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

篇1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85-03

Digital Campus Students Model Effective Use of Research

LIANG Xiang-bo1,2, ZENG Chi1

(1.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2.Xinyang Teachers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 will be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network equipment linked up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school district's internal Intranet system; external access through the wide area network routing equi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ffice automation,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and modern computer as the core of campus culture to the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based, covering all the main buildings of the campus backbone network. Publicity and access to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this basis to establish to mee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need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f all types of database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the net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rovide adequate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digital campus; effective use; model construction

激进的“知识爆炸”和“知识演进”制造了一个数字化时代,而产生其基础上的数字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打破了传统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对“知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所有关于知识的矛盾凸显出来,而这又促使人们去思考诸如知识的裁判法则、知识的权利拥有和享受以及知识的传承方式。高校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与知识传承方式的变革,有效进行数字化校园模式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高校校园如何营造多姿多彩的数字化氛围,创建高效率、高品质的数字化校园,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数字化校园”则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是在经历了概念提出、概念推广、应用建设等多个阶段。在我们中国由于网络发展时间较短,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就为我们这个研究课题提出了新的考验。

1 研究的目标

数字化教学、学习与工作环境的创建,给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其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广阔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的条件。因此要求新世纪的大学必须有较高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数字化应用能力,用新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和新的有效利用模式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因此,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就必须提上日程,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2 研究的内容

1) 加强学习数字化校园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的理论,提高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展数字化校园应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数字化学习、做作品,提高学生数字化的应用能力,构建数字化应用技术与学生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2) 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与校园管理的整合研究,深入开展各数字化管理部门的有效整合研究。如: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有效模式和综合利用方法的创新研究;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数字化应用技术与校本培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等等。

3) 加强学院内大学生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我们以前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要加强资料的归类,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3 研究的方法

我们对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 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1]:“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问题来自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4 研究过程

4.1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1) 网络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前期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在这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将被赋予鲜明的网络特色,可见这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

2) 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讲,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设备或者系统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表人的劳动。

3) 个性化:个性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出去,也可以通过搜索系统获得所有具有相同需求的资料。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4.2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2]

1) 开放性与共享性。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通过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大学与大学之间更加开放,各校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远程教育和网络大学的出现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校园的时空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2) 高效性与迅捷性。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通信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校园教育,使得教育资源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快;师生可同时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快捷而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合作、交流等,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 交互性与协作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能实现人机交互,而且通过网络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协作性是指利用网络,教师、学生采取合作、竞争、讨论、交流等多种协同学习形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实现比传统校园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学习过程。

4) 有形性和无形性。传统校园受地域、空间限制,由校区、教室、图书馆、宿舍区等有形物质所构成,而数字化校园则是以有形的校园为根基,以网络为手段而衍生出来的无形校园为主体的虚拟社区。师生员工在虚拟社区与校园社区的学习、工作、生活把各类虚拟社区与校园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校园“无形性”和“有形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4.3 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是实施任何系统工程必需的步骤和一贯做法。其次,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步完善。同时,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建设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下大力气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的成果更加巩固。另外,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建设应该以点带面,逐渐突破,逐步全面铺开。从长远着想,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校园数字化的蓝图是进行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建设的首要任务。

1) 设计目标

将各种不同应用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校园区内部的Intranet系统,对外通过路由设备接入广域网,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和获取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管理和生活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应用模式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建设经济性。

2) 模式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几部分[3]。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这些网络之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的充分利用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学生信息处理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系统,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3) 具体操作

① 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之上的,校园网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器”,所以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是提高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率的强力保障。

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

硬件方面,配备好符合要求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终端设备),要保证数字化资源在网络上有足够的带宽顺利传送,要建立带有WEB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超文本浏览、视频点播、BBS等基本网络功能的服务器,另外硬件方面还要建立起比较安全的防范体系,防止各种病毒的感染和“黑客”的攻击[4]。

软件方面,安装好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各种应用系统。如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通信信息服务系统、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电子考试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互动学习系统等应用产品。

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② 建立并充实数字化资源库

如图2所示,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元素,总的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已有大学生高校支持的外部资源。如,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源库、中小学教育信息网、大学生自主创业网、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等,通过购买或下载,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源,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平台;也可以组织发动全校大学生将自己平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收集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校园建设建议等,上传到资源库中,丰富资源库中的交流资源。

内部资源:以学校原有资源库为主体,将教学光盘、磁带、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放到校园网上,并将教师自己平时上课开发的课件也搜集整理到校园网上,以不断充实数字资源库;并不断创新发展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特色网站,包括专业学习网站、社团推普网站、学生交流互动网站、学生服务设施规划网站、学院与学生协同管理服务网站等。

有了充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管理的统筹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服务。

③ 建设好人力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一方面,大学生管理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数字化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因此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研究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念、管理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大学生校园数字化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才能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化的人文教育,最终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及管理的数字化环境,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方式,自主管理、互动交流、实时服务新理念全面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成数学化学校。

另一方面,学校要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为校园网正常、高效地运行提供保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校园网必须由专业的队伍和管理制度保证才能正常运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建设过程,管理必须和建设同步发展。“重硬轻软”[5]的现象应该逐渐转变,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修“路”的同时就要出台与“信息高速公路”运行相配套的“交通规则”。学校要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评估机制,提升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4.4 “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应用

建设数字化校园最终目的还是应用。因此,要想真正体现出数字化校园的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EDF优先调度性能分析算法过程可以极有效地利用于校园数字化管理中,提高其有效利用率,使资源使用率提升到最大,[6]如:

设处理机或系统资源为服务器,一个进程为享受该服务资源的大学生。当这些大学生a、b、c按EDF调度方式排队享受服务的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这里,我们假定该系统模型中只有一个服务器S。设学生到达等待队列的时间与系统的当前状态、以前的学生到达时间都无关.也就是目前网络在线学生到达系统的时间是服从泊松分布的。

则在稳态条件下,系统内不存在学生的概率为1-p=(μ-λ)/μ,而系统内存在顾客的概率为λ/μ。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内学生的算术平均值是:

我们把上述按EDF方式排列和调度,并只有一个服务器的系统称为M/M/1系统。第一个字母M表示学生到达时间间隔是指数分布,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第二个字母M表示从服务器离开的顾客的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第三个字母1表示只有一个服务器。

设响应时间R为从学生使用数字化校园服务到达等待队列后开始到离开服务器的时间,利用Little结果,可以求出M/M/1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 :R=n/λ=p/λ(1/(1-p))=1/(μ(1-p))。

M/M/1系统的服务性能是由λ/μ=p决定的。如果它趋近1,则响应时间急剧增大,系统性能变差。而当它小于1/2时,等待队列中为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平均响应时间小于平均服务时间的2倍。(下转第2290页)

(上接第2287页)

因为学生访问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均为短进程效应,下面我们来看看M/M/1系统对短进程的影响。

设短进程的到达率和服务率分别为(λ1,μ1),长进程的到达率和服务率为(λ2, μ2),且二者都服从泊松分布。

则EDF调度策略时有响应时间R为:

R=1/λ*p/(1-p)

其中:λ=λ1+λ2,p=p1+p2。

由于λ,p中包含了λ1,λ2,p1,p2所有进程的平均响应时间相同,从而,短进程在系统中的驻留平均时间与长进程的驻留时间相同。

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来建立并高效地管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档案,可以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网络通道,可以快速地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等;教师可以方便地运用校园网来获取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更好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与其它老师共享;学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的资料,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探索型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校园有效利用模式推出了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数字校园,提高运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全面的应用服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走向创造性、素质化教育,高效的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但是数字化校园也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的起点,这个概念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互联。在标准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源共享能力。将来的学校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很可能打破学校的“围墙”,学校和学校之间可能形成联盟的性质,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来自多个学校的资源。很多建议性方案中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与信息平台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的设计,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方便智能地集成校内外的资源信息、为现代教育服务。

总而言之,要建设好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并利用其实现全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学生管理、生活服务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综合管理现代化、应用技术现代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推进学校数字化思想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总体服务与管理质量。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数字化校园”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小孟.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管理的探讨[J].管理与财富,2008(11).

[2] 肖利平.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与实现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2008(25).

[3] 蒋玉宇.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8,24(11).

[4] 肖锋.数字化校园架构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6).

篇3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三大矛盾”

1.倾向于教育技术与倾向于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的矛盾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因此,极其关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益;另一种倾向认为“思维决定行动”,因此只要关注教学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不用在乎到底利用了什么教育技术。所以,我们应在实践中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否将技术思维和理念思维融合起来呢?

2.先进的教育技术与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和内容的矛盾

我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一所学校的每层楼都配置了多媒体移动平台,去年又为每校配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的电脑备课都是“虚架子”,是为应付教导处检查而准备的,课堂教学还是凭以往的经验在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呢?

3.数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与教学团队合作共享的矛盾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是名师的教学我们越难模仿,越是名师的教学设计我们越难实施。然而,教师发展必定需要更好地分享名师们的“财富”。同时,教师发展还应得益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共同体的产生,为了促进教学交流,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以更直观的方式,更利于分享的方式来表现呢?

二、解决“三大矛盾”的有益思路

1.面向对象的教学设计让学案和教案合为一体

如果教学设计不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那么大部分教师在平时就会放弃这种教学设计。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教案、学案一体化,也就是说教师完成教学设计时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学习课件的制作。这比原有教师先完成教学设计,再制作教学用的课件,更现实,更对师生有吸引力,更具有创新意义。

2.数字化教学设计既保证个性又促进交流共享

数字化教学设计至少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是便于将图文声像结合起来,使教师用多媒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二是便于其他教师理解和分享教学设计,易于开展团队合作,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数字化教学设计既能保证教师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化思维,又能促进沟通和理解,是教师教学共同体开展活动的有益资源。

实现“有益思路”的具体方法:

1.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拥有数字化资源。

(1)网上搜索下载。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可以到小学数学教学网下载,在利用Adobe Acrobat软件做成电子书。

(2)扫描。比如补充习题、练习册等。建议用连续扫描仪,半小时就能将500多页扫完。

(3)转化。将原有的配套光盘中的flas导出,可以用于情境创设。

(4)整合。将以上这些资源整合成一个资源包,便于使用。

(5)分析。对整合的资源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为是数字化的,所以这种分析不仅是可以不断完善的,而且是宜于合作和分享的。

有了这些数字化资源,就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如鱼得水。至少在教学材料的借鉴、选择、调用上有很大的便利。

2.数字化设计软件

第二步就是选择数字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软件,首先要排除PowerPoint,因为其互动功能极差。其次因为普通的数学教师不可能精通Flash、Autoware、Photoshop等,即使精通,平常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可供研究制作,因此这些软件也只能成为“配角”。最有可能满足数字化教学设计的软件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直接面对师生教学开发的;便于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技术入门要求相对较低;能提供广泛而又有效功能的软件。

现今,可能只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如“普罗米修斯”交互白板软件“ActivInspire”,就是脱离白板来运行也是极其优秀的教学软件。

3.教学设计模块化

要提高设计效益,就要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块化。因此,尽量要提前设计好标题页、目标页、板书页、例题页、练习页、反馈页……等模块。

4.数字化设计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在“标题页”上利用“注释工具”对本节数学教学任务进行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的性质;明确教学内容的意义;了解学生认知的准备水平。

(2)教学目标定位。在“目标页”上利用“注释工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重难点。然后,还应在“目标页”上用问题的形式填入面向学生的目标。

(3)教学情境创设。利用数字化资源再现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习更有意义。

(4)教学材料调用。在整体情境创设完成后,只要将所需的数字化资源直接拖拉到所需位置即可。也可以借鉴资源包中的资源,自己进行题目设计,让其更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5)教学弹性预设。这是数字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华部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进行如下四种弹性预设。

①子目标预设

对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子目标”预设。如在每一“例题页”和“练习页”模块中都应预设有简练的子目标。

②大问题预设

对教学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心问题域”的设计。所谓“核心问题域”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而设计的系列问题。预设时要求问题间应有内在联系,问题的思考应有递进和提升。

③学生面对问题的可能状态预设。

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分析学生对每个大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多种可能,分析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同时还要思考应对的策略和方案,为教学实施过程中动态地调整方案提供可能。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牢把握“创文明城市、惠万家百姓”的理念,切实体现文明城市创建群众需求的工作导向,开展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解决创建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打造城市良好形象,为力争在2014年把我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基础。

二、工作重点

根据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围绕城管职能,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十大创建行动”,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建筑渣土专项整治行动、占道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项目设施建设推进行动、文明素质提升行动、社区联创共建行动,努力优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确保城管部门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努力在2014年全国文明城市检查测评中不扣分、争高分。

(一)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

充分发挥市、区整治办的牵头组织、督查考核作用,对照“931”行动标准,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九整治”即整治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三规范”即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一提升”即提升城市管理长效化水平。通过深入开展“931”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加快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城市市容面貌,努力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二)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重点对坡子街商圈、主要商业大街、市区26条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公园、广场、校园周边、车站等公共场所、重要节点进行整治,实行错时工作制,实施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取缔擅自摆摊设点、店外占道经营。规范摊点疏导区管理,因势利导,下大力气解决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占道经营问题。开展城市“牛皮癣”整治,清除各类非法小广告、橱窗乱张贴,消除视觉污染。规范人力客运三轮客车车容车貌,确保无违规乱张贴的小广告及擅自改装、安装设置的附属装置;进一步规范人力客运三轮车停靠秩序,教育引导业主文明经营、安全行驶、遵守交通规则。加大城市立面环境整治力度,对主干道、城市出入口、主要商业大街立面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城市新形象。

(三)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科学配置管理力量,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实现城区主次干道全天候保洁,对发现的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及时组织突击清理,不断提升作业质量和效率;着力提升河道保洁质量,对城区河道进行分类、分片、定人、定岗,实行精细管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对垃圾箱、公厕、中转站进行整修出新,保持完好清洁;完善垃圾收运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所有垃圾收集后全部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规范化、减量化、景观化”的户外广告整治原则,集中拆除一批不符合规划、未经许可擅自设置的违法广告,不断净化城市空间;根据省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分期分批推进店牌店招的整治,不断提升市区店牌店招设置品位。在大型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工地围挡等部位刊播、制作“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益广告,确保户外公益广告达20%以上比例,工地围挡公益广告达30%以上比例。进一步增加在主要商业大街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的密度,每隔500米有一块以上的提示牌。

(五)开展建筑渣土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省建筑工地扬尘“百日整治、百日提升”行动要求,规范建筑渣土处置,强化源头防控,与市区建设施工单位和拆迁工地业主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落实管理责任,施工现场规范围挡、设置硬质施工道路和出入口冲洗平台,渣土车辆实现运输密闭化、监控数字化;充分利用建筑渣土处置监管信息平台,加强“两点一线”全程监管,加强对进出工地车辆冲洗的管控,坚持日查夜巡,对泼洒滴漏、带泥行驶以及偷拉乱倒、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保持城市道路常态整洁。

(六)开展占道管理专项整治行动。

联合相关部门,规范邮政报刊亭、信息亭经营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整顿亭容亭貌,清理亭身及周围设施上的违规张贴;对擅自移位的亭棚按规划位置、许可地点进行归位;压降临时性占道宣传、占道促销许可,规范临时性占道施工许可;协同相关部门对占用人行道、盲道的配电柜、弱电箱等固定设施进行专项治理。

(七)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

充分发挥市、区防违办的牵头组织、督查考核作用,坚持“早发现、快处理、常通报、广宣传、严追究”的原则,始终对违法建设保持高压态势,把违法建设管理工作重心从被动拆违向主动防违控违转移,实现“新生违建零增长,历史违建负增长”的工作目标;对市区主干道两侧和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新出现的违法建设,拆除一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违法建设。

(八)开展项目设施建设推进行动。

按照全年项目设施建设任务,加快垃圾发电配套项目和罡杨填埋场封场工程建设;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完成征地相关前期工作;扎实抓好“改善民生实事”工程,完成新改建公厕、新改建中转站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数字化城管平台三期工程,加强数字化日常监管;实施市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尽快投入使用;推进建筑渣土处置场建设。

(九)开展文明素质提升行动。

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见行动;开展“做谦恭有礼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摒弃车辆乱停乱放、闯红灯、逆向行驶、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在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基层城管工作站、数字化城管“帮帮您平台”、城管义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服务品牌。

(十)开展社区联创共建行动。

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为契机,紧紧围绕创建惠民理念,本着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原则,与海陵区城东街道迎春社区、高港区口岸街道新明社区开展联创共建活动。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加强日常沟通联系,积极支持社区创建工作,为社区居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按照“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实现社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完备、道德风尚优良、文体活动丰富。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1.时间:2014年5月上旬

2.工作任务:召开动员大会,对201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创建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发动,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重点推进阶段

1.时间:2014年5月至9月

2.工作任务:按照行动方案,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即整即管。开展督促检查,对照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三)巩固迎检阶段

1.时间:2014年10月至12月

2.工作任务:根据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方法从集中式考察,改为日常调研和暗访抽查的新变化,按照市文明办的总体部署,完善档案资料,做好各项迎检准备。抓好各类遗留问题的整改,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

四、督查考核

按照《市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的要求,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依据,对文明城市创建成效和长效管理情况进行月度考核,分现场考核、专项督查两种方式。

(一)现场考核。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项目为重点,结合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的要求,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打分。采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扣分的办法,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由整治办牵头组织考核;

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建筑渣土、占道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由数字化城管办公室牵头组织考核;

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由防违办牵头组织考核;

项目设施建设推进行动由办公室牵头组织考核;

文明素质提升、社区联创共建行动由政治处牵头组织考核。

(二)专项督查。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十大创建行动”为重点,由局效能监察领导小组进行专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下发《督办单》,并对责任单位进行扣分。

局创建办每月根据现场考核和专项督查情况,汇总考核得分,每月公布考核结果。

五、保障措施

突出领导挂钩、长效管理、效能监察,推动文明创建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创建责任机制。做好2014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能否顺利实现既定创建目标至关重要。各处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化履职意识,制定创建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工作标准、完成时限,确保每个区域、每个地段、每个环节都有人管,将各项创建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2,(3).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宽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空间。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推动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伴随而来的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征、大数据的预测与反馈功能都将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适应当前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和教学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培养适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2]。当前主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过往各级各类精品课、时下在建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开放课和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其中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资源库项目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互联网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国外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国内有官方的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开放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建设起来了各自的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可见,目前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鉴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唯有爱课程网上有若干完整、开放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于2012年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经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而闻名全球。它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再造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讨论探究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文献研究发现,从教师教学角度实施翻转课堂,其翻转教学特点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吸收内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参与翻转课堂,其翻转学习支持要素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学习文化、精心编辑的课程内容、专业的教师。综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之于翻转课堂教学交互双主体中的定位,我们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流程改造的重要载体存在。其数量的多少、涉及知识点内容的大小,直接关联于翻转课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课类,基于个别知识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则可以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翻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整门课程的翻转,如MOOC化的涵盖整门课程知识点的微型教学内容,可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或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教学;其内容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因此,结合教学交互双主体的需求特征,遵循“应用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开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采用了“自建为主,引入为辅”、“辅教辅学”的建设和使用思路。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建设上,从理论、实践两个内容维度入手,课上课下两个时间维度布局,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两个主体维度分类的路径进行内容建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案例

(一)建设内容

相比于传统课程,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使命高于一般课程,它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同时,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事性上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当前教学需要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对比研究,在结合爱课程网上本科、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如表1)的基础上,课程组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活泼立体的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明确了三门核心建设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同时,结合资源的运用实际,确定了相关资源应用的六大教学方法:专题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按照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要素,建立了课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授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电子课件、资料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在线答疑等。为此,通过立足于应用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我校以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对三门高职开设的思政课程进行了资源建设,网站定期维护、信息资料实时更新。

(二)实践路径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跃,摆脱理论性强、枯燥、洗脑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这是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我校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找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程相通的契合点,制定思政课堂翻转方案和管理制度,精益求精地完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吸引学生在“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取得进步。

1.课前在线学习实践设计

课下在线学习设计包括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制作优质的微视频、布置作业和项目、学生学习情况监测五个环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明确教学信息,重构学习流程,制作短小精悍清晰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制定任务项目,复习检测等。要考虑思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微视频,浏览学习资源。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做好维护工作。教研室组织教师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课程学习网站,及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等。建议可先制作一门课程做试点,通过效果验证后再推广到其他课程。

2.课上合作交流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是翻转课堂的突出价值和关键所在。课上合作交流模块包括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两个环节。把翻转课堂与任务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行动引导、探究学习,课堂上更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问题评论、小型辩论、时事课堂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讲座会议、角色扮演、个别辅导等,学生根据在线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主题,课下完成除了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暑期实践等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还给学生提供参与网络调研、网络交流评价等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社会热点话题制作海报、网页、微视频等在课堂展示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真正地实现课堂翻转。学生也可以建立学习团队,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互动话题,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把控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翻转学习能力、行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有成效的课堂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三、高职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翻转课堂的学科适应性和学生发展规律

思政课翻转课堂应慎重对待,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不可能任何学科都可以实现翻转。要在充分理解、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是否适应思政课堂后再进行实践操作,翻转课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适应性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政课改革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涉及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的教学能力、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要先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2.转变观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

除了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树立思政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做好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不能搞一刀切。翻转课堂虽然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应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效调整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制作微课程、开发精品课程,还要站得稳讲台、hold得住学生。为更好地进行课堂翻转,教师要重新安排学习空间,创造灵活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教师还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课的时间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究问题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积极建构。教师要决定翻转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问题,利用设定的内容,将课堂时间最大化。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不断提升课堂把控能力,增强教育信息化素养。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体系带动翻转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的建设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在线课堂采用微课教学视频制作,仅靠个别教师难以完成,效率不高,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翻转课堂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建精品课网站,开发网络课程、微课资源、试题库资源,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等。其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集体培训和指导,做好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以提高制作微课程的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建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4.适合自己的才是做好,注重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尚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的重构也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改善。我们要以新思维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发展,自然有适合它的土壤。翻转课堂能否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相契合,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但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学习国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可靠人才,成就学生出彩人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文网,2015年8月26日.

[2]马贵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以网络课程《发动机原理》的开发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唐宽义.“翻转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必然选择[J].文教资料,2014,(11):160-162.

篇7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 后勤管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0

Digital Way of Saving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HE Yu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Logistic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saving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o adapt, you n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asp the social digital integra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ogistics building and digitization relationship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China's digital,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assume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exemplary.

Key words saving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

1 节约型高校后勤与数字化的关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发展的模式依旧是偏于传统的方式,也即资源的高消耗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走势与基本规划方案,如此,则带来了大量自然资源无谓的耗损,不仅如此,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对空气、水资源的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显然,这条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为它本身的行为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径,它对于资源的依赖方式与处理方式,成为它自身发展的一种制约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本身所蕴含的必然性。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成倍增长,同时也成倍地扩大了它的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因此,我国高校也逐渐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其技术与信息优势,以及社会引领作用,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与运作模式。这其中,除了高校本身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之外,它也应包含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包含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校后勤是直接与节约相联系的职能部门。

然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自然地因为其所处的高校环境而必然地走在节约理念与技术的前沿,它甚至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相对落后的。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老旧,而高校决策层面对于后勤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投入又通常不足,这导致了后勤管理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后勤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阻碍其节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在于管理上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纳不够。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其实质还是在于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配置,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资源管理的问题。②

目前,一个颇受关注的方案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服务系统,包括高校后勤系统,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社会对服务系统的必然的功能化要求。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勤或服务的管理数字化可以保证其必然且必要的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其一,从其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其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其教育理想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而更宏观地说,则是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相适应。③

2 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背景

在高校节约型后勤数字化建设的切实行动之前,对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数字化背景的了解是一个必要且必须先完成的功课。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庞杂,简单地说,它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等等。

虽然如此,由于高校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技术上应该并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其现代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人力优势。当然,也应该看到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国内高校环境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国内与国际的兼顾是必要的。

从信息技术的层面看,现代节约型服务系统依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经济效益问题,一个是资源的配置问题。高校本身的运作还存在与一般商业运作的不同之处,因此,它本身还不能只从商业或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它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从社会榜样的角度、从国家高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此,则可以真正实现最佳的后勤数字化方案。

从历史传承来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资源利用模式,也即农业、工业及数字化三种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农业模式所经历的时间最长,技术也相对落后,然而它极其稳定地存在了数千年。其次是工业模式,它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数百年而已。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现代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后期的产物。目前,数字化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是惊人的,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考量。但不管怎样,它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不可回避的全球趋势。

二十一世纪刚过去十多年,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体现,从购物、存取款、信息传递工具、交通管制、医疗服务系统、学籍系统等等,无不体现了数字化的强大力量。传统的工业模式虽然还不能说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在这样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时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理应受到高校管理及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④

联系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讲,高校所在的环境,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及教师生活等,都是后勤数字化需要考虑的范围。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水电、环卫、维修建设、各个教师的配置、办公室的配置、实验室的配置等等,无不属于后勤服务的范围。

从服务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服务形式都是可以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它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历史沿革的问题。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传承来看,往往将后勤保障系统分割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有单位内部进行配置和管理。当然这样做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通常它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就对社会整合资源产生了副作用。

曾经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后勤的社会化,试图将后勤保障托付给社会力量或机构,然而这个尝试并没有最终获得成效,这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到如今,高校的后勤保证依旧被划归高校内部系统管理,并成为高校运作中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后勤保障体系又常常成为高校教师及学生诟病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勤系统未能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切实落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未能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从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看,传统的采购系统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再者,信息服务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采购、添置、用户使用反馈、维修等信息及时传达到位,更必须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上,很难想象后勤服务能够跟得上现代人对于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源享用的需要。这是因为,在社会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⑤

从以上数字化背景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节约型运作模式的实现必然地要依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而其中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数字化实现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能量、资源的整体调整和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从而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重组与资源共享。

3 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功能整合途径

要实现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有必要对社会整合的大致历程有所了解,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字化的推动是在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得到实现的。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未能纳入社会服务范畴,从而使得社会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关键是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对于后勤改革的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高校后勤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可以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校内部支撑的资源与信息平台,这是数字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基础。如此,则高校后勤的数字化便可以得到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通融的机会与条件。

事实上,整个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的传统作业已经为数字化技术所取代,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数字化体现,但也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或者说是通过软件控制的信息与反馈系统,数字化的门禁系统、监视系统等等。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技术整合起来,成为后勤节约型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无序地使用它们。但无论怎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⑥

如此,则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提出了数字化的要求,甚至于对于个别单位来讲,需要一个数字化扫盲的过程,从而使得后勤人员的思想理念与技术思维能够切合数字化的需要,能够完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运作,比如获取信息的截获渠道、完成信息的检索与校验、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和合理分配、对信息共享与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维护等等。所有这些数字化实现,都是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也是在资源节约背景下高校后勤的必然操作手段。

在这个实践的具体问题上,后勤的节约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一个节约型的后勤管理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是属于后勤内部使用的,因此它必须适合每个高校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评价与反馈,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等。第二是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个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整合后勤节约型建设的重点,也是后勤技术人员需要着力打造的,因为它直接面对的是全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以及娱乐问题,同时也十分紧密地同社会大服务系统联系着,比如水电、物流,以及其它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第三是后勤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它主要的是实现后勤部门与高校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这个沟通的特征是双向互动的,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映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网问题,做到及时疏通各种信息来源与诉求。

通过对部分数字化后勤改革的试点考察,证明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成效是显著的,如果后勤数字化的整体规划能够切合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那么这一数字化的动力与前景更能够得到彰显,并在最大程度地切合信息社会的整合目标,也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地位显示了它作为社会行为的表率与先进,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它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然,商业与企业模式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二者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建着一个节约型为主导的良性的社会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将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有效配置和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认识与尝试才刚刚起步,需要高校后勤部门更加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节约型后勤建设在和谐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更为精准的自身定位。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14SA0166)”项目资助;科研课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研究

注释

① 陆大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1:27-34.

② 刘海.高校后勤生态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内蕴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3-55.

③ 倪文B.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9-121.

④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4:43-45.

⑤ 苗勇毅.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69.

篇8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校园优美、设备先进、师资优秀、校风好学风正、教学质量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市重点中学。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与关怀下,学校已形成一校四址的发展格局(即高中部、初中部、国际部、未来科技城),其中高中部实现了全部班级的特色化建设,并建构了支持各种特色类型班级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全体二附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经过60多年的办学实践,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理念与特色,形成了二附中以“人文、自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教育特色:人文教育、自主发展

教育理念: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

教育主张: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

发展特色:发展以人文教育为基础;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管理以人文精神为主导

图1 校园风景

在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指引下,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基于此,学校积极实践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应用,认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建构和谐的“数字文化”,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面向校本实际与未来发展,我校数字校园核心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先后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班级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等。为此,学校提出了以下建设需求:(1)建设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实施的管理系统;(2)建设支持学校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系统;(3)建设支持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及数字化学习的网络与资源环境。

2. 支撑人文精神主导下的学校管理与服务

在管理方面,学校倡导以服务促管理,通过即时的消息互动、精确的数据驱动与展示,促进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此方面,学校先后提出了建设校园即时通讯系统,用于解决学校教职员工间的信息互动;建设办公用品领用平台与后勤报修系统,既实现低值易耗品的公开透明化管理,又促进学校服务工作的改进;建设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平台,以数据展示促使学生日常行为的改善。

3. 支撑数字校园的应用集成、便捷使用与可持续

伴随数字校园业务应用的渐进发展,软件平台众多,数据、信息分散,软件设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功能聚合度低、重复建设的功能组件多,从而导致用户操作体验差、运维管理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据此,学校形成了建设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的基本需求。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我们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现已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系列成果。

1. 结合校情并有普遍性的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探索

在充分领悟数字校园内涵后,结合建设实践,形成了以下支撑数字校园建设的系列理论。

(1)形成了服务师生发展的、具有中小学特征的数字校园业务规划方案;在此方案中,我们提出了构建数字校园五大业务中心(即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的概念内涵,为学校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提供了思想导航。

图2 数字校园五个中心

(2)结合实践体验,总结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

(3)形成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五层技术模式(即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业务层、表现层),以及面向微应用开发的、支持未来发展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架构方案。

图3 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校园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专题交流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与实践应用有关的论文8篇,供校内使用的文件手册2本。先后多次在全国性数字校园建设会上、市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会上做专题发言;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面向来自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做了系列专题讲座。相关建设理念与做法得到了专家、同行乃至有关社会团体的普遍赞誉。

2. 分层次、有重点的数字校园软件建设

结合学校原发性需求,我们先后建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和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

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1)支持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的软件子系统,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和高中课程管理平台。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是结合课程实施流程,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题申报、指导、交流、评价、过程监控、消息管理等集成一体,由学校自主研发的互动型课程管理软件。该软件是学校第一个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覆盖全体师生使用的软件系统,对提升教职员工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极大作用。到目前为止,该软件已支撑了学校近2000个学生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其支撑下,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荣获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4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

高中课程管理平台是依据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兼顾普适性与特色性,自主开发的课程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课程管理、辅助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社团管理、系统管理等内容,涉及支撑高中新课程从开课、排课、选课到学生最终学业评价等整个实施过程的管理。该软件也与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有效助力了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与改革。目前该软件已运行多年,是学校数字校园软件系统中的支柱性软件。

图5 课程管理平台

(2)支持学校办公协同与服务管理方面的软件系统。此类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办公协同通信系统、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系统、办公用品领用平台等。其中,办公协同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的及时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办公协同的效率;办公用品领用平台则集中对学校低值易耗办公用品的信息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开启了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服务模式,有效促使学校资源的公开透明化管理,促进后勤服务的改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则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学生能随时在线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记录,有效促使其自我行为的改善。

(3)支撑数字校园应用整合、集成与发展的基础运行支撑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基于现有软件系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消息分散,共享困难,功能聚合度低,通用组件存在不同应用中时组件无法重用,软件体系缺少开放式接口,数字校园运维管理复杂等系列问题,而构建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架构与体系,是学校基于岗位的个性化信息、个性化资源与个性化应用的聚合平台,也是学校公共数字服务、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网络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支持用户可配置的个性化门户系统;支持多种形态的单点登录与统一认证机制;嵌入了良好的系统消息自动触发与服务机制;提供良好的ESB系统总线机制与权限管理机制;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中心,能实现包括统一用户管理、数据交换等于一体的相关功能;提供了组件机制、相关规范及若干基础数据接口等;提供了统一运维管理中心,能实现数字校园统一运维管理。

3. 数字校园应用成果及案例

学校建成了支撑学生自主与泛在学习的数字化环境,主要表现在:

(1)网络方面,建设了信号覆盖全校的高性能、可控可管的校园无线网络。

(2)资源方面,引进了高校包括CNKI、龙源期刊等在内的几乎全部电子资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题研究等提供了泛在资源环境;同时建设完成了鲁迅专题的精品资源网站,能有效支持教师备课及学生专题探究。

图6 学生自主探究

(3)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引进了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iTeach平台,可支持师生高效率课堂互动;搭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开发的Moodle平台,能有效支持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引进了上百种iPad学科应用软件,可支持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究。

在当前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校于2012年9月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开展了常态化的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目前,班级规模已扩展到了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形成了在线式主题研修等特色应用案例;地理等文科综合学科的部分教师已在课堂上自发地常态化使用课堂互动教学软件;全校9大主要学科已开始全面推进了Moodle系统的使用;部分有独特教育思想的老师已经开始探索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指导的问题,学校信息化工作也迈向了“智慧校园支撑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

图7 数字课堂上的主题探究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建设数字校园的宗旨应是服务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应伴随学校现代化改革与发展而逐渐演进。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演进的过程。在建设中,学校需立足自身办学思想,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及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既要把握好数字校园发展方向或战略,又要掌控好数字校园的建设方式、节奏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建设的数字校园才是一个高效的、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数字校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观点值得与大家分享。

1. 在项目运作与管理上,推行项目管理机制

因数字校园项目覆盖范围涉及全校、操作过程需跨部门协作、流程优化会涉及部门业务创新、高效运行可能涉及人事改革、项目建设与持续发展需资金与制度保障等,要推行数字校园建设高效运作,则需突破传统层级式管理体系的限制,实行以项目团队为主导的扁平式管理机制(简称“项目管理机制”)。

2. 在恰当阶段选择合适的数字校园建设形式

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校园投入成本及应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按数字校园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设形式。

(1)数字校园建设初期,适合自主开发模式

采用自主开发模式,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分阶段建设小应用,逐渐迭代学校需求;培养学校的技术支持队伍,培育师生IT应用意识;控制好数字校园建设风险与投资成本。建设起点:从资源聚合与后勤服务开始。

(2)数字校园建设发展期,适合与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降低数字校园应用集成与数据梳理的成本;便于学校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建设起点:适合于从技术支撑架构与基础数据开始。

3. 把握好数字校园建设思路与恰当的演进策略

(1)主要建设思路

基于校情,以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一定避免追求建设大而全的数字校园,要立足校情,建设实用的数字校园;在目标引领下,分阶段建设,主导快速原型开发方式,促进项目螺旋式发展。

(2)项目演进策略

结合实践提出了如下数字校园建设演进的策略:“体验、服务、支持与共享”的建设策略;开发典型应用,实现“骨干人员的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项目建设策略;以数字校园应用整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为导向,提供个的项目建设策略。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学校将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作为一个行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避免大而全的数字校园,立足校情,分阶段推进,以“骨干人员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典型应用生成策略,建设实用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初期采用自主开发模式,积极组织学校力量开展了面向应用的建设,采用内部项目管理机制,以较少的投入,自主探索数字校园建设,明晰了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锻炼了数字校园建设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与专业性力量结合,使数字校园建设深化发展。

篇9

 

为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实《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加快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设

(一)构建智慧管用的城市云脑“智能化”体系

1.一体化综合指挥。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云脑大数据中心等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即墨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急局、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

2.全域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物联感知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三大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动态感知数据分级分类接入、全域视频资源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3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基本建成城市云脑区(市)中枢,构建城市云脑一体化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统计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二)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4.一码通城。实施“码上即墨”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智慧校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和社保卡多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5.一网通办。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完善“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掌上办事平台功能,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个,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项。全面推行“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可用率超过85%。(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

(三)构建数智融合的政府决策“协同化”体系

6.政府决策数字化。深化数据汇聚共享,重点围绕营商环境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四)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7.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综合运行和辅助决策类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区一体、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应急局、公安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公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更好地支撑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8.一部手机游即墨。依托“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整合全区范围内“食、住、行、游、购、娱”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文旅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9.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智慧社区建设总数达到25个,其中示范点达到12个;智慧街区建设总数达到11个,其中示范点达到2个。推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责任单位:各镇街,各功能区,区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建设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10.智慧教育。整合部、省、市、区、校5级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教育服务,为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技术试点,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推动青岛市智慧体育平台应用,统筹全区各类体育资源,推行全民健身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指导。(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11.人工智能教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六)提升医疗数字化水平

12.智慧医疗。积极配合青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提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建成1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参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2022年智慧服务达到3级以上的医院数量不少于1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进一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75%。(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13.智慧医保。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化平台。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应用,逐步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支付以及查阅报告等场景亮码、刷脸服务。(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卫生健康局)

(七)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14.智慧停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建立全区停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停车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15.智慧交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交通态势的精确感知控制能力,建设智能化、可统一调度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对道路信号实时调整。开展5G交通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即墨区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安装项目。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交通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超过80%、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八)提升人社和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16.养老服务“静默办理”。深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全区老年人户籍、健康、就诊、养老金、医保等信息共享共用。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与个人信用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为全区居家失智老人发放智能手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民政备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养老服务质量综合监管的联动机制。优化老年人服务事项“静默办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实现在线预约、签约,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由系统自动办理。按上级部署,试点推行门诊慢特病部分病种“零材料办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分局)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

(九)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7.海洋大数据产业。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科技重大平台集聚优势,持续引进涉海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速蓝谷科研成果在当地产业转化。依托鳌山湾未来城做好蓝谷科研成果及产业转化承接,助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领先的超算和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共享、应用等为一体的海洋大数据综合发展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特色创客发展。推进华录山东总部基地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融合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海洋信息资讯服务产品,打造以光磁一体存储设备为核心的新一代大数据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数据交易主体行为,支持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市场主体探索数据交易新模式。支持更多银行和有关机构进驻数据中台开展信用贷等业务,以数据资源赋能全区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19.数字经济园区。支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华为科技产业城、金蝶软件园、华录山东总部基地、金口智能制造及大数据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鳌山卫街道办事处、金口镇政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20.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数字农业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精准农业与智慧农机示范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农用远程气象监测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淘宝村、镇创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软实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1.工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区内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酷特智能“数字驱动的C2M大规模定制模式”、即发集团“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模式”、森麒麟轮胎“基于精益制造的智慧工厂模式”等。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工信部备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不少于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2.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国际陆港管委、蓝谷高新区管委)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强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展智慧文旅服务,组织有条件的景区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构建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

(十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多功能一体杆。以场景建设为牵引,结合道路建设、老旧路灯改造,整合路灯杆、信号杆、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

24.“双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逐步达到1000Mbps。全面部署IPv6,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运营商以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开展5G基站建设,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建设5G网络,全面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动5G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四)构筑防护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采用流量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推动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拟定即墨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夯实主体责任。科学研究制定安全策略,组建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智力支撑,提高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统筹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和监督,提升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五)优化数字即墨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数字即墨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加强对数字即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对责任单位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导。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市场监管局)深化重点领域政务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配合青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流通交易、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委网信办)加大数字即墨建设宣传力度,及时推介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新成就,积极营造重视数字即墨建设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省、青岛驻即单位,各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印发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基础教育;创新性

1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基础变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学习主要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教育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位中心。而现在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和photoshop、Illustrator等优秀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可将绘制效率大大提高,sketchup、3Dmax等三维制作软件更是可以高效快捷地模拟三维立体空间及产品等效果,课件计算机的便利、快捷远胜于传统手工绘画,而其能进行反复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的特性亦使其成为现在设计行业设计表现的首选。

当前,市场急需大量不但具有高水平设计能力,更掌握精湛计算机技术的艺术设计人才。

2 新媒体时代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

1.高科技的设计表达

伴随着制作、修改技术、打印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今天的设计基础表达已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旧技术手段的局限。软件技术的便捷、快速使设计的应用载体增多,平面和空间表现效果处理都更为逼真强烈。先进的数字化表达,追求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从中凸显高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

2.虚拟化的设计表达

新媒体教育的便捷、无纸化设计的轻松传达拜托了传统手绘对实体的模仿和纯粹功能需要的表达,虚拟化的设计平台、效果生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造型语言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

3.交互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师不仅是设计物品的创造者,更重要的生活信息和交互体验的传播者。引入网络互动时代的人机虚拟对话,扩大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其立体化的传播与表达方式,使设计获得了前所未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与生命,充满了互动性、人性化特征。

4.更具个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需要传达、传达也推动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在日积月累中碰撞

提炼出来的。想象力和个人空间的自由舒展、使其表达更具表现力与多样性,数字化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综合性的培养是设计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无论从事哪方面的设计活动,创意与形象始终是设计的根本。计算机既是设计表现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积极地辅助设计。

3 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构想

目前,设计师使用的软件很多,有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有进行平面矢量绘图的,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进行艺术造型及动画制作的,进行影像编辑技术的,帮助了解网络艺术、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制作技术的以及ASP、PHP等编程技术。在我们优先的课时里是不可能完全详细地讲授所有的软件工具,也没有必要在这些工具上耗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到设计能力的培养,毕竟,设计基础教育的根本是设计方法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

电脑辅助设计并不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是对所有其他基础课程的全方位渗透,即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渗透。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掌握的既是某几个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电脑与设计的紧密结合,掌握在数字时代的设计流程、方法与思维,从而将电脑辅助设计和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渗透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1.教学模式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模式的各种体系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师所必须具有的素质。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构想,可在基础部设立计算机工作室,提供相关软件平台,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面向所有基础课程开放。

2.教学内容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基础李林的讲授转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设计基础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的工具,这样基础教育能容才能够适合新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各种基础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容,桶非数字艺术设计学科连接,进行更广泛的综合。

3.教学方法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我们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强调控制和支配。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只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设计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雷蕾.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平面设计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