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质量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高质量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融标准、为民利企”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金融标准在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9月5日,我部门成立宣传活动小组,深入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农贸大市场开展“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宣讲、活动等形式,传播质量理念,宣传标准文化,提高公众质量意识。
活动中,我部门充分发挥网点优势,由部门长亲自带队,带领活动宣传小组,通过发放宣传折页、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贸大市场等上门宣传方式造势,宣传小组人员面向前来办理业务的金融消费者和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务工人群、小微商户等目标客户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标准知识宣传。
本次宣传活动积极围绕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辖区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参与质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下一阶段,我部门将继续开展深入学校、社区、商圈、企业等系列宣传活动,突出农商银行金融标准服务特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展现优质企业形象,推进普惠金融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注重内涵发展,树立大教育观,走高水平全面发展之路
1.扎实开展“基础建设年”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开展“基础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在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中继续深入开展“五抓”活动,即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项目、促发展,抓规章、建制度,抓作风、促服务,确保《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2.高质量做好《教育规划纲要》开局工作。在实施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开局之年,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紧密围绕规划纲要中所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真抓实干,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纲要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3.加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依托国家、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区教育发展顾问团,按照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区教育实际,积极实施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之路的“策略研究行动”。重点围绕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如何分目标、分时段、分步骤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努力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教育高位发展策略和路径,为实现全区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4.有效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建设,全面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实施细则,形成有序流动、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内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配置的均衡。加强对台六集团化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新途径。
5.依托高端资源借力发展。深化与“中国教育学会”、省教科所及有关高校的战略合作,以打造教育发展基地和实验学校为主要举措,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办好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借助人才与智力支撑,做好“九年一贯制”实验,争取早出成果。
6.全力推动教育区域化发展。继续努力打造“精品教育”群,以质量谋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将学区化发展做为教育均衡化与教育精品化的融合点,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中小学以区域教育整体优势抱团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区域教育品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注重教育公平,继续加大投入,走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7.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开工建设徐家东山小学,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学校建设。为全区中小学教学班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黑板,完成学校监控设施的更新升级,完成学校门口全方位视频探头加装,建立安全系统监控网络。
8.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网建设水平,完成区课堂作文网域网从百兆到千兆的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区政府电子政务中心托管新机制,推进区教育信息网的功能升级。
9.全力推进教育惠民。继续严格按照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要求,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公平的各项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在全区建立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扶贫助困助学体系,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加大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和政策倾斜力度。
10.提升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加大对公办学前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年内完成三所公办或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招生办学;推进大连路小学幼儿园改造项目。继续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办好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逐步提升公办幼儿园比例,进一步提高幼教质量。
三、注重教学效益,加强队伍建设,走质量立校之路
11.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积极探讨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我区办学质量。继续深入开展“区课程建设年”活动,构建“负担轻、效益高、类别足、层次多、个性强”的课程体系,促进“三课”(课程、课堂、课题)联动。举办区地方与学校课程论坛。学期末召开“课程建设年总结会”,总结成果,推广经验。
12.全面提高教研、科研水平。坚持以科研为引领,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新教研科研体制,完善教研员成长机制,细化基层教研组、学科组评选机制。举行“名师月论坛”、“区片优势学科教研申报展示”、“xx”读书实践工程推进活动等专题活动,打造和提炼优秀教学成果。完成区第四届“耕耘杯”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暨中小学开展教师说课和课堂教学项目技能大练兵活动,并做好总结、表彰、推广工作。
13.努力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国教育学会区教师教育发展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干部教师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各项培训制度。成立学科教研训基地,以学校的优势学科教研组为基点,建立学科教研训基地,整合优秀教师和教研室力量,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深入实施“青蓝工程”、“青优工程”、“双名工程”三大工程,统筹全区优质人才资源,有步骤地实施干部、教师成才策略,努力构建“三名”(即名师打造名学科,名学科成就名校)发展格局。
14.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巩固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成果,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开展以提高教师幸福感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活动,加强精神激励,以民主对话、开放日、幸福感问卷等举措,努力提高每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夯实爱心育人的精神基础。评选优秀“师德标兵”,组织新教师宣誓仪式。继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
15.加强基层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六组共同体”,即备课组(横向集智发展)、教研组(纵向集智发展)、课题组(行动研究)、党小组(职业素养提升)、工会组(凝聚)、年级组(跨学科发展),形成各有功能、各负其责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扁平化。
四、注重学生终身发展,打造校园品牌,走素质教育之路
16.强化德育体验实践。围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德育工作格局,实施“德育深化行动计划”。结合“教师技能大练兵”,将教师育德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结合书香校园评选,打造“学苑+乐苑+花园”的精品校园,优化班级育人环境,深化环境育人效能,进一步激活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动力;深化“与美德同行活动”,逐步实现“七个素养提升”,即诚信与自律、感恩与责任、挫折与成功、自主与合作、赏识与自信、实践与创新,让良好素养伴随学生成长;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体系,推行家校议事会制度,深化家庭育人工作。
17.科学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围绕区“课程建设年”系列工作,建立“轻负担高质量”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实施“减负增效五项同步”,实现“两给”目标。即“学校工作与家长培训同步、课堂与课后同步、教师培训与学生成长同步、学法指导与学业评价同步、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同步”,实现“给孩子睡眠时间”、“给孩子活动锻炼时间”。指导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切实做好减负增效工作,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掘提炼并积极推广学校和教师的教改经验,扩大成功教改的受益面,向科研要质量。继续以落实课程的“三保”,课堂教学的“三课”、“三精”、“三重”,面向全体的“三生”、“三好”、“三数”,个性发展的“三有”等“八个三”为抓手,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向规范要质量。
18.全面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以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提高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切实遏制青少年近视、肥胖上升趋势;继续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社会公告制度;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体检建档率达到100%;继续加强体育艺术课程的执行力,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体育艺术2+1项目;继续加强学校“三团、两类”建设,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学习、推广第二套校园集体舞;召开艺术教育经验推介会,辐射带动全区学校艺术教育向特色发展。
19.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校膳食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对学校食堂和配餐公司的督查力度,积极推进家长参与的学校午餐检查制度,畅通家、校、供餐企业与学校食堂的沟通渠道,以“确保食品放心、确保营养均衡、确保学生喜欢”为原则,提升中小学生午餐品质,让学生午餐“吃得安全,吃得可口,吃得健康”。
20.努力推进社区教育。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深化社区教育居民自主发展协会建设、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进程,在“社区小伙伴家园”品牌创建上力求有突破,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让社区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五、注重常规工作,遵政策、抓建设、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加强机关建设和行风建设。注重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着力加强政风、行风、学风“三风”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提高执行力、创造力和服务效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教,规范招生考试、教师招聘、教育收费等工作。积极发挥教育咨询热线、“民情在线”作用,建立健全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教育问题,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22.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廉政预警”计划、“廉政监控”计划和“治庸”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强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务公开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规范校务公开的程序和内容。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力度,实行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年度考核相结合。制定完善党风廉政责任追究办法,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水平。
23.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充分发挥好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综合功能,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科学设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督导结果的运用方式,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化水平;创新督导评价机制,坚持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追责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帮助学校总结、推广经验典型。创新教育督导队伍建设,聘任区教育督导专家顾问、兼职督学和人民教育督察员,健全完善督学培训制度,推进督导责任区建设;抓好省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和市教育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升全区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24.进一步抓好学校日常管理。依托“区中小学规范管理示范校”创建活动,促进和提升全区中小学日常管理、常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以日常管理促质量,向日常管理要效益。年内开展规范管理示范校评选。
25.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规范各项资金的审批流程,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管,增强财政的调控职能,保证财政资金依法、安全、高效运行。强化依法监督,进一步规范单位财务行为。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将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篇3
【关键词】 卫生服务;社区;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5-02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对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对城市卫生结构的优化,现在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方式,为社区人群提供经济、方便的整体系统的全方位护理和保健指南,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1]那么社区卫生护理工与医院的护理工作相比,有哪些相关性和自身特色呢?
1 多样的护理工作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是多位一体的服务,所以社区医疗工作具有全科性。除了最基本医疗服务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还要把预防措施、保健工作、康复计划、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考虑进去。所以这也要求护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在工作之前应该要熟悉内科、外科、儿科、口腔科等不同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的护理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展开护理工作,为社区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保障。
2 广泛的服务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是把全体社区居民作为服务对象的。除了已经患病人群外,健康、亚健康、残疾等人群均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所以这也决定了社区卫生工作护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除此之外,护理服务工作的对象也并不只是就诊患者,还把社区健康咨询活动以及社区对儿童、妇女的保健包括在内。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种类的患者分别施以不同的卫生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多样广泛。因为执行起来相对复杂麻烦,所以要求社区护士要具有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有默契地进行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协调好工作。
3 高质量的服务工作
因其社区卫生护理和医院相比的特殊性,对社区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医院中,往往存在医生和患者难沟通,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问题。但在社区卫生护理中,它缩短了医生与患者之间距离,医生与患者、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都明显增加。社区服务人员要有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道德。随着这种现象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医生与患者之间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已经慢慢过渡到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和医生共同协调进而帮助解决社区群众的一系列医疗问题。护理人员要有高质量的服务工作,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工作热情,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护理工作。
4 高要求的个人能力
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同方面的事情,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更高要求的个人能力。
41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理工作人员每天会处理不同的事情,所以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突发事件。所以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能协调处理好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社区,社区护理人员要会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没有任何人的协助,要会独立运用护理程序,能够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且能够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在社区进行服务的工作条件和设备配备等方面是不够完善的,所以高要求的判断、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
42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不仅需要合作者的在一旁的支持和协作,还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社区护理者的合作人员不仅包括社区服务的其他工作人员和医生,还包括了社区的管理工作者。而且社区护理的对象更是广泛,包括了社区的全体居民,比如病人、病人的家属、和一些相关的健康人群。面对这些性格迥异,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背景、文化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好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社区群众更好地建立健康体质。
43 组织和管理能力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向社区人群提供最直接的方便的护理服务,还要调动社区人群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有组织性地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咨询活动。社区护理人员有时还要负责人员的安排,物资的准备以及各种活动的策划安排,这些均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保障社区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44 综合的服务能力 综合护理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根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及社区面向的广泛性,社区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的护理知识,护理人员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在工作中,往往要应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儿科、中医科等不同方面的专业护理技能。[2]所以,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5 高标准的整体协作
社区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协调,是社区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护理工作也不例外,护理工作要注重相互协调性和系统性,每个护理单元都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管辖区域,承担着各自负责的居民健康状况。不同于大医院的规模,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少,医疗仪器也不够先进,所以全区工作人员要配合默契,具备高标准的整体协作能力。同时,个人文化的修养和能力也同样重要。每一位工作在社区的人要有强烈的团队精神,良好的工作能力。注意加强交流,注重整体的协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社区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是非常高的,不仅面对着众多的疾病的治疗者,还要管理好护理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的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社区护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我国的社区护理特点是针对我国的综合国情,我们要参考国际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不断地去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区护理道路。
参考文献
篇4
《WTO经济导刊》副社长,《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
2008年10月24日,中钢集团以英文、法文和中文三种文字对外了《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以下简称非洲报告)。这是中国企业的第一份面向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是国内企业的首份国别报告。
非洲报告的,是中钢集团继在2008年年初《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集团报告)后,积极履行全球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更好地全球运营和发展的又一开创性工作,也是中国企业履行全球责任的重大创举。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实主席在2008年APEC会议上倡导企业要承担全球责任的要求、寻求与国际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方式,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中国企业履行全球责任的典范报告
与一流跨国公司CSR理念和实践的同台竞技
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80%的公司都已了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但在已来华投资的490家最大的跨国企业中,截止2008年11月,中文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仅有35家。虽然大部分报告都尽量涉及中国的内容,但真正关于中国国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不过2家。这次非洲报告的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在许多公司都在削减社会责任项目开支、个别跨国公司甚至裁减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时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钢集团这次针对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上是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一次真正的同台竞技,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是中国企业履行全球责任的一次有力展示
这份报告既是对非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承诺,也是中国企业履行全球责任的一次有力展示。2007年2月总书记访问非洲,对中资企业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求。希望在非中资企业要促进和谐,造福民众,特别是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扩大中国企业在非洲社会特别是广大非洲民众中的积极影响。其实这也是总书记对中国企业履行全球责任提出的具体要求。非洲报告的,既是对中钢集团长久以来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的系统总结,同时也对中钢集团的未来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将有效推动中钢集团在非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促进中钢集团与投资所在国和地区的和谐发展。
对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一次积极呼应
目前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负责任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很多偏见。特别是其中一些中国企业确实在对待劳工权益、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健康以及商业诚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不但影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而且也影响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企业除了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融入到当地并与其共同发展,同时也应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成效积极地与国际社会交流和沟通,为自己争得公平和更好的经营环境。这份报告总结了中钢集团在非洲12年来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和实践,既是对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一次积极呼应,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国际通行的沟通平台。
对在华跨国公司编制国别报告有借鉴作用
这次中钢集团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方式,来与非洲利益相关方和国际社会沟通是一次开创性的、有益的尝试。这将会为众多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起到一个有益的借鉴作用。作为一份高质量的国别报告,其在编写方法、报告结构、报告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对中国企业如何编制和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都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对在华跨国公司如何编写和关于其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
公司核心理念同非洲CSR实践的有机结合
非洲报告较好地体现了公司的核心理念。比较集团报告和非洲报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安全理念上,集团和非洲公司都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遵循同样的“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矿山生态保护原则等。同时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公司在非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挑战归结为员工、安全与健康、环境和社区四个方面,并依照安全与健康、环境、员工和社区四个主题展开,来报告公司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较好的实质性。
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钢在非洲可持续发展状况
报告全面介绍了中钢集团非洲业务布局及运营概况,从社会责任理念与责任治理、利益相关方关系、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员工关系、社区建设、未来展望等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钢集团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充分反映了中钢集团在非洲开拓业务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抓发展与促和谐并举,取得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针对性地回应了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
报告采取利益相关方调查和座谈的方法,以具体准确的数据针对性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些问题。如员工权益方面,从招聘制度、申诉制度和休假制度等具体介绍了公司尊重员工和维护员工权益的情况,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安全健康方面,在强制性医疗检查、一般性门诊情况、职业病防治等都有详细的数据披露;环境方面,公司在非洲的生产性企业包括中钢萨曼可铬业公司、中钢南非铬也公司、中钢津巴布韦铬业公司等都通过ISO14000的认证;社区方面,中钢集团在当地尽量雇用当地社区员工,提高当地就业率,目前企业80%以上员工都是本土居民,提高了社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这种立足当地、融入社区的运营理念和行为,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共荣发展,也有力地回应了有关国际利益相关方的疑义。
报告尚待完善和改进之处
报告的完整性
反腐败和反商业贿赂问题既是全球契约十大原则对其成员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关注的焦点之一。因而,公司作为全球契约成员,对这方面的管理和实践进行相应的披露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非洲报告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都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很难使读者有全貌的感觉。
报告的可获得性信息方面
虽然报告的主体是中钢集团,但毕竟主要的内容都是关于在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应该在英文、法文和中文各个版本上体现出当地企业的联系方式以及在当地的利益相关方获得报告的方式。
篇5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科学调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模式,夯实基层卫生组织,使之发挥最大效益,逐步构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类、多层次健康需求的社区卫生组织网络。年初,就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做为20*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入区政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精心规划,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化。
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了区域卫生规划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的要求,调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三、优化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亲情化。
积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责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同时通过调查向居民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严格监督,强化措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
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严格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布局,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序发展。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完善内部科室布局,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
五、加强培训,实现社区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订专门培训规划,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培训,逐步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总结回顾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虽然在调整规划、设置审批、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人民群众作出了一些贡献,但与城市社区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环境较差;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全科人才缺乏,服务项目少,服务领域狭窄的问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
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在下一步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篇6
【关键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健康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居家医疗已被证实是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居家医疗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居家医疗是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服务之一[3],许多政策都在积极推动居家医疗服务。然而,国内的居家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医疗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本文总结目前我国探索发展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国内居家医疗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居家医疗的探索模式
通过居家医疗培训、居家医疗和养老论坛,以及居家医疗项目的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3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分别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和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见表1)。下面从发展背景、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3种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为了让读者对3种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每种模式举例说明。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9073”养老模式下,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家庭病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家庭病床服务形式提高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进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4],因此家庭病床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层社区推广家庭病床服务[6],201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从家庭病床收治标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人员资质等方面规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1.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内容(以上海为例)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服务于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讲座、门诊、张贴宣传海报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宣传家庭病床服务,增强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居民办理家庭病床,解决其居家医疗问题。社区居民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评估和社保经办机构评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围的居民可在家办理家庭病床服务。由社区全科医生、医院专科医生和护士、家庭药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访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申请人或其家属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并与其签约,协商制定医疗护理服务方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家庭医生、医疗车能快速接触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便捷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吸氧、吸痰、导尿、鼻饲管置管、静脉血标本采集等医疗服务,以及洗发、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沐浴、协助更衣、协助进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务。但是由于服务团队人员紧缺、便携式医疗器械不足、上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许多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护理项目开展较少甚至难以开展。如由于专职护工人数较少,因此对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务提供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护士)、康复师共同承担,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责任医生是固定的,这样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根据上海医疗保险报销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2%,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经济压力。1.1.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成各自的家庭医生签约“任务”而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上门服务费低。对患者来说收费低是好事,但同时无法激励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服务,医护人员反映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医生每次上门仅收80元钱。珠海各基层医疗医生和护士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门服务费。北京家庭病床没有建床费,医务人员上门一次只能收10元出诊费,而合肥的上门服务费甚至低至9元。(2)我国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荷已经较重,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进,居民首诊意愿较高[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且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还承担着复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团队中的医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9],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完善的职位晋升制度,家庭医生团队难以获得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去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3)家庭医生团队工作量较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服务技术和水平,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也将大大影响我国居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4)发达国家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支撑,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并协同生活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10]。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停留在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层面,且由于我国居家医疗相关法律不完善[11],以及适宜在居民家中开展的诊疗服务以安全有效为准则,服务项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考虑到医疗安全,许多药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静脉输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1.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以公立医院某个科室或多个科室为主体,为寻求转型,增加上门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新的营收方式,同时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国内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如河北邯郸某医院急诊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济南章丘某医院烧伤科提供的上门慢性创面的服务,天津滨海某医院营养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的服务主体是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或某些科室,虽然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机下,利用自身闲置的医疗资源,提供基本的上门医疗服务和特色服务。在此,笔者团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且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邯郸市某医院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1.2.1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邯郸为例)邯郸市某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近几年周边各个医院规模的扩大,急诊科面临诊量少、竞争大、“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年龄比较大的医护人员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急诊科节奏快、突发状况多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充分利用急诊科医生知识面广、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逐步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利用二线救护车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设老年病科,该医院也开设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诊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优势,结合院前和病房,开展了以安宁缓和医疗为特色的服务模式。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并形成老年病科、肿瘤外科、麻醉科、医养结合中心、居家医疗组等多个科室(院区)协同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们提供服务的模式。该医院急诊科的居家医疗组同时开展上门医疗服务,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在岗培训,为长期卧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团队首先上门审视患者的自身状况,为符合标准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居家患者的签约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方案,并为居家患者发放指导单,对每位患者的居家档案进行质控管理。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预约和规划方案,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利用二线救护车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该医院居家医疗组目前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有伤口管理、管路维护、癌痛管理、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照护指导等,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因为是利用闲置的急救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费标准还是按照医院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包括救护车出车费用、医务人员出诊费和服务项目费。如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5元,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10元,项目主要是指上门服务产生的某项治疗或检查。目前这些费用都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只能患者自费。1.2.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邯郸市该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相比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线,业务量大,紧缺的卫生资源无法再去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受人才、技术、资源限制,短期内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二级医院因为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处在尴尬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亟须转型,是可以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良好选择。此外,该医院原来是一家铁路医院,许多患者是单位的职工或家属,患者对医院非常信任,有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于开展上门医疗服务,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从2018年起,该医院就开始对居家患者签约建档,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已经有了3年相对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老年病科和急诊科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老年病科达到住院时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转介制度,在家中进行管理。此外,该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养老院签约,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值得学习借鉴。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主导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业,上门医疗服务收入也只是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可以为医院提升社会美誉,增强责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收费方式复杂,上门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某些医院居家医疗项目是通过吸引患者使用医院门诊及住院服务来实现收入,特别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医院的出诊团队是直接按次收取费用,例如天津某二级医院某科室每次上门开展护理服务收取二百余元作为服务费。另外有公立医院和私营护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私营机构收费之后进行分成。虽然目前医院开展的绝大多数的上门医疗服务费用不能报销,但是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上门服务纳入医保的尝试,如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将居家医疗护理纳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中。邯郸市也在积极探索,展开对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学习与探讨。希望将来居家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专业居家医疗服务人才缺乏[12]。以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人员基本都是专科医生,如营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缺乏全科医学思维,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多是某些单一的服务,不是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因此笔者更愿意称这种模式为“上门医疗”而不是“居家医疗”。基于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亟须开展专业居家医疗各类服务人才的培训,促进居家医疗人才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医渠道。(3)缺乏电子病历系统。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居家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服务对患者仍采用纸质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医疗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应该包括家庭关系、适老化改造、药物管理等,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多,纸质化病案的不便性会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套简便有效的电子病案系统以便于管理。1.3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1.3.1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为例)公立医院因其患者量大、医生工作负荷重等客观原因,部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服务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过程中交流时间短、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专家号难挂、病房拥挤等。针对这些现象,民营医疗在医疗服务上,把对方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综合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和社工组成,跨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连续性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康复护理、远程医疗咨询、社工照护、安宁疗护等。其服务对象是缴纳会员费或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患者,对于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居家医疗团队会上门对其进行初期、中期、结案评估,准确了解消费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其制定3种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也可以为该医疗机构进行接诊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当消费者/患者需要服务时,居家医疗团队通过打车、自驾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门服务。此外在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40min至1h,护士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30~40min,这样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保证医患之间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更加优质、快捷、人性化关怀的医疗服务。1.3.2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探索,其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业态存在,高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会针对老弱失能患者进行周全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的结果决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目的是减少医疗及照护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经济、心理上的负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居家医疗”而不是“上门医疗服务”,但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低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服务以快速、简单临床服务为主。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广泛惠民的支付机制,在医保支付之前很难惠及广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也意味着更昂贵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对象,不利于服务的扩大。外资的居家医疗机构虽在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难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体系和人才体系下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存在两大特点和挑战:(1)服务定价和支付。与公立医院的上门医疗服务类似,民营医疗自主定价,由患者自费负担。与“家庭病床”的服务定价相比,民营医疗提供的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定价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生产要素价格,或者说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跟各地物价和上门服务时间及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如杭州居家护理服务收费近300元,而济南收费200元,济南全科医生提供的周全居家医疗服务收费约500元。为了满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医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也积极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价等方式来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和杭州的居家护理及康复机构与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项基金来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资金交由民营医疗机构后,由其来提供义诊。济南的居家医疗团队按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费用减免,相对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费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费用。(2)与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协作。居家医疗照顾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为主要特征,尽管居家医疗的初衷是尽量实现患者在家养老,但在急症期仍然需要综合医院的服务,急症、手术、专科、住院服务在必要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要。民营医疗基本都没有综合医院的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即使有些民营医疗建立了与综合医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难以实现好的衔接和转诊。但是,某些居家医疗服务者也提供远程或线下陪诊服务,比没有接受居家医疗的社区患者的境遇还是要好一些。
2讨论
篇7
为了提升我县苹果产业化建设,稳步扩大基地规模,进一步发挥苹果主导产业优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现就2012年苹果秋栽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果业富民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稳步扩大苹果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高标准建园模式,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构建现代果业。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全县今秋计划一次性高标准建园10000亩。其中:隆坊镇2000亩、阿党镇1100亩、太贤社区1200亩、田庄镇1500亩、侯庄社区1600亩、仓村乡1100亩、桥山镇1500亩。
三、栽植区域
所有主干公路花插空地填平补齐、消除果园中间夹杂的空地,形成规模。纵深部位适宜栽植区和进行老园改造毁园2-3年的地块,每乡镇集中规模栽植示范区必须达到总任务的50%以上,各乡镇必须集中抓1到4个集中连片面积在50亩以上的栽植示范区,并要实行全程追踪管理,保规模、保套种、保栽植质量、保栽后管理、保成活率。
四、时间安排
全县果树秋栽工作从2012年8月20日开始至11月20日结束,为期三个月。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从2012年8月20日—9月30日,主要任务是全面清查落实面积,明确栽植区域,搞好土地流转,筹措苗木资金,考察苗木基地,结合苹果园秋季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充分调动广大果农积极性。
第二阶段:10月1日—11月10日,为集中栽植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好工程措施,组织调运苗木,高标准统一栽植,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阶段:11月11日—11月20日,为检查验收阶段,组织相关部门逐乡镇、逐村、逐地块进行验收,总结评比。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搞好宣传动员
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普及实施,使我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苹果产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果农收入稳步增长,广大果农务果的积极性增强。为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因势引导,认真部署,层层动员,特别是要做好部分在外流动人员和家有空地的在职干部的思想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大造宣传声势,进一步增强果农对新园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果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苹果秋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各乡镇要尽快对辖区内的现有空地进行详细摸底,建档立案,做出合理规划,力争年内基本消除辖区花插空地,按照统一要求,将今秋栽植任务指标及早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同时要严格按照苹果栽植要求,搞好工程措施,深埋秸杆,施足底肥,回填保墒,一次性栽植,高标准建园。
(三)规范技术,统一标准。
县果业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按区域分乡镇,安排技术人员下乡包点,指导果农严格按照苹果秋栽技术要点操作。同时,实行果业部门技术人员包乡镇、包技术指导,乡镇干部包村组、包任务、包成活率的办法,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加快苹果新园建设步伐。对主干公路沿线的地块要填平补齐,对进村路、生产路沿线要一次性高标准栽植到位,对确定的集中连片50亩以上示范点,秋播前各乡镇要做好栽植户的思想动员工作,杜绝规划区内种植油菜、小麦、等作物,提倡栽植后果树行间种植地膜洋芋、蔬菜、西瓜、小瓜、豆类等低杆作物,确需种植小麦、油菜的个别情况,应按规划留足营养带,果业部门要做好督促检查,严把质量关,确保建园质量。
(四)统购苗木,确保质量
秋栽所需苗木,县上实行统一订购,组织调运,乡镇分发。苗木由县果业局统一组织,果业部门要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苗木衔接、调运和质量把关,并督促指导做好临时假植工作。购买苗木资金按每株果农自筹(乔化0.5元,矮砧1元),其余部分由县财政补贴的办法予以解决。各乡镇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于10月1日前收齐苗木自筹资金上交县果业局,确保按时如数组织调运苗木。
(五)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对多年来一直不愿栽植和无能力经营的重点户,各乡镇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组织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承包、转让、调整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各乡镇(社区)建立土地流转示范区50—100亩,对实施土地流转的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倾斜,项目补贴,扶植壮大其经营发展。凡在统一规划区域内的空地必须栽植,特殊情况可以流转土地,确保苹果秋栽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五、加强领导,严格考核
(一)为了切实搞好苹果秋栽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2012年苹果秋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副县长担任,农业局局长、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监察局、农业局、果业局、果业中心,具体工作由果业局负责。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乡镇书记负总责,乡镇长具体抓,主管副乡镇长具体实施。制定奖惩办法,夯实工作责任,切实协调解决好果农在秋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各包村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真抓实干,确保所包村组秋栽任务按时如期高质量完成。
篇8
(一)开展就业惠村行动,借力三大平台促进就业助推“乡村振兴”。一是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发挥基层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基层平台人员业务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大就业托底帮扶机制建设,积极开发村(社区)公益性岗位,大力开发便民服务、治安、保洁、治水、保绿等村级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和低收入农户就近就地就业。
(二)开展创业富村行动,实施“雁归”返乡创业引领计划。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到农村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地,加快创业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电商精准服务活动。
(三)开展工匠兴村行动,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打造“乡土人才”培训培育机制。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发展实际,开发乡村振兴的创业培训项目和专项职业能力项目。继续深入实施培训“百千万”计划,充分发挥培训带动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挖掘乡土人才,选拔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秀的“乡村工匠”,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篇9
关键词:智能养老;智能养老系统
一、智能养老与智能养老系统的概念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它是新近流行的一种养老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该养老模式能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是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该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健康服务中心、电话和一系列智能居家养老来联合组成。老年人通过佩戴这些智能居家养老设备来让子女获取自己的出行状况,并能让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师及时监控自己的健康动态,如果老人家中或外出时发生异常状况,只要按下呼叫键就能获得健康服务中心的及时救援。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老人还可以获得最新新闻资讯、健康资讯、精彩影视、幽默笑话等温馨服务。
二、推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原因分析
2.1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满足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现今的家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小型化的趋势结构,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的改变,因家庭结构转型而衍生的工作压力加强和生活节奏过快,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而一般的养老服务机构受耗资多、投资周期长、推广范围狭窄等因素制约,不可能满足多数老年人在服务需求,急需打造一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服务新格局,这就是智能居家养老服务。
2.2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是一辈子的归宿,所有的安全感,毕生的过往和经历都在这里得到保存。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弘扬“孝”文化,老年人在希望能够获得日常的看护与服务外,更希望得到家庭亲情的精神需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既能让老年人和家人一同居住,也能够让子女们无需在工作之余担忧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满足了老年人对“孝”文化的这种需求。
2.3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是未来养老体系最佳选择
据中国老年委的调查数据,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3~5倍。但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左右,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16%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到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而其余98.84%的老年人,不管是情愿还是出于无奈,都必然会在家里养老。这就需要考虑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居家养老服务。
2.4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和谐社会的人性体现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的,让每个家庭的每个老人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给老年人带来的福利和成果,须大力发展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用家庭化的温馨和先进化的技术为老人谋福利,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从而促进家庭和睦,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快速进程。
三、智能养老应用
3.1智能养老系统可以远程监控老人的生活
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来各种亚健康隐串时,智能居家养老设备的服务中心也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医疗服务中心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如果灶上烧着东西却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安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如果报警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候煤气便会自动关闭;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老人的家人。最重要的是,“智能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3.2智能养老系统可以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智能养老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也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通过给家中的厕所进行改装后,系统便 会自动监测老人的尿液、粪便等,这样一来,老人在上厕所的同时,也完成了医疗检查。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将直接传送到协议医疗单位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提醒老人及时体检。
3.3智能养老系统可以充当老人的“隐形伴侣”
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不仅可以保护老人,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为老人提供精神安慰。如果老人想休闲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这样的“智慧养老”系统,有需要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仅仅是佩戴一个传感器,与物联网系统连接监控健康状况,每月的服务费可能只需要几十块钱。但如果需要在地上、床头等安装感应设备,在浴室安装各种检测设备,对居室进行改造的话,费用便会高一些。
四、总结
智能居家养老模式,适合绝大多数家庭和老人,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也是全国老龄办一直推崇的家庭养老模式,兼并了上述两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继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兵水,孙兆辉,王艺雯。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13,(1)。
[2]李若琳。 试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尹景燕,杨涛。 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方式[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10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质量 评价
分类号G760
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益问题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保障特殊幼儿的入园机会以及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作者认为,在目前考虑学前教育立法之际,应该同步考虑如何保障适龄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中,切实之举是探索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把其整合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之中。这对待案的《学前教育法》不仅是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也是改变全国特殊幼儿命运的重要机遇。对普通幼儿园而言,开展融合教育实践这样的压力也会转变为进一步改进观念、提升质量的动力。
1 普通学前教育对质量的界定、解析和评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成果颇丰。就托幼机构教育而言,“质量”主要指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国内外幼儿教育专家对质量的共识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应侧重于对过程性质量的评估。但毋庸置疑,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发生作用的;某些结构性质量,尤其是班级空间格局、区角规划和材料提供对过程性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用总体环境质量可以更贴切地表述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Harms等(2005)编制的《幼儿学习环境评估量表(修订版)》(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是体现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产物。ECERS—R包含七个子量表,即从空间与设施、日常照顾、语言—推理、活动、互动、作息结构、对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等七个维度对幼儿的学习环境(主要是班级)的质量进行评价。ECERS—R的判断标准包括:选择性、独立性、自由创造、多样化、计划性、积极氛围、监督管理和成人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起,美国在几项全国性长期研究中均应用了ECERS或ECERS—R作为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评估,可以说,ECERS—R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一,
国际幼儿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基本公认,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Children,NAEYC)推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最确切地代表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DAP背后所支持的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及杜威等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育方式。NAEYC倡导DAP的原因主要是想避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入“拔苗助长”(即小学化教育倾向)的误区,一味强调帮助幼儿发展基础学科的各项技能。相反,DAP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适宜环境让幼儿发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游戏活动,让他们能自然地培养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健康、坚实的基础。但是,Copple和Bredekamp也补充说明:DAP并不意味着“集体教学”和“基础学科教学”就是错误,或所有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需由幼儿主动发起的;DAP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法,相反,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facilitator)。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性”(intentional),即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和文化背景等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室布置、区角规划、材料投放;选择主题和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选择如何、何时与幼儿互动——交流信息、提问、纠正或提供反馈意见等_2 J。值得一提的是,ECERS—R所代表的质量概念与DAP关于高质量的定义完全吻合,因此得到了众多幼儿教育专家的认同和推广。
2 学前特殊教育对质量的界定和评估
与普通学前教育相比,有关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ECSE)及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与内容的探讨较少,相关研究亦显贫乏。主要原因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其中,斯金纳和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一行为理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影响最深,具体体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强调个体化的干预和评估,并且不断检验干预的效果。其次,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最能解释支持或影响特殊幼儿是否有效地接受各项教育服务的不同因素及其关联性。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家长在幼儿评估和干预中的参与以及对家长的培训和支持;注重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交流和协作;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此外,学前特殊教育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鼓励特殊幼儿通过积极发起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的互动来促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因此,学前特殊教育的服务项目繁多、内容广泛(如游戏治疗、行为分析治疗、职业治疗)、形式多样化(家庭为主的、机构为主的、普通或特殊幼儿园为主的),强调个别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通过支持家庭和维护家庭利益来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通常,对学前特殊教育服务质量评估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法律(如《特殊儿童教育法》,即IDEA)已规定的实施细则上。但这些细则往往强调是结构性质量,而非过程性质量。从过程性质量的角度而言,最具权威的标准来源于全美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于2005年推广的“有效实践”(Recommended Practices)。“有效实践”总共有240条标准,包含五大领域:评估、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家庭为基准的实践、跨学科的服务模式和科技实践。“有效实践”验证了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理论的实践效果。有些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引导的实践,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如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nt)、强化(Reinforcement)以及以同伴为中介的策略(Peer—mediated Strategy)等;有些则以理论为主要支持,实证研究较少,但是在实践中一般得到一致的认可(如,合作教学、对家长的支持等)。但总体而言,针对这些实践并无相关的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相关的质量研究也未曾查到。
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定义及其对质量的新挑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学前融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进入普通托幼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幼儿人数不断增长。最终,随着各国政府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解答什么是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文献常使用“全纳教育”来指称融合教育。两者区别是:前者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不管特殊幼儿的残障程度如何都应进入普通幼儿园,在任何时段都与普通幼儿一起参与任何活动。而后者则允许根据特殊幼儿的情况,通过各种灵活形式使其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包括半日融合半日个别化指导,幼儿园以外的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与幼儿园融合相结合,或者反融合,即普通班幼儿到资源教室与特殊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此,融合教育的说法更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探讨的深入,学者和家长们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的问题:(1)如何能确保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同时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是否使特殊幼儿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便能确保他/她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3)针对不同特征和需求的特殊幼儿,其教育质量指标是否相同?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幼儿教育的质量指标和发展适宜性教育同样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它也是融合教育的基础条件。基于普通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性,许多专家积极倡导两大课程的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可行性。
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和普通学前教育在核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的确不同。单纯地发展适宜性教育(DAP)无法完全满足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首先,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学前特殊教育认为需要对特殊幼儿的缺陷进行预防性的干预(即积极地预防因已存缺陷造成的对其它领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弥补性的补救。因此,个体化的、目标导向的、系统化的干预是它的核心特点;而且,普遍认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相反,DAP强调的是幼儿自发的、兴趣为导向的、游戏为主的建构主义式教育。虽然,DAP也强调个体适宜性教育,但是它的含义仅指灵活安排环境、材料、课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由此可见,尽管DAP强调的个体适宜性为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的个体化含义还很模糊,这与学前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还是有区别。后者需要通过对个体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优势做综合性评估,然后再确定符合其需要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情境等。而且,评估要求是多元化的和跨领域的团队合作形式,并须定期执行来检验干预的效果,以便随时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其次,从教学方法而言,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具备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功能性(func—tional)、规范化(normalized),即干预方法能使幼儿有效地习得技能,能有效率地使用干预方法,习得的技能便于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并且,干预方法的选择以接近普通自然的方式为导向。由此可见“个别化”是融合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是确保不同的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融合教育并非简单指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反之,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的。但是,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教育环境中所需的相关服务的概念和质量指标的解析相当欠缺。更重要的是,这些质量指标和服务概念如何在普通幼儿园教育中具体展现,又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其融合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长期以来,大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这对推广本来就错综复杂的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和其质量提升都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融合教育作出完整的定义用以引导质量界定和评估工作是极其必要的。
自IDEA2004颁布后,美国学前特殊教育出现了以幼儿发展和学业成就为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促使美国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联手制定融合教育的定义和质量标准,以避免实践工作者进入误区。终于,在2009年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DEC)和全儿教育协会(NAEYC)联合发表了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场声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完整一员,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
同时,此声明强调了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融合教育效果的理想性:第一,特殊幼儿、教师和家长具备归属感和成员权利;第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第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该文进一步指出以下三大特征可用来衡量特殊幼儿是否享受到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第一,可接近性,即特殊儿童能够自由地使用她/他的教育环境和环境中的各项设施和活动。第二,参与度,即环境和活动的设计能保证特殊儿童有意义地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第三,支持性,即建构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以实现以下目的:(1)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能力;(2)出台合理的政策和资源保证措施,以促进家园合作和专业人士协作;(3)构架多种特殊儿童服务模式并提高相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的确,此定义反映了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对有质量的融合教育的共识。它为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让专家们看到了目前所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合理地评估学前融合教育。因为学前融合教育代表了广泛、复杂的实践系统,导致幼儿教师和专家们均缺乏对服务质量内容的共识。其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如何确保个体化的干预和发展目标在普通教育服务体系中发挥最大化利益。这个矛盾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国情(如班额大和集体教学)而变得更加突出。
4 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构想
目前在中国,特殊幼儿连入园都困难重重,何来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之谈?撇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不谈,我们的具体困难有:(1)班级规模大;(2)集体活动过多,缺乏对个别儿童的关注和支持;(3)普通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4)专业教师缺乏,也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5)特殊设备缺乏;(6)没有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和评估工具;(7)政府虽重视但资金投入和具体实施计划不到位;(8)没有相关支持和服务等等。普通幼儿园即使接受了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学习了融合教育的方法,也无法有效地推动和确保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即使特殊幼儿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种种途径而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也往往只能得到低质量的学前教育。
重重困难恰恰折射出对实施融合教育和理论创新的极度渴求。国内长期以来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定义、评估和指导中并没有包含特殊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讲究评价的教育时代,最能影响幼儿园定位和教师行为的,无疑是对其进行的评价的导向、内容和指标。由此可见,对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关评估标准意义重大。作者认为,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理论基础,并且把这些内容体现在质量评估项目中,通过教育评估来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逐渐丰富实施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为此,在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以及国内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雏构如下。
第一,质量的前提条件:融合教育源自教育公平的思想,即保障所有儿童的基本教育权。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部分的学前教育,它的基本教育权利包含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发展适宜性的要求。同时,它还包含避免社会性排斥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认同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首先须肯定的是它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它的实践方法和有效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代教育改革的走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证明这一前提是正确的和坚实的。
第二,质量因素关系结构: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反应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模型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框架。根据这一模型,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的体验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融合策略实施(Microsystem),家庭观点(Mesosystem),社会政策(Exosvstem)以及社区和文化(Macrosystem)。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牵制,动态地影响特殊幼儿的受教育质量。同样,在中国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建构起一整套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支持系统。
第三,质量方向和定位: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于2009年对融合教育和相关特征(即可接近性、参与度和支持系统)的定义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明确指出了质量的方向和定位。
第四,质量关键内容: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和成人的互动质量,以及相关的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统的有效落实。在此理念指导下,来自其它国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效率性、功能性和普遍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化验证。幼教专家和教师们须不断研发促进特殊幼儿交流、参与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国情的相关支持系统。
第五,质量关键难点:如何平衡参与普通幼儿班级的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的最大程度实现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明确。
参考文献
1 BHanns T,Clifford R M,Cryer D.Early childhood en—vl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 edi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