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医疗趋势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医疗趋势报告

篇1

报告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角度出发,以商业落地为切入点,总结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10大洞察。梳理了国内10项主流的医疗AI产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中十大主流产品,并从技术成熟度、使用效果、发展情况、企业案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十大洞察从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四个核心应用场景——医学影像、虚拟助理、健康管理和药物研发的角度,提出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十大洞察及相关观点。

1. 部分智能影像诊断企业将在2018年获得三类器械证,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2. 智能影像诊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伪医疗AI企业”基本出局,新入场技术型玩家基本没有获得风投的可能,商业机会已然错过。

3 .语音电子病历:落地医院成本高,产品需进行科室定制化,客单价低,主要用于病理科、影像科等。

4. 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搭建是关键,目前仅发挥导诊、辅助检索或连接医患的作用。院内场景“预问诊”需求量大,具备落地能力.

5. 国人健康管理意识尚待培育,健康大数据尚待采集与整合。企业以B端为主要切入口。

6. 精神心理治疗师严重缺乏,AI或可成为替代性工具。

7. 药物研发中化合物数据质量对于AI企业是关键。

8. 借助国际力量,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从无到有,预计2018年起将涌现更多玩家,AI药物研发或将是未来的新风口。

9. 产品形态以软件/SaaS为主,收取软件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商业落地更具优势。

10. 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细分场景的数据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需求;随访数据的缺失,使国内在类似“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等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

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点在哪里?下图呈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流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通过该图能够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格局有清晰的了解。

中国十大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总览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商业落地的现状,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主要按照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对医疗人工智能十大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其中,针对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主要通过产品出现时间、落地情况、发展情况、企业数量、行业人士和专家访谈进行判断。另外,还从产品的发展情况、涉足的企业案例等角度更加具体地进行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六大发展趋势结合政策和商业落地产品的现状,亿欧智库认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六大趋势:

1. 2018年起,AI影像产品落地速度会加快,产品性能成熟度将不断提高。

2.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语音电子病历医院普及率加快,头部企业可形成规模效应

3. 智能问诊随着知识图谱的不断完善,预问诊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医生效率

4. 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会使AI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5. AI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的渗透程度会更深,未来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推动力

6. AI+药物研发领域将会诞生出独角兽。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数量问题: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不同病种的数据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病种的训练数据缺乏;健康大数据孤岛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深度学习的阶段。

二是数据质量问题:AI数据处理中标注的准确性关乎结果的准确性,近两年之内还是需要大量医生去标注。药物研发中的数据质量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是人才问题:AI算法人才与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不同,如何融合各自优势发挥最大价值,值得企业思考。

篇2

医疗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2010年末,财政部又新增1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医改,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的亿元采用了HIS系统,95%以上的医院采用财务管理系统,至少13个以上的地市开始调研或正在筹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全国提供医疗软件的厂家不少于500家。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消费约为150亿元,并保持25%的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的规模。

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选型和建设,导致系统功能单一、应用独立、布局分散。这样的建设格局很难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维护系统升级,安全难以保障,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日益严重。

抓好标准化工作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医疗协同和医疗资源整合的前提。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制定。卫生部自2011年起修订了超过120条标准,正式的接近80项,内容包括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技术标准,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医疗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仍有空白的领域,比如与医疗通信有关的标准就较欠缺,医疗标准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观察和完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和IT厂商对医疗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为明显。

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国家选定了13个地区作为区域医疗试点,这13个地区大部分正在论证或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尚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技术和人才匮乏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医疗体制、IT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政府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药物配给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医保制度等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分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不然“看病贵”、医生拿回扣等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应用安全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安全手段或措施来保障,如云安全等,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型医疗机构和城市的医疗机构在设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规模较小和地区偏远的医院机构留不住人才,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这种现象是造成目前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挂不上号,小型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诊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能和高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例如,突发疾病自动报警、药品运输自动跟踪、医疗数据自动获取等,都需要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来完成。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效率,使卫生机构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挂号、建立病例、化验、诊断、配药、缴费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医疗效率较传统做法将有革命性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心之一。我国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近期社会上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频发就说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迫切性。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在医生行为管理、卫材管理、医药管理、临床化验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移动医疗、家庭智能保健和远程医疗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无线网络等新一代IT技术及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药品及标本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实时定位、病人呼叫无线传达等功能。

2.家庭智能保健

老人是容易患病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居民对疾病预防和日常养护的重视,家庭保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智能保健就是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感应装置、监测装置、报警装置、求助系统等便携式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使居民能够实时获取本人的健康指数,而且远在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居民的保健和护理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大型医学中心(比如三甲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或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诊断、专家会诊、医疗咨询、培训和其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智慧医疗体系有应用层、云计算平台层、数据层、物联网技术层和保障层。

1.应用层

智慧医疗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类和业务类两类系统。

医疗门户应用系统通过Web方式,使医疗事物的参与者,比如患者、医生、护士和行政监管人员等,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医疗事务,真正达到了应用网络化、应用终端化、应用实时化,最大限度地将智慧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这类应用通过自助服务类门户、医疗业务类门户、医疗监管类门户三类典型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自助服务类门户系统。居民通过登录自助服务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网上健康信息查询、网上医保信息查询、网上购药、网上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培训等。

医疗业务类门户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登录医疗业务类的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调取和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与病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的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典型的应用。

医疗监管类门户系统。医疗监管人员通过登录医疗监管类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对医疗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院长等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监管到医生的出诊情况、床位使用情况、挂号情况和收费情况等;对于卫生局局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医疗业务类应用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医疗监管者等如何为患者提供智能、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主线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的。覆盖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业务、医疗保障业务、医药供应业务四大方面,以及行政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2.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网络化存储和系统快速部署,能够根据客户或业务的需要按需定制,投资回报率高、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低。这些特点刚好为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平台层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运行的心脏,能够根据需要向不同的应用主体,和不同的业务系统提供可定制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

3.数据层

数据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整个体系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加工医疗数据和如何使用医疗数据展开的。

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医疗数据,在规划时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原则,这是整个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隐私。

4.物联网技术层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实时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满足智慧医疗体系对医疗数据的获取、传输、应用的需要。

对智慧医疗来说,就是通过智能内衣、智能胶囊、测量设备、成像设备、RFID设备、扫描设备、GPS跟踪仪等实时获取与医疗有关的数据和参数,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智慧医疗所采用的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方式和手段,而是广泛采用了三网融合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医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网络内流通,而是可以在三个网络之间跨网流通。

智慧医疗的典型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智慧型区域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发共识。

正是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地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建设广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区域医疗大平台”,通过平台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公共云”服务。

区域医疗的业务涵盖了居民医疗自助服务、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实现医疗协同。

医疗协同主要包括一卡通系统、转诊系统、区域PACS、区域LIS、远程会诊、疾病预防、区域临床路径等。该业务需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各医疗组织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行动一致。

居民医疗自助服务是指通过自助服务门户,居民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服务。

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两个方面。

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主要指卫生厅、药监、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和疾控等部门通过监管系统、急救系统、血液系统、药品流通系统等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智慧型医疗服务,从其应用的形态来看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将以物理形态存在的“物”自动转化为医疗信息;二是这些医疗信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医疗事务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医疗业务中广泛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联合会诊中,通过医疗成像设备、电子感应设备和检验检疫设备,能够将病人的体征参数、血液/尿液的化验结果、医学图像等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和移动终端设备,传递给每个参与会诊的医生,医生据此会诊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信息化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范。

智慧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仅侧重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比较侧重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处理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的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信息孤岛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有些子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存在着各种信息孤岛。

■集团化管理和区域医疗建设问题

怎样实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大量电子病历信息可利用性低,无法很好地支持病历数据科研分析与临床质量控制,成为困扰医院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难题。

■标准不统一

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各大医院如何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如何盈利

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篇3

机器智能(MI)是代表新认知时代的一系列技术总称,人工智能(AI)是 MI 的一部分。

近年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高级认知分析、机器人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

当前,一些领域已出现了机器智能应用实例。例如,在医疗领域,某医院正在“训练”其机器智能系统分析存储在医院数据库中的 100亿张遗传和基因图像。在金融服务领域,销售助理正在使用机器智能,发掘潜在客户资源。该认知助手可以解析自然语言,以了解客户的对话问题,同时处理多达27000个会话和几十种语言。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试图利用机器智能技术,预计2019年将达到近313亿美元。机器智能也成为CIO的优先考虑事项,德勤的 2016年全球CIO调查中,1200名 IT 高管提到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大幅投资于新兴技术,其中有 64%的人提到了认知技术。

机器智能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⒈指数级的数据增长。当前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大约每隔 12 个月增加一倍。到 2020 年,全球的数据预计将达到 44泽字节。

⒉更快的分布式系统。新一代微处理器的性能是 1971 年单芯片微处理器的 400万倍。除了处理器功率和速度的增加,分布式网络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云技术使得基础架构、平台和应用程序得以无缝连接。

⒊更智能的算法。一是优化、规划和调度算法;二是机器学习算法;三是深度学习算法;四是概率推理;五是语义计算;六是自然语言引擎;七是机器人过程自动化(RPA)。

CIO对机器智能的考虑

对于 CIO来说,如果要引进机器智能技术,他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对待数据分析,不能只把数据看作生成静态报告的工具,而是要建造巨大复杂的数据库,实现流程任务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智能中,CIO 可以考虑以下机会:

认知洞察。机器智能可以提供深层次、可执行的可视性,让我们了解不仅仅是过去,而且包括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件。

认知参与。机器智能价值树上的第二级应用是认知型智能体,也就是通过认知技术让系统和人类互动。目前这种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消费者,而不是企业。

认知自动化。机器学习、RPA和其他认知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深层次领域专家(例如各个行业、职能和地区),然后实现相关任务的自动化。

机器智能的主要作用

管理数据。M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和定义,让我们定义、梳理和维护主数据。

有界性和目的性。MI聚焦于那些如果解决可以提供有意义价值的商业问题。根据问题的范围选择需要的数据输入、合适的 MI技术和相关的架构,以及数据管理需求。

篇4

一、大连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应用现状

1、ICT行业自身对节能降耗贡献巨大(1)ICT产业能耗水平在工业各行业中最低

由于数据获得受到局限的关系,本文以统计年鉴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这一行业数据来表示大连ICT产业的能耗水平。2009年大连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行业综合能耗为96811吨标准煤,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耗能0.6%。万元综合能耗为0.03吨标准煤/万元,为整个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最低水平,这就说明ICT行业是大连市能耗水平最低的行业,他的发展将对大连市节能降耗工作产生最有力的支持。

(2)ICT产业规模扩大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进步

ICT产业其得天独厚的节能优势,因此它产业规模的壮大将直接促进整个社会的节能降耗水平的降低。大连“十一五”取得的节能降 耗成就离不开ICT产业的作用。2010年大连“四个基地”建设中的电子信息工业达到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2.6%,相较于2005年59.3亿元,四年累计增长123%。随着ICT产业的扩大,大连市节能降耗水平也逐渐降低。到2009年,全市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83吨标准煤,同比降低5.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28吨标准煤,同比降低7.3%。 从2005年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1.01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0.83吨标准煤,四年累计下降17.8%,全国在这四年中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1.68%,大连的降速要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2、ICT产业对其他行业节能降耗的带动作用加大

ICT产业不但自身可带动节能降耗工作的进步,而且作为一项新技术,对大连市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也不可小觑,应用ICT技术产生的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的项目在大连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大连市旅顺区正在大连旅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手开展智慧民生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围绕智慧医疗、智慧公共事业、智慧楼宇、智慧交通等,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建设成为旅顺乃至大连市的智慧民生科技产业的研发、远程服务和本地应用示范区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区。未来,主导产业方面引入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智能医疗项目,与2-3家跨国高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能电网、水网以及智能楼宇,并吸引其在本地建设研发设计、后台服务等机构;努力争取国家及国际试点项目,如科技部、世界银行、联合国等试点项目。逐步将智能医疗、智能公用事业、智能楼宇等行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并根据市场机遇,发展其他智能产业,如智能交通、智能政务、智能通讯等。

智能电网作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应用,极大提高了传统电网的使用效率。利用智能电网对电力进行分配,通过多样控制对用电高峰和低峰进行调节,通过不同计量方式使数据互相传输,采用电网分布式的信息存储与计算、信息传送以及智能电表综合信息服务,以实现电网的全面信息化。位于大连市开发区的优山美地小区是大连市首批应用智能电网工程的住宅试点小区,小区内部推进“四网”合一工程。从前,普通居民家中的电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需要分别安设独立的传输线路,而该小区现在只需接入一根电力光纤,安装一个转换器后就能实现用电、上网、看电视、通电话等功能;水表、电表、煤气表也都可以实现智能控制和远程信息采集,省略人工上门抄表的麻烦。

二、大连ICT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有待深入调整

从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看,现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阶段的能源强度历史曲线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抛物线趋势,并与产业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呈现很强的对应关系。能源强度高峰通常发生在产业结构呈现重工业化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当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完成后迈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结构趋向于高加工化和高技术化,能源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大连经济发展趋势与此大致相同。目前,大连正处于“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据《大连市提升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水平研究》报告内容,大连市重点行业主要是重化工业,2008年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4%,能耗水平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2%。这就说明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将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高加工化和高技术化的产业机构,将为ICT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应用ICT技术节能的范围不广

技术进步历来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是提高能源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核心手段。目前,大连市节能降耗水平降低难度大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业和技术装备落后,设备能源效率低。据世界专家测算,我国的电机能源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中小电机平均效率低87%,大连目前也处于同等水平,没有形成ICT技术为主的智能电机系统。此外ICT技术发挥主要水平的智能城市仅在旅顺有一个试点,智能建筑还未形成规模。再者,ICT技术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广和引导,对此政府的鼓励措施还不够,虽然大连ICT技术应用了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这些成果推广和引用范围还不够。

3.对ICT技术优势的认识不足

篇5

继之前2015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报告之后,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今日又了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数据,这是IDC首次关于中国市场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数据,两份报告数据相互对照,揭示了2015年可穿戴设备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

全球市场:Fitbit的领头羊地位被动摇

从全球市场看,一大变化是Fitbit的领头羊地位被动摇。尽管2015年Fitbit的发货量增长迅猛,销售量增长了93.2%。但却大大落后于整个市场的爆发速度,这使得Fitbit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37.9%下降至26.9%。

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三种势力的崛起,第一种势力当然是苹果的,尽管Apple Watch后饱受非议,但苹果品牌的巨大惯性依旧无人能比。第二种势力是小米的上升。2014年,小米的发货量仅有110万台,市场占有率为4%,但2015年小米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5.4%,成为仅次于Fitbit榜上老二,而位于苹果、Garmin和三星之前。

第三种势力是安卓阵营,也就是市场各种各样小品牌安卓可穿戴设备,它们都被列入“其他”类别中,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7.4%,显示出野草般的生命力。按照一般逻辑,在市场形成的初期,一些小的品牌因为先行一步,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巨头的进入,市场将开始洗牌,马太效应显现。但对比2015年和2014年其他安卓品牌可穿戴设备的总市场占有率,虽然略有下降,但并没有巨大变化,这说明,在苹果、华为、三星这种有实力厂商进入以后,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仍未到洗牌时期,未来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仍然巨大。

相比之下,三星则比较失意,三星进军可穿戴设备非常早,去年拿下了9.2%的市场份额,但今年却下滑到4%。如对比三星手机全球2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差距则更为鲜明。部分原因应该是三星在全球手机市场近年来受到来自中国的厂商等对手的有力狙击,主要精力用来恢复手机市场份额,而无暇他顾。

中国市场:乐心仅次于小米排名第二

再看中国市场。IDC3月16日释出了2015Q4中国可穿戴市场报告及分析,虽然只是一个季度的数据,也属于史上首次(过去只全球报告),体现出国内可穿戴设备这一细分市场所受到的重视。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90万台,同比增长404.9%。对比7810万部总出货量、172%的增长率,中国市场增速确实已经大大高出全球均速。

IDC预计2016年该市场将保持52.9%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8300万台,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28.5%。以下为具体数据:

这份中国市场报告与全球市场有很大不同,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在前三名中,小米和苹果没有变化,但却出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面孔:乐心。一家进入可穿戴市场还不到一年的新公司。

乐心能够超越苹果排名第二颇令人惊讶,因为我以前对这家公司几乎没有印象。通过网上介绍可知,“乐心(Lifesense)是一家医疗健康电子产品与医疗健康平台技术提供商,总部位于广东中山,专注于智能健康,主攻可穿戴智能设备与移动医疗两大方向。智能硬件产品包含运动手环、智能体重秤、无线互联血压计”。

尽管文字介绍显示乐心在医疗级硬件研发、生产方面有多年的积淀,但这应该只是其在第四季度实现上升的动力之一,重要的原因还应该包括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观察销量数据,乐心的上涨实际上是切割小米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对比2014年第四季度数据,小米仍然保持领先,但市场份额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应被苹果、乐心几家新兴势力共同挤占。其中乐心的市场定位与小米最为接近,但在价格与产品性能上又有相当的差异,比如乐心一款手环在价格更高的情况下配备了屏幕,吸引了一部分对屏幕有“刚需”的用户。

乐心在去年刚刚进入智能穿戴领域,组建了层次不低的高管团队,包括前苹果高管黄瑜、前大疆副总裁潘农菲。其中黄瑜作为前苹果企业大中华区运营与渠道总监,对中国市场与渠道浸多年,可成为分析乐心去年销量猛增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IDC也评论说,可穿戴设备向线下进军将是趋势。如果说线上更多的是考验各个厂商的产品竞争力,而向线下的发展将更考验厂商的渠道拓展,价格体系等综合能力。

在前五名,还有一个陌生的闯入者,那就是小天才。

事实上,小天才因为其儿童手表在传统媒体上的狂轰滥炸已经被很多人所知,小天才是步步高旗下产品,使用的是步步高一贯的把高科技产品当脑白金卖的手法,却能在中国特色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这等于拓展了一个新的品类。因为在全球市场上,儿童并非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既有目标群体。

IDC的中国研究院把小天才的上榜评价为“黑天鹅事件”,认为在新兴市场的爆发期阶段,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发性事件。这同时也揭示出,一些特殊群体和特殊场景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值得重视。但儿童市场也是个比较敏感的市场,事实上,“由于近期儿童手表的质量问题曝光”,小天才的销量在第四季度有较大下滑。

篇6

最近,福布斯指出医疗技术将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预计到2018年,亚太地区医疗行业的IT支出将出现8%的复合年增长率。医院不仅需要注重提升患者的体验,提升医护人员的体验也非常重要。更快的Wi-Fi连接、自带设备(BYOD)、无线医疗设备都需要纳入考虑之中,而要应对这一趋势,迫切要求提升医院的网络性能。

尽管各国之间医疗服务的政策及商业模式各不相同,但影响IT运营的趋势却是共同的。本文将对影响医疗行业未来的5大主要趋势进行相关介绍。

患者安全

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事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基础建设、无线网络、可连接的交换机等可能看起来并不很重要,也不是设计患者安全方案时首先会考虑的因素,但是它们却是关键性的基础。实时定位服务以及移动患者遥感技术等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医院的无线网络。

因此,技术也应当归入医护团队以更好的服务患者。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执行一系列严格指令,并可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比如,相比于手写的处方,电子处方就将开药错误率降低了50%。

患者满意度

提升患者体验往往是医院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最常见的需求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宾客Wi-Fi体验。众多医院表示多数联网设备都通过宾客网络相连。对于患者来说,能够在医院流畅地缓冲一部电影,与在网络上正常运行业务同等重要。

因此,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强大的Wi-Fi网络,以支持视频播放等娱乐应用。这样过去随机性的体验转为一种期望。这就要求医院做出一定的调整。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丰富的患者病床终端(patient bedside terminals)来提供网络连接、电视以及其他娱乐方式。

患者其实并不关心网络如何平衡用于宾客的医疗操作网络需求。这就需要IT来满足患者与医护人员这两大用户群体的网络需求,并提供优异的性能。

临床医生满意度

对于医院来说,自带设备(BYOD)无疑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智能手机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可能并非由医院提供。

临床医生可能认为802.11就意味着连接性,但是对IT来说,事情要复杂得多。智能手机的设计初衷并不在于提供WiFi语音服务,而在于提供数据下载服务。但使医生团队感到满意是所有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首要考虑因素。

另一个临床医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于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医生们往往在登录或登出各类应用和设备的网络连接上花费大量时间,这使他们感到失望。移动设备及虚拟桌面解决方案越来越成为电子医疗记录(EMR)的常用方式。提升网络性能以支持虚拟化及扩展无线网络是使这些系统成为可能的基础。

增加收入及降低成本

当说到业务运行时,永远绕不开关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收入的话题。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极进网络公司开发出支持这些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强大的管理平台来降低管理各种有线及无线基础设施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临床患者护理在过去的1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仍需要IT来支持进一步优化。

政府要求

所有国家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管理医院活动。从基于纸质的系统中转化到电子系统给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带来了大笔投入。各类网络连接控制、医疗设备以及BYOD等之间的兼容性带来了围绕网络连接控制、政策管理以及性能报告等新的要求。

篇7

《动态》:京东方A(000725)日前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亿元设立智能科技公司,搭建智能穿戴业务发展平台。同时,国开基金拟出资17亿元用于投资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对公司福州第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进行资金支持。这一公告虽然简短,但蕴含的信息量却不小。首先,可否为我们来谈谈公司布局的智能领域?

孔铭:好的。从公告我们可以看到,京东方出资的智能科技未来将利用公司在B2B市场成熟的资源,初期以支付手环、手表为主要产品与银行、公共交通、政府等合作,先后进入金融、公共交通等领域,之后公司将重点布局移动健康管理领域,未来主要聚焦手环/手表类、虚拟眼镜类及智能机器人类等三类产品。

智能穿戴产品将融合运动、健康、支付等功能,吸引相关服务、内容资源接入该产品平台,有效增强用户使用粘性;并藉此对用户基本体征数据、运动数据、消费数据等进行收集与深入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咨询报告与服务。

可以说,智能穿戴现在正是站在风口上的。京东方布局这个领域,是顺应了市场的发展潮流。当然,公司在可穿戴领域产业布局,同时可以以移动健康管理技术为核心,搭建大数据健康服务平台,将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动态》:你刚才有提到,公司搭建健康服务平台。其实,长期关注公司的人也都有发现,京东方近年来一直在智慧医疗行业进行布局。对此,你怎么看?

孔铭:京东方已经明确将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作为服务化战略转型的方向。公司此前已经陆续进行了包括收购明德投资、与美国第五位的医疗服务集团Dignity展开合作、与IBM在医疗健康软件系统上展开合作、投资建设“合肥数字综合医院项目”等动作。

其实转型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业,也是公司在面板成长受限后不得已而为之。目前公司集中精力将IT方面的技术和医术、互联网、医学材料、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将智慧医疗打造成为公司的第二主业。这可是对应的一个万亿规模的全新市场,我们认为,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动态》:我们回到公司日前的的公告第二条内容,对此,您是怎么解读呢?

孔铭:福州8.5代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为180亿元,原先的资金筹集方案为:由福州城投筹集150亿元以无息银行委托贷款形式提供给公司;公司自行筹集30亿元,最终公司持股100%。现国开基金投入17亿后,使得公司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有利于福州项目的资本金快速到位。

福州8.5代线对公司夯实主业有着重大意义,这是公司继北京、合肥、重庆之后投资建设的第四条8.5代线,计划将于2017年第二季度投产。该线是公司继续布局大尺寸市场,符合显示行业高清化、大尺寸的基本趋势;二是结合公司另外在新建的成都6代LTPS/AMOLED生产线和合肥10.5代线来看,若这三条新建线产能全部释放,公司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4%,成为全球三大巨头之一,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动态》:公司所处面板行业目前的现状如何?

孔铭:由于新建产能仍在逐步释放,面板行业供过于求的困境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善,预计面板价格继续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动态》:那么,可不可以说,公司的扩产是一把双刃剑呢?既带来了规模的扩大,同时又造成了短期的困境?

孔铭:如果看得长远些,应该还是偏正面的多,毕竟随着新建产能投产到位,公司成为第三大面板厂商,行业影响力会进一步加强。

当然,我们更加高兴的是看到公司发展的大格局。积极布局DSH(D:显示;S:系统;H:健康)新战略,向软硬融合、应用整合及服务化转型,开辟全新市场空间。

《动态》:二级市场上,京东方的股价表现一直较为逊色,你怎么看?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农业;智能物流;公共安全

“中国互联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在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开幕式时说,物联网的发展方向要面向解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智能交通、电网、医疗、公共安全、农业。现节选如下:

第一个领域是智能交通。在智能交通当中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个人看法有两个重点问题:

一是交通事故的频发,就是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安全在全球每年死亡有70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致残的有1700万人,我们国家大概是它的1/10。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致残是6.8万人,接近7万人。因为交通事故,每年要造成70万人的丧生,1700万人致残,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交通的拥塞。大家都知道凡是稍微发达的城市,在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交通拥塞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的问题。每年拥塞造成的浪费能耗可供一辆汽车绕地球38圈,美国每年因为拥塞造成的损失达780亿美元,我们北京的拥塞在报纸上也可以看到。那么物联网怎么发挥作用,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欧盟在智能汽车方面,2009年10月份启动了注资3亿欧元的智能汽车研究计划,它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再看看产业界的情况。去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了一个电动联网的概念车,它就是要发展定位系统、智能驾驶,用于解决事故和拥塞的问题。大家可能知道,去年10月份制造出了一个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美国已经行使20多万公里,限速是60公里还是80公里,有障碍物就自动绕过,大家可能看了这个报道。今年福特公司宣布,利用谷歌的商业软件来开发智能汽车,目的也是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也宣布了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汽车,也是通过超声雷达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年3月份英特尔公司也宣布了他们在智能汽车方面比较宏伟的计划。大家会想汽车是汽车工业的事情,为什么搞IT行业的也做这个事情?现在高档汽车50%以上的成本都是电子的成本、IT的成本,所以电子行业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我们国家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海陆空各个方面,都在制定关于“十二五”智能交通的规划,而且国家重大专项方面也正在申请。预期2020年我们要实现两亿辆车能够车联网,这个目标我觉得还是很宏伟的,我不知道做出这个预测的可行性有多大,这个数字是满有挑战的。

我们的智能交通,来看看我们国家汽车发展的历史,2005年3000万辆,2009年翻一番,6000万辆,2010年就18000多万辆,如果我们不在高科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城市的拥堵会一塌糊涂。我们三大运营商都在利用移动网,利用3G网络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了解中国联通现在已经跟上汽、长安、比亚迪、吉利这些大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在相当一部分车在出厂以前就已经安装了WCDMA 3G的通讯模块,这个不仅是通讯工具,也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因为每一辆车都有很多的传感器,比较好的车都有200多个传感器,实际上一个汽车就是一个传感器的网络,他利用这样一个3G的模块就跟他的汽车厂沟通在一起。实际上每一辆汽车就是意义中的网络终端,但是现在只停留在跟汽车制造厂之间的沟通,这是个预警啊,发现状态啊,但是还没有做到把定位的信息结合起来让交管部门发挥作用。如果让我们交管部门发挥作用,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一辆车一年365天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规律,从哪儿到哪儿你可以统计。如果把这样的一些资源给我们后台智能处理、数据挖掘,把云计算的一些架构结合起来,我们的交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我觉得这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贡献,对于每个人带来的生活方便是有利的,如果每个人每天能节约10分钟、20分钟交通的时间,会创造多大的价值,这个我觉得是可以想象的。

第二个领域是智能医疗。我们看看在医疗方面有哪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国家糖尿病患者有9200多万人,这个也是全球第一,但是据统计有六成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我们心血管病的人,心血管病质量和调查公布的结果大概接近2.3亿人。如果这样的发展趋势不遏制、不解决的话,未来30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计的,统计的结果是每耽误一小时,死亡率增加20%。现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建议,如果在90分钟以前得到治疗的话可以避免生命危险,最好是在1个小时,像北京做的统计,2008年北京所有的医院平均是138分钟才能得到治疗,我不知道现在的数据怎样。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的手段,提早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医疗行业当中有三大挑战,这跟每个人都有关系,比如我们效率比较低的医疗体系,我们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我们看病难并且贵的医疗现状。我们提出一个智慧医疗,智慧医疗要解决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美国奥巴马政府首先从电子病例开始,因为每年手写处方造成大量医疗事故,如果用电子病例,他说可免除每年10万人因为医疗事故而丧生的数字。他在2009年的刺激方案当中,投资200亿美元用于电子档案。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医疗向个性化、移动方向发展。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外都有个人医生,我们国家只有小部分人有个人医生,但是老百姓能不能把私人医生带回家,能不能用自己的私人医生,有没有可能通过手机作为私人医生很好的工具?这个我觉得值得大家考虑。有人预测,到2015年的时候有超过5亿部手机作为我们医疗的工具,医疗的检测功能来给我们协助。

现在我给大家报告一个消息,在糖尿病的检测方面,国外的芯片厂家,包括高通公司,都在研究嵌入式芯片能不能自动检测,因为你要定期到医院检测血糖是很麻烦的,很多人都不去检查血糖就固定打胰岛素,这是有问题的。如果能够自动检测血糖,这个技术突破你想想是多大的市场!

第三个领域是智慧农业。我们国家50年的发展走了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收入,但是高资源、高环境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路线。我们国家人均水平是小于全球平均的1/4,我们农业用水占我们国家用水的70%,我们水的利润率大概只有47%,国外大概达到75%,大概我们现在每立方米水只能生产一公斤粮食,而发达国家能生产出来两公斤粮食。另外,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当然,精细加工的环节,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整个供应链的追溯,这些东西从老百姓来讲,都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监测予以保证,但是这些东西市场有多大?推广起来的制约问题是什么?还是技术,还是成本。

篇9

把嫌犯带上警车,眼镜规划出了一条顺畅的行车路线,并显示在旁边一个街区出现了一起车祸,鲍勃加快了速度,一路行至警察局,打开电脑,找出了眼镜上传的嫌犯偷车影像资料,交给了同事。然后,他又风尘仆仆的赶去车祸现场了。

这不是《机械战警》,更不是《钢铁侠》,美国Taser公司开发的警用智能眼镜Axon Flex正在将这一场景变成现实――Tase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里克・史密斯介绍说,这款眼镜不仅能够录像,而且具备车牌号和驾驶证自动识别功能,在未来还会推出人脸识别功能。

“未来,警察完全有能力实时收集相关信息,并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来录口供,还能作为呈堂证供。”里克・史密斯说。

当然,Axon Flex只是众多穿戴式智能设备中的一种。如今,这些智能产品正跃跃欲试,希望走进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开启“智能穿戴元年”

2012年,当Google Glass产品体验广告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抬头望天,眼镜显示天气和温度;低头走路,眼镜显示行程和距离;跳伞爱好者把一跃而下的风景实时发送给了朋友,冰雕爱好者对着眼镜上显示的图片雕刻出一头栩栩如生的老虎……一句“OK,Glass”让人眼变成了实时摄像机,让转动的眼球代替了手工操作,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被复制到了生活之中。这就是穿戴式智能设备,它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了智能化设计,融合了智能产品的各项功能,真正实现了想象功能的延伸。

Google Glass问世后,Nike 的SportWatch、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Altius、Orange的Power Welties充电靴、Replay的社交牛仔裤、GPS导航鞋,以及欧美设计师推出的太阳能比基尼等产品相继投放市场。2013年,被业内定义为穿戴式智能设备元年。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Meta Watch 的CEO比尔・盖瑟感慨地说:“手表行业的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健康。这也给新的智能时尚产品的问世创造了条件。”Meta Watch本身就是一家制造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腕表的公司,这款手表附加了提示手机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的功能。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异军突起,的确让不少公司找到了蓝海。2013年初,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的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接下来五年将能创造5亿台的销量。同年5月,瑞士信贷也发表报告预测称,在苹果和Google拉动下,未来两三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至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至500亿美元。

“将是下一个蓝海”

在今天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中,最受大众期待与追捧的莫过于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iWatch。不同于iWatch的遥遥无期,王小彬经营的映趣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向市场投放智能手表产品inWatch,这款智能手表支持 GSM 网络、Wi-Fi、蓝牙和 GPS,打电话发短信全部精通。王小彬坚信,手表的形态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最给力”的。

“我们很早就在做手表手机,两年前就开始进行调研,我们不去趟国产手机的浑水,只会专心研发智能手表设备。”王小彬早年曾经参与过荷兰一款智能手表的研发,不过,他并不看好三星、索尼等大厂商的智能手表:“其实我也很能理解大牌厂商在做可穿戴设备时的想法,包括像三星的 Galaxy Gear 、索尼的 SmartWatch 这类设备,大多都是作为自家智能手机的补充配件产品,谁又会希望自家的可穿戴设备一出来就把自家的手机命给革掉了?所以在使用时依然会受到必须有智能设备链接或 WIFI 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颠覆式创新,也许正是iWatch迟迟没有面世的原因之一。“用户需要的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不是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王小彬说。

映趣科技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李昂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就像智能手机代替功能机一样,这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包括手表、眼镜等多个可穿戴设备一起综合实现的功能来代替手机,这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

在王小彬看来,穿戴式智能设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海:“这个市场肯定不是一家独大,用户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苹果、三星做得再大,也不是一手遮天,所以我们不怕竞争。”

穿戴式智能设备更加贴近生活化的用途,使得这个市场会被细分,从而衍生出巨大的创新空间。“智能式穿戴设备的发展,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电源、有限的显示屏幕的应用场景之下面临无限的想象能力的挑战。”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博士这样形容这个市场。

健康医疗或是市场爆发点

不过,也正是高度空白的市场,导致了穿戴式智能设备在探索期的产品并不那么差强人意,就连轰动一时的Google Glass,也在开放试用之后,发现了许多问题。

在2013互联网大会中,小米科技CEO雷军说:“我也使用过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光手环就试用过10个以上,也试过谷歌眼镜。在使用这些设备之前抱着很大好奇心,然而仔细研究过后,对实际的体验效果比较失望。”雷军认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整个产业链还未真正成熟,真正大规模使用还需假以时日。

试想,一块电池续航能力不超过一天时间的手表,而且无法提供超越智能手机的增值功能,甚至戴起来庞大毫无舒适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另花这笔不小的费用去购买它?

不过,问题即为商机。深圳君正时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杨作兴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刚需的产品,才能够赢得市场,比方说医疗设备。“医疗健康应该是穿戴式产品的精髓,是用户的刚需,现在过劳死太普遍,有些老板拼命干,没当老板的人也把自己当成老板一样拼命干活,自己的身体变得很糟糕,但他不知道自己不健康。”杨作兴说,“如果能够研发一种穿戴式产品,能够监测心电图、血糖、血压、PM2.5、帮助盲人识别红绿灯等等,哪怕现在只能集成一种功能,我想也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杨作兴举了计步手环的例子,他认为计步手环虽然功能单一,还称不上高度智能化产品,却深受运动爱好者喜爱,这就是用户的黏性。

的确,如果有一款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实时监控用户的身体各项指标,并收集整理,那么,通过临床医学的数据指标,就可以对用户的潜在病患进行预警,甚至能够实现远程医疗。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人欣喜的是,虽然不如眼镜、手表那么轻便,但一些便携式移动医疗设备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ECG)、助听器、药物输送……而市场的下一步,就是将这些主要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使之更加贴合人们的日常用品。

医疗市场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达到60%。

硬件市场“复兴”

穿戴式智能设备带给人们的惊喜将慢慢被挖掘出来,但有一点是可以预知的,那就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接入点的不断普及,以及更加全面的信息收集,将让大数据又一次大放异彩。

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说,可穿戴式设备让人最兴奋的仍是传感器设备带来的数据。“比如GEAK Watch安装了12种传感器,能实现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监测,同时具有全球定位、重力感应、地磁感应等功能,未来用户只需将数据备份到云端,就能建立一个新的价值链和生态。”

这是人类生活数字化的又一个窗口。随着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和普及,用户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的颠覆――和自媒体时代一样,数据采集的终端将来自于个人,并且不被垄断巨头所控制。这意味着,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如何嵌入厂商的服务模式,正成为一个蕴含巨大商机的创新市场价值入口。

同时,这场智能风暴还会带来硬件市场的复兴――穿戴式智能设备归根结底需要附着在人体上,如何将产品变得经久耐用且穿戴舒适,给电池、传感器、柔性材质等等一系列硬件研发、制造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篇10

我国传感器行业近几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超过20%,未来将在物联网、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的需求拉动下,呈现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传感器市场的现状,从技术层面和应用领域层面提出了未来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感器 技术发展 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 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 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 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 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 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 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4]新华网.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分析[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