂,竞争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处于行业上升期的保险业来说,更要认清楚形式,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推动保险业的良好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吸收以前的经验教训,深化对保险方式研究的认识,在经济形式如此严峻的,经济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推动保险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经济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生产要素的流动已经跨越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个大市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保险业是比较发达的,行业发展比我们成熟不少,市场机制也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西方保险业的种种优点。

(二)要素投入驱动力不够

以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要素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分别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但这几年,据调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了,这是因为我们的产能已经过剩了,刺激需求端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大了,我们要想办法在供给端进行改革,就是政府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在大力去库存,调节产能过剩,改变以往过去只是单纯加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刺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

(三)经济呈现相互带动、阶梯发展的姿态

在2007年至今,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在增大,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入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论是在国际贸易工还是在国际投资体系中的地位都实现了一个新的突破,正在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一点点靠近,在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中,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大约为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占比不是很高,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确是在百分之三十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四)市场波动进一步增大

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已经启动了,帷幕的拉开之后,后续的表演还在进行,预计后来还会有不断的加息动作,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的中央y行也在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变动也将引发不论是在国际债券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还是在股市都会引起波动,都带来持续不断的调整,从而自然而然地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一个市场的发展与其稳定是基本的前提,如果连基本的稳定都实现不了,这个市场的发展着实会令人担忧。金融市场的频发波动和不稳定无疑要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拖后腿。

(五)市场竞争增大

新经济下,各个企业的竞争已是已不仅单单只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还是资源和技术等众多方面综合比拼的时代。特别实在各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不得不加剧。新经济下,闭门造车的企业终究要被淘汰,各个企业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事情,更要注重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等,这样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三、保险公司现在的发展状态

(一)创新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保险公司已经逐步意识到单靠过去的积累,不继续走向前进已经无法生存,将会被市场所抛弃,所以保险公司一直在积极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应该就是保险产品方面的改革了吧。但是据反馈,保险产品的创新云龙混杂,可以这样说,创新的速度不能说慢,但过于追求速度的时候,保险产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因为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顾客收不到良好的消费体验,产品的销量达不到预期,所以保险公司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和利润,再去进行创新的热情度就会大大下降,就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子中。时间久了,自然保险公司的创新就会大大减少。

(二)管理混乱

保险业相对于证券、基金和信托等,可能起步比较晚,所以管理相对来说是毕竟落后的,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没有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条例。就拿一直被人们吐槽不断的保险销售误导事件来说,保险公司到目前还是没有可靠的管理和处罚条例,对于保险销售员的佣金机制的设计,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保险公司的很多保险销售员,产生侥幸心理,过度重视短期利益,会做出一些有损保险公司形象的事情。

(三)开放程度不够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出去,如果一个企业不走出去,不懂得进行开放性的合作,这样的企业无疑会被市场所淘汰。在一个国家或者在一个地区中,潜在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或者是对保险中介的业务限制的程度都是保险市场开放度的反应。谈起保险市场的开放,我们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是保险市场开放的深度,深度一般是从纵向进行考虑的,它一般主要取决于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对保险市场干预的多少;另一个就是保险市场开放的广度,广度一般是横面层次上的意义,主要是指保险市场的地域扩展范围。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基本处于在一个近似封闭的状态里,开放程度几乎为零。

四、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顺应发展趋势,合理调整公司战略

保险公司首先要对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做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和了解,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作为基本的大方面,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适当对自己的核心业务做一个调整,对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也要不断地治理和完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国际经济处于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区域的发展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保险公司市场的目标不能只是死死地盯住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适当地进行农村业务的扩张,谋求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发展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注重业务的多样化的发展的灵活性,挖掘自身的隐藏价值。

(二)进行内部调整,提高自身竞争力

保险公司在面临多变的经济形势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从自身出发,不论是在产品的创意上,还是在后续的售后服务上都要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力。对保险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服务,也是对投保人保护最大的服务应该就是保险理赔的进行,保险公司一定要在理赔环节多多下功夫,注重理赔的高效、迅速、合法和合规。不断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各个方面的调整,抓住市场需求,降低主营业务的不必要的成本,不仅要让公司的规模上一个台阶,更要让业务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处于不错的地位之中,加快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类型,不断推出个性化的产品,保持公司的特色,并不断优化自己公司的特色,抓住有利机会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吸引顾客的眼球,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保险公司也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其实经济形势的变化时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产品的基本质量绝对保证,就会处于不败之地。保险公司要积极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实现保险公司综合服务水平的上升,打造品牌效应。

(三)脚踏实地,稳步D型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保险公司在这场经济信息化的潮流中,也积极谋求发展之道,很多家保险公司通过重组等方式,跻身于国际市场的怀抱之中,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标准,争取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这样,即便是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在我们的预想之内,也具有足够的风险防范能力去抵御风险,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增加自己的业务内容,创造综合性的服务,不断地发展交叉产品,例如保险和金融的交叉内容,可以不断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等对电子平台的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面要实现综合应用,打造合理的业务流程,要实现对综合知识、业务能力还有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的应用,实现综合化的经营模式。

四、总结

本文在前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对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从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鉴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本文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航宇.金融自由化下中国国有保险公司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