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多年的发展,白沟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服装街,一些经营皮具的商户也经营服装,周边县市如容城的服装、安新的制鞋、定兴的制帽等也有雄厚的生产基础,实现了由箱包到购物天堂的梦想后,白沟人又实施了把白沟建成京津“后花园”的计划,利用白沟附近华北明珠白洋淀等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和购物的无缝对接。重庆火锅在餐饮行业的知名度是很大的。但是,它却没有像白沟箱包一样把相关的旅游、购物等市场带动起来。我们应该整合重庆火锅资源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增加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火锅节的内涵与外延,依托火锅产业的龙头效应、延伸火锅产业链条、打造餐饮产业集群。由此建立以火锅为主要特色的美食旅游文化城,把火锅节、美食街、饭店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常态化。依托西永微电子工业园等科技园区的规模优势,借鉴中关村“集聚效应”模式,发展重庆市电子、数码市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中关村的迅速发展比硅谷的规模要大得多,它利用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要素的流动驱动了整个中关村的发展,创造了中关村的发展奇迹。
目前,重庆市正打造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市的电子数玛产品将取代汽车摩托车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如此大的产能,将需要庞大的市场与之配套,如零部件、包装、运输、生活附属设施等等。为此,在重庆市建立大型电子、数码市场势在必行。依托重庆市石雕、漆器等传统工艺,借鉴义乌模式,培育重庆市工艺品市场。浙江省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资源匮乏,但经过几十年的打造,这里却诞生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实现了自产自销、有效减少了运营成本,一举成为“小商品海洋”,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来这里采购、投资等,原因就是义乌人洞察市场潜力的眼光,敢于投资的胆量。重庆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四川美术学院这两块金字招牌,石雕工艺具有千余年的历史,但是目前重庆市对石雕工艺的开发还局限在旅游区附近。重庆漆器经过众多专家教授数十年的呕心沥血,在对西南传统漆器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但这种很有市场前景的工艺制品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市场份额。依托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优势,借鉴洋山港保税港区功能与管理模式,促进港口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联动。
洋山港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首个保税港区,洋山港保税港区采用“集中通关、按质分流”方式,不同性质、不同来源、不同去向的货物进出保税港区都在口岸作业区完结海关手续,充分发挥了洋山港区的区位优势和功能作用。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区的建立是重庆打造商贸大都市的基础平台,重庆保税港区应该仿照洋山港保税港区采用“集中通关、按质分流”方式,同时实行保税监管,不征收出口环节的有关税费等以吸引各个国家的产品流入重庆,且让国外产品也具备了一定的价格优势,为重庆的消费品市场引入非常大的优质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95-03
前言
按照财政部、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委的规定,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事权下移,地方政府的财权上移,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成为催生大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中央政府“4万亿”计划的推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是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不得不提的是,“4万亿”计划中,中央政府实际仅投入1.18万亿,剩余的70%要由地方政府自己筹措,在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解决资金问题,因此2008年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便如雨后春笋般剧增。尽管中央政府的“4万亿”计划对当时经济的提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一些诸如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之类的负面效应。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地方债务也变得格外引人注目,一时间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的文章层出不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是成了“罪魁祸首”而被批判。然而,人们要辩证地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投融资渠道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因此将新型城镇化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城镇化,2013年8月社科院蓝皮书称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仅42.2%。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据权威部门统计分析表明,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 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 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后续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本身的发展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另据社科院估计,在2030年前,我国还有3.9亿农民需要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粗略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和银行贷款是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筹资资金的一个平台,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很大一部分资金支撑,这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能够推动准公共品及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化
由政府经营的准公共品也存在着市场机会,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准公共品都由政府运作经营,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较大,因此很难形成准公共品及经营项目的市场化。政府对准公共产品的运营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容易造成准公共品经营效率的低下及资源的浪费等。而成立相对独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开拓股权、债券、信托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到准公共品市场中来,不仅可以推动准公共品及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化、企业化规范运作,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这比政府直接运营准公共品更有效率。并且准公共品关联着许多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行为不仅能推动准公共品关联行业市场的发展,还能在其关联行业的投融资发展方面起到改革的意义。
(三)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支持
政府的经济职能中有一项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设施被称为一个城市的“良心”,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但是由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效益低、投资大,社会资本一般不会去投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地方政府身上。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与城镇化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增加,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的负担无疑会加重。而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远远不够为城镇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那么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融资平台筹措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资金支持的作用不可替代!
综上所述,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仅有必要继续存在,而且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使命也不会终结,仍将会继续发挥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杠杆作用被放大,债务风险较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凭借着背后的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以土地等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中取得了源源不断的贷款,据统计,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表中,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都高达70%以上,资产来源过度依赖负债,导致风险较为集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的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项目,本来收益率就低,回收期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会因高昂的财务费用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款能力受到制约,还可能会导致循环借贷,“拆东墙补西墙”,一旦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有变,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目前的形势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土地出让价格也受其影响出现下滑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下降情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和融资能力也在逐步下降,这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二)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为集中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据审计署统计(见下表),至2013年6月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有超过一半来自银行信贷,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因为银行贷款更能方便取得,程序比较简单,贷期较长,这就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考虑到的首要渠道。而商业银行又具有特殊的癖好,对待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特别青睐,再加上有地方政府的担保,会把资金不断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商业银行认为即便出现问题,也会有地方政府用财政进行兜底,从而过分夸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低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的风险。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急速减弱,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务风险就转移到了商业银行身上,导致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带来局部甚至系统金融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三)内部机制不完善,独立性和问责制缺失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初始出现就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的权宜之计,名义上为独立公司,实际上远没有公司化,反而具有准政府性质,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董事长及其他管理层都是由地方官员担任,所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还款保障,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开始就沦为地方政府的“傀儡”。
由于政府在背后的作用,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部机制相当不完善。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无论是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项目建设都缺乏约束力,地方政府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审批如同走过场甚至没有。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筹措建设资金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套取多家银行贷款,平台的资本金也是来源于地方政府掌控的土地出让金。总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地方政府“绑架”,缺乏其独立性!其次,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监管缺位和问责制的缺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无限制地借贷,而没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指标进行监管衡量,如果出了问题,地方政府处在幕后不会被问责,而融资平台只是地方政府的“傀儡”,就其本身没有主要责任,那么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三、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2014年4 月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随后国务院财政部官员在答记者问时,将以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分为三类:(1)对于收益性的经营项目,要完全放手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做,地方政府不得插手,可以以一般企业债进行融资;(2)对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项目,资金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措与偿还,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特许经营权,政府不承担债务;(3)对于无收益的纯公益项目,应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剥离,完全由地方政府进行债权融资,可设专项债券及一般政府债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层“三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二)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融资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实现在融资方面的转型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以土地抵押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渠道。传统的融资渠道,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条比较脆弱,财务风险比较集中,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隐患,另一方面对社会资本也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成为一个普通的国有企业后,除了地方政府保留控股地位外,还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甚至国际资本,来充实平台的资本实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可以尝试着各种融资渠道,例如发行股票、企业债,或者实行公私合营融资(PPP)、国外经验的私人主动融资(PFI)、特许权融资(BOT)等。
(三)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转型发展
我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为此,要分级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机制。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应当建立一个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数据库系统,设计一套符合实际的风险测评指标,做到既能够评估目前的风险水平,也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风险水平的变化,当风险水平达到临界点时,风险预警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当然,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严厉措施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微观上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建立一套平台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自身项目质量、资产负债管理,对项目的建设经营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现金流的持续,保证融资平台的社会信誉。
参考文献:
[1] 社科院蓝皮书称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仅42.2%[EB/OL].网易新闻网,2013-08-05.
[2] 李经纬.新预算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实施背景下的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2):3-9.
[3] 薛光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探讨[J].北方经济,2015,(2):29-31.
[4] 黄文涛,杨晓磊.融资平台转型与城投债前景[J].债券,2015,(3):38-42.
篇3
为了激活我市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1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政发[20*]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对社会经济的拉动力强。促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助推市域经济发展,建设水乡园林特色现代*的重要举措;是拉动投资增长,促进住房消费,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将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市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以助推经济发展、拉动关联产业为出发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其目标是:今后三年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至2005年底,合作集资建房和城区私人建房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到20*年底,初步建立适应房地产业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住房市场化供应体系;到20*年底,全市城区住房商品化率达到85%以上,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二、科学规划,调整房地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控制老城区建设,促进新城区拓展”的城市发展要求,以集中规模发展为主导,调整房地产业规划布局。
(一)限制零星分散建设。城市规划部门要根据旧城改造需要,科学编制旧城改造规划;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旧城区现有空地和拆除危旧房后的空地,符合居住小区建设条件的,纳入旧城改造规划整体开发;旧城区危旧居民住宅需改造的,由市房管部门核准后,可按规划实施改造;企业改制解困时需建设职工解困房,不得利用老城区不符合用地规划的存量地建设,引导解困房向新区集并建设;企业改制后协解职工集中居住区危房改造,其土地市政府已划拨给城司的,经房管部门鉴定后,由市城司组织建设;除符合规划的旧城改造项目外,今后停批园林城区老城区零星分散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园林城区新区住宅建设实行规模开发,单个小区开发用地规模必须达到5万㎡以上;通过几年努力,集中建成3-5个10万㎡以上的住宅小区。
(二)引导住宅小区集并建设。城市规划部门要将新建住宅统一纳入住宅小区规划,根据不同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房、廉租房等建设区位,科学编制园林城区新区住宅小区规划,引导住宅小区集并规模建设。房管部门要加强住房消费市场预测,编制不同类型住房中长期和年度建设计划,由市发改委将房管部门所编制的住房建设计划纳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商品房的建设规模应达到总建设计划的80%,经济适用房、拆迁房、廉租房的建设规模控制在总建设计划的20%以内。
(三)加强园林城区村居民私房建设控管。严格控制私宅用地审批,今后园林办事处宅基地供地对象只限于纳入宅基地台帐管理的祖居户,已供宅基地不得私下转让。园林办事处要结合村居规划,鼓励祖居户建设“两户一基”和“多户一基”单元房。今后不再向园林城区拆迁户和祖居户提供单户宅基地,拆迁户实行货币补偿购房或统一建拆迁还建房。
三、严格控管,建立房地产用地统一储备供应制度
城区房地产用地要实施土地储备,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供应”的机制。园林城区老城区存量土地,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与现使用者协商形成收储意向后,纳入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收购储备计划,经地价评估中介机构评估后,按照“参考周边地区土地收购价格,保障原土地使用者合理收益”的原则,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给付原土地使用者一定收购资金予以储备,各单位不得私下转让或建房;依法破产企业的土地处置,金融机构债权抵押土地的处置都要经收购储备或批准协转。今后房地产项目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施项目在新城区的用地统一由市土地储备库供应,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委托土地交易中介机构严格按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严禁城区各村居私下向单位和开发商供地,以及超出宅基地台帐名册供应宅基地。国土部门根据用地需求预测,编制年度供地计划,建立用地计划公告制度。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要加大土地储备工作力度,为房地产及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施用地提供土地,并根据市场供求现状和市国土部门年度用地计划适度限量供地,合理调控地价。
四、加大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开放房地产开发市场。引导和鼓励外地房地产开发企业来本市城区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竞争;支持市域内具有资信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居民购房能力。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项目加大贷款力度。继续实行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抵押贷款,将个人最高可贷额从5万元提高至8万元。培育和发展住房置业担保中介组织,发挥住房置业担保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力度。开拓存量住房交易贷款和住房装饰装修贷款等新的金融业务。
五、改善环境,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一)清理不合理收费。对符合城市规划的一般性商品房项目,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清理收费的各项政策,取消住房建设和消费环节的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
(二)建设房地产有形市场,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税务、财政、金融、权属登记和房屋交易等中介服务联动机制,实行“一套资料申请、一个窗口办理”的“一条龙”式服务,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房屋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房屋供求信息网络,加大信息交流,为广大群众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促进市场流通。
(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由市房管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出台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文件,加大房地产管理的执法力度,加强房屋租赁、交易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前的资质预审,凡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其开发项目不予立项。市房管局要严格商品房预售审批,试行按套内面积和按套销售商品房的方法。建立商品房屋预售款监管制度,加强预售款使用方向的监督管理。加强商品房预售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管理。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信用公示和上述与居民关系密切的审批事项公示制度,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六、配套改革,推进社会化物业管理
(一)建立物业管理强制规范,加强住宅区环境配套建设。由市房管部门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出台《*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自20*年1月1日起,将住宅区的物业用房、绿化、水电管网建设等配套设施纳入住宅小区建设强制性规范之中。新建住宅小区要按规范要求,搞好环境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否则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以及房屋权属登记和交易过户等有关手续。
(二)解决小区水、电直供问题。从20*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均按规定实施水电直供,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各部门要加强工作衔接,共同把关。对已建成的住宅,要逐步实施水改、电改工程。在使用阶段,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按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向最终用户收取费用,并负责管网的维修和养护。物业管理企业可受委托代收上述费用,但不得向业主收取额外费用,上述公用事业单位应支付一定委托报酬。
(三)加快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要定期开展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推行物业管理招标制,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分业经营。完善房屋共用部位公共设备设施维修基金制度,商品房在销售时,购房者按购房款2%的比例缴交维修基金,开发建设单位移交小区按住宅造价1%的比例缴交维修基金。维修基金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由房管部门物业管理机构代管,并存入财政部门指定银行开设的维修基金专户存储。在业主委员会成立后,经业主委员会同意,房管部门物业管理机构应将维修基金移交给物业管理企业代管。
七、明确政策,严格房地产开发管理
(一)禁止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集资、合作建房和定向开发名义变相搞实物分配或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从发文之日起,凡此类项目,包括已办理立项审批和规划、用地、施工手续而尚未开工的项目(含带有住宅的综合楼),一律停止开工建设;已办毕上述手续并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由相关部门组织清理;一律停批单位变相搞实物分配或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集资合作建房项目;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不得为此类项目办理立项报建审批手续。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符合规划的土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的,经国土部门对用地价进行评估后,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中介机构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土地,并按评估地价缴纳不低于40%土地出让金和全额缴纳城建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后,可由原单位依规进行房产建设。同时,由市房管部门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出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销售管理办法》。
篇4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目前,第三方物流作为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手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使用比例均大大超过五成,欧洲约为76%,美国约为60%,这一需求量仍在不断增长刷新。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说第三方物流有着无比广阔发展前景。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三方物流简称:TPL,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它通过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的合作来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买卖,而是按照合同的约定、以结盟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系列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有:EDI功能、货物集运、海关、信息管理、仓储、运费谈判与支付、货代人等等。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包括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已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征:
(一)关系契约化。第三方物流对物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通过契约进行来规范的。严格按照契约规定,由经营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并妥善管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活动及过程。随着第三方物流的深入发展,其联盟之间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责权关系划分。
(二)服务个性化。第三方物流根据物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与增值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经营者自身也会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等强化其物流服务的特色,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功能专业化。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必须从物流设计、操作、管理等诸多方面完善其专门化与专业化程度,这不仅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其行业发展的方向。
(四)管理系统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其自身生产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为时代所淘汰。
(五)信息网络化。为了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增加物流服务的效益,就必须以现代化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实现信息的实时与共享。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弊端
物流热的兴起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这其中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行业发展普遍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和网络化服务。
(一)物流观念相对落后。在我国,很多生产商和商业性质企业将物流作为企业的创收的“第三利润泉眼”,不愿外放对采购和销售的绝对控制权,也害怕别的企业与自己同分一杯羹,都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不愿意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归根结底,这是受到了“大而全”和“小而全”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且规模与管理水平限制。目前,除了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外,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质、粮储等储运部门转型而来,企业整合程度低、条块限制、集中经营的优势难以发挥。同时,物流行业人才缺乏、管理松懈、设备老旧,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物流渠道不畅通,功能不齐全。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网络构建尚未达到需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互动不足,传统的物流服务过剩。同时,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信息技术严重落后,计算机、英特网、条形码等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在功能方面,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者分段式的物流服务,物流增值服务业跟不上进度,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服务难以教人满意。
(四)人才匮乏。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要想跟得上时展的需求,就需要培养大批的物流管理人才,组建一支物流管理队伍。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有一支物流从业大军,但是其内部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仍偏低,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这导致了物流企业缺乏长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三、我国物流发展之对策
(一)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是行环境。我国的物流起点低,发展水平不高,只有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支持。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只能,加大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快速提高各项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个方面给予物流行业,尤其第三方物流行业以有力的支持。构建全国统一的物流体系和行业市场环境,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在立法与监管上齐步并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更新物流观念。第三方物流要发展,就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物流意识。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解放思想,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让企业发展与市场接轨。其次要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发展观,打破物流行业区域分割的局面。这需要集合各方力量、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宣传现代物流观念。
(三)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各行各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已经上升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与发到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还是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观念上,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只有加大对物流人才的重视,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文化素质、高专业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第三方物流的设计、管理、操作等整个流程,实现服务专业化。
参考文献
篇5
从产业环境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要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明确和清晰,这给房地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八条”出台一年后的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健康环境不再遥远。
“十一五”规划给房地产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房地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效率较低,对开发商而言要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以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紧紧抓住这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改变单纯追求利润的开发理念和避免盲目开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又让更多领域如农村住宅消费走进了房地产业的视野,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这些机遇,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空间布局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为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广阔发展机遇与前景。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国家将对这些区域的发展倾注更多的关心和政策支持。发展初期需要较强的产业拉动,从各省的规划重点来看,能担当重任的除了各地的特色产业之外,房地产业是被重点考虑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又是房地产业继东部大发展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期。
从消费增长趋势看,我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期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开始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期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式需求增长,作为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相关的房地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会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作为工作重点,会继续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预计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出于居住的目的还是投资的目的,城镇居民将越来越多的购置房产。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首先,房地产业必须面临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之间的矛盾。结构性供应不足和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双短缺①局面带来房地产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新开工面积和投资额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空置房产总量几乎占到竣工房的1/2,加上房地产近几年的高速投资速度,而国家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的房地产业靠高投入带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产业结构,而一旦投入到房地产中的热钱被抽走,就可能导致大量在建和即将竣工的地产项目陷入瘫痪。房地产业要实现新的转型必然克服现有矛盾,从加速自主创新的角度找到根本解决办法。
其次,建设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房地产业必然也要服从这一全局。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尚未完成。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成为了房地产业在社会和谐和安定团结面前最有挑战性的因素。土地供给的减少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下降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房地产业陷入了两难境地。到底是满足国际资源瓶颈的“硬约束”而放慢增长速度还是依靠价格攀升实现“硬增长”?房地产业的发展由此进入拐点时期。
最后,诸如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如何为新增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住房?如何解决因居住与工作矛盾引发的交通拥堵?如何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如何平抑房价的急速增长和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摆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面前。房地产业作为GDP增长关键指标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除了这个硬性价值指标,我国房地产业还要承担怎样的功能与任务,这是为“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定位的关键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向
认真解读“十一五”规划不难发现,“十一五”期间会继续落实和完善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
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重点是重新确立住宅消费和投资理念;加快完善房地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和完善住宅生产销售方式,改现有的期房销售制度为现房销售制度。在住房消费中,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的过度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即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主要发展走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产品角度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品主流。
节约使用土地资源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此前提下,“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主要途径是: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建设中强调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十五”计划期初,住房制度化改革刚刚完成,国家强调增加居民居住面积,大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住房面积已经得到大大提高,在粗放式发展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420亿平方米,近两年每年城乡建筑竣工面积都在20亿平方米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年竣工面积的总和。但单位能耗也是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更多,这一状况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相符合,因此,“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发展节约省地型建筑,别墅等低密度住宅将继续受到限制,而普通住宅、公用建筑以及绿色建筑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2.从空间布局看,统筹城乡发展使得房地产业正在从城市包围农村,郊区、农村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本应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但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纳入到其生产计划当中,也表明了他们向政府反映进入中低收入者住房市场的政策性诉求。特别是2005年“国八条”出台后,关于土地供应体系会更多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在“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方向,强调城乡统筹的战略布局下,要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对于城区农民或离城区较近的农民来说,还要提前进行城市化或社区化,房地产业的空间布局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都不约而同地会偏向于这些领域。
篇6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整顿调控规范;平稳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94 ― 02
国务院总理最近指出:“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因地因城施策,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近期中国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住建部明确要求各地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十月初以来,全国各地多个城市密集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各地为稳房价使出了“洪荒之力”。这充分说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最密集的出台一系列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楼市“退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向三、四线城市蔓延
一是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向三、四线城市蔓延,已经形成全面的涨幅态势。从国家统计局获悉,8月70个大中城市中,64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比7月增加了13个。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同比涨幅为25.8%、37.8%、21.2%、37.3%。二是房价全面上涨与经济走势和居民收入预期背离,缺乏良性循环。既没有经济良好的预期,缺乏基本面的支撑,也没有收入大幅上涨的支持。三是房地产价格全面上涨对高端收入群体而言,房价尚且可以接受,但对于低端收入群体而言,购房希望渺茫。四是房地产相关政策调整可能加大金融风险。银行新增信贷主要投向房地产市场,隐性首付贷、消费贷绕道进入房地产、P2P网贷、民间过桥资金等产品大量进入房市,投机需求增加,足以引起警惕。五是住宅用地整体较低,供给受到制约,留给住宅用地的少之又少。在地王频出,在面粉比面包贵的预期下,恐慌性入市不难理解。六是房价过快上涨加剧社会矛盾。避免楼市房价大幅上涨至关重要。七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缺乏长效机制。没有走出房地产市场短期调控,行政性干预过强导致市场波动过大的怪圈。
二、我市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基本状况
从2016年前三季度看,全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形势呈现回暖趋向。
1.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全市房地产今年前三季度新开发面积194.21万平方米,投资金额约59.09亿元,同比下降约15.01%。其中,中心城区开发面积132.37万平方米,投资金额约44.12亿元,同比下降8.67%。
2.全市商品房销售保持增长,价格小幅下降。全市房地产今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275.02万平方米、28656套,同比增长28.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99.47万平方米、22274套,同比增长18.35%,成交均价4078元/平方米,与上年度同比下降2.88%。中心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82.53万平方米、8423套,同比增长9.7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4.49万平方米、7349套,同比增长19.49%。商品住宅成交均价5483元/平方米,同比下降6.09%。
3.待售商品房去库存压力进一步缩小。截止今年九月底,全市今年上半年待售商品房库存总面积654.4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库存面积439.57万平方米,于去年底相比商品房库存减少121.6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盏86.9%,超额完成省确定的112万平方米任务。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由去年底31.5个月减少到9月底的20.88个月。中心城区待售商品房库存总面积290.98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库存面积192.63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由去年底24.26个月减少到9月底的22.4个月。
4.全市存量房交易活跃。全市房地产今年前三季度存量房成交面积171.03万平方米、23824套,同比减少2.6%、增长14.8%。其中,存量住宅成交面积144.55万平方米、21738套,同比减少0.91%、增长12.9%。中心城区二手房成交面积64.7万平方米、7834套,同比增长27.18%、34.65%。其中,二手住宅成交面积56.95万平方米、7449套,同比增长39.77%、37.5%。
虽然,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形势呈现回暖趋向,毋庸讳言,受全国房地产市场大气候影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房地产价格虽然小幅下降,但价格仍然偏高,远远超出我市低端收入群体可承受能力;二是待售商品房库存压力也很大,去库存任务也很重。三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居民收入有限,刚性需求不强,商品房销售市场将无明显变化。四是政策及信贷支持力度相对薄弱。五是存量商品房交易税费依然偏高,影响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五是房地产供给结构尚不丰富,优质房源偏少,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六是房产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呈上升趋势,短期解决难度较大。
三、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最近全国各地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必将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市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力推我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1.强化地方政府的第一责任
市政府作为房地产建设和调控政策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负起第一责任。必须强化市政府的第一责任。要建立健全市政府第一责任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市政府调控房地产应该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楼市资源的协调,积极把控房价和去库存等目标进行结合,加大市政府对房价和去库存等调控的考核。积极细分政策,使差别化政策真正落地和实施。坚决把国家确定的房地产各项调控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到实处,以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实际成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2.坚持因地因城因区施策
在分化细化的房地产调控市场上,市政府调控责任除了因地制宜,还要把分城施策细化为“一城一策”甚至“一区一策”。市政府的调控措施必须与市场机制相协调,更多发挥裁判责任,而不是下场踢球。不仅要采取经济手段,而且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建筑、房地产等企业和人员的监管,依法查处和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多部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杜绝有钱人投资投机买多套住房越来越富有,而弱势群体一套房也买不起望房兴叹。
3.进一步做好国家调控政策落实工作
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很多硬要求、硬任务、硬目标。我市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实际,进一步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具体目标和措施,并在社会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把确定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抓到底,毫不放松。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雷声大雨点稀,不能坐而论道左顾右盼,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同时要建立长远长效的调控措施。
4.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要认真严肃的依法查处。对房地产交易市场要加大检查力度,要继续加大曝光和依法依规处罚房地产开发企业闲置土地、对土地用途和性质进行改变、开竣工时间无期拖延、惜售捂盘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有闲置土地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不准许新购置土地。要严格执行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让政策真正起到遏制投资、投机性市场需求作用,保证房地产市场理性健康发展。
5.进一步规范和激活房地产市场
加强规范和激活房地产市场力度,对我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缴纳比例、预售许可审批程序、预售资金存储比例、施工许可证发放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前置条件、“二手房”交易市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条件进行调整优化和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缴纳比例要适当降低,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售许可审批程序要简化,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售资金存储比例要适当降低,对施工许可证发放等前置条件要尽量缩减,放开“二手房”交易市场,不断改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6.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天字号”工程、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紧抓不放。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预算要加大投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要足额筹集,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要积极开展,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保障性住房项目贷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统筹并轨运行建设,以解决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缓解住房建设压力,实现住房保障大范围覆盖。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居住功能。稳步实施非成片棚户区、零星危旧房改造。逐步开展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集中连片的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
7.要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和保护刚性需求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在保护刚性需求上给予政策上支持,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刚性需求的居民购买住房。在金融信贷政策上,加大优惠力度,积极支持刚需人群购房的资金需求。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实行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合理的刚性需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要起到‘保刚需、控投机’作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要以刚性需求的首套房、中小套型保障住房、中低收入职工为主,特别是对引进人才给予公积金贷款优惠支持。
8.加快完善和推广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的征收可增加相应的财税收入,后续可以成为房地产领域的一类重要税种,进而较好地支撑公共财政事业,甚至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二次分配,进而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积极调解收入水平,尤其是对于多套住房持有行为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引导购房预期和投资心理,对房价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征税使部分热点城市热点项目的炒作现象会减少,相应地房价上涨的压力也会减少。房地产税的征收要合理整合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尽快在社会上达成共识和落地。
篇7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环保话题不能不说到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我国CO2 排放量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温室气体大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目前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把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低碳发展,必须要摸清碳排放的底数。
二、我国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其中,电力、 热能等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均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能量转换与能量损失。因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即为各类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化石能源)、能源转换及能源损失所产生的相应碳排放量。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1994—2002 年期间,碳排放量以 1.6%的速度呈缓
慢上升趋势,年均碳排放量 7.9 亿吨。2003 年以来,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碳排放量 13.9 亿吨,平均增长率为 11.1%。造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1994—2002 年 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 8.9%,2003—2009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 11.1%。1994—2009 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1%,石油消费占 19%。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得益于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近几年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在众多的污染问题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了环境规制的强度,但由于环境规制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各年环境规制力度的强弱往往是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4]。
四、制约推进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及其结构。深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核心在于临港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特色定位等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和能源结构、发电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碳排放强度高的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石油产品,高排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居民生活中私家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一)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是衡量工业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考量指标。
(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
(三)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调研显示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滞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空调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能耗大,成为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也是夏季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居民建筑能耗相对较低,但宾馆、商场、医院、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能耗巨大,能耗水平大约是居民建筑的10—20倍。
(四)电力、热力行业燃料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要推进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电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发电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必须下大力予以化解。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根本原因是电力生产使用的一次能源化石燃料比例较高。
(五)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私家车增加导致的成品油增长幅度最大,电力、成品油消费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五、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突出以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控制。
(二)狠抓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四)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以大气污染减排带动低碳发展。
(五)发展生态种植业,着力增加农林碳汇
(六)加强政策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七)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鉴于此[6],我国在制定碳排放增长控制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更新、 改造落后生产工具,提高能源密集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通过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规制政策,有效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2]王国印.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 —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 . 科技与经济, 2010,(137): 70-74.
[3]刘晓,熊文,朱永彬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 .热带地理, 2011,(3): 310-314.
[4]李程.环境管制: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 .经济与管理,2011,(3) .
篇8
关键词:地质体;剖面;ArcGIS;CityEngine
中图分类号: TP31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三维地质建模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三维环境下将空间数据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用于地质分析的技术[1]。传统方法是以二维图的方式来表达地层信息空间分布,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地层认识和空间分析的需求[2]。对地质数据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空间分析,最终在Web端进行展示能够形象表达地质体的地层信息及空间构造特征,对于工程设计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到Web三维展示的地质体剖面方法,即从表格形式的钻孔数据出发,在ArcGIS三维中构建地质体以及地质体剖面,最终结合CityEngine2012完成在Web端数据展示。
2 地质体的构建(Geological of construction)
2.1 钻孔数据
现有的钻孔数据为2D的点要素,它包括了一张内容丰富的属性表,其中就有高程值字段,此外还有所属岩层名称等,如图1所示。如果不做三维展示,那就可以直接进行TIN构建了。若我们要将其进行三维展示,就需要用到一个“依据属性实现要素转3D”工具,就可以根据自带的高程属性值,将2D数据轻松转为3D数据了,如图2所示。
2.2 分别构建不同岩层的TIN模型
首先需要将不同岩层的钻孔点筛选出来,这里用到的就是属性表中自带的“按属性选择”功能,如图3所示。筛选过后,将点要素保存成为独立的图层,效果如图4所示。
之后,即可以对不同的钻孔图层构建TIN模型了。使用3D分析中的“创建TIN”工具,逐层生成各地质层,如图5所示。
2.3 生成地质体
生成地质层直接地质体的方法是对各地质层的TIN数据按照高度进行拉伸,拉伸的对象就是各地质层的平面覆盖范围[3]。因此我们要先计算出地质层的覆盖范围。方法是使用3D分析工具中的“TIN范围”即“TIN Domain”工具。有了地质层的范围之后,使用“在两个面之间拉伸”工具,创建两个地质层之间的地质体。在使用该工具的时候需要注意输入的邻接TIN和TIN范围的选取。将所有地质体都加载到同一个数据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体数据,效果如图6所示。
3 构建地质体剖面(Geological cross-section of
construction )
地质体剖面是由切面片和地质体相交计算而得来的,因此,需要先绘制切面。绘制切面的方法是先绘制二维视角的切面,然后通过拉伸,将切面拉伸成三维形式的切面,最后转化为三维格式的切面片,具体步骤如下。
3.1 生成切面片
创建带有Z值的polygon要素,开始编辑之后绘制面要素。绘制完成后在图层属性中,选择按照一定高度拉伸,形成切面片,如图7所示。
然后使用“3d图层转要素类”即“3D Layer to Feature Class”工具将二维数据转换为MultiPatch格式。
3.2 剖面体的构建
对切面片和地质体应用相交计算,使用“3D相交工具”,即可得出相交的剖面体,如图8所示。
4 Web三维地质体展示(Web 3D display of
geological profile)
CityEngine中可以读取ArcGIS数据库,因此,只要以上生成的数据存在GDB中,即可导入到CityEngine中,并进行Web三维展示。
4.1 数据导入CityEngine
在CityEngine中新建一个场景,选择与数据相同的坐标系。打开新的场景之后,选择导入File GDB数据,CityEngine将会自动读取File GDB中的数据并将数据添加到场景中,如图9所示。
4.2 设置地质体颜色
添加进来的数据默认是没有进行颜色渲染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规则中按照地质层的类别给不同的地质层赋予颜色。CityEngine中支持直接从数据的属性中读取地质类型,因此完成这一过程很简单,我们只要写好赋予不同地质层的颜色即可。具体规则如下。
4.3 Web三维地质体
选中要到web端的地质体和地质剖面体,选择export models,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导出的类型为CityEngine Web Scene,然后指定导出路径:导出完成之后,在所指定的路径中就多了3ws文件及日志文件,如图10所示。
右键点击3ws文件,选择open with3D Web Scene Viewer。整个场景将自动在浏览器中打开。此处要注意CityEngine的web 3d是基于OpenGL的,所以必须使用支持OpenGL的浏览器打开。图11是在Chrome中浏览地质剖面体的示例。
5 结论(Conclusion)
本文提出的方法完成了从表格数据到二维地质空间数据的展现、三维地质体及地质体的剖面分析、三维地质体及剖面的Web端展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符合勘测场地地质体实际空间形态,取得较好效果。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与理论研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提供完善的基于单纯钻孔数据的断层面、褶皱体等复杂地质结构的建模[4],此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渭军,王文科,翁晓鹏.基于三棱柱体的三维地质体可视化
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5):715-720.
[2] 贺怀建,等.三维地层模型中地层划分的探讨[J].岩土力学,
2002,23(5):637-639.
[3] 芮小平,等.基于VRML的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
工程与应用,2003,(6):44-45.
[4] 王李管,何昌盛,贾明涛.三维地质体实体建模技术及其在工
程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6(2):58-62.
作者简介:
篇9
摘要:在现在的各个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都在或多或少传承着民间的传统舞蹈,这种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舞蹈的多样性建设的必要,同时也是在社会中传播文化以及交流舞蹈和民族自豪感的载体。所以,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的舞蹈教学,要开始将民间舞蹈引进课堂,让民间的舞蹈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这样就能够在探究舞蹈教学的同时构建完善的当地舞蹈文化的体系,良好的搭建起在高校和民间关于舞蹈的桥梁。
关键词:舞蹈教学;文化建设;高校舞蹈;民间舞蹈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早就了其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有着其他各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文化的气质,悠久的历史使得各个民族在婚丧嫁娶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体系。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舞蹈就成了一种相当重要的方式,其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各个地方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舞蹈的参与,舞蹈不仅仅能表现民俗,也能够体现人民的审美,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普及民间舞蹈也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1各个地方高校在舞蹈教学专业的传承以及发展方面的重要影响
(1)关于多样的舞蹈的建设需求。现在的高校舞蹈专业都是以汉藏维蒙作为自己舞蹈的四个体系,这样的课程的设置也是同很多高等的艺术院校保持着一致。但是这样的课程是没有自己特色的设置,实质上,地方性的高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的,倘若高校的舞蹈专业能够深入当地的特色舞蹈学习之中,能够大力的发展以及研究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区性舞蹈文化,不仅仅是能够构建合理特色的高校舞蹈体系,也能够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尤其是舞蹈文化的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这样的互惠互利是对于整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2)高校舞蹈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现在的全球逐渐一体化的发展,就使得现在国内外在逐渐的形成一个整体,交流逐渐的频繁以及深入,全球的各个国家都开始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中国。舞蹈作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的载体,是构成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的舞蹈是我国的各个民族在几千年中的精华展示,也是历史的沉淀。能够充分的表示出人民的情感,同时能够呈现出民族对于世界的态度和取向。当下,高校是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向和阵地,同时也是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的场所。高校在地方性的文化建设中作为主力军,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高校的舞蹈教学通过研究以及创新现在的民间舞蹈,能够对于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也是高校的舞蹈文化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
(3)增加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文化的传承是要通过民族的保护以及继承从而发展的,这样的传承就使得培养下一代对于该文化的认同尤其重要。实现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的高校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学习民间的舞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在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使得关于民族的舞蹈的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上,教师还要对于背后的文化进行拓展,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民族的信仰以及习惯,这样才能在表现肢体语言的时候同时展现精神的共鸣,使得舞蹈有着相当强大的内涵以及表现力。
2各个地方的高校在舞蹈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民间舞蹈的传承
(1)应该主动地改变高校单一的舞蹈教学的模式,要开始重视民间采风。一般来说,很长时间以来,舞蹈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指导的,诚然,舞蹈作为肢体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这样的教学的,但是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迸发和表达,所以更加需要习得文化以及逻辑思维。所以,在舞蹈的高校教学中,更应该引进民间的舞蹈文化,使得学生能够习得其深邃的文化背景,这才是使得民间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方式。
(2)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充当被模仿的角色,学生一般是一招一式的模仿教师,很多的单一模式构成了舞蹈教学的全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一般是相当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这就使得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
1)应该是模仿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且积极的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后,学生要自发的学习以及自主的收集关于舞蹈学习的资料,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以及关于舞蹈的学习兴趣,这就使得学生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并且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2)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要将形态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要学习舞蹈的外在的形态,还要将舞蹈的内在涵养融汇在自身之中,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本质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要让学生在各类的项目以及课题中主动的探究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实事求是等优秀的学习的品质。3)要在舞蹈学习之中将肢体训练和思维的训练相结合起来。舞蹈也是有着一定的逻辑性的,在教学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肢体动作是否合格,还要关注其支配动作的思维逻辑是否正确,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成为有着自己思维的舞者。
(3)要改变相雷同的课程,建设有着自己特色的高校舞蹈课程。第一,是要将本地的有特色的民间的舞蹈课程纳入到整个的体系教材之中,事实上,在我国的民间有很多的舞蹈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高校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特色角度,探求适合自己的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将课堂之外的调研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设置能够深入民间的课程。这就说明舞蹈教学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且探究合理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逐步的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的实现目标。
(4)将民间的舞蹈优秀表演者请进课堂,构建高校和民间互通的舞蹈桥梁。地方的各个高校要利用自己在地域方面的优势,深入调研本地民间的舞蹈的资源,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民间舞蹈者的经历以及感受,使得学生真真正正的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让高校的舞蹈教育与民间的舞蹈相结合。
3综述
现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作为能够反映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是文化建设中不能缺少的一环。各个地方的高校舞蹈教学都应该紧密的同当地的民间舞蹈相结合,这样不仅仅是能够使得自己的学生在专业的舞蹈素养方面有所提高,还能够为当地的舞蹈文化体系的完善做出相应的贡献,这样就使得保护以及传承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有了更加有效的一条路径,能够使得我国的舞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李志清.高校舞蹈教学设计创新与教案编写指导全书[M].广州:中国艺术出版社,2008.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裘柳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现状;淄博市
地方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状态。因此,在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强化公众参与,积极的吸纳社会公众的建言献策,倾听社会公众利益诉求,对于完善当地法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当地立法者执政能力及管理水平需要依靠与社会公众正式的、有序的交流程序――公众参与来证明,即地方立法的客观性以及主体性;其次,地方立法所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一个发声的平台―公众参与,向社会公众传达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在多元利益相互交错、充满复杂关系的时代,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能够实现社会公众利益与政府的相互牵制、监督、配合、互动等,全面的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当地法律的健康发展,使得社会公众的利益整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促进国家立法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为了探究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真实状态,本文以淄博市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情况为研究个案,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淄博市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真实状态
1、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逐渐完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地方立法实践,淄博市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基本成型,且逐年的完善,目前,淄博市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通过座谈会、基层调研、专家咨询和论证、公众征求意见、内部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纳收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且不设定特定的公众,参与主体也不断的扩大,包括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都被纳入了公众参与的范畴,这些都进一步的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
2、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质量越来越高
近年来,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烈,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的实施,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而且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而促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具建设性。
3、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行为上,淄博市地方立法,政府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的手段为召开专家座谈会,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建设的进步,淄博市政府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征求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逐渐的演化出召开座谈会、基层调研、内部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和论证、网络沟通、报刊杂志公开公正征求意见和建议等多种形式。
4、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网络沟通,已经成为代表性的参与方式
淄博市更加倾向于网络沟通,实现公众参与,网络沟通具有程序灵活、参与范围广、方便快捷等优势,该公众参与方式已经影响了大批的地方立法。淄博市政府办公室设立了多个公众参与网络平台,建立了公众参与网站,公开透明的征求社会公众对地方法规、规章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设定了专门的工作岗位,派遣专业人士负责相应的板块,及时的与社会公众互动,合理的调整工作流程,根据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以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合理的调整当地法律制度。其程序为:第一,及时的刊登法规规章草案;第二,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归纳总结获取的信息,并及时的反馈给社会公众。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工作顺利完成之后,要及时的更换或撤销草案,由承办办公室负责收集来的信息整理、归纳和分析,在得出准确的信息判定之后,要将所有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妥善保存,防患于未然,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分别回复当事人,且具有建设性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要严加管理,最后,政府通过门户网站或者新闻会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布采纳结果。
二、对淄博市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现状的评价
经过对淄博市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可知:淄博市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还是比较领先的,具有领头羊的作用,但是不能疏忽遗漏补缺,尚待进一步的完善、加强。在整个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中,淄博市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确保立法真正反映民意的基础上,为其他地区的立法公众参与提供了借鉴,但是,也不能忽略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需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的立法通过各种革新,已经走在淄博市的前列,如有些地方在立法公众参与上,对于听证程序专门制定了规章制度,如《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听证办法》等,但是整体来看淄博市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仍处在全国的前列,在很多方面具有其他地方借鉴学习的地方,总的来说,淄博市的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发展良好,尚待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是经济建设与法律建设相协调的结果,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是代表地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进程。因此,在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当地立法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质量,才能有效的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琦.论地方政府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D].南京大学,2009(12)1034-1035.
[2] Hu Haifeng,Hei longjiang province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on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D].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11)251-253.
- 上一篇: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 下一篇:农业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