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发展的新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篇1

一、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新趋势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影响巨大,从而对国际经济合作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缔约成员国的构成上出现多层次性

如果以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差异来划分,世界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0年到1980年,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中期至今。在第一个阶段,基本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同或类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一致以及地理上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的FTA。但是,在第二阶段,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建立颠覆了传统的FTA理论与实践。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NAFTA顺利运行,三个成员方均从中获益,表明异质性国家同样可以取得同质性国家取得的合作效应,并共同得益。

第一次区域合作热潮中,因为政治上的新生,更由于迫切渴望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型合作非常盛行。但以后的实践及研究数据显示,南南型贸易协定对成员国经济没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因此许多早期南南型合作运行没有多久就停止了,或者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必须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尽管因为不公平的经济秩序而产生矛盾和摩擦,但从中也能学到经济发展的方法,从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中受益。因此,新时期的自由贸易合作中,南南型合作逐渐减少,南北型(垂直型)合作逐渐增加。

(二)涉及的范围及包含的内容更广泛

传统FTA的谈判内容主要是削减和取消关税以及消除非关税壁垒,谈判的范围仅限于货物贸易,这是符合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因为当时各国关税税率较高,是货物贸易的主要障碍,因此成为各国进行FTA谈判时的主要议题,当时的协定内容很少涉及其他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融合度大大提高,各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依赖日益加深,贸易谈判和协定不仅包括了服务贸易,而且包括了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合作、投资规则、竞争规则、环境政策和劳工条款等贸易运行规则与制度。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成员国主要寻求静态收益,如吸引外国投资、获取规模经济收益以及改善贸易条件等,但近年来,各成员国不满足于只获得静态收益,开始寻求更具有持续性的动态收益,甚至其他方面的收益,如政治收益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由于经济上的合作和依赖加深,在一致对外争取经济利益的时候必然会联合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政治领域的共同利益会随之增加,获得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收益,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以及民主制度等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三)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超国家性日渐增强

深层次的FTA导致成员国让渡的内容不断增多,欧盟是这方面的典型。随着FTA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充,各类FTA组织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超国家的权限和执行能力。

正是由于FTA的超国家性不断加强,因此FTA组织极易被作为竞争的手段或工具。随着FTA的广泛发展,各国之间在签署FTA方面也展开了竞争,尤其是大国都把FTA看作是自己势力范围的扩展。尤其是双边FTA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小,并且选择单个国家谈判更能体现国家的政治倾向,更易实现一国的经济政治目标。美国与欧洲在这方面是最好的代表,欧洲各国加强合作之时,美国在美洲也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除了在本地区的扩张竞争,美欧之间的竞争也延伸到了世界其他地区。在中东、亚洲、非洲、拉美以及大洋洲,美国和欧盟同时推进FTA谈判,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FTA,与其说是自由贸易协定,不如说是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协定,是大国以经济为诱饵实现自己政治目的,提升国家地位的工具。日本在这次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中远远地落在了欧美后面。但是,在一直崇尚的多边贸易进程受阻后,日本也加入到这一轮自由贸易的热潮中来,并且由于中国同东盟较早进行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在亚洲FTA合作中先行一步,使得日本更加快了FTA谈判的步伐。

(四)经济因素是主导。政治因素比重提升

任何国家制定对外战略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不外乎两个: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国家参与FTA协议的动机是不同的。分析研究一下新一轮FTA的发展就会发现,各国在进行FTA谈判时更多地增加了政治内容,如欧盟在东扩时,把民主进程、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了加入欧盟的要件之一。FTA的谈判内容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对经济运行起到重要影响的政治因素,政治经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程度比以往更加紧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一轮双边FTA谈判中,尤其是垂直型FTA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会对发达国家做出较大的让步。如在美加吸收墨西哥的过程中、在东欧各国加入欧盟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方面为满足协定要求(即大国的要求)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这种小国对大国做出让步的现象被称之为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新区域主义认为,大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有多重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与合作,因此在进行区域合作谈判时,更多地考虑非经济目标,从而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因此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也不再过多地分析经济效应。小国希望通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大国则希望通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络,并且大国在协定中的主导地位使大国保证享有完全的经济政策制定权,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了让渡贸易政策制定权的风险。

(五)FTA组织封闭性和开放性双向加强

任何区域性FTA都是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为了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因此从建立初期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者说是封闭性。无论是初级的优惠贸易安排还是关税同盟以及更高级的形式,都具有排他性。正是FTA的这个特性使得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学家认为其与WTO原

则是相违背的。随着FTA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域内成员国所让渡的越来越多,区域组织的超国家权利不断增大,这种封闭性必然随之加强。因为作为国家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在同域外成员谈判时必然维护本区域的利益,不会为了多边体系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区域集团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保护域内成员国利益导致的,这些都体现了FTA的封闭性。

FTA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FTA给域内成员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这种合作与交流有一定的外溢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与域外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即使是双边FTA,在规模经济的吸引下,也不会拒绝新成员的加入,从而变成三边甚至诸边FTA。

二、中国目前在FTA方面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但与此同时,贸易摩擦和纠纷也不断增多,如何解决与贸易伙伴的矛盾,成为我国经济贸易界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熟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增强应对贸易摩擦能力;同时,要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可以积极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构建自由贸易区,从而降低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壁垒,增强中国商品的竞争力,进而同他国实现商品、投资及服务的交流与合作。由于WTO多哈回合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多边自由贸易的发展停滞不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迅速调整为对外贸易政策,将区域合作作为外贸外交的新重点,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到2010年4月,中国已经正式签订了九个自由贸易协定,即《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2年)、《中国一智利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亚太贸易协定》(2005年)《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3年)及其补充协议、《中国一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中国一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和《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2010年)。正在谈判的自贸区: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中国-挪威和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中国-印度、中国-韩国、中日韩和中国-瑞士。

三、中国发展FTA的策略

面对区域自由贸易发展的新变化,中国不能盲目随波逐流,准确分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态势,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顾及局部增长又要顾及全面发展,借鉴他国发展自由贸易协定经验,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战略与对策,实现政治经济目标。

(一)中国应利用中小FTA分化重组的机会扩大影响

FTA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将导致中小FTA分化重组。未来国家间的贸易竞争,更多的是集中在区域集团间进行。由于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可以划分到不同FTA集团中,未来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更多的是以集团为背景展开的。各国凭借所依靠或主导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贸易竞争(甚至争端)演变成了贸易集团之间的竞争。正是因为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的不同使得各国同不同国家结成双边或区域FTA,也正是利益的尖锐矛盾使得多边自由贸易谈判止步不前,这种利益的分化在各国结成双边或区域FTA后并没有缩小,反而因为某些利益相近的国家结成了双边或区域FTA而使得他们对外谈判力量加强,这样代表各种利益的双边或区域FTA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收益结果不理想的FTA本身内部矛盾重重,在外部交往中又未能提高整体地位,因此最终协定废止或者名存实亡,各成员方另外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发展势头良好的贸易集团不断扩张,使得剩余国家进行FTA谈判的选择余地不断缩小;另外,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使得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为加快经济复苏调整了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和方向,从旧的合作组织转向新的合作组织,寻求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体的合作。

在双边和区域FTA盛行的今天,掺杂了较多非经济因素的双边和区域FTA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小FTA的分化重组会不断出现,这种分化重组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安排,同时也给了新加入国家一次重新参与世界格局的机会。中国在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方面晚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政治经济方面没有优势,对于一些已经成型的FTA,因为其对外排斥的特性,导致中国这样的后来者处于不利地位,中小FTA的分化重组使得中国和这些国家处在了相对平等的地位上,同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变换带来的机会,积极参与双边和区域FTA,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变换中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

(二)注重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

亚太地区在中国对外事务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参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总体布局是“依托周边,拓展亚洲,兼顾全球”。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护亚太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和政治安全的活动中,中国应尽自己的义务,同时中国也要发展自身的经济,保证自身政治与社会的稳定。

中国一度在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就是例证。但随着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积极参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中国不再遥遥领先,这也是其他各国积极顺应国际潮流的结果,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出现新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出现新的机会。中国应加强与日本韩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同时加强与美国的对话与沟通。

(三)积极发展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篇2

文/何黎明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复杂因素不断增加,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从今年上半年运行情况看,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了7%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连续两个月回升;出口增速6月份由负转正;民营经济活力有效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我国经济整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减轻,下半年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我们对后续经济发展既要充满信心,又不可掉以轻心。

受经济运行大环境影响,我国物流业同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幅为5.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 .6%,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升;从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看,6月份跌破50%的荣枯线,为48.8%。总体来看,总量增长放缓趋稳,结构调整持续加速,服务价格增长乏力,运营成本居高难下。全行业面临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增长转型的重大抉择。

近年来,政府重视支持物流园区发展。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出台我国第一个物流园区专项规划

《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4年9月,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把“物流园区工程”列入12项重点工程;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具体组织评选工作。交通运输部把物流园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鼓励依托港口、机场、大型铁路枢纽场站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从地方政府来看,天津、重庆、黑龙江、浙江、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市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制定了全省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开展了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工作;河北省设立了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成为各级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政府推动作用下,各类资本普遍看好物流园区。大型银行设置专业机构和人员,把物流项目作为重点开发领域;国际养老基金和主权基金联合地产商设立了中国物流基金,专注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知名投资公司、国际保险巨头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物流地产领域;国家知名电商企业、地产企业、快递企业转投物流园区项目;外资企业寻求中资、国资合作,行业兼并重组掀起新一轮。2014年全国仓储业完成投资5169亿元,同比增长22.4%,高于各行业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仓储业总资产已达1.69万亿元。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一些园区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运营、管理和服务过程进行量化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些园区运用云计算、物联网、gps、通信网络技术等手段打造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平台型企业与物流园区所有方合作,推进“天网”与“地网”对接。园区与园区之间互联互通,向自动化、信息化、透明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据刚刚结束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物流园区(基地)为1210个,与三年前相比增加了60%;已投入运营的园区857家,比三年前净增1.5倍。物流园区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园区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从发展现状看,现有的物流园区多数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符合示范物流园区、优秀物流园区条件的还不是很多,提升改造的任务非常艰巨。不少园区在招商运营中遇到困难,甚至前几年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有的还在“晒太阳”,有的已经转做他用。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规模扩张趋缓,结构调整加快,质量效益优先,发展动能转换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物流格局的大调整。从技术条件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新的经营组织模式,必然推动高效物流发展,势必减少货物在途、在库以及车辆配货等待时间。物流园区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转型升级的大文章,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面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强调协同创新。前不久,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高效物流。在物流园区运营网络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技术手段互联网化的时代,必须强调协同创新。我们需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全程供应链协同;需要公铁水航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货流、车流、人流的高效匹配;需要仓库、托盘、装卸、搬运设施设备的集约使用;需要“天网”与“地网”的协同运作,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需要园区间深度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共享;需要区域间物流园区互联互通,以至于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跨越国界,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各方面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打造以物流园区为枢纽节点的产业生态圈。

为了物流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适宜的政策环境。在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行业发展速度加快,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现有的体制政策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减轻税费负担。当前业内迫切希望延续物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允许规范运营的物流园区或信息平台为个体运输业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希望降低或取消涉企收费项目,根治“乱收费”“乱罚款”顽疾。希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归并减少审批事项;必须保留的审批事项,希望采取“一证多用”“一照多址”“一次办结”“网上审批”等便民措施。希望将物流园区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切实解决“用地难”“用地贵”问题。要充分认识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不要把物流基础设施等同于一般的房地产项目,按照“亩均税收”“亩均投资”等条件“一刀切”。不要因为地价升高、城市扩容,迫使物流园区无限度、无节制地外迁。希望投资改造物流园区周边环境,协助做好交通疏解工作。希望“变堵为疏”,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方便。希望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解决物流园区融资难题。希望政府部门之间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篇3

目前全球电信发展已逐渐进入系统解构的混沌期。要使系统顺利通过混沌区进入新的有序状态,不论是电信监管当局或事业经营者都必须:1)了解当前混沌状态的具体发展情势;2)洞察主导老系统解构与新系统成核的内在自组织作用力;3)运用关键性政策控制参数,导引系统完成跨临界分岔,建构新的电信秩序。以下是针对这三个面向的问题所归纳的一些看法。

系统进入混沌区的迹象

1.PSTN的式微。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来,以交换技术为核心的PSTN固网电话一直是电信产业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移动技术崛起,PSTN在电信市场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独尊,全球各地的市场纷纷出现固网的话务量或普及率被移动网路替代的现象。互联网兴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户接入电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网路也因IP骨干网路的大量建置,开始边缘化。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则是随着用户回路IP化所导致的VOIP的普及,特别是免费Skype等的快速成长,使PSTN的营收严重“蒸发”。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国电信等国际大业者,开始执行从2006年起让PSTN逐步除役的计划。失掉了PSTN这根旧支柱后,未来的电信产业谁主浮沉?

2.移动语音服务的饱和。移动网路原本是最有机会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动服务从一开始发展就过于着重传统的语音服务,以致于普及率渐趋饱和时,制约于价格竞争,全球各地纷纷出现ARPU下降与增(话务)量却不增(营)收的困境。要想维持移动营收的继续成长,只有两条出路:1)创造成功的增值服务产品,以增加ARPU;2)对外寻求尚有成长空间的他国移动市场,拥有其部分股权或参与经营,使总营收增长。但这两条路都有相当的挑战性。

3.无线技术的颠覆性潜能。WiMax技术来势汹汹,一旦与其配套的用户端AP开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带宽,对目前固网ADSL的接入服务以及移动的3G宽带服务,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威胁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新无线技术的出现,将会迫使ADSL必须向光纤升级,而3G也会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时程。否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的演进非常可能使既有的庞大电信王国,一夜之间被颠覆耗散。

4.宽带内容服务蓄势待发。宽带IP技术逐步渗入固网与移动的核心网路,再加上用户端接入电路与终端设备的宽带化,影讯(video)即将成为固网与移动服务在技术上的预设(default)规格。这时电信事业经营者的基本挑战是:能否善用“先带宽、后内容”的大形势,开出一条从用户书房到客厅的捷径,为自己创造一个可收费的宽带内容市场?在这条“捷径”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对手是: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位化工作的有线电视网路业者。

5.城乡数位落差的扩大。开放竞争的电信市场,通常都会把资源与注意力集中在都会地区,于是“成本高、消费低、动力小”的乡村地区,相对的建设落差日益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倾斜。这时的问题是如何不使情况演变成积重难返,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系统解构与成核的自组织作用力

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当整体环境发生剧变,老系统(PSTN为核心)必将解体进入混沌状态,然后经由跨临界分岔(新系统的成核机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解构-成核”过程是由内在的自组织作用力(不受人类意志影响的无形之手的力量)与决策者有形之手(政策或策略参数)交互作用下而完成。以下说明代表无形之手的几股力量。

1.技术与市场因子。使既有市场解构的基本动力是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断推陈出新的电信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就会去发掘如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称的“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亦即:有无未被服务的市场、有无不满足的顾客、有无好过头的产品等──Skype以免费的VOIP打入网络族,一两年的时间内在全球创造几千万用户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复杂、系统、宏观的质变是以微观单元的质变为基础的。在电信系统中,所谓的微观单元主要是指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从使用PSTN转为在个人电脑上打电话;或如车载电脑的使用者通过同一显示介面,接打电话、收发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单、查询交通路况、收看电视新闻或热门连续剧。这类微观行为模式的改变,都将带动宏观价值链的重整,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再造。目前已经看得出来的宏观趋势是:1)电信网络必须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数位广播);2)全球单一业务业者纷纷通过并购等手段,使自己转化为更具有适应力的全服务业者;3)传统垂直化(固网、移动分立)的监管架构必须转型朝水平化发展,否则将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3.系统深层追求总体稳定与平衡的内驱力。电信服务只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环。电信服务如果出现严重的城乡失衡现象,以致危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那么任何复杂系统都具有的内在自我修正机制,就会起而反制,来寻求城乡二元化矛盾的统一。当然所谓的统一不必是实体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须是服务功能面的相当。

跨临界分岔的关键性控制因子

复杂系统在无形之手影响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龙无首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测性;但政策参数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导引系统内在的自组织力量,使它们能一致( 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那么产业转型与价值链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劳而成”的方式完成。电信产业要有效走出混沌并开创新局,电信监管当局要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当前全球电信监管机关共同面对的是如何设定以下几项政策参数的问题。

1.电信发展总体目标的策定:电信政策是国家总体政策的一环,对达成国家总体目标而言,它也只是一个下位的政策工具。因此必须理清,诸如电信发展在国家永续发展的策略上,如何扮演总体发展的基础平台角色等问题。

2.政策控制参数的设计:电信发展本身,不论就服务面与制造面,都必须要有清楚的整体布局的构想与目标。例如:不同区域间平衡发展问题(如:基本服务指标的设定;城乡间必要的财务交叉补贴等);同一区域内维持必要竞争但又不至于过度重复投资问题(如:经营主体的数量、经营内涵是否设限等);不同电信技术运用于不同区域的策略(如:如何有效利用大型公营事业的既有专网,使之互相联网作为内陆偏远地区的骨干网路,再结合新一代低成本的无线技术作为用户接入网路,来达成普及上网目标);以及国际电信标准的参与和主导权问题等。

篇4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新趋势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它就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于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自20世纪 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2006国际贸易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7.8%,大体持平。但是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开始高于货物贸易,20世纪80年代后期年均增幅更是高于10%。到了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平均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约为6%,恢复到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的状态。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增幅开始逐渐回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

未来几年,在各种推动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首先,WTO预计21世纪前10年,服务贸易将会继续快速发展;其次,随着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也将继续扩大,转移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信息、电子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将必然驱动服务贸易更为迅速的发展;再次,货物贸易保持增长趋势,WTO预计未来十年,年均增长率可达6%左右,将会直接拉动与其密切相关的运输、保险等服务贸易部门贸易量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服务外包等新的贸易方式的兴起、全球及区域服务贸易壁垒的逐渐削减也为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高科技化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主体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6国际贸易数据》,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

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所以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 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这一趋势是因为知识型服务产品具有极强的可流通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存在形式的数字化、编码化,知识活动方式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刷新了知识与产业及经济的关系。现在,低成本、高宽带的通信设备,数字化网络与先进的集成软件系统等,正在使原来难以或不能进行的服务成为可交换的对象。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化

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普通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一些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服务贸易,在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发掘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其中中国、印度、菲律宾、墨西哥、巴西等国已经逐步成为区域性或全球外包中心。相应于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正在增强。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地位趋于上升,但是发达国家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来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5名。2005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较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业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主要是旅游、运输等传统的服务业,发达国家则主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业中的最大差距所在。 这种格局明显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中: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服务贸易逆差国,而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着服务贸易顺差。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改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化及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自由化等趋势的日益明朗,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服务贸易占各国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这就要求各国进一步开放其市场。为了能够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纷纷鼓励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服务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己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

WTO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服务贸易自由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参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趋利弊害也推动着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和本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增强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世界服务贸易领域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本国国家收益,各国政府一方面出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不断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履行在服务贸易方面所做出的承诺,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本国服务业的发展,抵御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本国可能产生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了直接或间接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在形式上和方式上都比以往更隐蔽、更具有欺骗性。服务贸易领域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由此形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保护并行不悖的局面,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利益格局也就在各方博弈中重新形成。 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策略

(一)坚持开放与适度保护的辩证统一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以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培育新的服务 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还可以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当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自由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殊性,各国多数未完全将其服务贸易政策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而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协调、统一各国的有关服务贸易政策不容易,达成国际服务贸易统一法更难。相对而言,双边或多边谈判往往更易达成协议。我国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起草者和创始方。我国已与其他各方谈判了服务贸易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好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谈判,在承诺市场准入的同时,力争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条件。

市场准入是经过谈判后根据所做出的具体承诺而生效的,不是普遍的义务,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中,我国可以提出合理要价,即对要求我国开放服务市场的国家,我国亦应以开放对等的条件向其提出较多的市场准入要价,做到攻守平衡。这一策略可为我国需保护的服务部门提供制定具体措施的基础。 在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具体行业的选择中,有选择的、适度的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本身就是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保护。首先是在行业上要有所区分:根据各国的经验,宜先开放旅游、劳务承包、商贸等行业,而后开放金融、电信等行业。其次在提供方式和具体内容上要所有区分。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生方式也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对于金融服务,其以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方式发生的辅助应先于核心服务进行开放;对于电信服务,先开放增值电信服务,特别是卫星通信、数据信息交换、视频通讯服务等;商业存在可先以合资或参股形式进行;对于专业服务,以商业存在方式发生的,应做好业务范围和地区范围两方面的开放试点,然后逐步推开。再次要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我国是个大国,其对外开放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可以先在局部地区搞好试点,然后再决定是否推广,以此降低风险。

(二)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服务贸易的大部分领域只有行政和部门法规加以规范,存在多头立法、相互冲突、缺乏透明度等弊端;立法尚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主要的服务行业(如旅游业)却尚无立法部门;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在华服务贸易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根本就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和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尤其是至今立法仍然较薄弱的部门,如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部门;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过程中,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制度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差距。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发展国际旅游等。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还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主要是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还应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 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应制定新的产业政策,把服务业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结构,立足于未来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重视改造传统产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旅游、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1.邓力平,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道德观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

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信息技术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来阐释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利用信息和技术去完成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利用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解释和运动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 “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国内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于西方等发达国家较慢。

在西方国家,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完善和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英国、法国、德国都有许多成功案例。以德国为例,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授课,在中学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聘请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教授学生。在其它相关学科教育教师也在不断的传递信息教育内容。信息技术主要靠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利用软件来分析和传播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案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基础教育,主要的教学对象是9—10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必须学会利用信息和通讯工具的使用,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头脑变得更加的灵活,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学生学会了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也能够减少大量的工作量,学会利用软件来解决问题,也能够减少一些繁杂的编程,这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学生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1994年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科研网络建设,1998年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网络大学,2000年在召开了全国信息化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加快我国信息化技术步伐,跟上发达国家脚步,国务院社里了信息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深入研究了我国信息化教育进程,并制定了 《国家信息化 “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 “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信息化”的任务之一。2010年 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草案)》中,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时间做了规定。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与发展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投入和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目标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操作环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例如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就存在一些问题,涉及面较窄,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教材空洞,大篇幅的阐述软件的使用方法,内容复杂,对训练内容提炼不够,学生目的不清,多数学生知识照着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弄得学生满头雾水,没有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材编写观念陈旧,与实践联系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后的运用与技术的发挥。学生学习不是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是要运用的现实当中,要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因此在教材编写与实践操作方面应当加强,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并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观念、信息意识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是时展的指引者和领导者。让中小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对社会的发展和作用,从这个角度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唤醒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兴趣。还要将信息技术与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远大的志向,只争朝夕地投入学习。

(二)创新观、终身学习观教育。信息化时代是人才发展的需求,人才发展也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通过终审教育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深刻内涵,了解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学习让学生知道,信息化社会是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就会被社会淘汰,让学生有危机感,有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热情,让教学过程也从“填鸭式”教学变成“主动性吸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并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合作型学习的实践。

(三)信息道德观教育。信息化时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信息化时代,道德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网络可能成为吞噬青少年心灵的黑手,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贯穿信息道德观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合理的、积极地利用网络,才能主动抵制那些黄色、暴力、邪恶的信息。

五、结语

通过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信息教育发展情况,对于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技术教育要从教师本身做起,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也必将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1 我国金融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宏观方面

1.1.1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创新的坚实的微观主体,是典型的市场型创新,而我国的金融创新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金融市场的主体在金融创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政府总是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发展现实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的,从整体上看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但是对于微观经济主体来说,由于金融市场主体处于被动地位,金融创新难以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要,同时这也抑制微观金融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政府主导的创新失去了金融主体的基础支持,从而导致了经济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金融运作效率低下。

1.1.2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制度已经很完善,金融制度创新的供给远远大于对创新的需求,而在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供给明显落后不足。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必须改革的制度问题,由于其难度大,涉及面广,可能对现有的体制框架和金融秩序形成较为严重的冲击,则瞻前顾后,尽可能回避和拖延,而把创新的重点放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市场这些外延之上,在制度方面不愿采取迅速的创新行动,以至于其他创新所依赖的制度环境难以发挥激励功能,难以取得较高的收益,金融制度已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制约瓶颈。

1.1.3我国金融监管错位挫伤了微观金融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分业监管的模式和监管制度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实践,产生了监管漏洞,导致了违规行为的频频发生、屡禁不止。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加强监管,而我国是双向加强。监管机构把重点放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又总是事事干预,难以做到适时、适当干预,使得微观金融主体难以施展拳脚。

1.1.4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市场规模小、交易主体品种少、市场发育落后,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严重的投资障碍和金融市场失灵,投机盛行,效率低下,风险增大,并且由于稳定性高的货币市场和一级市场落后,大大降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1.1.5追求盈利的创新多,防范风险的创新较少。当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创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虽然这些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疏于防范风险,加大了风险程度。同时,我国金融创新以吸纳性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盲目的移植、引进不但不能满足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反而加大了成本和风险。

1.2微观方面

1.2.1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创新动力。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相当严重,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有绝对的垄断优势,根据金融创新理论,具有垄断优势的金融企业更倾向于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应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国有程度高,在很大程度上还承担着政策性的任务,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加上国家信用的保障,造成了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强,导致了创新意识不强。

1.2.2众所周知,创新的难度之大、成本高,而模仿创新的成本低,创新模仿速度快,加上我国没有保护创新的相应法律,虽然我国还有众多中小型金融机构,虽然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但是由于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高昂的创新成本使其不得不放弃创新,而依赖政府提供的创新。总之,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动力不强,仍需外力推动。

2金融创新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将迅速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管制必将趋于放松,宽松的外部环境也将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2.1发展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的金融工具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传统的金融工具难以使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的金融机构相抗衡,因此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利率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扩大利率类金融工具创新的范围。现在,金融改革与深化最困难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作为金融深化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将会对金融创新产生巨大影响。在利率市场化阶段,由于金融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同时受改革渐进式特征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创新活动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股指期货出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既可为股票承销商在一级市场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

最后,推出汇率类金融衍生品工具创新也是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对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引发对汇率、货币衍生工具以及互换交易的需求。2.2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成为必然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已具规模,规避市场风险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股票市场方面,截止2007年10月16日,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流通市值分别是28.82万亿元和9.09万亿元。外汇储备方面,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5万亿美元。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剧烈,债券二级市场由于近年来飞速发展,市场风险日益突显。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汇市场风险也不断扩大。如果没有适当的金融期货工具避险,使虚拟经济给实际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离,发展金融期货工具,必须先发展金融期货市场。

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两个冲击:一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为了防范风险和使外来的两种冲击对我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已经刻不容缓。

2.3资产证券化和证券投资机构化将成为金融创新的新兴领域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的证券的过程。通过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使原来流动性差的抵押贷款转变为期限不同的流动性强的证券,而且还可以引导全社会投资者共同参与融资活动,扩大了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很高,蕴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面对巨额的且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仅仅通过债转股和出售等方式显然不能满足金融业尽快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规模,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新领域。同时,住房抵押贷款在我国迅速发展,贷款项目较为分散,还款期限长并且流动性差,一般为二、三十年,随着我国住房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势必加大。而实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使银行从长期贷款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转移风险,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拥有实物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誉,这也能满足人们对高收益、低风险类金融工具的需求。从供应与需求两方面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创新领域。

2.4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

我国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活动受制于这一原则只能在各自经营业务范围内进行,但逃避监管以获取竞争优势始终是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国内金融市场垄断格局的打破,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将加剧。

国内商业银行靠传统的业务已无法扩大利润来源,必须加快金融功能创新,才能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可以扩大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投资银行必须扩大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和融资通道才能增强发展实力,更好地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保险业的保险资金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保险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关系到保险业的发展后劲,因而保险业迫切需要参与证券投资。因此只有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战略结盟是当前不同金融机构实现资金融通和业务相互渗透的合法途径,共同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这一合作方式将会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即外资金融机构将广泛介入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走出国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而世界其他国家金融业多数已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内资金融机构即使在国内坚持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其国外分支机构也将进行混业经营,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将因此而成为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

2.5间业务的创新趋势增强

目前我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大约占其利润的最高的也不超过10%,而国外银行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发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收入成为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总业务收入的40-60%,花旗银行甚至高达7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将会提高存款利率,各类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大,贷款利率将降低,单纯靠利差来获取收入的资产负债业务将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对银行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商业银行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表外业务必然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开拓国际市场业务、实现混业经营、稳定银企关系的需要,业务创新将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开拓国际市场业务;有效业务如移动话费、保险、税收、银行转帐等;其他业务如:购买应收债款业务、为企业现金脱收和支付,以及用暂时闲置资金进行带息的证券投资业务和远期合同业务、货币期货合同业务、货币互换业务。

3 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

3.1金融制度的创新保障

鉴于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发达,我国金融的关键已是金融制度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创新的经验,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商业信用、国家信用等多种信用并存的多员化信用体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把我国商业银行从承担政策性任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市场主体。

3.2建立垄断竞争型的金融市场结构

建立中间规模的金融机构占多数,大小规模占少数的中间大两头小的市场结构。规范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大力扶持有发展前途的几家大型金融机构,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诸如住房贷款之类的专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投资银行等形式合理规避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并逐步引导民营银行等非国有性质的金融机构加入金融业的竞争中来,使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向金融机构转移。鼓励中小型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兼并、重组、联合,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加快我国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市场的竞争,提高微观主体的创新意识,早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3.3全面发展金融市场

培育金融市场,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同时适应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趋势。发展货币市场,因为它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健全高效的市场主体是货币市场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允许政策性银行、非银行机构进入货币市场,开展融资业务,培育高效的中介性机构等;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改变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发行比重,发展抵押贷款融资、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发展一批交易成本低获利高而风险小的金融工具,满足市场的多方面融资要求和规避风险的要求。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在上述原生工具市场的同时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汇率和股指等金融衍生市场,在积极发展场内交易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3.4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

完善金融法规的建设,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金融业的规范发展,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切实解决当前的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法律环境。逐步建立独立于中央银行之外的统一领导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局,形成金融监管局宏观监管、行业自律、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按照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以降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种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此外,我国金融创新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积极引进金融工程,加快金融创新具有迫切性,利用金融工程将现有的技术、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通过数学的方法加以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有效性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多种金融工具及衍生品,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混业经营的模式的到来,金融风险也不断加大,防范金融风险也是我国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我国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危机处理系统,加大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批露,提高金融企业的透明度,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建设,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

篇7

(RealTimeLBS)与米奇玩具(PalMickey)LB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产品的开发上和消费者的距离还不够近,商业开发业还处在初步阶段。LBS技术广泛应用于主题公园,比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乐高主题公园以及迪拜的水上公园,并逐渐渗透到商业领域。在迪斯尼乐园的玩具“PALMickey”早在2003年就已经诞生,它不仅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其实更是一款应用了多种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其应用为其他产品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体验。米奇(Mickey)的鼻子上有一个红外线的感应器,可以通过景区内的感应装置对于游客的位置进行定位,从而了解游客的行踪,以便进行信息提醒,比如某处的游戏装置排队人数不多,可以建议游客避开排队长的游乐项目。米奇的手上装有游戏,可以在游客排队的时候,让小朋友和它玩游戏;Mickey的眼睛上则安装了一个发声装置;米奇的嘴可以说话和发出笑声,内存了700个短语;米奇的身体里安装了一个CPU,可以进行输入输出的控制。实时定位(RealTimeLBS)技术的应用在Mickey玩具上可以收集它每一次经过接受装置的信息。内置的波频识别芯片(RFIDChips)可以提供定位服务,所以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信息,以便减少排队时间。另外,游客的信息也被收集起来以便确认目标观众。由于大多数的购买者都是小孩,因此也显示出哪些游戏被年轻的参观者喜爱。“PalMickey不仅知道它在公园的什么位置,还能知道它曾经到过哪里,所以它不会重复相同的信息”,从事这款玩具开发的想象工程师琳达•康拉德说,“从游行时间到景区等候时间,他有700条信息去和你分享”。目前这款玩具的售价是56.33美元另加税金,在迪斯尼景区售价60美元加税金。虽然PalMickey早在2003年就开始出售,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应用仍然对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启发性。这种以玩具或其它设备为载体的定位系统可以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的产品,通过顾客购买产品来实现定位,以提供准确有效的服务信息和顾客信息,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为商家带来了更准确的客户资料,从而实现精准定位的营销。推荐应用领域:旅游、餐饮、汽车、家居用品等零售业。RTLS(Real-timelocationsystem)与“Foursquare”软件“Foursquare”是美国最大的位置服务商。Foursquare于2009年3月上线,现用户已经突破300万。这是一款以手机为终端的软件,其功能在于对于用户进行实时定位,并对用户提供有用的消费信息,例如酒店、参观、博物馆、购物中心等,并有详细的图片展示。这款软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更为商家提供了一个新技术的销售平台。这款软件的应用基础是LBS(定位)系统,这需要一个城市具备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为基础的地图,然后需要每个商家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并提供其环境的图片和最新的消费信息,这款软件在应用中还具有很多的条件制约,需要一个城市进行完整的系统搭建,实施起来需要城市具有相对丰富的数据系统。它如同搭建一个新的城市信息系统,商家在一个新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中与消费者进行接触,而这种接触意味着更准确、精准的消费定位和客户信息资料。

目前我国的GPS和GIS系统迅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市场增长速度快,发展空间巨大。201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GIS(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在大会上介绍: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高度重视的地理信息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1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可达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专家预计,至2020年,这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孔晓宁,2012)。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这种实时定位系统的商业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推荐应用领域:酒店、餐饮、旅游、教育、零售业等。这种应用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其他装置,通过对于建筑物进行取象,自动展示出该建筑物20年内的变化图片,有助于观看者了解建筑历史和文化变迁。同时,该技术还可以通过对于平面图取象,自动生成立体图像,并可以实现360度平面翻转。这项技术对于精密产品展示很有现实价值,它有助于具有提升用户感受、产生逼真的实体效果。在我国,以推广此项技术为方向的触景无限科技公司这样形容这项技术:“走在街上,看到前面的女孩背着一款你非常喜欢的包,但不知道是哪个牌子的,可以去哪里买。拿出手机,对准这款包,安装了相关应用的手机会自动展示包的品牌、价格、店铺地址以及实时的折扣信息。或者你到了陌生的城区,想看看附近有哪些不错的馆子,举起手机,打开应用,选择餐饮类别,手机就会对附近的餐馆进行搜索,店铺的图片、地址、联系方式甚至其他网友的评价等都会一一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基于AR(超越现实)技术的移动应用。AR技术就像一个魔镜,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GPS、电子罗盘、陀螺仪、重力感应器等传感设备,把不同空间、时间的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整合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点像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机”(匙敏,2012)。可见,目前AR技术在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收集,而其公司初步的解决方法是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因此,如果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城市数据库,还需要政府、企业的认知过程。而一旦这种作用被确认,一个新的城市营销时代也随之到来。

从新技术应用的用户基础来看,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迅速的增长将为以上新技术提供更广泛的应用终端。据IDC(国际数据公司)2012年公布的《全球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2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越美国(17.8%)占到全球总出货量的26.5%,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国家级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18.3%,仅次于占全球21.3%的美国。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今年将继续增长,主要表现为对低价手机的需求。从地区角度看,由于对低价机型和象征尊贵地位的高端机型的需求十分强劲,使得中国三级以下城市市场的智能手机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IDC报告预测,2016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中国(23%)、美国(14.5%)、印度(8.5%)、巴西(4.4%)、英国(3.6%)。在未来3年,我国在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用户终端基础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在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趋势下,为实时定位技术(RealTimeLBS)、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视觉现实(VirtualReality)等新技术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平台。然而,这些新技术更大的价值其实来自于各行业领域的独立应用以及创造有价值信息的整合界面,而目前我国在这些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基于GPS与GIS应用的地图定位系统建设还有待完善;这些新技术对于商业区的经营者,也就是信息提供者来说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应用,需要从试点到推广的推进过程;设计软件应用的技术力量不足,目前对于此类软件设计的公司仍然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智能手机终端的消费者还有待成熟。可见,在中国的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尖端技术的消费基础,将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起步;而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城市,这场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会逐步的渗入。然而,对于城市这片消费市场,如果我们的本土企业不能意识到这种新技术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市场就将会被其他强大的竞争者所占据。中国的城市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只有将技术与应用相结合,并结合本土的消费习惯,才能稳稳地把握住未来城市的巨大商机。

本文作者:程磊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篇8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阐述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指叙事研究者通过对教育事件、教育故事的描述、呈现、叙述与分析,进而挖掘内隐在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其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事实本身

胡塞尔的“面向事情本身”的思想,经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改造,成为其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描,以此揭示社会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以及事物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育叙事研究吸收了“面向事实本身”的有益视角,强调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比较,教育叙事研究更加关注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作为教育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生活世界基础上,通过故事、口述、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来深入探索个体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

2.追求意义探索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的解释学核心是“理解”。这种“理解”使人类的表达具有了深层的意义,使个体生命体验得以延续和扩展。否则,没有理解,而只是文本的简单性、浅表性的陈述与呈现,那就毫无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借鉴了解释学的这种思维和表达的模式,力求通过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呈现,在展现教育真实事件的同时,达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建构起一种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解方式。所以,一项优秀的叙事研究,决不能是仅仅停留在教师个人日常教育教学事件和个体心理感受的简单记录,而是要关注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和价值,在使故事本身意义丰富化、不断超越故事自身意义的同时,叙事主体也完成了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意义探索与超越。

3. 注重故事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叙述,并不只是个体教育故事的简单陈述与描述,而是一个主客观相互建构的意义生成过程。叙事研究通过故事叙述将个体的生活经历加以描述与记录,并且逐步将经验内化为内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探索自身教育行为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另一方面,叙事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故事的主观选择和建构,将自己的个人体验纳入个体发展规划中,“并在教师生活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去选择并解释这些经验记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框架,对自己的后续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从以上两层意义上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客观实践、主观体验与阐释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教育叙事研究之于教师

专业发展的价值

1.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专业发展从“被动”转为“主动”

传统教育研究大都运用理性思辨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进行,是一种凌驾于教育实践之上的、绝对理性的研究。其观点不可辩驳, 结论不容置疑,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研究范式。研究专家掌控了“话语权”,教师作为被动参与者, 其声音经常被“忽略”,从教育的实践者退化为执行者。而教育叙事研究正真使研究回归教师的教育经验本身,回归教育生活本身, 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 发出自己的声音, 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它提倡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为教师提供了适合自身情况和需要的科研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逐步提升职业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2.教育叙事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反思的实质就是自我批判,是教师“专业自修”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掌握“反思”这种方法,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能力,即“反思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以多元的叙事形式来呈现和描述教师的教育事件、教育经验、教育活动的,使教师通过这种自我叙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找出优点和不足,进而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重构教育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生活不断审视,对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进行拷问。这样,教师就会渐渐提高反思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教师叙事研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合作平台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孤军作战”已无法适应新课程变革。另外,教师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专家教师和普通教师相互观摩、探讨、研究,使专家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逐步传授给普通教师;相同层次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更需要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专业环境。

合作就是利用差异资源,通过互动,产生积极效益。叙事研究作为桥梁,将教师同行之间联系起来。教师们通过合作叙事,讲述彼此的教育生活和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营造一种合作共进的科研氛围;通过合作叙事,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研究问题的解决,并在合作研究中获得共同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视野下的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要想发挥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需要从制度建设、氛围构造、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本叙事研究制度。完善而科学合理的研究制度是发挥学校教研组织功能、教科研工作顺利运行的保障。制定叙事研究制度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人本性,即从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出发,以服务教师为宗旨,叙事研究制度要合乎学校实际并为教师所接受。(2)科学性,即制度设计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制度逻辑的严密性和条文之间的联系性。(3)民主性,即制度制定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吸纳教师参与制度设计、方案选择等环节。(4)校本性,即制度设计时,不应照搬照抄,而要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水平及对科研的需求,设计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叙事研究制度。

第二,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浓厚的叙事研究氛围。学校良好的研究氛围是一所学校的学习、活动、研究的文化积淀。而积极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是学校形成良好研究氛围的主要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活动,比如,组织“我的教育故事”论坛,邀请教师漫谈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心得,各抒己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征文比赛,动员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文字,并且设置奖项,优秀者可推荐在公开刊物发表,也可以集结教师的优秀叙事作品,以学校文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不仅仅只是作为履行行政管理的程序,而是每次设置一个活动主题,积极动员教师参与,引领教师反思,真正让教师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真诚倾诉,共同分享教育智慧和经验。

第三,给予教师发展非正式组织以科学的指导和关注。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草根活动”日渐兴起,这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运行机制更具灵活性、自发性,成员基于信任建立起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氛围更为浓厚。组织内的教师通过合作叙事,讲述彼此的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经验和智慧,营造一种合作共进的科研氛围。但该组织由于缺乏学校的管理和监督、教育专家的引领,加之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成员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价值,缺乏研究勇气,缺乏科学的科研知识,不能很好地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长期规划。所以,学校管理者在抓好校内常规研究活动的同时,也应给“草根”组织以科学的引领和扶持,邀请教育专家给教师讲解教师科研方法和知识,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使非正式研究组织健康成长。

篇9

内容摘要: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已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的运输、仓储、生产、配送/分销及零售等环节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管理 经济增长

物联网的定义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与网络连接起来,以便更加方便的识别和管理。物联网运作的基础是EPC编码,它是与现有EAN.UCC标识系统兼容,提供对物理对象惟一标识的一种编码。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在被运输物品出厂或出库之前贴上基于EPC编码制成的RFID 电子标签,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可以提高对物品生产、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物联网的独特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使得中、美等世界各国逐渐提高对其关注度,相关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也陆续开展对物联网的研究及实践工作。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将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研究物联网将如何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成为了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概念是指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普遍应用。其具体环节如图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将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供应链管理诚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不容忽视的是,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且动态、多变,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的管理模式同单个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模式的矛盾。传统企业管理的立足点是单一企业,由于企业间信息缺乏交互性,导致在有业务关联的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具有排他性。这种供应链的分裂也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

许多部门和企业未按照标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由于供应链缺乏足够的可视性,许多企业将本应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的信息,当作企业宝贵的信息资源加以保密,造成信息流的人为阻滞而中断,使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实时共享成为不可能。

由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费用太大,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非标准化导致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管理软件在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供应链管理技术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应对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建立动态联盟。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动态联盟的暂时性和非静态性,也导致无法建立稳定、统一的业绩标准,缺乏整体监控。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成为很多企业家与学者追求的目标。

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从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所依靠的两大载体(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中心)上不难发现,每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的出现都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契机。因此,物联网的出现也将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并且为其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有效应用带来机遇。下文分别通过分析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几大环节的应用以论证其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影响。

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通过对在途货物和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上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使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实时了解到货物所处的位置、状态及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以合理调度在途车辆,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

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基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可保证企业对其库存实现高效管理。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使企业实时了解有关库存情况,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EP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在整个生产线上通过识别电子标签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并且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地找出工位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除此之外,EPC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使生产更加柔性化,同时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通过更新贴在商品上的EPC标签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实施精确的库存控制,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零售环节。在零售环节,通过利用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可以有效地监控商品的流动情况,还能起到货物防盗的作用。当商品存货数量降到偏低水平时,还能实现适时补货,减少库存成本。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秤可以自动识别商品的类型,并按该商品来计量、计价和打印小票。在商场出口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商标由读写器将整车货物一次性扫描,并能从顾客的结算卡上自动扣除相应的金额。这些操作无需人工参与,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结账流程,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能否快速、及时的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将可以利用物联网,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以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缩小供给库规模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如何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通过利用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作业计划,从而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物联网形势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优化还可以保证企业及时评估合作伙伴,并筛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与其建立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监控。

(三)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管理高度敏捷化和信息化

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四)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与产品生产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物联网被充分利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后,企业可以实现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在各个环节上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及追踪,保证企业能够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产品。

(五)以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服务供应链

许多公司在完善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到了加强资本投入以及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上,却忽视了客户满意度、需求模式的变化等下游流程。面对客户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物联网形势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呈现出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智能化集成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以产品服务化的理念结合更加优化的供应链成员、更小的供给库规模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满足顾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价值的发展趋势。

结论

虽然物联网离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还有很长时间,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制定产业标准、研发核心技术等等问题,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已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地影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供应链管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3.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索[J].中国标准化,2005,04

4.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Welbourne Evan, Battle Leilani, Cole Garret, Gould Kayla, Rector Kyle, Raymer Samuel, Balazinska Magdalena, Borriello Gaetano. Buil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The RFID ecosystem experience [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9(3)

6.Mulligan, Geof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ere now and coming soon[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0(1)

7.Melnyk, Steven A, Lummus, Rhonda R,Vokurka, Robert J, Burns, Laird J,Sandor, Joe. Mapping the fu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delphi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16)

作者简介:

王辉(1988.10-),男,浙江省临海市人;在读学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篇10

关键词:网络通信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目前,人们对网络通信工程的要求也越高越高,不管是在互联网方面还是在手机3G方面,我国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网络通信工程也将在技术和服务上面改善,争取做到一个深受和便利全国民的通信网。在应用和发展趋势方面本了着重分析。

1 网络通信工程在传输技术上的应用

长途干线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还有在宽带局域网和接入网,可以构成通信工程传输技术上的应用。在早期,有较优越性能的SDH一直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由于扩大网络容量的成本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MSC之间的距离很长,其次SDH产品在色度色散,在满足网路的高要求反射方面无法满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新的波长信号,将SDH和WDM结合,将传输容量扩大。随着EDFA的商业化,利用WMD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能力,以及ASON的宽带容量和敏捷性,在结合ASON和WDM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强大功能更加齐全的网络一体化。在目前,个人用户进入因特网和有线电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Modem、ASDL和HFC等,企业用户采用LAN接入,以SDH接入传输网等接入方式,根据不同宽带用户的需求利用ADM提供灵活的接入口[1]。目前通信工程传输所采用的技术是MSTP,是一个多业务的传送平台。ATM和MPLS技术都涵盖其中,还包含以太网和RPR技术。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MSTP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

2 网络通信工程发展趋势

2.1 从技术上面分析

在90年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这时期是发展迅速的时代,以光纤传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在发展方向多倾向于高速和多媒体通信方面,由于现在广泛普及了模拟信号数字化计划的应用,现在的语音,视频等系统的模拟信息通信可以和以往的单独的计算机数据通信想结合,在单一化的通信体系方面,使电话、传真和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信相结合。而目前,数字网络(ISDN)技术在综合业务上已经成熟,多种绞线对电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有线和无线信道,同轴电缆、光缆、地面微波和卫星信微信道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的通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跨越了时空限制[2]。因特网通信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在单机的通信技术上因特网结合了WAN、LAN等,是目前世界上覆盖率范围最广、规模最大、通信节点数最多的全球性通信网络,其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 拓宽技术领域

在新的发展领域方面,通信技术将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通信技术也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实现网络传播速度方面,通过光的高速传播以及宽带光的转接节点的交换这一流程,在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时间的节约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计算机云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也很广阔,计算机的应用功能更加广泛。比如:以后在解析癌细胞可以通过云技术,基因图的定序,将DNA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其次,在未来的推广和普及方面物联网技术也将更加渗透,在提升整体社会的工作效率以及社会的安全性方面,可以通过对“物”融合一定的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以便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

2.3 更全面的服务趋势

通信工程将在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网络通信技术的服务范围。为了可以促使3G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完善的基础上,不管是在移动手机的服务内容和范围,还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内容方面,都要进一步的拓宽发展道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方面才,随着速度越来越快,也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安全性能,将服务程序做的更好,在服务形式上也将追求多样化,在更加精细的服务内容下不断满足不同需要的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加净化服务的环境,在服务内容上实现成人和青少年的区别对待[3]。随着通过相关计算机识别功能,技术上的普及和发达,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服务内容的安全性。让不良网络内容远离青少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的网络犯罪有着积极作用。在技术方面也将为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的现代化需求。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科技信息方面不断的更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为以后的文化和科学的传播,信息咨询乃至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新闻通信,创造了一系列的通信条件。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但能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还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具有两全其美的双赢意义!

[参考文献]

[1]卜婷.阐述通信工程发展的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