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发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泰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泰州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泰人才办〔2021〕2号)精神,制定2021年度人才工作“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紧扣服务“六保”“六稳”主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心下沉,走进乡间田头,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到2021年底,新培育10亿元级以上产业2-3个,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力量。
二、工作举措
1.梳理需求清单。4月上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中梳理,确定2021年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详见附表)。4月底前,各市(区)围绕本地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及人才、技术需求等情况,梳理汇总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清单。
2.组建专家服务组。5月底前,各市(区)针对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人才办,从乡土人才、科技镇长团以及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涉农人才,分类别组建相关专家服务小组,建立专家服务小组结对服务机制。
3.开展结对服务。6至10月份,按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小组服务一个产业”的要求,组织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开展“一对一”服务,走进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总体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
2.加强部门配合。专项行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扛起工作责任,主动进位,切实加强与当地人才办、科技镇长团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确保活动实效。各地要高度重视“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落实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要抓紧组织需求调研,组建专家服务小组,建立定期结对服务机制,开展专家服务工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注重宣传典型案例,切实扩大活动影响,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将定期对各地专项行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请各地于4月1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至邮箱409841966@qq.com。联系电话:86893949。
附表: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附表:
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市(区)
产业名称
靖江市(2个)
休闲食品、草莓
泰兴市(4个)
生猪、肉鸭、江沙蟹、苏翠梨
兴化市(5个)
香葱、大闸蟹、稻米
海陵区(农业开发区)(2个)
种子种苗、罡杨鲜花小镇智能花卉
高港区(1个)
鲜花园艺、动物疫苗
姜堰区(2个)
特色菌菇、溱湖簖蟹、肉鸡
篇2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生产业 城市化 发展 推进 分析
一、明确定义概念
(一)生产业: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二)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过程。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也鲜有人对其进行独立研究。主要理论散见于几类文章中。针对这项情况,笔者将相关研究论文分为四类,逐一论述。
(一)对国内外生产业理论的综述中提到的该类问题研究
1、国外服务业理论综述:我国开始研究生产业不过十年,而西方国家此项理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比我们领先了近二十年,所以对国外生产业理论的综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类里,李江帆、毕斗斗(2004)对国外生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介绍和阐述了生产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作用,介绍了Illeris(1993)的论文《服务业在当地经济增长中的地位》;Saskia Sassen(1985)的理论:生产业的就业对城市功能性定位的反映。
2、国内服务业理论综述:
《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提出建议: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生产业集聚。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引导生产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二)生产业空间布局和区域影响研究
在《生产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中,其主题议题之一就是生产业发展的城市效果。研究认为生产业的专业程度和市场范围大小与所布局城市在城市等级序列中的排位相对应。国内则分为2个方面开展:1、案例研究,得出结论是城市是生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服务行业集聚可重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优势的提升。2、区域层面城市生产业发展水平的含义及其与城市等级的关系,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所属城市的服务功能和中心性就越强,生产业通过嵌入城市发展的等级结构,促进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与优化。
(三)各地方生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很多省市在分析当地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时会有关于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相关研究。例如,在北京市社科院的《生产业及北京生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生产业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业有助于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生产业能够促进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生产业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实证分析类
在《国内外生产业空间集群的研究进展》中,主要进行了生产业区域集聚的检验与比较研究:文章中引述了国外Beyers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生产业的集聚的研究,GILLespie等和Coffey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同样研究,Illeris 对北欧各国的实证研究。同时,提出中国的相关研究:钟韵(2004)通过广州市生产业的实证研究,提出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生产业的思路。
三、综述
由于国外生产业的研究较我国早,理论成果丰富,我国学者通过阅读、总结国外的相关结果,介绍了生产业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具有环境优势、生产业对区域就业生产率的贡献,从而发挥计划城市体系功能等理论。
而我国学者依从类似的研究思路,展开案例性研究,以城市或地区为例,论证生产业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实证角度)和他们的互相吸引与促进作用(历史发展角度)。在理论构架发面,有人提出生产业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关注其对区域内城市化的辐射性作用和结构优化力;有人着眼于微观层面剖析生产业对城市化推进的作用机制。
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样存在漏洞和问题。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多停留在介绍外国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以及较浅层次地分析作用机制问题,缺乏更深刻的分析研究;同时实证性分析多立足于较小的城市或区域,缺乏更大范围的视野,缺乏跨区域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1]甄峰,顾朝林,朱传耿.西方生产业研究述评
[2]钟韵,闫小培.我国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3]赵群毅,周一星.西方生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4]刘淑华.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
[5]苏州大学商学院.生产业发展与地区结构调整研究
[6]夏杰长,吴家淼.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差距、潜力与政策建议
[7]刘曙华,沈玉芳.生产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篇4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创意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解决了许多的就业难题。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导力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个农村人口占60%的农业大区域,农村文化创意这一新兴的产业,成为了农村新经济新的突破口,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乌鲁木齐市在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打造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这两大目标,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提高大,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政策和经费上努力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保障。而且,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期间,我国确定了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各个基层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农政策也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农村举办的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对农村文化方面的补贴也对农民学习文化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国家关心农村文化发展的体现。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建立农村互联网,让村民都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在网上获得信息;使农村居民学会在网络上传播当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开拓外界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双赢作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条件。农村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宽松氛围。农村信息化不仅开拓了村民的眼界,也改变了当代农民的思考方式,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日益变化的世界,从而了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发展的前景,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变当地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多的潜在文化市场。
三、转变观念,增强创意意识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文化市场开辟更大的空间。米东区农村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其潜在的市场无法估量,这是当地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米东区的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同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原始阶段,还需不断的探索,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很大一部分村领导的思想没有解放,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推动农村发展的力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效能也被许多人忽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解放思想,吸收一些先进的理念。
2.不重视自身特点,没有因材施教,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米东区虽然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有的地区有的还存在一些限制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交通不畅、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土地不集中,同时还存在农民收入较低、城市与乡村差距大等问题。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要提高职业修养,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的优惠,创造一切有利条,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充分挖掘和整合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
要开发米东区的地理人文特色和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的新农村。乌鲁木齐各县,各乡,各村具有不同的乡土人情和农村文化资源,我们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积极调研米东区农村文化资源现状,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文化创意品牌。为了改变米东区农村文化发展的格局,突破现有模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利用米东区农村文化中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乡村风情探索、农家乐等特有资源,打造属于米东区的特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使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发挥艺术的商业经济价值
在如今的社会,文化产业的头牌军是文艺。米东区农村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艺术种类,各具特色,相互彰显。但是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这些艺术的发展,这此艺术还未发挥出它的潜力,这急待我们加大精力的投入来整合这些资源,加快米东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少数民族民歌舞、民间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花样繁多。据记载,目前主流的米东区当地的地方舞艺就有几十种。因此想要打造好米东区的乡村文艺品牌,首先得延续文艺的传统方式,其次也促使艺术发挥的市场价值和文化艺术的魅力。成功打造农村文化创意品牌至关重要,好的品牌会名声大震,继而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总之,研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为米东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为米东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实现米东区地域特色和农村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米东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农民成为主体,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村民在愉悦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米东区的发展指明道路。发展中应该结合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加生态,更加和谐,更加快速,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指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的指导下,发展好农村文化创意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振鹏. 我国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 华东经济管理,2013,02:62-67.
篇5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师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山区农业;贫困乡;发展;桶井乡
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东北部,距县城19km;地形切割严重,坡高路险,交通不便;坝地仅有20余hm2,土质极差,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工程性缺水严重,以往以种植玉米和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2014年全乡总人口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1.9%,2016年9月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乡村发展农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桶井乡自2014年开始实施脱贫攻坚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发展了花椒、水果、食用菌、肉牛、生猪等为主的种养殖业,并结合乌江红色旅游,建设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1],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实现当地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促进当地和类似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参考。
1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整乡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升级转型
按照“种植业为主导,结合生态养殖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采取由村集体将可利用土地基本流转,企业、合作社进行承建,建立了承建主体、土地流转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按5∶3∶1∶1比例进行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了花椒为主导,水果、肉牛、生猪为铺的现代农业产业,还建设了红薯和加工厂,并结合乌江“新滩梦屿”旅游点建设160hm2的玉竹山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园。全乡农业产业已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2],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于2018年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2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规模效益
充分利用乌江河谷区域热量充足和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适宜产业。一是选择喜温、抗旱、耐贫瘠[3]的九叶青花椒和柑橘、李等水果进行发展,到2019年末,累计共建设九叶青花椒基地933.33hm2,柑橘、李水果基地433.33hm2。二是发展了占地面积小,效益高的黑木耳、羊肚菌、茶树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基地22hm2。三是发展了具有生产传统的肉牛养殖场13家,规模生猪养殖场4家,并带动散户发展生态养殖。
1.3产业发展市场化和生态化
全乡引进培育了68家企业、合作社,其中引进省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本地市级龙头企业1家。由企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基地建设,采取分阶段验收兑现扶持资金的办法,督促主体按时保质开展基地管理,开拓市场。全面推广应用了生态化种养技术,禁止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环境的农用物资,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消费者满意[4]。
2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管理和运行不规范。二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足,造成对支持产业发展的脱贫攻坚子基金、扶贫资金使用性质认识不清,影响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重,劳动效率不高,导致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推行返租倒包模式生产没有合适人选。
2.2专业化服务落后
一是技术服务落后,县乡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导致盲目听从肥料、农药、种苗等供应商的技术指导,造成生产损失严重。二是金融部门间的壁垒,造成合作社融资管理极不方便。三是保险公司验损和赔付不及时,使合作社受灾后恢复生产困难。四是财务会计服务落后,质量不高。
2.3产业发展设计缺陷
全乡虽然在支持产业发展上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了投入标准,但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支持资金主要是脱贫子基金和扶贫资金,资金要求到期归还和兑现分红,但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失败风险,造成合作社压力较大。二是种植业项目设计了2年的田间管理费用,但种植产业实际第三年投产见效可能性较低,而合作社投入能力又普遍较低,使得基地后续管护仍然缺乏。三是部分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要求仍不匹配,部分机耕道和蓄水池没有发挥作用,一些基地又缺乏建设。
2.4产业协作发展滞后
全乡共引进培育了68个企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发展,虽然以建立产业微信群、召开产业推进会议、现场走访等形式,努力推进合作社相互增加信息交流,成立行业协会,推进种养产业循环发展和规模化基地一体化发展,但由于思想很难统一,组织化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3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1强化政府服务和指导职能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引入有市场、有能力的企业,以“龙头企业+”模式发展产业。二是要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完善金融保险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推进主导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协作发展,共拓市场。
3.2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县各级科技专家服务农村的机遇,及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二是在产业规划设计上强调基地建设标准化,提高机械化率,减轻后续管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6]。三是要加强产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到先进地区学习,开阔眼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篇7
关键词: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27-03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年总降雨量1 345~1 940 mm,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柳州水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水生蔬菜的生长,绝大多数的水生蔬菜都能在柳州种植,到2013年,柳州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 7 000 hm2以上,目前较大种植面积的有莲藕、慈姑、芋头、蕹菜、荸荠等。柳州各县的水生蔬菜基本按照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比如,柳江县主要是双季莲藕和慈姑、鹿寨和融安县主要是荸荠、柳城主要是芋头、市郊附近主要是蕹菜等速生叶菜等。
1 柳州水生蔬菜的基本情况
1.1 柳州水生蔬菜发展历程
柳州有种植芋头、蕹菜等水生蔬菜的历史传统,但莲藕、荸荠、慈姑等在柳州规模种植的时间并不长,其种植基本起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莲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柳州仅有少量零星种植,面积不超过,此时期,莲藕种植技术水平低,产量也不高。产品主要靠藕农自行拉到当地集市及附近集市销售。
1.2 柳州市水生蔬菜资源分布
2 水生蔬菜产业化开况
2.1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技术成果回顾
①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莲藕一年两季栽培即“双季莲藕”技术,并获科技成果进步奖。
②引进推广了鄂莲4号、鄂莲5号等早熟优良品种,并对当地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系统选育,并通过审定和注册了“百朋玉藕”。
③创造性地研究、示范、推广“藕―灯―蛙(鳅、鸭)―有机肥―藕―生物农药”等生态栽培模式。
④“桂乐莲藕”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⑥通过选用早熟品种,合理安排种植等技术措施,实现莲藕“一年三季栽培”。
⑦成立了莲藕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经纪人与运输队伍,基本健全了生产、销售与服务网络体系。
⑧“百朋玉藕”远销吉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出口率24%左右。莲藕已成柳州市水生蔬菜和柳江县百朋镇主要支柱产业。
⑨百朋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已列入柳州市十大农业旅游工程,成为全市开发休闲农业的示范窗口。
⑩示范应用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追溯预警等水生蔬菜安全生产管理新技术。
2.2 柳州水生蔬菜品牌创建与发展
①2002年,依托龙头企业开始创新莲藕品牌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柳江县莲藕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龙头企业的参与下,注册了“桂乐莲藕”商标,产品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绿色莲藕产品荣获了2006年度广西区优质农产品称号。
②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8]9号)将柳江县双季莲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正式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③柳江县百朋镇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2009年列入农业部第一批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201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柳江县百朋镇“广西双季莲藕之乡”称号。
④位于柳江县百朋镇万亩莲藕中心区的下伦屯以莲藕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广西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柳州市文明村屯”和“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
⑤2012年6月,为进一步挖掘百朋玉藕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品牌,提升柳江县玉藕之乡的旅游文化品位,在下伦屯成功举办了首届柳江百朋玉藕文化旅游节,柳江县莲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 水生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探索
3.1 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对本地水生蔬菜品种进行选育,培育地方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本地培育品种及引进品种进行大规模扩繁 ,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改变目前直接将二季莲藕留作春藕的耕种习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值。
3.2 应用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安全保障
利用柳州市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建立柳州市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在生产者、管理部门间建立并使用该系统,实现从种到收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的记录监控,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预警。
3.3 探索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收益
探索莲藕+慈姑、莲藕+青蛙、莲藕+泥鳅等栽培模式,通过应用不同品种实现莲藕多季栽培模式,提早和延迟柳州莲藕采收上市时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3.4 开发水生蔬菜新产品延长产业收益链条
开发香睡莲花、叶柄、花梗等系列菜产品及花茶系列产品;改变莲藕单一产品局面,开发花莲藕带、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藕汁、藕糖等产品;利用荷叶开发系列荷叶茶,延长产业收益链条,提高附加值。
3.5 发展水生蔬菜产业为观光农业
利用荷叶、荷花、睡莲花的观赏价值,在生产基地建设休闲观光设施,实现该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水生蔬菜系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4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规划
4.1 总体规划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水生蔬菜(主要莲藕)整个产业链来通盘考虑,以产业化的思路来重新谋划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紧紧抓住“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集成高新技术开展莲藕等水生蔬菜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专业市场营销、旅游观光路子,做大做强做优水生蔬菜产业。
4.2 主要策略
引进新品种,调整水生蔬菜品种结构;开展多季栽培与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在柳北区建设水生蔬菜设施立体种养(藕―鳅、鳝―莲等)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依托浙江大学,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等采后处理研究与技术储备,开发藕带(鞭)、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产品(藕面、藕片、藕汁、藕糖),以提高附加值。建立标准化水生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建立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视频监控与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柳江县建立以莲藕(早熟藕、藕带、子莲、花莲)为主,以睡莲、慈姑、菱角、茭白等为辅的水生蔬菜旅游观光园区。
篇8
依照地区以打造“五园新村”为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要求,半年来.市上下同心、狠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现将半年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房屋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
地区下达我市“黔西北民居”建设任务11180户(含危改5500户)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目标任务数5680户,XX年。其中地级、市级试点任务数2350户,地直部门帮建200户,市直部门帮建600户,地直部门组织企业捐助帮建140户,市直部门组织企业帮建240户,控制引导群众自建XX户。
全市共启动房屋建设6138户,截止目前。启动率为108%已完工1708户,完工率为30%其中地县财政补助启动2891户,启动率为109%完工1436户,完工率为54%市直部门帮建启动504户,启动率为84%完工28户;引导控制农户自建启动1788户,完工61户。
完成16974平方米,院坝硬化12万平方米。完成率为14%村组路硬化24公里,完成7.2公里,完成率为30%连户路硬化6万平方米,完成13103平方米,完成率为21.8%地区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联系村”生机镇镰刀湾村,启动50余户,完工50户,院坝和连户路硬化也全部完工;小坝镇中屯村启动179户。十大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启动92户,且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结束,并在民居建设宝顶和花饰设计上充分彰显了彝族文化元素。
(二)产业培育和发展
以“三江源”建设等项目实施为契机,依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不时增强试点村发展后劲。全市上半年建经果林6030亩,蔬菜基地1050亩,畜牧养殖2700头(匹)
预计产值将增加300余万元;撒拉溪镇永丰村寨子组种植桃树650亩、核桃1200亩,镇村结合省“百村试点”项目申报新增了200亩玛瑙红樱桃种植和8000只林下养鸡。引进的土老哥食品有限公司,有效带动了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鸭池下坝村的花卉基地和草莓基地已初见成效、效益明显;十大乡村旅游示范村”梨树镇保河培育了2150亩梨园和300亩折耳根基地;大新桥小河村种植冬桃600亩,今年将结合自然条件,利用城郊优势,抓好特色蔬菜种植和发展城郊旅游业。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证和宣传发动。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安排布置上来,统一思想、精心安排,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领导,为全面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采取召开村民动员大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发动、深入农户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充分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格局。
篇9
一、基本情况
镇村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有13个村民小组,居民463户、1749人(其中男性866人、女性883人),党员47人,全村实有耕地面积880亩,其中水田156亩,旱地726亩,有林地1038亩。通过精准识别,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25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低保23户61人,五保户5人。村于2019年通过验收,退出贫困村行列。
二、变化历程
(一)基础建设。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包含了村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退役军人服务站),新建、加宽村社道路共计4.38公里,新建机耕道共计3.21公里,宽2.5米,新建产业道路共计4.36公里,新建、加宽桥梁2座,新建信号基站1座,新建垃圾池2处,修建排洪渠1公里,新建蓄水池7口,维修整治堰塘5处,增加错车道13处,新建光伏发电30千伏,新建集中安置点文化宣传栏一处,新建集中安置点道路护栏185米,自来水管网建设和天然气已实现基本全覆盖。
(二)易地搬迁。全村于2016年实施易地搬迁12户、31人。其中:集中安置9户20人,分散安置3户11人,均于2016年底前搬迁入住。为让集中安置点搬迁贫困户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经镇党委与村委商议,其中1人推荐公益性岗位,3人推荐务工,其余人员支持发展藤编手工和“五小”产业,联系村主导产业,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
(三)产业发展。
村引进盛田专业种植合作社,在村流转土地150余亩,发展羊肚菌套种桑树产业,修建蚕桑养殖房2000平方亩;引进立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村流转土地170余亩,发展种植蒲公英产业,修建村烘干房;与山农事服务超市合作,在村三台地种植饲料玉米200余亩。
(四)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方面,截止2019年底,村利用产业扶持周转资金30万元,入股村农事服务超市,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利用产业扶持周转资金5万元,入股立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增加收入0.4万元,光伏发电30千伏增加收入3855元,出租村学校每年增加收入0.28万元,出租老村办公室每年增加收入0.08万元,通过羊肚菌、蒲公英产业效益分红后,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三、经验做法
(一)抓好精准识别。对照贫困户标准,村“两委”严格按照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重点对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户、4000元以下低收入户进行重点核查,做到应纳尽纳,杜绝了漏评和错评现象,有效提高识别精准度和群众认同度。
(二)抓实档卡规范。对村所有贫困户要做到帮扶手册、明白卡及系统数据一致,手册填写整洁,签字规范,相关复印件完整齐全,户说明格式统一,补充证明材料事实确凿,实行统一档案盒、统一标签、统一封面、统一目录分类进行整理。
(三)抓精准帮扶。严格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针对贫困户家庭有劳动力的,解决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安排到扶贫就业基地和扶贫车间就业,搞规模养殖,搞农村小加工,安排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针对无劳动能力的户,落实好政策性帮扶措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享受到位;针对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差的户,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改善家庭居住和生活条件;针对发展动力不足的户,开展精神扶贫,鼓励其依靠自身劳动获得收入,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四)抓问题整改。在问题整改上,针对上级反馈的各类问题,无论是16年的“回头看”,还是现在的大普查,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对照问题清单,紧扣时间节点,制定整改台账,狠抓问题整改,所有问题整改全部备齐印证资料,使整改过程有迹可循、整改结果有据可查。
四、特色亮点
(一)着力强化产业带动,促进群众增收。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通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牵头创建村产业园区13处,其中1-9号园区以村委、党员代表、农户为致富火炬手,共同创建的蒲公英种植基地,面积50亩,结合产联式发展模式,通过与立根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形成一条种植、管理、收割、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通过干部先行,带头致富的方式,引领群众创业致富;通过县农业局支持资金15万元,用于修建烘干房,在和立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作下,保证村蒲公英收成后可进行顺利烘干、销售;通过与盛田专业种植合作社协商,在2019年引进发展桑树套种羊肚菌产业120余亩,修建2000平方米蚕房一座;市人社局积极联系县尚藤商贸有限公司到村发展藤编代加工产业,三项产业的进驻,直接解决全村富余劳动力130余人。
(二)创新帮扶举措,增强内生动力。2016年以来,帮扶单位银行、人社局共同组织,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组织村党员代表到县党员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组织社员代表到万林牵牛山村、村、大榆镇古井口村、瞿河乡高家沟村、蓬溪县拱市村学习脱贫摘帽和产业发展工作经验,拓展村村民的失业和发展思路。组织动员青壮年参与创业培训、品牌培训等劳动技能培训20余人次;有就业愿望的群众参加职介会10余人次;积极帮助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开展送政策、送岗位进村社,为全村群众宣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维权等法律法规和政策。2017年7月,市人社局、市就业局一道,为镇专门组织了一场“送岗位下乡暨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活动中,各用工招聘单位与62位求职者现场达成意向用工协议,其中贫困家庭劳动者17人,充分利用就业扶贫政策,帮助村村民致富增收。
篇10
一、2021年一季度工作情况
(一)抓中心促重点,经济发展稳中有增。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40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563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842.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130.9万元。
(二)抓改革调结构,基层党建焕然一新。一是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选举工作,换届后村“两委”常职干部共计69人,常职干部平均年龄42.08岁,学历及工作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带领镇、村干部到彭州、广汉、罗江等产业发展好、文化建设强、村级治理优的地方考察学习,提升干部的思想水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三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鹿塘水乡讲座”能力提升培训班,开设农村基层工作、写作、演讲、摄影和礼仪共5个培训班,进一步提升镇村干部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抓项目促发展,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已流转土地21350.8亩,达总耕地面积的53.5%;二是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根据的产业分布特点及优势,将农业规划分为“一区、四地、多点”,建立镇领导联系园区、基地和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制度,定期调研分析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产业快而稳发展;三是有力抓实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联合永太等乡镇已成功申报县级“鱼米之乡”;四是成功举办镇第三届青市桃花节,吸引游客约2万人,规划筹备镇第三届龙虾美食活动。
(四)抓治理保平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加强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组织镇村干部及志愿者推广使用“天府健康通”,登记注册率达常驻人口的82.5%,并持续推广宣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二是全力做好禁毒工作,建立镇村干部定期联系涉毒人员工作机制,每月初召开会议对当月禁毒工作进行研判部署,落实禁毒、禁种铲毒、重点场所巡查、高危场所排查工作;三是严格执行《县人民政府2021年森林防火命令》,落实森林防火“三包”责任制,实行镇、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四是将秸秆禁烧、河长制、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垃圾“日产日清”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快推进农村“四大革命”。
(五)抓服务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对已脱贫户和边缘户关注和监测,坚守不返贫底线;二是完成低保清理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并坚持动态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提前做好春耕备耕,对渠道、塘堰等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河道内垃圾杂物进行及时清理,确保春季灌溉工作正常推进;四是抓好就业帮扶工作,通过技能培训指导、就业帮扶、创业政策落实等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已开办美食烹饪、婴幼儿护理等就业培训班2次,共120余人参加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季度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困难,严重制约我镇产业化发展;二是村级集体经济任重道远,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三是动员各村(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强国学习成效不明显,注册和学习人数偏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乡村医生