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年轻人养生趋势报告

篇1

中医针灸已正式申遗

中医药历史悠久,不仅有防治疾病的实用价值,其中更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将“中医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适当超重更健康

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稍超重几千克没有什么风险,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研究显示,稍超重的人死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并不比普通人高。此外,稍微超重可能会帮助我们增强骨密度,避免患上骨质疏松。它还能让我们看起来更加年轻。女性超重4.5到6.8千克不用感到担心,特别是如果脂肪不是集中在腹部。吃健康食品、进行锻炼比称体重时体重计上的读数重要得多。

媒体触发青少年性活动

美国儿科学会在最新出版的《儿科学》杂志上发表呼吁指出,西半球地区有全世界最高的青少年怀孕率,并有25%的青少年曾有过性传播造成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媒体上有关性和避孕的信息倍加上心。文章指出,网络的电视节目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些媒体对性的描述是触发青少年开始性活动的主要因素。

睡眠不足者易患脑病

佐治亚全球健康研究所最近在《睡眠》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平均每日睡眠少于5小时的17到24岁的健康年轻人,其发生脑部疾病的风险是每天睡眠超过8到9小时的同龄人的3倍,这项研究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20822名青年进行了调查,得出“缺觉”与“脑病”二者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

微博

潘石屹:我们常常见到某人贫病交加、衣衫褴褛且无以维生,但精神力量却很强大。无论他的身体遭受什么样的痛苦,他的精神都是自由和健全的。我们也同样可以经常看到,某个人虽然身体强壮和健康,但他的灵魂却已病入膏肓。对有识之士来说,人的精神与其肉体显然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精神是不变和不灭的。

晚秋亭话: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要损害它。

黄健翔:工作不需要太累,生活要慢慢体会,健康真的很宝贵,是非恩怨无所谓,真情那才最珍贵,失败并非不对,成功或许太累,平凡挣钱也是一种滋味。

丑丑:膳食演绎,十大趋势:从吃多到吃少;从吃红(肉)到吃白(鱼);从吃细到吃粗;从吃陆到吃海;从吃养到吃野;从吃死到吃活;从吃熟到吃生;从吃肉到吃虫;从吃瓤到吃皮;从吃杂。

小调皮:说起“话聊”真奇妙,一聊双方误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三聊能治高血压,四聊肿瘤有疗效。话聊舒解郁闷气,话聊提高免疫力。

篇2

摘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以较快的速度迅速增长。我国的各种媒体,特别是广播媒体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老年广播节目的定位与发展成为了各级媒体探讨的热点。本文将从创新角度剖析我国老年广播节目的定位与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广播节目 现状分析 创新

一、当前我国老年广播节目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的广播媒体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媒介的分众化传播优势明显,专业化、对象化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的走向。但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省级、市级电台都很少开办针对老年听众的节目。另外,我国当前已经开办的老年广播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老年节目“杂而散”。例如,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常青树设置的子栏目有(1)轻松读报;(2)健康养生;(3)灿烂夕阳;(4)生活备忘;(5)戏迷天地等。这些栏目虽然“多而全”,但往往不能针对某一主题做深入介绍,因而满足不了很大一部分老年听众的需求。

(二)老年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缺乏创新。消遣娱乐是老年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我国广播中的娱乐节目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有关老年挺重的娱乐节目较少,大多以戏曲为主,形式单一,内容老套,满足不了我国当前众多老年人的收听需求。

(三)老年热线类节目严重“变味”。热线类节目是最能体现广大广播媒体服务意识的节目形式,但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此类节目大多“变味”,沦为保健品、医药的广告、推销平台,致使老年听众对此类节目产生逆反心理。

二、我国老年广播节目发展的必要性

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老龄问题将是继环境、资源问题之后,21世纪中国面临的又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情况的特殊性,老年人需要广播,老年人生活范围相对较窄,更需要精神慰藉和沟通交流。央视索福瑞广播收听率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的老人占所有收听广播人的比例比所有其他收听人群的比例都要高出很多,老年朋友始终是广播的忠实和主要受众,是广播强有力的支撑群体。改变老年广播发展滞后的现状,是广播媒体自身发展和社会现实双方面的需要。目前老年广播现状与老龄化时代需要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会议也曾就此专门提案。由此可见,老年广播节目的发展问题是我国当前电台广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我国老年广播节目发展的方向

(一)老年节目频道专业化

为适应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收听广播节目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也陆续为老年受众开辟了专门的服务频道。例如2009年成立的山西太原的“老年之声”,这是我国继中国“老年之声”、南京“老年之声”开播的又一个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电台,设置了老年新闻、生活服务、百姓故事、戏曲曲艺、养生保健等五大类节目,开设了《以案说法》、《养生超市》、《居家理财》、、《戏曲长廊》、等栏目,可以说已经成了太原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很值得其他地市的广播电台借鉴和效仿。

(二)广播节目宜专业化、对象化

老年广播节目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尽量呈现精华,要做到节目“专业”。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对老年节目进行专业化、对象化细分,将“广”播变为“窄”播。中国老年广播节目听众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广播媒体应该深入、细致地开展受众调查,尽可能多地掌握受众心理、喜好、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了解某一时段、某类听众、某种内容等节目要素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受众方面的差异,设计特定的节目。在播出时段安排上,老年广播节目要尽可能照顾大多数人的收听习惯,广播节目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生活内容和节拍,设计相应内容和风格的老年节目;应力求传受双方情感、心理上的接近性;老年广播节目的主持人一般不宜太年轻,最好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主持风格力求亲和温婉、清新质朴。

(二)广播节目要力求扎根特色

广播老年节目要贴近地方和对应老年人的需求。内容上有针对性地解读与对应老年人相关的政策、新知识、新理念和各种活动服务信息等;形式上根据本地老年人的特点和不同层次老年受众的情况创设编制个性化、专业化、本土化的节目。老年朋友大多数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间较长,有几十年的记忆和感触,当这些人上了年纪后,必然会对曾经生活过得地方有深厚的感情,老年以后,他们会希望能从外界了解到关于他们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变化,唤起以前的美好记忆。所以,广播媒体可以针对当地的老年听众开办有当地特色的广播节目,让老年听众可以在广播中体味、享受家乡的点点滴滴,获得精神层面的慰藉。

(三)老年广播宜提供贴近生活、实用的节目内容

由于老年听众的生理、心理的特殊需求,老年广播节目宜提供一些贴近老年生活、实用的节目内容。老年人普遍重视健康和养生,实际上,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这只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总之,老年节目的开办应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宗旨,根据这个群体的需求和习惯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积极、提供全方位的贴近生活、实用的老年节目内容。

(四)老年广播节目应为老年人提供倾诉交流平台

广播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最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与其生活节奏和习惯契合度最高。老年人由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精神生活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可以加大老年听众自身的参与,开办参与性老年广播节目,针对他们偏重于养生保健的需求,探索出适合他们生理、心理习惯的,比较缓和的参与方式,使老年朋友解除烦忧,愉悦身心、舒缓心情。注重发展老年广播中听众参与,其目的就是:培养、提高老年人收听广播的积极性,培养忠实的听众群,建立起良好的频道品牌形象,最终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老年人的幸福感是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广播在营造、丰富老年文化和精神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希望广播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为老年人撑起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D].

[2]蔡跃华.老龄化社会媒体之作为[J].中国广播,2007,5:39-40.

[3]赵高辉.国外老年广播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视听,2009,7::59-60.

篇3

2013年年初,一场大雾蔓延全国,拉开了雾霾肆虐的大幕。1月12日,北京某些位置的PM2.5数值破纪录地达到每立方米900微克。严重的空气污染甚至造就了“北京咳”这个新名词,并被外国人印入旅游指南。整整一年来,从华北到江浙,雾霾由北到南侵袭全国,各地PM2.5频频爆表,每天查询PM2.5数值开始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显示,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2013年以来的雾霾天数是近52年来最多的一年。为对抗雾霾,全国淘友2013年花在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对抗雾霾产品上的金额高达8.7亿元。

全民“光盘行动”

中国人“舌尖上的浪费”令人震惊。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1月初,北京一群年轻人在网上发起了“光盘行动”,呼吁大家“吃光盘中食物,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数天内,这场行动就影响了千万国人,关于该行动的微博被转发5000多万次,许多名人、专家带头拒绝浪费,各大媒体给予高度关注。随后,多家大型餐饮企业纷纷响应,开始向消费者提供“半份菜”、“小份菜”服务。一时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吃干净的盘子和打包带走的剩菜剩饭成为一种风尚。

农夫山泉陷“标准门”

3月8日,消费者李女士称,其购买的多瓶未开封农夫山泉380ml饮用天然水中出现很多黑色的不明物。此后,《京华时报》持续报道称,农夫山泉“标准不如自来水”。5月6日,农夫山泉称自己的标准严苛于国标、地标,并已向法院提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费,随后全面退出北京桶装水市场。瓶装水标准混乱问题因此备受关注。

国内首现H7N9禽流感

3月31日,我国发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该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随后,媒体报道了上海、安徽、浙江等地相继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消息。随着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神经也被绷得越来越紧,甚至引发了“禽恐慌”。截至2014年1月20日,我国共出现19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专家表示,10月份后H7N9禽流感有回升趋势,这与气候和家禽间的病毒传播有关。

儿童案频发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媒体报道了多起儿童犯案件: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广东雷州“小学校长涉嫌两名女学生”、河南桐柏县56岁小学教师10余名女生……短短20天内,至少发生了8起校园内猥亵案,为人师表的老师竟然利用职务之便向脆弱无辜的孩子下手,令人震惊、愤怒、心痛。

“常回家看看”立法

7月1日,中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是明确规定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否则将构成违法。这是中国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并引发了很大争议。有人质疑法律能否介入私德领域,也有人认为立法过于超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该“立法”难以执行,但更多人则认为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体现的是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200万空巢老人,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老人中就有一个。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亲人的照料和慰藉。

揭穿养生“假大师”

7月初,江西萍乡市芦溪县涉嫌非法行医的“气功大师”王林被暴露在聚光灯下;8月底,北京“最牛违建”被媒体曝光后。自称出身中医世家、创立“奇经疗法”的“假大师”张必清也浮出水面。

毒奶粉波及中国

8月2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8月4日,我国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人们食入并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甚至咽肌瘫痪,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转基因安全之争

9月初,方舟子在微博中称“要创造条件让国人都吃转基因”,此举遭到了崔永元反感,并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崔方大战”。10月,61名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其中,“转BT基因抗虫大米用猪喂养90天后无中毒或死亡现象”的说法更是引来众人不满,“转基因猪试吃安全,人就能吃吗?”专家表示,这其实是一个普通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的问题,民众如果选择吃转基因大米,也需要政府有其他保障,其中就包括产品信息中要明确注明转基因信息。

篇4

整体美容,讲究治本中医美容与人工合成的生化产品和整容术相比,更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因为后者大多只能起修饰掩盖*作用,仅能治标,譬如一个体虚形瘦的人,不论怎样化妆,那瘦削的面容,无弹性的皮肤是无法掩饰的,即使苍白的面容可以用化妆品一时掩饰,可是粉饰一旦除去,其美即刻消逝。

中医美容看重整体的养内荣外、讲究“治本”,它是通过调理人体机能来达到美容效果的。因为面部的红润光泽是以气血为本,并与五脏有密切关联,故中医美容首先从补益调理气血着手,进而调整人体神经、内分泌以及代谢等功能。

防治结合,功能多重如今,讲究美容者不仅限于妙龄少女,人们也不再满足于涂脂、抹粉、饰面等表面文章,而更注重如何使面部白嫩红润,使肌肤光滑细腻,致力于防皱抗老,追求青春美、健康美。所以,功能单一的外用化妆品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广大消费者需要的是具有多种作用而又无副作用的中医美容产品。中医美容药物的选择包括无毒性的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矿物等多种天然物质,简便安全、无副作用。中医中药的调理概念并不只是人体某一功能异常的纠正,还可刺激或重建人体自身的平衡调节功能,使人体原来过高或过低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中医美容化妆品从整体美容观念出发,为求达到“治本”的目的,既可使面部红润、肌肤有光泽,又能减皱抗老、调理病变肌肤。如中药面膜,既可润肤减皱,又可对面部黑斑、痤疮、面疱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以预防保健为主,治疗面部疾患为辅的美容方法。另外,还有各种外用美容液、美容霜等也都具有类似的功效。

综合调理损容性疾病经常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肝斑、妊娠斑则多因肾气不足或肝郁气结致使颜面气血失和所致。应以调整脏腑、疏理气血、滋补肾水、祛斑等治之,如此就能逐渐恢复容貌,同时消除其他不适之症。

中医美容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治疗护理,如四季变化、地域不同对人体造成的特殊影响,春多风热、夏多暑湿、秋多燥盛、冬多寒湿等不同的致病因素;再如南方多湿郁、北方多燥结等地域差异,都会影响疗效,必须施以不同的治疗和护理。

中医古籍中记载有许多美容养颜方,它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平衡调节功能产生,具有恒定、持久、安全等特点。但“古方”不经充分验证不能完全沿用,方药的名称、产地、剂量也常与今大相径庭,毕竟有些不成体系,相关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若盲目搬用,效果不理想,还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二、中医美容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美容的发展看,中医美容将在一片崇尚自然的声浪中寻求突破,中药制剂、生物制剂乃是人们用药追求的目标,美容界亦如此。可以预见,未来美容产品中药配方将转为综合复方。

由消费者取向看中医美容的未来: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皮肤病变的日益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愈来愈严,要求越来越高。中医美容配方本就较为温和,又经中国数千年的不断改进,因此不论消费者或美容业人士,总算在纷扰的美容市场中,发现一盏明灯。可以想见,遮盖式的产品将逐渐被新兴的中国传统美颜综合复方制品所取代,在此之时率先行动,必将先期攻占广大的中、西方美容市场。

由中医药性质看中医美容的未来:未来的美容产品将具有药物活性细胞,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体液系统,以激活人体脏器的内分泌细胞如、卵巢、脑、脊髓等*,促进新陈代谢,由体内之健全影响体外之整体美。而目前西医于此无法发展,非借重历经数千年文化传承之中医不可。

篇5

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及其催生的新供给、新动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大众消费就开始从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一变化在我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

消费新变局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工业基础。相比于以流水线、标准化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更加个性化、小型化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同时,新消费群体的崛起和消费心理的变迁也打破了原有的消费习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方便面和啤酒是标配,小卖部总是把货架最显眼的位置都留给了这两样产品,但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方便面行业领头羊的康师傅被曝出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4.75%,其中二季度利润更是创下康师傅近10年来单季利润的最大跌幅。其实不单单是康师傅,其他快消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可口可乐2016年上半年总营收为218.21亿美元,同比下跌4.6%。可口可乐销售额的下跌主要受到了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拖累;2016年第二季度可口可饭司在中国果汁类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可口可乐的销售额也出现了下跌。

过去一两年包括百事可乐在内的很多国内外饮料巨头在中国的日子都不大好过,另外一家大型企业娃哈哈,也已经连续三年业绩连跌,特别是它的明星级产品营养快线的销量几乎腰斩。

在日化领域,曾经在中国市场上“神话”一样存在的宝洁和联合利华也风光不再。如今消费者的购物内容变得多样化,天然手工冷制皂、无硅洗发水等更加健康的产品取代了超市货架上的舒肤佳和海飞丝。

2015年包装食品销量呈现一个持续下滑的趋势,糕点、糖果和冰淇淋的销量跌幅全都超过11%,但是同时,健康食品的表现则十分出色,酸奶销售额增长了20.6%,功能型饮料上涨了6%。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现象 新消费方兴未艾

手机里越装越多的购物软件;花钱“扫一扫”;打车用“滴滴”;看电影团购打折券;手机预约挂号;上门送餐送服务的O2O(线上到线下);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需在网上或体验馆订货,海外的正宗洋品可以直接从生产厂家送到家里……便捷的网络消费走进千家万户,也加速了个性、互动消费方式的兴起。

从VR技术体验区,到哆啦A梦动漫周年展,再到电影“整容液”的神秘工厂重现……作为“体验式消费”的典型场景,许多购物中心“脑洞大开”,依靠特色体验活动集聚人气,借用人气提升销售额,进而推动实体商业转型。

据西单大悦城推广部总监陈苏波回忆,西单大悦城第一次做哆啦A梦展览时,68天卖了1000多万元,客流量增长了30%,销售额提升了20%。虽然现在吸粉能力有所下降,但优质的展览仍能带动客流增长10%,消费额增长7%~8%。

在北京五道营胡同,一家名叫“童年味道”的零食铺子吸引了不少观光客进屋淘货。走进小店仿佛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卖部”,跳跳糖、麦丽素、酸梅粉、小浣熊干脆面……这些早已成为80、90后童年回忆的零食被摆放在货架上,引发进店游客的集体共鸣。

而在北京东五环朝阳路附近,一家主打东北饭菜、名为“大食堂”的饭店,以其独具特色的装修风格和服务方式招揽了不少食客。据了解,北京地区至少有十几家此类餐厅。

当下,这种主打怀旧牌的营销方式早已从小范围的经济现象升级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少商家都使出了“回忆杀”。从回力、百雀羚等国货品牌再受热捧,到国棉壹厂、熊猫商店等定位怀旧风的设计师品牌声名大噪,再到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一线大牌推崇匠人精神、回归复古元素,无一不在佐证“怀旧消费”的风头正劲。

90后女孩吕萌的职业是“旅行管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游客规划“私人定制”的行程线路,推荐目的地的特色美食和民宿。“很多游客觉得跟团旅行既老套又不自由,想要‘不走寻常路’,看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我的微博‘粉丝’。”作为“旅行达人”的吕萌常常在微博上分享旅行游记和攻略,实用的图文呈现和颇具辨识度的文字风格让她人气颇高,目前粉丝数量已经超过十万,算得上是一位小“网红”。在吕萌看来,她的“饭碗”正是基于“我要我不同”的消费心理,用自己专业的内容生产满足消费者日趋多元的诉求。

还有近几年因雾霾肆虐而催生的空气净化器、防霾口罩消费;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净水器消费;因食品安全刮起的绿色、健康食品和进口食品购买风潮;因国产商品假冒伪劣导致的境外疯狂抢购,等等。这些既是新消费,也是消费升级的方向。

背景 新消费意义重大

消费是最终需求,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构建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1―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7.1%,高于投资贡献率1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充分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平稳增长。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消费需求引领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和人口比重最高年龄段在46岁左右时,一国将进入消费快速升级期和消费支出高峰期,消费需求将实现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2015年人均GDP接近1.2万国际元,消费观念转变,消费升级需求迫切;社会人口结构变化,45―49岁人口高峰期临近,品质消费、享受消费需求增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先进科技涌现,为新一轮消费升级奠定了基础。消费需求已进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满足消费新需求,增加产业新供给,创造市场新活力,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才能更好支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产能过剩问题仍在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由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出口总量减少,出口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我们只有牢牢把握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重要机遇,大力催生新业态与新动力,协同推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围绕消费升级的方向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才能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消费关系民生福祉,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就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谋发展、促发展,大力倡导坚持市场主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多元发展的新型消费模式,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

焦点 消费人群“变脸”

消费内容和方式多样化的背后,是消费主力人群的悄然变化。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80后90后、银发族、“她经济”等正在引领新消费风潮。

BCG(波士顿咨询)和阿里研究院合作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城镇消费增量的81%将来自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年收入超过2.4万美元)。到2020年,上层中产及富裕家庭数量预计将翻一番,达到1亿户,其消费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以80后、90后消费人群为例,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随性,非计划性购物频率高,有较高消费倾向和超前消费意愿。90后王秀丽刚从美国留学回国,她的消费理念是:既然要花钱,就要花得与众不同。很多年轻人消费,已经不再停留在“满足需求”的层面,而是推崇个性彰显的消费。喜欢运动的她,就喜欢买一些衍生品,而且在网上有自己的运动小圈子。

而这种购买力及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方式的B度,和敢于尝鲜的性格,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80、90后一代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名牌,而是开始注重更能代表个性、价值观的小众品牌。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买对的东西开始超越买贵的。所以,消费升级并不是让产品变得更贵,而是注重选择上的多样性、丰富性。

“在消费能力偏低时,大家从众心理强,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形成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当大家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时,前一种商品销量则大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时不再从众,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进行个性、理性消费,在市场上形成多个消费热点。”赵萍如是说。

在上海一家4A广告公司从事新媒体营销的刘文静认为,商家已经从卖商品、卖品牌,转向了卖个性的新阶段,“社群+电商”催生出新的消费习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消费往往是基于社群,在一个小圈子里集聚一批有共同爱好、相同价值观的人,他们不想和别的社群雷同,但又能在自己的社群内找到认同感。”

刘文静说,目前他们在帮助企业进行营销时,会特别注意受众的细分,一个产品需要取悦很多人,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取悦一群人就可以了。

银发族也是新消费的重要消费人群,健康、养生、养老等相关领域正在搅热市场。刚从海南旅行回来的北京市民李爷爷说,在他参加的旅行团中,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力特别强,只要是对健康有好处的东西,毫不犹豫就出手了。”事实上,老年消费群体购买力不可低估,此类消费将成为旅行社、养老院领域新的增长点。

“她经济”的流行,更是撑起了消费半边天。随着女性财务独立、对家庭支出话语权的加大,女性消费的特性不断被放大,“互联网+”带动的女性消费特色明显,从美甲、美发、健身到母婴等细分领域,由此催生庞大的消费市场。

启示 新消费成增长新动力

生活水平从小康型转向富裕型是消费结构调整最大的机遇期,将消费层次从满足生理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温饱型消费转向享受型乃至自我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等六大领域将作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当前,居民消费的特点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而且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丛亮表示。

此外,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互联网消费正脱颖而出。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470亿元,增长2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认为,约有40%属于替代的消费,同时又有60%的网络消费属于新创造的消费。由于互联网的创新,带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创新,会激发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

创造出的新消费,因为大数据技术体现得尤为明显。阿里巴巴副总裁鲁众以服装行业举例指出,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和整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形成账户体系,那么未来服装企业完全可以把每个人的身材、数据消费倾向都记录在案,做到“量身订制”,形成新的消费需求。

新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新消费的带动下,我国消费整体平稳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中间收入阶层发育不足,影响消费引领作用的发挥。近10 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第一,由于居民收入预期不高,相当一部分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消费拉动作用弱化。第二,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就业困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阻碍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第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对消费升级有较大限制。第四,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偏小,其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 以上,而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低于20%。对大多数中等收入消费者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受购买力的制约,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需较长时间的积蓄才能得以充分释放。

消费信贷发展水平低,消费环境不完善,抑制居民消费愿望的实现。总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规模偏小,结构也不尽合理。消费信贷总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太低,其中住房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占比超过80%,其余品种之和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 的比重低于2%。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软环境也不容乐观,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力度,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市场准入、行业规范、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级与标准,以及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惩处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处罚过轻,使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这些都会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消极影响,直接抑制居民的消费愿望。

服务消费领域问题较多,制约消费需求的释放。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使诸多领域的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部门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结构发展不平衡,高档服务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中低档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较大的中低档服务消费需求。二是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严重制约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

篇6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图1)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篇7

时下已是春暖花开,遭遇增长困境的实体零售开始复苏了吗?或者说,这种回暖是“灵光―现”还是“春天”来临呢?

首先看看一、二月份业绩增长的原因,在老笑看来,增长的企业大体是相似的,下降的企业却各有各的问题,推动今年前2个月业绩增长,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春节因素

今年的春节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节日市场启动早、升温快,所以很多门店一月份的销售实现了大幅增长,增幅在50%以上的也不少见。而二月对应的是正月,正是礼品销售、家庭消费的好时机。

二是节日因素

一、二月份,元旦、年关、春节、元宵、情人节等节日扎堆,非常密集,这对“节日经济”代表的零售业来说,无疑是极大利好。

三是基数因素

零售业从2013年开始急转直下,不少企业的业绩连续数年下降,已经到了很低的水平。加上2016年上半年我国零售市场低迷,在低基础之上实现增长相对容易。

四是调整因素

这应该是关键因素。在近几年的困境中,不少实体零售企业都进行了转型调整,在适应市场变局、消费变革、需求变化取得突破。笔者观察,增长的百货店中,都在朝年轻、潮流、时尚、个性化的方向调整,轻奢、潮牌、杂品、运动、品牌集合店成为主要的销售增长点,影院、餐饮、儿童、文创等体验业态则成为吸引客流的重要门类。增长的超市中,也往往是突出食品、生鲜、进口商品特色的门店,这类超市普遍呈现出鲜食加工板块大、新品牌新商品多、陈列美观等特点。而那些业绩下降的百货、超市店,大多变化不大,商品结构老化、卖场环境带后、客流稀少。

五是管理因素

笔者咨询过几家实体店店长,他们不约而同埘巴利润增长的原因归结于管理的精细化,由于多年毛利下降,不少门店在节能降耗、减员增效、挖潜提质上下功夫,对营销宣传、折扣促销加强管控,利润的增长其实是省出来的,对那些销售下降但利润增长的门店尤其如此。

行文至此,笔者的观点清晰浮现:没有无原无故的增长,天上也永远不会掉馅饼,所有的销售增长、业绩改善都是努力的结果,都是心血的结晶,都是靠变革创新驱动。

我感觉,2017年可能是零售业的分化年,“马太效应”将越来越突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将进一步显现。那些还处在迷茫之中、畏首畏尾、因循守旧的企业恐将持续下跌,陷入客流减少、销售下降、盈利下滑的泥沼之中苦苦挣扎,最终黯然退市;而那些勇于变革、大胆创新的企业将稳步提升、持续向好,在创新中迎来发展的“春天”。唯有创新变革,才是增长的动力,也才能获取通往“春天”的船票。

消费变革为零售业的增长打开了新的空间

商务部统计,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4%,市场的“蛋糕”仍在变大,消费需求仍在增长。而许多实体零售企业之所以感觉“寒冷”,关键在于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消费方向发生了转移。

这种转移主要体现在筛龇矫妫阂皇谴由唐废费向服务消费转移,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二是从大众消费、低价消费转向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大众化、排浪式消费日渐式微,而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高技术消费渐成亮点。

据尼尔森2016年四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指数在第四季度创近四来新高,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搞,具体表现在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热衷与喜爱。

笔者在当地百货店了解到一个具体案例,今年一、二月,该店香奈儿、迪奥、阿玛尼、纪梵希化妆品专柜客流大增长,销售火爆,迪奥传奇红唇999、阿玛尼红管405、小胖丁301、小羊皮唇膏等明星产品的销量增长在76%以上,兰蔻的一款电脑刻字定制口红卖到脱销。国家旅游局预计,2016年我国旅游收入增长13.6%,万达院线报告则显示,去年万达院线观影人次、票房分别增长22%和21%,远高于GDP增速和社消品零售额增速。

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预计,2017年消费旺势将持续,消费增长预计在10.2%左右。消费升级为零售业的增长打开了新的空间,但增长不会是“雨露均沾”式的“普惠”,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成功抓住新消费热点、成功吸引年轻人关注的企业,才能把可能的机会变成真正的增长,“得70、80后者得天下,赢90、00后者赢未来”,此语诚不余欺也!

“野百合”也能有“春天”

近几年,实体零售普遍被人们看衰,百货店、超市大卖场被视为“没有前途”的零售形态,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则成了实体零售的发展方向。

对于百货店、大卖场的未来,我觉得可能家乐福全球副总裁唐家年说的更有理,他说“任何零售业态都不会消亡”,当然也肯定不是此前的旧模样。在2017及今后5年内,百货店、大卖场可能仍将是主流的零售形态。

事实上,有不少百货店发展得非常不错,比如杭州的武林银泰、南京的中央商场、武汉的武商广场、成都的伊藤洋华堂等知名百货店,尽管可能业绩较最高峰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店王级”的销售规模。

在三、四级城市,百货店更是力压购物中心,成为当地的零售“霸主”,如湖北的宜昌国贸大厦、仙桃商厦,年销售都是十几亿,坪效远超当地的购物中心。这些物业自持、处于强势商圈之中、创新、适应力极强的优秀百货店,看不出它们衰败的迹象。不仅如此,经过一轮调整创新,一些百货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客流、销售重新步入增长轨道。

据公开数据,主营大卖场的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2016年都实现了增长,步步高大卖场3.0已经问世,在海鲜、生鲜、食品加工、进口商品经营上极具特色,受到消费者欢迎。时下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与强烈兴趣的盒马鲜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小―号的大卖场,也就是说,大卖场也可以“盒马鲜生化”或部分“盒马鲜生化”。

而被视为正确方向的购物中心、便利店其实隐忧也不小,、运动式的购物中心开店浪潮席卷全国,数量过剩是必然之势,紧随其后的必是关店潮、倒闭潮。而便利店则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人们普遍看好,但真正盈利的并不多见,也许它的经营难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什么零售形态,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能不能创造消费价值,能不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如果顾客喜欢,谁能消灭它?百货店、超市大卖场完全不必心灰意冷,“野百合”一样能有自己的“春天”,事在人为,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新零售”赋予实体店增长新动能

最近网上有人说,所谓的“新零售”,就是马云对实体零售的控制和盘剥,这当然是一种极端观点、错误认识。尽管还没有人对“新零售”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已成为继020、全渠道之后,零售业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而且双线融合、数据驱动也已成为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

麦肯锡消费者渠道调查显示:11%的消费者在纯线上购买,41%的消费者是线上体验、线上购买;45%的消费者是线上研究,线下购买,而单纯的线下购买只有3%。这说明,复合型消费是当前最主流的消费方式,“新零售”是零售业的发展方向。

虽然“新零售”的提出不到半年时间,但对于“新零售”事实上的探索和尝试却早已有之。银泰商业的“三通”、王府井百货的全渠道、大悦城的大数据、大商集团的天狗网、步步高的全球购等等,尽管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大致都可能归于“新零售”范畴。

探索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银泰商业借助阿里的资源和力量,在实体店中融入了大量的电商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大悦城在数据分析、利用上有独到之处,为经营调整、精准营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现了客流、营收的“双增长”;大商的天狗网与实体店的融合进―步深入,2016年已突破100亿的规模,尽管与其近3000亿的总盘子相比占比不算高,但它稳固、拓展了实体店的经营,一定程度避免了客流和消费的流失;王府井百货全渠道的搭建,至少实现了多触点引流,对顾客而言,也有服务的便捷与提升。

今年1月,步步高集团提出了“无缝体验、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致力于实现“数字化顾客”“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运营”,解决实体店长期不知道“顾客是谁”、“在哪里”、“消费了什么”、“想要什么”等难题。即使只从众多行业先进的选择与行动来看,“新零售”也是大势所趋。

事上,“新零售”的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很成熟,虽然很多区域零售企业可能还不具备盒马鲜生、大悦城、银泰商业那样的技术力量,但借助大平台、专业服务商的合作,―样可能实现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有些企业前些年还在迟疑观望,我觉得从今年起应该大胆地投入、尽快地上马,在趋势已经十分明朗的时下,如果还死守线下、死守传统、抱残守缺,必将丧失下一个十年。

篇8

关键词:民间资本;养老;服务;优势;困难;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3-02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由政府投资经营,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普遍存在资金匮乏、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意识差等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94 110个,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数量仅占总数的28%。为解决以上难题,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但在具体实践中,民间资本的进入仍然存在诸如身份定位不合理、融资困难、质量评估体系和市场监督体系缺失、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优势所在

(一)缓解财政压力,弥补资金缺口

目前,支持我国养老服务业运行和发展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少量的福利彩票收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使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使养老服务资金捉襟见肘。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养老市场需求已达1万亿元,而养老市场资金供给量仅为1 000亿元,远低于市场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民间闲散资金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能够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弥补资金缺口。

(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建国以来,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事情大多数都由政府包办,这种政府垄断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方面,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大多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资金匮乏、管理水平有限、服务项目单一、医疗卫生条件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差、甚至个别地方发生了虐待老人的事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在生存的压力下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三)拓宽养老服务渠道,丰富养老服务资源

“老有所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福祉的大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对于实现“老有所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民间资本的引入能带来多元化的养老渠道,使养老服务的提供不再仅局限于敬老院。近年来地产养老、旅游养老、医疗养老、养生养老等服务项目层出不穷,极大地开拓了养老渠道。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的进入能够带动养老相关产业如医疗保健、养生健身、老年服装食品、康复器材等方面的有效开发。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丰富的资源,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困难所在

(一)民间资本身份定位不合理

民办养老机构,可以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也可以登记注册为公司制企业,这两种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民间资本要想享受到政府部门的养老优惠政策必须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同时适用以下政策: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出资人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和经济回报;三是无抵押贷款资格;四是不准设立分支机构。这种规定下,民间资本一旦投资到养老服务领域,其出资人就丧失了对所投财产的一切权利,与捐赠无异。民间资本向来以追逐利益为目的,实行等价交换,这种规定严重挫伤了其投资的积极性。而民间资本以公司制企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往往无法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大大增加运营成本,难以与公办养老机构相竞争。

(二)融资困难,资金匮乏

养老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在于资金需求量大,回笼慢。因此,资金链的连续性对于养老服务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实情况下,民间资本无论是以民办非企业组织的性质,还是以公司制企业的性质投资到养老服务领域,往往都面临融资困难、资金匮乏的难题。对于民办非企业组织而言,它的性质是国有公共财产,无法抵押贷款,因而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此外,民办非企业组织不准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定使它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服务收入有限,更加剧了资金匮乏程度。而对于公司制企业,商业银行往往对其资金状况和还贷能力抱有怀疑态度,所设贷款门槛较高,大大增加了贷款难度。如北京市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十三陵温馨老年公寓”,由于不符合银行严苛的贷款条件,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筹集资金。

(三)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投资回报预期较长,经营状况欠佳,所以,政府的支持政策能否落实,将直接影响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1]。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了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领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但实际调查中发现,这些政策普遍存在实际操作性不强、涉及部门较多、办理手续烦琐等问题,落实效果较差,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如单就一个养老医疗保障问题就涉及民政部、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民办养老机构要想获得相关的优惠就必须要奔走于这些部门之间办理审批手续。这样不仅耗时耗力,并且因涉及部门较多大大增加了它们有效配合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很多优惠政策无法得到真正落实。调查数据显示,全国76%的养老服务机构从未拿到过床位补贴款,仅有30%的养老服务机构享受过税收和水电优惠政策。

(四)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据统计,中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数量约2 800万,对他们给予有效照护约需1 000万专业护理人员。然而,现有养老服务人数尚不足300万,其中拥有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数不足3万[2]。护理人员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养老服务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以社区养老为例,2014年民政部的调查报告显示,4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6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相关工作人员仅为12%。第二,薪资水平低,人才流失率高。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往往资金实力较弱,所能提供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都十分有限,因此人员流动性较大。调查显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医生流失率为9%,护士流失率为16%,而护理人员流失率更是高达75%。第三,民众对养老服务工作抱有偏见。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养老服务工作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没有尊严,不愿选择从事该行业,更加剧了护理人才的匮乏程度。

三、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领域的途径

(一)准确把握民间资本的属性,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必须准确把握民间资本的属性,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措施。第一,允许民办非企业组织的投资人取得一定的收益。民办非企业组织的根本属性在于公益性,其功能主要是满足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公益性属性就将它完全划入公共财产的范围,而不给予其投资人任何财产权和利润回报,这种做法不符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运行规则。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益回报制度。如对于民办非企业组织,政府可以给予其投资人一定奖金和荣誉称号,或者明确出资人对所投财产的所有权。第二,给予公司制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公司制企业是一种盈利性企业。它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能够满足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老人的服务需求,是对基本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因此,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以激励其发展繁荣。但是,其得到的优惠扶持要少于民办非企业组织。

(二)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要想破除民间资本融资困难、资金匮乏的难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高床位补贴标准、减免水电费用等多种间接和直接渠道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从而缓解资金匮乏程度。第二,加强政府对贷款融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与银行合作设立专门的贷款融资品种,降低贷款门槛,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其次,我国法律可以承认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的财产抵押权,这样很大一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最后,要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开设分支机构,使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机构能够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获得更多收入。

(三)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保证优惠政策的切实执行

目前,要想改变优惠策落实效果差的局面,各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和责任小组,负责相关事宜。相关政策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各部门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由该机构出面负责协调事宜。这样既可以免去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奔走于各部门之间的麻烦,也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各部门因职能交叉而相互扯皮推诿。

(四)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

面对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的局面,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政府可以在高校和职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大批理论人才和实践精英。其次,逐步提高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人员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以日本为例,为了吸引更多护理人才,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予以了明确的规定。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民众摈弃偏见,积极投入到养老护理行业。

参考文献:

篇9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高峰论坛”也一并在上海举行,众多传媒专家学者和著名节目主持人汇聚一堂,回顾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发展历程,探讨主持人的前进之路。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开创了“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评论模式,并且首次在屏幕上打出了“主持人”称谓。30年来,我国的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主持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和标志之一,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媒体责任。而在当下各地卫视为争收视率各显身手引起诸多争议的情形下,本届高峰论坛选择了“在思考中前行”的主题,既聚焦30年的历程,也对当下屏幕现象进行热议。其中“热议”最集中的,乃是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流泪,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为导向的“出位言论刺激收视率”现象,与会者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忧患。

在电视乱象中,如何保持电视人的操守坚持?大家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妨听听其中几位的声音。

余红(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节目主持人是在传播理念的变迁范畴中,从“形的合情性”到“质的合理性”的变化。回首初期,电视主持人从人员选择、来源构成,都可以了解当时我们的观念:他们大部分来自演员,共同的特征是音质淳厚甜美,青春亮丽,只是在学历、素养、传媒经历、生活阅历上参差不齐。到1993年《东方时空》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发现这种“形的合情性”被东方时空的白岩松、崔永元等击破,而随后的李咏等个性化主持人的出现更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主持人的认知观念和审美判断,这种从“漂亮的人”到“本质的人”的追求,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传播理念完成了从“形的合情性”到“质的合理性”的本质蜕变。

主持人的核心价值、能力体现、风格魅力,主要都集中在对节目的驾驭上,但是不同时期、不同节目、不同主持人所能体现的驾驭节目的空间,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初始时期,节目可控制的空间有限,所以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在于转换姿态去说别人写好的话。但是90年代后,尤其大量访谈、谈话节目出现以后,栏目本身决定了必须以主持人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主动的说去完成节目的有序推进,于是主持人变被动为主动,从说别人的话到开始说自己的话,又从说自己的话,到学会倾听,再从听懂以后进行信息的筛选、判断并做出独立的评论,人们开始意识到主持人驾驭节目的高低绝对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而是主持人主体价值判断在节目传播中的展示与体现。像敬一丹、白岩松等一批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节目价值的体现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自觉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自觉是凝聚在内心的,自觉是大写的媒体担当,容不得半点虚假。有了自觉意识的主持人,不需要去遮掩瑕疵,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动态、变化的发展境界。

尹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我要谈的是“在变化中的传媒环境中主持人的文化坚持”。30年发生了这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才有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有了话语权,现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矛盾在不断地加剧,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让她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意识形态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电视传媒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新媒体发展的传播速度、话语的灵活性、传播的范围,都比传统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竞争给我们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当今的话语空间之大,确实是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现在电视台节目的编排包括最近出台了一些为年轻人打造的栏目,实际上符合了很多的从众心理,把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拉进了我们的平台。我们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窗口下获得什么样的产品?这给我们当今的主持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个压力下主持人产生许多困惑,有时候不敢相信自己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不得不看到现在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娱乐节目的低俗化,有一些窗口为窥探与放大个人隐私搭建了平台,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主持人将如何面对?我们必须要坚持良好的思想品格,具备高尚的品德情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用人性的光芒去表达。我们的主持人在内容生产当中,主持风格一定要创新,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是一个积极向上、故事性很强、真实性很强的非常好的节目。人性是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在世界上都是有论述的。但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对本我只允许当权者,对老百姓的欲望控制得很严;再一个是自我,自我是理智地对待欲望;而超我是人性的光芒,不是只有良知就行了。这三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去表达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现在的电视屏幕由于竞争激烈,往往迷失了宣扬的、支持的、坚守的、反对的到底是些什么。我们一定要有文化坚持,要有这样的守望,要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出去,要把中国的软实力告诉世界,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和认识到我们。但是西方的大多数国家对中国还都不认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他们不认同,我们作为把控最后一道关的主持人,如果坚持我们的文化理念,我相信,再过30年,我们中国的节目主持人立于世界之林是毫无疑问的。

曹可凡(著名节目主持人):

最近大家都知道一个热点人物张悟本,这使我想起一直穿梭在两岸的一位号称“神医”的林光常,他广泛地上两岸各种媒体,在各种电视节目当中说三道四。我跟林光常曾经简单地交谈了一下,后来我发现他连一些基本的医学概念都不是非常的明确。其实张悟本也是这样。我们的电视制作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是受骗,但起码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本的评价,因为这些江湖郎中确实给电视荧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除了养生类节目之外,最近还出现了很多充满虚假成分的节目,比如说一些情感类节目,一些相亲类节目,据说某一档相亲类节目,每一位上台参加节目的少男少女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都是一些不知名的艺人或者模特,然后由制作者为他们每个人设计台词,甚至发展到连嘉宾的话都是已经撰写好的稿子。这些相亲类节目并不是像我们《相约星期六》那样,走过13年还有生命力――《相约星期六》有在上海本土最高的收视率,有一年数千万的广告收入,因为它是真实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而那些所谓的相亲节目,靠的是出位的言论,并不是节目做得多好。表面上看,它的制作非常精良,但是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为了服务性,不是真的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相亲,而是所谓的观点碰撞,而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是违背社会主流价值。你去美国看看最红的节目,他们其实都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大部分是主旋律电影,反映的是美国精神。当今天“我宁愿在宝马车里流泪,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被广泛传播的时候,作为电视人,我觉得极大的悲哀。今天的主持人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我们的节目当中传递真正的社会价值。

不妨花一点时间来回顾一下主持人的起始,主持人这个行业之所以在电视行业诞生,是因为有两位电视界的巨人:当年艾德默在二战的时候在BBC的顶楼设置了一个直播台,通过这样的一个报告向盟军传递二战前夕最真实的战况,当转成电视之后就跟麦卡西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样克朗凯特当时也是冒着危险在越南丛林里进行采访,当他从越南回来以后就宣称美国的越南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战争。从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起始,一直到1993年《东方时空》的横空出世,其生命力就在于真实。而今天的电视节目已经为了收视率向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进行挑战。我们今天的主持人怎样在非常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坚守道德底线、坚持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做谈话节目当中也会谈一些被访者私人问题,但是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必须征询被访者是不是愿意回答。对此我跟小S、跟蔡康永都聊过,小S的问题非常火辣,但是她有一个基本动作,就是在采访前必须要问嘉宾哪个是不能被问到的。即使谈到一些敏感的问题,能不能用非常真诚的态度来打开对方的心扉,而不是说追着所谓的绯闻来拼命挖取别人的隐私,完全不照顾被访者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我跟谢霆锋在“艳照门”之后做了访问,当然也会谈到相关的话题,他的回答让我今天都觉得非常感动:“我没有任何的障碍,可以按照你的方法问。”他给我这么大的空间,使得我就更要注意我的提问方式。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既要关注这些焦点问题,同时也要照顾到被访者人格的尊严。比如说我跟刘嘉玲是非常好的朋友,我跟她也做过一段非常深入的谈话,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东周刊》事件”。如何能够照顾到别人的尊严,我们在访谈当中有一个约定,用一个代称叫做“那件事”,所以最后的谈话是非常的融洽,非常的坦诚。即使我们在谈话节目当中谈到了一些问题,事后嘉宾认为谈的内容不合适,如果提出要删除的话,我们可以毫无条件的删除。为什么我们后来能采访到一系列非常独家的访问,这是我们节目一直以来的坚持。

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视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回到我的主题词“真实真诚真切”――我们阐述的事情要求真实,万万不可弄虚作假;我们的态度要真诚,千万不可虚情假意;我们的交流一定要真切,千万不可虚与委蛇。因为真实、真诚、真切是电视的生命线,更是电视主持人的生命线。

王小丫(著名节目主持人):

我认为“主持人需要宽容善良有责任心”――从小的细节着手谈一下我对未来我们这个岗位、我们媒体人的感受。“而立之年”的我们,在“思考中前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无法预知很多的未来,所以我们充满的是期待和挑战。媒体这个角色有多重性,比如说有监督功能、宣传功能,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娱乐功能等等,这一系列功能不断在变化。在充满变化的未来面前,我们不知道前面这么多条路当中,应该走哪一条,哪条路是不可以走的。我们今天探讨主持人未来方向的时候,其实是在探寻节目未来的价值观。

我认为有一些路是不可以走的:“收视率是第一”这条路是不能走的,如果要走这条路的话,主持人无论怎样的坚持,无论怎样做,都是很尴尬的角色。我记得我们拿着收视率看的时候,峰值最高的点让大家都很吃惊――是那个场外联线的时候,比如经常有流行的彩铃,一打手机全是这个音乐的时候这个收视率就很高。我一直很奇怪,开电视就一直开着电视,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突然开电视,我对这个高点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大家就在研究,这个场外联线就很重要,于是就有这样一个制作节目的方式,就是说场外电话的时候尽量跟他白乎。我在生活当中最烦的就是打了电话喂你猜猜我是谁,再想想,你忘了吗?要在这个时候对一位陌生人,可能正在做饭,可能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给他“白乎”,这个确实有点纠结。但是我发现场外电话到现在没有一个观众跟我翻脸的,他们都特别配合,我在想他们的这种配合是基于对媒体的神秘感还有尊重,观众都能有这样的情怀,我们作为媒体自己更应该自重,所以我现在尽量减少这个“白乎”的时间,我觉得收视率不应该是第一。

第二个就是审丑不能成为我们在创作方式上“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在很多电视节目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某人偶尔摔了一跤的尴尬,或者说话结巴,有口音,普通话不标准的细节;再到家庭之间的矛盾,比如夫妻反目;还有就是邻里之间吵架,人与人之间的恶言相向――我们现在很容易在电视节目里面看到,并且放大,节目在那里渲染,起哄。当你发现很多节目都这样做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的时候,其实你心里会觉得非常的悲哀,你会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很完美的,可能在生活当中都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自私的思想或做法,这是难免的,但是媒体把这些东西放大甚至渲染的话,我想这就是一种错误,同时还带上了一种“花环”,就是把人性的劣根带上了真实的花环,告诉我们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的”!如果说当丑恶带上了“真实的花环”之后,是不是追求真善美,反而就成了伪善的?

前一段时间我们的节目就做了“开心万里行”,请到了来自伊朗的一位外国人,他来到中国,热爱东方文化,他想找一个中国媳妇,来参加节目就顺便征个婚,当时现场请了老中青三位嘉宾,都是女性,大妈就说:“我看你这么胖应该找一个喜欢做家务的,然后就跟她一起做家务,在家里就锻炼了,减肥了。”然后中年妇女就说,“好像中东地区的男人可以娶很多的太太,你到我们中国,会不会也这样?”他就解释说已经不这样了,是他们国家的陋习了。到了年轻的女孩子就说,“你这么远来到我们国家,你有车,有房吗?”这个人就傻了一下,说:“我有车,我有两辆自行车,一辆男式的,一辆女式的。”这个时候我有点看不下去了,我就对这位伊朗朋友说,“你知道吗?在中国有一个词叫正话反说,可能这位姑娘的意思是你有没有这样对未来的打算?”这期节目录完了之后我的同事跟我说,其实刚才那个挺真实的,蛮好的,泰戈尔说过这样的话,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过我在想作为媒体,媒体是有责任感,是有价值观的,不是所有的年轻姑娘都问“你有房,你有车吗”;而是更多的姑娘在问,你这个人有责任感吗?可以值得托付吗?我觉得一定要坚守这样的坚持,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是有着博大的胸怀,可是今天在打开电视的时候,常常都可以看到为三分钱、两毛钱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可以大打出手。

我在想宽广的胸怀也是我们需要的,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还要坚守,还有宽容,还有温暖,还有善良,还有责任,还有力量!

赵忠祥(著名节目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古代宴会的标准,我们今天所在时代的物质生活已经超越了任何宗教传说神话当中提供的我们所想象的物质生活的空间,但是我们现在要问一下我们自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上是不是丰富?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现在很匮乏,甚至很失落。我们今天要在思考中前进。

用道德底线来衡量纳税人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大的平台,我们是愧对纳税人的。我们仅仅用道德底线来约束我们自己是非常不够的,请那些说过诸如此类“出位言论”的人自己想一想,在我们最小的细胞――家庭里面,当着你们的父母,当着你们的妻子和子女,你这些话好意思说出来吗?如果在家庭的饭桌上和客厅里,在朋友之间都不能说出来的语言,居然能够在大庭广众,在公共媒体里面让它广而散之,这种缺失就不是一般的。而这种道德底线的追究不要落实到个别人、个别语句上去,而是所有参与媒体播出环节的各个人士都要感到有责任。

篇10

老年人疏离信息技术以致信息稀缺、信息失衡,已形成一条由年龄构筑的银色数字鸿沟。而随着远程开放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利用网络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研究代际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修弥这种鸿沟,对老龄社会到来之际的现代化老年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

数字鸿沟;老年教育;网络资源;系统修弥

“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向也陆续发生着变化,由早期侧重于设备的接入水平转而向普及程度和使用能力铺展。至于“设备”,也由原先涵盖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服务)逐渐聚焦于互联网。至此,对“数字鸿沟”的基本共识,大体为:从互联网的接入、普及、使用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不同区域、行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有着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鸿沟的两极中,发展较好的一端获取着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从而享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极大收益与机遇,而处于劣势的另一端则面临被忽视和受排斥,失去竞争力。这种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已然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当这种不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即受到了限制。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继而迅速得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仅62万,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在全部人口中的普及率为47.9%。然而,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与许多国家相比(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一些国家),在互联网的普及、接入以及使用上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一方面囿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综合地位、发展状况、财政资源,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原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更多占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资源、语言、规则等优势,同时占据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质量、效能处于较弱的位置。就国内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鸿沟,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成就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地理区位、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依赖度等方面的差距,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体之间,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人口属性抑或社会经济特征)具多重多元叠加交错性,较难精确描绘,但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婚姻、政治面貌、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数字鸿沟,还是清楚地存在着的。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程度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本课题着眼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考察他们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浪潮,如何应对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教育技术的变更对他们的老年学习活动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新技术革命带给他们的福利,是否能被充分地享用?是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尴尬和不安?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针对教育的技术开发者如何在学习环境的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的创设等方面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期待与学习能力形成较好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试图要了解和分析的。

一、关于选题与研究对象

(一)应关注的群体:社会排斥与数字排斥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一些年来常常被人提及。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不仅在数量上我国早已超过老龄化的底线,而且递增速度也逐年加快。我国以很短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之路。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才进入人口结构的老年型相比,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而不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多少是有些仓促应对的意思。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以养老保障为甚,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较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讨论老年福利、养老护理、医疗服务等问题,并逐步推进实施,这自然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但是,关注老年群体,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基于情感体贴的文化观照,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价值。老龄化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学过程。作为个体的人,步入老年,健康走下坡路,精力渐趋疲弱;脱离职业活动之后,收入降低,资讯锐减,人际关系简化,生活内容单一,组织程度低,利益诉求路径少,从而远离社会的核心位置而处于边缘化境地。这个境地里的群体很容易遭遇社会排斥,成为弱势群体。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以制度、规则的方式使他们在就业、受教育、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还内化为他们的集体意识。他们习惯将自我设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力尚可时替子女管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条件许可的就考虑些休闲养生的事,条件差的,面临的困窘与委屈就多些。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步入老年后的几十年生涯。传统社会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社会将“探望父母”写入法律,都是试图用正向能量对负面存在施加影响,其基本点出于道义上对弱者的同情。现代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空前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从这种改变中充分受益。对老年群体而言,数字排斥加剧了社会排斥。正当大量年轻活跃的人群沉浸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如痴如醉之时,老年人或许正为不能自助操作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网上打车等等程序而尴尬无措,更遑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深度学习,介入社会管理,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有所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社会不公平,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缩小与弥合数字鸿沟,必须分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缺陷成因以及修补路径,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具包容性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正如“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日内瓦)《原则宣言》所预想:“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应关注的领域: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得不到满足

老年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组织有设计的“泛教育”活动,均可能纳入这个概念中。但即便如此,与老年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数量上的覆盖率低。无论是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是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都表明目前全国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近587万人。这对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的国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数量,学校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主要面对城镇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较稳定的、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尤以老干部人群为主;地域上也是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多些。虽然随着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老年人受教育的途径,但这些模式中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数量也相当有限。二是缺少清晰的定位。理念上,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地位框架,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此“地位”下的“定位”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因此在行政体系上归属于老干部的管理部门;之后,人们逐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审视老年教育,但管理上还是归口不一,政出多门。老年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与“老年前”教育如何衔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欧美一些国家有“第三年龄教育”之说,着眼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升其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三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片面。人们观念里较多关注了老年人因肌体衰退给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生命意义上对这一群体的代谢发展之价值认识不足。人的一生由幼年到老年,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特质的丧失和另些特质的获得,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内在的自我管理,人们在得失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相对成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B.Baltes)提出一个SOC模型(Themodelofselection,optimization,andcompensation),用“选择、优化、补偿”来解释人的毕生发展,认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老年人在肌体自然衰退的同时,其流体智力(知觉、运算能力、记忆力等)也一定程度地衰退,但其晶体智力(语言、判断力等)则较为稳定,而文化需求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增长”的原理即出于“补偿”的自觉要求。目前的老年教育课程,大多围绕着打发休闲时光来设置,难以满足老年人通过文化积累的再度更新以补偿生物功能下降的心理。更何况,衰老的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里的老年人对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一样。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经历着离开职业生涯的角色转变,而身体状况尚好,有条件的社会教育可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设计课程,为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提供信息与知识上的帮助;70至79岁的中龄老人,开始逐渐缩减职业性活动,处于“第二次退休”状态,老年教育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文课程,帮助他们真实体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加深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构新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育更应关注生老病死,侧重老年人自我保护与自我超越方面的教育。总而言之,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当我们将年轻人理解为“接班人”,将中年人定位为“工作者”,那么老年人具备怎样的风貌才能完成“交班”、“传班”的事业?教育不是个人的事,因而也不能完全以适应个体或某些群体的现有需求来组织,还须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视角,去引领不同的群体。四是以教育提供方为主视角来施行教学的状况未曾改变,模式与手段离科学化、个性化的距离尚远。专职从事老年教育的师资欠缺,针对老年教学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在其他对象群体中被证明合用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老年群体里就未必高效。比如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如果不能突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突出对话题的质疑性讨论,就难以在老年人原本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更具宽度与深度的知识廊道,用以串连贯通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有,伴随新技术的兴起,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引入老年教育,但技术的实现与老年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良好对接,同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取样的依据及调研方法:面向宁波的受教育老年群体

课题组囿于成员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将调研的取样对象主要设定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兼及浙江的其他地方)已接触老年教育的群体。从取样的地理覆盖、人群特征的角度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由于本课题研究讨论的是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侧重调研老年人信息使用特征、现代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环境、老年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与各类教育环境的对接水平,探讨提高教育的提供方与接受方在信息关联中的对接程度与对接效率,因而对象的选择还是具有典型性的。首先,浙江省的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处全国前列,而宁波在浙江省内又是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省网民数34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普及率为47.9),普及率排名第5(前4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由于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各类产品的用户渗透率与非用户转化概率均呈较高比例。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讨论某类群体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之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更为便宜且具更多的现实性,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或可为其他区域亦将面临的代际信息鸿沟提供认识上的参考。其次,宁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宁波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3月1日始,《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又一个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标志着宁波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11月正式开通以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宁波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有87万余人,截至2015年11月1日,平台征集特色课程7607门,视频资源2.5万余个。目前,宁波终身教育领域将两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一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强化,尝试营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二是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银行的建立,打造制定各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积累、学习成果转换与管理机制。老年教育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受到宁波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宁波的老龄化程度较全国尤甚,据宁波民政局统计,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教育成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和长远战略之一。本课题调研取样于这一背景人群,有该区域的实践基础可资利用。课题立足于实证,面向老年学习者与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开展定量与质性的研究分析。走访了宁波老年大学、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宁波老干部摄影协会、奉化社区学院等单位,与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老年学习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的比率为88.2%。同时,也做了部分个案调查及文献分析。

二、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影响

数字技术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速度与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相关产品的推广不设技术门槛之时。电脑、手机等终端并不要求使用者具有过于复杂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令老年人起初比较为难的输入法,也随着手写、语音以及各种越来越体贴的工具出现而得到改变。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体的使用,事实上已成为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等各方面存在着不甚协调的问题,因数字而形成的鸿沟依然给老年教育带来不少的障碍。

(一)老年人大多未将互联网视作学习场所

已经开始接受老年教育的学习者,对于互联网以及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并不太陌生。从我们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看,学习者对具有网络功能的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拥有率是相当高的;网络学习环境也不错,98.6%的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91.2%的家庭使用了wifi。90%的人有一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16%的老年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然而老年学员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并非课程学习,只有10.8%的人表示留意过此,而跟踪某课程且持续完成学习的更在少数。老年人习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利用互联网,很少单纯由于新奇而改变自己已然熟稔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若非机缘,或者确信其优势无可替代,他们一般不主动选择新技术手段以迅速替换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事路径。调查显示,他们对网上购物订票、网上预约就医、网上银行交易等使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传统方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在功能实现上与之差别不大,但应用心理上则踏实放心得多。老年人观念中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学习模式。重返课堂,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深具意义的回归。通过对年少时曾历过的经典生活情景的模拟,以达成刺激灵感、焕发激情、缓解颓丧、调适心境的目的。哪怕课表的编制、座位的安排、值日的规划、班费的使用,这些有助于强化班级一体化管理的细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与个体角色的自我认定息息相关。这些学习者一旦进入老年学校,除非身体、年龄、或家庭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再者,目前接受老年学校教育的群体,年龄大多在55-75岁之间,这些人在本应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时期里,集体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文化灾难,老年之后对学业、以及聚会式的学习方式的“补偿”心理尤为殷切。虚拟的网上课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观之,老年学校的学习者对于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疏离甚或排斥,既与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有关,更与他们主观追求的学习方式有关。

(二)教育管理者尚未高程度地开发利用互联网

在老年学校的管理层面,由于需求大过供应,学校的精力大多投入在挖潜接纳及课堂教学的正常运作上。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及专门的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更无法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照。即使使用了校园主页及QQ群、微信群等,也主要是为了通告、宣传、及交流沟通的便利。如此,老年学校在保障注册学员日常学习的同时,放弃了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的潜在需求:首先,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的覆盖率低、老年学校内部生源流动率低,出现了目前严重的供需矛盾;如果能以老年学校为主体开发老年课程,将现实课堂积累的精品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校园外的广大受众,则可以相对缓解这些矛盾。这是老年学校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价值。其次,在校的老年学员报读某专业或某课程,虽然取决于当时的兴之所至,但根本上还是在“配餐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远未做到“点餐制”的自由任性。而网络课程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假以时日,可期待学员有更多的选学空间。据调查,学员希望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34%的人希望完整学习某门课程,获得专业知识;27%的人希望学习某项实用技能,方便生活;25%的人希望参加一些艺术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14%的人希望系统学习某个专业,取得学历。但现实课堂开出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艺术保健等方面。再次,老年学校应有意识地提高全体在校学习者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引领与指导他们融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角色身份,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电脑学习的课程;这样,当他们将来因高龄而不得不离开实体校园时,依然能够在虚拟校园里找到归属。当然,作为个体的老年学校尽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但更高层次上规划老年教育(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实现步骤等,还须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统筹。目前的教育管理者对于在老年教育中推进信息技术,认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还难以支撑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培育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老年,这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等待”的策略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在磨合中的积累与成长,对现有老年人来讲也显失公允。另一种倾向则颇为乐观,认为老年人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学习的时代,他们的网上浏览,各种链接的转发与接收,任何论坛、空间的跟帖、留言、评论、点赞,都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只要相关的学习机构能够推出好的学习产品,老年人与全社会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一样,都是新技术的受惠者。这种有意将学习活动“泛化”的倾向,不利于严谨意义上的学习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从“传班人”的期待上对老年教育做出有序的规划。

(三)老年学习资源制作者的思路与使用者之间的不匹配

缺乏统盘规划,缺乏教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定位,现有的老年学习资源呈出处分散化、模块零星化、标准随性化等面貌。一是适用对象的定位欠缺。现行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借用于中外高等院校文史、经管、艺体以及其他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青年学习者在学历学习的框架内设计的,它们一方面与现行高中或本科阶段的科目相衔接,另一方面又与学科内其他课程产生互联互补的对接关系。老年人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34.66%,高中(中专)学历者占37.91%,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7.8,加之距他们学历学习的时代日久年深,这些毫无区别度的课程所能产生的效应就难免含混了。也有一部分资源表面上看是为老年学习者定制的,但同样缺少分层分类教学的设想。以年龄、性别为例,调查中68.1%的学习者为女性,30.82%的学习者为男性;6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20.7%,60-69岁的学习者占55.2%,70-79岁的学习者占21.86%,8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15%。学历高低、性别年龄,都会带来兴奋点、理解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好的资源,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情怀。二是资源种类与内容的欠缺。由于老年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步骤等体系性的问题未能解决,社会包括老年人自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老年群体的认识不足,现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资源仍旧是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对于如何学会弥补生理变化、安排新的生活、承担社区职责、与年轻人相处、认识宗教与哲学、有准备地面对健康的失去等,还缺少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引领与讨论。三是形式上的欠缺。资源较多地体现制作者的网络应用喜好和审美趋尚,而较少考虑老年人诸如视觉、听力、界面阅读习惯、输入手法等实际情况。

总之,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一直以来它缺少贴近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层面上的明确定位,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衡之处,需要各方面加以协调。

作者:王艳平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