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篇2

(一)指导思想

1.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系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中每项工作也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大力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或面临不同生活挑战的时候,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是正常现象,是一个发展问题,不能武断或一概解释为“病”和“心理素质低”,所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有效性。

2.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协助学生获得和谐的发展,也要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协助学校进行教职工职业耗竭的预防和调整工作,还要包括校园心理安全维护和危机管理中发挥专门的作用,整个工作架构需要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考量。

从三级预防体系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既有初级预防的功能,也有次级预防的功能,即在问题出现之前或最早出现的可能时机立即介入(初级预防),和在特定问题开始恶化(问题扩大化)或变成持久困扰的最早时间点上给予处置(次级预防),适当承担问题持续存在,此时介入以降低问题的严重性,与治疗类似(三级预防)功能;在此意义上,初级预防功能的发挥与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联系,次级预防功能的发挥是这项工作的重点,三级预防功能的发挥要在这项工作发展到较为理想状态时,在学校心理咨询系统中依靠基层学校和基于系统中跨校的专门学生咨询机构与医学心理合作/配合承担。

3.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中的定位

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最主要对象是儿童青少年,不同于成人心理咨询,必须重视这种带有性质不同的差别;

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是在学校体制中开展的,不同于在独立于学校体制的医院和社会咨询机构中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有独特的资源和限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是相对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医学心理治疗部门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并不只是一个病人与否和严重与否的问题,完整的学校心理咨询系统,需要包括对一些较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可以和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配合工作,但不承担医学心理诊断、精神科诊断和药物、医学心理物理治疗。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绝不是在学校和教育系统内开设一个小型心理医院,或专业心理医院在学校中的延伸或初级诊所,也不就是孤立地解决常规新健康教育,或班主任、任课教师解决不了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

(二)总体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在于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从专业规格、工作机制、网络构建、队伍建设、工作模式、质量管理,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综合考量,建构合理、务实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二、学校心理咨询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质、专业规范和伦理标准的研究

考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学校教育机制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要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家”专业特质,界定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角色特点,坚持正向和发展性,建构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专业、伦理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及模式的研究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包括:心理健康资料采集与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普及与宣传、专门心理健康活动、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教师心理保健、危机预防与干预等。

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不能是心理诊所式的封闭模式,要解决目前存在的“治疗师化”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学校心理学家)应善于与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合作,结合“学校社工”的视角和工作方式,采取“合作模式”开展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资格和培训方案的研究

根据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和规范,建立符合实际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系统培训方案,以及考核办法,还需要考虑咨询人员和督导人员的区别。

(四)中小学心理咨询网络建构及管理的研究

分层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是重点;学校咨询人员的继续教育、督导机制和团队建设,需纳入质量管理;形成一些制度。

1.省/市级网络建构及管理的研究。

2.区/县级网络建构及管理的研究。

3.校级网络建构及管理的研究。

(五)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政策保障的研究

按1:8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并建立绩效认可与考评机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渠道。

三、学校心理咨询专题研究的实施与分工

本专题的研究在整合了各地优势资源,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的基础上,要保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坚持专业性和伦理规范,以行动研究为原则,研究与实务并重,考虑地区差异,形成分类系统模型,形成典型,便于辐射推广。

(一)课题组组成及专题分工

篇3

依据“政府主导推动、部门联合促进,完善政策体系、惠顾计生家庭,开展系列活动、提升幸福指数”的工作要求,开展八项活动,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幸福胎音”活动。开展“好孕好运”活动,全面推进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检查,组织孕期优生检测、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适时组织“准妈妈健康课堂乡村行”活动。在市指导所开办新婚夫妻生殖健康培训班、不孕不育症专题讲座,开设特色诊疗、专科咨询门诊,向准妈妈们统一发放“胎儿的心声”胎教光盘,宣传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检查等相关知识,为孕育健康宝贝提供指导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责任单位:人口计生、卫生、民政

二是开展“幸福摇篮”活动。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建立一批具有城区特色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各县(市)区均要建立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争创省级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3个。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让群众普遍享受专业机构优惠的早期养育指导;开展育婴师专题培训,全面培训具有资质的育婴师,打造“婴儿驿站”服务平台;开办“新妈妈课堂”,传播科学育儿、早期教育、哺乳期保健等知识,开启幸福家庭快乐之钥。

责任单位:人口计生、教育、卫生、财政、人保、计生协

三是开展“幸福花朵”活动。组织动员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干部职工和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病残障儿童”活动。协调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开展“手拉手”、“春蕾计划”及困难家庭的独生子女助学等爱心行动,打造温情,开创幸福家庭美好未来。开展关爱女孩公益活动,探索建立市关爱女孩基金会,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资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近期10万元、远期100万元),每年在全市重点资助100名计划生育家庭贫困女童。

责任单位:团委、人口计生、妇联、教育、民政

四是开展“幸福青春”活动。打造融独生子女素质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少年性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基地,达到省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3个。开展青春健康的“同伴教育”和“青春飞扬、幸福助长”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品德与智力健康发展,绽放幸福家庭青春年华。

责任单位:教育、人口计生、卫生、财政、民政、人保

五是开展“幸福传承”活动。关爱流动人口,促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实施“爱心助学”和“圆梦行动”,通过申请助学金、无息贷款、个人援助、政府奖励等形式,帮助流动人口的贫困家庭子女实现大学梦想,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实现人生理想,完成父母的美好心愿,让幸福在更多的家庭中传承。

责任单位:人口计生、教育、财政、民政、人保

六是开展“幸福快车”活动。全面完善惠及计生家庭及关爱女孩的系列优惠政策,帮助计生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快速致富。以“思源工程”、“生育关怀工程”为平台,大力开展关怀活动,为农民群众发展致富项目提供“安全保障网”、为农村家庭搭建“就业致富网”、为新农村建设构筑“空间发展网”,提高家庭发展能力。通过组织乐器、戏曲、歌舞、剪纸、书画、体育等形式的表演和竞赛,为幸福家庭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展现幸福家庭时代风采。

责任单位:计生协、农办、农委、财政、文广新、团委

七是开展“幸福港湾”活动。建设美丽家园,提升文明程度。开展家庭营养指导项目,创立家庭营养指导中心,组织好“和谐家园”(镇街、村居)评选活动。开展“好人”评选活动,形成发现真情、传递真情的和谐氛围。大力开展“幸福康乃馨”服务活动,真正体现“关爱女孩、关注母亲”。开展“关爱男性健康”活动,探索建立男性专科门诊,通过健康讲座、免费普查、健康救助等形式,引导男性疾病得到及时规范预防与治疗。开办“彭城和事佬”栏目,调解家庭、邻里等纠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组织实施幸福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施幸福家庭引领工程。

责任单位:文明办、文广新、人口计生、民政、司法、房管

八是开展“幸福金婚”活动。大力宣传金婚老人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展示人敬老爱亲、爱情美满、家庭和睦的美好情怀。坚持每年在市区建成10家“健康小屋”,创建省级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示范基地3个。积极开展“健康检查”、“亲情陪伴”、“温暖夕阳”等活动,为老年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建立计生家庭社会化养老保险机制,让更多老年人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享受幸福家庭天伦之乐。

责任单位:老龄办、人口计生、卫生、民政、教育、人保

二、基本原则

融入大局。把推进幸福家庭建设融入“美丽”、“幸福”建设大局,纳入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幸福家庭建设在发展全局中有位置、有作为、有指标、有实效。

以人为本。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切入点是家庭,落脚点是群众。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升下功夫,深入研究家庭类型和生命周期,突出惠及家庭成员切身利益的健康、生育、养老、助困、致富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程服务,增进家庭福祉,提升发展能力。

典型示范。幸福家庭建设既是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又是联系千万家庭的民心工程,必须坚持自下而上地开展群众性活动,选树基层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激发社会力量,形成自发的、强大的工作合力。

品牌运作。、要适应城乡统筹的要求,不断提升品牌质量,持续放大品牌效应,打造具有特色的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工作品牌。

三、建设标准

道德风尚好。爱国守法,知荣明辱;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关爱女孩,无虐待和遗弃女婴的违法行为;反对和封建迷信,无赌博等违法行为。

计划生育好。计划生育是幸福家庭的应尽义务。家庭主要成员要自觉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了解人口国情,知晓基本国策,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婚育新风。带头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参加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家庭成员无早婚早育,无政策外生育。

家庭和谐好。和谐是幸福家庭的根本目标。家庭成员有家庭责任感,家庭作风民主,没有家庭暴力。男女平等,没有性别歧视,无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的“两非”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注重子女教育,养育子女成才。诚实守信,语言文明,夫妻恩爱,和谐幸福。

科技致富好。崇尚科学,运用科技知识发展经济,走科技兴家之路。钻研生产技能,致富能力强,是少生快富的典范,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

身心健康好。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础条件。注意个人卫生,关注男性健康,注重养生和保健。家庭成员具有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室内外环境卫生,居所干净整洁,院落环境优美。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乱倒垃圾,保护生态环境。

奉献社会好。奉献是幸福家庭的价值体现。家庭成员具有公民意识、感恩情怀,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心助人、乐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养老助残,回报家庭、回报社会。

四、实施步骤

(一)2013年6月底前,制定方案和启动阶段。积极开展宣传发动,营造推进幸福家庭建设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实际,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边试点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

(二)2013年7月-2015年6月,全面推进阶段。镇(街道办事处)要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把家庭分类(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要摸清底数、理清帮扶思路)建立家庭电子档案,制定并落实好指导、帮扶、服务的责任和措施。让群众在幸福家庭建设活动中得实惠,生活质量得提高,基本需求得满足。

(三)2015年7月至12月,评估发展阶段。各县(市)区每年对符合创建标准的家庭验收后实行挂牌,每年市级表彰“十佳幸福家庭”和“十佳和谐家园”;县级每年表彰“幸福家庭示范户”每村(居)不低于1户、“和谐家园”不低于10个;镇级三年内表彰“幸福家庭”每村(居)不低于5户、“和谐家园”达到全覆盖。2015年下半年召开全市创建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并对在幸福家庭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建设大局和全市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党政统筹、计生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幸福家庭建设工作格局。各地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幸福家庭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二)坚持典型引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工作基础、实践经验等因素,注重抓好典型培育,梯次推进。积极地分批次地申报省级幸福家庭建设项目县。

篇4

【关键词】 自我概念;羞耻;抑郁;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28-03

Effects of Self-Concept and Shame on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WANG Qi-rong*, QIAN Ming-yi. * Cangzhou Medical Junior College, Cangzhou(061001),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concept, shame and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457 undergraduates were tested by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TSCS),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ESS) and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Results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self- concept and depression as well as shame; and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factors of the self- concept, depression and shame.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showed that self-concept not only influenced depression directly, but also influenced depression through shame indirectly. Depression wa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shame. Conclusion Depression i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self-concept and shame. Low self-concept might lead to shame-proneness, which might cause depress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Key words】 Self-concept;Shame;Depression;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作者简介】 汪启荣(1973- ),女,北京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 1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061001;2 北京大学心理系。

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1]。罗杰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强调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理解心理失调产生的关键,自我概念是临床心理学中解释情绪困扰或其他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核心观念[2]。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长期存在抑郁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抑郁密切相关[3-6];对羞耻的易感性与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学密切相关[7-9],羞耻感对抑郁症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10]。羞耻感与基本情绪最为核心的差异就表现在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11]。Higgins[12]的自我差异理论强调,羞耻感是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将导致羞耻感的产生。该研究探讨自我概念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并考察羞耻感在这个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沧州市某高校一、二年级学生,总计457人(男生121人,女生336人),年龄(20.32±1.89)岁。

1.2 方法

1.2.1 测查量表 (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13]: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每项从“1”(完全相同)到“5”(完全不相同)进行评分。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13]。近年已有一些人使用这一量表,认为其效度良好[14]。本研究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Cronbach α=0.625。(2)羞耻体验量表(ESS)[15]:由钱铭怡等编制,全表共29题,每项从“1”(完全没有)到“4”(经常如此)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羞耻感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 α=0.894。(3)Beck抑郁问卷(BDI)[16]: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判断抑郁程度的临界值因研究的目的而异,根据国内外文献及量表的参考标准,在本研究规定,≤13为非抑郁组,>13为抑郁组;>21分为重度抑郁[17-19]。量表Cronbach α=0.823。

1.2.2 测量过程 将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羞耻体验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装订成册,要求被试完成答题纸上的对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在50 min内完成。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名。

1.2.3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处理运用SPSS15.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我概念、羞耻感和抑郁得分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为(215.35±23.07),羞耻感量表得分为(56.11±12.26)。其中BDI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8.19±7.06)。按照总分>21分为重度抑郁[19],>13分为抑郁的标准[18],发现本研究中大学生样本抑郁和重度抑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1.01%和4.59%。

2.2 自我概念、羞耻感对抑郁的影响

2.2.1 自我概念、羞耻感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见表1。自我概念的正向因子,自我总分、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与抑郁、羞耻感呈显著负相关;而自我概念负向因子自我批评与抑郁、羞耻感呈显著正相关;羞耻感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自我概念、羞耻感和抑郁之间的相关分析(r值)

变量自我总分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批评羞耻感

羞耻感-0.597**-0.453**-0.544**-0.535**0.293**

抑郁-0.520**-0.435**-0.456**-0.453**0.172**0.434**

注:**P

2.2.2 自我概念、羞耻感和抑郁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抑郁得分为因变量,自我概念总分和羞耻量表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标准为P

表2 自我概念、羞耻感和抑郁的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R值R2值R2值Beta值F值

自我总分0.5400.2920.290-0.540187.279***

羞耻感0.5590.3120.309-0.436102.955***

注:***P

2.2.3 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1986)[20]的中介变量确定的标准,采用复回归分析法。第1步:自我总分对抑郁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B=-0.156,P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得到大学生被试抑郁的检出率为21.01%,低于陈树林[18-19]的研究结果;与张华东等[4,22-23]应用CES-D问卷的调查结果差别不大。这可能是由于使用的被试对象、测查量表不同所致。本研究数据再次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急需提高。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4,24-25]。自我概念代表着个体对自己比较稳定的认知和看法,有对个体提供保持内在一致性、经验解释系统和期望决定的作用。自我概念是诱发抑郁的因素,可能与个体歪曲的认知图式有关。Beck等认为,早期形成的歪曲的认知图式的出现是导致抑郁症状出现的重要因素,这种认知图式影响着个体对自我、周围环境以及未来的看法,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通过歪曲的认知图式,个体能够将自己与早期空间联系起来,并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对其体验进行分类解释,产生无望感和无力感,最终产生抑郁。在心理病理学领域中,图式用于描述出现抑郁时被激活了的高度人格化的结构[26]。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羞耻感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这和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0,27-28]。 Reimer认为,个体的高羞耻易感性与抑郁的心理病理学密切相关,由于个体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羞耻经历,使其更易产生无望感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此种感受是抑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10]。根据认知理论,个体的消极信念和歪曲认知是抑郁产生的重要原因。高羞耻易感性的个体,自我评价较低,易对负性事件形成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这种个体歪曲的认知和消极信念,会导致抑郁的产生。

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提示,低自我概念也可能导致高羞耻易感性,使个体更易于陷入抑郁。对于低自我概念的个体而言,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较低;羞耻感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而自我意识情绪是以某种程度的自省和自我评价为核心特征,因此对于长期负性自我评价的个体,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导致高羞耻易感性。进一步而言,羞耻感是对自我负性评价的概念化,使自我概念、自我控制感更为降低[28]。因此,低自我概念和高羞耻易感性相互作用,使个体更易于陷入抑郁。

4 参考文献

[1] 岳国安,崔芳.当代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研究特点.心理科学,1996,19(4):240.

[2] 钱铭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5-222.

[3] 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4] 黄仁辉.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5]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9(9):633-635.

[6] 李晶. 自我概念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27(4):41-42.

[7] ANDREWS B.Shame as a mediator between abusiv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on.Abnorm Psychol,1995,104(2):277-285.

[8] TRACYJL, ROBINSRW, TANGNEYJP. 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7:21-37.

[9] LEWISM.Shame:The exposed self.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134-149.

[10]SERA 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ham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Pers Indiv Differ,2009,46:477-482.

[11]汪智艳,张黎黎,高隽,等.中美大学生羞耻体验的异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127-132.

[12]HIGGINSET.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Psycholo Rev,1987,94:319-340.

[13]林邦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检验年刊,1980,27:71-78.

[14]陶琴梯,杨宏飞.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教育科学,2002,12(18):50-61.

[15]钱铭怡.Bernice Andrews.朱荣春,等.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17-221.

[1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56-182.

[17]徐俊冕.Beck抑郁自评量表应用与评价.心理科学,1991,4(1):32-34.

[18]陈树林,郑全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01-102.

[19]陈树林,郑全全.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04-106.

[20]BARON RM,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a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Person Soc Psychol,1986,51(6):1173-1182.

[2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22]张华东.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23]胡三,张爱卿,钟华,等.大学二年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心理及其抑郁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104-108.

[24]王玲,陈怡华.师范院校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216-217.

[25]曹晓燕.大学生抑郁方案的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6):167.

[26]BARLOW, DAVID H,著.刘兴华,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7]MARCIA W,DAWN H.Shame,guilt,symptoms of depression,and reported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Child Abuse Negl,2007,31:1143-1153.

[28]JESSICA K,VLIET V.Shame and resilience in adulthood:A grounded theory study.J Counsel Psychol,2008,52(2):233-245.

篇5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

当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时,由于生活环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巨大改变,许多同学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1]。因此,深入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对策,帮助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防止暴力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大学新生入校后易出现的五大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分析

1.1 环境的不适应 多数学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在家庭所在地就读的大学生也从走读变成住校。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文化的不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对初次远离父母、家庭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大学新生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集体,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1.2 学习的不适应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同学在读高中时就被父母和老师灌输了“上大学就轻松了!”的思想,这样,大学新生们经过高考的奋力拼搏,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容易产生大功告成,终于可以歇歇的消极心态。在大学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这易使中学时压抑得太久的玩乐行为尽可能地在大学里满足。第二,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学提高。如果这时候大学新生们不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克服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依赖性,就会造成学习的不适应。另外,还有少数新生在选择专业时或是按家人意愿或是高考失利被调配过来的无奈选择,因此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

1.3 人际的不适应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不断体验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都有一定差别,易出现交往困难。其次是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能进入大学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是成绩比较优秀,进入大学后,身边是来自全国各地成绩优异者,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较为普通,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一些同学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情绪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1.4 生活的不适应 在中学时,父母们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统统包办,使其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生活小事方面都对家长和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导致独立处理各种生活事务的能力不足。上了大学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度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难免会产生不适,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其次,新生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存在互相适应问题。此外,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大部分新生面对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深感不适,不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缺乏进取的目标,放松学习,放纵自己。这一切让他们无所适从,易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

1.5 心理的不适应

1.5.1 客观因素:大学的环境较之中学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大学新生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需要大学生们及时适应。大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逐步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达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学校,社会要求大学生以一个独立自主、可以为自己负责的面目出现,但是不少上大学之前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学习之外的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缺乏这种素养。

1.5.2 主观因素:大学以前的生活的重心在于学习,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因此心理素质相对欠佳,而社会经验的不足也导致了大学新生们为人处事能力的不足,当在新生活中碰壁时,就会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受挫,导致适应不良。其次,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常常体验的是优越感、自豪感,到了大学,人才荟萃,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大学生上大学之后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上了大学万事轻松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新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凡事应该由自己作出决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更少了,求教的意识更淡薄。但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很多事情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基于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又不愿意向别人吐露真情。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就会产生焦虑、挫折感等。

2 大学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理论解读

2.1 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对其看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阶段[2]。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适应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即能够独立地做决断,并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能够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或在其中获得自我认同。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2.2 社会角色理论的基本认识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叫做“角色期望”。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异议或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出现“镜像自我”,即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自我概念”。人会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选择,这叫做“角色采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周围的这些社会关系和他人都会根据人们的职位、个性、家庭等不断地提出一定的“角色期望”,而每个人都会通过“角色采择”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并不断向这个方向靠近。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如果“角色采择”的自我形象和“角色期望”中的一样,这个人就能和谐地发展,如果不一致,这个人就可能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甚至会出现心理失衡等问题[3]。

2.3 生物学的一般观点 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后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青年群体。在此年龄期间其生理机能处于发育、定型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人的一生能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往往是在青春期打下的基础。大学生处于生理发展期,容易遇到各种青年期生理发育障碍,如身体形态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性成熟带来的不适应等;同时,大学生也是由于生理断乳而导致心理断乳[4]的一个群体,更易发生各种适应问题如 “心理断乳”与“独立性的发展”的矛盾。

3 解决调适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索

3.1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及适应性教育

3.1.1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高校每年应对新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对有心理不适应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不同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1.2 帮助新生接受入学初适应性教育。做好新生的入学初适应性教育不仅有利于新生尽快地认识学校、了解学校,进而掌握专业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正视自我,在心态上及时作出调整,顺利渡过困惑时期,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新生与老师、学长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新生对大学生活各方面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

3.1.3 及时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并且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达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5]。

3.2 大学新生应主动提高自我调适与自我指导水平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快学会自主学习、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

3.2.1 学生先要学会自我管理。面对较多的自主自主安排时间和空间,大学新生首先要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把学习时间、作息时间、业余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各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紧张而不忙乱。其次,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及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调整。第三,学习是大学生的中心任务,学会学习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大学新生应该尽快确定各学科、各阶段、各领域的学习目标,制定有效的方案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第四,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之必需,大学新生应该努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成熟的人际关系。第五,富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大学新生自我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大学新生应该抓住大学生活中的各个机会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全面发展。

3.2.2 做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

新生可以在开学后在制定生涯规划时,做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其次,对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的自我评估[6]。第三,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第四,职业的选择。第五,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第六,设定职业生涯目标。第七,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第八,评估与回馈。

4 结语

总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地对待、恰当地处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各种问题,协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非常时期,我们的高校才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7]。同时,也需要大学新生充分调动起自我的力量,协同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来迎接新的一切,走好大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81页.

[2]陈庆华.青少年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3](美)Myers,D.G.著.侯玉波,乐国安,张志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89-102页.

[4]冯江平,安丽娟主编.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7页.

[5]胡剑虹.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6]张金安,杨杰.大学生择业与成功就业[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1页.

[7]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337页.

篇6

“旅行肯定是有治愈功能的。”胡邓说,“旅行是脱离现实环境到陌生环境中去,环境改变了,人的状态就会不一样。你会忘记原来的身份,进入到背包客的角色中。接下来,旅行中不断遇到新的人、听到新的故事、各种各样新鲜的经验,于是,你的思路打开了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胡邓,2003年开始在人大开设了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最火爆的时候有1500人争选150人的课堂名额。2004年的课堂最“糟糕”,因为选修的同学太多,教务处要求开成300人的大课,结果是在人大最大的教室,坐满了500个期望了解自助旅行的年轻人。

开课时,胡邓已经有10年的青少年心理治疗经验,他发现所有眼睛见到的问题都会归结到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缺乏自信的问题。年轻人怎么样获得自信?胡邓告诉记者,年轻人培养自信有两种方式:谈恋爱和适度冒险。恋爱会让人变得自信,当然,恋爱受挫以后也许会让人自卑;适度冒险并获得成功是提升自信、获得自信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假期,进行背包旅行或者自助旅行,恰恰是一种适度冒险。这是胡邓开出的药方,培养自信从背包旅行开始。“一场背包旅行,首先需要有策划书,你要设计旅行路线、明确旅行目的,你要考虑带哪些装备、打算完成哪些任务,至少需要有个基本的旅行方案。做方案、实现或者完成方案,本身就是一次自我成功,提升了自信。在旅行的途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修正方案,考验你的应变能力,提升了自信;遇到了困难和意外,你要进行应急的处理,也是对自信心的挑战。”

不过,在课堂上胡邓不会这么讲,他的教学方式是S(STORY)K(KNOWLEDGE)I(IDEA)。他会邀请有经验的背包客在课堂上讲述他们的故事(STORY),事实上胡邓的助教们不少就因为跟着他久了,成为了背包客。2011年的一次课堂上,同学们和正在毕业旅行的助教QQ视频,实时了解她的旅行动态。那么多人的背包经验,让教室里的学生们认识到跨出第一步的重要性,提升的理念(IDEA)是:勇气。在奇人奇事的分享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户外生存知识(KNOWLEDGE),很多用得上的经验。比如要学会讨价还价,学会和司机和睦相处,学会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陌生人打交道;学会一些简单实用的气象常识,乃至基本的医疗知识。每个学期结课后,就有一些同学在假期背包上路,当他们回来后,他们发现自己大有长进,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故事和知识,还有心理的元素跟人生的感悟和体验相融合的理念,他们总是讲得很HIGH。从学生的笑容、故事里,胡邓能感受到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更明显的是他们对挑战不害怕了。

背包绝对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苦行

胡邓从大二开始背包旅行,主要是好奇,他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生活的,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那一次,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游历了九个省份。在宁夏六盘山区的泾源县(全国极贫区之一),胡邓看见漫天飞雪中,老乡们兴高采烈地搬出雪橇往家里拉雪。疑惑之余他问房东,原来,这里四季缺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个地下水窖,把平时的雪水和雨水攒起来,成为一年的生活用水。对人们来说,这样的大雪实在难得。1995年在,胡邓赖在海拔55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不肯走。结果一场不经意的着凉,让他突然感冒发烧,匆忙间只得迅速下撤到海拔4600米的定日县城。在高原得感冒极易引发肺水肿,而高原肺水肿往往会在二十四小时内要人的命。那一夜,除了与死神讨价还价,他别无选择。熬过这夜,胡邓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在自然中如同苇草一样,无需耗费多大的气力,就能被折断。他在日记里低吟着帕斯卡尔的词句:但是,我们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是有智慧的苇草,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对生命的执著。

一路行走,一次次见到不同地区的人们不一样的生活进行时,胡邓开始喜欢上了背包旅行。当他毕业时,冲着假期选择了留校任教。每年的寒暑假,胡邓都在疯狂地穿梭,不停地走动。不知不觉中,24年里,他的足迹遍及国内所有省份。2000年前后,中国的背包旅行、自助旅行开始兴起,相对于国外是开始得很晚的。那时候,胡邓在新浪的旅游论坛当版主,看到不断有年轻人开始走上这条路。当他在人大开课后,也希望帮助年轻人做个负责任的旅行者,其中包括尊重当地的文化、对环境的保护、对文化差异性的接纳等。

“背包旅行绝对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苦行,反而会经常要跟别人联合在一起,比如共同搭车、AA吃饭。只要有人的交往,就会打交道、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被听到,就会对他的人生有启发。”

到了风景名胜,照张相,证明我来过这里,那是旅游。背包旅行是深度的旅行,胡邓告诉学生们:像当地人一样地在当地旅行。就是要完全沉浸在当地人的生活里,和当地人一起吃早点,和当地人一起逛菜市场,在青年旅馆做饭,不是走马观花的,是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的生活。

如何实践?

每学期的课上,学生们10人一组,会在5月集体旅行一次,目的地是通过在1930年版的北平地图上扎飞镖来确定的,飞镖所及之处,有很多地方都已经消失了。他们的一日游必须完成一些任务,如:跟陌生人打交道、问路、要免费获得当地的一个物品并且转送出去……小组成员之间抽签互为天使,在暗地里帮助对方。这些任务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感性去体味当时当地。在学生们递交回来的旅行蓝皮书上,所有任务都圆满完成。

背包STEP BY STEP

现在,面对越来越火热的背包旅行、GAP YEAR旅行,还有学生休学去旅行,胡邓认为这就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每个人都需要换个活法,发现另一个内在的自我。他鼓励所有的出行,前提是: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背包上路,你要告诉自己目标是什么,旅行回来要做什么。”胡邓说,“有的人是在路上寻找目标,就像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写的,他当初就是为了旅行而旅行,骑着摩托在南美洲晃,回来后决定当革命家。出门前没有目标,在路上寻找也可以,没问题。其实,很多人在路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要看你承担后果的能力了,旅行回来,生活还要继续。”

胡邓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们:旅行,是心理成长、心智成熟的最佳途径之一。所谓的心智成熟是人格变得成熟,会敏锐地觉察到危险,会应对陌生人的纠缠,包括会讨价还价,旅行中各种各样事件的经历会让人变得相对成熟。

十一长假转眼就到了,很多学生都在准备回家。胡邓笑说:“微博里有同学说,放假回家,是因为觉得爸爸妈妈很想他。回家了,早上不吃饭爸妈骂他,晚上不睡觉爸妈骂他,白天不看书爸妈骂他……最后得出结论是:爸爸妈妈好想他,因为回来可以骂他。”但是,胡邓并不主张大家逢到假期都去背包旅行,情况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如果是贫困生,他更建议去打工,减轻父母的负担。

篇7

关键词:学习状况分析学习障碍的原因教学的改革探索参与性数学学习课堂探索学习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注意下列问题:1.为什么有大量的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2.初一、初二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3.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将随着学习的状况而上下波动,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的失败、挫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希望能从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关系和作用中,去寻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积极的心理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