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27-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国发展军民融合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促进富国和强军共同发展。富国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军则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定。
近年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发展比较快速,发展层次也不断加深,不仅完善了科研装备生产体系,还加大了军队人才的培养。
军民融合在许多重要领域如电子元器件、基础设施、软件工程、航天航空、信息工程等,逐步循环有序的进行。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的发展要求需要新的制度与之匹配。
现在要解决的是对当前的军民融合体制进行改革,推动军民融合领导体制改革,加强军地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宏观规划机制,优化政策法规环境,才能确保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落到实处。
1 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纷纷把发展战略从军备竞赛转移到发展经济上。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纯的军备竞争,而变成了以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都不同程度的缩减军费开支,促进军工企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各国根据自身的具体国情,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我国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其实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过军民结合,这一方针并没得到实施。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才迎来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国家开始对三线建设资源进行战略整合。军工资源开始从过去主要为军用服务向军民结合和为人民生活服务转变。
至此,我国的军民融合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大致的军民融合体系,一些重点军工企业中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已经从1982年的20%提高到70%。
我们不仅要看到军民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果,也要认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比如说,我们在武器装备生产上还没有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受制于人。军工企业的改革仍然不够彻底,体制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军民融合体系尚未建立。我们要总结分析军民融合开展到如今的经验教训,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2 深入推进区域性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着力点
2.1 拓宽国防经济融资渠道,引入民用资本
相对于民的轰轰烈烈,民进军就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了。民用资本具有自身的优势,组织体制灵活,技术发展快,生产效率高,市场经济力强,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最具活力的资本形式。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资本对于发展国防经济意义重大。因此,在当今时代,进一步推进民进军,深入发展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建设国防经济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正在进行的军工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委曾经表示除了涉及我国安全领域高级机密的技术不与开放之外,其他的军工生产领域都会逐步对民间开放。事实上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就在航空、电子等军民两用领域开展了通过资产证券方式,引入民间投资的尝试。
而现在对于军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造正好给了民营资本进入军工领域施展拳脚的大好机会。而这种民进军的方式,不仅可以打破军地之间的利益壁垒,为军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又可以维持军工企业的稳定性,减少因缩减规模造成的人才流失、职工下岗等重重问题。由于民营企业的生产灵活,市场竞争力强,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竞争不仅可提升装备质量,降低研发费用,缩短科研周期,还能助推军工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所以,引入民间资本进去军工领域,不仅是军工企业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还可以促进军工企业尽快融入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民用企业从事国防科技研
究和生产
在我国民用资本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却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目前来看,有一些民用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资金实力,并且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这一批民间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的技术可以辅助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在建设国防工业实现强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高端国防科技产品被西方国家垄断,并且对出口管理严格,如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我国要想突破这些核心技术,需要依靠自身努力。现在这种技术已经被我国一些民用企业掌握,如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科研实力强,组织管理模式先进,对于我国发展国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要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清除市场利益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按照党和中央的方针和指导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制定出适合各个区域发展的技术。各地区发展新技术,都要结合当地的科研院所,国家级省级科研办公室等,积极相应国家号召,认真分析可以实施研发的军民两用技术目录,拓宽发展渠道。挥本地区区位优势,建立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军工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形成规模显著、效益高、协同作用强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2.3 推动军工集团融入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
自身造血能力
有些学者认为,过多强调发展国防经济,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排挤其他部门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事实证明如果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军工企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市场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出完整的行业产业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我们研发武器装备的新科技一开始的目的是用于军工产品上,但是其实它不仅可以发展我们的国防力量,还可以在开放的市场中挖掘意想不到的价值。现在商业市场上的电脑、空气净化器、定位技术等的发展均是军用技术在商业和工业上的运用。
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应该转换军工产业应由国家主导的思维定势。这需要国家宏观层次上推动军工企业的深化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增加新的融资渠道,重组社会资源来为军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建立起这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商业利润为支撑,国家利益为战略目标的体制,促进我国军工企业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就自身而言,军工集团应积极转换思想和角色,还原作为市场经济一份子的本来面目。军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补贴,更需要从市场中找出促进自身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对于军工企业的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帮助军工企业实施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自身创造利润的能力。
2.4 通过完善法治制度,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我们发展军民融合,进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想要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来促进国有军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创造新的产业生产链,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投资者才会愿意进入军工领域发展。同时,军工企业的改革是否削弱了国家对于国防的掌控能力成为一些学者担心的问题,这是我们深入改革发展,推动军民融合进入发展的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并不是控股权就能决定掌控力,只要完善法制,一切依法行事,国家就能控制军工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引导促进,更要颁布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整个军民工业发展市场有序依法进行。尤其是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在,国家利用各种由基金等国家色彩明显的机构参与军工企业投资,实际上也是类似于国有企业,都离不开政府的运作发展。在我国,对军工企业而言,国家利益才是首位的,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安全战略。在这之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军工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环境来用资本市场的市场机制进行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提出要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这为我们发展军民融合提出了方针上的指引。我们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深刻学习党和政府对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论述,建立法制国家,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进一步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改善军民融合的体制制度,在国家宏观层次上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沟通协调的机制,制定统筹规划和发展计划,科学筹划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重点和中心任务。
其次,统筹各个机关部门,要发挥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和交流的开放型平台,主动作为,简化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程序,打破军地之间的信息壁垒。
3 结 语
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近些年发展军民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难题,针对性的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痛下决心,实施彻底的军工企业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在军工企业进一步发展中的在作用。
参考文献:
[1] 闻晓歌.“军民融合”制度变迁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08,(9).
[2] 赵耀辉,绕单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战略思想解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1).
[3] 杨少鲜.2014年中国军民融合进展分析[J].卫星应用,2015,(1).
[4] 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金国防科技工业体系[J].国防科技工业,2015,(1).
[5] 李安东.大力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J].中国科技产业,2014,(12).
[6] 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融合的产业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篇2
报告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用户满意、员工成长、诚信守法、低碳环保、社会公益八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2012年继续全面担负并履行社会责任,护佑国家安全,推动持续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为市场营造良好环境,为后代承担应尽义务,努力成为奉献社会、扶危济困的典范企业的相关情况。
航天科工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和航天防务装备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一直致力于在铸就国家安全基石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保持国民经济稳中求进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弘扬航天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示范作用。
2012年,航天科工时刻牢记“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二次创业”,深化转型升级,在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航天科工坚持抓首责,强基业,全力以赴铸牢国家安全基石,型号科研生产屡创佳绩,高新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坚持稳增长、提效益,突出抓好军民融合发展,“大防务、大安全”拓展成效显著,年度经营任务和中央企业三年任期考核目标圆满完成,连续位居中央企业A级行列,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坚持抓改革,增活力,着力深化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坚持抓党建,强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丰硕,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首次提出并阐述“你的安全——我们的责任”社会责任价值观时,报告指出,突出航天防务,打造高新技术武器系统,忠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突出军民融合,开拓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全力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安全;突出以人为本,精心研制应急救援装备,倾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3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战略目标,认真履职,从发改工作职能出发,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做好综合经济工作,当好县委和政府参谋助手。一是起草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合理确定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各项指标,编制完成《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并经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对指导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牵头草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考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服务业增加值GDP比重等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发展。年初,组织班子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人员到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及企业调查了解2014年经济新增长亮点、固定资产投资重大支撑项目、项目储备等情况,关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重点负责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会同统计部门制定《投资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指导乡镇完成好投资增长目标,通过加大上下沟通对接力度,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保六争五”的发展目标。1-9月份,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9亿元,增长35.8%,增幅居全市第3位。同时,强化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向县人大汇报计划执行情况。二是精心编制专项规划。省委省政府已原则同意将县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现已编制完成《县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构建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修改稿)和《省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初稿)。同时,积极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制定《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全力编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群众意愿的发展蓝图。三是协助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完成了《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报告》,已通过市环保局对我县的复核验收。四是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牵头完成“促改革调结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查工作并上报市级部门,牵头综合惠及类政策推动落实工作,并在县电视台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发改委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十五项举措》政策解读。
(二)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我县经济加快发展。我局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项目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争取发展和项目资金支持,作为发改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和提升长远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一是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根据市政府下达的2014年项目储备任务要求,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调研,认真挖掘、筛选项目申报进入市级储备库,截止8月31日,共收集交通、能源、工业、农业、社会事业、创意产业等市级储备项目64项,总投资323亿元。牵头落实汇总县为民办实事项目44个,五大重点行动计划项目247个,全县比照享受苏区项目251个。二是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根据省发改委《关于抓紧做好申请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由局领导班子和业务股室干部分成两队,深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进行政策解读和项目对接,指导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生成、储备和对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国家盘子,努力推动我县发展项目化。目前,牵头交通、经贸、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收集整理了“六大提升工程”有关项目165个,合计总投资100.58亿元(不含高铁、高速公路及小型堆核电项目)。三是精心策划包装项目。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策划包装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三类合计56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24.67亿元,其中挤入全省重大建设项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13个;列入省政府会议研究通过的全省重大建设项目17个。四是申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申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项目策划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牵头筛选汇总申报全县军民融合发展项目135个,总投资266亿元。五是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摸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牵头对全县2014年建设项目用地、用林及资金需求等要素保障进行摸底,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六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截止10月底,经发改渠道争取的项目资金达6630.3万元。
(三)主动作为,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努力构建便捷的投资审批平台。今年市委、市政府下放三批涉及发改局审批事项,审批权下放后,我局着重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主动承接,主动作为,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与上级发改部门进行沟通;二是加强学习,并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明确审批事项并及时授权窗口审批;四是完善窗口告知单的内容,一次告知到位;五是梳理并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加强对社会风险评估的把关和督促检查项目安全生产工作。所有审批项目均已授权到窗口审批。截止10月底,已审批(核准、备案)项目75个。二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确保投资较快增长,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研跟踪和协调服务,利用重点项目协调会、政银企对接会及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定期向县主要领导汇报重点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努力促使项目早日建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年度我县列入省、市级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59.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50亿元,比2013年增加6.53亿元,增幅65.33%。统计到10月份,全县已完成完成投资19.7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9.7%。据此进度及往年完成情况,预计全年能完成投资计划的140%,完成投资23.1亿元。三是加大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力度。加强规范管理,严把政策关,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对审批项目进行事前公告和事后公示,同时严格执行审批、核准、备案的相关规定。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深入项目工程点,了解项目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安全生产、资金使用和廉政建设等情况,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四是认真做好项目对接工作。积极参加第十二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充分利用“6.18”平台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14年我县共征集各种技术需求25项;开展4场对接活动;完成新对接合同项目50项;收集了10张以上高质量,画面清晰的城市形象照片、旅游景点照片,作为“宣传城市形象为主”的馆布馆题材;推荐省祥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碳纤维调温护具为馆参展展品;邀请保加利亚索菲亚科斯廷布罗德研究院、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6位国内外专家参会;收集并向企业适合我县产业发展的“中国农业大学”项目成果100项;争取到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项目3个,合计105万元。五是加强企业上市服务工作。乡下厨房食品有限公司、圣阳白水洋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列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乡下厨房食品有限公司和高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快改制上市步伐。目前白水农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审核阶段。
(四)创新理念,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在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关键主题,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创新的工作理念,在当好参谋助手、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乡(镇)、县直机关、企事业部门在争取项目、审批项目和建设项目服务,力争做到项目生成一个,落地开花一个。二是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局全体干部按照“一线工作法”的要求主动下基层服务,班子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人员要不定期到企业、乡镇一线摸底,了解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有关信息。同时,加强与财政、公检法司、经贸、旅游、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建设、水利、林业等全县项目有关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此外,我局对上级督办件和上级领导交办事项进行定期检查、强化督察,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反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真抓实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高度重视,把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摆上局重要的议事日程,迅速行动,全局动员,周密部署各项活动安排,坚持领导带头、坚持开门搞活动、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摆“”问题、坚持边学边改、坚持学习教育贯彻始终、坚持实际,狠抓自选动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并于11月7日召开总结大会。今后,我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着力增强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为的发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持之以恒,推动发改文明建设工作。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强化党风、党纪、党性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坚持反腐倡廉,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的要求,着重做好惩防体系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抓好落实。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廉政责任明确、廉政内容公开、廉政措施落实。党员干部按照“四大纪律、八项注意、五个不许”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政准则》的有关规定,从思想作风和工作措施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将确定的整改主题切实整改到位。2、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发改局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改革的先行部门,带头做好文明创建工作至关重要。我局正认真筹备创建新一届市级文明单位。3、认真完成其他工作任务。综治、计生、拥军、挂点帮扶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实效。
二、存在的困难和要求
1、鉴于发改局现有班子成员年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51岁),请县委在人事安排上给予重视;
2、发改部门是综合业务性强的政府工作部门,服务一线、项目跟踪、争取资金等各项工作任务重。现发改局人员紧缺,且结构失衡,特别是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业务骨干只有2人)。请县委在干部的安排上给予厚爱。
三、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上级发改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工作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发改的工作职能,为实现“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提供可靠的项目支撑。主要做到:
1、继续做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助手工作
2、认真做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工作;
3、积极推动“6.18”项目成果转化;
4、努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5、主动服务项目申报及跟踪落实;
6、牵头编制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
7、大力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活动,为争创第十三届市级文明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8、狠抓党风廉政工作,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篇4
同志们:
这次全县民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全县民政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各项任务。后面,县领导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以民为本、创新工作,民政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3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四个眉县”的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3年荣获了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县和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县,我局也获得了全市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县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争取国家投资先进单位。
(一)创新制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用足用活现有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孤儿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政策,创新实施“9+1”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建立了弱势群体社会化救助平台。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孤儿、住房困难户、突发事件家庭、上学困难家庭、患大病人群、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录入信息,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保障城乡居民7384户,18729人,发放城乡低保资金和各类补助资金4438.1万元。三是全县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供养五保对象557人,发放五保供养金和各类补助295.7万元。四是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发放春荒救济、冬令救助、临时救助、日常救助及应急救助款488万元,为全县五保户、A类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资助参合费12.4万元。给49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费、监护费和慰问金49.09万元。五是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实施流浪人员救助201人次,资助生活费和交通费6.73万元,救治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11人次。六是“阳光安居”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对符合危房改造、助残危房改造、扶贫安居、移民搬迁等政策的171户重建户,按照有关规定分别予以补助。对无经济能力的33户特困户采取部门联动、资金捆绑使用的形式,给予每户6.8万元补助,建成了两个集中搬迁点。
(二)创新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区划地名管理。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及时开展区划调整调研,申报撤县设市。二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累计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0个,充分发挥他们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作用。对注册登记的85个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年度检查。三是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实现了全国联网在线登记和收养登记。全年全县共办理结婚登记3351对、离婚登记389对,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四是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创新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定点限额医疗就诊制度,发放补助金53.17万元。为182名重点优抚对象办理大病救助,发放救助款25.3万元。发放“三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复退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各类抚恤金751.14万元。为全县453名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538.87万元,发放 60周岁以上的复退军人老年补助金100.93万元。举办老复员军人休疗班4期,发放退伍军人自主就业补助资金443.2万元,确保了我县涉军人员和谐稳定。五是扎实开展双拥务实活动。县级领导在春节、“八一”节期间走访慰问驻军和优抚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鼓励官兵为眉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帮扶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三)创新发展,民政工作后劲稳步增强
大力加强民政事务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建设,促使民政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一是加快公益性公墓规划和建设。开展县境内主干道路两侧坟地绿化整治,在南山和渭北建设两处公益性公墓,从县城区和太白山旅游开发区迁出坟墓526座,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完成了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筑面积3177平方米的综合楼建成,政务中心投入使用,灶房、院内硬化、门前绿化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410万元。三是社区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2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全县已有105个村建成了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达到“三有一化”标准。按照省上统一安排,招录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0名。顺利完成第五届城镇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使社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四是逐步推进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委托成都建川博物馆对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长远发展做了总体规划设计,从民政部争取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专项维修补助资金200万元。年内接待游客3万余人,扶眉战役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
二、聚焦民生、锐意改革、推动民政事业大发展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全县民政工作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一年。全县民政系统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总揽,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紧扣“保障基本民生、发展社会服务”这一主题,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五包促五化”为平台,以项目建设和“三进五解决”为抓手,忠实履行职责,坚持“五抓五促”,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
(一)抓项目促发展,完善为民服务设施。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要加快织布厂的拆迁,对照建设内容加快设计进度,争取4月开工建设。福利园区项目要加快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十字山休闲养老项目要加强与深圳福开莱投资公司的联系,督促尽快拿出规划设计方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重点目标任务。尽快审定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设计方案,开发涵盖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除、产业化发展、防控体系建设五个类别的社会治理智能化软件,实现县镇村互联互通。要加快阳光安居重建户的审核审定,尽快确定集中搬迁安置点,建筑设计有特色、建筑风格要统一,把搬迁点建成精品、建成亮点。各镇要对照目标任务,及时安排部署千人社区的建设工作。要采取各镇集中建或几个村联合建的方式,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殡葬改革。三是要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灵通信息,根据投资动向,包装上报殡仪馆、救灾仓库、福利院、社区服务体系、农村互助幸福院等项目,争取更多的的项目落户眉县。
(二)抓民生促普惠,完善社会救助和养老体系。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确立了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一是要突出抓好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农村低保摸排核查和城镇低保年审复核工作,突出抓好五个环节,明确县、镇、村(社区)三级在城乡低保管理中的责任,强化落实镇级的审核责任。实行分类施保,全力构建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阳光规范的低保工作新格局,着力打造阳光低保。二是着力提升医疗救助工作水平。要深入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规范救助流程,简化救助程序,着力解决救助程序多、时限长、提前垫资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不断增强救助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应有保障。三是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A类低保对象,退出低保,纳入五保供养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聘用人员薪酬待遇和运转维护经费,年内床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年内力争建成8个互助幸福院。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养老服务业,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开展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帮扶结对共建共促活动,促进养老服务网络快速延伸。五是落实孤儿保障政策,依法做好儿童收养登记。大力推进福利彩票事业发展,确保福彩销量增长12%。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
(三)抓创新促管理,提升村(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水平。一是开展社区服务创新试点。要围绕创新“一社一品”服务模式,切实抓好和谐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便民服务创特色活动,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化运行机制。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全覆盖,保证申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实验县验收一次成功。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切实抓好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建立社区工作人员述职和居民群众评议制度,开展评议监督。认真做好第九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组织指导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和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拓展村务公开的范围和途径,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发展专业化便民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四是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探索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的职能一体化模式,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流程,放宽成立条件,缩短登记时间。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行业自律和诚信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促进全县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抓专项促优化,提高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质量。
一是提高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效能。开展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和区划调整调研,做好撤县设市的申报跟踪工作,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做好行政区域边界线联合检查。加强地名标志维护管理和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二是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婚姻登记员培训,争创文明窗口单位,加快婚姻登记网络预约服务,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和规范率达到100%。三是强化救助管理服务。继续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救助站要做好日常性、极端气候街面救助和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四是推进殡葬改革。制定出台《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坚决制止乱埋乱葬。加快殡仪馆选址和项目争取工作,结合公路、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坟头绿化治理。五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各镇要根据近年来的灾害特点,健全完善救灾应急指挥和应急预案体系,同时要加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度。
(五)抓双拥促融合,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要围绕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四连冠”的目标,加大拥军力度,动员驻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扎实推进“九件事情”和“十项活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确保2014年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一举成功。二是创新优抚工作模式。健全完善参保参合缴费补助、定额门诊、住院补助、就诊减免、特别临时救助及“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为主的优抚医疗保障体系。加快烈士褒扬、优抚数据两个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优抚对象短期休疗工作,切实抓好复退军人 维稳工作。三是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要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重点,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由计划安置向就业创业转变,认真落实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发放自主就业人员地方一次性经济补助金。
三、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建设一流民政工作队伍
(一)强化为民宗旨。要深怀菩萨之心,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把深化民政领域改革融入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用好用活上级各类政策,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措施,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解社会救助、殡葬改革、社会组织管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等发展难题。
(二)强化学习能力。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采取专家授课、集中培训、实践考察等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干部素质的大提升保障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5
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和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我校以自研自制或自研定制的方式成功地将足球机器人和救援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直接服务于综合设计课程、学员本科毕业设计、参加机器人学科竞赛等教学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创新人才培养。
1.1足球机器人成果转化为哨兵机器人和创意机器人组合实验平台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多年来一直从事足球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移动机器人平台,并依托这一平台,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机器人视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IEEETRO、PatternRecog-nition、自动化学报、IEEEICRA、IFACWC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70余篇,并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课题组将该科研成果建设为哨兵机器人和创意机器人组合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课题组已将这两类机器人实验平台连续两年应用于自动化专业大四学员的自动化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开设了基于对管的全向移动机器人巡线、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巡线、基于超声传感器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走迷宫/避障、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走迷宫/避障、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基于Simulink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全向移动机器人简单编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ean-shift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基于全向视觉的彩色目标识别与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四轮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关键设施无人值守和巡视实验等十余项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该设计课程,学员对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初步设计方法。此外,课题组还将实验平台用于支撑技术类学员的本科毕业设计,开设了基于无线网络的机器人遥控及图像采集传输、基于视觉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目标跟踪的方法研究、基于Simulink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系统仿真等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2救援机器人成果转化为单兵侦察机器人实验平台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依托军队科研项目,自主研制了三代履带式小型救援移动机器人系统样机,在全地形通过能力的便携式移动平台设计、复杂未知环境探索、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建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至2011年连续5年蝉联中国机器人大赛救援机器人组比赛冠军。依托学校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课题组将该科研成果建设为单兵侦察机器人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目前,课题组主要将该实验平台用于支撑学员的课外创新设计和合训类学员本科毕业设计。以2013年春季学期本科毕业设计为例,课题组在单兵数字化系统专题中开设了单兵侦察机器人视频传输系统设计、单兵侦察机器人遥控系统设计等两个子课题,提高了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相关研究成果为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提供技术支持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2002年以来一直坚持组织本科学员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这一国内最高水平的本科生机器人学科竞赛。由于笔者所在课题组在直流电机控制驱动器设计、机器人运动平台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视觉感知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因此,课题组依托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一直坚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本科学员研制和调试比赛机器人参加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突破比赛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为我校代表队参加该项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1年和2012年均获得Robocon机器人电视大赛国内选拔赛的亚军、一等奖和最佳策略奖)。依托科研成果,课题组指导本科学员研制的部分比赛机器人子模块如图3所示。
2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自研自制、自研定制和有针对性的采购三结合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思路,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努力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在实施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2.1依托高水平的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
大学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各种实际系统成果往往是样机系统,属于实验室产品,难以保证系统的充分可靠性。因此,需要依托高水平的企业,完善系统的工程细节,提高拟转化的实验平台的系统可靠性,以满足用于支撑大承训量的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当然,如果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前应脱密处理,并依托具有保密资质的企业如军工企业完成转化。
2.2坚持自主创新
科学研究要坚持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也要坚持自主创新。为提高转化成效,大学要依托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坚持对实验平台等实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自主设计,确保技术先进性,以满足期望的建设需求,并在后续使用中能够不受制于人。当然,在转化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吸收企业在工程研发上的优势,提高实验平台的工程可靠性。
2.3注重相关教学资源的后续开发建设
篇6
《新婚别》以杜甫同名诗的内容为题材,运用唐宋燕乐调式音阶和南宋音乐家姜夔的《鬲溪梅令》曲调为素材,将原诗内容的“送别”前增加了“迎亲”、“惊变”两部分内容。乐曲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和二胡协奏的体裁,借鉴了西方叙事曲和奏鸣曲式的结构手法,突出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也合理地结合了西方音乐结构控制及和声色彩,是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于1980年“上海之春”经闵惠芬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出后,迅速传遍海内外,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现代化探索中的精品。《敦煌魂》从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张议潮率领边区军民抗击吐蕃的历史为内容,运用少数民族音调和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宏大立体音响,将原画内容发展为“怨”、“思”、“怒”、“庆”四大部分连续演奏,音乐中运用了大量非传统演奏法和现代作曲技术,形成音响浓烈的戏剧性效果,以随想曲的自由结构描绘了军民抗击外族侵略的悲壮史实。近年来,这两部作品在海内外不断上演,成为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精品力作。
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艺术构思,都力图从历史文献中找寻创作内容的源泉,展现了大型民族器乐对古代音韵的回想、对民族器乐现代交响的探索。但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尤其在管弦乐配器艺术手法方面,《新婚别》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探索民族管弦乐传统个性极强的作品之一,但鲜明的旋律线条和逻辑严密的结构思维使它的“共性”特色也很鲜明;《敦煌魂》中的现代化创作手法和配器风格再一次将民族管弦乐发展推到了“个性”行列,但它鲜明的民族音乐旋法和“起承转合”结构原则的运用,从艺术手法上再次给人以较为鲜明的传统基础,由此具有了“共性”写作的传统。从这两部探索性作品中可以看出朱先生对民族管弦乐发展的深入思索,也反映出他本人乃至民乐界对民族管弦乐现代化的探索足迹。因此,值得我们对这两部作品进行重新审视。
一、《新婚别》的艺术构思和民族管弦乐探索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因为其中的主奏二胡声部有着悲壮、凄美、跌宕起伏的旋律,更因为协奏的民族管弦乐队有着精妙的配器构思,才使得这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产生的作品,经“上海之春”演奏后,从此走进了千百万爱乐人的心中。这部作品不仅在演奏领域极受推崇,在研究领域也多受关注。1981年,许国华对其主题音乐进行了评介,指出这一作品在表现杜甫原诗的内容上又有所发展,既注重原诗中“别”的悲壮、凄美,也注意了“新婚”的喜庆,加强了艺术的对比,从而具震撼效果。许国华特别指出,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发挥了器乐所擅长的形象性描绘、情景性铺叙的特点,从原诗中引申扩充出“迎亲”和“惊变”的内容,为最后“送别”作了铺垫。后来又有大量研究从作品创作的角度对这一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熊祖鹏从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上对作品的创新角度进行了剖析,金伟从古代文化的发展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而赵寒阳更是从作品的时代性方面肯定了《新婚别》所进行的探索,乔邦利从学科建设和学术思潮的宏观视角谈及了该作。更多的演奏者从自身演奏的体会中对《新婚别》这部大型现代二胡协奏曲进行了演奏理论的诠释,其中刘长福在演奏解析中突出了作品结构和音乐戏剧张力在运弓演奏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肖成玉在演奏中结合具体乐句创用了“浪弓”和“滚揉”等技巧,赵寒阳则从演奏美学角度对《新婚别》中的意境进行了探析。这些分析与研究挖掘了《新婚别》内在的音乐神韵,给后学者以启迪。
以往针对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作品研究多侧重于旋律分析(演奏分析也是在旋律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对作品的配器技法分析则涉及很少,而这恰是作品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烘托主奏乐器的艺术效果、营造作品的音乐张力、挖掘传统民乐的立体化音响等,都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族管弦乐现代探索的成功作品,目前的研究还是不够的,不能深入地展现作品的理论价值。
从结构手法上看,《新婚别》从杜甫原诗中延展出“迎亲”、“惊变”、“送别”三个部分,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并较好地结合了民族音乐中“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从而使作品结构紧凑、主题集中,是作曲家充分发展中西结构手法的典范之作,有人称赞这一方法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音乐主题的设计上看,作品从姜白石歌曲《鬲溪梅令》中提取了主要旋律音调,采用了唐宋燕乐音阶,使音乐主题古朴自然,很好地展现了原诗的意境。
《新婚别》中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是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交响化的追求。据作曲家朱晓谷介绍,他在创作《新婚别》时共写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管弦乐两种配器总谱,两个版本的配器都获得了业界的肯定。其民族管弦乐版的艺术构思主要是从西方管弦乐队的配器艺术手法中汲取音响观念,将当时常用的低音乐器革胡和大革胡换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扩大了乐队的声响浓度和融合度,从而更好地展现作品立体音响思维。除了加强低音乐器的厚度外,《新婚别》还对其他乐器组中进行了调整:吹管组选用了笛、唢呐、高笙、抱笙四种乐器,弃用了当时上海民乐团惯用的管子,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吹管乐器的“亮”度和融合度,抱笙是为了与其他乐器组的融合,并增加吹管乐器组的厚度。这种配置探索了吹管乐器四声部的声响平衡,并探索了与西方管弦乐队相近的音响效果。弹拨组选用了柳琴、琵琶、中阮和古筝四种乐器,弃用了扬琴和大阮。朱先生非常重视弹拨乐器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他认为弹拨乐器都有着个性极强的艺术效果,用得好则为乐队音响增色,否则将破坏乐队音响,造成“脏”、“乱”的不好影响。打击乐器组选用了钢片琴、大鼓、大锣,弃用了定音鼓、云锣、板鼓、方响等,目的是在音响上探索清澈透明和雄浑厚重两种艺术效果;而弃用了传统“民管”乐队中注重运用繁复锣鼓段渲染气氛的手法,是为寻求乐队的声响平衡进行的简化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新婚别》依据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在配器选材上进行了慎重考虑,非常注意乐队的声响平衡,在各个乐器组中均做了“简化”处理,以期获得简单而有效的音响效果,并能在各部间做到较好地融合,在挖掘民乐个性化色彩的同时也开拓了乐队的现代音响观念的融合与声部平衡。
在具体的配器手法上,《新婚别》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运用强有力的齐奏达到乐队音响的 浓度,从而达到戏剧性的音乐张力。如在序曲部分运用的全奏(第1-3小节),选用了每件乐器最响亮的音区和丰满的和声效果,展现了“安史之乱”时严酷的社会背景,预示了乐曲悲壮的气氛。乐曲运用笛、唢呐、柳琴作为“亮”的色彩乐器演奏音乐主题,运用中阮、古筝、高胡、二胡、中胡等演奏“暗”的主题,高笙、抱笙、低音提琴等作为和声性融合演奏与主题同音型的节奏,这样就形成高中低、亮灰暗等不同层次的音色块,达到了色彩浓郁而富有戏剧张力的艺术效果。其他相似的地方还有99-101小节、149-163小节等。这些全奏又进行了各种变化,突出色彩浓郁的同时又给人色彩斑澜的不同效果,突出了乐队的色彩描绘作用,如乐曲中段的二胡与乐队的“对话”段落,乐曲运用“此消彼长”的对置,将音乐所展现的悲壮气氛渲染出来。
2、运用主导乐器的写法,突出乐队色彩的变换。如在7-13小节,乐曲运用笛子清亮的音色作为主导乐器,高笙、古筝、高胡、二胡在高音区作为陪衬,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田园景色,加上微调式与之前的羽调式所形成的对比,把序曲中的音响展现得清晰而富有色彩。这种手法在全曲很多乐段中都有运用,如二胡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在各个部分所做的音乐配器处理,展现了二胡所表现的不同艺术形象,体现出作曲家在配器方面的“着色”技巧,由此展现了作品所着意叙述的三个事项。
3、运用各种节奏织体,丰富和推动音乐发展。如在主部主题第一次呈现时(14小节起),在拉弦乐器组上运用了“XX XX-”的节奏织体,把唯美的音乐主题很好地衬托出来;第二次出现时(22小节起),加入笛子等吹管组乐器,节奏织体演为“XXXXXXX”,使音乐情绪更为欢快,对之前的音乐主题加以渲染,推动音响更为欢愉;在“迎亲”段(39小节起),为配合更为欢快的主题音乐,在吹管、弹拨乐器组上运用“X XX XX X”节奏织体。由此可见,《新婚别》为推动音乐发展在不断变换节奏织体,并配合不同乐器组形成新的音色,丰富了音响的变化,把配器艺术赋予作品以极大的渲染效果。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在烘托二胡主题音乐上运用了现代化的“民管”配器技术,在加强各声部融合的同时,更丰富了音乐的音色变化,突出了现代立体声响观念对乐队配置及其组合的影响,它新颖而丰富的音响效果博得了当时业界的赞赏。
二、《敦煌魂》的艺术构思和民族管弦乐创新
唢呐随想曲《敦煌魂》是2004年朱晓谷委约为上海民族乐团而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是他新世纪伊始探索“民管”艺术现代音响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以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为内容,赞扬了张议潮抗击吐蕃、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精神。乐曲的历史背景仍然为“安史之乱”后的动荡社会,所不同的是,反映的内容是大起大落的民族主义精神,所以选用了唢呐作为主奏乐器。依笔者之见,此举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考虑到唢呐为西域传入的乐器,从历史与文化的渊源上与当时的音乐氛围相合;二是考虑到唢呐音响蕴含的巨大张力,适于表现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艺术效果;三是从配器角度看,唢呐能穿透乐队的巨大音响,又能与乐队形成张力上的互动,适合于音乐本身的艺术效果表达。除此之外,《敦煌魂》在配器手法上还有着更为深入的艺术创新,推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
1、在乐队编制上,《敦煌魂》采用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相比于当时上海民乐团惯用的编制,《敦煌魂》中各组乐器均有扩展,在朱晓谷本人的“民管”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吹管组乐器有梆笛、曲笛、高笙、中笙、低笙、高音唢呐、次中音唢呐等,其别注意了低笙音响的开发,除了演奏主题音乐旋律外(如引子第2、9-12小节处等),还在渲染气氛上进行了大胆地开掘(如第75-79小节等处)。弹拨组乐器有柳琴、扬琴、琵琶、中阮、大阮、古筝,其中为加强古筝的艺术感染力,还专为古筝各弦的定音做了重新设定,增加了它演奏半音甚至音块的能力。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小军鼓、低音锣、大小吊钹、南梆子等,突出了中国民间锣鼓乐中的序列手法(如第8小节等处),对营造或紧张或热闹或凝重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拉弦乐器组延续朱先生以往的做法,又加强了低音声部的音乐艺术创作,推出了凝重压抑的戏剧性效果(如序曲中的低音半音下行所产生的紧张与压抑感)。由上可见,《敦煌魂》中运用了一个超大型编制的“民管”乐队,这对于作品所意欲表现的非传统调性音乐风格、恢宏的历史画卷是非常必要的,其音响效果较之于以往传统“民管”写法来说更为宏大,有利于挖掘出作品中所着意塑造的外在张力的内在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作品还特意在传统写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音色音响,推动了民族管弦乐向前发展。如为配合音色旋律的艺术表现,创用了一些非传统演奏法和偶然音乐手法等。
2、在音乐主题形象的塑造上,《敦煌魂》运用了西域色彩浓郁的音阶,突出了导音向主音的倾向性,这使得a羽调式的第一主题地域色彩和历史风格凸现(见例1)。这一主题音乐被随后进入的乐队在音响上放大、延伸(9-18小节),并为主题句的发展做了复调化的扩展(19-44小节),形象也随之被逐渐放大,唢呐独奏声部的随想性被充分展示出来。在主题复凋化的发展过程中,《敦煌魂》采用了模仿的手法(50-54小节,见例2),并采用由高声部向低声部渐进的方式,增加了主题音乐的悲壮气氛,表现出作品中所着意突出的“怨”的情绪逐渐加剧。由此可见,《敦煌魂》在主题音乐的塑造与发展上采用了特性音调和中西结合的发展手法,使得主题的发展不仅有着情绪上的逐层深入的叙事性,也有着音乐延展上的随想性,独奏乐器唢呐与协奏乐队不仅是声响的呼应与对比,还是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帮互推进。因此,使作品主题形象的塑造上风格特性明显,还给人以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充分利用乐队配器发展主题乐思的作用使然。可以看出朱晓谷在“民管”艺术现代化方面所做的新尝试。
3、在音响色彩的营造与对比上,《敦煌魂》设计了“怨”、“思”、“怒”、“庆”四个截然对比的音乐情绪,这四个部分主要通过乐队配器的方法予以展现。第一部分“怨”以悠长的主题旋律与乐队的呼应为配置手法,其中通过与拉弦乐器组的模仿复调、吹管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点缀的和声性衬托体现了第一层次,通过弹拨乐器序列化演奏呈现的偶然音乐手法与主题音调形成点线、面线的多重对比体现了第二层次,乐队全奏音响与唢呐独奏共同推动体现了音响色彩的第三层次,由此使“怨”的部分逐层递进、音响渐浓,展现出“怨”的浓烈情绪。“思”部分的第一层次是运用重奏式写法,简化乐队,分别将唢呐独奏与弓拉古筝形成“对话”(见例3),自由的节奏特别适于表现“思”的浓情蜜意;而乐队中曲笛、阮、小打击乐和拉弦乐器的加 入,使独奏的低音大唢呐的情绪更为感人,第二层次的音响与之前恬淡的音响形成了对比;在弹拨乐琵琶、古筝等乐器的点缀下,唢呐与时而进入的乐队全奏形成了音响色彩上的对比,推动音乐力量的增加,此为“思”的第三层次。“怒”的呈现是运用唢呐快速的音流(吐音),与乐队中弹拨乐与拉弦乐所形成的“色块”背景形成对抗,吹管乐做点缀间或进入,在打击乐的序列节奏加浓中,音乐情绪逐层推进,在180―185小节处运用乐队全奏推动音乐达到音响上的。“庆”的部分是欢快的(从d=126的速度开始)、浓烈的(乐队全奏),并在各种速度上进行发展,独奏唢呐提高音区,节奏时而舒展时而密集,与乐队形成“英雄”与“群众”的互动关系。这一部分的第一层次是独奏唢呐与乐队全奏的“对话”,第二层次是与吹打乐的“对话”,第三层次是与乐队全奏的“共庆”,这时的乐队节奏变幻较多,多重节奏音型使乐队音响色彩逐渐加浓,体现出大型“民管”乐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其中的唢呐运用高音区旋律在乐队声响中显得尤为突出,显示出作曲家驾驭民族管弦乐队音响的能力。由此可见,《敦煌魂》在乐队音响色彩的对比上采用了各种乐器组合,形成音响色彩的不同层次(常与音乐段落设置配合),描绘性的背景和抒情性的重奏共同创造了一波三折的音响世界,显示了现代“民管”乐队的艺术表现力。
由上可见,《敦煌魂》在主题和结构的发展上运用了随想曲较为自由的艺术空间,在音色音响的开发上运用了不同层次的对比来逐层营造,同时开发了各种形式的乐器组合和新颖的演奏法来拓展音响的表现角度,丰富了传统“民管”艺术的表现内容,使人们在感受作品浓烈的音响艺术中,体味了现代民乐的色彩魅力。
三、由《新婚别》与《敦煌魂》的比较看朱晓谷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和唢呐随想曲《敦煌魂》表现的文化内容同为“安史之乱”后的动荡社会背景,体裁形式也同为独奏乐器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两个独奏乐器也都为旋律性极强的古代传人中国西北的乐器,两者在中国都被发展为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传统民族乐器。两部作品有着太多共性,难免促使人们对比思考。笔者也由此想对两者比较一番,以期管窥朱先生的配器理念及其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
1、音乐主题的音色音响发展模式
《新婚别》为1980年创作的“民管”作品,作品中主要的音乐创作手法较为传统。没有太多的新色彩和新演奏法的推出,作品主要以唯美的演奏、凄美的旋律为主要音色构成要素,建构在这一基础上的配器法也是与之相应的各种传统音色组合,是在柳尧章、胡登跳等前辈基础上继承发扬(只是做了细小部分的调整),注意对西方管弦乐队音响的借鉴(注意音响的融合度)。这样所形成的音响饱满、柔和,乐队的融合度很高,少用特性极强的色彩性乐器,其音响发展模式是建构在西方交响乐队音响模式基础上的。与之前的大型“民管”作品不同的是,《新婚别》采用的编制较为简单,按照每组四部和声的组织原则及音响配色需要,但由于音响的融合度很高,所以取得了较为丰满的音响效果。其音色音响发展模式是用尽可能简单的配置获得丰满立体的音响效果。
《敦煌魂》是21世纪创作的“民管”作品,受后现代音乐思潮的影响,作品中较多地探索了新音色和新乐器演奏技法,创造出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构成的音响观念也是力图突破传统音响上的创新发展。其乐队配置是较为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产生了较大的音响浓度和更为丰富的音色组合。音响发展上也以多元复合为风格,将现代作曲手法、民间音色旋律、民间序列节奏、现代复调技术、现代和声手法等杂融在一起,形成了对比强烈的音响布局。其音色音响发展模式是结合较多的现代音响观念,引人大量不和谐音色组合发展“民管”配器的多色调音响。
从这两种音色音响模式可以看出朱晓谷在探索民族管弦乐配器上的深入思考,现在看来,这种思考是与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中的风格因素相吻合的。
2、音响平衡的追寻模式
《新婚别》依据杜甫原诗的意境设计了三种音响内容,“迎亲”、“惊变”、“送别”的音响是逐层发展的,遵循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思维,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也就是说,它的音响平衡是遵循音响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发展而成,而作曲家就是按照这一原则,将“迎亲”主题音乐所具有的优美、“惊变”音乐所具有的戏剧性、“送别”音乐所具有的悲壮安排在一个时间的先后点上,完成了作品的音响布局。其音响的平衡是基于传统音响模式上的自然衍变,三部性结构中的中段是音响的强点所在,其目的是配合其他两部形成三角平衡。
《敦煌魂》依据的是张议潮抗击吐蕃这一宏大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主题,它所需要的音响是反差极大的,作品按照“起承转合”原则安排的四部分也为这一音响的对比创造了艺术空间。作品开始的“怨”需要一个乐队足够大的音响当量,其中采用大量的乐队全奏和较多的全新演奏技法和现代作曲手法就是为了表现“怨”的音响震撼度。而随后的“思”不仅是情感上反映了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还从音响的对比上为“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缓冲,使音乐在音响上暂时趋于平和。“怒”作为张议潮抗吐蕃行动的基点,在音响上具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乐队配器沿用第一部分“怨”的手法,但更多地加入了齐奏时和声的浓度。这使得音响的震撼力更大。“庆”作为全篇的总结,在音响上似乎并未减弱多少,但在音响的融合度上更为清晰,突出的只是节奏的明快、音响的热烈,而没有了激荡人心的刺激性音Ⅱ向,从音响的平衡上来说是对前述乐段的对比和总结。由此可见,《敦煌魂》在音响平衡上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强弱对比,而是更多地注重内在音响的张力挖掘(如第二部分“思”是外松内紧的艺术效果,第四部分是外紧内松的反差对比);这样产生的音响平衡也就不再是外在表象上乐器组合的多寡,而是各种组合及其演奏法在现代意义上的多维度考量。
由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出,《新婚别》中的音响平衡代表着传统配器在音量上的外在对比,它注重的是作品音乐清晰发展的自然和谐,是“三角”平衡观念的体现;《敦煌魂》中的音响平衡代表着现代配器在音量之外的内在对比,其中需要多维对抗,反映了近年来现代配器技术的新发展。
3、音响逻辑及其观念
现代音响的发展迫使人们不断抛弃既定程序或模式化的追求,作品的音响逻辑及其观念建构也就随之不断变换。《新婚别》和《敦煌魂》就是这些观念背景下的不同音响思维。
《新婚别》的音响逻辑是从和谐音响的强齐奏开始的,在“迎亲”音乐中,在清新优美氛围中,乐器组合较为单纯,多以小型组合为主,音响长时间处于一种观念控制之下,间或插入的强齐奏并非是为了寻求音响上的紧张,而是为了肯定之前平和音响的“叙述”。“惊变”作为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追求紧张而不断变换的音响,乐器组合也多变起来,但其间总体唯美的音响给人产生的直觉是,音响的紧与松并非为了对比,而是为了寻求另外意境发展的方向。于是,这种紧张也就失去了冲击力,说明作品并非为了紧张而紧张,为了音响浓度而增多乐器的齐奏数量与种类。“别”作为作品的应该是紧张度最强的乐段,但音乐却采用较多的线性旋律思维作为发展的动力,二胡的旋法多变是音乐张力的主要来源,乐队的配器只是为了配合主奏乐器二胡更好地改变情绪,音响的逻辑趋于直线发展,简单明了。因此,这种音响浓度的发展也与音乐张力发展不同步。也就是说,音响逻辑并没有与音乐逻辑一致。这是当时追求线性思维为主的音响逻辑的共性现象。
《敦煌魂》的音响也是从紧张开始(序曲部分的强齐奏),并将紧张的力量逐渐加大,即使在主部主题抒情的呈示段落,乐队的配器仍用非协和的、非衬托性的重奏与之对置。在第二部分“思”中仍然延续这一手法,所不同的是弱小音量与内在的紧张度是反方向发展的,这使得音响的浓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怒”的部分不断转换了音响的紧张色调,乐队的全奏中增加不和谐的和声手法更增添了音响的浓度。“庆”的音响似乎是缓和了些,但并未在音响上给人以轻松,而是运用更大直面的音量增加着作品的音响感染力。因此,《敦煌魂》的音响是建构在非和谐的基础上的,其中的抒情是为戏剧积攒能量,紧张的音响来自于配器的大胆创新。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音响逻辑趋于复杂化、多维性。这种音响逻辑是多元复合思维影响下的创作观念之使然,反映了民乐创作也趋向于多维逻辑化,开拓了民族管弦乐新的音响空间。
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征;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75-09
一、引言
为应对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而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把发展新兴产业当作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复兴的突破口,并把新兴产业看成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和主导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产业。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民消费需求低迷,产业竞争能力下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构想,并将其作为我国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经济举措,更是我国立足经济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国务院从2009年9月份开始连续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将七大产业列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提出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目标,确立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立场和决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产业演进、产业选择、产业发展、政府职能建设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是从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开始的,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近三年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文献如“井喷之势”迅速膨胀起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结论。因此,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后续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者们厘清研究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产业特征、产业选择、发展规律与模式等相关问题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字面含义来看,需要界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两个概念。首先,“新兴产业”是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界定产业的,是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阶段的产业。Power(1980)将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其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备开创新事业的机会。Blank(2008)认为新兴产业是充满未知性的产业,通常由一个新的产品或创意所形成,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如对产品的需求、潜在的增长潜力以及市场条件都不确定,而且没有原有的轨迹可循。Claude(2003)认为新兴产业要符合四个特征:(1)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相关联;(2)创新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3)对应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4)具有高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战略性”。赫希曼(1991)将主导产业与战略产业视为同一概念,指出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所体现的经济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所基于的主导技术的未来性和突破性;二是产业所面向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第一个特征决定了主导技术的投资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更加“耐心”的投资和更加多样化的高强度学习和探索;第二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涉及到一国发展的深层次经济利益。
国内研究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更多强调的是产业的“战略性”特征,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如表1所示。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Anderson和Tushman(1990)指出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的“非连续”和“分化性”,指出技术演进引起的新兴产业是产业生命周期中的“非连续”现象,产业生命周期的更替主要是因为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技术分化,形成不同发展方向的技术,继而依靠技术选择形成市场信赖的技术群和企业群。Witerings和Boschma(2002)以新西兰ICT产业为例指出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但是一旦一国或地区某项专利或专利池成为国际标准或主导设计时,产业便自然地向该国家或地区集中,随机性消失。Geels(2002)则更多强调新兴产业的需求性特征,认为一种新产品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在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需求规模的大小。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晓华、吕铁(2010)概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个特征: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复杂性。战略性是指该产业的关联度大,对其他产业有辐射带动作用,能决定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不确定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涉及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将带来较强的外部性;复杂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产业化以及产业链分工合作等方面上是复杂的。吴传清和周勇(2010)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归结为全局性、联动性、潜导性。全局性指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还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联动性指产业应凸显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能拉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发展,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潜导性是指产业具有政策导向作用,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重心。高友才和向倩(2010)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力”特征: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产业创新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力,包括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引领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能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业持续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较长的产业生命周期,而且随着科技创新和变革,产业成熟期能得到不断延伸,有稳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产业聚集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产业聚集力,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带动系数大,能够围绕核心技术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碳减力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择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实现低碳化生产。龚惠群等(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要具备以下基本属性:相对性、主导性、高成长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随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所不同。主导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全局的主导性带动作用;高成长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需求巨大,未来将演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确定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托的技术不确定性较高,市场变数大。林学军(2012)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发展特性:指向性、外部性、创新性、风险性、地域性。其中指向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外部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对其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创新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市场反应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带来较大风险;地域性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从自身资源或条件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不同,正确选择与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目前没有明确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的研究,更多的还是用主导产业评价指标来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2)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认为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引擎,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主导部门连续更替的过程,这为主导产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赫希曼(1991)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不平衡增长等因素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在资本有限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本与资源,重点开发部分产业,由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整体发展。从罗斯托和赫希曼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对主导产业的选择都是基于产业的带动或推动作用,即产业关联度指标。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90)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两个重要选择标准,即需求收入弹性指标和生产率上升率指标,他认为应该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增长较快的指标作为主导产业的评价标准。Kremer(1993)认为,要根据产业的竞争状况来确定区域的产业选择,因为拥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其生命力也会更持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更大。Keizer(2002)等人认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该具备较强的发展前景、较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庞大的就业效应,这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国内学术界目前鲜有研究。刘洪昌(2011)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国家意志原则,即要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的领域;(2)市场需求原则,即要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开拓需求状况;(3)技术创新原则,即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4)产业关联原则,即选择时要考虑此产业的横向和纵向产业联系,要有带动效应;(5)就业吸纳能力原则,选择产业时要考虑到社会效应;(6)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时要考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武瑞杰(2012)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六大基准:科技贡献、区域优势、低碳经济、功能区规划、地域发展特征以及能够预防高科技伴随的系统脆弱性的安全措施,并且他认为以此基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甄别出具备地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程宇、肖文涛(2012)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问题,这些标准应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特征、应有助于整合区域产业优势、应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应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应有助于促进产业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熊勇清等(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合选择评价模型,从基础性因子、激励性因子、创新性因子、政府战略导向性因子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贺正楚等(2011)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和主导产业评估理论,形成了以“产业全局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动态性”为一级指标,初步遴选出了27个指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估指标,并以湖南省为例检验了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胡振华等(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及信息熵法(IE)求解出的客观权重,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合权重,以此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与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究竟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它的动力机制与培育机制在哪里?成长路径和发展模式又是如何?这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技术创新;另一个是政策扶持。Harfield(1999)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起辅助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要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与此相反Laeh(2002)利用以色列新兴产业的数据研究发现政府资助刺激了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利于新兴产业中的小企业快速发展。Pohl(2005)探讨了日本产业振兴合作组织(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Corporation of Japan)与市场的关系,认为该组织在海洋新兴产业的扩大和再生产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强调市场调控的重要作用。Ellison和Glaeser(2010)也指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是保障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Lovdal和Neumann(2011)对一些和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认为能制约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化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资金;二是政治上的支持。这两大类的影响因素又可以分为许多方面,其中包括替代品的价格低、生产许可证难以得到、评估系统缺失等等。
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模式的探讨更多是从产业内在要素、机理的分析,探寻产业特殊的发展规律与路径。龚惠群等(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要基于原始创新,将原创性科技突破的成果转化为标志性目标产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针对新的产品和技术,创立和运用新的商业模式,引导和培育消费需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塑造新兴产业业态: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孕育新的产业创新集群。王新新(2011)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改造传统行业。技术进步带来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高级化利用知识的“共享性”和“溢出效应”提升整体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包海波(2011)也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三大动力机制:技术研发机制、市场培育机制、制度激励机制,认为技术推动与市场推动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机制,而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可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因此技术、市场与制度的协调互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培育机制。桂黄宝(2012)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动力机制进行剖析,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四大动力机制——创新驱动、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市场竞争的“四轮驱动模型”,并指出创新驱动应该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与其他动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主张:
1.集群发展模式,即主张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形成产业集聚。喻登科(2012)等人提出了以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采取单核、多核或星形发展模式,并建议不同区域要根据不同产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需求做出不同的选择。涂文明(2012)也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模式,指出要从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和技术一产业层三个层面进行区域集聚,并给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型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三种实践模式。
2.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主张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与传统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熊勇清、李世才(2010)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两类产业耦合发展的解决思路,对两类产业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乔玉婷、曾立(2011)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以及从军队和地方的角度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林学军(2012)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嫁接、裂变、融合三种方式。嫁接式指的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新的、独立发展的领域,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嫁接于互联网的“.com”这类的网络公司。裂变式即通过高新技术应用于当地的传统产业,在设计、制造或原材料等环节,产生某个方面的新分工,从传统产业裂变出新的产业出来。融合式指的是高新技术全面与传统产业结合,在设计、制造、原材料、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
3.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即主张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王利政(2011)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了在起步、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适宜的模式,同时指出从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在世界的位置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追随的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刘志彪(2012)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避免成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并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视角构建了一个基于“链”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和生态链这五个方面,寻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和措施。申俊喜(2012)主张当前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坚持“研发优先,技术驱动”,而非“投资驱动”,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去支撑核心技术实质性的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并指出要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明确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重点,而且应该科学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相对于理论模型的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主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问题
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大量企业蓄势待发或已经进入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而如何有效地选择进入时机成为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韩雪莲等人(2011)利用2001-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的180家企业数据,探寻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为,并分析企业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具有正向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具有负向影响,并且企业的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正向的交互效应。这一系列结论可以为下一阶段企业正确地选择时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郭晓丹、宋维佳(2011)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进入时机为切入点,分析领军和跟进策略的动因与绩效差异,研究如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及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发现,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预期利润会对企业的进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产业不可分散的市场风险越大,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变化越剧烈,企业越倾向于领军进入,捞取早期的“政策好处”,规模大、国有色彩强的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领军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跟进企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问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产业创新和研发投入,对此有的学者开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肖兴志等人(2011)使用1998-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分析并比较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行为,研究发现政府的科技资助经费没有调动国有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反而可能挤出企业自身投入,但能够促进非国有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同时指出非国有企业规模越小研发投入越大。肖兴志、谢理(2011)利用SFA模型测算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然后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和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上较低,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的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现负向关系,而非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正向关系。吴福象、王新新(2011)基于GVC模式下人力资本空间流动视角,对要素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行业的绝对集中度、规模差异度、劳动生产率变化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等变量存在着多重的复杂联系。为此,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根据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特点在产品无限细分的差别化基础上走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陆国庆(2011)利用我国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管是从企业业绩还是从市场绩效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明显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类,这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较为显著;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产出、创新环境等因素呈弱正相关性,而与产品毛利率显著正相关。
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的评述和研究展望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的评述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界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可以发现共同点都是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方面来诠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和研究更多体现在“新兴”上,侧重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兴产业。国内学者则更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代表着国家未来产业的方向,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性影响。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新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上的理解,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有显著差别。国外学者更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和产业技术特性,如技术的“非连续”、“分化性”、“随机性”,强调产业技术的需求特性;而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的论述较为全面,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联动性”、“引领性”等,更多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辐射效应。正是因为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俨然就是一个“全能产业”。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的研究上,国外学者基本上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方法,而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主要还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并且借鉴了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评价标准。然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理解,导致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区别,造成选择结果失真。随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确定,其选择依据、判断标准、产业特征等都与以前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有很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全面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实,同时也要加大理论基础研究。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集中在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扶持两个要素上,而国内学者比较多的是从产业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等角度切入,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这一定程度上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但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多局限于理论框架层面的定性分析,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该怎样实施集聚化发展,该怎么和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及“联动”发展,其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却未能展开深入研究。
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实证研究,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性的证明,为一些结论提供了数据性的支持。然而,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时间不长,获取一手数据资料难度较高,导致系统性的数据资料严重不足,这也造成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章不多。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累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还应从多个方面进行。
(二)研究展望
目前,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研究尤其是国内文献还停留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产业特征和政府政策等研究上,且大多数是宏观定性的思考分析,深入研究的少。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领域,国外并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之说,其产业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更是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的探索,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缺乏一个理论框架体系。未来学者们应该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依此理论研究框架首先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对象、范式和方法。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基础上,使用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S(结构)——C(行为)——P(绩效)”的基本范式,探索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系。当前,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框架体系,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
2.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细分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提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领域。现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的研究都是面向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没有针对特定的细分产业进行研究。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七大产业类别,且每个产业类型又涉及多个产业门类,各个细分产业的发展规律显然是不相同的,因此针对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对各个细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要深入探讨各个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如何影响产业发展,这些要素是如何发挥作用机制的,这些都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重点研究领域。
- 上一篇:科学教育的目的
- 下一篇:企业帮扶情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