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篇2
1.信息获取全面,迅速发现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各项信息。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活动,也可以通过“辅导员———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寝室长”以及“辅导员———党员———积极分子”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的信息获取,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具有心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途径进行第一时间的疏导,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有效利用资源,加速学生培养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联系学生、学校和家长的重要联系纽带。高校辅导员在掌握大学生详细情况之后,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预约心理健康专业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所有信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传统消极心理学带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引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修复性、对立性和焦点性特点,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使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
1.1修复性替展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被冠以“心理垃圾处理站”的名号,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表征之后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忽略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开发,降低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击打能力。这使得学生在出现情绪波动时,不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最后由问题心理外化成问题行为,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1.2对立性替代平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工作者总是存在将学生定义为心理有问题的倾向,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致使需要心理求助的学生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在学生看来,一旦进入心理咨询室便被贴上了“问题心理”的标签,受到周围同学的另眼相待,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加重。
1.3焦点性替代普及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少数心理困惑、行为失常的大学生身上,把较少的注意力放在了普通学生身上,忽视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排查或者个体咨询以及团体辅导等活动也是在传统消极心理学的框架下举办的,只针对心理问题的鉴别却忽视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自身引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削减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新要求,也同时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实际经验有所欠缺,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2.1缺乏积极品质,降低教育正能量。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事无巨细,管理繁杂,也同正常人一样会有情绪波动。而真诚理解、乐观包容的人格力量总是能给充满疑惑的学生以正面的感染和积极的影响。辅导员如果不能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表现出来,只能带给学生更大的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和疏导。
2.2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把握平衡度。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高校辅导员才能准确地分析心理问题,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方法调整心态,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辅导员仅仅是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进行安慰,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排解。
2.3觉察能力较弱,忽视信任基础。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如果仅仅靠个人魅力、专业理论等方法是很难与学生达到实质的互动和默契。面对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整策略,与学生建立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真实问题根源以及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篇4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几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是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可以看出,目前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自身职责定位在建立咨询室、配备咨询教师,被动地等待学生咨询。本文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将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从业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资形式化。资料显示:在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中,6.6%挂靠在学校医院,70%挂靠在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诸如学生处、团委或者党总支等,23.4%挂靠在其他部门。
(2)衡量指标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仅仅通过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用几个数字来突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狭隘。专家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将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因此,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当。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一个学年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当。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不断摸索学习的阶段,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开展心理治疗。因此,“诊疗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真实需求相冲突,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工作中推行这种模式有失妥当。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很多长期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半路出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将心理咨询仅仅等同于说话聊天,不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无用感。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心理咨询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甚至自我怀疑:“我是教师还是医生?”这种做法显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越来越差,路子越来越窄。
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自主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被动的矫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是一种消极的解决路径,预防和发展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除了择业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等,高职院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卑、厌学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培养;二是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控制情绪,体察理解别人的情感;四是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做到彼此间相互尊重。
2.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面向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者约占1%~2%。由于症状严重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部门,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作为一个辅助项目以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原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3.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以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反复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过程,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矫治学生的异常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完善个性性格,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矫治性向发展性推进的步伐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种事后补救方式。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是将服务对象限定在个别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正常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发生以后才采取措施。为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重点必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快矫治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矫治性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有学习困难、适应障碍、退缩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服务目标是帮助他们消除异常心理和行为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经验,而应当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发展性教育的层面推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以及形式的改变,全面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团体辅导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从众性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在彼此的交流中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不良行为。二是团体辅导节约了教育资源,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三是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不轻易袒露内心情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团体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团体的交流,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情绪的真实变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尽管现阶段团体辅导的方式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个别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别辅导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实施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这就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各种绘画展、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并举
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的团体,在运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学生的特点,广泛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学习参考个案,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普及测量技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数量化测量,如建立测试学生发展常模、人格测量技术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努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杰,陈永进,魏昌武,刘建.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9,(5):167-168.
[3]吴翠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晕].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篇6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11-02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教育对象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奠定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心理基础能力。时至今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活动开展能力,对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培养路径和结构模型上却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也制约着辅导员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与大学生成材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决定了辅导员心理学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逐渐多元化。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临一个适应和角色转变的问题;大二大三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引起的情感等问题也特别突出;大四毕业生在求职和考研等方面的焦虑迷茫问题。并且,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自杀率也是连年攀升。这些现象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材。
第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前线,要伴随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阶段,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这种身份优势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辅导员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问题有指导作用,然而不能深入地去解决其具体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在深度上有优势,然而咨询广度上又存在先天缺陷,不能估计所有学生的具体问题。因而,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可以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也可以进行初步的心理危机干预。这几方面的力量相互结合,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的细致、全面。
第三,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其工作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多样,许多人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时代的发展对辅导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合格的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探析
探究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结构模型,要建立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上。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任务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活动的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围绕这四个核心的任务,需要构建培养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因素群。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上来看,对心理教育能力要素的探讨只限于从理论结构上去探讨,很少从实际工作需要上去构建。因此,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时,基本出发点是实际需要和任务导向。
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时,需要辅导员有心理学相关知识能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需要有创新设计能力和效果评估能力。在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时,需要组织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时,需要咨询员具有咨询理论知识、觉察甄别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研究者具有洞察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因此,辅导员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复杂多样的,是整体全面的素质要求。根据任务导向,可以构建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在因素群中,每一种具体能力因素都从属和服务于一个大的任务因子,因此,又可以构建出能力结构模型。
图一逻辑推导过程示意图
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之中,也要考虑到意识的作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活动和任务才能更具创意;需要有角色意识,才能把工作落实到每个角落;需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才能顺应时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因素群的空间视角,可建构出结构模型图如下:
图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图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关于如何培养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不少学者已经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和设想。然而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又要基于一定的理论模式,不夸夸其谈,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和理论模式基础之上的综合分析和反思。从培养路径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使人得到一个直观而又有借鉴意义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素质。从长远来看,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项可持续的培养计划,加强理论研究,为辅导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路径是培养方式的一种具体的途径。根据前文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模型,要培养出具有这种完备能力的合格辅导员,也需要具有一种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培养路径。基本培养思路是:先从三个意识的培养做起,然后到理论知识的培养,方法培养为中介,实践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
图三 培养路径分析图
1、树立“三个意识”
由于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非常了解。因此,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已经成了必须。在开展工作之前,需要树立这样一种积极的意识,树立能够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学生的自觉意识。树立创新意识、角色意识、学习意识,坚持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
首先,把创新意识贯彻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是对高校辅导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开展工作时要有创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创新已有做法,才能做到有特色。其次,辅导员要树立角色意识。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和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特殊,需要用更具体的角色和身份去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树立学习意识,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需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辅导员也大多数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也需要向前辈学习补充加强。
2、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只有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增强其参与心理辅导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并且具备了较高的心理知识水平,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的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辅导员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此外,心理学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也要加强心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也要有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的能力。
3、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方法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辅导员把自身的认知转化成实际应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力应该包括学习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任何使用到的方法都应该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方法能力的培养,除了辅导员的自觉学习和创新以外,也要求高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他们与心理咨询人员交流,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从而贯彻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另外,要加强多种渠道开展工作的能力,比如利用邮件、计算机、多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利用班级活动、校园活动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
4、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以适当的方式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等。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切的培养和构建要以此为出发点。实践也是培养和锻炼心理教育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身岗位优势,将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渗透到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如针对学生心理,讲究沟通技巧,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王征,施进华.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试探[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34 36.
[2] 贺恩格,王雅倩,李文治. 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174-175.
[3] 马萧. 浅析高校培养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性及途径[J].现代阅读,2011 11 33 35.
[4] 方婷,王尧骏. 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能力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 4 94-95.
[5] 金秀兰. 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111-112.
篇7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
正 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近几年来,我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了解到,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心”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日常管理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有专职教师,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楼、科学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应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加强“”建设,形成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即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特征,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⑴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心理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⑵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⑶平时学习中的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⑴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⑵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⑶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症结”。
学生出现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要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学校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4)适当开展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上海市一些中小学在开展心理辅导时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但辅导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此,从“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谌业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凉山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
⑵郑 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③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篇9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j].文献资料,2006,(5).
[4]盛义岭.拓展训练课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在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相对于个体咨询,往往具有许多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减少不良情绪,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在团体活动的进行中,成员通过语言的沟通或是活动互动彼此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营造出安全、和谐、轻松的团体心理辅导氛围。在团体里,学生可体验社会上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可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我校已开展了八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老师们对每期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要有明确的主题与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成长课题和困扰。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针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选择在不同学期分别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主题的辅导目标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u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成员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途径的思考
中职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开展,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二)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辅导员通过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认识困惑。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高云芹(1964-),女,北京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高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 上一篇:关于正当防卫指导意见
- 下一篇: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