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优势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优势

篇1

近年来,西夏区党委、政府充分依托本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其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2011年3月西夏区喜获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称号。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制定出《西夏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三大区域和五种类型。

三大区域为镇北堡镇芦花地区现代农业观光和适水产业区、201省道沿线两侧多功能服务区、贺兰山东麓休闲度假区。五种类型:一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服务的生态观光型;二是依托原有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园区,建造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休闲度假型;三是依托原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增进对特色产品了解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风俗吸引游客,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型。

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一是近年来争取上级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镇北堡生态旅游小城镇和兴泾镇回族风情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争取和实施了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防沙林等生态绿化项目,加快沿山经果林产业长廊建设,总量达到2.2万亩;三是争取日元项目对201省道沿线休闲农业景点生态环境和矿区环境进行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治理面积5000亩,植树15万棵,园区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四是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园区建设,2009年为红柳湾山庄争取外债资金3000万元,建成葡萄园3000亩;五是争取政府支持,完善道路设施,2009年争取自治区交通厅项目资金,修建园区道路9.6公里,完善了道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广泛招商,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近年来累计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个人股份制投资3000多万元,扶持休闲企业发展。为创新发展理念,西夏区区委、政府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区外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以宽松优惠的招商政策,鼓励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全区上下形成了“树良好旅游形象,创良好旅游环境”的氛围。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为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西夏区从休闲企业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助推产业发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红柳湾山庄、瑞德森生态农庄等8个示范项目进行了扶持。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消防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提

转贴于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 产业化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14-01

青口镇是赣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明星镇、江苏省百家名镇、连云港市第一镇,行政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19个行政村、42个社区,人口19.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286人。2011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59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810元。

一、农业经济现状

1.高效农业成规模

近年来,青口镇坚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工业园区开发的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高标准建设农业园区,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齐、效益调高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首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铺设了朱稽河北堤路,打通了朱稽河至青口河南堤、殷宋线与青沙线、青沙线与青班线之间的道路,实施河塘疏浚工程,完善排灌设施,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高效农业走上规模化打下了基础。然后以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万亩优质稻麦基地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设施栽培基地和产业带。在原有高效农业面积4600亩,设施农业5000余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二沟、贺岗等新青沙线沿线的15个村重点打造万亩优质稻麦基地,同时围绕申城农业生态园进行西进北扩,投资1500万元新建设施蔬菜大棚1550亩,建成自动卷帘日光温室120座,无支架大棚200座,兴建千亩连片生态蔬菜种植基地。2012年又重点打造了二沟村2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创意农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农业总体发展水平。

2.特色养殖上水平

为促进特色养殖上水平,青口镇大力推行“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协会)”模式,在继贺岗村、大沟南村生猪养殖、野猪养殖规模的基础上,把碱滩村、太平村,西河村纳入畜禽养殖基地范围,大力发展特种皮毛动物养殖、肉鸡、蛋鸡养殖,镇蛋鸡养殖合作社和生猪养殖合作社相继成立,为养殖户提供育苗、防疫、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太平、碱滩、大沟、陈沟、贺岗等村发挥传统畜禽养殖优势,抱团发展,规模、水平不断提档升级,其中大沟南村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年出栏5000头的野猪养殖场,效益比普通生猪提高5倍;贺岗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建成占地200亩、年出栏生猪5万头的生猪基地。全镇现已建成养殖小区18个,蛋鸡存栏量上升至32万只,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大户300多户,出售皮张40万张,全年实现畜牧业收入11890万元,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3.海洋经济大发展

青口镇地处海州湾畔,拥有7.5公里海岸线,滩涂面积达5万亩,浅海域面积16.5万亩,目前已开发5万亩鱼、虾、蟹、贝养殖基地和5万亩紫菜养殖基地,90余家水产品育苗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产品育苗基地,享有“育苗之乡”的美称。近两年随着青口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高涂围海等项目的实施,将为青口镇海洋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当前实施的青口蓝湾现代渔业园一期工程上半年投产,将形成3000亩综合养殖区、1700亩微循环养殖区、1000亩海珍品育苗区、500亩高位养殖区和500亩海洋人工牧场等五个高效养殖区,年可创产值2.6亿元,拉动海洋经济开发区人均增收2300元。

4.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全镇目前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已发展至16个,种植、养殖专业户已达2800户,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通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名优品牌,农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其中富裕食品有限公司已跻身全省14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申城生态蔬菜基地,万泰野猪肉、永和合作社的辣椒、“绿泉”牌梭子蟹等6个品种分别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地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积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培植了一大批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营销能力强的蔬菜合作社和协会。利用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培育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促进产供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2.科技含量不高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等,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4.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落后

目前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搜集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手段落后,通讯工具仅仅是电话、手机而已。销售渠道不宽,多为过去建立的客户群体,缺乏开拓意识。与此同时,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受自身条件限制,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全面、持续的市场信息。“信息入乡”工程进村入户到企工作任务艰巨。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三是加大农业科研课题的工作力度。充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篇3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阻,或是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一方面,通过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组织生产,使农户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产供销的结合,为农户提供稳定和高效率的渠道网络,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而且还可以卖个好价钱;再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为农产品流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引导农户参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以户为单位的承产承包制,难以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可以使少数头脑灵活,市场预测较为准确的农户富裕起来,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之下,很难规避无时不在的各种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必然会出现大量生产难以维持甚至破产的农民,形成两极分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增强广大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的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合起来,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形成有机整体,并与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减轻市场波动、突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业的各链条和各环节结为整体,形成合力,在产业链中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马上会引连锁效应,迅速做出应对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另外,行政性干预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引发风险的因素之一。在现实中,作为单体力量的农户,一般很难摆脱行政性干预的控制。由于行政干预对于行政主体来说,既无成本,也不承担任何后果,往往随意性很强,但一旦失误,给农户造成的损失则是巨大的。通过产业化经营,分散性的农户实际上已经联结为统一整体,在经济上形成利益联盟。这样,当出现行政干预时,行政主体面对的已经不是单体的农户,而是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在经济上联合起来的众多农户。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分”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诱导,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又统一起来。这种“统”,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经济上的,以利益为目标的“统”。这种统分结合,可以在农业产业上各环节给农民带来丰厚利益。仅以农产品加工环节为例,价值1元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国只有0.38元。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巨大,农民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

第五,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实农村现实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比较利益的作用下,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要由比较利益低的部门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转移。而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重大问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校水平,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市场的结合,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业的综合获利水平和能力。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户,不仅可以从直接的产品生产中获得利益,有的还可以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这样,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都是极为必要的。

篇4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__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__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__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 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__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篇5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兴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化不管搞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丢掉这个基础。兴化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腹部,有着2393平方公里的面积,1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133万之多。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市,其优势和特色一直是较为明显的。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践加快做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2002年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后,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扬生态农业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已有的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兴化农业要不断突破,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彰显兴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雨量充沛,195万亩耕地基本上是“吨粮田”,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米粮仓。好的生态资源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用好资源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因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不乏其例。现在有人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统一的最佳载体,要更加重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从兴化的实践看也确实如此。就兴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兴化之魂、兴化之本。兴化的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围绕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护水、治水、养水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我们从这一理念出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观念的转变、路子的探索。比如在处理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尊重市场农业、效益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但是离开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围绕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之外,还要加上一条,生态保护是前提。只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得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农业。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也绝不容许干。比如在水产业养殖上,对滞涝区、行洪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洪滞涝的需要、水质的净化;对那些宜林的湿地,积极发展人工湿地林,防止图一时之利,造成对整体环境的破坏。现在兴化的整个生态环境好,水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据省、市部门检测认定,兴化农田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达到AA级环境质量指标,地面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兴化农业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优势,得到了繁荣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常年产量在110万吨、1.5万吨、3.5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总量已连续13年居江苏淡水养殖之冠。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兴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绿色食品倍受青睐。受其影响,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绿色安全成为筹码,“绿色壁垒”日趋严格。从兴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产品。兴化蟹田大米、红膏牌大闸蟹、兴化大青虾供不应求的旺销,充分表明了生态农产品强大的竞争优势。兴化蟹田大米生产采取稻渔共作模式,无污染,口感好。全市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6000万公斤,市场价格比一般稻米高出20%以上。现在农民自己吃的是蟹田大米,客人来兴化带走的是蟹田大米,蟹田大米已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行情日益火曝。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新一轮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特征的。面对新的竞争,我们要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必然是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近几年来,我市根据资源特点,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东部特种种养、南部生态工业、中西部蔬菜、北部水产”的四大生态经济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蔬菜、特水特禽等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诖蛟炻躺?放粕希??幸炎⒉岬羌歉骼嗯┎?飞瘫?40多个,“一禾”瓜蔬、“楚天”大米等15个农产品品牌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新的实践、新的成效、新的挑战,这一切都激励我们,在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要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努力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兴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内涵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几年,我们按照这些要求,树立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努力做足发挥生态优势的文章。在发展工业上,我们多年以前就提出农工接轨,近年来更是把农业的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新成效。我市的粮食、脱水蔬菜、水产、棉花、木材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现已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在发展三产上,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全市市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共有这类市场70多个。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经有关方面评估,今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来兴化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李中人工生态林、垛田“千岛春*”、乌巾荡生态公园等景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李中镇人工生态林面积约7000亩,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垛田水中有垛、垛上有田,地貌独特,被称为“千岛之乡”。今年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这方面的详细规划。生态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实践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都会使人们对在社会事业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启发。所以在农业大市,实践科学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这个题不仅要破,而且要做深做透,做出新的辉煌。

      二、兴化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特色产业之路

发展生态农业路子至关重要。从兴化的实际看,我们要实现生态农业与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统一,与产业联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就要坚持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围绕这一思路,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四条龙,发挥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粮、棉、菜、渔是兴化农业的主打产品,自然也是兴化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四条龙型经济的发展,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寓于产业化的带动提升之中。一是集群发展,育强蔬菜产业龙头。兴化香葱是著名的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全市香葱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我们利用这一资源特色优势,着力从基地建设、行业规范、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了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使以香葱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最大特色之一。现在我市城郊有10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50多万吨,其脱水蔬菜产品80%出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引导竞争,育强粮食产业龙头。近年来,我们引导粮饲加工企业跻身市场,加快技改,竞争发展。仅我市戴窑粮食市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50多家米厂全部更新了生产设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大米80万吨,等级面粉10万吨,饲料15万吨,麦芽10多万吨。三是依托资源,育强水产业龙头。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70万亩养殖水面的规模效应,扩张规模特水养殖,巧打生态牌,发展水产加工,加快了加工、种苗、销售产业群的形成,水产总公司、外贸冷冻厂、燎原公司、九寿堂公司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1.4万吨。四是激发优势,育强纺织业龙头。我市既有棉花产地优势,又有纺织业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改制、新办企业、鼓励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了纺织龙头。长新公司和通裕公司近两年投入8000多万元,新上一批进口先进设备,去年两家企业产值2.58亿元。现我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60家,去年新办67家,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

2、建立生态园区,发挥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作用。坚持政府启动引导投入、农民入股参与、招商引资开发为主的办法,在全市建立了7个市级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了生物农药、生物菌肥、有机肥,池塘混养青虾、畜禽投入品管理和防疫灭病“五统一”等一大批农业生态技术。陈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强红富堡番茄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工厂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提高了品质,形成了万亩生产规模,在省内外进一步叫响了红富堡品牌。里下河现代渔业科技园区规划集工厂规模化育种、特水加工、批发市场、渔业观光垂钓为一体,去年繁育特色种苗1亿多尾,加工水产品5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辐射养殖面积 5万亩。去年以来全市迅速兴起的18个畜禽养殖小区,带动了生猪、家禽、食草畜禽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海南镇20万只优质草鸡养殖小区、李中河10万只水禽养殖小区、陶庄英特福公司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在区域内已初有名气。

3、推广生态模式,发挥效益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好的生态种养模式是追求生态建设与增加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围绕复合型生态结构,农牧渔立体种养,努力延长生态链条,重点推广四种生态模式。一是稻渔共作模式。这种模式既养蟹养虾,又种稻,亩平效益比单纯种粮高400-500元,同时实施无公害生产,避免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已发展12万亩稻田立体种养,该项目已通过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二是大水面生态立体开发模式。主要是实行渔虾蟹生态混养,实行“稀放养、低污染”的生产管理,达到“亩平产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塘标准。大纵湖养殖基地还实行轮休轮养,确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积植草养护,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红膏集团10万亩养殖面积运用这种模式,生产的红膏牌大闸蟹以个大、膏红、肉鲜,与著名品牌蟹一争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举行庆典活动,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链,实行藕(茨菇、水芹等)田养鱼(泥鳅、黄鳝等),促进降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这方面全市的养殖面积达6万亩。四是林经、林牧复合经营模式。我们坚持在公路、圩堤、湿地等宜林地带,大力植树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杨产业。近3年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植树1340万株,林木覆盖率比3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在发展林业,推进绿色兴化建设中,注重采用林下套种旱作物、套种蔬菜,林下养羊、养鸡等复合经营以增加收益,现通过这种模式可实现亩平收入1500-2000元。

4、建立健全标准质量体系,发挥体系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提升作用。标准质量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我市作为江苏省2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之一,经去年以来的努力,环境质量经检测,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已认定基地面积70多万亩,认证品种3个。在地方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上,先后制定了池塘混养青虾、稻渔共作等省、市以上农业标准8项,建立了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二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检测的要求和相关责任。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局、林牧业局已对城区所有农贸市场的生猪、蔬菜进行正常检测。这方面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通过购置先进设施、培训人员,提高了检测水平。三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工商、技监、农业、林牧业、水产执法,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渔药、兽药的使用,在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上,形成了新的合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仅仅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方面的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就兴化市来说,目前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地方财力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大宗农产品比例偏高,产业化水平偏低;作为里下河区域三大洼地之一,水面较大水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保护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平衡。对此,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今后工作中,我市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多实践、多探索,求突破、上台阶。

1、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首要的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兴化是水乡,水环境的保护最为紧要,我们要把水资源保护始终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重要位置。“九五”期间我市完成了21家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任务。“十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好“环保第一审批权”,仅今年1-9月,就对104个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项目予以拒批。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方法,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环境的保护,突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2、进一步确立产业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中,我们要把特色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的发展,带动提升生态农业,从而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互动并进。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充分发挥湿地、湖泊、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扩大生态农业的内涵。

3、进一步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农业工程建设。2002年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时,就对生态农业建设着力进行了规划。近几年内,我们将重点抓好20万亩稻渔共作、20万亩香葱种加销、15万亩大水面特种立体养殖、500万只水禽养殖等九大农业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的力度,推进高抗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扩繁,组织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协作推广,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要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形成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法人投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促进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篇6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策略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02)

篇7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加快

2012年,陕西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实施“稳粮、兴牧、优果、扩菜、强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产量及品质不断提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优质足量的原料。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1563家,其中粮油类加工企业497家,年加工总量1456.4万吨;果蔬类加工企业360家,年加工总量1188万吨;肉类加工企业198家,年加工总量97.5万吨;奶类加工企业75家,年加工总量114万吨;茶叶类加工企业91家,年加工总量3.4万吨;中药材类加工企业60家,年加工总量35万吨;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282家,年加工总量1009万吨。

(二)龙头企业实力及带动作用增强

201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108家,比上年增长6.09%,其中国家级36家,省级409家,固定资产总额460.08亿元,销售收入总额974.50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41.58%和19.74%,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29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59家,规模以上及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的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24.22%,发展速度超过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幅。加工型龙头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主力军,确保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以订单、股份合作等稳定方式联结农户的占企业总数的55%,带动农户866.7万户(次),农户全年实现增收200亿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陕西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63元,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3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增长水平。

(三)产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陕西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农产品加工成果不断涌现。依托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载体,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不断做大做强技术服务平台。同时,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到2012年底,有127家龙头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86个。

(四)产地初加工水平提高

2012年,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围绕苹果、猕猴桃、蔬菜保鲜贮藏和马铃薯窖藏、大枣干制等优势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实施项目,新建果蔬组装式冷藏库423座、马铃薯窖449座、多功能烘干窑135座,农产品产地冷藏量增加了4.1万吨,大枣烘干量增加了8100吨,马铃薯贮存量增加了2.2万吨,新增产值近20亿元。项目的实施,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环节,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确保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低,整体实力不强

与发达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9:1,陕西不到1.3:1。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平均额仅为全国平均规模的75%左右,目前还没有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也没有境内上市龙头企业。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不强,战略规划能力、风险识别与规避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及资本运作能力等都亟待提高。

(二)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中间原料生产型企业居多,初加工比重大,全省上万种加工农产品中,90%左右属初加工。2012年,在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全省粮油类加工企业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12.8%;果蔬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0.82%;肉类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10.2%。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盈利空间不足,限制了企业的市场拓展和持续发展。

(三)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低,原料供应不足

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原料数量和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全省除苹果、牛奶外,其他农产品聚集度不高,难以承载大型企业加工生产。2012年,全省小麦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60.15%,玉米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0.12%,水稻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19.01%,苹果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7.71%,蔬菜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4.64%,猪肉实际加工量为设计加工能力的57.83%,原料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普遍融资困难

金融市场趋利性与涉农产业脆弱、高风险特征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金融资源分配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且许多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受限,难以及时取得信贷资金。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收购季节性明显,收购期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原料储存,影响正常生产和效益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

以现代工业理念、现代金融理念、现代流通理念、现代生态理念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加工增值促增收,立足实际找准突破方向,围绕企业在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协调利益关系,优化政策环境,搞好服务指导,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件,保障产业科学快速发展。

(二)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2012年,陕西省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1亿元,担保能力达2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吸纳龙头企业入股,力争使资本达5亿元,担保能力达40亿元。到2012年底,累计为20多户龙头企业担保贷款1.3亿元。同时,省政府立足陕西省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实际,设立了果业、畜牧业、种业三大产业基金。此外,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拟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三)狠抓初加工项目建设

2012年,农业部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陕西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抓住机遇,以果蔬冷藏、红枣干制为重点,按照“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受益”的工作思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强化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补助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推广探索出了新路径,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效应。

(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

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高品位产品争市场、创名牌,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加强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驰名商标、陕西著名商标、陕西名牌产品的认定及地理标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证。2012年,全省通过ISO9000、HACCP、GMP、GA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全年共发展绿色食品企业19家,有机食品企业4家,涉及产品71个,全省获得“三品”认证企业总数到达334家,获得“三品”认证产品数量达631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企业总数达到277家,涌现出本香猪肉、银桥乳品、老牛面粉、陕富面粉、汉中仙毫等诸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信誉的品牌。

(五)充分发挥协会服务职能

为给企业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地促进面向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于2012年正式运行。一年多来,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与管理职能,积极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一是为龙头企业及时做好法律法规、产销政策、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组织龙头企业座谈会、联谊会,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三是组织一系列专题培训、学术讲座、外出考察等活动,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同时,协会建立了“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编发“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简报”,加强对龙头企业及其优质产品的展示推广,有力地助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基地建设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保证原料足量供应。种养业要围绕企业加工需求,改变传统的“以原料资源决定加工”的模式,形成“以加工需求来组织原料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将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和畜产品养殖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原料基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将开展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列入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考评体系中。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扶优、扶强、扶大”为原则,实施大企业提升工程,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值规模大的企业,逐户制定扶持方案,在贷款贴息、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行业发展培育强有力的“领头羊”;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构建“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资本拉动”的发展新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走集团式、集约化发展新路;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展品牌收购、建立营销网络、设立研发中心等,提高外向型发展水平。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科技主力”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推广转化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不断提升加工水平。

篇8

关键词 特色产业;农民收入;现状;对策;山西大同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27-01

大同市自然条件相对差,风大沙多,高寒冷凉。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大同市贯彻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特色化城镇进程,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办法,多管齐下、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

1 大同市农民收入的现状

大同市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为4 936元,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 700元,实现了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基本消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5 000元以下的县。但是仍低于全省人均收入6 330元的水平,离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达到万元以上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1.1 种粮收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大同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粮食产量逐年增长。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9万hm2,比2011年增加0.21万hm2。据统计,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可达94.9万t,有望再创历史新高,比产量最高年(2011年的85.9万t)增加9.0万t,增幅10.5%。同时,全市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明显增加,玉米2012年单产水平达到5 002.95 kg/hm2,比2011年增加758.55 kg/hm2,增幅17.87%。

1.2 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

大同市近年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已从2002年的14个发展到2012年底的530个,园区化养殖已占到70%以上。新荣区半坡店村建成规模化养殖园区发展奶牛养殖,全村基本实现“户户养牛、年年增收”,仅2012年,奶牛养殖就为村里带来近350万元的收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 000多元。

1.3 设施农业增收显著

2012年大同市蔬菜总产值达19.75亿元,蔬菜总纯收入达14.4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875.06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3.7%、6.2%和8.8%。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累计新建各类温棚2.35万栋,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 980 hm2。以阳高县为例,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0.23万hm2,蔬菜已经成为该县最大的富民产业,2012年全县蔬菜总产量达55万t,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1 6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1.4 龙头企业上档升级

大同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户,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98户,2012年共完成销售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36.5%。近年来,大同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北京新发地大同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项目、江苏雨润集团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北京顺鑫集团2个5万头种猪繁育基地、天津宝迪集团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潜力深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1.5 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提高

2012年,大同市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彻底打破了农民收入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面,劳务性收入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民培训29万人次,完成农业科技入户2.58万户,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另外,受企业用工短缺因素的影响,2013年农民工工资标准迅速提高,月工资标准增长200~30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2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要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民收入翻番的总抓手,坚持工业化理念,实施产业化运作,集中打造畜牧、蔬菜、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依靠特色产业发展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

2.1 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步伐

按照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思路,实施整村整乡整县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开发,加快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集中发展四大优势产业板块。南郊区是大同近郊农业板块,建议重点发展优势奶业基地、黄花基地、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阳高县、天镇县京津“菜篮子”板块,以发展蔬菜、生猪和杏果基地为重点;左云县、新荣区马铃薯杂粮油料板块,重点发展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发展莜麦、苦荞、豆类、胡麻等;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药材干果菌业板块,重点发展黄芪及黄芪羊、食用菌和东方亮小米、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九县区可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品牌。

2.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大同市农业自然条件差,发展设施农业不仅可以有效规避自然灾害,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因此,要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加大推进力度。(下转第329页)

(上接第327页)

按照“畜蔬结合、以牧为主、循环发展”的思路,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要逐年逐步增加,力争每年新增2 000 hm2,实现农民户均拥有0.07 hm2设施蔬菜的目标,同时还要做好夏季露地蔬菜生产,确保农民增收[1-2]。

2.3 振兴畜牧业

围绕新一轮雁门关生态畜牧规划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认真搞好大同市畜蔬结合、循环发展规划,继续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依托北京顺鑫集团、雨润集团、宝迪集团,以南郊区四方农牧5 000头奶牛园区、左云县20万只肉羊养殖园区,阳高鹏程小店、广灵、灵丘沃得利4个5万头养猪园区和大同县天佑25万只鸡场为示范,进一步扩大生猪、奶牛和肉牛饲养规模,加大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实现畜牧业饲养量翻番。

2.4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大市场拉动,大龙头牵动,大项目驱动,大基地联动”作为产业化发展思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以大企业为带动,大中小企业结合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建成以大同夏进乳业、大同晋宁肉类加工、阳高绿苑、华晟果蔬、广灵东方物华、荞宝、左云雁门清高、大同县黄花公司、浑源万生黄芪公司等为龙头的七大加工系列。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两轮驱动,争取新上一批,做大做强一批。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引导资源型企业及非公经济企业家、成功人士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商贸物流企业,必要时要做到点对点上门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大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成四方农牧5 000头奶牛项目建设,晋宁百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尽快投产产生良好效益,并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2.5 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把种业作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推进工程,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优种使用率;加快畜牧业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规模化养殖园区优良品种使用率。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在设施农业园区和养殖园区推广使用、组装配套现代农业技术。抓住机遇,建设好全市36个区域性农技站和22个乡镇农技站,改善办公条件,安排经费,充实农技人员,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3-4]。

3 参考文献

[1] 孔德华.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J].江苏农村经济,2005(3):16-17.

[2] 唐克,万法晓.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临沭县朱仓乡后穆疃村特色农业的调研[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660.

篇9

1.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拉动作用日渐凸显

目前,全市重点“龙头”企业有30余户。其中,有亚州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吉林德大公司;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的德惠玉米工业园区;全国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长春皓月集团投资建设的皓德公司;全国食品行业排名首位的福建达利集团投资建设的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黄河集团投资建设的长春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工逐步走向精深,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由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步入了多元化、系列化精深加工阶段。几年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按照精细、营养、安全的标准来加工农产品。该市素有“中国松花江大米之乡”的美誉,全市有以上禾、百顺、松川、绿州等为骨干大米深加工规模企业130多户。坚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精深加工,企业的产品已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牌、精包装的绿色健康食品,使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吉林省著名商标6个;吉林省优质产品8个;有40多种产品打入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产业布局日臻优化,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3.1壮龙头,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力

德惠市把建设和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放在农产品加工业的首位。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投资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617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2个。肉鸡、肉牛、生猪、玉米、稻米、大豆、瓜菜、酒业、休闲食品、植物化工等十条龙型产业日趋壮大。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9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11户,市级13户。形成了强龙引领、群龙竞舞的龙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步入了粮食产品―饲料产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健康美味食品―网络营销成龙配套的农牧工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3.2育基地,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力

在全市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特种油料、瓜菜、林果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奶牛六大养殖基地,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40.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5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9大类79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建成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新、经济效益好的各类园区150个。通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目前,全市与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式管理的农户每年都在10万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83个,经纪人8100多人。

3.3拓市场,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力

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农家店”、“农资店”分别发展到149户和91户,年交易额15亿元。199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吉林德惠绿色食品节,先后有20多个国家、40个地区的官员、商界代表参会,4000多户中外企业参加了经贸洽谈和产品交易活动,加快了德惠农产品进军国内外市场的步伐,全市每年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都超过1亿美元。2006年,德惠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县级城市中首个“中国食品名城”,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加速了德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目前,“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已成为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在“金字招牌”。

4.抓项目,积蓄农产品加工业的后续力

项目建设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德惠市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举全市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2010年引进的山东泉林集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大成公司玉米秸秆糖项目、青岛千叶集团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宝源丰熟食加工项目、天惠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粗粮加工项目、吉林永旭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大豆浓缩蛋白项目等50多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已建成或已在建设中,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较强的后发能量。

5.优环境,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障力

由市级领导牵头,成立重点项目推进组,设立了五大奖项,每年都拿出不低于200万元重奖引资成效卓著的单位和创业有功人员。43个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全部派员进驻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开展了“千名干部服务千户企业活动”,实行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征地、办照等一系列手续,保证企业项目建设全程绿灯,一路畅通。开展软环境千人评差活动,对排位靠后的部门和公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中规模较大的农户在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每年都从农贷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较大比例扶持种养大户生产。对新办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里能免的费用一律免收,并采取财政返还办法,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从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在驱动力。

篇10

园区特色

从2005年初建,经过了多年风雨兼程,农二师库西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一区两园”的规划格局,规划总面积58.12平方公里,辖库西工业园、绿原工业园。

位于天山支脉秋里塔格山脚下、国道314沿线的库西工业园一号园规划面积22.65平方公里,以二十九团新城镇为依托,形成“一轴二片,六组团,十二小区”的规划结构,重点发展“五业”,即以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棉纺为主的纺织产业,以铁路、公路联运为基础的干鲜果品仓储物流贸易服务业,以果品蔬菜、乳制品、保健品为主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和为农林牧业服务的支农工业。库西工业园二号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华锐公司500万吨铸铁、120万吨煤焦化为依托,规划建设能源密集型产业园——重工业园区。

位于天山脚下、神奇的开都河畔的绿原工业园规划面积5.47平方公里,已形成“两区、三轴、四组团”的规划结构,重点发展“五业”,即制糖、色素、制酱、酒精制造、饲料加工业。

农二师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人才、技术、资金云集的“洼地”,优惠政策、优质服务聚集的“高地”,真正成为农二师新型工业跨越发展的平台。

园区故事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联姻”之旅。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掌握农二师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4月29日,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张云川率领河北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农二师考察调研。

4月的库尔勒,正是春意融融的季节。在农二师二十九团,河北省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考察了二十九团八连的西瓜种植大棚、十九连的棉花种植基地、二十九团银纺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考察现场,张云川表示:“我们双方一定要加强技术合作,不断培育新品种,努力提高棉花生产水平。”

在农二师考察期间,张云川围绕对口援疆主题,告诫随行的河北省党政代表团成员,一定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这次“联姻”之旅,确定了河北省援建农二师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农二师“河北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并由此拉开了河北省对口援建农二师的序幕。

园区前景

如今,徜徉在库西经济工业园区,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一个个企业紧密相连,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培养产值100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5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10亿元的企业6家,园区实现总产值36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

企业家说

新疆景特彩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在龙:我公司是农二师与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是农二师招商引资、发展融合经济、实现强强联合的一项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